母校——杨陵中学
不是说笑话,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杨陵周围几十个村子,包括八大单位——西北农学院(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农业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植物所、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水利学校、陕西省农业学校、陕西省化工工程安装三处(今延长化建),但凡上过中学的,无论以后成龙变蛇、上天入地,都给这所学校的茅坑拉过屎。这所学校就是杨陵中学。以前叫“武功县杨陵中学”,如今称——杨陵区高级中学。
我在这个学校读了五年半书——三年初中,两年半高中。
1965年7月我考入杨陵中学,九月份入学。1966年5月份文化大革命开始(是年有个5·16通知,随后文革运动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闹了两年革命,1968年7月份毕业离校,回家务农。因此,我实际只读了一年初中。后来说的“老三届”,我是最后一届。这么说吧,那年六届学生(高中三届、初中三届)一同毕业,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回乡不到两年,学校复课闹革命(那时这么说),我被村里推荐上高中,1970年10月份入学,读了不到两个月,父亲不幸病故,我休学回家。一年后,我重返学校。是时,教育改革,有个提法: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因此,初中高中三年学制都改为两年,并改夏季毕业为冬季毕业,也因此,原本两年高中学制延长为两年半。
1974年元月,我高中毕业离校回家务农,入学时说得明白,哪里来哪里去。虽然大学梦破灭了,可也无话可说。
是年9月11号,老天和我开了个玩笑——我给家里修复电灯线线路时,不慎从树上摔下,受伤致残,此处不说也罢。
由于腿脚不再便利,我很少再回母校。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母校操场举办什么活动,很是热闹。那天我摇着轮椅车去瞧热闹,顺便走进校园。
校园里空荡荡的,竟无一人。师生们可能都去操场看热闹去了,我径直去看我住过的宿舍和教室,却已无法辨认。
跨出学校大门已经十多年了,可思念母校之情却每每萦绕于怀。几回回梦里的校园已变得面目全非了,门口的冬青绿篱及会议室被一座气派的四层楼所取代, 两边的石子路已变成了水泥板路,宽敞清洁,两排法桐雄纠纠地昂首在路边;低矮窄小的学生食堂已翻修一新,门前是一排玻璃窗阅览栏,里边全是同学们的大作;校园后边原是猪圈的地方现在耸立着一座气势雄伟的教学大楼,楼前一排长青树、几株万年松点缀得恰到好处,给校园平添了许多色彩和生气。
终于,找到了我过去的教室。想进去在过去的座位上坐坐,重温一下学生时代的梦幻。然而已经不可能了。教室东半边已经拆掉了,剩下的这半边塞满了杂物,但那块硕大的黑板却完好无损。
“Long long a ago……(很久很久以前)”这是教英语的周老师在用英语给我们讲故事。他的知识渊博,说话机智幽默,同学们都讨厌英语课,却又都喜欢上他的课。
“大家注意看,我要耍魔术了……”这是教数学的杨老师。他的眼睛有点斜视,看上去像是在瞅人。他的课同学们公认讲得最好。他不喜欢在他讲课时别人打扰他,你迟到了可以不喊报告,大胆放心地坐到座位上去。
“有些同学是马大哈,作业上只写得数,不写名数,是50牛顿,还是50老碗?!……”教物理的李老师最严厉,常常瞪着眼睛这么训人。可他的心很软,从来不忍心给同学们打不及格。
教化学的马老师讲课家乡口音很重,“保险丝”由他嘴里出来成了“宝鸡市”。但他教书十分认真,一丝不苟。一次做化学试验时出了意外事故,他的手指被炸去了一截,耳朵也有些背了。他现在是省级优秀教师。
还有教语文的樊老师,戴着一副瓶底近视镜。我不是个好学生。没有按时完成两星期一次的作文,被他列为重点帮助对象。现在他要能知道我会写文章,肯定会感到欣慰的。
还有教数学的唐老师,听说他已经辞世了……
面对给了我无数知识的黑板,脑海里浮现出老师们当年的形象和风采,心里不禁涌出淡淡的惆怅和无限感慨……
离开教室,我徜徉在校园的小路上,同学们的倩影历历在目。凭着记忆,我辨认着过去的一草一木、一砂一石。
那棵树下,我曾和同学们一起晨读;那片空场,我曾和同学们一起打过排球;哦,在那排冬青篱笆旁,同学们常聚在一起谈论争辨,激扬文字,指点江山……
出了母校大门,没有遇见一个我认识的人,不免有点遗憾。
第二次回母校,是在一个夏季的夜晚。
那天晚上我们作协有一个活动,散场后,妻子推着我的轮椅,高凤香(她是我们作协副主席)陪着我们,边走边聊。路过母校门口(此时母校已经南门改西门了),高凤香忽然说:“到学校看看吧。”
正合吾意。于是,我们进了学校。
又有十多年没来母校,校园面目全非,昔日校园的风貌荡然无存,呈现在眼前的校园完全是陌生的,三三两两的学生从我们身边走过,带着无与伦比的蓬勃朝气。真正是:天新地新人也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前尘土飞扬的操场变为塑胶地面。高凤香带我在校园走了一圈,一路走来我惊叹连连,感叹不已。我惊叹校园变化之大,地覆天翻,与往昔相比,恍如隔世。我感叹时光流逝之快,看到的校友,已是我的孙辈。
我寻寻觅觅,昨日的一切哪里还找得见?
我在想:旧的校舍为啥要拆除?把我们那一代的青春年华不也拆除了吗?痛惜!
我又想:长江后浪推前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不可能永恒不变,有破就有立,现在的校园不是比以前的校园更漂亮吗?现在的学生理应比他们的前辈享受更好的教育,包括坐在明亮的教室、睡在舒适的宿舍。
这么一想,我心里释然了。
忽然,不知从何处飘来了歌声:
每逢来到亲爱的母校
总觉得老师还在向我微笑
那微笑曾催我打开智慧门窗
那微笑曾送我走上了人生大道
微笑微笑,老师的微笑
像不陨的星辰永远闪耀
每逢来到亲爱的母校
总觉得老师还在向我微笑
那微笑曾伴我告别磋砣岁月
那微笑曾引我踏遍天涯海角
微笑微笑,老师的微笑
像不陨的星辰永远闪耀……
呵,多么动情的歌!我的心潮禁不住澎湃起来……
几十年过去,只在弹指间。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切都成了记忆,成了遥远的过去。但校园这块土地我依然眷恋。这里留下了我一段青春的岁月,一行求索的足迹,一串难忘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