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走近翻译家李治华,踏进他位于巴黎圣路易岛上的幽静书房,去探寻他与世界上最美的两种语言和《红楼梦》的不解缘分。
与李治华先生面对面坐着,丝毫感觉不到这是一位已经年过九旬的老人,他眼不花、耳不背、声不颤,讲一口风趣而标准的普通话。他还按照中国的北方习惯以“我老伴儿”来称呼他的法国太太雅歌,让人以为他长期生活在北京。但谁能猜出,他离开故都已经整整70个年头了。而且这些年来,他在生活和工作中一直都在使用法语。在他与夫人雅歌的合力译介下,曹雪芹、鲁迅、艾青、巴金、老舍、姚雪垠、戴厚英、白桦等著名作家的一批文学名著与法国读者见面了。而他的翻译向来以追求精细、严谨、完美著称,尤其他与妻子雅歌和老师铎尔孟一部历时27年译就的法文版《红楼梦》,已经成了不能不提的佳话。
李治华先生曾专门著文解释“《红楼梦》法译本的缘起与经过”,因为这本书和他的缘分,早在他的童年时期就结下了。之所以这么说,主要因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李治华从小就是个“小说迷”。他的父亲年轻时曾考取英国留学资格,但因家庭不宽裕,自动放弃了留学机会,在北京的前“中国大学”教英文。后来他虽因病辞去大学职务,改到清末顺天府尹何乃莹家教私馆,但仍利用业余时间翻译过一些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诗,并编译过《美国俚语词典》等书,可谓家学深厚。在父亲的教导下,李治华9岁开始读小学的时候就已经认识了5000多个汉字,以至于父亲不得不查字典来给他写新字。过了一两年,李治华就开始看起了石印的旧小说。得到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后,他更是爱不释手,如饥似渴地一连读了好几遍。
其次,李治华小时候住的顺天府尹大院,与《红楼梦》里描述的荣国府景致非常相近。例如书中描述的各种大门、角门、垂花门、厢房、耳房等等,无一不是他幼年时在生活中所熟悉的。
第三,顺天府尹何乃莹与《红楼梦》里贾雨村担任的“京兆府尹”其实是同一个官爵,他本人去世很早,留下长寿的夫人如贾母一般统领着几代儿孙,后来还办了个几乎同样盛大的丧事。而且何家几代都男丁不旺,女孩却人数多而且成就大,正应了《红楼梦》里那句“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的话。
最后,在年纪尚小的李治华心中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他和弟弟们及府尹家孩子们玩耍的园子和所做的一些游戏,都与《红楼梦》里的像极了。就说放风筝吧,没有这种阅历的人还真不明白曹雪芹笔下的“送饭的”、“捆剪子股”、“响鞭”等指的是什么,李治华却因为小时候玩得多而堪称“行家”。他曾在《里昂译事》中的一篇文章里指出了20世纪80年代某本中文校注本《红楼梦》所做的有关错误注释。而且他几年前又了解到,他幼年时所买的风筝,全都是按照曹雪芹所绘的彩色风筝谱制成的。似乎这一切早已注定,翻译法文版《红楼梦》将使他在艰巨的工作中重温童年的回忆并享受巨大的乐趣。
李治华翻译《红楼梦》的一大特点是在翻译作者臆想的人名和地名时,采用意译而不是音译。例如他将“袭人”这一动词用作名词的名字以“Boufféde parfum”形神兼备地表达了出来。为了弥补法语意译名同原文发音不一致的缺陷,他又在每卷卷首列出两个音译意译人名对照表,以及楼台亭榭译名对照表,以方便读者领会中文原文所包容的丰富意涵。
无疑,翻译像《红楼梦》这样一本辞藻考究、充满暗喻并经常出现古诗词的鸿篇巨制辛苦程度非比寻常。李治华早在1954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上报这一选题的时候并不是不知道这一点。但他被母语古典名著的神奇魅力鼓动着,被浓厚的翻译兴趣指使着,被对诗歌的热爱召唤着,再加上青少年时期打下的深厚中文功底,他要求自己也相信自己一定能完成这部译著。这个决定做出之后的27年间,他为之所做的辛勤付出简直能写成一本书,而这本书中还有另外两个人的名字时常出现——他的妻子雅歌和老师铎尔孟。
李治华在谈到翻译《红楼梦》时,从来不忘提及他们两位。而论及其它译著,他也总是说“我们”——他和雅歌,而不是单讲“我”。虽然绝大部分译著都是他选择的,并完成“信、达、雅”中的前两项要求,然而在他的眼中,雅歌对作品所做的润色是必不可少并且能提升作品完美程度的。
李治华用《圣经》诗篇的总称给妻子取了雅歌这个中文名字。雅歌出生在位于巴黎与里昂之间的一个名叫“白朗集”(Blanzy)的小镇,目前这对伉俪常住这里。
雅歌与李治华的浪漫爱情故事说起来还是他们各自的母语做的“媒”呢,因为大学时代的他们是因为交换学习中、法文而相识、相知,进而相恋的。学习成绩优异的雅歌后来考取了女子师范大学,并且一年就完成了硕士论文,再用一年又通过了大中学学衔考试。这种勇气和能力在当时的学生中是非常少见的!
“事后雅歌告诉我,老师问她为什么师范大学条件这么好她却急于毕业,她对老师说她要结婚。”说到这里,李治华又开心地笑了,这笑里还有一层为雅歌骄傲的意思:想当初,雅歌的母亲并不支持这门婚事,而雅歌却冲破阻挠,毫不犹豫地与李治华亲手操办了自己的婚礼,使母亲只好回心转意,在婚礼的当晚请他们回家吃饭,接纳了这一对新人。
对于翻译工作来说,最理想的是译者对起点语言和终点语言都非常精通。李治华和雅歌正结成了这样一对工作伙伴。而且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读书。所以婚后几十年来,除了工作和照顾儿女之外,他们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翻译中文名著上。他们珠联璧合,互相理解并支持对方,每每遇到问题,都可以随时随地讨论。翻译工作几乎成了他们的主要“娱乐”,当然译著的质量也因为这种亲密无间的切磋而获益菲浅。
为法文版《红楼梦》担任校阅工作的铎尔孟(Andre d'Hormon)也是帮助李治华完成《红楼梦》的翻译并备受他敬重的人。他是李治华在北京中法大学读书时的老师和这所大学的创办者之一,同时还是一位诗人。他在中国住了整整48年,回到法国后,从1954年底开始,他把生命中最后10年的精力全部倾注在了这本书的校对上。
铎尔孟的修改非常仔细和谨慎,因此每个星期二下午,李治华都利用任教的巴黎东方语言学校没有课,而乘火车去位于巴黎郊区的华幽梦(Royaumont)国际文化中心同恩师讨论修改译文。暑假期间,他更是干脆在那里住上几个礼拜和老师一起工作。可惜铎尔孟在第二次修润工作进行不到一半时就因病去世了,不巧的是雅歌此时也患了重病。等她康复后,这对执着的伴侣又用了大约10年的时间才完成《红楼梦》全部的引言、注释和校样修改工作。
不知不觉间27个春夏秋冬过去了。1981年,精美的法文版《红楼梦》作为法国“七星文库”名著丛书中的一部出版了。它立刻在中法两国的文化和出版界激起了巨大反响。人们欣喜于中法文化交流史上又增添了一座丰碑,填补了法国文学界的一项空白,同时又感叹于译文的严谨和精准,将中国18世纪的历史风貌如实地呈现在法国读者眼前。因而该书第一版的15000册不久就被抢购一空。再印8000册,又卖光了。目前人们在书店里看到的已经是第三版了。而此时的李治华,于继续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之余,又将多年的翻译经验和有关中国文学在法国传播的研究整理出来,与广大同行和读者们分享。一部《红楼梦》留下的4000多页珍贵的译稿手稿,则于该书出版20年后,被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亲自“扛”回中国,收藏于该馆新建的“李治华·雅歌文库”内。2003年,中国《红楼梦》学会等单位授予李治华夫妇“《红楼梦》翻译贡献奖”;2006年3月1日,法国文化部长德瓦布尔亲自为李治华佩戴上了法国文学与艺术中级荣誉勋章,作为对他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促进中法文化交流上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的肯定与褒奖。中国驻法国大使赵进军、法兰西学院院士程抱一等出席了授勋仪式,并向李治华和雅歌表达了诚挚的祝贺。
在授勋仪式现场,记者看到了李治华伉俪的三位儿女及部分孙子辈的家庭成员,还和他的儿子李源先生攀谈了一会儿。李源表示,他和两个姐姐虽然小时候讲中文,现在已经忘记了,但受父母的影响,他们一直都非常热爱文学作品,并对美的事物感觉敏锐。父母在生活和工作上的并肩协作也对他们具有很大感染力。他目前担任里昂癌症研究所的负责人,住在父母隔壁的一套公寓里,以互相照顾。雅歌与李治华的大女儿李英随丈夫定居在非洲马里,是马里首都一所法国学校的老师,我们在授勋那天看到的一位黑皮肤的帅小伙就是他的儿子铎三才。李治华的二女儿是位植物学家,生活在法国东北部的斯特拉斯堡。而他们的下一代则工作和生活在欧、非、美洲的不同地方,真是个名副其实的国际大家庭!看着几年前他们围着李治华和雅歌庆祝他们65年结婚纪念的合影,这天伦之乐怎能不令人羡慕?
李治华先生在工作上严于要求自己,对同行工作中的谬误也常常会诚恳地直接指出,并不拐弯抹角。然而他又是这样一位开朗、和蔼的人,不仅思维敏捷,表述生动,而且回忆起童年或青少年时代的一些趣事来,常自己就“嘿儿”地乐了,让人感觉他虽已91岁高龄,却并无老态。也许并不是他不服老,而是心中根本就没有那个“老”字吧?
李治华先生曾经生活在一个发生了许多故事的年代,而他的记忆力又特别好,大到整个中法大学的创建与发展始末,小到某件事情发生的日期,甚至读初中时西山中学借香山碧云寺作校舍,那里面三个和尚的外号他都能娓娓道来。在他充满感情的描述中,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趁春假借来同学刚买的汉译本卢梭名著《忏悔录》,一个人悄悄地打开教室后窗,坐在高高的石头台阶上,在温暖的阳光下和鸟啼声中入神地阅读着。从那时起,他就有了一个梦想:要学好法语,要到法国去!
1937年大学毕业,他如愿以偿,以那一届北京中法大学中文和法文系第一名的成绩公费保送赴法深造,圆了这个梦,也实现了父亲未能实现的夙愿。而后,他又和妻子凭着“爱”与“恒”的信念,不图经济上的回报,将祖国的一部部文学名著翻译成法语。还数十年来孜孜不倦地在巴黎东方语言学院、巴黎第八大学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教授中文,圆了他传播灿烂的中国文化、拉近中法两国距离的梦。
得益于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父亲的遗传,李治华先生虽已91高寿却依然身骨强健。捧着他亲自泡制的一杯香茗,笔者一边听他说下一步打算将胞妹的回忆录翻译成法语,以满足法国亲人了解自己的根和故乡的“私人计划”,一边心里默默祝福:愿李治华与雅歌伉俪健康长寿,圆更多更加美好的梦。
(来源:欧洲时报,2006年 作者:春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