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南无三藏玄奘大遍觉祖师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73

[转载]莎士比亚在中国 ----中国与莎士比亚结缘的历史之一

$
0
0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在中国

                           ----中国与莎士比亚结缘的历史之一

                                           纪有志  
                                                  2011,9,23


    2011年6月28日上午,温家宝总理走进了莎士比亚的故居里."一座莎士比亚塑像矗
立眼前。一个方桌上摆放着一件件珍贵的文物:1623年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小镇居
民写给莎士比亚的信件,中国著名翻译家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作品……它们仿佛述
说着莎翁一生充满传奇的经历,以及中国与莎士比亚结缘的历史。"
      中国与莎士比亚结缘的历史,源远流长。本博已有一文,介绍了曹禺在中国传
播的中的贡献。现在借此机会,更为细致地向大家介绍自己所见所闻的一些资料,请关
心和热爱莎士比亚的朋友指正.
    在莎士比亚戏剧传播中,无论在翻译、演出、创作乃至改编 , 都留下了中国戏剧
家、文学家辛勤耕耘的痕迹 , 并且结下了丰硕的果实。中国的莎士比亚的译介和受
莎士比亚戏剧影响而成熟起来的话剧创作 , 已经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标志。
    莎士比亚的名字最初是由外国教会人士传布给中国文化界的。早在于 1856 年 ,
上海墨海书院刻印了英国传教士慕维廉译的《大英国志》 , 其中就提到 " 舌克斯毕 ",
即莎士比亚。以后 , 美国牧师谢卫楼在《万国通鉴》 ( 1882 年 ) 、英国传教士 ,
李提摩太在其主编的<广学类编》 的第一卷《泰西历代名人传》 (1903 年 ) 以及英
国传教士李恩?伦白?约翰在其编译的《万国通史英吉利志》 卷中都提到过莎士比亚的
名字。
    晚清中 " 向西方学习真理 " 的杰出代表人物 , 严复、 梁启超和稍后的鲁迅 ,
他们都曾经在自己的译著中介绍过莎士比亚。
    在这之前 , 林纾和魏易用文言文合译了《英国诗人吟边燕语》 (1904 年 ) 。林
纾为每篇都起了中国传奇式的名字 , 如《威尼斯商人》为《肉卷》、《罗密欧与朱丽
叶》为《铸情》、《麦克白》为《蛊证》、《哈姆雷特》为《鬼诏》、《李尔王》为
《女变》、《仲夏夜之梦》为《仙狯》、《奥瑟罗》为《黑瞀》、《第十二夜》 为
《婚诡》、《维洛那二绅士》为《情感》、《暴风雨》为《飓引》等。这个译本象林纾
的其它小说一样 , 曾经风行一时, 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郭沫若后来在 1928 年
写成的《我的童年》中 , 也曾回想起中这本书给予他的深刻印象 :" 林琴南译的小说
在当时是很流行的 , 那是我嗜好的一种读物。……林琴南译为《英国诗人吟边燕语》 ,
也使我感受着无上的兴趣。它无形之间给了我很大的影响 , 后来虽然也读过……莎氏
原作 , 但总觉得没有小时所读的那种童话式的译述来得更亲切了。 "
    林纾还和陈家鳞合译了莎士比亚的《雷差得记》、《亨利第四》、《凯撒遗事》、
《亨利第六遗事》、《亨利第五记》 , 可惜他们将戏剧改译成了小说。这也许林纾不
懂外文 , 为口译者所误。除此以外 , 在1911 年包天笑曾经将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
人》改编成《女律师》。这大概是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最早的改编本了。
    1913 年郑飞秋导演了根据《吟边燕语》改编的 " 幕表戏 " 《肉卷》 ( 即《威尼
斯商人》) 。这也许是在中国舞台上演出的第一个莎剧。 1916 年竟然有五个剧搬 上
舞台 , 如《窃国贼》 ( 《哈姆雷特》 ) 、《女律师》( 《威尼斯商人》 ) 、《黑将
军》 ( 《奥瑟罗》 ) 、 《姊妹皇帝》 ( 《李尔王》 ) 和《新南北和》 ( 《麦克
白》 ).这些剧有的是 " 讽刺袁世凯称帝 "( 欧阳予倩 :《谈文明戏》 ); 但更多的是
为了迎合市民心理的娱乐性和商业性很浓的趣剧。

 

                     

                          田   汉

    1921 年在《少年中国》杂志上刊登了田汉翻译的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 这是
用散文翻译的最早的莎士比亚的中译本。 1924 年田汉又出版了《罗密欧与朱丽叶> ,
还有曾广勋译的《威尼斯商人》 (1924), 诚冠怡译的《陶冶奇方》 ( 《驯悍记》 ,
1923 年 ) 邵挺译的《天仇记》 ( 《哈姆雷特》 ,1924 年)、邵挺和许绍合译《罗马
大将该撤》 (1925 年)。后两本都是用文言文译的。
    在五四时期 , 莎士比亚被看做是浪漫主义戏剧诗人。 从郭沫若的历史剧如《卓文
君》、《王昭君》中;从田汉的《湖上的悲剧》、《猎虎之夜》等剧中 , 可以感受到
莎士比亚的丰富想象力、浪漫的诗情画意 ,
    从 1927 年开始有张采真译的〈日愿》、邓以蛰译的《若邈久袅新弹词》 ( 《罗
米欧与朱丽叶》 ,1928 年) 缪览译的《恋爱神圣》 (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1929
年 ) 以及朱维基译的《乌塞罗》片断 (1929 年)。
    1930 年以后一些诗人、剧作家和批评家加入到莎剧的翻译队伍中来 , 如戴望舒译
的《麦克佩斯》 (1930 年)、张文亮译的《墨克白丝与墨夫人》 (1930 年)、顾仲彝
译的《威尼斯商人》(1930 年)、徐志摩译的《柔密欧与朱丽叶》片断发表在 1932 年
的《诗刊》和《新月》上 。其中顾仲彝的《威尼斯商人》是为上海戏剧协社演出而译
的。为了适应舞台的需要,他将这个剧改成五幕八场 ,1930 年 5 月在上海的中央大会
堂上演。这次演出可以说是莎士比亚的剧本在中国舞台上最初的一次较为正式的公演。
    真正系统地、有计划地译介莎士比亚戏剧作品 , 是从梁实秋开始的。据梁实秋回
忆 ,1930 年 , 胡适就任由庚子赔款建立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编译委员会的主任
委员一职 , 他有一个很大的翻译计划 , 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只是其中的一项。这个编译
委员会的成果以后都陆续交由商务印书馆印行。
    胡适在给闻一多和梁实秋的信中提出了 " 拟翻译莎翁全集的办法 ":( 一 ) 决定
由闻一多、粱实秋、陈通伯、叶公超、徐志摩五君组成翻译莎翁全集委员会 , 并拟请
闻一多为主任。 ( 二 ) 暂定五年全部完成 ( 约计每人每半年 , 可译成一部。校阅需
时略相等 )。现假定每人认译一种如下 : 徐志摩 Romeo and Juliet 、叶公超
Merchant of Venice 、梁实秋 Macbeth 、陈通伯 As you like lt、闻一多 Hamlet.
后来陈通伯不肯参加 , 徐志摩在 1931 年 11 月里不幸逝世 , 叶公超、闯一多志不在
此 , 结果只剩下梁实秋一个人孤独地开始了这漫长而艰巨的工作。他陆续翻译并出版
了几种莎士比亚的剧本 , 《威尼斯商人》、《奥瑟罗》、《如愿》、《李尔王》、
《马克白》 (1936 年 ) 、《暴风雨》 (1937 年)、《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之悲剧》
(1938年 ) 、《第十二夜》 ( 1939 年 ) 。梁实秋在抗战胜利后翻译了《仲夏夜之梦》、
《亨利四世》 ( 上、下篇 ) 共有二十种之多 , 都是在台湾出版的。直到 1967 年
 " 八月间出版了莎士比亚全集 "( 见 1987 年 2 月 28 日《致聂华苓》 ) 。
    在 30 年代 , 曹禹的戏剧创作不仅受到易卜生、契诃夫、奥尼尔的影响 , 也受到
莎士比亚的影响。曹禹自己也曾说 :" 外国戏剧家对我的创作影响较多的 , 头一个是
易卜生 , 第二个使我受到影响的剧作家是莎士比亚。 "( 曹禹 : 《和剧作家们谈谈读
书写作》 , 《剧本》 1982 年第 10期 ) 。早在中学时代 , 曹禹就反复从唱片上聆听
了一些莎剧名演员的朗读
 ;  在念大学时 , 听王文显教授讲授莎士比亚 , 并用心阅读了莎士比亚的许多原著。
他被莎士比亚笔下的复杂变异的人生 , 精妙的戏剧结构 , 绝美的诗情 , 充沛的人道
精神 , 浩瀚的想象力征服了。曹禹的第一个剧本《雷雨》轰动了戏剧界 , 《雷雨》的
成功是和曹禹接受莎士比亚的影响分不开的。从某种程度上说 , 这是中国现代话剧
 " 莎士比亚化 " 的转折与开端。
    粱实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作品是 " 漫长而艰巨"的话, 那么曹未风 , 尤其是朱生
豪则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系统地翻译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 , 他们更称得上是
"我们文明世界的苦役 " 。

 

     

    曹未风从 1931 年起就开始翻译莎士亚戏剧作品. 他是我国有计划翻译莎士比亚全
集最早的文学家之一.他是在抗战期间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从事翻译的 , 先后翻译出出版
了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微尼斯商人》 (1942 年)、《凡降纳的二绅士》、《如
愿》、《仲夏夜之梦》、 《罗密欧与朱丽叶》 (t943 年 ) 、《李尔王》、《汉姆菜
特》、《马克白斯》、《错中错》 (1944 年 ) 等十一种剧本。曾以《莎士比亚全集》
总名先后由贵阳文通书局出版。抗战胜利后 , 上海文化合作公司在 1946 年又用《曹
译莎士比亚全集》的总名出版了其中的十种剧本。他曾经解释他的翻要译 " 原来打算
是为了帮助学生便于参考 , 在体系及文学上均依照了原文的格式 , 因此就不免发生了
许多晦涩难懂之处。如果为了舞台使用。那是必须要做较大修改的 "(曹未风 : 《莎
士比亚在中国》 ) 。

 

                              
                             朱生豪

    在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浩大工程中 , 功绩最大的是朱生豪。朱生豪 1933 年大学
毕业后到上海世界书局当英文部编辑 , 编辑部主任詹文浒建议他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朱生豪欣然接受了这一建议 , 使用全部业余时间 , 开始了准备工作。不久,他就克服
种种困难 , 着手莎译。 他在自序中说 :“余笃嗜莎剧 , 前后研读全集十余遍 , 自觉
颇有信心。 " 可以说莎翁的艺术魅力征服了他 , 使他甘愿为之竭尽全力奔走效劳。而
且 , 他也认为这一精湛的艺术瑰宝是属于全人类的 , 应该使祖国广大的读者和观众 ,
都能直接地阅读、欣赏、享受。他先后翻译了《暴风雨》、《威尼斯商人》、《仲夏夜
之梦》、《第十二夜》等剧。到了 1937 年上半年把九部喜剧都已译完。他说 :" 越年
战事发生 , 历年来辛苦搜集之各种莎集版本 , 及诸家注释考证批评之书 , 不下一二百
册 , 悉数毁于炮火 , 仓卒中惟携中津版全集一册 , 及译稿数本而己。厥后转辗流徙
为生活而奔波 , 更无暇晷 , 以续未竟之志。及三十一年春 , 目睹世变日亟 , 闭户家
居 , 摈绝外务 , 始得专心一致 , 致力译事, 虽贫穷疾病 , 交相煎迫 , 而埋头伏案
 , 握管不辍。”(朱生豪 : 《〈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 , 世界书局1947年
版 ) 。他于1944 年丁 12 月病逝 , 其间共用了 t0 年工夫译完了31种又两幕 , 只剩
下 5 种半未译完。 1947 年上海世界书局将其己译成的27 种剧本 , 分为喜剧、悲剧、
杂剧、 史剧四大类共三辑出版。他的夫人宋清如说 :“从 1935 年 到他生命终竭的
 1944 年为止 , 是他艰苦译莎 , 百折不回 , 弹精竭力 , 终以身殉的过程。 "( 宋清
如 : 《回忆朱生豪 》 , 《江南》 1989 年第一期 ),
    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态度是极其认真而严肃的 可以说是一丝不苟、精益求
精。他在自序中说 :" 余译此书之宗旨 , 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 , 保持原作之神
韵,必不得己求其次 , 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 , 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 , 而于逐字逐
句对照式之硬译 , 则末敢赞同 .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 , 往往再四咀嚼 ,
不惜全部更译原文之结构 , 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露 , 不为晦涩之句所掩蔽。每译一
段竟必先自拟为读者 , 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不明之处 , 又必自拟为舞台上之演员,审辩
语调之是否顺口 , 音节之是否调和。一字一句之末惬 , 往往苦思累日。”朱生豪翻译
莎剧之所以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 , 一方面和他的这种严肃认真态度有关 , 另一方面是
由于他对两种文字的掌握都有一定的水平,尤其是他所具有的精深的中国诗词的修养。
他在元江大学求学期间,曾受到一代词宗夏承焘的亲灸。黄源说 :" 在翻译莎剧的诸多
名家之中 , 不乏欧美留学之士 , 不及朱生豪的 , 怕就在这名家指点的国学基础上 ."
( 黄源 : 《朱生豪实现了鲁迅的企望》一〈朱生豪传〉序 ), 朱译沙剧不仅数量多 ,
而且译得好 , 真正是 " 替中国近百年来翻译界完成了一项最艰巨的工程 " ( 同上〉。
梁实秋先生也指其一点不足 : 莎剧中淫秽之词绝大部分是假藉文字游戏 , 尤其是所谓
双关语。朱生豪先生译《莎士比亚全集》把这部分儿完全删去。他所删的部分 , 连同其
他较为费解的所在,据我的略估 , 每剧在二百行以上 , 我觉得很可惜 , 我认为莎民原
作猥亵处 , 仍宜保留 , 以存其真。 ( 见梁实秋《莎士比亚与性》 )
    总体看 , 朱生豪完全可以和日本的平内雄藏博士、德国的希雷格尔、匈牙利的亚各
尼的功绩相媲美 , 而他因为翻译沙士比亚而积劳成病,以身殉职 , 这一精神是莎士比
亚翻译史上最为悲壮丽感人的。
    从 1942 年到 1945 年 , 在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出版了十几种沙莎剧译本。其中引人
注目的是扬晦翻译的《雅典人台满》。 他说 :" 我为什么在当时要译这部剧本呢 ? 把
有诅咒黄金那段独段独白的全部剧本给介绍过来 , 使人对于这段独白的意义更能了解 ,
这当然是最初的目的 , 而当时心情的满怀愤恨 , 要借这个机会一 吐为快 , 自然也
是一个动机 。”就是在这种心情下他把《雅典人台满》译完了 , 算是了一个心愿 .在
这之前。他曾译过《李尔王》两幕 , 因为世界文库的编者改变了计划 , 他只好中途作
罢。他翻译的 《雅典人台满》是根据牛津大学出版的克莱格编的《莎士比亚全集》本
译的 , 并在蔡仪的帮助下 , 借来了坪内逍遥的日译本进行对照 ,1944 年由重庆新地
出版。杨晦还写了《莎士比亚的〈雅典人台满>》, 这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来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重要论文。
    就在同一年 , 曹禺翻译的《柔密欧与朱丽叶》由重庆文化生活社出版。他在《译
者前记》中说 :" 那时在成都有一个职业剧团 , 准备演出莎士比亚的《柔密欧与朱丽
叶》, 邀请张骏祥兄做导演 , 他觉得还没有适宜于上演的译本 , 约我重译一下 ,
我就根据这个要求 , 大胆地翻译了 ,目的是为了便于上演 , 此外 , 也是想试一试诗
剧的翻译。但有些地方我插人了自己对人物、动作和情境的解释 , 当时的意思不过是
为了便利演员去理解剧本 , 就不管自己对于莎士比亚懂得多少 , 贸然地添了一些‘说
明' 。后来也就用这样的风貌印出来了 ,一直没有改动。 " 在这个译本中 , 显示了曹
禺对莎士比亚独特的感觉和见地 , 认为这个悲剧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 , 并不使人悲
伤。确实 , 莎士比亚的这个悲剧和他的其他悲剧不同 , 具有更多的浪漫主义 : 诗剧
的特色。他在翻译中 , 把他的这种感受融入戏剧的氛围和具体的语言中。这部译作 ,
显示了曹禺作为一个戏剧诗人的才情 , 体现了莎氏原作的神韵和文采。
    这个时期的莎译还有邱存真译的《知法犯法》、《安东尼及枯委葩》 (1944), 柳
无忌译的《该撤大将》 (1944), 张常之译的《好事多磨》 ( 即《无事烦恼》 , 1947
年 ), 孙大雨译的《黎邪王》 (1948 年 ) 。此外还有周平 的《哈姆雷特》、《马克
白》 ,, 邢云飞的《铸情》 , 孙讳佛的《该撤大将》 , 将镇的《暴风雨》 , 这几
个本子都是根据其它译本改写的通俗本。莎士比亚戏剧的演出在这个时期也没有中断。
1938 年 " 国立剧专 " 迁到重庆 , 第二 界毕业生在国泰戏院公演了《奥塞
罗》 , 由余上沅导演 , 舞台设计是贺孟斧 , 主要演员有的谢重开、石羽、金淑芝、
张逸生。 1942 年 " 国立剧专 " 的同学先在四川的江安 , 接着在重庆先后演出了
《哈姆雷特》。导演是焦菊隐 , 主要演员有蔡松龄、沈扬等。
    1943 年怒吼剧社在成都演出了《罗米欧与朱丽叶》 , 导演是张骏祥 , 主要演员
有金焰和白杨 , 这也算是一次比较整齐的演出。此外在译介莎士比亚研究和评论方面
的工作也有新的进展。 1943 年桂林的文汇书店一本《莎士比亚新论》 , 里面包括两
位苏联名学者的论著的译文 , 宋路译狄纳莫夫的《莎士比亚新论》和克夫译的斯米诺
 夫的《莎士比亚及其遗产》。1946 年戚治译的斯米尔诺夫的《莎士比亚译传》 , 由
上海世界书局出版。
    在 40 年代的话剧创作中 , 莎士比亚戏剧的影响依然非常明显。 1942 年元旦 ,
在大后方重庆文艺节的一些朋友昕说郭沫若创作大型史剧《屈原》 , 便在报刊上预
言" 今年将有《罕默雷特》和《奥塞罗》型的史诗出现 " 。 当时剧脱稿后 , 郭沫若
写道 : 《屈原》 " 究竟是不是《罕默雷特》型和《奥塞罗》型不得而知 " 。且不论
《屈原》与《哈姆雷特》和《奥塞罗》是一样伟大 , 但可以说郭沫若在创作《屈原》
的时候 , 或多或少是受了莎士比亚的影响。有人曾把屈原同哈姆雷特相比 , 说屈原
有 点像哈姆雷特。郭沫若自己也说 " 拿性格悲剧的一点来说, 要说像《罕默雷特》,
也好像有点像 , 然而主题的性质和主人公的性格是完全不同的。罕默雷特是佯狂而
向恶势力斗争 , 而与恶同归于尽。屈原是被恶势力逼到真狂的节线上而努力撑着建
设自己。在主题上前者较后者要积极 , 而在性格上后者较前者更坚毅。罕默雷特焦
躁邃巡 , 屈原则艰苦创造 " 。最后一幕屈原的那段气势磅畴的“雷电独白” 使人自
然联想到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李尔王的那段 " 暴风雨 " 独白。诗人徐迟指出 了
《屈原》 " 雷电颂 " 和《李尔王》的 " 暴风独白" 的相似性 , 这种相似性连郭沫若
自己都“感觉有点惊讶 " 。 郭沫若否认他模仿了《李尔王》 , 他解释说 " 同样的是
临到了要发狂的横界 , 同样的以自然元素拟人而向之发愤懑,同样在怨天恨人 , 骂神
鬼 " 。但是 , 也有一些很大的不同 , “便是屈原是与雷同化了 , 而厘雅王依然保持
着异化的地位 , 屈原是把自然与神鬼分化了 , 而厘雅玉则依然浑化 , 屈原主持自己
的坚毅 , 厘王则自承衰老 " 。 这就是说 , 郭沫若的《屈原》虽然无形中受到了莎士
比亚戏剧的影响 , 但也渗透了自己的独特的创造。
    曹禺在这个阶段的创作也同样借鉴了莎士比亚的创作技巧。《家》中第一幕第二景
柔密欧与朱丽叶的独白 , 把爱情的痛苦与甜蜜写得非常动人。
    值得一提的是李健吾的改编本。他根据莎士比亚《麦克白》改编的《王德明》 ,
刊载于《文章》 1946 年第1 卷第 1-4 期。这个改编本的时代背景移到了中国五代 ,
成德镇大将王德明 ( 本名张文礼 ) 杀死了义父节度使王熔 , 篡位窃据镇州。整个剧
本具有沉郁怪诞的色彩、波潏云诡的剧情 , 野心家的阴挚狠毒 , 杀人后的证忡狂癫 ,
就是说 , 原作的激荡人心的力量 , 依然很好地保存着 , 而全剧从内容到形式都中国
化了。另外他还根据莎士比亚的《奥塞罗》改编了《阿史那》。像这样的改编本在莎士
比亚戏剧影响中国的进程中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 , 莎士比亚翻译和研究展开一片广阔的新天地。除剧本之外
 , 屠岸译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 (1950、1959 、1988), 方平译了莎士比亚的长
诗《维纳斯与阿童妮》 ( 1952 、 1954) 。

 

              
    1964年为了纪念莎士比亚诞生 400 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共分为11卷的《莎
士比亚全集》陆续出版 , 这套全集直到 1978 年出版完成。

 

       

    1982 年 8 月在纽约大学举办了国际比较文学第十届大会 , 参加大会的张隆溪先
生在会上宣读的论文是讨论莎士比亚戏剧学中国的翻译、演出和接受的问题。可是在宣
读论文那天 , 由于托运的旅行袋 ( 其中有宣读的论 文 ) 在下飞机时一直没有收到 ,
只好根据记忆复述要略, 就论题即兴地谈谈 , 竟受到格外的热烈的反应。他谈论莎士
比亚在中国舞台上的变形 , 包括京剧、川剧直到近几年北京舞台上演出的剧目等。
    1986 年 4 月 10 日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三百七十周年而举行的首届 " 中国莎士
比亚戏剧节 " 在北京、上海地区演出拉开了序幕。来自莎士比亚故乡的英国驻华大使
伊文忠先生到会祝贺 , 并转达了英国人民和戏剧界的感谢。为使莎剧更好地为我国观
众所接受 , 我国戏剧家们近年来在莎剧的民族化方面作了可贵的尝试。 这次在沪演
出的不仅有话剧 , 还有戏曲、木偶、广播剧等 , 如昆曲《马克白斯》 ( 上昆 ) 、越
剧《第十二夜》(上海越剧院 ) 、《冬天的故事》 ( 杭州越剧院 ) 、黄梅戏《无事
生非》 ( 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 等。黄佐临曾说 :" 为什么昆曲要演莎士比亚 ? ……
莎士比亚是世界戏剧史上的顶峰 , 而昆曲又是戏剧史的顶峰 , 两个顶峰揉在一起 ,
我这个‘红娘 ' 不能算是‘拉郎配 ' 吧 ?"
    近年来我国各地的剧院不断上演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 , 不少人写了有关研究莎士
比亚的论文和介绍他的小册子 , 编译了《莎士比亚研究评论集》 , 出版了《中国莎学
简史》 ( 孟宪强) , 筹建了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据统计 , 仅从 1978 至 1988 年
这 10 年间 , 莎士比亚戏剧印行总数约为 160 万册 , 相当于五六十年代印刷总数的
 3倍多。新中国成立以来的 40 年间 , 印刷莎剧总数超过 200 万 , 是旧中国的几十
倍甚至上百倍。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文化巨人莎士比亚是不乏中国知音的。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73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