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南无三藏玄奘大遍觉祖师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73

[转载]我和名家过过招——刘再复先生的红楼

$
0
0

我和名家过过招——刘再复先生的红楼

刘再复先生是个让人尊敬的学者,他解的《红楼梦》也有很高的水平。他写了红楼四书,是国内知名的红学家。先生的红楼四书,其中《红楼梦悟》是写得最好的,他是从哲学、文学的层面上来理解红楼梦,给了《红楼梦》非常高的评价,其水平之高让人望尘莫及。他们父女对话的《共悟红楼》和《红楼人三十种解读》就不难么好了。遗憾的是他不能把《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做一个区分,从而导致对人对事的解读出现偏差。

《红楼梦》第八十一回“占旺相四美钓游鱼 奉严词两番入家塾”写探春与李玟、李琦、蚰烟四美人在沁芳亭钓鱼,宝玉也来凑趣,他抡着钓竿等了半天,那钓竿纹丝不动。刚有一个鱼儿在水边吐沫,宝玉把杆子一晃,又吓走了,过一会儿又是钓丝微微一动,宝玉高兴得用力一兜,把钓竿往石上一碰,折作两段,丝也震断了,钓子也不知往哪里去了。在大家的笑声中,探春对宝玉说:“再没见像你这样的卤人。”

刘再复先生说:“用‘卤人’来称贾宝玉,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他岂止在钓鱼时是个卤人,整个人生中他都是卤人。”(《红楼人三十种解读》三联书店20118月北京第二次印刷30页)刘再复先生对“卤人”的解释是:“所谓卤人,便是愚鲁之人。”

贾宝玉并不是一个“愚鲁”之人,相反,他是一个感情丰富,情感细腻之人。他在众姐妹面前也是个很体贴、细心之人。后四十回的作者不能把握贾宝玉这个人物的特点,把他变成了一个“卤人”,刘先生不察也。

在对冷人的解读中,刘再复先生说:“《红楼梦》有三个冷人,这就是薛宝钗、惜春和柳湘莲。三者都是立身处世态度冷淡的人。

“冷人“这一概念,出自第一一五回。地藏庵的两个尼姑来贾府探望“老施主”。会见惜春之前,先向“二奶奶”请安。宝钗待理不理。——小说写道:“那姑子知道宝钗是个冷人,也不久坐,辞了要去。”

刘再复先生认为薛宝钗是个“冷人”就是根据这段话。但薛宝钗实在不能算一个“冷人”,要知道她身上还有“热毒”呢!宝钗热衷功名,是名利场中的人,她每天都按时到贾母、王夫人处问安,时不时还要到姊妹处走走,“度时而去”。薛宝钗缺少的只是真情,并不缺乏热情。她怎么能算是一个“冷人”?

同时,同为“冷人”,惜春和柳湘莲也有不同。惜春的“冷”是真冷,惜春的冷是极端自私,惜春不是大彻大悟出家的,她是“勘破三春景不长”而出家的,也就是说她实际是看到前面几个姐姐结局都不好才出家的;柳湘莲的“冷”并不是真冷,他只是对功名富贵不感兴趣。他的冷,只是看不惯那些对功名富贵过于热心的人,只是看不惯薛蟠之流,等只知道皮肤滥淫的人。他的“冷”里面有真性情,有人格的自尊。

对“玻璃人”的解读

第四十五回,大家要筹办诗社,请王熙凤当监社御史。王熙凤笑道:“你们别哄我,我猜着了,那里是请我作监社御史!分明是叫我作个进前的铜商。你们弄什么社,必是要轮流作东道的。你们的月钱不够花了,想出这个法子来拗了我去,好和我要钱。可是这个主意?”一席话说得众人都笑起来了。李纨道:“真真你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

这里的“水晶心肝玻璃人”是说王熙凤心中透亮,什么也瞒不过她的意思。

刘再复先生却解出了另一个意思。刘先生说:“水晶心肝玻璃人还有一个根本特点,就是易碎。——一般人的人性脆弱,玻璃人的人性更脆弱。——王熙凤就是这种纸老虎。她在贾府里掌握财政,叱咤风云,协理宁国府时‘军令如山’,谁都知道她脸酸心硬,是个烈货与泼辣货。但她的威风全是来自后台贾母的宠信和撑腰,并有尚未败落的贾府作她的活动平台。而她自己,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则既无人生信念,也豪无文化底蕴。既不读圣贤书,也不读杂书,更不懂得诗词,压根是个文盲。她的聪明,归根结底是个小聪明,她的本事,归根结底是生存小技巧。缺少文化底蕴与灵魂底蕴的人。其内心注定没有力量。因此,李纨说她是空有其表的玻璃人就很准确了。”

说实话,李纨的意思并不是刘再复先生说的这个意思。

刘再复先生说:“锦衣军来抄家,害怕是人之常情,而王熙凤则吓得比别人更多一层,连双脚也撑不住身体。当平儿拉着巧姐报告‘查抄’消息后,‘王邢二夫人等听着,俱魂飞云外,不知怎样才好。独见凤姐先前园睁两眼听着,后来便一仰身栽到地上死了。”

刘先生用这段话来证明“玻璃人”更脆弱。

我对刘先生的这个观点是不赞同的。

刘先生的缺点是把《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不能分开。当然,作为文学评论,书中怎样写就怎样评是没有太大的问题的。但《红楼梦》一书和别的书是不一样的,它的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可能不是一个作者,因此,应对此有所区分。王熙凤在后四十回里的表现和前八十回里的表现出现了巨大的反差。一个前八十回里胆大妄为、不信因果报应的人,到了后四十回里变的胆小如鼠。而这改变缺少逻辑支持。不仅是王熙凤,贾母、林黛玉、贾宝玉等人都和前八十回存在巨大偏差,不能不察。

刘再复先生说:“《红楼梦》受佛家思想影响很深,‘色空’观念很重。小说一开始就讲十六字诀‘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这是作者的主题宣言,也是哲学宣言,我们不能回避。但是,我们要问,既然你认为‘情’也是‘空’,那么,你为什么对情还那么执着?那些可爱的少女死了,你并非无所谓,并不‘鼓盆而歌’,而是大哭泣、大伤心、大流泪,这是为什么?从这种矛盾现象中我们可以知道《红楼梦》的哲学基调虽是色空,但又有中国儒家的情深情重夹在其中,全书的哲学并非单一的佛家哲学。”

其实,虽然“全书的哲学并非单一的佛家哲学”,但刘先生的这个观点也是可以讨论的。

“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说的是一个“悟”的过程,人并不能直接悟空。从“空”到“空”不但没有可能,而且也没有任何意义。既然作者把情看“空”,那些可爱的少女死了,为什么还会悲伤呢?这是因为作者描述的这个阶段并不是“悟空”的阶段,而是“由色生情”和“传情入色”的阶段。在“传情入色”这一阶段,那些美丽的少女死了,当然是要悲伤的了。

从哲学和文学的层面上来理解《红楼梦》,刘先生的水平非常之高,这是和他的文学修养有关。但对《红楼梦》的解读,并不是只有文学修养就可以解好的。从他的《共悟红楼》和《红楼三十种人解读》可以看出,他又没有看懂。薛宝琴的怀古诗,他从中读出了女子视角和历史的沧桑感,这就是他没有看懂的地方。当不知道真正的谜底时,最好不要去解读。否则是要闹笑话的。刘先生的不懂,还可以从他对刘心武先生的敬佩可以看到。

刘心武先生在《百家讲坛》讲了四个多月的红楼梦,在全国影响很大。他本人是写小说出身,严格来说,他只是利用了红楼梦里的素材而进行了再创作,也就是他编了一个跟红楼梦没有多少关系的另一个故事而已。不管编的多么精彩,其实和解读《红楼梦》是没有多少关系的,对我们准确理解《红楼梦》也没有任何的帮助。这一点是我们必须要注意到的。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73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