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策纵先生在《〈红楼梦〉“汪恰洋烟”考》中说,《红楼梦》提到的三十余种西洋名物,经过海内外学人考证后,只有两件,“大家还不知道究竟是什么”。这两件便是第五十二回晴雯治病用的“汪恰洋烟”和“依弗哪”药膏。
经过海内外学人们的不懈努力,这最后的难题似乎也有了眉目。“汪恰”,周策纵认为是英语Virginia、Virgin或法文Vierge的对音。“汪恰洋烟”即产于北美的弗吉尼亚的鼻烟或烤烟(Virginian tobacco)。“依弗哪”据说是来自法语éphédrine,即治感冒、贴头疼的“麻黄浸膏”。
《红楼梦》中出现的西洋风物,应该不单是为了斗奇炫富,而是有一定的寓意。至于这寓意是因名字音译的谐音产生,还是因名物本身的背景而产生,当然还要考虑小说作者和修订者对西洋历史文化了解的程度。可惜目前对这方面我们所知不多。
不久前到加拿大考察,经过中部萨斯喀彻温省(Saskatchewan),彼邦人士介绍其首府里贾纳(Regina),发音快时,听起来好像“瑞纳”、“亚纳”,不由我就心中一动。当时没有认识到Regina与Virginian有联系,而是因为“瑞纳”等发音与“依弗哪”以及罗马教廷赠给南明永历皇帝太后“亚纳”的教名近似。我怀疑彼邦是否也有省音简称,如国人称北京为京,称济南为济。询之当地华侨通掌故者,Regina为拉丁文“女王”的意思,与英国王室确有瓜葛。萨省举行一些历史性庆典,当今伊丽莎白二世有时也会亲临。
今天美利坚的Virginian,原是英国在海外建立的第一块殖民地。雷利爵士(Sir Walter Raleigh )1584年率领商船航行北美在此登陆。命名寓意是纪念“贞后”(The Virgin Queen)伊莉萨白女皇(Elizabeth Regina)。后来英国殖民者从西印度群岛引入优良烟种,这里成了著名的烟草产地,供应英国和欧洲大陆。与仍是假设的曹雪芹几乎同时代的美国国父华盛顿,就是弗吉尼亚烟农和庄园奴隶主(George Washington烟草种植园,有三百多黑奴从事繁重劳动)。1759年他运销了五十大桶(hogsheads)淡巴菰到英国去。晴雯吸的鼻烟中,说不准就有美国国父和他的奴隶们的劳动成果。
再后来,因为大英帝国痛改前非,不想再做奴隶贩子(但继续做毒品贩子),并采取得力措施打击贩卖黑奴的活动,触动了北美种植园主的利益。于是他们愤而反叛。北美独立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保卫黑奴贸易的战争。后来美国南北战争,南方保卫蓄奴制,林肯主要目的则是维护国家统一。华盛顿在英国的仇国法兰西、西西班牙等国支持下,最终取得胜利。其间一些尊王派北迁,并成功挫败 Washington部对北方的觊觎。于是有了今天的加拿大。
如果说雷利爵士命名的Virginian,主要表现其骑士情怀的话,加拿大一些与英国女王有关的地名(萨省首府Regina,BC省会城Victoria),则是表现尊王意识。
需要指出的是,在雷利爵士首航Virginian后不久,1596年(万历二十四年),伊丽莎白女皇就派本杰明·伍德(Benjamin Wood)带着她亲笔写给中国皇帝的信,出使中国。而在美国独立后,与欧洲大陆的贸易受英国的封锁,只有据说是曹雪芹祖母之父的李士桢任广东巡抚时建立的广州十三行对美国完全开放,使其获得外贸收益。Virginian 宝烟可能直销中国。那时,一穷二白的美利坚有一个梦,就是有朝一日,能与大清帝国一样富有。但从GDP占全球比例来说,美国经济顶峰时期,也没超过乾隆年间。而当时与中国打交道最多、传闻“依弗哪”产地的法兰西,还在实行初夜权、世卿世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老祖宗伏尔泰,不仅羡慕孔孟之道,以为是理性的最高体现,而且羡慕八股取士制度,以为是最公平先进的文官考试制度。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