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栓老师的小自传 ——— 奋斗改变人生
我的童年
农村的生活状况
农村非常贫困。我小的时候,能吃饱饭就不错了。那时大多数家庭只能吃玉米面、高粱面、窝窝头。我家稍微好些,可以吃高粱面和白面做的花卷,其他小孩很羡慕。因为我爸爸当工人,每月有19块钱的工资(后来涨到40多块)。一般家庭,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顿肉。有的家庭一年吃一次肉——全家十几口人,买一斤肉,剁成馅,吃顿饺子就算过了年。人们穿的也是补丁摞补丁,过年才有新衣服穿。小孩一般都是穿大人的旧衣服改造的衣服。一般人家住的是土坯房子;能住里生外熟(墙体内层是土坯,外层包裹了一层砖)的,是有钱人家。一般人出门靠步行,因为买不起自行车。永久牌自行车最好,但买到永久牌自行车,需要拉关系,托熟人,弄到专门的供应票,才能买到。当时就200多块钱,需要一个工人半年的工资才能买得起。我爸是一个邮递员。邮电局处理旧车时,我爸买了一辆,全村人都来借。娱乐基本没有。个别时候,村里请个戏班子,唱几天戏。村里(当时叫大队)有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记得审判四人帮时(1976年),大队部挤得人山人海。我当时上小学二年级。
师资水平
我上小学和初中就在我们村子里,同一个校园,叫“戴帽中学”——意思是小学上面戴了顶中学的帽子。我的小学和初中老师,绝大多数是民办教师(村里出钱雇用的读了几年书的农民),有的是高小毕业(小学高年级),多数是初中毕业,少数是高中毕业。公办教师学历最高的是中师毕业(相当于高中,不过是师范学校),连一个大专毕业的都没有。所以,老师的水平都不算高。主要课程(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有专门的老师教,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生理卫生等次要课程,都是主课教师附带上的。即使有专门的老师教,也不一定按时上课。记得我们的生物课,老师就没有上过几次。老师家里种田太忙,顾不上上课。所以,中考时,我们只能自学没有讲过的内容。也没有参考资料和练习册。
校园条件
所有的教室都是平房。小学校的房子据说过去是一座庙,后来改成了学校。地面是土的,没有铺砖头或水泥,所以扫地的时候,尘土弥漫,让人无法透气。凳子要自己带,好在桌子还是学校提供的。没有人带过水瓶。口渴了,到学校的压水井喝口凉水,冬夏如此。没有自来水。厕所是臭气熏天的大茅坑。
学习条件
每天上四次学:早上五点多起床,到学校上早自习和一堂正课,回家吃早饭;上午上三节课,回家吃午饭;下午上三节课,回家吃晚饭;再上两节晚自习,回家睡觉。早上起得早,冬天天还不亮。根本没有人叫醒我,全靠闹钟闹。我晚上回的晚,到家其他人早已入睡(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有一天早上,我猛然惊醒,一看表六点钟了,已经到了上早操的时间,赶紧穿上衣服,脸也没洗,就往学校跑。那天早上,大雾弥漫,几米之外,就看不到东西。我跑到学校一看,没有人。我心里想:难道他们还在操场?于是,到学校外边的操场上看。所谓操场,就是农民的打谷场,围绕着一片坟地。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打谷场弥散着大雾,可是那里既看不到人影,也听不见出操的口号。我怀着疑惑不解的心情又回到家里,发现才五点二十分。原来我看错表了。当时每天早上上学的紧张情景可见一斑。
晚上放学已经九点多钟。对于农村来说,九点钟已经很晚,多数人家已经上床睡觉。冬天太冷,没有暖气,被窝里暖和些。另外,也没有电视,收音机也很少,所以,晚上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即使有电视、广播,也没有电。所以,我晚上睡得都很早。晚上放学回家,既没有路灯,也没有手电。有月光时还好,没有月光,路上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我回家经过一条漆黑的胡同。由于是熟路,走得很快。那天正在飞快地前进,突然脚下被绊了一下,差点摔倒,与此同时,听到“吱”的一声,一头猪从脚下跑开。原来这头猪卧在路上睡觉。
刚才说,早中晚饭都在家里吃。对于我来说,也不是吃现成饭。由于父亲在外工作,母亲天天到生产队干活,放学时还没有下工,所以我们姊妹三个放学回家要自己做饭。做饭也不是用现在的煤气灶,而是柴灶,烧柴的灶,垒在地上。烧的柴也不是劈柴(木柴),而是根据季节不同,烧树叶、稻草、麦秸。很不容易烧。树叶、麦秸太碎,容易把火压死;稻草灰太多,一会儿要掏一次灰。遇到下雨天,柴草淋在外面,是湿的,需要从草垛里掏出干些的来烧,更不容易着。所以,做一顿饭很不容易。基本上没有菜吃,就是玉米碴子粥(“糊涂”,读作húdu),又干又硬的馒头,加上自家腌制的咸菜。
村里虽然通电,但经常断电。当时国家发电有限,优先满足工业需要,再满足城里人生活需要。如果还剩下没用完,再放到农村。我在村里上学时,学校很少有电。所以,我们早上和晚上都需要用煤油灯照明。腊烛太贵,用不起。煤油灯是我们自制的。首先要找到一个小瓶子,一个平板车旧车胎的气门嘴,和一根灯芯(可用棉纸捻制)。把灯芯穿在气门嘴里,在瓶盖上打个眼,把气门嘴穿上,固定好,就成了。有好几年,煤油短缺,买不到煤油,我们只能烧柴油。煤油灯比较亮,烟比较少;柴油灯火苗小,冒黑烟。教室的屋顶熏黑了。每天早上起来,擤的鼻涕也是黑黑的。
课余时间
春天给小麦施肥、打猪草,夏天割草、除草,秋天搂树叶积肥(堆积农家肥),冬天铡草、拉土(垫宅基地地基)。有寒假,到腊月23放假,正月初八开学;没有暑假,但有麦假,收麦子、插秧;有秋假,割稻子、种麦子。每天,只有这些事情做完之后,我才可以坐下来学习。
父母对我的帮助
大家的父母多数都是有文化的,有的是大学毕业,对大家的学习可以提供帮助。我的父母对我们的学习关心很少。一是父母工作很辛苦。父亲在邮电局作邮递员,每个月回家度4个周末,从来顾不上管我们的学习;母亲要到生产队干活,累死累活,也顾不上。另一方面,他们识字不多,对学习也不够重视,认为孩子的学习是学校的事情,和家长没有关系。所以,我们到家后,主要的任务是帮助家里人干活,而不是做作业。但是,这并不意味这我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什么。恰恰相反,我认为,我从父母,尤其是母亲那里,学到了我人生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任劳任怨,不怕困难,不怨天尤人。由于父亲不在家,本来应当由男人承担的繁重体力劳动,都由我母亲一人承担。我母亲知道没有人可以帮助她,所以从来没有发过牢骚,从来没有在我们面前说过一句苦。我也是这样。自己劳动、学习再辛苦,也从来没有叫一句苦。我从父亲那里得到的帮助,是他给我订了几本刊物,如《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使我能够在课本之外,扩大自己的视野。这是其他孩子没有的条件。
我的学习历程
上学第一天
记得上小学的第一天,我们到学校报到。没有教室,我们坐在两排平房之间的过道里。没有凳子,老师让我们每人找一块砖头,坐在上面。我行动慢,没有找到完整的砖,只能坐在一个半截砖上。这时,一个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孩子,光着屁股,一丝不挂地在学校玩耍(农村的孩子天热时经常不穿衣服,但一般四五岁以后就要穿衣服了,看来这家人更不文明)。老师看到后,说:“娃子,你上学不上?”娃子说,“上”。老师说,“那你回家穿衣服吧,上学不能光屁股。”于是,娃子到家里穿了衣服,成为一年级的学生。
学会自己的名字
农村没有幼儿园,家长也不重视孩子教育,所以,上小学之前,可以说我们对人类文明一无所知。我连一个字也不认识,连十个数都不会数。我自己的名字更不会写。我刚上学,老师第一次发作业本。同学们拿到自己的作业本,兴奋地让老师写名字。我也这样做了。到了家,我高兴地把本子拿给妈妈看,我妈看了一眼,说,“老师把你的名字写错了,你也不知道?”我怎么会知道呢?老师把我的“栓”字,写成了“说”。因为这两个字的儿化音在我们的方言里相同。在这之后,我学会了自己的名字。
阿拉伯数字“5”
学习阿拉伯数字时,我感到最困难的是“5”。天天干的是粗活,手笨,下半部分学不会往左拐弯。但是我学会了“9”字(手写上面不封口)。老师要求我们在沙地上练习写数字,不学会,不让回家吃饭。我很害怕。眼看到了放学的时候,我还没有学会写5。后来,我想到了一个办法:先转过身来写一个9字(不封口),在转回来划一条横。这样我终于可以按时回家吃饭了。
逃学
我刚上学时,不知道上学的重要性。小学前两年,我大多数时间没有去学校。我吃完饭就走,家里人以为去上学了,实际到村外别的地方去玩了。我偶尔去学校,也跟不上学习的进度。语文课本是拼音夹杂汉字。老师领读课文,有些汉字还认识,但拼音没有学会。所以,我往往不知道老师读到了哪里。这时,我干脆放弃看课本,跟着老师背书,这样对我更容易些。记得有一句话,是“火车火车长又长,铁路工人运输忙”。我在学校背会了,拿回家自豪地背给我妈妈听。我妈问:“是什么意思”?我愣住了。因为我不知道什么意思。我后来还是百思不得其解:火车很长还可以理解,“运树”忙是什么意思?难道铁路工人天天在拉树?我不知道“运输”的意思。考试时,我对分数也不关心。因为我没有分数高低的观念。有一次老师念分数,一个同学听到自己得了80分兴奋得手舞足蹈,我感到很诧异。
走上正道
我逃学的事情终于被我妈妈发现,挨了一顿痛打。邻居们知道因为我是逃学挨打,也不过来劝阻。经过这一顿毒打,我再也不敢逃学了。从三年级开始,我的学习逐渐赶上,后来一直保持班上第一名或第二名的成绩。到初中毕业时,除了有一个同学和我势均力敌外,其他同学都被我们远远抛在了后面。这样,我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考上了河南省一个历史悠久的的师范学校——汲县中等师范学校(我那个同学也考上了)。我将来毕业就可以作小学教师了。这在农村叫“跳龙门”,意思是说:今后可以吃皇粮了;农业户口要转为非农业户口了。一辈子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活了。
学校有人考上中师,那是非常难得的事情,也是全村人的骄傲。所以,村里为我们演了两场电影,表示庆贺。
但是,上中师也有缺点,就是将来毕业不可以考大学,只能教学。当时就有人劝我父母说:“孩子材料这么好,还是让孩子上高中,将来考大学更有出息。”但是我们还是认为,上中师更保险,将来大学不一定能考上。
中师学习
中师相当于高中,专门培养小学教师。课程包括高中文理科的全部课程,但是没有英语课。外加教育学、心理学、小学语文教学法和小学数学教学法等教育类课程。另外,体育、音乐、美术也比较重视。
中师不开外语课,我感到十分遗憾。我们初中开始学习外语,刚开始不开窍,但到初中三年级时,我已经入门了。英语成绩是各科最好的。中考时得了98.5分,我现在还记得哪个地方错了。一道选择题,题目是Do you like…,应该回答Yes, I do.但当时疏忽,回答为Yes, I like.
开始自学
我感到,外语不能丢掉。于是,开始跟着广播学习高中的英语课本。当时广播电台有英语学习节目。
早在考上中师之前,我就已经开始听广播学外语了。当时听的是初中英语广播讲座。我的一个伯父(常义志),年轻时学习外语,曾为国民政府服务。1957年被打为右派。后来获得平反,到我们乡的高中教英语。他对我学习英语十分支持。让我收听广播,包括北外陈琳教授主持的广播英语讲座和初中英语。我记得在广播里听懂的第一个词是window。也是在他家里,我第一次看到大学的英语教材。过去,大学对我来说充满了神秘。村子里几十年没有大学生,仅有的大学毕业生是50年代毕业的。我曾经认为,大学的教材一定是用狂草写的,难的和天书一样。后来,看到我伯父家里的大学英语书《许国璋英语》,才知道大学英语也是用印刷体印的,甚至是从ABC开始教,这大大增强了我的信心。还记得,许国璋英语的第一课是Long live Chairman Mao! 第二课是Long liv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这样,上中师的三年,我基本上没有把高中的英语落下。中师的课程很多,没有足够的时间自学外语,所以,我只是走马观花地学习了一遍,有许多单词没有记住。
在中师的三年级,我从广播中得知: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不是电视台)要联合举办广播函授英语。我很激动,认为这是很好的学习机会。于是,我给班主任请假,乘火车几百里地到家里取了80元钱交了学费。函授招生简章中有这样一条优惠条件,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学习三年结束后,举行全国统一结业考试,成绩优秀者,可以免费到北京外国语大学进修一年。我心里想,什么叫优秀?80分?90分?95分?全国这么多人,考多少分才算优秀?我要是考100分总该算优秀了吧?!所以,我学习广播函授,是奔着考100分的目标,来学习的。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1986年中师毕业后,回到家乡任教。本来应该到小学教学,但中学也很缺人,所以,让我到乡里的最高学府原阳县祝楼乡中学上班。这是一个初中,过去曾办过两年制的高中,那时已经裁撤。上班第一天,乡教办(乡教育办公室 )支书问我愿意教什么课,我说,对外语最感兴趣,教外语吧。于是,开始教外语。中学的外语对我来说没有什么难处。因为我初中外语功底很扎实,又自学了三年。于是,我一边教学,一边继续听广播函授。当时只有一个半导体收音机。想买一个录音机,但太贵,买不起。录音机对农村的孩子来说,是奢侈品。复读机、MP3之类的东西当时还没有出现。
广播函授英语每周三讲,每讲重播一次,星期日休息。我每讲有两次听的机会,早上六点半一次,晚上十点半一次。我尽量两次都听。但由于其他工作,往往只能听一次。这样,我就必须在讲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包括把所有的单词背会,把所有要讲解的课文翻译一遍,把所有的作业做好。这样,在听课时,就等于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老师核对答案。
广播函授的特点是,无论春夏秋冬,一天都不间断,没有寒暑假。这样,我三年的函授学习,一天也没有间断过,甚至大年初一。在我们老家,大年初一早上要走街串巷,给长辈磕头拜年。这是几千年传下来的规矩,不能违背。但是,广播函授英语是早上六点半,正是拜年的时候,不能呆在家里学习。我只能服从习俗,去给长辈拜年。当我拜到一个老乡家里时,正是六点半到七点之间。我看到他们的收音机放在桌上,赶紧拿过来,用他们的收音机听了一会儿。没有听完,我就得走了。我就那一讲我没有完全听到,其余的没有落下一课。
最困难的时候是麦收和秋收时期。每年麦子成熟的时候和稻子成熟的时候,学校都要放假。老师、学生都要回到家里帮助家里收获庄稼,插秧、种麦。这些都是最重最累的庄稼活。从早上五点多种一直干到晚上七八点钟,累得人直不起腰来。吃完晚饭,只要一沾床边,就会睡着。由于我早上六点半之前已经下地干活,不能听广播。所以,我只有晚上十点半听。十点半对于农村来说,已经是半夜时分。人们劳累了一天,早就入睡了。但是,我必须等到十点半。有时候实在支持不住,我会先睡一会,等到十点半再起床听。我妈妈很心疼我。她睡醒一觉后,发现我还在学习,就会说,“长栓儿,睡吧,天不早了。”
另一个难熬的就是夏天。夏天太热,家里没有空调,连电扇也没有。晚上大家都出来到路边乘凉,拿着扇子,一边扇风,一边驱赶蚊子。而我选择躲在自己的小屋里,点着煤油灯,查字典、背单词、预习课文、做练习,一直到深夜。
冬天,家里没有暖气,五间屋子只有一个做饭的煤火(烧煤的灶),做完了饭,就要堵上。省煤。所以,屋里和屋外一样的温度。只有穿着棉大衣、厚棉鞋,才坐得住。
历经磨难,初战告捷
三年的学习结束了,检验学习成果的时候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当时叫北京外语学院)将要举办全国统一的结业考试。按照规定,我可以就近报名参加考试。我所在的地区,既可以到新乡市参加考试,也可以到郑州市参加考试。郑州是河南的省会,我以前没有去过。所以,我报名参加郑州的考试。可是,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
我家离郑州较远(其实只有几十公里,只是交通不便),需要骑自行车到10里地之外的地方坐长途车,再到郑州。我考试的头一天上午到了郑州。天下着雨。我带了一把雨伞。到郑州后,首先要找个旅馆住下。可是,我从早上9点多种,一直找到11点多,还没有找到。我的裤子已经湿到了膝盖。郑州召开全国糖烟酒订货会,大小旅馆都住满了。这时,我想到,考试要求使用的2B铅笔还没有买,赶紧买铅笔。可是,我跑遍了郑州的大小文具店,连一家卖2B的都没有。因为高考刚刚过去,2B铅笔脱销。最后,我只能买了一只1B,一只3B,想着用3B和1B分别涂一遍,也许可以充当2B。铅笔问题权且这样解决。我接下来还得找旅馆。这时,我已经迷失了方向,坐着公共汽车尽量往远处走。后来我到了像是郊外的地方。我看到一个破败的旅馆,不报什么希望地问:“还有没有床位。”那人回答说:“有!有一个人刚刚离开!”我心想:好险呀!这时已经时晚上八点半钟。我赶紧付了钱。那个房间有好多人。都睡在一个大炕上。我打了盆热水,洗了洗脚。我还不知道考点在哪里。我想早点休息。明天还得早起去找考场。八点钟就要考试了。我可能是由于白天过度劳累,也可能是面临考试过于紧张。一个晚上辗转反侧,睡不着觉。第二天早上五点多种,我就起床,没吃早饭,赶紧去找考场了。郑州邮电学院。这个地方很快找到了。就在从我家到郑州下车不远的地方。这时是早上六点多种。我在附近小摊上吃喝了一碗小米粥,吃了一根油条,就在学校门口等开门。
考试非常顺利。一夜没睡,好像做梦一样,就把卷子答完了。卷子上都是选择判断题。最后有一道加试的题,是翻译一篇文章。选择题和加试题都不难。我感觉自己可以考100分。
大约过了两个月,家里正在盖房子,突然接到了北外的通知,让我到北外面试。我既惊喜,也在预料之中。大概是在早春,刚过完年。我提了一个小帆布包(邮电局发的),踏上了到进京的旅程。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到北京。从家里坐汽车到新乡,再从新乡坐火车到北京。我在新乡买了火车票,是晚上的车,顺利进站。火车到了。可是火车没有停。因为人太满了,所以干脆不停。我心里很慌。问车站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说,等下一趟吧!又过了一段时间,又来了一列火车。这次停了。可是车上的人太多。从门口挤不上去。我焦急万分。我身边有一个工作人员。我说:“我给你10元钱(那时车票才10几块钱),你把我从窗口推上去吧!我明天要参加考试。”他接受了,先把窗户叫开,然后把我推了进去。我的心掉到了肚子里。我上去后,听到窗边的人说,以后谁叫都不开了。我心里想,这与我没关系了。我反正已经上来了。(我这么老实的人,想到去贿赂,也是逼良为娼啊!)
过关斩将,一举夺冠
到了北京,找到了北外。可是,北外的招待所已经住满。我们被推荐到理工大学招待所。和我同住的是一个重庆涪陵人。他在苏联开照相馆,这次回国看看是否可以到国内发展,带了一堆照相器材。他到中国发现,中国的黑白照相几乎淘汰,早就使用彩色照相了。所以他决定回去。
我复试也很顺利。复试过后不久,我就收到了北外函授部脱产进修的录取通知。1989年3月报到。开学的第一堂课,老师介绍了广播函授的学习和考试情况。老师说,这次广播函授,最初全国有10万人参加,坚持到最后的有大约2万人,参加最后结业考试的有1万7千人。在优秀结业生中,选取了大约100(记不清了)人参加复试,从复试学员中,最后录取了20人脱产进修。又说,我们这次复试的状元,不是河北的,不是山东的,而是河南的!我看了看周围,见没有别的同学站起来。于是我站了起来。原来河南就我一个。山东和河北各有五六个,其他的分散在全国各地。年纪最大的60多岁,是天津的一位退休校长。
值得一提的是,在复试的学员中,有一个河南上蔡来的。双腿残疾,小儿麻痹症,被妻子用轮椅推到了考场。他的成绩非常好。我相信,如果不是残疾,肯定被录取进修。函授部的老师说,由于生活不能自理,所以不能录取。我非常替他感到惋惜。现在与他也失去了联系。
北外进修
我们的进修班十分特殊,大家都是经过艰苦奋斗获得了这样的机会,所以非常珍惜。我们在一年之内,把大学英语三四册和五六册都学完了。这本来是两年的课程。除了正常上课之外,我们还利用充分北外的资源,看英文录像(进修生不让进,我们有时会偷偷混进去),听外语讲座,到英语角,并坚持听VOA和BBC的广播。刚到北外,我发现别人在听国外的电台,BBC或VOA。我以前不知道。因为我听的都是国内的广播。所以,我赶快买了一台有短波的收音机,收听外台。每天坚持不断,有空就听,没过多久,我的听力就赶上了其他同学。
我们发现,我们进修班的外语水平不比正规的学生差。可是,我们学习结束之后,没有毕业证书。我们拿到的是一个结业文凭。我希望,自己的成绩,得到官方的承认。于是,我给自己确立了新的目标:考研。我在北京搜集了一些考研的信息,准备了一些书籍,1990年结业之后,又回到了乡中学,开始了下一轮的自我奋斗。
准备考研
考研除了需要英语之外,还要学习第二外语。我选择了日语,因为刚好电台开始广播日语。日语看起来容易,学起来难,许多常用句型记不住。为了帮助记忆,我在乡中办公室的墙上贴满了纸条,上面写着日语惯用型。我学了两年日语,后来到郑州买了一本日语试题做,发现只能做出四五十分。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就报考了1993年北外高翻的考试。考试之前,我从北外买了一套试题,发现日语试卷出奇地容易。原来,我买的那套试题是公共日语考试题,比考研的试题难得多。这使我信心倍增。
改变命运
本来想试试,没想到第一次就考上了。至此,我的外语学习生涯第一次纳入正规。我现在和任何通过高中,考取大学,再考取研究生的人可以平起平坐了。这个过程花了我七年。比起大学毕业直接考研的人来说,我比他们晚了三年。但我还是赶上来了。我研究生的学习一帆风顺,毕业之后,留校任教,后来把家人也接到了北京。这一次考试,改变了我的前途。要不然,我也许要在乡中教一辈子书。我的小学同学,几乎全部在家里务农。我的中师同学,几乎全部在中学或小学教书,能读到研究生的,几乎没有。村里有一个同学和我一起考上了中师,但后来不再要求进步。他现在还在村里的中学教书。我家里的人前途也改变了。要不然,我的孩子肯定要在村里继续上学,将来不知道能否考上高中和大学。我相信,你们的父母,一定有不少是经过艰苦的奋斗,走到了今天。我们作为父母,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子女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你们将来做得比我们更好,取得更大的成绩。在今天的学习条件下,你们没有理由比我们做得差。
忠告
一次会议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位研究员说,城市的孩子是颓废的一代,他们怕吃苦,贪图享受,受到外界的诱惑太多,不能专心学习。国家的振兴,还要靠农村考过来的孩子。这些孩子不贪图享受,吃苦耐劳,知道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国家的希望在他们身上。
我希望,她说的这些话不要应验。只要刻苦、努力,人人都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你们的命运把握在你们手中。
中学是学习的黄金时期,过了这个村,再没这个店,我那些种田的同学如果有第二次上学的机会,他们一定不会像以前那样吊儿郎当,可是这样的机会再也没有了。
父母可以给你们提供衣食住行,但知识要在脑子中扎根,靠的是自己的努力。我们学习,归根结底是为了我们自己,只不过在服务自己的同时,也服务了国家,服务了社会。不要以为我是为父母学习的,为老师学习的,我们是在为今后的独立生活,创造条件。即使今天父母可以让我们衣食无忧,但父母总有一天要离开我们,到那时,能帮助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
学习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不学习,同样也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农村的孩子不学习,自身的生活条件不会更差,因为他们现在的条件就已经很差;城市的孩子不学习,便只能走向堕落。
我的人生历程验证了一句话: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同学们,人不能盲目自大,但也不能妄自菲薄。只要我们树立必胜的信念,胜利最终属于我们。
本文是在北京理工大学附中女儿班上的演讲底稿
特别声明:本文作者为李长栓——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同声传译员,联合国认证笔译员。本人已得到原文作者的同意公开发表。未经允许,禁止转载。请自觉遵守相关法律。如需转载请咨询李长栓老师,否则因此产生的法律纠纷由转载人负责。请尊重原创。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