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南无三藏玄奘大遍觉祖师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73

[转载]561 一部有助于鲁迅研究的工具性著述力作

$
0
0

——金纲《鲁迅读过的书》读后

张学义

 

任何一门学问在研究到一定程度和规模后,自然会产生相应的具备工具性质的著述,就鲁迅研究来说,据我之陋见,先后问世的《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和2005年版)、《鲁迅著译编年全集》(王世家、至庵编,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鲁迅研究资料》(124辑,先后由文物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鲁迅年谱》(李何林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鲁迅生平史料汇编》(薛绥之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至1986年版)、《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刘再复主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7月版)、《鲁迅研究大辞典》(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是具有基础性的工具著述,是进入鲁迅研究堂奥不可或缺的案头之书。这些具备工具性特点和功能的著述,能给研究者带来很多方便,能减少很多外在劳动。但是完成这样的著述是一项繁难浩大的工程,需要付出巨大而艰辛的劳动。金纲先生的《鲁迅读过的书》(中国书店20119月版)一开始并没有引起我的重视,等我从网上基本了解了该书的章节和规模,觉得自己有“读”和“藏”的必要,在201410月便买到了这本书名朴实的鲁迅研究著作。半年多来,我时时翻检、查询和阅读,愈加感到该书分量的厚重、魄力的雄大、功力之扎实、分类之细致、见解之精辟。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部对鲁迅研究而言具有工具性质的著述力作。

 

探究鲁迅思想来源的特有视角

鲁迅研究中有“鲁迅思想研究”常规视角,但进一步追问,鲁迅的某种思想的来源在哪里就显得重要而有难度。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思想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他的经历,二是他所读过的书。对鲁迅的思想形成而言,从他所读过的书入手探究他的思想来源,有规模而系统性的把鲁迅一生里所读过的书一网打尽作研究,在金纲先生之前还没有那个学人涉猎过。从读书的角度入手,对于鲁迅这样以撰述为终生劳动方式的现代知识分子而言尤其重要。这是一个探究鲁迅思想来源的特有视角。

金纲先生从鲁迅“寓目、阅读过的各类图书凡4233种”,从“国学”“现代”“西学”“综合”四个大类来辑录。“而所谓寓目、阅读,以各种版本《鲁迅全集》中鲁迅提及、引用为准;引用,又包括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

金纲先生认为:鲁迅是现代士大夫。私谥鲁迅先生为:思想家、文学家、学者。他穷四年之力做这本书的内在动力在于对鲁迅的高度认同。他坦言“民国鲁迅,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之一。他身上那一股民国范儿让我总是心生敬意”,“骂鲁迅,实在是因为不了解鲁迅的重要贡献。”金先生把鲁迅的贡献概括为七个方面:一是思想贡献——对“立人”要务的鼓吹,是对传统中“国家至上”观念的极大颠覆;他对“国民劣根性”的批评,与西方倡导的“理性批判”是知识分子的同一种道义担当。二是人格贡献——即鲁迅的“独立知识分子人格,在传统知识分子类型中,是一个增量贡献。三是文学贡献——将小说推演为一种白话文体,鲁迅发其端;将杂文推演为一种流行文体,鲁迅成其大。四是翻译贡献——近300万字的翻译文字证明着鲁迅“直译”的翻译理论;五是学术贡献——《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小说史的开山之作、散见于杂文中的学术见地和创造了以杂文替代学术论文的文体。六是艺术贡献——书法、版画、书籍装祯设计。七是金石贡献——对汉代以来的碑刻(5000多碑石拓片)有过系统的整理。正因为作者对鲁迅贡献的独到见地、使他对鲁迅充满发自内心的敬意,为鲁迅“打工”四年来考究“民国鲁迅阅读史”,从而成就这部1005千字的大部头著作。

 

宏观视野上的分类和研究

从鲁迅一生所寓目、阅读过的各类图书凡4233种中一一钩稽,就是一个巨大的劳动。要查阅各种不同版本的《鲁迅全集》,在查阅中又以鲁迅笔下“提及”的和“引用”的为择取标准,而对于鲁迅的“引用”,又辨之于“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老实说,这里包含着巨大繁难的体力和智力劳动,其更具有挑战性的是对鲁迅“提及”的和“间接引用”的图书的搜寻和钩稽。

面对4233种图书,如何分类也是一个有难度的事情。作者从宏观上分作“国学、现代、西学、综合”四编,而在每个大类之下又再行细分。作者感叹:“图书分类,向为大难。今为分类,也多踌躇”。但作者还是再行分出59个种类一一编排,穷搜细钩,在每一种书目之下,都作出繁简不同的介绍与诠释。

必须注意的是,这部书名朴实的《鲁迅读过的书》,不光是对书籍本身作一番介绍,而是和鲁迅联系起来,表达了自己的研究所得。这种研究所得的表达方式,一是有59篇各类之前的综述性文字;二是4233种书目之下,均有自己的介绍文字,而作者颇有见地的研读心得穿插其中时有表达。但这些所有的篇章,都统之于作为“代前言”的《鲁迅是现代士大夫》的对鲁迅整体认识上的总括性表达上。细读之中可以感到,作者力图强调的鲁迅“现代士大夫”的特征。

诠释中的有所侧重

鲁迅研究的对象正是“鲁迅世界”。而鲁迅世界应该包括跟鲁迅本人、鲁迅著述、鲁迅研究、鲁迅精神传承等等所有能跟鲁迅有所联系的全部,这是一个海洋般的世界。对于鲁迅世界而言,其史料研究是一项异常艰巨和繁难的且关系重要的工作,没有深厚扎实的硬功夫根本无法进入其中。不妨把金著与《鲁迅研究大辞典》(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做一初略比较。

从大的数据上看,《鲁迅研究大辞典》3639千字,金著1005千字;《鲁迅研究大辞典》收辞条9800余条,金著收辞条4233辞条。《鲁迅研究大辞典》平均每个辞条371字强;金著平均每个辞条237个字强。但是《鲁迅研究大辞典》每个辞条的篇幅虽长短有异,但大致均衡。而金著在辞条篇幅也是长短有异,但差别很大。在文字面貌上,《鲁迅研究大辞典》走的是辞典式行文风格,规整而严密。而金著在基本保持词条解释风格的同时又比较灵活,有比较明显的个人特点。实际上,两部书的诠释文字都具有相当的知识性,都非常注重和鲁迅本人相联系。但金纲先生在处理诠释文字时主要是照顾到对“书”本身的知识性介绍、侧重鲁迅与“书”的关系深浅和在鲁迅思想上的影响大小。就拿“《论语》”的诠释来说:两部书里都用了很长的篇幅,但侧重不同。《鲁迅研究大辞典》(439页)里分两个方面来组织内容,一是孔子的著作《论语》,二是《论语》半月刊;而金著(13页)就只围绕孔子的著作。另外,当从孔子的著作来看的话,金著在内容的丰富性上又超过了《鲁迅大辞典》。归根结蒂,金著突出的是鲁迅的“阅读”和对鲁迅思想的影响。

金著基本的表述路径是由书本身到鲁迅得书、再列举鲁迅作品、文章中的有关体现,由此而阐发鲁迅受到的影响。鲁迅思想的形成是逐步的,某个观点的体现往往在“点”上。因此,从金著各条能看到的多是鲁迅论述中典故的来历、观点的影响。自然也有作者的适当演绎与发挥。如:关于《答客俏》的出典,作者指出:“各种版本的《鲁迅全集》均不曾提到这诗用典的出处。事实上,《答客俏》源出《快园古道》卷四‘言语部’”等。(170页)关于《蔡中郎集》,说“蔡邕有‘取死之道’,是鲁迅独有的一个发现,非常珍贵,特别值得我们深入认真研究。”关于《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发现了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含有的“神秘死亡观,为鲁迅文集所罕见”。(702页)关于《新的粮食》,指出在鲁迅即将辞世的时候读到这本书,“对鲁迅而言,应该构成了一个事件,意味深长”。(752页)

 

结合研究直述己见

从该著释文看,金纲先生不愧是学问大家。他把自己对鲁迅的研究心得融入各个词条释文之中,虽然不是论文般的周详论证,但在水到渠成处往往直抒己见。例举如下——

在《春秋》一书下解释关于“春秋笔法”时这样写道:“春秋笔法是孔子发端的儒学

‘清议’,也即对君王公侯德治教化、政治监督、理性批判。这是儒学中非常重要的政治功能。鲁迅一生不乏批判精神,所以对原典意义的‘春秋笔法’抱有同情理解,而对颂美当局表示了轻鄙。这是理解鲁迅儒学精神的重要材料。……鲁迅在审视这一话语传统时,表现了思想的现代性和穿透力,以及理性批判精神。”鲁迅虽然也对“春秋笔法有怀疑,但在自己的文章里却表现出一种现代性的“春秋笔法”,由此断定某种程度上说:“鲁迅继承了‘春秋笔法’的儒学传统。(56页)再如:鲁迅对“公羊政治从未寄托过希望”(10页);“鲁迅的深刻在于,他发现了儒学传播过程中的流变:本来应该自我修身的道德理念却被这些败类用来要求、衡量他人。要别人恪守道德,自己从中取利,这样的无良之徒,却又打着儒学的旗号——鲁迅批判的正是这样的‘国民劣根性’”。(17页)

鲁迅在对传统儒学最著名的批判是对“中庸之道”的批判。鲁迅喜欢使用全称判断,来加深批判的力度和广度。但这个方法也有问题,那就是在撕下“假面具”的同时,将“真面目”也遮蔽了。(33页)关于“幹父之蛊”的理解,作者指出:孝道,关乎于人伦,有大于政道处,这是儒学最深刻的秘密之一。古来英雄成就大业,大孝的动力之一。并且认为鲁迅和孔子有相通之处,他们都是真正理解大禹的人。(36页)在谈到“虞夏禅让“时,作者说:鲁迅对传统文化的解析,往往批评法家文化之酷毒,道家之虚伪,更对伪儒不吝讥弹,但对真儒、大儒、儒家正见,多有赞赏。俗论以为鲁迅反对儒学,其实是不确切的。(38页)关于《汉世说》,作者在经过详细举证之后,认为“鲁迅这里用详实的史料讲述了一个文学与时代关系的命题,对于今日之文学创作当有启发”。(102页)关于《李贺小传》的解释中写道:“无路可走之幻灭感,鲁迅几乎终其一生。说鲁迅‘后期’找到了什么路,并不准确,至少,这还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105页)

调动知识储备时有补正

作者在《编者说明》里说:订正了《鲁迅全集》中一些可能的舛误。细读金著我惊奇地发现,这类细部资料上的正误文字随处可见。这既显示出作者超凡的鲁迅资料把握上的功力,也显示出作者在“书”的角度广博的知识储备,对读者的阅读时时有“点醒”与“开眼”的价值。

    关于《世说新语》,作者指出鲁迅把三十六篇误作三十八篇。(108页)关于《容斋随笔》作者洪迈的生卒年问题,认为鲁迅和钱大昕的看法不同,指出“二者未详孰是”。(171页)关于《本草纲目》,指出了人们对鲁迅的“反讽”笔法常常误读,指出“大作家的反讽是要有足够的心智领悟力才可以理解的”。(195页)关于《析骨分经》,指出了鲁迅在《坟·论照相之类》里的一个硬伤。鲁迅在原文里说“宋的《析骨分经》,相传也是目验,《说郛》中有之,我曾看过它……”这里把“宋”当为“明”;作者金纲认为:“‘《说郛》’当为‘《续说郛》’。此类‘硬伤’,当为鲁迅记忆失误。鲁迅引述文献往往凭借记忆,特别是作杂文,尤其如此,往往并不核对”。(201页)关于《古诗十九首》,认为鲁迅所认为的其作者可能为枚乘所作“仍是一个需要继续考证的文学史问题”。(210页)关于《北江诗话》,指出了鲁迅“孺子牛”典故的出处。(252页)关于《开河记》,指出鲁迅作文有误,并不在结集时趁机改正,而是留着昔日的痕迹,另作文来说明。由此可见,鲁迅不乏这类‘解剖自我’的勇气。”(283页)关于《佝偻集》,指出鲁迅的“100回本《西游记》,盖出于四十一回本《西游记传》之后”的判断有误。(450页)关于《尝试集》,指出人们对大师论战过招在理解上的“偏见”。(535536页)关于《欧洲文学的各时期》写到鲁迅对该书价钱上的质疑,指出“鲁迅在维护个人正当利益方面一向坚决,这是鲁迅不同于传统士大夫的地方”。(657页)关于《但丁传》,指出鲁迅“透露了对留学文人重西学轻国学的不满”,“这是鲁迅不经意间表示的对儒学、国学研究的重视,值得分析”。(652页)

不足与期待

金纲先生借助对《传奇》一书的诠释文字,总结鲁迅治学上的路径。即“鲁迅作史略,先考其书其人,复考其所交游,复考其交游者身世结局,复考两者之关联,最后才谨慎地得出品题意见,而这个意见又谨慎地冠以‘或’字,表示‘可能’,并不确定为最后结论。意见之外,又简叙书之影响所及”。(279页)其实,这部《鲁迅读过的书》总体上所遵循的,也是如鲁迅对待学问一样的路径。从这部书里,让我看到了鲁迅研究界还有这种“傻子”般的老实人这么拼命而迈力地投入研究本身,同时也让我产生更大期待。鲁迅思想犹如大海,而要在这大海里再一一分辨出细流来,几乎不可能。鲁迅思想的形成又是一个动态而有反复的过程,要从他读过的书一一分辨出在他思想建构中的成分、比例,很容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读之中。具体说:一是思想的形成不仅仅在于读过的书;缺少了鲁迅在显示经历与遭遇中人生体验的参悟上的诠释;二是缺少时间纵向上的基本概述或揭示。因此,期待着该书在现在的规模、格局基础上、对在鲁迅思想形成中产生过关键影响之书的释文上,总体上加强鲁迅是“怎么样读”的诠释文字。“鲁迅读过的书”和“鲁迅怎样读这些书的”是不同的角度,而后者更能见出与鲁迅思想的直接联系。不妨在现有格局里适当增强“编年”意识,突出鲁迅阅读的具体时间。另,发现了两处错别字,即把许寿裳、字季巿的“巿”字错写为“市”字(在221页和938页)。判断一部现代文学研究著作的校对水准,以前看“丏”字,因为往往有把“夏丏尊”写成“夏丐尊”,再一个就是看许季巿是不是被写成“许季市”,这是另话了。           (作者通讯处: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邮编714026

20153月至4月于渭南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73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