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张功耀教授看了我的《林黛玉究竟得的什么病---破解四大名著疾病密码》的书稿后,对其中《晴雯得的是脏病吗》一文中所提到的两个西药提出了精到的推测,并写成小文。征得张功耀教授同意,作为本书的附录首次以印刷形式发表。先发在博客中,以飨同好者。)
“汪恰洋烟”只见于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是书曾于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出版。现在我们在同一处所看到的则是“上等洋烟”。据考证,它是程伟元和高鹗篡改的。时下,有不少人在考证这个“汪恰”是什么意思。或猜测它是一种什么品牌,或求证它是一种什么品质的烟。在我看来,这些考证的方向都错了。据我推测,这里的“汪”就是英文的one,“恰”就是class的不标准发音。连起来,“汪恰”是对“上等”的不标准发音的中国式英语表达(正确的应当是class one)。大约程伟元和高鹗怕读者看不懂,干脆就把它改写成了“上等洋烟”。这样篡改之后,固然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得懂了。然而,贾府里边那些贵人们喜欢玩点半通不通的英文的文学味道就少了许多。所以,我觉得还是保持庚辰本《红楼梦》的那个样子比较恰当,即,不要去改变“汪恰”的原文表达,加一个“汪恰,西洋一等宝烟也”的注解就行了。
在同一回当中,宝玉还命麝月往二奶奶那里去取一种叫“依佛哪”的膏子药为晴雯治疗头疼。也有不少红学家试图考证这个“依佛哪”。依据《红楼梦》的记载,麝月拿了“半节”来,烤融在一块红布上,然后贴在晴雯的太阳穴上。据此,首先应当判定的是,它是一块遇热可融的固体。其次是它可以缓解头疼。至于宝玉说出来的“依佛哪”是不是准确,用不着刻意去追究。因为文学创作可以随人物的身份而变。据我所知,18世纪引入我国用来去头痛的药有金鸡纳、颠茄素、薄荷油、芥子泥。它们都能用明胶做成膏药,贴在太阳穴上缓解头痛。依我看,宝玉所说的“依佛哪”最有可能指的是“金鸡纳”。只不过曹雪芹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故意让他说错了。
(注:之前张教授在私信中的推测也很有意思,我觉得可能性更大,补记于此。咳唾随风抛掷,诚可惜也:那个“依弗哪膏药”,很有可能就是“麻黄碱”做成的膏药。它(ephedrina)的发音就是“依弗哪”。我小时候还看到过有人在太阳穴上贴这种膏药缓解哮喘。它也是从西方传过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