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刘禹锡》译文及赏析
文/小儒丸子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上一篇解读了刘禹锡的《春词》,今天再解读刘禹锡的《秋词》。李商隐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涨秋池’是什么?字面意思是‘池塘涨满了水’, ‘涨秋池’的哲学意义是‘展秋词’。刘禹锡的《秋词》就是‘秋池’的形象化:“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说到这里,我想还是仔细解读一下‘秋词’的哲学含义,毕竟春秋笔法也有这个‘秋’词。
【秋词•题解】
何谓秋词?《诗经·召南》十四首都是‘秋词’,治国最要紧的在于招揽贤才。称得上‘贤才’的人是道德水准被群众公认有用之才,称之为贤才。为官者德居首,这是官员任用的铁打的纪律。一旦突破这个底线,组织原则就一定会渐渐崩溃。子曰:“举直错枉”,选拔贤才的标准确立、鉴赏官员的善恶标准、奖惩官员的规章制度,是孔子、刘禹锡眼里的第一个‘秋词’。
孔子从春秋笔法的文法出发,在《诗经·雀巢》中是这样解读‘秋’的哲音‘qiu’的:“惟鹊(que)有巢,惟鸠(jiu)居之。之子于归(qiu,秋),百两御之。”‘鹊’的哲音que取声母Q,鸠的哲音jiu取韵母iu,合并为新的哲音Qiu,孔子用季节的字器‘秋’命名,‘秋’对应‘元亨利贞’的‘利’,孔子舍‘利’器改为‘礼’器,‘秋之礼’有多大?有子云:“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如果把‘秋礼’象征为‘和’的哲音,孔子制诗《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它山之石,可以为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和’的哲音在乾卦中为九四爻‘或跃在渊’,转了一圈到了渊‘元’之‘yuan’音、御、《诗》音之上了,舍弃‘御、《诗》’之音不说,单说元音之大,《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原因之前有两个哲音‘da zai’,是‘亨达之达’还是‘礼见达音’?是‘君子厚德载物’还是‘君子逅德,再悟’?诗云:“斐然成章,爻辞知裁。”子谓子贡曰:“女与回熟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刘禹锡的《秋词》取自《诗经·雀巢》,‘晴空一鹤排云上’的一个‘排云’之雅音‘bai yun’,《雀巢》句‘百两御之’的‘百’训诂为‘晴空一鹤排云上’‘排’, 《雀巢》句‘百两御之’的‘御’先爻变为‘yu’再爻变为字器‘语’、再把‘语’的同义词‘云’镶嵌在‘晴空一鹤排云上’,组合新的字器‘排云’, ‘鹤’是‘合’的形象说法,‘合’是《诗经·雀巢》‘之子于归’的统一词。这是刘禹锡眼中的‘秋词’之二。
世间最大的规律莫大于识天时之节率,天时的节律分两大类:‘邦有道’仕,‘邦无道’思。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子曰:“邦无道,君子可卷而怀之。”世界为什么会变成‘邦无道’的?孔子说,这需要君子从理论上努力去探求,从社会实践上努力去探求。隐者云:“《鹊》化巴山夜雨时,君子何不展秋辞?《文言》《系辞》对应读,与志谐老夜语《诗》。”
《诗经·雀巢》云:“惟鹊有巢(巢,雅音zhao,此处训诂为‘邦有道’),惟鸠居之。”que音本应该化为‘朝阳之晴’ ,‘《鹊》化巴山夜雨时’那是‘邦无道’了,何谓‘邦无道’?苏轼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利’山中。”全社会放利而行,道之不存,良心不存,怜悯之心不存。面对这样的社会,处于晚唐时期的刘禹锡,展开《诗经·雀巢》的秋词来看,他认为很有必要从理论、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哲学思考,以找到避免王朝崩溃给百姓带来生灵涂炭之苦的办法,制诗《秋词》。这是刘禹锡眼中的‘秋词’之三。
【译文】
自古以来,邦无道之时居多,每逢秋天都会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悲凉。
我却认为,君子能扭转乾坤,邦有道的秋天要胜过邦无道的春天。
邦有道的秋天,鹤鸣于九皋,都说是人间乐园
一想到变革图强,情不自禁地用笔描绘下我的凌云之志。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为什么是悲怀的角色?邦无道的时间,总是占中国历史的大多数时期?人生不如意总是占人生的大多数阶段。秋,意味着人生的理想,总是达不到,当你回想往事,亲情、爱情、事业家庭都感满意的,又有几人?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刘禹锡的《秋词》,深悟儒家积极进取的精髓。孔子说:邦有道,我就不会到处奔波传道了,正是因为邦无道,我才需要不断奋争,绝不当隐士。《秋词》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越是艰难越向前。我们对应看刘禹锡的《春词》:“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作者在自然春光之中也发愁,愁的是‘邦无道’,愁的是怎样安慰比作者处境更差的人。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君子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刘禹锡与范仲淹大致相同吧。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诗情到碧霄”的哲音,把春秋笔法的‘bi’音,演化为‘春秋诗情’,文人之笔意,可以凌云到‘碧霄’,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天下大同的仁人君子的治国理想上。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便”音,所蕴涵的深意,似乎在说明白‘变革’的易理,只有不断与时偕行地变革社会积弊,才能救民于水火之中,好个‘声声之谓易’。这首诗作,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唯有依据春秋笔法来创作,我们的诗作才不会成为下三烂的打油诗。用春秋笔法制作的《秋词》,完全符合《系辞传》关于春秋笔法的这个理论要求:‘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