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南无三藏玄奘大遍觉祖师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73

[转载]不想说还是说了的话

$
0
0
原文地址:不想说还是说了的话作者:王立礼

不想说还是说了的话

王立礼

 

曾有人问我对于高校的职称评定有何看法,并建议我写篇文章。我回复说,自己退休多年,对情况不了解,没有写。其实,那只是个托词。真正的原因是,人微言轻,说出看法也没有人听,说了也白说,所以不想说。上个周末在顺义参加北外英语学院杨立民老师主持的一个教学研讨会,本来不想发言,领导不参加,我们的话他们听不到,好像自言自语,有什么意义?但是,既然来了,还是讲吧,其实,要讲的话很多。我的发言中涉及到职称评定。还是从头说起吧。

我有两个担心,一是担心失去北外英语系的优良传统。英语系的传统是什么?是打好英语基本功。去年在外研社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听英语学院院长孙有中教授将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总结为“英语、知识、专业三位一体”,我是认同的。一般的理解大概是三位一体,英语居首,三位是一二三的顺序关系,我本人认为不仅如此。如果让我形容这三位的关系,我觉得最恰当的比喻是一棵大树:英语是大树的根和主干,知识与专业是树枝和树叶,没有根和主干,树枝和树叶是不存在的。去年我参加了三次外研社组织的论坛,所有发言者有一个共识,即强调狠抓英语基本功,提高英语水平。因此,如果英语学院不始终如一地强调英语基本功,不如关门,更姓改名,叫什么什么学院好了。

如今,强调基本功的教师往往被视为保守。同时,好像从事基本功教学是低层次的,而搞专业的是高层次的,是改革派。其实,意识到英语系需要改革并非近来几年的事。北外英语系早在上个世纪八十代中期就提出了设立专业倾向,第一个专业倾向是英语新闻,杨老师是发起者,我是执行者。必须说明的是,当时我们改革的主导思想是非常明确的:即通过英语学知识和专业,并通过知识与专业的学习提高英语,而不是用专业排斥英语、降低英语基本功的重要性。

有一个说法:现在的学生入校时英语基本功已经很好了,可以更多地强调知识和专业,把更多的时间分配给专业课,砍去英语基础课程,压缩1-4册的精读课课时,把56册踢出英语学院,以content courses的阅读代替等等,等等。我认为这种做法是基于对学生基本功的过高评价上的。我虽然已经退休十年,但我对咱们学院学生的水平还是有所了解的。从2005年开始我代表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在我学院招聘志愿者翻译英语通讯和中国环境年度报告(The China Environment Yearbook),每年有40-50志愿者报名参加,连续数年,最初有本科三四年级学生参加,很快发现他们还没上过英译汉的课,基本的笔译训练还没有,翻译出来的东西基本不能用,就停止招聘本科生,而转向研究生,专业包括语言学,翻译,文学,对象国研究,等等。但是,拿到他们的翻译,我还是很失望,翻译中有大量中式英语, 还有许多基本语法错误,遣词用句相当粗糙,看得出他们的问题不仅在于没有掌握翻译技巧,而是英语写作基本功不够扎实,当然也有出色的,但是少数。我不禁想,这还是研究生呢,他们的英语水平就是这样吗?他们的英语算过关了吗?总之,学生们自己可能意识不到,自以为英语水平很高了,但落实在笔头上,白纸黑字,毛病就暴露无遗。这些年我与他们的接触也算是间接地做了调查,这就是我们学生的真实水平。学生们自我感觉良好是可以预料的也是可以谅解的,增加点自信也好,然而,如果领导者对学生水平判断失误,那将会导致错误的决定和错误的方向,后果是严重的。

另一个说法是:1-4册精读课保留,但要压缩时间,56册砍掉,因为可用content courses 代替。我是56册编者之一,如果问我,content courses的阅读可否代替56册精读课,我持怀疑态度。不可否认,通过专业课的阅读可以学到语言,即通过知识学语言,但是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content courses的授课重点在内容,而非语言,语言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能在学知识的同时自觉吸收较多的语言知识,而多数学生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专业知识上,忽略了语言的吸收。另外,专业课的阅读资料在内容上有特定的范围,专业阅读材料的词汇往往也有偏重。这次我们修订56册,保留了第一版的优秀课文,又在大量的资源中精挑细选了新课文。这两本书的作者大都是名家,不少诺贝尔奖和其他重要奖项的获得者;课文的内容其为广泛,题材和体裁多样化,涉及当代主要问题;作家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印度、非洲,他们的背景不同,体现了多元文化,许多课文是经典或精品,包含了当代英语作家及作品的精华,是Modern Authors课程的理想读物,它有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也许它算不上什么专业,但这样的课程我们不需要吗?

说到底,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北外英语系的优良传统?北外培养了大批人才。每次校庆领导都以培养了多少大使或者名人为傲。我想到了摘桃子的比喻。桃树是怎样辛勤种出来的?又大又甜的桃子是怎么结出来的?这是园丁们的劳动的结果。换句换说,北外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教师们总结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一个好传统。传统的形成是经过日积月累和千锤百炼的,破除传统是否也应该有个过程?应该慎重?改革和传统不应该是对立的,我们既要改革和创新,但也不能抛弃传统,另起炉灶,那无异于砸北外的牌子。

第二,我担心优秀教师的流失,这个问题和评职称紧密相关。我虽然退休多年,但与院里的一些青年教师一直保持着联系。当我知道我认为很优秀的一些教师至今还没有评上副教授职称时十分震惊,并为他们打抱不平。他们的英语功底过硬,获得了博士学位,也有专著出版,对教学兢兢业业,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可还是个讲师。据说,评职称严格分成几大块,什么学位、专著、论文、科研项目,大概最后是教学。我听说,发表论文在核心刊物上还不够,一定是什么CSSCI。中国的事谁不知道?一个名人,手里没有文章,出版社拼命约稿,而一个无名新人要发表文章往往投稿无门。这些教师不是缺乏科研能力,也不是写不出论文,就是没人给你刊登。还听说,大多科研项目申请人要求有副高职称,而没有科研项目又评不上副高。果真如此,不成了Catch 22? 我并不反对科研,但科研应该与教学结合,而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更不是为了学校的政绩搞科研;我也不反对制定评职称的标准,但标准应该是合理的,而不能拿死的条条框框压活人,特别是打击优秀的一线教师,否则,他们会寒心的,现在他们已经感到被边缘化了。这是一个值得特别注意的问题。优秀的教师评不上职称是学校的耻辱!记住,我们评的是“教授”,不是“研究员”。

“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在现今时代,我们不奢望每个大学都出现大师,但大学应该保护和壮大原有的优秀教师群体。说到北外,几十年来,至少在我们英语学院,这支高素质的教师群体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在英语系工作了几十年的退休教师,我不希望看到这个群体人心涣散。在如此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时代,还有一批年轻人顶住压力,热衷于教学、踏踏实实钻研教学,凭良心做好本职的教学工作,这多么难能可贵!他们是学校的骄傲!校院领导要对他们倍加珍惜、倍加爱护!一个有远见的领导应该意识到,人才的流失比传统的流失可能还更可怕。因为,只要好老师在,他们会在教学中自觉地继承发扬优良的教学传统,如果人才流失了,一切都没了。

不想说的话还是说出来了,但愿不是 “多余的话”吧!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73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