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南无三藏玄奘大遍觉祖师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73

[转载]承接历史 开创未来 再铸辉煌——记陕西省作家协会成立六

$
0
0

承接历史 开创未来 再铸辉煌

——记陕西省作家协会成立六十周年

      
    1954年11月8日,时已深秋,西安市建国路那座著名的高桂滋公馆,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正式成立了。这个原本普通的日子,成为陕西文学的起点,对此后60年陕西文学的发展,意义非凡。60年前,那里聚集着三十多位内心炽热的人,他们用信念与热情开启了陕西文学事业的灿烂篇章。从那一刻,建国路83号温暖的灯光照耀着陕西文学前进的道路,指引着陕西文学发展的方向。从1954年的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到1993年正式更名为陕西省作家协会,60年弹指间,建国路83号省作协的小院,依然在郁郁葱葱中散发着悠悠书香,刚落成的陕西文学陈列馆,记录着60年的辉煌成就。陕西省作家协会团结和带领全省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兢兢业业、扎实奋进,书写下无数堪载史册的动人篇章。 
    六十年坎坎长路 那些名字彪炳史册 

    1954年11月,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成立,自此开创了陕西文学的新篇章。先后有一批从红色延安和革命战争中走过来的作家进入作协,他们坚持“深入生活,紧贴时代”,为人民写作,并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写作传统,创作了一批已经载入陕西当代文学史乃至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作品。柳青、胡采、杜鹏程、王汶石、李若冰等人先后创作了《创业史》、《从生活到艺术》、《保卫延安》、《风雪之夜》、《柴达木手记》等关心现实、为时代精神造像的成功之作,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他们堪称新中国成立后陕西文学的奠基人,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文学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一批文学新锐走上新时期文坛,成为陕西文学乃至中国文坛的中坚。在前辈的帮助下,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信任》、《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贾平凹的短篇小说《满月儿》、《腊月·正月》和《浮躁》先后问世,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第二代陕西作家逐步走上历史舞台,并在全国较早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地域性创作群体。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先后有莫伸、京夫、邹志安、王戈等获得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和儿童文学奖。陕西文坛有一批作家脱颖而出,如高建群、杨争光、和谷、冯积岐、沈奇、朱文杰、商子秦、朱鸿、冷梦、方英文、文兰等,和谷、贾平凹、毛錡等人的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先后获得全国多项文学大奖。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陈忠实、贾平凹、叶广芩、高建群等40后、50后50岁以上作家风头更劲,在各体裁上均有创作实践,尤其在长篇小说方面,形成了“集体喷发”的态势。1993年,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废都》、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京夫的《八里情仇》、程海的《热爱命运》相继出版并在北京召开作品研讨会,在全国文坛引起震动,被称为“陕军东征”现象,文学陕军的概念应运而生。此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秦腔》先后问鼎第三、四、七届“茅盾文学奖”。这三部作品题材各异,但都深刻反映了三秦大地的历史、现实和人文,为古老的秦地文明奏响了时代强音。此外,高建群、叶广芩、红柯等作家逐步将草原沙漠、老北京的王府等内容,纳入陕西文学的题材库,丰富了陕西文学的创作实践。其中,叶广芩连中鲁迅文学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冷梦、刘成章、贾平凹、吴克敬等获得鲁迅文学奖,李凤杰、王宜振连折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孙皓晖的《大秦帝国》、高建群的《大平原》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阿莹的剧本《米脂婆姨绥德汉》、陈彦的剧本《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获曹禺戏剧文学奖,王戈获得全国报告文学奖。更为可喜的是一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文学新人犹如初升的旭日跃上陕西乃至全国文坛。如红柯、阎安、王海、秦巴子等。红柯以其西部风情浓郁、内容个性鲜明的中短篇小说获得鲁迅文学奖,并以其长篇小说《西去的骑手》和《乌尔禾》被全国文坛所瞩目,成为名副其实的陕西小说新生代的主力。 
    60年来,陕西的散文作家、诗人和理论批评家,也是群星灿烂。三代散文家:李若冰、魏钢焰、贾平凹、和谷、刘成章、李天芳、李汉荣、朱鸿、方英文、柏峰、穆涛等;三代诗人:胡征、玉杲、沙陵、晓雷、闻频、胡宽、沈奇、阎安、耿翔、远村、刘亚丽、小宛等;三代理论批评家:胡采、王愚、肖云儒、刘建军、畅广元、李星、李国平、段建军、邢小利、常智奇、李继凯、仵埂、李震、韩鲁华、杨乐生、梁向阳、蒙万夫、赵德利、赵俊贤、周艳芬等,他们都创造出了属于他们的独得之美,为陕西文学赢得了荣誉。 
    除了拥有一批杰出的作家,陕西作协还于1956年、1985年先后创办《延河》《小说评论》两个刊物,经过多年努力,这两个刊物也逐步成长为全国优秀的原创文学作品、文学评论阵地。 
    60年的文学苦旅与文化征程,陕西涌现了一批杰出作家,产生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兼具的优秀作品,为陕西赢得了“新中国文学重镇”的美誉。截至今年,陕西省共有3部作品获得茅盾文学奖,9部作品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3部作品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5部作品获得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2部作品获得全国优秀散文奖,4部作品获得全国优秀诗歌奖,11部作品获得鲁迅文学奖,5部作品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1部作品获得少数民族“骏马奖”。可以说,无论从作品的数量,还是质量看,陕西文学都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甲子风雨兼程 那些精神薪火相传 

    回顾60年的历史,我们清楚地看到,陕西的文学事业在风雨兼程中不断前进。从文学作品的社会影响来说,许多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历史变革的伟大进程,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精神引领,传播了“真善美”的价值观,体现着介入现实、关怀人生的特征。《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等作品不但描绘了广阔的时代背景和人民群众波澜壮阔的奋斗史,更塑造了梁生宝、孙少平等催人奋进的丰满的艺术形象,深刻反映着社会历史变革的伟大进程。 
    从文学事业的传承和发展来说,形成了把握时代、立于高端的文学传统和笔耕不辍、不耽浮华的文学精神,为陕西文学的继续发展树立了标尺,提供了精神源泉。从柳青到路遥,陕西作家身上始终有一种精神,既包含着以巨大的热情深入现实、静心埋头基层十余载的创业者精神,也包含着以冷静的眼光观察生活、不媚俗不盲从的史学家精神和“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为文学事业献身的追梦者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感动并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和文学工作者,为陕西文学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和不息源泉。 
    为了使陕西文学的薪火能够不断传承,去年,作协提出了“文学陕军再出发”战略构想,邀请国内一流专家学者为陕西文学发展建言献策。“文学陕军再出发”起航一年来,先后设立长篇小说等十二个专业委员会,制定了《专业委员会工作制度》《省作协签约作家管理办法》等,与省委宣传部共同制定印发了《省作协作家深入基层挂职锻炼的实施办法》,协调推荐一批中青年作家赴基层挂职体验生活,通过理顺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使作协的工作进一步专业化、制度化、规范化。实施“文学陕军”新梯队建设计划,推荐20名青年作家入选我省“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扶持计划”,多次组织入选作家召开座谈会、举办培训班,并聘请七位全国知名作家、评论家为文学导师,与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联合在陕举办了“陕西中青年作家研修班”。同时,组织作家前往反映新型工业、新型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实践的各类企业、基地采风十余次,通过多种方式开阔大家的创作视野,不断提升作家,尤其是基层中青年作家的创作水平。举办或参与举办“当代小说从传统文本到视觉文本”、“莫伸《一号文件》研讨会”等专业学术研讨会30多场,积极派员参加基层作协组织的各种研讨活动;举办了“陕西作家有好书”、“中国新农村题材影视对接交流会”、“影视文学剧本推介会”等活动;在《中国作家》杂志推出了陕西中青年小说家专号;与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合作,采用“小说联播”形式,播发作家的新作,扩大作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推进《延河》《小说评论》两个刊物的发展,两刊结合实际,更新了栏目设置,增设“陕西中青年作品”、“陕西中青年作家研究”等专栏,力推新人佳作,不仅使文学新人获得了展示平台,也使两刊焕发出新的活力,逐步成为全国优秀原创作品、评论作品的一流阵地。通过一年的共同努力,文学陕军在再出发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可喜成绩。阎安、穆涛等二十多位作家先后斩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全国重要奖项,王妹英、周瑄璞等二十多位青年作家的作品被《中国作家》《人民文学》《小说选刊》《新华文摘》等重点刊物刊发或转载。 
    多举措助文学陕军走在大路上 

    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给文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如何面对现实、利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时代、引领思潮,文学陕军怎样再创辉煌,是摆在陕西文学创作与发展面前的首要问题。 
    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蒋惠莉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她说:“首先要打造好阵地,加强对作家创作的引导。要将《延河》《小说评论》《陕西文学界》等刊物和‘陕西作家网’打造成一流的品牌阵地,以‘三刊一网’为载体,引领文学评论。通过作品研讨、推介等手段,引导作家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担当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其次要创新机制,推进文学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完善作家签约制度,落实作家采风、挂职深入生活等举措,做好对‘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扶持计划’入选作家的培养,发挥文学导师作用,加强对青年作家思想和创作两方面的引导。继续加大对网络文学的重视和引导,把引导网络文学健康发展这一工作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推进文学陕军新梯队朝着德艺双馨的发展方向迈进。重点做好有代表性网络作家的联络服务工作,引导网络作家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民族的、现代的,又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新型大众文学。要加强推介,继续办好‘陕西作家有好书’等活动。不仅要支持好作品出版,还要通过宣传扩大作品在读者中的影响力,让更多的读者知道陕西作家有好书、陕西更有好作家。办好‘小说连播’等活动及相关研讨活动,让已有的文学品牌持续发挥作用。作协要把服务创作、催生精品作为工作的中心任务,要努力营造好的创作氛围,更好地为作家服务,使作协成为广大作家满意的温馨和谐之家,努力推动陕西文学再创新辉煌!” 
    陕西省作家协会走过了不平凡的六十年,留下了很多故事、很多骄傲,同样也留下了莫大的鼓励、艰巨的责任和足够的理由为陕西文学的新发展和新突破贡献力量。陕西作协仍将戮力同心、团结一致,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引,努力为陕西文学的发展繁荣贡献力量。
 
                   

                    六十年陕西作家国奖链接 
    茅盾文学奖
   第三届(1985-1988)
   路遥《平凡的世界》
   第四届(1989-1994)
   陈忠实《白鹿原》(修订本)
   第七届(2003-2006)
   贾平凹《秦腔》
   鲁迅文学奖

   第一届(1995-1996)
   冷 梦《黄河大移民》(报告文学)
   刘成章《羊想云彩》(散文)
   第二届(1997-2000)
   红 柯《吹牛》(短篇小说)
   叶广芩《梦也何曾到谢桥》(中篇小说)
   第三届(2001-2003)
   温亚军(陕籍在京)《驮水的日子》(短篇小说)
   贾平凹《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散文、杂文)
   第四届(2004-2006)
   党益民(陕籍在京)《用胸膛行走西藏》(报告文学)
   第五届(2007-2009)
   吴克敬《手铐上的蓝花花》(中篇小说)
   王宗仁(陕籍在京)《藏地兵书》(散文、杂文)
   第六届(2010-2013)
   阎安《整理石头》(诗歌)
   穆涛《先前的风气》(散文、杂文)
   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第六届(1996-1998)
   叶广芩《没有日记的罗敷河》(散文集)
   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第一届(1980-1985)
   张映文《扶我上战马的人》(短篇小说)
   第四届(1995-1997)
   李凤杰《还你一片蓝天》(纪实文学)
   第五届(1998-2000)
   王宜振《笛王的故事》(诗集)
   第九届(2010-2012)
   安武林(陕籍在京)《月光下的蝈蝈》(诗集)
   孙卫卫(陕籍在京)《小小孩的春天》(散文集) 

文学陕军甲子之际正精彩

    何建明(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60多年来,陕西省作家协会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关怀下,在历任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广大作家朋友,深入生活,埋头苦干,创作出一大批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精品力作,为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格局中格外光彩夺目的篇章。陕西文学不仅是中国文学的高原,而且也有不少高峰。我本人感到荣幸的是,不仅跟陕西作家非常熟悉,而且你们的许多著名作品也是在我任《中国作家》主编、作家出版社社长时发表、出版的。陕西作家,尤其是像陈忠实老师、贾平凹主席等,一直是我很好的学习榜样和亲密的朋友,我为朋友们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而由衷高兴。 
    吴义勤(中国作协现代文学馆馆长、西安市委常委、副市长): 
    在我眼中,陕西是名副其实的文学大省和文学强省。陕西的文学有其他地区无法替代的优势和特色:一是传统深厚、无人可比。既有古代周秦汉唐为代表的文学传统,又有着红色革命文学的传统。对于中国文学而言,陕西有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二是文学大家辈出,经典作品自成谱系。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杜鹏程、柳青、王汶石到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陕西形成了一个创造力强、风格独特、有厚度、有层次的令人称羡的优秀作家队伍,并以《保卫延安》《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等一大批经典文学作品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三是陕派评论家自成体系,成就引人注目。王愚、胡采、李星、肖云儒、畅广元、何西来、阎纲、周明、白烨、李建军等一批陕籍批评家是当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力量。四是《延河》《小说评论》《美文》三大期刊地位独特,是中国当代文学标志性的刊物,影响巨大。
   贾平凹(省作协主席): 
    陕西省作家协会举办成立六十周年活动,既是为了回顾陕西文学六十年的历程、总结经验和不足,也是为了深入学习领会习总书记讲话的要义和丰富内涵,为陕西文学的繁荣发展寻求支撑和引领。六十年是一个甲子,陕西作家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故事和骄傲,陕西文学也将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中国作协一直大力支持陕西作协的工作,今年,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还与我们合办了培训班、精心选配专家来陕授课,让许多基层会员有机会聆听顶尖学者的观点。还与我们在北京共同主办了文学陕军新梯队小说研讨会。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及省委宣传部的关心和帮助,为陕西文学不断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加油鼓劲。相信在大家共同关心和努力下,陕西文学创作一定会更加繁荣!
    蒋惠莉(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陕西文学能在六十年的时间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原因很多。我们体会有以下几点:一是经济的繁荣、政治的稳定、党和政府的支持为作家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和坚实的物质支撑。二是陕西作家始终秉持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创作传统,从古老的中华文明、秦地文明、延安精神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寻找素材。许多作家坚守价值、甘于平凡、耐住寂寞,以长期的自我修养的积累铸成了优秀的创作成果。三是文学前辈的创作经历和美学追求为后代作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也为陕西文学的整体传承提供了积淀。柳青、杜鹏程、王汶石等作家堪称同时代全国文学的大家,陕西的作家们大多受其作品影响,加之同样地域环境的影响,陕西文学逐步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征和浓厚的文学积淀。四是日益频繁的文学交流为作家提供了更多元的视角、思路和资源、经验。五是文学评论界和读者对于陕西文学的关注和厚爱为作家提供了精神支撑和创作动力。 
    李星(著名评论家): 
    省作家协会是我大学毕业后直到今天惟一的正式工作单位。省作协六十岁,我在作协工作了42年。虽然已退休九年,但一直参与省作协的一些文学评论工作,不仅被外界认为是省作协的人,我也把自己当作省作协的人。在纪念省作协成立60周年的时候,在表示衷心祝贺的同时,我更以一种别人可能不完全理解的心情,回忆四十年来我在省作协的点点滴滴,我的许多领导和文学前辈,比我大或比我小的文学同事,羞愧于我的幼稚和无知,自豪于我的成长和进步,想起我的错误与挫折。我的一切成长和进步,都离不开党所领导的这个群众性文学团体的滋润和培养,关怀和教育,我的内心充满了无比的感激。千言万语道不出我对它的感恩之情! 
    红柯(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
   当代陕西文学的辉煌,除了得益于扎根生活、扎根人民这个传统之外,陕西作协历届领导对新生力量的扶助也是一大优良传统。我本人1995年底从新疆回陕西,当时新疆文学界的师友们就告诉我陕西多好多好,有一句话我印象极深:陕西省小说全国一流,你红柯写小说在新疆出不去在陕西就容易出去。1996年春我到陕西作协转交手续,1997年春我就有幸参加省作协在延安召开的小说创作座谈会,当年《延河》给十几个青年作家开专号,年底我与黄河浪参加全国青年作家座谈会,我的第一本小说集《美丽奴羊》也是作协推荐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的。1998年省作协为陕西5位作家召开了作品研讨会,陈忠实老师还写了《互相拥挤,志在天空》的寄语。因此说:陕西作协为我省文学事业的发展,对作者的帮助,我们这一代作家,无论现在身在陕西,还是在其他省份谋得高就,每次说起,都是由衷赞叹的。
   张炜炜(新生代作家): 
    六十年的耕耘,六十年的艰辛,陕西文学不仅收获了一系列优秀作品的累累硕果,更培育出了优良的文学传统。这其中就有前辈文学人对青年一代作者的奖掖和扶持。作为我们这一代年轻的作者依然真切感受到了这种温暖和推动的力量。今年以来,省委宣传部实施了“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扶持计划”,对青年作家进行重点扶持;省作协制定了建设文学陕军新梯队的战略计划,下大功夫培养新人,推出优秀作品;开办鲁院陕西中青年作家研修班,让前辈作家为我们传道授课;在《中国作家》杂志推出了“文学陕军新梯队小说专辑”,热忱把我们介绍给文坛;在京举办“文学陕军新梯队小说研讨会”,请名家大师为我们问脉诊病。这一系列有力措施,无不体现了省委和省作协对我们青年一代温暖的关怀和深切的期待。我们必须努力创作出真正的好作品,以回报作协,不负厚望。(辑自11月7日《陕西日报》第15版,图/袁景智,文/樊蓉)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73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