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南无三藏玄奘大遍觉祖师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73

[转载]一篇旧文——魏明伦:人生如戏苦中吟(1)

$
0
0

    3月,北京又要召开“两会”了。好几年前,我应《影响》杂志主编谌强之约,采写那一期【封面人物】。原文大约有万余字,只好按小标题分着挂在博客上哈:

        魏明伦:人生如戏苦中吟

紫茵

春天姗姗来迟,已经开始回暖的京城,那个周末老天忽然“变脸”,风声紧、寒意浓。“两会”渐近尾声,夜幕中顶风闯入某代表驻地,由那“个子比拿破仑还矮”的男人引至窗下落座,心中便有如释重负之感。中国戏剧界泰斗吴祖光曾在《我画你写》中说:巴山一鬼,威慑诸神!晏婴转世,是魏明伦。今晚总算捉住了这个“鬼”,如若一不留神让他溜掉,再寻“鬼影”,那可就“难于上青天”了。

 

        1.“鬼胎里怀着责任心、使命感……”

此小标题套用魏明伦的原话,原话出自魏明伦文集《巴山鬼话》自序。

“鬼才”张口就像“麻辣烫”――风味劲道:敝姓魏,这个字不能简化,一半委,一半鬼,姓氏注定委身于鬼。自言“鬼才”写戏鬼头鬼脑,作文鬼话连篇,近似辞典诠释的“鬼才”特征。

一个“人”要对付一个“鬼”,再把“鬼话”转换成“人话”,做不足准备绝对没戏。手头正好有本“鬼话”,10前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纸张粗劣,文字华彩。此番重温,心得倍增。我们的话题,自然打从“鬼胎里怀着责任心、使命感”开始。

自第七届当选全国政协委员,这次魏明伦已来参加第十届代表大会了。 31到京,感觉忙得很。有提案吗?“提案不多,发言不少。”戏鬼一口白话说出来也如戏文对仗工整。“提案不见得都能交上去,高层领导也未必条条看得见。那天政治局常委来了,我的发言分量很重。”主要观点针对哪个方面?“一般的大话题涉及范围比较宽,医疗、社保、福利,还谈到‘超女’现象、文艺低俗化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我提出来中国的教师节应改在孔子诞辰日,全世界的教师节基本都统一在孔子诞辰日,为什么恰恰我们倒成了‘单干户’?而且还在坚持‘单干’!”魏明伦在联组大会上的这番发言,3次被掌声打断。当时有高层领导会下对魏明伦说,你的这条建议很好,但是改不了。中国以前一直没有设立教师节,后来通过人大立法确定910为中国的教师节,现在改不了。“我就奇怪,改革改革,怎么这个教师节日子就改不了呢?我最早当政协委员时,来北京开会还上交全国粮票换餐券呢,现在不也改了吗?光说与时俱进、国际接轨,不做行吗?教师节日子改了,起码这条与时俱进国际接轨了嘛。”

魏明伦说他是江山易改,鬼性难移。父亲为川剧鼓师,兼通文墨。他“从小被梨园始祖摸了脑壳”,7岁拜师学艺,9岁粉墨登场,靠卖艺唱戏谋生。“我有两个优点:一是唱戏之余总想看书;二是看书之余总爱联想。”在传统戏《潘金莲》里扮演郓哥,台前叫卖甜梨儿,台后翻看书本儿。从郭沫若的《少年时代》读到沫若儿时单恋嫂嫂,小心眼儿一转,兀自转到潘金莲单恋小叔子那边去了。

少年初识愁滋味,魏明伦失学如失恋。早年自学诗文,感觉那是一份享受,“于江湖草台漂漂泊泊之间,伴锣鼓丝弦说说唱唱之外,与三教九流哼哼哈哈之余,挑灯吟哦,习平平仄仄童子功”。古到骈俪体,洋到十四行。攀缘马雅可夫斯基长短楼梯,兼爱泰戈尔缠绵悱恻,惠特曼汪洋恣肆;“联想江上清风,通感山间明月”。勤思善量开窍敏悟,遂咏成一囊青春诗稿。“虽嫩,乳燕呢喃语,小鸟啁啾歌,抒自性灵,来自天籁也”。

“鬼才”拿不出小学文凭,更与学位不沾边,但读书自有“鬼法”,总结要领有“三性”:韧性、记性、悟性。“有韧性没记性,读了白读;有记性没悟性,书是死书;悟性至关重要,一举满盘皆活”。三性具备,堪称知识富翁。

长大以后,心智早熟,身量缓增。“我这尺码没长够,个子比拿破仑还矮。”矮子不甘示弱,“要像拿破仑一样踮起脚尖,骚动着、呼喊着,想把在人堆里弄丢了的自己寻找回来。”台上扮演生净末丑,台下苦修诗词歌赋。脱下戏装,舞文弄墨,“三尺戏子”变脸为“一介书生”。

而今,一介书生已然成了一代文豪。如椽大笔,激扬文字。戏文、杂文、碑文,三足鼎立各有千秋。诗文,反倒略过不提了。魏明伦认为,写诗不必带“戏”,写戏则须带“诗”。大诗人不一定兼通戏文,大剧作家必须兼备诗才。“本人属于苦吟派,状如京剧青衣,未出马门先叫一声‘苦―――哇!”此生以苦为乐,自有一套苦吟经。愿吃大苦耐大劳,只望古树发新枝。他苦吟成戏,写一个终于活一个。“因为苦吟成戏,注定我的戏一是数量不会太多;二是质量不会太差。” 魏明伦称其创作领域是一个“三无”世界:无禁区、无偶像、无顶峰。他一戏一招,“招招不离人间烟火,戏戏正视世上波澜”。

看戏文,读杂文,观碑文,魏明伦知音满天下。黄宗江说,老婆自己的好,文章魏明伦的好;萧乾说他戏文杂文两样第一,但更偏爱杂文;柏杨说他用杂文手法写戏剧,用戏剧手法写杂文;钱钟书说他写的是现代文言文。

2005年底,上海出了一套相当考究的线装书,宣纸竖排繁体,一函四卷,限量发售。费孝通、余秋雨、魏明伦三人平分秋色。魏明伦以《人生如戏》为题,一卷二戏:《夕照岐山》和《巴山秀才》;《潘金莲》和《中国公主杜兰朵》;《易胆大》和《变脸》;《四姑娘》和《好女人坏女人》,总共8部戏文。

这次进京开会,魏明伦为老友冯骥才背来一套《人生如戏》。王蒙看着眼馋,啧啧赞叹,一个作家,著作印到这般水准,足矣。

2006年初,文汇出版社推出新版《巴山鬼话》。魏明伦说,原版是“杂文与散文拼盘”,“麻辣和清淡兼容”,打一个“好吃鬼”的比方:川菜特品鸳鸯火锅;如今他“拆散鸳鸯”,删除清淡的散文,单留辛辣的杂文,主打四川火锅之“绝代双娇”,双娇者,海椒、花椒也,自然更添几多浓烈的麻辣。

魏明伦所有的“文”,无不源自于长年的“思”。20年前,他在一篇名为《我“错”在独立思考》中“坦白交代”,自己很早便开始对人生保持了那么一点“独立思考”。

195335,前苏共总书记斯大林逝世,12岁的“娃娃生”魏明伦参加追悼会。童心受集体感染略感悲怆,便跟在人后默哀。忽闻有人放声干嚎,像麻五娘哭丧的调门;有人当场晕厥,似皇帝驾崩臣民哀恸的身段。魏明伦的小脑瓜迅速闪过一点“独立思考”――这不是在逢场做戏么?他忍不住破涕为笑,呵呵两声,大逆不道。有位身穿黄军装的叔叔厉声呵斥,这娃娃没有无产阶级感情!魏父大惊,挥拳便打。娃娃拔腿逃窜,爸爸穷追不舍,父与子围着剧场座椅兜圈子……

从小反感迷信,成年后的格言:我不迷信一切格言!魏明伦的“独立思考”,在14岁时初露锋芒,他开始写文章直抒胸臆发表观点。16岁在“反右”中成了年纪最小的“运动员”,性质级别足够“戴帽子”,幸而年龄未到公民,“少年犯”被罚往农村劳动3年。从此,历次运动皆无幸免,“屡教不改的死硬了的牛鬼蛇神”,在阶下囚和座上宾的“角色”之间循环往复来回变换。

魏明伦坚持认为,中国的改革必须首先改变民族的盲从性。一个出色的剧作家,应当首先是出色的思想家,“没有惊世骇俗的思想,写不出惊世骇俗的作品!”他说:“人生观依旧是老一套,戏剧观安得不随之老矣?”

永远坚持“独立思考”的剧作家,清醒的头脑里流淌着绵延不绝的 “振兴川剧意识流”。魏明伦说,川剧振兴20多载春秋,振出一串成果,也振出一堆牢骚。“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请从消极的牢骚话里,取其积极的忧患感。” 魏明伦的意识流,“少闪回,向前看。当今观众,尤其青年观众,是有史以来最难伺候的‘上帝’。喜新厌旧,朝秦暮楚,一手推开虞美人,一手伸向洋婆子。”他认为,川剧在适应“上帝”的同时,还需导引“上帝”适应川剧。“只要能在三千佳丽、十二金钗之中,保存一席菊部蜀葩,分享几夜风流,便是川剧复兴开始了”。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73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