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南无三藏玄奘大遍觉祖师
Viewing all 117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许渊冲英译崔颢《黄鹤楼》

$
0
0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YELLOW CRANR TOWER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The stage on yellow crane was gone amid clouds white,

To what avail is Yellow Crane Tower left here?

Once gone, the yellow crane will neer on earth alight;

Only white clouds still float in vain from year to year.

By sunlit river trees can be counted one by one;

On Parrot Islet sweet green grass grows fast and thick.

Where is native land beyond the setting sun?

The mist-veiled waves of River Han make me homesick.

 

(许渊冲英译)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中华民族精神铸魂歌

$
0
0
原文地址:中华民族精神铸魂歌作者:霍国玲

中华民族精神铸魂歌

[说明]

    现在城镇大街小巷的墙壁上,到处都能看到绘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观,指观点,指对事物的看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指社会主义核心包含着哪些内容?其价值如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张旗鼓地宣传,当然是希望全国百姓都能够做到,但仔细想想,作为个体的百姓来说,所能做到的只有少数内容如文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其余的内容,比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都是针对党、政、公、检、法而言的。但是这些机构的官员因是专门来管理百姓的,大权在握,没有人给予监督,假若各自独立为政,采取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视百姓为子民,内部有严格的保密制度,更谈不到正常的监督,即使在百姓中落实了“核心价值观”中的几个字,恐怕从整个社会来说,“核心价值观”的作用除装饰外,不会见到多大效果。比如公安局、“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假若暗地里还照样盛行着“人情案”、“金钱案”,随意将“有”销毁成“无”,将“无”伪造为“有”,甚至三家互相配合,齐心协力搞出什么“罪行转嫁案”,搞出形形色色的冤、假、错案,专门以“法”“治”百姓,变相给罪犯以“自由”。之后便明一套,暗一套的加以掩饰,“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漂亮字眼,以及冠以的“人民”头衔,与化妆品何异?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执政以来,贪腐得到抑制,清廉之风始进政门,但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实现,路途尚很遥远,作为国人——首先是各级的官员们——该怎么办呢?

    药方倒有一个——召回远去的“中华魂”。

    何谓中华魂?“中华魂”集中体现在民族精神、正义精神、真理精神上。即在民族危亡时,能够不畏生死,挺身御敌;当邪恶势力当道时,敢于对弱者拔刀相助;当谬论、虚伪盛行时,敢于坚持真理,讲出真话。这是一种将民族、正义、真理置于首位的侠义精神!

    忠肠侠骨,向来为古代中国有识者所推崇,历朝历代都出现过具有侠义精神的仁人志士。遗撼的是:到了现代,这种精神却消磨了,缺失了。即使高官、高知,眼睛盯着的也只剩下了“钱”、“权”,办事靠人情,通行“权钱交易”、“实用主义”,很难见到侠义之气,肉体中缺失了正义的灵魂。

    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连绵不断的发展,虽然各个朝代有兴有亡,中华民族却有一条脉络贯穿始终,这就是——“中华魂”。

    1941年当日寇侵华达到最疯狂、残酷之时,有人提出重铸“中华魂”,重铸民族精神。回顾当代,就是社会“精英”、文化官员,严重缺乏“良知”者不在少数,我们该呼唤“中华魂”了!——呼唤民族精神、正义精神、真理精神的归来!

    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注入了“中华魂”,才可能体现它的真正价值。只有在百姓和官员的心中都注入了“中华魂”,才有可能使改革不断深入,中华民族才可能亿斯万年挺立东方!不会使即将到来的“富强”,昙花一现!

    最近博主偶然读到一篇本已淹没于浩瀚历史文献中的短文——《中华民族精神铸魂歌》。心潮澎湃,草记如上,作为感想,谨与网友共分享。

    为使年轻朋友能够顺利读懂该文,博主特地将其中的典故、词义作了注释,以供参考。

紫军

 

    君不见撼山河,冲牛斗,叱咤风云!?一当千,举世震惊,怒狮吼!又不见古城要隘陷为墟,肉作弹,臂当车,百万将士拚一死,百万头颅筑一垒!?炮火猛,寇入深,凭我支撑宇宙心,核心何所丽!惟此大侠魂,能把乾坤系,溯我黄祖[1]建国五千春。陶冶民族侠占先。无侠慷慨少,有侠忠勇全。如今高唱铁与血。有侠血飞花,无侠铁目铁[2]。爱当爱,平不平,公愤当前侠自生。唐睢挺剑起[3],相如[4][5]璧横,单身入虎口,一怒空殿楹。更有侯羸[6]洁身隐,夷门奇计报信陵。萧萧易水有荆轲[7],田光[8]荐之复自刎。借问两侠何所为?方知重侠轻微身。一魂一叟铸一代,代有侠人魂未孤。噫嘻乎!黄帝逝,魂不归。天下滔滔百魔围。我将大呼魂重铸,应涤心肠习淡素。尧居茅茨[9];舜土阶[10];禹怀溺[11],弗[12]内顾。凄凄孔与墨,一甘顶踵[13],一南北[14];席[15]不暖,黔[16]不突[17],弭[18]侵略兮贬乱贼,悉从侠骨抱艰辛,一念真情百念新。万古千秋炳日月,愿我黄帝子孙尽作铸魂人!

 



[1] 黄祖,祖先黄帝。

[2] 铁,指武器。目,看、视。此句意指:有侠,人民便可在侠士的带领下,不畏牺牲,敢于以血肉之躯抗击外来侵略;而若没有侠士的带领,只能眼看着侵略者肆意挥舞武器,宰割百姓。

[3] 唐睢,亦称唐且jǖ,战国时期魏的附属小国安陵君的臣。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公元前225年又吞并了魏国。秦国便欲通过外交上的威胁,骗取安陵。唐睢便受安陵君的委派出使秦国。在秦王的寻衅威胁的情况下,他不畏强暴,向秦王说明什么叫做“士之怒”,并举出专诸、聂政、要离三位刺客之名,之后“挺剑而起”,使秦王屈服下来,保全了安陵,胜利地完成了出使任务。

[4] 相如,即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惠文王时,秦向赵强索“和氏璧”。他奉命带璧入秦,当廷力争,使原璧归赵。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随赵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没有被屈辱,因功任为上卿。对同朝大臣廉颇能容忍谦让,使颇愧悟,成为团结御侮的知交。

[5] 睨nì,斜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6] 侯羸(?—公元前257年)战国时魏国人。七十岁时任大梁(今河南开封)夷门的守门小吏。后被信陵君迎为上宾,魏安厘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安厘王派将军晋鄙救赵,屯兵不敢前进。于是侯羸献计信陵君,设法窃得兵符,并推荐勇士王亥击杀晋鄙,夺取兵权,因而胜秦救赵。

[7] 荆轲,(?—公元前227年)战国末年刺客。卫国人,卫人叫他庆卿。游历燕国,燕人叫他荆卿,亦叫荆叔。后被燕太子丹尊为上卿,派他去刺秦王政(即秦始皇)。燕王喜二十八年(公元前227年)带着秦逃亡将军樊于期的头和夹有匕首督亢(今河北易县、涿县、固安一带)地图,作为晋献秦王的礼物。献图时,图穷而匕首见,刺秦王不中,被杀死。

[8] 田光(?—公元前227年)战国时燕国侠士因鞫武推荐,得与燕太子丹交往。他荐荆轲给太子丹以谋刺秦王政(即秦始皇)。丹请他不要泄密,他遂即自杀,以激励荆轲。

[9] 茅茨,用茅草、芦苇为建材建筑屋顶。

[10] 土阶,台阶用土堆成。

[11] 溺nì,淹没。怀溺,意大禹心怀溺死之人。

[12] 弗,义同“不”。何休注:“弗者,不之深者也。”弗内顾,顾不得回家看看。

[13] 顶踵:顶,头顶。踵,脚后跟。一甘顶踵,指墨子甘心无帽子可戴,无鞋子可穿,也奔忙于世。

[14] 一南北,指孔子为收纳学生,教育弟子,走遍南北各地。

[15] 席,指坐席。古代尚无桌椅,人们交谈都是坐于席上。席不暖,指忙碌得刚刚坐在席上,尚未坐暖,便又来另外工作,不得不起身了。

[16] 黔qián, 黑色。战国及秦代对国民的称谓。《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说文解字》卷十上:“秦谓民黔首,谓黑色也。”

[17] 突,急冲,冲撞。在这里指矛盾。黔不突,百姓之间就消除了矛盾。

[18] 弭mǐ,停止,消除。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望把纪念曹雪芹诞辰300周年问题提到日程上来——写给中宣部和文化部领导

$
0
0

望把纪念曹雪芹诞辰300周年问题提到日程上来——写给中宣部和文化部领导

    201564是曹雪芹诞辰300周年纪念日。(见前面的系列博文《曹雪芹的生辰是怎样确定的?》)

    纪念曹雪芹诞辰300周年有重大意义:

    第一,曹雪芹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著作《石头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曹雪芹犹如中国的莎士比亚,中国的巴尔扎克,中国的歌德,中国的托尔斯泰,曹雪芹堪称中华文化的代表。如此文化伟人,在其300周年华诞之际,理应给予隆重纪念,而且应高于196364年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的规格。由于曹雪芹的《红楼梦》已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世界上也有相当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了解后,也会给予重视。

    紫军是“伊朗学”学者,曾于1990年参加波斯诗人菲尔多西诞辰1000周年纪念活动,在纪念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长和伊朗总统拉夫桑加尼都到会讲了话。会议期间举行了菲尔多西及其作品《列王记》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诗歌朗诵会、演唱会、展览等。会议有总会场,还有若干分会场,历时五天,每天都向与会代表发行专为大会编印的刊物,并为代表组织了一些有关的参观活动。我们在进行曹雪芹诞辰300周年纪念活动时,伊朗的做法可供参考。

    第二,《石头记》(《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缩影,中华文明是中国人的骄傲。毛泽东曾说:“(中国)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尽管物质生产成倍的增长,中国经济开始走上世界前列,然而传统文化却被淡化。就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包括《红楼梦》研究来说,所使用的文学理论也还是西方的,其结果必然造成对传统文化的贬低,使得理应值得骄傲的文明,却骄傲不起来。开展曹雪芹诞辰300周年纪念活动,可使中国人,特别是学术界,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继承与宏扬民族文化。

    第三,在学术界,学者们常常由于观点相左,反目成仇,但是无论是“石学”学者,还是“红学”学者,都可在纪念曹雪芹诞辰300周年这一共同目标上相互尊重,加强团结,真正落实党的“双百”方针,将学术纳入正常轨道,发展与繁荣我国的学术事业。至于学术分歧,可以交给历史老人去解决,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会优胜劣汰。

    第四,《石头记》是一部社会的“百科全书”,只要深入研究,便会发现:即使在今日中国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正是这个原因,新中国建国以来十分重视这部中华文化的“奇书”。1961年12 月2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大区第一书记会议上,刘少奇说:“这次是真休息,不能看文件,只能看《红楼梦》……”毛泽东说:“(《红楼梦》)不仅要当作小说文艺看,而且要当作历史看,他写的很细致的很精细的历史。”而且还两次借《红楼梦》力图解决当时政治问题,1954年曾开展对俞平伯学术思想的批判,1974年曾进行过评“红”运动。——这里我们不想去评论这些事件,只为说明曹雪芹著作对于中国的意义和作用,已远远超过了文化的范畴。而且还应指出的是:当时所阅读的还是被阉割、篡改的曹雪芹著作程乙本《红楼梦》。而现在已出版《石头记》(脂砚斋全评本)——这部《石头记》是完全依据曹著的真本、原本进行校勘的(见该书的两篇“序”文),其现实意义与价值又与程乙本《红楼梦》大不相同。

    为了能够在明年顺利地开展纪念曹雪芹诞辰300周年的活动,建议首先做好两件事:

    其一,当务之急是让有能力的、主持公道、正义的单位或学者对《曹雪芹生辰是怎样确定的?》作出鉴定。

    过去这些重大的学术问题都是交由学霸个别人来作决定,而事实说明:“学霸”缺乏起码的学术判断力,甚至为了私利(从通县张家湾得到多达四亩的私建别墅的农业用地)还干了“弃明投暗”的令人耻笑之事(在曹雪芹逝年问题上,只因发现了一块假石碑,便放弃支持正确的“癸未说”,改为支持错误的“壬午说”)。建议这次将《曹雪芹生辰是怎样确定的?》一文交给中央党校来作此鉴定。由党校的教授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来审阅=判断《曹雪芹生辰是怎样确定的?》一文是否可做定论,以确定明年64日是否开展对曹雪芹的纪念活动。

同时建议:抓紧时间编撰、出版两部“汇编”:《曹雪芹生辰考汇编》和《曹雪芹卒年、卒日考汇编》。将有关曹雪芹生辰和卒年、卒日的各种不同观点的文章汇集一起,前面都加一篇有份量的“序”文。出版这部汇编可便于学术界和“红学”、“石学”爱好者对有关曹雪芹生辰和卒年、卒日的各种观点进行比较、研究。真理是同谬误在比较中进行辩识的。经过这种比较,才可能使曹雪芹生辰的“康熙五十四年五月初三说”(公历171564)和曹雪芹卒年、卒日的“乾隆二十八年(癸未)除夕说”(公历176421)成为学术界,乃至国人的共识,打好顺利开展纪念活动的思想基础。

    其二,在“红学”研究领域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精神。

    学霸集团已成为谣言的大本营。他们随意对真正的学人及其学术著作制造谣言、进行诽谤、污蔑。——关于这些事实,网友请参看本博客刊载的《蔡义江等人何以自“学者”坠落为“谣言家”?》等文及《红楼解梦》第七集(亦叫做《解析秦可卿》)评论冯其庸等人的文章。试想,由于这些“谣言家”都是掌握着红学大权者,如果他们继续无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规定,为所欲为,暗耍阴谋,明语诽谤,其谣言不仅利用官方的报刊和网络加以散布,还作见不得人的秘密报告,致使一些学者及其学术著作成为禁书——这个问题不予解决,如何保证国人纪念曹雪芹诞辰300周年的活动不被破坏?为了使纪念活动顺利进行,对于学术界,尤其是红学界,应当落实“依法治国”精神,至少落实如下“宪法”及法律条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为了防止曹雪芹诞辰300周年的纪念活动遭到破坏,建议首先解决学术界的犯罪问题,至少对那些有过公开的和秘密的造谣中伤劣迹的违法乱纪的学霸集团,有所约束。在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今天,绝不能再任他们胡作非为,为他们大开绿灯,随意围剿、封杀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了破坏我国的学术事业了。——顺便说一下,该对被秘密封杀的学术著作解禁了。不能将纪念曹雪芹诞辰300周年继续搞成一个围剿或封杀对其他学说、学者的活动。

    纪念曹雪芹诞辰300周年是我国文化界的大事,谨望中宣部、文化部早日做出决定。现在时间已十分紧迫,只有半年多了。如果再继续拖下去,曹雪芹诞辰300周年纪念日,就会像曹雪芹逝世250周年纪念日(201421)那样,冷冷清清——曹雪芹若有在天之灵,会是怎样的伤心!

    我们这一代人,若真错过了纪念曹雪芹诞辰300周年这个百年一遇的宏扬传统文化的大好机会,定将成为民族的遗憾。

                                               (本文完)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
0
0
原文地址: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作者:冰沙
                            王国维
                   第一章 人生及美术之概观
  《老子》曰:“人之大患在我有身”。《庄子》曰:“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
生。”忧患与劳苦之与生相对待也久矣。夫生者人人之所欲,忧患与劳苦者,人人
之所恶也。然则讵不人人欲其所恶而恶其所欲欤?将其所恶者固不能不欲,而其所
欲者终非可欲之物欤?人有生矣,则思所以奉其生。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寒而欲
衣,露处而欲宫室,此皆所以维持一人之生活者也。然一人之生少则数十年,多则
百年而止耳,而吾人欲生之心,必以是为不足,于是于数十年百年之生活外,更进
而图永远之生活,时则有牝牡之欲,家室之累。进而育子女矣,则有保抱扶持饮食
教诲之责,婚嫁之务。百年之间,早作而夕思,穷老而不知所终。问有出于此保存
自己及种姓之生活之外者乎?无有也。百年之后,观吾人之成绩,其有逾于此保存
自己及种姓之生活之外者乎?无有也。又人人知侵害自己及种姓之生活者之非一端
也,于是相集而成一群,相约束而立一国,择其贤且智者以为之君,为之立法律以
治之,建学校以教之,为之警察以防内奸,为之陆海军以御外患,使人人各遂其生
活之欲而不相侵害。凡此皆欲生之心之所为也。夫人之于生活也,欲之如此其切也,
用力如此其勤也,设计如此其周且至也,固亦有其真可欲者存欤?吾人之忧患劳苦,
固亦有所以偿之者欤?则吾人不得不就生活之本质熟思而审考之也。
  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欲之为性无厌,而其原生于不足。不足之状态,苦
痛是也。既偿一欲,则此欲以终。然欲之被偿者一,而不偿者什伯,一欲既终,他
欲随之,故究竟之慰籍,终不可得也。即使吾人之欲悉偿,而更无所欲之对象,倦
厌之情即起而乘之,于是否人自己之生活,若负之而不胜其重。故人生者如钟表之
摆,实往复于苦痛与倦厌之间者也。夫倦厌固可视为苦痛之一种,有能除去此二者,
吾人谓之曰快乐。然当其求快乐也,吾人于固有之苦痛外,又不得不加以努力,而
努力亦苦痛之一也。且快乐之后,其感苦痛也弥深,故苦痛而无回复之快乐者有之
矣,未有快乐而不先之或继之以苦痛者也,又此苦痛与世界之文化俱增,而不由之
而减。何则?文化愈进,其知识弥广,其所欲弥多,又其感苦痛亦弥甚故也。然则
人生之所欲既无以逾于生活,而生活之性质又不外乎苦痛,故欲与生活与苦痛,三
者一而已矣。
  吾人生活之性质既如斯矣,故吾人之知识遂无往而不与生活之欲相关系,即与
吾人之利害相关系。就其实而言之,则知识者固生于此欲,而示此欲以我与外界之
关系,使之趋利而避害者也。常人之知识,止知我与物之关系,易言以明之。止知
物之与我相关系者,而于此物中又不过知其与我相关系之部份而已。及人知渐进,
于是始知欲,知此物与我之关系,不可不研究此物与彼物之关系。知愈大者,其研
究逾远焉。自是而生各种之科学,如欲知空间之一部之与我相关系者,不可不知空
间全体之关系,于是几何学兴焉(按西洋几何学Geometry之本义系量地之意,可知
古代视为应用之科学,而不视为纯粹之科学也。)欲知力之一部之与我相关系者,
不可不知力之全体之关系,于是力学兴焉。吾人既知一物之全体之关系,又知此物
与彼物之全体之关系,而立一法则焉,以应用之于是物之现于吾前者,其与我之关
系及其与他物之关系,粲然陈于目前而无所遁,夫然后吾人得以利用此物,有其利
而无其害,以使吾人生活之欲增进于无穷。此科学之功效也。故科学上之成功,虽
若层楼杰观,高严巨丽,然其基址则筑乎生活之欲之上,与政治上之系统立于生活
之欲之上无以异。然则吾人理论与实际之二方面,皆此生活之欲之结果也。
  由是观之,吾人之知识与实践之二方面,无往而不与生活之欲相关系,即与苦
痛相关系。兹有一物焉,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而忘物与我之关系,此时也,吾人
之心无希望,无恐怖,非复欲之我,而但知之我也。此犹积阴弥月而旭日杲杲也,
犹覆舟大海之中浮沉上下而飘着于故乡之海岸也,犹阵云惨淡而插翅之天使赍平和
之福音而来者也,犹鱼之脱于罾网鸟之自樊笼出而游于山林江海也。然物之能使吾
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者,必其物之于吾人无利害之关系而后可。易言以明之,必其物
非实物而后可。然则非美术何足以当之乎!夫自然界之物,无不与吾人有利害之关
系,纵非直接,亦必间接相关系者也,苟吾人而能忘物与我之关系而观物,则大自
然界之山明水媚,鸟飞花落,固无往而非华胥之国,极乐之上也。岂独自然界而已,
人类之言语动作,悲欢啼笑,孰非美之对象乎?然此物既与吾人有利害之关系,而
吾人欲强离其关系而观之,自非天才,岂易及此!于是天才者出,以其所观于自然
人生中者复现之于美术中,而使中智以下之人,亦因其物之与己无关系而超然于利
害之外。是故观物无方,因人而变。濠上之鱼,庄惠之所乐也,而渔父袭之以网罟;
舞雩之木,孔曾之所憩也,而樵者继之以斤斧。若物非有形,心无所住,则虽殉财
之夫、贵私之子,宁有对曹霸、韩干之马而计驰骋之乐,见毕宏、韦偃之松而观思
栋梁之用,求好逑于雅典之偶,思税驾于金字之塔者哉!故美术之为物,欲者不观,
观者不欲。而艺术之美所以优于自然之美者,全存于使人易忘物我之关系也。
 而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一曰壮美。苟一物焉,与吾人无利害之关系,
而吾人之观之也,不观其关系,而但观其物,或吾人之心中无丝毫生活之欲存,而
其观物也,不视为与我有关系之物,而但视为外物,则今之所观者,非昔之所观者
也。此时吾心宁静之状态,名之曰优美之情,而谓此物曰优美。若此物大不利于吾
人,而吾人生活之意志为之破裂,因之意志遁去,而知力得为独立之作用,以深观
其物,吾人谓此物曰壮美,而谓其感情曰壮美之情。普通之美,皆属前种。至于地
狱变相之图,决斗垂死之像,庐江小吏之诗,雁门尚书之曲,其人故氓庶之所共怜,
其遇虽戾夫为之流涕,讵有子颓乐祸之心,宁无尼父反袂之戚,而吾人观之不厌。
千复格代之诗曰:

    What in life doth only grieve us.
    That in art we gladly see.

  凡人生中足以使人悲者,于美术中则吾人乐而观之。此之谓也。此即所谓壮美
之情,而其快乐存于使人忘物我之关系,则固与优美无以异也。
  至美术中之与二者相反者,名之曰眩惑。夫优美与壮美,皆使吾人离生活之欲
而入于纯粹之知识者。若美术中而有眩惑之原质乎,则又使吾人自纯粹之知识出而
复归于生活之欲。如(米巨)(米女)(注)蜜饵,《招魂》《启》《发》之所陈,玉体
横陈,周(日方)、仇英之所绘,《西厢记》之《酬柬》,《牡丹亭》之《惊梦》,
伶元之传飞燕,杨慎之赝《秘辛》,徒讽一而劝百,欲止沸而益薪。所以子云有靡
靡之诮,法秀有绮语之诃。虽则梦幻泡影可作如是观,而拔舌地狱专为斯人设者矣。
故眩惑之于美,如甘之于辛,火之于水,不相并立者也。吾人欲以眩惑之快乐医人
世之苦痛,是犹欲航断港而至海,入幽谷而求明,岂徒无益,而又增之。则岂不以
其不能使人忘生活之欲及此欲与物之关系,而反鼓舞之也哉!眩惑之与优美及壮美
相反对,其故实存于此。
  今既述人生与美术之概略如左,吾人且持此标准以观我国之美术,而美术中以
诗歌戏曲小说为其顶点,以其目的在描写人生,故吾人于是得一绝大著作曰《红楼
梦》。

                  第二章 《红楼梦》之精神

  裒伽尔之诗曰:

    Ye wise men, highly, deeply learned,
    Who think it out and know,
    How, when and where do all things pair?
    Why do they kiss and love?
    Ye men of lofty wisdom say
    What happened to me then,
    Search out and tell me where, how, when,
    And why it happened thus.
    嗟汝哲人,靡所不知,靡所不学,既深且(足齐)。粲粲生物,罔不匹
    俦。各啮阙齿,而相阙攸。匪汝哲人,孰知其故。自何时始,来自何处?
    嗟汝哲人,渊渊其知。相彼百昌,奚而熙熙?愿言哲人,诏余其故。自何
    时始,来自何处?
   (译文)

  裒伽尔之问题,人人所有之问题,而人人未解决之大问题也。人有恒言曰:饮
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然人七日不食即死,一日不再食则饥。若男女之欲,则于
一人之生活上宁有害无利者也,而吾人之欲之也如此何哉?吾人自少壮以后,其过
半之光阴,过半之事业,所计划所勤动者为何事?汉之成哀,曷为而丧其生?殷辛
周幽,曷为而亡其国?励精如唐玄宗,英武如后唐庄宗,曷为而不善其终?且人生
苟为数十年之生活计,则其维持此生活亦易易耳,曷为而其忧劳之度倍蓰而未有已?
《记》曰:“人不婚宦,情欲失半。”人苟能解此问题,则于人生之知识思过半矣。
而蚩蚩者乃日用而不知,岂不可哀也欤!其自哲学上解此问题者,则二千年间仅有
叔本华之“男女之爱之形而上学”耳。诗歌小说之描写此事者,通古今东西,殆不
能悉数,然能解决之者鲜矣。《红楼梦》一书非徒提出此问题,又解决之者也。彼
于开卷即下男女之爱之神话的解释。其叙此书之主人公贾宝玉之来历曰:
        却说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
    丈大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
    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自去自
    来,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得入选,遂自怨自艾,
    日夜悲哀。(第一回)

此可知生活之欲之先人生而存在,而人生不过此欲之发现也。此可知吾人之堕落由
吾人之所欲而意志自由之罪恶也。夫顽钝者既不幸而为此石矣,又幸而不见用,则
何不游于广莫之野,无何有之乡,以自适其适,而必欲入此忧患劳苦之世界?不可
谓非此石之大误也。由此一念之误,而遂造出十九年之历史与百二十回之事实,与
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何与。又于第百十七回中述宝玉与和尚之谈论曰:

    “请问可是从太虚幻境而来?”那和尚道:“什么幻境,不过是
    来处来,去处去罢了。我是送还你的玉来的。我且问你那玉是从那里来的?”
    宝玉一时对答不来。那和尚笑道:“你的来路还不知,便来问我。”宝玉
    本来颖悟,又经点化,早把红尘看破,只是自己的底里未知,一闻那僧问
    起玉来,好像当头一棒,便说:“你也不用银子了,我把那玉还你罢。”
    那僧笑道:“早该还我了。”

所谓自己的底里未知者,未知其生活乃自己之一念之误,而此念之所自造也。及一
闻和尚之言,始知此不幸之生活由自己之所欲,而其拒绝之也亦不得由自己,是以
有还玉之言。所谓玉者,不过生活之欲之代表而已矣。故携入红尘者非彼二人之所
为,顽石自己而已;引登彼岸者亦非二人之力,顽石自己而已。此岂独宝玉一人然
哉?人类之堕落与解脱,亦视其意志而已。而此生活之意志其于永远之生活,比个
人之生活为尤切。易言以明之,则男女之欲尤强于饮食之欲。何则?前者无尽的,
后者有限的也;前者形而上的,后者形而下的也。又如上章所说生活之于痛苦,二
者一而非二,而苦痛之度与主张生活之欲之度为比例,是故前者之苦痛尤倍蓰于后
者之痛。而《红楼梦》一书,实示此生活此苦痛之由于自造,又示其解脱之道不可
不由自己求之者也。
  而解脱之道存于出世,而不存于自杀。出世者拒绝一切生活之欲者也。彼知生
活之无所逃于苦痛,而求入于无生之域。当其终也,垣干虽存,固已形如槁木而心
如死灰矣。若生活之欲如故,但不满于现在之生活而求主张之于异日,则死于此者
固不得不复生于彼,而苦海之流又将与生活之欲而无穷。故金钏之堕井也,司棋之
触墙也,尤三姐、潘又安之自刎也,非解脱也,求偿其欲而不得者也。彼等之所不
欲者其特别之生活,而对生活之为物则固欲之而不疑也。故此书中真正解脱仅贾宝
玉、惜春、紫鹃三人耳。而柳湘莲之入道,有似潘又安,芳官之出家,略同于金钏。
故苟有生活之欲存乎,则虽出世而无与于解脱;苟无此欲,则自杀亦未始非解脱之
一者也。如鸳鸯之死,彼故有不得已之境遇在,不然则惜春、紫鹃之事,固亦其所
优为者也。
  而解脱之中,又自有二种之别:一存于观他人之苦痛,一存于觉自己之苦痛。
然前者之解脱,唯非常之人为能,其高百倍于后者,而其难亦百倍,但由其成功观
之,则二者一也。通常之人,其解脱由于苦痛之阅历,而不由于苦痛之知识。唯非
常之人,由非常之知力而洞观宇宙人生之本质,始知生活与苦痛之不能相离,由是
求绝其生活之欲而得解脱之道。然于解脱之途中,彼之生活之欲犹时时起而与之相
抗,而生种种之幻影,所谓恶魔者,不过此等幻影之人物化而已矣。故通常之解脱,
存于自己之苦痛,彼之生活之欲因不得其满足而愈烈,又因愈烈而愈不得其满足,
如此循环而陷于失望之境遇,遂悟宇宙人生之,遽而求其息肩之所。彼全变其
气质而超出乎苦乐之外,举昔之所执著者一旦而舍之。彼以生活为炉,苦痛为炭,
而铸其解脱之鼎。彼以疲于生活之欲故,故其生活之欲不能复起而为之幻影。此通
常之人解脱之状态也。前者之解脱,如惜春、紫鹃,后者之解脱如宝玉。前者之解
脱,超自然的也,神明的也;后者之解脱,自然的也,人类的也;前者之解脱宗教
的,后者美术的也;前者平和的也,后者悲感的也,壮美的也,故文学的也,诗歌
的也,小说的也。此《红楼梦》之主人公所以非惜春、紫鹃而为贾宝玉者也。
  呜呼!宇宙一生活之欲而已,而此生活之欲之罪过,即以生活之苦痛罚之,此
即宇宙之永远的正义也。自犯罪自加罚,自忏悔自解脱。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之苦
痛于其解脱之道,而使吾(亻齐)冯生之徒于此桎梏之世界中,离此生活之欲之争斗,
而得其暂时之平和。此一切美术之目的也。夫欧洲近世之文学中,所以推格代之
《法斯德》为第一者,以其描写博士法斯德之苦痛及其解脱之途径最为精切故也。
若《红楼梦》之写宝玉,又岂有以异于彼乎!彼于缠陷最深之中,而已伏解脱之种
子,故听《寄生草》之曲而悟立足之境,读《(月去)(筐中王换为夹)》之篇而作焚
花散麝之想。所以未能者,则以黛玉尚在耳。至黛玉死而其志渐决。然尚屡失于宝
钗,几败于五儿,屡蹶屡振,而终获最后之胜利。读者观自九十八回以至百二十回
之事实,其解脱之行程,精进之历史,明了精切何如哉!且法斯德之苦痛,天才之
苦痛;宝玉之苦痛,人人所有之苦痛也。其存于人之根柢者为独深,而其希救济也
为尤切。作者一一掇拾而发挥之,我辈之读此书者,宜如何表满足感谢之意哉!而
吾人于作者之姓名,尚有未确实之知识,岂徒吾(亻齐)寡学之羞,亦足以见二百余
年来,吾人之祖先对此宇宙之大著述,如何冷淡遇之也。谁使此大著述之作者不敢
自署其名?此可知此书之精神,大背于吾国人之性质,及吾人之沉溺于生活之欲,
而乏美术之知识有如此也。然则予之为此论,亦自知有罪也矣。 

             第三章  《红楼梦》之美学上之精神

  如上章之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
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
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若《牡丹亭》之返魂,《长生殿》之重圆,其最着之一
例也。《西厢记》之以惊梦终也,未成之作也,此书若成,吾乌知其不为《续西厢》
之浅陋也?有《水浒传》矣,曷为而又有《荡寇志》?有《桃花扇》矣,曷为而又
有《南桃花扇》?有《红楼梦》矣,彼《红楼复梦》《补红楼梦》《续红楼梦》者
曷为而作也?又曷为而有反对《红楼梦》之《儿女英雄传》?故吾国之文学中,其
具厌世解脱之精神者仅有《桃花扇》与《红楼梦》耳。而《桃花扇》之解脱,非真
解脱也。沧桑之变,目击之而身历之,不能自悟而悟于张道士之一言,且以历数千
里冒不测之险投缧绁(注1)之中所索女子才得一面,而以道士之言一朝而舍之,自非
三尺童子,其谁信之哉?故《桃花扇》之解脱,他律的也;而《红楼梦》之解脱,
自律的也。且《桃花扇》之作者,但借侯李之事以写故国之戚,而非以描写人生为
事,故《桃花扇》,政治的也,国民的也,历史的也;《红楼梦》,哲学的也,宇
宙的也,文学的也。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即存乎
此。彼《南桃花扇》《红楼复梦》等,正代表吾国人乐天之精神者也。
  《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其大宗旨如上章所述,
读者既知之矣。除主人公不计外,凡此书中之人,有与生活之欲相关系者,无不与
苦痛相终始。以视宝琴、岫烟、李纹、李绮等,若藐姑射神人,(繁体琼字去掉王旁)
乎不可及矣,夫此数人者,曷尝无生活之欲,曷尝无苦痛,而书中既不及写其生活
之欲,则其苦痛自不得而写之,足以见二者如骖之靳,而永远的正义无往不逞其权
力也。又吾国之文学,以挟乐天的精神故,故往往说诗歌的正义,善人必令其终,
而恶人必离其罚,此亦吾国戏剧小说之特质也。《红楼梦》则不然。赵姨、凤姊之
死,非鬼神之罚彼良心,自己之苦痛也。若李纨之受封,彼于《红楼梦》十四曲中
固已明说之曰:

        [晚韶华]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
    帐鸳衾。只这戴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
    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
    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第五回) 

此足以知其非诗歌的正义,而既有世界人生以上,无非永远的正义之所统辖也,故
曰《红搂梦》一书,彻头彻尾的悲剧也。由叔本华之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
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
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
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
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何
则?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若前二种之悲剧,吾
人对蛇蝎之人物与盲目之命运,未尝不悚然战(忄栗)然,以其罕见之故,犹幸吾生
之可以免,而不必求息肩之地也。但在第三种,则见此非常之势力足以破坏人生之
福祉者,无时而不可坠于吾前。且此等惨酷之行,不但时时可受诸己,而或可以加
诸人,躬丁其酷,而无不平之可鸣,此可谓天下之至惨也。若《红楼梦》,则正第
三种之悲剧也。兹就宝玉、黛玉之事言之,贾母爱宝钗之婉囗而惩黛玉之孤僻,又
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压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
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西风,就是西
风压东风”之语,(第八十一回)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也。宝玉之
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之祖母,则普通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
哉!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
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由此观之,
《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
  由此之故,此书中壮美之部分较多于优美之部分,而眩惑之原质殆绝焉。作者
于开卷即申明之曰:
        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最易坏人子弟。至于才子佳人等书,
    则又开口文君,满篇子建,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且终不能不涉淫滥。在
    作者不过欲写出自己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捏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添
    一小人拨乱其间,如戏中小丑一般。(此又上节所言之一证。)

兹举其最壮美者之一例,即宝玉与黛玉最后之相见一节曰:

        那黛玉听着傻大姐说宝玉娶宝钗的话,此时心里竟是油儿酱儿糖儿醋
    儿倒在一处的一般甜苦酸咸,竟说不上什么味儿来了……。自己转身要回
    潇湘馆去,那身子竟有千百斤重的,两只脚却像踏着棉花一般,早已软了。
    只得一步一步,慢慢的走将下来。走了半天,还没到沁芳桥畔,脚下愈加
    软了。走的慢,且又迷迷痴痴,信着脚从那边绕过来,更添了两箭地路。
    这时刚到沁芳桥畔,却又不知不觉的顺着堤往回里走起来。紫鹃取了绢子
    来,却不见黛玉,正在那里看时,只见黛玉颜色雪白,身子恍恍荡荡的,
    眼睛也直直的,在那里东转西转……只得赶过来轻轻的问道:“姑娘怎么
    又回去?是要往那里去?”黛玉也只模糊听见,随口答道:“我问问宝玉
    去。”……紫鹃只得搀他进去。那黛玉却又奇怪了,这时不似先前那样软
    了,也不用紫鹃打帘子,自己掀起帘子进来。……见宝玉在那里坐着,也
    不起来让坐,只瞧着嘻嘻的呆笑,黛玉自己坐下,却也瞧着宝玉笑。两个
    也不问好,也不说话,也不推让,只管对着脸呆笑起来。忽然听着黛王说
    道:“宝玉,你为什么病了?”宝玉笑道:“我为林姑娘病了。”袭人、
    紫鹃两个吓得面目改色,连忙用言语来岔,两个却又不答言,仍旧呆笑起
    来。……紫鹃搀起黛玉,那黛玉也就站起来,瞧着宝玉只管笑,只管点头
    儿。紫鹃又催道:“姑娘回家去歇歇罢。”黛玉道:“可不是,我这就是
    回去的时候儿了。”说着便回身笑着出来了,仍旧不用丫头们搀扶,自己
    却走得比往常飞快。(第九十六回)

如此之文,此书中随处有之,其动吾人之感情何如!凡稍有审美的嗜好者,无人不
经验之也。
  《红楼梦》之为悲剧也如此。昔雅里大德勒于《诗论》中谓:悲剧者,所以感
发人之情绪而高上之,殊如恐惧与悲悯之二者,为悲剧中固有之物,由此感发,而
人之精神于焉洗涤,故其目的,伦理学上之目的也。叔本华置诗歌于美术之顶点,
又置悲剧于诗歌之顶点,而于悲剧之中又特重第三种,以其示人生之,又示解
脱之不可已。故故美学上最终之目的,与伦理学上最终之目的合。由是《红楼梦》
之美学上之价值,亦与其伦理学上之价值相联络也。

       第四章  《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

  自上章观之,《红楼梦》者,悲剧中之悲剧也。其美学上之价值即存乎此。然
使无伦理学上之价值以继之,则其于美术上之价值尚未可知也。今使为宝玉者,于
黛玉既死之后,或感愤而自杀,或放废以终其身,则虽谓此书一无价值可也。何则?
欲达解脱之域者,固不可不尝人世之忧患,然所贵乎忧患者,以其为解脱之手段,
故非重忧患自身之价值也。今使人日日居忧患言忧患,而无希求解脱之勇气,则天
国与地狱彼两失之,其所领之境界,除阴云蔽天沮洳弥望外,固无所获焉。黄仲则
《绮怀》诗曰:

        如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又其卒章曰:

        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茫茫来日愁如海,寄语羲和快着
    鞭。

其一例也。《红楼梦》则不然,其精神之存于解脱,如前二章所说,兹固不俟喋喋
也。
    然则解脱者,果足为伦理学上最高之理想否乎?自通常之道德观之,夫人知其
不可也。夫宝玉者,固世俗所谓绝父子弃人伦不忠不孝之罪人也。然自太虚中有今
日之世界,自世界中有今日之人类,乃不得不有普通之道德以为人类之法则,顺之
者安,逆之者危,顺之者存,逆之者亡。于今日之人类中,吾固不能不认普通之道
德之价值也,然所以有世界人生者,果有合理的根据欤?抑出于盲目的动作,而别
无意义存乎其间欤?使世界人生之存在而有合理的根据,则人生中所有普通之道德,
谓之绝对的道德可也。然吾人从各方面观之,则世界人生之所以存在,实由吾人类
之祖先一时之误谬。诗人之所悲歌,哲学者之所瞑想,与夫古代诸国民之传说若出
一揆,若第二章所引《红楼梦》第一回之神话的解释,亦于无意识中暗示此理,较
之《创世记》所述人类犯罪之历史,尤为有味者也。夫人之有生,既为鼻祖之误谬
矣,则夫吾人之同胞,凡为此鼻祖之子孙者,苟有一入焉未入解脱之域,则鼻祖之
罪终无时而赎,而一时之误谬反覆至数千万年而未有已也。则夫绝弃人伦如宝玉其
人者,自普通之道德言之,固无所辞其不忠不孝之罪,若开天眼而观入,则彼固可
谓干父之蛊者也。知祖父之误谬,而不忍反覆之以重其罪,顾得谓之不孝哉?然则
宝玉“一子出家,七祖”之说,诚有见乎!所谓孝者在此不在彼,非徒自辩护
而已。
  然则举世界之人类而尽入于解脱之域,则所谓宇宙者不诚无物也欤?然有无之
说,盖难言之矣,夫以人生之无常,而知识之不可恃,安知吾人之所谓有,非所谓
真有者乎?则自其反而言之,又安知吾人之所谓无,非所谓真无者乎?即真无矣,
而使吾人自空乏与满足、希望与恐怖之中出,而获永远息肩之所,不犹愈于世之所
谓有者乎!然则吾入之畏无也,与小儿之畏暗黑何以异?自已解脱者观之,安知解
脱之后,山川之美、日月之华,不有过于今日之世界者乎?读“飞鸟各投林”之曲,
所谓“片白茫茫大地真乾净”者,有欤?无欤?吾人且勿问,但立乎今日之人生而
观之,彼诚有味乎其言之也。
  难者又曰,人苟无生,则宇宙间最可宝贵之美术不亦废欤?曰:美术之价值,
对现在之世界人生而起者,非有绝对的价值也。其材料取诸人生,其理想亦视人生
之缺陷逼仄而趋于其反对之方面。如此之美术,唯于如此之世界、如此之人生中,
始有价值耳。今设有人焉,自无始以来,无生死,无苦乐,无人世之挂碍,而唯有
永远之知识,则吾人所宝为无上之美术,自彼视之,不过蛩鸣蝉噪而已。何则?美
术上之理想,固彼之所自有,而其材料又彼之所未尝经验故也。又设有人焉,备尝
人世之苦痛,而已入于解脱之域,则美术之于彼也亦无价值。何则?美术之价值,
存于使人离生活之欲,而入于纯粹之知识,彼既无生活之欲矣,而复进之以美术、
是犹馈壮夫以药石。多见其不知量而已矣。然而超今日之世界人生以外者,于美术
之存亡固自可不必问也。
  夫然,故世界之大宗教,如印度之婆罗门教及佛教、希伯来之教,皆以解
脱为唯一之宗旨。哲学家如古代希腊之拍拉图,近世德意志之叔本华,其最高之理
想亦存于解脱。殊如叔本华之说,由其深邃之知识论,伟大之形而上学出,一扫宗
教之神话的面具,而易以名学之论法,其真挚之感情与巧妙之文字又足以济之,故
其说精密确实,非如古代之宗教及哲学说徒属想像而已。然事不厌其求详,姑以生
平所疑者商榷焉。夫由叔氏之哲学说,则一切人类及万物之根本一也,故充叔氏拒
绝意志之说,非一切人类及万物各拒绝其生活之意志,则一人之意志亦不可得而拒
绝。何则?生活之意志之存于我者,不过其一最小部份,而其大部份之存于一切人
类及万物者,皆与我之意志同,而此物我之差别,仅由于吾人知力之形式,故离此
知力之形式而反其根本而观之,则一切人类及万物之意志,皆我之意志也。然则拒
绝吾一人之意志而姝姝自悦曰解脱,是何异决蹄(足岑)之水而注之沟壑,而曰天下
皆得平土而居之哉!佛之言曰:若不尽度众生,誓不成佛。其言犹若有能之而不欲
之意。然自吾人观之,此岂徒能之而不欲哉?将毋欲之而不能也。故如叔本华之言
一人之解脱,而未言世界之解脱,实与其意志同一之说不能两立者也。叔氏于无意
识中亦触此疑问,故于其《意志及观念之世界》之第四编之末,力护其说曰:

        人之意志于男女之欲,其发现也为最着,故完全之贞操,乃拒绝意志
    即解脱之第一步也。大自然中之法则,固自最确实者,使人人而行此格言,
    则人类之 灭绝,自可立而待。至人类以降之动物,其解脱与坠落亦当视
    人类以为准,《吠陀》之经典曰:“一切众生之待圣人,如饥儿之望慈父
    母也。”教中亦有此思想,珊列休斯于其“人持一切物归于上帝”之
    小诗中曰:“嗟汝万物灵,有生皆爱汝。总总环汝旁,如儿索母乳。携之
    适天国,惟汝力是怙。”德意志之神秘学者马斯太哀克赫德亦云:“《约
    翰福音》云:余之离世界也,将引万物而与我俱,岂欺我哉?夫善人
    固将持万物而归之于上帝,即其所从出之本者也。今夫一切生物皆为人而
    造,又各富相为用,牛羊之于水草,鱼之于水,鸟之于空气,野兽之于林
    莽,皆是也。 一切生物皆上帝所造,以供善人之用,而善人携之以归上
    帝。”彼意盖谓人之所以有用动物之权利者,实以能救济之之故也。

  于佛教之经典中,亦说明此真理。方佛之尚为菩提萨(土垂)也,自玉宫逸
出而入深林时,彼策其马而歌曰:“汝久疲于生死兮,今将息此任。载负余躬
以遐举兮,继今日而无再。苟彼岸其余达兮,余将徘徊以汝待。” (《佛国记》)
此之谓也。(英译《意志及观念之世界》第一册第四百九十二页)然叔氏之说,徒引
据经典,非有理论的根据也。试问释迦示寂以后,尸十字架以来,人类及万物
之欲生,奚若其痛苦,又奚若吾知其不异于昔也?然则所谓持万物而归之上帝者,
其尚有所待欤?抑徒沾沾自喜之说而不能见诸实事者欤?果如后说,则释迦、
自身之解脱与否,亦尚在不可知之数也。往者作一律曰:

    生平颇忆挚卢敖,东过蓬莱浴海涛。何处云中闻犬吠,至今湖畔尚乌号。
    人间地狱真无间,死后泥洹枉自豪。终古众生无度日,世尊只合老尘嚣。

何则?小宇宙之解脱,视大宇宙之解脱以为准故也。赫尔德曼人类涅槃之说所以起
而补叔氏之缺点者以此。要之解脱之足以为伦理学上最高之理想与否,实存于解脱
之可能与否。若失普通之论难,则固如楚楚蜉蝣不足以撼十围之大树也。今使解脱
之事终不可能,然一切伦理学上之理想果皆可能也欤?今夫与此无生相反者,
生生也。夫世界有限而生人无穷。以无穷之人生、有限之世界,必有不得遂其
生者矣。世界之内,有一人不得遂其生者,固生生之理想之所不许也。故由生
生之理想,则欲使世界生活之量达于极大限,则人人生活之度不得不达于极小
限。盖度与量二者实为一精密之反比例,所谓最大多数之最大福祉者,亦仅归于伦
理学者之梦想而已。夫以极大之生活量而居于极小之生活度,则生活之意志之拒绝
也,奚若此生生与无生相同之点也。苟无此理想,则世界之内,弱之肉强
之食,一任诸天然之法则耳,奚以伦理为哉?然世人日言生生,而此理想之达
于何时,则尚在不可知之数。要之理想者可近而不可即,亦终古不过一理想而已矣。
人知无生之理想之不可能而自忘其之理想之何若,此则大不可解脱者也。
  夫如是,则《红楼梦》之以解脱为理想者,果可菲薄也欤!夫以人生忧患之如
彼,而劳苦之如此,苟有血气者,未有不渴慕救济者也。不求之于实行,犹将求之
于美术,独《红楼梦》者同时与吾人以二者之救济。人而自绝于救济则已耳,不然,
则对此宇宙之大著述,宜如何企踵而欢迎之也。

         第五章 余论

  自我朝考证之学盛行,而读小说者亦以考证之眼读之,于是评《红楼梦》者纷
然索此书之主人公之为谁,此又甚不可解者也。夫美术之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
人类全体之性质也。惟美术之特质,贵具体而不贵抽象,于是举人类全体之性质,
置诸个人之名字之下。譬诸副墨之子、洛诵之孙,亦随吾人之所好名之而已。善于
观物者,能就个人之事实而发见人类全体之性质。今对人类之全体而必规规焉求个
人以实之,人之知力相越岂不远哉?故《红楼梦》之主人公,谓之贾宝玉可,谓之
子虚乌有先生可,即谓之纳兰容若、谓之曹雪芹亦无不可也。
  综观评此书者之说,约有二种:一谓述他人之事,一谓作者自写其生平也。第
一说中大抵以贾宝玉为即纳兰性德。其说要无所本。案性德《饮水诗-别意》六首之
三曰:

        独拥余香冷不胜,残更数尽思腾腾。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

又《饮水词》中《于中好》一阕云:

        别绪如丝睡不成,那堪孤枕梦边城。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
又《减字木兰花》一阕咏新月云:

        莫教星替,守取团圆终必遂。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

红楼之字凡三见,而云梦红楼者一。又其《亡妇忌日作-金缕曲》一阕其首三句云: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

葬花二字始出于此。然则《饮水集》与《红楼梦》之间稍有文字之关系,世人以宝
玉为即纳兰侍卫者殆由于此。然诗人与小说家之用语其偶合者固不少,苟执此例以
求《红楼梦》之主人公,吾恐其可以傅合者断不止容若一人而已。若夫作者之姓名
(遍考各书,未见曹雪芹何名)与作书之年月,其为读此书者所当知,似更比主人
公之姓名为尤要,顾无一人为之考证者,此则大不可解者也。
    至谓《红楼梦》一书为作者自道其生平者,其说本于此书第一回“竟不如我亲
见亲闻的几个女子”一语,信如此说,则唐旦之《天国喜剧》,可谓无独有偶者矣。
然所谓亲见亲闻者,亦可自旁观者之口言之,未必躬为剧中之人物。如谓书中种种
境遇种种人物非局中人不能道,则是《水浒传》之作者必为大盗,《三国演义》之
作者必为兵家,此又大不然之说也。且此问题实为美术之渊源之问题相关系。如谓
美术上之事非局中人不能道,则其渊源必全存于经验而后可。夫美术之源出于先天
抑由于经验,此西洋美学上至大之问题也。叔本华之论此问题也最为透辟,兹援其
说以结此论。其言(此论本为绘画及雕刻发,然可通之于诗歌小说)曰:

        人类之美之产于自然中者,必由下文解释之:即意志于其客观化之最
    高级(人类)中,由自己之力与种种之情况而打胜下级(自然力)之抵抗,
    以占领其物质。且意志之发现于高等之阶级也,其形式必复杂。即以一树
    言之,乃无数之细胞合而成一系统者也。其阶级愈高,其结合愈复。人类
    之身体,乃最复杂之系统也。各部份各有一特别之生活,其对全体也则为
    隶属,其互相对也则为同僚,互相调和以为其全体之说,明不能增也,不
    能减也,能如此者则谓之美,此自然中不得多见者也。顾美之于自然中如
    此,于美术中则何如?或有以美术家为模仿自然者,然彼苟无美之预想存
    于经验之前,则安从取自然中完全之物而模仿之?又以之与不完全者相区
    别哉?且自然亦安得时时生一人焉,于其各部份皆完全无缺哉?或又谓美
    术家必先于人之肢体中观美丽之各部份,而由之以构成美丽之全体。此又
    大愚不灵之说也。即令如此,彼又何自知美丽之在此部份而非彼部份哉?
   故美之知识,断非自经验的得之,即非后天的,而常为先天的,即不然,
    亦必其一部份常为先天的也。吾人于观人类之美后始认其美,但在真正之
    美术家,其认识之也极其明速之度,而其表出之也胜乎自然之为。此由吾
    人之自身即意志而于此所判断及发见者,乃意志于最高级之完全之客观化
    也。唯如是,吾人斯得有美之预想。而在真正之天才,于美之预想外,更
    伴以非常之巧力。彼于特别之物中。认全体之理念,遂解自然之嗫嚅之言
    语而代言之,即以自然所百计而不能产出之美现之于绘画及雕刻中,而若
    语自然曰:此即汝之所欲言而不得者也。苟有判断之能力者,心将应之曰:
    是唯如是,故希腊之天才能发见人类之美之形式,而永为万世雕刻家之模
    范。唯如是,故吾人对自然于特别之境遇中所偶然成功者而得认其美。此
    美之预想乃自先天中所知者,即理想的也。比其现于美术也,则为实际的。
    何则?此与后人中所与之自然物相合故也。如此美术家先天中有美之预想,
   而批评家于后天中认识之,此由美术家及批评家乃自然之自身之一部,而
    意志于此客观化者也。哀姆攀独克尔曰:“同者唯同者知之。”故唯自然
    能知自然,唯自然能言自然,则美术家有自然之美之预想,固自不足怪也。
        芝诺芬述苏格拉底之言曰:希腊人之发见人类之美之理想也由于经验,
    即集合种种美丽之部份,而于此发见一膝,于彼发见一臂。此大谬之说也。
    不幸而此说又蔓延于诗歌中。即以狄斯丕尔言之,谓其戏剧中所描写之种
    种之人物,乃其一生之经验中所观察者,而极其全力以模写之者也。然诗
    人由人性之预想而作戏曲小说,与美术家之中美之预想而作绘画及雕刻无
    以异,唯两者于其创造之途中必须有经验以为之补助夫然,故其先天中所
    已知者,得唤起而入于明晰之意识而后表出之,事乃可得而能也。(叔氏
    《意志及观念之世界》第一册第二百八十五页至二百八十九页)

    由此观之,则谓《红搂梦》中所有种种之人物,种种之境遇,必本于作者之经
验。则雕刻与绘画家之写人之美也,必此取一膝、彼取一臂而后可,其是与非不待
知者而决矣。读者苟玩前数章之说,而知《红搂梦》之精神与其美学伦理学上之价
值,则此种议论自可不生。苟知美术之大有造于人生,而《红楼梦》自足为我国美
术上之唯一大著述,则其作者之姓名与其著书之年月,固当为唯一考证之题目,而
我国人之所聚讼者,乃不在此而在彼,此足以见吾国人之对此书之兴味之所在,自
在彼而不在此也,故为破其惑如此。

    —全文完—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石头记》(脂砚斋全评本)简介——何书是中国文学“四大名著”之首?(八)

$
0
0

《石头记》(脂砚斋全评本)简介——何书是中国文学“四大名著”之首?(八

 

(一)《石头记》封底对该书形成的简介

 

 

    自民国以后陆续发现数部曹雪芹著作的早期抄本。其书名叫做《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或《石头记》,最多只有八十回,并带有脂砚斋批语。这些早期抄本反映了作者的创作过程。其中“戚序本”是曹雪芹临终时正在修订的本子,是几个早期抄本中最成熟的本子。本书正是以“戚序本”作为底本,以其他早期抄本作为参校本,校勘而成的。本书收入了全部脂砚斋批语。因而本书是迄今为止最接近曹雪芹本意的著作。

    《石头记》是曹雪芹著作的“本名”。在“甲戌本”(二评本)正文中云:此书有五个书名。但到庚辰本(四评本)时删去了《红楼梦》之名,其后的“蒙府本”、“戚序本”亦然,故本书叫做《石头记》(脂砚斋全评本),堪称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首。

 

(二)《石头记》“下勒口”对该书内容的简介

 

    曹雪芹留给后世的著作是带有全部脂砚斋批语的八十回本《石头记》。这些批语的核心部分均出自曹雪芹之手。由作者亲自添加批语,其目的是以这些批语引导读者正确理解正文的深意。

    这部书只有八十回,表面看是个不完整的故事,实则是一部有正(小说)、反(历史)两面的“奇书”——读者通过脂砚斋批语的指引,既可从前八十回的内容,看到小说的结局;又可从正面小说看到其背面历史。即本书虽只有八十回,实则其正面是一部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小说,其背面是一部完整的历史。本书的两个附件对上述两个问题作了探讨,以作为读者阅读此书的参考。

 

     (三)《石头记》“上勒口”对校勘者的简介

 

     霍国玲,生于1936年12月,河北清苑人。原为北京国营797厂工程师。1980年开始研究带脂砚斋批语的八十回本《石头记》。1982年发表论文。1989年与霍纪平合作出版《红楼解梦》。该书构成“石学”雏形。1995年与紫军合作,初期并有霍力君、霍纪平参与,出版《红楼解梦》系列论丛。至2007年共出版“论丛”9集12册(含编外集),字数逾300万;专集《反读红楼梦》、《曹雪芹毒杀雍正帝》;校勘《脂砚斋全评石头记》,“石学”学说正式提出。

    霍国玲的“石学”受到读者广泛欢迎,收到的来信逾千封。约40个高等院校等单位邀请霍国玲做学术报告。曾被《人民政协报》、《桥》、《中外妇女》、《视点》、《今天》、《红楼》、《鄱阳湖》、《中国社会报》、《家庭周末报》、《老同志之友》等报刊报道。“TOM网站”、北京电台、北京电视台等亦对霍国玲作过采访。

    紫军(笔名),原名张晖,生于1938年4月,河北安国人。退休于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中心。伊朗学学者、波斯文学翻译家,著译共有11种,各报刊杂志并发表涉及伊朗学、文学评论、对外传播学等方面的文章160多篇。2000年6月伊朗总统哈塔米访华时,张晖被授予“有突出贡献学者奖”。其文章和参与的著译在国内外获得过多种奖项,在“石学”方面,除与霍国玲合作撰写“石学”文章、校勘《石头记》外,其理论及考证文章亦多出自他手,为“石学”创始人之一。

                                                 (待续)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石头记(脂砚斋全评本)》 序言

$
0
0

《石头记(脂砚斋全评本)》(套装共2册) [精装] ~ 曹雪芹 (作者), 霍国玲 (注释 解说词), 紫军 (注释 解说词)

 


 

序言

 
本书的前身是《脂砚斋全评石头记》。
《脂砚斋全评石头记》初版于2006年元月,甫一出版便受到读者的重视。之后,每月再版一次,连续六次印刷,而且印数呈上升趋势。由于《脂砚斋全评石头记》突然间成为畅销书,2006年7月以后,便在全国各地出现了多种盗版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由于这部新校本曹雪芹著作与社会上所流行的“曹雪芹、高鹗著”百二十回本《红楼梦》有根本的不同。其底本采用的是曹雪芹临终时正在修订的本子——戚序本,同时将其他所有早期抄本——蒙府本、庚辰本、己卯本、甲戌本作为参校本,并将戚序本中所没有的脂砚斋批语全部收入,使得这部《脂砚斋全评石头记》成为迄今为止最接近曹雪芹本意的版本。
既然《脂砚斋全评石头记》已为读者所接受,为什么还要将书名改为《石头记》呢?
——笔者经过对曹著书名变迁的研究,发现曹雪芹临终时留给后世的著作,书名称作《石头记》,在《石头记》中批语与正文已密不可分,而且批者之名也不再嵌入书名中。
曹雪芹这部著作先后使用过四个书名,可视为其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风月宝鉴》阶段
《风月宝鉴》是甲戌本《石头记》中所列举的五个书名之一。在第一回“东鲁孔梅溪则题日《风月宝鉴》”处,甲戌本有眉批日:
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其弟棠村写了序,因棠村已逝,为了“睹新怀旧”,其书名在甲戌本《石头记》中便“仍因之”——含义即这部书初创时曾叫做《风月宝鉴》。现在虽然用“本名”《石头记》,但曾用名《风月宝鉴》仍保留在正文中,成为甲戌本《石头记》五个书名中的一个。
从《风月宝鉴》这一书名可知,该书是一部有正、反两面的奇书:正面——如美人一样的小说,背面——似骷髅般的历史。
批语中提到的“其弟棠村”,是曹頫之子,比曹雪芹小一岁。
《风月宝鉴》是《石头记》的雏形。这部书已形成小说,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尚未列出目录,分出章回。
曹雪芹写出《风月宝鉴》的时间,大约在乾隆九年(1744年)之前。
(二)第二阶段:《红楼梦》阶段
甲戌本《石头记·凡例》云:“是书题名极多,一日《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
从上面这一句可知:曹雪芹这部著作曾叫做《红楼梦》。
有两条脂批可以说明:此书共有一百一十回。
第一条是庚辰本第四十二回回前批:
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一百一十回的三分之一是36.6。“至三十八回时”恰恰是“已过三分之一有余”。
第二条脂批是戚序本第二十一回回前批:
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之三十回,犹不见此之妙。……
这里的“后之三十回”是指八十回以后的“三十回”,两者相加亦是一百一十回。
从己卯本以后的各抄本来看,均没有“凡例”。而甲戌本中的“凡例”,实为此前之书稿所遗留的。甲戌本的全名叫做“脂砚斋重评石头i己”。在书中还写道:“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那么“凡例”是哪一部书稿所遗留下来的呢?
——应是一部一百一十回,书名叫做《红楼梦》的著作。
这部《红楼梦》与《风月宝鉴》之间的重要区别是有了目录和章回。甲戌本第一回写道:
……东鲁孔梅溪则题日《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
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
由此可知,在《风月宝鉴》基础上“纂成目录,分出章回”之书,即应当是百十回《红楼梦》。
曹雪芹创作百十回《红楼梦》的时间,应是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之前。
(三)第三阶段:《脂砚斋评批石头记》或《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阶段
甲戌本是二评本,从其书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来看,还曾有一评本,题名为《脂砚斋评批石头记》。因甲戌本还保留着《红楼梦》的“凡例”,可知此《脂砚斋评批石头记》或《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即《红楼梦》之后的书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现有三个抄本:甲戌本、己卯本和庚辰本。
甲戌本为二评本,形成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其前的那个脂评本应该形成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前后。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与《红楼梦》相比,有两点区别:
第一,最多只有前八十回,删去了后三十回。但这八十回尚不成熟,还需要补充、修改。
第二,在正文中增添了大量脂砚斋批语。
还有一点值得重视:在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正文中,尚保留着五个书名,其中包括《红楼梦》。但到了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四评本)时,则将《红楼梦》这个书名彻底删去。(见图)
曹雪芹创作《脂砚斋评批石头记》的时间应是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之后。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明确记录了时间,即乾隆十九年(1754年)。
(四)第四阶段:《石头记》阶段
《石头记》主要包括两个抄本:蒙府本和戚序本。《石头记》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区别有四点:
第一。正文中提到《石头记》时,有批日:“本名。”
第二,八十回正文已十分完整。
第三,脂砚斋批语已趋于成熟,各回中大多已有回前批、回后批、正文之中有夹批。虽然蒙府本中尚留有侧批,但已无眉批;到了戚序本,已不再有侧批和眉批。
第四,如同庚辰本那样,蒙府本和戚序本都删去了《红楼梦》之名(见下面两图。)
这一阶段始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秋,止于曹雪芹去世(乾隆二十八年除夕,1764年2月1日)。
我们前面已对曹雪芹著作先后四个书名作了介绍,了解了《石头记》书名的形成过程。现在可以做个小结:
1.曹雪芹在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一回中写道:这部书共有五个书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但是真正做过书名的只有其中的三个:《风月宝鉴》《红楼梦》《石头记》。三个书名实为曹雪芹创作的三个阶段,从形式上亦可看出有明显的不同:《风月宝鉴》相当于一篇长文。到《红楼梦》时已“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全书共有一百一十回。《石头记》则删去了后三十回,并在前八十回中添加了大量“脂砚斋批语”。
2.《石头记》阶段又先后出现两个书名:先叫做《脂砚斋评批石头记》或《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后叫做《石头记》。
3.从甲戌本“凡例”可知:在甲戌本之前,曹雪芹的著作共有四个书名(《红楼梦》《风月宝鉴》《石头记》《金陵十二钗》),《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甲戌本第一回正文中列出该书的五个书名(增加了一个书名——《情僧录》),但是从庚辰本《石头记》开始,直至蒙府本、戚序本,《红楼梦》之名便从第一回正文中彻底删除。至此在《石头记》正文中,便只列举了四个书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但其“本名”为《石头记》——亦是全书的名字。
在曹雪芹遗留下来的手抄本中,有不同的评本——一部二评本,两部四评本,两部四评以后的本子——其书名有两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和《石头记》。这便为后人提出两个难题:
其一,在整理与校勘曹雪芹著作的手抄本时,依据哪个本子作为底本?
其二,在整理与校勘曹雪芹著作后,应当使用怎样的书名?
笔者在解决上述两个难题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完全尊重作者曹雪芹。
正是依据“完全尊重作者曹雪芹”这个基本原则,笔者校勘所采取的底本是曹雪芹临终时正在修订的本子——戚序本。
为什么说戚序本是曹雪芹临终时正在修订的本子呢? ——这是由于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是曹雪芹在创作过程中形成的尚未定型的抄本。以庚辰本来说,形成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秋,为四评本。而曹雪芹去世于乾隆二十八年除夕(1764年2月1日),即是说在庚辰本之后,到曹雪芹去世尚有三年多的时间。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曹雪芹必然又进行了一两次评批——蒙府本和戚序本便是此时形成的。而当我们将这两个本子相比较时,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蒙府本在前,戚序本在后,因而戚序本必定是曹雪芹在有生之年的最后一个本子。
那么我们这样一部以戚序本《石头记》为底本校勘而成的著作,应当使用什么书名呢?
首先,此新校勘本不能用《红楼梦》之名,因为作者曹雪芹已在庚辰本、蒙府本、戚序本中抛弃了此名。
其次,此新校勘本最初所用之名——《脂砚斋全评石头记》,也存在着缺点。
“脂砚斋”是何人?为什么曹雪芹在自己的著述中,一定要以“脂砚斋”之名在正文中添加批语?而且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还将“脂砚斋”嵌于书名中,叫做《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石头记》手抄本主要批书人有两个:脂砚斋和畸笏叟。笔者曾对此二人的批语作过详尽的研究,不仅研究出他们的身份@,而且还作出如下的统计:
畸笏叟的批语都有落款,共有88条。
脂砚斋批语数量有三千多条,除极少量外,大都没有落款。脂砚斋实由三人组成。这些批语的添加者,以柳蕙兰(曹雪芹的第二任妻子)最多,约56%;其次是曹雪芹,批语数量约42%。两人的批语量约占97%。许芳卿(曹雪芹的第三任妻子)及其他人的批语总共约占3%。而就批语内容来说,核心批语均为曹雪芹本人所加,而柳蕙兰批语也大都为曹雪芹授意或首肯。因而这些批语,形式上虽然用的是“脂砚斋”之名(书稿多由柳蕙兰整理),但实质所表达的却是作者曹雪芹的思想。
曹雪芹在自己的著作中开始添加批语的时间,是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以后,与乾隆大搞“文字狱”的时间相吻合。将曹雪芹的创作放到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去思考,便会理解:曹雪芹为什么一定要添加批语?又为什么一定要将作者与批者表面上分为两个人——甚至在书名中也将批者的名字嵌入,叫做《脂砚斋评批石头记》或《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而隔了数年后,曹雪芹又为什么将“脂砚斋重评”字样从书名中删去呢?
原因大约是,当曹雪芹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交亲友阅读后,发现亲友竟然不知批语体现的是作者的意图,而是只看表面现象,误认为批者是与作者不同的另一人。畸笏叟在靖藏本第十二回写有眉批日:
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寥寥矣,不怨夫!
前批知者寥寥。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
畸笏叟是曹雪芹的堂兄④,在他的批语中竞也将“脂砚”与“芹溪”(曹雪芹)看作完全不同的两个人,说明连他竞也没有完全理解书中添加批语的意图。于是曹雪芹为了使读者认识到批语是作者引导读者正确领会其作品的一种手段,又采取了如下两项措施:
其一,在书名中删去“脂砚斋重评”字样,只剩下《石头记》三字。
其二,将批语完全与正文融为一体。为做到这一点,只保留三种批语形式:回前批,夹批(正文中的双行小字批),回后批。而且所有这些批语都不再保留批书人的名字。这种加批方法,使得正文与批语成为有机的统一体。正文是作品的主体,批语则是引导读者正确理解正文的向导。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此校勘本的书名由《脂砚斋全评石头记》改为《石头记》——这个名字本身就意味着这是一部八十回本带有全部脂砚斋批语的著作,而这些批语或由作者本人所加,或得到作者的认可。为了说明该校勘本包括了全部脂砚斋批语,特地在封面上注明:“脂砚斋全评本”。
《脂砚斋全评石头记》原有一“序”,仍予保留,放在此序后面。
“红学”意即研究《红楼梦》的学问。
“石学”意即研究《石头记》的学问。
不论“红学”还是“石学”,都被认作是研究曹雪芹及其著作的学问。但两者的研究对象却明显不同:
“红学”的研究对象是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小说。
“石学”的研究对象即带有全部脂砚斋批语的八十回本《石头记》。
两种学问的研究对象最大的不同点是:《石头记》带有脂砚斋批语,而《红楼梦》删却了全部脂砚斋批语。
研究对象的不同,必然造成研究内容及研究结论的区别:
1.“红学”既研究曹雪芹所著的前八十回,又研究并非曹雪芹所著的后四十回。有些学者还将这一百二十回小说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研究,认为高鹗在形成《红楼梦》著作中起到巨大作用。
“石学”研究的是带有全部脂砚斋批语的八十回,作者为曹雪芹。‘i石学”将《石头记》正文与脂砚斋批语看作一个有机整体。
2.“红学”认为脂砚斋是曹雪芹之外的一个批书人,因而即使研究这些批语,也并不将其作为如何理解正文的向导,而是孤立地进行研究。
“石学”认为从脂砚斋批语的口气来看,是由三人组成(曹雪芹及其第二任和第三任妻子),但核心批语均出自曹雪芹之手。因而,认为脂砚斋批语系正确理解《石头记》正文的向导。
3.对于《红楼梦》一书的性质,“红学”认为是一部小说——既是小说,便具有中外小说所共有的特点,即所写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石学”认为《石头记》是一部奇书。
《石头记》一书的名称,除《石头记》这一“本名”外,尚有三个书名:《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每个书名都有其特殊的含义。《风月宝鉴》的含义,即该书犹如“风月宝鉴”那样有正反两面,其正面是小说,背面是历史。脂砚斋说:“此书表里皆有喻也。”而在“镜子从里面调过来”处,脂批云:“此一句力如龙象,意谓正面你方才自己领略了,你也当思想反面才是。”
——因而“石学”研究《石头记》的正反两面,但重点放在以脂批为向导,通过正面小说探索其背面历史。
“石学”认为,《石头记》同所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一样,具有“文史合一”的基本特点。这种特点与西方小说完全不同。
4.“红学”在研究《红楼梦》的过程中发现了书中的一些误谬,如林黛玉从苏州出发来北京时刚刚到七岁(虚龄),还是个幼童,而一到北京,俨然成为与迎、探、惜年龄相仿的少女了,个别抄本写明是“十三岁”(己卯本),难道路上竟然走了数年?对于这种误谬,一些“红学”研究者认为:《红楼梦》原始作者并非曹雪芹,曹雪芹只是一个修订者。
“石学”认为,既然《石头记》是一部有正(小说)、反(历史)两面的奇书,为将真实历史隐写于小说背面,必然在正面小说中,遗留下大量不合理处,亦即“误谬”(脂砚斋语)。“石学”研究者列举出310个“误谬”。而这些“误谬”正是从正面小说通往背后历史的路径。
5.“红学”认为,《红楼梦》的写作方法,与中外文学大家比较,虽然十分高超,却并无特殊之处,
“石学”认为,《石头记》因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一部有正(小说)、反(历史)两面的奇书,为了引导读者从正面小说看到其背后所隐写的历史,必然采用了与所有文学大师都不同的极为特殊的创作方法,堪称“奇法…‘秘法”。这些奇法、秘法包括:谐音法、拆字法、隐喻法、射覆法、分身法、合身法、对地点的分写与合写法、对时间的“两套纪年”法(如同“双悬日月照乾坤”)等等。识破这些写作奇法、秘法,便可解决存在于书中的大量“误谬”,解决这些“误谬”之后,也就看到了小说背后的历史。
6.“红学”分为三个学派——索隐派、考证派自传说、小说评论派。索隐派和考证派自传说在研究方法上有个共同点,即将自己考证或听来的结论与《红楼梦》小说进行附会,这种研究方法,因属于单向思维,无法对自己的结论作出验证,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红学”界几乎对于任何问题都是只有争论,而无结论的原因。小说评论派则将《红楼梦》看作与古今中外其他任何优秀文学作品无异的著作,研究者可根据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和体会,对其进行评论,更无须进行验证。 “石学,’将自己对《石头记》的研究看作探索其客观规律的过程,具体是采取内证与外证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通过研究作者写作奇法、秘法的规律人手,在脂砚斋批语的引导下,通过小说探索其背后的历史;另一方面又进行相关的历史考证,以补充与验证《石头记》中的隐史,从而保证研究结论的正确性。
7.“红学”的三个学派,都认为自己是唯一正确的,在各个学派之间没有调和的余地。这使得“红学”研究多次出现一派对另外一派全盘否定的现象,如1921年蔡元培所代表的索隐派与胡适为代表的考证派自传说进行的争论;1954年对俞平伯学术思想的批判;1974年评“红”运动中,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指导下,对《红楼梦》进行的“评论”。“石学”则认为“红学”中的每一个学派都对学术的发展做出过不同程度的贡献,都应给予“一分为二”的分析,不能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各学派之间有不同的学术观点是必然的,解决的办法是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而前提是互相尊重,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共同促进学术发展。

2013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在本书出版之际自然使人联想到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所谈及的对《红楼梦》的评价:
(中国)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
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
人家,骄傲不起来。
毛泽东讲此话时,中国工农业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也低,能够引以为自豪的便只有“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了,但毛泽东却还特别添加了《红楼梦》一书,认为《红楼梦》有崇高的意义和价值。
在此前,没有任何人对《红楼梦》给予过如此高的评价。某些大红学家甚至认为《红楼梦》在中国堪称文学名著,但在世界上只能算是二三流作品;此后,亦有红学家认为毛泽东对《红楼梦》的评价过高。
但是如果从曹雪芹的著作实际是中华文化结晶的角度认识其作品的价值,将曹雪芹著作与西方文学巨著相比较,与中国古代其他文学巨著相比较,便会发现毛泽东对曹雪芹及其著作的评价完全正确。
英国有人在谈到莎士比亚时说:英国宁可失掉整个印度(当时印度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亚。经过数百年历史的沧桑变化,证明了这种看法的正确——印度独立了,英国照旧是英国。英国可以没有印度,但是英国不能没有作为自己文化代表的莎士比亚。假如英国没有莎士比亚,其在世界上的文明形象,必将逊色不少。
莎士比亚是英国的文化代表,曹雪芹则无愧于是中国的文化代表。
中国历史上文化精英有许多,诸如孔子、老子、屈原、杜甫,等等,但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代表,最合适的还应当是曹雪芹。
仅仅就文学上说,曹雪芹可以与世界上任何大文豪相比。前面既提到莎士比亚,那么我们不妨将曹雪芹与莎士比亚作个比较。
先看莎士比亚:现存剧本37部、长诗两首、十四行诗154首。其剧本多取材于历史传记或根据已有的剧本改编,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典型形象;描写了英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时期各种社会力量的冲突;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束缚和神权桎梏,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剧作情节生动丰富,语言精炼优美,对欧洲文学和戏剧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十四行诗也以感情丰富、诗句绚丽著称。
曹雪芹写有《石头记》,仅就正面小说来看,决不逊于西方的任何名著。《石头记》中的人物有四百多个,其中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人物便逾三十了。有人研究过莎士比亚全部戏剧中的人物,认为两者相比,曹雪芹的描写似要略胜一筹。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西贯通的红学家李辰冬在《红楼梦研究》中谈及了《红楼梦》的结构、风格,人物的描写、情感的表现等,并将这些与西方名著进行比较。书中把《红楼梦》的结构比喻为大海汹涌的波涛,在将《红楼梦》与《战争与和平》比较后认为“以结构而论,前者远胜于后者”。后者如同“百数十篇前后相关的短篇小说集合而成”,前者则浑然一体,任何一段精彩的文字,“它的起,已在前数回中伏下,它的落,到后数回中还有余波。”又将《红楼梦》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作了比较,认为两部书都描写了“整个的宇宙”,都很“伟大”,但情况有不同。巴尔扎克好像“手里驾着五十匹马的御者”,“使得浑身出汗”。而曹雪芹“对他的人物,一点显不出故意驾驭的神色,好像海洋对于波涛一样,任其澎湃泛滥,一点也不约束,一点也不领导,然而个个波浪,没有不是连结的,个个波浪,没有不是相关的。”他并认为“中国整个文化的精神,都集于曹家,而曹家的灵魂,又集于曹雪芹一人;因此,由曹雪芹一人,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整个的灵魂。如果要说,但丁是意大利精神的代表,莎士比亚是英格兰的代表,那么,曹雪芹就是中国灵魂的具体化。”
上面所述是曹雪芹著作与西方文学名著可比的一面,却还有不可比的一面。而这不可比的一面,则是唯曹雪芹所独有,其他任何世界名著均不可企及!
中国的文学作品与西方文学作品相比,最突出的区别在于:西方文学是与哲学、历史独立而存在的,而中国文学则具有“文史合一”,“文哲合一”的特点。
就文学来说,西方文学的核心是“人”,因而西方文学可称为“人学”。中国古典文学则与此不同,其核心是“史”或“事”,文学是在“史”或“事”的基础上,以语言艺术为工具,加以作者的编纂与想象而进行的扩展。
那么,《石头记》是怎样一部著作呢?
《石头记》是一部彻底的“文史合一”——文学和历史共存于同一部书中。
《石头记》也是一部彻底的“文史分流”——正面写的是小说,背面写的是历史。正如同“风月宝鉴”,正面是美人,背面是骷髅。
从书名《石头记》到《红楼梦》——再恢复到《石头记》的过程,也可看出《石头记》的威力,足可使封建专制皇帝胆战心惊。曹雪芹为了记录真史——将林黛玉原型竺香玉皇后的事迹,“一字化一泪,一泪化一血珠”地隐写于《石头记》背面;曹雪芹在为竺香玉皇后作传的同时,也写了自传。乾隆皇帝则采取删削与篡改历史档案的方法,意图以伪史代替真史。.由于《石头记》背面隐写着真史,乾隆皇帝便利用御用文人程伟元、高鹗,对《石头记》进行阉割与篡改。将带脂砚斋批语的八十回本《石头记》“奇书”篡改为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小说的过程,反映了中国“文字狱”的残酷,也反映了在如实记录历史,还是删削、篡改历史之间,存在着何等尖锐、复杂的斗争。
《石头记》是中华古代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专制封建社会的浓缩,同时记录了被统治阶级删削、篡改的康、雍、乾时期的一段历史。因而《石头记》不仅是中国古典文学当之无愧的“四大名著”之首,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化的代表。曹雪芹堪称中国的莎士比亚,中国的巴尔扎克,中国的歌德,中国的托尔斯泰。
2014年2月1日是曹雪芹逝世250周年纪念日,2015年6月4日是曹雪芹诞生300周年纪念日,谨以此书作为对曹雪芹的纪念,对他在天之灵的慰藉!
读者需要对曹雪芹进行再认识,对曹雪芹著作——《石头记》进行再认识。愿每一个有文化的中国人都将曹雪芹著作——《石头记》作为自己的必读书。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英译李白之《将进酒》

$
0
0

将进酒

李白

Drinking Revelry

Li Bai

Tr. 许景城(翻译达人Peter Cooper Xu)

 

 

君不见, Behold Not Thou

黄河之水天上来,The Yellow River down from the high sky surging,

奔流到海不复回!Never returns, down to sea, flushing and flowing!

 

君不见,Behold Not Thou

高堂明镜悲白发,For my white hair in high halls’ bright mirrors I moan,

朝如青丝暮成雪!As if turning snow-white at dusk from black at dawn!

 

人生得意须尽欢,Ever seize revelry when thou art in high noon!

莫使金樽空对月。Never leave thy gold goblet empty to the moon!

 

天生我才必有用,Talents bestowed by Heaven are born for good use;

千金散尽还复来。Thousands of gold and coins spent would stream in profuse.

烹羊宰牛且为乐,Cook a lamb and kill a cow just for the rejoice;

会须一饮三百杯。Drink up three hundred cupfuls of wine in high voice.

 

岑夫子, Lo, Chen, my Master!

丹丘生,Lo, Danqiu, my friend!

将进酒,Cheer up and bottoms up!

杯莫停。Never put down thy cups!

与君歌一曲,For thee, let me sing a song;

请君为我倾耳听。To me, lend thy ears along!

 

钟鼓馔玉不足贵,Bells, drums and delicacies never do I ache,

但愿长醉不觉醒。And yet I would rather become dead drunk than wake.

古来圣贤皆寂寞,Solitary sages have been since ancient times,

惟有饮者留其名。While great drinkers have been renowned all the times.

陈王昔时宴平乐,The Prince of yore held in his palace feasts decent.

斗酒十千恣欢谑。Ten thousand coins a cask were for the spree spent.

主人何为言少钱,How can a host proclaim to be short of the coins?

径须沽取对君酌。Let me proceed to get more for our enjoyings.

 

五花马,The dappled horse to be sold,

千金裘,The fur garment worth gold,

呼儿将出换美酒,Calling my son to trade them for the wine mellow,

与尔同销万古愁。With thee I would drown away the age-old sorrow.

Notes:

1. Li Bai is a very famous poet from early Tang Dynasty.

2. This poem was written in the 11th year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Tang Xuanzhong(唐玄宗), just four or five years before An Lushan Rebellion, when the Emperor was indulged in drink and women, and bestowed on evil Minister Li Linpu (李林甫) and Yang Guozhong (杨国忠) the right of dealing with all the official affairs, leaving the nation in darkness and degradation. The poet wrote this poem just to express his resentfulness and satirize the dark officialdom.

 

译文1

Bring in the Wine

Li Po

Tr. Stephen Owen (宇文所安)

 

Look there!

The waters of the Yellow River,

coming down from Heaven,

rush in their flow to the sea,

never turn back again.

 

Look there!

Bright in the mirrors of mighty halls

a grieving for white hair,

this morning blue-black strands of silk,

now turned to snow with evening.

 

For satisfaction in this life

taste pleasure to the limit,

And never let a goblet of gold

face the bright moon empty.

Heaven bred in me talents,

and they must be put to use.

1 toss away a thousand in gold,

it comes right back to me.

 

So boil a sheep,

butcher an ox,

make merry for a while,

And when you sit yourself to drink, always

down three hundred cups.

 

Hey, Master Ts'en,

Ho, Tan-ch'iu,

Bring in the wine!

Keep the cups coming!

And I, I'1I sing you a song,

You bend me your ears and listen一

 

The bells and the drums, the tastiest morsels,

it's not these that 1 love一

All I want is to stay dead drunk

and never sober up.

The sages and worthies of ancient days

now lie silent forever,

And only the greatest drinkers

have a fame that lingers on!

Once long ago

the prince of Ch'en

held a party at P'ing-Io Lodge.

A gallon of wine cost ten thousand cash,

all the joy and laughter they pleased.

So you, my host,

How can you tell me you're short on cash?

Go right out!

Buy us some wine!

And I'll do the pouring for you!

 

Then take my dappled horse,

Take my furs worth a fortune,

Just call the boy to get them,

and trade them for lovely wine,

And here together we'll melt the sorrows

of all eternity !

 

译文2

Invitation to Wine

Li Bai

Tr. 杨宪益

 

Do you not see the Yellow River come from the sky,

Rushing into the sea and ne'er come back?

Do you not see the mirror bright in chamber high

Grieve o'er your snow-white hair that once was silken back?

 

When hopes are won, oh, drink your fill in high delight

And never leave your wine cup empty in moonlight!

Heaven has made us talents; we're not made in vain.

A thousand gold coins spent, more will turn up again.

Kill a cow, cook a sheep and let us merry be,

And drink three hundred cupfuls of wine in high glee!

 

Dear friends of mine,

Cheer up, cheer up!

I invite you to wine.

Do not put down your cup!

I will sing you a song, please hear,

O hear! Lend me a willing ear!

 

What difference will rare and costly dishes make?

I want only to get drunk and ne'er to wake.

How many great men were forgotten through the ages?

Great drinkers are better known than sober sages.

The Prince of Poets feasted in his palace at will,

Drank wine at ten thousand coins a cask and laughed his fill.

A host should not complain of money he is short;

To drink together we'd sell things of any sort.

 

The fur coat worth a thousand coins of gold

And flower-dappled horse may both be sold

To buy good wine that we may drown the woes age-old

译文3

Carouse, Please

Li Bai

Tr. 孙大雨

 

Seest thou not

The waters of the Luteous River rush down from the sky,

And roll off to the sea forevermore not to come back ?

Seest thou not

White locks are wailed at before bright mirrors in halls high,

For turning at wailed at dusk into snowflakes from their morning’s jet black?

 

Seize the moments of content in life and make full mirth of them;

Let not your golden beakers stay empty to glint at the moon.

Heaven hath endowed me with talents certes for good use;

A thousand pieces of gold being scattered bumpers at one carouse.

 

My friends sire Cen and good Danqiu, pause not in drinking,

Let me sing ditty for you, let me your kind ears arouse.

 

Banquets with bell-strikings and drum-beats are not by me prized,

But I wish to drink deep always , ne’er sadly sober remain.

Since olden times , saints and sages have all been solitary,

While drinkers throughout the ages their renown do retain.

When king Chenzhi of literary fame feasted at Pingle

Ten thousand coins were spent for each dipper of rare old vintage.

Why doth our taverner say there is any lack of cash?

We doth our taverner say there is any lack of cash?

We should not lack means to get wine your mind to assuage.

My mottled steed and the fur-lined robe of a thousand crowns,

Let my boy lead and fetch out to barter for drinks divine,

In order to banish with ye both our griefs eternal trine.

 

Tr . May 31,1980.

Rev . July 20,1981.

Rev . April 20,1983

选自:孙大雨.《英译唐诗选》[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译文4

Drink Wine

Li Bai

Tr. 赵彦春

 

Don’t you espy

The Yellow River surge down from the sky;

Up to the sea it does tumble and flow.

Don’t you espy

To my white hair in the mirror I sigh,

That at dawn is black and at dusk turns snow.

Do enjoy life while in prime you run high;

Not to the moon just your empty cup ply.

 

So born by heaven we must be of use;

Spend all the money and more will come up.

Cook lamb, kill cattle just for joy profuse;

Do gulp down three hundred fills from your cup.

 

Cen, my teacher,

Dan Qiu, friend mine,

Don’t put down cups,

Do drink the wine.

I’ll sing you a song of cheer,

Please listen, prick up your ear.

 

Bells, drums and dainties are precious no more;

Drink ourselves drunk, ne’er sober, lying down.

Obscure are the sages and saints of yore,

Only drinkers can enjoy high renown.

At olden times Prince Chen held a great feast;

He drank barrels and barrels with no stall.

How can a host claim to have money least?

I shall buy more and drink up to you all.

 

Dapple equines,

Gold fur that shines.

Call our son to pawn them, buy wine, buy more,

With you I will drink off our age-long sore.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咬文嚼字》发布“2014年十大流行语”

$
0
0

《咬文嚼字》编辑部

一、顶层设计  原是系统工程学概念,意思是从顶层开始,对工程项目的各个层次、各个要素、各个方面统筹规划,以便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后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领域。作为一个政治名词,“顶层设计”指的是政府的“战略管理”,其核心是整体性、全面性、长远性以及重大性、全局性目标的设定,是政府统筹内外政策和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思维方式。顶层设计离不开设计师。邓小平是公认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如今,人们称习近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顶层设计师。

二、新常态  顾名思义就是“新出现的常态”,译自英语的“New Normal”。它本来描述的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西方经济恢复缓慢而痛苦的过程,有人概括为“一低两高”,即“低增长、高失业、高债务”。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有人总结为“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这就是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新常态”一经流行,已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各行各业都在使用。例如“立法先行成为治国理政的新常态”,“平安幸福成西藏新常态”,“候鸟式养老已成为东北老人生活的新常态”。

三、打虎拍蝇  书面语称“打虎拍蝇”,口语则称“老虎苍蝇一起打”。“老虎”和“苍蝇”是两个比喻,“老虎”喻指位居高层的腐败官员,“苍蝇”喻指身处基层的腐败官员。 “打老虎”, “拍苍蝇”,反映了党中央在惩治腐败这一大是大非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和政策措施,既形象又深刻,顺天时而得民心。

四、断崖式  高峻、陡峭的山崖断裂,必然会引发猛烈而快速的山体滑坡,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人们用“断崖式”形容幅度大、势头猛的下行状态,运用范围十分广泛。如反腐领域有“断崖式降级”,股市有“断崖式暴跌”,楼市则有“断崖式降价”,还有人把气温大幅度下降说成“断崖式降温”,等等。

五、你懂的  本是网络用语。201432,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在回答关于周永康的提问时说:“无论什么人,无论职位有多高,只要触犯党纪国法,就要严厉惩处。我只能回答成这样了,你懂的。”发言人睿智而幽默的回答引发了一阵笑声。于是“你懂的”走出网络,在全社会流行。 “你懂的”主要用于两种场合。一是由于许多人都知道,说话人不必多说或无需说明。二是由于涉及敏感话题,说话人不愿说、不能说或者不便说。当下,“你懂的”成为一个有几分“神秘”而又十分管用的社交应对语。

六、断舍离   来自日本的“汉字词”。日本家政咨询师山下英子著有《断舍离》一书,倡导通过“做减法”,收拾好自己居住的房屋,让自己生活在宽敞舒适自由的空间,从而寻求压力的缓解和心灵的释放。随着图书的畅销,“断舍离”成为时尚新词,意思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迷恋”。如今,“断舍离”已成为一种现代生活的理念,延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有医生说“治疗高血压要断舍离”,有教师说“上好语文课也要断舍离”,等等。

七、失联  “失去联系”“失去联络”的意思。38,马来西亚航空公司一架载有239人的波音777-200飞机与管控中心失去联系,至今下落不明。新闻报道中反复出现“失去联系”“失去联络”的说法。为了简便,一个新的缩略词“失联”应运而生。由于言简意明,在一段时间里,“失联”一词几乎天天见于媒体,如今家喻户晓。

八、神器  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十大神器”的说法,比如盘古开天地的神器叫“开天斧”,女娲补天的神器叫“补天石”。古代人类对宇宙间许多现象无法认知,难以解释,只好“归功”于“神”的力量。如今将某种新器物或高科技产品称为“神器”,目的是强调其独特的“神奇”功效。报载,为了便于民警取证执法,上海交警部门推出了“可视化执法记录仪”“新型锁车器”等多种高科技“执法神器”。当前,“神器”成为备受青睐的潮语。

九、高大上  “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缩略。电视剧《武林外传》和电影《甲方乙方》都使用过“高端大气上档次”这个七字短语,后凝结为三字词“高大上”, 2013年开始流行,但尚未达到大众耳熟能详的地步。2014年,“高大上”不断升温,使用率和知晓率大幅提升,迅速成为喜闻乐见的全民流行语。适用范围也十分广泛,人(比如一位作家)、事(比如一场友谊赛)、物(比如一部手机),都可以用“高大上”来形容。

十、萌萌哒  即“萌萌的”,本为网络词语,现在已演化为大众流行语。“萌”即可爱;重叠为“萌萌”,则是很可爱的意思。“哒”读da,本为音译用字, 谐音“的”,显得俏皮、幽默而亲切。“萌萌哒”三字连用,意为太可爱了,人、事、物均可使用。习近平主席访问大洋洲期间,新华社发布的一张彭丽媛怀抱可爱的澳大利亚珍稀动物考拉熊照片,被网友赞为“萌萌哒”。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李辰冬《红楼梦研究》摭谈(转载)

$
0
0

李辰冬《红楼梦研究》摭谈(转载)

李辰冬《红楼梦研究》摭谈

 

【内容提要】本文着重从李辰冬创作《红楼梦研究》时的小说批评研究背景,《红楼梦研究》的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及主要内容,《红楼梦研究》的学术价值等方面入手,充分挖掘李辰冬《红楼梦研究》的学术成就,及对今后《红楼梦》研究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李辰冬  《红楼梦研究》指导意义

 

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1]是红学史上第一部建立在现代文学理论基础上的全面而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大陆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年之内出了六版,时人称之为“破天荒的创举”,[2]能代表此期《红楼梦》艺术研究所能达到的高水准。就是这样一部学术名著,目前学界对其学术价值关注的还不够,论及文字仅有熊飞宇《李辰冬<</SPAN>红楼梦研究>管窥》[3]、邓庆佑《李辰冬和他的<</SPAN>红楼梦研究>[4]。然而熊文只是关注到李辰冬受泰纳及比较国学派的影响,从时代与个性两个方面对曹雪芹和《红楼梦》加以阐发;邓文主要对李辰冬其人及其《红楼梦研究》的主要观点和不足做了分析。本文将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另辟蹊径,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走进李辰冬《红楼梦研究》的内核,挖掘其红学研究的主要成果。批判地继承,以指导今后的红学研究。

一、李辰冬研究《红楼梦》时的“小说批评”研究背景

清末民初,正是中西方各种思潮交汇融合的时候,也是中华民族面临内乱外侵的特殊历史时期。有识之士纷纷借鉴西方经验以挽救国家危亡。这种多元的思想也影响到了学术研究领域,影响到了《红楼梦》研究。此一时期的《红楼梦》小说批评研究主要呈现三种情形:

一是带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对《红楼梦》主题思想的解读。比如季新的《红楼梦新评》从社会改良的角度来剖解《红楼梦》,抨击其中的婚姻家庭制度;[5]佩之的《红楼梦新评》要以批评社会的态度重新给《红楼梦》“一个价值”,认为《红楼梦》是批评社会问题的小说,“如看不到这些,便辜负了作书人的一片苦心。[6]这种批评角度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更多地体现出研究者的政治理想,而忽略了小说本身的美学价值。

二是完全承继王国维的研究思想和方法,认同其“解脱”观念,依据作品本身对作品主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比如成之论《红楼梦》从解读十四支梦曲着手,认为“《红楼梦》一书,以历皋人世种种苦痛,研究其原因,而求其解觅之方法为宗旨”。 [7]这一类批评文章同样忽略了作品艺术价值的深入探讨。

三是借鉴王国维援引西方美学、哲学理论的方式来探讨《红楼梦》艺术价值,但尚不够深入、全面。例如吴宓的《红楼梦新谈》直接援引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认为“凡小说之杰构,必具六长”,即宗旨正大、范围宽广、结构谨严、事实繁多、情景逼真、人物生动。作者依此“六长”为绳墨,来评估《红楼梦》,结果发现“处处合拍,且尚觉佳胜”。[8]文章对于艺术价值的探讨不乏有益的启示,但称不上全面系统。

此时期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同样是在强烈的爱国情绪支配下完成的,但是李辰冬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摒弃了文学批评的主观性,也不再拘囿于个人的感受,而是以客观的态度,以比较研究法对《红楼梦》展开研究,将《红楼梦》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他在《红楼梦研究》自序中写到:九一八事变之后,“由于耻辱,由于苦闷,由于自己国家地位的低落,渐渐回想到我国光荣的古代文化。我想把红楼梦介绍给西洋人,意思是我们也有与你们同样伟大的作品。[9]可以说,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无疑是这一时期《红楼梦》小说批评研究中最动人的篇章。

二、李辰冬《红楼梦》研究方法谈

李辰冬研究《红楼梦》采取的是比较文学批评法。所谓比较文学批评法是将研究对象自觉地由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文学扩展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民族和地区文学中进行“跨文化的”综合性考察和研究的方法。“研究方法全以欧洲第一流批评家研究他们第一流作品的结果,来与红楼梦做个比较,就是说他们认为第一流作品必具的条件,看看他是否具有此种特质”[10]李辰冬的比较研究属于平行研究法,是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比较其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有价值的结论。平行研究的理论依据是文学作为人类精神现象的精华,存在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状况,因此文学现象之间不必存在事实上的影响关系也可以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不受拘囿地探讨其异同及其深层意蕴,从而更深刻地了解文学的本质和对人类的意义。也就是说,在平行研究中,处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具有不同地位和影响的作家作品都可以在“可比性”的前提下,进行比较研究。李辰冬在论及《红楼梦》艺术成就的时候比较成熟的运用了这种批评方法。

李辰冬用来比较的作品既有其他中国古典长篇说部,也有中国其他文体的文学作品。比如在论述《红楼梦》语言风格时,谈到《三国》的文字是半文半白的,《水浒传》的文字处处觉得造作生涩,《金瓶梅词话》的语言比较自然,可惜未把语言美术化。只有曹雪芹是天生的语体散文家,唯有这些正活着的语言,才能表现正活着的生活。[11]还与《两都赋》《东都赋》《西京赋》《阿房宫赋》等其它文体作了比较,说明它们的美是形式的,是技巧的,而《红楼梦》的语言风格是天才的,是无法模拟的。“正如人造眼与真眼的区别一样,一个有反射,一个无反射。《红楼梦》的风格就是发生反射的诗的风格。[12]

在《红楼梦研究》中是最典型的是与外国文学作品的比较,也是最能体现李辰冬写作意图的。《红楼梦》的文字与但丁的《神曲》比较,“在文字上,是中国将来文字的模范;和但丁的《神曲》,在现代意大利的文学史上,有同样的价值”。[13]李辰冬称《红楼梦》为“海潮式”结构非常新颖、形象,通过比较论证也是相当成功的。他说《堂•吉诃德》的结构如海潮初起的波浪,显得单调;《战争与和平》的结构每一回故事自有起落,好像是百数十篇前后相关的短篇小说;而《红楼梦》的结构“系一浪接一浪,无间断,无痕迹,即令回末,不是余波未尽,就是新浪重起”。“以结构论,没有与《红楼梦》可比的”。[14]

比较研究是一种科学的,客观的研究方法,李辰冬用来做比较的作品非常之多,也正因为此,他的论述具有充分的说服力,所得出的结论也很客观。

三、李辰冬《红楼梦》研究的理论基础

关于文学批评,李辰冬认为作品来源的发掘,美感基础的阐扬,艺术造诣的批判三步骤是认识作品最完善的方法。一部作品的认识至少从两方面入手:(一)作者的个人意识;(二)作者的时代意识。所谓“作品来源的发掘”即从第一方面来认识作者的个性,作者的“个性”成就了作品的品格。“时代意识是美感的基础,亦即读者爱好的因素”,“美感基础的阐扬”即作品能够体现这种时代意识的精神。所谓“批判”指作家的艺术造诣,看作家的表现技巧是否传达了他的意识。这是李辰冬汲取了泰纳、克罗契和弗理契三位大师的方法而有所创新的结果。可以说这种研究方法贯彻了李辰冬一生的文学研究事业。但《红楼梦研究》属于其早期研究成果。作者坦言是在泰纳的《巴尔扎克论》的影响下写成的。泰纳的研究方法注重“作品来源的发掘”,即关于作者的个人意识和时代意识的研究。

《红楼梦研究》对泰纳理论的应用集中体现在第二章和第四章。所谓个性是指由特殊的环境、教育、血统,生活等等而形成的个人意识。李辰冬主要应用了胡适《红楼梦考证》对曹雪芹及其家世的背景资料,分析了曹雪芹的时代、个性和人生观,把曹雪芹所生活的时代定义为“绅士阶级复兴时代”。

所谓时代,指由经济、政治等关系而产生的时代意识;在第四章,通过家庭、教育、政治与法律、婚姻、社会、宗教、经济七个方面揭示了《红楼梦》反映的时代特征。李辰冬认为文学作品的世界是真实世界的反映,有价值的文化史仅仅反映教育、家庭、社会、政治、经济等等的制度和沿革,艺术才能反映这种制度的精神。我们固然不能说一部文化史所讲的文化都是皮毛的,表面的;但也不能说艺术里所表现的文化都是空虚的、想象的,如果要实用的话,二者是同等的地位,有同样的价值。[15]因此《红楼梦研究》的第四章通过《红楼梦》小说体现出的时代环境也是处处照应其“绅士阶级复兴”的概念,但同时也指出此时的社会已经处于个人主义时代。

泰纳是法国的文艺理论家,他提出文学的产生决定于时代、种族、环境三要素的理论。在泰纳看来.艺术作品是记录人类心理的文献。人类心理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外在条件。因而文艺创作及其发展趋向,是由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力量所决定的。他主张研究作家作品,必须在这三个方面占有大量材料,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16]这种研究方法的核心是从作者本身出发,发现作者的意识,也就是发现作者在时代,种族,环境三方面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意识,再循着这种意识去解读作者的作品要说明什么问题,反映什么思想。

四、《红楼梦研究》的主要内容

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七万余字,首为自序,然后分列五章。

在自序中,李辰冬主要阐明了自己对“《红楼梦》不成问题是世界的杰作”的认识,简单交代了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即“只在解释它在世界文学的地位”。

第一章“导言”,主要表明作者对《红楼梦》考证的态度。在简要批评了索隐谬论的基础上,肯定了胡适运用的考证研究方法。作者认为考证的目的在于“帮助读者发现作者的意识,这种目的达到,其任务也就完结”。但对于胡适提出的“自传说”,李辰冬认为其有“拘泥史事之嫌”。

第二章“曹雪芹的时代个性及其人生观”,通过分析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所生活的时代定义为“绅士阶级复兴时代”;认为人生观是作家在作品里留下的有系统的思想的痕迹。曹雪芹的人生观是达观的,处世哲学也是达观的,是“醒后的卢生”,他的艺术理论系由他的人生观而来,也是主张自然的。因此,曹雪芹的态度是极端写实主义的。

第三章“《红楼梦》重要人物的分析”,主要介绍了最能代表时代精神的六个人物,即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雨村、薛蟠。李辰冬认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是这个时代才子佳人性格的典型,王熙凤、贾雨村、薛蟠则属于一般人性格的典型。

贾宝玉之所以不朽,因为一方面他象征了中国数千年来绅士阶级的爱情,另一方面,他象征着人类的“情种”。在分析林黛玉人物形象时,用林黛玉之“妒”和潘金莲之“妒”进行比较,说明潘金莲如资产社会的,言谈粗鲁;林黛玉为绅士阶级的,词调文雅。

贾雨村是 “绅士阶级复兴时代官僚典型者”。贾雨村的人生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野心勃勃,目空一切的少年时代;二是善于钻营的官僚时代。作者认为这类人物在新兴绅士阶级文学里是没有的,只有到了绅士与资产两种质分而组成的绅士阶级复兴时代,这类人物才能出现。“因那时的绅士们,所处的非实际而象幻梦的人生,对这种钻营逢迎的勾当既不愿做,即做也不愿形之笔墨。资产社会的文学里,也没有这类人物,因那时作家所注意描写的,是小资产者们,怎样奋斗的走向官宦之途,未曾注意钻营逢迎一方面。[17]

第四章“《红楼梦》的世界”,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所体现的当时的社会意识。通过家庭、教育、政治与法律、婚姻、社会、宗教、经济七个方面揭示了作品反映的现实世界也是符合“绅士阶级复兴时期”的时代特征的。

《红楼梦》重要人物的分析是纵的研究,即从448位人物中,选出可以代表时代性的几位,述其生活、性格及其在本书的地位和关系。《红楼梦》的世界是横的研究。叙这448位人物所组织的世界,他们的家庭制度、社会组织、法律状况、经济情形、宗教信仰、婚姻条件以及所受的教育。[18]

第五章“红楼梦的艺术价值”,分别论述了《红楼梦》的结构、风格、人物描写和情感表现。这一章是书中精华。他说《红楼梦》的结构周密繁杂,“好像跳入大海一般,前后左右,波浪澎湃,而且前起后拥,大浪伏小浪,小浪变大浪,也不知起于何地,止于何时,使我们兴茫茫沧海无边无际之叹!又好象入海潮正盛时的海水浴一般,每次波浪都给我带了一种抚慰与快感;而且,此浪未覆,他浪继起,使我们欲罢不能,非至筋疲力倦不已”。又说:“《红楼梦》系一浪接一浪,无间断,无痕迹,即令回来,不是余波未尽,就是新浪重起,使我们游泳《红楼梦》海面的人,食无心,睡无意。”《红楼梦》的风格,是“没一点润饰,没一点纤巧,并且也不用比拟,也不加辞藻,老老实实,朴朴素素,用最直接的文字,表现实物最主要的性质”,往往只有“几句话,不但表现了人物的形声色三种特性”。《红楼梦》的人物描写,曹雪芹能使贾府数百号人,“因地位的不同,贵贱的区分,贫富的差异,心理也随之而异”,他“描写人物的目的,就在给人物一种个性,既不誉此而贬彼,也不抑此而扬彼。因为内心的不同,形之于外,即令最细微的室内陈设,也因之而异”。至于情感表现,曹雪芹也和他描写人物一样。读宝玉挨打一段,“他能使我们为贾政、贾母而怒;为宝玉而流泪;为王夫人,为林黛玉,为袭人,为薛宝钗而悲”。贾政的“怒”与贾母的“怒”根本不同,王夫人、林黛玉、袭人和薛宝钗的“悲”也大异其趣,但是,曹雪芹有这种本领,能驱使文字去表现不同人物的悲和喜,而且能在同一读者的头脑中产生效果。这是因为“曹雪芹富于情感,所以他的文字也富于情感”,“他要喜,文字也喜,他要怒,文字也怒,他有多少情感,文字也有多少情感”的缘故。[19]

《红楼梦研究》的主要内容正是李辰冬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应用。文中主要分析了曹雪芹的个性,阐述了《红楼梦》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最后通过论述《红楼梦》的艺术价值,得出曹雪芹是客观主义作家最伟大的代表。

五、《红楼梦研究》的学术价值

(一)用文学比较法全面、系统、深刻地评估了《红楼梦》艺术价值。

生命短暂而艺术永恒。别林斯基说过,“确定作品美学上的优劣程度,应该是批评家的第一步工作。当一部作品经不住美学分析的时候,就不值得对它作历史的批评了。”[20]因此,李辰冬《红楼梦研究》的学术价值首先体现在用文学比较方法全面、系统、深刻地评估了《红楼梦》艺术价值。在对《红楼梦》的艺术价值进行了生动、细致的分析之后,论证了《红楼梦》是世界第一流作品,曹雪芹是客观主义作家最伟大的代表,确立了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定位。

在当时的文学研究领域,《红楼梦》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定位并不客观,甚至是被贬低的。比如陈独秀认为其“善述故事”的地方“琐屑可厌”;[21]胡适曾多次对人说:“《红楼梦》不是一部好小说”,他甚至认为《红楼梦》在思想见地上比不上《儒林外史》,在文学技术上比不上《海上花》……“也可以说,还比不上《老残游记》。[22]俞平伯也认为《红楼梦》是一部“闲书”,不得进于“近代文学之林”;[23]刘大杰认为《红楼梦》不能“同世界上第一等的文学作品,相提并论了。”[24]李辰冬则独辟蹊径,通过《红楼梦》人物塑造,结构安排、风格技巧、情感体现四个方面深入而客观地分析,论证了《红楼梦》高超的艺术价值,不但在中国文学史,而且在世界文学史鲜有与其并肩的作品。同时期的文学批评家李长之先生称其对“审美的考察”是“颇为成功的”。

(二)《红楼梦研究》体现了李辰冬对文学批评全面、系统性的追求。

李辰冬运用泰纳的理论,把作者的个人意识与作者的时代意识结合起来,从作品的人物形象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来揭示作品的时代精神,综合艺术表现的各个侧面来论述作品的艺术性,然后总的评论作品的文学价值。他所架构的这种作品研究框架,是现代文学研究的一大进展,而且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小说作品研究领域。

李辰冬说,“文学批评之难,难在无偏见”。还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从四周八面看桌子,任何角度所看的均为桌子之一面,如以一方所见为桌子的全面,则非;若说它不是桌子,也非。四周八面的桌子总和才是桌子的全体。[25]

李辰冬的研究方法当然有其思想局限性,他所看到的也并非《红楼梦》的“四周八面”,但是这种首先从作者本身,从作者的时代来认识作品的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无疑成为我们切入作品本质思想的最有益的方式。

(三)对《红楼梦》中重要人物的分析是“五•四”以来第一篇现代意义的人物形象研究专论,对今后《红楼梦》人物评论具有重要意义。

《红楼梦》人物分析在红学研究中并不鲜见,但是此前只有片断的论述和偶拾琐记式的看法,例如徐瀛的《红楼梦赞》,西园主人的《红楼梦论辨》中人物论部分等等。刚刚从索隐和考证热潮回归文学立场的《红楼梦》研究更多的是从社会学角度去思考《红楼梦》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李辰冬不但注意到了《红楼梦》艺术价值的评判,还注意到了《红楼梦》人物形象对《红楼梦》思想的反映,用他自己的话讲是“反映时代精神”。所选人物具有典型意义,也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评价。当然,因为作者之意重在阐述人物所反映的时代意识,因此并没有过多展开,不属于丰满的纯粹意义上的人物论。但是在红学研究中却是具有开创性的,富有现代气息的。李辰冬比较早的注意到了曹雪芹刻画人物的艺术技巧,称之“真正活泼生动而有个性”,并且认为这样的人物不下60余位。

其要者如迎春的懦弱,探春的刚强,惜春的固执,李纨的贤淑,贾母的慈悲,贾兰的勤学,贾环的卑贱,贾政的道学,贾赦的尴尬,袭人的乖巧,晴雯的尖刻,夏金桂的悍泼,王夫人的宽厚,邢夫人的愚鲁,卜世人的悭吝,赵姨娘的无识,妙玉的乖张,尤二姐的顺从,尤三姐的刚烈,李嬷嬷的讨厌,赵嬷嬷的罗嗦,醉金刚的慷慨,刘姥姥的粗趣,史湘云的天真,都是读过《红楼梦》者,永忘不了的。[26]

应该说这种定位是比较准确的,现在针对大多数人物的评价仍然没有脱离这个基本论调。

六、重研《红楼梦研究》的现实意义

学术的进步需要敢于创新的精神,更需要独立思考的精神。世界上不会存在一种完美的文学批评模式,只有逐步趋于完美的追求。我们今天重新研读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红楼梦研究》不是某种理论的照搬和应用,而是辩证地汲取,批判地继承中外名家的学术观点。

在当前的学术研究领域,存在着两种现象,一是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迷信学术权威;二是缺乏独立思考的魄力,不敢质疑权威观点。更有以权术代替学术,“一言堂”的现象存在。这些都是制约学术发展的痼疾。“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思考的能力,没有思辨的勇气,学术领域必将成为一潭死水。李辰冬对胡适的《红楼梦考证》是相当推崇的,认为是将红学研究引入正轨的作品之一。当时胡适是燕京大学教授,而李辰冬是燕京大学的学生。但是在学界权威面前,他仍然保持着独立思考的精神,敢于质疑权威理论,指出胡适的推论“未免拘泥”。

在对《红楼梦》的世界进行解读时汲取了萨孟武的社会学理论;萨孟武在《〈水浒传〉与中国社会》中指出“绅士阶级的道德是忠孝二字”。[27]在《<</SPAN>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里提到“吾国伦理以孝为本”。[28]李辰冬继承了其理论认为《红楼梦》所体现的家庭是属于绅士阶级的宗法时代,以孝维持的大家庭制。但是同时也认为那时的实际社会在个人主义时代。

泰纳的“时代”“种族”“环境”三因素说在李辰冬的研究思想中得到了具体体现,但是也没有完全照搬,而是融入了“经济”因素,摒弃了“种族”因素,体现出了研究者自己的思索。正如李辰冬自己所说,“五十年来我都是按照一些文学上的原则而完成我的著述,没有一点是拾人牙慧,这是我引以自傲的。”[29]

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体现了一个学者不盲目崇拜西方文艺理论,不迷信学术权威,独立思考,批判继承,敢于创新的学术精神和科学的学术态度。

(二)《红楼梦研究》以文学的立场,把《红楼梦》当做专书来研究,是一种创举。

在索隐、考据盛行,蔡胡论战为学界所瞩目时,李辰冬注意到了《红楼梦》本身的艺术价值,把人们的视线拉归拉回到了《红楼梦》小说本身。此后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注重到小说本身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探讨。四十年代张天翼的《贾宝玉的出家》、太愚的《红楼梦人物论》、陈觉玄的《红楼梦试论》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作品。

然而,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对《红楼梦》的研究总是视考证为“最高学问”,把曹雪芹家世研究、《红楼梦》的版本研究置于红学研究的“正宗”位置之上,对《红楼梦》本身的研究往往被视为“花边”。更有甚者,尽然把《红楼梦》小说思想性、艺术性的研究排斥在红学研究之外。余英时先生曾指出,《红楼梦》描写的是一个理想世界,而考证派则要将这个理想世界拉回到现实中来。实则红学研究,不能以曹雪芹生平家事考证和版本考辨为归宿,而应当回到《红楼梦》这部小说作品本身。“红学”中的一些难解问题,应当用文艺学的眼光来审视,否则便会越解越远,越解越乱。因此,李辰冬运用小说批评学的研究方法对《红楼梦》小说思想、艺术价值的解读对今后的红学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任何艺术作品的流传都源于它不朽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其中流动着人类共同的情感和对美的认知。《红楼梦》是属于世界的文化遗产,更值得我们去汲取其中的精华,从而深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指导现阶段以及今后的学术研究和文化发展。惟其如此,才能无愧于一代代红研前辈们的薪火相传,无愧于今天拥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学术氛围的伟大时代。

 

注释:

[1] 《红楼梦研究》李辰冬著,正中书局印行,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四月版。本文征引原文均来源于此版本,下不赘述,只注明页次。

[2] 详见解玺璋《认识李辰冬:红学史上的一个奇迹》,载李辰冬著《知味红楼》(后记),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年。

[3]《红楼梦学刊》,2010年第01期。

[4] 《红楼梦学刊》,1995年第04期。

[5]详见《小说海》1915年第一卷12期。

[6]详见上海《小说月报》第11卷第6号(1920625日)、第7号(1920725日)。

[7] 成之撰《小说丛话》,《中华小说界》1914年第38期。

[8] 吴宓撰《红楼梦新谈》,《民心周报》1920年第1718期。

[9][1]自序,第1页。

[10]同上,第2页。

[11][1],第102页。

[12]同上。

[13] 同上,第107页。

[14] [1],第95页。

[15] [1],第 5758页。

[16] 泰纳著 傅雷译《艺术哲学》,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6月版,第9页。

[17] [1],第52页。

[18] [1],第31页。

[19] [1],第111页。

[20] 别林斯基撰《关于批评的话》(第一卷),《别林斯基论文学》,新文艺出版社,19587月第一版,第262页。

[21]陈独秀《红楼梦新叙》,见《红楼梦》(卷首),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5月初版。茅盾《节本红楼梦导言》,《申报》193611日。

[22] 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90页。

[23] 俞平伯著《红楼梦辨•红楼梦底风格》,见《俞平伯论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24] 刘大杰撰《红楼梦里重要问题的讨论及其艺术上的批评》,载1925121日《晨报》七周年纪念增刊。

[25] 李辰冬著《李辰冬古典小说研究论集》,中华书局,2006年,第243页。

[26] [1],32页。

[27] 萨孟武著《<</SPAN>水浒传>与中国社会》,北京出版社,20054月,第11页。

[28] 萨孟武著《<</SPAN>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岳麓书社,19881月,第13页。

[29] 李辰冬著《李辰冬古典小说研究论集》,中华书局,20066月,第254页。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戚蓼生:《石头记序》注解(6)

$
0
0

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见也。[我听说绛树这个人同时能唱两支歌,一种声音从喉咙发出,一种声音从鼻子发出。我听说黄华这个人能同时写两种字体,左手写楷书,右手写草书。真是神奇的技艺啊!我只是没有能亲见亲闻。]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今天我亲眼目睹到有人一声便能唱出两首歌,而不用喉加鼻,一手落笔便写出两种字体,而不用左右两手,这万万不可能有之事,而我竟从《石头记》一书中找到了。太奇妙了。]

夫敷华掞藻、立意遣词无一落前人窠臼,此固有目共赏,姑不具论;第观其蕴于心而抒于手也。[从情节铺陈选题,到思想境界和用词,没有一处落入前人的旧套套,这一点有目共睹!在此我且不加评论;作者心中所运筹谋划的均能用文字抒发出来。]

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则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表面是注释那件事,实际他却正写这件事,表面看他正在招手让某人过来,其实他却正在目送此人离去,他笔下的人物,似乎很奸诈的,实际上却笃实正派,另外有一些人从表面看来很正派其实却极淫荡。《石头记》正像《春秋》一样,隐藏着对统治者的指责和抨击,像史学家一样,运用了曲折迂回之笔。]

试一一读而绎之:写闺房则极其雍肃也,而艳冶已满纸矣;状阀阅则极其丰整也,而式微已盈睫矣;写宝玉之淫而痴也,而多情善悟,不减历下琅琊;写黛玉之妒而尖也,而笃爱深怜,不啻桑娥石女。[他写闺房如用素描,而读者看到的却是满纸妖艳华贵。写府第,表面看极其荣华富贵,但实质已没落衰竭。写宝玉表面淫乱痴呆,实质上则多情聪敏,不比历下和琅邪差。他所摹写的黛玉爱嫉妒并语言尖刻,实际待人诚恳,爱怜下人,不在桑娥和石之下。]

他如摹绘玉钗金屋,刻画芗泽罗襦,靡靡焉几令读者心荡神怡矣,而欲求其一字一句之粗鄙猥亵,不可得也。盖声止一声,手只一手,而淫佚贞静,悲戚欢愉,不啻双管之齐下也。[他所摹写的宝玉宝钗的寝室物品,所描画的乡间野景、衣服穿戴,真使人如临其境,心旷神怡啊,其中连一语粗鄙猥亵之语也看不到!因而可以说,他仅喊了一声,他也只做了一个动作,却同时描绘出淫逸和贞洁,悲伤与欢乐,这不就是双管齐下吗!]

噫!异矣。其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迁乎?然吾谓作者有两意,读者当具一心。[啊!太神奇啦!他不就是左丘明、司马迁吗?然而我认为作者在书中一语有两种含义,读者就应一心一意地认真领会。]

譬之绘事,石有三面,佳处不过一峰;路看两蹊,幽处不逾一树。必得是意,以读是书,乃能得作者微旨。[这就像画画;山石有三面,真正的美景不过一峰;道路两侧,幽静之处,不过是一树木。看出关键和重点,分清真假,才能明白作者的苦心和诉求。]

如捉水月,只挹清辉;如雨天花,但闻香气,庶得此书弦外音乎?乃或者以未窥全豹为恨,不知盛衰本是回环,万缘无非幻泡,作者慧眼婆心,正不必再作转语,而千万领悟,便具无数慈航矣。[观月得光;观花闻香,方可得到书中之喻意和隐寓。或许因没有看到完整的《石头记》一书而遗憾,岂不知盛衰本是来回循环,人间所有事都将成为泡影。虽然作者是独具慧眼、苦口婆心,也不会在再说那些画蛇添足的话。读者只要千方百计地去领悟作者的真心真意,没有误解,便如乘上了渡过人生苦海的航船。]

彼沾沾焉刻楮叶以求之者,其与开卷而寤者几希![虽然有人探索人物结局、为能模仿该书续写故事而沾沾自喜,但是,读者虽多,理解作者本意的有几个人呢?]

评论:戚序明确指出,一、《石头记》是一声而有两歌,即一面小说,一面历史。二、看是半部书,实际是完整的一部书,没有必要续写《石头记》。】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戚蓼生《石头记》序

$
0
0

戚蓼生:http://baike.baidu.com/view/447443.htm

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

夫敷华掞藻、立意遣词,无一落前人窠臼,此固有目共赏,姑不具论;第观其蕴于心而抒于手也,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则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

试一一读而绎之:写闺房则极其雍肃也,而艳冶已满纸矣;状阀阅则极其丰整也,而式微已盈睫矣;写宝玉之淫而痴也,而多情善悟,不减历下琅琊;写黛玉之妒而尖也,而笃爱深怜,不啻桑娥石女。他如摹绘玉钗金屋,刻画芗泽罗襦,靡靡焉几令读者心荡神怡矣,而欲求其一字一句之粗鄙猥亵,不可得也。盖声止一声,手只一手,而淫佚贞静,悲戚欢愉,不啻双管之齐下也。噫!异矣。其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迁乎?

然吾谓作者有两意,读者当具一心。譬之绘事,石有三面,佳处不过一峰;路看两蹊,幽处不逾一树。必得是意,以读是书,乃能得作者微旨。如捉水月,只挹清辉;如雨天花,但闻香气,庶得此书弦外音乎?

乃或者以未窥全豹为恨,不知盛衰本是回环,万缘无非幻泡,作者慧眼婆心,正不必再作转语,而千万领悟,便具无数慈航矣。彼沾沾焉刻楮叶以求之者,其与开卷而寤者几希!

 

翻译:我听说有个叫绛树的人,能同时用喉和鼻唱出两种不同的歌谣。又有个叫黄华的人,能够同时分别用左右手写出楷书和草书两种字体。这真是神奇的本领呀,可惜我从来都没见过。然而同时唱两支歌又不分喉鼻,同时写出两种字又不区分左右,一个发声也能同时唱出两支歌,一只手也能同时写出两种字,这些万万不肯能发生的怪事,却在《石头记》这本书上奇迹般发生了。哎,真是太神奇了!

《石头记》的辞藻、立意、文体,一点也不落前人窠臼,这是有目共赏的,暂且不说。再看这作者蕴于心中的写作手法,笔锋在此却实是在写彼,前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内容近乎怪诞却蕴意深刻,语言十分肃穆却充满儿女情长。这就好比《春秋》里细微处的褒贬笔法和史家经常使用的婉曲笔意。

下面我就试着一一罗列出来:书中描画闺房时,本是用着十分典雅、庄严的笔调,而艳丽妖娆的气氛似乎都已渗于纸外;描绘功勋世家时,本是一派繁华壮观井井有条的气象,但那颓废衰败的情势已迫在眉睫了;刻画宝玉时,则力使他“淫”又“痴”,而他的多情和擅悟又让人感觉不在欧阳修之下;描写黛玉则刻画她的嫉妒和尖酸刻薄,然而她对爱情的专一和对青春易逝感悟,又不下于泪如雨下的潇湘妃子和化为望夫石的石女。书中其它的佳处,诸如描写少女的外貌衣饰,着实令人如痴如醉,心生向往,但如果想从这描写中找出一字一句粗俗的辞藻,那又是绝无可能的。大概这《石头记》的作者喉咙只一个,手也只用一只,但是放荡与深情,悲戚与欢愉,却能够双管齐下。哎,这真是太神奇了!这《石头记》作者大概就是稗官野史中的左丘明或司马迁吧?

虽然我说作者能够双管齐下,但读者们应该只从一个角度看此书。比如作画,怪石有三面,传神之处不过一峰;欣赏路边风景时可以看左右两面,但真正优美之处不过一棵树。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从字句间体会作者的微言大义。如果不这样,那就好象想要捞取水中之月,却只能掬得一捧月光;又如想要聆听佛祖宣讲佛法,就算身处普降天花雨落中,因为没有慧根,也仅只能闻到香气而已。这样又怎能听得懂此书的弦外之音呢?

可能会有人以此书未写完为一大憾事,其实他们只是不理解世间的盛衰本来就是循环往复,缘分也无非都是幻梦罢了。《石头记》的作者慧眼婆心,我就不在此转述了,而阅读时那万千的领悟,就是无数的慈航了。只可惜那些沾沾自喜写续书的人,能够而领悟作者旨意的又能有几个?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养生十六宜

$
0
0
原文地址:养生十六宜作者:徐厚瑜

养生十六宜

 

 

人皆愿长寿,长寿须养生。养生讲方法,方法贵坚持。坚持要持久,持久能长生。《养生十六宜》是先人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谁坚持,谁受益。 十六宜:髮宜常梳;面宜多擦;目宜常运;耳宜常弹;舌宜舔腭;齿宜数叩;浊气宜常呵;心宜常静;背宜长暖;胸宜长护;腹宜常摩;肛宜常提;肢宜常摇动;足心宜常搓;皮肤宜常干浴;便宜禁言。

1)髮宜常梳。头为全身之首脑,百脉会集之地。常梳头发可以促进头部血液循环、疏通经络、明目祛风、防止脑出血、脑缺血等。方法是:坚持每日用双手十指或梳子干梳头100--200下。

2)面宜多擦。古人谓之浴面,可使百脉调和、气血不衰。持之以恒,到老面色红润,皱斑少生。方法是:先搓热两手,用中指沿着鼻子两侧自下而上,和其他指头一起摩擦到额头,向两侧分开,经过两颊而下。这样反复36次。

3)目宜常运。运目可使眼部气血畅通,肌肉丰满紧凑,防止眼睑下垂形成眼袋;古人说,运睛能去内障外翳,可以纠正近视、远视。方法是:端坐平视,双目从左向右转14次;再从右向左转14次。转睛时要慢,然后紧闭片刻,再突然大睁。

4)耳宜常弹。两耳内前庭神经直通大脑,故以呼吸使鼓膜震荡,可加强听觉,预防耳病;古人认为击探天鼓、掩耳弹枕骨,能防治头晕耳鸣,补益下丹田;用两手掌心掩耳,开阖九次,然后,用食指压在中指上,用力下滑,听到咚咚响声,计24次。

5)齿宜常叩。齿与内脏密切相关,叩齿可使牙齿坚固无痛,促进良好的消化食物。其方法是:先心静神凝,口微闭,先叩臼齿24次;再叩门齿24次,至少早晚各叩一回。

6)舌宜舔腭。古人叫“搭鹊桥”,分两种:一是用舌尖轻轻抵住上腭;一是用舌尖舔上腭。待舌下口水慢慢增多,觉得满时,分三小口下咽,咽时喉部汩汩有声,并以意念送入下丹田。口水千万不能吐掉,古人称之为“金浆玉液”,是人身上的至宝。它具有解毒、助消化、提高免疫力等功效。

7)浊气宜常呵。方法是:先屏住呼吸,然后,鼓动胸腹部,待感到膈腹气满时,稍稍抬头,缓缓地张口呵出浊气,连做5--7次。可以及时清理胸膈满塞之浊气,吐故纳新。

8)腹宜常摩。古人称之为摩脐腹、摩生门。它能加快胃肠蠕动、增强消化、排泄功能,理气消积,防治胃肠疾病。方法是:先将两手搓热,相叠,用掌心在以肚脐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转摩12次,天天坚持做。

9)肛宜常提。古人称摄提谷道(即肛门),摄提谷道连同会阴穴上升,加意念用力,稍停片刻,然后,放下呼吸,做5--7次,持之以恒可强壮身体,又可防止便秘。

10)肢宜时常摇动。肢节在人体活动时,承受负荷最大,且周围多为横纹肌和软骨韧带所组成,血管分布较少,故最恶湿畏寒,极易劳损。所以,肢节要时常摇动,以提高关节的温度、驱走风寒;灵活筋骨有助于预防关节炎等。方法是:两手握固连同两肩向前轮转先左后右;然后反摇之。各24次。平坐,提起左脚向前缓缓伸直,脚尖向上,当要伸直时,脚跟用力向前下方蹬出,计5次;再换右脚做同样动作,以舒展四肢关节。户外可以一边漫步,一边摇臂。注意要适度。

11)足心宜常搓。脚心属于足少阴肾经,它起于脚心,止于胸,是浊气下降的地方。古人称,搓涌泉穴,能固肾、暖足、舒肝、明目、增进睡眠。方法:用左手扳住左脚趾,突出前脚心,以右手掌的劳宫穴,缓缓摩擦50--100圈;然后,换擦右脚涌泉穴。或者,用两手大拇指前后搓两脚的涌泉穴36--49--72--81下,早晚各一次。

12)皮肤宜常干浴。干浴能促进血液循环,肌肤光莹,通经脉,灵活四肢关节,帮助肠胃蠕动。方法:从头顶百会开始,顺次面部、左胳膊,右胳膊、胸部、腹部、两肋、腰部、左、右腿部,还可以再细分。

(13)便宜禁言。上便所不要讲话。大便时,咬紧门牙;小便时,咬紧下牙。可以护肾,保护牙齿。

(14)背宜常暖。后背是督脉的通道,宜常暖,俗话说:风吹背后寒,不仅冬天要保暖,而且夏天也要注意出汗,不用风扇吹后背,特别是大椎穴,受寒易患感冒。

15)胸宜常护。胸部乃任脉的必经之路,且是中丹田,心肺又在其中,所以必须护好。

16)心宜常静。此“心”关二。其一,心脏;其二,大脑。心脏宜静,休养生息,防止加重心脏的负担;大脑宜静,可以增智。方法:每日静坐30分钟到一小时。静坐时,头颈稍低,下颏内收,双目下垂,嘴唇微闭,不要咬牙,舌抵上腭,一吸一呼,细、慢、匀、长。

以上十六宜,贵在坚持,持之以恒。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2014年度热词超强英文版解析!

$
0
0

12月来了,是时候做年末总结了!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有网友总结了2014的十大网络流行语,排名不分先后。你敢说自己没有说过这些流行语吗!

1.有钱就是任性 Rich and Bitch

Have you noticed that so many people claimed themselves "rich and bitch" in friends circle and Sina weibo? What a "malicious" world! The buzzword originates from a real event: In April, Mr. Liu spent 1760 yuan online buying a health care product. Soon after, he got calls from a stranger who persuaded him to buy other matched medicines. In the following four months, Mr. Liu remitted a total of 540,000 yuan to the swindler. He said that he had already found himself cheated when he was fooled out of 70,000 yuan. "I just wanted to see how much could they take from me!"

最近有没有发现,朋友圈和微博上到处都有人说自己"有钱,任性",感觉到世界森森的恶意呀。这个流行语来源于一个真实事件:今年4月份,老刘在网上花了1760元买了一款保健品。不久之后,他接到一个陌生号码的电话说,必须再买其他配药才会有疗效。接下来四个月,老刘一共给骗子汇去54万元。老刘说,在他被骗了7万元的时候,已经发现自己被骗了。"我就是想看看,他们究竟能骗我多少钱!"

2.也是醉了!Are you kidding me?

The father of the buzzword can be traced back to Linghu Chong, a character in Jin Yong's "Swordsman". He satirizes others' flattering by saying "The moment I see those who flatter me would I feel so uncomfortable as if I were drunk." Then a group of DOTA players often use this phrase. No matter one's skill is good or bad, they will say "Are you kidding me?"

这一神回复的创始人,可以追朔到金庸《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大侠。爱开玩笑的令狐冲曾这样讽刺别人的谄媚:“我一看到那些人的谄媚样,可就浑身难受,摇摇晃晃几欲醉倒。”之后一群DOTA玩家们对此词情有独钟,不管对方的技术很渣,还是技术很牛,小伙伴们都喜欢说:“呵呵,这货的技术,我也是看醉了”、“哇,这大神的技术,我也是醉了”。

3. 这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It's so beautiful that I'm too scared to open it.

This is another joke in which unsightly things are intended to be good-looking. The buzzword comes from a sentence of Jolin's song "Prague Square", which was extended to describe weird things. For example, when you see a very shocking picture, you can use this sentence to express the visual or psychological impact.

还有一种调侃,把并不好看的事物说成是美。这个流行语出自蔡依林的一首歌《布拉格广场》,“这画面太美我不敢看”,被网友引申为对奇葩事物的形容,比如看到一张很雷人的图片,以此表达自己看到这张图片受到的视觉或心理冲击。

4.只想安静地做个美男子 I just want to be a quiet and handsome man.

This phrase comes from the mini-drama "never expected." In one episode, Tang Monk rescued the Monkey King from under Five Elements Mountain and they embarked on a pilgrimage to the West to obtain Buddhist scriptures. The director who plays the monk has a catchphrase—"I still want to be a quiet and handsome man.”This phrase is often used by ugly and thick boys for self-ridicule.

这句流行语来自一部迷你剧《万万没想到》。其中一集讲到唐僧把孙悟空从五指山下救出来,去西天取经的桥段,导演“叫兽易小星”在剧中扮演唐僧,有一句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我还是想安静地当一个美男子”。 为何要安静,因为自己很闹腾,很“二”,为什么做美男子,因为自己长得丑,因此这句话常常被长得丑的又很二的男生用来自我调侃。

5、那么问题来了。So the question is……

"So the question is…" is derived from the advertising of Lanxiang Vocational school. In October, Zhang Le, a member of NetEase comment zone, deliberately commented with a long story in a news thread. At the end of the story there would be a sentence: So the question is: which is the strongest in Excavator Technology? Then after the screenshots of the thread was posted to the microblogging and friends circle, it has been widely reproduced, which makes the ad of Lanxiang popular again.

“那么问题来了”,最早就是来源于蓝翔高级技工学校的广告。2014年10月,网易评论区的会员张乐,刻意在一个新闻跟帖发表留言,这些留言大多是一个很长的故事,但是在故事的结尾都会来上一句,那么问题来了,挖掘机技术到底哪家强?而后跟帖的截图被发布到微博和朋友圈之后,得到了广泛的转载,让蓝翔广告又火了一把。

6、且行且珍惜 It is to be cherished.

On March 31, 2014, Ma Yili responded to Wen Zhang's cheating on Sina Weibo. It reads as follows: Being in love is easy, being married is not. It is to be cherished. Soon many Internet users began to make sentences with this pattern. For example, "Eating is easy, losing weight is not. It is to be cherished."

2014年3月31日,马伊琍微博回应文章出轨事件,全文如下: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迅速有众多网友开始用“且行且珍惜”造句。比如:吃饭虽易,减肥不易,且吃且珍惜。

7, 不作死就不会死 No zuo, no die.

The pattern of "contract for fishpond", which comes from the TV play "Boss & Me" is also on the list. The boss Zhang Han said, "I want the whole world knows that you have contacted the fishpond," with Zhao Liying in his arms. "Sb. works so hard" was a very simple word of mouth. After Cao Ge mentioned it many times in Where Are We Going, Dad?, the expression has been widely spread on the Internet. Besides, how can "no zuo no die" be excluded from the top 10 buzzwords of 2014?

还有源自电视剧《杉杉来了》的“承包鱼塘体”。在剧中,腹黑总裁张翰怀抱赵丽颖,说出的一句台词:“我要让全世界知道,这个鱼塘被你承包了”。“也是蛮拼的”本是一句很简单的口头语,在《爸爸去哪儿2》中被曹格多次提及,使其发扬光大,在网络上被大家所熟知并广泛传播。而且,十大流行语怎能不提“No zuo no die”?

扫描二维码查看更多精彩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澳门与现代中国起源

$
0
0

澳门与现代中国起源

 

马勇

 

或许是因为先前宗主国的地位在西方世界急剧下降,澳门现在的地位是远远不如往昔了。不过澳门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扮演过重要角色,中西社会与文化的最初接触主要是通过澳门完成的;远东第一个民主共和政体也是在澳门建立的;中国开始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的门槛,也是从澳门这块土地开始的。从中国现代化历程的视角进行观察,澳门实在是现代中国的原点,是现代中国的发祥地。

发现东方

大约在十五世纪下半期,欧洲的生产方式发生重大改变,迅速提升的生产能力迫使西方寻求更为庞大的海外市场以扩大财源和势力范围。1497年,也就是大明王朝孝宗弘治十年,葡萄牙人达·迦马发现非洲东南海岸那塔尔。第二年,达·迦马绕过好望角,开辟了由欧洲直航远东的通道,真正实现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既定目标:这里才是真正的印度,而不是被哥伦布误会的印第安。

1511年,葡萄牙航海家沿着达·迦马开辟的新航线继续前行,顺利进占马六甲。又经过三年也就是1514年,大明王朝正德九年,葡萄牙商船终于第一次抵达广东海岸。中国人借用阿拉伯人商人对葡萄牙的称谓,称这些葡萄牙人为“佛朗机”,并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误以为他们就是位于马来半岛上的一个部族。[1]而这些东来的葡萄牙商人将错就错,于1518年冒充大明王朝在马来半岛上的属国满剌加朝贡使节,企图获得明朝官方颁发的贸易凭证。

此后半个世纪里,这些葡萄牙商人不断扩大对华贸易,只是这些贸易从总体上说在中国并不合法,所以葡萄牙商人与中国地方官府不仅矛盾重重,冲突不断,甚至时常发生武装冲突暴力事件,中国地方当局不厌其烦,葡萄牙商人也深受其苦,大家都在寻找根本解决的方案。

经过差不多半个世纪的磨合,中国地方政府和葡萄牙商人逐渐从陌生人变成老相识,他们终于通过各种合法乃至不合法的理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1554年,葡萄牙商船抵达广东沿海,他们向中国地方当局谎称船上装载有送往北京的贡品,只是这些贡品在航行途中触礁下沉,不幸潮湿,他们请求广东地方当局能够破例让他们登岸晾晒。

葡萄牙商人的理由光明正大,最主要的还在于这些商人已经非常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知道怎样与中国官员打交道,他们投其所好为广东海道副使汪柏准备了丰盛的礼品,这些礼品或许不过是中国人尚不知道究竟的新奇小玩意而已。可是这些小玩意打动了汪柏,汪柏还真的破例让这些葡萄牙商人登上浪白澳晾晒物品,并允许他们在那里搭建房屋短暂居住。

浪白澳位于澳门西南数十里,孤岛悬海,水土恶劣,很不适宜人类居住和生存,那里几乎没有什么中国居民,所以葡萄牙商船虽然在浪白澳登陆,但他们实在很难使用这个港口。得寸进尺,葡萄牙商人觉得中国地方当局既然已经准许他们在浪白澳登陆居住,为什么不可以将条件稍好的澳门划拨给他们使用呢?费尽周章几经波折,他们终于获得在澳门建筑房屋居住许诺,同意他们在那里从事和平贸易,但条件是必须向中国地方政府课以百分之二十的贸易税。这个临时性的制度安排不仅开启中国与葡萄牙之间关系的新时代,两国之间从此大致结束了连年不断的沿海武装冲突,而且开启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新纪元,葡萄牙人和后来源源不断东来的西方人不断蚕食,扩大居住范围,澳门从此成为西方世界进入远东抵达中国的桥头堡和一个重要基地。

葡萄牙人东来,并不是中国人第一次与西方接触。中国与西方国家曾经有过很久远的交往史。早在宋元、汉唐,甚至更早的时候,中国人已和西方世界有过直接往来和交流。物质的贸易,文化的互换,乃至宗教的传播都曾在东西方留下不少印痕。然而由于文化屏障,中西双方在此之前虽有交往,但实际上相互敌视相互猜疑,并没有多少心灵上的交流和文化上的认同。中国人恪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祖训,严夷夏之大防;西人则以猎奇的心态看待这个东方古老大国和不一样的文明。

自从葡萄牙人获得在澳门的居住权之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来到澳门的西方人开始用力经营澳门,建立进入中国的前沿基地,竭尽全力向中国内地渗透。1562年,新即位的葡萄牙国王指令印度总督派员出使中国,加强联系。明朝政府实在不太明白葡萄牙的用意,这个联系并没有真正建立。然而在这一年,也正因为葡萄牙国王的这个指令,耶稣会传教士培莱思(Francois perez)抵达澳门,开始筹划向中国内地传教。不久,澳门已有分属耶稣会、奥斯定会、多明我会、方济各会等修会的传教士。在此后多年里服务于明清两代宫廷中的传教士,差不多都是由澳门登陆然后长途跋涉进入北京,像供职内廷,专事绘画的西洋“画工”郎世宁等,都是沿着这条路线进入中国内地。[2]甚至到了大清王朝宣布禁教,宣布将那些传教士驱逐出境时,也是要求这些传教士必须经澳门而返国。[3]澳门成为西方来华人士的必经之地,也是西方人进入中国之前接受中国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方面训练的重要基地。

澳门能够成为西方人士进入中国的重要基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早在培莱思踏上澳门土地后,他就梦想着早些进入中国本土传教。1565年,培莱思通过各种办法终于到了广州,他在那里用葡萄牙语和中文上书广东布政司,请求中国政府允许他上岸居住传教。上书大意谓:

“本人自幼年读书,深知各种科学。职在周游世界,宣传上主教律。闻知中国地大国强,又系圣贤之邦,敢请允许与彼等相处,借以沟通本人所携来之教义。此外并请求赐予一安身之所,俾能常常为朝廷效力。年老体衰,实已不堪海上风浪之苦,并特借此地举行在海上所不能举行之祭祀典礼,祈全能上主加佑朝廷及其国家与官吏。”[4]

负责接待的明朝官员态度友善,接过上书,并询问培莱思所读何书,所奉何教,如何教人得救等道理。

对于中国官员的询问,培莱思以《圣经》“十诫”作答,中国官员甚感满意,遂嘱随从将一块粉红丝巾系在培莱思的脖子上,表示培莱思是一位信奉上帝的读书人。紧接着,布政司官员又问道:“你会说中国话吗?”培莱思答称不会。于是中国官员说:“那么最好你先去做学生,学习我们的中国话,以后再做我们的老师,给我们讲解你们的教义。”明朝政府用最简单的理由否决了培莱思的请求。

这个并非重要的理由给传教士特别是后来的范礼安一个重要启迪,使他们很快意识到要想进入中国,除了等待中国政府政策变化外,他们主观上能够做的事情无疑是要尽快学习且学好汉语。所以,在拒绝入境后,培莱思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返回澳门,修建长久性寓所。这所寓所很快又被改建为学校,在那里创建了澳门第一所耶稣会会院,开始在澳门的葡萄牙人和中国人中间进行传教活动,培训人才,等待适当的机会进入中国内地。这所学校就是后来在澳门非常有名的圣保禄学院,这个学院先后培养出一大批知晓中国文化的传教士,成为明清两代来华传教士的一个重要摇篮。

为了开辟、拓展远东新教区,罗马教廷于1567年任命葡萄牙人加奈罗(Mgr Melchior Carneiro)为中国、日本教区第一任主教,并从印度移驻澳门,直接管理中国、日本教区。加奈罗就任后,在澳门创建医院和收容所,不断扩大耶稣会的影响力,并将进入中国本土创建教区作为奋斗目标,注意健全和发展组织机构,注意汉语人才的培养,寻找进入中国内地的机会。

当时,明王朝并不是绝对不允许外国人进入广州,规定外国人在每年春秋两季可以两次进入广州,但不允许他们在广州过夜,更不能在那里长期定居。这个政策直到范礼安出任掌管远东传教事务视察员时才逐步改变。

范礼安初到澳门在1578年。在澳门,范礼安开始从文化层面深入了解中国、理解中国,感到中国是一个秩序井然、高贵而伟大的帝国。面对一个具有如此深厚文化、学术修养的民族,惟有那些在学识上和品德上同样具有较高素养的外国人,才能赢得中国人的信任,获取在中国居留并传播西方文明的机会。同样,范礼安也相信像中国这样一个聪隽勤劳的民族决不会将懂得其语言和文化的有教养的耶稣会士拒之于门外。于是他牢记耶稣会总会长临行前的嘱托,设法“再度点燃沉睡之中的远征中国的热情”,“希望开始皈依庞大中国的计划”[5],决定指派若干神父潜心学习中文,希望能尽快打开迄今为止还对传教士关闭着的中国大门,让一些神父不仅能够进去,而且能够居住下来,生存下去,进而能够向中国人传布基督福音。以范礼安为代表在传教士通过在澳门与中国人实际接触,逐步建立了对中国文明和中国人的新看法,重新发现一个和他们前辈认识并不一样的新东方。[6]

西方经验展示

与此同时,中国官方与民间也通过澳门这个地方,在与西人的直接交往中逐步体会西人的善意与执意东来的宗教情怀,逐步改变对西方的看法。东西方在实实在在的交往中不经意地发现对方的优长之处,所以在晚明很长一个时间段里,尽管中国政治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中西之间的交流却在一种坦然的正常气氛中进行。如果不是发生后来明清易代的政治变动,中国与西方的交往一直维持着晚明时代的气氛,相信不仅中国文化能够启蒙西方,影响西方后来的历史进程,而且已经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也必将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中国文化的形态,影响着中国文化乃至政治的进程。而在这个“东西方相互发现”的过程中,澳门始终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自西人入住澳门后的四百年间,至少在英国人占领香港之前,澳门不仅是东西方贸易交往的枢纽、东西方社会与文化交流的平台,而且西人与中国人在澳门杂处,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社会形态。澳门在西人的直接管理下,一直充当着西方经验在东方的试验基地和示范场所的功能,这对中国后来接受西方文化很有用处。中国后来之所以愿意踏上近代化或现代化的道路,之所以在西人的政治军事压力下走上变革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在自家土地上久已看到西方化并非想象中那样恐怖与可怕,在适度压力下,中国人完全能够走上与西方人同样的道路。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在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之前,在各大中心城市出现大批租界之前,澳门就是中国了解西方的一个重要窗口,对于促动中国后来的变化起到非常重要的功能。西方的政治体制、法律体制、教育体制等在澳门的试验与示范,深刻影响了中国人,启发了中国人的觉悟。

在葡萄牙人踏上澳门土地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澳门的主权仍在中国政府手里。只是由于定居在澳门的葡萄牙人越来越多,华人也在逐步增加,社会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其他问题总会出现。于是,在澳门的葡萄牙人根据自己的西方经验,于1560年自行选举产生一个自治组织,由一名驻地首领(Capitllo de Terra)、法官和四位较具威望的商人构成,行使社区内部事务的管理权力。这个自治组织其理论根据或原初模型似乎是地中海的城市共和国组织形态,由这些葡萄牙商人将之移植到远东,所以很像是一个“商人共和国”,也是后来澳门议事会的雏形。

澳门早期的这个自治组织在西方的历史上或许意义不大,但从东方、从中国的历史上说则意味无穷。不管怎么说,这是在远东、在中国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形态,不管这个民主共和国中是西方人居多还是中国人居多,但毕竟是诞生在中国的土地上。这个示范意义不应该低估,它毕竟告诉了中国人,尽管那时中国的政治体制很优良,成为西方来华传教士争相赞美的对象,但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之外,还是有很不一样的政治体制。这对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政治变革,起到过积极的正面的示范,一大批近代读书人从澳门的发展、政治、市政中获取过重要启示。

从历史的角度看,澳门在过去几百年的发展中确实是个不可思议的异数。在葡萄牙人占领澳门之后很长时间,葡萄牙并没有将澳门视为自己的领地,甚至没有将之纳入葡萄牙在海外在远东的殖民体系中,而完全是因为在澳门毕竟有许多葡萄牙人生活在那里,完全是出于对这些葡萄牙的关心,由一年一度赴日本的舰队司令或曰巡航首领于途中巡视澳门,就便处理相关事务,比如防务,以及与战争、防务有关的司法管辖权。

而对明清两代中国政府而言,澳门或许是太小了,对中央帝国来说似乎从来不值得投入很大的精力进行管理,所以葡萄牙人占领澳门,居住澳门,中国政府始终比较大度,并没有觉得是对自己主权的侵犯。中国政府的放任和葡萄牙政府的不管,为澳门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相当大的空间,创造出一种非西方非东方的文明形态。西方的政治、法律、文化教育制度移植到了澳门,移植到了东方,但这个制度与葡萄牙在海外的殖民地制度显然还是那么的不一样,而具有自己的特色,是一种非完全意义上的文明杂交,在中国人的大门里头或者说院子里提供一个与中国传统文明很不一样的示范。

1568年,罗马教廷任命卡内罗(D.Belchi or Carneiro)出任澳门第一任主教。1575年,澳门教区作为远东第一个主教区开始运转,澳门逐步成为罗马教廷在东方的指挥中心,西方文化通过澳门这个中介开始向内地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于澳门自身,则不断接受西方人的改造,具有越来越多的西方色彩。鉴于此,中国政府于1574年开始在澳门与内地连接的地方设立关闸,管理澳门与内地的往来。

1621年,澳门的人口已有两万多,华夷杂处,经济繁荣,澳门开始有了自己的工业体系,相继创设有炮厂、船厂、军火工厂以及为航海、海外贸易服务的相关行业。只是此时澳门的行政及司法权力,依然掌握在中国方面,澳门的影响在治权而非主权。然而到了1580年,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那一年(1580年,明万历八年),住在澳门的葡萄牙人自主选举首席法官,建立自己的市政管理系统,而不是先前简单的自治组织,并决定在澳门实行葡萄牙的法律,第一次将西方的法律体系延伸到澳门。葡萄牙人的做法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说或许情有可原,但显然超出了中国政府当时所能接受的底线。1581年,年过七旬的福建长乐人陈瑞(字文峰)以兵部尚书兼右都御使衔总督两广事务,受命彻查此事。

上任伊始,陈瑞谕令在澳门的葡萄牙人地方长官,即中日贸易船队司令米兰达(Aires Gonsa1ves de Miranda)和耶稣会萨(D.Leonardo de Sa)主教[7],前往两广总督驻地肇庆见他,商谈此事的处罚及善后。

在澳门的葡萄牙人接到这个谕令后颇感吃惊,因为葡萄牙人居住澳门已获得中国政府的默许,中国政府并没有反对在澳门的葡萄牙人相对自治。至于在澳门的葡萄牙人选举首席法官,实施葡萄牙法律,这都是相对自治中的应有之意,中国政府似乎不应该过分干涉。不过陈瑞是中国政府的地方代表,他的命令即便不代表中国政府,但也不易过于蔑视,以免引起更多误会。于是,在澳门的葡萄牙人试图寻找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不使陈瑞及中国政府感到没有面子,也不能过于损害葡萄牙的尊严,因此,代表葡萄牙利益的澳门政教当局断然不能前往肇庆接受陈瑞的训斥,只能用折衷的办法另行解决。

经范礼安动议,在澳门的葡萄牙人行政当局决定委派传教士罗明坚代表澳门教区主教,另派与中国官员关系密切的检查官本涅拉(Mattia Pene 11a)代表市政当局同行。范礼安的意思是,不仅要维护葡萄牙人的尊严,维护西方人在澳门的管理体制,而且应该利用这一机会,争取中国政府能够同意在大陆上划定一个永久居留地给传教士,争取中国地方当局在今后的贸易活动中尽量减少干涉。为了达成这些目的,葡萄牙人进行了认真的准备。根据先前与中国官员交往的经验,特别为陈瑞准备了丰盛的礼品,包括他们所知道哪些是中国人特别宝贵的东西。这些东西有天鹅绒、水晶镜等,价值超过一千金币。

准备齐全后,罗明坚、本涅拉一行在中国使者陪同下,于15825月前往总督衙门所在地肇庆。陈瑞第一次接见罗明坚等人时,因葡萄牙人无大明皇帝的准许就在澳门定居而勃然大怒,以为在澳门的葡萄牙人并没有获得明朝政府的许可,更没有授予任何管辖权,现在在澳门的葡萄牙人竟然擅自选举什么自治组织,那么这种自治组织究竟是依据什么样的法律进行管束呢?陈瑞要求葡萄牙人进行解释。当时,陈瑞端坐在衙门大堂上,两旁站立三百名手执宝剑的武士。

陈瑞故作威严的姿态并没有吓倒葡萄牙使者,罗明坚等人毫不畏惧,据理力争,告诉陈瑞葡萄牙人虽然在澳门定居,但他们对中国人以兄弟相待,安分守己,不曾作奸犯科。并不忘恭维陈瑞说:居澳葡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总是中国皇帝的顺民,并承认总督殿下是他们的保护者,恳请总督对他们加以扶助及慈爱。随即,罗明坚等人适时递上他们准备好的礼物。

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怕死。这是中国古人的期待,可是这种期待每每落空。根据利玛窦的记载,当陈瑞看到这些礼物时,他的傲慢态度顿时消失了,他笑着通知罗明坚等葡萄牙使者,澳门的一切情况可以照旧继续下去,以现行方式进行自治管理,但要服从中国官员的管辖和命令。然而正如利玛窦所嘲弄的那样,这不过是一套惯用的官样文章,因为澳门的葡萄牙人是受葡萄牙的法律管辖的,而住在那里的其他民族则各行其是。甚至中国人变成基督徒时,也不穿自己的中国服装,而是像欧洲人那样打扮。早期圣贤期待的“以夏变夷”终于在基督教文明面前变成了“以夷变夏”。此后,葡萄牙政府逐步改变了对澳门的管理,正式向中国政府承租了这块土地,按年交租,正式委派总督,正式采纳西方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教育体制,澳门的面貌从此发生根本变化,一个早于香港数百年的西方“飞地”终于在远东形成,其体制、面貌均与中国内地判然有别。

在葡萄牙人的经营管理下,澳门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进入清代之后,随着东西方贸易及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澳门在西方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在清政府不愿更多开放沿海港口的情况下,西方许多国家也开始利用澳门这个登陆中国最方便的前沿。荷兰人、英国人等多次试图分享葡萄牙人在澳门的权力,但终因各方面原因而没有得逞。只是到了鸦片战争后,香港沦为英国人的殖民地,随着香港地位的上升,澳门的地位逐步下降,在东方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让位于香港。

西方经验在澳门获得了充分施展,这一点肯定通过澳门及其周边地区向中国内地扩散,逐步且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和现代中国的起源,中国人一定会从西方人在澳门的行政管理经验、地方自治经验,乃至人的自由、权力、尊严等方面获得有益启示。我们现在虽然还不能有效证明晚明中国思想界思想异端与澳门的直接关联,但许多研究已经证明,正是那些年通过澳门不断向中国内地渗透的传教士传来的西方思想,构成了晚明思想异端的学术资源,晚明思想文化的变迁决不仅仅是传统中国学术文化的必然逻辑,而带有浓郁的外来智慧外来特点,而这个外来因素的唯一通道,就是以澳门为基地,通过澳门周边地区向内地渗透。

开启现代中国

在鸦片战争之前的两百年,西方文化通过澳门向中国内地和中国政治中心北京不断施加影响,这种影响的细节、过程我们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但根据我们对乾嘉汉学本质的理解,中国学人在那两百年间并没有中断对西方学术的研究和探索,他们依然延续晚明徐光启、李之藻等人的西学情怀,使用西学方法从事中国学术研究。这个学术特征是否与在澳门或通过澳门进入中国内地的传教士有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学术证明,但乾嘉汉学中蕴含着西学因素确是不易的事实。[8]

由于澳门的存在,西学在晚明至鸦片战争之前的两百多年间并没有完全中断,这从清王朝不断地发布越来越严格的禁海令,也能反证、反衬东南沿海特别是以澳门为中心的沿海地区中外交流不仅没有中断,反而很热闹,很频繁,只是不合法。

至于清政府不断发布驱逐传教士的命令,也证明传教士在清朝中前期即鸦片战争之前两百年并没有完全消解影响。即便是来华传教士都被驱逐归国了,那些中国本土的传教士实际上也在成长,他们可能在外国传教士不得不返回自己国家之后,承担了继续传播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功能,因为民间信仰不会因政治上的打击而消失殆尽,先前和此后的历史都为文化不会因政治的政府的打压打击而中断而消失提供了丰富的例证,最严厉的政治打压莫过于秦王朝的焚书坑儒,可是几十年之后,儒学传人悄然复出,儒家典籍照样重现。文化发展的逻辑总是在证明政治的硬性打压不足以消灭文化,文化的韧性总是顽强地存在着发展着。

传教士、西学在清代中前期通过澳门持续发生影响,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为中国人提供了免疫功能,使中国人觉得西方化并不是那么可怕的事情,更何况,那时的中国还很强大,对于这些域外文明并不觉得会威胁到中国文明的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西方化、西学在那漫长的两百年间以澳门为中心向内地不断扩散、渗透,在思想上、人才上都为后来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准备了条件。1840年代之后珠海、中山,也就是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之所以新式人才济济,引领时代潮流,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先前两百年的文化积淀。如果没有先前两百年的文化积淀,不可能使容闳、孙中山、康有为、郑观应等一系列新式人物都出现在这个地区。这就是澳门文化在现代中国的重要意义。

澳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拥有重要地位,还与西人在那里尝试着积累着与中国人打交道的经验有关。西人在澳门几百年的试验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与中国人打交道的经验和教训,为后来的中西全面交往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范例和理性原则。除了世俗的经验外,西人在澳门的几百年里,总是有人在那里潜心研究中国人的文化品格、心理特征,研究中国人的人性优点和缺点,研究与中国官府打交道的方式方法,研究怎样才能迎合中国官僚的喜怒哀乐,怎样才能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西人在澳门的经验”不仅为后来的中西交往提供了范例,而且由此铸就了中国人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固定影响。西人至今对中国人的一些固定看法,或许都能在西人在澳门的经验中找到影子或萌芽形态。

中国人从澳门的经历中获取了许多重要启示,这对中国后来的现代化进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澳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是中国告别中世纪、进入新时代的开始,确实是有充分理由的。

 

[作者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原载《珠海、澳门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首届珠澳文化论坛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7月。



[1] 《清史稿·邦交志一

[2] 明清两代通过澳门进入中国的传教士情况,详见刘小萌:《康熙年间的西洋传教士与澳门》,澳门《文化杂志》第4041期合刊,2000年,第4142页。

[3] 《清实录·雍正朝》卷27

[4] 费赖之著,冯承钧译:《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5页。

[5] 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2页。

[6] 〔法〕裴化行著,萧浚华译:《天主教十六世纪在华传教志》,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82页。

[7] 《利玛窦中国札记》等文献中翻译为澳门市长和主教。

[8] 《乾嘉汉学与西学的内在关联》,《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道路与选择》,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三六桥本的《石头记》

$
0
0

  三六桥即三多,号六桥,蒙古族,姓钟木依氏,汉姓张。同治十年辛未(1871)五月二十二日生于杭州,属杭州驻防蒙古正白旗籍。《可园诗钞》卷四收有光绪二十九年癸卯( 1903 )写的《寒食》,内云: “我生三十三寒食……回溯辛未吾已降”,从是年上溯三十三年,正是辛未即同治十年。至于生日,《余生长杭州……》一诗的副题交代得很明白: “五月二十二日舟中初度”。 清末作过归化城副都统,库伦办事大臣,金州副都统,东北边防司令咨议等职。六桥曾居京师东城板厂胡同,为满洲文集旧宅,家有可园,擅竹之胜。著作有《可园诗抄》四卷、《可园外集》、《可园文集》。编辑《柳营诗传》四卷,“集杭州满洲驻防营中诸老辈诗,附采诗余,并及闺秀。” 
  “三六桥”,颇有点像地名,其实是一个人。此人系蒙古族,姓钟木依氏?汉字姓为张,名三多,自号六桥(非其字), “人以其‘三’字为姓,配号而呼为‘三六桥’”(俞樾: 《曲园日记》)。
  六桥“生长杭州”,属杭州驻防旗籍,是蒙古正白旗人。他生于同治十年〔按〕,十七岁时,“承其世叔父难荫,得袭三等轻车都尉,食三品俸” (王延鼎《可园诗钞》序)。六桥并未中过举人,他虽“奋志读书,欲就试,格于例,不得与,去而学诗、学琴、学书画”,跟从俞樾的“门下士”王延鼎(字梦薇,号瓠楼或壶楼)游学,成为王的“高足弟子”。(见王序及俞樾的《可园杂篡》序)因此,人们便把六桥看作俞樾的 “门人”,三多也称曲因为“太夫子”。
  三多在清朝末年做过归化城副都统、库伦办事大臣;辛亥革命以后,历任盛京副都统、金州副都统、东北边防司令咨议等职;在伪满洲国,三多也做过官,干过事。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写过三多的事。
  三多的著作有多种:《可园诗钞》四卷、《可园外集》即《诗钞外集》、《可园文钞》等。此外,还编辑了《柳营诗传》四卷(在《可园杂纂》中),此书“裒集杭州满洲驻防营中诸老辈之诗,附采诗余,兼及闺秀。”
 

 从目前看到的三多著作和别人的评论中,尚未发现有关百十回本《石头记》的资料。不过有几条线索,是值得注意和探究的。(一)三多喜爱藏书和读书,他有一首《藏书》诗,云: “爱坐图书府,如对古贤豪。积石亦为仓,敢比谯国曹。” (二)三多爱看《红楼梦》 ,常以有关“红楼”的事入诗。如: 《题韵松〈东山行旅图〉》中有“漏天可助娲皇补”之句;《吴门舟次》中有句说:“红楼近水皆灯火”;《寄赠耆寿民(龄)京卿》有句云:“怡红君薄成常侍,存素吾惭法翰林”。(三)三多和日本人交往甚多,关系很深。如《日本桑名铁城箕以印谱索题即赠》,诗中说“花乳多君为我砻”,自注: “承刻石章”。在《二月二十二日日本村山(正隆)招同云承游湖书赠》诗中,三多把日本人村山引为“吾党”,称道他们“同心足抗横”。三多还在沈阳参加了日本人的图书馆十五届大会,写过文章。从这些迹象看来,三多收藏过百十回本《石头记》,后来转让给日本人,是完全有可能的。所谓三六桥本,大概是从东北流落到日本去的,不可能留在上海。
  周汝昌《红楼梦新证》(1976年版)第九章,有一则资料载:张琦翔在北京大学作学生时,日本籍哲学教授儿玉达童对他说:日本三六桥有百十回本《红楼梦》,后面内容与通行本不同。儿玉达童讲到探春时,用笔写了“远嫁,杏元和善”六字。这已经是几十年前的往事了。是则为探春当海外作王妃又一力证。 
  三六桥本《红楼梦》的内容,我们无缘得识全貌,所以,只能据见过此本的儿玉达童的点点介绍,作些推测。张琦翔的信中说。 
  予日语程度。既差,儿玉华语亦不娴熟,恒以粉笔于黑板书写以助语意之不达。彼言及宝玉谓亦入狱,手黑板上书“狴犴”字样,并谓贾芸、小红曾探监,言及宝钗,谓“分娩”“难产”而死;谓湘云适“寡”,与宝玉“结褵”;言及凤姐,谓遭“休弃”;言及探春。谓出嫁“外藩”。言及妙玉,谓沦于“风尘”,等等。 
  传说的三六桥本《红楼梦》全书40回,张琦翔听到的“传闻如此”。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卷四亦记载:“三六桥(多)先生言,曾见四十回刊本。”据上述介绍分析,三六桥本当属于甫塘逸士《续阅微草堂笔记》所记的“旧时真本”一类续书。其情节与曹雪芹之《石头记》前80回上的脂评所提示的后40回的线索,大体相符合。这种所谓“旧时真本”,褚德彝在端午桥处见过,启功先生的《记传闻之红楼梦异本事》一文也提及过。
  一九四二年末和一九四三年初,北大举行读书会,我在会上讲了《红楼梦》。我当时正在看《红楼梦》和《红楼梦考证》、《红楼梦辨》。在会上做的就是关于《红楼梦》的报告。内容有: 《红楼梦》的背景、时代、地点、作者、版本等。当时读书会的顾问是日本籍教授(哲学系的)儿玉达童。我报告完了,散会后,儿玉达童找我个别谈话。我们是在讲台边上谈的,有时他还在黑板上写些字。他说:
  在我们日本有一个三六桥本的《石头记》,有后三十回,我看过后三十回,内容有:
  湘云和宝玉结了婚。(儿玉的汉语不太好,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写粉笔字,帮助说明。讲到这里,他写了“结缡”两个字。)
  宝钗死于难产。(写了“难产”两字,又写了“分娩”两 字。)
  
探春远嫁给外藩。(写了嫁“外藩” ,“远嫁,杏元和番”。) 
  妙玉堕落于风尘。(写了“风尘”两字。风尘在日文中,是妓院的意思。〉
  王熙凤被休弃。(写“休弃”两字)
  宝玉后来入狱。(写“狴犴”两字。)
  小红和贾芸结婚了。(用线连起来,引到“结缡”上。) 他们还去探监,看宝玉。
  黛玉的结局没有谈到。
  这个本子肯定在日本,不在上海。据当时听的印象,不在图书馆,也不在学校,而在一个民间的研究机关,叫什么“院”。不是
正仓院
  三六桥,我当时还以为是地名,后来同俞平伯谈起来,他说三六桥就是三多,我才知道是人名。伪满洲国一成立,他就在里面任职,“七·七”事变以后,常往来于北京——东北之间。孙楷第曾到三多家里去过,亲自听三多说,他有一个后三十回的本子。但三多只是说说,并没有从书架上拿出来给孙看。他大概不愿意让人家看;或者书在东北、日本,不在手边。 
  儿玉达童是一九四○、四一年左右来中国的,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日本去了。他从三多那里看到这个本子,大约在一九四一年到四二年之间。儿玉是中年教师,中国古典文学的修养和汉话的水平,都不如盐谷温。盐谷温是北大中文系的老教授,写过中国小说史,他可能也看到过这个本子。 
  我在读书会上的报告,整理成文字稿,加了一段杂记,写到三六桥本的情况。稿子送给校刊编辑部,杂记被删掉了,其余的登在《北大文学》一九四三年第一期(夏天)上。其中只提到一句话:据儿玉达童说,他看到过三六桥藏的《石头记》,有后三十回。没有讲具体内容。当时不知由于我的笔误还是排错了,文中讲的是后四十回本。但我印象很深,儿玉讲的的确是后三十回本。他没有讲是刊本还是抄本。 
  孙楷第是亲自听三六桥讲的,在《中国通俗小说书目》里记了这个本子,但没法介绍内容。前些日子碰到史树青同志,他还问我,我讲三六桥本的事情,是在看到孙楷第的书目之前还是之后。我说,我讲的时候,并不知道孙楷第的书目,是后来才看的。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余英时的“红学革命”与胡适的“新红学”

$
0
0

主持人:傅光明(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主讲人:陈维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在文学馆听讲座。今天我为大家请来了一位远道而来的嘉宾,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陈维昭教授,大家欢迎。

去年12月的一天,我逛三联书店,看到这套厚重的上下两卷本的《红学通史》,一翻,眼前一亮。拿我自己来说,因近年来请了许多红学家来文学馆讲红,我的一部分心思也被红牵挂着。而且,红学的诸多纷争,也使我想对200年来的红学史有一个学术层面的详情了解。手头这部见功夫、又见功力的书正是我所渴望的。以陈老师在绪论中的话说,“从‘纵’的方面看,它以自‘红学’诞生至今的整个发展历程作为考察对象;从‘横’的方面看,它要把每一时期的中国大陆及海外(台港地区及其他国家)的《红楼梦》研究现象纳入视野。”以我的孤陋寡闻,以为这是海内外迄今最秉笔直书,又最具权威的一部红学史。我便给素昧平生的陈教授写信,邀请他来文学馆演讲。今天的演讲,不可能让陈老师尽兴,把整部《红学通史》讲完了,也只能是拔全豹之一毛,有请陈老师演讲《胡适的“新红学”与余英时的“红学革命”》,大家欢迎。

 

 

朋友们:早上好!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胡适的“新红学”与余英时的“红学革命”》。

为什么要选择胡适先生和余英时先生的红学来谈,并把他们放在一起来谈,主要是这样考虑的,这两位学者在红学史上有着特别的意义。红学史,如果从脂砚斋算起,至今起码有二百五十年的历史。在这两百多年的红学史上,一开始的“红学”并不是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的。虽然有过一些关于《红楼梦》的作者和版本的说法,但离作为一门学科的红学还有相当的距离。清代关于《红楼梦》的作者的一些说法主要是一些传闻,还谈不上是学术研究;清代虽然出现了一些关于《红楼梦》版本的初步研究,但那是小规模的,研究的版本对象也只是少数的几个版本。虽然清代已经出现了“红学”这个词,但那是作为开玩笑说出来的,同样谈不上是研究。真正运用传统的考据学方法,系统地、全面地研究《红楼梦》的作者和版本问题的是胡适1921年发表的《红楼梦考证》。他在《红楼梦》的作者问题上提出了六条重要的结论,在甲戌本、庚辰本、程本的研究方面也做出了开拓性的研究。胡适的红学范式建立以后,对后来的红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的研究者虽然发现了一些新的文献资料,纠正了胡适的一些片面的或不正确的结论,但是,胡适在《红楼梦》文献研究方面所提出的一系列命题和划定的基本范围,依然是今天的《红楼梦》文献研究的基本命题和范围。

从研究成果的数量和对“红学”这门学科的建立成绩这一方面来看,余英时当然不能与胡适相比。胡适在《红楼梦》的作者和版本问题的考证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余英时的红学论著主要是两篇文章,一篇是《红楼梦的两个世界》,另一篇是《近代红学的发展与红学革命──一个学术史的分析》。他在红学上所做的事情主要是对《红楼梦》研究的转向问题作出了探讨,即提出了所谓“红学革命”的问题。但从对学术史的影响来说,余英时的“红学革命”与胡适的“新红学”一样,都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

另一方面,无论是胡适的“新红学”还是余英时的“红学革命”,他们在表达自己的学术理念的时候,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清晰,但事实上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盲点,引起了一系列的误导,胡适的“新红学”范式和余英时的“红学革命”范式一样,都是既给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研究的新观念、新视野、新领域,同时又把后来的研究者引入了歧途,连一些从事红学史研究的学者也人云亦云,重复他们一些不科学的方法或论断。这样看来,对胡适“新红学”和余英时“红学革命”的本质、价值以及他们的危机进行深入的辨析,就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所以选择胡适和余英时的红学来讨论,实际上是选择了两个考察红学史的窗口。透过这两个窗口,我们对两百多年红学史的基本轮廓就可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我历来反对“意识形态化讨伐”,所谓“意识形态化讨伐”指的是对不同的学术观点采取挖苦、讽刺、漫骂的方式,一听到不同的学术观点,就指斥对方“胡说八道”、“牵强附会”、“不学无术”、“猜笨谜”,这是一种简单否定的方式。我更愿意通过学理上的分析来把问题讲清楚。对于胡适的“新红学”范式和余英时的“红学革命”范式,我要做的事情,第一是对这两种范式的结构进行分析,也即这两种范式的主要构成是什么,它们是由哪些主要构件所组成的,它们的成就和不足究竟是由哪些结构特点所造成的?第二是在这种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它们的性质,它们与什么学术传统、文化思潮相关,指出它们在红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我想,我的结论大家可以不接受,但我对这两种范式的结构分析应该是可以揭示这两种范式的真相的。

下面我们先来谈谈胡适的“新红学”。

一、胡适的“新红学”

(一)“新红学”与索隐红学

什么叫“新红学”?为什么胡适的红学叫“新红学”?在谈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看红学史上的一个非常流行、非常普遍的描述。我们在一些教科书或红学史上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对红学发展史的描述方法,认为两百多年的红学史是经历了一个“旧红学——新红学——小说批评派”的过程。从旧红学到新红学,这究竟是一个时间上的判断,还是一个价值上的判断?如果是时间上的判断,即从时间上看,胡适的红学是新出现的,因而是新红学,因而他之前的红学是旧红学,那么,这样的判断是没有多少学术价值的。如果“新”和“旧”是一个价值上的判断,“新”,就是指现代学术品格,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认为胡适之前的红学都是旧红学,都不具备现代学术品格。譬如,王国维1904年发表的《红楼梦评论》这篇文章,无论从学术理念、学术方法、表述方式,都表现出鲜明的现代学术的特点。这篇文章从哲学层面开始,接着是美学层面、伦理学层面,表现出一种西方式的体系化的现代学术特点。从这一方面来看,它一点都不比胡适的新红学“旧”。我认为,如果要描述现代红学的起点的话,那么,现代红学的起点不是从胡适(1921年)开始,而是从王国维(1904年)开始的。以往的描述其实是根据社会政治史的划分方式而展开的。但是如果我们站在学术的立场来考察学术问题,那么,红学的“新”与“旧”的判断依据就应该是看一种红学现象是否具备了现代学术品格。

那么,胡适的“新红学”究竟“新”在什么地方?我们还是从“新红学”一词的最早出现来看这个问题。

胡适的第一篇《红楼梦》研究的文章是写于1921年《红楼梦考证》。这篇文章一发表,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22年,在与俞平伯的通信中,顾颉刚称胡适的红学为“新红学”。1923年,俞平伯先生的专著《红楼梦辨》的出版。顾颉刚在为此书作序时首次提出了“新红学”的说法,他说:

我希望大家看着这旧红学的打倒,新红学的成立,从此悟得一个研究学问的方法,知道从前人做学问,所谓方法实不成为方法,所以根基不坚,为之百年而不足者,毁之一旦而有余。现在既有正确的科学方法可以应用了……用新方法去驾驭实际的材料,使得嘘气结成的仙山楼阁换做了砖石砌成的奇伟建筑。(顾颉刚《顾序》,见俞平伯《红楼梦辨》,亚东图书馆1923年版。着重号为原文所有)

他所说的“旧红学”是指“浮浅的模仿,尖刻的批评,和附会的考证”。“浮浅的模仿”大概是指《红楼梦》的续书,“尖刻的批评”大概是指清代的评点。至于“附会的考证”,则是指以王梦阮、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

续书属于文学创作,评点属于小说批评,都与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不存在可比性。

所以说,可以构成对比的则是顾颉刚所说的“附会的考证”,也即索隐红学。胡适的《红楼梦考证》这篇文章正是以对三种“附会的考证”进行否定而开始的。也就是说,所谓的“新红学”,是相对于“旧索隐”而言的。胡适“新红学”的“新”,就在它与王梦阮、蔡元培的旧索隐相比较才能成立。

把胡适的“新红学”与王梦阮、蔡元培的旧索隐进行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出胡适“新红学”究竟“新”在什么地方。

如果说,脂砚斋的红学是红学史上最早的红学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在红学诞生的那一刻起,索隐红学也就诞生了。索隐红学从它诞生直到今天,已经至少有过250年的历史。在这250年的历史里面,索隐红学经过了一个从初创到发展、丰富、变化的过程。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索隐红学,早已不是像胡适当年所看到的蔡元培的索隐那么简单。我把胡适《红楼梦考证》这篇文章发表之前的索隐红学称为“旧索隐”,把这篇文章发表之后的索隐红学称为“新索隐”。在后面的分析中,我们将看到,胡适的《红楼梦考证》既是“新红学”的开端,也是“新索隐”的开山之祖。

下面我们来看看索隐红学的基本结构。

索隐红学由两部分构成:考证手段和实录观念。

什么叫考证?“考证”也叫“考据”,根据《汉语大辞典》,考据是指“研究历史、语言等的一种方法。通过考核事实和归纳例证,提供可信材料,从而作出结论。考据方法主要是训诂、校勘和资料的搜辑整理。”考据学是指“运用考据方法,对古籍语义和历代名物典章制度进行研究、考核、辨证,以期确凿有据的一种学问”。简单地说,“考证”就是指运用一定的证据去推出事情的真相的一种方法。证据分两类,一种是直接的证据,能够直接推证出可信的结论,我把这种考证叫做“实证”。当直接的证据不足时,考证者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手段进行推证,譬如他可以借助传闻或文字学中的训诂方法去推证事实的真相。这里我要重点来谈谈“虚证”中的训诂方法。陆宗达先生曾经把训诂分为三种情形:1.以形索义。即形训,通过字的形状去求它的含义。2.因声求义。即音训,通过字的读音去求它的含义。3.比较互证。即义训,通过词义的运动规律去探求它的含义。“词义引申”,是词义运动的内在规律。词义引申有几种情形。陆宗达把词义引申分为三种类型:a. 理性的引申;b. 状所的引申。词义往往因为状同(形状)或所同(处所)而互相关联,从而产生引申;c. 礼俗的引申。

在这三类引申中,第二类“状所的引申”与索隐红学关系密切,这里重点谈谈这一类。陆先生把这一类分为几种情形:同形、同态、同用、同所、通感。我把这一类叫“同构引申”。

在训诂学中,这些方法在使用时要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这里不准备讨论训诂学的问题。但我想指出,把这些方法使用到小说情节的分析上,它所得出的结论是或然性的,而不是必然性的。所以我把这种考证叫“虚证”,以区别于“实证”。譬如,蔡元培说《红楼梦》的作者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他得出这个结论的根据是小说里写到了“红”,推崇“红”。在汉语中,“朱”字有两个主要的意思,一个是指红色,另一个是指姓氏。作为颜色,朱也是红,红也是朱。但蔡元培由此进一步说,红是朱,朱也是姓氏,所以红指姓朱的姓氏;再进一步说,明朝皇帝姓朱,所以红指明代的皇帝。明代的皇帝是汉族人,清代的皇帝是满族人,所以《红楼梦》的爱红,表明作者爱汉族,反满族。

至于“红”为什么一定是指作为姓氏的“朱”,姓朱的人为什么就一定是明朝的皇帝而不是任何其他姓朱的人,这在旧索隐派来说,是没有直接的历史依据的,这种论证是不具备必然性的,所以是一种虚证。

又如,蔡元培说《红楼梦》里的刘姥姥影射理学家汤斌,他引用了文献资料《觚剩续编》:“睢州汤潜庵先生,以江南巡抚内迁大司空。其殁于京邸也,同官唁之。身卧板床,上衣敝蓝丝袄,下着褐色布裤。检其所遗,惟竹笥内俸银八两。昆山徐大司寇赙以二十金,乃能成殡。”小说第六回写凤姐给了刘姥姥二十两银子,“刘老老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蔡元培认为这是影射汤斌死后徐乾学赠送的二十金。第四十二回写凤姐又送刘老老八两银子,蔡元培说这是影射汤斌死后只留下俸银八两。

对此,胡适说:“这八两有了下落了,那二十两也有了下落了;但第四十二回王夫人还送了刘老老两包银子,每包五十两,共是一百两;这一百两可就没有下落了!因为汤斌一生的事实没有一件可恰合这一百两银子的,所以这一百两虽然比那二十八两更重要,到底没有‘索隐’的价值!”(《红楼梦考证》)

蔡元培当时还没有使用索隐派常用的“分身法”、“合身术”。如果有的话,他就可以这样回答,这一百两是影射另外一个历史人物——我们总能够在康熙朝的名臣中找到一位“一生的事实”与一百两银子有关的人,如果找到了,我们就可以说,这一百两是跟另外的这个历史人物相关,这就叫“合身术”。其实,蔡元培的索隐方法并不代表当时索隐红学的最高水平。在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发表的前一年,王梦阮、沈瓶庵就出版了《红楼梦索隐》。在这部书中,王梦阮提出了“梨园演剧法”,他说:“然本事固甚有限,以假例真,倘拘拘一事一人,僵李代桃,张冠不得李戴,则全书不但人多无著,而且颠倒错乱,牵合甚难。作者惟以梨园演剧法出之,说来方井井有条,亦复头头是道。盖上下数百人中,不必一一派定脚色,或以此扮彼,或以彼演此,或数人合演一人,或一人分扮数人,或先演其后半部,再演前半部,或但用之此一场,即不复问其下一场。如此变动不居,乃见偌大舞台中,佳剧迭更,名伶百出,无拥挤复杂之病。”这种“梨园演剧法”的提出,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对不同构的部分进行解释,使其“自圆其说”。譬如,摄政王多尔衮与贾赦、邢夫人、贾政、王夫人之间并没有多少同构关系,但运用“梨园演剧法”之后,他们就产生了同构关系,王梦阮说贾赦、邢夫人、贾政、王夫人四个人合起来就是“摄行政王”。王梦阮说黛玉影射董小宛,但黛玉为未嫁之人,小宛为两嫁之妇,并不吻合,即她们存在着不同构的部分。怎么办?王梦阮说:《红楼梦》的作者以秦可卿、薛宝钗、薛宝琴、晴雯、袭人、妙玉六个人物分写小宛。历史人物董小宛的不同部分与不同的小说人物同构。如此高妙的“梨园演剧法”蔡元培并没有使用。

所以胡适指出了蔡元培这种考证的随意性。用形式逻辑的话来说,这叫不能满足“充足理由律”。所以我称这种考证为“虚证”。

具体说来,如何使那些与《红楼梦》风马牛不相及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与《红楼梦》挂上钩呢?旧索隐红学主要采用“虚证”的形式。索隐红学的“虚证”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是利用传闻,第二种是使用训诂方法。

“传闻”可以成为史家撰述史书的参考,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就曾经有过一段长时间的搜集传闻的过程。但“传闻”仅仅是一种参考,“传闻”本身并不等于历史事实。我们之所以说旧红学不科学,原因之一就是它把“传闻”当成历史事实本身。譬如,关于《红楼梦》是影射明珠的家事的说法,是陈康祺从他的老师徐柳泉那里听到的。徐柳泉告诉他:“小说《红楼梦》一书,即记故相明珠家事。金钗十二,皆纳兰侍御所奉为上客者也。宝钗影高澹人;妙玉即影西溟先生,妙为少女,姜亦妇人之美称,如玉如英义可通假。妙玉以看经入园,犹先生以借观藏书,就馆相府。以妙玉之孤洁而横罹盗窟,并被以丧身失节之名,犹先生之贞廉而瘐死圜扉,并加以嗜利受赇之谤。作者盖深痛之也。”(陈康祺《郎潜二笔》卷五)清代的裕瑞就说:

闻其所谓宝玉者,尚系指其叔辈某人,非自己写照也。所谓元迎探惜者,隐寓原应叹息四字,皆诸姑辈也。……雪芹原因托写其家事,感慨不胜,呕心始成此书,原非局外旁观人也。若局外人徒以他人甘苦浇己块垒,泛泛之言,必不恳切逼真,如其书者,余闻所称宝玉系雪芹叔辈……(裕瑞《枣窗闲笔》,文学古籍刊行社1951年版)

他听说《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是指曹雪芹叔叔一辈的某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则指曹雪芹的姑母一辈。这里,裕瑞对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关系只是听说,而没有直接有效的历史文献为根据。所以说这是一种虚证。

索隐红学在使那些与《红楼梦》风马牛不相及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与《红楼梦》挂上钩的另一种方法是传统小学中的训诂方法。对于索隐红学来说,训诂方法更重要。索隐红学的考证过程更主要的就是由训诂方法去完成的。

训诂方法的基础是“同构”,结构相同,但是,索隐红学则把“同构”当成“同一”。这就不符合科学性原则了。譬如一对双胞胎,从五官、神情、身高等方面都极为相像,一般人难辨真假,也就是说,他们在长相上有一种同构关系。但也就仅仅是同构,他们再相像也只能是两个不同的人,而不是同一个人。索隐红学的暗渡陈仓的地方,就在它直截了当地把同构当成同一,把相像当成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把同构说成是同一,这是一切索隐红学制造“拟真”效果的最大秘密,也是它违背科学性原则的最关键的一点。我们之所以反对索隐红学,就是它把《红楼梦》与历史的“同构”关系说成是“同一”关系。

下面我们来看具体的例子。

以形索义的例子,如周春在《阅红楼梦随笔·红楼梦记》(1794年)里说:“其曰林如海者,即曹雪芹之父楝亭也,楝亭名寅,字子清,号荔轩,满洲人,官江宁织造四任巡盐。曹则何以廋词曰林?盖曹本作■(陈维昭:这个字要造字,这个字上面是两个“東”字,下面是一个“曰”字),与林并为双木。”林如海为什么是影射曹寅,因为曹寅担任过四任巡盐,小说中的林如海也是巡盐御史;曹寅的“曹”字本写作“■(陈维昭:这个字要造字,这个字上面是两个“東”字,下面是一个“曰”字)”,上面是两个“東”字,含有两个“木”字,合起来即是“林”字。这是通过字形去推衍它的意义。

因声求义的例子,如王梦阮认为,《红楼梦》影射的是清世祖与董鄂妃的史实,兼及当时诸名王奇女。黛玉影射小琬,“宝玉”暗寓“爱此玉”之意。“书中代情僧者,不止宝玉一人,而宝玉为大主脑;代小琬者不止黛玉一人,而黛玉为大主脑。”这就是后来索隐者所说的“合身法”。贾赦、邢夫人、贾政、王夫人四人之名姓合成“摄行政王”四字,这也可以视为“合身法”的结果。

同构引申的例子,如蔡元培认为探春影射徐乾学。他的理由是:

探春影徐健庵也。健庵名乾学,乾卦作,故曰三姑娘。健庵以进士第三名及第,通称探花,故名探春。健庵之弟元文入阁,而健庵则否,故谓之庶出。然许三礼劾健庵,一则曰:“胆恃胞弟徐元文钦点入阁”;再则曰:“伊弟拜相之后,与亲家高士奇更加招摇,以致有‘去了余秦桧(指余国柱),来了徐严嵩。乾学似庞涓,是他大长兄’之谣。又有‘五方宝物归东海(徐氏),万国金珠贡澹人’之对。”是健庵虽不入阁,而其时亦有炙手可热之势。故《石头记》第五十五回,凤姐儿道:“好个三姑娘!我说不错。只可惜他命薄,没托生在太太肚里。”平儿笑道:“他便不是太太养的,难道谁敢小看他,不与别的一样看待么?”又,凤姐病中,王夫人命探春合同李纨协理,又请了宝钗来,“他三人一理,更觉比凤姐当权时倒更谨慎了些。因而里外下人都暗中抱怨说:‘刚刚倒了一个巡海夜叉,又添了三个镇山太岁。’”此即影射“去了余秦桧,来了徐严嵩”一谣也。

 

旧索隐其实也使用了“实证”方法,引入了一些真实的历史文献,但它的主体则是“虚证”。

新索隐派针对旧索隐的不足,加重了“实证”部分的份量,试图由此而给读者造成真实的幻觉。新索隐派也运用虚证方法,但在新索隐派(特别是80年代以来的新索隐派)的考证中,“实证”的份量大大超过“虚证”的份量。

但是,无论新索隐派所加入的“实证”文献有多少,都不能使它的考证结论多增加一分可信性。因为不管新索隐派所引用的真实历史文献有多少,比如说,它所使用的真实历史文献占他的考证篇幅的99%,但这些真实历史文献绝对不会跟《红楼梦》(它要考证出的那个结论)有直接的关系。使99%的真实历史文献与《红楼梦》发生关系的仍然是那1%的“虚证”部分,也即通过训诂的方法使它们发生关联。然后在最关键的地方,把同构偷换成同一。

我们来看看刘心武先生的新索隐。譬如,在刘先生的“揭秘红楼梦”的系列讲座里面,他用了两次讲座的篇幅来索解胤礽与《红楼梦》的关系,这两次讲座的题目是《帐殿夜警之谜》和《曹家浮沉之谜》。如果比较一下蔡元培与刘心武在索解的程序上的异同的话,我们会发现一种有趣的情形:以蔡元培为代表的旧索隐红学,其索解在结构上呈现为一个“金字塔形”,塔尖就是索解的结论,然后提出“同构关系一”、“同构关系二”、“同构关系三”……作为塔基,去进一步地论证它的结论。刘心武的索解程序是一种“倒金字塔形”,他把要索解结论(《红楼梦》与清代历史的实录关系)放在最下面的塔尖,即放在最后来讲,而讲座的一开始都是从清代的历史讲起,他会讲一连串的真实可信的历史记载、历史掌故,把听众带入到一个真实可信的历史氛围之中,到最后才点明《红楼梦》与清代历史的影射关系。这个“倒金字塔形”是刘先生的新索隐的基本结构,我们在他的很多讲座里面都可以发现这个结构。采用这样的结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加重“实证”部分的比例,强化“拟真”效果。但是,无论他所引入的真实可信的历史记载有多少,这些历史记载都不会跟《红楼梦》有任何直接的关系。最终让《红楼梦》与历史发生关系的,还是要依靠“虚证”里面的训诂方法,把同构说成是同一。刘先生的索解胤礽与《红楼梦》的关系的时候,他先从康熙讲起,再讲康熙几十个皇子、木兰秋狝、潢海铁网山、孝庄皇后、胤礽裂缝窥帐殿、康熙两次废太子、康熙与曹寅,把读者带进一个真实可信的历史氛围之中。但是,所有这些都跟《红楼梦》没有直接关系。最后,刘先生提出了两条证据:一,小说第三回写林黛玉进贾府,看到了荣府大堂上写的是“荣禧堂”,康熙曾赐曹寅匾,题的是“萱瑞堂”,“荣禧”和“萱瑞”都与“吉祥”的意思相关,所以“萱瑞堂”是“荣禧堂”的原型;二,荣禧堂的对联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而胤礽的对联(其实是引用刘禹锡的诗句)是:“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刘先生认为,两副对联很像,都是以“霞”字对“月”字。第一个索解索得勉强,第二个索隐则差一点要让不小心的读者信以为真了。其实,只要对中国古代诗歌稍为熟悉的话,就会知道,以“霞”字对“月”字,这是诗歌创作的一般惯例。清代有一本启蒙的书叫《笠翁对韵》,它是教人如何记住诗韵的,同时,它也是教人如何对对子的一本工具书。这部书一开始就说:“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就是说,当你的上联出现“天”字的时候,那么你的下联应该有一个“地”字,你可以从这个方向去构思你的下联;当你的上联出现“雨”字的时候,那么你的下联应该有一个“风”字;当你的上联出现一个“月”字的时候,你的下联应该有一个“霞”字。《笠翁对韵》这部指南的启蒙书本身就是对以往诗歌创作现象的规律性的总结。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以“霞”对“月”的例子可以说是俯拾即是。譬如,南朝张正见有诗句曰:“凌云霞上起,鳷鹊月中生。”隋朝薛道衡有诗句曰:“洞中明月夜,窗下发烟霞。”金代于道显有诗句曰:“静似澄江浮日月,动随冥鹤去烟霞。”相比之下,于道显的诗句比起胤礽的对联来,更接近《红楼梦》的对联,都是“烟霞”对“日月”,同构的比例更大。但是我们总不能说,清代小说《红楼梦》中的荣禧堂对联是影射金代诗人于道显。所以说,刘先生最终实现《红楼梦》与胤礽所用对联的关联的,与旧索隐红学一样,仍然是依靠把同构描述成同一。他在一开始所讲述的大量的清代历史、清代掌故,不管如何真实,不管比例如何的大,都无助于增加其结论的可信度。

本来,搜集、采纳传闻,还有训诂方法,都是文史研究中的常规方法,一代代的学者运用这些方法,在文史研究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只要运用得体,这些方法就可以是文史研究中的科学方法。譬如,掌握分寸,有多少材料说多少话,当材料只能得出或然性结论时,就只是描述你的或然性结论,这就符合科学性原则。我们之所以经常会说索隐红学“牵强附会”、“捕风捉影”,不是因为索隐红学提出了它的假设、不是因为索隐红学喜欢猜谜,而是它把假设说成是事实。

这是所有的索隐派(新的、旧的)相同的考证模式。

对于索隐红学来说,“考证”只是手段,目的是要考索出《红楼梦》究竟记录、隐藏着什么样的历史本事(原本事件)。用蔡元培的话来说,这叫“阐证本事”。

索隐红学考证《红楼梦》故事与某一历史本事的关系,目的不是要探讨文学创作的生活素材,而是把文学当成是某一历史本事的记录,或经过伪装的记录。这是一种实录观念。

旧索隐认为《红楼梦》写的是顺治帝与董小宛的事情,有认为写的是纳兰性德的事情,有认为写的是张侯家事,忠勇公家事。这些本事说都不是指向作家曹雪芹本身,所以,相对于后来胡适的“自传说”,我们把这些本事说称为“他传说”。这些说法,特别是顺治帝与董小宛的说法,在胡适《红楼梦考证》发表之后,其考证上的漏洞已经显而易见了。于是,新索隐就在虚证的方法上进行优化,把王梦阮的“梨园演戏法”进一步细化为“分身法”、“合身术”。这样,新索隐的结论就更具有“拟真”效果。

蔡元培之后的索隐红学有的沿习了原来的说法,譬如寿鹏飞的《红楼梦本事辨证》(寿鹏飞《红楼梦本事辨证》,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一书认为《红楼梦》影射康熙诸子夺嫡的史实。他主张宝玉是传国玺,林黛玉的林字是指康熙的三十六个儿子(林字拆成十八加十八),袭人是龙衣人。他说:

林黛玉者,废太子理亲王胤礽影子也。胤礽为皇二子,故姓林。林者二木,二木云者,木为十八之合,两个十八为三十六,康熙三十六子,恰合二木之数。而理王为三十六子中之一人也。……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诸女子,皆康熙诸皇子之影子也。康熙三十六子,……故书中特分三组,各以十二人为一组,以符三十六子之数。此辈皆有觊觎大位之资格。

1930年至1942年,故宫博物院的《文献丛编》,自第九辑起,陆续刊出了一批康熙朝曹寅、曹颙、曹睢⒗铎愕热说淖嗾壑炫U馀炫唤龆圆苁霞沂揽贾げ诵碌耐贫乙捕运饕红学进一步的索解提供了文献上的新依据。

随着有关曹寅家世的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随着曹学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了《红楼梦》的故事与曹家的家世有着相像的地方,也即有着同构的关系。那么,如果把这些同构的关系说成是同一的关系,它的结论就不是“他传说”,而是“自传说”了。而把同构关系说成是同一关系,这正是索隐红学的拿手好戏。

索隐红学可以走向“自传说”,这恐怕是胡适所始料不及的。或者说,胡适还没有意识到,他自己的“自传说”,他用以反对、取代蔡元培的索隐的“自传说”,同样是一种索隐。

作为一种索隐,“自传说”不仅是胡适的红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是整个“新红学”的两大支柱之一。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新红学”在结构上与索隐派是一种什么关系。

“新红学”之所以称为“新红学”,是相对于“旧红学”而言的。这“新”、“旧”二字,不是时间概念,因为在胡适的“新红学”出现之前的红学,除了索隐红学之外,还有评点之类的文学批评性质的红学,还有简单的版本研究。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胡适的“新红学”比评点红学更新、更现代。因为这是两类性质不同的研究。胡适“新红学”的“新”显然是相对于索隐红学而言的,准确地说,是相对于索隐红学的“他传说”而言的。与索隐派相比,胡适“新红学”有两方面是新的,一是运用实证方法,对《红楼梦》的作者和版本进行严密的考证;二是“自传说”,认为《红楼梦》的本事是曹家本身,而不是其他人。也就是说,胡适的“新红学”也具有两方面:一是考证,二是实录观念。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新红学”结构与新索隐的结构完全相同,特别是与新索隐中的“自传说”,在结构上,在论证方式上,是完全重叠的。

先来看看“考证”方面,“新红学”的考证主要是实证方法,即运用可靠的文献资料进行考证。但它有时也采用一些传闻,例如,周汝昌先生认为《红楼梦》八十回后原书的遗失与程高本后四十回的续成,其背后有一个骇人听闻的政治阴谋。是和珅招揽高鹗伪续后四十回,削掉曹雪芹的战斗锋芒,以为乾隆的专制统治服务。周先生在推出这个结论的时候主要借助两则传闻,一是讷山人《增补红楼梦序》所说的“《红楼梦》一书……有大人先生许其传留至今耶?”二是赵烈文从宋翔凤那里听到的关于乾隆读过《红楼梦》的传闻。新红学派也大量使用训诂学方法。譬如,胡适在探讨八十回后佚稿原貌(即所谓的“探佚学”)的时候,指出,在原稿中,香菱应是死于夏金桂之手,因为在第五回的判词中,香菱的判词是“两地生孤木”,胡适说:“两地生孤木,合成‘桂’字。”这就是训诂方法中的以形索义。

不是说不能使用训诂方法,相反,在文献考证中,训诂方法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研究方法,关键是要准确地描述考证的结论。训诂方法运用得当,有时可以在材料匮乏的情况下推出正确的结论。周汝昌关于“曹宣”的考证,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按《八旗画录》所载,曹寅兄弟有两人,其弟“曹宜,字子猷,号筠石”。周先生发现相关材料之间存在着矛盾,认为曹宜并不是子猷,曹寅应该是兄弟三人:曹寅、曹子猷、曹宜。那么“曹子猷”的名字是什么?他根据旧时代为儿子起名时的惯例,即取偏旁相同的字为名,认为子猷应该与曹寅、曹宜一样,其名字应该也是“宀”,其意义与“猷”相关。根据这两个条件,周祜昌查出此字即是“宣”字。其根据是《诗经·大雅·荡》第三篇《桑柔》有诗句说:“秉心宣猶,考慎其相。”由此,周汝昌推出结论:曹寅的弟弟曹宣,字子猷,号筠石。1975年,冯其庸先生发现的《曹玺传》中所记正如周汝昌所推测的。

周汝昌由训诂方法推论出一个正确的答案,他的成功并不是说明“同构引申”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必然性的、同一性的结论,而是说,它有可能是正确的,当然,也有可能是错误的。如果曹家为儿子命名时不遵循一般惯例,那么,周汝昌的推论就可能不是正确的。比如,据说是曹家的祖先的曹良臣,朱元璋的武将,他的三个儿子,一个叫曹泰、一个叫曹义、第三个叫曹俊,其名字就不是按照偏旁来起的。《五庆堂谱》的曹俊有五个儿子,其命名既不按偏旁规律,也不按意义规律,其名字分别是:升、仁、礼、智、信。按惯例应该是“仁、义、礼、智、信”。

与旧索隐派一样,新红学因为坚守“实录”观念,所以它也面临着一个“如何处理不同构部分”的问题。胡适在晚年的时候说过:“其实我既然已承认隐去了真事,就必然有虚构的部分了。况且我后来也曾经指出过:大观园本不是实有其地,贾元春做皇妃并没有这个人,省亲也不是实事。《红楼梦》里自然有许多虚构的情节。”但马上又说:“不过我以为这些都不能否定主要故事是写曹家的。”他认为《红楼梦》里存在着一个“虚实比例”的问题,即大部分是实录,小部分是虚构。俞平伯也说:“《红楼梦》系作者自叙其生平,有感而作的,事本昭明不容疑虑。现在所应当仔细考虑的,是自叙生平的分子在全书究有若干?(我想,决不如《红楼梦辨》中所假拟的这样多)换言之,《红楼梦》一书中,虚构和叙实的分子其分配比率若何?”由于感觉到“不同构”部分的存在,所以新红学派往往会承认:“《红楼梦》毕竟是一部小说。”但他们承认《红楼梦》是一部小说,目的不是要改弦易辙,从文艺学的角度去鉴赏《红楼梦》,而是为了对他们所面临的“不同构”部分进行解释:“不同构”部分是文学虚构的结果。目的还是要坚守“实录”观念。俞平伯说:“《红楼梦》原是小说呵。因此康熙的‘妃子’虽死在乾隆九年、十年、十二年以前,书中尽不妨把老太妃的死写在这两个节气的记载以后的五十五回五十八回上。这丝毫没有什么不对。”他的意思是:《红楼梦》是一部“变形实录”。赵冈则干脆提出“合传说”,他认为《红楼梦》有作者的布局与错综穿插,不是一一对应的实录。《红楼梦》是曹家四个人的回忆录,贾宝玉是曹雪芹与脂砚斋的合传。这其实就是索隐派的“合身术”。

讲到新红学的训诂方法,就不能不谈到实证红学中的探佚学。探佚学就是要探索曹雪芹《红楼梦》八十回后的原来面貌。胡适在他的《红楼梦考证》里就已经开始了《红楼梦》的探佚研究,后来发现的脂批本里有很多关于曹雪芹原稿的一些提示,就给人们的探佚提供了更多的线索。到今天,《红楼梦》的探佚研究仍然吸引着很多人去研究它。

从研究的方法这个角度来看,探佚红学与索隐红学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我在我的《红学通史》这部书里有时会把探佚红学与索隐红学相提并论。探佚红学与索隐红学有几点相同的地方:第一,索解方向相同。第二,索解方法相同。它们都以《红楼梦》文本和脂批(后起的索隐研究也以脂批为依据)为索解的主要依据,在方法上都大量使用小学中的“六书”方法,以实现语义的转换。在一百二十回中(索隐红学)或在前八十回中(探佚红学)设立映射机制,以作为对《红楼梦》之后或之外的“事实”进行确认的“科学的”依据,也即以非科学的机制进行科学的还原。第三,悟、想像,是索隐研究与探佚研究推出结论的不可或缺的心理方法。第四,由于想像的大量运用,索隐研究与探佚研究都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文学性、可读性,第五,索隐红学与探佚红学有着相同的游戏机制,这个游戏机制是它们得以存在、展开、对话的前提与基础。第六,探佚红学、索隐红学与历史文学在运用历史的(或客观的)材料进行运思的时候遵循着相同的规则。第七,在终极追求上,索隐红学和探佚红学一样都自认为是追求“真”,还原“真”;而在阅读效果上,索隐红学也和探佚红学一样是以“美”、以“妙”打动读者。索隐者与探佚者的博学程度直接影响其“美”、“妙”的程度。

我并不是说,探佚红学完全等于索隐红学。探佚红学本身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与索隐红学有着这么多的关联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分寸的话,就会走向索隐。所以有一些探佚者,同时也是索隐者。

我们再回过头来谈新红学的考证方法。新红学在考证《红楼梦》的历史本事的时候除了使用虚证(传闻和训诂方法)之外,它更是大量地使用实证的方法,引用大量的直接的、真实可信的历史文献。周汝昌《〈红楼梦〉“全璧”的背后》所运用的材料有:乾隆皇帝关于采购群书、编纂《四库全书》、烧毁违碍书籍等方面的谕旨,和珅的身世、权势、贪污等材料;昭梿的《啸亭杂录》、批本《随园诗话》、周春的《阅红楼梦随笔》、梁恭辰的《劝戒四录》、赵烈文的《能静居笔记》等,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或可信的文献资料。但是,他得出的结论却是:和珅出重金延请文士(以程伟元、高鹗为代表)为他续补《红楼梦》,然后将伪续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进呈乾隆皇帝。周汝昌所引用的这批真实可信的历史文献与他得出的结论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能够论证他的这一结论的仍然是他引用的两则传闻。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新红学与新索隐有着惊人的相似;当新红学派进行实录研究的时候,它其实就是新索隐派。至此,我们可以这么说,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不仅是新红学的开山之作,也是新索隐的创始之作;胡适不仅是新红学的开山祖,也是新索隐的创始人。

我们在作出这一结论的时候必须澄清两个问题,第一,并不是所有从事《红楼梦》的实证研究的人都属于新红学派,只有运用实证方法去研究实录关系的人才属于新红学派;第二,新红学派并不完全等于新索隐派,新红学派的成员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在从事实录研究,除了从事实录研究之外,他们在《红楼梦》的作者和版本问题的研究上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只有当他们运用考证的手段去“阐证本事”的时候,他们才表现出与新索隐相同的学术旨趣、相同的考证方法,走向了科学性原则和文学性原则的反面。

(二)“新红学”的基本构成

上文指出,“新红学”的基本构成是考证与实录合一。“新红学”派在《红楼梦》的实证研究和本事研究两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学术旨趣,具有不同的性质,必须区别对待。

胡适在《红楼梦》的实证研究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关于《红楼梦》的作者和版本问题的考证,在红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胡适在实证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自1922年以来,直至今天,研究者一直给予高度的肯定,这里我就不去多说。

同样,胡适的“自传说”一直以来受到了普遍的否定,但是这种否定却一直没有击中胡适“自传说”的最核心的要害。所以在这里,我要对胡适“自传说”的内容和性质作集中的探讨。

1.胡适的实证研究

考证方法并不是胡适的新发明;把严谨的考证方法运用到《红楼梦》研究上,胡适也不是第一人。苕溪渔隐曾经对《红楼梦》的抄本与刻本的文字进行校读,并写下了五十几条校勘记(苕溪渔隐《痴人说梦》,见一粟《红楼梦卷》,中华书局1963年版)、姚燮则对《红楼梦》每一回列出故事发生之年的干支,钱静方于1916年即出版了《小说丛考》这部书,运用考证的方法对近百部小说、戏曲作品进行考证,都可以视为《红楼梦》考证的先驱者。

但是,真正全面地、集中地考证《红楼梦》的作者和版本问题,广泛地搜集文献资料,并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结论的,胡适毫无疑问是红学史上的第一人。

同时,胡适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作为高举科学、民主大旗的文化干将,他是从“科学方法”的高度去提出、使用考证方法的。

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潮把考证名物、典章、制度作为重要的经世手段。至乾嘉时期,考据学成为重要的治学方法。清代乾嘉之学是在中国学术传统的延续中作为宋明玄思学风的对立面而成为清初、乾嘉时期的学术主潮的。这种“务实”、重客观、重例证的治学态度与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有其相通之处。在胡适看来,这种相通之处,便是科学精神、客观精神、科学方法。

他关于《红楼梦》作者的六点重要结论、关于甲戌本、庚辰本的研究,其重要性都是众所周知的。

下面我们来重点谈谈他的“自传说”。

2.胡适的“自传说”

关于“自传说”和实录观念,胡适有这样的一些话:“《红楼梦》只是老老实实的描写这一个‘坐吃山空’‘树倒猢狲散’的自然趋势。因为如此,所以红楼梦是一部自然主义的杰作。那班猜谜的红学大家不晓得《红楼梦》的真价值正在这平淡无奇的自然主义的上面,……”(胡适《红楼梦考证》改定稿,1922年亚东本《红楼梦》再版卷首)这里的“老老实实的描写”试图强调的是实验的态度;而所谓的“平淡无奇的自然主义”,便是指实验主义。他说:“《红楼梦》这部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在对他的考证结论进行总结的时候,胡适说:“我们看了这些材料,大概可以明白《红楼梦》这部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了。”再根据《红楼梦》开头的“作者自云”,胡适说:“这话说的何等明白!《红楼梦》明明是一部‘将真事隐去’的自叙的书。若作者是曹雪芹,那么曹雪芹即是《红楼梦》开端时那个深自忏悔的‘我’!即是书里的甄贾(真假)两个宝玉的底本!懂得这个道理,便知书中的贾府与甄府都只是曹雪芹家的影子。”

胡适的这个“自传说”一直受到后来的研究者的普遍的批评。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胡适进行重新评价。但这种重新评价有时却是矫枉过正的。譬如,有人就把胡适上面的这段话解释为:胡适是在讲文学的生活素材问题。

仅凭这段话,这样的解释似乎也说得通。

但是,胡适及其“新红学”所说的“自传”却不这么简单。胡适的“自传”是相对于索隐红学的“他传说”而言的,也就是说,在胡适看来,《红楼梦》是对作者自家的事情的实录,而不是对其他人的家世的实录。既然《红楼梦》是曹家家事的实录,那么,《红楼梦》的内容就可以作为真实的历史材料去证明历史上的曹家。这就是所谓的“以贾证曹”。从总体上来看,胡适还不是时刻在严格地贯彻这一实录观念,对于元春这一人物,胡适就认为是虚构的。但他也曾经运用“以贾证曹”的方法,把《红楼梦》的内容当作历史考证的证据。胡适所开创的这种“释义意向”在顾颉刚、俞平伯、周汝昌几位“新红学”的干将身上(尤其是在周汝昌的红学中)被发扬光大,并贯穿他们一生的红学研究,也可以说贯穿了胡适之后的80多年的红学史。顾颉刚说:“我疑心曹雪芹的穷苦,是给他弟兄所害。看《红楼梦》上,个个都欢喜宝玉,惟贾环母子乃是他的怨家;雪芹写贾环,也写得他卑琐猥鄙得狠:可见他们俩有彼此不相容的样子,应当有一个恶果。……贾政对于贾环的卑琐,宝玉的痴憨,都是不欢喜的,所以曹寅的诗上把‘承家’希望到侄子身上,也是有的。我的意思,《红楼梦》上把弟兄排行弄乱了,贾环应是比宝玉大,父死之后,由他袭职……”俞平伯也说:“我们既认定《红楼梦》是实写曹家事;那么,书中的贾母,即是曹寅之妻。曹寅死于一七一二年,享年五十五。通常夫妇配合,女小于男,即算是同年,到隋赫德接任的时候,她也只七十一岁。下推九年为一七三七,正是‘庆八旬’这个时候。书中庆八旬,在第七十一回;下距八十回终了,只一年余。这是一看《红楼梦》便可知的。书中写她底生日,在八月初三,(第七十一回)接着写赏中秋,(第七十五回)写‘蓉桂竞芳之月’,(第七十八回)知这几回是一年内底事情。”

1930年至1942年,故宫博物院的《文献丛编》,自第九辑起,陆续刊出了一批康熙朝曹寅、曹颙、曹睢⒗铎愕热说淖嗾壑炫U馀炫某鱿郑⒘艘怀 耙约种げ堋钡睦顺薄;巯人担骸吧狭小恫茴代母陈情折》中所述,曹颙的遗腹子,据冷子兴说的贾家世次,该是贾赦的儿子贾琏了吧。在《红楼梦》中,贾琏凤姐夫妇似大于宝玉约有十岁之多。如其贾琏果为曹颙的遗腹子,生于康熙五十四年,那末曹雪芹的生年,该为雍正时。(如生于雍正元年,1723年,那末死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正为‘四十年华’)”周黎庵说:“但即使照胡适之先生所说,贾元春为虚构的人物,则我这个材料也是很重要的,因为那位嫁给镶红旗王子为福晋的曹寅女儿,便是《红楼梦》书中嫁给林如海的贾夫人(敏),也即是《红楼梦》中女主角林黛玉的母亲了,这又是何等有趣的事!据《康熙朱批奏折》,不独确定史湘云是姓李的,更可以有一半推定林黛玉是姓尚的。这些发现,倘使给附会红学家们见了,‘李’和‘史’,‘尚’和‘林’,不知道是怎样‘拆字格’的谜呢?”周汝昌初版《红楼梦新证》《人物考》说:“曹雪芹是先娶薛宝钗,后娶史湘云。”这是“曹、贾互证”观念的随意发挥。他说:“忠靖侯史鼎就是曹寅内兄李煦的儿子李以鼎”,“东平郡王就是平郡王福彭”,“北静王水溶就是慎靖郡王允禧的过继孙‘皇六子’后为质亲王的永瑢”。他又说:“贾赦和贾政,本是同生,都是曹宣的嫡子”。“贾政是过继的儿子,贾赦连儿子也不是”,“贾赦根本就不是贾母的儿子”,“为什么曹雪芹竟把他二人表面都写作亲儿子”?“也许曹雪芹自己只是不愿意提,也不愿意使人知道他的父亲不是他祖母的亲生而已。”“曹钤诙十来岁上被过继给贾母,抛开嫡亲生母,以他人之亲为亲,重新建立一种人为的关系与感情,自然不是简单的事。则母子间相处不够十分圆满,当为可能,而曹钪氚旨稚夥唇锨捉庖彩侨饲橹#运趴梢园鸭稚獾某ぷ映じ荆怖垂芾硗持巫约业募椅瘢庠诖蠹彝ダ锒支系上又是一层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曹、贾互证”这种不符合科学性原则的观念使得这些学者可以在小说中的贾家和历史上的曹家之间随意过渡。“以贾证曹”所引发出的荒谬现象,在1962年的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的活动中最为引人注目。当年有一个名叫吴柳的记者,写了一篇报道:《京华何处大观园?》,说:

在1962年开始的寻访大观园遗址的活动中,人们在离恭王府后门不远的地方护国寺后身一带,偶然发现一条胡同,叫“花枝胡同”,便说:“这不是贾琏偷娶尤二姐的地方吗?”又指恭王府的后门说:“宝玉偷偷出城、从这个门溜出来,就是从这条道出北门的。北门就是德胜门。”还有更热心的“大观园”的邻居告诉来访者:“妙玉出家的栊翠庵就在恭王府东墙外几步远的地方;贾蓉带着小厮,寻踪问迹,出北门,找薛蟠,在‘苇坑’边发见了薛蟠的马,这苇坑就在德胜门附近,离恭王府不远。”

“以贾证曹”体现了传统注经学的学术理念,这种学术理念不符合科学性原则。

传统注经学认为,作者撰述历史时必须如实记录历史;读者所读到的历史文本应该就是真实的历史本身。但读者在阅读时往往会出现见仁见智的情形,为了防止这种理解上的歧义现象的出现,注经者就应该为经典、史书注解出“本事”。譬如,班固认为,孔子著《春秋》,左丘明为了防止理解上的歧义现象的出现,便写了《左传》,他说:司马迁“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又说:“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

传统注经学的这种学术理念之所以不符合科学性原则,是因为它忽略了个体的因素。从作者一方来看,每一个作者或读者都是一个现实的人,每一个人之间都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当一个作者在撰述历史的时候,他自身的心理结构就会把历史结构化;读者也有他的个体主体性,他在阅读时也会以他的心理结构把史书结构化。作者和读者两方面的个体主体性决定了“实录”(作者)和“还原本事”(读者)是不存在的,不符合实际的。

胡适的“自传说”的完整解释应该是:第一,曹雪芹的《红楼梦》如实地记录了自家的家事,是自传;第二,因而《红楼梦》便是曹家历史的实录;第三,因而,对于历史上的曹家,如果我们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以《红楼梦》的故事作为事实去证明。

应该指出,在胡适的“新红学”中,这“第一”、“第二”、“第三”三个层面之间并不是以强烈的逻辑性出现的,但它所展现的这种释义意向对后来的“新红学”具有重大的范式作用。

所以在讨论胡适“新红学”的性质的时候,我特意把他的“自传说”作了强调。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新红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实证,二是实录。“新红学”派运用实证方法,对《红楼梦》的作者和版本问题进行考证,这符合科学性原则,从这一方面看,实证方法仍将继续成为《红楼梦》文献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而实录观念、以贾证曹的做法却不符合科学性原则,在《红楼梦》考证领域里面出现的所有反科学性原则的现象,基本上都是因为这一“实录”观念而造成的。所以,《红楼梦》考证的骂名应当由实录观念去承担,而不是整个考证红学。

如果不分清“新红学”这两个方面,不分清“新红学”这两个方面的不同性质,而把它们笼统地称为“考证红学”而进行否定或肯定,就会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下面我想对一个个案进行分析,来说明我的这种看法。这个个案就是余英时的“红学革命”。

二、余英时的“红学革命”

历来研究红学史的人都注意到,胡适的“新红学”包含着实证和实录(作者、版本考证和“自传说”)两个方面,都肯定了他的实证研究,反对他的自传说。但是,只是把他的“自传说”当成白璧上的小小的瑕疵。因此都更加强调胡适“新红学”与索隐派的对立,与旧红学的对立。今天我所做的结构分析,把胡适关于“自传说”的片言只语(相对于他的作者、版本考证)放大,把它看作是胡适“新红学”的两大支柱之一。这样,我们就既看到了“新红学”与索隐红学的差别,更看到了“新红学”与索隐红学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通过这种结构分析,我们看到了胡适“新红学”的合理的一面和不合理的另一面。通过这种结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胡适“新红学”为什么会在后来的红学史上引发出那么多的违背科学性原则、违背文学性原则的研究现象来。

同时,通过这种结构分析,我们也可以看清,“新红学”的反对者为什么会把问题反而弄得更加混乱。他们对“新红学”的反对,究竟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对“新红学”的“自传说”的反对,最有影响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李希凡和70年代的余英时。

今天我要集中探讨余英时先生的观点,因为他的观点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海外的《红楼梦》研究、尤其是对中国大陆的《红楼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余英时的两篇文章(《红楼梦的两个世界》、《近代红学的发展与红学革命——一个学术史的分析》)的发表是有它的历史背景的,这种背景就是一种巨大的不满情绪对“繁琐考证”的不满和对“革命红学”的不满。

早在20世纪20年代,面对蔡、胡的论争,吴俊升则明确提出《红楼梦》的阅读与阐释应该回归到《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上。他认为,考证与索隐反而妨碍了艺术欣赏。(吴俊升《我读红楼梦的见解》,上海《时事新报》1922年3月18日)

许啸天则指出索隐红学与考证红学都是远离《红楼梦》文本的旨趣。对于考证红学的“曹学化倾向”(这是我杜撰的一个词组),他尤其提出批评,认为《红楼梦》研究中的考证红学与索隐红学有相同之处:“这一种人对于《红楼梦》所研究的,比较那索隐家,可算得异曲同工——却是略有根据的——他们抱定惟一的宗旨,是‘崇拜’两字。”他把考证红学分为三派:

第一派:因为崇拜《红楼梦》,便崇拜到著《红楼梦》的曹雪芹,他丢了《红楼梦》的本题,去考据曹雪芹个人的历史。——著作家的年谱,原也是应该研究的一种;但专一搬弄他的祖、父、子、孙、生、死、年、月,却不研究他的著作品,也未免入魔道。

第二派:因为崇拜《红楼梦》,便崇拜到《红楼梦》的版本。谁是原版,谁是翻版,谁多一字,谁少一字;信任了这一种版本,便有不妥的地方,也是妥的;不信任这一种版本,便是妥,也是不妥的。因此便不惜费了许多精神笔墨,为一字一句作辩护士……这一派,专在版本上用工夫的,未免也入于魔道。

第三派:因为崇拜《红楼梦》,便崇拜到《红楼梦》的结构……怎么样是伏笔,怎么样是衬笔;又是某人是某人的影子,某事是某事的楔子;什么是禅理,什么是易理,什么是隐事……拿这种眼光去考据《红楼梦》,可算得神经过敏;也可算得太呆笨,太卑鄙!好好一部活泼文字,给他弄成个凌迟碎剐,拖泥带水,枯窘呆板;里面的人物,都变成了魑魅妖狐。把真正《红楼梦》的文章,结构,却置之不问;这一种崇拜《红楼梦》的批评家,在“红学”上增进了些什么,我却看不见;只看见他深深的入了魔道。(许啸天《〈红楼梦〉新序》,上海群学社1923年版)

1925年,在《红楼梦》考证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俞平伯写了《〈红楼梦辨〉的修正》(俞平伯《〈红楼梦辨〉的修正》,《现代评论》1925年第1卷第9期)一文,反思了史学实录意义上的“自叙传”说,对自索隐派、胡适以来的对《红楼梦》作“历史考证”的做法表示了他的困惑,指出:

小说只是小说,文学只是文学,既不当误认作一部历史,亦不当误认作一篇科学的论文。对于文艺,除掉赏鉴以外,不妨作一种研究;但这研究,不当称为历史的或科学的,只是趣味的研究。历史的或科学的研究方法,即使精当极了;但所研究的对象既非历史或科学,则岂非有点驴唇不对马嘴的毛病……

我希望他(指胡适——引者)亦以此眼光看《红楼梦》,觉得发抒活的趣味比依赖呆的方法和证据大为重要,而净扫以影射人事为中心观念的索隐派的“红学”。

这里给人一种错觉,以为俞氏即将回归文学性立场。但是,俞氏实际上并未对“新红学”的基本构成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他对待文献考证的态度则是矫枉过正的,“自叙传”观念与“实录”观念相关,文献考证则属于实证研究,“自叙传”所引发的种种弊端并不能由“《红楼梦》文献考证”来承担责任。否定“自叙传”并不等于必须告别文献研究,然后只以《红楼梦》文本为对象。俞平伯对于“自叙传”的这种误解在70年代海外研究者那里得到了更加集中的表现。

1928年,怡墅说:“我们若想真正了解《红楼梦》,必须去读《红楼梦》,从《红楼梦》里去了解《红楼梦》,必须打破各种《红楼梦》考证的论调;王梦阮、沈瓶庵合著的《红楼梦索隐》固不必读,蔡孑民的《石头记索隐》,亦不必读,胡适之的洋洋数万言的《红楼梦考证》也一样是不必读!要了解《红楼梦》只有一条路:就是去读《红楼梦》!”(怡墅《各家关于红楼梦之解释的比较和批评》,天津《南开双周》1928年第2卷第3期)

到了20世纪的60年代,海外的一些学者开始试图从理论上对这些现象进行梳理、总结。夏志清在1966年就已经提出了这两点不满,他说,(历来的研究)“以作者的自传和社会政治的观点来解释它,诚然对我们理解这部小说有所贡献,但这些人均未能理解它的悲剧的本质,因为他们未能体察出它的同情基调的极端重要性。”(夏志清《〈红楼梦〉里的爱与怜悯》,《现代文学》1966年第27期)

宋淇在1972年发表了两篇文章:《论大观园》和《新红学的发展方向》。前者分析大观园,后者在此基础上探讨红学的学术史问题,认为:“可惜的是新红学的重点几乎全部放在考据上,而忽略了文学批评与鉴赏,以致造成了轻重倒置的现象。”宋淇认为红学的未来方向可分三个方面:一、考据工作势必继续进行,“考据对文学史和作者身世的研究当然非常重要,但并不能代替,也不应代替文学批评。”二、版本、校勘和资料的整理还是重要的一环,它们是研究《红楼梦》的基本工具。三、用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的观点来研究和分析《红楼梦》。(宋淇《新红学的发展方向》,《香港所见红楼梦研究资料展览》,1972年。转引自宋淇《红楼梦识要》,中国书店2000年版)然而,宋淇的攻击,恰恰击中了新红学中的合理成分。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余英时提出了它的“新典范”。

对于这两种不满情绪,我们要具体分析。对于第一种不满情绪,我们前面说了,在《红楼梦》的作者和版本的考证方面所出现的大量的非科学性的现象,其责任主要应该算在“实录”观念的头上,而不是实证方法。余英时在对“自传说”进行批评的时候,他把“新红学”、“自传说”、“考证派红学”、“考证派新红学”等概念随意替换,这表明这些概念在他来说是指同一种现象,因而他把实录观念(“自传说”)所造成的非科学性现象的责任算在“考证红学”身上,把实录观念的危机视为“考证红学的危机”,最后断言,考证红学到了功成身退的时候了。

这种判断方式和论证方式的不合理是显而易见的。“新红学”派在有关《红楼梦》的作者和版本的实证研究方面所做出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考证方法不是“新红学”一家独有的,它是文史研究的基本手段。不使用考证方法,不从事文献的考证研究,那么,一切的文史研究都将是空中楼阁。所以,当余英时宣称考证红学应该功成身退之后,他递交给红学会议的论文依然是有关《红楼梦》的考证文章。宋淇在为未来红学指明出路的时候,也把考据工作视为“非常重要”的环节。

对于第二种不满情绪,余英时把它更加绝对化。夏志清还承认,用社会政治的观点来解释《红楼梦》,对我们理解这部小说有所贡献,只不过他认为,这种社会学观念不能很好地解释《红楼梦》的悲剧的本质,理解作家的悲剧同情。余英时则干脆认为,李希凡的社会政治批评是“革命红学”,而不是文学批评。

这种判断同样是不准确的。

李希凡的红学范式有着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色彩,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它仍然是一种文学批评。这是一种以反映论为哲学基础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这种文学观念在革命时期,在民族救亡时期,应该是最合理的一种文学观念。而在改革开放时期,在启蒙时候,这种文学观念就不符合时代的发展。所以才有1978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这次会议所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的调整。此后在哲学界便出现了主体性哲学思潮。而与主体性哲学思潮相适应的则是表现论文学观而不是反映论文学观。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余英时的“红学革命”是得风气之先的,他的所谓“红学革命”指的是他的“理想范式”,即认为,文学批评应该把阐释的重点从客体转移到主体,不应该去探讨文学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历史内容,而应该去探讨文学表现了作家什么样的意图。简单地说,余英时所提倡的是一种表现论文艺观。这种观点恰好符合中国的文学观转型的需要,所以在中国大陆一出现,就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这也是余英时“红学革命”的最主要价值所在。

但是,余英时本来要表达的文学观念并不复杂,他要表达的是一种表现论文艺观念,但他却采用了独特的论证方式,反而把问题复杂化了,出现了不恰当的论断。

他采用的方式是:他把“自传说”和社会政治批评当作他的红学范式的对立面,又把“现实性”当成他的范式的对立面,而他的范式强调的是“理想性”。他把“写实”等同于“现实性”,把“虚构”等同于“理想性”。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写实”可以表现理想性,虚构也可以营造现实性。

所以他写了《〈红楼梦〉的两个世界》这篇文章,要论证的就是《红楼梦》有一个虚构的大观园,而且虚构的部分是《红楼梦》的主体。他认为大观园是一个和贾府完全不同的世界,大观园的世界是一个乌托邦的世界,是一块净土,在性质上是“清”的,纯洁的,大观园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贾府不一样,是一种“情”的关系,具体地说,是根据每一个女子与贾宝玉在“情榜”上的关系而定的。

余英时这样一种描述显然不符合《红楼梦》的实际。《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其实是充满了现实性的,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大观园外面的贾府世界、与当时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没有什么两样。从小姐一级的人际关系,到大丫环们、小丫环们的关系,再到仆人们的关系,都非常现实。譬如,在小姐一级,林黛玉与薛宝钗之间的利害冲突,薛宝钗和史湘云关于功名利禄的价值观念,贾探春的经济体制改革,惜春的明哲保身,所有这些,都是遵循着冷冰冰的现实法则。再从丫环一级来看,晴雯与袭人之间也是充满着利害冲突,至于仆人们的冲突就更是赤裸裸的。别的不说,光是小说的第六十回“茉莉粉替去蔷薇硝,玫瑰露引来茯苓霜”,我们就可以看出大观园实实在在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世界。余英时把这样一些现实内容,把大观园的现实法则都给抽象了,这显然不符合小说的实际。

那么,余英时的这种描述究竟在哪个环节上出问题呢?他说他的灵感来自宋淇。可以说,正是宋淇对大观园的不正确的描述给了余英时一种不正确的提示。宋淇说

大观园是一个把女儿们和外面世界隔绝的一所园子,希望女儿们在里面,过无忧无虑的逍遥日子,以免染上男子的龌龊气味。最好女儿们永远保持她们的青春,不要嫁出去。大观园在这一意义上说来,可以说是保护女儿们的堡垒,只存在于理想中,并没有现实的依据。

这里,宋淇把贾宝玉对大观园的理想化描述为大观园的理想性,所谓“希望女儿们在里面……”,这个“希望”的主体是贾宝玉。这些都只是贾宝玉的希望。在事实上,小说其实也写到了贾宝玉渐渐地意识到,他对大观园的“希望”并不符合事实,大观园的女儿们其实也“染上男子的龌龊气味”(薛、史),她们也要嫁出去(探春、岫烟),当抄检大观园时,大观园也不是保护女儿们的堡垒。所有这些,都只是贾宝玉的一厢情愿。

余英时继承了宋淇的这种做法,即把贾宝玉的对大观园的理想化描述为大观园的理想性,把贾宝玉的希望描述为大观园的事实。他说:“但是大观园中的‘咱们’也不都是一律平等的,理想世界依然有它自己的秩序。‘桃花源’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个乌托邦。照王安石说,它是‘但有父子无君臣’。换言之,桃花源中虽无政治秩序,却仍有伦理秩序。大观园的秩序则可以说是以‘情’为主,所以全书以情榜结尾。”

余英时的这样一些论证方式,使到他本来具有合理性的建议(即表现论文艺观)转变成一些不合理的判断。余英时的这些不合理的判断和不恰当的论证方式,也对红学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那种以“男人”、“女人”的抽象概念论说《红楼梦》的方式,也对很多年轻人产生了影响。

三、结束语

我希望通过上面这些结构分析,引出我的几点结论:

第一,很多人把红学史描述为“旧红学——新红学——小说批评学”的演进过程,这种描述并不符合红学史的实际情形。

第二,了解了“新红学”与索隐红学之间的交叉、互涵关系之后,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索隐红学一直以来不断地受到猛烈的抨击,但始终并没有销声匿迹;相反,索隐红学愈演愈烈,长盛不衰。这其中的原因,除了文学艺术的商品化的时代原因之外,“新红学”所蕴含的这种索隐潜能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新红学”中的曹学、脂学、探佚学越是发展、丰富,越是成果累累,索隐红学和新红学自己的“自传说”就获得越是丰富的索解资源。所以,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不是去对某一种新索隐“群起而攻之”,而是应该认识到,两百多年的红学史上,大多数的违背科学性原则的现象是由于“实录”观念所导致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实录观念的非科学性和非文学性,彻底否定实录观念。

第三,既然如此,对于红学史的反省,我们不要把“实录”观念、“本事考证”所造成的弊端算到“考证”方法的头上,不要因此而不恰当地宣称:考证红学应该功成身退。今后的红学并不是什么“回归文本”,而是应该把《红楼梦》放在一般的文史研究领域里进行常规的研究,遵循科学性原则去研究它的作者和版本问题,遵循文艺规律去阐发它的意义。这就足够了。

谢谢大家!

 

主持人:陈老师以学术的实证,为我们揭开了一扇窗口,对我们了解200多年来的红学发展史,提供了一个线索,提供了一种学术态度,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我们能感觉到,他没有意识形态充满了情绪化的挞伐,而是以冷静的结构分析冷静地讲道理。在有限的时间里,他通过简单却有说服力的例证,说明红学乱如麻的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实录观念。因此,他最后的结论,一个是否定红学中的实录观念是当务之急,一个是要科学性地研究《红楼梦》。同时,这也告诉我们,不单红学史里有这类现象,实际上,我们对待历史,对待文学作品,都要“必须有清醒的、独立的头脑。不管风云变幻,编史者必须讲史德,凭良知,从事实出发去描述,去阐释,去评判。”这句话,是陈老师的导师黄霖先生在为他这部《红学通史》写的序里所说。我们听陈老师演讲,再看他这部扎实的《红学通史》,应能感受到,他确实是努力以一颗学术良知力求公正地在写这部书。曹雪芹的《红楼梦》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陈老师的这部通史也是如此啊。知徒莫若师,用他导师黄霖先生的话说是“字字通处见工夫,十年辛苦不寻常”。

既然已经提到陈老师的导师黄霖先生,我在这里就先作个预告,今年下半年,文学馆开讲《金瓶梅》系列演讲,咱们给陈老师留个作业,麻烦他到时把他的导师、现任《金瓶梅》学会会长的黄霖先生请来,给咱们讲《金瓶梅》。

陈老师为了准备今天的演讲,特地化时间和心思制作了详实的多媒体演讲提供,让我们在此向他表示感谢!

[演讲时间:2006年2月12日]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穿越宋词100首》49. 留春令  咏梅花  (宋德利 ...

$
0
0


穿越宋词100首》

 

宋德利



49. 留春令

 

咏梅花

 

史达祖

 

故人溪上,

挂愁无奈,

烟梢月树。

一涓春水点黄昏,

便没顿、

相思处。

 

曾把芳心深相许,

故梦劳诗苦。

闻说东风亦多情,

被竹外、

香留住。

 

 

英译

 

Tune: Song Of Asking Spring To Stay

 

Ode To Plum Blossom

 

Shi Dazu

 

I came to the stream,

Feeling depressed

Onto tree top dim moonlight casted smoke.

Spring water was lit at dusk,

So nowhere to hide anything,

Including my lovesickness.

 

You once expressed love to me,

I painfully wrote poem in dream.

I was told east wind was also sentimental,

It was asked to stay

By fragrance outside bamboo.

                                                                                                                               

 

解读

 

我与梅花·本是故友,

此时站在·梅花溪头。

油然而生·无奈思愁,

暮霭如烟·笼罩枝头。

月儿朦胧·悬挂高空,

点缀黄昏·溪水淙淙。

我对梅花·相思之情,

犹如春水·始终不停。

 

我与梅花·相爱情深,

两情相悦·无比温馨。

美好心情·记忆犹存,

想借东风·传达我心。

可惜东风·太过多情,

早被竹外·梅花留停。

 

 

赏析

 

 

宋:咏物词在南宋时已发展成熟。

史:是的,比如周邦彦的词作就被称为“缜密典丽”,“富艳精工”。

 

宋:其实您就继承了这种创作风格。而且除了字锻句炼外,您又使情景融合无际,奇妙无比。

史:是啊,我就是这样做的。

 

宋:您这首词就是典型的一例。

史:对。上片写溪头月下赏梅的情景。

 

宋:我知道您特别喜欢溪边赏梅,因此自号梅溪。

史:嗯。

 

宋:我知道,您还把词作的一卷命名为梅溪呢。爱梅之情可见一直很深。

史:一点不错。

 

宋:由词意可知您是大约在春天的一个傍晚来到梅花溪的。

史:对。当时夕阳西下,明月东升,但见梅树在明月清光的映照下,银光素辉,清奇幽绝,

    分外动人。

 

宋:可是,那梅树梢头却因暮色尚未散尽,而月色又不明朗,朦朦胧胧,看不清梅花的冰姿

    雪容。

史:这情景对一心赏梅,爱之情深的我来说,自然是很扫兴的,心中不觉浮起难以抑制的怨

    愁,显出百般无奈的神情。

 

宋:所以您就以清空骚雅之笔写出两句奇妙的词句:“挂愁无奈,烟梢月树。”

史:是啊,前句写情,后句写景,情由景生,妙合交融。

 

宋:其中“挂愁”非常形象,也是您爱用的字眼。

史:对,我曾在【八归】中写道:“只匆匆眺远,早觉闲愁挂乔木。”

 

宋:这“挂愁无奈,烟梢月树”八个字,清辞奇思,深得词家三昧。

史:过拍两句:“一涓春月点黄昏,便没顿、相思处”,写我月下徘徊,愁思难释的情景。

 

宋:暮色已浓,明月倒映,把一涓春水照得上下透明,打破了溪上昏暗的暮色,仿佛一切都

    无所隐匿。

史:是的。

 

宋:句中的“点”字形象地写出月光映澈溪水,点破黄昏,消去暮色的明秀清幽景象。而且

    春月点破黄昏又富有一种动态感,化静为动,饶有情趣。

史:下片写月下的回忆和遐想。

 

宋:第一句“曾把芳心深许”,上承“相思”二字,用拟人化手法叙说梅花相爱情深,曾两

    情相悦,此时犹沉浸在昔日欢爱的回忆中。

史:梅花本来无情,而我以情观花,故而花亦有情。

 

宋:但“相思一度,秾愁一度”,美好的时光已经逝去了。

史:往事犹记,旧情依然;魂牵梦随,柔情似水。

 

宋:然而,满腹衷肠,急切欲诉,却又思绪纷乱,欲说又不知从何说起。

史:是啊,于是我悲戚戚地吐出一句:“故梦劳诗苦!”

 

宋:不过这个“苦”字非同一般。它是相思之苦、想说而说不出的苦,感情份量很重。

史:对,我是在着力表达自己对梅花相爱之深、相思之切的感情。

 

宋:当您无计可诉相思的时候,蓦然想起东风或能传达相思之苦,是它最先把春的信息带给

    梅花。

史:所以我就殷切地盼望这多情的使者能把刻骨的相思带给梅花。

 

宋:然而您听说多情的东风早被那竹外的梅花留住,迷恋着梅花沁人的幽香,难以拿它作使

    者了。

史:嗯,所以我无限哀怨地说出末结两句:“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宋:写到这里,您的心头更加沉重了。

史:一点不错。虽然梅留东风只是“闻说”,未必是真。

 

宋:但在您想来,疑虑难释。只能失望地将之当真

史:于是怨恨、痛苦、失望、悲伤的复杂感情一齐涌了出来。

 

宋:从这结尾两句来看,您咏梅花,似别有怀抱,但您却未表明,大概是留给有心的读者探

    寻其心曲的奥妙吧。

史:是这样的。

 

宋:这首小令不写形而写神,不取事而取意。

史:的确如此。我对所咏之物不露一字,通篇不见梅字而处处梅在。

 

宋: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啊。却是做到了词意深曲含蓄,词情跌宕低徊,奇思巧语,

    妥贴轻圆,不愧为词中俊品。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口语:我属羊,今年是我本命年,怎么说?

$
0
0

用纪年,在我国从南北朝时期就开始了。尽管不能确定十二生肖的确切来历,但因为它的通俗、方便又具趣味性,所以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古人留给我们具有实用价值的一种宝贵遗产。羊年马上就要来了,那童鞋们知道“我属羊”、“羊年是我的本命年”英语都怎么说吗?一起来看看吧~~

生肖(Chinese zodiac sign)也称属相,是中国民间计算年龄的方法,也是一种十分古老的纪年法。十二生肖,即:
鼠 Rat/Mouse
牛 Ox
虎 Tiger
兔 Rabbit
龙 Dragon
蛇 Snake
马 Horse
羊 Sheep
猴 Monkey
鸡 Rooster
狗 Dog
猪 Boar/Pig

 
如果要说“我属羊”,那就是:I was born in/under the Year of the Sheep。介词用 in 或 under 都可以。
 
正因为有生肖纪年的习俗,于是在我们这里有了“本命年”的概念。那“羊年是我的本命年”英语怎么说呢?
Since I am a Sheep in the Chinese horoscope, this is my year.

 

 


在英语里,“本命年” 的地道说法是year of fate或者animal year, 此外也可以看到把“本命年”翻译为 birth year和 big year的。
 
所以“今年是我的本命年”用英语来说就是:
 
This year is my year of fate.
This year is my animal year.
This year is my birth year.
This year is my big year.
羊羊们大声说出自己的本命年吧!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源自莎士比亚作品的10个常用短语Top 10 Phra

$
0
0

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莎士比亚为英语词汇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现在使用的很多词汇和表达都是源于莎翁的作品,比如salad days、green-eyed monster等。今天,我们就为大家盘点出源自于莎士比亚作品的10个常用短语,看过之后会不会立马觉得这些短语高大上了呢?

1. Green-Eyed Monster: 嫉妒

源自莎士比亚作品的10个常用短语

How Shakespeare used it:

The evil Iago plants doubts in Othello's mind about his wife's faithfulness, while advising him, "O, beware, my lord, of jealousy! / It is the green-eyed monster which doth mock / The meat it feeds on." (Othello, Act 3, Scene 3)

莎士比亚原文:邪恶的伊阿古让奥赛罗对妻子的忠心起了疑心,提醒他说,“噢,大人,要小心嫉妒之心!那可是一只绿眼的妖魔,它惯于耍弄爪下的猎物。”(《奥赛罗》,第3幕第3场)

现代例句:

".... if jealousy wasn't a factor, three out of every four married people were highly satisfied with the emotional facets of their marriage. However, when the 'green-eyed monster' entered the mix, levels of satisfaction dropped to less than half for married folk." — Michelle Lodge, HealthDay.com, Feb. 12, 2010

2. In a Pickle: 处于困境

源自莎士比亚作品的10个常用短语

How Shakespeare used it:

In The Tempest, King Alonso asks his jester, Trinculo, "How camest thou in this pickle?" And the drunk Trinculo – who has indeed gotten into trouble – responds "I have been in such a pickle since I saw you last ..." (Act 5, Scene 1)

莎士比亚原文:在《暴风雨》中,那不勒斯国王阿朗索问他的弄臣特林鸠罗,“你怎么让自己到这般境地了?”的确深陷困境且已烂醉的特林鸠罗回答说:“我自从上次参见过您之后就一直处于这般境地了…”(第5幕第1场)

One theory has it that the phrase in a pickle entered English from an old Dutch expression that translates as something like "sit in the pickle".

有一种说法认为in a pickle这个短语来源于一个古代的荷兰语表达,类似于“坐在咸菜缸”里这样一个说法。

现代例句:

"Has the NYT got itself into a pickle over digital editions on Kindle and iPad?" — adamhodgkin on Twitter, May 6, 2010

3. Love Is Blind: 爱是盲目的

源自莎士比亚作品的10个常用短语

This phrase has more than one meaning: we overlook flaws in those we love (that's good), but love can blind us to serious issues (that's bad).

这个短语的意思是:我们会忽略我们爱的人身上的缺点(这点不错);爱会让我们忽视一些严重的问题(这就不好了)。

How Shakespeare used it: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Jessica is shy about her beloved Lorenzo seeing her disguised as a boy, but recognizes that it won't affect his love for her, saying, "But love is blind and lovers cannot see / The pretty follies that themselves commit ..." (Act 2, Scene 6)

莎士比亚原文:在《威尼斯商人》中,杰西卡不好意思让深爱的罗伦佐看到她伪装成一个男孩,不过也意识到这并不妨碍他爱她,她说,“可爱情是盲目的,爱侣们看不到他们自己犯下的那些美丽又愚蠢的错误…”(第2幕,第6场)

现代例句:

"Jonathan Rhys Meyers thinks love is blind. The actor ... thinks it is easy to fall for someone without knowing much about them, just like his alter-ego does...." — ShowbizSpy.com, Feb. 7, 2010

4. Salad Days: 一个人的青春年少时光

源自莎士比亚作品的10个常用短语

How Shakespeare used it:

In Antony and Cleopatra, Cleopatra recalls her relationship with Julius Caesar that occurred during, "My salad days, / When I was green in judgment...." (Act 1, Scene 5)

莎士比亚原文:在《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克莉奥佩特拉回忆起她与凯撒的那一段感情在“我青春年少的时光,我还不太会看人的时候…”(第1幕第5场)

Originally, English speakers used salad days with Cleopatra's meaning: a time of youthful inexperience or indiscretion. These days, however, it usually means "an early flourishing period" – in other words, a heyday.

最初,英语使用者只用salad days表示克莉奥佩特拉所说的“青春、稚嫩的时光”。不过现在,这个短语通常表示“鼎盛时期”。

现代例句:

"I know there are some people who still think this show is good, or watchable.... Just because there are a few cool things left from the salad days doesn't mean Heroes isn't a mess." — Darren Franich, EntertainmentWeekly.com, Nov. 10, 2009

5. Wear My Heart on My Sleeve: 公开表达感情

源自莎士比亚作品的10个常用短语

How Shakespeare used it:

Discussing his planned betrayal of Othello, the villain Iago says, "But I will wear my heart upon my sleeve / For daws to peck at: I am not what I am." (Othello, Act 1, Scene 1)

莎士比亚原文:在说到对奥赛罗的背叛计划时,邪恶的伊阿古说,“可是我会敞开心扉,让鸟儿随意翻啄:我并不是你们看到的我。”(《奥赛罗》,第1幕第1场)

现代例句:

"I wear my heart on my sleeve and confessed my true feelings to a man who did not reciprocate. Now I am free to move on ..." — Daydreamin on Twitter, Mar. 12, 2010

6. There's the Rub: 这就是问题所在

源自莎士比亚作品的10个常用短语

How Shakespeare used it:

In Hamlet's famous "To be or not to be" soliloquy, "ay, there's the rub" is the tormented prince's acknowledgement that death may not end his difficulties because the dead may perhaps still be troubled by dreams. (Hamlet, Act 3, Scene 1)

莎士比亚原文:在《哈姆雷特》那句著名的“生存或者死亡”独白中,“唉,这就是问题所在”表示饱受折磨的王子认识到,死亡并不能结束他的痛苦,因为死人可能仍然会被梦境困扰。(《哈姆雷特》,第3幕第1场)

现代例句:

"There's the rub. What does a progressive institution like Smith [College] do when Barbara decides to become Bert? It's a problem." — Roger Kimball, The New Criterion, May 2005

7. Cruel to Be Kind: 要想善良,必先残忍;忠言逆耳

 

源自莎士比亚作品的10个常用短语

How Shakespeare used it:

"I must be cruel only to be kind; / Thus bad begins, and worse remains behind," says the tormented Hamlet. He has just mistakenly killed Polonius, and it's clear that he doesn't know how bad things are going to get. (Hamlet, Act 3, Scene 4)

饱受折磨的哈姆雷特说:“要想善良,必先残忍,坏事开了头,更糟糕的还在后面。”他刚刚误杀了波洛尼厄斯,而且很明显他根本不知道事情会糟糕到什么程度。(《哈姆雷特》,第3幕第4场)

现代例句:

"The government has portrayed the cull [of 400 kangaroos] as a necessary case of being cruel to be kind, but the international focus has been mostly on the cruelty." — Tim Johnston, New York Times, Mar. 14, 2008

8. Wild Goose Chase: 复杂又无果的追寻或搜索;徒劳无果

源自莎士比亚作品的10个常用短语

How Shakespeare used it:

In Romeo and Juliet, Mercutio likens the rapid exchange of jokes between Romeo and himself to the cross-country horse race of Shakespeare's time, known as the wild goose chase, in which any number of riders tried to keep up with and accurately follow the lead rider's course:

"Nay, if our wits run the wild-goose chase, I am done; for thou / hast more of the wild goose in one of thy wits than, I am sure, I / have in my whole five." (Act 2, Scene 4)

莎士比亚原文: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马库修将他和罗密欧之间机智的笑话比拼比做莎士比亚时期的跨境赛马,即“追野鹅”,比赛中所有骑手都要尽力追上并精准跟随在骑手领袖的阵型中:“不行啊,如果咱们俩的智商比拼像追野鹅那样的话,我就完蛋了,因为你任何一个智慧阵型中的野鹅都比我全部5个阵型里的多。”(第2幕第4场)

现代例句:

"Seriously just went on a wild goose chase for a place to study. Everything is packed so I found an empty classroom in the math building." — TheHeartquake on Twitter, May 11, 2009

9. Dogs of War: 战争的恐惧之处

源自莎士比亚作品的10个常用短语

How Shakespeare used it:

In Julius Caesar, Act 3, Scene 1, a grief-stricken Mark Antony predicts that the instability following Caesar's murder will result in civil war: "Cry 'havoc!' And let slip the dogs of war!"

("Cry havoc" was the military order for soldiers to seize plunder from an enemy.)

莎士比亚原文:在《凯撒大帝》第3幕第1场中,悲伤过度的马克•安东尼预言称,凯撒大帝被谋杀后的不稳定局势会导致内战:“下令抢劫!让战争的恐惧溜走吧!”(Cry havoc是军队中的命令用语,指下令让士兵从敌人手中抢掠。)

现代例句:

"If you doubt that Obama is about to let slip the dogs of war, you need only look back at what he said as a long-shot presidential hopeful in a controversial August 2007 foreign policy speech." — James Gordon Meek, New York Daily News, May 10, 2010

10. Strange Bedfellows: 不可能结盟的两个人;同床异梦

源自莎士比亚作品的10个常用短语

How Shakespeare used it:

When Trinculo seeks shelter from a storm under the cloak of a creature he's very unsure about – he wonders if it's a man or a fish – he comments "misery acquaints a man with strange bed-fellows." (The Tempest, Act 2, Scene 2)

莎士比亚原文:特林鸠罗在一个他不知为何物的生物的斗篷下躲避暴风雨时,他不知道那是个人还是条鱼,他说:“处于悲惨境地,人可以跟任何东西结成联盟。”(《暴风雨》,第2幕第2场)

现代例句:

"But there's another key reason Philip Morris lobbied hard for FDA regulation, aligning itself with strange bedfellows like the Campaign for Smoke-Free Kids [and] the American Lung Association ..." — Kate Pickert, Time, June 12, 2009

(中国日报网英语点津 Helen)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双语美文:朱自清《匆匆》

$
0
0

匆匆

Transient Days

朱自清(-----张培基英译版)

朗诵:雄叔​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在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那里呢?

If swallows go away, 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 If willows wither, 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 If peach blossoms fade, they will flower again. But, tell me, you the wise, why should our days go by never to return? Perhaps they have been stolen by someone. But who could it be and where could he hide them? Perhaps they have just run away by themselves. But where could they be at the present moment?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am entitled to altogether, but my quota of then is undoubtedly wearing away. Counting up silently, I find that more than 8000 days have already slipped away through my fingers. Like a drop of water falling off a needle point into the ocean, my days are quietly dripping into the stream of time without leaving a trace. At the thought of this, sweat oozes from my forehead and tears trickle down my cheeks.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也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在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What is gone is gone, what is to come keeps coming. How swift is the transition in between! When I get up in the morning, the slanting sun casts two or three squarish patches of light into my small room. The sun has feet too, edging away softly and stealthily. And, without knowing it, I am already caught in its revolution. Thus the day flows away through the sink when I wash my hands; vanishes in the rice bowl when I have my meal; passes away quietly before the fixed gaze of my eyes when I am lost in reverie. Aware of its fleeting presence, I reach out for it only to find it brushing past my outstretched hands. In the evening, when I lie on my bed, it nimbly strides over my body and flits past my feet. By the time when I open my eyes to meet the sun again, another day is already gone. I heave a sigh, my head buried in my hands. But, in the midst of my sighs, a new day is flashing past.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 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Living in this world with its fleeting days and teeming millions, what can I do but waver and wander and live a transient life? What have I been doing during the 8000 fleeting days except wavering and wandering? The bygone days, like wisps of smoke, have been dispersed by gentle winds, and, like thin mists, have been evaporated by the rising sun. What traces have I left behind? No, nothing, not even gossamer-like traces. I have come to this world stark naked, and in the twinkling of an eye, I am to go back as stark naked as ever. However, I am taking it very much to heart: why should I be made to pass through this world for nothing at all?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O you the wise, would you tell me please: why should our days go by never to return?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117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