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读书
培根 著
宋德利 译
求知,可从中取乐,可用以装饰,可增长才智。
求知的妙用要旨:离群索居,退隐归山时,可供自娱自乐,开心解颐;高谈阔论,夸夸其谈时,可供华辞丽藻,美化包装;审时度势,待人接物时,可供充电补习,增长才智。行家里手,仅凭一己之经验,对具体事物逐一判断,或许尚能小有成就,然纵观全局,运筹帷幄,终成大器者,非学富五车者莫属。
研习求知,经年累月,费时过多,未免慵懒怠惰;装饰效应,着眼过多,难免哗众取宠;分析判断,墨守成规,纯属学究滑稽之举。
学识才智,令人性臻于白璧无瑕,而经验体会,亦令学识本身趋于完美无缺:所以然者何?与生俱来之才智,宛如天然草木,需经研习求知,加以修枝剪叶;诚然,此类才智,确能指引方向,但太过笼统之弊,显而易见,若不结合经验,恐会误导,贻害匪浅。
心灵手巧者鄙视知识,头脑简单者尊崇知识,博学聪颖者运用知识;知识不能就自身用途而言传身教;除非无需知识,或超越知识的天才,否则,欲获成功,必以敏锐的观察力,研习求知,孜孜不倦。
读书,既不为抵牾他人,进而口诛笔伐;亦不为偏听偏信,全凭想当然;也不为挖掘话题,继而口若悬河;唯读书之妙谛,存乎权衡自重,慎思慎行,除此之外,岂有它哉!
就书籍而言,其中一些只需浅尝辄止,另一些不妨囫囵吞枣,只有少数一些,方需细细咀嚼,慢慢消化;有鉴于此,一些书籍,选读部分足矣,另一些书籍,读则读矣,只是无需精而细之;唯有少数书籍,则需通读,且要全神贯注,勤勉至极。
一些书籍,寻人代读也未尝不可,由他人取其精华,摘而录之;然而如此之举,只适于选题纯属次要之书,至于一些等而下之者,乃至其它经过“蒸馏”之书,则与蒸馏水一般无二,华而不实,读之味同嚼蜡。
读书造就完美无缺之人;研讨造就才思敏捷之人;写作造就严谨精确之人。因此,一个人如果动笔无多,他就需要具备极强的记忆力;如果动口颇少,他就需要具备天赋才智;如果读书甚少,他就需要机警睿智,虚实互掩,看似有知,实却无知。
史学令人足智多谋,诗学令人睿智机警;数学令人缜密敏锐;自然哲学令人城府幽深;伦理学令人学养敦厚;逻辑修辞学令人娴于辞令。
推而广之,大凡智慧领域,并无发愤求知亦不可清除的障碍;犹如肌体染疾,经适当锻炼就可治愈。保龄球利于腰肾;射击利于胸肺;慢走利于肠胃;骑术利于头脑;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如此看来,一个人如果精神涣散,就让他研习数学;因为在演算论证过程中,稍微心不在焉,就会因出错而推翻重来。 如果他智力低下,不善于分门别类或发现差异之处,就让他研究经院哲学家;因为他们都是连头发丝都能劈开的高人。如果他不善于在攻克难题之后,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择一例而证其它,那就让他研究律师案例。由是观之,大凡涉及心智者,皆瑕瑜互现,终归有一种特殊方法,对瑕疵所致损失加以补偿。此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