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200周年:用一本书,他驱逐了上帝
文/谢小暖
1882年4月21日,一个伟大的大脑停止了思考。他的《物种起源》进化理论历时150年,成为现代生物学的坚实基础。在他的时代,虽然还没有人类DNA、遗传学诸如此类的概念,但在他的“生命进化树”上生长起来的自然选择学说,却一直以来成为人们认识和了解自然、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以及人类本身的依据。
他,就是达尔文,一个惊天动地的革命性名字,他彻底颠覆性的自然学思想,把“上帝”从科学的领域中驱逐了出去,引领着现代科学飞速前行。如今,安卧伦敦西敏寺大教堂,达尔文和牛顿一起,成为科学的最神圣标志。
“(生命)曾经而且还在演化着,这种生命观是极其壮丽的”。在《物种起源》的末尾,达尔文写道。
一个与世无争的人:查尔斯?达尔文
“查尔斯?达尔文,出生于1809年2月12日,他诞生在英国的一个小城镇。他是博物学家,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在达尔文诞辰200周年之际,全世界纪念这位科学史上的伟人,也许重点并不在于仅仅树立一个供崇拜的偶像、反复宣讲他的原始进化论观点,而在于去体会达尔文在当时纷繁复杂的背景下依靠实践开创出一片新天地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家们在实践中推动达尔文理论遗产不断‘进化’和发展的科学态度。”
受父亲影响从小对自然界和动物特别感兴趣的达尔文并不是课堂上的安静学生,后来虽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但两年后退学离开,如果说在爱丁堡的两年他有任何收获的话,就应该是罗伯特?格朗特(Robert Grant)教授的自由学术思想,这对达尔文最后“众叛亲离”形成自己的理论有着启蒙意义。在父亲的逼迫下到剑桥学习艺术之后,达尔文对自然科学倾注了极大的兴趣和精力。
1831年12月的某一天,达尔文欣然接受植物学教授,也是他的导师亨斯娄(J.S Henslow)的邀请,带上指南针、望远镜和一把小手枪以及50英镑,踏上了环球探索之旅——贝格尔之旅。整个旅程的三分之二时间,达尔文都在陆地上度过,特别是在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南美国家,达尔文简直就是流连忘返,原来计划两年完成的旅程后来持续了五年。达尔文每到一地,不仅作了无数的笔记,还给家乡的父亲、家人写了无数的信函,更把他看到的稀奇植物、动物一一写信描述汇报给远在剑桥的他的导师。由此,达尔文的发现开始在当时的学术界流传,这也可以视为达尔文后来进入科学界,成为一个被认可的自然学者的开始。
旅行途中,参天大树、青蛙、甲虫、龟甲、奇花异草,都是达尔文的追逐目标。达尔文发现了大量物种以及相关化石,比如在阿根廷发现的巨型树獭化石,这使达尔文开始思考物种灭绝的原因;他原想在异常炎热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寻找更古老的“创造者”的痕迹,却发现了知更鸟在不同岛屿之间的差异和联系,让他开始思考它们是否源自同一祖先?
1836年10月,达尔文带回了368页动物学笔记、1383页地质学笔记、770页日记、1529个保存在酒精瓶里的物种标本、3907个风干的物种标本,这还没算上从加拉帕戈斯群岛捕捉的活海龟。其中几百种,是他在欧洲从未见过的,他的进化论思想从此萌芽。
1839年,在结束环球旅行三年后,达尔文和他的表妹爱玛成婚。两年后,他们举家离开伦敦,在离伦敦16英里的肯特郡的一处乡村别墅(Down House)安居下来,并在那里养儿育女、种植花草、研究著书40年,直到1882年4月21日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Down House 度过的岁月里,达尔文一共撰写和出版了16部研究成果。在那里,他也备受了病痛和精神的折磨。由于达尔文一生对生物科学作出划时代的贡献,人们将他葬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寺院中堂的北廊,和杰出的科学家牛顿葬在同一个地方。
一本绿色封面的书:《物种起源》
“达尔文既不是思想家,也不是哲学家,却用这本浓缩着他20多年考察、研究和思考的巨著,毫不留情地把上帝从科学的领域中驱逐了出去。”
1859年11月24日,伦敦的天气十分恶劣,但却丝毫没有影响当地一家书店的生意:从一大早起,顾客就络绎不绝,他们都是冲着一本绿色封面的书而来。
这本书第1版共印1250册,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就被抢购一空。1860年1月,第2版问世,照样转眼售罄。到1862年,它已被重印了5次,并译成3国文字。到1882年,仅在英国,这本书就销售了24000多册。这本书有一个很长的名字:“论借助自然选择(即在生存斗争中保存优良族)的方法的物种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
由于书名实在太长,一般被简称为“物种起源”。
作者,查尔斯?达尔文。
《物种起源》论证了两个问题,一是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进化的,这种进化是极其缓慢、渐进的过程。第二,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通过生存竞争这个方式来实现。
当达尔文结束了5年的环球旅行之后,他的“生命进化树”已经开始生根,受到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马尔萨斯关于“生物群体不断增长”和“有限资源”之间形成矛盾的启发,达尔文开始意识到,自然界在生物群体增长和资源耗尽之间,必定会出现“自然选择”,这就是他物竞天择的原则。
达尔文视自己的研究发现为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而且,他始终对自己的发现和得出的结论疑虑重重。他甚至非常惶恐不安,因为他明白,他的理论是“大逆不道”、“离经叛道”,是对神灵的亵渎,是对他的相信上帝创造自然的剑桥导师和学术界的背叛,也是对自己深爱的、笃信上帝的妻子的伤害。他不断挣扎,不断研究,不断用一切方法证实自己理论的成立,然后悄悄落下文字。
1842年,他第一次写出《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在《物种起源》写作至半途时,达尔文收到当时在印度尼西亚研究动植物物种的阿尔弗莱德?华莱士Alfred Russel Wallace的一封信,信中描述了他所发现的物种的自然选择现象。几乎和自己20年研究如出一辙的结果让达尔文非常震惊。直接促使了他于1859年仓促出版了《物种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在这部书里,达尔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进化论”的思想,说明物种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这部著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
一份与进化有关的遗产:
“在自然科学的思想领域,没有一个学说像达尔文进化论一样,面对如此众多反对者仍造成如此深刻广泛影响;遭到如此多误解和被攻击批判,仍被广大学者所接受;经历那么长久的争论,仍然备受人类社会和世界的赞扬。”
达尔文的进化论与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其他重要理论体系一起,构成了现代科学的支柱。如哥白尼推翻地球中心说一样,达尔文理论否定了人类主宰自然世界的说法。
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主要包括物种变异、共同祖先、逐步进化、自然选择等几个方面,其中“物种变异”和“自然选择”是达尔文进化理论的核心。达尔文进化论,颠覆了神创论,为人类解释自然,了解自己建立了根据。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时至今日,一个在1882年去世的人仍在影响着生物学家们的讨论。也许,同样奇怪的是,竟然有这么多生物学家在数十年里仍未能接受达尔文用清晰、悦目的英语表达的思想。
英国天主教作家切斯特顿称:“进化论是幼稚的科学描述;除此之外,它就只是对思想的侮辱。”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仍然相信上帝创造一切(Creationism),仍然相信智慧设计论(Intelligent Design)。几年前,甚至有500多名科学家联名在《世界网络日报》上刊登声明,称“我们质疑达尔文宣称的生物随机变异能力和自然选择论来解释复杂的生命。谨慎地检验达尔文理论证据的行动应该被鼓励”。这514名科学家中包括354名生物学家、76名化学家和63名物理学家。
当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里有意地避开了关于人类演化的问题。到了1871年,达尔文才推出《人类起源和性选择》一说,书中称人类起源于旧大陆的灵长类动物。这个观点冒犯了很多人,不少讽刺画把达尔文画成“人面猴身”的怪物。
达尔文当时很难为自己辩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东非大裂谷发现了一系列人科动物化石,其中以1974年发现的32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阿法种”古人类化石最有名。而基因研究发现,人类竟然没有特殊的“人类基因”,人类和老鼠的基因数目类似,都只有不到21000个,而且人类的单个基因都存在于别的动物身体里,只是出现数目和排列方式不同而已,比如,控制人类说话的一个基因,同样存在于控制加拉帕戈斯群岛地雀鸣叫。这是人类和这些动物有共同祖先的铁证。
一个伟大思想留给我们的遗产,历时弥坚,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一个极其荒谬的猜想:假如没有达尔文?
学术期刊《科学人杂志》形容:“哥白尼将地球摈出‘宇宙中心’,达尔文则将人类从‘自然界的中心’移走。”
人们对进化论的日渐了解,促进了医疗保健、执法程序、生态学等领域先进科技的蓬勃发展,也带来了形形色色的设计缺陷优化方案。
达尔文肯定想不到,当年他对甲虫和小鸟的研究会带来如此巨大的技术进步。随着我们对进化历史的日渐了解以及对进化原理掌握的不断深入,进化论的巨大应用价值应运而生,这些应用今天已经成为众多领域的支柱。
执法机关就普遍使用进化分析技术来调查案件,这样的案例随着美国电视剧《犯罪现场调查》(CSI)的热播已经深入人心。只有了解不同基因如何进化,人们才知道从DNA 证据中能提取何种信息。
在医疗保健领域,对禽流感(bird flu)、西尼罗河病毒(West Nile virus) 之类的病原体(pathogen) 进行系统进化分析(phylogenetic analysis,即通过研究DNA序列探究它们的进化关联或谱系),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开发疫苗,而且可以指导人们如何抑制疾病在人群中的传播。一项名为“定向进化”(directed evolution)的实验技术可以加速蛋白的进化,优化疫苗和其他有用蛋白。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计算机科学家借鉴进化的概念和原理,创造出“遗传编程”(genetic programming)这个通用系统,能够解决复杂的优化和设计问题。新近发展起来的“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s)研究方法,彻底革新了科学家普查某一地区微生物种类的能力。
还有近年来日渐流行的个性化医疗,医生根据某些特定的遗传学特征,给病人量体裁衣式地指定药物并控制用量,从进化的角度增进我们的健康,这种方法被称为进化医学(evolutionary medicine)或达尔文医学(Darwinian medicine)。
若生活在没有达尔文的世界,或许我们仍天真固执地认为上帝用泥土捏了亚当,向他鼻孔中吹入灵气,再取其肋骨制造夏娃。或许我们仍在搜索地球和太空,为了寻找上帝或诸神的所在。因为没有人告诉我们:人类只是自然竞争暂时的优胜者,而非神赐予的主宰者。所以我们将无法想象“机器人”这个概念,也不会相信一堆比特流里会产生人工智能,所以没有阿西莫夫,没有机器人三定律,也没有《终结者》、《黑客帝国》等科幻巨著。也不会有新一代“遗传编程”理念,更不会有DNA分子生物计算机。
如果一直活在上帝的神龛里,“神之子”的光环会无限吹胀人类的狂妄与贪婪,我们会坚信,是上帝选择了我们,而不是自然。我们会失去对自然的敬畏,也必然会被自然残酷无情地报复。等到我们在自然面前悲鸣时,“上帝”何在?
番外篇:
达尔文在中国:一百年误读,二百年孤独
1897年,《物种起源》出版后的第38个年头,严复的“译作”《天演论》在天津出版,引起了巨大轰动。如今,很多人误认为《天演论》这一译著,原作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其实该书译自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在翻译时,严复在原文中加入了大量的注释与评论。
作为桐城派古文高手,严复的注释与评论极有煽动力,从某种意义上影响了人们对原意的理解。在《天演论》中,严复表达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对当时正处在民族危机时刻的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最早翻译《物种起源》原作的是马君武,他用文言文译出此书的一部分。直到1920年中华书局才翻译出版了全书。此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科学出版社分别于1954年和1955年出版过两个译本。商务印书馆将此书选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于1981年出版。《物种起源》最新近的中文译本,2005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的译者是西北大学的古生物学家舒德干,这也是我国第一本由科学家翻译的《物种起源》。
《天演论》和最原初的达尔文的进化论,乃至赫胥黎作演讲的本意都存在差距,“严复的译作当中隐藏的逻辑,是要保种、求强,激励弱小民族分歧自保。”而这种差距的产生,并非是由于严复译笔出现差池,而是故意为之。
严复的误读并非仅仅由于他个人的局限而是整个民族集体无意识的一种体现,可以说当时的中国需要或者说导致了严复的误读。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惜败。这场战争的失败对中国人的震动比两场鸦片战争的失败大得多。两场鸦片战争使得中国人认识到,中国需要强大。正是由于这样的背景,严复对达尔文学说的误读是必然的。从一开始,严复阅读达尔文的角度就不是从生物学的,而是政治学和社会学的,严复无意中踏入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门槛。
如果说严复是达尔文的第一个中国推介者,那受到严复《天演论》影响的梁启超就是达尔文最重要的中国传播者。毛泽东回忆年轻时候对他影响深远的书,也说是康有为和《天演论》,他曾和同学蔡和森成立了一个青年组织,名字叫“新民学会”。受《天演论》的影响,本名胡洪?的胡适先生,给自己改名为适,字适之,广东革命党人陈炯明也将自己的字改为竞存。
社会达尔文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发展极其微妙的联系在一起。尽管达尔文从未来过中国,但他竟成了中国近代思想运动的启蒙者。正如《中国与达尔文》一书所说的那样:“达尔文在中国所处的灾难性世界困境里创造出某种意义,哪怕是一种了胜于无的可怕意义。”达尔文使革命合法化,援助了自辛亥革命以来的数次政治革命,直到最后帮助马克思主义者成为适者。
你所不知道的达尔文:
1.达尔文和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出生在同一天。幼年时代,人们都亲切地将称作查理或者博比。在青少年时期,人们又给他起了个绰号,意思是“气体”,之所以会有一个如此奇怪的名字,是因为他对那些会发出难闻的气体有独钟。
2.达尔文在上学的时候极其普通,丝毫任何过人之处。在他父亲的眼里,达尔文非常懒惰,父亲曾表示,除开射击、养狗和捉老鼠外,其它事物完全不能引起达尔文的兴趣。”
3.曾经有一段时间,达尔文在他父母的坚持下,立志成为一名医生,但是由于他害怕看到血液,因此考虑放弃。
4.最终,达尔文获得了剑桥大学神学学位。
5.达尔文喜欢进行收集,尤其是收集甲虫。据说在大学期间,他曾因为在虫子身上花去更多的精力而忽视女友,因此错失了一段感情。
6.根据原定计划,英国皇家海军“小猎犬号”(HMS Beagle)探索航行将持续2年左右,然而却耗时将近5年之久。作为船长的罗伯特?费兹罗伊(Robert FitzRoy)只是想与达尔文成为同事,谁料达尔文最终成为了该船上的一名博物学家。
7.在“小猎犬号”航行过程中,达尔文总共写下了368页动物学笔记、1383页地质学笔记和一本77页的日记。此外,他还收集了1529个标本,保存在酒精里,以及3907个干标本。
8.1834年,在达尔文的25岁生日时,费兹罗伊以他的名字为一座山命名。达尔文山(Mount Darwin)因此得名。它是火地岛上的最高峰,总共有8163英尺高。此外,在南极洲、塔斯马尼亚岛和加利福尼亚州也有以达尔文的名字命名的山。
9.达尔文他对生命观察的兴趣远远不及他对自然界的好奇之心。他曾亲自品尝大自然的各种野味。在剑桥大学读书期间,达尔文曾是校“美食俱乐部”的成员,同学们经常聚在一起共享鹰肉、麻鸦肉和猫头鹰肉等。
10.1839年,29岁的达尔文与表妹艾玛?韦奇伍德(Emma Wedgewood)结婚。在总结婚姻利弊时,他的说法更是让人相当惊讶,他表示,拥有一个老婆当然“比拥有一只狗更好”。达尔文和韦奇伍德婚后共同生活了43年,共生育10个孩子,其中有7个孩子活到成人期。
11.达尔文热爱音乐,但却是个乐盲。婚后,艾玛曾向肖邦拜师学艺。达尔文每天夜晚都要腾出半小时听妻子弹揍钢琴。此外,艾玛每天还会给达尔文将两个小说。他非常喜欢简?奥斯丁和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品,对于喜剧结局更是喜欢。夫妇俩每天还玩两次西洋双陆棋。在游戏中,总是艾玛获胜。达尔文保留了大约40年的累积积分。
12.对于莎士比亚的作品,达尔文的评价是“非常无趣,简直令人作呕”。
13.在“小猎犬号”航行结束20多年后,达尔文发表了他的著作《物种起源》,该书在1859年首次印刷。此后,英国博物学家以及达尔文的朋友弗莱德?路瑟尔?华莱士(Alfred Russel Wallace)也对物种进行了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也与该书类似。
可是达尔文对于自己的工作并不十分满意,他认为这长达500多页的书只不过是个摘要而已,他所规划的是写一本比这本书长5倍的作品。
14.达尔文《物种起源》首印共计1250本。不到一天时间,这些书就被分发或者出售一空,无可争议地成为最热销的书。在达尔文的一生中,他不断对这本书进行修改和更正。因此,该书共有6个版本。
15.1864年,与达尔文同代的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首次创造性地运用“适者生存”这个短语。在《物种起源》的第五部分达尔文采纳了该术语,斯宾塞也因此声名大振。
16.作为一名动物学家,达尔文可谓是自学成才。他用了将近8年时间研究如何对甲壳动物进行分类。
17.达尔文总共写了16本书,其中包括讨论人类和其他动物情感的长篇论文。在他看来,脸红可能是撒谎的一个迹象。1881年,他的最后一本书发表,书名是《The Formation of Vegetable Mold, Through the Action of Worms, With Observations on Their Habits)》。
18.结束“小猎犬号”航行之后,达尔文身体情况一直不佳,并且还受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病痛折磨,因此他一直呆在位于英格兰肯特的家,再没出外远行。困扰他的症状包括头痛、心悸、肌肉痉挛、疼痛、呕吐和眩晕。每次病情发作时,他都得在床上躺几个月。在此期间,他也采用了很多医生提供的传统治疗方法,甚至不惜运用一些偏方治病。但是结果表明,就连他非常信任的沐浴疗法都对其病情的康复提供丝毫的作用。
19.在达尔文生活的后期,他认为自己是一名不可知论者。去世时,一名当地的福音传道者坚持说,达尔文已经重新回到了基督教的怀抱,断绝了与进化论的联系。可是这一说法得到了达尔文家人的一致反对。据艾玛说,达尔文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一点都不对死亡感到恐惧。”
20.达尔文希望死后不要举行葬礼,就埋在自家附近,但最终人们为他举行了国葬。在19世纪,能获得如此殊荣的仅有5名非英国皇室人员。送葬的人群包括华莱士、博物学家和探索家约瑟夫?道尔顿?胡克,以及托马斯?赫胥黎。他们都是达尔文成果的忠实拥护者。达尔文被埋葬在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距离牛顿的坟墓不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