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南无三藏玄奘大遍觉祖师
Viewing all 117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石评梅散文《墓畔哀歌》

$
0
0

                墓畔哀歌
                      

                                                           
    
             
  我由冬的残梦里惊醒,春正吻着我的睡靥低吟!晨曦照上了窗纱,望见往日令我醺醉的朝霞,我想让丹彩的云流,再认认我当年的颜色。
  披上那件绣着蛱蝶的衣裳,姗姗地走到尘网封锁的妆台旁。呵!明镜里照见我憔悴的枯颜,像一朵颤动在风雨中苍白凋零的梨花。
  我爱,我原想追回那美丽的皎容,祭献在你碧草如茵的墓旁,谁知道青春的残蕾已和你一同殉葬。
                 
                                                      
                 
  假如我的眼泪真凝成一粒一粒珍珠,到如今我已替你缀织成绕你玉颈的围巾。
  假如我的相思真化作一颗一颗的红豆,到如今我已替你堆集永久勿忘的爱心。
  哀愁深埋在我心头。
  我愿燃烧我的肉身化成灰烬,我愿放浪我的热情怒涛汹涌,天呵!这蛇似的蜿蜒,蚕似的缠绵,就这样悄悄地偷去了我生命的青焰。
  我爱,我吻遍了你墓头青草在日落黄昏;我祷告,就是空幻的梦吧,也让我再见见你的英魂。
                 
                                                      

                 
  明知道人生的尽头便是死的故乡,我将来也是一座孤冢,衰草斜阳。有一天呵!我离开繁华的人寰,悄悄入葬,这悲艳的爱情一样是烟消云散,昙花一现,梦醒后飞落在心头的都是些残泪点点。
  然而我不能把记忆毁灭,把埋我心墟上的残骸抛却,只求我能永久徘徊在这垒垒荒冢之间,为了看守你的墓茔,祭献那茉莉花环。
  我爱,你知否我无言的忧衷,怀想着往日轻盈之梦。梦中我低低唤着你小名,醒来只是深夜长空有孤雁哀鸣!
                 
                                                                      
  

       黯淡的天幕下,没有明月也无星光这宇宙像数千年的古墓;皑皑白骨上,飞动闪映着惨绿的磷花。我匍匐哀泣于此残锈的铁栏之旁,愿烘我愤怒的心火,烧毁这黑暗丑恶的地狱之网。
  命运的魔鬼有意捉弄我弱小的灵魂,罚我在冰雪寒天中,寻觅那雕零了的碎梦。求上帝饶恕我,不要再惨害我这仅有的生命,剩得此残躯在,容我杀死那狞恶的敌人!
  我爱,纵然宇宙变成烬余的战场,野烟都腥:在你给我的甜梦里,我心长系驻于虹桥之中,赞美永生!

 石评梅之墓畔哀歌

 

 

 

 

 

 

 

 

 

 

 

 

 

                       五
                           
  我整天踟蹰于垒垒荒冢,看遍了春花秋月不同的风景,抛弃了一切名利虚荣,来到此无人烟的旷野,哀吟缓行。我登了高岭,向云天苍茫的西方招魂,在绚烂的彩霞里,望见了我沉落的希望之陨星。

  远处是烟雾冲天的古城,火星似金箭向四方飞游!隐约的听见刀枪搏击之声,那狂热的欢呼令人震惊!在碧草萋萋的墓头,我举起了胜利的金觥,饮吧我爱,我奠祭你静寂无言的孤冢!
  星月满天时,我把你遗我的宝剑纤手轻擎,宣誓向长空:愿此生永埋了英雄儿女的热情。
                 
                                                      
                 
  假如人生只是虚幻的梦影,那我这些可爱的映影,便是你赠与我的全生命。我常觉你在我身后的树林里,骑着马轻轻地走过去。常觉你停息在我的窗前,徘徊着等我的影消灯熄。常觉你随着我唤你的声音悄悄走近了我,又含泪退到了墙角。常觉你站在我低垂的雪帐外,哀哀地对月光而叹息!
  在人海尘途中,偶然逢见个像你的人,我停步凝视后,这颗心呵!便如秋风横扫落叶般冷森凄零!我默思我已经得到爱的之心,如今只是荒草夕阳下,一座静寂无语的孤冢。
  我的心是深夜梦里,寒光闪烁的残月,我的情是青碧冷静,永不再流的湖水。残月照着你的墓碑,湖水环绕着你的坟,我爱,这是我的梦,也是你的梦,安息吧,敬爱的灵魂!
                  
                                             
                 
  我自从混迹到尘世间,便忘却了我自己;在你的灵魂我才知是谁?
  记得也是这样夜里。我们在河堤的柳丝中走过来,走过去。我们无语,心海的波浪也只有月儿能领会。你倚在树上望明月沉思,我枕于你胸前听你的呼吸。抬头看见黑翼飞来掩遮住月儿的清光,你抖颤着问我:假如这苍黑的翼是我们的命运时,你该怎样?
  我认识了欢乐,也随来了悲哀,接受了你的热情,同时也随来了冷酷的秋风。往日,我怕恶魔的眼睛凶,白牙如利刃;我总是藏伏在你的腋下趑趄不敢进,你一手执宝剑,一手扶着我践踏着荆棘的途径,投奔那如花的前程!
  如今,这道上还留着你斑斑血痕,恶魔的眼睛和牙齿再是那样凶狠。但是我爱,你不要怕我孤零,我愿用这一纤细的弱玉腕,建设那如意的梦境。
                 
                                              八  

               
  春来了,催开桃蕾又飘到柳梢,这般温柔慵懒的天气真使人恼!她似乎躲在我眼底有意缭绕,一阵阵风翼,吹起了我灵海深处的波涛。
  这世界已换上了装束,如少女般那样娇娆,她披拖着浅绿的轻纱,蹁跹在那姹紫嫣红中舞蹈。伫立于白杨下,我心如捣,强睁开模糊的泪眼,细认你墓头,萋萋芳草。
  满腔辛酸与谁道?愿此恨吐向青空将天地包。它纠结围绕着我的心,像一堆枯黄的蔓草,我爱,我待你用宝剑来挥扫,我待你用火花来焚烧。

 

                  九
                 
  垒垒荒冢上,火光熊熊,纸灰缭绕,清明到了。这是碧草绿水的春郊。墓畔有白发老翁,有红颜年少,向这一杯黄土致不尽的怀忆和哀悼,云天苍茫处我将魂招;白杨萧条,暮鸦声声,怕孤魂归路迢迢。
  逝去了,欢乐的好梦,不能随墓草而复生,明朝此日,谁知天涯何处寄此身?叹漂泊我已如落花浮萍,且高歌,且痛饮,拼一醉烧熄此心头余情。
  我爱,这一杯苦酒细细斟,邀残月与孤星和泪共饮,不管黄昏,不论夜深,醉卧在你墓碑傍,任霜露侵凌吧!我再不醒。
                 
                                                                                         十六年清明陶然亭畔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大诗人王维撰《赞佛文》——释迦牟尼佛圣诞日供养

$
0
0

 赞佛文

 唐·王维

 

        窃以真如妙宰,具十方而无成。涅槃至功,满四生而不庶(“庶”疑为“度”,有版本支持)。故无边大照,不照得空有之深。万法偕行,无行为满足之地。唯兹化佛,即具三身。不舍凡夫,本无五蕴。实藉津梁法相,脱落尘容。始于度门,渐于空舍。然后金刚道后,为三界大师。玉毫光相,得一生补处。

  左散骑常侍摄御史中丞崔公第十五娘子,于多劫来,植众德本。以般若力,生菩提家。含哺则外荤膻,胜衣而斥珠翠。教从半字,便会圣言。戏则剪花,而为佛事。常侍公顷以入朝天阙,上简帝心。虽功在于生人,深辞拜命。愿赏延于爱女,密启出家。白法宿修,紫书方降。即令某月日,敬对三世诸佛、十方贤圣,稽首合掌,奉诏落发。久清三业,素成菩萨之心。新下双鬟,如见如来之顶。绮襦方解,树神献无价之衣。香饭当消,天王持众宝之钵。唯娘子舍诸珍宝,涂彼戒香。在微尘中,见亿佛刹。如献珠顷,具六神通。

  伏愿以度人设斋功德,尚奉皇帝圣寿无疆。记椿树以为年,土宇无垠。包莲花而为界,又用庄严。常侍公出为法将,入拜台臣,身在百官之中,心超十地之上。夫人以文殊智,本是法王,在普贤心,长为佛母。郎君、娘子等,住诫性为孝顺,用德为道场,将遍众生之慈,迥同一子之想。又愿普同法界,尽及有情,共此胜因,俱登圣果。

 (敬录自慈航法苑博客。和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

                 

             南無阿彌陀佛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唐代大诗人王维赞观音文

$
0
0

绣如意轮像赞

 

  寂等于空,非心量得。如则不动,离意识界。实无所住,常遍群生。不舍有为,悬超万行。法性如是,岂可说耶!如意轮者,观世音菩萨陀罗尼三昧门。现方便于幻眼,六臂色身。以究竟为佛心,一体真相。随念即藏,乃无缘之慈。应度而来,斯不共之力。众生如意,菩萨何心。

  崇通寺尼无疑、道登等,贵族出家,梵筵上首。久积净业,三世皆空。长在道场,一乘自立。亡兄故河南少尹,虽明世典,深达实相,以不二法,处于百官。花萼相连,恩深女弟。旃檀旧绕,望绝仁兄。虽曰如梦,无宁丧我。烦恼性净,示有同凡之悲。菩提路空,强为助道之相。选伎唯洁,底功加敬。针锋线缕,日就月将。五彩相宣,千光欲发。金莲捧足,宝珠垂髻。原夫审像于净心,成形于纤手。珊瑚掌内,疑现不动如来。频婆口中,同乎无法可说。焚香赞叹,散花瞻仰。有情苦业,灭而不生。无上法轮,转而恒寂。愿以此福,冥用庄严。乃为偈曰:

  菩萨神力不思议,能以一身遍一切。
  常转法轮无所转,众生随念得解脱。
  色即是定非空有,是故以色像观音。
  愿以净斯六趣福,回向过去不可得。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大乘百法明门论  英汉对照

$
0
0

大乘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略录名数
  
  天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

一切法者。略有五种。

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

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分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

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

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

四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

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定五慧。

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四烦恼六者。一贪二嗔。三慢四无明。五疑六不正见。

五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惛沈。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

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

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

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老。十三住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方。二十一时。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

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
  
  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我。
  
  大乘百法明门论

Shastra on the Door to Understanding the Hundred Dharmas

 

Written by Tin-Tsun Bodhisattva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during Torng Dynasty by Tripitaka Master Yiun-Tzorng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y B.T.T.S.

 


--------------------------------------------------------------------------------


As the World Honored one has said, "all Dharmas have no self."

What are all Dharmas, and what is meant by having no self? All Dharmas may be generally grouped into five categories:

1. Mind Dharmas
2. Dharmas interactive with the Mind
3. Form Dharmas
4. Dharmas not interactive with the Mind
5. Unconditioned Dharmas

They are in this sequence because the first are supreme, the second interact with the first, the third are the shadows manifest by the previous two, the fourth are the positions in which the previous three are not found, and the last are revealed by the previous four.

The first, Mind Dharmas, include in general eight:

1. The Eye Consciousness
2. The Ear Consciousness
3. The Nose Consciousness
4. The Tongue Consciousness
5. The Body Consciousness
6. The Mind Consciousness
7. The Manas Consciousness
8. The Alaya Consciousness

The second, Dharmas interactive with the Mind, include in general fifty-one. They are divided into six categories:

1. The five universally interactive
2. The five particular states
3. The eleven wholesome
4. The six fundamental afflictions
5. The twenty derivative afflictions
6. The four unfixed

The five particular states are:

1. Desire
2. Resolution
3. Recollection
4. Concentration
5. Judgment

The eleven wholesome Dharmas are:

1. Faith
2. Vigor
3. Shame
4. Remorse
5. Absence of greed
6. Absence of anger
7. Absence of stupidity
8. Light ease
9. Non-laxness
10. Renunciation
11. Non-harming

The six fundamental afflictions are:

1. Greed
2. Anger
3. Stupidity
4. Arrogance
5. Doubt
6. Improper views

The twenty derivative afflictions are:

1. Wrath
2. Hatred
3. Rage
4. Covering
5. Deceit
6. Flattery
7. Conceit
8. Harming
9. Jealousy
10. Stinginess
11. Lack of shame
12. Lack of remorse
13. Lack of faith
14. Laziness
15. Laxness
16. Torpor
17. Restlessness
18. Distraction
19. Improper knowledge
20. Scatteredness

The four unfixed are:

1. Sleep
2. Regret
3. Examination
4. Investigation

The third category is the Form Dharmas. In general there are eleven kinds:

1. Eyes
2. Ears
3. Nose
4. Tongue
5. Body
6. Forms
7. Sounds
8. Smells
9. Flavors
10. Objects of touch
11. Dharmas pertaining to form

The fourth category is the Dharmas not interactive with the Mind. In general, there are twenty-four:

1. Attainment (acquisition)
2. Life-faculty
3. Generic similarity
4. Dissimilarity
5. The no thought samadhi
6. The samadhi of extinction
7. The reward of no thought
8. Bodies of phonemes`
9. Bodies of sentence
10. Bodies of phonemes
11. Birth
12. Dwelling
13. Aging
14. Impermanence
15. Revolution
16. Distinction
17. Interaction
18. Speed
19. Sequence
20. Tim
21. Direction
22. Numeration
23. Combination
24. Discontinuity

The fifth category is the Unconditioned Dharmas of which there are, in general, six:

1. Unconditioned empty space
2. Unconditioned extinction which is attained by selection
3. Unconditioned extinction which is unselected
4. Unconditioned unmoving extinction
5. Unconditioned extinction of feeling and thinking
6. Unconditioned True Suchness

What is meant by there being no self? There are in general, two kinds of Non-self:

1. The Non-self of Pudgala
2. The Non-self of Dharmas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成功陪大家游览——西安的标志大雁塔

$
0
0

        成功陪大家游览——西安的标志大雁塔

 

    大雁塔,耸立在西安城南的大慈恩寺内。

  大慈恩寺是唐代长安城最大的佛寺。创建于隋代,原名无漏寺。唐贞观二十二年(648),高宗李治当太子时为纪念他的亡母长孙皇后,改名为“大慈恩寺”。

   该寺地处风景秀丽的晋昌坊(唐长安城里有十分整齐的区划结构——坊,全城共109坊,每坊面积大约800亩)

    当时寺内重楼复殿、云阁禅房,共有13个院落,面积342亩(22.8公顷),占晋昌坊面积的一半,为现存寺院面积的7倍。著名画家阎立本、尉迟乙僧、吴道子等人又绘了许多壁画。因此,寺内青松翠柏殿堂彩绘碧檐,极为豪华富丽。

  寺院建成不久,西行取经归来的高僧玄奘即移住在寺内东院译经,协助玄奘译经的有全国著名的学者和僧数百人。玄奘西游取经回国后,在长安城住了19年,其中有10年是在慈恩寺度过的。玄奘还在寺里为中国佛教又创立了一大宗派——慈恩宗(也称法相宗、唯识宗)。因此,寺院名声远扬,每日车水马龙,游人香客云集,盛极一时。

  今日的慈恩寺是当年寺院的西院。寺内的建筑为明、清两代所修。进门不远处,钟鼓二楼对称地耸立在青砖大道的两旁。
    沿大道北行,拾级而上,便是“大雄宝殿”。殿堂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等三尊大佛像。大雄宝殿的北面是法堂,再就是驰名中外的大雁塔。
    大雁塔是玄奘为保存带回国的大批经典和佛像而奏请建造的藏经塔创建于唐永徽三年(652),是由玄奘亲自设计和指导施工的。最初立塔5层,高60米。因土心砖表,渐有损坏。到了长安元年至四年(701—704)间,武则天又和王公贵族施钱纯用青砖改修成方形楼阁式的10层,立在一座东西为45.9米,南北为48.8米,高4.2米的台基上,后经战火损坏,剩下7层。(塔的梵文叫“浮图”,七层塔就是“七级浮图”。)五代长兴年间(930—933)再次修葺。

  现在的大雁塔大体上保持了这次修葺后的面貌。全塔高64.1米,底边各长25米,通体成方形锥状。塔身中砌有突出的塔柱,形似开间。每层方形塔室四周的中央,均各置砖券拱门,可凭远眺。沿塔内木梯盘旋而上,可达塔顶。整个建筑高大雄伟,造型简洁美观,比例协调,庄严古朴。

  在大雁塔底层南门的两侧,嵌立着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亲笔书写的两通石碑。这是当年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译经而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子李治读序后又写《述三藏圣教序记》,均为中国书法中的传世之宝。

  相传,唐代新及第的进士有“雁塔题名”之举。唐神龙年间705—706年)一名新科进士心血来潮,把自己的名字刻于雁塔下,这种偶然举止竟广为世人仿效,进而为皇家推崇,演绎为“探花宴”。“宴后皆于慈恩塔下题名。他日如果有人当上将相,则改用红笔书写”。“曲江赴宴”和“雁塔题名”成为当年士子们炫耀功名的无上荣光之事。白居易27岁时一举及第,赋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当时,这里更是文人墨客们悠游与唱和的重要去处。他们借景抒情,寄塔述怀。在慈恩寺里,在大雁塔上,留下了无数美好的文字,其中自然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作,因而使大雁塔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大雁塔的后面是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纪念玄奘法师的三藏院。佛教的“三藏”指的是经、律、论。对于在这三个方面皆有建树者,尊称为三藏大师。

关于大雁塔名称的由来,可能和佛教故事中的释迦牟尼化身为鸽有关。鸽和雁同为鸟类,而唐代认为雁为鸟中佳者,凡言鸟多以雁代之,故慈恩寺塔以雁命名。至于在前面冠以“大”字,可能是因它的体形大于荐福寺的小雁塔吧。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百年老儒——清末终榜秀才外祖父姚宝臣追记

$
0
0

百年老儒

——清末终榜秀才外祖父姚宝臣追记

■ 路  棣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夏收后的一天,陕西澄城业善村望族,“述舜堂”家长姚辅郎给长子举行周岁“抓周”喜宴。

述舜堂是富甲一方的望族,多年“济贫助学,善待乡里”,方圆百里乡风极好。今日喜庆,乡亲邻里自然全力相帮。来客必经之路,沿街各户无不自扫门前,清水洒路,以致整街干净清爽,呈现出一片节日的喜气。

坐在毯上抓周的幼童看到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玩具,顿时两眼放光,最后将小官帽、针灸盒揽在怀中,手拿一支毛笔,一边乱挥乱舞,一边冲着众人“嗷嗷”大笑。

主持“抓周”的,是同州知府的师爷吴延鹤。吴延鹤出身江南绍兴师爷之乡。精通清代律法,琴棋书画,风水相学无一不能,是渭北一带诸县远近闻名的大才子。他笑对辅郎作揖说:“辅郎兄大喜,孺子可教。贤侄天资聪慧:小时顽皮,兴趣广泛;弱冠时将小有功名,得一官半职。”接着他顿了顿,凑到辅郎耳边低声说,“暮年尚有坎坷……但不失雅士之风。”

这个孩子,后来取得清朝末期秀才功名,解放后成为澄城“开明人士”,跻身大荔、蒲城、朝邑、澄城三县四方书法三杰,当地名医——他就是我的外祖父姚宝臣。

外祖父天生聪颖,读书用功,并因与大荔天主教堂英国籍神父查尔斯的相识,激发了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1903年,14岁的外祖父大荔乡试,一举榜上有名。民国成立后,全国推行新学制,24岁的外祖父靠早学的物理、化学基础和较深的传统知识,以高分考入西安中等学堂。

外祖父是前朝秀才,又是当时的优秀学生,因此,西安重大活动,他都以学生代表应邀出席,渐渐与张督军熟知。毕业后,外祖父由曾与外曾祖父自幼同号习商,世交之子,政界名流韩望鏖举荐,张督军便委任他为凤翔县长。一日,外祖父在同门学子,亲朋好友的庆贺宴上,忽然听到张凤翙屈从袁世凯,投靠了北洋政府的消息。外祖父气愤地说:“北洋政府与王莽一丘之貉,张凤翙莽大夫一个。”说完愤然撕了委状,回家赋闲。

赋闲的外祖父仍对国事十分关心。每当京城、西安好友来访,带来好消息时,他就和他们酣畅豪饮。听到坏消息时,常与来客对视许久,苦闷无话。他开始钻研岐黄,练习书法,以此缓解内心的郁闷,消磨漫漫时光。这期间,他与外祖母成婚,在许多不快中有了一丝淡淡的幸福。

后来,在书法上,外祖父成为大荔、蒲城、朝邑、澄城诸县民间广传的书法“三杰”之一:韦庄党仙洲,善写斗大榜书;外祖父名列第二,以升大老篆见长;姚敬轩位居第三,以腕大行书称佳。直到“文化大革命”前,渭北一带小学生学书法还以他的楷书为临帖。在医疗水平上,他医德双馨,名贯四乡,是后来许多上至地方领导,下至贫苦农民的求医首选。

民国年间,外祖父数次出仕,又几度辞官。他虽身在官场,但骨子里仍葆有浓厚的文人气度。对旧社会那种趋炎附势、溜须拍马、吏风腐败、欺压百姓的衙门劣行,他气愤,他仇视,他全力制止但无济于事。

外祖父辞官后,开始探求“实业报国”之路,意图复兴述舜堂。然而,抗日战争爆发了,又逢外曾祖父辅郎去世,人心动荡,多重压力使述舜堂不堪重负,各商号、店铺不得不一一关闭。

全国人民同仇敌忾、一致对外的时局,焕发了外祖父的爱国热情:在群众集会上,他以古说今宣传团结抗日;在战地医院,他主动义务医治伤员;在支前捐助活动中,他会倾其随身所带积极捐助。

抗战胜利了,但国民党又挑起内战。国统区人民进入最困苦、最难熬的时期。1947年冬,外祖父带头抗交内战粮被镰峰乡公所以首犯扣押。幸亏他是一方名人,未受皮肉之苦,又有多名绅士联保,两日后放了回来。外祖父对民国政府由开始的满腔希望,逐渐变到一忍再忍,心存侥幸,最后彻底失望。

1948年冬,国民党军队在战争中屡战屡败,而尽得天时、地利、人和的共产党及所领导的解放军则屡战屡胜,从延安挥师南下,直入关中。我年轻的父亲,担任余秋里将军麾下的一名教导员,随军与驻扎澄城韦庄的国民党3638师展开激战,永丰战役大败国军,进而荔北战役全胜国军,澄城的寺前、醍醐、业善、韦庄等四乡第一次解放。

在战事中,外祖父并未远避,而是动员父老乡亲为驻村的解放军尽力提供用水、用物方便。当他亲眼看到解放军纪律严明,用粮用煤主动付钱,自觉帮助房东挑水、扫院、帮干杂活时,会自言自语地反复念叨:“毛泽东得天下,毛泽东得天下。”

就在随后的国共两军“拉锯”期间,我的父亲与外祖父一家熟悉起来。他俩在一起谈革命、谈历史、谈文学。父亲谈党的政策和解放后的社会制度,外祖父静静地听;外祖父讲他对历朝历代的看法,父亲默默地不断点头。越讲共同点越多。父亲还常常帮外祖父做一些农耕杂活。经外祖父同意,父亲母亲确定了关系。

19492月,渭北一带彻底解放。194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个旧时代宣告结束,一个新时代、新时期、新生活扑面而来。在隆重的庆祝大会上,他老人家忘了年龄,和所有群众一起挥臂高呼: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激动地流下了幸福的眼泪。

解放后,外祖父这个走过清朝、民国、新中国的老秀才、旧知识分子,对万千气象的社会主义制度更加热爱。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认真落实各项方针政策,得到了党和政府及广大群众的好评与尊重。外祖父出席澄城县“开明人士”座谈会,名扬澄城。他内心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兴奋和对生活的热爱,全力投入到了如火如荼的新中国建设中。

他冲破旧的务农观念束缚,带头推广小麦良种“52号”;他常年出入左邻右舍、七乡八镇,为乡亲看病送药,把党的关怀送到千家万户;他踊跃参加农村互助组,在老屋那古老的大厅上悬挂亲书“眄庭柯以怡颜”,落款题为“南村伴农”的匾额,抒发他乐于“戴月荷锄”的农耕生活情趣;他受聘于业善大公社卫生院,担任中医主治医师。后来退休回家,仍坚持治病救人,风雨无阻。业善周边村镇受其惠者,几乎户有其人。

客观地说,自1951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是外祖父一生生活最好,兴事最多,心情最好,且持续时间最长的日子。这期间,虽有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但他是亲历三朝的坎坷老人,对社会的好与坏有极其深刻的体会与见解。多种阅历,多重比较使他对毛主席、新中国最有感情、最寄厚望。他相信困难是暂时的,幸福是长远的。必定电闪雷鸣一瞬间,穹空多是艳阳天。三年困难转眼而过,群众生活越来越好。与解放前相比,完全可以说胜似人间天堂。

1966年,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开始。

外祖父视为生命的五大箱古书、古画、古玩,在“破四旧”中,被红卫兵乱七八糟地装了满满七架子车,拉到南巷曾是清代举人姚增祠堂的大队部门前焚烧,足足烧了半个晚上。火光映红了红卫兵愚昧的笑脸,见证了摧残文化的粗劣行径。

外祖父是位医生,医术和品德使他成了许多患者的最先选择。病人上门,他不分贵贱、贫富一视同仁,态度好,不收费,尽开价廉又治病的药,因此,颇有人缘。但是,这种善举,却引起了个别医术不高、医德不好的人的嫉妒。他们给外祖父扣上“无证野医”的罪名,糊了丈余高的纸帽,强戴在老人头上,大热天逼着他自敲铜锣,城里城外游街示众。

随后,外祖父又被迫接受红卫兵大规模集会批斗。他被勒令站在一只高凳上,两边分立“地富反坏,右叛敌特”人员。红卫兵子虚乌有、牵强附会地给被批斗对象罗列罪名。在口号声中,一个年少无知的家伙猛地从外祖父背后用力一推,他老人家从高凳上摔了下来。碰得口鼻流血,脸部青肿,在场的群众惊得同时咳出声来,全场骤然沉寂。少许,这伙红卫兵又大呼小叫,以此壮胆,批判会仍在进行……

过了一段时间,文革局势更加混乱。早先的红卫兵造反派的队伍分化,开始向更高层次的批判对象攻击,外祖父这些小“牛鬼蛇神”之类,渐渐被运动遗忘。

时间能够抚慰受伤害的心灵,或忏悔,或淡化,或消除一切矛盾。四乡五镇的各界群众又尊重起这位济世救人的老中医,上门找他看病。文友至朋恢复了交往,一块笔墨相聚,讨论学问,谈天说地。

来人多了,知道外面的情况就多。外祖父听到毛主席身边的一些主席、副总理、元帅、部长也整天被批斗,受虐待,不免又为国家的前途担忧,终于支持不住,病卧在床。这次得病,可以说是他完全置自己的厄运于度外,更多的是为那些为党和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各级领导,为国家前途忧患而起。老人家撒手西去了,那是1969年元月30日上午10点。

那时,农村的丧事,由生产队牵头办理。墓穴开挖,采买作席,财房礼仪等等有条有理进行。当时的文革形势,疾风暴雨式的狂热虽已过去,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思潮还在继续。重新实行旧的葬礼方式,会不会给家庭又带来灾难?舅舅向生产队长等人谈了忧虑,他们说:“怕什么!给这样的老人送行,值得!”

天上微微落雪,外祖父全家披麻戴孝,守灵祭奠,拜锨请祭,入殓扫墓。送葬的炮声未落,人们抬起灵轿,走向外祖父的墓地。巷道里外站满了人,既送亡灵,又看久违的隆重葬礼。

一抔新土掬起。清末秀才,大荔、澄城、朝邑、蒲城三县四方书法三杰之一,七乡八镇著名中医,跨越清朝、民国、新中国三朝的老知识分子,受过人生荣誉,折磨,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坎坷地走完了他的一生。走时虽无痛苦,却带着几多精神负担。

紫气东来

新春同乐



家和业兴

2014123日发表于《文化艺术报》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承接历史 开创未来 再铸辉煌——记陕西省作家协会成立六

$
0
0

承接历史 开创未来 再铸辉煌

——记陕西省作家协会成立六十周年

      
    1954年11月8日,时已深秋,西安市建国路那座著名的高桂滋公馆,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正式成立了。这个原本普通的日子,成为陕西文学的起点,对此后60年陕西文学的发展,意义非凡。60年前,那里聚集着三十多位内心炽热的人,他们用信念与热情开启了陕西文学事业的灿烂篇章。从那一刻,建国路83号温暖的灯光照耀着陕西文学前进的道路,指引着陕西文学发展的方向。从1954年的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到1993年正式更名为陕西省作家协会,60年弹指间,建国路83号省作协的小院,依然在郁郁葱葱中散发着悠悠书香,刚落成的陕西文学陈列馆,记录着60年的辉煌成就。陕西省作家协会团结和带领全省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兢兢业业、扎实奋进,书写下无数堪载史册的动人篇章。 
    六十年坎坎长路 那些名字彪炳史册 

    1954年11月,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成立,自此开创了陕西文学的新篇章。先后有一批从红色延安和革命战争中走过来的作家进入作协,他们坚持“深入生活,紧贴时代”,为人民写作,并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写作传统,创作了一批已经载入陕西当代文学史乃至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作品。柳青、胡采、杜鹏程、王汶石、李若冰等人先后创作了《创业史》、《从生活到艺术》、《保卫延安》、《风雪之夜》、《柴达木手记》等关心现实、为时代精神造像的成功之作,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他们堪称新中国成立后陕西文学的奠基人,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文学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一批文学新锐走上新时期文坛,成为陕西文学乃至中国文坛的中坚。在前辈的帮助下,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信任》、《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贾平凹的短篇小说《满月儿》、《腊月·正月》和《浮躁》先后问世,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第二代陕西作家逐步走上历史舞台,并在全国较早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地域性创作群体。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先后有莫伸、京夫、邹志安、王戈等获得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和儿童文学奖。陕西文坛有一批作家脱颖而出,如高建群、杨争光、和谷、冯积岐、沈奇、朱文杰、商子秦、朱鸿、冷梦、方英文、文兰等,和谷、贾平凹、毛錡等人的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先后获得全国多项文学大奖。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陈忠实、贾平凹、叶广芩、高建群等40后、50后50岁以上作家风头更劲,在各体裁上均有创作实践,尤其在长篇小说方面,形成了“集体喷发”的态势。1993年,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废都》、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京夫的《八里情仇》、程海的《热爱命运》相继出版并在北京召开作品研讨会,在全国文坛引起震动,被称为“陕军东征”现象,文学陕军的概念应运而生。此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秦腔》先后问鼎第三、四、七届“茅盾文学奖”。这三部作品题材各异,但都深刻反映了三秦大地的历史、现实和人文,为古老的秦地文明奏响了时代强音。此外,高建群、叶广芩、红柯等作家逐步将草原沙漠、老北京的王府等内容,纳入陕西文学的题材库,丰富了陕西文学的创作实践。其中,叶广芩连中鲁迅文学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冷梦、刘成章、贾平凹、吴克敬等获得鲁迅文学奖,李凤杰、王宜振连折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孙皓晖的《大秦帝国》、高建群的《大平原》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阿莹的剧本《米脂婆姨绥德汉》、陈彦的剧本《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获曹禺戏剧文学奖,王戈获得全国报告文学奖。更为可喜的是一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文学新人犹如初升的旭日跃上陕西乃至全国文坛。如红柯、阎安、王海、秦巴子等。红柯以其西部风情浓郁、内容个性鲜明的中短篇小说获得鲁迅文学奖,并以其长篇小说《西去的骑手》和《乌尔禾》被全国文坛所瞩目,成为名副其实的陕西小说新生代的主力。 
    60年来,陕西的散文作家、诗人和理论批评家,也是群星灿烂。三代散文家:李若冰、魏钢焰、贾平凹、和谷、刘成章、李天芳、李汉荣、朱鸿、方英文、柏峰、穆涛等;三代诗人:胡征、玉杲、沙陵、晓雷、闻频、胡宽、沈奇、阎安、耿翔、远村、刘亚丽、小宛等;三代理论批评家:胡采、王愚、肖云儒、刘建军、畅广元、李星、李国平、段建军、邢小利、常智奇、李继凯、仵埂、李震、韩鲁华、杨乐生、梁向阳、蒙万夫、赵德利、赵俊贤、周艳芬等,他们都创造出了属于他们的独得之美,为陕西文学赢得了荣誉。 
    除了拥有一批杰出的作家,陕西作协还于1956年、1985年先后创办《延河》《小说评论》两个刊物,经过多年努力,这两个刊物也逐步成长为全国优秀的原创文学作品、文学评论阵地。 
    60年的文学苦旅与文化征程,陕西涌现了一批杰出作家,产生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兼具的优秀作品,为陕西赢得了“新中国文学重镇”的美誉。截至今年,陕西省共有3部作品获得茅盾文学奖,9部作品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3部作品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5部作品获得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2部作品获得全国优秀散文奖,4部作品获得全国优秀诗歌奖,11部作品获得鲁迅文学奖,5部作品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1部作品获得少数民族“骏马奖”。可以说,无论从作品的数量,还是质量看,陕西文学都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甲子风雨兼程 那些精神薪火相传 

    回顾60年的历史,我们清楚地看到,陕西的文学事业在风雨兼程中不断前进。从文学作品的社会影响来说,许多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历史变革的伟大进程,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精神引领,传播了“真善美”的价值观,体现着介入现实、关怀人生的特征。《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等作品不但描绘了广阔的时代背景和人民群众波澜壮阔的奋斗史,更塑造了梁生宝、孙少平等催人奋进的丰满的艺术形象,深刻反映着社会历史变革的伟大进程。 
    从文学事业的传承和发展来说,形成了把握时代、立于高端的文学传统和笔耕不辍、不耽浮华的文学精神,为陕西文学的继续发展树立了标尺,提供了精神源泉。从柳青到路遥,陕西作家身上始终有一种精神,既包含着以巨大的热情深入现实、静心埋头基层十余载的创业者精神,也包含着以冷静的眼光观察生活、不媚俗不盲从的史学家精神和“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为文学事业献身的追梦者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感动并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和文学工作者,为陕西文学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和不息源泉。 
    为了使陕西文学的薪火能够不断传承,去年,作协提出了“文学陕军再出发”战略构想,邀请国内一流专家学者为陕西文学发展建言献策。“文学陕军再出发”起航一年来,先后设立长篇小说等十二个专业委员会,制定了《专业委员会工作制度》《省作协签约作家管理办法》等,与省委宣传部共同制定印发了《省作协作家深入基层挂职锻炼的实施办法》,协调推荐一批中青年作家赴基层挂职体验生活,通过理顺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使作协的工作进一步专业化、制度化、规范化。实施“文学陕军”新梯队建设计划,推荐20名青年作家入选我省“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扶持计划”,多次组织入选作家召开座谈会、举办培训班,并聘请七位全国知名作家、评论家为文学导师,与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联合在陕举办了“陕西中青年作家研修班”。同时,组织作家前往反映新型工业、新型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实践的各类企业、基地采风十余次,通过多种方式开阔大家的创作视野,不断提升作家,尤其是基层中青年作家的创作水平。举办或参与举办“当代小说从传统文本到视觉文本”、“莫伸《一号文件》研讨会”等专业学术研讨会30多场,积极派员参加基层作协组织的各种研讨活动;举办了“陕西作家有好书”、“中国新农村题材影视对接交流会”、“影视文学剧本推介会”等活动;在《中国作家》杂志推出了陕西中青年小说家专号;与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合作,采用“小说联播”形式,播发作家的新作,扩大作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推进《延河》《小说评论》两个刊物的发展,两刊结合实际,更新了栏目设置,增设“陕西中青年作品”、“陕西中青年作家研究”等专栏,力推新人佳作,不仅使文学新人获得了展示平台,也使两刊焕发出新的活力,逐步成为全国优秀原创作品、评论作品的一流阵地。通过一年的共同努力,文学陕军在再出发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可喜成绩。阎安、穆涛等二十多位作家先后斩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全国重要奖项,王妹英、周瑄璞等二十多位青年作家的作品被《中国作家》《人民文学》《小说选刊》《新华文摘》等重点刊物刊发或转载。 
    多举措助文学陕军走在大路上 

    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给文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如何面对现实、利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时代、引领思潮,文学陕军怎样再创辉煌,是摆在陕西文学创作与发展面前的首要问题。 
    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蒋惠莉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她说:“首先要打造好阵地,加强对作家创作的引导。要将《延河》《小说评论》《陕西文学界》等刊物和‘陕西作家网’打造成一流的品牌阵地,以‘三刊一网’为载体,引领文学评论。通过作品研讨、推介等手段,引导作家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担当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其次要创新机制,推进文学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完善作家签约制度,落实作家采风、挂职深入生活等举措,做好对‘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扶持计划’入选作家的培养,发挥文学导师作用,加强对青年作家思想和创作两方面的引导。继续加大对网络文学的重视和引导,把引导网络文学健康发展这一工作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推进文学陕军新梯队朝着德艺双馨的发展方向迈进。重点做好有代表性网络作家的联络服务工作,引导网络作家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民族的、现代的,又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新型大众文学。要加强推介,继续办好‘陕西作家有好书’等活动。不仅要支持好作品出版,还要通过宣传扩大作品在读者中的影响力,让更多的读者知道陕西作家有好书、陕西更有好作家。办好‘小说连播’等活动及相关研讨活动,让已有的文学品牌持续发挥作用。作协要把服务创作、催生精品作为工作的中心任务,要努力营造好的创作氛围,更好地为作家服务,使作协成为广大作家满意的温馨和谐之家,努力推动陕西文学再创新辉煌!” 
    陕西省作家协会走过了不平凡的六十年,留下了很多故事、很多骄傲,同样也留下了莫大的鼓励、艰巨的责任和足够的理由为陕西文学的新发展和新突破贡献力量。陕西作协仍将戮力同心、团结一致,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引,努力为陕西文学的发展繁荣贡献力量。
 
                   

                    六十年陕西作家国奖链接 
    茅盾文学奖
   第三届(1985-1988)
   路遥《平凡的世界》
   第四届(1989-1994)
   陈忠实《白鹿原》(修订本)
   第七届(2003-2006)
   贾平凹《秦腔》
   鲁迅文学奖

   第一届(1995-1996)
   冷 梦《黄河大移民》(报告文学)
   刘成章《羊想云彩》(散文)
   第二届(1997-2000)
   红 柯《吹牛》(短篇小说)
   叶广芩《梦也何曾到谢桥》(中篇小说)
   第三届(2001-2003)
   温亚军(陕籍在京)《驮水的日子》(短篇小说)
   贾平凹《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散文、杂文)
   第四届(2004-2006)
   党益民(陕籍在京)《用胸膛行走西藏》(报告文学)
   第五届(2007-2009)
   吴克敬《手铐上的蓝花花》(中篇小说)
   王宗仁(陕籍在京)《藏地兵书》(散文、杂文)
   第六届(2010-2013)
   阎安《整理石头》(诗歌)
   穆涛《先前的风气》(散文、杂文)
   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第六届(1996-1998)
   叶广芩《没有日记的罗敷河》(散文集)
   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第一届(1980-1985)
   张映文《扶我上战马的人》(短篇小说)
   第四届(1995-1997)
   李凤杰《还你一片蓝天》(纪实文学)
   第五届(1998-2000)
   王宜振《笛王的故事》(诗集)
   第九届(2010-2012)
   安武林(陕籍在京)《月光下的蝈蝈》(诗集)
   孙卫卫(陕籍在京)《小小孩的春天》(散文集) 

文学陕军甲子之际正精彩

    何建明(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60多年来,陕西省作家协会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关怀下,在历任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广大作家朋友,深入生活,埋头苦干,创作出一大批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精品力作,为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格局中格外光彩夺目的篇章。陕西文学不仅是中国文学的高原,而且也有不少高峰。我本人感到荣幸的是,不仅跟陕西作家非常熟悉,而且你们的许多著名作品也是在我任《中国作家》主编、作家出版社社长时发表、出版的。陕西作家,尤其是像陈忠实老师、贾平凹主席等,一直是我很好的学习榜样和亲密的朋友,我为朋友们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而由衷高兴。 
    吴义勤(中国作协现代文学馆馆长、西安市委常委、副市长): 
    在我眼中,陕西是名副其实的文学大省和文学强省。陕西的文学有其他地区无法替代的优势和特色:一是传统深厚、无人可比。既有古代周秦汉唐为代表的文学传统,又有着红色革命文学的传统。对于中国文学而言,陕西有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二是文学大家辈出,经典作品自成谱系。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杜鹏程、柳青、王汶石到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陕西形成了一个创造力强、风格独特、有厚度、有层次的令人称羡的优秀作家队伍,并以《保卫延安》《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等一大批经典文学作品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三是陕派评论家自成体系,成就引人注目。王愚、胡采、李星、肖云儒、畅广元、何西来、阎纲、周明、白烨、李建军等一批陕籍批评家是当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力量。四是《延河》《小说评论》《美文》三大期刊地位独特,是中国当代文学标志性的刊物,影响巨大。
   贾平凹(省作协主席): 
    陕西省作家协会举办成立六十周年活动,既是为了回顾陕西文学六十年的历程、总结经验和不足,也是为了深入学习领会习总书记讲话的要义和丰富内涵,为陕西文学的繁荣发展寻求支撑和引领。六十年是一个甲子,陕西作家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故事和骄傲,陕西文学也将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中国作协一直大力支持陕西作协的工作,今年,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还与我们合办了培训班、精心选配专家来陕授课,让许多基层会员有机会聆听顶尖学者的观点。还与我们在北京共同主办了文学陕军新梯队小说研讨会。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及省委宣传部的关心和帮助,为陕西文学不断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加油鼓劲。相信在大家共同关心和努力下,陕西文学创作一定会更加繁荣!
    蒋惠莉(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陕西文学能在六十年的时间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原因很多。我们体会有以下几点:一是经济的繁荣、政治的稳定、党和政府的支持为作家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和坚实的物质支撑。二是陕西作家始终秉持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创作传统,从古老的中华文明、秦地文明、延安精神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寻找素材。许多作家坚守价值、甘于平凡、耐住寂寞,以长期的自我修养的积累铸成了优秀的创作成果。三是文学前辈的创作经历和美学追求为后代作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也为陕西文学的整体传承提供了积淀。柳青、杜鹏程、王汶石等作家堪称同时代全国文学的大家,陕西的作家们大多受其作品影响,加之同样地域环境的影响,陕西文学逐步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征和浓厚的文学积淀。四是日益频繁的文学交流为作家提供了更多元的视角、思路和资源、经验。五是文学评论界和读者对于陕西文学的关注和厚爱为作家提供了精神支撑和创作动力。 
    李星(著名评论家): 
    省作家协会是我大学毕业后直到今天惟一的正式工作单位。省作协六十岁,我在作协工作了42年。虽然已退休九年,但一直参与省作协的一些文学评论工作,不仅被外界认为是省作协的人,我也把自己当作省作协的人。在纪念省作协成立60周年的时候,在表示衷心祝贺的同时,我更以一种别人可能不完全理解的心情,回忆四十年来我在省作协的点点滴滴,我的许多领导和文学前辈,比我大或比我小的文学同事,羞愧于我的幼稚和无知,自豪于我的成长和进步,想起我的错误与挫折。我的一切成长和进步,都离不开党所领导的这个群众性文学团体的滋润和培养,关怀和教育,我的内心充满了无比的感激。千言万语道不出我对它的感恩之情! 
    红柯(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
   当代陕西文学的辉煌,除了得益于扎根生活、扎根人民这个传统之外,陕西作协历届领导对新生力量的扶助也是一大优良传统。我本人1995年底从新疆回陕西,当时新疆文学界的师友们就告诉我陕西多好多好,有一句话我印象极深:陕西省小说全国一流,你红柯写小说在新疆出不去在陕西就容易出去。1996年春我到陕西作协转交手续,1997年春我就有幸参加省作协在延安召开的小说创作座谈会,当年《延河》给十几个青年作家开专号,年底我与黄河浪参加全国青年作家座谈会,我的第一本小说集《美丽奴羊》也是作协推荐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的。1998年省作协为陕西5位作家召开了作品研讨会,陈忠实老师还写了《互相拥挤,志在天空》的寄语。因此说:陕西作协为我省文学事业的发展,对作者的帮助,我们这一代作家,无论现在身在陕西,还是在其他省份谋得高就,每次说起,都是由衷赞叹的。
   张炜炜(新生代作家): 
    六十年的耕耘,六十年的艰辛,陕西文学不仅收获了一系列优秀作品的累累硕果,更培育出了优良的文学传统。这其中就有前辈文学人对青年一代作者的奖掖和扶持。作为我们这一代年轻的作者依然真切感受到了这种温暖和推动的力量。今年以来,省委宣传部实施了“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扶持计划”,对青年作家进行重点扶持;省作协制定了建设文学陕军新梯队的战略计划,下大功夫培养新人,推出优秀作品;开办鲁院陕西中青年作家研修班,让前辈作家为我们传道授课;在《中国作家》杂志推出了“文学陕军新梯队小说专辑”,热忱把我们介绍给文坛;在京举办“文学陕军新梯队小说研讨会”,请名家大师为我们问脉诊病。这一系列有力措施,无不体现了省委和省作协对我们青年一代温暖的关怀和深切的期待。我们必须努力创作出真正的好作品,以回报作协,不负厚望。(辑自11月7日《陕西日报》第15版,图/袁景智,文/樊蓉)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邹志安散文《黄土》阅读

$
0
0





                                        黄 土     邹志安

    ①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黄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②他死于肺心病。这是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国农民在平时,是不大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即使有病躺倒,还要拖磨。我父亲民国十八年遭年馑(jǐn,饥荒)时去南山背粮,走冰溜子,回来时冻掉了十个脚指甲,并且扎下了病根。以后一直半夜咳嗽,而从不看病吃药。直到死前几个月,在我强迫下才去医院作了平生第一次心电图。医生打比方说:“机器运转一生,主机已经磨损,太缺少修复和保养了!”为了挽救,吃“心脉宁”一类比较贵的药。他问:“一瓶药多少钱?”听说有三元多,半天沉默不语,后来就说:“不要买药了,我不要紧。”当我不在时,就偷偷停止服药。他一定计算过:一瓶药的价钱能买近20斤盐:要让儿媳们劳动好多天。

    ③他平生也就只知道劳动。繁重的劳动使他累弯了腰。不知创造了多少财富,自己却舍不得乱花一分钱。有一次我给了他两元零用钱让他买点好吃的,半年后他还在身上装着。在重病期间他出现了谵语(病中神志不清说的胡话。谵,读zhān),净念叨“把猪喂了没有”“把锄头安好”“麦黄了就快收”之类。临死时他默默流泪,留恋这个世界——他为之洒尽汗水然而仍不富裕的世界。

    ④父亲从来无是无非,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可以说在精神上是贫困的。富有者被给予,贫困者被剥夺,那么他是被剥夺了:从前因为贫困而没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后来倒是不断地接受各种政治教育,而终于都没有弄明白。但他显然没有遗憾过,因为他有劳动,因此而填补了一切精神缺憾。巧者劳矣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但他还有所求——祈求世事不乱,有安稳的日子。

    ⑤他现在去了!在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⑥那时我跪在泥水里为他送行。我曾经想到过:他活了77岁,已很不易;而我们周围能活七八十岁的老人又实在太少。不是老人们不想活,也决非儿女们不孝顺,实在是因为生活水平太差。尽快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这是儿女们挽留老人多驻一时的最符合孝道的方法了。哭也徒然,哀也无助。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力。

    ⑦将军和领导人死了,会有无数悼文,因为他们功勋昭著。一个普通劳动者死了,我就撒下这一把黄土,并期望世人能够容纳。

                                          (选自《延河》1981年第11期)

    思考练习:

     19.通读全文,说说作者通篇都在写父亲,为什么要以“黄土”为题?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  

     20.②~④段是对父亲生平事迹的描写,依次概括是       、       和        。

     21.第②段加线句中的“一定”能否改为“也许”?说说你的理解。  

     22、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19、作为普通农民缩影的父亲,虽然一生都在奉献却默默无闻的特点,(1分)与黄土的普通、奉献和不为人注意的特点极其相似(2分)。①象征了“我”的父亲1分)②象征了辛勤一生、默默无闻的中国老一辈的农民(1分)③象征了博大宽容(1分)

    20、生活节俭、辛勤劳作和精神贫困

    21、不能。因为后面的推断符合父亲一生节俭的性格,所以作者用“一定”表示肯定。用 “也许”表示一种猜测,则与父亲的性格不符。 

    22.(8分)答题要点:

      ①父亲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

      ②勤劳,直到临终念念不忘的还是锄头、庄稼、收割

      ③节俭,对自己十分悭吝,舍不得乱花一分钱

      ④善良,与世无争,惟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的日子

        ⑤精神上的贫困,关心却弄不明白国家大事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父亲的满秋 ----读邹志安散文《黄土》有感

$
0
0
                   父亲的满秋            
      

                                                                                         —— 读邹志安散文《黄土》有感    

 
 
 
 
 
 
 
 
 
 
 
 
 
                     
 
                        满秋,是收获的季节,麦香混合在尘雾中,弥漫在田野上。 
                            满秋,是父亲的季节,充实混合在黄土中,弥漫在岁月里。
   
 
 
 
 
 
 
 
    夕阳西下,我悠悠晃晃地在庭院的吊床上看书。……… 邹志安的这篇散文《黄土》,是写自己的父亲。开篇对父亲的评语就写得直接而朴实,父亲朴实得就像扬尘中的黄土,读来令我潸然泪下。

   朴实的土地,朴实的农民,朴实的心灵。
 
   黄土象征着父亲,象征父亲那自然、执着的性格。“听说一瓶药三元多,半天沉默不语”,这是《黄土》给我的印象。父亲临死前,只是默默地、不停地流泪,泪在那一瞬间定格。也许父亲不伤心,不心痛什么,就是无法控制住自己的眼泪。他一辈子是农民,他从未离开黄色的土地,他身体要离开了,但他的灵魂无法离开他栖息了一辈子的土地。他要走了,他留下了他的儿子、孙子 ……儿孙们将永永远远地守着这一片黄土。

   春天的黄土,满坡的点点新绿,父亲赶在太阳升起前,抗着锄头在田间翻土,时不时的嘴里哼着家乡小调 …… 黄昏和“牧人驱犊返”。看“麦田浅鬣寸许”,听牧童晚笛声声。父亲算着日子期待夏雨、秋梦,喜滋滋地眯着眼在田里收割那已是满目金黄,沉甸甸的稻子。

   父亲的父亲也是这样子走过来的……

   邹志安在《黄土》中的结尾处写道:“将军和领导人死了,会有无数悼文 …… 一个普通劳动者死了,我们撒下这一把黄土 ……”。农民也为社会默默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黄土为证。

   没有黄土,就没有庄稼;没有庄稼,就养活不了近十四亿人;没有了人,社会就没有了未来。

   父亲这样看的,虽然付出了一生,却是默默无闻地无怨无悔。父亲是这样,中国的农民都是这样的,虽不被人重视,却安心土地,热爱土地。他们一生一世、世世代代以土地为衣食父母,从远古至今,已经有几千年了。中国的农民与黄土相依相存,他们与父亲相似,像黄土一样朴实无华。

   父亲临死前,只是默默的流泪无语,也许是农民的现状。如果边远的山区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有一定医疗的保障…… 父亲不会是因“心病”死去。父亲“关心国家大事,却弄不明白”……。父亲是典型的老式农民,一生的劳动填补了他所有的缺点。只有黄土能让他安心,他也渴求安稳。一生一个念头,别无所求,就是有田种庄稼就是幸福的。一生一世恪守着自己的信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黄土为大。父亲辛苦一辈子年,但生活没有改变什么,永远地住在上辈子自己的父亲留下来的老屋里。虽然精神贫困一些,没有听过电视、电脑、洗衣机的声音;没有喝过牛奶、咖啡、大红袍;也没有吃过匹萨、海鲜、燕窝羹。也不曾想过要字梦中吃一餐满汉全席,喝一口醇香的茅台酒,也没有哪怕精彩醉一回也值的一丝幻想。 …… 父亲就是农民,父亲就是向往着在原生态的生命历程中,体会人生的所有过程。

   邹志安这篇散文《黄土》我读完了,一遍、二遍、三遍。一个感人致深,朴实的父亲跃然纸上。作者文笔流畅,语言朴实,娓娓道来地讲述了自己父亲那善良、平凡、满足、奉献的一生。作者的父亲没有豪言状语的决心,没有一丝怨言的心态要责怪教育与医疗的贫乏,也没有寻常人存有的攀比心。父亲愿把自己比喻成黄土,无私、朴素、善良,父亲有黄土般的气质,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父亲和黄土一样博大、安详、能容纳所有………

   朴实的土地,珍贵、恒古、富饶;

   朴实的农民,善良、真诚、宽容;

   朴实的心灵,纯洁、真实、博爱。
 
   满秋,是收获的季节,满秋,是父亲的季节,满秋,是岁月的喜悦。 ……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曹禺自述》

$
0
0
原文地址:《曹禺自述》作者:陈年挖臭屁

  童年琐忆

  我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小石,这是按着我父亲的字排下来的。我父亲叫万德尊,字宗石。还是在湖北省潜江县的时候,万家是个大家族,人口很多,但数我们这一房最穷了。祖父是位教私塾的老先生,家境贫寒。父亲考进张之洞创办的两湖书院读书,每月有四两银子的津贴,他还得把一半银子寄回家中,接济家用。清朝末年,政府选派留学生到日本去,我父亲选了这条路。那时,一般人是不愿意出洋的,只有那些经商的才敢去冒这个风险,就像《镜花缘》里的林之洋那样。我父亲决心去日本,去闯一闯,显然是把它看成是一条能光宗耀祖的道路。他被分配到日本士官学校学习,是这个学校的第四届毕业生,他和军阀阎锡山是同学,即使在日本,也是相当早的毕业生了。我父亲毕业回国后,曾经当过师长,做了一个小军阀,但是,他为人胆子很小,又从来没有打过仗,加上他读书较多,便更像是个文人,四十多岁,他就不做事了,经常找几个诗人在一起吃吃喝喝,写点诗文。

  我的家庭人口不多。我父亲先后有过三个妻子。我的姐姐和哥哥是第一个母亲生的,这个母亲很早就去世了;我的母亲生我之后第三天便故去了,得的是产褥热,那是不治之症。我的第三个母亲和我的生母是双生的姐妹。我从小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心灵上是十分孤单而寂寞的。

  尽管我的父亲很喜欢我,但我不喜欢我的家。这个家庭的气氛是十分沉闷的,很别扭。我父亲毕竟是个军人出身的官僚,他的脾气很坏,有一段时间我很怕他,他对我哥哥很凶很凶,动不动就发火,我总是害怕同他在一起吃饭,他常常在饭桌上就训斥起子弟来。我父亲这个人是自命清高的,“望子成龙”的思想很重。可是,我的哥哥就是同他合不来。哥哥三十多岁就死去了,到现在我还不大明了他,他们父子两个人仇恨很深很深,父亲总是挑剔他。哥哥恨透了父亲,家中的空气是非常不调和的。我父亲四十多岁就赋闲了,从早到晚,父亲和母亲在一起抽鸦片烟,到我上中学时,每天早晨去学校,下午四点回家,父亲和母亲还在睡觉,他们常常是抽一夜鸦片,天亮时才睡觉,傍晚才起床。每当我回到家里,整个楼房里没有一点动静,其实家里人并不少,一个厨师、一个帮厨、一个拉洋车的,还有佣人和保姆,但是,整个家沉静得像座坟墓,十分可怕。我还记得,我的父亲在吃饭时骂厨师,有时,他一看菜不满意,就把厨师喊来骂一通。有时,也不晓得为什么要骂人。我母亲说他,他就更抑制不住地发脾气,真是个沉闷的家庭啊!但是,这倒有一个好处,使我躲到自己的房间里去读书。我的住房很宽敞,家里房间很多,一座两层的楼房就有八间房子;还有一座小楼,也有许多房间,阔气得很,过的是养尊处优的生活。说起来也令人奇怪,我父亲却常常对我说:你是“窭人之子”啊!“窭人”,是文言,也是湖北家乡话,就是说,你是个“穷人的儿子啊”!这句话给我印象很深。我父亲总是教训我要如何自立、如何自强,他让我千万不要去做官,他说他做了一辈子官是做错了,因此,他总是劝我去做医生。我也曾经这么想过,可是我的英文学得不好,生物也学得不好,考了两次协和医学院都没有考上。可见,人生的道路,有时并不是靠主观意志所能安排的。我想,我父亲的那些话,对我萌发出一种贫富之间是不平等的观念,或许多少有些关系吧!

  还记得在我八九岁的时候,我父亲非逼着我做诗。我哪里会写诗呢?想了许久,蹩出两句诗来:“大雪纷纷下,穷人无所归。”这叫什么诗呢?可是父亲却夸奖说:“不错,很有些见解。”现在回想,家里住着暖暖的房子,吃着火锅,能这样写,实在“难得”!其实,这也不离奇,公子哥儿从没有尝过穷人受苦的滋味,也能说这样的话。当然,寻根溯源,找个道理也行,从什么地方我得到这样一种感受呢?那时,我家里有个保姆,叫段妈,陪着我睡觉。有时,睡不着,她就经常对我讲起农村的情况,还有她家里的一些事情,告诉我她丈夫是怎么死去的,婆婆又是怎么上吊自尽了,这些悲惨的事情。她的孩子死得很惨,身上长疮,疮上都是蛆,硬是疼死了。还讲了些农村中穷人受罪、财主霸道的小故事。这些,给我的印象很深。一个好的保姆,真像一个人一生的启蒙老师;鲁迅的童年,长妈妈就给了他许多教益。我少年时候,生活上一点不苦,但感情上是寂寞的,甚至非常痛苦的,没有母亲,没有亲戚,身边没有一个可以交谈的人,家里是一口死井,实在是闷得不得了。

  我没有上过小学,是家里请来老师,读的是那些孔孟之道的书。不过,那时我已经偷偷地看了不少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镜花缘》《水浒传》《聊斋志异》等等读了不少。外国的书也接触一些。最早读林琴南用文言翻译的西方小说,后来读各种半白半文或白话的翻译与著作。给我印象较深的如德国作家霍普特曼的《织工》,果戈理的《巡按》,还有莎士比亚的作品,如《威尼斯商人》,当时译为《一磅肉》或《女律师》,是个很流行的剧本。这些作品看是看了,但并不觉得入门,主要是因为知识底子薄,讲的是外国事情,有些隔膜。外国小说在童年时也读过,印象最深的是都德的《最后的一课》,这篇小说写得很短,但是它那种爱国精神却很强烈感人,我心灵受到强烈的震动,这才感到文学的力量是很大的。

  我是非常喜欢《鲁滨逊漂流记》的,它激起我的想象,幻想到海上去冒险。我曾经想做发明家,发明一艘飞快的船,装上机器,跑得很快很快,我为此还画了一张图,装在一个瓷娃娃肚里。这样的书是诱人神思飞扬的。我还记得读过一本《林肯传》,我对林肯这个人也有一种佩服的心情,他解放黑奴,那是了不起的。甚至文史方面的书,像《春秋》《左传》《古文观止》,还有孔夫子的书,我觉得这些书也给我打开一个宽广的世界,使我眼界开阔起来。像《左传》《史记》里边的人物故事,读起来也是很有兴趣的。我读过《东方杂志》,这是我父亲订阅的,他为的是消遣解闷。上面有介绍苏联十月革命以后的文章,我记得父亲对列宁十分佩服,现在我也不懂得他为什么那样佩服列宁,他说列宁是个伟大的人物,是个巨人。还有叶圣陶主编的《少年杂志》也给了我不少新的知识。总之,书给了我一个广阔的世界,使我知道世界并不像我的家那么黑暗、这么闷人!

 

  戏剧生活的开端

  一个作家和艺术家的文化艺术修养应该是多方面的,是靠多少年的逐渐积累而来的。我对戏剧发生兴趣,就是从小时候开始的,我从小就有许多机会看戏,这给我影响很大。我记得家里有一套《戏考》,我读《戏考》读得很熟,一折一折的京戏,读起来很有味道,但是,当时看得最多的还是文明戏。辛亥革命前后,文明戏是很兴盛的,那种连台本的文明戏,演的都是关于讲皇帝的戏,还有加官晋爵的故事以及哀感顽艳的爱情戏。那些哀艳的文明戏大都是根据言情小说改编的,也没有什么脚本,演戏只靠墙上贴的一张幕表,幕表规定好这出戏共有多少场,有多少人物,每一场大概演些什么内容,都有哪些人物上场,头天晚上大家商量好,第二天就登台演出了。参加演出的都是男演员,文明戏中有一种“言论正生”,专门在台上发表激昂慷慨、愤世嫉俗的言论,都是即兴的言论,一套一套的。小生,是专门讲爱情的角色,一般言情、哀艳的戏都是旧套子,例如,一个女孩子爱上了一位书生,但是,这个女孩子却被父亲卖出了,或者被迫嫁给富人,过了若干年,她又和这位书生见面了,于是就演出一段非常香艳哀痛的戏,他们见面,女孩子的父母发现了,大骂他们。这时,书生的朋友就出场了,这位朋友就是由言论正生扮演的,于是他就劝书生,借机发表一通言论,说什么:我们这个时代是如何如何啦,国家是怎样地风雨飘摇喽,政府是如何坏啦,官吏又是如何地腐败喽,你作为一个血性男儿,应该有志气,要抛头颅洒热血喽!这一番正面的演说完毕,观众就拼命鼓掌。这位书生终于醒悟了,和女的道别,女的舍不得他走,又是一番哀艳的表演,讲上半个小时的爱情,什么:我是如何苦喽,我在婆家被人看不起啦等等,有腔有调地、流着眼泪说出一套套悲恸欲绝的感伤话。给我印象深的是,中国的观众十分善感,像言论正生演说过后观众那样热烈的欢迎,那种热烈鼓掌的情景;男女洒泪告别时,台下也有妇女一片呜咽抽泣,擦湿了手帕。可以说,观众和舞台演出打成一片,真叫“交流”之极了!演文明戏有本事的演员们确具有一套使当时的观众神魂颠倒的本领。

  再就是看旧戏了。特别是大学时代看了许多好戏,那时,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已经认识了巴金,还有我中学时代的同学靳以,我和靳以常到广和楼去看京剧。杨小楼、余叔岩都是了不起的表演艺术家,谭鑫培的戏还是小时候母亲抱着看的,杨小楼的戏看得最多,他演黄天霸演得妙极了,黄天霸武艺高强,非常狡猾、非常凶狠,他是效忠于满清朝廷的。杨小楼把黄天霸的奴才相和他的特定性格演得活灵活现。还有一个叫刘鸿声,他唱的《斩黄袍》异常高昂响亮,一句唱出,满场叫“好”!剧场震得楼顶都要掀开。从旧戏里可以学到描写刻划人物的本领,戏里的每个人物都是写得鲜明的,而且每个人物都不一样,有聪明的,笨的;有滑头的,阴险的;有凶狠的,软弱的。旧戏中《三国演义》的戏很多,我很喜欢看!有个一串折子戏可以接起来的连本京戏,我非常爱看,说的是曹操带领八十万人马攻打东吴,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曹,今天这出戏叫《赤壁之战》,旧名叫“群英会”。三国里的主要人物几乎都出来了,每个人物都具有自己的鲜明形象,而且整个戏的冲突波澜壮阔,故事曲折,引人入胜。我很喜欢听唱、听故事,中国这些旧的东西写得是很活的。我喜欢《聊斋》的故事,开始是很难读的,但有兴趣,越读便越能体味其中的意趣。《聊斋》写的人物很多,性格多种多样;故事曲折,引人入胜。还有昆曲,我看的是北昆,侯永奎的《林冲夜奔》演得真好,四十分钟,一个人在台上活活演唱出一个沉痛悲壮“有国难投”的林冲。天津还有一个刘宝全,是唱京韵大鼓的,我听起来也是入迷的。一个人的艺术修养要广,除了读书,对各种艺术的鉴赏能力要多方培养,要从许多方面吸取营养,兴趣偏狭是不利于艺术创造的。

  难忘南开新剧团

  二十年代初,我进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那时张彭春先生负责校务,张彭春曾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和耶鲁大学研究教育和戏剧,对戏剧很有兴趣。南开中学每到校庆和欢送毕业同学时,都要演戏庆祝,成为一种传统。演“新剧”起源于张伯苓先生。他早在一九○九年(宣统元年)时就提倡新剧,目的在于练习演讲,改良社会。南开新剧第一次公演的剧目是张伯苓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用非所学》。

  我大约在十五岁时就加入了南开新剧团,演过很多戏,几乎都是张彭春导演。

  当时的风气,男女不能同台。我在中学时多半扮演女角色。我演的头一个女主角戏是易卜生写的《国民公敌》。我们排演认真,费时两三个月之久。这个戏写的是正直的医生斯多克芒发现疗养区矿泉中含有传染病菌,他不顾浴场主的威迫利诱,坚持要改建泉水浴场,因而触犯了浴场主和政府官吏的利益。他们便和舆论界勾结起来,宣布斯多克芒为“国民公敌”。那时正是褚玉璞当直隶督办,正当我们准备上演时,一天晚上张伯苓得到通知说:“此戏禁演。”原来这位直隶督办自认是“国民公敌”,认为我们在攻击他,下令禁演。等他倒台后,此戏才得以演出,很受欢迎。

  一九二八年十月公演了易卜生的名剧《娜拉》,由我扮演娜拉。我们一面上学,一面排演,每次演出都很用心,很努力。当时《娜拉》的演出在天津是件很大的事,尤其在教育界引起很大的注意。演出后报纸上纷纷刊载评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后来我演《新村正》,这是南开新剧团自己写的剧本,故事情节我忘了,记得我还改写过一遍,那时我已上高中,不是男扮女角,而是男女合演了。

  南开新剧团经常介绍外国戏,有的加以改编,成为中国可能发生的故事,人物也都中国化了,但主题思想不加更改。这样做,是为了适合我们的舞台条件和观众的接受能力。如我改编过十七世纪法国伟大喜剧家莫里哀的《吝啬鬼》(即《悭吝人》)。戏名改为《财狂》,由我扮演主角,并请曾在外国学过建筑学、“新月派”文艺团体的林徽音先生负责舞台设计,那是很讲究的,布景是写实主义的,在业余剧团中算是很好的了。

  改编本把原来五幕缩为三幕,把原剧的主人阿尔巴贡改为韩伯康,艾利丝改为韩绮丽。《财狂》在南开瑞庭礼堂公演,轰动了华北文艺界;天津《大公报》还出了纪念特刊。我们演《财狂》时,郑振铎、巴金、靳以都由北平来看戏。此外我还导演过英国作家王尔德的《少奶奶的扇子》(原名《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

  南开新剧团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原想学医,两次投考协和医学院,都没考上;后来考入南开大学学政治,但是学不进去。在南大和以后在清华大学时,我得到图书馆的许可,可以进入书库,在那里浏览较广,从有关先秦哲学的简单著述,到浅近的有关马克思学说的书,更多的是读中外文学和戏剧书籍。由于南开和清华大学的环境,我得到一些知识。南开新剧团的活动,启发了我对戏剧的兴趣,慢慢离开学科学的打算,终于走上从事戏剧的道路。

  天津的话剧活动并不只是南开中学一家活跃,很多中学都在演戏,汇文中学、新学书院,还有一个外国的女子学校都在演。黄佐临是新学书院院长,他是很有名的戏剧导演,他的女友丹尼用英文演莎士比亚的《如愿》,由他亲自导演,还请我去看过。

  天津的话剧运动在“五四”以前就开始了,周恩来同志就是当年南开编演新剧的积极分子。一九一五年南开学校十一周年时,他参加演出新剧《一元钱》,获得很大成功。我比周恩来小十二岁,在学校时没有见过他的面。后来我听说邓颖超同志也演过戏,我看见过她扮演男角色的照片。那时南开中学男生扮演女角,女中部是女生演男角,男女不能同台。

  天津是革命话剧发祥的地方,对戏剧发展很有贡献。当初搞话剧运动资料的同志们不知道北方也贡献不小的力量。周总理曾经一再对我谈,要把天津和北方其他各地的早期戏剧运动写上去。都怪我太忙了,没有做。

 

  我说《雷雨》

  我是一个不能冷静的人,谈自己的作品恐怕也不会例外。我爱着《雷雨》如欢喜在溶冰后的春天,看一个活泼泼的孩子在日光下跳跃,或如在粼粼的野塘边偶然听得一声青蛙那样的欣悦。我会呼出这些小生命是交付我有多少灵感,给与我若何的兴奋。我不会如心理学者立在一旁,静观小儿的举止,也不能如试验室的生物学家,运用理智的刀来支解分析青蛙的生命。这些事应该交与批评《雷雨》的人们。他们知道怎样解剖论断:哪样就契合了戏剧的原则,哪样就是背谬的。我对《雷雨》的了解,只是有如母亲抚慰自己的婴儿那样单纯的喜悦,感到的是一团原始的生命之感。我没有批评的冷静头脑,诚实也不容许我使用诡巧的言辞,狡黠地袒护自己的作品。所以在这里,一个天赐的表白的机会,我知道我不会说出什么。这一年来批评《雷雨》的文章确实吓住了我,它们似乎刺痛了我的自卑意识,令我深切地感触自己的低能。我突地发现它们的主人了解我的作品,比我自己要明晰得多。他们能一针一线地导出个原由,指出究竟,而我只有普遍地觉得不满、不成熟。每次公演《雷雨》或者提到《雷雨》,我不由自已地感觉到一种局促,一种不自在,仿佛是个拙笨的工徒,只图好歹做成了器皿,躲到壁落里,再也怕听得雇主们挑剔器皿上面花纹的丑恶。

  我说过我不会说出什么来。这样的申述,也许使关心我的友人们读后少一些失望。屡次有人问我《雷雨》是怎样写的,或者《雷雨》是为什么写的这一类的问题。老实说,关于第一个,连我自己也莫名其妙。第二个呢,有些人已经替我下了注释。这些注释有的我可以追认,——譬如“暴露大家庭的罪恶”。但是很奇怪,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在我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在起首,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象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雷雨》可以说是我的“蛮性的遗留”。我如原始的祖先们,对那些不可理解的现象,睁大了惊奇的眼。我不能断定《雷雨》的推动是由于神鬼,起于命运或源于哪种显明的力量。情感上,《雷雨》所象征的,对我是一种神秘的吸引,一种抓牢我心灵的魔。《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这种自然的“冷酷”,可以用四凤与周萍的遭遇和他们的死亡来解释,因为他们自己并无过咎)。如若读者肯细心体会这番心意,这篇戏虽然有时为几段较紧张的场面或一两个性格吸引了注意,但连绵不断地、若有若无地闪示这一点隐私——这种种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在这斗争的背后或有一个主宰来管辖。这主宰,希伯来的先知们赞它为“上帝”,希腊的戏剧家们称它为“命运”,近代的人撇弃了这些迷离恍惚的观念,直截了当地叫它为“自然的法则”。而我始终不能给它以适当的命名,也没有能力来形容它的真实相。因为它太大,太复杂。我的情感强要我表现的,只是对宇宙这一方面的憧憬。

  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能自己来主宰着。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理解的——的捉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的——机遇的,或者环境的——捉弄。生活在狭的笼里而洋洋地骄傲着,以为是徜徉在自由的天地里。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物,不是做着最愚蠢的事么?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

  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所以我最推崇我的观众。我视他们,如神仙,如佛,如先知。我献给他们以未来先知的神奇。在这些人不知道自己的危机之前,蠢蠢地动着情感,劳着心,用着手。他们已彻头彻尾地熟悉这一群人的错综关系。我使他们征兆似地觉出来这酝酿中的阴霾,预知这样不会引出好结果。我是个贫穷的主人,但我请了看戏的宾客升到上帝的座,来怜悯地俯视着这堆在下面蠕动的生物。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他们正如一匹跌在泽沼里的羸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周萍悔改了“以往的罪恶”,他抓住了四凤不放手,想由一个新的灵感来洗涤自己。但这样不自知地犯了更可怕的罪恶,这条路引到死亡。蘩漪是个最动人怜悯的女人。她不悔改,她如一匹执拗的马,毫不犹豫地踏着艰难的老道。她抓住了周萍不放手,想重拾起一堆破碎的梦,救出自己,但这条路也引到死亡。在《雷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自一面看,《雷雨》是一种情感的憧憬,一种无名的恐惧的表征。这种憧憬的吸引,恰如童稚时谛听脸上划着经历的皱纹的父老们,在森森的夜半,津津地述说坟头鬼火,野庙僵尸的故事。皮肤起了恐惧的寒栗,墙角似乎晃着摇摇的鬼影。然而奇怪,这“怕”本身就是个诱惑。我挪近身躯,咽着兴味的口沫,心惧怕地忐忑着,却一把提着那干枯的手,央求:“再来一个!再来一个!”所以《雷雨》的降生,是一种心情在作祟,一种情感的发酵,说它为宇宙作一种隐秘的理解,乃是狂妄的夸张。但以它代表个人一时性情的趋止,对那些“不可理解的”莫名的爱好,在我个人短短的生命中是显明地划成一道阶段。

  这样原始或野蛮的情绪俱来的,还有其他的方面,那便是我性情中郁热的氛围。夏天是烦躁多事的季节,苦热会逼走人的理智。在夏天,炎热高高升起,天空郁结成一块烧红了的铁,人们会时常不由己地,更归回原始的野蛮的路,流着血,不是恨便是爱,不是爱便是恨。一切都是走向极端,要如电如雷地轰轰地烧一场,中间不容易有一条折衷的路。代表这样的性格是周蘩漪,是鲁大海,甚至于是周萍,而流于相反的性格,遇事希望着妥协、缓冲、敷衍便是周朴园,以至于鲁贵。但后者是前者的阴影,有了他们,前者才显得明亮。鲁妈、四凤、周冲是这明暗的间色,他们做成两个极端的阶梯。所以在《雷雨》的氛围里,周蘩漪最显得调和。她的生命烧到电火一样地白热,也有它一样的短促。情感、郁热、境遇,激成一朵艳丽的火花。当着火星也消灭时,她的生机也顿时化为乌有。她是一个最“雷雨的”(这是我杜撰的,因为一时找不到适当的形容词)性格。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她拥有行为上许多的矛盾,但没有一个矛盾不是极端的。“极端”和“矛盾”是《雷雨》蒸热的氛围里两种自然的基调,剧情的调整多半以它们为转移。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南京一中77名学生朗诵《和平宣言》

$
0
0

        2014年12月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公祭仪式上,77名中学生齐声诵读的《和平宣言》,发出了南京对和平的呼唤。引用大量古今名句,表达了全国人民对南京大屠杀的悼念与哀思。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举世震惊,九州同悼,雪松纪年,寒梅怒放

 

       亘古浩劫,文明罹难,百年悲叹,警钟鸣响。积贫积弱,山河蒙羞,内忧外患,国破家亡。民族觉醒,独立解放,改革振兴,国运日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殷忧启圣,多难兴邦。七十七载,青史昭彰,生生不息,山高水长。


       二零一四,国家公祭,中外人士,齐聚广场。白花致哀,庄严肃穆,丹忱抒写,和平诗章。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德曰生,和气致祥。和平发展,时代主题,民族复兴,世代梦想。龙盘虎踞,彝训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国家公祭鼎正面铸有的160字铭文

$
0
0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

仁风远播,大化周行

洎及近代,积弱积贫。

九原板荡,百载陆沉。

侵华日寇,毁吾南京。

劫掠黎庶,屠戮苍生。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

日月惨淡,寰宇震惊。

兽行暴虐,旷世未闻。

同胞何辜,国难正殷。

哀兵奋起,金戈鼍鼓。

兄弟同心,共御外侮。

捐躯洒血,浩气干云。

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乙酉既捷,家国维新。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

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和平宣言》的作者是南京著名诗人冯亦同

$
0
0
    这份诗经体《和平宣言》的作者是南京著名诗人冯亦同。谈起此次创作过程,这位73岁的老人抑制不住激动。

    事实上,从2002年起,他已应邀为南京撰写了五次《和平宣言》,“只不过之前都是以政论体撰写的,这次接到任务后,我想要以诗歌形式,最终决定选择中国最古老的诗体、四言二节拍的诗经体来展现当代中国人对和平的呼唤。”选择诗经体,冯老还更多地出于对整个国家公祭仪式的考虑,“以举国之礼来祭奠亡者,这样郑重的场面只有古诗经体才能显出其端庄、其郑重。”

    冯老说,尽管每次撰写《和平宣言》都激情澎湃,但这次创作毫无疑问挑战更大。怀着对南京深深的热爱和对国家公祭日的敬重,他初稿写了400字,把秦淮风光、宝船遗址、天下文枢等有关南京的美好景物都写了进去,其后几经修改,最终凝练成240字。

    通篇既要考虑韵律和节奏,也要考虑内涵和气势,希望能向世界展现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与卓越智慧。因此,他从《礼记·礼运篇》、《周易·条辞传》分别选取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地之大德曰生”两句经典,“中国人讲究道与德,天地之间最伟大的道德是爱护生命,这是中国先贤的智慧,中国人历来是热爱和平的”,以这两句经典名句为主干,冯老在《和平宣言》中写下“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德曰生,和气致祥”十六字,“和气致祥四个字是我创作衍伸的,意思非常明了,以和为贵、只有和平才能带来祥和与幸福,和平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冯老解释说,《和平宣言》要表达的就是为全人类祈福,远离战争、珍重生命。

    冯老表示,以中华民族最为古老而美好的诗歌题材,以中华先贤流传千年的遗训,来表达中国民众对战争的痛恶,对亡者的哀痛和对和平的期待,作为一位诗人,他有着莫大的荣幸。   

 

《和平宣言》全文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

    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

    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

    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

    举世震惊,九州同悼,雪松纪年,寒梅怒放。

    亘古浩劫,文明罹难,百年悲叹,警钟鸣响。

    积贫积弱,山河蒙羞,内忧外患,国破家亡。

    民族觉醒,独立解放,改革振兴,国运日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殷忧启圣,多难兴邦。

    七十七载,青史昭彰,生生不息,山高水长。

    二零一四,国家公祭,中外人士,齐聚广场。

    白花致哀,庄严肃穆,丹忱抒写,和平诗章。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德曰生,和气致祥。

    和平发展,时代主题,民族复兴,世代梦想。

    龙盘虎踞,彝训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A Child’s Ten Commandments to Parents 父 ...

$
0
0

A Child’s Ten Commandments to Parents

父母十戒

 

小朋友给家长的10点建议,让我们来听听小孩子的心声吧:

 

1. My hands are small; please don’t expect perfection whenever I make my bed, draw a picture or throw a ball. My legs are short; please slow down so that I can keep up with you.

我的手还小,我铺床、画画、扔球的时候,请您不要求全责备。我的腿比您短,请您走慢些,好让我能跟上。


2. My eyes have not seen the world as yours have; please let me explore safely; don’t restrict me unnecessarily.

我还没有像您一样见多识广,在安全的前提下,请让我去去大胆探索,不要到处限制。


3. Housework and money will always be there. I’m only little for such a short time-please take the time to explain things to me about this wonderful world and do so willingly.

家务活是做不完的,钱是挣不完的,而我的童年这么短暂,能否花点时间和我在一起,跟我讲述这个世界的奥妙。


4. My feelings are tender, please be sensitive.  Don’t nag me all day long. (You wouldn’t want to be nagged for your inquisitiveness). Treat me as you would like to be treated.

我的感情十分稚嫩,请对我的需要保持敏感,不要成天跟我唠叨。(我也不会对您的再三问询感到厌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 I am a special gift from God; please treasure me as my Creator intended you to do, holding me accountable for my actions, giving me guidelines to live by and disciplining me in a loving manner.

我是上帝赐给您的特别礼物,请像造物主所希望的那样,好好珍惜我,帮助我对我的行为负责,教我如何做人,我做错事情的时候,带着爱心管教我。

 




6. I need your encouragement to grow. Please go easy on the criticism; you can criticize the things I do without criticizing me.

我需要您的鼓励。批评我的时候,请注意您的方式。您批评的时候,可以对事不对人。


7. Please give me the freedom to make decisions concerning myself. Permit me to fail, so that I can learn from my own mistakes. Then someday I will be prepared to make the kind of decisions life will require of me.

请允许我为自己做主。允许我犯错误,好让我能从自己的错误中得到学习,这样将来有一天,我就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做出决定。


8. Please don’t do things over for me. Somehow that makes me feel that my efforts didn’t quite measure to your expectations. I know it’s hard, but please don’t try to compare me to my brother or sister or other kids.

不要事事替我代劳。要是您这样的话,我会觉得您看不上我所做的一切。我知道这很难,可是请不要拿我跟我的哥哥姐姐或其他小孩去比。


9. Please don’t be afraid to leave for a weekend together. Kids need a vacation from parents, just as parents need vacations from kids. Besides it’s a great way to show us kids that your marriage is very special.

如果有需要,你们二位可以一起去找个别的地方度周末。父母可以给孩子放假,孩子也可以给父母放假。你们一起度假,也可以让我们看到你们的婚姻何等宝贵。


10. Please set a good example for me to follow in all the ways of life. I enjoy watching the things you do and want to do them just like you do.

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给我树立榜样。我喜欢看着您的一言一行,我会处处模仿。


本篇文章来源于 外语爱好者网站(http://www.ryedu.net)  网址:http://www.ryedu.net/syy/yywh/200905/12721.html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A Winter walk

$
0
0
原文地址:A Winter walk作者:雪上行者
The wind has gently murmured through the blinds, or puffed with feathery softness against the windows, and occasionally sighed like a summer zephyr lifting the leaves along, the livelong night. The meadow mouse has slept in his snug gallery in the sod, the owl has sat in a hollow tree in the depth of the swamp, the rabbit, the squirrel, and the fox have all been housed. The watch-dog has lain quiet on the hearth, and the cattle have stood silent in their stalls. The earth itself has slept, as it were its first, not its last sleep, save when some street sign or woodhouse door has faintly creaked upon its hinge, cheering forlorn nature at her midnight work―the only sound awake twixt Venus and Mars―advertising us of a remote inward warmth, a divine cheer and fellowship, where gods are met together, but where it is very bleak for men to stand. But while the earth has slumbered, all the air has been alive with feathery flakes descending, as if some northern Ceres reigned, showering her silvery grain over all the fields.

We sleep, and at length awake to the still reality of a winter morning. The snow lies warm as cotton or down upon the window sill; the broadened sash and frosted panes admit a dim and private light, which enhances the snug cheer within. The stillness of the morning is impressive. The floor creaks under our feet as we move towards the window to look abroad through some clear space over the fields. We see the roofs stand under their snow burden. From the eaves and fences hang stalactites of snow, and in the yard stand stalagmites covering some concealed core. The trees and shru-bs rear white arms to the sky on every side; and where were. wails and fences, we see fantastic forms stretching in frolic gambols  across the dusky landscape, as if Nature had strewn her fresh designs over the fields by night as models for man's art.

Silently we unlatch the door, letting the drift fall in, and step abroad to face the cuffing air. Already the stars have lost some of their sparkle, and a dull, leaden mist skirts the horizon. A lurid brazen light in the east proclaims the approach of day, while the western landscape is dim and spectral still, and clothed in a somber Tartarean light, like the shadowy realms. They are infernal sounds only that you hear―the crowing of cocks, the barking of dogs, the chopping of wood, the lowing of kine, all seem to come from Pluto' s barnyard and beyond the Styx―not for any melancholy they suggest, but their twilight bustle is too solemn and mysterious for earth. The recent tracks of the fox or otter, in the yard, remind us that each hour of the night is crowded with events, and the primeval nature is still working and making tracks in the snow. Opening the gate, we tread briskly along the lone country road, crunching the dry and crisped snow under our feet, or aroused by the sharp, clear creak of the wood sled, just starting for the distant market, from the early farmer' s door, where it has lain the summer long, dreaming amid the chips and stubble; while far through the drifts and powdered windows we see the farmer' s early candle, like a paled star, emitting a lonely beam, as if some severe virtue were at its matins there. And one by one the smokes begin to ascend from the chimneys amid the trees and snows.

We hear the sound of wood chopping at the farmers' doors, far over the frozen earth, the baying of the house-dog, and the distant clarion of the cock―though the thin and frosty air conveys only the finer particles of sound to our ears, with short and sweet vibrations, as the waves subside soonest on the purest and lightest liquids, in which gross substances sink to the bottom. They come clear and bell-like, and from a greater distance in the horizons, as if there were fewer impediments than in summer to make them faint and ragged. The ground is sonorous, like seasoned wood, and even the ordinary rural sounds are melodious, and the jingling of the ice on the trees is sweet and liquid. There is the least possible moisture in the atmosphere, all being dried up or congealed, and it is of such extreme tenuity and elasticity that it becomes a source of delight. The withdrawn and tense sky seems groined like the aisles of a cathedral, and the polished air sparkles as if there were crystals of ice floating in it. They who have resided in Greenland tell us that when it freezes “the sea smokes like burning turf-land, and a fog or mist arises, called frost-smoke,” which “cutting smoke frequently raises blisters on the face and hands, and is very pernicious to the health.” But this pure, stinging cold is an elixir to the lungs, and not so much a frozen mist as a crystallized midsummer haze, refined and purified by cold.

Let us go into this deserted woodman' s hut, and see how he has passed the long winter nights and the short and stormy days. For here man has lived under this south hillside, and it seems a civilized and public spot. We have such associations as when the traveler stands by the ruins of

Palmyra or Hecatompolis. Singing birds and flowers perchance have begun to appear here, for flowers as well as weeds follow in the footsteps of man. These hemlocks whispered over his head, these hickory logs were his fuel, and these pitch pine roots kindled his fire; yonder fuming rill in the hollow, whose thin and airy vapor still ascends as busily as ever, though he is far off now, was his well. These hemlock boughs, and the straw upon this raised platform, were his bed, and this broken dish held his drink. But he has not been here this season, for the phoebes built their nest upon this shelf last summer. I find some embers left as if he had but just gone out, where he baked his pot of beans; and while at evening he smoked his pipe, whose stemless bowl lies in the ashes, chatted with his only companion, if perchance he had any, about the depth of the snow on the morrow, already falling fast and thick without, or disputed whether the last sound was the screech of an owl, or the creak of a bough, or imagination only; and through his broad chimney-throat, in the late winter evening, ere he stretched himself upon the straw, he looked up to learn the progress of the storm, and, seeing the bright stars of Cassiopeia's Chair shining brightly down upon him, fell contentedly asleep.

 See how many traces from which we may learn the chopper's history! From this stump we may guess the sharpness of his axe, and from the slope of the stroke, on which side he stood, and whether he cut down the tree without going round it or changing hands; and, from the flexure of the splinters, we may know which way it fell. This one chip contains inscribed on it the whole history of the woodchopper and of the world. On this scrap of paper, which held his sugar or salt, perchance, or was the wadding of his gun, sitting on a log in the forest, with what interest we read the tattle of cities, of those larger huts, empty and to let, like this, in High Streets and Broadways. The eaves are dripping on the south side of this simple roof, while the titmouse lisps in the pine and the genial warmth of the sun around the door is somewhat kind and human.

  After two seasons, this rude dwelling does not deform the scene. Already the birds resort to it, to build their nests, and you may track to its door the feet of many quadrupeds. Thus, for a long time, nature overlooks the encroachment and profanity of man. The wood still cheerfully and unsuspiciously echoes the strokes of the axe that fells it, and while they are few and seldom, they enhance its wildness, and all the elements strive to naturalize the sound.

In winter, nature is a cabinet of curiosities, full of dried specimens, in their natural order and position. The meadows and forests are a hortus siccus. The leaves and grasses stand perfectly pressed by the air without screw or gum, and the bird's nests are not hung on an artificial twig, but where they built them. We go about dry-shod to inspect the summer's work in the rank swamp, and see what a growth has got the alders, the willows, and the maples; testifying to how many warm suns, and fertilizing dews and showers. See what strides their boughs took in the luxuriant summer―and anon these dormant buds will carry them onward and upward another span into the heavens.

   Occasionally we wade through fields of snow, under whose depths the river is lost for many rods, to appear again to the right or left, where we least expected; still holding on its way underneath, with a faint, stertorous, rumbling sound, as if, like the bear and marmot, it too had hibernated, and we had followed its faint summer trail to where it earthed itself in snow and ice. At first we should have thought that rivers would be empty and dry in midwinter, or else frozen solid fill the spring thawed them; but their volume is not diminished even, for only a superficial cold bridges their surfaces. The thousand springs, which feed the lakes and streams are flowing still. The issues of a few surface springs only are closed, and they go to swell the deep reservoir. Nature's wells are below the frost. The summer brooks are not filled with snow-water, nor does the mower quench his thirst with that alone. The streams are swollen when the snow melts in the spring, because nature' s work has been delayed, the water being turned into ice and snow, whose particles are less smooth and round, and do not find their level so soon.

 Far over the ice, between the hemlock woods and snow-clad hills, stands the pickerel-fisher, his lines set in some retired cove, like a Finlander, with his arms thrust into the pouches of his dreadnaught; with dull, snowy, fishy thoughts, himself a finless fish, separated a few inches from his race; dumb, erect, and made to be enveloped in clouds and snows, like the pines on shore. In these wild scenes, men stand about in the scenery, or move deliberately and heavily, having sacrificed the sprightliness and vivacity of towns to the dumb sobriety of nature. He does not make the scenery less wild, more than the jays and muskrats, but stands there as a part of it, as the natives are represented in the voyages of early navigators, at Nootka Sound, and on the Northwest coast, with their furs about them, before they were tempted to loquacity by a scrap of iron. He belongs to the natural family of man, and is planted deeper in nature and has more root than the inhabitants of towns. Go to him, ask what luck, and you will learn that he too is a worshiper of the unseen. Hear with what sincere deference and waving gesture in his tone he speaks of the lake pickerel, which he has never seen, his primitive and ideal race of pickerel. He is connected with the shore still, as by a fishline, and yet remembers the season when he took fish through the ice on the pond, while the peas were up in his garden at home.

  But now, while we have loitered, the clouds have gathered again, and a few straggling snowflakes are beginning to descend. Faster and faster they fall, shutting out the distant objects from sight. The snow falls on every wood and field, and no crevice is forgotten; by the river and the pond, on the hill and in the valley. Quadrupeds are confined to their coverts and the birds sit upon their perches this peaceful hour. There is not so much sound as in fair weather, but silently and gradually every slope, and the gray walls and fences, and the polished ice, and the sere leaves, which were not buried before, are concealed, and the tracks of men and beasts are lost. With so little effort does nature reassert her rule and blot out the trace of men. Hear how Homer has described the same: "The snowflakes fall thick and fast on a winter' s day. The winds are lulled, and the snow falls incessant, covering the tops of the mountains, and the hills, and the plains where the lotus tree grows, and the cultivated fields, and they are falling by the inlets and shores of the foaming sea, but are silently dissolved by the waves. "The snow levels all things, and infolds them deeper in the bosom of nature, as, in the slow summer, vegetation creeps up to the entablature of the temple, and the turrets of the castle, and helps her to prevail over art.

 The surly night wind rustles through the wood, and warns us to retrace our steps, while the sun goes down behind the thickening storm, and birds seek their roosts, and cattle their stalls.

 

     "Drooping the lab' rer ox

      Stands covered o' er with snow, and now demands

 The fruit of all his toil."

 Though winter is represented in the almanac as an old man, facing the wind and sleet, and drawing his cloak about him, we rather think of him as a merry woodchopper, and warm-blooded youth, as blithe as summer. The unexplored grandeur of the storm keeps up the spirits of the traveler. It does not trifle with us, but has a sweet earnestness. In winter we lead a more inward life. Our hearts are warm and cheery, like cottages under drifts, whose windows and doors are half concealed, but from whose chimneys the smoke cheerfully ascends. The imprisoning drifts increase the sense of comfort which the house affords, and in the coldest days we are content to sit over the hearth and see the sky through the chimney-top, enjoying the quiet and serene life that may be had in a warm corner by the chimney-side, or feeling our pulse by listening to the low of cattle in the street, or the sound of the flail in distant barns all the long afternoon. No doubt a skillful physician could determine our health by observing how these simple and natural sounds affected us. We enjoy now, not an Oriental, but a Boreal leisure, around warm stoves and fireplaces, and watch the shadow of motes in the sunbeams.

  Sometimes our fate grows too homely and familiarly serious ever to be cruel. Consider how for three months the human destiny is wrapped in furs. The good Hebrew Revelation takes no cognizance of all this cheerful now. Is there no religion for the temperate and frigid zones? We know of no scripture which records the pure benignity of the gods on a  New England winter night. Their praises have never been sung, only their wrath deprecated. The best scripture, after all, records but a meager faith. Its saints live reserved and austere. Let a brave, devout man spend the year in the woods of Maine or Labrador, and see if the Hebrew Scriptures speak adequately to his condition and experience, from the setting in of winter to the breaking up of the ice. 

 Now commences the long winter evening around the farmer's hearth, when the thoughts of the indwellers travel far abroad, and men are by nature and necessity charitable and liberal to all creatures. Now is the happy resistance to cold, when the farmer reaps his reward, and thinks of his preparedness for winter, and, through the glittering panes, sees with equanimity "the mansion of the northern bear," for now the storm is over,

 

     "The full ethereal round,

      Infinite worlds disclosing to the view,

      Shines out intensely keen; and all one cope

      Of starry glitter glows from pole to pole."

                                                                                     (By Henry David Thoreau  )

 

*********************************************************************************************

冬日漫步

 

微风缓缓地吹着百叶窗,吹在窗上,非常温柔,像羽毛似的;偶尔也会犹如几声叹息,听起来像夏日漫漫长夜里的风轻抚着树叶的声音.在铺着草皮的地下,田鼠正在地洞里呼呼大睡,猫头鹰则在沼泽地深处的一个空心树里蹲着,兔子、松鼠、狐狸都呆在家里。看门的狗静静地躺在暖炉旁,牛羊在栏圈里悄无声息。连大地都在沉睡——但这不是寿终正寝,而是忙碌一年后第一次美美地睡上一觉。夜已经深了,大自然敬爱在忙碌着,只有街上一些招牌或小木屋的门轴不时嘎吱嘎吱地响着,给沉寂的大自然来一点慰藉。也只有这些声音,预示着在茫茫宇宙中,在金星与火星之间,天地万物中还有一些清醒的。我们想起了看似遥远却也许近在心中的”温暖的感觉”,还有那些只有天神们在相聚时才能感受到的----一种神圣的鼓舞和难得的交情,而这些对于凡人是不胜苍凉的.大地此刻在酣睡,可是空气还很活跃,鹅毛大雪漫天飞舞,好像是一个北方的五谷女神,正在把她的银种子撒在我们的田野上.

    我们也进入梦乡,等到醒来时,恰是冬季的早晨.世界静悄悄的,雪下了厚厚的一层.窗棂上像铺了柔软的棉花或羽绒;窗格子显得宽了些,玻璃上爬满了冰纹,看起来黯淡而神秘,使家里变得更加温馨舒适.早晨的寂静真令人难忘.我们踏着吱吱作响的地板来到窗口前,站在一块没有结冰的地方,眺望田野风景.屋顶被皑皑白雪覆盖着,雪冻成的冰条挂屋檐下和栅栏上;院子里的雪柱像竹笋一样立着,雪柱里有没有藏着什么东西,就无从知晓了.树木和灌木向四面八方伸展着它们白色的枝干;原来是墙壁和篱笆的地方,形态更加奇妙,在昏暗的大地上,它们向左右延伸,似乎在跳跃,仿佛一夜的工夫,大自然就重新设计了一幅田野美境,供人类的艺术家来临摹.

     我们静静地拔去可门闩,让飞雪飘进屋里;走出门外,寒风如刀割般迎面扑来.星星有点黯淡无光,地平线上笼罩了一层深色沉重的薄雾.东方露出一点耀眼的古铜色的光彩,预示着天就要亮了;可是西边的景物,还是很模糊,一片昏暗,无声无响,似乎是笼罩着地狱之光,鬼影扑现着,好像是非人间.耳边的声音也有点阴气森森----鸡鸣犬吠,木柴断列的声音,牛群低沉的叫声----这一切好像来自阴阳河彼岸冥王星的农场;倒不是这些声音本身特别凄凉,只是天还没有亮,所以听起来很肃穆很神秘,不像是来自于人间.院子里,雪地上,狐狸所留下的印迹清晰可见,这些提醒我们:即使是在冬夜最寂静的时候,自然界的生物也在时时刻刻活动着,并在雪地里留下足迹.打开大门,我们迈着轻快的脚步,踏上偏僻的乡村小路,雪很干很脆,踩上去发出吱吱的响声;早起的农夫,驾着雪橇,到远处的市场上去赶集.这辆雪橇整个夏天都闲置在农夫的门口,如今稻梗做伴,可算是有了用武之地.它尖锐,清晰,刺耳的声音,可真能让早起赶路的人头脑清醒.透过堆满积雪的农舍,我们看见农夫早早的把蜡烛点亮了,就像一颗孤寂的星星,散发着稀落的光,宛如某种朴素的美德在作晨祷.接着,烟囱里冒出的炊烟从树丛和雪堆里缭缭升起.

     我们能听见农夫劈砍柴火的声音,大地冰封,不时有鸡鸣狗叫的声音传出;稀薄而干寒的空气,只能把那些尖锐的声音传入我们的耳朵,那些声音听起来短促悦耳;凡是清醇轻盈的液体,稍有波动也很快停止,因为里面的晶体硬块很快沉到底下去了.声音从地平线的远处传来,像钟声一样清晰响亮,冬天的空气清新,不像夏天那样混合着许多杂质,因而声音听起来不像夏天那样刺耳模糊.在冰封的土地上,声音犹如敲击坚硬的木块那样洪亮,甚至是乡村里最平凡的声响,都听起来美妙动听,树上的冰条,互相撞击,听起来像铃声一样悦耳,乐在其中.空气里几乎没有水分,水蒸气不是干化,就是凝固成霜了.空气十分稀薄而且似乎还带弹性,人呼吸进去顿感心旷神怡.天空似乎被绷紧了,往后移动,从下向上望,感觉像置身于大教堂中,头上是一块块连在一起的弧形屋顶,空气被过滤得纯粹明净,好像有冰晶沉浮在中间,正如格陵兰的居民告诉我们的,当那里结冰的时候,”海就冒烟,像大火爆发的威力;而且伴有雾气升腾,称为烟雾;这烟雾能让人的手和脸起疱肿胀,并对人体有害.”但是我们这里的空气,虽然冰寒刺骨,但是质地清纯,可以滋养心肺,提神醒脑.我们不会把它当作冻霜,而会把它看作仲夏雾气的结晶,经过严寒的凝结,变得更加清纯了.

……

      那边有一间樵夫的小屋.主人不在家,我们不妨进去看看,看看他怎么度过冬季漫长的黑夜和短暂而风雪连天的白日.这里的人住在山南的一个山腰里,在这空旷的原野中,那个地方经常人来客往,算得上是荒凉世界里一个有着文明和公众活动的场所。到叙利亚华和波斯去的游客,站在巴尔米拉或海克通帕立斯的废墟面前抚今思古时,感受大概和我们现在差不多。花草总是在人迹密集的地方生长,这里有人来往,我想小鸟也会欢唱,花朵已经绽放。铁杉在樵夫的头上耳语,山核桃是他的燃料,还有松脂的松根供他点火,樵夫虽然去了远方,可平时他取水的小溪,还在山洼里忙碌地冒着气,那气依旧很稀薄,和空气差不多。房屋里有一块平台,上面铺着松枝稻草,这就是樵夫睡觉的床;一些破损的餐具,是他饮食时用的。但这个季节他不在这里,只有去年夏天筑在那里的京燕巢还在木架上。似乎主人离开没多久,屋子里还有一点柴火的干灰,那是他煮豆的地方;在他晚上抽烟的地方,一只缺了咬嘴的烟斗被放在灰里;和他唯一的伙伴(如果他有伙伴)聊聊明天的雪会堆多深(外面正飘着大雪),也可能是讨论刚才的怪响是猫头鹰在叫,还是树枝在颤动,或者只是他自己的错觉。冬天的夜已经很深了,他先到粗大的烟囱底下才看了一下,看看外面的风雪停了没有,却发现仙后座星星的光芒清晰的照在自己的身上,于是他很满意的回到干草堆上,舒展四肢,进入梦乡。

     看,樵夫在家留下这么多的东西,让我们利用这些残留物猜测一下他生活的情况!这是一堆木垛,我们可以想象他的斧头有多锋利,我们研究他劈柴的角度,可以估计他伐木时站在哪一边;还有,当他把树木砍下时,身体有没有围着树转,斧头是否换过手。从木头碎片曲折的纹理看,我们大致了解它倒向哪一边。这么一块小木片,记录了那个樵夫的一生,也记载了世界的历史。这有一小片纸,是樵夫包糖或盐用的,要么是他坐在森林里的一段木桩上,用来填堵他的枪膛。从这张纸片上,我们饶有兴趣地读着许多城市里喋喋不休的无聊的话语,读着大街上和百老汇宽敞明亮的房子,它们正等着人租借——就像这座小屋。这座小屋朝南的一面,屋檐上的积雪正在融化滴落,树枝上山雀唧唧喳喳叫个不停,靠在门旁边,和煦的阳光照得人真舒服,极富人情味似的。

    樵夫离家已经两个季节了,这座小屋却没有令周围的环境黯然失色。小鸟习惯的来这里安家。如果你追索许多动物的足迹,你会发现它们大都光顾过这里。人类损害了自然,可是自然并不计较。伐木声偶尔也还会听得到,森林仍然乐意而且毫无戒备地帮助斧头制造这种声音。只是这种声音不常听见了,由于它的衬托,这里的风景显得更加萧瑟,世界上所有的力量,似乎都在努力把这种声音变成自然界的一部分……

大自然在冬天是一架旧橱柜,各种干枯了的标本按照它们生长的次序,摆得竟然有序。草原和树林成了一座植物标准馆。树叶和野草保持着完美的形态,在空气的压力下,不需要用螺丝钉或胶水来固定。巢不用挂在假树上虽然树已经枯萎了,可那毕竟是真树,鸟儿在哪里建的,还保留在哪里。我们到草木干枯的沼泽地里去看看夏天残留的足迹,看看赤杨、柳树和枫树吸收了多少温暖的阳光,沐浴了多少雨露,现在有多高。看看它们的枝桠在经历酷夏后,是否长得又粗又长。过了不多久,这些沉睡的枝桠就要茁壮成长,总有一天,他们会“欲与天公试比高”。

   有时我们穿越雪地,雪太深了,我们便无法找到河的踪迹。走了几十码远,才又看见河。可是它似乎改了道,忽左忽右,让人难以猜测。河水在冰雪的覆盖下仍然生生不息的流动着,发出模糊不清的声音,像在打酣。大概河流也会像熊和土拨鼠一样冬眠。夏天气势磅礴的山川,如今难寻其迹,我们试着探寻过去,却见不到河,只有一片冻硬了的冰雪。我们原来以为,到了深冬的时候,河水就会断流,连底部都会被冻住,直到春天来临。实际上,水流并没有减弱,只是上面结了一层冰罢了。流入湖泊的上千条溪流,在冬季里仍然生机勃勃。只有少数的水流,由于太贴近地面,源头才会被冻住。但是它侵入了地下,充溢了大地深处的水库,自然界的源泉埋伏在冰霜下面。夏天溪水上涨,并非只靠融雪填充,割草的人渴了,也并不是只能喝融化了的雪水。春天泉水解冻,小溪涨水了,这是因为自然界的工作被拖延了,水变成不太光滑圆润的冰和雪,来不及找到它们的水平状态。

    冰的那一边,在松林和雪掩盖下的小山里,站着一个钓梭鱼的渔夫,他把鱼线垂在一个静止不动的河湾里,像一个芬兰人那样,把胳膊插在厚大衣的口袋中。他的思想静谧,充溢着雪和鱼腥味,他自己就是一只无鳍鱼,之所以他是一只“异类的渔”,是因为他在冰上,而他的朋友在冰下,他们之间的距离可以用英寸来计算。这个人伫立在那里,一声不吭,云和雪包围了他,使它看起来和岸上的树没什么区别。人呆在这荒凉的地方,即使有所举动,也是迟缓和简单的,寂静和沉稳是自然界的本性,人身在其中,自然就剔除了城市中浮躁多动的秉性。不要认为这里有了人,就不再荒凉,实际上人就和蓝樱鸟和麝鼠一样,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正如早期的航海家提出的那样,生活在努特卡海湾和美洲西北海岸一带的土著居民,全身裹着厚厚的毛皮衣服,从不和陌生人多说话,除非你用铁撬他的嘴,他才会变得健谈。这里的人,沉默得就和土著人差不多,他们和自然界水乳相融,已经扎根于自然,根基比城市里的人牢固的多。走到他面前,问他今天运气怎么样,你会发现他也崇拜着某些无形的东西。你听,他无比虔诚地用手势比划着,论说湖里的梭鱼。他与湖岸相连,钓鱼的线把他们连为一体,而且他还记得,在他在湖面的冰洞钓鱼的这个季节,他家菜园子里的豌豆正在茁壮生长。

    就在我们四处游荡的这会儿,天空又有阴云密布,雪花纷然而落。雪越下越大,远处的景物渐渐的脱离了我们的视线。雪花光顾了每一棵树和田野,无孔不入,痕迹遍布河边、湖畔、小山和低谷。四足动物都躲藏起来了,小鸟在这平和的时刻里也休息了,周围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比好天气的日子更加宁静。可是,渐渐地,山坡、灰墙和篱笆、光亮的冰还有枯叶,所有原来没有被白雪覆盖的,现在都被埋住了,人和动物的足迹也都消失了。大自然轻而易举地就实施了它的法规,把人类行为的痕迹抹擦得干干净净。听听荷马的诗:“冬天里,雪花降落,又多又快。风停了,雪下个不停,覆盖了山顶和丘陵,覆盖了长着酸枣树的平原和耕地;在波澜壮阔的海湾海岸边,雪也纷纷地下着,只是雪花落在海里,就被海水悄无声息地融化了。”白雪充塞了所有的事物,使万物平等,把它们深深地裹在自然的怀抱里;就像漫漫夏季里的植被,爬上宇宙的柱顶,爬上堡垒的角楼,覆盖人类的艺术品。

狂风吹过树林,吹得树枝呼啦啦地响,它向我们发出警号——该回去了。太阳在狂风暴雪后面悄然落下,鸟儿寻觅着家园,牛羊也回到圈栏中了。

“替农夫干活的牛垂着头站在那里,

身上全都是雪,

索求报酬的时候到了。”

在普通的日历里,冬天总是一个老人的形象,身上裹着紧紧的大衣,直面风雪的样子。但我们猜想,它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樵夫,或者是一个热血青年,像夏天一样愉快。经历风雪使他具有一种从未被探索国的精神,这种精神支撑着游子的信念。冬天不拘小节,它有一种温和而真诚的态度。在冬天,我们更多的是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的心温暖而喜悦,就像披着大雪的农舍:半掩的门窗,从烟囱里冒出的烟快乐地向上升腾。房屋本来就给人以舒服的感觉,在飘着大雪的日子里,呆在屋内,会感到更加的温馨。最冷的时候,我们为在壁炉边取暖,透过烟囱顶看着外面的天空,心中十分愉悦。我们享受着炉边的温暖和宁静,倾听街上牛羊的沉吟,和远处谷仓里整个下午都没有停歇的打谷的声音,甚至能感觉到自己脉搏的跳跃。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能通过这种声音对我们精神的影响来判定我们是否健康。我们享受着此时此刻,这种休闲不是东方式的,而是北方式的。大家就这样位坐在火炉边,凝视着空中的沉埃在阳光中飞舞。

有时候我们的生活太循规蹈矩,太安逸,因此我们的命运不会遭遇不幸。想想看,三个月以来,人的命运就这样被裹在毛皮大衣里。雪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只是希伯莱人的《圣经》里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莫非宗教不被生活在温带和寒带的人们所崇拜吗?在新英格兰的寒夜里,上天慷慨地把这一份恩惠施与人类,可奇怪的是居然没有一本书来记录。我们从不用歌声来赞美上天,我们只是抵制上天的愤怒。最完美的经文,记载的不过是顺从的信仰。那些生人的生活同样闭塞简洁,真正的勇士应该到寒冷的美国缅因州或加拿大拉布拉多半岛的森林里住上一年,让他体会从初冬到解冻这段日子的生活,回头在翻翻《圣经》,看看里面所阐述的是否足够深奥。

    现在,漫长的冬夜降临在农夫的火炉边上。人的思想开始了无边无际的遐想。人性本善,此时,对天下性灵苍生更加怀着一颗怜悯之心。农民一想到庄稼都已收割,寒冬有备无患,就禁不住高兴起来。现在,他平静地透过闪着光亮的玻璃观看“北极熊的家园”,风暴已经停息了。

     “饱满的天空,

      无限的世界在我们眼前,

      天色明亮刺眼,

      从这个边际到那个边际,

      都在闪亮发光。”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莎士比亚在中国 ----中国与莎士比亚结缘的历史之一

$
0
0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在中国

                           ----中国与莎士比亚结缘的历史之一

                                           纪有志  
                                                  2011,9,23


    2011年6月28日上午,温家宝总理走进了莎士比亚的故居里."一座莎士比亚塑像矗
立眼前。一个方桌上摆放着一件件珍贵的文物:1623年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小镇居
民写给莎士比亚的信件,中国著名翻译家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作品……它们仿佛述
说着莎翁一生充满传奇的经历,以及中国与莎士比亚结缘的历史。"
      中国与莎士比亚结缘的历史,源远流长。本博已有一文,介绍了曹禺在中国传
播的中的贡献。现在借此机会,更为细致地向大家介绍自己所见所闻的一些资料,请关
心和热爱莎士比亚的朋友指正.
    在莎士比亚戏剧传播中,无论在翻译、演出、创作乃至改编 , 都留下了中国戏剧
家、文学家辛勤耕耘的痕迹 , 并且结下了丰硕的果实。中国的莎士比亚的译介和受
莎士比亚戏剧影响而成熟起来的话剧创作 , 已经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标志。
    莎士比亚的名字最初是由外国教会人士传布给中国文化界的。早在于 1856 年 ,
上海墨海书院刻印了英国传教士慕维廉译的《大英国志》 , 其中就提到 " 舌克斯毕 ",
即莎士比亚。以后 , 美国牧师谢卫楼在《万国通鉴》 ( 1882 年 ) 、英国传教士 ,
李提摩太在其主编的<广学类编》 的第一卷《泰西历代名人传》 (1903 年 ) 以及英
国传教士李恩?伦白?约翰在其编译的《万国通史英吉利志》 卷中都提到过莎士比亚的
名字。
    晚清中 " 向西方学习真理 " 的杰出代表人物 , 严复、 梁启超和稍后的鲁迅 ,
他们都曾经在自己的译著中介绍过莎士比亚。
    在这之前 , 林纾和魏易用文言文合译了《英国诗人吟边燕语》 (1904 年 ) 。林
纾为每篇都起了中国传奇式的名字 , 如《威尼斯商人》为《肉卷》、《罗密欧与朱丽
叶》为《铸情》、《麦克白》为《蛊证》、《哈姆雷特》为《鬼诏》、《李尔王》为
《女变》、《仲夏夜之梦》为《仙狯》、《奥瑟罗》为《黑瞀》、《第十二夜》 为
《婚诡》、《维洛那二绅士》为《情感》、《暴风雨》为《飓引》等。这个译本象林纾
的其它小说一样 , 曾经风行一时, 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郭沫若后来在 1928 年
写成的《我的童年》中 , 也曾回想起中这本书给予他的深刻印象 :" 林琴南译的小说
在当时是很流行的 , 那是我嗜好的一种读物。……林琴南译为《英国诗人吟边燕语》 ,
也使我感受着无上的兴趣。它无形之间给了我很大的影响 , 后来虽然也读过……莎氏
原作 , 但总觉得没有小时所读的那种童话式的译述来得更亲切了。 "
    林纾还和陈家鳞合译了莎士比亚的《雷差得记》、《亨利第四》、《凯撒遗事》、
《亨利第六遗事》、《亨利第五记》 , 可惜他们将戏剧改译成了小说。这也许林纾不
懂外文 , 为口译者所误。除此以外 , 在1911 年包天笑曾经将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
人》改编成《女律师》。这大概是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最早的改编本了。
    1913 年郑飞秋导演了根据《吟边燕语》改编的 " 幕表戏 " 《肉卷》 ( 即《威尼
斯商人》) 。这也许是在中国舞台上演出的第一个莎剧。 1916 年竟然有五个剧搬 上
舞台 , 如《窃国贼》 ( 《哈姆雷特》 ) 、《女律师》( 《威尼斯商人》 ) 、《黑将
军》 ( 《奥瑟罗》 ) 、 《姊妹皇帝》 ( 《李尔王》 ) 和《新南北和》 ( 《麦克
白》 ).这些剧有的是 " 讽刺袁世凯称帝 "( 欧阳予倩 :《谈文明戏》 ); 但更多的是
为了迎合市民心理的娱乐性和商业性很浓的趣剧。

 

                     

                          田   汉

    1921 年在《少年中国》杂志上刊登了田汉翻译的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 这是
用散文翻译的最早的莎士比亚的中译本。 1924 年田汉又出版了《罗密欧与朱丽叶> ,
还有曾广勋译的《威尼斯商人》 (1924), 诚冠怡译的《陶冶奇方》 ( 《驯悍记》 ,
1923 年 ) 邵挺译的《天仇记》 ( 《哈姆雷特》 ,1924 年)、邵挺和许绍合译《罗马
大将该撤》 (1925 年)。后两本都是用文言文译的。
    在五四时期 , 莎士比亚被看做是浪漫主义戏剧诗人。 从郭沫若的历史剧如《卓文
君》、《王昭君》中;从田汉的《湖上的悲剧》、《猎虎之夜》等剧中 , 可以感受到
莎士比亚的丰富想象力、浪漫的诗情画意 ,
    从 1927 年开始有张采真译的〈日愿》、邓以蛰译的《若邈久袅新弹词》 ( 《罗
米欧与朱丽叶》 ,1928 年) 缪览译的《恋爱神圣》 (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1929
年 ) 以及朱维基译的《乌塞罗》片断 (1929 年)。
    1930 年以后一些诗人、剧作家和批评家加入到莎剧的翻译队伍中来 , 如戴望舒译
的《麦克佩斯》 (1930 年)、张文亮译的《墨克白丝与墨夫人》 (1930 年)、顾仲彝
译的《威尼斯商人》(1930 年)、徐志摩译的《柔密欧与朱丽叶》片断发表在 1932 年
的《诗刊》和《新月》上 。其中顾仲彝的《威尼斯商人》是为上海戏剧协社演出而译
的。为了适应舞台的需要,他将这个剧改成五幕八场 ,1930 年 5 月在上海的中央大会
堂上演。这次演出可以说是莎士比亚的剧本在中国舞台上最初的一次较为正式的公演。
    真正系统地、有计划地译介莎士比亚戏剧作品 , 是从梁实秋开始的。据梁实秋回
忆 ,1930 年 , 胡适就任由庚子赔款建立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编译委员会的主任
委员一职 , 他有一个很大的翻译计划 , 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只是其中的一项。这个编译
委员会的成果以后都陆续交由商务印书馆印行。
    胡适在给闻一多和梁实秋的信中提出了 " 拟翻译莎翁全集的办法 ":( 一 ) 决定
由闻一多、粱实秋、陈通伯、叶公超、徐志摩五君组成翻译莎翁全集委员会 , 并拟请
闻一多为主任。 ( 二 ) 暂定五年全部完成 ( 约计每人每半年 , 可译成一部。校阅需
时略相等 )。现假定每人认译一种如下 : 徐志摩 Romeo and Juliet 、叶公超
Merchant of Venice 、梁实秋 Macbeth 、陈通伯 As you like lt、闻一多 Hamlet.
后来陈通伯不肯参加 , 徐志摩在 1931 年 11 月里不幸逝世 , 叶公超、闯一多志不在
此 , 结果只剩下梁实秋一个人孤独地开始了这漫长而艰巨的工作。他陆续翻译并出版
了几种莎士比亚的剧本 , 《威尼斯商人》、《奥瑟罗》、《如愿》、《李尔王》、
《马克白》 (1936 年 ) 、《暴风雨》 (1937 年)、《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之悲剧》
(1938年 ) 、《第十二夜》 ( 1939 年 ) 。梁实秋在抗战胜利后翻译了《仲夏夜之梦》、
《亨利四世》 ( 上、下篇 ) 共有二十种之多 , 都是在台湾出版的。直到 1967 年
 " 八月间出版了莎士比亚全集 "( 见 1987 年 2 月 28 日《致聂华苓》 ) 。
    在 30 年代 , 曹禹的戏剧创作不仅受到易卜生、契诃夫、奥尼尔的影响 , 也受到
莎士比亚的影响。曹禹自己也曾说 :" 外国戏剧家对我的创作影响较多的 , 头一个是
易卜生 , 第二个使我受到影响的剧作家是莎士比亚。 "( 曹禹 : 《和剧作家们谈谈读
书写作》 , 《剧本》 1982 年第 10期 ) 。早在中学时代 , 曹禹就反复从唱片上聆听
了一些莎剧名演员的朗读
 ;  在念大学时 , 听王文显教授讲授莎士比亚 , 并用心阅读了莎士比亚的许多原著。
他被莎士比亚笔下的复杂变异的人生 , 精妙的戏剧结构 , 绝美的诗情 , 充沛的人道
精神 , 浩瀚的想象力征服了。曹禹的第一个剧本《雷雨》轰动了戏剧界 , 《雷雨》的
成功是和曹禹接受莎士比亚的影响分不开的。从某种程度上说 , 这是中国现代话剧
 " 莎士比亚化 " 的转折与开端。
    粱实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作品是 " 漫长而艰巨"的话, 那么曹未风 , 尤其是朱生
豪则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系统地翻译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 , 他们更称得上是
"我们文明世界的苦役 " 。

 

     

    曹未风从 1931 年起就开始翻译莎士亚戏剧作品. 他是我国有计划翻译莎士比亚全
集最早的文学家之一.他是在抗战期间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从事翻译的 , 先后翻译出出版
了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微尼斯商人》 (1942 年)、《凡降纳的二绅士》、《如
愿》、《仲夏夜之梦》、 《罗密欧与朱丽叶》 (t943 年 ) 、《李尔王》、《汉姆菜
特》、《马克白斯》、《错中错》 (1944 年 ) 等十一种剧本。曾以《莎士比亚全集》
总名先后由贵阳文通书局出版。抗战胜利后 , 上海文化合作公司在 1946 年又用《曹
译莎士比亚全集》的总名出版了其中的十种剧本。他曾经解释他的翻要译 " 原来打算
是为了帮助学生便于参考 , 在体系及文学上均依照了原文的格式 , 因此就不免发生了
许多晦涩难懂之处。如果为了舞台使用。那是必须要做较大修改的 "(曹未风 : 《莎
士比亚在中国》 ) 。

 

                              
                             朱生豪

    在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浩大工程中 , 功绩最大的是朱生豪。朱生豪 1933 年大学
毕业后到上海世界书局当英文部编辑 , 编辑部主任詹文浒建议他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朱生豪欣然接受了这一建议 , 使用全部业余时间 , 开始了准备工作。不久,他就克服
种种困难 , 着手莎译。 他在自序中说 :“余笃嗜莎剧 , 前后研读全集十余遍 , 自觉
颇有信心。 " 可以说莎翁的艺术魅力征服了他 , 使他甘愿为之竭尽全力奔走效劳。而
且 , 他也认为这一精湛的艺术瑰宝是属于全人类的 , 应该使祖国广大的读者和观众 ,
都能直接地阅读、欣赏、享受。他先后翻译了《暴风雨》、《威尼斯商人》、《仲夏夜
之梦》、《第十二夜》等剧。到了 1937 年上半年把九部喜剧都已译完。他说 :" 越年
战事发生 , 历年来辛苦搜集之各种莎集版本 , 及诸家注释考证批评之书 , 不下一二百
册 , 悉数毁于炮火 , 仓卒中惟携中津版全集一册 , 及译稿数本而己。厥后转辗流徙
为生活而奔波 , 更无暇晷 , 以续未竟之志。及三十一年春 , 目睹世变日亟 , 闭户家
居 , 摈绝外务 , 始得专心一致 , 致力译事, 虽贫穷疾病 , 交相煎迫 , 而埋头伏案
 , 握管不辍。”(朱生豪 : 《〈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 , 世界书局1947年
版 ) 。他于1944 年丁 12 月病逝 , 其间共用了 t0 年工夫译完了31种又两幕 , 只剩
下 5 种半未译完。 1947 年上海世界书局将其己译成的27 种剧本 , 分为喜剧、悲剧、
杂剧、 史剧四大类共三辑出版。他的夫人宋清如说 :“从 1935 年 到他生命终竭的
 1944 年为止 , 是他艰苦译莎 , 百折不回 , 弹精竭力 , 终以身殉的过程。 "( 宋清
如 : 《回忆朱生豪 》 , 《江南》 1989 年第一期 ),
    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态度是极其认真而严肃的 可以说是一丝不苟、精益求
精。他在自序中说 :" 余译此书之宗旨 , 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 , 保持原作之神
韵,必不得己求其次 , 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 , 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 , 而于逐字逐
句对照式之硬译 , 则末敢赞同 .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 , 往往再四咀嚼 ,
不惜全部更译原文之结构 , 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露 , 不为晦涩之句所掩蔽。每译一
段竟必先自拟为读者 , 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不明之处 , 又必自拟为舞台上之演员,审辩
语调之是否顺口 , 音节之是否调和。一字一句之末惬 , 往往苦思累日。”朱生豪翻译
莎剧之所以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 , 一方面和他的这种严肃认真态度有关 , 另一方面是
由于他对两种文字的掌握都有一定的水平,尤其是他所具有的精深的中国诗词的修养。
他在元江大学求学期间,曾受到一代词宗夏承焘的亲灸。黄源说 :" 在翻译莎剧的诸多
名家之中 , 不乏欧美留学之士 , 不及朱生豪的 , 怕就在这名家指点的国学基础上 ."
( 黄源 : 《朱生豪实现了鲁迅的企望》一〈朱生豪传〉序 ), 朱译沙剧不仅数量多 ,
而且译得好 , 真正是 " 替中国近百年来翻译界完成了一项最艰巨的工程 " ( 同上〉。
梁实秋先生也指其一点不足 : 莎剧中淫秽之词绝大部分是假藉文字游戏 , 尤其是所谓
双关语。朱生豪先生译《莎士比亚全集》把这部分儿完全删去。他所删的部分 , 连同其
他较为费解的所在,据我的略估 , 每剧在二百行以上 , 我觉得很可惜 , 我认为莎民原
作猥亵处 , 仍宜保留 , 以存其真。 ( 见梁实秋《莎士比亚与性》 )
    总体看 , 朱生豪完全可以和日本的平内雄藏博士、德国的希雷格尔、匈牙利的亚各
尼的功绩相媲美 , 而他因为翻译沙士比亚而积劳成病,以身殉职 , 这一精神是莎士比
亚翻译史上最为悲壮丽感人的。
    从 1942 年到 1945 年 , 在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出版了十几种沙莎剧译本。其中引人
注目的是扬晦翻译的《雅典人台满》。 他说 :" 我为什么在当时要译这部剧本呢 ? 把
有诅咒黄金那段独段独白的全部剧本给介绍过来 , 使人对于这段独白的意义更能了解 ,
这当然是最初的目的 , 而当时心情的满怀愤恨 , 要借这个机会一 吐为快 , 自然也
是一个动机 。”就是在这种心情下他把《雅典人台满》译完了 , 算是了一个心愿 .在
这之前。他曾译过《李尔王》两幕 , 因为世界文库的编者改变了计划 , 他只好中途作
罢。他翻译的 《雅典人台满》是根据牛津大学出版的克莱格编的《莎士比亚全集》本
译的 , 并在蔡仪的帮助下 , 借来了坪内逍遥的日译本进行对照 ,1944 年由重庆新地
出版。杨晦还写了《莎士比亚的〈雅典人台满>》, 这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来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重要论文。
    就在同一年 , 曹禺翻译的《柔密欧与朱丽叶》由重庆文化生活社出版。他在《译
者前记》中说 :" 那时在成都有一个职业剧团 , 准备演出莎士比亚的《柔密欧与朱丽
叶》, 邀请张骏祥兄做导演 , 他觉得还没有适宜于上演的译本 , 约我重译一下 ,
我就根据这个要求 , 大胆地翻译了 ,目的是为了便于上演 , 此外 , 也是想试一试诗
剧的翻译。但有些地方我插人了自己对人物、动作和情境的解释 , 当时的意思不过是
为了便利演员去理解剧本 , 就不管自己对于莎士比亚懂得多少 , 贸然地添了一些‘说
明' 。后来也就用这样的风貌印出来了 ,一直没有改动。 " 在这个译本中 , 显示了曹
禺对莎士比亚独特的感觉和见地 , 认为这个悲剧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 , 并不使人悲
伤。确实 , 莎士比亚的这个悲剧和他的其他悲剧不同 , 具有更多的浪漫主义 : 诗剧
的特色。他在翻译中 , 把他的这种感受融入戏剧的氛围和具体的语言中。这部译作 ,
显示了曹禺作为一个戏剧诗人的才情 , 体现了莎氏原作的神韵和文采。
    这个时期的莎译还有邱存真译的《知法犯法》、《安东尼及枯委葩》 (1944), 柳
无忌译的《该撤大将》 (1944), 张常之译的《好事多磨》 ( 即《无事烦恼》 , 1947
年 ), 孙大雨译的《黎邪王》 (1948 年 ) 。此外还有周平 的《哈姆雷特》、《马克
白》 ,, 邢云飞的《铸情》 , 孙讳佛的《该撤大将》 , 将镇的《暴风雨》 , 这几
个本子都是根据其它译本改写的通俗本。莎士比亚戏剧的演出在这个时期也没有中断。
1938 年 " 国立剧专 " 迁到重庆 , 第二 界毕业生在国泰戏院公演了《奥塞
罗》 , 由余上沅导演 , 舞台设计是贺孟斧 , 主要演员有的谢重开、石羽、金淑芝、
张逸生。 1942 年 " 国立剧专 " 的同学先在四川的江安 , 接着在重庆先后演出了
《哈姆雷特》。导演是焦菊隐 , 主要演员有蔡松龄、沈扬等。
    1943 年怒吼剧社在成都演出了《罗米欧与朱丽叶》 , 导演是张骏祥 , 主要演员
有金焰和白杨 , 这也算是一次比较整齐的演出。此外在译介莎士比亚研究和评论方面
的工作也有新的进展。 1943 年桂林的文汇书店一本《莎士比亚新论》 , 里面包括两
位苏联名学者的论著的译文 , 宋路译狄纳莫夫的《莎士比亚新论》和克夫译的斯米诺
 夫的《莎士比亚及其遗产》。1946 年戚治译的斯米尔诺夫的《莎士比亚译传》 , 由
上海世界书局出版。
    在 40 年代的话剧创作中 , 莎士比亚戏剧的影响依然非常明显。 1942 年元旦 ,
在大后方重庆文艺节的一些朋友昕说郭沫若创作大型史剧《屈原》 , 便在报刊上预
言" 今年将有《罕默雷特》和《奥塞罗》型的史诗出现 " 。 当时剧脱稿后 , 郭沫若
写道 : 《屈原》 " 究竟是不是《罕默雷特》型和《奥塞罗》型不得而知 " 。且不论
《屈原》与《哈姆雷特》和《奥塞罗》是一样伟大 , 但可以说郭沫若在创作《屈原》
的时候 , 或多或少是受了莎士比亚的影响。有人曾把屈原同哈姆雷特相比 , 说屈原
有 点像哈姆雷特。郭沫若自己也说 " 拿性格悲剧的一点来说, 要说像《罕默雷特》,
也好像有点像 , 然而主题的性质和主人公的性格是完全不同的。罕默雷特是佯狂而
向恶势力斗争 , 而与恶同归于尽。屈原是被恶势力逼到真狂的节线上而努力撑着建
设自己。在主题上前者较后者要积极 , 而在性格上后者较前者更坚毅。罕默雷特焦
躁邃巡 , 屈原则艰苦创造 " 。最后一幕屈原的那段气势磅畴的“雷电独白” 使人自
然联想到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李尔王的那段 " 暴风雨 " 独白。诗人徐迟指出 了
《屈原》 " 雷电颂 " 和《李尔王》的 " 暴风独白" 的相似性 , 这种相似性连郭沫若
自己都“感觉有点惊讶 " 。 郭沫若否认他模仿了《李尔王》 , 他解释说 " 同样的是
临到了要发狂的横界 , 同样的以自然元素拟人而向之发愤懑,同样在怨天恨人 , 骂神
鬼 " 。但是 , 也有一些很大的不同 , “便是屈原是与雷同化了 , 而厘雅王依然保持
着异化的地位 , 屈原是把自然与神鬼分化了 , 而厘雅玉则依然浑化 , 屈原主持自己
的坚毅 , 厘王则自承衰老 " 。 这就是说 , 郭沫若的《屈原》虽然无形中受到了莎士
比亚戏剧的影响 , 但也渗透了自己的独特的创造。
    曹禺在这个阶段的创作也同样借鉴了莎士比亚的创作技巧。《家》中第一幕第二景
柔密欧与朱丽叶的独白 , 把爱情的痛苦与甜蜜写得非常动人。
    值得一提的是李健吾的改编本。他根据莎士比亚《麦克白》改编的《王德明》 ,
刊载于《文章》 1946 年第1 卷第 1-4 期。这个改编本的时代背景移到了中国五代 ,
成德镇大将王德明 ( 本名张文礼 ) 杀死了义父节度使王熔 , 篡位窃据镇州。整个剧
本具有沉郁怪诞的色彩、波潏云诡的剧情 , 野心家的阴挚狠毒 , 杀人后的证忡狂癫 ,
就是说 , 原作的激荡人心的力量 , 依然很好地保存着 , 而全剧从内容到形式都中国
化了。另外他还根据莎士比亚的《奥塞罗》改编了《阿史那》。像这样的改编本在莎士
比亚戏剧影响中国的进程中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 , 莎士比亚翻译和研究展开一片广阔的新天地。除剧本之外
 , 屠岸译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 (1950、1959 、1988), 方平译了莎士比亚的长
诗《维纳斯与阿童妮》 ( 1952 、 1954) 。

 

              
    1964年为了纪念莎士比亚诞生 400 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共分为11卷的《莎
士比亚全集》陆续出版 , 这套全集直到 1978 年出版完成。

 

       

    1982 年 8 月在纽约大学举办了国际比较文学第十届大会 , 参加大会的张隆溪先
生在会上宣读的论文是讨论莎士比亚戏剧学中国的翻译、演出和接受的问题。可是在宣
读论文那天 , 由于托运的旅行袋 ( 其中有宣读的论 文 ) 在下飞机时一直没有收到 ,
只好根据记忆复述要略, 就论题即兴地谈谈 , 竟受到格外的热烈的反应。他谈论莎士
比亚在中国舞台上的变形 , 包括京剧、川剧直到近几年北京舞台上演出的剧目等。
    1986 年 4 月 10 日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三百七十周年而举行的首届 " 中国莎士
比亚戏剧节 " 在北京、上海地区演出拉开了序幕。来自莎士比亚故乡的英国驻华大使
伊文忠先生到会祝贺 , 并转达了英国人民和戏剧界的感谢。为使莎剧更好地为我国观
众所接受 , 我国戏剧家们近年来在莎剧的民族化方面作了可贵的尝试。 这次在沪演
出的不仅有话剧 , 还有戏曲、木偶、广播剧等 , 如昆曲《马克白斯》 ( 上昆 ) 、越
剧《第十二夜》(上海越剧院 ) 、《冬天的故事》 ( 杭州越剧院 ) 、黄梅戏《无事
生非》 ( 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 等。黄佐临曾说 :" 为什么昆曲要演莎士比亚 ? ……
莎士比亚是世界戏剧史上的顶峰 , 而昆曲又是戏剧史的顶峰 , 两个顶峰揉在一起 ,
我这个‘红娘 ' 不能算是‘拉郎配 ' 吧 ?"
    近年来我国各地的剧院不断上演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 , 不少人写了有关研究莎士
比亚的论文和介绍他的小册子 , 编译了《莎士比亚研究评论集》 , 出版了《中国莎学
简史》 ( 孟宪强) , 筹建了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据统计 , 仅从 1978 至 1988 年
这 10 年间 , 莎士比亚戏剧印行总数约为 160 万册 , 相当于五六十年代印刷总数的
 3倍多。新中国成立以来的 40 年间 , 印刷莎剧总数超过 200 万 , 是旧中国的几十
倍甚至上百倍。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文化巨人莎士比亚是不乏中国知音的。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诗词工具大全

$
0
0
原文地址:诗词工具大全作者:清风
诗词工具大全

                                          格律相关

格律】【词牌】【词调】【曲牌】【七古


五律】【七律】【歌行

平仄相关

 

平仄】【四声】【音变】【儿化】【轻声


上声】【阴平】【去声

 

  韵律相关

 

韵律】【诗韵】【压韵】【声韵】【音韵


叶韵】【声调】【节奏】【重音】【疏密

 

 对联相关

 

对仗】【楹联】【桃符】【门对】【走马灯


春联】【横批】【流水对

 

修辞相关

 

修辞】【引用】【定语】【从句】【谐音


衬托】【反衬】【借代


明喻】【暗喻】【比喻】【借喻】【隐喻


讽喻】【譬喻】【拟人


比拟】【仿拟】【双关】【讳饰】【反问


夸张】【夸张】【反语


倒装】【并列】【析字】【顶真】【重复


委婉语

 

词谱相关

 

词谱】【词韵】【平水韵

 

格律浅谈】  唐宋词格律

 

钦定词谱】【白香词谱1】【白香词谱2】

 

白香词谱3】【汉典字词库

 

古、今四声平仄查询系统】【平水韵与新韵表、词韵简编

 

藏书阁古典诗词习作

 

填词软件

 

韵脚大全】【填词大亨终结版】【诗词快车2007

 

稻香居电脑作诗机

 

填词专家组1】【填词专家组2】【填词专家组3】

 

填词专家组补丁
  
 (点击【
唐诗宋词】可直接进入唐诗宋词格详细讲解)

 

 作诗填词格律及押韵检测共享软件

 

点击 诗律浅说】点击关于平仄 】点击关于对仗

 

点击子夜星】点击 诗词格律】点击 诗词对仗歌诀

 

点击红袖添香】点击什么是对仗句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德国汉学家库恩——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十四 ——欧洲最早也最有名的中国古典文

$
0
0

德国汉学家库恩——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十四
——欧洲最早也最有名的中国古典文学翻译家

陈友冰

  

  弗兰茨·库恩(1884-1961)是欧洲最早最系统介绍中国文学的德国著名汉学家,也是一位对汉学异常执着和钟爱的西方学者。为了更好地学习中文,他辞去德国驻中国使馆随员这份有着优厚报酬的工作,而靠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谋生,以至衣食不济,甚至常常受到饥饿的威胁。死时留给继承人侄儿哈图·库恩的遗产只有五个箱子和一架打字机。五个箱子中,三个半是书籍,一个箱子是唱片,半箱子是旧衣物;为了集中精力进行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他放弃了六次成家的机会,终生没有结婚。他解释其中的原因是:“我经常问我自己:假如我真的和这六个姑娘当中的一个结了婚,那么我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或者遭遇家庭悲剧,或者因为妻子的影响走上一条错误的发展道路”;“就这样,我没有遭遇任何一个女子的影响,毫不犹豫地走在我自己选定适合自己的道路上。坚定地、不停顿地追随着我自己命运的星宿,而且一切都很好”;他把中文视为自己精神长城和依靠,终日为伍,乐此不疲,“我清楚地记得:我常常因此猝然睡倒在桌上”联邦德国总统在给他授勋时曾特别指出:给库恩授勋不只是奖励他的文学业绩,也是“奖励他这种不畏生活艰苦、工作艰难、兼容坚忍不拔的为学精神”(联邦德国驻华使馆供稿《瞭望周刊》1984年32期)。

  这是这种无忧无悔的努力和忘我的拼搏,使他成为欧洲最早也最有名的中国古典文学翻译家。库恩在近五十年的时间里,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聊斋志异》、《儒林外史》、《镜花缘》、《今古奇观》、《好逮传》和现代文学名著《子夜》等四十多部小说和东汉崔寔的《政论》译成了德文,还编译了一些中国古典短篇小说集、《古代中国名人录》,参加过编译和导演田汉的剧本《黄花岗》。库恩的这些译本在德国很受欢迎,其中《红楼梦》、《水浒》,《今古奇观》中的《珍珠衫》、《金玉奴》、《寡妇的扇子》(即《喻世明言》中的《庄子休鼓盆成大道》《金瓶梅》中编译的《潘金莲》等还分别被改编成广播节目和剧本,或由电台连续广播或是搬上了舞台。

  库恩对中国文学译介上的巨大功绩也受到受到文学界和政府的重视。库恩的这些译作在欧洲、北美洲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到一九五九年止,他的译本已被转译为十七种第三国文字。以《红楼梦》为例,到一九六五年止,在荷兰已有四种再译版本,在比利时有法语版本,在法国、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意大利都有不止一种再译本。一九三二年,他的故乡萨克森州授予他莱辛文学奖;一九五二年,联邦德国总统特奥多尔·豪斯向他颁发了总统十字勋章。在东西德统一前,两个德国都不断为他举办纪念活动。1984年,库恩诞生一百周年之际,法兰克福因泽尔出版社将他译的《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等八种中国文学作品的九个版本全部再版。

  一、学术经历

  弗朗茨·瓦尔特·库恩于1884年3月10日出生于德国德国东部萨克森州弗兰肯贝格市。他所出身的家庭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研究传统的极有声望的高级知识分子家族,这对他后来从事中国学的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早在中学时代,他对翻译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03年4月25日,十九岁的弗朗茨·库恩人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德国报刊大量报道远东战况,引起这位法律系学生对中国的兴趣。1904年10月,他转入柏林柯尼希利兴大学东方语言高级研究班学习,1906年他还获得了自选中文与语言学两年毕业的证书。1907年冬从柯尼希利兴大学东方语言高级研究班毕业后,入莱比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08年12月22日获得莱比锡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08年,库恩又完成了关于音乐的博士论文。1909年被当时的德国政府派往中国,任德国驻中国使馆随员并充当译员。1909-1911年,弗朗茨·库恩在德国驻中国公使馆和领事馆任职。这期间他游历了北京、上海、青岛、香港等地。三年在华的外交生涯,为他以后从事中国文学翻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攻读中文,1912年库恩离职回汉堡,自此开始走上翻译介绍中国文学的道路。库恩回国后,先是在汉堡弗赖恩与泽施塔特任中国学高级教授,1913-1917年在柏林大学从事汉学究同时开始他的汉学译著工作。他的导师德·格鲁特(deGroot)教授是国际著名的荷兰籍汉学家。库恩最初翻译时几乎每隔两个字就要翻一次字典。他在后来的回忆文章中写到:“我清楚地记得,我常常因此碎然睡倒在桌上。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幸亏那种‘萨克森人的韧劲’,以及不会让人疲倦的作品,我前面说的那种压力越来越轻了,直到有一天感到它完全消失了。”库恩不仅在翻译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语言水平,他还特别注意从历史、文化以及民族风俗习惯各个方面研究和掌握每一部作品的内容和细节。他在谈到《红楼梦》的翻译工作时说:“整本书可以同一幅充满艺术技巧、交织着无数图案的地毯相比。我总算认出了发展的一条主线;根据我的见解主要人物是;宝玉、宝钗和黛玉,他们通过无数个别的性格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典型。”

  1925年,库恩结识了德国著名出版家基彭贝格(Kirpenberger)教授,并得到他很大的帮助。库恩的绝大多是译作,都是通过他出版并加以推介的。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库恩一直孜孜不倦地进行汉学的翻译和著述,不遗余力地将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的广大读者。在著述之余,他还曾抽暇访问世界各大文化名城,会晤世界著者汉学家,与他们交流学术、探讨问题、丰富知识。由于库恩对于翻译工作非常认真,故他的译文生动优美,能传达原作的精神风貌。他所译的每一种中国古典小说出版后,就有多种西文转译本接连不断地问世,在西方造成极广泛的影响。在这些译本中,他都精心撰写长篇序言或跋文,反映着他翻译的甘苦和研究心得。

  库恩在希特勒时期宣布自己不过问政治,以此拒绝与纳粹合作,并批评第三帝国现状是“大规模的疯狂”和“集体的喧闹”,“人们越卖劲越错误”。当时,除《三国演义》之外,希特勒政权禁止出版和再版他的所有译著,并限制他的活动。但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一九三八年他翻译出版了茅盾的《子夜》。为了避免迫害,翻译时把“帝国主义”、“共产党”、“国民党”之类的字句做了删节和改动,但这在纳粹德国,也无疑也是冒了极大的风险的。他还参加编译和导演田汉的剧木《黄花冈》,以此表示对中国左翼作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众文学”支持。

  1961年1月22日,这位毕生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的杰出翻译家在弗赖堡市与世长辞,终年77岁。作为架设德中文化侨梁的巨匠,他的名字将永远载入德中文化交流的史册。五十多年过去了,德国人民记着他,中国人民也记着他。他为两个民族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是不会被忘记的。

  二、汉学研究的观念和方法

  库恩对中国文学的热爱乃至献身,不是一种简单的感情冲动,而是建立在中国文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深刻认识和东西方文化比较的基础之上。这从他的《红楼梦译后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是一篇关于红楼梦研究的长篇论文,其中不仅涉及《红楼梦》的版本、翻译史、批评史,而且对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文化价值;《红楼梦》的结构、主题、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社会文化意义,旁及道家、佛学等中国哲学,其中所显现的灼见和精到的论述,不逊于后来的中国任何一个红学专家,更有着中国学者当时所缺乏的“他者眼光”和东西方文化比较这一独特的角度。如:他对续书作者高鹗的评价是:“一百二十回本的前八十回应归于曹雪芹(1719-1763),后四十回系1791年初版出版人之一高鹗补写。在1791年前,作者死后已经有若干昂贵的八十回手抄本流传,甚至有一部分在作者去世以前即已被传抄。现在的两位作者也许可以这样理解,即高鹗保存有曹氏的遗稿,同时也就有了接近于完成的第二部分的草稿,从根本上说,他只是出版人,而不是创作者。另一方面,中国人无疑具有一种技艺极高超的文艺补缀技巧,因为欧洲人的眼睛看不出两部分之间有任何断裂,也看不出任何逻辑上的矛盾,甚至也没有发现风格上有什么差异”(库恩《红楼梦》译后记《红楼梦学刊》1994年第2辑,下同)

  关于《红楼梦》书名,作者的理解是:“大部分中国人住的一般都是较低矮的一层房子。有上下层的房子被称为楼,楼被看作是高贵与富有的标志。多层的楼被称作塔。红楼,即红色的楼,这个词汇源于佛教的惯用语,是用来表现‘世俗光辉’、‘豪华’与‘富裕’等概念的,类似于‘红尘’,是指‘世俗的追求’、‘此岸’。从狭义上讲,中国人把两层房屋的上层称作楼。富贵人家的女子喜欢住在上层,这就是狭义的楼。宝玉在小说情节一开始在他美丽的侄媳妇可卿的豪华卧室里经历了一番梦幻,我觉得《红楼梦》的书名在这里具有双关的意义”。

  关于《红楼梦》的价值,作者也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放到通过这部巨著来认识中国,解剖中国,并且借此批判了欧洲的文化制度和研究机构。作者说,通过《红楼梦》的译介,“那座迄今为止一直在遥远的雾霭中若隐若现的高峰已经轮廓清晰地、立体地、甚至可以触摸地摆在我们的精神的眼前了。神秘的中国的面貌,既有美的特征,也有不美的特征,再次揭开了面纱。在我们面前,再次露出了中国人生活的巨大断面,这个断面既深且广。那些波掩盖着的事件再次被呈现在舞台上,那些丰富多彩的场景,按照老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原则被分为三个层次——现世、上界和下界,梦是舞台的阶梯——这里有天上的序曲,有收场白。这是一部由可靠的艺术家之手逻辑地建构起来的人物众多的人间戏剧。现在,这出戏剧已在欧洲人面前第一次降下帷幕。不过,有一个问题跟着又一次被提出来了:这怎么可能呢?这个重视精神的欧洲,这个对文化感兴趣的欧洲,这个平常对一切被埋役了的文化的任何重要成就都感到高兴,只要值得,便会不惜代价、不辞辛劳地去寻找,哪怕是一根恐龙的骨骼,一块蹩脚的废墟的残余,一块画有图案的陶器碎片,一根刻划过的木板,也要从戈壁滩上挖掘出来的欧洲,就是这同一个欧洲,怎么竟能把象《红楼梦》这样一件巨大的、而且可以完整无损地得到的艺术品和文化的里程碑忽视了一百年之久,让它躺在忘却的瓦砾中呢?这怎么可能呢?那些官方指定的用来指引方向伪科学院、研究所在哪里?那些想把维护与远东的文化关系纳入自己纲领的团体与协会又在哪里?谜底大概是传统的欧洲人对中国书面语言的巨大恐惧。作一次轻松愉抉的全国旅行,当然要舒服得多。将那些众所周知的风景一百次地摄入照相机的镜头,将那些不可缺少的东西加上自己的理论佐料写入游记,或者成箱成箱地收购一些古董以及已经究亡的图书典籍,塞满博物馆的玻璃橱拒与图书馆的书架,然后制出卡片,编出目录,所有这一切,比穿过荆棘丛生的中国文学作品的巨大篇幅,把因钻进原文曲折华丽的词藻而被迷住的精神解放出来,再将之变成我们能懂的生动的文字,当然要惬意得多”。

  库恩在这篇论文中还批评了《红楼梦》研究中的“旧红学派”,这与中国胡适等人几乎同时。他认为这个学派造成的最大弊端,就是掩盖了“中国人所具有的儒家和从佛教中得来的社会思想,即人道与仁爱思想”,而这恰恰可以“促进东西方之间的理解”。这则是一味崇拜杜威哲学的胡博士所没有能发现的:“在中国的文学评论中,还有些别的东西被穿凿附会到小说中。一种不是完全不可能的理论试图把宝玉同年轻的皇帝乾隆(1736-1796)相提并论。这种观点认为,乾隆在少年时完全同宝玉一样被娇养,从周围的美丽少女的唇上舔吃红色的胭脂。由此推论,宝玉的父亲、严厉的家长贾政则是暗指乾隆的上一代雍正皇帝(1723-1735)。这个结论有许多根据,把贾政看作是小说众多人物中严厉的儒家的代表,而雍正皇帝在历史上也被看作是在位的大儒,具有健康的理智与社会思想的统治者。雍正也是大家所熟悉的天主教传教的反对者和镇压者。事实上,如果我们想一想黛玉的神圣的、光彩夺目的贞洁,老祖宗贾母的温和的母性,宝钗的温柔与善解人意,晴雯和鸳鸯的动人的忠诚和牺性精神,贾政的严厉的责任感;如果我们再想一想中国人所具有的儒家和从佛教中得来的社会思想,即人道与仁爱思想,他们有善良的观音老母,有他们关于来世信仰,救世信仰和禁欲的思想,那么,就有根据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了:欧洲还有什么精神上的东西能提供给具有这样伦理道德的民族呢?必须改变信仰的异教徒就是这个样子吗?如果《红楼梦》应当为此做出贡献的话,在这种关系中扫除陈旧的先入之见,促进东西方之间的理解,那么,为这部作品所耗费的精力也就不会白花了。

  对《红楼梦》的结构和主题,库恩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关于《红楼梦》的结构,库恩独特的感受是:

  象一座大荒山在对它一无所知的登山者眼里第一次显示的那样,到处都是怪石巉岩、悬崖峭壁。相反,在训练有素的登山者眼里,每一个角落,每一块凸起的岩石,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亲切的外貌。在《红楼梦》一书中也是如此,乍一看,了无头绪,人物纷杂,事件混乱,但从近处观看,则可以看出和谐的图象,秩序井然,有条不紊。不仅主要人物在读者掩卷之后轮廓清晰的立在眼前,给人以有血有肉的人的印象,甚至许多次要人物也不是无足轻重的,他们不仅是配角,同时也各自站在自己的位置,按照预定的安排,在完成自己的职责。举例来说:骂骂咧咧的老头儿焦大,东府的总管,看起来他在小说开头的出现是多余的,到小说结尾才第二次出现,可是,这时候,只是到了这时候,读者才会理解这个老头儿所担当的是一个讨厌的不受尊重的警告者角色。相似的情况还有次要人物、放高利贷的醉金刚倪二,他充当了一个很有决定性的角色,因为他变成了一个使周围不得安宁的人,甚至成了一种推动国家机器反对贾氏家族的动力。最后一个配角傻大姐,在故事发展中两次插进来,都起了很关键的作用,所以也是一个令人难以忘却的人物。

  最令我们惊异的是中国作者精湛的铺排技巧,在一切混乱的局面里他总是不忘记综观全局,他象一位天才的导演,将戏剧事件的许多条交织在一起的线索牢牢地抓在手里,从音乐领域里引出的平行发展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赋格的艺术。这里,丰富的主题看似乱七八糟地缠绕在这位大师的手上,拧成混乱的一团,但为的是此后让它们重新被解开,松散地流入和谐的结尾的和弦中去。

  关于《红楼梦》的主题,作者也有独特的理解并有东西方的比较:

  《红楼梦》的基本倾向是道家的,这一点简直是毋庸置疑的。随着太虚幻境的序幕,也就是在道家的天堂里,故事开始了;随着改过自新的外貌进入幸福的极乐世界的尾声,故事结束了。我们看到登场人物四次穿过虚空的大门,这就是道家对尘世的断念,他们是:士隐,冷峻的侠士,惜春和小说主人公本人宝玉;甚至在小说结尾处,我们看到那个世俗的钻营者贾雨村也变得那样渺小、安静,对老朋友隐者士隐的智慧偈语似乎也有所领悟了…..在小说近结尾处的这两句诗是全部作品道家基本倾向的标志。道教恰好是我们所理解的“速度”、与“美国风”的对立面,也可以理解为象庄子在他简洁的反命题中十分清楚地阐明的那样,公开拒绝占统治地位的儒教的教义,反对讨厌的强制人遵守的过分的社会标准和生活标准。从心理学上解释,这很有点象今天的一些人不喜欢日常生活的快节奏,企图逃到荒凉的加拉帕戈斯岛上去一样。毫无疑问,《红楼梦》将作为一曲遁世的高歌而进入世界文学。

  第二个主题,我觉得——用哲学家恩斯特·贝格曼的话来说——就是“Muttergeistgedanke”(母神观念),它通过形体富态、酒量很大、永远爽朗乐观、把整个家族集合在一起的老祖宗表现出来。如果说儒家的思想是由宝玉的严厉而忠于职责的父亲贾政来代表的话,这在这部中国的小说中理所当然是不可缺少的,那么,这个主题与以上提到的两个主题相比则肯定退居次要地位。简单地说,《红楼梦》的核心内容究竟是什么呢?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就看人们从什么立场来回答了。

  从儒家的立场出发,答案也许是这样的:这是一部贵族大家庭的光辉的与自我衰落的历史,由于这一位堕落的娇子宝玉在道德和精神上作出了极大的努力——他虔诚地遵照父母亲的意志,违背自己的天性勉强作出牺牲,去参加科举考试——而使这个家族获得复兴。

  从佛道的立场出发,回答则是:这是一个本来处于污浊肮脏的尘世中堕落的灵魂一步一步地觉醒、澄清,最后成功地进入幸福境界的历史。

  从欧洲人的立场出发,也许可以说:这是一部天赋极高、但却已经蜕化了的贵族少年的病史,他是一个不合群的、女性的、受自卑情结和躁狂忧郁症打击的精神变态者和懦弱者,一个雌雄同体的中性怪人,尽管他有时能力很强,但在实际生活的现实中他还是失败了,最后甚至胆怯地从社会上偷偷地溜走了。在宝玉发展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他的“脱离红尘”,他的“成仙”,可以说不是西方的评价。对此作出评价,这里还缺少象印度的瑜伽现象那样使西方国家有足够的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可比性。因为道教不仅是理论,而且首先是实践。

  他对《金瓶梅》、《水浒传》、《三国演义》的翻译和研究,也同样体现了库恩对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古典小说独特的见解和“他者眼光”:库恩于1903年由莱比锡岛社出版了《金瓶梅》节译德文本,全书共分四十九章,900页。库恩在此译本的跋文中说:“《金瓶梅》这部著作使那些正统的孔教道德维护者恨之入骨,因而它问世不久就被列为禁书,但这无损于这部著作的崇高声誉及其广泛的传播。如果在中国文学史上对《金瓶梅》的影响作出这样的介绍是适宜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它,但是每个人都知道它’。《金瓶梅》的文字有许多双关的含意,他的描写常有辛辣的讽刺,手法是现实主义的。对各种人物都是如实地写出他们的优与劣,没有唯心主义的写法。由此,《金瓶梅》这部小说提高了自己的学术地位,他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明代文献。谈到它的艺术性,无可争辩地属于最好的作品。但也有一些情节的描述对欧洲读者来说是难以理解的。我这个译本的出版不是专门家或研究团体倡议的,完全是出版家个人的勇气,这个译本得以问世,需要感谢出版家。很可能一些专家们对这个译本会有争论。这个译本不是为少数专家服务的,而是为广大读者服务的,为广大受过教育的读者服务的”。

  库恩所译《梁山泊的强盗::水浒传》,为一百二十回《水浒全传》之节译本,1934年由莱比锡岛社出版(839页)。库恩在这一译本的《跋》中介绍了他翻译意图时说:“我这个译本是根据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百二十四本《水浒传》翻译的,我不是直译而是意译,是采用自由选择法。我的任务是要把原文的主要内容介绍给德国公众。比如,原书第一回里追溯宋朝开国历史的一段长文我没有翻译,而是用几句话一笔带过;关于武松、潘金莲、西门庆的故事,我也整个没有翻译,因为我在《金瓶梅》德文译本中已经全译过了,不比再重复”。库恩在这个《跋》还高度评价了文学和社会价值:“《水浒传》这本书的写出,对当时的朝廷的腐败、经济凋敝进行了有力的揭发,所以中国掌权者和御用文人不愿此书与广大公众见面,朝廷甚至禁止这部光辉著作的传播。十八世纪末,封建朝廷曾宣布《水浒传》为禁书,并下令要挨家挨户搜查此书,包括书铺也要搜查”。但库恩指出:“一个文学家如果谁不知道《水浒》这部著名巨著,那将成为笑柄。”

  库恩热爱中国,热爱中国文化,他对中德人民友情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对全世界人民友谊所作出的贡献,的确都非常巨大,可惜在新中国建立后他未能来中国一游。为弥补这一憾事,他的侄子,联邦德国教育家哈脱·库恩于1987年专程前来中国,在北京图书馆举办了库恩汉学译著展览,并在北京图书馆向中国读者介绍了库恩一生的著述情况。

  三、汉学译介成就

  库恩倾毕生之力向德国人民介绍中国文学,为德中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国际文坛誉为“架设德中文化桥梁的巨匠”。库恩一生的汉学研究成果从东汉崔寔的《政论》直到茅盾的《子夜》,涉及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文学、绘画、音乐及现代文学各个方面,但主要成果是在译介方面,其译著不下百余种,其中研究、翻译的重点是中国古典小说。1919至1960年,库恩在这四十一年中共翻译出版了中国古典及现代小说40多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还翻译了中国现代文学代表作品、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并参加编译和导演田汉的剧木《黄花冈》。在库恩译介的中国小说中,最多也最著名的是中国古典小说。我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儒林外史》、《金瓶梅》、《镜花缘》、《今古奇观》以及通俗小说《好述传》、《儿女英雄传》、《玉蜻蜓》、《二度梅》、《肉蒲团》等,库恩都全译、摘译或改编过。其中有的作品甚至译过两、三次。其中明清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好逑传》、《二度梅》、《红楼梦》、《隔帘花影》、《肉蒲团》、《玉蜻蜓》、《儿女英雄传》十种;所译的明清短篇小说有《今古奇观》中的作品十六篇及李渔《十二楼》中的作品九篇;所译唐代传奇有《李娃传》、《无双传》、《昆仑奴》三种。此外,他还译有《聊斋志异》中的《促织》以及《东周列国志》等书的部分篇章。

  库恩当时译介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反映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独特见解,很有眼光也顶着很大的压力。因为当时欧洲汉学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认识认同中国传统看法,即传统的诗词、散文、骈文才是中国文学的正统,小说尤其是通俗小说是“小道”,不足登大雅之堂。直到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胡适、鲁迅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才以他们的理论研究和创作的实绩颠覆了这一传统。但库恩早在二十世纪初在柏林大学攻读汉学时就爱上了中国古典小说尤其是通俗小说。1919年,库恩翻译的第一部中国文学作品《金玉奴》(即《警世通言》中的《卖油郎独占花魁》)在德国出版。为此,库恩受到他的导师德·格鲁特教授的严厉批评,并且险些被开除。因为这部小说被德·格鲁特教授视为中国的低级庸俗作品。德·格鲁特教授认为只有中国的哲学和正统诗文才值得翻译介绍。后来,库恩虽仍然留校,却被同学们讥为了‘汉学家中的浪子”。这一遭遇并没有吓住库恩,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他“象个真正的‘卖油郎’,夹着这本书译稿去敲一家又一家出版社的大门,并继续进行翻译。”终于在德国著名出版家基彭贝格(Kirpenberger)教授的支持下,这些汉学译介得以陆续出版。

  库恩的这些译作很受读者欢迎,不断再版。他1932年翻译的《红楼梦》至1977年已再版14次次。他翻译的《水浒传》再版也达十多次,并为几家电台改编为广播节目。他翻译的《今古奇观》中的《金玉奴》、《珍珠衫》、《庄子鼓盆修大道》以及从《金瓶梅》中摘出的《金莲》等也曾被改编为剧本,搬上了舞台。库恩通过翻译出版大量中国文学作品,不仅促进了中德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而且使我国的文学在德国乃至整个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他的译本已被转译成十七种文字。如库恩的《金瓶梅》节译德文译本题名为《金瓶梅:西门庆及其六妻妾奇情史》。自1930年莱比锡岛社出版以来,有法兰克福岛社、塔姆施塔特、慕尼黑、汉堡、苏黎世等多种版本出版。1939年起有了英文转译本,1940年有了荷兰文转译本,1946年有了比利时文转译本,1948年有了捷克文转译本,1949年有了法文转译本,1950年有了瑞典文转译本。1955年有了意大利文转译本。转译本如此之多,说明库恩的《金瓶梅》德文译本深受西方各国的欢迎。自三十年代以来,许多西方汉学家在许多刊物上发表评论文章,给库恩的《金瓶梅》德文译本以高度的评价。如法国学界赞扬库恩的译本使法国读者读到了“一部伟大的中国古典小说”;意大利学界在评述库恩译本时说:“一部伟大的《金瓶梅》传奇可与薄伽丘的《十日谈》相媲美”;1983年在德国莱比锡与魏玛同时出版了库恩《金瓶梅》译本的最新的一版,这个重印本共两册(1102页),增附了原书木刻插图二百副,并附入俄罗斯著名汉学家李福清博士所撰长篇跋文,全面评价了《金瓶梅》的容及插图的价值。我们从这个新版本的出版,可见库恩译本所具有的永久性的生命力。库恩所译《梁山泊的强盗:水浒传》,为一百二十回《水浒全传》之节译本,1934年由莱比锡岛社出版(839页)。1936年有了荷兰文转译本;1960年有了南斯拉夫文转译本;1950年有了匈牙利文转译本。库恩还与里卡达·劳沃尔特合译《梁山泊的强盗》于1955年卡尔于贝赖特出版社出版。这是适宜青少年读者阅读的一种普及本。此普及本有荷兰文转译本,意大利文转译本、南斯拉夫转译本、匈牙利文转译本。库恩《水浒传》德文节译本出版,引起西方评论界的极重视,学术界的评论文章不下五十余篇,皆对译本给予高度的评价。库恩根据《三国演义》原著节译的《三国志》,1940年柏林吉斯塔夫彭霍伊尔出版社出版出版(546页)。此译本内容自《三国演义》的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起,至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止,全书共分三十章。书中附有本刻插图24幅。这些插图是米勒教授,199年在保定府获得的,现藏于柏林民族学国立博物馆,译本装帧十分精美,除柏林版外,还有仿西方古典籍装帧的魏玛吉斯塔基彭霍伊东版一卷本及两卷本。各版本后均附有库恩撰写的《跋》文,介绍了小说的作者、人物塑造的特性以及小说对后世文学的广泛影响。

  库恩的这一译本曾被转译为荷兰文。鲁迅先生在1930年再版的《中国小说史略》中曾提到明代通俗小说《好逮传》在海外流传情况:“《好逮传》则有法德文译本,故在外国特有名,远过于其在中国。”《好逮传》早在歌德为时代就已从其他文字转译成德文,但库恩是在1926年直接译自中文的,他的译本更受欧洲著者欢迎。鲁迅所说的很可能就是库恩的译本。

库恩在欧洲翻译出版的中国文学作品

  (本文部分资料采自联邦德国驻华使馆供稿,见《瞭望周刊》1984年32期;纪有志《德国著名汉学家弗朗茨·库恩与中国明清文学》,见互联网)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彭 鏡 禧:百年回顧《哈姆雷》

$
0
0

            百年回顧《哈姆雷》♦         
                     彭 鏡 禧


摘 要
中土的莎士比亞戲劇大約可分為三種:其一是改述,可以拿藍姆姐弟《莎士比亞故事集》(Charles and Mary Lamb, Tales from Shakespeare)百年回顧《哈姆雷》的翻譯為代表,而這也是莎士比亞作品介紹到中土的先驅。其二是戲文的各種全譯本,追求的是對原作的「忠實」,尤其注重忠於劇中的詩歌形式。其三是劇場的改編,經常擺明地要把莎士比亞作品納入中國的脈絡中。《哈姆雷》(Hamlet)是莎士比亞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也是中文翻譯或改編的熱門劇本。本文討論從二十世紀初年以迄於今,百年間《哈姆雷》在書面或台面的幾種重要詮釋。這些版本或多或少把莎士比亞中國化。舞台演出挪用莎翁的情形更是大膽而富有創意。由於資料限制,文中所述台灣所見為主。
關鍵詞︰莎士比亞(Shakespeare),《哈姆雷》(Hamlet),翻譯(translation),改編(adaptation),演出(performance),挪用(appropriation)
* 本文93年7月22日收件;93年8月18日審查通過。
♦ 本文初稿以英文寫成,曾經在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hakespeare: Authenticity and Adaptation(De Monfort University, Leicester, UK; 7-9 September 2000)及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hakespeare in China(Henan University, China; 18-22 September 2002)宣讀,並將收入Multicultural Shakespeare: Translation, Appropriation, Performance, eds. Krystyna Kujawinska Courtney and Yoshiko Kawachi. Vol.2(Lódz UP, Poland 2004)。今以中文重寫,並略有增刪。
120 中外文學.第 33 卷.第 4 期.2004 年 9 月
莎士比亞戲劇的中文翻譯大約可分為三種。其一是改述,可以拿藍姆姐弟《莎士比亞故事集》(Charles and Mary Lamb, Tales from Shakespeare)的翻譯為代表,而這也是將莎士比亞作品介紹到中土的先驅。其二是戲文的各種全譯本,追求的目標多為「忠於原著」,尤其注重忠於劇中的詩歌形式。其三是演出的改編,經常擺明地要把莎士比亞作品納入中國的脈絡中。《哈姆雷》(Hamlet)1是莎士比亞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也是中文翻譯或改寫的熱門劇本。本篇論文擬討論從二十世紀初年迄今的百年間,《哈姆雷》在書面或台面的幾種重要詮釋。這些版本或多或少把莎士比亞中國化。舞台演出挪用莎翁的情形更是大膽而富有創意。由於本文的資料以台灣收集的為主,掛一漏萬自屬難免,還請海內外方家賜正。
一、改述:林紓與魏易的故事版
中國引進莎士比亞的時間其實頗晚。莎士比亞這個名字首先介紹到中國是在一八五六年,當時一位中文名字叫做慕維廉的英國傳教士出版了他翻譯的《大英國志》(慕22,周5,孟2)。2不過,算得上「文學」的翻譯,還得等上半個世紀:一九○三年,藍姆姐弟《莎士比亞故事集》(Charles and Mary Lamb, Tales from Shakespeare)二十篇中的十篇,以《澥外奇譚》的書名面世(孟8);3次年,林紓與魏易合譯的《唫(吟)邊燕語》出版,書中翻譯了藍姆姐弟的二十篇改述。這是一本奇特的合作成果:由魏易口譯英文故事,再由不懂英文、但古文極佳的林紓以中文寫出(林,〈序〉2)。這種合作方式,造成對原作──也就是藍姆姐弟《故事集》──重大的更
1 莎劇Hamlet一般音譯為《哈姆雷特》,但原文Hamlet只有兩個音節,其中的“t”更只是舌尖輕輕點到為止,和中文裡特別重的第四聲「特」實不相符,所以「特」予刪除。
2 收入《西學大成》,未著英文原名。今承好友臺大歷史系教授古偉瀛兄告知,慕維廉即 William Muirhead(1822-1900),所譯《大英國志》原名The History of England: from the Invasions of Julius Caesar to the Year A.D. 1852(London, 1853),作者為Thomas Milner。
3 這本書未著譯者姓名。
百年回顧《哈姆雷》* 121
動。4
林紓和魏易把《哈姆雷》這一篇訂名為〈鬼詔〉,表明了他們心目中這齣戲的興味所在。於此,我們要指出,林紓在本書的序裡,似乎覺得有必要說明自己為何要介紹一個經常以孔夫子避談的話題為素材的外國作家:5
……莎氏之詩,直抗吾國之杜甫。乃立義遣詞,往往託象於神怪。西人而果文明,則宜焚棄禁絕,不令淆世知識。然證以吾之所聞,彼中名輩,躭莎氏之詩者,家絃戶誦。而又不已,則付之梨園,用為院本。士女連襼而聽,欷歔感涕,竟無一斥為思想之舊,而怒其好言神怪者。又何以故?……(1)
看來林紓預料這本翻譯可能會受到批評,於是採取先發制人的手段。其中提到西方人的「文明」,意義重大,因為林紓寫作的時代,正當清朝多次和西方強權交戰失敗,努力想要透過模仿西方,急起直追。事實上,林紓和魏易兩人當時受聘,工作就是翻譯西洋思想,雖然《莎士比亞故事集》的翻譯不在工作項目之列。無論如何,這個譯本頗受歡迎;不到兩年就三刷。即使今日,《故事集》已經有了其他更精確的版本,林紓和魏易的翻譯仍舊彌足珍貴,一來因為它是莎士比亞中文翻譯的先驅,二來因為它本身便是精緻古文的樣品。
然而,可能正因如此,它跟原作之間的差異鮮少有人注意。林、魏兩人雖說大體上遵照英文原作的故事綱要,卻也引進了不少細節,是莎士比亞或藍姆姐弟作品中都沒有的。以〈鬼詔〉為例,重要的改動包括:
1. 國人咸謂后之侍王未有情愫也。……而前王有子以孝行稱於國人。……太子之心,亦非有戀於大寶。(63-64)
4 這並不是說藍姆姊弟的改述忠於他們的原作;舉例而言,他們完全刪除了挪威王子符廷霸(Fortinbras)的情節。
5 《論語‧述而篇》第二十章,「子不語怪力亂神」。
122 中外文學.第 33 卷.第 4 期.2004 年 9 月
2. 王后與克老丟〔Claudius〕行禮之日,太子屏居弗出。(64)
3. 王后……果以為太子之狂,諡橘领沉ⅰ睴phelia〕也。立促有司為太子具禮〔提親〕。(66)
4. 太子……乃自編一闕,與克老丟圖王事相仿彿者,蓋狀維也納公爵貢薩古與其妃拔鐵司塔事。王有弟曰羅西愛納司〔Lucianus〕在園次止蛉⑵溴!佑缱^王之詞色。……迨演至羅西愛納司進藥情事,適與克老丟吻合。克老丟怏怏不復奈,遂命侍者以燈導入寢室卧。俳優眼竟,太子知克老丟滞醮`也。(66-67)
5. 太子既入,杰德魯〔Gertrude〕以婉約之言飴太子。(67)
6. 然宮中手刃普魯臬司,〔哈姆雷〕自疚開罪於其妻,乃大哭。(67)
7. 既進國門,見其妻痛父自殊,喪車出國門矣。……先是,倭斐立聞其父見殺於癇夫,遽作而暈,遂亡其心。……〔哈姆雷〕見其妻弟……躍入墳中……自念彼兄弟尚且如此,矧吾乃其夫耶?亦騰身入。(69)
8. 克老丟之意,本欲害太子……而王后頗中悔,乃極哀於王,求赦太子。王許之,命兩大臣監護太子至英國。(68)
故事既然有了這些改動,就和藍姆姐弟版的《故事集》大不相同,更遑論「原版」《哈姆雷》了。林紓和魏易的版本似乎強調中國人心目中最重要的人倫關係:君臣、父子、兄弟、夫妻。6因此,在他們的版本中,哈姆雷成了純孝之人,母后葛楚在內室一景中「以婉約之言餂之」──也就是對哈姆雷好言相勸的意思。7哈姆雷誤殺波龍尼(Polonius)之後,葛楚在
6 中國人的第五倫「朋友」,其實在莎士比亞的原著也著墨甚多,例如王子跟何瑞修(Horatio)、羅增侃(Rosencrantz)、紀思騰(Guildenstern)等人的關係,然而這些在藍姆姐弟的《故事集》裡都被刪除了。
7 這句話的「婉約」二字,應是誤譯。原文是: “[Gertrude] began to tax [Hamlet] in the roundest way with his action and behaviour”(Tales 265),其中roundest 意思是「直接了當」或「開門見山」式的,而不是「拐彎抹角」或「委婉間接」之意。
百年回顧《哈姆雷》* 123
國王面前極力替他辯解,顯示出母愛。然而她的再婚,不僅受到哈姆雷的鄙視,全國上下也都不能認同。而柯勞狄弒君弒兄的行為自然是不可原諒。
最有趣的改變在於哈姆雷和娥菲麗兩人的關係。不知道在什麼時候(譯文裡沒有說清楚),哈姆雷和娥菲麗竟成了夫妻;他們不再是過去的情人,而是結髮的夫妻。會有這種詮釋,也許是因為誤讀了《故事集》中的mistress一詞。原文說,哈姆雷在赴英水路中折返,回到丹麥,見到一場葬禮,埋葬的是“the young and beautiful Ophelia, his once dear mistress”(268,斜體為另加),意謂娥菲麗「年輕貌美,曾經是他親愛的情人」。中文翻譯把「情人」誤為「夫人」(當然也是mistress一字的另外意思)。很不幸地,這個改變大大損害了原文裡哈姆雷「最為謹守禮法」(“a most exquisite practiser of propriety”〔Tales 256-57〕)的形象。他既對自己的妻子隱瞞裝瘋的事實,作為丈夫的恩情和招啪痛蟠蛘劭邸*q有甚者,他誤殺的波龍尼若是他的岳丈大人,那他的罪過可就嚴重得像弒父一樣。這一來,王子罪大惡極,真的是無所遁逃於天地之間了。
其次,《哈姆雷》的戲中戲在全戲中的意義極為重大,毋庸置疑。在林紓和魏易的譯文裡,哈姆雷介入戲中戲的程度,既可以說是大增,也可以說是大減。因為他原本只是在戲中戲「添加了十五、六行」,如今譯文裡,成了《謿⒇曉返膯我蛔髡摺6诹硪环矫妫勘葋喸瓌〉墓姆雷在戲中戲演出的時候,十分興奮激動,不時像說書人一般,高談闊論,插入演出之中;林紓和魏易卻把他描述成從頭到尾都很鎮靜平和。(藍姆姐弟則說「哈姆雷坐在〔國王〕旁邊,仔細觀察他的臉色」(“Hamlet sitting attentively near〔the king〕to observe his looks” 263)。最重要的是,戲中戲的謿⒄弑R先納(Lucianus)成了貢扎果的兄弟,而不是他的侄兒。如此一來,戲中戲的謿⒏鲬蜓e柯勞狄的謿⒕妥兊锰^相似;以哈姆雷的精明縝密,豈會做如此粗糙的安排?由於這項改變,至少看在台上觀眾(也就是宮廷中人)眼裡,他們豈不會覺得王子是惡意暗示他企圖趾酰8再說,這樣一個把矛頭明白指向國王的戲,甚至在柯勞狄大怒,拂袖而去之
8 在藍姆姐弟的故事版裡,盧先納的身分曖昧,只說是「公爵的近親」(“a near relation to the Duke” [263])。
124 中外文學.第 33 卷.第 4 期.2004 年 9 月
後,竟然還能演完,可見台上觀眾若不是麻木不仁,就是被這近乎公然指責國王行兇的戲碼嚇得不知所措。
整體而言,林紓和魏易根據藍姆姐弟《莎士比亞故事集》所作的翻譯,給讀者的印象是:《哈姆雷》乃是一齣家庭悲劇,其中對人與人之間的行為和關係有明確的道德教訓。至於眾所周知以沉思著名的哈姆雷王子在原作中對於是與非、生與死、罪與罰、復仇與寬恕、天道與人力等等課題的嚴肅討論,幾乎消失得完全無影無蹤。這種印象也許有一部份跟藍姆姐弟的轉述有關;此外,如前所述,差異也來自對某些英文字句的誤解。然而,強調正確的人倫關係卻也正合乎正統的儒家思想──亦即中國的傳統思想。至於老哈姆雷的鬼魂出現這件事,我們必須指出,傳統中國文學裡,怪力亂神所在多有,非如林紓序言所示。
二、足本翻譯:尋求新的詩歌形式
林紓和魏易所譯的《唫邊燕語》是用文言文寫的。隨後不久,一九一九年開始了五四邉樱又且粋重大的文學革命。當時熱烈辯論的主要課題之一是寫作的文字。革新派主張以現代白話文取代文言文。一九二一年,田漢出版了《哈孟雷特》,以白話文翻譯了莎士比亞的Hamlet(周6,孟12)。這是中國第一次完整地翻譯了一本莎士比亞劇本。這齣戲後來又有其他譯本,包括邵挺,一九三○;周庄萍,一九三八;梁實秋,一九三八;周平,一九四○;曹未風,一九四四;朱生豪,一九四七;卞之琳,一九五六(周31,孟112-13);9林同濟,一九八三(孟 113-14);孫大雨,一九八七;方平,二○○○;以及彭鏡禧,二○○一。除了邵挺的翻譯使用文言文之外,上述各種譯本都是用現代白話文。這十種譯本當中,最普及的大概是梁實秋本和朱生豪本。他們之廣為流傳倒不完全是靠著翻譯的品質,主要恐怕還是因為他們出版了所謂的全集。10三十多年來,梁實
9 根據周兆祥的說法,邵挺的譯作初版於一九二四;梁實秋的譯作初版於一九三六(周31)。
10 其實,只有梁實秋是獨力完成了這件巨大的工程。朱生豪翻譯了三十一齣又半,就不幸以三十二歲的英年早逝。在台灣,朱生豪未竟之功由虞爾昌補足,並於一九六
百年回顧《哈姆雷》* 125
秋和朱生豪在中文世界幾乎是莎士比亞的同義字。
從一開始,有心翻譯莎士比亞戲劇的人就面對一個嚴肅的課題:如何找出能夠和莎士比亞相當的語言。散文和韻文部份比較沒有問題;莎翁著名的英文「無韻詩」(blank verse,或稱「素詩體」)卻沒有現成的對應形式。梁實秋和朱生豪都一律以散文翻譯無韻體詩。朱生豪對此沒有說明;梁實秋則有如下解釋:
因為無韻詩,中文根本無此體裁;莎士比亞之哂谩笩o韻詩」體亦甚為自由,實已接近散文,不過節奏較散文稍微齊整﹔莎士比亞戲劇在舞台上,演員並不咿呀吟誦,無韻詩亦讀若散文一般。(〈例言〉1-2)
其他詩人或譯者未必同意梁實秋的見解。許多人嘗試以白話文實驗,希望能夠找到一種新的詩體,以傳達莎士比亞千鈞的筆力。
孫大雨是一位可敬的詩人、學者、翻譯家。他首先提倡「音組」的概念。他認為,文言文裡,通常一字一義,但在白話文裡,要兩、三個字才組織成一個意思。一行現代詩可以分成若干音組,每一組包括了兩、三個(偶然也有四個)單音的漢字,但總是只有一個重音。如此一來,就有可能仿照無韻詩每行五個重音的形式。事過五十五年之後,孫大雨回憶說:一九三四年九月,他「在北平開始翻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的《李爾王》,當即定下每行素體韻文的格律單位名稱為『音組』。」他又說︰「六十多年來,從1926年4月10日開始,我創建並哂昧恕阂艚M』這個我認為是我們語體漢文詩歌裡的格律制度,一共創作和翻譯了約三萬行有格律的詩行」(孫 xxvi-xxviii)。卞之琳的《哈姆雷特》「譯於一九五四年,初版於一九五六年」(卞,《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上)》,5)。他在〈譯本說明〉中聲明︰「譯者首先受益於師輩孫大雨以『音組』律譯莎士比亞詩劇的啟發,才進行了略有不同的處理實驗」(卞6)。「音組」從此成為翻譯莎士比亞無韻體的標準做法;呂健忠譯《馬克白》(一九九九),方平主
六年出版;在中國大陸,以朱生豪譯本為底本的第一套莎士比亞「全集」出版於一九七八(彭,〈莎劇〉149-51)。
126 中外文學.第 33 卷.第 4 期.2004 年 9 月
編《新莎士比亞全集》(二○○○),以及彭鏡禧譯《哈姆雷》(二○○一)莫不如此。
為適應英文無韻體而尋找──並且建立──一種新的中文詩的「格律」,才能確保用「以詩譯詩」的方式,傳達莎士比亞的「原貌」。周兆祥討論《哈姆雷》的六種中文翻譯本,11特別推崇卞之琳的譯文。他說:
不論翻譯的原則或實踐的藝術水平,卞譯本都比前五種《哈姆雷特》譯本進步得多,它既像梁實秋那樣考證得很仔細,又幾乎比得上朱生豪譯本那樣易了解而有趣味。最重要的是,它像莎士比亞的原文那樣,用藝術的手法處理語言……。一個譯本能夠不歪曲原文的面貌,本身具有藝術價值,確是了不起的成就。(420)
卞之琳這樣的藝術成就,得力於他對「音組」概念的巧妙哂谩12
前文提到,想要打破古典語言和傳統詩歌形式的中國詩人,亟需一種新的詩語。「音組」的概念雖然未能替現代中國詩人解決所有的節奏問題,至少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考方式。葉公超的〈論新詩〉一文也曾指出「音組」乃是中文白話文節奏之所在(68-74)。總而言之,想要「忠實的」把莎士比亞的詩歌形式翻譯出來的這項企圖,對增進白話詩的活力也有些許貢獻。13
三、演出本︰中國文化脈絡裡的《哈姆雷》
若說文學翻譯追求的是忠實於「原作」,劇場的演出則明顯趨向於把《哈姆雷》擺進中國文化的脈絡裡。早期,這齣戲被用來做政治諷喻。一
11 這六種分別是︰田漢,《哈孟雷特》;邵挺,《天仇記》;梁實秋,《哈姆雷特》;朱生豪,《漢姆萊脫》;曹未風,《漢姆萊特》;卞之琳,《哈姆雷特》。
12 周兆祥也以文化翻譯的標準評價這六種譯本。又,筆者對《哈姆雷》的翻譯有其他方面的討論,對梁、朱、卞等版本做過實質比較與分析,請參閱拙著〈戲劇效果與譯文的字序〉及〈言為心聲〉。
13 另請參閱Haft, The Chinese Sonnet對林同濟翻譯《哈姆雷》劇中 “To be or not to be” 獨白前幾行的討論(232)。
百年回顧《哈姆雷》* 127
九一六年,上海乾坤大劇場上演的《篡位盜嫂》,是記錄中《哈姆雷》一劇最早的舞台版。這齣戲原名《亂世奸雄》,本意是要攻擊當時企圖復辟的總統袁世凱(1859-1916)。劇中人物的名稱都根據前述林紓和魏易翻譯的〈鬼詔〉(孟173)。
莎士比亞後來固然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人物,但在早期並非如此。曹樹鈞和孫福良合著的《莎士比亞在中國舞台上》指出,早期的劇場為了介紹遠隔重洋的莎士比亞戲劇,如何煞費苦心。例如《哈姆雷》另有一個版本,名叫《竊國佟罚膹V告結合了韻文和散文︰
為人臣而竊君竊國,私通君后,為人弟而盜嫂盜政權。父仇不共戴天,而母且夫事乎殺父之仇,不得已而裝瘋做戲,以娘心,到頭來大家難逃一死,此其慘為何如慘。(原載一九一六年三月十一日《民國日報》;曹、孫 76-77)
而由於此劇上演時,「正逢上綿綿春雨達一週之久,劇人們便在廣告上加了一個題目,用了兩句民間俗語,叫『天要落雨,娘要嫁人』,〔藉〕以吸引觀眾」(曹、孫77)。
此後有許多《哈姆雷》的版本搬演於中國舞台;無論服裝、舞台設計、表演技巧都日益精進。14在我們轉入台灣場景之前,還要指出,《哈姆雷》也是莎士比亞戲劇中第一齣改編成地方戲(川劇)的(曹、孫78)。
在台灣,《哈姆雷》的演出最先出現在大學生的半職業製作。一九七一年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的製作由王生善導演,主要根據梁實秋和朱生豪的譯本,因此故事情節頗能符合原作。
閻鴻亞的《射天》(一九八七)是台灣第一次認真嘗試把《哈姆雷》擺在中國歷史與文化脈絡裡。他把這齣戲的時代背景整個搬到戰國時代(西元前四○三年到二二一年)的宋國。
14 參閱曹、孫,特別是第二章到第四章。
128 中外文學.第 33 卷.第 4 期.2004 年 9 月
閻導演將「戲中戲」一段整個改編為王子央求太卜在巫術儀式仍盛行的宋國的占卜儀式中,假裝被先王附體,控訴冤情,大王果然在儀式中大驚失色,一怒之下賜死太卜……使西洋宮廷中的演劇傳統搖身一變為中國歷史中帝王之家占卜的儀式傳統。不論附身或搬演故事,均……完成了王子試驗叔父是否有謿⒏竿醯哪康模皇沁用了不同的文化符號和表現形式。(王婉容 144)
一九八九年,當代傳奇劇場繼京劇《慾望城國》(改編自《馬克白》Macbeth)的成功演出之後,推出了《王子復仇記》,由王安祈改編。這齣戲「尤其著重將哈姆雷特王子的內心獨白轉換為大段唱腔,凸顯王子內心複雜的矛盾情緒,也加入了更多中國傳統民俗技藝的形式表現」(王婉容 145)。跟閻鴻亞的《射天》一樣,這齣改編的復仇劇也是設定在遙遠的古代中國時空。
李國修的《莎姆雷特》則不然。這齣戲頭一次上演是在一九九二年,後來經過兩次修訂。第三版的《莎姆雷特》號稱為「千禧年狂笑版」,於二○○○年八月十一日環島演出。編劇兼導演的李國修強調這齣戲「與莎士比亞無關,跟哈姆雷特有染」。到底這兩位劇作家之間,以及這兩齣戲之間究竟有何關連?《莎姆雷特》究竟是怎樣的一齣戲?由於前述各種改編已有多種評論,以下我擬針對《莎姆雷特》這齣戲稍加探討,作為本文的結束。
四、顛倒眾生:《莎姆雷特》啟示錄
如前所述,王安祈為傳奇劇場編的京劇《王子復仇記》和閻鴻亞的話劇《射天》,基本上企圖保持莎劇的故事與精神面貌,比較容易讓人看到「原作」的影子。到底李國修的《莎姆雷特》有什麼不一樣?
首先,莎翁原劇的結構不見了,只從其中七個場景中選擇了一部份,安排在《莎姆雷特》的十個場次裡,次序也被攪亂。其中哈姆雷跟雷厄提的決鬥,原來是在第五場第二景,也就是戲快要結束的時候;現在則重複出現三次,分別在第一場、第五場、第十場。此外,同一個角色,在各場
百年回顧《哈姆雷》* 129
扮演的演員常常不同。觀眾要從這齣戲看到莎士比亞的《哈姆雷》,還真會摸不著頭腦。
風屏劇團的演員輪流扮演莎劇的角色,因此人人都有機會體驗到別人的焦慮、痛苦、歡樂、憤怒、絕望、仇視、妥協……。也就是說,現實生活中人人都可能是哈姆雷特、雷歐提斯、或奧菲利亞。如此一來,不僅《哈姆雷》一劇,就連莎士比亞也都被矮化、渺小化、乃至瑣碎化了﹔然而,相對的,一般人──劇中一再提到的「凡夫俗子」──得到了提升。凡夫俗子才是《莎姆雷特》的主角:哈姆雷特可以是你我;你我可以是哈姆雷特!
這些凡夫俗子的愛恨情仇本來適合通俗劇或連續劇,如今卻得以跟「偉大的」莎士比亞的「偉大作品」《哈姆雷》平起平坐,不禁令人想起美國當代戲劇名家亞瑟.米勒(Arthur Miller)的悲劇觀念。在一篇重要論文〈悲劇與凡人〉(“Tragedy and the Common Man,” 1949)裡,米勒認為以王公將相為主角的時代已經過去﹔現代戲劇的主角應該是小人物。他的名作《推銷員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 1950)可以視為這一理念的具體實踐。
李國修似乎有類似的企圖。在《莎姆雷特》裡,他和莎士比亞進行平起平坐的對話。演員排演的是莎士比亞的劇情,講的是莎士比亞的語言(雖然是經過翻譯的),表現的是莎士比亞「高貴人物」的感情﹔可是在戲外──或者應該說是戲內?──我們看到一批「凡夫俗子」的生活,聽到他們的語言,看到他們的內心世界。李國修巧妙的把這兩齣戲碼並置、對立、顛倒,演出現代人的悲(喜?)劇。
顛倒,正是李國修這齣戲的特色。屏風表演班在戲裡成了「風屏劇團」。《莎姆雷特》劇中的演員,名字是他們本名的顛倒﹔於是李國修成了李修國,倪敏然成了倪然敏,等等。序幕演出的是謝幕﹔第一場比武鬥劍是原劇的第五場第二景,已經接近尾聲。原來濃重的悲劇氣氛,因為種種錯誤的安排,造成喜劇的效果。凡此在在顯示出李國修意圖以顛覆的手法,顛倒眾生。
杖唬瑢Α豆姆雷》一劇但知其名的觀眾,看完了《莎姆雷特》,對莎翁或丹麥王子的了解很難有什麼增進。然而透過這齣戲,他卻可以「經歷」類似王子所經歷的情緒起伏。或許有人會認為小人物(在這裡是不很
130 中外文學.第 33 卷.第 4 期.2004 年 9 月
稱職的「戲子伶人」)的經歷豈可與王子相比,然而這似乎正是李國修企圖打破的迷思。他是凡夫俗子的代言人。明乎此,觀眾便不會對這齣戲有錯誤的期待,也不會像哈姆雷特父親的鬼魂抗議王后的背叛失貞那樣,說什麼《莎姆雷特》「是何等的墮落!」
因此,《莎姆雷特》與其說是一般的莎劇改編,倒不如說是《哈姆雷》的套用或假借﹔形式上較為近似英國當代劇作家哈武德(Ronald Harwood)的名劇《服裝師》(The Dresser, 1980)。該劇也是講一個演出莎士比亞作品的戲班子裡的故事:從排演《李爾王》的過程中,揭露劇團服裝師和班主兼主角之間特殊的感情﹔班主的自私自大自滿肖似他所擅演的李爾王。《李爾王》裡王公貴族所表現的感情糾葛也在劇團人員之間上演著,正如風屏劇團的演員與職員上演著《莎姆雷特》裡的故事,只是後者更加強調、更為明顯。
吊詭的是,反莎士比亞之道而行的李國修,在某方面卻是十分類似莎士比亞,不僅因為兩人的劇本都是描寫忠貞與背叛、諏嵟c欺騙、愛與恨,以及由這些情感引發的復仇意識等等,甚至不僅因為兩人都喜歡在劇中討論戲劇的作用與功能,也不忘在悲劇中添加笑料。更重要的可能是,兩人都利用他人的素材,加入自己的新意,也都同樣受到當代觀眾的歡迎。莎士比亞歷久彌新;李國修還有待時間證明(許多人忽視了一項事實:莎士比亞在他的時代也是個平民化的劇作家;他的「經典」地位是四百多年來歷史的產物)。
戲班子來到王宮要演戲,哈姆雷要求大臣波龍尼善待他們,強調說:「好大人,麻煩您好好安頓這些演員歇息。聽好了:好好款待他們,因為他們是時代的縮影和簡史。」莎翁在四百年前那個時代的英國,屏風表演班則在四百年後這個時代的臺灣。《莎姆雷特》第九場快要結束的時候,有人質疑劇本不合理之處。導演發了一大頓牢騷,問道:「戲班子有那麼偉大〔能證實國王的陰帧硢幔俊梗终f,「風屏劇團最大的矛盾就是——我們不應該演莎士比亞的劇本!莎士比亞跟台灣人有什麼關係!?」
看完這齣戲,觀眾不難得到自己的答案。
百年回顧《哈姆雷》* 131
引用書目
Haft, Lloyd. The Chinese Sonnet: Meanings of a Form. The Netherlands: Research School of Asian, African, and American Studies, Universiteit Leiden, 2000.
Harwood, Ronald. The Collected Plays of Ronald Harwood: “A Family,” “The Dresser,” “J.J. Farr,” “Another Time.” London and Boston: Faber and Faber, 1993.
Lamb, Charles, and Mary Lamb. Tales from Shakespeare. 1807. New York: Weathervane Books, 1975.
Miller, Arthur. “Tragedy and Common Man.” 1949. Discovering Literature. Ed. Hans P. Guth and Gabriele L. Rico. Upper Saddle River: Prentice Hall, 1993. 1461-64.
卞之琳譯。《哈姆雷特》。《莎士比亞悲劇四種》(1956)。上冊。台北:貓頭鷹,1999。
方平譯。《哈姆萊特》。《新莎士比亞全集》。卷四。石家莊:河北教育,2000。
王婉容。〈莎士比亞與台灣當代劇團的對話〉。《中外文學》28.2(1999): 140-48。
呂健忠譯。《馬克白》。台北:書林,1999。
李國修編導。《莎姆雷特》狂笑版。台北:新舞臺。2000年8月11日首演。
周兆祥。《漢譯哈姆雷特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81。
林紓,魏易。《唫(吟)邊燕語》。上海:中國商務,1904。
孟憲強。《中國莎學簡史》。長春:東北師範大學,1994。
孫大雨譯。《哈姆雷特》(1987)。台北:聯經,1999。
梁實秋。〈例言〉。《暴風雨》。台北:台灣商務,1974。
曹樹鈞,孫福良。《莎士比亞在中國舞台上》。哈爾濱:哈爾濱,1994。
葉公超。《葉公超散文集》。台北:洪範,1979。
彭鏡禧。〈言為心聲:《哈姆雷》劇中柯勞狄的語言及其兩段獨白的中譯〉。《中外文學》27.7(1998): 94-120。
──。〈莎劇中文譯本概述〉。《中外文學》28.2(1999): 149-64。
──譯注。《哈姆雷》。台北:聯經,2001。
慕維廉譯。《大英國志》。收入《西學大成》(1856)。卷四。上海:醉六堂,1895。
──────
彭鏡禧,現任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系與外文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132 中外文學.第 33 卷.第 4 期.2004 年 9 月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中国古诗词英译(许渊冲)

$
0
0
中国古诗词英译(许渊冲)
关雎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妩媚求之.

求之不得,
妩媚思服.
优哉游哉,
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
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Cooing And Wooing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By riverside are cooing
A pair of turtledoves;
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A fair maiden he loves.

Water flows left and right
Of cress long here, short there;
The youth yearns day and night
For the good maiden fair.

His yearning grows so strong,
He can not fall asleep,
But tosses all night long,
So deep in love, so deep!

Now gather left and right
Cress long or short and tender!
O lute, play music bright
For the bride sweet and slender!
Feast friends at left and right
On cress cooked till tender!
O bells and drums, delight
The bride so sweet and slender!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SONG OF THE GREAT WIND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A great wind rises, oh! The clouds are driven away.
I come to my native land, oh! Now the world is under my sway.
Where can I brave men, oh! To guard my four frontiers today!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力兮驹不逝。
驹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耐若何!
XIANG YU’S LAST SONG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I could pull mountains down, oh! With main and might,
But my good fortune wanes, oh! My steed won’t fight.
Whether my steed will fight, oh! I do not care.
What can I do with you, oh! My lady fair!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
尤有竟时。
腾蛇乘雾,
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
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
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INDOMITABLE SOUL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Although long lives the tortoise wise,
In the end he can not but die.
The serpent in the mist may rise,
But in the dust he too shall die.
Although the stabled steed is old,
He dreams to run for mile and mile.
In life’s December heroes bold
Won’t change indomitable style.
It’s not up to Heaven alone
To lengthen or shorten our day.
To a great age we can live on,
If we keep it fit, cheerful and gay.
How happy I feel at this thought!
I croon this poem as I ought.




回乡偶书
贺之章

(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IHOME-COMING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I
Old, I return to the homeland while young,
Thinner has grown my hair, though I speak the same tongue.
My children, whom I meet, do not know am i.
“Where are you from, dear sir?” they ask with beaming eye.

(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II
Since I left my homeland, so many years has passed,
So such has faded away and so little can last.
Only in Mirror Lake before my very door
The vernal wind still ripples the water as before.






七步诗
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WRITTEN WHILE TAKING SEVEN PACES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Pods burned to cook peas,
Peas weep in the pot:
“Grown from same root, please,
Why boil us so hot?”


神情诗
顾恺之

春水满四泽,
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辉,
冬岭修寒松。
SPIRIT OF THE FOUR SEASONS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Spring water overbrims the streams;
Summer could fancy peaks outshines;
The autumn moon sheds brilliant
On winter cliffs stand cold-proof pines.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RETURN TO NATURE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I sow beans’ neath southern hill;
Bean shoots are lost where weeds o’ erthepath grow.
I weed at dawn though early still;
I plod home with my moonlit hoe.
The path is narrow, grasses tall,
With evening dew my clothes wet,
To which I pay no heed at all,
If my desire can but be met.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THE CICADA HEARD IN PRISON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Of autumn the cicada sings;
In prison I’m worn out with care.
How can I bear its blue-black which reminds me of my grey hair?
Heavy with dew, it can not fly;
Drowned in the wind, its song’s not heard.
Who would believe its spirit high?
Could I express my grief in word?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ON THE STOCK TOWER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 gl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enjoy a great sight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SPRING MORNING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
Not to awake till birds are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ARMY LIFE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Clouds on frontier have darkened mountains clad in snow;
The town with Gate of Jade stands far away, forlorn.
We will not leave the desert till we beat the foe,
Although in war our golden armour be outworn.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A TRANQUIL NIGHT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Before my bed a pool of night—
Can it be hoarfrost on the 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LEAVING THE WHITE KING’S TOWN AT DAWN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Leaving at dawn the White King crowned with rainbow cloud,
I have sailed a thousand miles through Three Georges in a day.
With monkeys’ sad adieus the riverbanks are loud;
My boat has left ten thought mountains far away.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FAREWELL TO A FRIEND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Green mountains bar the northern sky;
White grids the eastern town.
Here is the place to say goodbye;
You’ll drift like lonely thistledown.
With floating cloud you’ll float away;
Like parting day I’ll part from you.
You wave your hand and go your way;
Our steeds still neigh, “adieu,adieu!”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YELLOW CRANR TOWER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The stage on yellow crane was gone amid clouds white.
To what avail is Yellow Crane Tower left here?
Once gone, the yellow crane will ne’er on earth alight;
Only white clouds still float in vain from year to year.
By sunlit river trees can be count’d one by one;
On Parrot Islet sweet green grass grows fast and thick.
Where is native land beyond the setting sun?
The mist-veiled waves of River Han make me homesick.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SPRING VIEW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On war-torn land streams flow and mountains stand;
In towns unquiet grass and weeds run riot.
Grieved o’er the years, flowers are moved to tears;
Seeing us part, birds cry with broken heart.
The beacon fire has gone higher and higher;
Words from household are worth their weight in gold.
I can not bear to scratch my grizzling hair;
It grows too thin to hold a light hairpin.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At moonset cry the crows, streaking the frosty sky;
Dimly lit fishing boats ‘neath maples sadly lie.
Beyond the city walls, from Temple of Cold Hill
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

复得古原草
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方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GRASS ON THE ANCIENT PLAIN –FAREWELL TO A FRIEND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Wild grasses spread o’er ancient plain;
With spring and fall they come and go.
Wild fire can’t burn them up; again
They rise when vernal breezes blow.
Their fragrance overruns the way;
Their green invades the ruined town.
To see my friend go far away,
My sorrow grows like grass o’ ergrown.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ON THE PLAIN OF TOMB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At dusk my heart is filled with gloom;
I drive my cab to ancient tomb.
The setting sun seems to sublime,
But it is nearing its dying time.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THE FISHERMAN ON THE STREAM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You go up and down stream;
You love to eat the bream.
Lo! The fishing boat braves
Perilous wind and waves.

梦中作
欧阳修

风凉吹笛千山月,
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
酒阑无余客思家。
WRITING IN DREAM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A flute has chilled the moon over a thousand hills;
Dim sight is dazzled by a hundred daffodils.
After a game of chess, the world has changed its face;
Sobered from wine, can one not miss his native place?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A QUATRAIN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Be man of men while you are alive;
Be soul of souls e’en though you’re dead!
Think of Xiang Yu who’d not survive
His men, whose blood for him was shed.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THE BOOK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There lies a glassy oblong pool,
Where light and shade pursue their course.
How can it be so clear and cool?
For water fresh comes from its source.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AUTUMN THOUGHTS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s fly evening crows;
Under a small bridge near a cottage a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goes.
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
Far,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







石灰吟
于谦
千槌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SONG TO THE LIME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You come out of deep mountains after hammer blows;
Under fire and water tortures you are not in woes.
Though broken into pieces, you will have no fright;
You’ll purify the world by washing it e’er white.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MOORED AT MELON ISLET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A river severs Northern shore and Southern land;
Between my home and me but a few mountains stand.
The vernal wind has greened the Southern shore again.
When will the moon shine bright on my return? O when?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SAILING ON LONELY OCEAN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Delving in the Book of Change,I rose through hardship great,
And desperately fought the foe for four long years.
Like willow down the war-town land looks desolate;
I sink or swim as duckweed in the rain appears.
For the perils on Perilous Beach I have sighs;
On Lonely Ocean now I feel dreary and lonely.
Since olden days there’s never been a man but dies;
I’d leave a loyalist’s name in history only.

晓征
戚继光
霜溪曲曲转旌旗,
几许沙鸥睡未知。
笳鼓声高寒吹气,
深山惊杀老阇黎。

MARCH AT DAWN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Our banners undulate along the winding stream,
Without disturbing the riverside birds from their dream.
Suddenly we beat drums and how our bugles shrill,
To startle even the deaf old monk beyond the hill.

花前
屈大均
花前小立影徘徊,
风解吹裙百褶开。
已有泪光同白露,
不须明月上衣来。
BEFORE THE FLOWERS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Before the flowers she stands, with her shadow she roves;
To blow apart her hundred-fold dress the wind loves.
Her face is bathed in tears as bright as dewdrops white.
Why should the moon shed on her dress its silver light?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
任尔东西南北风。
BAMBOO IN THE ROCK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Upright stands the bamboo amid green mountains steep;
Its toothlike root in broken rock is planted deep.
It’s strong and firm though struck and beaten without rest,
Careless of the wind from north or south, east or west.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
入山三日得通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
惜别潺湲一夜声。
AT THE WATERSHED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The heartless stream appears to have a heart;
Three days among the hills we go along.
At watershed on mountain crest we part;
All the night long it sings a farewell song.
金缕衣
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莫许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THE GOLDEN DRESS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Love not your golden dress, I pray,
More then your youthful golden hours.
Gather sweet blossoms while you may
And not the twig devoid of flowers!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A BORDER SONG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In gloomy woods grass shivers at wind’s howl,
The general takes it for a tiger’s growl.
He shoots and seeks his arrow-plume next morn
Only to find a rock pierced’mid the thorn.





河满子
张祜
故国三千里,
深宫二十年。
一声河满子,
双泪落君前。
THE SWAN SONG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Homesick a thousands miles away,
Shut in deep palace twenty years.
Singing the dying swan’s sweet lay,
O how can she hold back her tears!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FAREWELL TO A LUTIST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Yellow clouds spread for miles and miles have veiled the day,
The north wind blows down snow and wild geese fly away.
Fear not you’ve no admirers as you go along!
There is no connoisseur on earth but loves your song.

题滕王阁
王安石
滕王平昔好追游,
高阁依然枕必流。
胜地几经兴废事,
夕阳偏照古今愁。
城中树密千家市,
天际人归一叶舟。
极目沧波吟不尽,
西山重叠乱云浮。

PRINCE TENG’S PAVILION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Pretty Teng was fond of visiting each pretty scene;
His lofty tower still o’erlooks the river green.
The ups and downs of dynasties have come in view;
The setting sun slants, laden with griefs old and new.
The town is thick with trees that shade a thousand shops;
The horizon is dotted with a sail that flops.
Endlessly I sing of waves stretching out of sight
And watch o’er Western Hills cloud upon cloud in flight.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117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