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南无三藏玄奘大遍觉祖师
Viewing all 117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转载]转:李辰冬和他的《红楼梦研究》

$
0
0
   说明在前:
   索性把蜂子的说明放在转发之前,李辰冬也是个饶不开的民国稍后期的红研学人,在整个红学发展的道路上也饶不开他。可惜的是,他紧接着五四运动时期(民国时期)的红学发展路子走下来,却没有更多地看到那些《红楼梦》文化思想研究领域比较积极的内容,眼光狭隘,只能盯住胡适开发的所谓“新红学”。更可惜的是他成了王国维的粉丝,步进了“解脱说”的陷阱。由此,我们今天也看到“解脱说”陷阱之坑大坑深,稍有不慎,得掉进去而不得拔出大腿小腿。当然,他所以掉进去的理由都是起到决定作用的,这些理由复杂,无外李辰冬身历经和其时代文化环境等等,这里不做纠察。
   《红楼梦学刊》95年所发邓庆佑该文章,全面彻底地洞穿了李辰冬在红学上的所做所为,功过分明,值得收藏、阅读以及继续研究。全文复制:
                              李辰冬和他的《红楼梦研究》
                                  邓庆佑
   二十年代初,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和俞平伯的《红楼梦辨》问世以后,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虽然有寿鹏飞的《红楼梦本事辨证》、阔铎的《红楼梦抉微》和景梅九的《石头记真谛》(又名《红楼梦真谛》)相继出版,但寿、景两书,还是旧索隐派生拉硬扯、牵强附会的老一套,谈不上有什么科学价值。阔铎的《红楼梦抉微》,认定《红楼梦》为“淫书”,“全从《金瓶梅》化出”,并一个劲地从《金瓶梅》中去寻找“红楼”入物原型,比如他以为黛玉即影潘金莲,宝玉影西门庆之类,且又多从男女两性关系的猥亵描写处着眼。这不是严肃的红学,而是红学史上的恶札。一九四二年,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中文版问世,才打破《红楼梦》研究史上较为长久的沉寂局面,使红学有了一个可喜的新发展。
   一
   李辰冬,原名李振东,后改名辰冬,河南省济源县南李庄人,一九O七年八月二日生。他的家,是一个农村大家庭。父亲李葆惠,曾当过小学校长和县长;母亲李魏氏,亦识文墨,在“中国小说里,她对《红楼梦》特别喜爱,对其中的故事也特别熟习,加以我的父亲也是《红楼梦》谜,因此,我的弟妹们没有一个不爱读这部小说的。由喜爱而互相讲述,由讲述而互相辨论,由辨论而有研究的意向、这样,使我们全家充满了《红楼梦》的气氛[1]。这里,本辰冬把他们家研读《红楼梦》的学术空气和他后来立志研究《红接梦》的动向,都作了很清楚的说明。
   李民辰于一九一二年入学,一九二O年就读河南省立临汝第十中学。在父亲的鼓励下,勤读古典小说,奠定终生研读兴趣。一九二二年,他转入开封基督教办圣安德烈中学,为日后用英文研读和写作扎下根基。一九二四年赴北京,就读于燕京大学国文系,开始对文学批评感兴趣,写成《章实斋的文论》一文,被胡适主编的《现代评论》发表以后,从而引发了他的写作兴趣,很快又续写了刘知几、刘勰、陆机、曹工、曹植等人的文论,从而奠定了他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兴趣与一生研究之路线。一九二八年,他从燕京大学毕业,并赴法国,在巴黎大学研究所攻读比较文学及文学批评。在学期间,他极喜泰勒的《巴尔扎克论》。他把它译成中文,寄回国内,发表在北平出版的《文学季刊》上。然后,他又继续研读泰勒的《英国文学史》、《艺术哲学》等书。在泰勒之学思想的影响下,从一九三一年开始,他用法文撰写《红楼梦研究》。一九三四年,法文本《红楼梦研究》的写作完成,因此获得义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就教于母校燕京大学和天律女子师范子院,教授近代欧洲文学史和西洋名著导读等课程。同时,还将《红楼梦研究》改写成中文,一九四二年由正中书局于重庆出版,并于一九四四年获国民党教育部学术奖。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李辰冬辗转到了重庆,执教于中央政治学校。当时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主任委员张道藩,深爱李辰冬之才,聘他为委员兼秘书,从而中断了他的教学生涯,历任重庆北碚教育部教科用书编辑委员会特约编辑、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文化先锋》半月刊主编、《新思潮》月刊生编、北平参议会秘书等职。一九四八年辞职,结束公务员生活,并远走兰州,任教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在西北师范学院任教期间.李辰子讲授文学批评,完成《陶渊明作品系年初稿》,写作《陶渊明评论》,并开始研究《诗经》。他还制定了一个十年读书计划,拟完成六部著作。但是,一年以后,即一九四九年春夏,全国政治形势迅速发展,解放战争进展迅速,李辰冬辗转经广州,抵达台湾,受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后改名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之聘,担任国文系教授。
   一九五二年,李辰冬与赵友培合办中国文艺协会小说研究组,任教务主任。一九五四年创办中华文艺函授学校。一九六三年,应新加坡义安学院之聘,辞去函授学校校长职务,赴新加坡专心读书和写作《诗经》研究。到一九六九年止,在新加坡六年,完成《诗经研究》和《诗经通释》两部大书。同年返回台湾,执教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和国文研究所。一九七八年八月一日自师大退休,但仍兼课,并专心治学和写作。由于此时李辰冬已年逾古稀,健康状况明显转弱,且患有心脏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症。一力七九年底,他的左脚大拇指患骨疽症,开刀后,因糖尿病,伤口不能愈合,经再次开刀,却已不良于行。一九八二年,他创办复兴国学院,并继续不懈地写作。一九八三年赴美国休士顿明湖城探望儿女并就医,同年八月二十八日晚十时,因心脏衰竭,病逝于明湖城医院,享年七十六岁。
   李辰冬是一位多方面的文学评论家,他的著作除《红楼梦研究》外,还有《三国水浒与西游》、《文学与青年》、《新人生观与新文艺》、《文学与生活》、《文学欣赏的新途径》、《文学与人生》、《文学原理》、《文学新论》、《陶渊明评传》、《杜甫作品系年》、《怎样开辟国学研究新境界》、《诗经研究》、《诗经研究方法论》、《诗经通释》和《李辰冬文学批评自选集》等。另外,还有译作《巴尔九克研究》和《浮士德研究》。在他的学术研究成果中,影响最大的是《诗经》研究和《红楼梦》研究。本文要评论的主要是后者。
   二
   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全书约七万余言,由五章组成,前面还有一个“自序”。
   在“自序”里,他的第一句话就是:“《红楼梦》不成问题是世界的杰作”。然而,中国与西欧不同。西欧的著名作家或作品,几乎都有研究专著,甚至有人用毕生精力去研究一位作家。在中国,则一直到清末,在文学批评史上,却很少有人去研究小说。《红楼梦》是唯一的例外。自她问世之后,很快就拥有难以一一统计的评论者,虽然褒贬不一,但总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开了先例。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更有专论和专著相继问世,如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邓狂言的《红楼梦释真》,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和俞平伯的《红楼梦辨》等。其中尤以王国维和胡适两篇专论,影响最大。因为王国维以哲学和美学观点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写出了这篇观点明确,结构严谨的专论,开创了红学研究的新途径,“规定了此书的价值”;胡适的《红楼梦考证》,运用从西方学来的新的科学文学评论方法,“决定了作者是谁的争论”。但是,李辰冬又说:
   我们深知要了解像《红楼梦》这样的著迷,不是一年两年的时光,一个两个人的精力,和一个两个时代的智慧所能办到。研究者的眼光不同,它的面目也不同;时代的意识变异,它的精神也变异。
   因此,他在本书中的目的,就是要用欧洲第一流批评家研究他们第一流作品的结果和方法,来与《红楼梦》作一比较,以论定《红楼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第一章“导言”,谈了两个问题。一是“对以往各种考证应有的态度”,二是“红楼梦前后的异同问题”。
   《红楼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为谁所作?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以前,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人们都不甚了然。一九二一年,胡适的《红楼梦考证》面世,他根据当时自己所拥有和朋友们所提供的材料,论证了“《红楼梦》的著者是曹雪芹”,曹雪芹的家世和《红楼梦》的性质。后来,他用重价购得甲戌本,又详细研究了庚辰本,使他的结论,更为充实。所以,李辰冬在这一章的开始就说:
   《红楼梦》为曹雪芹所写,且一部分村料取于他的家庭,这无疑地成了定论,尤其《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本的发现,更为这种定论成了铁案。
   稍后,他又说:
   自从胡适之先生考出《红楼梦》为曹雪芹作的以后,他下一个结论说此书是作者的“自传”,于是十数年来大家都认做定论。
   但是,李辰冬这样说,并不等于他完全同意胡适的“白传说”,也跟胡适一样,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将真事隐去’的自序”,《红楼梦》“只是老老实实的描写”曹家“‘坐吃山空’、‘树倒猢狲散’的必然趋势”,“甄、贾两宝玉,即是曹雪芹自己的化身”。不!完全不是过样。这个问题;伐们在下一节里,还要详细谈到,这里就暂时略去了。
   《红楼梦》是山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和高鹗续补的后四十回组成,李辰冬说,这个问题“胡适之与俞平伯两位先生已经分辨的很详尽了,勿须再来画蛇添足”。但是,他又认为,按照胡、俞两人的意见,仅从版本、回目、故事以及章法等方而着手,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再从思想、凤格与环境这三种“人人各异,不能强同的特质”上下功夫,才有可能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
   第二章“曹雪芹的时代个性及其人生观”主要是从文学发展角度,阐明《红楼梦》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作品。李辰冬在这一章里的第一句话就说:“《红楼梦》,以中国文学史的分期,应为绅士阶级复兴时代的作品”。接着,他比较扼要而又系统地讲述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李辰冬说,“所谓个性,指由特殊的环境、教育、血统、生活等而形成的个人意识”。那么,曹雪芹的个人意识,当然也是由他所处的环境,他所受的教育,他的血统和生活所造成。然而,由于有关曹雪芹的环境情况,包括他的生平纽历和家世,当时知道的很少,所以李辰冬只把胡适在《红楼梦考证》和《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中所披露的一些材料作了介绍。他之所以全部引用这些材料,无非是为了了解“由特殊环境、教育、血统、生活”等等所形成的“曹雪芹的个性”,以及这种“个性”对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所起的作用,虽然他并没有用文字来界定这“曹雪芹的个性”具体所指是什么。
   什么是曹雪芹的人生观?李辰冬说,曹雪芹写作《红杜梦》的目的,只在观察并搜集一种人生的生活资料,把这种生活资料直接地表现出来。“他对这种人生知道的如是清楚,自然而然对人生就有相当的认识与了解.有意地,又把他的见解表现到作品里。这种留下有系统之思想的痕迹、我们称之为曹雪芹的人生观。”
   华创作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照李辰冬的说法,“文学是再组合后的社会”,作品中人物的活动,有其显著的一贯的道理,所以根据《红楼梦》中的人物之共同生存道理,是可以推求到曹雪芹的人生观的。在这里,李辰冬拿《枕中记》中那个野心勃勃的卢生与曹雪芹相比较。卢生原想建立功业,出将入相,但在吕翁授之以枕,在梦中经历了一番兴衰际遇、悲欢离合之后,才知道人生不过是一场梦幻而已。李辰冬说,曹雪芹虽然没有做过大官,他也不想做官,但他享受过荣华富贵,又亲身经历过自己家里由富而贫,由贵而贱的过程。他看破了人生,“是醒后的卢生”,所以在《红楼梦》的写作中,就能以旁观者的态度,来塑造他的人物。“他的人物虽各有其独特的意志,独特的性格,独特的行为,然总而观之,不论刚强的或懦弱的,忠厚的或刻薄的,正直的或卑贱的,慷慨的或铿吝的,诚实的或刁猾的,孤癖的或和蔼的,以及任何的典型,其结果都是梦而已。”他还举《红楼梦曲·飞鸟各投林》来加以证实。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李辰冬对王国维的“解脱说”极为欣赏。他说:
   王国维在他的《红楼梦评论》里,认为这部书的精神和价值,在其指示人生一种“解脱”的道路,确是的论。
   第三和第四聋,分别是“红楼梦近要人物的分析”和“红楼梦的世界”。李辰冬说,他设置这两章的目的,是为了“分析《红楼梦》的时代意识”。他说,《红楼梦》是一部卷帙浩繁,章回结构庞大,涉及贾府十九年的家庭琐事,亲戚朋友的荣辱兴衰,四百四十八个少、物以及家庭、社会、教育、宗教、政治、经济、婚姻、风俗等中国物事。像这样的作品,要分析它的时代意识不是一件易事。因此,他设置第三章,是要作“纵的的研究”,即从小说的四百四十八个人物之中,选出有代表性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雨村和薛蟠等六人,作为分析人物的枢纽,叙述他们的生活、性格和他们在作品中的地位与关系。
   第四章作“横的研究”,是从社会、教育、法律、政治、经济、宗教以及婚姻等外在现象,研究《红楼梦》中“这四百四十八位人物所组合的社会意识”。如说:中国社会的基础是家庭,主持家庭大政的是家长,荣府的太上家长是贾母,她的话是家庭中的法律,必须绝对服从,所以贾政必须服从贾母,宝玉必须服从贾政,《红楼梦》既是绅士阶级复兴时代的作品,其表现的教育意识,也必然是绅士阶级的,家庭教育要养成斯斯文文的绅士风,学校教育则以为官作宦为目标;政治组织,则是大家庭制的扩大,“皇帝可以看做全国国民的家长,官吏是管辖区域的住民的家长”,在婚姻问题上,由于中国社会长期实行封建婚姻制,所谓父母之命,媒灼之言,青年男女却无权自己选择,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妇女则只能从一而终,这些,在《红楼梦》里有典型的反映。《红楼梦》的社会,由世家、平民和奴隶三部分组成,以贾府为代表的世家,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以晴雯、袭人为代表的奴隶,也描写得极其深刻细致,至于平民,则描写甚少,这是因为曹雪芹自己也生于世家,后来虽然穷了,但他所熟习的还是世家生活的缘故;中国人对宗教颇冷淡,“自己不产宗教,而外来宗教,不是改变本来面目……就是于精神不生关系,而哲学文学不受影响”,至于佛教,《红楼梦》中既未加以叙述,而对迷信,似又反对,所以提到《红楼梦》的宗教意识,只有出家;《红楼梦》没有正面谈到经济生产与交换,而于开卷第二回,就着重找出了“贾府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笋谋画者无一”,“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裁倒,内囊却也尽上未了”的严重趋势。!因此,李辰冬说,“曹雪芹的本意,或许要写‘坐吃山空’、‘树倒猢狲散’的贾府,可惜中途停笔,令我们无法知其怎样的倒塌”。
   第五章“红楼梦的艺术价位”,分别论述了《红楼梦》的结构、风格、人物描写和情感表现,最后归结到曹雪芹在世界文学之林中的地位,并得出结论说:“如果我们将曹雪芹置在莎士比亚之旁,作为客观主义作家最伟大的代表者,恐不会有人反对吧。”这一章是全书的精华,它对曹雪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成就,作了深人细致的分析,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见解。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下一节里,在论述李辰冬的红学成就时,将要详细谈到。[page1]
   三
   在上一节里,我们对李辰冬《红楼梦研究》的内容,作了比较系统和概略的介绍。从这个介绍中,可以看出他在《红楼梦》研究中所作的贡献。他作出了哪些贡献呢?我们认为,至少有下面三点。
   第一,继承和发展了新红学派的研究成果,对《红楼梦》一书的性质和后四十回之为续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前面说过,李辰冬对胡适关于《红楼梦》一书性质的意见,作了某种程度的肯定,但又不同于胡适的“自传”说。他说,曹雪芹虽然把自己家里的事,“作一个《红楼梦》的骨干”,但绝不是《红楼梦》里的每个人物,每个事件,每个人物的一举一动,都取之于自家。因为,文学创作,不同于历史实,它可以根据创作需要,对现实生活和历史材料,任意增加和取舍。以往的故事,当代发生的事件,都可能“给曹雪芹一种引意和影响”。比如索隐派红学中:有一神主张认为,《红楼梦》写的是纳兰性德的家事,“金钗十二,皆纳兰侍御所奉为上客者也”②,即宝钗影高澹人,妙玉影姜西溟之类。李辰冬说,现在我们虽然可以用确凿的史实,反证这种主张之不能成立,但却不能说纳兰性德的家事不可能“给曹雪芹一种引意或兴公”。因为约兰词出版于康照十七年(一六七八),“其中之情思笔调,与林黛玉情思笔调又相合;加以作家与纳兰氏往还甚密,不见得曹雪芹不受纳兰性德的影响”。这种影响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是要通过描写一个繁华的世家大族由盛而衰的历见以奇院,并且要为“闺阁昭传”。然而,曹家原先虽很贵盛,但曹畋桓镏俺医饣乇本┲巫锸保苎┣鄄攀辏晕羧兆约业乃宕虑樾危且渥匀槐冉夏:衷谝栽丛谀暇┑牟芗椅纾ㄕ妫└匦略诒本┐丛煲桓黾郑伲└匀徊荒懿徊握盏笔北本┦兰掖笞宓那榭觯笫⒁鸭哪衫际霞彝ィ茏匀坏鼐突嵩谒目悸侵辛恕
   然而,这仅仅是影响,决不会是照抄。因为,李辰冬说:
   小说家的一位人物,并费仅从一位模特儿而来。他不知现察了十位二十位之后,才从这些实在的模特儿里,创造他想像的人物。小说家的理想人物,无不从实际的社会产生……他起始观察时。或者从一个模特儿起,但久而久之,观察和思索的太多了,反把厚势的模特儿忘记。所以创造出来的人物是普遍的,共性的。现在固然考不出他的人物之模特儿是谁,即令他自己恐怕也难确实指出。正同思想家的思想一样,在初读几部书的当儿,他很可指出那种思想是从那位作家那部作品来的,但日积月累自己有了一贯苗主张,且天下事物无不为他所有的时候,他原来所受的影响,玩渐渐消逝了。
   又说:
   作者的经验愈丰富,他的想像为也愈丰富。想像决不是无源的东西,不过愈是伟大的作家,愈难寻找他的根源罢了。曹雪芹不知沉察和思索多少实在的宝玉、黛玉、宝钗、熙凤、贾政、贾一母、袭人、薛蟠,以及一切其他的人物,然后才产生他理想的人物。现在想指出那一位是实在的谁,真有点做梦,徒劳无益。……他的人物可以附会清初的名人,且也可以附会清以前的名人。
   文学作品,是作家通过艺术概括,把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典型化,通过塑造典型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家的创作意图。当然,这种典型,必须是从生活中来,以丰富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做到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托尔斯泰说:“我需要做的恰恰是从一个人身上撷取他的主要特点,再加上我所观察过的其他的人们的特点。那么,这才是典型的东西。”③据说,托尔斯泰塑造的安娜·卡列尼娜这个典型,她的美丽的外貌,是根据普希金的女儿玛丽亚·哈亨描写的,她的事件是从作家一个朋友苏克何蒂娜的生活中汲取来的,她的结局却是从另一位妇女碧罗柯娜那里得到启示。鲁迅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也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儿乎完全发表我浏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④凡名家和名作,大都这样,几乎没有例外。
   用托尔斯泰、鲁迅等中外名家的创作经脸,来衡量上达李辰冬对《红楼梦》人物和事件描写的理解,我们认为是完全符合的,与胡适的“自传”说是完全不同的。
   其次,《红楼梦》是由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和高鹗续的后四十回所组成,这个问题,胡适、俞平伯作了系统详尽的论证,现在虽然还有不同意见,但在大多数研究者看来,似乎己经成为定论。在论证这一问题时,胡适、俞平伯确实作出了努力,具有首创之功。然而李辰冬却进一步认为,按照胡、俞两人的意见,仅从版本、回目、故事以及章法等人手,是不够的,而且他们的有些意见,还不能令人同意。比如,湘云与小红在八十回以后没有下落,香菱的结局与第五回册词所示不切,就不能作出前后决不是一个人作的结论。如果以前后故事不尽符合,就认定不是一个作者的作品,那么《堂·吉诃德》和《浮士德》也不是一个作者作的了因为这两部书中前后矛盾和不连接处,甚至比《红楼梦》还要多,然而,这两部书的前后,都确系分别出自塞凡提斯和歌德之手。又如,俞平伯认为绝对没有可能先把回目定好,然后再去写内容的,必是先写好了内容,然后再定回目。李辰冬说,这个着法,也未必正确。一个作家进行创作,必事先拟订一个整体的计划,因此很可能先把整部小说的回目拟好,然后一面创作,一面修改。歌德的《浮士德》下卷,就是采取这个办法。“胡、俞二先生既把《红楼梦》考出是作者未完著作,没有深想一步,既系未完,作者绝不会从头至尾,详加订正,一字也不误,一字也不掉;他一定中途停笔,则前后不接之处,自属难免。后来传抄的人,看到不通或前后不合的地方,随自己的意思修改,弄得我们现在莫明其妙。”所以专在回目、故事、章法上下功夫,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而必须在此基础上,再从思想、风格与环境这三种“人人各异,不能强同的特质”上下功夫,才有可能做到。
   比如,“伟大作家的思想,都是一贯的,前后绝不会互异”。但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思想和处世态度,就相差很远。曹雪芹的思想是达观为厌世傲;而后四十回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人世的。宝玉对自己家庭的贫富贵贱,对父兄们的升降荣辱,从不介意。元妃得宠和归省,别人看来是天大的喜事,宝玉却视有如无。然而,在后四十回里,贾政升任郎中后,宝玉却“喜的无话可说,忙给贾母道了喜,又给邢王二夫人道喜”,前后判若两人。
   李辰冬说,在创作态度上,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之间,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曹雪芹有着特殊的家世经历,对人生认识得比较透彻,所以创作时比较冷静。他“写甄府与贾府,甄宝玉与贾宝玉,系提醒读者贾(假)从甄(真)来,甄宝玉也就是贾宝玉启蒙时代的情形,此后便没有再提的必要”。高鹗没有曹雪芹那样的家世经历,不懂得曹雪芹的创作意图,所以在后四十回里,要将甄宝玉复活过来,而几“大多数的人物,都给他一个报应的结果:薛蟠无赖,让他娶一个夏金桂;夏金桂拨悍,让她自焚身;赵姨娘以餍魔法害人,让她见鬼而死;妙玉孤高,让她被污;宝钗冷枯,让她守寡;熙凤贪财,所以被抄;宁府依势欺人,贾珍贾蓉被控”。高鹗还说,后来“荣宁两府,善者修德,恶者悔过,将来兰桂齐芳,家道复兴,也是自然的道理。”李辰冬认为,这是将《红楼梦》当成一本《醒世姻缘传》了。
   李辰冬说,作家生活的环境,会给予他的创作以巨大的影响,他会将自己经历过和见到过的事物,反映在他的作品里。作品中的某些东西是可以模仿的,但“环境的气概无法模拟”。曹雪芹出生在一个由盛而衰的官僚家庭,“做过繁华的梦,他家几代做大官,且藏书又多,加以他的祖父曹寅能诗,养成一种喜欢美术的环境,饮食起居,日用应酬,无不讲究,所以他的见闻异常广博……这样,曹雪芹在前八十回里,处处留下了堂皇言丽的痕迹”。可是,到后四十回里,不但贵重陈设、稀世珍晶、海外奇物没有了,连宝玉等人的衣服饮食,也不像前八十回那样细心地描写。“只以《红楼梦》里所表现的气象,就知道前后非出一人之手。”
   风格即人。李辰冬说,曹雪芹非常注意北京诺,处处照着自然语言,且又把自然语言美化了。他笔下的人物,无不能言善语,而且各各显示着自己的特点:宝钗的言辞和平老成,黛玉的尖刻拓忌,熙凤的流畅毒辣,刘老老的粗趣,迎春的柔弱,探春的刚强,等等。这就造成了不向其名,只闻其声,即可断定是谁的效果。这就是曹雪芹的风格。可是在后四十回里,虽然也用的是北京的官话,但是“人造的官话,一点也不流畅,一点也不生动”。黛玉本来是很善于讲话的,可是第八十六回她对宝玉论琴一段,完全像一位冬烘先生,在咬文嚼字,发挥腐论。李辰冬说:
   自从八十回后我们处处觉得言辞的生涩,语句的人造,完全失了自然性。前八十回能使我们哭,使我们笑,使我们喜,使我们怒,使我们悲,使我们爱,使我们憎。要之,他所描写的是人类的灵魂,事实少而意象与情感多,即令事实,也为附着意象与情感而设,并非无缘无故,充塞篇幅。自八十回后,描写的全是事实,所以读的时候,味如嚼蜡,枯燥生涩,好像从八十回里取些事实,把这些事实结束罢了,引不起我们一点意象与情感。它所描写的是中国大家庭的琐事,非人类的灵魂。
   认识和评价一部文学作品,主要从以上这些方面着手,若再概括一下,就是从时代与个性两方面着手。所谓时代,李辰冬认为系指由经济生产关系而产生的时代意识:所谓个性,是指由特殊的环境、教育、血统、生活等而形成的个人愈设。这种个人意识,是组成一部作品特点的重要因素、即使时代意识彼此相同,若个人意识殊异,则对人生的认识,创作手法,也会随之而异。“由此而论,可知只做版本、回目、故事及章法等等之表面工作是不够的。”经过李辰冬的这一番论述,对确认后四十回之非曹雪芹原著,就更加清楚,更加有力了。而且,他论述这一问题的思想和方法,直到现在,还在启迪和引导我们去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第二,充分评价了《红楼梦》的成就,确认了她在世界文学名著之林中的地位。
   李辰冬说,意大利有但丁的《神曲》,英国有莎士比亚的戏剧,西班牙有塞凡提斯的《堂·吉诃德》,德国有歌德的《浮士德》,法国有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所有这些,都是公认的世界名著,然而.“如果我们将曹雪芹置在莎士比亚之旁,作为客观主义作家最伟大的代表者,恐不会有人反对吧”。他说,这个结论,是他用欧洲第一流批评家研究他们第一流作品的结果,与《红楼梦》进行比较研究后得出的。
   首先他从生活体验、生活积累上进行比较。李辰冬说,曹雪芹生活在一个官僚大家庭里,幼年生活优裕豪华。他家有众多的亲戚和朋友,帮闲、帮忙和供役使的佣人和下人。他终日和他们应酬来往,熟悉他们的性情爱好,甚至他们的“最细微,最琐细的情节”。然而,青年以后,他的家庭破败了,生活穷困了,于是有“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风月忆繁华”,《红楼梦》才由此产生。李辰冬说:
   曹雪芹艺术的成功,就在这一点:他之所以写,因为不能不写,如同莎士比亚似的、著作的目的,一点也不是要证明什么、解释什么,而系自然地,从容地,一幕一幕的意象,一幅一幅的绘画,不断地而去抄写实在。再把曹雪芹、莎士比亚的作品与巴尔扎克、福罗贝尔、托尔斯泰的比较一下,就知前者的目的不在著作,而系自然的流露,后者系先要著作,而后去经验人生,观察人生,好像籍努力,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里,李辰冬说曹雪芹和莎士比亚进行创作的目的,“一点也不是要证明什么,解释什么”,虽然不一定准确,但是他强调生活积累的重要作用,却是完全正确的。
   其次,他从作品在文学发展中所具有的意义进行了比较。
   日本学者森谷克己在《中国社会经济史》中说:“在清朝时代的中国社会,因为历史的地理的诸条件,包括一切的文化阶段,是现社会诸关系的极度复杂的一国。”李辰冬摘引了这句话,并加以引申发挥说:
   文学是社会意识的表现,而社会意识跟社会演变之复杂而亦复杂,清朝既包括中国的一切文化阶段,那社会意识自然也包括一切的阶段。《红楼梦》以前,因社会远未演变至此田地,不能产生《红楼梦》,《红楼梦》以后,因不久即受西洋文化的侵入,中国文化势必走向新的路线,也不能再产生《红楼梦》。如果要说,但丁是意大利精神的代表,莎士比亚是英格兰的代表,塞凡蒂斯是西班牙的代表,歌德是德意志的代表,那曹雪芹就是中国以住一段灵魂之具体化。
   这就是说,曹雪芹与但丁,莎士比北亚、塞万蒂斯、歌德等世界第一流名作家一样,开创了各国的一个时期的文学。
   再次,他从作品结构上进行比较。
   人们喜欢拿《红楼梦》与《战争与和平》进行比较。李辰冬说.不错,这两部小说相同之处很多,但从结构上讲,《红楼梦》远远超过《战争与和平》。因为《战争与和平》里的每一回故事自有起落,好像是百数十篇前后相关的短篇小说集合而成,选文比较容易。《红楼梦》则不然。如果从《红楼梦》中选一段精彩的文字,往往令人莫明其妙。因为它的起,已在前数回中伏下,它的落,到后数十回还有余波。
   又,泰勒论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以为作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有系统,每部小说彼此相关,提到一个人物,就会联想到其他的人物。五、六十部作品,虽每部都是单独,而实际却是一个整体。简单的小说或戏剧,仅能描写宇宙的一部,且往往误解了宇宙,至于《人间喜剧》它却包括了全体。李辰冬说,《红楼梦》之所以伟大,也因为它以一部小说,而描写了整个宇宙。泰勒又说,巴尔扎克好像马戏班里的驭马人,手里驾着五十匹又肥壮、又可怕的马,各行其道,一点也不减少这些马的凶猛。李辰冬则说:
   是的,巴尔扎克的确有这种力量。但我们仔细观察,就知他驾驭这些马的态度,并非自然的,从容的。他用了平生的精力,使得浑身出汗,耳不敢旁听,目不敢旁视,全力都注意到这些马上。可是曹雪芹,他不像巴尔扎克用尽精力,去驾驭这五寸一匹马,让人突喝采。他对他的人物,一点显不出故意驾驭的色采,好像海对没涛一样,任其澎湃汜滥一点也不约束,一点也不领导;然各个波涛,没有不过结的,各个波涛,没有不相关的。关于此类例子,还可以举出一些,限于篇幅,我们就不再胪列了。
   在李辰冬以前,虽然己有王国维、蔡元培等人拿《红楼梦》与歌德的《浮士德》进行比较,初步评估了她在世界文学名著中的地位,但像李辰冬这样全面,这样深刻,这样形象,而且又是这样令人信服地论证曹雪芹是世界第一流作家,《红楼梦》是世界第一流作品的,恐怕直到现在,还没有人能够超过!
   第三,对《红楼梦》的写作技巧和艺术成就,作了充分的评价,提出了一些非常精辟的见解。
   《红楼梦研究》第五章“红楼梦的艺术价值”,是本书的重点,也是它的精华。这一章的前四节“红楼梦人物的描写”、“红楼梦的结构”、“红楼梦的凤格”和“红楼梦情感的表现”,详细地论述了《红楼梦》的艺术特点和艺术成就,而且时有精辟的见解。如在论及《红楼梦》结构的时候,李辰冬说:
   读《红楼梦》的,因其结购得周密,错综的繁杂,好像跌入大海一般,前后左右,波祷万湃:且前起后拥,大浪伏小浪,小浪变大浪,也不知起于何地,止于何时,不禁兴茫茫沧心无边无际之叹!又好像入海潮正盛时的海水浴一般,每次波浪,都带来一种抚慰与快感:且此浪未及,他浪继起,使读者饮罢不能,非至筋疲力倦而后已。
   又说:
   《红楼梦》虽然也照其他小说的愤例,“纂成目录,分出章回”,然这些章回不过为装订的便利,并不像我们读《堂吉诃德》、《战争与和平》一样,读了一回以后,好像告一段落,可以心安意足。等那一天有工夫或高兴的时候再读。它系一浪接一浪,无间断无痕迹,即令回末,不是余波未尽,就是新浪重起,使游泳《红楼梦》海面的人。甘无心:睡元意……。
   关于《红楼梦》的风格。
   一个成熟的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风格体现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各种要素中。作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的总和,就构成他的独特的风格。不过,在论述《红楼梦》风格的时候,李辰冬把池的注意力,主要放在了语言上。或者更具体一点说,主要放在了“北京话”上。他以为《红楼梦》之所以特别成功,就是因为曹雪芹善于向北京话学习。“‘北京话’给他一种不灭的光荣,然‘北京话’也囚他而永传不朽。”
   那么,《红楼梦》的风格是一种什么样的风洛呢?李辰冬说:
   《红楼梦》的风格没一点润饰,没一点纤巧,并且也不用比拟,也不加辞藻,老老实实,朴朴素素,用最直接的文字,表现事物最主要的性质。
   这样,表现在人物塑造上,贾母有贾母的语言,王熙凤有王熙凤的语言,黛玉有黛玉的语言,宝钗有宝钗的语言,刘老老有刘老老的语言,甚至声音语调都不会相混。
   由于《红楼梦》语言是从日常语言中来,又把日常语言美化了,所以它比日常语言还要流杨,还要自然,即使红楼梦人物中如薛蟠之流使用最下等的语言,到了曹雪芹手里,就失去了它的卑贱性,而产生出一种美感。所以李辰冬认为:
   人至于死,无不一矣。如可卿之死也,使人思;金钏之死也,使人惜;晴雯之死也,使人惨:尤三祖之死也.使人愤;二姐之死也,使人恨,司棋之天也,使人骸;黛玉之死也,使人伤;金桂之死应,使人爽;迎春之死也,使人恼;贾母之死也,使人羡,鸳鸯之死也,使人敬;赵姨娘之死也,使人快;凤姐之死也,使人叹;妙玉之死也,使人疑,竟无一同者―非死者之不同,乃生者之笔不同也。⑥
   在我们看来,明斋主人的评语,虽不能说个个准确,人人妥贴,但绝大部分都是能够成立的。一枝笔而能将一部书里的十数个不同情况的文学典型之死,描写得各具特色,并使读者产生不同的感情反映,除曹雪芹外,试问古今中外,能有几人?关于《红楼梦》情感的表现,李辰冬有一个绝妙的形象比喻。他说.
   往马戏班或杂耍场,常常见到一种玩手球戏的,球在他的手里,忽前忽后,忽左忽右,时而停球于头,时而球立于脚,他的身上没一处不可停球,高低上下,莫不旋转自如。好象球为他一人预备的,因他真正握住了球的重心。曹雪芹对于中国文字,就有这种本领。他要喜,文字也喜,他要怒,文字也怒,他有多少情感,文字也有多少情感,在我们手里是死的文字,一到他手,就生龙活虎,变化无穷。
   《红楼梦》的写作手法和艺术成就,二百年来,论者甚夥,然大都兰言两语,一鳞半爪,浅尝辄止。即如戚寥生《石头记序》那样重要的篇什,全文也不足五百言,因而只能是概括,原则,不能尽如人意。
   新红学派的创始人胡适、俞平伯,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家世生平、后四十回续书和版本诸方面,迸行了大量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对《红楼梦》的思想意义、写作手法和艺术成就,甚至比他们的论敌索隐派红学家中的某些人还要消极、比如,胡适说:
   红楼梦毫无价值。[7]
   俞平伯则说:
   平心看来,《红楼梦》在世界文学中底地位是不很高的。……总不过是身世之感,牢愁之语。即后来的忏悔了悟,以我从楔子里推想,亦并不能脱去东方思想底案臼;不过因为旧欢滩拾,身世飘零,悔恨无从,付诸一哭,于是发而为文章,以自怨自解。其用亦不过破闷醒目,避世消愁而已。故《红楼梦》性质亦与中国式的闲书相似,不得入于近代文学之林。⑧
   就在前人对《红楼梦》这种低格调的评价中,李辰冬运用他从西方学来的先进文学理论以及欧洲第一流文学批评家研究他们第一流作品的结果和方法,与《红楼梦》进行比较研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为《红楼梦》研究进入一个更科学,更深入发展的新时期,作出一个重要贡献。
   四
   当然,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也是有缺点和不足的。第,他推崇王国维“绝父子,弃人伦”的“解脱’”说,认定王国维以为《红楼梦》“这部书的精神价值,在其指示人生一种‘解说’的道路,确是的论”,从而对《红楼梦》的主题,作了错误的理解。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有关王国给的专文中,曾从三个方面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为节省篇幅,这里不再赘述,只重复一下它们的要点。首先,王国维的了“解脱”说不符合曹雪芹的创作意图。因为,曹雪芹庄小说的第一回即已交代,他是在经历了一番萝幻之后,感到自己“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一技无成,半生潦倒”,而又对当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的“所有女子”不能忘怀,才满怀“辛酸”,用“十年辛苦”,创作了这部小说《红楼梦》。这就说明,他在创作中,是有隐衷,有希冀,有寄寓的,绝对不是因为他有了什么“知识”,己入于“解脱之域”的结果。其次,《红楼梦》写的是一个社会大悲剧,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是我国十七世纪封建社会中先进青年的典型,他反对皇权,反对科举制度,反对封建制度,反对男尊女卑,主张婚姻自主,主张主奴平等,等等,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意义。只因他的主张不能实现,理想一一破灭,才悬崖撒手,愤然出家。而王国维把贾宝玉的最后出家,仅仅说成是由于“男女之欲”方面的原因,这就局限了《红楼梦》为主题,贬低了这一伟大小说的意义。再次,贾宝玉的出走,不是什么已经“拒绝一切生活之欲”,且“形如稿木,而心如死灰”,不是他已“知生活之无所逃于苦痛,而求入于无生之域”的结果,而是当他的理想、希望都已破灭,特别是当他失去“木石前盟”以后,感到“意难平”时所采取的一种绝望的反抗手段,是“求偿其欲而不得”的必然结果。至于惜春,她是由于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后来贾府又惨遭抄没,三个姐姐的悲剧相继发生,宝黛恋爱失败,一件未了接一件,使她预感到自己也不会有更好的命运,因此只好洁身自好,以求得心情为相对安静。她为出家,是对世事纷扰所取得一种消极逃遗行为。“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秀户侯门女,犹卧青灯古佛旁”。这里,曹雪芹不是赞美惜春有了“知识”和得到了“解脱”,而是对她的悲惨结局表示同情和惋惜,紫鹃是一个女婢,她从宝、黛爱情悲剧中,领悟到像如她这样的侍女,不会比自己的主人有更好的命运。于是,在惜春出家的启发下,她也打消对现实人生的一切希望,决定伴着青灯古佛了此一生。说到底,她的出家,也是被迫的,不得已的,是为了“求偿其欲而不得”,而不是因为有了“知识”和得到了“解脱”。所以,王国维说“此书中真正之解脱,仅贾宝玉、惜春、紫鹃三人耳”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对于王国维的不能成立的“解脱”说,李辰冬在本书中又重新加以强调和鼓吹,这样,他对《红楼梦》的思想意义,怎么能够有正确的认识?
   第二,理论问题上的矛盾和含混。
   在理论问题上,李辰冬既有一些比较好的见解,但有的则缺乏科学性,含混,反复,甚至前后矛盾。
   比如,前已谈到胡适的“自传说”,李辰冬既说了小说家笔下的人物,并非从一个模特儿来,而是不知观察了多少模特儿之后,才从这些模特儿里,概括创造出他理想的人物来;曹雪芹不知观察和思索了多少实在的“宝玉”、“黛玉”、“宝钗”和“熙凤”……然后才创造他理想中的宝玉、黛玉、薛宝钗和王熙凤……来,现在要想指出他们之中的那一位是实在的谁,是徒劳无益的;别的小说虽不一定都不可能,“但最低限度想指出曹雪芹的模特儿是谁,这是不可能的。”这就说明,李辰冬在这里是否定“自传”说的,他不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可是,紧接着又说:“自从胡适之先生考出《红楼梦》为曹雪芹作的以后,他下一个结论说此书是作者的‘自传’,于是十数年末,大家都认做定论。这定论本不错。”又说:“贾政就是曹睿直τ窬褪遣苎┣邸!闭庋凇白源彼嫡飧鑫侍馍希畛蕉颓昂蠓锤矗约褐圃炝嗣堋
   又如,李辰冬认为,就中国文学史的分期来说,《红楼梦》是绅士阶级复兴时代的作品,“是绅士阶级的产品”,而“复兴”是对唐代而言。“唐代以科举取士,新兴一种绅士阶级,这时的文学,不论诗歌与小说,都是绅士们所写,也为绰士们所读”。这里,我们对李辰冬说《红楼梦》是“绅士阶级的产品”的说法是否正确,先且勿论,而只根据社会发展阶段和作家出身,就断定《红楼梦》为“绅士阶级的产品”,也失于武断,缺乏科学性。
   不错,唐代沿袭隋制,开科举取士制度,使一些中小地主阶级的子弟,也能从熟读经书,考试及第后,得以从事政治、文化活动。由干他们比较接近下层群众,与六朝以来的门阀势力相比,是一支新生力量,富于进取精神,勇于探索包括发展文学在内的各种问题,所以对唐代文学的发展,自有积极意义。但是,唐代文学的发展,还有其他一些重要原因,如开国后一百余年的时间里,农工商业发展迅速,财力充足。有了雄厚的经济力,就有可能发展文治,扩大武功。又如唐前期的统治者们,特别是唐太宗李世民,能吸取前朝的历史教训,政治比较宽松,一些有识有志之士,敢于提出自己的主张,发表意见,勇于进取,而且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这表现在文学方面,就有近体诗这一体式的确立,文学社会功用问题的探讨,古文运动的开展,新的文学体裁的创立,等等。
   的确,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时代,有些条件与唐前期有着类似之处,如史家多以“康乾盛世”与贞观、开元之治并称;唐以科举取士网罗人才,康、雍、乾时代亦如之,清前期虽屡兴文字狱,但最高统治者们也注意社会反映,特别是注意明遗民的政治动向,如人们大都认为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暗中受康熙皇帝的委派,负有做统战工作的任务,拢络汉族知识分子,收买人心,安定社会。这是历史上一切开明统治者都注意采取的一种统治术,以及必然取得的结果,谈不到是复兴问题。至于小说创作经验的积累和借鉴,更是文学发展长河中的必然现象。曹雪芹如果没有自唐代开始的传奇小说、话本、拟话本和长篇说部,特别是《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金瓶梅》等长篇小说的写作经验的积累和借鉴,即使他有盖世天才和特殊经历,也写不出这部伟大小说《红楼梦》来。同理,在唐代,也不可能出现像《红楼梦》这样一部伟大巨著,因为文学发展的历史,还没有为它提供必要的条件。因此,这里也谈不上是什么复兴问题。
   第三,面面俱到,空泛而谈,浅尝辄止。
   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红楼梦》思想意义的论述和一些理论问题上,对艺术成就和写作技巧的评论,不在此内。比如前已谈到,李辰冬说《红楼梦》是“绅士阶级的产品”,就没有作出必要的论证。其实,严格说来,《红楼梦》能不能称为“绅士文学”,是不是“为绅士阶级所写,且充分表现绅士阶级的社会意识”,还是大可商量的。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官、绅是并称为。曹雪芹没有做过官,也谈不上是“绅”,因为他一无权,二元势,当他还活着的时候,也没有地位。他的书中“假风月,寓雷霆”⑨,后来被一些人说成是“诲淫之甚者也”⑩,“诱坏人身心性命”[11],甚至遭到禁毁。如果它果真是“充分表现绅士阶级的社会意识”。梁恭辰、毛庆臻辈何以要对它这样切齿痛恨?
   又如,对“《红楼梦》的时代意识”作“纵的研究”的第三章“红楼梦重要人物分析”,过分注重人物体现的类型象征意义,而忽视阐述人物的思想倾向和社会意义。第四章在对“《红楼梦》的时代意识”进行“横的研究”时,他虽视野开阔,涉及面广.目光所到,兼及家庭、教育、政治与法律、婚姻、社会、宗教、经济等诸多方面,可惜的是,他对问题看得不准,开掘不深,以致像第一回说,“偏值近年水旱不收,贼盗蜂起,官兵剿捕,田庄上又难以安身”;第六回王熙凤向刘老老告艰难;第五十三回乌进孝、贾珍的对话;四大家族的日用派场,分管对外贸易的金陵王和皇商薛家所具有的经济意义,它们对《红楼梦》的主题,甚至对人物塑造方面所起的作用,都放过未提,因而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部专著的深度,这是非常遗憾的。
   注释:
①李辰冬:《(红楼梦研究》自序、
②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引徐柳泉说。
③《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第351页。
④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⑤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⑥见《增评补图石头记》卷首,中国书店1988年版。
⑦转引自罗德湛《红楼梦的文学价值·李(辰冬)序》,合湾东大图书有限公司出版。
⑧俞平伯《红楼梦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92页。
⑧观鉴我斋《〈儿女英雄传〉序》。
⑩梁恭辰《北东园笔录》四编。
[11]毛庆臻《一亭考古杂记》。

【原载】《红楼梦学刊》一九九五年第四辑[page2](孙玉明校对)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李辰冬《红楼梦研究》摭谈(转载)

$
0
0

李辰冬《红楼梦研究》摭谈(转载)

李辰冬《红楼梦研究》摭谈

 

【内容提要】本文着重从李辰冬创作《红楼梦研究》时的小说批评研究背景,《红楼梦研究》的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及主要内容,《红楼梦研究》的学术价值等方面入手,充分挖掘李辰冬《红楼梦研究》的学术成就,及对今后《红楼梦》研究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李辰冬  《红楼梦研究》指导意义

 

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1]是红学史上第一部建立在现代文学理论基础上的全面而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大陆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年之内出了六版,时人称之为“破天荒的创举”,[2]能代表此期《红楼梦》艺术研究所能达到的高水准。就是这样一部学术名著,目前学界对其学术价值关注的还不够,论及文字仅有熊飞宇《李辰冬<</SPAN>红楼梦研究>管窥》[3]、邓庆佑《李辰冬和他的<</SPAN>红楼梦研究>[4]。然而熊文只是关注到李辰冬受泰纳及比较国学派的影响,从时代与个性两个方面对曹雪芹和《红楼梦》加以阐发;邓文主要对李辰冬其人及其《红楼梦研究》的主要观点和不足做了分析。本文将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另辟蹊径,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走进李辰冬《红楼梦研究》的内核,挖掘其红学研究的主要成果。批判地继承,以指导今后的红学研究。

一、李辰冬研究《红楼梦》时的“小说批评”研究背景

清末民初,正是中西方各种思潮交汇融合的时候,也是中华民族面临内乱外侵的特殊历史时期。有识之士纷纷借鉴西方经验以挽救国家危亡。这种多元的思想也影响到了学术研究领域,影响到了《红楼梦》研究。此一时期的《红楼梦》小说批评研究主要呈现三种情形:

一是带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对《红楼梦》主题思想的解读。比如季新的《红楼梦新评》从社会改良的角度来剖解《红楼梦》,抨击其中的婚姻家庭制度;[5]佩之的《红楼梦新评》要以批评社会的态度重新给《红楼梦》“一个价值”,认为《红楼梦》是批评社会问题的小说,“如看不到这些,便辜负了作书人的一片苦心。[6]这种批评角度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更多地体现出研究者的政治理想,而忽略了小说本身的美学价值。

二是完全承继王国维的研究思想和方法,认同其“解脱”观念,依据作品本身对作品主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比如成之论《红楼梦》从解读十四支梦曲着手,认为“《红楼梦》一书,以历皋人世种种苦痛,研究其原因,而求其解觅之方法为宗旨”。 [7]这一类批评文章同样忽略了作品艺术价值的深入探讨。

三是借鉴王国维援引西方美学、哲学理论的方式来探讨《红楼梦》艺术价值,但尚不够深入、全面。例如吴宓的《红楼梦新谈》直接援引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认为“凡小说之杰构,必具六长”,即宗旨正大、范围宽广、结构谨严、事实繁多、情景逼真、人物生动。作者依此“六长”为绳墨,来评估《红楼梦》,结果发现“处处合拍,且尚觉佳胜”。[8]文章对于艺术价值的探讨不乏有益的启示,但称不上全面系统。

此时期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同样是在强烈的爱国情绪支配下完成的,但是李辰冬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摒弃了文学批评的主观性,也不再拘囿于个人的感受,而是以客观的态度,以比较研究法对《红楼梦》展开研究,将《红楼梦》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他在《红楼梦研究》自序中写到:九一八事变之后,“由于耻辱,由于苦闷,由于自己国家地位的低落,渐渐回想到我国光荣的古代文化。我想把红楼梦介绍给西洋人,意思是我们也有与你们同样伟大的作品。[9]可以说,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无疑是这一时期《红楼梦》小说批评研究中最动人的篇章。

二、李辰冬《红楼梦》研究方法谈

李辰冬研究《红楼梦》采取的是比较文学批评法。所谓比较文学批评法是将研究对象自觉地由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文学扩展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民族和地区文学中进行“跨文化的”综合性考察和研究的方法。“研究方法全以欧洲第一流批评家研究他们第一流作品的结果,来与红楼梦做个比较,就是说他们认为第一流作品必具的条件,看看他是否具有此种特质”[10]李辰冬的比较研究属于平行研究法,是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比较其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有价值的结论。平行研究的理论依据是文学作为人类精神现象的精华,存在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状况,因此文学现象之间不必存在事实上的影响关系也可以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不受拘囿地探讨其异同及其深层意蕴,从而更深刻地了解文学的本质和对人类的意义。也就是说,在平行研究中,处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具有不同地位和影响的作家作品都可以在“可比性”的前提下,进行比较研究。李辰冬在论及《红楼梦》艺术成就的时候比较成熟的运用了这种批评方法。

李辰冬用来比较的作品既有其他中国古典长篇说部,也有中国其他文体的文学作品。比如在论述《红楼梦》语言风格时,谈到《三国》的文字是半文半白的,《水浒传》的文字处处觉得造作生涩,《金瓶梅词话》的语言比较自然,可惜未把语言美术化。只有曹雪芹是天生的语体散文家,唯有这些正活着的语言,才能表现正活着的生活。[11]还与《两都赋》《东都赋》《西京赋》《阿房宫赋》等其它文体作了比较,说明它们的美是形式的,是技巧的,而《红楼梦》的语言风格是天才的,是无法模拟的。“正如人造眼与真眼的区别一样,一个有反射,一个无反射。《红楼梦》的风格就是发生反射的诗的风格。[12]

在《红楼梦研究》中是最典型的是与外国文学作品的比较,也是最能体现李辰冬写作意图的。《红楼梦》的文字与但丁的《神曲》比较,“在文字上,是中国将来文字的模范;和但丁的《神曲》,在现代意大利的文学史上,有同样的价值”。[13]李辰冬称《红楼梦》为“海潮式”结构非常新颖、形象,通过比较论证也是相当成功的。他说《堂•吉诃德》的结构如海潮初起的波浪,显得单调;《战争与和平》的结构每一回故事自有起落,好像是百数十篇前后相关的短篇小说;而《红楼梦》的结构“系一浪接一浪,无间断,无痕迹,即令回末,不是余波未尽,就是新浪重起”。“以结构论,没有与《红楼梦》可比的”。[14]

比较研究是一种科学的,客观的研究方法,李辰冬用来做比较的作品非常之多,也正因为此,他的论述具有充分的说服力,所得出的结论也很客观。

三、李辰冬《红楼梦》研究的理论基础

关于文学批评,李辰冬认为作品来源的发掘,美感基础的阐扬,艺术造诣的批判三步骤是认识作品最完善的方法。一部作品的认识至少从两方面入手:(一)作者的个人意识;(二)作者的时代意识。所谓“作品来源的发掘”即从第一方面来认识作者的个性,作者的“个性”成就了作品的品格。“时代意识是美感的基础,亦即读者爱好的因素”,“美感基础的阐扬”即作品能够体现这种时代意识的精神。所谓“批判”指作家的艺术造诣,看作家的表现技巧是否传达了他的意识。这是李辰冬汲取了泰纳、克罗契和弗理契三位大师的方法而有所创新的结果。可以说这种研究方法贯彻了李辰冬一生的文学研究事业。但《红楼梦研究》属于其早期研究成果。作者坦言是在泰纳的《巴尔扎克论》的影响下写成的。泰纳的研究方法注重“作品来源的发掘”,即关于作者的个人意识和时代意识的研究。

《红楼梦研究》对泰纳理论的应用集中体现在第二章和第四章。所谓个性是指由特殊的环境、教育、血统,生活等等而形成的个人意识。李辰冬主要应用了胡适《红楼梦考证》对曹雪芹及其家世的背景资料,分析了曹雪芹的时代、个性和人生观,把曹雪芹所生活的时代定义为“绅士阶级复兴时代”。

所谓时代,指由经济、政治等关系而产生的时代意识;在第四章,通过家庭、教育、政治与法律、婚姻、社会、宗教、经济七个方面揭示了《红楼梦》反映的时代特征。李辰冬认为文学作品的世界是真实世界的反映,有价值的文化史仅仅反映教育、家庭、社会、政治、经济等等的制度和沿革,艺术才能反映这种制度的精神。我们固然不能说一部文化史所讲的文化都是皮毛的,表面的;但也不能说艺术里所表现的文化都是空虚的、想象的,如果要实用的话,二者是同等的地位,有同样的价值。[15]因此《红楼梦研究》的第四章通过《红楼梦》小说体现出的时代环境也是处处照应其“绅士阶级复兴”的概念,但同时也指出此时的社会已经处于个人主义时代。

泰纳是法国的文艺理论家,他提出文学的产生决定于时代、种族、环境三要素的理论。在泰纳看来.艺术作品是记录人类心理的文献。人类心理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外在条件。因而文艺创作及其发展趋向,是由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力量所决定的。他主张研究作家作品,必须在这三个方面占有大量材料,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16]这种研究方法的核心是从作者本身出发,发现作者的意识,也就是发现作者在时代,种族,环境三方面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意识,再循着这种意识去解读作者的作品要说明什么问题,反映什么思想。

四、《红楼梦研究》的主要内容

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七万余字,首为自序,然后分列五章。

在自序中,李辰冬主要阐明了自己对“《红楼梦》不成问题是世界的杰作”的认识,简单交代了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即“只在解释它在世界文学的地位”。

第一章“导言”,主要表明作者对《红楼梦》考证的态度。在简要批评了索隐谬论的基础上,肯定了胡适运用的考证研究方法。作者认为考证的目的在于“帮助读者发现作者的意识,这种目的达到,其任务也就完结”。但对于胡适提出的“自传说”,李辰冬认为其有“拘泥史事之嫌”。

第二章“曹雪芹的时代个性及其人生观”,通过分析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所生活的时代定义为“绅士阶级复兴时代”;认为人生观是作家在作品里留下的有系统的思想的痕迹。曹雪芹的人生观是达观的,处世哲学也是达观的,是“醒后的卢生”,他的艺术理论系由他的人生观而来,也是主张自然的。因此,曹雪芹的态度是极端写实主义的。

第三章“《红楼梦》重要人物的分析”,主要介绍了最能代表时代精神的六个人物,即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雨村、薛蟠。李辰冬认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是这个时代才子佳人性格的典型,王熙凤、贾雨村、薛蟠则属于一般人性格的典型。

贾宝玉之所以不朽,因为一方面他象征了中国数千年来绅士阶级的爱情,另一方面,他象征着人类的“情种”。在分析林黛玉人物形象时,用林黛玉之“妒”和潘金莲之“妒”进行比较,说明潘金莲如资产社会的,言谈粗鲁;林黛玉为绅士阶级的,词调文雅。

贾雨村是 “绅士阶级复兴时代官僚典型者”。贾雨村的人生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野心勃勃,目空一切的少年时代;二是善于钻营的官僚时代。作者认为这类人物在新兴绅士阶级文学里是没有的,只有到了绅士与资产两种质分而组成的绅士阶级复兴时代,这类人物才能出现。“因那时的绅士们,所处的非实际而象幻梦的人生,对这种钻营逢迎的勾当既不愿做,即做也不愿形之笔墨。资产社会的文学里,也没有这类人物,因那时作家所注意描写的,是小资产者们,怎样奋斗的走向官宦之途,未曾注意钻营逢迎一方面。[17]

第四章“《红楼梦》的世界”,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所体现的当时的社会意识。通过家庭、教育、政治与法律、婚姻、社会、宗教、经济七个方面揭示了作品反映的现实世界也是符合“绅士阶级复兴时期”的时代特征的。

《红楼梦》重要人物的分析是纵的研究,即从448位人物中,选出可以代表时代性的几位,述其生活、性格及其在本书的地位和关系。《红楼梦》的世界是横的研究。叙这448位人物所组织的世界,他们的家庭制度、社会组织、法律状况、经济情形、宗教信仰、婚姻条件以及所受的教育。[18]

第五章“红楼梦的艺术价值”,分别论述了《红楼梦》的结构、风格、人物描写和情感表现。这一章是书中精华。他说《红楼梦》的结构周密繁杂,“好像跳入大海一般,前后左右,波浪澎湃,而且前起后拥,大浪伏小浪,小浪变大浪,也不知起于何地,止于何时,使我们兴茫茫沧海无边无际之叹!又好象入海潮正盛时的海水浴一般,每次波浪都给我带了一种抚慰与快感;而且,此浪未覆,他浪继起,使我们欲罢不能,非至筋疲力倦不已”。又说:“《红楼梦》系一浪接一浪,无间断,无痕迹,即令回来,不是余波未尽,就是新浪重起,使我们游泳《红楼梦》海面的人,食无心,睡无意。”《红楼梦》的风格,是“没一点润饰,没一点纤巧,并且也不用比拟,也不加辞藻,老老实实,朴朴素素,用最直接的文字,表现实物最主要的性质”,往往只有“几句话,不但表现了人物的形声色三种特性”。《红楼梦》的人物描写,曹雪芹能使贾府数百号人,“因地位的不同,贵贱的区分,贫富的差异,心理也随之而异”,他“描写人物的目的,就在给人物一种个性,既不誉此而贬彼,也不抑此而扬彼。因为内心的不同,形之于外,即令最细微的室内陈设,也因之而异”。至于情感表现,曹雪芹也和他描写人物一样。读宝玉挨打一段,“他能使我们为贾政、贾母而怒;为宝玉而流泪;为王夫人,为林黛玉,为袭人,为薛宝钗而悲”。贾政的“怒”与贾母的“怒”根本不同,王夫人、林黛玉、袭人和薛宝钗的“悲”也大异其趣,但是,曹雪芹有这种本领,能驱使文字去表现不同人物的悲和喜,而且能在同一读者的头脑中产生效果。这是因为“曹雪芹富于情感,所以他的文字也富于情感”,“他要喜,文字也喜,他要怒,文字也怒,他有多少情感,文字也有多少情感”的缘故。[19]

《红楼梦研究》的主要内容正是李辰冬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应用。文中主要分析了曹雪芹的个性,阐述了《红楼梦》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最后通过论述《红楼梦》的艺术价值,得出曹雪芹是客观主义作家最伟大的代表。

五、《红楼梦研究》的学术价值

(一)用文学比较法全面、系统、深刻地评估了《红楼梦》艺术价值。

生命短暂而艺术永恒。别林斯基说过,“确定作品美学上的优劣程度,应该是批评家的第一步工作。当一部作品经不住美学分析的时候,就不值得对它作历史的批评了。”[20]因此,李辰冬《红楼梦研究》的学术价值首先体现在用文学比较方法全面、系统、深刻地评估了《红楼梦》艺术价值。在对《红楼梦》的艺术价值进行了生动、细致的分析之后,论证了《红楼梦》是世界第一流作品,曹雪芹是客观主义作家最伟大的代表,确立了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定位。

在当时的文学研究领域,《红楼梦》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定位并不客观,甚至是被贬低的。比如陈独秀认为其“善述故事”的地方“琐屑可厌”;[21]胡适曾多次对人说:“《红楼梦》不是一部好小说”,他甚至认为《红楼梦》在思想见地上比不上《儒林外史》,在文学技术上比不上《海上花》……“也可以说,还比不上《老残游记》。[22]俞平伯也认为《红楼梦》是一部“闲书”,不得进于“近代文学之林”;[23]刘大杰认为《红楼梦》不能“同世界上第一等的文学作品,相提并论了。”[24]李辰冬则独辟蹊径,通过《红楼梦》人物塑造,结构安排、风格技巧、情感体现四个方面深入而客观地分析,论证了《红楼梦》高超的艺术价值,不但在中国文学史,而且在世界文学史鲜有与其并肩的作品。同时期的文学批评家李长之先生称其对“审美的考察”是“颇为成功的”。

(二)《红楼梦研究》体现了李辰冬对文学批评全面、系统性的追求。

李辰冬运用泰纳的理论,把作者的个人意识与作者的时代意识结合起来,从作品的人物形象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来揭示作品的时代精神,综合艺术表现的各个侧面来论述作品的艺术性,然后总的评论作品的文学价值。他所架构的这种作品研究框架,是现代文学研究的一大进展,而且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小说作品研究领域。

李辰冬说,“文学批评之难,难在无偏见”。还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从四周八面看桌子,任何角度所看的均为桌子之一面,如以一方所见为桌子的全面,则非;若说它不是桌子,也非。四周八面的桌子总和才是桌子的全体。[25]

李辰冬的研究方法当然有其思想局限性,他所看到的也并非《红楼梦》的“四周八面”,但是这种首先从作者本身,从作者的时代来认识作品的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无疑成为我们切入作品本质思想的最有益的方式。

(三)对《红楼梦》中重要人物的分析是“五•四”以来第一篇现代意义的人物形象研究专论,对今后《红楼梦》人物评论具有重要意义。

《红楼梦》人物分析在红学研究中并不鲜见,但是此前只有片断的论述和偶拾琐记式的看法,例如徐瀛的《红楼梦赞》,西园主人的《红楼梦论辨》中人物论部分等等。刚刚从索隐和考证热潮回归文学立场的《红楼梦》研究更多的是从社会学角度去思考《红楼梦》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李辰冬不但注意到了《红楼梦》艺术价值的评判,还注意到了《红楼梦》人物形象对《红楼梦》思想的反映,用他自己的话讲是“反映时代精神”。所选人物具有典型意义,也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评价。当然,因为作者之意重在阐述人物所反映的时代意识,因此并没有过多展开,不属于丰满的纯粹意义上的人物论。但是在红学研究中却是具有开创性的,富有现代气息的。李辰冬比较早的注意到了曹雪芹刻画人物的艺术技巧,称之“真正活泼生动而有个性”,并且认为这样的人物不下60余位。

其要者如迎春的懦弱,探春的刚强,惜春的固执,李纨的贤淑,贾母的慈悲,贾兰的勤学,贾环的卑贱,贾政的道学,贾赦的尴尬,袭人的乖巧,晴雯的尖刻,夏金桂的悍泼,王夫人的宽厚,邢夫人的愚鲁,卜世人的悭吝,赵姨娘的无识,妙玉的乖张,尤二姐的顺从,尤三姐的刚烈,李嬷嬷的讨厌,赵嬷嬷的罗嗦,醉金刚的慷慨,刘姥姥的粗趣,史湘云的天真,都是读过《红楼梦》者,永忘不了的。[26]

应该说这种定位是比较准确的,现在针对大多数人物的评价仍然没有脱离这个基本论调。

六、重研《红楼梦研究》的现实意义

学术的进步需要敢于创新的精神,更需要独立思考的精神。世界上不会存在一种完美的文学批评模式,只有逐步趋于完美的追求。我们今天重新研读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红楼梦研究》不是某种理论的照搬和应用,而是辩证地汲取,批判地继承中外名家的学术观点。

在当前的学术研究领域,存在着两种现象,一是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迷信学术权威;二是缺乏独立思考的魄力,不敢质疑权威观点。更有以权术代替学术,“一言堂”的现象存在。这些都是制约学术发展的痼疾。“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思考的能力,没有思辨的勇气,学术领域必将成为一潭死水。李辰冬对胡适的《红楼梦考证》是相当推崇的,认为是将红学研究引入正轨的作品之一。当时胡适是燕京大学教授,而李辰冬是燕京大学的学生。但是在学界权威面前,他仍然保持着独立思考的精神,敢于质疑权威理论,指出胡适的推论“未免拘泥”。

在对《红楼梦》的世界进行解读时汲取了萨孟武的社会学理论;萨孟武在《〈水浒传〉与中国社会》中指出“绅士阶级的道德是忠孝二字”。[27]在《<</SPAN>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里提到“吾国伦理以孝为本”。[28]李辰冬继承了其理论认为《红楼梦》所体现的家庭是属于绅士阶级的宗法时代,以孝维持的大家庭制。但是同时也认为那时的实际社会在个人主义时代。

泰纳的“时代”“种族”“环境”三因素说在李辰冬的研究思想中得到了具体体现,但是也没有完全照搬,而是融入了“经济”因素,摒弃了“种族”因素,体现出了研究者自己的思索。正如李辰冬自己所说,“五十年来我都是按照一些文学上的原则而完成我的著述,没有一点是拾人牙慧,这是我引以自傲的。”[29]

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体现了一个学者不盲目崇拜西方文艺理论,不迷信学术权威,独立思考,批判继承,敢于创新的学术精神和科学的学术态度。

(二)《红楼梦研究》以文学的立场,把《红楼梦》当做专书来研究,是一种创举。

在索隐、考据盛行,蔡胡论战为学界所瞩目时,李辰冬注意到了《红楼梦》本身的艺术价值,把人们的视线拉归拉回到了《红楼梦》小说本身。此后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注重到小说本身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探讨。四十年代张天翼的《贾宝玉的出家》、太愚的《红楼梦人物论》、陈觉玄的《红楼梦试论》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作品。

然而,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对《红楼梦》的研究总是视考证为“最高学问”,把曹雪芹家世研究、《红楼梦》的版本研究置于红学研究的“正宗”位置之上,对《红楼梦》本身的研究往往被视为“花边”。更有甚者,尽然把《红楼梦》小说思想性、艺术性的研究排斥在红学研究之外。余英时先生曾指出,《红楼梦》描写的是一个理想世界,而考证派则要将这个理想世界拉回到现实中来。实则红学研究,不能以曹雪芹生平家事考证和版本考辨为归宿,而应当回到《红楼梦》这部小说作品本身。“红学”中的一些难解问题,应当用文艺学的眼光来审视,否则便会越解越远,越解越乱。因此,李辰冬运用小说批评学的研究方法对《红楼梦》小说思想、艺术价值的解读对今后的红学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任何艺术作品的流传都源于它不朽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其中流动着人类共同的情感和对美的认知。《红楼梦》是属于世界的文化遗产,更值得我们去汲取其中的精华,从而深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指导现阶段以及今后的学术研究和文化发展。惟其如此,才能无愧于一代代红研前辈们的薪火相传,无愧于今天拥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学术氛围的伟大时代。

 

注释:

[1] 《红楼梦研究》李辰冬著,正中书局印行,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四月版。本文征引原文均来源于此版本,下不赘述,只注明页次。

[2] 详见解玺璋《认识李辰冬:红学史上的一个奇迹》,载李辰冬著《知味红楼》(后记),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年。

[3]《红楼梦学刊》,2010年第01期。

[4] 《红楼梦学刊》,1995年第04期。

[5]详见《小说海》1915年第一卷12期。

[6]详见上海《小说月报》第11卷第6号(1920625日)、第7号(1920725日)。

[7] 成之撰《小说丛话》,《中华小说界》1914年第38期。

[8] 吴宓撰《红楼梦新谈》,《民心周报》1920年第1718期。

[9][1]自序,第1页。

[10]同上,第2页。

[11][1],第102页。

[12]同上。

[13] 同上,第107页。

[14] [1],第95页。

[15] [1],第 5758页。

[16] 泰纳著 傅雷译《艺术哲学》,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6月版,第9页。

[17] [1],第52页。

[18] [1],第31页。

[19] [1],第111页。

[20] 别林斯基撰《关于批评的话》(第一卷),《别林斯基论文学》,新文艺出版社,19587月第一版,第262页。

[21]陈独秀《红楼梦新叙》,见《红楼梦》(卷首),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5月初版。茅盾《节本红楼梦导言》,《申报》193611日。

[22] 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90页。

[23] 俞平伯著《红楼梦辨•红楼梦底风格》,见《俞平伯论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24] 刘大杰撰《红楼梦里重要问题的讨论及其艺术上的批评》,载1925121日《晨报》七周年纪念增刊。

[25] 李辰冬著《李辰冬古典小说研究论集》,中华书局,2006年,第243页。

[26] [1],32页。

[27] 萨孟武著《<</SPAN>水浒传>与中国社会》,北京出版社,20054月,第11页。

[28] 萨孟武著《<</SPAN>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岳麓书社,19881月,第13页。

[29] 李辰冬著《李辰冬古典小说研究论集》,中华书局,20066月,第254页。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武功赋

$
0
0
原文地址:武功赋作者:杜石轩主
                        武功赋
    武功者,武王伐纣,功垂天下而得名也。有邰故地,山川形胜,漆水北来,渭河东流,三原拱立,沃野百里。地势平坦嘉禾秀,人杰地灵有芳名。周秦汉唐遗迹颇多,历史传说俯拾皆是。民风淳朴,物产丰富,人文鼎盛,圣人遗风。
    农业始祖后稷,弃,教民稼穑于此,树艺五谷,农耕宏图建,黎民得饱暖;今之河滩有古会,曾经辉煌数千年;教稼遗迹,圣洁之地,人来朝拜,以拜先贤。大汉名臣、天朝使者,苏公子卿、名扬中外,北海牧羊十九年,茹毛饮血青史传;不惧生死,义薄云天,思乡爱国心,动地又惊天;才知荣华身外物,忠勇节操万世瞻;凤岗巍巍,青冢浩瀚,石羊跪祀,以慰先贤。西晋苏惠,才华横溢,夫妻分别久,泪洒机杼旁,八百四十一个字,成诗千首数万行;回文诗,璇玑图,才情重,愁断肠;唯留乡间“抢手帕”,香魂不在梦一场。太宗出生此龙壤,可曾树影护唐王;读书喀山上,晚照留余香,感恩救驾纷纭事,辅德一王封城隍;大宴乡亲,庆善宫里,思母情切,武塔轩昂;贞观之治,盛世大唐。宋朝游师雄,戍边有良方,绍圣安边策,肝胆露锋芒;狼烟息,四海平,有志事功,毕生辉煌;一门父子七进士,空前绝后美名扬;长子游靖,才名远扬,武功县厅壁记,千年文章榜样;承父遗风,名垂一方。明代康状元,风流才情远,不畏阉党权钱诱,一生清明留芬芳;权钱诱惑,不为所动,为救朋友,罢官故乡;纵情山水,诗文酬唱,东原漫步访高人,西河垂钓思姜尚;户县泉林会九思,心远亭上忧八方,官场无意,文化争锋,武功县志,史乘标则,“对山之地”墓冢存,笑傲权贵“康来堂”;改良秦腔,名垂康山,脸谱心血今犹存,乡间都唱“康王腔”;故居不在,康子祠废,文学“前七子”,肃然状元堂;“旗花”一面今犹食,只是不见状元郎。翰林孙景烈,桃李满天下,嘉庆皇帝,状元王杰,“关中六士”,俱出门下;藏下宫灯,碑子驮上,逸闻趣事存乡土,“关西夫子”不寻常;《邰封见闻录》,《酉麓山房稿》,著述浩繁,千秋名扬。河道焦易堂,为国奔走忙;辛亥烽火,不惧生死,敢拒曹贿,襟怀坦荡;秦中杰士,国父褒奖,任职中执常委,矢志国医院长;筹建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弘扬中医中药事业辛劳,矢志国粹,黎民安康。武功代有才人出,丰功伟业铸辉煌。
    城南小华山,山水有洞天,张载讲学遗迹在,姜原古墓松柏间;关帝庙里,状元堂前,游人如织,香火空前;日月双悬姜原墓,乾坤半壁小华山;万笏来朝,圣母先贤。教稼封台在,碑碣叹古远;“教稼名区”清碑残,屈武手迹正门悬,文瑞任重题刻在,周尧钟秀墨未干;后稷伟业,如日中天。上阁钟声,犹在耳畔,望归亭里只独坐,一川烟云任消散;仰观稷山景,俯听漆水声,郊野谁祷,姜原庙里,春雨人耕,后稷祠畔;当年松柏不在,庙宇洞窟多残,政府居士发力,有邰家室新颜。武塔胡燕,今犹徘徊,倦鸟归巢,母爱如天;传闻此为旧宅,改家为庙千年,全国文保单位,游客慕名参观。东桥水波,泰山脚下,稻黍千重浪,花柳映长川;刘仙洞古香烛盛,三肖殿里钟磬远。喀山晚照漆水畔,蜿蜒小径如通天,太宗读书处,落日满秋山;耿忠都督,祈雨此处,太液池里,旱涝不干;晒书石上,水迹斑斑;莲花古寺不在,荒谷洞废碑残。漆沮交汇,一岭高耸,二水塔影,今古奇观。苏武节碑,蔚为壮观,毕沅高碑依旧在,石羊无语已漫漶;苏门名士,代有才人,线刻石上,祀列两边;苏武铜像,轩冕肃然,凤岗巍巍葬名臣,漆水相依流东南。游凤古镇,龙王沟里,涓涓溪流成浩瀚,山水相映花柳艳;海潮院里,古碑重重;龙王庙前,古道长川。后河西来水纵横,崖畔有庙金仙观;十要杀,十要救,摆下黄河阵,不畏艰和险;秉持正义雄风在,扶弱济困敕金仙;四面青山,一水中流,清幽之地在,得道可遇仙。东南望仙宫,老子讲学处,殿古香火盛,碑文记流年;玉皇阁上览平畴,古藤遒劲如龙盘;柱础满地,古钟追远,汉武留宿,望见老聃;楼观下院,名不虚传。渭河之畔观音寺,忆昔本为白云庵,古钟残破,铭文俱全;翠柏悠然生塔上,犹如观音净瓶现;渭水东流,莽原横北,释迦重地,正本清源。
    先周遗址郑尚坡,跻身国保非等闲。窖藏文物,重见天日;魏公重镇,历史久远;城隍古庙,碑石轩昂,石狮一对峥嵘,殿宇古朴森然。太宗狩猎,莽山之前,诸多村名,一一呈现。太祖显应,甘皇殿里,甘霖喜降,蔚为壮观。商鞅殡天腰子村,韩信屯兵大韩店。久远三江口,引水上高原,清水源源润嘉禾,五谷丰灯民自安。立节慈德寺,庆善有渊源,卧龙石在,铁联高悬。虎成将军,屯兵武功,迎接于右任,重树靖国军;武力为国家后盾,功名是吾辈前程;于公嘉联,意味深远。硬团不惧压和迫,敢树义旗斗凶顽,左氏兄弟,为民倒悬,杀身成仁,乡人怀念。皇甫党支部,星火可燎原;吴德印,老党员,生与死,不留恋;兴办学校,为党宣传;迎来解放凯歌声,不悔奋斗三十年。扶眉战役,畲战中亭川,彭总设帐,比卢古寺前;枪炮齐鸣,东原西原;敌尸横陈,捷报频传。世苏武功宗亲会,情系故乡数百年,修葺祖茔,捐资助学,为国为民,情深意长。
    建国六十五载,自由解放艳阳天;民族复兴宏图,改革开放三十年。省级卫生城市,教育堪称强县。公路相连,惠及百姓,机械收割,一改从前。锅炉产业,西北首屈一指;台资工业,繁荣逐步呈现。南可土织布,倪家大锅盔,北韩麻花,贺家大鹏蔬菜鲜;清水生莲菜,万亩核桃园,江南风韵,省内堪称示范点。武功古镇,旅游事业帆悬,后稷农耕国之本,苏武爱国美名传,大唐感恩报本寺,文学戏曲康对山。百废待兴,农业为先;兴师重教,盛况空前;一村一品,声名远播;电子商务,良好开端;造纸产业,绘就蓝图;锅炉基地,如日中天;工业振兴千秋事,国计民生自深远。有邰故地,再绘新颜。


(0)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熊式一 与《王宝川(一)

$
0
0

                                                                                                      《美文》2015年第一期

                                                          熊式一 与《王宝川》①(一)

                                                                     Written by Robin Gilbank

                                                                  Translated by Hu Zongfeng

                                                                         (英) 罗宾·吉尔班克     

                                                                                    胡宗锋   译

       Whatever it may be in the Chinese, Mr. Hsiung’s English version of Lady Precious Stream can be read so easily as romance. But we must do our part; and as a mere preliminary, in order to take what Mr. Hsiung has to give, we must allow him to pretend that we are in a theatre, the neglect of everything we call illusion (really, no doubt, these represent a deep and strict artistic convention – but that is nothing to us as readers), the mingling of naïve simplicity and stately ceremony, instantly captivate our imaginations; and we accept without question the reason why the Prime Minister wears a long black beard: it ‘indicates that he is not the villain of the piece’. But all this, as I say, is mere preliminary. The real force of Mr. Hsiung’s Chinese magic does not lie in the delightful technique of his (for us) imaginary theatre: it is in the lives – the minds, the manners, the speech – of the people he shows us there: enchanted people who confer their enchantment on us. The moment when the spell is clinched comes, I think, when the Prime Minister Wang says” ‘Today is New Year’s Day. I want to celebrate it in some way. It looks as if it is going to snow. I propose that we have a feast here in the garden to enjoy the snow’. To enjoy the snow! There is the essence of the spell Mr. Hsiung casts on our occidental minds; these charming people of his have a secret, which we have not: it is the secret of how to live. And that, while we are in this romance of their lives and fortunes, is what they confer on us. It is not a fantastic unreality, this world in which Prime Ministers celebrate New Years Day by feasting in the garden to enjoy the snow. That would not happen in Downing Street; nevertheless, this world of Mr. Hsiung’s, this world in which ‘Precious Stream’ is a young lady’s name, is a delicate and decorous reality; and a profoundly human reality. Witness the ever-present humour of it.

        不论汉语原文如何,熊式一 先生的英文版《王宝川》是一部轻松的浪漫传奇。但做为表象,我们也有份,以便融入到熊先生的戏里。要允许他将我们置身于剧院,全然忽视一切错觉(这毫无疑问代表的是一种深层次的、严格的艺术传统),天真的朴实和庄严的礼仪揉在一起,一下子就激起了人们的想象。人们会不假思索的接受王员外的长胡子:这象征着他不是本剧中的反面人物。但这一切,真如我言只是表象,熊式一 先生中国魔力的真正力量不在他用欢快的技巧给我们营造的剧场氛围,而是在剧中人物的生活、心灵、举止以及言谈上。这些有吸引力的人物在感染我们 。我觉得当王丞相说:“今儿个正是大年初一,我们得团聚团聚。我看天快要下雪啦,我想就在这花园里摆上酒席赏雪罢。” 这段话时,奇迹就出现了。赏雪:熊式一 先生给西方人心灵的冲击就在此。他笔下的人物魅力在于有我们不具备的奥秘:这就是生活的奥秘。当身临剧中人物的生活与命运传奇时我们被感染了。王员外在新年来临之际在花园里设宴赏雪,这并非不现实的幻想,而这不会发生在唐宁街。在熊式一 先生的世界里,有位年轻貌美的女子名曰“宝钏”,这是端庄而细腻的现实,极具人性的现实,其中的幽默无处不在,值得一观。

       ①:熊式一 先生在《王宝川》的中文版序中说:“许多人问我,为什么要把“王宝钏”改为“王宝川”呢?甚至于有人在报上说我的英文不通,把“钏”字译成了Stream 。二十几年来,我认为假如这个人觉得“钏”不应改为“川”字,也就不必和他谈文艺了。近来我发现了许多人,一见了“王宝川”三字,便立刻把“川”字改为“钏”字。所以我在某一次的宴会席上,要了一位朋友十元港币作为学费,捐给会中,告诉他就中文而言,“川”已比“钏”雅多了,译成了英文之后,Bracelet 或 Armlet不登大雅之堂,而且都是双音字,Stream即是单音字,而且可以入诗。”

                                                      ——《王宝川》商务印书馆  2006年,熊式一 著   第191-192页

 

       As with the large majority of its readers, with me Lady Precious Stream can be nothing but a piece of literature written (and wonderfully well written) in English. What it may be in Chinese we have no notion; but surely a piece of literature there too? Nothing of the sort. Mr. Hsiung professes to be nothing more than a translator; and as such he has produced this exquisite thing. And yet he assures me that no cultivated Chinese would regard the original as worthy if the name of literature at all. Lady Precious Stream represents the purely popular tradition of dramatic art in China. Mr. Hsiung candidly tells me, to the commercial theatre. Indeed, it is not properly a translation of a play; it renders Mr. Hsiung’s conflation of several versions of a famous dramatic theme, pretty old and of contentious descent, of which each company that performs it has its own variant: very much as the stories of Dr. Faustus or Mr. Punch have varied according as they have been the property of one puppet-show or another. Now this seems to me very remarkable. We are reminded of the Japanese colour-prints: a plebeian amusement in their native home, an art of delicious refinement when transported to Europe. But China is infinitely the superior of Japan in aesthetic culture; and aesthetic culture is the measure of civilization. Nothing, I think, could better indicate the natur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an the literary status which Lady Precious Stream, a piece of popular, commercial drama in China, at once assumes whe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However, I must not forget that in these matters I am one of the ignorant. How much we owe to Mr. Hsiung’s talent, and Mr. Hsiung’s English, I do not know.

                                                                                                LASCELLES ABERCROMBIE

                                                                                                      BEDFORD COLLEGE

                                                                                                            March 1934

         对于大多数读者和我来说,《王宝川》不过是一部(出色和文笔生化的)英语文学作品罢了。在中国如何我们没有概念,但肯定也是一部文学作品吗?非也!熊式一 先生说自己不过是个翻译家,即便如此,他为我们献上了这样一部大作。然而他很肯定的对我说,就文学而言,中国的文人觉得该剧本价值不大。《王宝钏》是中国下里巴人传统的戏剧代表作,熊先生坦率的告诉我,只是为了迎合商业舞台。实际上,该剧并非译作,熊先生是把这个美好、古老、且出处有争议的名剧几个版本糅合在了一起,所以不同的公司在演出时就有自己不同的脚本。很像浮士德博士和潘趣先生一样,不同剧团有不同的版本。(浮士德博士,Dr. Faustus,是英国著名戏剧家克里斯托弗·马洛名作《浮士德》中的主人公,潘趣先生Mr. Punch是英国传统木偶剧《潘趣和朱迪》 Punch and Judy 中的主角——译者注)。眼下在我看来这很了不起,让我想起了日本的浮世绘,本来是日本的民间娱乐作品,但移植到欧洲后成了让人青睐的艺术。但在审美文化上,中国绝对超越日本,而审美文化是文明的准绳。我认为,《王宝川》这部中国商业通俗剧在译为英语后,其文学地位在演绎中国文明的实质上胜过一切。

          然而,我知道在这等事上我很无知,至于我们该怎样感谢熊先生的才华和英文,我是不得而知了。

                                                                                                    拉塞尔斯·艾伯克龙比

                                                                                                               1934年3月

       The English poet and critic Lascelles Abercrombie (1881-1938) was – as he would have been the first to admit – not the most obviously qualified critic to evaluate a translation of a traditional Chinese drama. On the other hand, his opinions were widely sought-after, and he had come to be recognized as something of a barometer for discerning which new trends in English literature were likely to last and which would prove mere fads. For instance, Abercrombie had been one of the most perceptive advocates for Sons and Lovers (1912) by D.H. Lawrence. His review for the Manchester Guardian observed that in his complex and multifaceted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 the Modernist novelist was blazing a blazing trail for others who would follow. In praising Lady Precious Stream (Wang Bao Chuan) he was engaging with a much rarer customer, a popular text which although almost universally known in its homeland seemed utterly alien in both form and content to foreign literature lovers.

         英国诗人兼批评家拉塞尔斯·艾伯克龙比( Lascelles Abercrombie 1881-1938)显然并非评价中国古典戏剧的最佳人选。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他的观点很吃香,他就像个公认的晴雨表,能明锐的告诉人们在英国文学潮流中,什么会昙花一现,什么会经久不衰。比如,艾伯克龙比曾是劳伦斯《儿子与情人》最有远见的支持者。在《曼彻斯特卫报》  的评论中,他说在复杂和多面的人物构造上,这位现代小说家为他人步其后尘留下了一道耀眼的足迹。在赞扬《王宝川》时,他的评论更是少有,他说这部在其故国家喻户晓的作品,不论从形式和内容上对外国文学爱好者来说别开生面。

        The importation of Lady Precious Stream to the United Kingdom was the brainchild of the Nanchang-born writer and translator S. I. Hsiung (the preferred anglicized name of Xiong Xiayi) (1902-91). Rather unusually for a play in this period, the script of the drama was published first in printed book form before it made its way to the stage. The Metheun edition, with Abercrombie’s effusive foreword, priced sold modestly well. Having previously been rejected by eleven theatrical producers, the actress and impresario Nancy Price (1880-1970) now agreed to direct her own company, the People’s National Theatre, in a production to be staged at the Little Theatre on John Street, London. Confounding all expectations, Lady Precious Stream ran for 1000 performances before the curtain went down for the last time in November 1936. During a domestic run lasting more than eighteen months it was viewed by members of the British Royal Family, including Queen Mary (the paternal grandmother of our present queen), who wore an extravagantly embroidered robe imported from China. Upon transferring to Broadway, the play received an ovation from the then First Lady, Eleanor Roosevelt. Its translator found himself feted on both sides of the Atlantic. Upon their arrival in New York, Mr. Hsiung’s spouse, Dymia Tsai, was praised by the media as his “lovely, almond-eyed poetess-wife.”[1] Before long the couple’s social circle had expanded to include figures as diverse as George Bernard Shaw and the Hollywood actress Anna Mae Wong. Black-and-white photographs abound of the diminutive pair (he was under five feet tall and Dymia even shorter) among illustrious company.

          《王宝川》被介绍到英伦是中国南昌籍作家兼翻译家熊式一的成果。剧本在被搬上舞台前就出版了,这在当时的确很不寻常。麦勋书局的版本,加上艾伯克龙比热情洋溢的前言,使这本不菲的作品销量相当好。在十一家剧作人拒绝了该剧本后,演员南茜·普瑞斯Nancy Price同意让自己的公司“国民剧院”将该剧搬上舞台,在约翰街的“小剧场”上演。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在1936年9月最后落幕前,《王宝川》连续演出了1000场。在英国上演的十八个月里,英国的皇室成员,包括玛丽女王(当今女王的奶奶)身着从中国进口来的奢华刺绣绸袍前往观看。在百老汇演出时,该剧得到了当时的美国第一夫人埃利诺·罗斯福的青睐。该剧的译者红遍了大西洋两岸。在抵达纽约时,媒体称赞熊式一的妻子蔡岱梅是位“可爱的、杏仁眼诗性伴侣”。不久,这对夫妻的社交圈就扩展到了萧伯纳、好莱坞华裔影星黄柳霜等,“小”夫妻(熊身高不到五英尺,妻子蔡岱梅更低些)与显贵在一起的黑白照片比比皆是。

         I only very recently learned about Hsiung’s singular, if ultimately short-lived, triumph. It seems to have been largely glossed over, or else treated as a mere byway, in the history of British theatre and, for that matter, Anglo-Chinese cultural relations. Reviewing the facts from eight decades on, the Hsiung adaptation of Lady Precious Stream stands out for being the first time that a Chinese play directed by a Chinese playwright was performed on the London stage. Even though the actors were Caucasian and made to act in “yellow face” make-up, this can lay claim to an authenticity not to be found in other cultural depictions of China. My concerns in this article are twofold. First of all to try and ascertain what different ideas and preconceptions foreign theatergoers may have had in their heads, and whether watching Lady Precious Stream may have reinforced or dispelled these views. Secondly, I wish to build a case for Hsiung’s novel The Bridge of Heaven as being a work of as much, if not greater, value for its explo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我近来才知晓熊式一先生非凡而短暂的辉煌。在英国戏剧史和中英文化关系史上这似乎被淡化或被当作了插曲。回顾八十年前的这一切,熊式一先生的《王宝川》是中国剧作家首次导演并把中国剧搬上伦敦的舞台。虽然演员都是白人,化妆成了“黄面孔”来演出,但这也可以宣称是另一种文化对中国的真实展示。我这里关心的有两个方面,首先,想搞清楚外国人上剧院时脑子里在想什么?看《王宝川》是否会让他们改变自己的想法?其次,我想说的是熊式一的小说《天桥》,如果说没有超越《王宝川》,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同样有价值。

                                                                     汉语原文刊《美文》2015年第一期(未完待续)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二十年全国红学论文总目录 (1978—1998)

$
0
0

 

 

1978-1997:二十年全国红学论文目录
1.红学未来更辉煌(下):’97北京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采访手记
2.红学未来更辉煌(上):’97北京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采访手记
3.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真伪辩正:与欧阳健先生商榷
4.《红楼梦书录》补遗
5.数量可观,质量上乘:《红楼梦》珍稀版本在京亮相
6.关于两书合成《红楼梦》的思考
7.试论《红楼梦》中一僧一道的哲理蕴含
8.《红楼梦》诗词曲赋两种英译文的对比和赏析
9.《红楼梦》诗词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10.反常合道,独具妙效:《红楼梦》中反常手法运用技巧
11.《红楼梦》与“和〓家事说”
12.门槛在《红楼梦》里的象征意义
13.《红楼梦》中的人参描写意象探微
14.《红楼梦》与中国姓名文化
15.求乎真,贵乎情:《红楼梦》审美观浅析
16.解码者的渠道与《红楼梦》英译本中的“扩展译法”
17.《〈红楼梦〉精解》序
18.《红楼梦》的最高评价:“宇宙之大著述”:评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19.《红楼梦》——一部人才悲剧
20.情感史上的不完满句号:现代人析《红楼梦》
21.论《红楼梦》的思想性质和现实意义(下)
22.论《红楼梦》的思想性质和现实意义(中)
23.论《红楼梦》的思想性质和现实意义(上)
24.说不完道不尽的《红楼梦》
25.《红楼梦》:中华文化集成书
26.’97北京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即将举行
27.略论曹雪芹的主观思想与《红楼梦》的客观意蕴
28.世纪之交的回顾:析《红楼梦》“诲淫”、“非淫”之争
29.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误读”价值
30.从《红楼梦》的方言色彩看曹雪芹的生年
31.预支五百年新意:《红楼梦》深层意蕴缕陈
32.石破梦惊:论《红楼梦》的结构原理
33.两书合成《红楼梦》:关于《红楼梦》著作权问题的思考
34.《红楼梦》与《史记》:实录精神与托愤精神的二重变奏
35.乌瞰“红学”二百年:读白盾《红楼梦研究史论》
36.哈斯宝《(新译红楼梦)回批》的批评方法
37.表面俱是爱,心态各不同:谈《红楼梦》“宝玉挨打”后的语言描写
38.变奏曲在大观园的回响:《红楼梦》第四十回第四十一回艺术新探之五
39.《红楼梦》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探奥
40.妙笔生花,花中见人:《红楼梦》中“花”的丰富意蕴与艺术效应
41.《红楼梦》玉意象与文化蕴涵
42.女奴婚恋的悲歌:《红楼梦》婚俗描写初探
43.为人物形象的“本体”幻设对应意象:一个《红楼梦》美学现象的论析
44.《红楼梦》体制臆证
45.黑龙江省第七次《红楼梦》学术研讨会综述
46.《红楼梦》中的汤若望考论
47.从《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的对话片段看小说翻译中对话美的再现
48.《红楼梦》姨类称谓的语义类型研究
49.《红楼梦》与北京:写在’97北京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开幕之际
50.著书要做千载想,争论切莫假大空:’97北京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召开
51.国际红楼梦研讨会在京举行
52.迈向未来和世界的红学:’97北京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综述
53.中国第一位女小说家西林太清的《红楼梦影》
54.红楼梦甲戌本“凡例”简析
55.《红楼梦》人物神话美特征管窥
56.《红楼梦》“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诗韵杂谈
57.论《红楼梦》书名及其它
58.《红楼梦》中的同性恋
59.《红楼梦》侠文化初探
60.《红楼梦》的真甄假贾和曹雪芹的创作情结(下)
61.《红楼梦》的真甄假贾和曹雪芹的创作情结(上)
62.《红楼梦》抄本抄成年代考
63.红楼梦的插图艺术
64.南阳市举办首届红楼梦研讨会
65.惊破红楼梦里心:红学小札七记
66.红楼梦的插图艺术
67.《红楼梦》与东方艺术“梦”:关于《红楼梦》人物描写方式哲理艺理探幽
68.对《红楼梦》中佛道现象的二重观照
69.“废墟文化”与“神圣价值形态”:关于《红楼梦》意义的重新解读
70.论《红楼梦》对《金粉世家》的影响

71.哲理与艺术的交融:《红楼梦》哲理内蕴探微
72.论《红楼梦》成书的悲剧历程
73.闺阁文化与《红楼梦》
74.情:多形态爱欲模式的复归:《红楼梦》文化哲学思想探讨
75.悲歌一曲水国吟:《红楼梦》水意象探幽
76.《红楼梦》梦境描写艺术探析:兼论《红楼梦》作者的小说家气质
77.《红楼梦》诗意美浅识
78.《红楼梦》的信息效用
79.说不完的《红楼梦》
80.从《红楼梦》看中国文化
81.人与梦:《红楼梦》的现代解释
82.红楼梦本事大揭秘
83.三论《红楼梦》的“主义”
84.《红楼梦》的先行者:《林兰香》论
85.正反悖谬风月镜:《红楼梦》对一种文化困境的意识与隐喻
86.《红楼梦》运用多种诗歌体式的杰出成就
87.论《红楼梦》的独白与内心独白
88.架起心灵中的彩虹:漫谈“石榴城”、《红楼梦》和加西亚·洛尔卡
89.从《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对话片段看小说翻译中对话美的再现
90.《红楼梦》注释的几点补正
91.陈独秀《红楼梦新叙》及其他
92.《牡丹亭》与《红楼梦》:一次跨越体裁和时间界限的比较研究所取得的认识
93.袭人和晴雯:你招聘哪位作保姆:第四次《红楼梦》问卷调查
94.香软:《红楼梦》诗词的一种美学格调
95.《红楼梦》中的画论与画艺
96.《红楼梦》传统婚恋观管窥
97.大观园反客为主的变奏曲:《红楼梦》第四十、四十一回艺术新探之三
98.读《红楼梦》前五回断想
99.《红楼梦》创作过程臆证
100.红学与佛学的世纪末反省:《红楼梦与清代佛教》卮言
101.论《红楼梦》对《金粉世家》的影响
102.从《红楼梦》的英译看文学翻译的信息损耗
103.郑振铎的《红楼梦》研究
104.《红楼梦》含“比”的比较句考察
105.“清廉”以对做官者的要求之一进而成为第一要求的历史考察:以《红楼梦》的“官箴”谈起
106.《红楼梦》与满族生育习俗
107.谈《红楼梦》中贵族青年的教育
108.《红楼梦》中的“便”和“就”
109.不必爱屋及乌:论《红楼梦》诗词的评价问题
110.原文·修订·篡改:比较红楼梦“庚辰本”与“程甲本”“甲戍本”第一回的异同文字,看三个版本的价值
111.曹雪芹该显灵了吧:读张本“红楼梦”有感
112.皖东南与《红楼梦》二题
113.论曹禺与《红楼梦》
114.传统小说艺术的现代性演进:论张爱玲与《红楼梦》
115.清人诗集中有关《红楼梦》的资料
116.睿亲王淳颖题红诗与《红楼梦》钞本的早期流传:兼评关于《红楼梦》曾在清代遭禁的几种说法
117.《红楼梦》的串场人物塑造
118.宝黛钗心灵的碰撞:读《红楼梦》第32回札记
119.《红楼梦》与《源氏物语》艺术美比较
120.透视贾府贵族生活的眼睛:《红楼梦》第四十回,第四十一回艺术新探之二
121.曹雪芹精心结构的分水岭:《红楼梦》第四十四、第四十一回艺术新探之一
122.亲疏好恶,凸显性格:《红楼梦》中人物关系表现技巧
123.《红楼梦》怎样写梦
124.爱是什么:从《红楼梦》到《英儿》
125.《红楼梦》与儒家思想
126.《红楼梦》作者、批者及其他
127.红魇一梦二百年:《红楼梦研究史论·引论》
128.红楼梦引论
129.树壮枝秀染就艺苑新绿:评黄梅戏《红楼梦》
130.《红楼梦》中的“便”和“就”
131.红楼梦文化艺术展在京举行
132.佛教思想:隐藏于梦幻中的“红楼大厦”基座:兼论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主观命意
133.论《红楼梦》的象征主义
134.《红楼梦》与骈体文
135.哈斯宝评《红楼梦》的艺术辩证法
136.曹雪芹祖籍在辽阳:’96辽阳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综述
137.《红楼梦》研究的意义:世纪之交检讨“红学”
138.李希凡最新著作《红楼梦艺术世界》出版
139.《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美学比较再探
140.论“红楼梦”过场人物秦可卿的塑造
141.《红楼梦程乙本》版本演变之谜
142.“正底本”和“断其立说之是非”:《红楼梦》真本辨考


143.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为人和创作态度
144.《红楼梦》的小说世界
145.《红楼梦》的悲剧构成
146.《红楼梦》多主题论
147.开封红楼梦学会成立
148.’96辽阳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开幕词
149.《红楼梦》与清代民俗文化
150.百年红楼争未已,索隐又添大将军:杜世杰先生与《红楼梦》研究
151.毛泽东怎样读《红楼梦》
152.皖东南与《红楼梦》二题
153.《红楼梦》词语注释
154.彩霞与彩云齐飞(下):《红楼梦》版本探微之一
155.彩霞与彩云齐飞(上):《红楼梦》版本探微之一
156.论《红楼梦》的梦幻艺术
157.走出怪圈:红楼梦的情理思考
158.一个怪圈:论《红楼梦》结构的层次纠缠现象
159.《红楼梦》与《源代物语》艺术美比较
160.论《红楼梦》文化内容翻译
161.《红楼梦》注释的几点补正
162.言简意丰,整饬流畅:试谈《红楼梦》英译本的成语、俗语翻译
163.对《红楼梦》“续书”的几点补说
164.《红楼梦》的对话写作
165.《红楼梦》对满族夜婚习俗的表现
166.封建时代中日两国妇女的悲歌:试比较《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中的女性形象
167.《红楼梦》典型形象塑造二题
168.从脂砚斋对《红楼梦》的评论看曹雪芹的情爱观
169.亲疏好恶,凸显性格:《红楼梦》的人物关系表现技巧
170.谈《红楼梦》的诠释维度
171.《红楼梦》中诗的特色和启示
172.论《红楼梦》的写作主旨与创作思想
173.也谈《红楼梦》的主题
174.也说《红楼梦》本旨
175.《红楼梦》诗学观初探
176.领悟悲剧: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研究
177.一声两歌,一手二牍:论《红楼梦》的“隐复”之笔及其两面运思方式
178.诗何以怨:《红楼梦》和《围城》的忧患意识
179.大型石雕镶嵌连屏:红楼梦故事图
180.红学重大发现——曹雪芹名章尚存京城:兼叙大兴刘氏与《甲戌本脂批(红楼梦)》
181.黄梅戏《红楼梦》的恒久魅力:写在一九九六东方戏剧艺术展演之后
182.从语言学看《红楼梦》英译本的文化过滤问题
183.封建时代中日两国妇女的悲歌:试比较《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中的女性形象
184.从《喧哗与骚动》和《红楼梦》看中西挽歌式悲剧精神
185.中外文学名著中的悍妇形象:从《驯悍记》到《聊斋志异》、《红楼梦》
186.夏金柱与卡杰琳娜:借《大雷雨》看《红楼梦》
187.《源氏物语》与《红楼梦》
188.张爱玲与《红楼梦》
189.诗何以怨:《红楼梦》和《围城》的忧患意识
190.《红楼梦》对茅盾小说创作的影响
191.中国文艺批评现代转型的起点:论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及其它
192.大度兼容,是真知深:读王蒙先生《〈红楼梦〉的研究方法》
193.承继与分离:《京华烟云》对《红楼梦》关系之研究
194.谈妆浓抹总相宜:析《红楼梦》中色彩的运用
195.浓郁:《红楼梦》诗词的佛道色彩
196.《红楼梦》对水、石意象的拓展
197.女奴婚恋的悲歌:《红楼梦》婚俗描写初探
198.烛隐探幽,察微知著:读林方直先生《红楼梦符号解读》
199.读《红楼解梦》:致《红楼梦学刊》
200.《红楼梦》的负效应
201.《红楼梦》中差比句式的运用:兼论前80回和后40回的差异
202.《红楼梦》新评点本
203.永远的《红楼梦》
204.红楼梦文化艺术展贺词
205.在北京“红楼梦文化艺术展”开幕式上的讲话(三)
206.在北京“红楼梦文化艺术展”开幕式上的讲话(二)
207.在北京“红楼梦文化艺术展”开幕式上的讲话(一)
208.读周汝昌《还“红学”以学》:兼说《红楼梦》研究的学术品格
209.《红楼梦》是否创造了一种我们尚未认识的“主义”
210.重评“二美合一”说:兼论《红楼梦》脂本、程本之差异
211.《红楼梦》僧尼形象管窥
212.略论《红楼梦》人物的“设名”艺术
213.《红楼梦》诗词的特点
214.试论《红楼梦》的梦境创造及其审美功能
215.《红楼梦》的神话哲学与叙述程式

216.浅谈《红楼梦》人物性格的对照方式
217.《红楼梦》人物言语交际的文化内涵(下)
218.《红楼梦》人物言语交际的文化内涵(中)
219.《红楼梦》人物言语交际的文化内涵(上)
220.姿态语与人物内心:《红楼梦》人物描写散论
221.姿态语与人物内心:《红楼梦》人物描写艺术探微
222.陈坦园《榕荫堂丛书》的发现对《红楼梦》版本考证的价值
223.关于《红楼梦》人物研究的思考
224.评两部英译《红楼梦》中的两首诗
225.《红楼梦》与满族礼俗文化
226.梦在红楼之外:《再生缘》与《红楼梦》
227.《试论杨继振和杨藏本〈红楼梦〉的题记》补记
228.〔红豆曲〕与《红楼梦》
229.《红楼梦》与扇子
230.《红楼梦》的虚实相生
231.《红楼梦》女性话语的社会与文化语境
232.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论高鹗对《红楼梦》叙事时间的几处重大涂改
233.从中国父权制看《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意义
234.论《红楼梦》的真假结构所显示的意义
235.从《喧哗与骚动》和《红楼梦》看中西挽歌式悲剧精神
236.评黄新渠英语缩写本《红楼梦》的翻译特色
237.关于最新发现的曹雪芹印章:兼谈收藏《甲戌本脂批〈红楼梦〉》的刘氏一家
238.泾县发现清代三十回《续红楼梦》
239.杜春耕:为什么说——《红楼梦》是两部书合成的
240.《红楼梦》《金瓶梅》色空观念之比较
241.吴组缃先生教我们读《红楼梦》
242.人与自然之生命的共颤:论《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创造
243.《红楼梦》原始作者曹硕
244.《红楼梦》模糊写法整体观照
245.论《红楼梦》的真假结构所显示的意义
246.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转型时期的形象写照:试论《红楼梦》文化系统中异质新态的历史价值
247.《红楼梦》的研究方法
248.究竟是回归,还是叛逆:《红楼梦》与《儒林外史》社会观念的比较研究
249.《红楼梦》的研究方法:中国化的一门学问
250.中外文学名著中的悍妇形象:从《训悍记》到《聊斋志异》、《红楼梦》
251.呼唤《红楼梦》研究的视角更新
252.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形象思维和创作方法
253.《红楼梦》太虚幻境诗画歌词释
254.《红楼梦》评点家陈其泰生平考述
255.《红楼梦》红玉意象撷美
256.《红楼梦》中的小红是个用来“对比”的人物
257.傻大姐评说:读《红楼梦》札记
258.新发现的林钧《题陈厚甫红楼梦填词》诗发微
259.读墨人评点《红楼梦》
260.故宫长春宫壁画说明《红楼梦》另有版本:刘振农细说端祥
261.《红楼梦》另有版本
262.《红楼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兼谈古典小说研究的方法与路向
263.《红楼梦》在日本
264.听吴组缃教授讲《红楼梦》
265.1910-1930年韩国红楼梦研究和翻译:略论韩国红学史的第二阶段
266.试谈扬继振和杨藏本《红楼梦》的题记
267.《红楼梦》人物的从属符号:紫鹃、雪雁与黛玉的关系
268.薛宝钗——《红楼梦》悲剧的核心
269.《红楼梦》与《金瓶梅》中妾的不同地位及原因初探
270.试析《红楼梦》中青春女性形象的诗化问题
271.论唐寅诗风对《红楼梦》诗词创作的影响
272.谈谈《红楼梦》中的情
273.《红楼梦》的悲悯意识
274.《红楼梦》的“死亡意识”
275.现实的爱与性灵的爱:试论《红楼梦》中的两种爱情模式
276.古雅:《红楼梦》诗词的文化气脉
277.石头的言说:《红楼梦》象征世界的原型批评
278.夏金桂与卡杰琳娜:借《大雷雨》看《红楼梦》
279.宝、黛、钗为土、木、金相生相克说:《红楼梦》的五行结构
280.《红楼梦》春灯谜解读
281.有意味的色彩:从色彩形式上认识《红楼梦》的艺术价值
282.论《红楼梦》的诗性美
283.《红楼梦》·红学·经学:《红楼梦》研究史检讨之二
284.也谈《红楼梦》后四十回
285.《红楼梦》中一僧一道的智慧与悖论
286.释《红楼梦》中“魇魔法”一回之真谛
287.论胡适考证《红楼梦》并创立“自叙传”说的历史性贡献:兼析《红楼梦》与《红楼新辨》之谬

288.悲情千古的爱情神话:《红楼梦》与一个原型
289.浓郁:《红楼梦》诗词的佛道色彩
290.《红楼梦》的“负效应”辨
291.《红楼梦》索隐派的今昔
292.探赜索幽隐,迷津倏释然:揭开《红楼梦》怀古诗之谜
293.《红楼梦》主线研究综述
294.《红楼梦》中林黛玉诗词的艺术性
295.巴金与《红楼梦》
296.精湛·独到·深刻:朱邦国《红楼梦人物对话艺术》简评
297.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红楼梦》歇后语运用的特点和效用
298.他在鉴赏中的自我展开:评王蒙的《红楼梦》评点
299.“使语言从人心里面流露出来”:《红楼梦》中运用虚词艺术之一
300.红学研究有新论,《红楼梦》系两书合成
301.《红楼梦》宗教精神新探
302.人物性格的外化与延伸:略论《红楼梦》中潇湘馆的环境描写
303.臆断其有无,可乎?:读《〈红楼梦〉笔法结构新思议》一文有感
304.《红楼梦》笔法结构新思议
305.论对《红楼梦》的阐释
306.程、高续成《红楼梦》的不世功勋
307.《红楼梦》与文房四宝
308.末世的衰歌:《源氏物语》和《红楼梦》比较琐谈
309.《红楼梦》中的寺庙描写
310.一个塔状的心理需求多层系统:论《红楼梦》的贾母形象
311.《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美学比较初探
312.袭人出嫁在何时:对《红楼梦》八十回以后原稿内容的一处探讨
313.《红楼梦》陈其泰批语考辨
314.《源氏物语》与《红楼梦》
315.《红楼梦》的信息效用
316.一种向前看的红学眼光:读李庆信《红楼梦叙事艺术新论》漫言
317.市井小人物的深广意蕴:《红楼梦》醉金刚论析
318.《红楼梦》的食蟹观
319.一梦红楼感纳兰:浅谈纳兰诗词对《红楼梦》的影响
320.《红楼梦》意象论
321.《红楼梦》爱情描写的时代高度
322.《红楼梦》回目指瑕
323.《红楼梦与丰润曹》观后的沉思
324.李辰冬和他的《红楼梦研究》
325.《红楼梦》中所见的钟与表
326.科学技术与《红楼梦》
327.冷热色调相映互寓:《红楼梦》色调运用的艺术技巧
328.论《红楼梦》预示的双时性与“双声”性及其创作心理根据
329.真人假士殊途同归:论《红楼梦》的士林人生道路
330.谈《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鉴”
331.《红楼梦》语言中的一个谜:“足的”:兼谈《庚辰本》的真伪问题
332.《红楼梦》中的隐线脉络
333.哈斯宝和他的《小红楼梦》
334.快读《红楼梦》王蒙评
335.《红楼梦》:男性想象力支配的女性世界
336.不要走索隐派和程本旧评家的老路:评欧阳健的《红楼梦美学与红楼梦版本》一文
337.曹〓祖籍在辽阳:兼谈《红楼梦》与辽阳文化的关系
338.大旨、本旨、主旨:论《红楼梦》究竟是怎样一部小说
339.《红楼梦》人物生辰补谈
340.论《红楼梦》中写“石头”的哲理意蕴和艺术功能
341.《红楼梦》语方艺术四谈
342.《红楼梦》设色说
343.《红楼梦》作者问题论争探源
344.《红楼梦》和《老残游记》中的敬辞
345.文学与酒文化:《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饮酒艺术表现及文化哲学含蕴之比较
346.关于曹雪芹祖籍、家世和《红楼梦》著作权问题研讨会开幕词
347.从语言学看《红楼梦》英译本的文化过滤问题
348.评两部英译《红楼梦》中的两首诗
349.评黄新渠英语缩写本《红楼梦》的翻译特色
350.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红楼梦》歇后语运用的特点和效用
351.《红楼梦》多种谐音体式
352.论《红楼梦》程度副词“最”
353.《红楼梦》前已有语气词“吗”
354.新加坡拍《红楼梦》
355.越剧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开拍
356.与导演王扶林漫谈电视剧《红楼梦》的筹备工作
357.一批戏曲电视剧、电视戏曲艺术片获鹰像将,上海拍摄的越剧《红楼梦》一、二集和昆曲《挡马》分获二等奖和艺术片奖
358.要破除舞台的框框:也谈电视越剧《红楼梦》
359.心血与汗水:电视剧《红楼梦》拍摄散记
360.三改名著上荧屏:周岭谈电视剧《红楼梦》
361.拍摄中的电视剧《红楼梦》
362.观众漫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水浒》《西游记》 猪八戒的形象令人难忘
363.观众漫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水浒》《西游记》 粗犷有余,精细不足:谈电视剧鲁智深的形象塑造
364.观众漫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水浒》《西游记》 《金陵命案》的得与失
365.电视剧《红楼梦》在摄制中
366.电视剧《红楼梦》的新信息
367.戴敦邦谈《红楼梦》人物塑造:秦可卿和王熙凤(下)
368.戴敦邦谈《红楼梦》人物塑造:秦可卿和王熙凤(上)
369.戴敦邦谈《红楼梦》人物塑造:贾府四姊妹(中)
370.戴敦邦谈《红楼梦》人物塑造:贾府四姊妹(下)
371.戴敦邦谈《红楼梦》人物塑造:贾府四姊妹(上)
372.从七仙女到鸳鸯:电视剧《红楼梦》摄象前的准备
373.把《红楼梦》搬上屏幕是当代人民的需要,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顾问委员会成立
374.《红楼梦》剧中人物的服装
375.做一个蓝色的梦:访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
376.访电视剧《红楼梦》摄制组
377.戴敦邦谈怎样挑选《红楼梦》演员(二)
378.戴敦邦谈怎样挑选《红楼梦》的主要演员(一)
379.戴敦邦谈怎样挑选《红楼梦》的主要演员(三)
380.曹公诗灵应喜甚,定赞新秀重排场: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演员的遴选
381.扮演林姑娘的姑娘:记越剧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林黛玉饰演者华怡青
382.《红楼梦》剧组挑选演员的内部消息
383.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改编
384.踏破铁鞋觅“宝玉”:访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编剧周雷
385.蒋和森谈电视剧《红楼梦》的改编
386.用服饰揭示人物性格:访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服装设计史延芹
387.重访《红楼梦》导演王扶林
388.中国电视剧艺术委员会、《中国电影报》、中国《红楼梦》学会、《中外电视》联合举办电视剧《红楼梦》学术研讨会 《红楼梦》:中
389.中国电视剧艺术委员会、《中国电影报》、中国《红楼梦》学会、《中外电视》联合举办电视剧《红楼梦》学术研讨会 “圆型”的凤姐
390.中国电视剧艺术委员会、《中国电影报》、中国《红楼梦》学会、《中外电视》联合举办电视剧《红楼梦》学术研讨会 “探春远嫁”浅
391.中国电视剧艺术委员会、《中国电影报》、中国《红楼梦》学会、《中外电视》联合举办电视剧《红楼梦》学术研讨会 “红”剧长短谈
392.中国电视剧艺术委员会、《中国电影报》、中国《红楼梦》学会、《中外电视》、联合举办电视剧《红楼梦》学术研讨会
393.只见红楼未成梦:漫评电视系列片《红楼梦》
394.站在曹雪芹面前: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侧记
395.乍展荧窗百态丰:喜看前六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
396.愿心: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编剧的话
397.原著·续作·原意:关于《红楼梦》电视剧本的后半部分
398.有意义的创举: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观后
399.有声、有色、无神、无韵、电视剧《红楼梦》前六集观后
400.荧屏红楼“梦”已毕,视听观众说纷纭:电视剧《红楼梦》创作得失述评
401.一次成功而可贵的探索: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
402.也谈《红楼梦》
403.要传达对生活的透视力:看电视剧《红楼梦》随想
404.雅与俗: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前六集观感
405.选择的艺术: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之我见
406.虚实深浅之间:评电视剧《红楼梦》
407.惜哉有失传神笔:对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几点摘误
408.五色铺陈,博大精深:周岭谈《红楼梦》及同名电视剧
409.我拍《红楼梦》
410.我看电视剧《红楼梦》
411.未能充分把握《红楼梦》悲剧的总体意识(六)
412.为什么会有电视剧《红楼梦》这样的结局
413.谈真实—从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想到的
414.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
415.他是总剪辑师,被誉为“中国影视界第一把剪刀”:傅正义谈电视剧《红楼梦》
416.使命感与创造性,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琐谈
417.身前身后事难录: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得失谈(八)
418.如此改编,实属败笔,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得失之我见
419.全本荧屏《红楼梦》得失概说
420.秦可卿之谜电视剧《红楼梦》前六集讨论
421.秦可卿屏幕形象的失重: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有感
422.巧为群芳施粉黛:介绍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人物的化妆艺术
423.浅谈《红楼梦》的改编得失
424.潜心描绘意在写人:电视剧《红楼梦》宝黛凤钗出场特色
425.前四集的得与失: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观后
426.普及传统文化的桥梁,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
427.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
428.平心论红楼:电视剧《红楼梦》观后随想
429.名著再创作的几点体会:兼谈电视剧《红楼梦》的审美特点
430.美,但不够充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观后感
431.漫谈《红楼梦》的剧本
432.论改编的不可能:评电视片《红楼梦》
433.论电视剧《红楼梦》中贾探春的形象
434.林黛玉对我说……:访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黛玉饰演者陈晓旭
435.李希凡漫话电视剧《红楼梦》
436.烙上红字印记的电视剧《红楼梦》
437.可贵的尝试,评电视剧《红楼梦》
438.看《红》琐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前六集观后
439.举世共解其中味: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
440.见工力,出风格:简议电视剧《红楼梦》的导演艺术
441.艰难、可贵的第一步: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得与失
442.贾母和宝、黛爱情:电视剧《红楼梦》失当一例
443.毁灭灵魂的悲剧艺术:对连续剧《红楼梦》的思考
444.毁灭灵魂的悲剧艺术:对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思考
445.后续也难:谈《红楼梦》改编
446.红楼疑义多,谁解其中味:《红楼梦》原著与电视连续剧比较研讨座谈会记略
447.关于秦可卿之死:对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一点看法
448.关于《红楼梦》形象移植的四点意见
449.关于《红楼梦》剧结局之我见
450.封建贵族阶级的悲剧与乌托邦式的世外乐园:也谈《红楼梦》连续剧的得与失
451.对于《红楼梦》电视剧之我见
452.对电视剧《红楼梦》的争论在继续
453.端木蕻良谈电视剧《红楼梦》
454.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学术讨论会纪要
455.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一二三
456.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讨论综述,众说纷纭论《红》剧
457.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得失答客问
458.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得失谈观众反应综述
459.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得失谈(五)评电视剧《红楼梦》的文化倾向
460.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得失论(四)令人失望的“新结局”
461.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创作者的话
462.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编剧之一周雷谈《红楼梦》后几十回的改编
463.电视剧《红楼梦》十人谈:一次有益而勇敢的尝试
464.电视剧《红楼梦》三谈
465.电视剧《红楼梦》人物结尾之辨析
466.电视剧《红楼梦》人物的结局
467.电视剧《红楼梦》前六集印象
468.电视剧《红楼梦》结局有新构思
469.电视剧《红楼梦》结局安排之我见
470.电视剧《红楼梦》的得与失
471.电视剧《红楼梦》得失谈
472.电视剧《红楼梦》得失谈
473.电视剧《红楼梦》诞生记
474.电视《红楼梦》挑刺录
475.电视《红楼梦》挑刺录
476.当你站在巨大肩头…: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观感三题
477.胆大接红楼,三年辛酸泪:与《红楼梦》总导演王扶林一席谈
478.大有大的难处:电视剧《红楼梦》前六集观后
479.从连续剧《红楼梦》所想到的
480.从反对到赞扬: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成就非凡
481.从对立统一关系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失误
482.从电视剧《红楼梦》的成就想起的
483.曹雪芹原意的寻绎:《红楼梦》电视剧为什么舍弃了后四十四续书
484.采《红楼梦》精华,扬电视剧所长
485.才华清高皆不见,唯有素怨盈妒心: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的黛玉形象
486.宝、黛、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一个缺陷
487.百二十回本《红楼梦》是一艺术整体: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一角有感而作
488.《水浒》、《红楼梦》改编得失谈
489.《红楼梦》影视比较谈
490.《红楼梦》学术研讨会综述
491.《红楼梦》改编刍言
492.《红楼梦》电视剧的制作应接受哪些教训?:冯其庸《看电视剧〈红楼梦〉及其他》读后
493.《红楼梦》的电视剧续作漫议
494.《红楼梦》从小说到电视剧
495.《红楼梦》不宜改编电视剧
496.“梦”魂失落何处寻?:关于《红楼梦》电视剧及其评价问题
497.“调包”好,还是“赐婚”好?:就教于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编导
498.影视《红楼梦》的得与失
499.影视《红楼梦》演员之比较
500.她,就是“凤姐”:访电视剧《红楼梦》王熙凤扮演者邓婕
501.从2386518张选票谈起:记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导演王扶林
502.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改编漫评
503.影史自有价值在:电影《红楼梦》我见
504.评系列电影《红楼梦》
505.电影《红楼梦》之我见
506.众说纷纭《红楼梦》
507.艺术家的理解:关于电影系列片《红楼梦》
508.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电影《红楼梦》印象
509.人有其性情:影片《红楼梦》人物二人谈
510.含混、直露、含蓄:谈《红楼梦》影视中秦可卿之死
511.改编者的选择:看系列影片《红楼梦》
512.对电影《红楼梦》的褒贬
513.电影《红楼梦》座谈纪要
514.电影《红楼梦》演员印象
515.电影《红楼梦》中的一个“不和谐音”:简评刘晓庆饰演的王熙凤形象
516.形似与神似:试论电影《红楼梦》的改编
517.忠实原著及其他:关于电影《红楼梦》的改编
518.评电影《红楼梦》的改编
519.披阅王载增删十次:关于电影《红楼梦》的改编
520.《红楼梦》探佚成果辨误
521.《红楼梦》电视连续剧漫说横论:守浔轮族游纪实
522.从《红楼梦》到《三国演义》:访著名电视剧导演王扶林
523.宣武区和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共同投资筹建《红楼梦》的大观园
524.略谈影视艺术中的自我意识:从《红楼梦》的编导看影、视、戏的异同
525.越剧影片《红楼梦》观后
526.他完成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总体构思(访著名红学家兼作家蒋和森同志)
527.南北编剧话“红楼”(访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编剧蒋和森、徐进)
528.胡文彬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
529.电视导演王扶林同志谈将《红楼梦》搬上屏幕问题
530.从《红楼梦》到《阿Q正传》(访电影导演岑范)
531.《红楼梦》与电视剧
532.《红楼梦》影片有多少
533.《红楼梦》上映小议
534.有凤来议:《红楼梦》中“潇湘馆”意境的再现
535.对《红楼梦》邮票的异议
536.《红楼梦》工艺美术的探索者
537.《红楼梦》与清代园林
538.《红楼梦》的园林艺趣与文化意识
539.王士成和他的微雕全本《红楼梦》
540.书法创新之我见:顾冠群书《红楼梦诗词》展观后
541.周汝昌评看《红楼梦》人物画
542.写尽雪芹心上意:记《红楼梦》百美图作者董可玉
543.我与《红楼梦》“百美图”
544.我是这样画《红楼梦》人物的:《冷月葬诗魂》及其他
545.文坛中国,艺苑奇葩:记《红楼梦》人物画作者李湘
546.刘旦宅谈《红楼梦——金陵十二钗》邮票设计(答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问)
547.刘旦宅和他的红楼梦画册
548.连环画《红楼梦》开始出书
549.就《红楼梦——金陵十二钗》邮票,刘旦宅答本刊记者问
550.红楼梦大观园美景展现眼前(民间艺人叶其龙父子精心制作了一组工艺建筑群模型,受到了很高的评价)
551.戴敦邦的《红楼梦》插图
552.《红楼梦——金陵十二钗》邮票简介
553.移花接木别样红(在北京观赏芭蕾的《红楼梦》)
554.哀婉·虚幻·神秘:看舞剧《红楼梦》
555.值得赞扬的尝试(舞剧《红楼梦》观后)

556.在探索中前进(谈民族舞剧《红楼梦》的创作)
557.舞剧《红楼梦》的得与失
558.诗的丰采(谈民族舞剧《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559.民族舞剧探寻(浅议舞剧《红楼梦》)
560.民族舞剧《红楼梦》观后
561.民族舞剧《红楼梦》
562.可喜的尝试(谈民族舞剧《红楼梦》的音乐)
563.可贵的实践(试谈民族舞剧《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564.江城飞花添一枝(看江苏省歌舞剧院的舞剧《红楼梦》)
565.动人的民族舞剧《红楼梦》
566.《红楼梦》、《救风尘》与锡剧的历史性跨越:从沈佩华50年代饰演的林黛玉、赵盼儿谈起
567.走出“现代意识”的误区:从黄梅戏《红楼梦》的失误谈起
568.论《红楼梦》与昆曲
569.也从“红楼梦”、“风雪配”的音乐说起
570.周恩来与《红楼梦》
571.越剧“红楼梦”排演二三事
572.尹派放射新光彩:谈“芳华”新排《红楼梦》的音乐创作
573.尹派《红楼梦》轰动上海城
574.尹桂芳四演《红楼梦》
575.我如何设计《红楼梦》中贾宝玉“哭灵”这段唱腔的?
576.三个宝玉两个黛玉同台(看越剧院青年演员演《红楼梦》)
577.绿竹青青喜人心:介绍上海越剧三团演《红楼梦》的一代新人
578.改编上演《红楼梦》的成功实践(川剧《王熙凤》观后)
579.第一部《红楼梦传奇》
580.从红楼梦戏曲谈《红楼梦》的改编问题
581.再写宝玉真情:黄梅戏《红楼梦》的创作和思考
582.一曲黄梅唱红楼:评黄梅戏《红楼梦》
583.新编黄梅戏《红楼梦》独树一帜
584.戏剧的生命在于随时代前进:简评黄梅戏《红楼梦》
585.上海音乐家畅谈黄梅戏《红楼梦》
586.浅谈黄梅新戏《红楼梦》的几点失误
587.评黄梅戏《红楼梦》
588.寄宝玉:观罢黄梅戏《红楼梦》
589.黄梅化的《红楼梦》
590.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意识的成功嫁接,黄梅戏《红楼梦》轰动京华
591.出奇制胜,自成一格:看黄梅戏《红楼梦》
592.成功的嫁接,友好的合作:赞黄梅戏《红楼梦》
593.“现代意识”的误区:黄梅戏《红楼梦》观后感
594.“红楼”之花黄梅香:黄梅戏《红楼梦》观感
595.多情生死总堪情:黄梅戏《红楼梦》观后
596.当代戏曲音乐创作的时代感:从黄梅戏《红楼梦》的成功说起
597.红楼梦戏剧的难题
598.谈谈戏曲编剧(兼谈越剧《红楼梦》的改编)
599.《红楼梦》的第一部话剧本
600.儿女笔墨社会大观:《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的比较研究
601.悲谅的挽歌,撼人的力量:评谢德林小说《戈罗夫略夫一家》兼谈曹雪芹《红楼梦》
602.日本的《红楼梦》:《源氏物语》
603.日本的“红楼梦”(世界最早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
604.两部惊人相似的巨著:论《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的异同
605.《源氏物语》与《红楼梦》比较研究
606.《红楼梦》与外国文学作品比较研究综述
607.浅析《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608.《源氏物语》第二回与《红楼梦》第五回中预示的比较
609.土蓓基与洋凤姐:《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与《名利场》中利蓓加人物形象之比较
610.探索《百年孤独》与《红楼梦》的宿命意识
611.青春的赞歌和青春的挽歌:《战争与和平》与《红楼梦》比较谈片
612.叛逆的爱情:《红楼梦》与《呼啸山庄》之比较
613.爱情的甜杯与苦杯:英国女作家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与曹雪芹《红楼梦》的比较、研究
614.《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
615.“浮士德”、“红楼梦”女儿性
616.闲话《红楼梦》与《安娜·卡列尼娜》的结构
617.人物心理的历程与历史进程的统一(谈《战争与和平》和《红楼梦》的心理描写)
618.河、海、园:《红楼梦》、《莫比·迪克》和《哈克贝里·芬》的比较研究
619.《红楼梦》与《呼啸山庄》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比较
620.无端笑哈哈,不觉泪纷纷:《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比较续篇
621.所谓事业:兼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红楼梦》做一比较(下)

622.《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比较
623.《红楼梦》与《巴黎圣母院》深层结构对照
624.中日古代文学意识——儒佛道:以《红楼梦》和《源氏物语》比较为中心
625.试析《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爱情描写之异同
626.日本《红楼梦》——《源氏物语》
627.蒙古族作家文学的历史地位:《一层楼》、《泣红亭》与《红楼梦》评介
628.从《红楼梦》到《激流三部曲》的文学史考察
629.鲁迅与夭折的歌剧《红楼梦》
630.《金粉世家》与《红楼梦》结构同异论
631.丁传靖的《红楼梦》本事诗
632.毛泽东与《红楼梦》研究综合
633.沈雁冰背《红楼梦》
634.《红楼梦》与五四小说
635.《红楼梦》人物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影子”
636.鲁迅论《红楼梦》
637.鲁迅否定《红楼梦》后四十回吗?
638.重新认识鲁迅论《红楼梦》的几个主要论点
639.鲁迅论《红楼梦》研究和阅读
640.《红楼梦》·鲁迅·张爱玲
641.增订本《红楼梦新证》初读质疑
642.也谈《红楼梦》的著作权问题
643.也谈《红楼梦》的几种书名(与刘梦溪同志商榷)
644.谈《红楼梦》研究史上的评点派
645.评《红楼梦》后四十回
646.论曹寅(《红楼梦》研究探讨之一)
647.红楼梦探佚(一)
648.粗议增订本《红楼梦新证》(兼与张良皋同志商榷)
649.从脂评看胡适派唯心论的谬误(《红楼梦》脂评价值浅探之一)
650.曹雪芹和《红楼梦》
651.《红楼梦》中“新编怀古诗”意义何在?
652.《红楼梦》艺术论(第十三、十四章)
653.《红楼梦》研究的发展(下)
654.《红楼梦》研究的发展(上)
655.《红楼梦》研究必须贯彻实践检验的精神
656.《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谁?
657.《红楼梦》的主线和主题
658.《北方论丛》就《红楼梦》作者问题展开热烈争鸣
659.《〈红楼梦〉诗词评注》中的几个问题
660.“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红楼梦》爱情描写探微)
661.“芳园筑向帝城西”(《红楼梦》环境素材的探讨)
662.《红楼梦》与蒙古族古典文学的发展
663.历史的“逆证”:鄂昌,胡中藻文字狱与《红楼梦》传说的关系
664.试论《红楼梦》与《歧路灯》的同异
665.清代文坛上的三颗明珠:纵谈《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红楼梦》
666.究竟是主张制约“童心”,还是鼓吹放纵“童心”?:《红楼梦》与《西游记》人性观的比较研究
667.《平山冷燕》与《红楼梦》(兼论《平山冷燕》的思想艺术成就)
668.《镜花缘》和《红楼梦》
669.《镜花缘》对《红楼梦》女性问题的反思
670.《镜花缘》对《红楼梦》的继承与突破:兼论明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演变
671.在《金瓶梅》与《红楼梦》之间填补历史的空白
672.相悖互依,逆向同归:《金瓶梅》《红楼梦》主人公比较
673.市井文字与诗笔:《金瓶梅》、《红楼梦》美学风貌比较分析
674.善恶殊途,美丑判然:《金瓶梅》与《红楼梦》中女性形象之比较
675.论《金瓶梅》《林兰香》《红楼梦》题材、主题的继承和发展
676.论《金瓶梅》、《红楼梦》对现实主义的发展与深化
677.关于人物性格的塑造:从《金瓶梅》到《红楼梦》之一
678.村姑·闺秀:略谈《金瓶梅》与《红楼梦》
679.从续补《红楼梦》、改写《水浒》说到《金瓶梅》的出版
680.从“英雄世界”到“女儿世界”:《水浒》、《红楼梦》理想世界比较
681.白描手法在《金瓶梅》《红楼梦》中的运用
682.《西游记》不亚于《红楼梦》:谈该书研究40年
683.《三言》对《红楼梦》的影响
684.《金瓶梅》与《红楼梦》审美价值比较
685.《金瓶梅》对比艺术探微:兼谈《红楼梦》的嬗变
686.《红楼梦》法译者李治华先生谈中国文学在法国
687.含辛茹苦三十年(访《红楼梦》法文本译者李治华教授)
688.《新译〈红楼梦〉》
689.《红楼梦》西译史话
690.卅年不谈《红楼梦》,此行兼说《圆圆曲》:访著名红学家俞平伯
691.张硕人先生著文研讨《红楼梦》
692.俞平伯先生说《红楼梦》是一部小说
693.俞平伯谈《红楼梦》
694.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再评价
695.红学家试续红楼梦(徐恭时补拟后三十回回目:大观园人物有另一种结局)
696.不拘一格降人材(关于农民胡世庆自学研究《红楼梦》情况调查)
697.《红楼梦》影片有多少
698.《红楼梦》被拍摄成电影电视的有什么?
699.《红楼梦》与和佚闻
700.《红楼梦》的一首佚诗
701.《红楼梦》八十回后佚稿作者初探
702.张之与他的《红楼梦新补》
703.一位不为人知的清代女才子:曹雪芹继室杜芷芳续成《红楼梦》
704.读《红楼梦新补》
705.《红楼梦》之反馈:读《后红楼梦》
706.《红楼梦》后四十回为何人所续?
707.试谈《红楼梦》后四十回
708.论《红楼梦》八十回后的续书
709.“脂评”与《红楼梦》后四十回
710.重新估价程伟元在《红楼梦》续作中的地位
711.原本《红楼梦》是否失落在四川?
712.疑文未辨二百年:从《红楼梦》新校本的一处误读谈起

713.一介小厮两名并出(《红楼梦》版本现象探索之一)
714.台湾出版《红楼梦版本研究》
715.孙曜孙与《续红楼梦》
716.孙崧甫抄评本《红楼梦》记略
717.论新发现的《红楼梦》第三次程印本
718.读新校注本《红楼梦》记
719.程伟元搜集《红楼梦》全部书稿的线索:《王尔烈本七十寿屏》小识之一
720.《红楼梦版本论稿》序
721.《红楼梦版本论稿》跋
722.《红楼梦》新校本校读记
723.紫鹃、金钏、鸳鸯、司棋(试析《红楼梦》中几个丫头的形象)
724.一个性格丰满的老妇人形象(《红楼梦》前八十回的贾母)
725.一番砥砺一番新,无寸补天却返真:试论《红楼梦》后四十回中的宝玉形象
726.喜剧人物,悲剧高度;丑的形象,美的艺术,《红楼梦》人物论之一:一群并不单薄的纨绔儿的形象
727.探春论(《红楼梦》札记)
728.试论《红楼梦》人物形象体系
729.试论《红楼梦》人物王熙凤的语言特色
730.神形兼备,虚实相生(谈《红楼梦》描写人物外形的特色)
731.评《红楼梦》中的袭人
732.女奴的命运,时代的悲剧(略论《红楼梦》中女奴的抗争)
733.论《红楼梦》中袭人形象的塑造
734.论《红楼梦》动态人物与人物动态
735.论《红楼梦》的人物系统
736.林黛玉的诗词与性格(《红楼梦》艺境探微)
737.林黛玉(《红楼梦》十二人物论》之一
738.辣子——王熙凤:《红楼梦》人物浅谈
739.花气袭人知昼暖(谈谈《红楼梦》里的袭人)
740.红楼梦第三块闪光的“宝玉”(妙玉思想散记)
741.横行公子却无肠:《红楼梦》对薛蟠形象的塑造
742.读《红楼梦》人物冲突论
743.从宝黛爱情描写看《红楼梦》的思想倾向
744.从《红楼梦》第四十二回看薛宝钗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
745.传神文笔意态生(试论《红楼梦》的人物描写)
746.《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的新贡献
747.《红楼梦》人物描写的对称美
748.《红楼梦》人物描写的对比艺术
749.《红楼梦》人物论的杰作(简评王朝闻《论凤姐》)
750.《红楼梦》究竟写了多少人物?
751.《红楼梦》的人物命名
752.“薄命司”中又一魂:《红楼梦》莺儿形象试析
753.甄别·比较·探佚:漫议《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
754.再谈《红楼梦》劣诗问题
755.吟红新笺(读明义《题红楼梦》组诗札记)
756.诗中谜(《红楼梦》五十一回怀古诗谜试释)
757.柳絮词与《红楼梦》诗词性格化的创新
758.汉语古典诗歌翻译浅谈:从《红楼梦》中《葬花词》的译文谈起
759.读《〈红楼梦〉诗词评注》札记
760.大观题泳说诗心(《红楼梦》第十七回学习札记)
761.《红楼梦》中的灯谜诗
762.“红颜薄命”的挽歌——《红楼梦曲》赏析
763.嘈嘈切切错杂弹:《红楼梦》女奴形象塑造艺术浅探
764.于无声处见精神:谈《红楼梦》的对比艺术
765.用字得神,得体、理之至(谈《红楼梦》对寻常动词的艺术化)
766.以虚出实,以幻出真(谈《红楼梦》中的虚幻手法)
767.一字之易,情趣全出:略谈《红楼梦》中“改字”手法的妙用
768.一回书里的两种感情境界(《红楼梦》艺境探微)
769.写实·象征·抽象(《红楼梦》艺术手法举隅)
770.细微深处见精神(《红楼梦》细节艺术欣赏札记)
771.无限风光共一“楼”:《红楼梦》的艺术空间
772.文章忌“满”(《红楼梦》谈艺录)
773.说“情”:《红楼梦》艺境探微
774.试论《红楼梦》中的象征手法
775.试论《红楼梦》的讽刺艺术
776.人物心灵的画卷:谈谈《红楼梦》的心理描写
777.情真、境深、趣醇(《红楼梦》创造卮言)
778.评《红楼梦艺术探》
779.妙在“洁”与“不洁”之间:《红楼梦》提高读者审美能力的艺术手段
780.论《红楼梦》艺术研究
781.论《红楼梦》艺术表现的恍惚迷离
782.论《红楼梦》第六回在全书结构上的作用
783.论《红楼梦》的细节在人物描写上的效能
784.论《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
785.流风回雪,调协宫商(谈《红楼梦》的旋律美)
786.淡极始知花更艳(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787.从《贾宝玉品茶栊翠庵》看《红楼梦》高超描写
788.草蛇灰线,空谷传声(《红楼梦》情节的艺术特色兼论情节主体)
789.白描手法在《金瓶梅》、《红楼梦》中的运用
790.《红楼梦》中笑、哭、骂的三个细节艺术
791.《红楼梦》中的议论
792.《红楼梦》语言艺术谈片
793.《红楼梦》用“比”初探
794.《红楼梦》心理描写浅论
795.《红楼梦》谈艺录(二则)
796.《红楼梦》人物性格补充艺术手法散论
797.《红楼梦》结构艺术漫笔
798.《红楼梦》环境描写艺术举隅
799.《红楼梦》第三回的艺术技巧特点
800.《红楼梦》的艺术构思及其悲剧美
801.《红楼梦》的肖像描写艺术
802.《红楼梦》的象征手法
803.《红楼梦》的现实主义悲剧结构
804.《红楼梦》的细节描写艺术
805.《红楼梦》的三线结构和三重旨意
806.“真”“假”观念与“梦”“幻”世界(《红楼梦》艺境探微)
807.“原应叹息”是《红楼梦》的一条结构线索
808.“神”笔出神:《红楼梦》神话描写新探
809.“借得山川秀,添得气象新:《红楼梦》自然环境描写艺术举隅
810.“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谈《红楼梦》第五回两间住室陈设的描写)
811.太后下嫁案在《红楼梦》中的反映
812.论《红楼梦》的思想高度
813.考注·兴趣·人物形象(王朝闻同志在江苏省红楼梦学术讨论会和江苏红楼梦学会成立大会上谈《红楼梦》研究与美学问题)(1982
814.从康熙朱批看《红楼梦》的政治背景:兼谈文书、档案工作对保存史料所起的重要作用
815.《红楼梦》与中国传统美学观
816.《红楼梦》现实主义成就浅探
817.《红楼梦》的共同美初探
818.追踪蹑迹写灵魂(谈《红楼梦》的心理描写)
819.中国封建贵族世家盛衰的透视:试论《红楼梦》的真面目
820.预言式的梦在《埃涅阿斯纪》与《红楼梦》中的作用
821.闲话《红楼梦》与《安娜·卡列尼娜》的结构
822.为受压迫妇女鸣不平(《红楼梦》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
823.谈《红楼梦》中的戏与优伶
824.四个“各有妙景”的生日(读《红楼梦》笔记)
825.试谈《红楼梦》的命名问题
826.试论《红楼梦》圆形结构体系
827.释《红楼梦》中的“潦倒”
828.诗与史的交融(论红楼梦的构思与曹雪芹的创作动机)
829.三多六桥与《红楼梦》
830.人物心理的历程与历史进程的统一(谈《战争与和平》和《红楼梦》的心理描写)
831.人的文学的诞生:论《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
832.青出于蓝,蝉蜕于秽:《红楼梦》对《金瓶梅》的某些借鉴
833.磐陀石与《红楼梦》
834.论《红楼梦》中的悬念不是玄念
835.论《红楼梦》的爱情描写
836.论《红楼梦》的“隐”与“显”
837.略论《红楼梦》里的“末世”和“无村”
838.鲁讯论《红楼梦》后四十回
839.林方直著文论《红楼梦》的“实象”与“假象”
840.力挥新笔写真情(《红楼梦》的爱情描写)
841.李贽的“童心”说和曹雪芹的《红楼梦》
842.李治华谈《红楼梦》人名翻译
843.胡风遗作《<石头记>交响曲》为《红楼梦》研究增添了一笔宝贵材料
844.红楼梦中的文物
845.关于《红楼梦》点滴(舟斋随笔之二)
846.曹雪芹与冯梦龙(《红楼梦》继承古典文学遗产一例)
847.曹雪芹用小说形式写的《西厢记》批评史(《红楼梦》中不可或缺的道具)
848.《坚瓠集》中几条有关《红楼梦》细节的材料
849.《红楼梦》中馒头庵在北京
850.《红楼梦》中的吴方言探迹(兼谈吴方言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851.《红楼梦》中的委婉否定
852.《红楼梦》中的灯谜
853.《红楼梦》与蒙古族古典文学的发展
854.《红楼梦》与《西厢记》
855.《红楼梦》与《西青散记》
856.《红楼梦》与《镜花缘》
857.《红楼梦》与《长生殿》
858.《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
859.《红楼梦》叙述的视角与口角:口中说、眼中看、心中评
860.《红楼梦》形象结构论
861.《红楼梦》俗语论
862.《红楼梦》识小录
863.《红楼梦》里梦几回
864.《红楼梦》里的竹与梅(兼与盛孝玲女士商榷)
865.《红楼梦》里的档案
866.《红楼梦》和《桃花扇》
867.《红楼梦》对封建官僚的揭露和批判
868.“令世人换新眼目”:《红楼梦》是怎样突破固有审美规范的
869.“草木也知运”(读《红楼梦》札记)
870.漫说《红楼梦》写女儿之死
871.论《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成书过程
872.论《红楼梦》的人的主体意识
873.略谈《红楼梦》中的职官(下)
874.略谈《红楼梦》中的职官(上)
875.《红楼梦探微》卷首弁言
876.《红楼梦》中象声词妙用举隅
877.《红楼梦》中的骂人语
878.《红楼梦》书名的翻译
879.《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语言风格差异初探
880.《红楼梦》里的“先儿”
881.《红楼梦》出现最多的成语是什么?深大电脑检索系统有答案
882.《红楼梦》成书的三重系统
883.访《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故居
884.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文学观
885.曹雪芹与西方美术(浅谈《红楼梦》里的三幅西洋画)
886.曹雪芹与李渔(兼论戏剧对《红楼梦》艺术的影响)
887.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
888.《红楼梦》作者质疑
889.《红楼梦》作者为“常州某孝廉”辨
890.《红楼梦》后四十四回多系曹雪芹真笔
891.一九八二年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综述
892.要塑造出“真的人物”(《红楼梦》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893.深圳大学研制出《红楼梦》电脑多功能检索系统
894.色色空空地,真真假假夭(向1982年红楼梦学术讨论会献舒本一疑)
895.莫把“淄砚”作“红丝”(纠正《红楼梦新证》中一条说砚的引文)
896.论“红楼梦毫无价值论”及其它:关于红学研究中的非科学性问题
897.鲁迅论《红楼梦》
898.继往开来的伟大里程碑(从我国小说艺术的历史演变看《红楼梦》)
899.计算机、红楼梦与决策科学化
900.红楼梦大观园模型首次与观众见面
901.黑龙江省第三次《红楼梦》学术讨论会纪要(一九八六年五月八日)
902.哈尔滨国际《红楼梦》研讨会情况概述
903.哈尔滨国际《红楼梦》研讨会开幕
904.国际《红楼梦》研讨会在哈尔滨闭幕
905.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分专题自动检索
906.对《被拔高的与被贬低的<红楼梦>》的异议
907.从《红楼梦》看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及其解体的途径
908.查资料使用电脑,《红楼梦》研究方便
909.不符合事实的批评(答《红楼梦学刊》上的两篇文章)
910.比人参更珍贵(《红楼梦》夜读一得)
911.百卉齐芳出众姿(一九八二年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侧记)
912.《红楼梦》与民族传统:兼论《红楼梦》研究方法
913.《红楼梦》研究和“逆反心理”
914.《红楼梦》图书资料展览会简介
915.《红楼梦》评介
916.“小人物”的挑战(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讨论)
917.“人学”范本《红楼梦》
918.“历史”与“现实主义历史”(对于《红楼梦》研究中的一个文艺理论问题的探讨)
919.“红楼梦”之最
920.皈依与超越:试析《红楼梦》中的电影表现手法
921.彷徨于“色”与“空”之间:论《红楼梦》的存在体验
922.自古究通皆有定?:《红楼梦》中的“命定”思想
923.中日古代文学意识——儒佛道:以《红楼梦》和《源氏物语》比较为中心
924.中国红楼梦学会在莱阳完成换届选举
925.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会在京举行会议
926.真伪判然岂可混同:答冯其庸先生《论〈红楼梦〉的脂本、程本及其他》
927.再谈《红楼梦》的著作权问题
928.再论曹雪芹的家世、祖籍和《红楼梦》著作权
929.再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930.再论《红楼梦》的非现实主义品格
931.预叙:《红楼梦》的一种叙事技巧
932.又一个《红楼梦》新校注本问世
933.有心抗争,无力回天:试析《红楼梦》的妥协思想兼论宝钗的交际术
934.异质环境:论《红楼梦》环境与人物对照的审美心理效应
935.一项费神而有价值的工程:读蔡义江先生新校注《红楼梦》
936.一箭多雕话红楼:《红楼梦》双关艺术的丰富意蕴
937.一个引人注目的省略号:试说曹雪芹只将《红楼梦》前80回文字对清
938.一部有特色的《红楼梦》校注本
939.一部被贬高论扭曲的《红楼梦》版本
940.一部《红楼梦》始于读新闻
941.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乃曹雪芹一人所作
942.也谈《红楼梦》作者问题
943.也说《红楼梦》的石头神话
944.要从小说美学上探讨《红楼梦》的成败得失
945.眼别真赝,心识古今:和蔡义江先生讨论《红楼梦》版本
946.香港及海外红楼梦学会成立
947.香港《红楼梦》文化艺术展侧记
948.无可奈何花落去: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949.我写《红楼梦论源》
950.我看《红楼梦》甲戌本
951.温州红楼梦学会筹备组成立
952.王湘绮和《红楼梦》
953.王希廉《红楼梦》评点新议
954.王希廉《红楼梦》评点的理论贡献
955.谈《红楼梦》最早从乍浦出海的历史原因
956.谈《红楼梦》年表
957.谈《红楼梦》的标点问题
958.谈“靖本”《红楼梦》有关问题
959.所谓事业:兼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红楼梦》做一比较(下)
960.说不尽的《红楼梦》
961.谁是百甘回本《红楼梦》的最早读者和原稿收藏者
962.试析《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爱情描写之异同
963.试谈曹学的酝酿与形成:从脂砚批语到胡适《红楼梦考证》
964.试评哈斯宝的《〈新译红楼梦〉回批》
965.试论毛泽东对《红楼梦》、《水浒》评论的功过得失
966.试论《红楼梦》中张太医诊病及其药方
967.试论《红楼梦》中人物对话的功能
968.试论《红楼梦》中节日民俗的价值
969.试论《红楼梦》艺术辩证法
970.诗意的林黛玉:“红楼梦美学”的思考
971.日月相映,照世同辉:论《红楼梦》与《西厢记》
972.任是无情也动人:《红楼梦》的人生哲学
973.确认与捍卫了程甲本《红楼梦》真本的历史地位:花城本《红楼梦》读后
974.情痴与“情问”:《红楼梦》话语习惯之一
975.晴雯散论:《红楼梦》探微之三
976.秦钟之死:《红楼梦》版本探微之一
977.浅析《红楼梦》里的“梦”
978.评《红楼梦》后四十回
979.女权问题是《红楼梦》的主题
980.努力接近曹雪芹原著的面貌:《红楼梦》浙江版前言
981.纳兰诗词与《红楼梦》
982.命运·性格·社会:试论《红楼梦》的悲剧因缘
983.明义《题红楼梦》辨疑
984.民国时期云南报刊中的《红楼梦》研究论文索引
985.妙玉“云空未必空”:《红楼梦》人物研究之二
986.毛泽东与《红楼梦》研究综论
987.毛泽东论《红楼梦》及其与《金瓶梅》关系
988.毛泽东论《红楼梦》(1954-1964年)
989.漫谈《红楼梦》中的妾文化
990.论曹雪芹思想与《红楼梦》的写作技巧
991.论阿英的红楼梦研究
992.论《芙蓉女儿诔》在中国祭文史上的地位:《红楼梦》探微之四
993.论《郑振锋藏残本红楼梦》
994.论《红楼梦》中写“石头”的哲理意蕴和艺术功能
995.论《红楼梦》中的补天者形象
996.论《红楼梦》中的“沐皇恩”“延世泽”
997.论《红楼梦》中“小人物”爱情描写的审美价值
998.论《红楼梦》与昆曲
999.论《红楼梦》诗词曲赋的艺术价值
1978-1997:二十年全国红学论文目录(存目二)

1000.论《红楼梦》里的超现实世界
1001.论《红楼梦》对理想人格的探求
1002.论《红楼梦》对传统思想和写法的突破
1003.论《红楼梦》的脂本,程本及其他:为马来亚国际汉学会议而作
1004.论《红楼梦》的脂本,程本及其他:为马来西亚国际汉学会议而作
1005.论《红楼梦》的隐性美
1006.论《红楼梦》的意境创造
1007.论《红楼梦》的叙事时空建构
1008.论《红楼梦》的叙事时间
1009.论《红楼梦》的文化皈依和美学革命
1010.论《红楼梦》的时代背景与作意
1011.论《红楼梦》的失态描写
1012.论《红楼梦》的色彩描写
1013.论《红楼梦》的群体形象塑造
1014.论《红楼梦》的空灵美
1015.论《红楼梦》的结构线
1016.论《红楼梦》的感伤色彩:兼及《红楼梦》的主题
1017.论《红楼梦》的感情折射
1018.论《红楼梦》的悲剧性
1019.论《红楼梦》的“本意”
1020.论《红楼梦》悲剧意义的最后完成:从黛玉之死看高鄂续书
1021.论《百年孤独》和《红楼梦》中预言现像的差异性
1022.论“悼红情结”:从《红楼梦》看曹雪芹著书目的和感情激荡与思想悟破
1023.略谈《红楼梦》中冷笑描写
1024.略论《红楼梦》与天台宗
1025.临歧几点相思泪,滴向阶前发海棠:试论《红楼梦》的眼目和白海棠诗
1026.立此存照:关于程甲本《红楼梦》的“首次”出版及其评价
1027.精湛·独到·深刻:读朱邦国新著《红楼梦人物对话艺术》
1028.近年《红楼梦》版本问题议争综述
1029.揭开曹雪芹祖籍之谜:从电视片《红楼梦与丰润曹》所想到的
1030.简析贾宝玉与《红楼梦》人物形象构造
1031.简论毛泽东评《红楼梦》《水浒》的功过得失
1032.甲戌抄本《红楼梦》问题求答:《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读后
1033.贾政的口才和耳才:《红楼梦》第17回漫语
1034.贾宝玉、曹雪芹的价值不等式及《红楼梦》的题旨
1035.纪念《红楼梦》从乍浦走向世界二百周年活动侧记
1036.继承·拓展·超越:《红楼梦》悲剧意识试绎
1037.几多情思在琴心:《红楼梦》中的“论琴”
1038.花程版程甲本《红楼梦》之注释
1039.湖北出版《红楼梦》新校本
1040.胡适考证《红楼梦》往来书信选(一)
1041.胡适考证《红楼梦》往来书信选(续三)
1042.胡适考证《红楼梦》往来书信选(五)
1043.胡适考证《红楼梦》往来书信选(四)
1044.胡适考证《红楼梦》往来书信选(六)
1045.胡适考证《红楼梦》往来书信选(二)
1046.胡适“《红楼梦》是一部自然主义的杰作”平议
1047.红楼梦与无名书
1048.红楼梦结尾“大团圆”辩
1049.红楼梦的新发现
1050.红楼梦程甲本前言
1051.红楼梦:天书与人书的诗意融合
1052.鬼斧神工尽风流:《红楼梦》造形法度管窥
1053.关于曹雪芹祖籍、家世和《红楼梦》著作权问题研讨会开幕词
1054.关于《红楼梦》作者研究的新进展
1055.关于《红楼梦》作者研究的新发展
1056.关于《红楼梦》作者及其他
1057.关于《红楼梦》著作权问题的商榷
1058.关于《红楼梦》再版注释的修订
1059.庚辰本《石头记》抄自程甲本《红楼梦》实证录
1060.各有光景,各有家数:论《红楼梦》的行动、细节描写艺术
1061.弗莱理论与《红楼梦》艺术结构
1062.对《红楼梦》大旨,本旨,主旨的再认识:兼评贾宝玉形象
1063.读《红楼梦》与猜谜
1064.戴不凡与《红楼梦》研究
1065.大旨、本旨、主旨:论《红楼梦》究竟是怎样一部小说
1066.大观园、“终北国”、“补天”论:《红楼梦》理想主义境界再认识
1067.从小说文体演变看《儒林外史》与《红楼梦》的类型品位
1068.从解构到重构:读梅新林新著《红楼梦哲学精神》
1069.从按头制帽的诗歌看《红楼梦》后40回非曹雪芹所作
1070.从《易经》到《红楼梦》
1071.从《红楼梦评论》看王国维的悲剧思想
1072.从《红楼梦》看李贽对曹雪芹的影响
1073.从《红楼梦》的梦看封建贵族衰亡的主题
1074.从《风月宝鉴》看《红楼梦》人物性格的演化
1075.从“传诗”探《红楼梦》的成书经过
1076.茶香四溢满红楼:《红楼梦》与中国茶文化
1077.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浅谈《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1078.曹渊、曹颜与《红楼梦》作者问题
1079.曹雪芹为什么在《红楼梦》中塑造了赵姨娘这一形象
1080.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著作权难以剥夺
1081.曹〓祖籍在辽阳:兼谈《红楼梦》与辽阳文化的关系
1082.不要走索隐派和程本旧评家的老路:评欧阳健的《红楼梦美学与红楼梦版本》一文
1083.宝黛初见·摔玉·还泪:浅谈《红楼梦》的构思技巧
1084.宝鼎茶闲烟尚绿:《红楼梦》的茶文化氛围
1085.阿英解放前的红楼梦研究
1086.《周易》辩证法与《红楼梦》贾府盛衰史之关系
1087.《玉茗堂四梦》与《红楼梦》
1088.《玉茗堂四梦》与《红楼梦》
1089.《谈红楼梦随笔》作者考
1090.《石头记》=《红楼梦》吗?
1091.《犬窝谭红》所记《红楼梦》残钞本辨疑
1092.《金粉世家》与《红楼梦》结构同异论
1093.《红楼梦稿》启示录:论《红楼梦》后四十回非高鹗所著
1094.《红楼梦》詈词描写的审美价值
1095.《红楼梦》作者研究之争
1096.《红楼梦》作者研究又有新进展
1097.《红楼梦》作者研究的新进展
1098.《红楼梦》作者新说之我见
1099.《红楼梦》作者问题论争探源
1100.《红楼梦》宗教语言文化例释二题
1101.《红楼梦》中模糊语言的运用技巧
1102.《红楼梦》中静境渲染的艺术技巧
1103.《红楼梦》中的医人医事
1104.《红楼梦》中的性描写
1105.《红楼梦》中的外来文化
1106.《红楼梦》中的体育描写:《红楼梦》探微之二
1107.《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与艺术美感
1108.《红楼梦》中的女性:中国清代对女性贞节的规定
1109.《红楼梦》中的两处笑料
1110.《红楼梦》中的改革家〓〓探春
1111.《红楼梦》中的传统绘画与书法
1112.《红楼梦》中的“十二”之谜
1113.《红楼梦》早期抄本避讳问题之我见:与欧阳健和魏子云先生商榷
1114.《红楼梦》在德国
1115.《红楼梦》语言艺术四谈
1116.《红楼梦》与中国现代女性文化形象的塑立
1117.《红楼梦》与因果报应模式
1118.《红楼梦》与苏州
1119.《红楼梦》与清代园林
1120.《红楼梦》与民间信仰:读甲戌本札记
1121.《红楼梦》与佛道文化
1122.《红楼梦》与《桃花扇》
1123.《红楼梦》与《镜花缘》对“缠足”问题的态度
1124.《红楼梦》与《金瓶梅》及唐诗汉赋
1125.《红楼梦》与《巴黎圣母院》深层结构对照
1126.《红楼梦》与“味”
1127.《红楼梦》影视谭概
1128.《红楼梦》应该是一部什么书?
1129.《红楼梦》译后记
1130.《红楼梦》艺术哲学琐论:析“王熙凤计赚尤二姐”
1131.《红楼梦》艺术辩证法撷萃
1132.《红楼梦》校注本再版序
1133.《红楼梦》五个书名之谜
1134.《红楼梦》吴语初探
1135.《红楼梦》四大家庭原型臆考:兼议《红楼梦》的作者以及所反映的时代
1136.《红楼梦》死亡意识三题
1137.《红楼梦》是改出来的杰作:试论《乾隆抄本百女回红楼梦》与诸本的关系
1138.《红楼梦》设色说
1139.《红楼梦》荣国府用工初探
1140.《红楼梦》人物语体的对照性与变换性
1141.《红楼梦》人物引力场与信息场
1142.《红楼梦》人物心理探微
1143.《红楼梦》人物生辰补谈
1144.《红楼梦》批阅札记:重读程甲本、甲戌本、庚辰本等
1145.《红楼梦》内外谈
1146.《红楼梦》美学与《红楼梦》版本
1147.《红楼梦》教育思想揆探:兼析曹雪芹创作构想与主题倾向
1148.《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之我见
1149.《红楼梦》和《老残游记》中的敬辞
1150.《红楼梦》服饰与色彩的艺术意味
1151.《红楼梦》多重视点运用技法初探
1152.《红楼梦》对曲艺的融会贯通
1153.《红楼梦》对曲艺的融会贯通
1154.《红楼梦》东观阁本小议
1155.《红楼梦》东观阁本小议
1156.《红楼梦》第六回被人忽略的三处纰漏
1157.《红楼梦》的园林艺趣与文化意识
1158.《红楼梦》的叙述艺术
1159.《红楼梦》的文体展览格局
1160.《红楼梦》的庭园结构与文化意识
1161.《红楼梦》的史与诗
1162.《红楼梦》的山水园林美:论大观园的艺术构思
1163.《红楼梦》的多元意旨与情感
1164.《红楼梦》的表意系统和古代小说的幻想艺术
1165.《红楼梦》的避讳问题
1166.《红楼梦》的“正邪兼赋”说与正面人物塑造
1167.《红楼梦》的“负效应”
1168.《红楼梦》打破了哪些传统的思想和写法
1169.《红楼梦》词曲二题
1170.《红楼梦》笔法结构新思议
1171.《红楼梦》版本研究史上的一个新台阶:浅谈《立松轩本〈石头记〉考辨》
1172.《红楼梦》版本论争综述
1173.《红楼梦》版本流变一见
1174.《红楼梦》八十回的内在矛盾:兼论曹雪芹的创作危机
1175.《红楼梦》“脂靖本”再辨伪
1176.《红楼梦》“原作者”考论:为台湾甲戌年(1994)红学会议而作
1177.《红楼梦》“探佚”方法辨误
1178.《红楼梦》“大旨谈情”论
1179.《红楼梦》、《阴骘文》、惠红豆
1180.《红楼梦》:文化—心理层面的一种解读
1181.《红楼梦》:梦幻文学的巅峰
1182.《红楼梦》:《易》象与原型
1183.《〈金瓶梅〉 与(红楼梦)人物比较》
1184.“真与假”和历史的附庸:读鲁迅论《红楼梦》散札
1185.“无情”与“动人”和谐统一的完美典型:《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形象分析
1186.“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红楼梦》悲剧精神刍议
1187.“说不尽的《红楼梦》”:在’94莱阳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词
1188.“首次”之功堪称颂:花城版程甲本《红楼梦》读后
1189.“情不情”兮奈我何:读《红楼梦》脂批札记
1190.“红楼梦”的医药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刻划
1191.“此是末世之时也”:谈《红楼梦》的时代背景
1192.“悲凉之雾,遍披华林”:《红楼梦》三议
1193.“《红楼梦》研究方法论问题”讨论会在京举行
1194.’94莱阳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开幕词
1195.’94莱阳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侧记
1196.’92中国国际红楼梦研讨会论文集序
1197.明末清初世情小说妇女形象的演化:从《金瓶梅》到《红楼梦》
1198.已见塞梅发,复闻鸟啼声:试论《金瓶梅》、《红楼梦》的美学分野
1199.汤显祖剧作与《红楼梦》
1200.谈《金瓶梅》与《红楼梦》作者的审美理想
1201.试论《金瓶梅》《红楼梦》的美学分野
1202.实事求是,恰如其分:试论如何理解毛泽东对《水浒》、《红楼梦》的评论
1203.深浅有别,雅俗异致:《金瓶梅》与《红楼梦》中宗教描写之比较
1204.女性自我的失落与蜕变:简析《金瓶梅》《红楼梦》的妇女观
1205.女性自我的失落与蜕变:简析《金瓶梅》《红楼梦》的妇女观
1206.简论《金瓶梅》《红楼梦》的妇女观
1207.《西游记》和《红楼梦》之比较
1208.《水浒传》与《红楼梦》
1209.《金瓶梅》与《红楼梦》对谈二题
1210.《金瓶梅》与《红楼梦》的时间观念及其审美效应
1211.《金瓶梅》、《红楼梦》小说创作中的模糊手法
1212.“大家风范”与“小家子气”:《红楼梦》与《金瓶梅》中两种不同的主妇群的形象之比较
1213.’93毛泽东论《水浒》《红楼梦》学术讨论会在庐山举行
1214.’93毛泽东论《水浒》《红楼梦》学术讨论会纪要
1215.上海市红楼梦学会举行第三届理论扩大会
1216.中西文化交流新篇章: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出版《红楼梦》纪实
1217.中法文化交流的瑰葩:《红楼梦》在法国的流传
1218.英美对《红楼梦》的研究
1219.鸭水江相邻话《红楼》:《红楼梦》在朝鲜的流传及研究
1220.石头渡海到狮城:《红楼梦》在新加坡
1221.评《红楼梦》
1222.彩石光珠从古重:《红楼梦》在缅甸的流传
1223.波恩大学举办《红楼梦》讨论会
1224.《九云记》的作者及其与《红楼梦》的关系
1225.《红楼梦》在苏联
1226.《红楼梦》在日本的流传及影响
1227.《红楼梦》在日本
1228.《红楼梦》在日本
1229.《红楼梦》在国外
1230.《红楼梦》在国外
1231.《红楼梦》在法国:试论李治华、雅克琳·阿雷扎艺思的《红楼梦》法译本
1232.《红楼梦》英译本序言两篇
1233.《红楼梦》捷克文译本前言
1234.《红楼梦》何时传国外
1235.祝红军研究长盛不衰:在黑龙江省第六次《红楼梦》研讨会上的讲话
1236.试论红楼梦研究的接受美学基础
1237.论《红楼梦》的文字究竟何本优
1238.将系统论引入《红楼梦》研究,崔耀华提出红学研究新说
1239.黑龙江省第六次《红楼梦》学术研讨会综要
1240.读《红楼梦八十四校本》
1241.《红楼》处处有知音:记十年前台湾的《红楼梦》资料展
1242.站在世纪文化之交的十字路口: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历史贡献及其谬误
1243.就俞平伯先生对《红楼梦》“著者”问题看法的述评
1244.从《红楼梦评论》到《红楼梦辨》:王国维、俞平伯评红雏议
1245.周书文和他的红楼梦艺术世界
1246.哈斯宝评点《红楼梦》的文艺思想
1247.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冯其庸先生与当代红学的发展
1248.中国近代美学评论之开篇:评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1249.俞平伯《红楼梦》研究“自传说”辩正
1250.一位鲜为人知的《红楼梦》评点家:黄小田《新增批评绣像红楼梦》评点初探
1251.新发现的一部清代红学研究专著:谈四川省图书馆藏《读红楼梦随笔》抄本
1252.王国维评《红楼梦》的成就、局限及其它
1253.所谓“震惊人类的发现”,纯属欺人之谈!:张国光教授严正批评为违背常识的“太极红楼梦”滥作广告的周汝昌氏学风之不正
1254.孙桐生与《红楼梦》
1255.省图书馆新发现《评订红楼梦》稿本
1256.评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
1257.批评家的眼光和批评方法:读叶嘉莹评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
1258.那宗训教授整理《红楼梦》资料
1259.略述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
1260.近代一篇罕为人知的《红楼梦》评论
1261.高阳·曹雪芹·《红楼梦》
1262.港台《红楼梦》研究论文叙录
1263.博引渊源显,类次比较深:谈《管锥编》对《红楼梦》的引述
1264.《红楼梦》与外国文学作品比较研究综述
1265.《八家评批红楼梦》
1266.写在《红楼梦曲艺集》出版之前
1267.汤显祖剧作与《红楼梦》
1268.红楼梦戏剧的难题
1269.从红楼梦戏曲谈《红楼梦》的改编问题
1270.从《红楼梦》的改编看文学研究的科学方法
1271.创作牙雕《红楼梦·大观园》
1272.《红楼梦曲艺集》序言
1273.《红楼梦》子弟书初探
1274.至今断梦未分明:曹雪芹《红楼梦》佚稿问题答问漫笔
1275.通向“红楼”幽深处:读蔡义江著《论红楼梦供稿》
1276.清张绘《红楼梦十二钗花卉图》的发现
1277.南京市发现研究《红楼梦》和曹雪芹的重要物证,初步鉴定是清代江宁织造府西花园遗址
1278.转路回峰续“黄梁”:论《红楼梦》续书
1279.我对《红楼梦新续》的构想
1280.彻底为林黛玉翻案的《红楼梦补》
1281.《红楼梦》续书问题
1282.论高鹗对《红楼梦》悲剧意蕴的深化
1283.在精神分析的透视下:略谈《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梦幻描写
1284.也谈后四十回:读徐迟著《〈红楼梦〉艺术论》举疑
1285.也谈《红楼梦》八十回后的原稿
1286.艳情人自说红楼:高鹗和《红楼梦》后四十回
1287.研究高鹗和“红楼梦”后四十回的重要资料,《高鹗诗词笺注》修订重版
1288.续“红”锁谈:《红楼梦新补》引起的一些思考
1289.为曹雪芹《红楼梦》作补书的两个问题:答读友问
1290.试论《红楼梦》后四十回
1291.漫谈《红楼梦》续书
1292.鲁迅否定《红楼梦》后四十回吗?
1293.话说《红楼梦》后四十回
1294.高鹗续改的《红楼梦》优于曹本
1295.高鹗续《红楼梦》是“阴谋活动”吗?
1296.高鹗续《红楼梦》后40回平议
1297.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医药描写论读书的不足
1298.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奇文看续书作品问题
1299.《红楼梦续补》
1300.《红楼梦传奇》早于《红楼梦散套》
1301.《红楼梦》应当如何续补?:评《〈红楼梦〉新补》
1302.《红楼梦》讨论的重大分歧:关于原著与续书的再估价
1303.《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的再议:兼评考证方法上的几种倾向
1304.《红楼梦》后四十回研究资料综述
1305.《红楼梦》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重复情节的比较
1306.《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奇光异彩:异计红楼之一
1307.《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京腔京味儿:兼与“杜芷芳说”商榷
1308.《红楼梦》的续书及佚稿研究概论
1309.《红楼梦》“续书”新论:兼与冯其庸先生商榷
1310.为程伟元、高鹗一辩:兼论为廿回本《红楼梦》
1311.谈《红楼梦》程甲本
1312.台湾出版《程丙本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
1313.红学界的福音:说说《程甲本红楼梦》的出版
1314.红楼梦——百家寻:《红楼梦探——对后四十回的研究与赏析》评介
1315.从发现《红楼梦》程丙本说起
1316.程伟元三印《红楼梦》
1317.程甲本为《红楼梦》真本考
1318.程甲本:“全璧”之功永不可磨:为程甲本《红楼梦》刊行二百周年而作
1319.程高本《红楼梦》问世背景简析
1320.《红楼梦》程刻本研究的新收获
1321.《红楼梦》程丙本在沪发现
1322.《红楼梦》程本与脂本的大体比较
1323.《红楼梦》版本的新发现:第四种程刻本
1324.略论《红楼梦》人物姓名之间的关连关系:兼评脂批有关人名批语的不足
1325.《红楼梦》脂评中“囫囵语”说的理论意义
1326.《红楼梦》稿本的抄录者不是脂砚斋
1327.“脂批”不可臆度:同《脂批和〈红楼梦〉作者之谜》存异
1328.“愈不通愈妙,愈错念意愈奇”:从《红楼梦》脂评论“似不通”修辞方式的成立
1329.“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脂砚斋论《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塑造特点
1330.重评胡适的《红楼梦》版本考证:“新红学”七十年反思之一
1331.脂砚斋评注与《红楼梦》:脂评文学价值的探讨
1332.脂评本《石头记》是否后人伪造:评《(红楼梦)“两大版本系统”说辨疑》
1333.增之一分则太长:读新校本《红楼梦》札记
1334.一本苏联收藏的早期抄本《红楼梦》将由中苏合作出版
1335.也论甲辰本《红楼梦》
1336.序《红楼梦》成书新说
1337.新校注本《红楼梦》有疏漏
1338.校注本《红楼梦》校补:第四十一回至第六十回
1339.校注本《红楼梦》校补:第三十一回至第四十回
1340.现藏苏联的珍本《红楼梦》
1341.谈郑藏《红楼梦》抄本
1342.苏联收藏的《红楼梦》抄本
1343.试论《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的稿本性质及曹雪芹真迹的发现
1344.梅节论《红楼梦》的版本系统
1345.论一部被忽视了的《红楼梦》旧抄本:《痴人说梦》所记抄本考辨
1346.论杨继振藏《红楼梦》抄本
1347.论晋本《红楼梦》
1348.略谈新校本《红楼梦》的校勘
1349.林召棠“百咏”中的《红楼梦》异本初探
1350.辽宁省“纪念程高本《红楼梦》刊行二百周年学术讨论会”纪要
1351.具有特色的《红楼梦》版本论力作
1352.红楼梦续书的源流嬗变及其研究
1353.关于哈斯宝《新译红楼梦》成本年代考兼谈依据的“底本问题”
1354.关于《红楼梦》的版本系统:兼与欧阳健同志商榷
1355.读《两种〈红楼梦〉,两个薛宝钗》一文的随想
1356.从列藏本看《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和第六十七回各本文字的真伪问题
1357.传闻中的《红楼梦》版本及其他
1358.初评《程刻本〈红楼梦〉新考》
1359.程高本是《红楼梦》和“红学”的功臣
1360.成书过程:不容忽略的传奇本《红楼梦》
1361.曹雪芹祖籍辽阳万证如山:纪念《红楼梦》(程甲本)问世2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辽宁省辽阳市召开
1362.不要轻易否定原通行本《红楼梦》:兼与吕启祥先生商榷
1363.《郑振铎藏残本红楼梦》
1364.《红楼梦》之旧本
1365.《红楼梦》脂评作者辨、前篇
1366.《红楼梦》异名本源探
1367.《红楼梦》乾隆抄本辨
1368.《红楼梦》两种现行本子的修辞比较:比较之一:准确、通顺
1369.《红楼梦》海外抄本之谜
1370.《红楼梦》的版本研究札记
1371.《红楼梦》的版本
1372.《红楼梦》成书新说
1373.《红楼梦》版本研究的新贡献:《列藏本石头记管窥》介绍
1374.《红楼梦》版本简说
1375.《红楼梦》“脂靖本”质疑
1376.《红楼梦》“两大版本系统”说辨疑:兼论脂砚斋出于刘诠福之伪托
1377.《红楼梦》“旧时真本”辨证
1378.“文理渗透”的新突破:谈《〈红楼梦〉成书新说》
1379.“滴泪为墨,研血成字”:脂砚斋《红楼梦》艺术真实的独特创造
1380.也说迎春是谁的女儿:《红楼梦》版本辨微
1381.袭人在《红楼梦》的情节结构中的作用
1382.论贾赦:红楼梦败家子形象之一
1383.揭破《红楼梦》中秦可卿之谜
1384.红花尚需绿叶扶:论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艺术作用
1385.《红楼梦》赵婕娘形象研究述评
1386.“辣子”新释:《红楼梦》探微之一
1387.从《红楼梦》前八十四回目对宝钗的总体构思看作者描写人物的美学思想
1388.迷失在成年社会门槛之前的贾宝玉:对于《红楼梦》的一个“主题学”和“文体学”的研究
1389.芙蓉出水式的“百美图”:《红楼梦》对女儿群像的描写
1390.醉态·笑态·睡态:《红楼梦》人物情态描写举隅
1391.再论贾宝玉的文学观及《红楼梦》之“解”法;答孔祥贤同志
1392.鸳鸯与贾母:《红楼梦》人物剖析之一
1393.艺术境界中的生活境界:论《红楼梦》中场面描写的特色
1394.一形二体,相互补充:《红楼梦》人物设置艺术浅探
1395.一位闯进大观园的含辛茹苦的农妇:漫谈《红楼梦》刘姥姥形象
1396.也谈《红楼梦》中女子的脚
1397.形象的导演,精神的传照:从曹雪芹对一僧一道的刻划看《红楼梦》主题的表现
1398.香菱的悲剧意义及其作用:读《红楼梦》札记
1399.我们是这样的认识薛宝钗的:《红楼梦》论文习作摘要
1400.王熙凤与《红楼梦》的艺术结构
1401.王熙凤的管理术:读《红楼梦》随笔
1402.土蓓基与洋凤姐:《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与《名利场》中利蓓加人物形象之比较
1403.谈谈《红楼梦》形象体系的辩证机趣
1404.谈《红楼梦》中女子是否缠足及曹雪芹的“不写之写”
1405.谈《红楼梦》人物语言的个性色彩
1406.似虚而实,似诡而正:《红楼梦》的梦境描写
1407.试谈曹雪芹《红楼梦》中人物塑造的两极抑扬手法
1408.试谈《红楼梦》中的嬷嬷
1409.试谈《红楼梦》的误会描写
1410.试论兴儿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1411.试论《红楼梦》中“二尤”形象的意义
1412.试论《红楼梦》人物描写的浪漫主义特色
1413.试论《红楼梦》奴婢中的媳妇婆子世界
1414.审丑需更高的艺术境界:说《红楼梦》第二十八回的“宝玉赴宴”
1415.清代的蓄奴风与《红楼梦》中的奴婢
1416.秦可卿为何苍白:《红楼梦》艺术谈之四
1417.且看那字里行间:谈《红楼梦》中贾敬形象的塑造
1418.明月梨花一梦:浅析《红楼梦》中平儿的悲剧形象
1419.妙玉的深层心理:《红楼梦》心理描写探微
1420.描绘心灵的图画:《红楼梦》人物感情心态描写二题
1421.美恶并举,美丑泥绝:《红楼梦》一组人物管窥
1422.梅香小字:《红楼梦》丫环取名谈片
1423.漫话“夫人”:兼谈《红楼梦》中“夫人”之称
1424.论秦氏姐弟:《红楼梦》人物研究之一

1425.论贾雨村形象在《红楼梦》艺术结构中的作用
1426.论《红楼梦》作者对所恶人物的态度
1427.论《红楼梦》死亡描写的特色
1428.论《红楼梦》人物形象的丰满复杂性
1429.论《红楼梦》的人物肖像刻划
1430.论《红楼梦》的角色变迁
1431.略论史湘云:《红楼梦》人物剖析之二
1432.龄官和贾蔷:《红楼梦》考论拾零
1433.林黛玉与王熙凤的感情心态:《红楼梦》艺术摭谈之一
1434.林黛玉的眼睛:红楼梦艺术谈之三
1435.红牙檀板奏哀声:论《红楼梦》中的十二女伶
1436.红楼梦人物谈(五)王熙凤
1437.红楼梦人物谈(三)薛宝钗
1438.红楼梦人物谈(七)史湘云
1439.红楼梦人物谈(六)贾探春
1440.红楼梦八十回后的史湘云
1441.豪兴、隽才、厄运:谈谈《红楼梦》中的史湘云
1442.光彩泯灭的“鱼目”世界及其悲剧:《红楼梦》贵妇群像分析
1443.复合体形象:《红楼梦》的一个天才创造
1444.凤姐新论:《红楼梦》学习札记
1445.道无道,释莫释:谈谈《红楼梦》中的道士僧人
1446.大观园中的女儿家与老婆子:读《红楼梦》随想
1447.从史湘云看《红楼梦》对非主要人物的塑造
1448.从人名看《红楼梦》人物的社会关系
1449.从不同角度研究《红楼梦》的众多人物
1450.从《红楼梦》说到少女早恋
1451.吹倒了林姑娘,吹化了薛姑娘:谈《红楼梦》人物神韵
1452.层次分明,形象凸现:试论《红楼梦》前五回对贾宝玉形象的塑造
1453.笔话为什么讲一半?:《红楼梦》人物形象试析
1454.悲剧殿堂里的笑声:《红楼梦》以“笑”写“人”例析
1455.宝钗新论,《红楼梦》探索之一
1456.宝玉之痴:《红楼梦》心理分析之一
1457.宝玉挨打意何在?:读《红楼梦》札记
1458.宝瓶红梅笑迎人:谈《红楼梦》中的薛宝琴
1459.《红楼梦》总共写了多少梦?
1460.《红楼梦》中四个人物的美学意义
1461.《红楼梦》中的寿魁刘姥姥
1462.《红楼梦》中的奴婢的地位和命运
1463.《红楼梦》中的梦幻心理分析
1464.《红楼梦》中的符号式人物
1465.《红楼梦》元春封妃、归省描写中的冷笔
1466.《红楼梦》优伶形象琐谈
1467.《红楼梦》用人思想辨析
1468.《红楼梦》研究的再探索:《“钗黛合一”新论》序二
1469.《红楼梦》薛宝钗、林黛玉文学观考较
1470.《红楼梦》心理描写选析
1471.《红楼梦》写了多少人物?
1472.《红楼梦》写了多少人物?
1473.《红楼梦》肖像描写选析
1474.《红楼梦》人物之死
1475.《红楼梦》人物性格的模糊性与明确性
1476.《红楼梦》人物行动描写选析
1477.《红楼梦》人物关系谱
1478.《红楼梦》人物关系结构论
1479.《红楼梦》人物对话中的藏和露
1480.《红楼梦》人物对话中的变态和谐
1481.《红楼梦》人物的未世感
1482.《红楼梦》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1483.《红楼梦》人物的服饰研究(上)
1484.《红楼梦》人物出场面面观
1485.《红楼梦》人名琐谈
1486.《红楼梦》贾府四小姐性格解析
1487.《红楼梦》姑娘丫环年龄之谜试解
1488.《红楼梦》典型创造的启示
1489.《红楼梦》第三回人物出场描写赏析
1490.《红楼梦》的人物语言在形象塑造上的贡献
1491.《红楼梦》的亲属称谓
1492.《红楼梦》的民俗描写与人物塑造
1493.《红楼梦》“情、色”描写与人物性格
1494.“一个娘肚子里跑出天悬地隔的两个人来”:论《红楼梦》人物性格差异的形式
1495.“大家风范”与“小家子气”:《红楼梦》与《金瓶梅》中两种不同的主妇群的形象之比较
1496.用忧愤和血泪谱写的自挽歌:读《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
1497.也谈《红楼梦》中《枉凝眉》一曲究竟唱谁:与孟志斌同志商榷
1498.学习《红楼梦》诗词两种英译文的体会
1499.形象塑造的独特手段:读《红楼梦》诗歌一得
1500.为《红楼梦》诗歌进一解
1501.试论《红楼梦》中诗词曲的艺术价值
1502.试论《红楼梦》诗词的几种表现手段
1503.诗一般的情韵,画一般的意境:漫话《红楼梦》里的楹联
1504.红楼梦中劣诗多
1505.从薛宝琴的《柳絮词》看曹雪芹的思想:读《红楼梦》札记
1506.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论《红楼梦》诗的光辉
1507.曹雪芹《红楼梦》中的诗情才情和词曲赋
1508.《终身误》和《枉凝眉》究竟咏谁:兼评1982年版《红楼梦》的两条注释及其他
1509.《石头记》真成石头记:石刻本《红楼梦诗词歌赋全录》问世
1510.《红楼梦中劣诗多》异议
1511.《红楼梦》中骈立四字格词语试析
1512.《红楼梦》中两次联诗的艺术特色
1513.《红楼梦》中的一首小曲
1514.《红楼梦》中的现代诗
1515.《红楼梦》中《枉凝眉》一曲究竟唱谁
1516.《红楼梦》韵文塑造人物形象之魅力
1517.《红楼梦》与清代女子诗社:从大观园中的“海棠诗社”谈起
1518.《红楼梦》薛小妹新编怀古诗新解
1519.《红楼梦》诗赋运用与传统文化
1520.《红楼梦》诗窗管蠡谈:海棠社、桃花社诗词欣赏札记
1521.《红楼梦》里的诗、词、联话试论
1522.《红楼梦》“香菱学诗”二题
1523.《好了歌》及其“解注”探原:兼与《红楼梦》与《悦心集》商榷
1524.“省亲四曲”与《红楼梦》探佚
1525.“《红楼梦》中劣诗多”吗?
1526.一声两歌:《红楼梦》写作艺术一隅
1527.文学的时空及其超越:以《红楼梦》为例证
1528.谈谈《红楼梦》第五回文字游戏的修辞特点
1529.试论《红楼梦》中“水”的象征意蕴
1530.试论《红楼梦》艺术辩证法
1531.试论《红楼梦》的语言情绪
1532.巧借丹青手法:读《红楼梦》札记
1533.浅议《红楼梦》中的民间俗语
1534.末世悲歌的喜剧变奏:论《红楼梦》的喜剧描写
1535.论《红楼梦》中“病”的描写
1536.论《红楼梦》死亡描写的哲学意蕴和艺术内涵
1537.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语言艺术美
1538.论《红楼梦》的审美心理机制
1539.论《红楼梦》的多样协同艺术思维
1540.略论《红楼梦》中运用的讽剌艺术
1541.勘破三春景不长:《红楼梦》艺境探微之七
1542.简析《红楼梦》的穿插映带艺术
1543.笔里春秋昭日月:《红楼梦》本事新论
1544.《莲坡诗话》与十月海棠:《红楼梦》中的“花妖”寻源
1545.《红楼梦》重叠动词的考察
1546.《红楼梦》中音响描写的艺术效应
1547.《红楼梦》中的色彩象征和寓意探源
1548.《红楼梦》艺术辩证法二题
1549.《红楼梦》叙事的诗化倾向
1550.《红楼梦》虚幻描写初论
1551.《红楼梦》人生情感价值的辉煌凸现
1552.《红楼梦》梦境描写的传统性与独创性
1553.《红楼梦》和《金瓶梅》的语言比较
1554.《红楼梦》对话写人的艺术
1555.《红楼梦》的动态描绘艺术
1556.《红楼梦》词语艺术
1557.五彩斑斓的艺术织锦:《红楼梦》的结构美
1558.论《红楼梦》前五回的叙事方式与结构意义
1559.论《红楼梦》的总体结构及其存在论意味:《红楼梦》论之二
1560.大序幕中的小序幕:简论《红楼梦》第一回
1561.把握《红楼梦》的系统整体属性:试论后四十回的历史命运
1562.《红楼梦》的组接艺术
1563.《红楼梦》的叙事结构
1564.《红楼梦》的文本结构及其美学观念
1565.《红楼梦》的诗性情境结构及其话语特征
1566.异曲同工的哀歌:论《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主题的悲剧性
1567.谈《红楼梦》对封建官僚制度的批判
1568.试论《红楼梦》主旨
1569.《红楼梦》与“等级结构”的封建文化
1570.《红楼梦》的叙述阅读:自然无为的太极章法
1571.《红楼梦》的题材与太极思维
1572.《红楼梦》到底是写什么的?
1573.超越与局限:《红楼梦》的女性观
1574.怡红院里的一场“我们”仗:《红楼梦》对话赏析
1575.醉态·笑态·睡态:谈《红楼梦》的人物情态艺术

1576.宗教迷信,还是托言寓意?:《红楼梦》“一僧一道”新解
1577.周中明:《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1578.哲理与诗情:《红楼梦》审美基因初探
1579.早期的《红楼梦》书稿中应没有宁国府
1580.在京腔京调中偶尔用些方言:《红楼梦》运用方言的成就和经验
1581.幼形入世、归山出世:《红楼梦》顽石故事“启悟主题”初探
1582.异质同构,隐喻象征:《红楼梦》审美基因再探
1583.以怒传神,怒中见人:《红楼梦》中人物怒态描写技巧谈
1584.一语通透人物灵魂;谈《红楼梦》的人物语言
1585.一击两鸣法:从《红楼梦》创作手法说起
1586.一鞭两痕,虚实相映:《红楼梦修辞艺术漫笔之一》
1587.也论《红楼梦》的主旨
1588.信手拈来无不是:试析《红楼梦》第七十五回、七十六回的艺术构思和艺术技巧
1589.心情魔态几千般:《红楼梦》对人物感情形态的刻画
1590.小议《红楼梦》中的视觉形象
1591.衔山抱水建来精:《红楼梦》艺术结构试绎
1592.西方艺术手法与《红楼梦》
1593.通过人物之口评论人物语言:《红楼梦》中的一个特殊的艺术手法
1594.桃花细逐杨花落:《红楼梦》的转换艺术
1595.谈《红楼梦》的俗语运用
1596.谈《红楼梦》的几则笑话
1597.谈《红楼梦》的环境描写
1598.谈《红楼梦》的场面描写
1599.说“雅”:《红楼梦》艺术美刍谈
1600.试析《红楼梦》里对假丑恶的描写手法
1601.试谈甄士隐故事与《红楼梦》主体的艺术联系
1602.试论《红楼梦》中“水”的意象
1603.试论《红楼梦》有意表达的“味”
1604.试论《红楼梦》对“传统写法”的打破
1605.试论《红楼梦》的艺术技巧

1606.试论《红楼梦》的形式美
1607.试论《红楼梦》的情节转换艺术
1608.试论《红楼梦》的结构
1609.试解其中味:读《红楼梦》要从“语言”入手
1610.试从中国谜语的特点看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谜语创作和运用
1611.诗情画意——《红楼梦》语言艺术特色之一
1612.诗化的小说:《红楼梦》艺术初探
1613.诗笔、画笔、史笔:《红楼梦》艺术探索之一
1614.盛席华筵终散场:试析《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筵宴描写
1615.声息启心扉,颦笑见衷曲:论《红楼梦》的心理描写
1616.神态·语调·口吻:《红楼梦》人物语言性格化的辅助手段
1617.设譬拟喻,巧运匠心:《红楼梦》修辞之三
1618.三个世界三个意识:对《红楼梦》题旨的一个探讨
1619.弱情节描述:《红楼梦》的一个基本艺术表现特点
1620.人物的内在矛盾和作品的审美价值:谈《红楼梦》艺术形象的生命力
1621.人类美的最高表现:论《红楼梦》的女性美
1622.情切意浓,诗情画意:漫谈《红楼梦》语言的诗意美
1623.浅谈《红楼梦》中的“借象”手法
1624.浅谈《红楼梦》与曹雪芹
1625.千差万别,千回万转:《红楼梦》细节描写琐谈
1626.评《红楼梦》回目的修改
1627.浓淡相宜,起伏有致:漫谈《红楼梦》第三回的修辞特色
1628.凝情辅墨,精巧设技:《〈新译红楼梦〉回批》对写作技法的研究
1629.民俗在《红楼梦》中的地位
1630.茅盾论《红楼梦》的小说艺术
1631.漫话“大观园”:《红楼梦》艺境探微
1632.论曹雪芹的幽默与《红楼梦》的趣笔
1633.论《红楼梦》语言的绘画美
1634.论《红楼梦》细节描写的特征
1635.论《红楼梦》思想艺术的历史性突破
1636.论《红楼梦》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1637.论《红楼梦》人物描写多面用笔的艺术手法
1638.论《红楼梦》批判艺术的特征和地位
1639.论《红楼梦》揭示人物心理的几种手段
1640.论《红楼梦》对封建主义的批判
1641.论《红楼梦》的审美序列与主题的界定
1642.论《红楼梦》的情欲主体超越
1643.论《红楼梦》的情节运筹艺术
1644.论《红楼梦》的浪漫主义
1645.论《红楼梦》的悲剧美与艺术风格美
1646.论《红楼梦》的悲观主义

1647.论《红楼梦》的“增删”
1648.论《红楼梦》的“写真”艺术
1649.论《红楼梦》的“梦幻”艺术
1650.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1651.略论《红楼梦》中的时空观念
1652.略论《红楼梦》语言的诗意美
1653.略论《红楼梦》的艺术意境
1654.哭与笑的艺术辩证法:《红楼梦》艺术辩证法浅探
1655.具有整齐美和音乐美的优美句式:谈谈《红楼梦》的对偶
1656.景夺文章造化功:论《红楼梦》的景物描写
1657.近年来《红楼梦》主题主线问题争鸣综述
1658.简论《红楼梦》中的修辞艺术
1659.简论《红楼梦》前五回的整体作用:兼评第四回是全书的总纲
1660.贾府下是照着曹家的样儿描画的:谈《红楼梦》的选材
1661.活观痴人恋恋间:论《红楼梦》的爱情描写
1662.画家笔意,随情赋彩:《红楼梦》语言的绘画美试析
1663.红楼梦筵席美学赏析
1664.红楼梦南京方言考辨之二
1665.好一块“橡皮”:试用解构主义评点《红楼梦》中的“好了歌”
1666.关于《红楼梦》中石头的母神崇拜与神话原型
1667.关于《红楼梦》的梦境描写
1668.关于《红楼梦》的成书过程
1669.古今一梦写真情:论《红楼梦》的意旨
1670.妇女悲剧命运的形象历史:试谈《红楼梦》的主要思想倾向
1671.犯中求避,各呈异彩:《红楼梦》重复手法试探
1672.反照风月宝鉴:试论《红楼梦》的主线
1673.发掘语言艺术的美:读周中明著《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1674.对应互补,交相辉映:《红楼梦》人物置艺术浅谈
1675.独运功笔的创造,别树一帜的成就:谈《红楼梦》谚语运用的独创性
1676.独特的艺术格调,诗意美的升华:琐谈《红楼梦》运用诗词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方法
1677.第二重悲凉:《红楼梦》创作意旨的再探讨
1678.大观园精神与中国文化:关于《红楼梦》的对话
1679.从长篇小说结构形式的发展看《红楼梦》的止笔
1680.从比喻论《红楼梦》语言形象化
1681.从《红楼梦》的小道具筷子谈“典型物件”的描写
1682.从《红楼梦》的构思看人物与故事的关系
1683.从《风月宝鉴》到《红楼梦》
1684.出神入化,绚丽多彩:浅谈《红楼梦》的绘景艺术特色
1685.出神入化,流光四溢:略论《红楼梦》锤炼动态语言的艺术
1686.痴情所寄幻亦真:《红楼梦》中“一阵音乐之声”小析
1687.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谈《红楼梦》的一个创作特色
1688.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主观条件
1689.藏金纳宝吟味长:《红楼梦》语言艺术管窥
1690.笔补造化天无功:《红楼梦》与俗语
1691.逼真活跳,形神俱现:谈《红楼梦》的肖像描写
1692.被理解的与被曲解的《红楼梦》:论《红楼梦》创作与欣赏中的联想
1693.被拔高的与被贬低的《红楼梦》:论曹雪芹的借鉴与创新
1694.悲剧殿堂里的笑声:《红楼梦》以“笑”写“人”例析
1695.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红楼梦》寻常动词艺术化探幽
1696.《金瓶梅》、《红楼梦》小说创作中的模糊手法
1697.《红楼梦艺术论》再版序言
1698.《红楼梦艺术管探》序
1699.《红楼梦爱情美学》序
1700.《红楼梦》撰写、编录和增窜过程:兼论曹雪芹文艺创作的道路
1701.《红楼梦》主题研究浅议
1702.《红楼梦》主题论议
1703.《红楼梦》中谚语的运用及影响
1704.《红楼梦》中寿辰活动描写的艺术技巧
1705.《红楼梦》中七古用韵与作者语音之关系
1706.《红楼梦》中含双项数词的四字语
1707.《红楼梦》中服装美
1708.《红楼梦》中的哲理试析
1709.《红楼梦》中的文化结晶——谜语
1710.《红楼梦》中的实境与借境
1711.《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1712.《红楼梦》中的“龙猪”
1713.《红楼梦》中“再”的一种特殊用法
1714.《红楼梦》中“一起”的词义考察:兼谈《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语言差异
1715.《红楼梦》中“温都里纳”源出于梵文
1716.《红楼梦》运用诗词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1717.《红楼梦》语言与莆仙方言
1718.《红楼梦》语言的立体感
1719.《红楼梦》语言的地方色彩
1720.《红楼梦》与阴阳五行说
1721.《红楼梦》音韵美蠡测
1722.《红楼梦》意象审美观照
1723.《红楼梦》艺术札记(之三)
1724.《红楼梦》艺术札记
1725.《红楼梦》艺术形象的完整美
1726.《红楼梦》艺术谈
1727.《红楼梦》艺术启示
1728.《红楼梦》艺术鉴赏小札
1729.《红楼梦》艺术技巧摭谈
1730.《红楼梦》艺术管窥散录
1731.《红楼梦》艺术构思初探
1732.《红楼梦》艺术表现手法二题
1733.《红楼梦》艺术表现方法散论
1734.《红楼梦》欣赏琐拾
1735.《红楼梦》写作意图浅探
1736.《红楼梦》楔子的创作与修改
1737.《红楼梦》象征之破解
1738.《红楼梦》下江官话选释
1739.《红楼梦》双宾语结构及动词“给”、“与”的分析描写
1740.《红楼梦》史笔散论
1741.《红楼梦》十大谜
1742.《红楼梦》神话新解
1743.《红楼梦》人物语言的评论色彩
1744.《红楼梦》人物描写的艺术特色
1745.《红楼梦》情节描写中的抽象思维初探
1746.《红楼梦》前五回中的亚神话建构及其艺术表现功能
1747.《红楼梦》平中出奇的艺术
1748.《红楼梦》批判了封建“三纲”
1749.《红楼梦》南京方言考辨之一
1750.《红楼梦》陌生化的艺术法则
1751.《红楼梦》描定艺术集萃
1752.《红楼梦》梦境描写对结构情节的作用
1753.《红楼梦》炼字之妙
1754.《红楼梦》里新兴的词语复说表示法
1755.《红楼梦》里的艺术对比
1756.《红楼梦》里的“典型”和“类型”
1757.《红楼梦》结构线索新探
1758.《红楼梦》结构论
1759.《红楼梦》继承传统写法举隅:试说“假语隐寓真事”的创作方法
1760.《红楼梦》回目欣赏
1761.《红楼梦》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细节描写之辨析
1762.《红楼梦》风格论
1763.《红楼梦》对丑的典型化
1764.《红楼梦》对比手法初探
1765.《红楼梦》的整体美
1766.《红楼梦》的意境表现浅探
1767.《红楼梦》的虚化艺术
1768.《红楼梦》的肖象描写艺术
1769.《红楼梦》的细节美
1770.《红楼梦》的喜剧色彩
1771.《红楼梦》的梦境描写
1772.《红楼梦》的美学风格特征
1773.《红楼梦》的浪漫主义因素
1774.《红楼梦》的浪漫主义色彩
1775.《红楼梦》的烘托手法
1776.《红楼梦》的含蓄美
1777.《红楼梦》的多重叙事成分
1778.《红楼梦》大观园的建筑美
1779.《红楼梦》次要人物的特殊称谓
1780.《红楼梦》词语音义琐谈
1781.《红楼梦》创作撰想
1782.《红楼梦》创作中的一桩重要公案:脂砚斋的干预和曹雪芹的困挠
1783.《红楼梦》表现日常生活的几个特点
1784.《红楼梦》标点一得
1785.《红楼梦》“间色”笔法分析
1786.“终无意趣”:灰冷的人生体味:《红楼梦》主旨的思考
1787.“只有一个词可以表现它”:论《红楼梦》语言的准确性
1788.“永久的魅力”之奥秘:读《红楼梦》札记
1789.“写形造象”的火候:《红楼梦》艺术考证拾零
1790.“喜笑怒骂,皆成文章”:《红楼梦》艺术成就一例
1791.“顽石”与“仙草”:《红楼梦》艺术谈之一
1792.“死”的艺术处理和《红楼梦》的悲剧美
1793.“诗魂”乎,“花魂”乎?:《红楼梦》谈艺录
1794.“令世人换新眼目”:《红楼梦》的照应艺术
1795.“冷香丸”与“梅花雪”:谈《红楼梦》细节描写
1796.“金玉对立”的原始构思及其象征意义:兼论《红楼梦》及“闯禁区”之作
1797.“稽新”生机趣:《红楼梦》修辞艺术漫笔
1798.“红”窗偶得录:《红楼梦》艺术拾零
1799.“更有情痴抱恨长”:红楼梦经营哲理意蕴的艺术
1800.“当今至孝纯仁,体天格物”的背后:从《红楼梦》中的省亲,仿舜巡谈到康熙南巡

1801.“淡淡写来”及其他:《红楼梦》描叙大事件大波澜的艺术经验
1802.“不和你们要,找谁去!”:《红楼梦》里四大家族经济来源浅探
1803.“博得多情一转眸”:红楼梦心理描写艺术
1804.“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樊篱”:从《红楼梦》的韵文看曹雪芹之创新
1805.探索《百年孤独》与《红楼梦》的宿命意识
1806.深浅有别,雅俗异致:《金瓶梅》与《红楼梦》中宗教描写之比较
1807.清代皇商介休范家:《红楼梦》故事史证之一
1808.浅议小说与史:《读红楼梦随笔》影印本序言读后
1809.浅谈儒家思想在《红楼梦》里的反映
1810.女性自我的失落与蜕变:简析《金瓶梅》《红楼梦》的妇女观
1811.论十八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经济的性质:兼论《红楼梦》中所反映的社会经济情况
1812.论《红楼梦》时代的租佃关系
1813.论《红楼梦》的虚无思想
1814.论《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和曹雪芹的创作思想
1815.论《红楼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
1816.论《红楼梦》的悲剧观
1817.老庄哲学与《红楼梦》的思辨魅力
1818.精神分析学与《红楼梦》中的潜意识
1819.感情的真诚与理智的自欺:再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1820.佛教思想对《红楼梦》的影响
1821.从《红楼梦》一书谈到清代的社会性质问题
1822.《红楼梦》楹联的美学价值
1823.《红楼梦》早期续书所反映的清后期社会思潮
1824.《红楼梦》与庄学
1825.《红楼梦》与宋儒的“理欲”学说
1826.《红楼梦》文化思想浅探
1827.《红楼梦》的主旨与曹雪芹的创作心态
1828.《红楼梦》的思想倾向: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物论
1829.《红楼梦》的经济细节初探:封建末世贵族地主阶级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1830.《红楼梦》:一次历史的轮回
1831.《白蛇传》的神话引子与《红楼梦》的神话楔子
1832.“石”、“玉”精神的内在冲突:《红楼梦》悲剧的哲学意蕴
1833.“诗人之原”与“史笔之严”:《红楼梦》思想艺术谈
1834.恽代英阅读《红楼梦》
1835.中国古代传统教化文艺观念的终结:《红楼梦》对传统文化的异化与同化
1836.这样的商榷要不得:关于王昌定同志《读〈红楼梦〉“全璧”的背后》
1837.张锦池:《红楼梦十二论》
1838.原型题旨:《红楼梦》的女神崇拜
1839.由《李士桢、李煦父子年谱》来看《红楼梦》
1840.因情成幻,借幻说法:《红楼梦》的阴阳两仪哲学观和观和钗黛合一意象美
1841.异地则同,易时而通:《堂吉诃德》的前言和《红楼梦》第一回比较
1842.也谈《红楼梦》的人的主体意识:兼论曹雪芹的创作思想
1843.也谈《红楼梦》的“真”与“假”
1844.也谈“雍正夺嫡”对《红楼梦》的“影响”
1845.徐仅老谈《红楼梦》
1846.谐音双关在《红楼梦》人名地名中的修辞作用
1847.楔子·序曲·引线·总纲:《红楼梦》第一回析论
1848.无为有处有还无:《红楼梦》里地名的研究
1849.我与《红楼梦》
1850.我看《红楼梦》
1851.文学传统和《红楼梦》悲剧主题的形成
1852.通部之大纲领:读《红楼梦》第五回
1853.谈《红楼梦》的一封信
1854.谈《红楼梦》的节日风俗画
1855.孙桐生与《红楼梦》
1856.试谈《红楼梦》“末世”的主观命意
1857.试论《红楼梦》中的“梦”
1858.试论《红楼梦》在长篇小说艺术上的继承和创新
1859.试论《红楼梦》与《歧路灯》的同异
1860.试论《红楼梦》的传奇性
1861.市井文学与诗笔:《金瓶梅》、《红楼梦》美学风貌比较分析
1862.世纪末的悲哀:谈《红楼梦》的空间意识和悲剧性
1863.人情·人性·人道:也论《红楼梦》正旨
1864.人间何处有净土:略析《红楼梦》里的僧道世界
1865.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与《红楼梦》
1866.青春的赞歌和青春的挽歌:《战争与和平》与《红楼梦》比较谈片
1867.浅谈《红楼梦》与《庄子》
1868.浅谈《红楼梦》和佛老思想

1869.明清婚姻自由的社会思潮与《红楼梦》
1870.民族心理与《红楼梦》
1871.漫谈《红楼梦》的书名
1872.论《金瓶梅》《林兰香》《红楼梦》题材、主题的继承和发展
1873.论《金瓶梅》、《红楼梦》对现实主义的发展与深化
1874.论《红楼梦》未完稿中的若干情节
1875.论《红楼梦》对传统文学的继承
1876.论《红楼梦》的主线
1877.论《红楼梦》的意义构成
1878.论《红楼梦》的三重主题
1879.论《红楼梦》的三种思想意识
1880.论《红楼梦》的历史容量
1881.论《红楼梦》的爱情主题及其情节结构
1882.论《红楼梦》悲剧中的喜剧
1883.论《红楼梦》
1884.略谈曹雪芹的《红楼梦》
1885.略谈《红楼梦》的“打破”之处
1886.鲁迅先生谈《红楼梦》
1887.两部惊人相似的巨著:论《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的异同
1888.荔枝与红楼梦
1889.老舍与《红楼梦》
1890.究竟是主张制约“童心”,还是鼓吹放纵“童心”?:《红楼梦》与《西游记》人性观的比较研究
1891.究竟是想规范封建道德,还是在批判封建道德?:《红楼梦》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道德观的比较研究
1892.剪接:从长篇故事到章回小说:《红楼梦》成书过程探索
1893.简释《红楼梦》的结构系统
1894.简论《红楼梦》的主线
1895.红楼园地一奇葩:《〈红楼梦〉校注本》评介
1896.红楼家世的自杀自灭:关于《红楼梦》主题思想的对话
1897.河、海、园:《红楼梦》、《莫比·迪克》和《哈克贝里·芬》的比较研究
1898.郭若愚著《〈红楼梦〉风物考》序
1899.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
1900.关于《红楼梦》中一夫多妻观念问题的探讨
1901.关于《红楼梦》的人道主义精神:兼谈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
1902.关于《红楼梦》的启蒙主义精神
1903.关于《红楼梦》的传统性问题的断想
1904.佛老析理与《红楼梦》陈咏明
1905.范用与《红楼梦人物论》
1906.儿女笔黑社会大观:《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的比较研究
1907.对《红楼梦》中“再不是”注释的质疑
1908.读《红楼梦人物论》
1909.读《红楼梦人物论》
1910.读《红楼梦》札记二则
1911.读《红楼梦》随想
1912.读《红楼梦》散记
1913.村姑·闺秀:略谈《金瓶梅》与《红楼梦》
1914.从整体上对《红楼梦》进行系统考察
1915.从家族谱系思想的瓦解看《红楼梦》中贾氏家族的败灭
1916.从《红楼梦》数易其名得到的启示
1917.从《红楼梦》看封建婚姻家庭
1918.从《红楼梦》看封建官僚的经济生活
1919.从《红楼梦》到《激流三部曲》的文学史考察
1920.陈毅与《红楼梦》
1921.曹雪芹与贾府的戏典舞:谈《红楼梦》与戏曲
1922.曹雪芹情、淫说管窥:读《红楼梦》第五回
1923.曹雪芹对《红楼梦》的最后构想
1924.不依古法但横行:《红楼梦》与中国古典现实主义的终结
1925.被拔高的与被贬低的《红楼梦》:论曹雪芹的继承与创新
1926.《西楼记》《男祭》的锣鼓声后——再谈《红楼梦》与戏曲
1927.《水浒全传》《红楼梦》中人称代词复数表示法
1928.《十日谈》与《红楼梦》
1929.《三言》与《红楼梦》的影响
1930.《镜花缘》和《红楼梦》
1931.《金瓶梅》对比艺术探微:兼谈《红楼梦》的嬗变
1932.《红楼梦十二论》读后漫记
1933.《红楼梦论集》序
1934.《红楼梦》众多的别名及其含义
1935.《红楼梦》中所涉及之科举制度
1936.《红楼梦》中工艺品探源
1937.《红楼梦》中的性观念及文化意义
1938.《红楼梦》中的谜语
1939.《红楼梦》中的节令风习:读《红楼梦》札记
1940.《红楼梦》中的计时法
1941.《红楼梦》中的婚俗
1942.《红楼梦》中的隔代亲
1943.《红楼梦》中的佛道思想
1944.《红楼梦》中的悲剧情节
1945.《红楼梦》与禅宗
1946.《红楼梦》与庄·屈·玄美学新探
1947.《红楼梦》与中华文化
1948.《红楼梦》与张岱
1949.《红楼梦》与小说学
1950.《红楼梦》与五四小说
1951.《红楼梦》与唐宋诗词
1952.《红楼梦》与启蒙主义人性思潮
1953.《红楼梦》与民俗学
1954.《红楼梦》与黄金
1955.《红楼梦》与道教
1956.《红楼梦》与道家
1957.《红楼梦》与才子佳人小说
1958.《红楼梦》与《玉燕堂四种曲》
1959.《红楼梦》与《呼啸山庄》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比较
1960.《红楼梦》与《白痴》的比较研究
1961.《红楼梦》与“《水浒》笔法”
1962.《红楼梦》引论
1963.《红楼梦》一书的失误和矛盾
1964.《红楼梦》言政特色探讨:与《儒林外史》作比
1965.《红楼梦》新论
1966.《红楼梦》欣赏琐拾
1967.《红楼梦》写“怒”析
1968.《红楼梦》琐谈
1969.《红楼梦》思想内容的再探讨
1970.《红楼梦》思想简论: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二十周年
1971.《红楼梦》书信漫评
1972.《红楼梦》书名漫议
1973.《红楼梦》丧葬习俗论
1974.《红楼梦》人名拾趣
1975.《红楼梦》前五回初探
1976.《红楼梦》名物线索探微
1977.《红楼梦》民族性十谈之一
1978.《红楼梦》美学风格的基础:读红札记
1979.《红楼梦》美学断想
1980.《红楼梦》炼话论略
1981.《红楼梦》里“可”字的用法
1982.《红楼梦》里“得”与“不得”研究
1983.《红楼梦》管理思想初探
1984.《红楼梦》管理方式浅析
1985.《红楼梦》服饰初探
1986.《红楼梦》地名摭谈
1987.《红楼梦》的文化选择与心理困惑
1988.《红楼梦》的情感意识浅论
1989.《红楼梦》的民俗学价值及在文学上的意义
1990.《红楼梦》的“襟怀笔墨”漫议
1991.《红楼梦》成书过程新论
1992.《红楼梦》悲剧构成略论
1993.《红楼梦》——苦闷的象征
1994.《红楼梦》:中国文学第一奇书
1995.《红楼梦》《金瓶梅》求同比较异议:兼再论曹雪芹的借鉴与创新
1996.《红楼梦》“似不通”品味
1997.《红楼梦》、《后红楼梦》与常州的关系
1998.《读红楼梦随笔》考
1999.《〈红楼梦〉刘履芬批语辑录》序

2000.“末世”隐灭前的辉煌:《红楼梦》的文化意蕴
2001.“两种《红楼梦》”说简介
2002.“红楼梦”辨析三题
2003.“爱将笔墨逞风流”:红楼梦的知识审美融化艺术
2004.震惊世界的发现《红楼梦》应有两部
2005.章回体的衰变与困扰:《红楼梦》叙事体制上的变革与折衷
2006.站在世纪文化之交的十字路口: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历史性贡献及其谬误
2007.以假掩真,还是美真丑假?:《红楼梦》真假二字考辨
2008.已见寒梅发,复闻鸟啼声:试论《金瓶梅》、《红楼梦》的美学分野
2009.循环论——《红楼梦》的总体宇宙架构观
2010.无端笑哈哈,不觉泪纷纷:《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比较续篇
2011.问渠那得清如许:才子佳人小说对《红楼梦》的影响
2012.文学的意义与阐释:由《红楼梦》说开去
2013.魏晋风流与红楼梦忆
2014.谈《金瓶梅》与《红楼梦》作者的审美理想
2015.死亡的艺术天地:《红楼梦》与《小城畸人》之比较
2016.说不完的《红楼梦》
2017.释《红楼梦》中的“出月”
2018.诗寻《红楼梦》轩馆名称的根源
2019.神话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从叙事学的角度论《红楼梦》
2020.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论对《红楼梦》的阐释
2021.叛逆的爱情:《红楼梦》与《呼啸山庄》之比较
2022.女娲·武姜·《红楼梦》女儿国:一个原型题旨的文化变迁
2023.莫把“唐寅”作“庚黄”:就《红楼梦》服饰与戏曲关系答刘心武先生
2024.论《临川四梦》对《红楼梦》的影响
2025.论《红楼梦》中的骈体文
2026.论《红楼梦》中的三十五条人命
2027.论《红楼梦》中的“女性王国”
2028.论《红楼梦》的价值取向及其文化学意义
2029.历史的渊源与时代的新意:《红楼梦》哲理内蕴分析
2030.关于《红楼梦》书名翻译之研究
2031.对“《红楼梦·护官符》新议”的管见
2032.点墨落纸,大非细事:《红楼梦》中小道具的功能
2033.从说书人叙事到叙述人叙事的转化:论《红楼梦》对传统叙述方式的突破
2034.从贾珍乱伦看《红楼梦》中的性态现象
2035.从《红楼梦》人物透视中国文化的风貌
2036.从《红楼梦》《绿衣亨利》看中西启悟小说的差异
2037.《源氏物语》与《红楼梦》比较研究
2038.《金瓶梅》与《红楼梦》的时间观念及其审美效应
2039.《红楼梦组曲》与小说《红楼梦》
2040.《红楼梦成书新说》试评:与李贤乎先生商榷
2041.《红楼梦》中的民俗现象及其民俗学价值初探
2042.《红楼梦》中的经济帐
2043.《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述略
2044.《红楼梦》与古代灵石传说
2045.《红楼梦》与长白山——“太虚幻境”辨
2046.《红楼梦》与《红字》色彩意象美三题
2047.《红楼梦》与“情文化”
2048.《红楼梦》研究中的一大问题
2049.《红楼梦》研究的新探索:评《红楼梦:一次历史的轮回》
2050.《红楼梦》为曹雪芹自传性小说考
2051.《红楼梦》书名考释
2052.《红楼梦》拾趣三题
2053.《红楼梦》拾零
2054.《红楼梦》梦幻意旨与曹雪芹梦幻心态
2055.《红楼梦》里的运命图谶
2056.《红楼梦》究竟是多少回
2057.《红楼梦》贾氏名讳隐意臆说
2058.《红楼梦》家庭文化研究
2059.《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比较
2060.《红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叙事方式的创拓及其意义
2061.《红楼梦》对《金瓶梅》的继承与超越
2062.《红楼梦》的成书与续书心理:一个伟大的梦的幻觉
2063.《红楼梦》“探佚”辨误
2064.《红楼梦》——一曲伟大的女儿赞歌
2065.《〈红楼梦〉成书新说》异议
2066.“同形同质”:论《红楼梦》环境与人物统一的审美心理功能
2067.“红学”研究的一部力作:评《红楼梦的奇与美》
2068.再谈曹雪芹的结构学:《红楼梦》的均衡美及其数理文化论纲
2069.曹雪芹与李卓吾:《红楼梦》主要思想来源管窥
2070.《红楼梦》中曹雪芹哲学思想研究札记
2071.《红楼梦》中荣宁两府的来源
2072.论曹雪芹在《红楼梦》创作中的“大旨谈情”:曹雪芹美学观念中的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2073.红楼梦醒黄叶村
2074.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文艺思想
2075.曹雪芹与《红楼梦》
2076.曹雪芹的主观命意和《红楼梦》的客观意蕴
2077.曹雪芹的世界观和《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及社会背景
2078.曹家的外事活动:兼填《红楼梦》中译音词还译原文之空白
2079.《红楼梦》作者与千山
2080.《红楼梦》作者与辽宁
2081.《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题名石碑之谜
2082.《红楼梦》的现实主义艺术和曹雪芹的文艺思想
2083.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谁
2084.高阳说《红楼梦》全书均曹作
2085.《红楼梦作者问题论稿》序
2086.《红楼梦》作者新考
2087.《红楼梦》的作者问题不值得讨论吗?:简评红学“三说”
2088.关于研究《红楼梦》著作权的方法问题:与孔祥贤同志商榷
2089.自相戕戳自张罗:《红楼梦》作者新论之一
2090.也谈《红楼梦》的作者问题:与余缉熙先生商榷
2091.也揭《红楼梦》作者之谜
2092.关于《红楼梦作者新考》的通信
2093.《红楼梦作者新考》商榷
2094.《红楼梦》研究的新篇章:读孙永旭著《曹雪芹的早期传奇创作》
2095.《红楼梦》的作者就是曹雪芹:与赵国栋同志商榷
2096.《风月宝鉴》与《红楼梦》的成书与作者问题
2097.《(红楼梦)作者新考》之失误
2098.译瑰宝不认狂:访《红楼梦》法文译者李治华
2099.哈斯宝《新译红楼梦》回批初探
2100.政治介入学术的悲剧:对一九五四年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思考
2101.张之和《红楼梦新补》
2102.怎样读《红楼梦》(1988年6月8日在苏州铁道师院中文系演讲)
2103.一位社会学家眼中的《红楼梦》
2104.一个编辑读《红楼梦》
2105.烟云模糊费疑猜:介绍《红楼梦》研究中关于几个“谜”的争论情况
2106.序“《红楼梦》成书新说”
2107.我省《红楼梦》学会正式成立
2108.我对《红楼梦》的看法
2109.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
2110.谈《红楼梦索隐》
2111.台湾举办红楼梦资料展
2112.台湾出版《红楼梦稿校定本》
2113.孙犁与《红楼梦》
2114.深圳大学文理科师生合作,用电脑检索《红楼梦》各类资料
2115.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
2116.求实的精神与理论探索的勇气:评白盾《红楼梦新评》
2117.评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
2118.评红楼梦研究中的主观片面倾向
2119.评《红楼梦》研究中的“新索隐说”:兼论索隐法在古典文学研究中的非科学性
2120.评《红楼梦》研究中的“市民说”
2121.毛批《红楼梦》
2122.茅盾谈《红楼梦》研究的一封信
2123.罗德湛《红楼梦的文学价值》:港台红学专著叙录
2124.论“红迷”:《红楼梦》魅力探源
2125.鲁讯论《红楼梦》
2126.精心构思,数易其稿,《红楼梦新补》正式出版
2127.交叉研究解开《红楼梦》之谜
2128.江苏将建《红楼梦》大型数据库
2129.建国以来《红楼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2130.驾驶东方文学巨船的人:《红楼梦》法文译者李治华
2131.黄小田《红楼梦》评语
2132.胡适在《红楼梦》研究上的功过问题
2133.红学之树常青:《红楼梦》研究“危机说”小议
2134.红学在前进,红学会在前进,在黑龙江省第四次《红楼梦》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2135.红学动态:辽宁省红学会召开第五次《红楼梦》学术讨论会
2136.红楼梦研究的新突破
2137.弘扬当代意识,拓展“红学”研究,《红楼梦》与当代意识学术讨论会在京举行
2138.横看成岭侧成峰:《红楼梦》两部研究专著读后
2139.黑龙江省第五次《红楼梦》学术讨论会纪实
2140.黑龙江省第四次《红楼梦》学术讨论会纪实
2141.国内外《红楼梦》研究现状概谈

2142.关于《红楼梦》时间进程和人物年龄问题的讨论:兼论电子计算机在红学研究中的初步运用
2143.关于“红学”文选问题:《红楼梦研究文选》序
2144.仿造《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奖在北京宣武区南菜园兴建
2145.对1954年《红楼梦研究》批判的深层反思
2146.读《红楼梦》三议
2147.电子计算机运算《红楼梦》人物年龄的新尝试
2148.电子计算机与《红楼梦》研究
2149.电子计算机与《红楼梦》研究
2150.电脑与《红楼梦》
2151.《金瓶梅》与《红楼梦》研究比证
2152.《红楼梦》纵横谭
2153.《红楼梦》在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中的地位
2154.《红楼梦》与中国传统美学:美学史上的一幕悲剧
2155.《红楼梦》与民族传统:兼论《红楼梦》研究方法
2156.《红楼梦》与计算机结“良缘”
2157.《红楼梦》研译探骥
2158.《红楼梦》研究之反思
2159.《红楼梦》研究概况
2160.《红楼梦》研究的反省与批判
2161.《红楼梦》立“人事档案”,五百人名进入电脑
2162.《红楼梦》大型数据库可行性方案通过论证
2163.《〈红楼梦〉与戏曲比较研究》出版
2164.〈红楼梦〉价值几何
2165.“红学”与“红楼梦研究”的良好关系
2166.“《红楼梦》研究与当代意识”讨论会在京举行
2167.“《红楼梦》成书新探”讨论会简述
2168.“《红楼梦》成书新说”难以成立:与李贤平同志商榷
2169.钗黛诗词与钗黛思想性格(初谈《红楼梦》诗词的艺术成就)
2170.醉里乾坤大(论《红楼梦》的情节和细节描写)
2171.自然奇警、生动传神(谈《红楼梦》中运用比喻的艺术)
2172.注释《红楼梦》的几个问题(《红楼梦注释》序)
2173.主题小议(《红楼梦》谈艺录)
2174.重要的红学盛会(出席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的感想)
2175.重新认识鲁迅论《红楼梦》的几个主要论点
2176.重视《红楼梦》艺术创作经验的研究
2177.重评《红楼梦》第四回
2178.中国《红楼梦》学会黑龙江省分会正式成立
2179.中国《红楼梦》学会黑龙江分会、贵州省研究小组相继成立
2180.中国《红楼梦》学会第一次常务理事会在京召开
2181.脂评说《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
2182.争艳斗俏,情趣盎然(《红楼梦》对女儿群的刻画)
2183.在“温情脉脉的面纱”背后(《红楼梦》散论)
2184.鸳鸯之死(《红楼梦》散记)
2185.鸳鸯没有死(《红楼梦》佚稿中一个人物的结局)
2186.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再评价
2187.俞平伯和顾颉刚讨论《红楼梦》的通信
2188.有人新续《红楼梦》
2189.有关《红楼梦》的三多
2190.艺术意境从何而来?(《红楼梦》谈艺录)
2191.一句绝妙的绝命词(《红楼梦》谈艺录之二)
2192.一九八一年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193.一个伟大的悬念(《红楼梦》谈艺录)
2194.一个伟大的删节号(在一九八○年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2195.也谈《红楼梦》研究的突破
2196.心情魔态几千般(《红楼梦》对人物感情形态的刻画)
2197.新版《红楼梦》前言
2198.新版《红楼梦》即将问世
2199.新版《红楼梦》初评
2200.肖像——人物内心戏剧的外部表现(《红楼梦》第三回的肖像艺术)
2201.现实主义的小说和非现实主义的评论(近年来《红楼梦》的研究现象一瞥)
2202.闲笔自有深意在(《红楼梦》第八回中描写生活琐事的艺术工力)
2203.细节描写和人物命运(读《红楼梦》笔记)
2204.喜读《红楼梦》新校注本
2205.西方文艺思想和《红楼梦》研究(评介《红楼梦》研究史上的“新谈”“新评”“新叙”)
2206.吻合与抵牾皆有妙笔可观(从迎春、妙玉悲剧看高鹗续《红楼梦》的艺术匠心)
2207.文艺规律、《红楼梦》学术讨论会在牡举行
2208.魏绍昌《红楼梦版本小考》代序(漫谈亚东本、传抄本、续书)
2209.威斯康辛国际《红楼梦》研讨会述评
2210.王熙凤与《红楼梦》的艺术结构
2211.同中见异,妙笔生辉(读《红楼梦》艺术漫笔)
2212.同异谈(《红楼梦》艺术辩证法拾零)
2213.天然无饰见功夫(读《红楼梦》第三十三回)
2214.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红楼梦》现实主义成就浅探之一)
2215.提倡红学与美学结合(从《我读红楼梦》谈起)
2216.提倡“美”的红学(读《红楼梦论稿》有感)
2217.谈新校注本《红楼梦》
2218.谈刘履芬东观阁本《红楼梦》批语
2219.谈《红楼梦》中人物语言的特色
2220.谈《红楼梦》中过场人物的描写
2221.谈《红楼梦》研究中的方法问题
2222.谈《红楼梦》研究史上的人物论(略评四十年代张天翼《贾宝玉的出家》、太愚《红楼梦人物论》及其他)
2223.谈《红楼梦》版本名称牵涉的问题(兼与邱惕盈同志商榷)
2224.谈“双关”修辞格在《红楼梦》中的运用
2225.台湾有许多人研究《红楼梦》
2226.他完成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总体构思(访著名红学家兼作家蒋和森同志)
2227.肃清《红楼梦》研究中的“帮”毒
2228.俗话和人物(《红楼梦》谈艺录之一)
2229.谁解其中味?(评现代史上的《红楼梦》研究)
2230.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上几个争议的问题
2231.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侧记
2232.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将在美举行(红学家周汝昌、冯其庸、陈毓罴昨日离京赴会)
2233.试谈《红楼梦》写茶
2234.试谈《红楼梦》的后四十回问题(续完)
2235.试谈《红楼梦》的后四十回问题(待续)
2236.试论《红楼梦》中谚语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2237.试论《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238.试论《红楼梦》与《金瓶梅》
2239.试论《红楼梦》的著作权
2240.试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2241.试论《红楼梦》的艺术结构
2242.试论《红楼梦》的形式美
2243.试论《红楼梦》的爱情主线
2244.试论《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2245.石兄和曹雪芹(《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第二篇)
2246.诗的毁灭(谈《红楼梦》中的第一个“薄命女”)
2247.山西省高等院校举行《红楼梦》学术讨论会
2248.扫叶摭零(回顾《红楼梦》新本的校勘)
2249.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在沪举行
2250.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七月二十一日在哈尔滨举行
2251.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筹备组发出请柬邀请台湾港澳红学家前来参加学术交流
2252.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闭幕
2253.庆祝新版《红楼梦》问世
2254.清代皇商(介休范家)《红楼梦》故事史证之一
2255.清初士大夫禅悦之风与《红楼梦》的关系〔一〕
2256.清初士大夫禅悦之风与《红楼梦》的关系〔二〕
2257.浅议胡适对《水浒传》、《红楼梦》的考证
2258.浅谈《红楼梦》的艺术结构
2259.浅谈《红楼梦》的艺术结构
2260.乾隆时人是怎样看《红楼梦》的原作者的(兼评胡适对《红楼梦》作者的考证)
2261.乾隆何以首肯《红楼梦》
2262.评霍克思英译《红楼梦》前八十回
2263.评本《红楼梦》知见琐录
2264.评《红楼梦》研究史上的随笔类论著(略谈清代《阅红楼梦随笔》、《红楼梦偶说》、《梦痴说梦》及其它)
2265.评《红楼梦》评论中流行过的几个观点
2266.评《红楼梦》的几种续书(谈几种续貂之作和高鹗续书的评价问题)
2267.奴隶女(《〈红楼梦〉艺术论》第五章)
2268.宁荣两府“不过是个屠宰场而已”吗?(论《红楼梦》英译本的“出版说明”)
2269.名著成灰作纸钱(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传说)
2270.明镜照物,妍媸必露(论《红楼梦》的艺术辩证法)
2271.妙极之文,巧极之法(谈《红楼梦》的仿词艺术)
2272.漫谈《红楼梦图咏》及其它
2273.漫谈《红楼梦》原著的回数
2274.漫谈《红楼梦》的“一笔多用”
2275.漫评新版《红楼梦》
2276.漫话《红楼梦》的作者和读者(红楼艺苑掇琐之一)

2277.论王府本(《红楼梦版本论》之一)
2278.论秦可卿之死及其在《红楼梦》中的典型意义
2279.论明义所见《红楼梦》初稿
2280.论贾雨村(兼谈《红楼梦》的主线和“真”与“假”)
2281.论红楼梦人物的悲剧性
2282.论宝黛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兼论《红楼梦主线》)
2283.论《红楼梦》中姨娘的身份
2284.论《红楼梦》中管家奴仆的身份
2285.论《红楼梦》中的“色”、“空”观念
2286.论《红楼梦》语言的绘画美
2287.论《红楼梦》与佛学思想
2288.论《红楼梦》生活细节的描写
2289.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
2290.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政治倾向
2291.论《红楼梦》的主题
2292.论《红楼梦》的肖像描写
2293.论《红楼梦》的现实主义
2294.论《红楼梦》的思想意义
2295.论《红楼梦》的“实象”与“假(借)象”(对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形象构成的一点探讨)
2296.论《红楼梦》的“色空观念”
2297.论《词》在《红楼梦》悲剧结构中的地位(兼说《红楼梦》的艺术结构)
2298.略谈《红楼梦》自然环境描写的美学特征
2299.略论《红楼梦》诗词的评价问题
2300.露珠映日、一叶知秋(论《红楼梦》的艺术辩证法之一)
2301.鲁迅论《红楼梦》研究和阅读
2302.鲁迅论《红楼梦》的现实主义
2303.鲁迅解答《红楼梦》中“爱呀厄的去”
2304.刘姥姥进大观园(《红楼梦》漫笔之一)
2305.刘旦宅和他的红楼梦画册
2306.领略《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2307.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红楼梦》谈艺录)
2308.夸张美(《红楼梦》谈艺录)
2309.芥豆之微见匠心(漫谈《红楼梦》中几个下层小人物形象塑造)
2310.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论曹雪芹是在石兄《风月宝鉴》旧稿基础上巧手新裁改作成书的)
2311.江苏省红楼梦学会在南京成立
2312.江苏省红楼梦学会成立
2313.江畔红潮(1980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散记)
2314.简论王希廉的红楼梦评
2315.简论《红楼梦》人物形象的丰富性
2316.简论《红楼梦》的爱情主题及其意义
2317.简介《红楼梦》的一种英译本
2318.佳作结构类天成(论《红楼梦》的结构艺术)
2319.婚姻自由的呐喊,男女平等的讴歌(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兼评红学“四论”)
2320.回顾1954年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2321.灰蛇伏线,终有迹象可寻(从四次大的矛盾冲突看《红楼梦》情节主线)
2322.红学、曹学与《红楼梦》自传说
2323.红楼探美的人(蒋和森和他的《红楼梦论稿》)
2324.红楼梦作者与辽宁
2325.红楼梦中对待神权的两种不同态度
2326.红楼梦在世界各国的流传和影响
2327.红楼梦游戏图
2328.红楼梦学术讨论会要求把红学研究推向新阶段
2329.红楼梦学刊(一九七九年第二辑要目)
2330.红楼梦人物医事考(《红楼梦》人物的病症与医理之一)
2331.红楼梦人物医事考(《红楼梦》人物的病症与医理之四)
2332.红楼梦人物医事考(《红楼梦》人物的病症与医理之三)
2333.红楼梦人物医事考(《红楼梦》人物的病症与医理之二)
2334.红楼梦大观园美景展现眼前,民间艺人叶其龙父子精心制作了一组工艺建筑群模型,受到了很高的评价
2335.红楼梦“自传说”平议
2336.红海寻踪录二则(关于《红楼梦》早期抄本在四川的流传)
2337.和坤的两位亲家与《红楼梦》
2338.贵族家庭的挽歌(《红楼梦》思想意义新探)
2339.关于在沪的《红楼梦》早期抄本
2340.关于一九八二年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
2341.关于高鹗补订《红楼梦》前后的三首诗注
2342.关于当前《红楼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2343.关于曹著《红楼梦》是否完稿的问题
2344.关于《红楼梦》作者的质疑
2345.关于《红楼梦》作者的错案应该纠正
2346.关于《红楼梦》著作权问题
2347.关于《红楼梦》研究中的两个问题

2348.关于《红楼梦》新校本注释的若干问题
2349.关于《红楼梦》问题的争鸣
2350.关于《红楼梦》若干问题的探讨
2351.关于《红楼梦》评论中的一种理论倾向(读《漫说红楼》)
2352.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著作权问题
2353.关于《红楼梦》的虚无主义思想
2354.关于《红楼梦》
2355.关系《红楼梦》研究的一件史料
2356.古典戏曲对《红楼梦》情节处理的影响
2357.根据《红楼梦》故事编写的京剧
2358.高鹗续书功过辨(《〈红楼梦〉新证…议高续书》质疑)
2359.高鹗续《红楼梦》后四十回说质疑
2360.法国人怎样看《红楼梦》(外论选译)
2361.而能谐,婉而多讽(论《红楼梦》的艺术辩证法)
2362.对脂批《石头记》题跋、印章中人物事迹的新探索(有关《红楼梦》版本札记二则)
2363.对英译《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几点看法
2364.对1954年批判《红楼梦》研究的看法
2365.对《红楼梦》研究者的殷切期望
2366.对《<红楼梦>脂本程本校读札记》的几点意见
2367.对“两种理论倾向”提法的质疑(读吴颖同志的《关于〈红楼梦〉评论中的一种理论倾向》)
2368.端木蕻良的《曹雪芹》和续《红楼梦》
2369.读《红楼梦探源》二题
2370.读《红楼梦》怀曹雪芹
2371.读《〈红楼梦〉和〈浮生六记〉》补遗
2372.独具匠心的个性刻划(试析《红楼梦》中对芳官的描写)
2373.调包计——《红楼梦》悲剧的有力一笔
2374.电子计算机和《红楼梦》
2375.第一部完整的英文版《红楼梦》
2376.带辣味的奉承(《红楼梦》描写艺术点滴谈)
2377.从现实主义理论看《红楼梦》自叙说
2378.从贾宝玉的形象看《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2379.从对比中显示人物性格(杂谈《红楼梦》中有关“二尤”的描写
2380.从曹家的事情谈清朝掌故(读《红楼梦》随记之一)
2381.从比喻论《红楼梦》语言形象化
2382.从《红楼梦》看文艺的社会效果
2383.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文艺思想
2384.从“脂稿本”看《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
2385.次要人物形象的深远意境(话说《红楼梦》中的小红)
2386.传神文笔足千秋(《红楼梦》第一回评点)
2387.传神文笔足千秋(《红楼梦》第五回评点)
2388.传神文笔足千秋(《红楼梦》第四回评点)
2389.传神文笔足千秋(《红楼梦》第三回评点)
2390.传神文笔足千秋(《红楼梦》第二回评点)
2391.曹雪芹的时代和“红楼梦”的创作
2392.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之死(《红楼梦论佚》中的一章)
2393.曹雪芹《红楼梦》里的三大文艺主张
2394.不宜求全责备(《红楼梦》后四十回漫评)
2395.驳“《红楼梦》旧稿为石兄所作”说
2396.笔花生彩墨花香(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2397.悲喜相映,庄谐互出(谈《红楼梦》的喜剧因素)
2398.悲观主义解释不了悲剧(重读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2399.半部石头记,千秋赤子仙(端林蕻良论《红楼梦》)
2400.巴金等十几位作家笔谈《红楼梦》
2401.1981年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在济举行
2402.(红楼梦)作者究竟是谁(与戴不凡同志商榷)
2403.《评〈红楼梦〉》批判
2404.《漫说红楼梦》(赵冈著)
2405.《红楼梦艺术论》(段启明著)
2406.《红楼梦艺术论》
2407.《红楼梦研究论丛》(《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编)
2408.《红楼梦学刊》创刊词 
2409.《红楼梦学刊》编委会在京成立
2410.《红楼梦探源外编》前言
2411.《红楼梦探原外编》出版
2412.《红楼梦说梦》作者考
2413.《红楼梦诗词译释》(江西大学中文系编著)
2414.《红楼梦论稿》(蒋和森著)
2415.《红楼梦的两个世界》简介
2416.《红楼梦》铨释(续完)
2417.《红楼梦》铨释
2418.《红楼梦》撰写、编录和增窜过程兼(论曹雪芹文艺创作的道路)(上)
2419.《红楼梦》撰写、编录和增窜的过程(兼论曹雪芹文艺创作的道路)(下)

2420.《红楼梦》主题辨
2421.《红楼梦》中艺术意境和艺术典型的融合
2422.《红楼梦》中艺术修饰语运用上的几点特色
2423.《红楼梦》中反映的高利贷和典当剥削
2424.《红楼梦》中的馔浅识
2425.《红楼梦》中的民间谚语
2426.《红楼梦》中的谜语
2427.《红楼梦》中的北俗(下)
2428.《红楼梦》中的北俗(上)
2429.《红楼梦》中的“掌不住”
2430.《红楼梦》之我见
2431.《红楼梦》之梦
2432.《红楼梦》脂批中“一花一石如有意”的出处
2433.《红楼梦》在西方的流传和研究概述
2434.《红楼梦》在日本的流传和研究述略
2435.《红楼梦》在日本的流传
2436.《红楼梦》在法国
2437.《红楼梦》杂说
2438.《红楼梦》与中医药
2439.《红楼梦》与中国文学的发展
2440.《红楼梦》与扬州
2441.《红楼梦》与理论研究
2442.《红楼梦》与长篇小说美学问题(论曹雪芹对小说艺术的贡献)
2443.《红楼梦》与《女仙外史》
2444.《红楼梦》与《金瓶梅》
2445.《红楼梦》有多少个梦?
2446.《红楼梦》艺术谈
2447.《红楼梦》艺术论(选载一)
2448.《红楼梦》艺术技巧摭谈(二题)
2449.《红楼梦》艺术概论
2450.《红楼梦》医案评述
2451.《红楼梦》研究中两种不同倾向
2452.《红楼梦》研究与现代迷信
2453.《红楼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
2454.《红楼梦》研究也要实事求是
2455.《红楼梦》研究三十年
2456.《红楼梦》研究近年来有新发展(上海古籍出版社陆续出版一批专著)
2457.《红楼梦》研究该有一个突破(白盾作《红楼梦新评》析)
2458.《红楼梦》研究方法谈
2459.《红楼梦》研究动态
2460.《红楼梦》研究的一场浩劫
2461.《红楼梦》研究的题外话
2462.《红楼梦》研究的路子还是宽一点为好
2463.《红楼梦》学术讨论会在济南召开(倡议海峡两岸红学家携手合作,互通音讯,互相接触,交换资料,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共同筹备曹雪
2464.《红楼梦》学刊1980年4期目录
2465.《红楼梦》学刊1980年3期目录
2466.《红楼梦》学刊1980年2期目录
2467.《红楼梦》学刊1980年1期目录
2468.《红楼梦》新校注本问世,红学家认为新本更接近曹雪芹原著
2469.《红楼梦》新校注本评介
2470.《红楼梦》写人艺术新探
2471.《红楼梦》写“怒”析
2472.《红楼梦》西文译本一瞥
2473.《红楼梦》西文译本序跋谈
2474.《红楼梦》文学语言论
2475.《红楼梦》外文译本介绍
2476.《红楼梦》题名探源
2477.《红楼梦》讨论通信
2478.《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吗?(读北京大学编《中国小说史》质疑)
2479.《红楼梦》是何时传到国外的?
2480.《红楼梦》是“政治历史小说”吗?
2481.《红楼梦》诗词三议
2482.《红楼梦》人物语言的性格化
2483.《红楼梦》人物的语言风格浅谈
2484.《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语言差异十例
2485.《红楼梦》命名的由来
2486.《红楼梦》门外谈
2487.《红楼梦》两种珍本流入美国,台湾学者呼吁保护祖国文物
2488.《红楼梦》历史背景资料(之三)(清代前期的高利贷和典当业)
2489.《红楼梦》里学问多(访红楼梦研究所)
2490.《红楼梦》里的称呼
2491.《红楼梦》里的“梦”
2492.《红楼梦》究竟写了多少人物
2493.《红楼梦》结构简论
2494.《红楼梦》回目语言一瞥
2495.《红楼梦》还有哪些书名
2496.《红楼梦》后四十回辨
2497.《红楼梦》后半部的“狱神庙”
2498.《红楼梦》何时传到海外(摘自上海《书讯》1981年2月10日)
2499.《红楼梦》故事图题诗《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
2500.《红楼梦》概说
2501.《红楼梦》法译本在巴黎出版引起热烈反响
2502.《红楼梦》法译本将在巴黎出版
2503.《红楼梦》法文全译本出版

2504.《红楼梦》对《西厢记》的借鉴
2505.《红楼梦》第五回与全书主题
2506.《红楼梦》第四回和总纲
2507.《红楼梦》第六回中的刘姥姥
2508.《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谁?(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2509.《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和爱情婚姻的悲剧
2510.《红楼梦》的主题构思及其艺术表现形态
2511.《红楼梦》的政治倾向与曹雪芹的世界观
2512.《红楼梦》的原作者是谁?
2513.《红楼梦》的原作者是谁
2514.《红楼梦》的英文译本
2515.《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2516.《红楼梦》的喜剧色彩
2517.《红楼梦》的书名
2518.《红楼梦》的省笔艺术
2519.《红楼梦》的情节波澜
2520.《红楼梦》的景物描写
2521.《红楼梦》的绘声艺术
2522.《红楼梦》的悲剧美与艺术风格美
2523.《红楼梦》成语运用二三例
2524.《红楼梦》部分风习考释
2525.《红楼梦》不是“补天”书
2526.《红楼梦》版本种种
2527.《红楼梦》版本新语
2528.《红楼梦》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意义
2529.《红楼梦》《水浒》《儒林外史》的奇辱!
2530.《红楼梦》“一声两歌、一手二牍”的奥秘何在?
2531.《红楼梦》“凡例”补佚与释疑
2532.《陈其泰评〈红楼梦〉叙录》补证
2533.《〈红楼梦〉与〈金瓶梅〉》(陈诏、孙逊著)
2534.“脂批”和《红楼梦》作者之谜(《红楼梦》作者琐谈之一)
2535.“再巧不过”的老太太(《红楼梦》人物形象试析之一)
2536.“谁解其中味?”(有关《红楼梦》的若干问题讨论)
2537.“石兄”是谁?(《红楼梦》作者琐谈之二)
2538.“石头”的职能与甄贾宝玉(《红楼梦论佚》中有关结构艺术的一章)
2539.“神话”和“现实”(《红楼梦》艺境探微)
2540.“梦游太虚境”与“幻境悟仙缘”(《红楼梦》第五回与第一百一十六回的比较)
2541.“另出己见,自放手眼”(读《红楼梦》偶记)
2542.“冷月葬花魂”(《红楼梦》小札之一)
2543.“草木也随人”(读《红楼梦》札记之一)
2544.“补天”——《红楼梦》和贾宝玉的灵魂
2545.俞平伯与周颖南谈《红楼梦》
2546.扬州盛会短红楼一梦长:记’92中国国际红楼梦研讨会
2547.试论《红楼梦》与《金瓶梅》
2548.浅议胡适对《水浒传》、《红楼梦》的考证
2549.毛泽东与《红楼梦》
2550.马克思主义的《红楼梦》研究究竟始于何时:当代红学史的一个小问题
2551.论《红楼梦》文献学研究之前景
2552.《太极红楼梦》风波又掀新澜:张国光对周汝昌最近公开发表的有关《太极红楼梦》的论争文章全面进行批评
2553.《儒林外史》的思想境界不下于《红楼梦》
2554.《金瓶梅》与《红楼梦》对谈二题
2555.《金瓶梅》的文学评价以及对《红楼梦》的影响
2556.《红楼梦曲》研究之研究:与周汝昌先生商榷
2557.《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2558.《红楼梦》原本是多少回?
2559.《红楼梦》与中国茶文化
2560.《红楼梦》与教育
2561.《红楼梦》与《金瓶梅》
2562.“贾府遭火”辨(《〈红楼梦〉论佚》的一章)
2563.’92中国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开幕词
2564.’92中国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纪实
2565.’92中国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闭幕词
2566.《红楼梦》与小说学
2567.简论毛泽东评《红楼梦》《水浒》的功过得失
2568.《红楼梦》书名的翻译
2569.谈习语翻译:学习《红楼梦》习语英译扎记
2570.《红楼梦》中一些联额的英译
2571.《红楼梦》诗词中一些隐语的英译
2572.《红楼梦》翻译学刍议
2573.《红楼梦》维译本熟语翻译抉微
2574.《红楼梦》江淮方言的又一例证:“爱”呀“厄,的去”之我见
2575.谐音双关在《红楼梦》人名地名中的修辞作用
2576.数量词在《红楼梦》韵文中的修辞作用
2577.汉语古典诗歌翻译浅谈:从《红楼梦》中《葬花词》的译文谈起
2578.“稽新”生机趣:《红楼梦》修辞艺术漫笔
2579.《红楼梦》里的“因Y,因G”
2580.《红楼梦》重叠动词的考察
2581.《水浒全传》《金瓶梅》《红楼梦》中动词重叠式的比较
2582.《红楼梦》时间词研究札记
2583.谈《红楼梦》的俗语运用
2584.数量词在《红楼梦》韵文中的修辞作用
2585.《水浒传》《红楼梦》和《四世同堂》中的“动词+在+处所”
2586.《红楼梦》用韵考
2587.《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名量词
2588.《红楼梦》词汇中的标音问题
2589.文学名著的赏析与语言研究:《红楼梦的语言》序
2590.《红楼梦》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2591.谈《红楼梦》的标点问题
2592.《红楼梦》儿化词初探
2593.《红楼梦》“把”字句研究
2594.《红楼梦》比喻翻译面面观
2595.《儿女英雄传》是《红楼梦》通向现代北京话的中途站
2596.《红楼梦》与数理语言学
2597.《水浒全传》、《红楼梦》、《家》看“与”字的发展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后稷,炎黄子孙第一人!

$
0
0
               后稷,炎黄子孙第一人!
    武功是一块充满神奇色彩的地方,三原拱立、五水交汇、土地肥沃,这在渭北乃至关中地区,都是首屈一指的。漆水河沿岸并不产漆,之所以这样叫,或许是因为后稷名弃,是有邰氏部落首领,一直生活在这里,时人以示敬仰,称作“弃水河”,后来因为避先人讳,而逐渐演化为现在的漆水河。有人认为漆水河是“姬水河”的演变,是为了纪念姬姓的发源,那么我要说漆水河是来源于“稷水河”的旧称,是为了传扬后稷的功德。无独有偶,也许是一种巧合,后河里的“后”和稷水河里的“稷”,合在一块,正是“后稷”的名号。
    后稷,名弃,因为树艺五谷、教民稼穑、惠及苍生,所以被人们尊为谷神、农业始祖。作为有邰氏部落的首领,他和自己的人民一直生活在古邰地,也就是现在的武功县及周边地区,他的后人,曾孙公刘为了躲避夏的暴政,而迁徙至长武、彬县等地;古公亶父为了远离夷狄的袭扰,又迁于岐梁一带,也就是现在的岐山和扶风周围;文王姬昌带领子民迁至沣镐,武王姬发东出潼关、伐纣朝歌,才有了周朝八百年的江山伟业,足见武功是周民族的发祥地,后稷是周人始祖。
    这里我要说,后稷是炎黄子孙第一人。众所周知,后稷的母亲是姜嫄,而姜嫄是炎帝部落的女首领,栖居在姜水一代,也就是古称雍水、湋水、沮水的地方,现在被武功、扶风和杨凌三地老百姓叫做后河的区域。后稷的父亲是帝喾,帝喾是皇帝部落的首领,活动在现在的漆水河以东地区。因为武功,也就是古邰地,是炎帝和黄帝两大部落相邻和交界的地域,两大部落逐渐融合、共存通婚、繁衍后代、也就在常理之中,然而被历史公认的,有名有姓、名垂千古的第一个后代就是后稷,所以我要说,后稷是炎黄子孙第一人。武功这方水土,养育了炎帝、黄帝两大部落,诞生了后稷、形成了炎黄子孙的最早雏形,也可以说武功是炎黄子孙的摇篮和发祥地。
    武功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历史悠久;武功是周民族的发祥地,是中国农业的发祥地,是炎黄子孙的发祥地;武功是周人始祖、农业始祖,炎黄子孙第一人----后稷的诞生地和故里。我自豪,我是武功人。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从逃离的路上逃离——读门罗小说《逃离》有感

$
0
0

    近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逃离》,心里隐隐作痛。

    这篇文字简洁、故事平常的小说,看似平静的溪水,却暗流涌动,危机时伏,令人不安。

    故事讲述了女主人公卡拉的三次逃离:第一次是从父母家中出走,嫁给她喜欢的克拉克;第二次是从丈夫克拉克身边逃走,去寻找属于自我的生活;第三次是从正在逃离丈夫的路上逃离,又回到原来的生活中。

    门罗讲故事紧凑而舒缓,含蓄而清晰。故事从卡拉和她的丈夫克拉克分歧最大矛盾最激烈的时刻展开,主要的情节就只有一天,但在这一天的故事里,穿插了卡拉从少女到人妇的故事,穿插了邻居一对夫妇的故事,还有卡拉和邻居遗孀西尔维娅的故事,卡拉父母的故事。给人的感觉,每一个故事都有爱的需要和爱的错位,每一个人都渴望爱又得不到爱:疏离与孤独的主题。

    卡拉对自己的评价:“中学的所谓差等生,是姑娘们众口一词的恶言取笑对象”;父母“不喜欢她,他们连她是死是活都不知道”;哥哥对她“也没有什么感情。他老婆更是狗眼看人低”。她从出生以来,唯一真正想做的,就是能够住在乡下和动物打交道。因此她刚刚中学毕业就去了一所马术学校,没有按父母的希望去读大学。在马术学校,卡拉认识了马术教练克拉克,被他野性的新鲜的气质吸引,她称他是“吉卜赛流浪汉”,她厌烦自己的家庭,看不起自己的父母,于是十八岁的她,离家出走。留了一个字条给父母:“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我知道在这一点上我是永远也无法得到你们的理解的。”她幻想着和克拉克办一所自己的马术学校,盖一座马棚。她自信是去寻找真实的生活,而在父母给她的生活里,看不到生活的激情和真实,只感到日复一日的庸常和被人忽视。她是在寻找存在感,寻找自己可以掌控的、新鲜的生活。

    可是,这个“吉卜赛流浪汉”渐渐令他失望。他脾气火爆,心胸狭隘,常和人吵架;他们的马术学校生意惨淡,克拉克常常情绪不定;对卡拉没有柔情,只有指责和厌烦。卡拉在丈夫这里,在自己争取的婚姻里依然是个被忽视的角色。她的灵魂依然是孤独和漂泊的。为了取悦丈夫,她添油加醋地编造关于自己和邻居诗人的色情故事,“她急切地想讨他喜欢并刺激他,同时也使自己兴奋起”,两个人都能乐此不疲地从这故事里汲取生活的激情。她爱克拉克,恰如张爱玲说的“愿意低到尘埃里”,可是尘埃里却未能开出鲜艳的花朵。

    她编的这些虚无的故事后来成了丈夫想敲诈诗人的理由。他们的邻居——诗人贾米森去世了,听说在他去世前五年得过一笔为数不少的奖金,是一项诗歌奖。克拉克想借此敲诈一笔钱。卡拉和丈夫的冲突终于不可回避,克拉克逼卡拉去找西尔维娅,卡拉不肯。在极度的矛盾和绝望之中,卡拉求助于西尔维娅,并得到她的帮助,顺利逃离丈夫,准备去多伦多开始新的生活。然而,当一切安排妥当,当卡拉提心吊胆躲过丈夫,走上通往自由的道路时,她坐在大巴车上,越来越犹豫,越来越恐惧,她恐惧未知的世界、陌生的人群,她发现自己离不开克拉克,还是回家最安全。终于她喊停疾驰的大巴,停住逃离的脚步,她给丈夫打电话:“来接我一下吧。求求你了。来接接我吧。”她从正在逃离的道路上逃离了,逃回那个“恨她”“指责她”忽视她的丈夫身边。

    这个被父母、被丈夫忽视的缺乏自信的女人,这个缺乏安全感和存在感的女人,并不知道,或者说并不在意有一个人喜欢她,迷恋她,欣赏她,全心全意地帮助她。这个人是西尔维娅,教植物学的大学教授,她的女邻居。西尔维娅和自己的诗人丈夫贾米森几十年的婚姻也未能培养出共同的爱好和感情,丈夫一死,她把所有与他有关的东西迅速处理干净,好像他们共同居住的地方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她感觉和卡拉那么默契,她欣赏卡拉劳动时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姿态,欣赏她有着淡淡雀斑痕的皮肤、松散的头发、可爱的卷发,欣赏她专注、单纯的努力。她为卡拉精心挑选礼物,她不遗余力地帮助卡拉寻找自由的生活。可是她对卡拉的爱,连她自己都不敢正视,“迷恋上一位年轻姑娘”,她自欺欺人地解释为“移位的母爱”。

    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人与人的关系本质上就是疏离,所以需要爱需要结合。只是因为安全的需要、生存的需要,人才联结在一起。卡拉和丈夫养了一只小山羊弗洛拉,它是卡拉的最爱,是她最温暖的伙伴,但是走失了,却在克拉克威胁西尔维娅的那个夜晚突然出现。它使“两个因敌意而分成两个阵营的人……产生出一种联系”,使他们“在人性的共同基础上”“以最不可思议的方式联结在了一起”。西尔维娅和克拉克因为弗洛拉的出现受到惊吓,两个相互充满敌意的人竟尽释前嫌,相互依赖,相互谅解了。

    人为了寻找自我而逃离原有的生活,可是新的生活永不可满足真正的自我。因为真正的自我就是孤独的存在,想要摆脱它,就仿佛是揪着头发要离开地球。这是多么令人悲哀啊!

    即使真有一个这样的生活,人又终不可逃脱自身的胆怯和迷茫。这又是多么令人绝望啊!

    孤独,疏离,渴望爱;胆怯,迷惘,又错过爱。

    卡拉只得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甚至更加投入原来的生活。她留下来,和这个一点一点剪去自己自信的男人生活在一起,甚至还将继续讨好他,取悦他。就像她因为惧怕陌生而向生活妥协一样,她一点一点接受曾经厌恶的曾经抗拒的曾经不屑的生活,这是她父母的生活,是诗人和女教授的生活,是一切小镇上的男男女女的生活。他们都被未知的世界、陌生的世界吓住了,被自己的恐惧和胆怯俘虏了,成了自己的囚犯。

    这正是生活的本质,作家静静地又无情地告诉你,生活就是这样的。

    可是,这样生活着,如果会痛,人就还是活着的。

    卡拉还会痛,尽管她似乎成了一个安守本分的女人,正适应和习惯着当下的生活。可是“她像是肺里什么地方扎进去了一根致命的针,浅一些呼吸时可以不感到疼。可是每当她需要深深吸进去一口气时,她便能觉出那根针依然存在。”随着“鼓舞人的、收获季”的到来,“埋在心里那个刺痛她已经习惯了”,再也不剧痛了。

    她猜到那个能给她温柔情绪的小山羊被丈夫杀死了,却没有愤怒和失望。她欺骗自己——也许丈夫已经放了它。 可是那个猜疑又不断诱惑她,她需要不断提醒自己抵抗这个诱惑。

     不要执着于真相的探求,真相只会带来深深的伤痛。

     这些是始终笑着的门罗的思考吗?我不知道。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贾平凹的“古文功底”Jia Pingwa and Classic Chinese

$
0
0

贾平凹的“古文功底”

Jia Pingwa and Classic Chinese

 

(选自《英语世界》2015年第1期)

 

/屈胜文 译/祝伟婧

 

 

平凹的文学语言让许多人赞叹他古文功底深厚,但他却解释说这是得益于对西安土话的研究。西安土话中遗存着许多上古语言的词汇,特别是动词,它们生动的表意令贾平凹的写作受益匪浅。比如西安人常用的就是古语遗存,是吃的意思,但吃得凶猛。

Jia Pingwa’s amazing diction in his works prompts a popular assump­tion that he is well-versed in clas­sic Chinese. Jia, however, insists that he benefits from his study of the Xi’an dialect. Many classic Chinese words have survived in the local dialect, and those vivid verbs, in particular, are conducive to his writing. An ancient word still in use today, the character , for instance, means “to bolt or devour food”.

 

典雅的陕西话

The Elegant Dialect

 

陕西话曾被冠以的标签,但在贾平凹看来,如果依音笔写出来,那便是文言文中的极典雅的词语。抱孩子不说,说;口中没味不说没味,说;即使骂人滚开也不说,说

The Shaanxi dialect was once la­beled “crude”, but Jia Pingwa, a famous writer, argues that if the spoken words are written down, they would turn out to be elegant terms in classic Chinese. To say holding a baby, one would not use “hold” but “carry”. To describe something tasteless, one would use the word “insipid”. Even when telling an­other person to get lost, one would say “evade”.

 

斯文的北音

A Refined Northern Dialect

 

有些外地人认为陕西话土,实际上陕西话古雅而充满内涵:端走即直走,汤宽就是汤多,吃毕则为吃完……细品起来,这些词哪一个不是极具文化内涵。正如作家王安忆听罢陕西乡音的评价:这话好听,是北音,可却柔极了,字与字之间有舒缓的拖腔,用字又那么斯文。

Construed as uncouth by some out-of-towners, the Shaanxi dialect is actually imbued with classic elegance. “Duan zou” (端走), for example, means “to walk straight”, “tang kuan” (汤宽) “abundant soup”, and “chi bi” (吃毕)” “meal finished”. A scrutiny of these phrases reveals a cultural reserve of quaint senses. “This dialect sounds pleasant. Though spoken by the northerners, it is very soft,  each char­acter is followed by a measured drawl, and the diction is refined,” observed Wang Anyi, a renowned writer, upon savoring the Shaanxi dialect.

 

方言与雅言

The Dialect and the Elegant Language

 

从西周开始,关中话就以大雅清丽被称为雅言,历经秦汉成为一统天下的语言典范,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现在,陕西方言里面还留存着一些值得玩味的雅言,比如外地人最爱学的一句陕西方言嫽咋咧(太棒了),其中字,形容美妙至极,出自《诗经 ·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嫽兮

Ever since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he language spoken in Guanzhong has been called “elegant language”. Modeled after elegance and aesthetics, it became the national standard tongue after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serving as the exemplary language across China. Modern Shaanxi dia­lect still maintains some traits of classic Chinese, such as the phrase “嫽咋咧”(amazing) that non-locals love the most. The character “”, literally, “utmost loveliness”, comes from “Moonlight”, the “Odes of Chen” in the Book of Odes: “The moon comes forth in her brightness; how lovely is that beautiful lady.”

 

方言中的人生观

The Philosophy in Dialect

 

陕西话中把读作,据说西安人这种自称应该写作这个字在汉语中多表达命运的曲折以及凶险,如此自称是表现在经历千年风霜和历史兴衰后的豁然开朗,因为在命运中暗含了很多凶险和难关,认清了这一点,才会这样自我称呼,对自己也是一种警醒。

In the dialect of Shaanxi, the word for “wo” ( , meaning “I”) is pronounced “er”. Some linguists be­lieve that this word should be written as “”, a character that signifies the winding paths and dangers down the road of life. This personal pronoun shows an open and clear view on life, which only comes after having wit­nessed thousands of years of history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dynasties. Peo­ple, who use this word as a personal pronoun, realize that there are many risks and hurdles in life. It serves as a self-reminder.

 

西安闲人

Loafers in Xi’an

 

闲人,西安话读“hán,不是指简单意义上的混混儿,而类似于北京的顽主,且更彪悍。贾平凹写过一篇散文为西安闲人画像,一条条读下来,你会以为是写张嘉译。在西影厂的那些年,张嘉译常夹个包、走路一晃一晃,直不起背,活脱脱一个街头闲人。现在形象变了,但讲义气、爱出头仍是闲人本色。

闲人 (loafer), pronounced “hán rén” in the Xi’an dialect, does not refer to a loafer in the normal sense, but someone more valorous than a “顽主” (playful guy), a term with a derogatory sense in the Beijing dialect. Jia Pingwa wrote a piece of prose to portray loafers in Xi’an. Yet when you read it over, you’d think that Jia was writing about Zhang Jiayi, a famous actor. During his years at Xi’an Studio, Zhang always clutched a briefcase under his arm, walking in a staggering and slouchy way! What a true loafer on the street. Now his image has changed, but his devotion to friendship and willingness to act out remain tr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Xi’an loafer.

 

选自《微观西安》商务印书馆2014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论汉诗英译中英语语言优势的发挥

$
0
0
























论汉诗英译中英语语言优势的发挥

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张智中

 

摘要:翻译之时,存在三种情况:一是译语处于劣势,表达方式不如原语;二是两种语言处于均势,表达方式不相上下;三是译语处于优势,表达方式胜过原语。只有转变劣势、争取均势,并充分发挥译语的优势,才能把文学翻译提高到翻译文学的高度。就汉诗英译而言,主要在于译文的审美功能,而不是其信息功能。那么,如何发挥译语的优势,便成为其中的关键。具体包括如下十项:连词连用、-er后缀、反身代词、无灵主语、创词造语、直而译之、借鉴活用、同词异译、以繁驭简、貌离神合。

关键词:汉诗英译 语言优势 发挥

 

一、引言

在译出语和译入语之间,存在着三种情况:优势、均势、劣势。翻译离不开词汇,词汇是语言文化的基因,两种语言的词汇,有时相等,有时不相等,再加上两种文化的差异,用译语来表达原文内容时,经常存在三种情况:一是译语处于劣势,表达方式不如原语;二是两种语言处于均势,表达方式不相上下;三是由于历史或文化的原因,译语处于优势,表达方式胜过原语。因为两种文化不同,对同一个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而文化历史悠久的表达方式往往胜过历史较短的表达方式。基于这种认识,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就应该改变译语的劣势地位,争取均势,最好能够发挥译语的优势。这就是 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势论或发挥译语语言优势论。(张智中2006: 68

 

二、译语优势的具体发挥

“原文是诗,译文应该用诗一般的语言来翻译,以语言形似来体现出语言的意似。用诗歌语言翻译诗歌,才能再现原诗的艺术意境,才会使人产生美感,引发艺术、意境上美好的联想效应之享受。”(易明华2000: 255)那么,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如何用诗一般的语言来翻译?或曰如何发挥英语语言的优势呢?根据笔者观察,大概有如下十项:连词连用、-er后缀、反身代词、无灵主语、创词造语、直而译之、借鉴活用、同词异译、以繁驭简、貌离神合。

 

(一)连词连用

英语两个以上的连词and连用,构成英语语言的特色之一。首先,连词连用在英语的散文当中,有着普遍的运用。例如:

It is his privilege to help man endure by lifting his heart, by reminding him of the courage and honour and hope and pride and compassion and pity and sacrifice which have been the glory of his past. (William Faulkner: The Agony and the Sweat)

英文中连词and的连用,竟然多达六个,读来令人感觉酣畅淋漓。再看一汉英散文译例:

而观其或亭或台,或墙或石,或竹或树,半隐半露间,使游人不觉其触目;此非胸有丘壑者断难下手。(沈复《浮生六记》)

But the whole thing was so contrived, with a pavilion here and a terrace there, and glimpses of walls and rocks and trees and bamboo groves so cleverly designed that there was not the slightest bit of obtrusiveness to the tourist’s eye. Only a master architect of the mind could have conceived and executed this.(林语堂 译)

散文常有英语连词连用,用之于诗歌,亦感别有一番滋味。如乐府诗《琅琊王歌》及其英译:

东山看西水,水流盘石间。

公死姥更嫁,孤儿甚可怜。

Song of the King of Langya

Across the hill and dale and mountain glen,

The river waters flow o’er rock and stone.

When husband dies and wife weds again,

The orphaned child is left entirely alone.

Tr. 汪榕培

再如王维《竹里馆》及其英译: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Amid the Bamboos

Alone I sit in the bamboo forest quiet

And play a zither and whistle loud and long.

Remote from the rest of men. Who knows my riot

Except the Moon who lights me all along!

              Tr. 王宝童

以上英译诗,分别采用两个或三个连词and连用,译诗终至英诗的散文美和缠绵美。

 

(二)-er后缀

“英语中有一类名词,由动词+ -er, or后缀构成,表示动作者和行为者,经常可以使汉语的动态叙述转换成为英语的静态叙述。这些名词有:hunter, singer, skier, visitor, smoker, player, lover, drinker, talker, liar, puller, commander, teacher, ruler, sleeper, eater, learner, hater, fancier, complicator, watcher, loner, inspector 等。在翻译汉语的动态句时,可以在这些名词前加一个定语修饰词如good, great, bad等就更为生动活泼。”(周志培2003: 418)英语-er后缀类词,若用在汉诗英译中,常可以收到很好的表情达意的效果。例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及其英译: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英译一:

Staying in a House in Mount Lotus for the Night in Time of Snow

Distant hills look bleak in the sun declining,

A poor man’s house standing in the cold weather.

A dog at the wooden gate is heard barking,

Through night wind and snow returns the house-owner.

Tr. 邢全臣

英译二:

Seeking Shelter in Lotus Hill on a Snowy Night

Liu Changqing

At dusk the distant mountains loom

And cold reaches grim into the cottage

At the gate a lone dog barks

Out of the winds and snows, the cottager returns

Tr. William Howard Day; 张智中

“夜归人”之“人”, 英译一为the house-owner(房屋的主人),英译二为cottager(村民),并与其前的cottage形成同源词语。“房屋的主人”也好,“村民”也好,借助于-er后缀,译文把“夜归人”与读者的视线距离拉远开来,便于读者远观之、审视之,然后再做分析和思考。若用第一人称I, 就不会产生这种美学效果。

有时,英译中一个-er后缀类词的使用,可使整首译诗为之一亮。如宋人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及其英译: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JIANG CHENG ZI

A recorded dream, which took place on the night of the 20th of the first month, the year of Yi Mao

Ten blurry years for both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Never tried to remember,

Still hard to forget.

A solitary grave thousands of li away,

No place to unpack my forlorn misery.

Even if meeting again, no recognition likely,

Face full of dust,

And sideburns like frost.

 

With nightfall, a gloomy dream of returning home,

Small boudoir window,

Dressing up,

Each staring at the other wordless,

Only silent tears in a thousand streams.

Reminder, year after year, of the heart-breaking place:

A moonlit night,

On a short-pine crest.

              Tr. 任治稷(Charles Jen

英译倒数第三行中的Reminder, 结合下面两行,其意即为:A moonlit night on a short-pine crest is the reminder of the heart-breaking place. 或:A moonlit night on a short-pine crest reminds me of the heart-breaking place. 倒装之后,中间又插入了短语year after year, 更使得译诗一时不易读懂,而一旦顿悟,诗味又何其浓郁!再看杜牧《江楼》及其英译:

独酌芳春酒,登楼已半醺。

谁惊一行雁,冲断过江云。

               A Riverside Tower

        Alone of spring wine a drinker

        Mounts the tower, tipsy. Who startles

        A line of wild geese which break clouds

        Floating at ease o’er the river?

Tr. 张智中

动词“酌”字,被英译为drinker(饮者):译文由动态变成了静态,正符合英语措词行文之习惯。

(三)反身代词

反身代词的妙用,常常被人们所忽略。其实,有时反身代词itself的使用,可使译文便耐品耐味。例如:

肉价太贵,他吃不起。

英译一:As the price of pork is too high, he can not afford it.

英译二:Pork has priced itself out of his dish.

他通过咒骂来出气。

英译一:He vented his anger in curses.

英译二:His anger vented itself in curses.

比较以上两个译例,可知译文一固然正确无误,译文二却更有余味。在汉诗英译中,反身代词的运用,自然可以增进译文的情趣。比较宋人张耒《夜坐》的两种英译: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英译一:

Sitting Up at Night

Zhang Lei

No one is in the courtyard, the autumn moon is bright.

The air is chill before the frost in the night.

The phoenix tree, unwilling to accept its fate,

Rustles its few leaves against the harsh wind.

Tr. 文殊、王晋熙、邓炎昌

英译二:

Night Sitting

Zhang Lei

Autumnal moon sheds luminous light on deserted

Courtyard; the air is quite chill before hoarfrost arises.

The parasol tree does not reconcile itself to

Leaf-falling; a few leaves are still dancing in the breeze.

Tr. 张智中

比较可知,通过反身代词的使用,英译二更得原文深层之韵味。再看一首新诗英译:

[泰国]梦凌

凌晨

那一颗晶莹露珠

不甘寂寞

欢愉跌下河里

泳出

潺潺的青春

荡漾的

微笑

Spring

[Thailand] Meng Ling

In the early morning

The crystalline dewdrop

Is tired of loneliness

And it throws itself into the river

To coax

A rippling youth

And a poppling

Smile

Tr. 张智中

英译And it throws itself into the river露珠把自己抛入了河里),恰描写了露珠“欢愉跌下河里”之状貌。

 

(四)无灵主语

“无灵”的对面,即是“有灵”。作为相反相成的一对概念,“有灵”与“无灵”的区别,全在于是否涉及到人,或者是否涉及到与人相关联的动作。涉及到者,即为“有灵”;不涉及到者,即为“无灵”。那么,无灵主语便常用抽象名词或无生命名词。抽象名词做主语,往往能使语言简洁有力、生动形象;无生命名词做主语,常常使语言带上拟人色彩,富有诗意。例如下面的古诗句: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杨柳散和风,青山淡吾虑。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其中都有无灵主语之运用,因而语言清新简练。显然,无灵主语是提高语言表达力和增进修辞效果的一种手段。但是,无灵主语在英语中的运用,比之汉语更加普遍。因此,如果注意无灵主语的使用,或者无灵词语与有灵词语的巧妙配合,可以充分发挥英语语言的优势,极大地增进译诗的美学效果。例如: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Dawn sees saturated reds;

The town’s heavy with blooms.

Tr. 许渊冲

汉语“晓看”,其实意为“在破晓之时看”(若当真理解为包含无灵主语的主谓结构,亦无不可),英译Dawn sees却真的是无灵主语“晓”加有灵动词“看”了,因此大嘉。

落叶

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Falling Leaves

Kong Shao’an

Early fall is startled at leaves falling,

Which waft and tumble like my lonely heart.

In the air they are turning and keeling:

From their twigs, alas, they hate to depart.

Tr. 张智中

在“早秋惊落叶”中,“早秋”本为时间状语,“惊”的主语,概为隐于背后的“我”。英译Early fall is startled at leaves falling中,Early fall(早秋)用作无灵主语,与有灵谓语动词startled(惊)搭配,因而颇具诗意。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Spring Snow

Han Yu

No flowers in spite of arrival of the New

Year, the third moon is surprised to see young grass

Budding. Snowflakes hate the late coming of spring:

They fall and fly, like blossoms, through courtyard trees.

Tr. 张智中

英译中,the third moonsurprised, 以及Snowflakeshate, 都是无灵主语与有灵谓语的搭配。

 

(五)创词造语

论及诗歌创作,尚永亮说:“字词如果运用得好,可以使诗歌生色,达到陌生化的效果,吸引人的眼球,进而引起人的思索。”(尚永亮2008: 124)这就强调了诗歌语言的创造性。作为另类创作的翻译,或者说作为另类诗歌创作的诗歌翻译,亦当作如是观。孙艺风说:“翻译常常造成文字上的创新,给译入语的文学体系带来生机,而新的(陌生的)表达形式具有一定程度的启迪作用,并可供译入语的使用者借鉴、参考。”(孙艺风2004: 135)其实,英语语言本身很适于创词造语,以更加精练地表情达义。例如:

For twelve years this Nation was afflicted with hear-nothing, see-nothing, do-nothing, Government.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The Forces of Selfishness and of Lust for Power Met Their Match)

其中,hear-nothing, see-nothing, do-nothing三个临时创造的词语,凝练而有力。来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两个诗行及其英译: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I dreamt I suddenly went home Yesternight

And saw you making up at the table right

Tr. 卓振英

显然,Yesternight仿自yesterday, 总觉可味可品。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Scene from a Riverside Village

Back from a fishing trip we didn’t bother to tie up the boat.

The moon was down; ’tis the best hour for dark cocoon-like sleep.

Even if a fresh wind should be blowing th’ rest of the night,

We’d still be in shallow waters by the flowering reeds.

Tr. 龚景浩

       第二行中的cocoon-like sleep: 措语新颖:人在船中眠,一如蚕在茧中睡。巧思妙译!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Since You Left Me

Since you left me, my lord,

No shuttlework is made.

A full moon is my heart,

Which wanes from night to night.

Tr. 张智中

第二行中的shuttlework, 系从英文单词needlework引申而来。虽为新造,却一目了然而清新可爱。

 

(六)直而译之

在诗歌翻译中,意译——甚至创译,占据主导地位。那么,直译还派得上用场吗?我们来看李白《望庐山瀑布》中两个诗句的两种英译: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Flying waters descending straight three thousand feet,

Till I think the Milky Way has tumbled from the ninth height of Heaven.

Tr. Burton Watson

Its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on high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the blue sky.

Tr. 许渊冲

“银河”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很是常见,Watson将其英译为the Milky Way, 属于意译或归化译法;许渊冲译为the Silver River, 显然属于直译或异化译法。

许渊冲先生如此英译,是经过认真研究而为之的。他曾提到Bynner的古诗英译:顾况的“水晶帘卷近秋河”,被译为They have opened the curtain wide, they are facing the River of Stars. 李商隐的“长河渐落晓星沉”被译为And the River of Heaven slants and the morning stars are low. 许渊冲评论说:“如果把‘天河’和‘星河’都改译成the Milky Way, 那读者只会看到现实主义的景色,译文却减少了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渊冲:1998)显然,许渊冲先生深为赞赏Bynner的直译法,所以才将“银河”译为the Silver River. 如此英译的好处,显然可见。再看宋人杨万里的《小池》及其英译: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A Pond

The fountain eyes quietly treasure the tender streams,

The tree shadows reflecting in water love the sunny softness;

The young lotus blooms just shoot their sharp buds,

On which dragonflies have already settled their tender kisses.

Tr. 廖昌胤

将“泉眼”直译为fountain eyes, 大佳!可以丰富译入语,开发译入语的语言潜力。非有深厚之语言修养者,不敢如此直译,因为直译也可带来创造之美,是译者胆识和魄力的体现。

 

(七)借鉴活用

翻译离不开借鉴。在汉诗英译的过程当中,倘若译者能借鉴英诗的语言表达方式,则可极大地增进译诗语言的美感,从而增进诗歌的意境美。这也是所谓发挥译文语言优势之一种。例如: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龟虽寿》

How long the sand of life may flow,

Not to Heaven alone we owe.

Sound in body, sound in mind,

We can leave death far behind.

Tr. 汪榕培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Early I rise to clear the weeds away;

I plod home, hoe on shoulder, with the moon ray.

Tr. 许渊冲

曹操《龟虽寿》英译中的The sand of life, 乃是地道的英文表达方式。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英译中的I plod home, 则令人想起英国诗人Thomas Gray的名作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中的第三、四行:The plowman homeward plods his weary way, / And leaves the world to darkness and to me. 借鉴之下,译文顿时生辉。

借鉴的同时,有时还可对英文习语灵活运用。英语里面的习语,多为固定搭配。但是,在诗歌中,有时为了押韵,有时为了其它的缘故,也可以将英语习语灵活运用,即打破其原来的组合,从而给读者带来一种异样的清新感。例如: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

柳永《望海潮》

Anglers chuckle here, and lotus-seed pickers giggle there.

Boatmen’s ballads are heard in th’eve and Qiang Pipes in fine days.

Tr. 卓振英

英语词组here and there, 这里却被分割开来,前面一个here, 后面一个there, 从而使译文有了动态之感。

 

(八)同词异译

       在科技翻译中,同词需要同译,以保证译文术语的一致性。但在文学或诗歌翻译中,同词若能异译,有时可取得很好的美学效果。例如杜牧《泊秦淮》及其英译:

寒水月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Mooring on River Qinhuai

Cold water veiled in mist and shores steeped in moonlight,

I moor on River Qinhuai near wineshops at night,

Where songgirls knowing not the grief of conquered land

Are singing songs composed by a captive ruler’s hand.

Tr. 许渊冲

“烟笼寒水月笼沙”,一行而两用“笼”字。再看英译,一用veiled, 一用steeped in. 一个“笼”字,两种翻译。妙极!李商隐《无题》中的两行及其英译:

相见时别亦,东风无力百花残。

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

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

Tr. 许渊冲

“相见时难别亦难”,一个“难”字,两种英译:difficulthard. 表意酣畅而淋漓。

 

(九)以繁驭简

汉语简洁,英语繁琐,此乃常识。那么,在汉译英的过程中,由简向繁,正符合一般的情况。汉诗,更以简洁著称,那么,其英译自当以简洁凝练为上。但是,由于语言的不同和表意的差异,英译有时即便可以简洁,译者有时却故意采用繁琐的表达方式,如此才能委婉曲折,达汉语微妙之意。否则,英译难以尽兴,而令读者生出一丝遗憾。例如下面句子的两种英译:

他紧握她的手。

英译一:He holds her hand firmly.

英译二:He holds her hand in a firm clasp.

我太了解他了。他这个人最有忍耐力。

英译一:I know him too well. He has the most endurance.

英译二:I know him only too well. He is most outstanding where endurance is called for.

显然,英译一简洁多了,但却不如英译二更有余味。因此,在文学翻译或诗歌翻译中,有时若采用英译二,则译文的效果可能更好。

诗歌如艾青《无题》第17首及其英译:

不要相信牧师的话——

上帝在他的嘴上,

魔鬼在他的心里

Don’t believe the preacher:

He has God on his lips

And Satan in his heart.

Tr. 庞秉钧、闵福德、高尔登

“上帝在他的嘴上”,没有翻译成:God is on his lips, 而是译成He has God on his lips. 这就凸显了“他”与上帝之间的关系:he has, 即表示上帝是他口头谈论的对象。如果说God is on his lips, 便失去了这层含义;而且,还可以这样理解:上帝在他的嘴唇上。从而导致语义含糊或无意义。再如:

在北方

乞丐伸着永不缩回的手

乌黑的手

要求施舍一个铜子

向任何人

甚至那掏不出一个铜子的兵士

艾青《乞丐》

In the north

Beggars extend their always outstretched hands,

Their hands black as soot,

Asking for a copper or two,

From anyone,

Even the soldiers without a copper to their name.

Tr. 欧阳桢、彭文兰、玛丽莱·金

最后一行“甚至那掏不出一个铜子的兵士”,英译为Even the soldiers without a copper to their name. 即添加了短语to their name. 从而译出了原文的深层含义,是巧妙的表达。如此添词增义,或创造性地添词加语,正体现了译者对原文的深度理解和良好的译语语言修养。

 

(十)貌离神合

“诗歌有别于散文、小说的其中一个方面,即在于它蕴含着丰富的潜在信息。语言委婉含蕴,用笔曲折,言在此而意在彼,主旨深藏而不露——这些都构成诗歌的基本审美特征。”(张智中2006: 193)因此,汉诗英译,重在译出汉诗的潜在信息,而不是字面的表层信息。所以,思果说:“翻译的讨论固然永无止境,但总结一句,也只有三个字‘去字梏’,就是摆脱字的牢笼桎梏。中译英、英译中完全一样。”(思果2001: 序言)论及诗歌翻译,王佐良说:“有时,在两种语言之间无法做对应的传译时,可以做必要的变通。其实,诗的翻译未尝不是一种阐释,甚至是必要的创造。”(王佐良1995: 144)总之,言内之意易得,言外之意难求。因此,极而言之,在诗歌翻译中,有时译诗离开原诗的表面距离愈大,译诗倒可能于内在精神上与原诗更加贴近、吻合。一言以蔽之:貌离神合,最见译者功底。例如孟郊的《古别离》及其英译:

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I hold your robe lest you should go.

Where are you going, dear, today?

Your late return brings me less woe

Than your heart being stolen away.

Tr. 许渊冲

后两行的英译,若回译汉语,则是:“你归来之迟,给我带来的痛苦,远不如你的心被人偷走,所给我带来的痛苦。”与原诗比较,变化较大。虽然表面看来,似有不忠之虞,但英译正译出了专名“临邛”所包含的典故:巧妙而自然,貌离而神合。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王维《归嵩山作》

An abandoned ferry, a ruined town: what a scene!

The sunset glow sets autumn hills ablaze.

Tr. 王宝童

将“落日满秋山”译为:The sunset glow sets autumn hills ablaze(晚霞点燃秋山),似乎英译比汉语原文更具想象力和美感。正是译者有了创造性的理解,才有如此理解后的创造性翻译。

 

三、小结

汉诗英译,之所以被人认为不可译或者难译,即在于汉诗的审美性不可译或者难译。就汉诗英译而言,成败的关键,在于译文的审美功能,而不是信息功能。译文欲达审美之功能,则须发挥英语语言之优势。连词连用、-er后缀类词、反身代词、无灵主语、创词造语、直而译之、借鉴活用、同词异译、以繁驭简、貌离神合,乃是发挥英语语言优势的其中一些具体方法,借此可以增进译诗的语言美,并进一步增进译诗的意境美。

“人在生活中游戏,诗人在文字中游戏”。(王玉树2006: 120)而诗歌的译者们,却是在两种文字中游戏。如何将汉诗的美,用英语再现出来,是每位汉诗英译者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 尚永亮. 唐诗艺术讲演录[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思果. 翻译新究[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 孙艺风. 视角 阐释 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 王玉树. 浅谈诗与写诗[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5] 王佐良. 中楼集[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6] 许渊冲.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论——再谈发挥译文语言优势[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 (6).

[7] 易明华.联想效应初探[A].杨自俭.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3[C].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 张智中.反身代词在汉译英中的妙用[J].英语知识.2011, (11).

[9] 张智中. 许渊冲与翻译艺术[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68.

[10]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18.

 

 

 

On Exertion of the Advantage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i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into English

ZHANG Zhi-zho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Abstract: Three situations apply to translation: the first is that the target language is inferior to the original language or expression, the second is that the two languages are equal in expressions, the third is that the target language is superior to the original language or expression. Only when inferiority is changed into equality, or even improved into superiority, can literary translation be elevated to the height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The essence of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into English lies in its aesthetic function instead of informative function. And what is important is to exert the advantage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which include: combination of conjunctions, words ending with -er, reflexive pronouns, inanimate subjects, coinages, literal translation, borrowing and flexible usage, the same words with different translations, complicated translation, and spiritual resemblance.

Key words: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into English; language advantages; exertion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林以亮其人其文

$
0
0
原文地址:林以亮其人其文作者:fang

林以亮其人其文

《林以亮佚文集》编后
陈子善

  长期以来,林以亮,也就是宋淇的名字,是与张爱玲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人们知道他是张爱玲的好友,他推荐张爱玲的作品给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他担任张爱玲的遗嘱执行人,等等;人们还知道他写过不少回忆和研究张爱玲的妙文,是“张迷”和张爱玲研究专家。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林以亮自己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学批评家、翻译家、诗人和编辑家,他在文学乃至文化领域里建树甚多,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特别是香港文学史上,林以亮理应占有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

  林以亮(1919—1996)是浙江吴兴人,原名宋淇,笔名宋悌芬、欧阳竟、余怀、杨晋等。其父宋春舫是中国现代著名戏剧家、藏书家,可谓家学渊源。他先后就读于上海光华大学、北平燕京大学西语系,获荣誉文学学士。抗战期间在上海从事话剧和学术活动,编有舞台剧《皆大欢喜》,与傅雷、钱钟书等过从甚密。1948年移居香港,先后担任美国新闻处编译部主任、电懋影业公司制片部主任、邵氏影业公司编审委员会主任。主编过颇有影响的《美国诗选》、《美国七大小说家》、《美国文学批评选》等,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电影剧本《南北和》等,是香港作家中“触电影”最早的,成为一名出色的“拜银幕的人”。他1972年创办《文林》杂志。1968年至1984年间,又执教香港中文大学,筹组翻译研究中心并任主任,主持出版《译
丛》(Rendi tions)中译英半年刊,他还是香港翻译学会发起人之一。退休以后,林以亮仍阅读笔耕不辍,直至谢世。

  尽管痴迷文学、翻译和电影,写作生涯伴随生命始终,林以亮生前出版的著作并不很多,据笔者所见,计有下列七种:

  前言与后语 1968年7月香港正文出版社初版,同年11月台北仙人掌出版社再版

  林以亮论翻译 1974年3月台北志文出版社初版

  林以亮诗话 1976年8月台北洪苑书店初版

  《红楼梦》西游记——细评《红楼梦》新英译 1976年9月台北联经出版公司初版

  昨日今日 1981年5月台北皇冠出版社初版

  文学与翻译 1984年12月台北皇冠出版社初版

  更上一层楼 1987年5月台北九歌出版社初版,1998年3月增订再版内地版改书名为《文思录》,即将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

  其实,林以亮还有不少诗文,由于各种原因,散见于大陆和港台报刊,未曾结集,也未曾引起文学史研究者和林以亮作品爱好者的注意。本书就是林以亮佚文的首次结集,共分上下二编,均为上述七种著作所未录者,现略作说明如下:

  上编为林以亮1949年以前的创作,收入他的散文、新诗和评论,评论文字则涉及文学、艺术、哲学和翻译众多领域。从中可清楚的看出青年林以亮的艺术趣味和爱好,可明晰的把握青年林以亮心智成长的轨迹,浓郁的诗情、纤丽的文笔,不时闪现的文学感悟,以及深受西方学术思想特别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是林以亮这些自娱遣怀作品的共同特征。

  下编为林以亮1949年以后,特别是七八十年代的作品,包括古典诗词、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评论、影评、文学回忆,以及他在主编《文林》期间发表的文艺随笔,等等。范围更为广泛,内容也更见精彩。这些作品充分体现后期林以亮对文学艺术的严肃思考,不乏独到的心得,精辟的灼见,无论在学术研究还是写作技巧上,都达到了更高的层次。他的古典诗词分析深入细腻,妙绪纷披;他的“张学”、“金学”和对其他现代作家的探讨既切中肯綮,又颇具史料价值;他的外国小说和影视品评中正平和,卓识迭出;他的文艺随笔也是熔知识、见解、机智、幽默于一炉。学贯中西,温润浑成,是林以亮这些后期作品的显著特色,堪称“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朱熹句。从而展示了一位文坛大家的追求、成熟和与众不同,为浸淫“五四”遗风又回归文化传统的一代知识分子清澈敦厚的艺术心灵作见证。

  予生也晚,与林以亮先生未谋一面。九十年代初首次到港访学,他已在病中,深居简出,当然不便打扰。但有幸与他通信,请教宋春舫“褐木庐”藏书的下落等问题,承他详细解答,至今衷心感铭。本书的编成,也是笔者作为后辈,对前辈学人创作和研究成果的一种敬怀。编选工作前后历时三载,广为查考,甘苦自知。承林夫人文美先生惠允,夏志清先生赞许,颜纯钩先生绍介,在目前文学低迷,前辈学人著作尤其难以问世的情况下,香港皇冠出版社麦成辉先生慨然接受出版,李碧如小姐和余远小姐细心操作,谨此一并深致谢忱。
 
  需要说明的是,林以亮也是“红学”家,关于《红楼梦》的论述甚丰,拟遵照他的遗愿,另行结集。此外,笔者见闻有限,这部《林以亮佚文集》遗珠之憾在所难免,期盼高明不吝指教,以便将来重印时增补。

林以亮

五四的同龄人宋淇先生1996 年12 月3日在香港逝世。当我辗转得知扬之水女史带回的这个噩耗时,还以为是误传,直到先后读到董桥先生和黄维梁先生的悼文,才不得不接受这个不幸的现实。

大陆读者对宋淇这个名字会感到陌生,但是,如果说他就是张爱玲的遗嘱执行人林以亮,大家可能就比较熟悉了。他不仅“爱才如命”,在创作和生活上给过张爱玲很大的帮助,而且本身就学贯中西,对音乐和艺术也有精深的造诣,是在台港暨海外文化界享有盛誉的文艺评论家、电影艺术家、翻译学家和散文家。

我没有见过宋淇先生,只与他通过一次信,是就他父亲宋春舫“褐木庐”藏书的下落和宋春舫戏剧研究的一些问题向他请教,得到他热情而又详细的解答。对他几乎穷毕生精力从事的英美文学翻译和翻译学研究,我不敢置一词,但我爱读他的散文。他生前结集出版了《前言与后语》(台湾仙人掌社版)、《昨日今日》(台湾皇冠社版)和《更上一层楼》(台湾九歌社版)三本散文集,他的学术文集《林以亮诗话》(台湾洪范书店版)、《红楼梦西游记》(台湾联经公司版)、《林以亮论翻译》(台湾志文社版)和《文学与翻译》(台湾皇冠社版)中的一些篇章,其实也可以当作散文来读。这些书我费时数载,总算全部搜齐,可惜《前言与后语》是个残本,此书出版于60 年代,早已绝版了。它们都是用林以亮的笔名出版的。他40 年代发表诗文和译作则用另一个笔名宋悌芬,钱钟书先生有七绝《答悌芬》曰:“海内文章孰定评,观书月眼子能明。年来渐似欧阳九,不畏先生怯后生”,对他的文学才华极为赏识。

林以亮(也就是宋淇)的散文是他学识才情的真实而自然的流露。怀人忆事在他只是偶一为之,但一经出手,便文情并茂,感人至深,如传诵一时的名文《私语张爱玲》和《毛姆和我的父亲》、《不定向东风——闻英美两大汉学家退隐有感》等等。我更喜欢他的序跋和读书札记。他为《四海集》(夏志清、林以亮、余光中、黄国彬合著)写的序《秀才人情》,以武侠小说的“武功”术语贯穿全篇,出人意外又辞理俱胜,已被公认为台港学者散文的佳作。他那些短小隽永的《文思录》、《再思录》和《三思录》(均收入《更上一层楼》),古今中外,无所不谈,熔知识、见解、机智和幽默于一炉,活泼生动而又甘醇可口,像用精致的银杯盛的陈年佳酿,令读者回味无穷。不妨选录一则《语文之难》如下:

外国人学中文之难,已尽人皆知。中国人学外文何尝容易;真正能达到能听、能说、能写外国语文的顶峰,举世滔滔又有几人?英法两国仅一海之隔,精通两国文字者固然不少,但通文墨者未必娴于语言。王尔德曾以法文撰写《莎乐美》舞台剧,上演后轰动一时,可是他旅法时讲的一口“蹩脚”法语,很少人听得懂,往往只能借助于笔谈。艾略特早年用法文写诗,为波德(Ernest Boyd )所讽,指谪他不会运用法文动词,以后就此藏拙。

19世纪法国学者泰纳(Taine )著有《英国文学史》两厚册,当年堪称权威,可是他旅居英国时,早餐要了牛油烤面包(but-tered toast ),吃到的竟是洋山芋(potato),也只好默默咽下,有如哑子吃黄莲。

这样一位讲究文体、讲究对人生与文学品味的优秀散文家,大陆的台港文学研究界长期视而不见,至今没有系统的介绍和评论,这个缺憾什么时候才能得到弥补呢?

转自:http://www.shuku.net/novels/sanwen/smdjyczs/smdjyczs55.html

林以亮(1919-1996),原名宋淇,1940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西语系。1949年,移居香港,专任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曾经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助理。是张爱玲的唯一知己、版权代理人,曾任英文本年刊《译丛》编辑。对诗歌、文学批评、翻译、红楼梦均有心得。人常称其为“翻译先生”而不名,并为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之香港区代表,译作甚丰,其《红楼梦西游记》曾获民国六十四年金笔奖。宋淇与夏志清、张爱玲、钱钟书、傅雷等人有深交,夏志清最初读张爱玲、钱钟书的作品是宋淇所推荐的。1995年,张爱玲在洛杉矶公寓去世,遗物则交由宋淇、邝文美夫妇保管。宋淇一生著译极富,有《昨日今日》、《更上一层楼》、《林以亮诗话》、《林以亮论翻译》、《〈红楼梦〉西游记——细评〈红楼梦〉新英译》、《文学与翻译》。其中《更上一层楼》是宋淇生前最后一部文集,里头提到霍克思翻译《红楼梦》的事业。

原载《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1年10月9日

http://www.dfdaily.com/html/1170/2011/10/9/675548_s.shtml

一切人、事、物都有自己的归宿,我喜欢看见他们团圆,所以既是钱先生的信札,我就觉得要回到杨先生的手里才对。
  一切人、事、物都有自己的归宿,我喜欢看见他们团圆,所以既是钱先生的信札,我就觉得要回到杨先生的手里才对,正如我的父母和他们已逝的朋友们,也应该已在彼岸重逢,那里有一个永恒的派对,他们谈笑风生,就像回到六十多年前的上海。

  宋以朗

  7月24日,我应香港书展主办单位之邀,作了一个题为“我的父亲与钱锺书”的演讲,首度公开我爸爸宋淇与钱先生的部分书信,也略述了他们一生的交往。尽管爸爸是钱先生的知己,但我始终跟他们家缘悭一面,只偶然从爸爸口中听到几件趣事。例如他有天就告诉我:钱锺书曾顽皮地把“莎士比亚”这名字,用上海话念成“邪士胚”,就像他在《围城》和《谈教训》中把T. S. Eliot译为“爱利恶德”一样。由于我所知有限,要完整讲述他们的事,就只好参考大量文献,所以那个讲座除引用宋、钱书信外,也穿插着不少别人的话,而我则负责剪裁、解释这些资料。现在我把讲稿稍加整理,写成本文,但愿能让更多人知道这两位近代才士的文学因缘吧。

  

  围城饭局

  抗战时期,爸爸和钱先生都在上海。他们如何邂逅不得而知,只知道钱锺书在1942年送过一首诗给爸爸,题作《赠宋悌芬,君索观〈谈艺录〉稿》:

  微言妙质得谁如,年少东来信起予。

  将母呕心休觅句,绍翁剖腹肯留书。

  人癯恰办竹兼肉,文古能穷柳贯鱼。

  疏凿诗中惭出手,君家绪有茗香馀。

  依据此诗,两者相识大概也始于1942年。他们见面有多频密呢?至少有某段日子,他们是每星期都聚一聚,宋淇的话可以作证:“此信写时,不免想到从前每周必去尊府受教,恨不得时间倒流,再能受先生教诲也。”(1980年3月19日宋淇致钱锺书信)那年头,爸爸喜欢在家中开派对,亦即文学沙龙,钱氏夫妇都是座上客,正如杨绛所记:“李拔可、郑振铎、傅雷、宋悌芬、王辛迪几位,经常在家里宴请朋友相聚。那时候,和朋友相聚吃饭不仅是赏心乐事,也是口体的享受。”(见《我们仨》)钱先生本人也自然努力奉行猪八戒对南山大王手下小妖说的话:“不要拉扯,待我一家家吃将来。”(语见《吃饭》)也全赖这些“宋淇饭局”,傅雷、朱梅馥、夏志清等才有缘结识钱锺书和杨绛。当时的情形究竟是怎样呢?不妨看看几位当事人的回忆。杨绛这样写道:

  抗战末期、胜利前夕,钱锺书和我在宋淇先生家初次会见傅雷和朱梅馥夫妇。我们和傅雷家住得很近,晚饭后经常到他家去夜谈。那时候知识分子在沦陷的上海,日子不好过,真不知“长夜漫漫何时旦”。但我们还年轻,有的是希望和信心,只待熬过黎明前的黑暗,就想看到云开日出。我们和其他朋友聚在傅雷家朴素幽雅的客厅里各抒己见,也好比开开窗子,通通空气,破一破日常生活里的沉闷苦恼。到如今,每回顾那一段灰黯的岁月,就会记起傅雷家的夜谈。(《〈傅译传记五种〉代序》)

  夏志清则生动地描绘了风华正茂的钱锺书:

  钱锺书定居上海后,宋淇即同他交识。那时宋淇以鲍士威James Boswell自居,待钱如约翰生博士,钱是非常健谈的人,有这样一位中西学问都不错的青年不时向他讨教,当然非常欢迎。有一次,想是1944年秋季,宋淇在家里开一个大“派对”,把我也请去了。钱锺书本人给我的印象,则好像是苏东坡《赤壁怀古》的周公瑾,的确风流倜傥,雄姿英发,虽然他穿的是西装,也戴了眼镜。(《追念钱锺书先生》)

  傅雷之子傅敏当时年纪虽小,但对钱先生也有印象,他说:

  小时候在家听客人谈话,最喜欢听的就是钱锺书谈话。不过听得似懂非懂,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即使这样,还是喜欢听。(沉冰:《听傅敏谈钱锺书先生》)

  比较鲜为人知的,是钱锺书早于三十多岁时已被视为“国宝”。当时跟宋淇最投契的同辈朋友为吴兴华(1921-1966),他学贯中西,博览群书,宋淇一直视他为继钱锺书之后的学术典范。在1943年12月10日吴兴华写给宋淇的一封信中,我就看到以下这段:

  念英文的前辈常风称钱锺书先生为“国宝”,十足表出五体投地之概,使我益发引未能一见钱先生为恨事。

  将近七十年后读这些文字,遥想当年,我总算明白上一辈何以流传着“平生不见钱锺书,便称英雄也枉然”这句话了。

  

  或此或彼

  1949年解放,宋、钱两家便分道扬镳:钱家留在大陆,我们则南来香港。抉择大凡是深思熟虑过的,都没所谓高低之分,毕竟命运是不可测的。爸爸选择离开有两个原因,一是如杨绛所回忆的:宋淇告诉她和钱锺书说,他体弱多病,不能不常服西药,所以只好留在香港(参见吴学昭《听杨绛谈往事》)。第二个原因我相信更加重要,因为是爸爸跟我说的:我们家是大地主,在上海有整条街那么多的房子,为免政治清算,不得不逃跑。

  爸爸的抉择其实很易明白。他的友辈中,夏志清早在1947年便赴笈耶鲁,吴兴华也计划出国,惜因肺病无法成行。相比起来,钱先生的不走就较费解。据杨绛所说,抗日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曾许钱锺书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职位,但钱却一口拒绝,说“那是胡萝卜”,他不受“胡萝卜”的引诱,也不受“大棒”的驱使(见杨绛《命与天命》)。而根据邹文海所述,1948年香港大学曾约钱先生任文学院院长,牛津大学又约他任讲师,都被他一一推辞了,理由是:“他惟一的爱女患有肺疾,因为认为伦敦的恶劣气候不适宜于她的健康,而香港呢,他又认为不是学人久居之地,以不涉足为宜。”(见邹文海《忆钱锺书》)

  到1949年,钱先生依然故我,由于他热爱祖国及其语言文化,所以坚决不跑。杨绛在两处说得很清楚,一是《我们仨》:

  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其二是杨绛致汤晏函(2001年10月28日):

  钱锺书不愿去父母之邦,有几个原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深爱祖国的语言——他的mother tongue,他不愿用外文创作。假如他不得已而只能寄居国外,他首先就得谋求合适的职业来维持生计。他必需付出大部分时间保住职业,以图生存。凭他的才学,他准会挤出时间,配合职业,用外文写出几部有关中外文化的著作。但是《百合心》是不会写下去了。《槐聚诗存》也没有了。《宋诗选注》也没有了。《管锥编》也没有了。

  至于钱先生本人,也许在《管锥编》释《离骚》一节中,就已借屈原身世寄托了自己不走的理由:

  盖屈子心中,“故都”之外,虽有世界,非其世界,背国不如舍生。眷恋宗邦,生死以之,与为逋客,宁作累臣。

  宋淇来港初期,先后任职美国新闻处和电影懋业有限公司。他考虑到政治敏感问题,不想累及国内好友,不久便跟他们断绝通信,所以钱先生跟爸爸的联系便这样中断了几十年。

  

  人生一乐

  1979年,跟钱锺书已阔别了三十年,宋淇终于收到钱先生从北京寄来的信。那封信用打字机打出,语言是典雅的英文——三十年没联络的老友,钱锺书第一句会说什么呢?我读信前不禁好奇地猜。翻开一看,原来是“Many thanks for the windfall of two booklets”(意外地收到你两本小册子,非常感谢)。

  宋淇与钱氏夫妇的通信,由1979年开始,直写到1989年,十年间共有一百三十八封。我爸爸写信只用圆珠笔,信纸也有固定尺寸,语言一律是中文;但钱锺书则毛笔、圆珠笔、打字机都用,似乎信手拈来,语言主要是文言,只有第一封是全英文,但实际上每封信都点缀着多国语言,字体是行草之类,看他用毛笔写中、英、法、德、意、拉丁文,广东话所谓“舞龙咁舞”,我其实真有点头痛。

  曾看过一段报道,说钱锺书致吴祖光信札,不到十行字,2008年12月在上海竟以一万一千元拍出,翌年5月又在北京以两万三千元成交。我检视一下家中的钱氏信札,每封都密密麻麻,甚至大爆“内幕”,若拿一两封去拍卖岂非天价?当然,这是永远不会发生的。对我们而言,读钱先生的来信有一种知性的快乐,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爸爸曾给钱先生写道:

  读来示是人生一乐,妙语层出不穷,智慧与幽默共存,而书法圆浑自如,已臻化境,赏心乐事,莫过于此。

  以下我尝试把书信摘录分为四类,分别是轶闻、语录、论学和香港,让大家也可领略一下钱先生当年的智慧与幽默——那种属于昨日的,早已消逝的智慧与幽默,即使能令你会心一笑,也难免无限低回。

  

  轶闻

  不是读信,我其实也不知道《我们仨》的“圆圆”曾在我家作客。钱瑗在1984年来港,得宋淇夫妇款待,回京后她便来函说:

  八月到香港后,承您和叔母盛情招待,并冒雨送我回中大,真是太抬举我了。那是香港之行中给我留下最美好印象的一天。也许是因为没有“港”味,一切都那么自然和亲切。

  同时杨绛也来书问候:

  圆圆归来,听她谈到贤伉俪近况,稍慰想念,也增添了想念。她反复讲和两位住在一起多么快乐,显然这是她此行最称心的事。我感同身受,同时但愿我和默存也都亲自在场……圆圆的sister-in-law杨华(现在香港)是文美夫人St John's的后辈同学,她说起文美夫人还不胜倾慕。圆圆还有个亲家妈也在香港,亲戚间感情很好,但她说,唯有见了你们最开心。

  究竟我父母和钱瑗谈什么,令她这样开心呢?我不大清楚,但有一个话题可在另一封信中找到线索,就是关于我外祖父母邝富灼和林怜恩的结婚照。1985年1月16日,宋淇致函钱锺书:

  上次钱瑗来舍下,文美曾给她看一张历史性的照片,乃彼双亲结婚时所摄,时为1908年,可以说是开新式婚礼之先河,居然有bridesmaids。其父为商务首任英文编辑,茅盾曾在他手下做过短时期,其母则为广州教会办之医学院之首届医科毕业生。结婚时父亲因自美国取得学位归来,经过考试,得洋进士衔,母亲曾在医院做过医生。当时钱瑗看后觉得很有意思,内人允代翻印一张,现附上留念。(见下图)



宋以朗的外祖父母邝富灼和林怜恩的结婚照

  外祖父母的婚礼中西合璧,当时绝无仅有,堪称百年前的“潮人”,更有照片传世,难怪见闻广博的钱锺书在回信中也大表赞叹:

  惠寄照相,乃稀世之珍,大开眼界。望向嫂夫人道谢。钱瑗寒假中当收大函中说的一段恭录于Album中,在照相傍。不仅家宝,亦社会史珍料。铭感之至。

  1981年,钱先生去听傅聪的音乐会,事后来信评论——换了是今天,他也许会立刻刷一条微博——对于音乐,钱锺书又有什么高见呢?先看看傅敏的回忆:

  钱锺书先生还听过一次音乐会。那是在八十年代北京的红塔礼堂,傅聪也参加了这次演出。“前面是海顿的协奏曲,下半场有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傅敏对当年的演奏曲目记忆犹新。钱先生说:“你们这是对牛弹琴,我听不懂。”然而音乐会结束后,钱先生说:“领唱的德文唱得不怎么样!”(沉冰:《听傅敏谈钱锺书先生》)

  钱锺书寄给宋淇的书,说的也大同小异,但似乎更幽默:

  春节前阿聪音乐会末次,弟已十馀年不夜出,为之破例。畜牧学者言:向牛弹琴奏乐,可以增加乳量。自惭乃老公牛,对我弹琴,未见成效耳。

  

  《记钱锺书与〈围城〉》一文中,杨绛曾说钱先生有股“痴气”。以下所述,大概也是他某种痴气的表现。1980年底,宋淇寄了一些笔给钱锺书,杨绛回信,竟大爆他有咬笔的习惯,很孩子气:

  锺书向来不肯用好笔,他爱咬笔干,每枝笔——毛笔、铅笔,以至康克令活动笔都有他的齿痕。竹笔管经常咬扁,所以专用铅笔头头恣意咬。近来惯用元珠笔,咬笔习气已改掉,但仍喜用破笔。

  但宋淇为什么要寄笔呢?大家不妨看看钱先生的信,胜过千言万语(见下图):



  宋淇也在信中明言:

  兹由平邮寄上小包一件。内有pilot原子笔成双,补充笔芯四枝,空邮信纸两册,信封两扎。因友人中多以先生来函太短,有时原子笔太化,字迹难以确认,而墨宝多数又为人所乐于影印流传。前曾嘱子建代奉笔一对,想已遗失,故特再行奉上,略表心意,正所谓纸短心长也。

  钱锺书收到纸笔和信,便这样作覆:

  弟性卞急,而来信须答者又夥,每信手拈败笔作书,累兄目力,疚愧之至,以后当力矫此习。

  其后的一封信,钱锺书更风趣地写他初用新信纸的感受:

  今日即以惠赠佳笺作书,如走惯田间阡陌者,忽得从容雅步于上海滩柏油马路,既喜且慨,因跛腿汗脚不配践踏也!

  

  钱锺书晚年的头号烦恼,似乎就是覆信。1983年11月22日,他致函宋淇大吐苦水:

  弟去夏挂名副院长后,不相识人来函求推荐、作序、题词之类,日必五六,虽多搁置不理,而中有年老境困、其情可悯者,不得不稍效棉薄,并作复书。

  谁知宋淇竟想出“逐客书”一计:

  先生写好一封信,对外间一切要求均加婉却,上边的称呼空出待填,最后签名下是否可留一点空白以及盖印以示隆重,其尺寸大小即依函中所附之影印副本,不妨写得较来函字多一点,高一点。寄来后,晚即可去代影印二百份。

  但钱锺书很世故地谢绝了,倒也不“痴”:

  倘以印就form作“逐客书”,必召闹挑衅,且流传成为话柄,由话柄而成为欛柄。畏首畏尾,兄当笑我为moral coward也。

  

  钱锺书的痴气,其实也有几分周星驰式“无厘头”,例如在1984年,他听说宋淇身体转佳,竟抓狂得连珠炮发写了以下一大段话:

  方正先生曾来书言,兄去秋以还,精力胜昔,治事为学,益复游刃有馀,写之雀跃。虽兄荣获诺贝尔奖金,任法兰西学院院士,或加冕为香港独立国王,不如此可喜可贺也。

  

  宋淇致钱锺书的最后一函,寄于1989年1月9日,内容重点有二:一是报告病况,二是谈及杨绛《洗澡》的读后感。共四页纸。至于钱锺书寄来的最后一封信,日期为1989年1月15日,他写道:

  久阙音问,惟心香祝祷兄及美嫂身心康泰,无灾少病。贱恙承远注,并厚惠良药,感刻无已。去夏以来,渐趋平善,除西药外,兼服中药调理,望能免于polypharmacy之害,而得收synergism之效。然精力大不如前,应酬已全谢绝。客来亦多不见,几欲借Greta Garbo:“I want to be alone”为口号,但恐人嗤我何不以尿自照耳。呵呵!

  最后那个“呵呵”,用法一如我们在网上常用的表情符号,信中流露的风趣语调、跳跃思想,实在难以相信是出自廿二年前一位近八十岁、用毛笔写文言文的老人!

  

  语录

  钱先生书信的一大特色,就是有层出不穷的文字游戏。这当然不是什么新闻,我们读如水写的《钱锺书的应对》,就知道即使在“文革”干校期间,钱先生依然兴致勃勃地用所里人名来个作对子比赛:例如有人说“郭怀宝”(连长),钱先生就应声对“杨献珍”;说“朱静霞”(五七战士),就立即对“黑旋风”;说“栾贵明”(五七战士),便对“赵富斌”(司机);说“徐公持”(五七战士),便随口对“阎婆惜”。

  钱锺书通晓多种外语,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如汤晏说:

  吾人都知道他精通英、德、法、意及拉丁文,在谈话中讲到法国文豪莫泊桑时,他引用了一句法文,在座中的美国人懂法文者听了就哄而取笑。他在谈话中引录德文、意大利文及拉丁文的地方也很多,他对古今中外文学道来如数家珍,且有极精辟的见解,其积学之深,叹为观止。(《钱锺书访哥大侧记》)

  李慎之说:

  胡乔木则说,“同锺书谈话是一大乐趣, 但是他一忽儿法文,一忽儿德文,又是意大利文,又是拉丁文,我实在听不懂。”其实,我也是一样,可是他还时不时说“你当然知道……”,愚陋如我,哪里懂得他说的是什么,只好傻笑作理解状。(《千秋万岁名 寂寞身后事——送别钱锺书先生》)

  那么多声道的文字游戏又是怎样呢?艾朗诺(Ronald C. Egan) 《谈〈管锥编〉》有一段记载:

  1979年钱锺书先生来哈佛访问……在开会的时候,他的发言那么精彩、幽默,而且好几种语言轮番上阵,用了许多谐音、双关的语言游戏,把大家都看呆了,没有人想到当时的中国还有这样的人物。韩南教授说得好,钱锺书就像是一瓶上好的陈年香槟,喝之前摇一摇,一打开瓶盖就会迸射出来。钱先生当时已经有四十年没有走出国门,所以我觉得他特别有表演欲。

  可惜钱锺书的谈话鲜有影音记录(听说陈道明有他的录像),即使访问稿也寥寥无几,所以他到底如何“又是意大利文,又是拉丁文”地“用了许多谐音、双关的语言游戏”,恐怕大家都难以想象——幸好我们还有书信。

  给好友写信,毕竟有别于严肃的学术论著或雕琢的文艺创作,也许最能反映他日常说话的方式。试看1979年5月钱先生寄来的英文信,尾段说:

  The publication of my books, slated for spring and then for summer, is long overdue. Lucus a non lucendo; our printing presses are never pressing and go about their business in God's and their own good time.

  我试译一下,大意是:“拙作原拟春天出版,后又改为夏天,现在都过期多时。Lucus a non lucendo;我们的印刷机永不急迫,总按着上帝和自己的步伐办事。”不过短短几行,就有两处需要解释:第一是英文双关语,printing presses是“印刷机”,pressing是“急迫”,“our printing presses are never pressing”一句,乍看虽有点吊诡,但只要明白一语双关的窍妙,便会觉得文从字顺之馀,更闪烁着幽默灵光。

  但钱锺书之所以是钱锺书,就是他永不满足于区区的一句英语俏皮话,他还要告诉你这文字游戏有个拉丁文成语的典故,即另一个要注解的地方:“Lucus a non lucendo。”尽管lucus跟lucendo的写法有点相似,但意思全然不同;lucus是“小树林”,而lucendo是lucere的动名词变格,指“发光、明亮”。全句意思是:小树林之所以叫“小树林”(lucus),正因为它“不明亮”(non lucendo)——西方古人由此引申出来的释字、造字原则,就是以一件事物所没有的甚至相矛盾的特性作为其名字。这是前人的字源学,现在当然不能当真,但钱先生拿这句拉丁文给自己的俏皮话开路,则用得恰到好处。

   

  以下一例,大概可说明钱锺书的联想、记性都很匪夷所思。1981年1月21日,宋淇写了一个原创笑话给钱先生:

  前数月曾虚构一笑话,一友人在美结婚,随后回港拜望岳父母,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有趣,当场塞了他一封见面钱。

  泰水:“意思意思。”

  婿(推却):“那怎么好意思呢?”

  泰水(一定要他收下):“小小意思。”

  婿(连忙收下):“太不好意思了。”

  友人是电影导演,问他如此对白精彩否?他说广东人未必能体会,洋人一辈子弄不明白。

  1981年2月8日,钱锺书回信,居然引用了一部十九世纪的书作答:

  所示“意思”对话,极妙!因忆苏格兰人夸其方言之简而义蕴富,有一例。“Customer(inquiring the material of a plaid):Oo(wool)?Shopkeeper:Ay,oo(yes,of wool). C:A‘oo(all wool)?S:Ay,a’oo(yes,all wool)C:A‘ae oo(all same wool)?S:Ay,a’ae oo(yes,all same wool).”(E. B. Ramsay, Reminiscences of Scottish Life and Character,1857,p.130)告资谭助。

  我一位友人(冯睎乾)曾翻过这段文字,不妨借来供各位参考:

  顾客(询问一条毛呢长披肩的质料):Oo(羊毛)?

  店主:Ay, oo(是的,羊毛)。

  顾:A'oo(全羊毛)?

  店:Ay, a'oo(是的,全羊毛)。

  顾:A'ae oo(全一样的羊毛)?

  店:Ay, a'ae oo(是的,全一样的羊毛)。(E. B. 拉姆齐《苏格兰风俗志》,1857年,第130页)

  1981年1月3日,钱锺书来函,对国外来的学术访问团大加嘲讽:

  昨日得通知,美国“Commission on the Humanities”有代表团于月中来京,讨论人文科学问题,须弟参与。大约事前要筹备,届时得开几天会(访问期一周)。此等事皆游谈费日,those who can, do; those who can't, teach; those who can't teach, go on lecturing tours & attend learned conferences. Philip Larkin诗“Naturally the Foundation will Bear Your Expenses”嘲讽此等学者,想鱼目、牛皮辈未必读,读亦如未读。What's the bloody use of writing satires?!

  我主要想谈谈这句:“Those who can, do; those who can't, teach; those who can't teach, go on lecturing tours & attend learned conferences.”中文意思是:“有能者为之,不能者为师,不能为师者,则四出演讲、参与学术会议。”刻薄得来倒相当精警。尽管不必解释什么,这句的意思也很明白,但知道钱先生暗用了什么典故,又别有一番乐趣——他必然期望我爸爸会看出那精心隐藏的一重意思。

  钱先生的话,其实出自萧伯纳(Bernard Shaw)的《革命者箴言》(Maxims for Revolutionists):“有能者为之,不能者为师。”(He who can, does. He who cannot, teaches.)原来只有两句,后面自然是钱先生杜撰的。我因此想起1977年伍迪·艾伦(Woody Allen)的经典电影Annie Hall,片中有几句是这样的:

  We had a saying, “Those who can't do, teach, and those who can't teach, teach gym. And those who couldn't do anything, I think, were assigned to our school.”

  翻成中文就是:“我们有句说话:没能力做事的,就去教书,没能力教书的,就教健身。而那些什么也做不来的人,我认为都分配到我们学校。”钱先生有没有看过伍迪·艾伦,我不得而知,但他们的口吻和机智都很相似。但仅仅就这里的“恶搞”萧伯纳而言,我觉得伍迪·艾伦的话似乎更幽默。

  

  钱锺书《说笑》有一段话:

  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冷然微笑,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也许要在几百年后、几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和他隔着时间空间的河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

  那么你读了以下这封以“告博一笑”结束的信,又是否会笑,或懂得笑呢?1981年1月19日,钱锺书来信谈David Hawkes和杨宪益夫妇的《红楼梦》译本:

  前日忽得Hawkes函,寄至The Story of the Stone第三册,稍事翻阅,文笔远在杨氏夫妇译本之上,吾兄品题不虚;而中国学人既无sense of style,又偏袒半洋人以排全洋鬼子,不肯说Hawkes之好。公道之难如此!弟复谢信中有云:“All the other translators of the ‘Story’──I name no names── found it ‘stone’ and left it brick”,告博一笑。

  钱先生那句英文,字面大意就是:“其他《石头记》的译者——我没指名道姓——总是以‘石头’始,以‘砖头’终。”单看这句已很有意思,但如果你明白钱先生还同时暗用了古罗马奥古斯都皇帝(Augustus)的一句话,也许就更能与他“莫逆于心,相视而笑”了。

  原来奥古斯都曾自夸功业:罗马在他接手时只用砖头砌成,但他留给后世时,已全部化作大理石。此语记录在古罗马史家苏维托尼乌斯(Suetonius)的《罗马十二帝皇传》(The Lives of the Caesars),原文是拉丁文,英译一般作:“he could justly boast that he had found it (Rome) built of brick and left it in marble.”这里钱锺书反用其语,不但贴切《石头记》书名,也一针见血地批评了它的众多译者。

  

  附记一则,虽与宋、钱信札没直接关系,但也跟钱锺书的语言习惯有关。我一直很好奇:究竟钱氏夫妇平日用什么语言沟通呢?

  钮先铭《记钱锺书夫妇》有一段说:

  1936年,我住在巴黎多纳福街的小公寓里,位置在巴黎大学的后方,是学生的聚散地。有一天我刚将走出公寓的门堂,看见一对夫妇也走进来,正用着英语在商量着想租一间公寓。都是东方人的面孔,男的留着一小撮希特拉式的胡子,女的梳的是马桶盖的娃娃头。二十多岁的一对青年,这种打扮,人在法国,而说英语,真是不伦不类!因之引起了我和思进的注意,认为是日本人,我和思进都曾留学过日本。这就是钱锺书和杨季康一对夫妇。从此我们四人就做了好朋友。

  《一代文化大家的高尚情操》(《人民日报》,1998年12月30日)则如此记述:

  何青医生说,四年来,杨先生天天带着自己做的便于钱先生食用的饭食到医院探望。钱先生同杨先生在一起时,有时用无锡话交流,有时又在讲英文。杨绛始终陪伴在他身旁,在他的最后时刻,不停地用家乡无锡话在他耳边轻轻祝福着。

  1979年8月19日,我爸爸写信给张爱玲说:

  [钱锺书]在国内时同太太相约,每星期轮流讲英语、法语、意大利语,以免生疏,所以出口成章,咬音正确,把洋人都吓坏了。

  然而历史学者汤晏在《一代才子钱锺书》中则澄清说:

  外界还有类似这样的报导,说钱锺书在家与家人均讲外语,好比说周一讲英语,周二讲法语,周三讲德语及意大利语,馀类推。这也是无稽之谈。钱锺书看到了一笑置之。他写信给夏志清说:“弟法语已生疏,意语不能成句,在家与季康操无锡土话。”(1979年17日,何月不详)



宋淇夫妇。钱锺书致宋淇(1980年9月19日):“奉长书并瞻近影,丰腴胜前,精神饱满,尤佳者一望而知为聪明绝世之士。嫂夫人亦驻颜有术,东坡评书法所谓‘端庄流丽’,真福慧能兼之相。”

  论学

  今天有很多香港人都抗拒人大释法,但当年宋淇和他的中文大学同事每有疑难,总要求“北京最高法院”钱锺书来一锤定音。1980年3月19日,宋淇致函提问:

  现在我们中心有一难题,尚未解决,只好最后向“活百科全书”请教并作最后判决。辛弃疾《贺新郎》有一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甲解为:“我不恨见不到古人,我恨古人见不到我狂。”乙解为:“我不恨古人见不到我,我恨古人见不到我狂。”……得先生一言,所有人均无不服。

  钱大法官的判词是:

  愚见以甲说为当,然非Sir Oracle,妄言之而君姑妄听之耳。此种句法,六朝时亦见《洛阳伽蓝记》,拙作《管锥编》第二册698页可参考。

  查一查那页,果然就见到辛弃疾《贺新郎》那句,之前还连引三个先例,说明此句意思确是“我不恨见不到古人”,令人无话可说。

   

  1981年,我寄了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Illness as Metaphor)给爸爸,他又转寄钱锺书:

  此书乃小儿寄来,大概是现代年青人喜爱的作家之一,故“承子命”读之,免得“代沟”越来越深。

  钱锺书阅后回覆:

  Sontag书极伶俐,然正如其Against Interpretation,偏锋甚锐,而立说未圆。例如tuberculosis诚如所言藉metaphor以逃避惨痛现实;cancer则on her own showing 似未可相提并论。Tuberculosis:病妇成为十九世纪末文学中典型(La femme fragile,见《管锥编》753页注5),告兄资谈助,聊补Sontag书所未及云。

  查《管锥编》引文,其实只有一句相关:“欧洲十九世纪末诗文中有‘脆弱女郎’一类型,具才与貌而善病短命”,附注是一部德文书:Ariane Thomalia, Die “Femme Fragile”: ein literarischer Frauentypus der Jahrhundertwende,中译可作《脆弱女郎:世纪之交的一个文学女性类型》。

  看了上面两个例子,大概知道钱锺书的答问方式,就是无论你问什么也好,最后他总叫你翻他的《管锥编》。机灵如钱锺书,当然对自己相当自觉,所以早就自嘲一番,有一封信说:

  Jean Moréas 晚年闻人谈哲学、神学等一切问题,辄曰:“何不读吾诗集,吾诗集中亦有之”(Il y a aussi de l‘ésotérisme dans mes Stances, etc.)。弟自笑亦大类此。

  按“Il y a aussi de l‘ésotérisme dans mes Stances”是法文,意思是:“我的《诗集》中也有些秘传之学。”



钱锺书致宋淇夫妇信

  

  香港

  由于我在香港书展讲爸爸和钱锺书,自然就要提一提宋、钱眼中的香港。钱先生跟香港的因缘,始于1938年。陶然《登门,人已去》(见《我们的钱瑗》)有一段:

  她(钱瑗)笑说,好多年前(1938年)她爸爸在香港投宿客栈,推门进去,管房的说没房间,钱锺书争辩道:门口明明写“有房间”嘛!那管房的领他去看,指着那牌子大声 说:“冇房间!”原来,大学者钱锺书也被广东字“冇”难倒,“冇”也看成“有”了。

  自此之后,钱先生就没再踏足香港,也许他真觉得这里“不是学人久居之地”。爸爸虽来港几十年,似乎仍觉得格格不入。1981年,他写给钱先生说:

  《围城》一书新版,此间想不如国内轰动,港人守旧得出奇,至今国语电影观众听不懂,要在片上打中文字幕,真可称为海外奇谈,简体字多数人怕看、拒看,说不定宁愿看盗印本,否则口碑如此之佳,定可成为畅销书。

  同一年,宋淇又写道:

  此间乏解人,亦少可谈之人,香港人只能作手谈,谈论学问或笔谈乃强人所难。一笑。

  我不禁想起陈寅恪教授在港大期间,也只觉得“进退维谷”,他在1940年8月28日写信给傅斯年说:

  别有一种精神上不愉快之感觉,即无人可谈无书可读。 

  也许就是这种原因,即使到了1980年,爸爸虽亲笔邀请钱先生到中大讲学,也被他断然拒绝。钱锺书当时只说:

  我若来港,主要是为见兄夫妇一面;上月傅聪来舍晚饭,谈起游港,我亦曰:For me, Stephen is Hong Kong or rather H.K. is S. just as “L‘état c’est moi.”

  “L‘état, c’est moi”是法文,中译一般作“朕即国家”,直译是:“国家,就是我。”相传为路易十四所说,没料到给钱锺书一下恶搞,就变了“香港,即宋悌芬。”爸爸居然成为旅游景点,特区政府不知道有何感想?

  

  结语

  以上摘引当然只是冰山一角,但已能大致窥见爸爸和钱先生的通信,本身就是现代中国文学的珍贵史料。讲座中有人问我,这些信该如何处理?我暂时还不知道,有可能是把它们全数寄还杨绛先生,也有可能在杨先生的同意下,把它们整理、注释,然后出版——版税当然也全数捐给钱先生设立的奖学金。

  一切人、事、物都有自己的归宿,我喜欢看见他们团圆,所以既是钱先生的信札,我就觉得要回到杨先生的手里才对,正如我的父母和他们已逝的朋友们,也应该已在彼岸重逢,那里有一个永恒的派对,他们谈笑风生,就像回到六十多年前的上海。

禀赋·毅力·学问──读夏志清「鸡窗集」有感/林以亮


夏志清所有的中英文著作一向都由他自己写序,甚至连同别人合作编译的短篇小说集也不例外。他在学术界的经典之作:「中国古典小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属「亚洲研究丛书」,也只不过由该丛书的总编辑写篇简介,而前言和洋洋洒洒的序文均由他本人执笔。原因是他对中西小说的知识渊博深邃,有时正文未尽欲言,只好利用长序来补充和发挥。袁枚「随园诗话」有云:「传字『人』旁加『专』,言人专则必传也。」这句话可以应用在志清身上。他从英国文学入手,自诗歌而诗剧,而小说,更扩展到西洋文学、经典著作,然后转折回来专攻中国古今小说,一面细读,一面批注,数十年如一日。这一切努力再加上他扎实的学术基础、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和正统人文主义的文学批评家风度,使他成为研究中国小说的权威。别人可以和他持不同的评价和看法,为他写序则非但吃力,而且不讨好,因为有无从插手之苦。
志清之所以有今日的地位和成就,无非是他从中学起就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和学问的必然结果。他虽然不乏良师益友,可是一向只埋首钻研,从不依傍别人的门户,独来独往,逐渐形成自己的主张和观点。他并不是不熟悉「新批评」的方法,该派鼻祖勃罗克斯(Cleanth Brooks)即他在耶鲁时的业师,另三位大将也是他的老师。他不是对「结构派」一无所知,但不屑把自己局限于狭窄的范围里,因为早已达到了更宽更高的境界。西洋文学的主流,大体上说来相当尊重个人的尊严和自由,也就是广义的人文主义,文学批评自非例外。志清为学博大精深,当然是主流中的砥柱。他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了以儒家为主、以佛道为副的中心思想。在评论作家和文学作品时,他重的不是技巧、象征、神话等表面上的细节,而是作品深处的「感时忧国」和「悲天悯人」的人道精神。尽管他对「红楼梦」有极高的评价,他仍不免喟叹:「大观园实在是多少小姐、丫鬟的集中营。」尽管他认为「金瓶梅」「把那时代『非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写得透彻」,他却引用了现代美国女作家Katherine Anne Porter的话:「『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描写的生活无非是一连串灰暗单调的日子,偶然给一次性交所调剂。」然后指出:「如果这段描写对劳伦斯的小说不太公平,大可用于『金瓶梅』上,当更为合适;可是西门庆一家所过的日子,非但没有给经常出现的性欲上的火爆场面所调剂,反而变得更沉闷乏味。」在这一意义上说来,他继承了十九世纪英国批评家安诺德的传统。我们与其说是他是个职业批评家,不如说他是个文人(倒过来便是人文)批评家,他的地位绝不在现代美国学者兼批评家屈林、威尔逊等之下。他们都精通欧美国家的语言和文学,可是志清除了能阅读德文、拉丁文、古英文、中世纪英文、古代冰岛文之外,还融会贯通中西两大文化,而这一点却非一般西方学者或批评家所能企及。在这种情形之下,志清俨然成为汉学界的重镇,因此下笔为文不得不分外谨慎。他说过:「看了一本我国小说名著,假如不想写随笔式的读后感,就得参考至少二、三十种参考数据才能落笔成文。细读一本小说,放进去的时间不多,参阅那些数据花的时间就多了。」这种工作是极费时间和精力的,加上他执教之外,同时受了盛名之累,登门求教者不乏其人,使他应付为难。近几年来,尽管他仍兀兀治学,作品产量不免受到外务的影响而减少。这是朋友们私下觉得惋惜的。
前几个月志清忽来信说,他计划出一本新书「鸡窗集」,嘱我写篇序:「我从不找人写序,兄与弟相识最久,故有此请。……我们身后,一定有很多人撰文纪念我们,但自己读不到,很可惜。不如生前看老友为我们写的序,分享这份乐趣。」我阅信大吃一惊──人家说「受宠若惊」,我却「受惊若宠」。当时的原始反应是:凭我的学识和功力,有什么资格为志清的书写序?然而他词诚意恳,况且我们相识逾四十载,多年来他在美、我在港,极少聚晤,可是鱼雁常通,也互相阅读彼此的作品。他既然开口说生平没有邀过人写序,我又何忍推却,只好硬头皮答应下来。好在素知他慢工出细活,且有一段日子可拖,并不急于一时。谁知最近九歌出版社蔡文甫兄已将「鸡窗集」校样寄来。细读全书后,我深觉此约非践不可,理由详下。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我正在青岛歇夏,华北眼看不保,奉父命赶去上海,谁知却碰上「八‧一三」。我和一位燕京同学商量这次是长期抗战,不如往内地大学继续学业,遂决定去南京转汉口,向武汉大学登记借读。谁知战局情势急转直下,到了圣诞节,全校师生开始西迁,对我们借读生并无特别安排,于是只好从广州转香港回上海租界内的大学借读。一九三八年春,我们便入了光华大学英文系。那时同学中有来自中央大学哲学系的夏济安,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柳存仁等,选的课教授好而学生少,彼此切磋,乐也融融。同学大都志趣相投,还合力出了一本同人杂志:「文哲」,轮流编辑。我一向对有学问和有见解的人不惜倾心以交,于是课余有暇到济安家中闲聊,因此结识了志清。那时他大概比我们低两三班,对哥哥颇为敬畏,我们谈话时他默默旁听,很少发表意见。(谁想象得到这寡言鲜笑的青年,日后竟会蜕变成一位说话如连珠炮的妙人!)毕业后不久济安去了西南联大,我就直接和志清交往。
我们学习的科目颇有近似的地方:二人都主修西洋文学,从英国诗歌入手,然后他转攻中国小说,我转攻中国诗词。可是我的兴趣太杂,当年醉心写作,喜欢欣赏音乐、美术、芭蕾舞,为了家庭不得不经商,南迁后一度从事电影工作,一九六九年起方始回到学术界的岗位,远不能同志清的专心致志相比拟。即以英国诗歌而论,他除了特莱顿(Dryden)和勃朗宁(Browning)之外,每位大诗人的全集都读过,这是极少大学生做得到的。
我们都喜欢看电影,虽然出发点不同。志清是为了自娱,而我则由于职业上的需要。他的记性好,对电影的出品公司、上映年代、中文译名、导演、主角等等,说来如数家珍。相形之下,我是为了工作而看电影,看得乱而杂,反而没有他那么专注而畅快。
我们都待过北平,但对平剧的认识不足,志清居留时间较暂,情有可原,我小时候常由听差的带去戏院看(非听)戏,到了大学时代,主要兴趣在西洋文学和艺术,对之不屑一顾。后从光华重回燕京,出入西郊城门不便,遂又失去大好机会。等到胜利后,开始发生兴趣,为时已晚。生当平剧盛时,却和志清一样成为爱美的(amateur)「羊毛」,思之哑然失笑。
志清为程明琤的「海角、天涯、华夏」一书写序,最后一节有这样一段:
「亘古恒河」这篇文章,读后不由我不想到很多问题,若沿着文思写下去,本文就更不像一篇序了。但程明琤察访各处的风土民俗、宗教仪式,自己也感想很多。我在序里把我的感想写进去,可说是合乎她的笔调的。(见二○九页)
阅后我忽然想起:何不采取同样的手法替他写序?这本散文集和志清其它的著作不同,并不是纯学术性的,内容包括自传、回忆和谈书,正可以把我所知而书中未提起的部分写出来作为补白,好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治学之道。

「鸡窗集」之名有其出典,唐罗隐有句云:
鸡窗夜静开书卷
真是一幅高士深夜读书图。窗下而能闻鸡鸣,可知不止深宵,已近天明,鸡鸣报晓了。柳永「定风波」一词也有句「向鸡窗」,是女子口吻,与本书不太切合。这书名很容易使人误解,以为是随笔性的文字,但是书中却流露出作者读书之勤、学问之博、见解之精,另外还有其辛酸的一面。第九十一至九十二页有一段,我几乎不忍抄:
今天元旦,有位主编从台北打电话同我拜年,同时不忘催稿。拿出旧稿重读一遍,觉得这次圣诞假期,更不如往年,更没有时间做研究、写文章。自珍即要六岁了,比起两年前,并没有多少进步。这几天她日里睡,晚上起来,喂饱后,就要我驮她,一次一次驮下楼梯到楼门廊空地去玩。她骑在我肩上,非常开心,只苦了我,多少该做的事,永远推动不了。驮她时当然不能戴眼镜。昨夜大除夕,美国人守岁,少不了喝酒。有人喝醉了,在靠近大门前吐了一地,我看不清楚,滑了一交,亏得小孩未受惊吓。二人摔交,我左掌最先着地,承受了二人的重量,疼痛不堪。亏得骨头未断,否则大除夕还得到医院急诊室去照X光、上石膏,更不是味道。我用功读书,数十年如一日,想不到五、六年来,为了小孩,工作效率愈来愈差,抚摩微肿的左掌,更增添了岁除的哀伤。
相信任何人读后都会心酸。自珍是志清的爱女,自幼身体不够健全,到了晚上,脑波活动比白天活跃,非要父母轮流陪伴不可。志清在学校忙了一天之后,回家还要扮马驮她以逗她开心,等她安睡后,才定下心来做学问,真是世上少有的「二十四孝父亲」。要不是读了他的心声,我们怎么会知道原来他在如此重大的压力下读书写作?他自己还在慨叹工作效率差,我们能不惭愧?
看了本书,我想起大学生涯一段小插曲。记得有一次去济安家中,见案上有Francis Brett Young的小说:My Brother Jonathan,扉页上题着"To my dear brother Jonathan, from T.A."。Young那时是英国畅销作家,当红得令,工部局图书馆里他的小说我差不多已阅遍,只有这一册没有读过,就老实不客气向济安借了来。只记得主角是个医生,描写他奋斗求学成名的经过。扉页上的题字使我纳闷。志清难道有个英文名字,那么济安为什么没有?平时济安一直称呼他为志清,从未叫他 Jonathan,会不会见到这本书,藉此替乃弟起一个英文名字?济安的心思向来难以捉摸,当时没有问,事隔多年,也就忘了。谁知「鸡窗集」第八十六页:「Jonathan(我的英文名字,只有外国朋友才这样称我)……」第五十八页又有:「她(指教师Coleman女士)总规劝我:Jonathan,你心地这样善良,灵魂这样圣洁,能皈依主,多么好呀!」看了之后,四十年前的疑团终于解开。可惜的是Young以后就渐渐为人淡忘,查阅近年的现代英国文学史,连他的名字都找不到了。
志清说过一句妙语:「我常常自嘲道,除了学术文章外,我写的中文稿,不是序跋,就是悼文。」接到校样时,我还以为本书可能例外,因为第一辑是「自传的片段」,第二辑是「迷上电影也看戏」,等于回忆录,想不到最后一辑「忆友谈书」仍未能免俗;一篇介绍梁恒的「革命之子」;「江南风景,异国情调」是为程明琤的「海角、天涯、华夏」写的序;「杂七搭八的联想」是为吴鲁芹「英美十六家」写的序。「最后一聚」则是追悼我们的老朋友吴鲁芹了。平心而论,志清治中国小说可以说具有全面的成就。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把有地位的中国新小说作家一一加以评估,独排众议,另立新论,当时被认为离经叛道的看法,现在已尘埃落下,成为定论。「中国古典小说」一书把六册古典小说重新评定价值,更是经典之作。他私淑艾略特,艾认为每一个世纪应该出现一位大批评家,把英国大诗人的地位重新整理排列一下。志清是这方面的拓荒者,符合了艾的要求。以后的学者或许在某一册小说上可以另有意见,加以补充,但恐怕很难超越他锐利洞彻的眼光和高瞻远瞩的气魄。至于他撰写专题论文如:「隋史遗文」、「镜花缘」、「玉梨魂」各小说,也莫不锋发韵流,将来汇集成书,当又是一部巨著。
志清幼年对中国旧小说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在第四十八页上,他述及九岁读小学三年级时,忽然发现了一套「三国演义」,就在暑假中把它读完,以后再逢暑假又读一遍,前后四遍。至于另一大堆林琴南的翻译小说,则因册数太多,放在原处,尘封不动。十一岁因「一二‧八」战事由苏州迁居上海,不知从那里借来了「施公案」和「广陵潮」,以「杀时间」的态度看完了,根本作梦也没想到日后会以中国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同一般青少年比起来,他的旧小说知识可以说是贫乏的。更奇怪的是那时他对五四运动以来出现的新小说家──一般中学、大学生的偶像如鲁迅、茅盾、巴金、沈从文等──似乎从来没有听见过,连通俗小说家如张恨水等也毫无印象。但话说回来,这对他将来治学未始不是一个有利条件,因为灵台空明,纤尘不染,犹如一面镜子,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的客观价值。这种价值判断能力非一朝一夕之功,背后有严格的训练、深厚的功力和多少年来浸润于第一流说部之中所养成的眼光和经验。当年他到台湾做公务员那十个月,共读了二十六种名著,其中包括:「汤姆琼斯」、「块肉余生述」、「白鲸」、杜思妥也夫斯基长篇小说等,可见一斑。
从「鸡窗集」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志清英文的精练其来有自。他虽自承中小学时读英文没有好课本和好教师,入了大学后,怕英文程度跟不上教会学校出身的学生。其实教会学校徒有虚名者多,他不必担心。结果,第一次作文,教师就特选他的卷子当众宣读,可见他对英文文法和造句早已有了把握,而对文字具有特别的天赋。无怪乎到了大二,他同张心沧已公认为英文系最优秀的学生,二人轮流主编英文校报「沪江旁观者」。高三那年,他随济安读过丁尼生,到了大三将丁尼生一千多页的全集读完,而大四毕业论文就以丁尼生为题。这养成了他日后喜读大作家全集的习惯。在大学时,他非但读了莎士比亚全集一大半以上,还读了马璐全集、彭琼森全集,其它同时代的剧作家零星读了些。他早就认识到莎翁时代的戏剧是英国文学的顶,不仅莎翁一人超绝群伦而已,所以在台湾读了密德尔登的剧本,去北大读了Webster、Tourneur、Ford、Chapman的代表作品,把伊利莎白时代诸大家一网打尽(见八一页)。那时的作家写的是诗剧,他熟读这时代承先启后的作家,非但欣赏了好诗,而且接触到戏剧,就好像把初、盛、中、晚唐数十大家的诗文全集细读一遍一样,上可以追溯他们作品的渊源和出处,下可以体会后世作家如何受他们的影响。
每逢别人夸奖济安的英文流畅,济安总说自己的英文远不如志清。我笑他像「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因为曹操赞他为英雄,他答道:「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后来张飞果然在长桥喝退曹军。济安、志清昆仲终于先后出版第一流的英文著作。志清在北大时还自修德文,读完歌德、海涅、席勒、托马斯‧曼的「威尼斯之死」,大半部艾克曼的「歌德谈话录」和「神曲」的英译,继而涉猎现代批评家休劳的「论布雷克」和勃罗克斯的「精致的骨」。他既无家累,只教一门大一英文,也没有教学上的负担,得以专心苦读,自己可能不觉得功力猛进。及至北大资浅教员竞选留美奖学金,他的论文以勃雷克为题,先后将勃氏全集和参考书细读了两三遍才慎重下笔,结果获选为文科得奖人。他只不过是个籍籍无名的助教,并不是北大出身,人事上一无关系,完全凭真才实学夺魁。嫡系教员大为不服,至少有十多位讲师联袂到校长胡适那里去抗议,质问:「夏志清是何许人?」胡适毫不徇私,并不因此否决评选委员会的决议。志清文中写到此段,只轻描淡写地交代过去。其实此事曾引起轩然大波,成为北方学府中的大新闻,连那时远在上海经商的我都略有所闻,云李国钦奖学金为一「洋场恶少」侥幸取去,遂使一讲师落空。他们太小觑志清了,他来自洋场则有之,满腹才学,何来恶少之名?
志清到了耶鲁,名校高师,配合上一流的图书馆,真可以说如鱼得水。他论文的指导人是当代大师朴图(Pottle)。此人是约翰荪、鲍斯威尔的权威,写得一手好文章,连牛津派十八世纪文学专家都对他倾倒备至,而牛津派是一向瞧不起美国学者的。此外,「新批评」的大本营也在耶鲁,除了勃罗克斯以外,其余几位恐怕他罕有机会接近。毕业后,他在波茨坦纽约州立学院教大一、大二英文和英国文学,就在这个时期获得洛氏基金资助,完成了一鸣惊人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从他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他并不崇洋,中国留学生攻读英国文学是冷门,他之所以走上这条路无非是性之所近。经过二十年的潜心苦读,他终于在学问和英文写作上脱颖而出。可是在他改行成为哥大的中国古典文学教授后,对英国文学的爱好并未稍减。他当然没有余暇读许多畅销小说,可是像威尔逊这样的大批评家、巴顺这样的鸿儒、维达尔这样的才子,他还是不会放过。至于前一代的才子作家如劳伦斯、赫胥黎、奥登和现代的欧普戴克,他仍读之不厌。我有一次写信自叹对目前英美文坛生疏,恨不得恶补一番,请他推荐一二作家,他立刻覆信劝我看奥登,说这位作家不止是诗人,而且兼为通人及批评家,可能配我的口味,因此我手边才有了奥登的文集。志清还说:「有这份时间去读欧慈,不如去重读珍‧奥斯汀的六本小说,以前读的时候喜欢,重读心得一定更多。」(见二一四页)「即使退休之后,多有时间读书自娱,我还是想多读西洋古典作品,同二次大战前的英美现代名著。」(见二一五页)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志清今日成就的底因:他长期沉浸于伟大的经典之中,自己的趣味怎么会不潜移默化而高尚起来?生也有涯,学也无涯,每年全世界出版的书籍当以百万计,我们如不善加选择,势必疲于奔命而一无所成。志清显然智珠在握,他竭力争取时间,在家庭和教学的压力之下,完成研究和写作计划之余,仍能顾及当代文学主流作品,如无惊人的毅力焉克臻此。有一次柳存仁对我说:「志清的文章流利通畅,主要是他把书读通了,所以理路清楚。那年我去哥大访问,有时在他办公室里翻看书架上的书籍,见到差不多每本都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可知他读书多么用功和细心!」这是一个好朋友和同行的第一手客观报导。存仁与志清缔交多年,本身也是此行的翘楚,他的话应该可信。

志清从小喜欢看电影,原因不外是没有玩伴而感到寂寞,其后是年龄渐长,电影变成娱乐,渐渐发展成为嗜好。所以他的出发点和我不同,我是为了职业关系去看电影,注意的是技术和商业性(当然有无娱乐性也是卖座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他看电影的记忆力就如同他读书一样,上映年分、中文片名、导演和演员是谁,都记得一清二楚。料想到了后来看电影对他说来已不止是娱乐了。现在试将我所知的和看法有异的地方写出来,也算是那时中国青年对好莱坞电影的反应的一种纪录。第三九页,一九七八年五月那篇文章有一句:「今春金像奖候选片五部公布后,我自感非常得意,因为其中一部也没有看过。一方面工作忙,一方面大半新片子不对我胃口,可说已把想看新片的瘾戒掉了。」与我戒看电影如出一辙,而我则是厌倦了这一行业,根本想把电影从本身系统中排除净尽。志清对三○年代的旧片仍存怀旧之情,因为「在影院里,回到一个固定不变已死去的时代,心里还是满高兴的。」可惜旧片很少禁得起无情岁月的考验。第四三页,提到一首风靡一时的电影插曲「丽娃丽妲」:「据说当年大夏大学校园里有一条小溪,就取名Rio Rita。」大夏大学的确有这么一个「名胜」,我在圣约翰中学住读时,曾和三数同学私出校园,越过田野,跑到大夏大学去探个究竟。只看见一条黄浊的小溪,旁植柳树数株,毫无浪漫气氛,既没有情侣,也没有歌声,大失所望而归。
第二辑:「涡堤孩‧徐志摩‧奥德丽赫本」一文值得注意,文中虽然有极大胆的假设,但推理不无见地。我不敢说徐志摩翻译「涡堤孩」是为了给他的母亲看是托辞,但志清认为书中的小水灵是徐爱上的林徽音的化身,却颇见巧思。我初识徐志摩的父亲时(当在一九二八年前后),他母亲好像已不在世,即使在世,这位原籍硖石的老夫人也未必懂什么「安琪似的美人」、「害臊」、「眼皮儿供养」、「款款地走近他」之类的词汇。我父亲同林长民极熟,他死于乱军后,我父亲私人斥资在有正书局印了「林长民遗墨」若干册分赠亲友。我童年在北平时一定见过林家的小姐徽音。只听说她身体不好,可能肺弱。徐志摩究竟是纯粹单相思,还是作了一场没有希望的春梦,则不得而知了。「涡堤孩」这舞台剧我是看见「剧场艺术月刊」(Theatre Arts Monthly)上奥德丽赫本「涡堤孩」剧照的彩色封面和里面的剧本才知道的。读这剧本觉得闷不可言,大为奥德丽不值。
第一一三页提到瑞典爱情片Elvira Madigan,志清认为女主角Pia Degermark是他在银幕上看到的最甜美的金发女郎,并在括号中自语:「不知国内有无映过?」按这部电影在香港没有正式公映,可是在「第一映室」放映过。我因当时已戒看电影,所以错过了欣赏机会,不过知道该片采用莫扎特的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KV四六七)的第二乐章「慢板」配合。该曲旋律迷人,闻者心醉。后来德国唱片公司还利用女主角片中造型照为封套,出过一张唱片,畅销一时。
志清说他后悔在一九五六年没有去看希区考克导演的The Trouble With Harry(港名「怪尸案」),因此失掉欣赏秀莉麦克琳的成名之作的机会。希区考克号称紧张大师,善于利用悬疑令观众提心吊胆,或者猜测凶手是谁,或者猜测凶手如何下手。这部电影却一反平时作风,一开场尸首(即Harry)就已出现,时而埋葬妥当,时而被人盗走,大概是试验性的作品,属于所谓black comedy。秀莉麦克琳扮相清新可喜,可是戏中无从发挥演技,志清不看也罢。希区考克自知此片不会叫座,所以随片周游列国,在香港时开过一个招待会,亲自款待同行和报界以收宣传之效。结果看试片的多数反应冷淡,后来的票房成绩不问可知。希区考克生平为自己保留了六部电影的版权,过若干年后即归他所有,「怪尸案」是其中之一。最近「后窗」和「电话情杀案」等再度在港上映,而「怪尸案」不与焉。志清恐怕要和它缘悭一面了。
冯史登堡和奥森威斯等所谓「天王导演」大多是少数知识分子捧出来的,近年法国流行的「作家论」尤其高这类导演的身分。志清没有给他们的盛名所唬住,认为他们「名过于实」,「一生的整个成就并不高」(见一二五页),可谓知言。说穿了,电影固然是第八艺术,可是它的主要功能是在供给观众娱乐,失去了观众,就等于架了空。我个人最钦佩威廉.威勒(William Wyler),虽然法国批评家嫌这位导演缺乏个人风格,不算是影片的「作者」。(见一三二页)他能导名著改编的文艺片:「咆哮山庄」(Wuthering Heights),雅俗共赏的喜剧:「金枝玉叶」(Roman Holiday)和「四海一家」(Friendly Persuasion),也能导扣人心弦的剧情片「战云约旦」(Mrs. Minniver)和「黄金时代」(The Best Yeras of Our Lives)。米高梅公司投下巨资在罗马重拍默片时代的「宾汉」(Ben Hur),请他出马掌舵,他同样胜任愉快。他一生拍过的片子为数可观,败笔极少,大都达到极高的水平。电影界就缺少这种真正的干才!我从事这行业多年,眼看许多孤芳自赏的编导,大言不惭,自称为艺术家,其实根本没有下过功夫,始终拍不出象样的电影,所以总觉得「风格」、「作家」等书斋理论不合实际。志清在这一点上和我并没有重大的歧见,他看电影的目的虽然在求视听之娱,对理论不感兴趣,可是他看电影如同他治学一般,自有其严肃的一面,所以说:「自己时间不敷,也无意跟上时代,但把电影当一门学问研究的精神犹在,有朝一日把无声名片、早期有声片名片看齐了,我会感到非常得意。」(见二一五页)读到此处我不禁担心:他得意不要紧,对中国小说研究的损失就无法弥补了。
至于平剧,志清同我刚赶上最后一批已作古人的名伶,惜乎这是另一门学问,如果沉溺其间,穷毕生的精力都不济事。我总算看过杨小楼、梅兰芳、盖叫天等演出,志清则除了北大两年偶然光顾戏院外,居然有幸看到梅兰芳、谭富英、叶盛兰等多位名伶合演的「龙凤呈祥」,真是难忘的奇缘。我想凭我们那点浅薄的知识实在没有资格谈论这千头万绪的课题。志清说得对:「到今天,国剧势必推陈出新,才能掌握其光辉的前途。这项大事业,要靠很多人合作,包括编剧家和懂戏的青年观众在内。」(见一六三页)像我们这种「羊毛」唯有敲边鼓的分儿了。

从第三辑的「忆友谈书」的标题和其中四篇文章,可以看出它们不像志清的学术文章那样谨严,比较轻松潇洒。关于文章的内容还是由它们自己作最好的说明,不必浪费笔墨,但其中谈言微中的地方值得一提。在介绍「革命之子」一文中,他顺便指出柯辛斯基的「漆鸟」为人发现系同人合写而基本象征也是抄来的。至于当年轰动一时的「少女日记」也为人揭发为伪造,可是由于美国出版界同情犹太人,「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竟把这消息封锁(见一七四至一七五页)。由此可见志清触觉相当灵敏,他虽然屡次抱怨没有时间读新书,但对这种文坛异闻仍时刻留意。
他介绍程明琤的「海角、天涯、华夏」一书,指出作者:「可说是最理想的导游人,她描写景物,文笔清丽,而对名胜古迹的掌故传说这样熟悉,我们边游边听她说故事,实在是很有趣的。」(见一九五页)称赞得很有分寸。但这本书绝不止是一本行文优美的游记,而另有其价值。程明琤在新畿内亚岛观察停留在石器时代的原始「丹尼人」部落时,记下了她的感想。志清说:这篇文章「不仅是篇绝妙散文,也是篇极有价值的人类学报告」。然后他进一步指出:「程明琤不是普通游客,而是对各种文化形态真心关注和企图为现代人找出路的一个求知者。」(见二○五页)这里志清的学者身分和价值观念代替了他原来的读者身分和欣赏态度。「鸡窗集」充满了这种富于智慧的旁白,引人入胜不在话下。
最后两篇,一为吴鲁芹的书写序,一为哀悼吴鲁芹而作,因为鲁芹也是我的知交,读时不免感慨万端。志清引鲁芹的话:「英美文学是我的first love,鲁芹这句话一点也没有说错。」接下去又说:「中年读中国文学,与自己的事业有关,动机就不太纯真,不免摆出『判官』的面孔来(有一篇文章里,鲁芹曾戏称我为『夏判官』),把古今作品,乱批一通,笔尖上不带一点情感。我为人很平易随和,有时重读我自己『严肃』的评论,真觉得不像是我写的。」(见二一二页)这段话有补充的必要。「夏判官」并不是阎罗王,他从来不乱批,篇篇文章有根有据,有条有理。他人未必接受他的论断,但没有人会说他「草菅书命」。至于英美文学,因为有一个良好的批评传统,大作家的地位已经奠定(例如浪漫派诗人如雪莱曾受现代人和批评家围剿,早蒙昭雪),倒真不容易胡乱翻案。相信志清如果继续攻读西洋文学,对现代作家照样会掂斤播两,用最客观的立场予以评论。
志清如此描写鲁芹的痴情:「鲁芹一向遵守中庸之道,要他废寝忘食地去读书他是不干的,但为了要见一见他心爱的作家,竟『旅行了三万多里路』,其对初恋之痴心,不禁令人肃然起敬。」(见二一八页)鲁芹一向是小品文家,特点就是好整以暇,从容不迫,这番「恶补」和「长征」终于产生了一部好书,其间得失难说得很,不过我相信鲁芹自己认为这样做是值得的。
自从录音机问世之后,录音访问打开了方便之门。例如普林斯顿大学的雷森(Latham)为了博士论文,研究费滋杰罗在好莱坞的三年编剧生涯,前后访问了同他认识的明星、导演、同事等二十余人,还读了全部的剧本原稿,最后写成「疯狂的星期日」一书。此道大行之后,做研究工作的人无不称便。可是像鲁芹那样把被访问者的作品重温一遍先做好家课,目的只在真正了解自己心仪的作家,其动机之纯、态度之诚,实在叫人折服。
第二二九页,志清发现鲁芹同他初读英国文学,启蒙师都是小泉八云,认为巧合。岂敢岂敢。我的启蒙师也是小泉八云。他在东京帝大任教多年,日本出版的四册巨著售价颇廉,我就买了一套。他的对象是日本学生,所以对攻修英国文学的东方青年特别适合。这件巧而又巧的事,如果不是鲁芹的文章讲起,到今天也不会揭晓。
第二三○页,鲁芹访问普里斯特莱,志清顺便提起他的两本小说,云:「这两本深蓝色封面小说的样子我至今还记得,忘了是否济安哥从旧书铺买来的,还是宋淇兄借给我们读的。」按这两本小说先后于一九二九和一九三○年出版,为当时的畅销书,旧书摊很容易买到二手货,其中一册是济安买的,一册是我买的,我们交换来读。这种「一书作家」的地位将来究竟会不会遭受时间淘汰还很难说。难道福斯脱就凭「印度之旅」、毛姆就凭「人性枷锁」得以在文学史上占一条小批注的地位吗?
第二三九页,志清为鲁芹的遽尔逝世而叹息:「比我年长的老朋友,就像孔乙己碟子里的茴香豆一样,『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每给小鬼抓去一个,我生命上就添了一块无法填补的空缺。」读了令人伤感。近年来友好中俊彦之士数人先后辞世,我哀恸之余,从未写过悼念的文字。我个人以为一切上天自有安排,逝者已矣,活着的人还是要积极地活下去。哀悼别人往往免不了自悼。曹操固一世之雄,照样悲吟:「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倒不如陶渊明的旷达:「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此其所以我心甘情愿在炎夏中扶病为活着的好友夏志清「鸡窗集」写序。
── 一九八四年

转载自“夏志清小组”,原文由 正@情教中人 发贴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7731329/

为1966年的电影《何日君再来》插曲所写歌词


斷弦曲 (曲﹕顧嘉輝 / 詞﹕林以亮 (宋淇) / 主唱﹕靜婷)

靜靜的黑夜 (曲﹕顧嘉輝 / 詞﹕林以亮 (宋淇) / 主唱﹕靜婷)

搖搖搖 (曲﹕顧嘉輝 / 詞﹕林以亮 (宋淇) / 主唱﹕靜婷)

花殘淚 (曲﹕顧嘉輝 / 詞﹕林以亮 (宋淇) / 主唱﹕靜婷)

斷絃曲 (曲﹕顧嘉輝 / 詞﹕林以亮 (宋淇) / 主唱﹕靜婷)

神倒魂顛. (曲﹕顧嘉輝 / 詞﹕林以亮 (宋淇) / 主唱﹕靜婷)

转自关平的blog
http://ckwan2007.blogspot.com/2007/08/blog-post_10.html

英国政府跟中国政府达成协议,以“联合公布”形式宣布九七年中国在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还成立了“中英联合联络小组”,双方相谈九七过渡的细节安排。80 年代,每次小组会议前后,香港,甚至全世界的记者都在会议举行地点门外守候,希望从与会人员口中探听到会议内容的片言只字,好回去报道。当时,“联络小组 ”中方首席代表周南在会议后见记者,总喜欢引句古诗,侧面透露一点会议的气氛,记者便把周南称为“诗人”。

引几句古诗,当然未够资格作“ 诗人”,当时香港也曾经有人提出疑问。最近读了宗道一等编著的《周南口述──身在疾风骤雨中》(香港三联版)一书,才了解周南对“诗人”的称谓当之无愧。他自少爱好文学,一直写诗,从新诗写到旧体诗,书中无论名家作品或自己作品都不少,与赵朴初、钱钟书等诗酒唱酬,互增诗作,周南并非单纯作外交官。

我读《周南口述》最主要目的,是希望了他们40年代后期的热血青年,如何从普通热爱文学的大学生,转而当上学运领袖,最后参加共产党。周南出生在东北的官僚家庭,抗战时居住北京,曾入读日治时代的北大,抗战胜利后改读燕京大学,学业未竟便离校,投身共产党的革命事业。

书中有一段谈及香港知名的文化人:宋淇(林以亮)。原来周南的大哥高庆深在念燕京大学时,办过一个文学杂志《燕京文学》,宋淇是成员和撰稿人。宋淇生于富贵世家,父亲是当过外交官的大学教授和戏剧家宋春舫。周南书中说,宋淇在燕园时是体育健将,田径篮球皆精。当时宋淇与另一好友吴兴华都是燕大外文系才子,中,英俱出众,有笔名叫宋梯芬。

宋淇在四十年代末来香港定居,他是香港的名翻译家,曾任职美国新闻处、各大电影公司,后来加入中文大学,当校长助理兼翻译专家。1996年病逝。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海内外有关红楼梦的书录

$
0
0
[说梦篇]
  
一、影印本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人民文学出版社,95年1月,定价238元(线装8册)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乙卯本),上海古籍出版社,81年7月第1版,85年6月印刷,定
  
价7.65元(精装1册)。
◆《脂研斋甲戌抄阅再评石头记》,上海古籍出版社,85年9月,定价 4.45元。
◆《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上海古籍出版社,84年6月,定价11.45元。
◆《蒙古王府本石头记》,书目文献出版社,定价300元(精装6册)。
◆《石头记》(苏联列宁格勒藏本),中华书局,86年4月,定价34元(共6册)。
◆《甲辰本红楼梦》,书目文献出版社,89年10月第1版,93年10月印刷,定价170元(精装
  
4册)。
◆《郑振铎藏残本红楼梦》,书目文献出版社,91年12月,定价2.9元。
◆《戚蓼生序本石头记》,文学古籍刊行社,75年6月第1版,88年8月印刷,定价40元(共
  
8册)。
◆《程甲本红楼梦》,书目文献出版社,94年8月,定价205元。
◆《古本小说丛刊·第一辑》(第4、5册为舒元炜序本红楼梦),《古本小说丛刊》编委
  
会编辑,中华书局,87年6月,定价57元(精装五册)。
◆《足本红楼梦》(民国24年上海世界书局排印本),杭州古旧书店,89年6月,定价16元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冯其庸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87年12月-89年4月,定价
  
305元(精装五册)。
  
二、排印本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64年2月第3版,80年2月印刷,定价3.45元(共4册)。
  
◆《红楼梦》,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82年3月,定价4.1
  
元(共3册)。
◆《红楼梦八十回校本、红楼梦后部四十回、红楼梦八十回校字记》,俞平伯校订,人民
  
文学出版社,58年2月第1版,93年11月印刷,定价35.1元(共4册)。
◆《红楼梦》,启功、张俊等校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87年11月,定价35元。
◆《红楼梦》(底本:汪原放标点本),张大宽整理,海南国际新闻中心,93年12月,定
  
价9.8元。
◆《红楼梦》,欧阳健、曲沐等校注,花城出版社,94年1月,定价78元(精装2册)。
  
◆《红楼梦》,启功、张俊等校注,中华书局,98年9月,定价89元(精装3册)。
◆《红楼梦》,赵俊珍等校点,四川文艺出版社,98年11月第3版,定价20元。
  
三、评点本
  
◆《红楼梦》(三家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88年2月,定价14.4元(平装4册)。
◆《八家评批红楼梦》,冯其庸纂校订定,文化艺术出版社,91年9月,定价80元。
◆《红楼梦》,蔡义江校注,浙江文艺出版社,93年10月第1版,96年8月印刷,定价51元
  

◆《脂砚斋评批红楼梦》,黄霖校理,齐鲁书社,94年7月,定价54元。
◆《红楼梦》,王蒙评点,漓江出版社,94年9月,定价48元(平装3册)。
◆《红楼梦》(新评新校古典名著系列),梁归智评校,山西古籍出版社,95年5月,定价
  
83元(精装2册)。
◆《张本红楼梦》,墨人修订批注,湖南出版社,95年12月,定价56.5元(精装2册)。
  
  
◆《红楼梦(回评本)》,林冠夫、蒋文钦等点校注评,广西人民出版社,97年7月,定价5
  
0元(精装本)。
◆《红楼梦》(当代学术名家评点中国古典名著丛书),王志武评点,陕西人民出版社,
  
97年12月,定价59元(精装本)。
  
四、译本
  
◆《Dream of Red Mansions》,杨宪益、戴乃迭译,外文出版社,78年,定价15.25元(
  
精装3册)。
◆《A Dream in Red Mansions》(英文缩写本),黄新渠编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9
  
1年9月,定价15.2元。
  
五、戏曲·电影·电视改编本
  
◆《红楼梦传奇》,陈钟麟填词,江翰校字,大达图书供应社,民国23年3月再版本,定价
  
1.5元(上、下册)。
◆《红楼梦戏曲集》,阿英编,中华书局,78年1月,定价2.45元(上、下册)。
◆《红楼梦(越剧)》,徐进编剧,上海文艺出版社,79年4月,定价0.75元。
◆《红楼梦子弟书》,胡文彬编,春风文艺出版社,83年12月,定价1.05元。
◆《红楼梦说唱集》,胡文彬编,春风文艺出版社,85年3月,定价2.45元。
◆《红楼梦曲艺集》,天津市曲艺团编,春风文艺出版社,85年3月,定价1.10元。
◆《红楼梦话剧集》,赵清阁编剧,四川文艺出版社,85年6月,定价2.25元。
◆《红楼梦》(广播本),胡小伟、谢文芳改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86年12月,定价6元
  
(上、下册)。
◆《红楼梦--根据曹雪芹原著改编》(电视文学),周雷、刘耕路、周岭改编,中国电影出
  
版社,87年7月,定价4.9元(八十回后见圆梦篇)。
◆《电影文学红楼梦》,谢铁骊、谢逢松编剧,北岳文艺出版社,89年4月,定价4.6元。
  
  
  
六、缩写本
  
◆《红楼梦》(节本),茅盾节编,宝文堂书店,82年10月第1版,87年10月印刷,定价4.4
  
元(上、下册)。
◆《红楼梦选粹》(中学生文库),李希凡选评,上海教育出版社,86年11月,定价1.35元
  

◆《<红楼梦>选读》(小图书馆丛书),方建勋选编,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86年9月,定价
  
2.02元。
◆《红楼梦》(少年儿童版),郑渊洁改写,中国电影出版社,87年9月,定价2.6元。
◆《红楼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白话精选文库),陶志芬、胡建英编译,沈阳出版社,92
  
年12月,定价6.5元。
◆《红楼梦》,林冠夫节编,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88年2月,定价4.05元(上、下册)。
  
  
◆《红楼梦》(中学生读用古典名著),郭明艳等主编,长春出版社,95年5月,定价17元。
  
  
◆《红楼梦》(中外文学名著通俗本丛书),李长荣改编,贺信民导读,未来出版社,96年
  
6月,定价22.6元。
◆《红楼梦》(现代白话版),王文群主译,太白文艺出版社,96年2月,定价60元(2册)
  

◆《红楼梦》(毛泽东评点青少年版),李云改编,青海人民出版社,98年12月,定价22.8
  
元。
◆《红楼梦》(中国古典文学八大名著白话精缩),曹怀新缩编,华语教学出版社,93年,
  
定价9.4元。
◆《红楼梦》(少年版),西芹、思芹改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94年12月,定价5.8元。
  
  
◆《红楼梦》(中国八大文学经典·启蒙本),华楠改编,武汉出版社,94年10月,定价11
  
元。
◆《红楼梦》(古典文学名著缩写插图本),刘心武缩写,接力出版社,94年12月,定价16
  
.5元。
◆《彩图红楼梦故事》,夏天改写,浙江古籍出版社,96年5月,定价14.4元。
◆《红楼梦》(中国古典小说名著新编丛书),董文成改编,书目文献出版社,94年2月,定
  
价7.5元。
◆《红楼梦--石头的震憾》(白话中国古典精萃文库卷四十一),齐东平编著,春风文艺出
  
版社,92年9月,定价4.38元。
◆《失去的大观园--红楼梦》(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康新来著编,河北人民出版社,88年
  
8月,定价2.5元。
◆《林黛玉笔记》,喻血轮,河北人民出版社,87年8月,定价1.15元。
◆《红楼梦人物系列:凤姐》,路振平、汤洋辑录,湖南文艺出版社,97年5月,定价13.
  
2元。
◆《红楼梦人物系列:贾宝玉和丫环们》,路振平、汤洋辑录,湖南文艺出版社,97年5月
  
,定价14.1元。
◆《红楼梦人物系列:贾宝玉与林黛玉》,路振平、汤洋辑录,湖南文艺出版社,97年5月
  
,定价20.8元。
◆《红楼梦故事》(古典名著故事集锦),李大宽编,岳麓书社,94年9月,定价7.8元。
  
  
◆《红楼梦故事天天讲》(故事王国精萃之5),曾子玲改写,中国藏学出版社,94年12月
  
,定价5.6元。
◆《红楼梦故事》(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故事金库),徐君、宗慧编写,少年儿童出版社,
  
98年2月,定价10元。
◆《红楼梦之双玉情缘》,孙逊编著,[台湾]旗磊文化,2001年4月,定价NT$169元。
  
  
  
[圆梦篇]
  
一、探佚研究及补佚类续书
  
◆《石头记探佚》,梁归智著,山西人民出版社,83年5月,定价0.98元。  
◆《石头记探佚》(增订本),梁归智著,山西教育出版社,92年10月,定价11.2元(精
  
装)。  
◆《被迷失的世界--红楼梦佚话》,梁归智著,北岳文艺出版社,87年11月,定价1.75元
  
。  
◆《论红楼梦佚稿》,蔡义江著,浙江古籍出版社,89年8月,定价4.6元。  
◆《红楼梦新探》,王湘浩著,吉林大学出版社,93年12月,定价5元。  
◆《秦可卿之死》,刘心武著,华艺出版社,94年5月,定价5.9元。  
◆《红楼梦的庐山真面》,石建国等著,94年(家印本)。  
◆《红楼三钗之谜》,刘心武著,华艺出版社,99年9月,定价17元。
◆《红楼梦新补》,张之著,山西人民出版社,84年12月,定价2.15元。  
◆《红楼梦--根据曹雪芹原意新续》(电视文学),周雷、刘耕路、周岭改编,中国电影出
  
版社,87年7月,定价2.2元。
◆《红楼梦新续》,周玉清著,团结出版社,90年3月,定价4.95元。  
◆《红楼遗事》,都钟秀著,中国文学出版社,94年4月,定价7.8元。  
◆《红楼梦的真故事》,周汝昌著,华艺出版社,95年12月,定价15元。  
◆《红楼佚貂本事》,石建国著,96年7月(家印本)。  
  
二、外传类续书
  
◆《龄官》,刘肇霖著,青海人民出版社,83年2月,定价0.62元。  
◆《司棋》(红楼梦外编之一),金寄水著,山西人民出版社,81年8月第1版,85年12月印
  
刷,定价0.55元。  
◆《芳官》(红楼梦外编之二),钱世明著,北岳文艺出版社,88年8月,定价1.40元。  
  
◆《馒头庵》(红楼梦外编之三),苗培时著,北岳文艺出版社,87年12月,定价1.30元。
  
  
◆《红楼梦人物素描》,徐慰忱著,[台湾]五洲出版社,1984年2月,定价120元。
◆《红楼外传》,萧赛著,四川文艺出版社,85年12月,定价4.76元(上、下册)。  
◆《秦可卿与宁国府》,周玉清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92年9月,定价5.9元。  
◆《金陵十二钗》,周玉清著,四川人民出版社,98年11月,定价50元(共4册)。  
  
三、其他续书
  
◆《秦续红楼梦》(红楼续书选),秦子忱撰,杨力生、钟离叔校点,春风文艺出版社,
  
85年4月,定价3.45元。  
◆《海续红楼梦》(红楼续书选),[清]海圃主人撰,杨华校点,春风文艺出版社,87年
  
10月,定价3.4元。  
◆《后红楼梦》(红楼续书选),逍遥子撰,韩锡铎、卜维义校点,春风文艺出版社,85
  
年1月,定价2.8元。  
◆《红楼复梦》(红楼续书选),[清]小和山樵南阳氏撰,孙钧等校点,春风文艺出版社
  
,88年4月,定价4.75元(上、下册)。  
◆《红楼梦补》(红楼续书选),归锄子撰,韩锡铎校点,春风文艺出版社,87年9月,定
  
价3.95元。  
◆《红楼幻梦》(红楼续书选),花月痴人撰,杨爱群校点,春风文艺出版社,88年10月
  
,定价3.9元。  
◆《绮楼重梦》(红楼梦资料丛书·续书),兰皋主人撰,印加校点,北京大学出版社,
  
90年2月,定价7.95元。  
◆《红楼梦影》(红楼梦资料丛书·续书),云槎外史撰,尉仰茄校点,北京大学出版社
  
,88年1月,定价2.35元。  
◆《补红楼梦》(红楼梦资料丛书·续书),朗懁山樵撰,李凡校点,北京大学出版社,
  
88年10月,定价5.8元。  
◆《增补红楼梦》(红楼梦资料丛书·续书),朗懁山樵撰,李凡校点,北京大学出版社
  
,88年11月,定价3.85元。  
◆《红楼真梦》(红楼梦资料丛书·续书),郭则云撰,华云校点,北京大学出版社,88
  
年7月,定价8.8元。  
◆《红楼圆梦》(红楼梦资料丛书·续书),临鹤山人撰,杨存田校点,北京大学出版社
  
,88年3月,定价2.6元。  
◆《续红楼梦新编、续红楼梦稿》(红楼梦资料丛书·续书),海圃主人、张曜孙等撰,
  
王世明、李鼎霞等校点,北京大学出版社,90年2月,定价8.8元。  
◆《红楼续梦》,姜凌编撰,中国文联出版公司,92年12月,定价16.8元(3册)。  
◆《红楼惊梦》(红楼四梦丛书),司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93年7月,定价19.8元。
  
  
◆《新石头记》,[清]吴趼人著,王立言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86年3月,定价1.5元。
  
  
◆《痴情司》,[香港]亦舒著,海天出版社,96年9月第1版,98年6月印刷,定价9.8元。
  
  
◆《红楼欢梦》,应广璐著,[台湾]禾马出版社,1997年9月,定价NT$180元。
◆《红楼梦续:后四十回新编》,崔耀华著,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年1月,定价19.8元。
  
  
  
四、仿作
  
◆《红闺春梦》,[清]竹秋氏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94年1月,定价23.8元(共3册)。
  
  
◆《青楼梦》(一名《倚红小史》),[清]慕真山人著,潇湘侍者评,李蔚华校注,三秦
  
出版社,88年4月,定价5.2元。  
◆《品花宝鉴》,[清]陈森撰,高照校点,宝文堂书店,89年12月,定价9.65元(上、下
  
册)。  
◆《九尾狐》,梦花馆主著,觉园、秦克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97年7月,定价13.6元。
  
  
◆《金石缘》(明清小说十部系列),佚名著,胡云富点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92年
  
8月,定价5.5元。
◆《侠凤奇缘》,李涵秋著,裴效维校点,漓江出版社,87年7月,定价3.6元。
◆《小红楼》,冯玉奇著,长江文艺出版社,94年4月,定价6.9元。
◆《海上花列传》,韩邦庆著,典耀整理,人民文学出版社,82年2月第1版,85年8月印刷
  
,定价3.6元。
◆《花月痕》,魏秀仁著,杜维沫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82年5月第1版,87年9月印刷,
  
定价2.55元。
◆《一层楼》,尹湛纳希著,甲乙木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83年3月第3版,定价1.05元
  

◆《泣红亭》,尹湛纳希著,曹都、陈定宇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81年7月,定价0.81元
  

◆《镜花缘》,李汝珍著,绕友鹤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55年4月第1版,87年12月印刷
  
,定价3.95元。
◆《泪珠缘》(明清艳情小说丛书),天生我虚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93年10月,定价
  
14.2元。
◆《花田金玉缘》(红楼梦资料丛书·仿作),[清]不著撰人,印加点校,北京大学出版
  
社,90年2月,定价2.9元。  
◆《水石缘》(红楼梦资料丛书·仿作),[清]李春荣撰,薛潮点校,北京大学出版社,
  
90年2月,定价2.9元。  
◆《风月梦》(红楼梦资料丛书·仿作),[清]邗上蒙人撰,华云点校,北京大学出版社
  
,90年2月,定价3.9元。  
◆《玉楼梦》,[朝鲜]南永鲁著,韦旭升整理翻译,北岳文艺出版社,89年10月第1版,9
  
2年9月印刷,定价13.5元。  
◆《瑶华传》(中国神怪小说大系之5),丁秉仁撰,袁建点校,辽沈书社,92年3月,定
  
价6.8元。  
◆《儿女英雄传》,文康著,上海古籍出版社,91年10月,定价6.65元。  
◆《兰花梦奇传》,[清]吟梅山人著,闻今校点,齐鲁书社,90年2月,定价6.4元。
◆《海上花魅影》,佚名著,马凌整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93年8月,定价6元。  
  
  
  
[析梦篇]
  
  一、红楼梦与传统文化
  
◆《漫说红楼》,张毕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78年9月,定价1.55元。  
◆《红楼佛影》,张毕来著,上海文艺出版社,79年6月,定价0.47元。
◆《贾府书声》,张毕来著,上海文艺出版社,83年5月,定价0.49元。  
◆《谈<红楼梦>》,张毕来著,知识出版社,85年5月,定价1.83元。  
◆《红楼梦主题论》,佟雪著,江西人民出版社,79年3月,定价0.4元。
◆《红楼梦论稿》,蒋和森著,人民文学出版社,81年9月第2版,定价1.2元。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余英时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78年1月初版,87年6月
  
印刷,定价NT$120元。  
◆《曹雪芹和<红楼梦>》,冯尔康著,中华书局,86年8月,定价0.41元。  
◆《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萨孟武著,岳麓书社,88年1月,定价1.25元。  
◆《从<红楼梦>看中华文化》,成穷著,三联书店上海分店,94年4月,定价9.8元。
◆《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李(吉力)著,知识出版社,95年8月,定价1
  
2元。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胡晓明著,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96年5月,定价10.
  
8元。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周汝昌、周伦苓著,工人出版社,89年2月,定价3.25元。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周汝昌著,华艺出版社,98年7月,定价15元。  
◆《走近曹雪芹--红楼梦心理新诠》,刘上生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97年7月,定价1
  
6元。
◆《说梦录》,舒芜著,上海古籍出版社,82年9月,定价1.15元。  
◆《红楼梦纵横谈》,林冠夫著,广西人民出版社,85年12月,定价2.4元。  
◆《红楼梦新探》,曾扬华著,广东人民出版社,87年5月,定价2.9元。  
◆《漫步大观园》,曾扬华著,江苏古籍出版社,92年1月,定价5.3元。  
◆《末世悲歌红楼梦》,曾扬华著,汕头大学出版社,97年7月,定价15元。  
◆《红边脞语》,胡文彬著,辽宁人民出版社,86年6月,定价1.55元。  
◆《人与梦--红楼梦的现代解释》,单世联著,广东旅游出版社,95年5月,定价8.8元。
  
  
◆《红楼禅话》,李哲良著,河南人民出版社,99年4月,定价21元。  
◆《封建末世破天的武器--红楼梦迷宫剖析论红学的悲喜剧》,杜福华著,中州古籍出版
  
社,95年2月,定价16.8元。  
◆《贾宝玉与大观园》,胡文炜著,华艺出版社,95年12月,定价11.8元。  
◆《红楼说梦》,王大方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90年3月,定价36元。  
◆《红楼梦社经面面观》,谭立刚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91年12月,定价NT$540元
  

◆《说不尽的<红楼梦>》,端木蕻良著,上海书店,93年8月,定价5.2元。  
◆《红楼释梦》,严明,[台湾]洪叶出版社,95年12月,定价NT$320元。
◆《红楼非梦》,李国文著,中央编译出版社,97年1月,定价11元。  
◆《何处是归程--从<红楼梦>看曹雪芹对生命家园的探寻》,王达敏,大象出版社,97年
  
4月,定价5.5元。
◆《奇评曹雪芹与红楼梦》(问疑篇),马熙骅著,内蒙古文化出版社,98年11月,定价44
  
元(上、下卷)。  
◆《红楼醒梦》,牧惠著,百花文艺出版社,99年1月,定价15元。  
◆《逍遥读<红楼>》,朱健著,岳麓书社,99年4月,定价9.8元。
◆《我读红楼》,程贤章著,花城出版社,99年6月,定价15元。
◆《红楼梦中的宁国府》,陈美玲著,[台湾]文津出版社,99年5月,定价NT$200元。
◆《漫说红楼》,张庆善、刘永良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5月,定价7.2元。
◆《金瓶梅与红楼梦》,王乃骥著,[台湾]里仁书局,2001年6月,定价NT$260元。
  
二、红学史论  
  
◆《红学史稿》,韩进廉著,河北人民出版社,82年9月,定价1.6元。  
◆《红楼研究小史稿》,郭豫适著,上海文艺出版社,80年1月,定价0.52元。
◆《红楼研究小史续稿》,郭豫适著,上海文艺出版社,81年8月,定价1.1元。  
◆《红学》,刘梦溪著,文化艺术出版社,90年12月,定价4.8元。  
◆《红楼梦与百年中国》,刘梦溪著,河北教育出版社,99年1月,定价25元。  
◆《红楼梦研究史论》,白盾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97年7月,定价32.5元。  
◆《红楼祭--20世纪中国一个奇特文化现象之破译》,胡邦炜著,四川人民出版社,98年
  
12月,定价12元。  
◆《红学百年风云录》,欧阳健、曲沐、吴国柱著,浙江古籍出版社,99年12月,定价29
  
.8元。
◆《红学与二十世纪学术思想》(旸谷文丛),陈维昭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3月
  
,定价15元。
  
三、人物论
  
◆《红楼梦人物论》,太愚著,国际文化服务社,1949年1月再版。  
◆《红楼梦人物论》,佟雪著,江西人民出版社,78年10月。
◆《红楼梦人物论》,王昆仑著,三联书店,83年9月第1版,85年5月印刷,定价2.00元。
  
  
◆《论凤姐》,王朝闻著,百花文艺出版社,80年4月,定价2.75元(精装)。  
◆《论凤姐》,王朝闻著,四川人民出版社,84年7月,定价3.25元(上、下卷)。  
◆《红楼梦人物冲突论》,王志武著,陕西人民出版社,85年11月,定价1.2元。
◆《"钗黛合一"新论》,吴晓南著,广东人民出版社,85年12月,定价1.00元。
◆《红楼梦的背景与人物》,朱眉叔著,辽宁大学出版社,86年7月,定价2.4元。
◆《红楼梦人物新析》,吴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87年4月,定价2.6元。
◆《红楼梦人物论--一九八四年全国红学讨论会论文选》,贵州省红学会编,贵州人民出
  
版社,88年2月,定价2.4元。
◆《阳刚的隳沉--从宝玉的男女观谈中国男子气质的消长轨迹》,范扬著,国际文化出版
  
社,88年8月,定价2.2元。
◆《红楼梦配角塑造艺术》,周书文著,江西人民出版社,88年9月,定价2.4元。
◆《红楼梦的重要女性》,梅苑著,[台北]商务印书馆,1992年10月第二版,定价NT$150
  
元。
◆《红楼梦杂记》,宣建人著,[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93年8月,定价NT$38
  
0元。
◆《红楼梦的心理世界》,杜景华著,北京燕山出版社,93年10月,定价6.5元。
◆《金瓶梅与红楼梦人物比较》,冯子礼著,南京出版社,93年12月,定价4.8元。
◆《儿女情长话红楼》,子旭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94年6月,定价6.6元。
◆《新人贾宝玉论》,尚友萍著,河北大学出版社,94年3月,定价4.5元。
◆《红楼梦人物介绍》,李君侠编著,台湾商务印书馆,95年11月第2版,定价NT$200元。
  
  
◆《红楼梦人物对话艺术》,朱邦国著,新疆人民出版社,95年4月,定价7.8元。
◆《漫话<红楼>奴婢》,周锡山著,上海文化出版社,95年12月,定价4.8元。
◆《论红楼梦人物形象》,李锦文著,人民日报出版社,96年10月,定价22.8元。
◆《眼前春色梦中人》,王启忠著,百花文艺出版社,97年4月,定价12元。  
◆《红楼梦人物新论》,周五纯著,三秦出版社,97年8月,定价12元。
◆《林黛玉的悲剧》,李品珍著,广东旅游出版社,98年12月,定价11.5元。  
◆《红楼梦精解》,王志尧、仝海天著,河南文艺出版社,99年1月,定价18元。
◆《红楼梦谫论》,薛瑞生著,太白文艺出版社,98年1月,定价23.8元。  
◆《红楼梦人物研究》,郭玉雯著,[台湾]里仁书局,98年9月,定价NT$300元。
◆《解读红楼梦》,子旭著,[台湾]云龙出版社,99年1月,定价NT$250元。
◆《红楼梦宝藏》,高语罕著,四川文艺出版社,99年7月,定价14元。
◆《红楼梦与政治人物》,司马璐著,台湾商务出版社,2000年2月,定价NT$150元。
◆《红楼梦里的小姐与丫鬟》,陈美玲著,[台湾]文津出版社,2001年8月,定价NT$200元
  

  
四、艺术论
  
◆《红楼梦艺术论》,徐迟著,上海文艺出版社,80年5月,定价0.5元。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周中明著,漓江出版社,82年10月,定价1.32元。
◆《红楼梦艺术论》,中国《红楼梦》学会秘书处编,齐鲁书社,83年8月,定价1.7元。
  
  
◆《红楼梦的修辞艺术》,林兴仁著,福建教育出版社,84年12月,定价0.84元。
◆《红楼梦谈艺录》,陈诏著,宁夏人民出版社,85年8月,定价0.9元。
◆《红楼梦谈艺录》,陈诏著,上海人民出版社,93年12月,定价4.6元。
◆《红楼梦开卷录》,吕启祥著,陕西人民出版社,87年9月,定价5元(精装)。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卢兴基、高鸣鸾编,语文出版社,85年8月,定价1.9元。
◆《红楼梦艺术探》,王昌定著,浙江文艺出版社,85年10月,定价1.25元。
◆《红楼艺境探奇》,姜耕玉著,重庆出版社,86年12月,定价1.75元。
◆《红楼梦艺术技巧论》,傅憎享著,春风文艺出版社,86年1月,定价2.00元。
◆《红楼采珠》,薛瑞生著,百花文艺出版社,86年2月,定价2.00元。
◆《红楼梦艺术管探》,杜景华著,中州古籍出版社,87年4月,定价1.65元。
◆《<红楼梦>艺术美》,罗宪敏著,湖南文艺出版社,88年7月,定价2.5元。
◆《红楼探秘》,冯育栋著,北岳文艺出版社,89年5月,定价2.9元。
◆《说情--红楼艺境探幽》,李希凡著,人民日报出版社,89年5月,定价2.7元。
◆《红楼梦语言美鉴赏》,何士龙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89年4月,定价4.5元。
◆《红楼梦——迷人的艺术世界》,周中明著,[台北]贯雅文化事业公司,89年10月,定
  
价NT$280元。
◆《红楼梦艺术论》,段启明著,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90年9月第2版,定价4元。
◆《红楼梦的艺术世界》,周书文著,书目文献出版社,90年11月,定价7.45元。
◆《红楼梦的奇与美》,李广柏著,三环出版社,90年5月,定价5元。
◆《红楼启示录》,王蒙著,三联书店,91年5月,定价5.2元。
◆《红楼梦探--对后四十回的研究与赏析》,宋浩庆著,北京燕山出版社,92年4月,定价
  
7.2元。
◆《红楼寻真录》,夏荷著,甘肃人民出版社,93年2月,定价2.9元。
◆《红楼梦的写作技巧》,[台湾]墨人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93年4月,定价4.55元。
  
  
◆《红楼梦魅力探秘》,周思源著,文化艺术出版社,94年5月,定价8元。
◆《红楼梦艺术论》,陈继征著,西安交大出版社,94年7月,定价7.5元。
◆《红楼梦艺术探骊》,陶恂若著,中州古籍出版社,94年12月,定价12.5元。
◆《跨时代的超越--红楼梦叙事艺术新论》,李庆信著,巴蜀书社,95年5月,定价12元。
  
  
◆《红楼艺术》,周汝昌著,人民文学出版社,95年9月,定价13.9元。
◆《红楼梦的语言》,吴竞存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96年7月,定价16.5元。  
◆《红楼拾萃》,贺信民著,西北大学出版社,96年10月,定价13.5元。  
◆《红楼梦艺术世界》,李希凡著,文化艺术出版社,96年10月,定价19.80元。  
◆《曹雪芹文艺思想新探》,翟胜健著,北京大学出版社,97年4月,定价11.8元。  
◆《红楼梦对话研究》,孙爱玲著,北京大学出版社,97年9月,定价16元。  
◆《红楼撷英》,邸瑞平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97年12月,定价20元。  
◆《红楼梦梦幻世界解析》,王佩琴著,[台湾]文津出版社,97年12月,定价NT$180元。
  
  
◆《说话的诀窍》,杜永道著,语文出版社,98年4月,定价12元。
◆《红楼梦叙事》,王彬著,中国工人出版社,98年5月,定价15元。  
◆《红楼梦的文学价值》,罗德湛著,[台湾]东大图书公司,98年10月增订再版,定价NT
  
$260元。
◆《红楼梦创作方法论》,周思源著,文化艺术出版社,98年12月,定价15元。
◆《<红楼梦>的空间叙事》,张世君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9年11月,定价19元。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与旋律美》,唐富龄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定价16元。
  
  
  
  
五、杂论
  
◆《<红楼梦>西游记》,林以亮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76年9月,定价NT$100元。
  
  
◆《三国梦会红楼》,陈瑞秀,[台湾]淑馨出版社,95年12月,定价NT$280元。
◆《红楼梦中的建筑研究》,关华山著,[台湾]境与象出版社,84年5月初版;88年10月再
  
版,定价NT$250元。
◆《漫话中国古典名著--漫话红楼说管理》,李学忠、张书贤主编,人民中国出版社,93
  
年10月,定价3.85元。  
◆《红楼医话》,汪佩琴著,学林出版社,87年12月,定价1.1元。  
◆《红楼医事》,沈庆法著,上海书店出版社,98年1月,定价7.8元。  
◆《红楼四话(医、药、茶、花)》,高振达著,中州古籍出版社,89年10月,定价2.3元
  
。  
◆《<红楼梦>饮食谱》,秦一民著,华岳文艺出版社,88年3月,定价1.65元。  
◆《红楼梦食膳与戏曲》,孟庆丽著,天津古籍出版社,93年12月,定价2.8元。
◆《红楼梦经典食谱》,季蔷,[台湾]龙吟出版社,1994年7月,定价NT$240元(精装)。
  
  
◆《红楼梦的饮食文化》,陈诏著,台湾商务印书馆,95年,定价NT$160元。
◆《读红楼话人才》,孙宝义著,知识出版社,95年5月,定价9元。  
◆《王熙凤与三十六计》,传薪编著,华文出版社,93年6月,定价4.2元。  
◆《<红楼梦>与三十六计》,范传新编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98年1月,定价7.5元。  
  
  
◆《红楼梦中的工艺品》,都一兵著,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90年3月,定价2.00元。  
  
◆《红楼梦风俗趣谈》,叶大兵、叶丽娅著,辽宁大学出版社,90年3月,定价2.8元。  
  
  
◆《红楼梦艺术与珍奇》,李一芝著,文津出版社,91年11月,定价5.6元。  
◆《红楼美食大观》,蒋荣荣等编著,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89年5月第1版,92年8月印刷
  
,定价8.2元(精装)。  
◆《红楼梦的养生之道》,杨在钧著,[台湾]派色文化出版社,97年1月,定价NT$220元。
  
  
◆《红楼法事》,王志刚、张少侠编著,甘肃人民出版社,89年9月,定价3元。  
◆《为人处世与<红楼梦>》,彭洋、冯艳冰著,广西民族出版社,95年9月,定价13.8元。
  
  
◆《红楼梦爱情美学》,阎承利著,黄河出版社,91年3月,定价2.6元。  
◆《红楼梦性爱揭秘》,聂鑫森、聂鑫汉著,漓江出版社,94年4月,定价5.85元。
◆《红楼里的灰色世界--<红楼梦>哲理散步》,王亚民、石倬英著,陕西人民出版社,91
  
年6月,定价5.8元。  
◆《红楼梦哲学精神--石头的生命循环与悲剧指归》,梅新林著,学林出版社,95年5月,
  
定价14.5元。  
◆《毛泽东与红楼梦》,盛巽昌编著,广西人民出版社,97年5月,定价7.2元。
◆《论曹雪芹的美学思想》,苏鸿昌著,重庆出版社,84年6月,定价0.8元。  
◆《曹雪芹美学思想》,李传龙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87年10月,定价3.5元。
◆《红楼梦与戏曲比较研究》,徐扶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84年12月,定价1.05元。  
  
  
◆《曹雪芹的早期传奇创作》,孙永旭著,敦煌文艺出版社,91年8月,定价2.65元。
◆《<一层楼>、<泣红亭>与<红楼梦>》,扎拉嘎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84年3月,定价0
  
.85元。
◆《谁解红楼梦中梦》,谭立刚,[台北]新文丰出版社,94年,定价NT$500元。
◆《风花雪月话红楼》,李宁、侯江著,[台湾]旺文社,94年8月,定价NT$160元。
◆《清代金融话红楼》,谭立刚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94年12月,定价NT$335元。
  
  
◆《红楼梦与禅》,圆香著,[台湾]佛光出版社,1998年修订版,定价NT$150元。
◆《成商在人--商人妙解<红楼梦>》(智读名著丛书),李文庠、李睿著,河南人民出版社
  
,98年10月,定价14.5元。
◆《谋勇情幻 指点人生--读<红楼>洞达处世》,李文庠、李睿等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0年6月,定价12元。
  
  
  
  
  
[入梦篇]
  
一、入门类  
  
◆《红学入门--小说·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常识手册》,周雷、刘耕路、周岭编写,中国
  
电影出版社,87年6月,定价0.6元。  
◆《荧屏红楼--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主要人物、演员及故事介绍》,大勤、晓颂编,华岳
  
文艺出版社,87年6月,定价1.2元。  
◆《宝黛话红楼》,陈晓旭等著,花山文艺出版社,87年3月,定价1.4元。
◆《红楼梦十讲》,邢治平著,[台湾]木铎出版社,87年7月,定价NT$200元。
◆《红楼梦忆--电视剧<红楼梦>拍摄散记》,邓云乡著,巴蜀书社,88年3月,定价3.46元
  
。  
◆《红楼梦导读》(中华文化要籍导读丛书),邓云乡著,巴蜀书社,91年4月,定价5.5
  
元。  
◆《红楼梦引论》,曾扬华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88年5月,定价5元。  
◆《红楼梦妙语》,冯艳冰、彭洋编选评点,漓江出版社,93年3月,定价5.75元。  
◆《红楼梦趣谈》,万萍著,江西人民出版社,89年7月,定价1.7元。  
◆《红楼梦轶事》,罗宗阳著,江西人民出版社,89年7月,定价2.0元。  
◆《红楼梦在国外》(文史知识文库),胡文彬著,中华书局,93年11月,定价4.9元。  
  
  
◆《红学》,刘梦溪著,文化艺术出版社,90年12月,定价4.8元。  
◆《红楼梦鉴赏百解》,白维国等著,辽宁民族出版社,89年10月,定价2.4元。  
◆《红楼梦的历程》,周汝昌、周建临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89年8月,定价2.55元。  
  
  
◆《红楼梦之谜》,上海市红楼梦学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94年1月,定价10.8元。  
  
◆《红楼梦之谜》,张学举等编,文化艺术出版社,95年2月,定价15.8元。  
◆《红楼梦中的悬案》,胡邦炜著,四川人民出版社,94年6月,定价8元。  
◆《红楼梦趣谈与索解》,张国风著,春风文艺出版社,97年10月,定价16元。  
◆《红楼梦之谜》,赵国栋著,中州古籍出版社,98年9月,定价17.5元。  
◆《从金瓶梅到红楼梦》,徐君慧著,广西人民出版社,87年10月,定价2.25元。  
◆《红楼梦大观》,邸瑞平、王士超、潘宝明、宋德胤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91年10月
  
,定价18元。  
◆《石破天惊识红楼》,盛瑞裕著,云南人民出版社,99年9月,定价18.2元。  
  
二、辞典类  
  
◆《红楼梦辞典》,杨为珍、郭荣光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86年10月,定价5.1元(精装
  
)。  
◆《红楼梦鉴赏辞典》,上海市红楼梦学会、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编,上海古籍出版
  
社,88年5月,定价7.65元。  
◆《红楼梦辞典》,周汝昌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87年12月,定价11元(精装)。  
◆《红楼梦大辞典》,冯其庸、李希凡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90年1月第1版,91年11月
  
印刷,定价32元。  
◆《红楼梦人物辞典》,施宝义等编,广西人民出版社,89年5月,定价8.5元(精装)。  
  
  
◆《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贺新辉主编,紫禁城出版社,90年6月,定价10.8元。
◆《红楼梦语言辞典》,周定一主编,商务印书馆,95年11月,定价65元(精装)。
◆《红楼梦四字格辞典》,高增良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96年9月,定价38元。  
  
  
◆《红楼梦成语辞典》,高歌东、张志清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97年5月,定价35元
  
。  
  
三、索引类  
  
◆《红楼梦书录》,一粟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81年7月,定价1.6元。  
◆《红楼梦叙录》,胡文彬编著,吉林人民出版社,80年6月,定价1.00元。  
◆《台湾所见红楼梦研究书目》,那宗训编,[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82年9月,定价365
  
元。
◆《红楼梦研究论文资料索引》,顾平旦主编,书目文献出版社,83年12月,定价1.36元
  
。  
◆《百二十回<红楼梦>人名索引》,[香港]何锦阶、邢颂恩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87年
  
8月,定价1.3元;[香港]集贤社,84年8月初版,定价HK$20元。
◆《红楼梦最新研究论著目录》,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情报服务部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88年2月,定价1.8元。  
◆《红楼梦亲眷谱》,何蕴理著,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94年8月,定价8元。  
◆《红楼梦人物谱》(修订版),朱一玄著,百花文艺出版社,97年8月,定价11.2元。  
  
  
  
四、资料类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一粟编,中华书局,63年12月第1版,85年9月
  
印刷,定价4.2元(共二册)。  
◆《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中华书局,75年3月,定价
  
1.00元。
◆《李煦奏摺》,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中华书局,76年5月,定价1.1元。  
◆《<新译红楼梦>回批》,[清]哈斯宝著,亦邻真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79年2月,定价
  
0.35元。
◆《全部百二十回红楼梦评赞》,王云香著,[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80年2月,定价NT$
  
85元。
◆《李士桢李煦父子年谱》,王利器著,北京出版社,83年8月,定价2.7元。  
◆《雍正帝及其密摺制度研究》(增订第二版),杨启樵著,三联书店香港分店,85年9月
  
,定价HK$60元。
◆《清代北京竹枝词(十三种)》,杨米人等著,路工编选,北京古籍出版社,82年1月,
  
定价0.78元。
◆《曹雪芹家世、红楼梦文物图录》,冯其庸编著,三联书店香港分店,83年12月,定价
  
HK$88元。  
◆《红楼梦资料汇编》,朱一玄编,南开大学出版社,85年9月,定价5.9元。  
◆《楝亭集》,[清]曹寅撰,上海古籍出版社,78年12月,定价2.2元(上、下册)。  
  
◆《懋斋诗钞、四松堂集》,[清]爱新觉罗敦敏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84年4月,定价1
  
.65元。
◆《春柳堂诗稿、高兰墅集》,[清]张宜泉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84年4月,定价0.78元
  

◆《绿烟琐窗集、枣窗闲笔》,[清]富察明义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84年4月,定价1.1
  
0元。
◆《延芬室集》,[清]爱新觉罗·永忠著,上海古籍出版社,90年7月,定价49元。
◆《高鹗诗文集》,胡文彬、周雷编注,百花文艺出版社,84年9月,定价1.5元。
◆《王伯沆红楼梦批语汇录》,王伯沆批,江苏古籍出版社,85年1月,定价6.1元(上、
  
下册)。  
◆《桐花凤阁评红楼梦辑录》,[清]陈其泰评,刘操南辑,天津人民出版社,81年10月,
  
定价1.15元。
◆《<红楼梦>刘履芬批语辑录》,王卫民辑,书目文献出版社,87年12月,定价1.25元。
  
  
◆《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录》,[法国]陈庆浩编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87年8月,定
  
价6.6元。
◆《红楼梦脂评校录》,朱一玄编著,齐鲁书社,86年9月,定价4.4元。
◆《红楼梦考评六种(红楼梦研究资料丛书)》,人民中国出版社,92年12月,定价90元
  
(内含:《红楼梦抉微》、《红楼梦评赞》、《红楼梦偶说》、《红楼梦广义》、《红楼
  
梦精义》、《读<红楼梦>杂记》)。
◆《读红楼梦随笔》,[清]佚名氏撰,巴蜀书社,84年9月,定价7.5元。
◆《瓶外卮言》(据天津书局1940年版影印),姚灵犀著,天津古籍书店,89年11月,定
  
价3.5元。
◆《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北京燕山出版社,90年5月,定价100元。
◆《红楼梦补义(外一种)》,[清]佚名氏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96年12月,定价380元
  
(线装四册,内含:《红楼梦补义》一册、《红楼梦真谛》三册)。
◆《石头记微言》,北京图书馆出版社,96年12月,定价920元(线装八册)。
◆《红楼梦批语偏全》,[美]浦安迪编释,[台湾]南天书局,97年10月,定价NT$600元。
  
  
  
五、杂著类  
  
◆《红楼摘星——红楼梦十二星座》,风雨、琉璃著,[台湾]生智出版社,99年11月,定
  
价NT$250元。
◆《<石头记>交响曲》,胡风著,湖南文艺出版社,86年7月,定价0.43元。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邮票赏析》,青水著,辽宁大学出版社,86年4月,定价0.5元。
  
  
◆《上海大观园导游》,夏治淦执笔,上海人民出版社,90年3月,定价1.2元。  
◆《上海大观园》,何明云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91年11月,定价2.25元。  
◆《北京大观园》,吴东炬编著,北京旅游出版社,88年8月,定价1.3元。  
◆《红楼梦人物印谱》,倪品之治印,北京市中国书店,87年12月,定价1.6元。
◆《红楼梦诗词书法艺术》,石华东书,吉林摄影出版社,94年10月,定价12元。
◆《红楼梦诗词多体钢笔字帖》,司马彦书,广西民族出版社,96年7月,定价8元。
◆《诗评红楼梦》,栾继显著,山东人民出版社,93年12月,定价3.9元。
◆《红楼吟》,黄龙著,南京出版社,92年4月,定价5.95元。
◆《红楼吟》,徐宝源著,远方出版社,93年11月,定价8元。
◆《红楼全咏》,张燮南著,安徽文艺出版社,93年9月,定价7.5元。
◆《红楼梦外集》,张寿平著,[台湾]淑馨出版社,96年10月,定价NT$380元。
◆《红楼梦人物百图》,戴敦邦绘,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84年第1版,96年8月印刷,定价
  
9.1元。
◆《红楼梦群芳图谱》,戴敦邦图,陈诏文,天津杨柳青画社,87年6月第1版,94年7月印
  
刷,定价6元。
◆《浮生若梦——红楼绘卷》,陈淑芬,[台湾]尖端出版有限公司,99年12月,定价NT$3
  
60元。
◆《红楼梦图咏》(中国古代版画精品系列丛书),[清]改琦绘,河北美术出版社,96年8
  
月,定价25元。
◆《改琦评传》,何延吉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98年2月,定价20.8元。
◆《民间珍品图说红楼梦》,王树村著,[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6年1月,定价NT$850元
  

◆《曹雪芹紮燕风箏图谱考工志》,费保龄绘图,[台湾]汉声杂志社,1998年9月,定价N
  
T$1260元(上册《图谱》,下册《考工志》)。
◆《戴敦邦新绘全本红楼梦》,戴敦邦绘画、史良昭编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
  
定价160元。
◆《红楼梦红楼情》,杨庆亮著,[台湾]曹溪文化有限公司,2000年9月,定价NT$280元。
  
  
◆《红楼画集》,人民大会堂编辑,天津药材公司。
◆《红楼梦人物谱》(工艺美术内部参考丛书),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
  
  
  
[解梦篇]
  
  一、注释
  
◆《红楼梦注释》,北京维尼纶厂、北京师大中文系《红楼梦》注释小组,75年7月(上、
  
下册)。  
◆《<红楼梦>注释》,徐振贵、李伯齐、戴磊编著,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通讯》75年第
  
3期)。  
◆《红楼梦注释》,徐振贵、李伯齐、戴磊编著,山东人民出版社,77年10月,定价1.16
  
元。  
◆《红楼梦注评》,毛德彪、朱俊亭等编写,广西人民出版社,81年3月第1版,82年1月印
  
刷,定价1.27元。  
  
二、诗词注解
  
◆《红楼梦诗词选注》,哈尔滨师范学院中文系评红资料组,74年8月(哈尔滨师范学院学
  
报增刊)。  
◆《<红楼梦>诗词评注》,江西大学中文系编印,74年12月。  
◆《红楼梦诗词译释》,江西大学中文系,江西人民出版社,79年12月,定价1.06元。  
  
  
◆《有关曹雪芹诗二十首译注》,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75年4月。  
◆《石头记诗词曲赋注释》,李及编,北京财贸学院编印,80年1月。
◆《<红楼梦>诗词评注》,丁广惠撰稿,王伯英等增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79年5月第1
  
版,80年9月印刷,定价1.25元。  
◆《红楼梦诗词联语评注》,于舟、牛武著,江西人民出版社,80年5月第1版,82年3月印
  
刷,定价0.72元。  
◆《红楼梦诗词联语评注》,于舟、牛武著,江西教育出版社,97年1月,定价9.00元。  
  
  
◆《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蔡义江著,北京出版社,79年10月第1版,82年4月印刷,定
  
价1.1元。  
◆《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蔡义江著,团结出版社,91年7月,定价8.7元。  
◆《红楼梦诗词解析》,刘耕路著,吉林文史出版社,86年4月,定价2.95元。  
◆《红楼梦诗词解析》,刘耕路著,吉林文史出版社,99年1月,定价17元。  
◆《红楼梦诗词浅说》,朱亮采著,[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92年4月,定价NT$450元。
  
  
◆《红楼梦诗曲新评》,谭立刚著,[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92年10月,定价NT$540元。
  
  
◆《红楼梦诗歌精华》,季学原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92年6月,定价4.6元。  
◆《红楼梦诗词鉴赏》,玉乃球等编写,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92年7月,定价4.9元。  
  
  
◆《中国古典小说卷中诗词鉴赏》,李保初、吴修书主编,华文出版社,93年12月第1版,
  
98年1月印刷,定价29.8元。
◆《红楼梦诗词最新全译本》,钟礼平主编,广西民族出版社,94年5月,定价5.6元。  
  
  
◆《红楼梦诗谜赏析》,赖浩明著,97年10月自印本,工本费4元。  
◆《<红楼梦>诗词简注》,王效才编注,重庆出版社,99年4月,定价13元。
◆《诗论红楼梦》,欧丽娟著,[台湾]里仁书局,2001年1月,定价NT$400元。
◆《红楼梦诗词艺术》,张丽华编著,[台湾]方舟出版社,2001年6月,定价NT$280元。
  
  
  
三、文本解读
  
◆《红楼梦符号解读》,林方直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96年1月,定价15元。  
◆《红楼真味》,邹晓丽著,辽宁人民出版社,97年8月,定价12元。  
◆《红楼探幽》,崔耀华著,北京出版社,93年5月,定价9元。  
◆《情解红楼》,崔跃华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99年9月,定价25元。
  
四、索隐
  
◆《灵山忆悟.论红楼梦》,吴灵均著,[台湾]标准书店,72年7月增订版,定价NT$150元
  

◆《红楼梦谜(上篇)》,李知其著,84年12月,香港印行,非卖品。
◆《红楼梦谜(下篇)》,李知其著,85年9月,香港印行,非卖品。
◆《红楼梦谜(续篇)》,李知其著,88年,香港印行,非卖品。
◆《红楼梦谜(二续)》,李知其著,90年,香港印行,非卖品。
◆《红楼梦新解》,潘重规著,[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90年8月重版,HK$48元。
  
  
◆《红楼梦新辨》,潘重规著,[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90年8月重版,NT$267元。
  
  
◆《红楼梦索隐》,王梦阮、沈瓶庵索隐,印加等点校,北京大学出版社,89年12月,定
  
价28.4元(全三册)。  
◆《红楼梦影射雍正篡位论》,丘世亮著,台湾学生书局,91年3月,定价NT$90元。
◆《红楼梦考释》,[台湾]杜世杰著,中国文学出版社,95年3月,定价14.8元。  
◆《红楼梦与个人家事及宫闱秘事》,张庆善、孙玉明主编,辽宁古籍出版社,97年1月,
  
定价8元。  
◆《红楼梦本事之争》,于景祥、孙玉明主编,辽宁古籍出版社,97年1月,定价14元。  
  
  
◆《红楼梦与金瓶梅之关系》,张庆善、于景祥主编,辽宁古籍出版社,97年1月,定价9
  
元。  
◆《红楼梦真谛》,孙玉明、张国星主编,辽宁古籍出版社,97年1月,定价11元。
◆《红楼梦释真》,邓狂言著,辽宁古籍出版社,97年1月,定价23.00元。  
◆《红楼解梦》,霍国玲、霍纪平著,北京燕山出版社,89年5月,定价5元。  
◆《红楼解梦》(第一卷),霍国玲、霍纪平、霍力君著,中国文学出版社,95年12月,
  
定价14.8元。  
◆《红楼解梦》(第二卷),霍国玲、霍纪平、霍力君著,中国华侨出版社,96年5月,定
  
价18.1元。  
◆《红楼解梦》(第三卷),霍国玲、霍纪平、霍力君著,中国文学出版社,97年5月,定
  
价36元(上、下册)。  
◆《红楼梦引》,王以安撰,[台湾]新陆书局,93年2月,定价NT$150元。
◆《大观园之谜》,冯精志著,北京燕山出版社,93年4月,定价4.95元。  
◆《红楼梦寓意考》,周梦庄著,[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94年3月,定价NT$
  
110元。
◆《参评石头记》,灵山外史著,[台湾]至光企业有限公司,94年3月,定价NT$300元。
  
  
◆《论林黛玉是鬼魂》,中国著,[台湾]至光企业有限公司,95年11月,定价NT$400元。
  
  
◆《曹雪芹披露的故宫秘闻》,冯精志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95年2月,定价9.5元。  
  
  
◆《红楼血泪史》,潘重规著,[台湾]东大图书公司,96年3月,定价NT$140元。
◆《红楼梦真相》,刘铄著,华艺出版社,93年5月,定价4.5元。  
◆《红楼梦真相》(增订本),刘铄著,华艺出版社,98年1月,定价15元。
◆《红楼圆明隐秘》,霍国玲、紫军著,工商出版社,97年12月,定价35元。
◆《红楼梦在台湾》,中国著,[台湾]至光企业有限公司,2001年9月,定价NT$300元。
  
  
◆《红楼梦醒时》,赵同著,[台湾]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1年12月,定价NT$228元。
  
◆《细说红楼》,王以安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2002年5月,定价NT$500元。
  
五、大批判红学与文革红学
  
◆《对“红楼梦”研究中错误观点的批判》(第一辑),广东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
  
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印,55年。  
◆《批判<红楼梦>研究中的资产阶级思想》,河南人民出版社,55年4月,定价1.00元。  
  
  
◆《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李希凡著,北京人民出版社,73年4月,定价0.15元。  
  
◆《评<红楼梦>专辑》(第1辑),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编印,73年11月。  
◆《<红楼梦>评论》(第一集),江西人民出版社,73年12月,定价0.22元。  
◆《<红楼梦>评论》(第二集),江西人民出版社,73年12月,定价0.23元。  
◆《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红楼梦>》,冯尔康著,中华书局,74年1月,定价0.18元。  
  
  
◆《坚持用阶级观点研究<红楼梦>》,安徽人民出版社,73年12月,定价0.14元。  
◆《评论<红楼梦>文章选编》,国防科委政治部宣传部编印,74年6月。  
◆《<红楼梦>资料》,总后勤部政治部宣传部翻印,74年6月。  
◆《评<红楼梦>》(第二集),西北大学中文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74年9月,定价0.3
  
7元。  
◆《红楼梦研究资料选辑》,安徽师大中文系、历史系、红楼梦评论组编印,74年10月。
  
  
◆《批判资产阶级不停--学习<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山东人民出版社,74年11月
  
,定价0.17元。  
◆《红楼梦评论资料选》,武汉大学政治部、武汉大学中文系评“红”小组编印,74年12
  
月。  
◆《红楼梦评论专辑》,吉林日报社编印,75年。  
◆《政治历史小说<红楼梦>》,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七二级编,人民教育出版社,75
  
年5月,定价0.32元。  
◆《<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王永照、冯镇魁等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75年5月
  
,定价0.26元。  
◆《<红楼梦>评论集》,上海人民出版社编,上海人民出版社,75年5月,0.83元。  
◆《红楼梦研究资料》,解放日报社编印,75年5月。  
◆《红楼梦研究资料》(北京师大学报丛书之三),《红楼梦》研究资料编辑组编,75年
  
5月。  
◆《<红楼梦>评论资料》,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编印,75年。  
◆《红楼梦研究资料》,安徽日报社编印。  
◆《评政治历史小说<红楼梦>》,三结合评论组,上海人民出版社,76年3月,定价0.32元
  
。  
◆《<红楼梦>与清代封建社会》,施达青著,人民出版社,76年4月,定价0.29元。  
◆《阶级斗争的形象历史--评<红楼梦>》,洪广思著,人民文学出版社,74年10月第1版,
  
76年5月印刷,定价0.62元。  
◆《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第一辑),人民文学出版社,73年10月,定价0.47元。
  
  
◆《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第二辑),人民文学出版社,73年11月,定价0.91元。
  
  
◆《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第三辑),人民文学出版社,73年12月,定价1.55元。
  
  
  
  
  
[考梦篇]
  
  一、作者考证
  
◆《考稗小记--曹雪芹红楼梦琐记》,吴恩裕著,中华书局香港分局,79年4月,定价HK$
  
12元。  
◆《曹雪芹佚著浅探》,吴恩裕著,天津人民出版社,79年11月,定价1.22元。  
◆《曹雪芹丛考》,吴恩裕著,上海古籍出版社,80年2月,定价1.35元。  
◆《红楼一家言》,高阳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77年,定价NT$70元。
◆《高阳说曹雪芹》,许晏骈、高阳撰,[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83年1月,定价NT$10
  
0元。
◆《曹雪芹在西山》,舒成勋述,胡德平整理,文化艺术出版社,82年9月,定价0.4元。
  
  
◆《曹雪芹江南家世考》,吴新雷、黄进德著,福建人民出版社,83年9月,定价1.04元。
  
  
◆《<红楼梦>著作权论争集》,《北方论丛》编辑部编,山西人民出版社,85年1月,定价
  
2.35元。  
◆《曹学论丛》,中国曹雪芹研究会编,群众出版社,86年5月,定价2.00元。  
◆《曹学叙论》,冯其庸著,光明日报出版社,92年10月,定价3.5元。  
◆《红学评议·外篇》,戴不凡著,文化艺术出版社,91年6月,定价6.8元。  
◆《曹雪芹与北京》,曾保泉著,中国妇女出版社,93年10月,定价5.9元。  
◆《曹雪芹墓石论争集》,冯其庸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94年8月,定价7.5元。  
◆《曹雪芹祖籍在丰润》,唐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丰润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天津人民出版社,94年12月,定价14元。
◆《曹雪芹研究》,河北省曹雪芹研究会编,河北教育出版社,95年5月,定价12.8元。  
  
  
◆《苏州李家与红楼梦》,皮述民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96年4月,定价NT$380元。
  
  
◆《曹雪芹祖籍考论》,王畅著,河北教育出版社,96年6月,定价26.8元。  
◆《曹雪芹祖籍在辽阳》,冯其庸、杨立宪主编,辽海出版社,97年7月,定价32元。  
  
◆《曹雪芹家世新考》(增订本),冯其庸著,文化艺术出版社,97年8月,定价58元。  
  
◆《曹雪芹祖籍铁岭考》,李奉佐著,春风文艺出版社,97年12月,定价15元。  
◆《丰润曹氏家族》,丰润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津人民出版社,98年1月,定价1
  
8元。
◆《曹雪芹祖籍辨证》,刘世德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98年3月,定价35元。
◆《曹雪芹祖籍论辑》,王畅、冯保成主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98年6月,定价2
  
4元。
◆《<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辩证》,熊立扬著,四川人民出版社,98年11月,定价39元。
  
  
  
二、作者传记与传说
  
◆《红楼梦断第一部·秣陵春》,高阳著,海陕文艺出版社,85年11月,定价1.95元。  
  
  
◆《红楼梦断第二部·茂陵秋》,高阳著,海陕文艺出版社,85年12月,定价2.75元。  
  
  
◆《红楼梦断第三部·五陵游》,高阳著,海陕文艺出版社,85年12月,定价2.40元。  
  
  
◆《红楼梦断第四部·延陵剑》,高阳著,海陕文艺出版社,85年12月,定价2.60元。  
  
  
◆《曹雪芹别传》,高阳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85年3月,定价4.35元(全二册)。  
◆《曹雪芹》(上卷),端木蕻良著,北京出版社,80年1月第1版,80年9月印刷,定价1.0
  
0元。  
◆《曹雪芹》(中卷),端木蕻良、钟耀群著,北京出版社,85年5月,定价3.10元。  
◆《曹雪芹小传》,周汝昌著,百花文艺出版社,83年4月第2版,84年7月印刷,定价1.2
  
5元。  
◆《曹雪芹小传》,周汝昌著,华艺出版社,98年7月,定价15.5元。  
◆《曹雪芹新传》,周汝昌著,外文出版社,92年,定价6.95元。  
◆《<红楼梦>的传说》,董晓萍,贺学君编,南海出版公司,90年12月,定价3.7元。
◆《曹雪芹传说故事》,张嘉鼎搜集整理,光明日报出版社,87年1月,定价1.2元。
◆《曹雪芹南归》,王永泉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91年5月,定价6元。  
◆《曹雪芹》(中外名人故事丛书),田增科著,中国和平出版社,92年8月第1版,95年
  
3月印刷,定价3.5元。  
◆《曹雪芹》,[台湾]国家古风丛书编辑委员会,[台湾]国家出版社,92年9月,定价NT$
  
150元。
◆《红楼春秋》,富振华著,花山文艺出版社,91年6月,定价5元。  
◆《红楼春秋》(增订本),富振华著,京华出版社,97年4月,定价18元。  
◆《四集电视连续剧·曹雪芹梦断西山》(电视剧本),梅子、树林编剧,中国国际广播出
  
版社,95年7月,定价21元。。  
◆《文采风流第一人--曹雪芹传》,周汝昌著,东方出版公司,99年10月,定价25元。  
  
  
◆《乾隆与曹雪芹》,王永泉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6月,定价27元。
◆《高鹗其人》,萧赛著,北岳文艺出版社,89年12月,定价4.8元。  
◆《乾隆与高鹗》,王永泉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6月,定价26元。
  
三、版本与脂批研究
  
◆《红楼梦研究》,俞平伯著,人民文学出版社,73年8月第1版,88年5月印刷,定价1.6
  
5元。
◆《俞平伯说红楼梦》(注:即《红楼梦辨》),俞平伯著,上海古籍出版社,98年12月
  
,定价11.5元。  
◆《红楼梦研究新编》,赵冈、陈钟毅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75年12月,定价NT
  
$100元。
◆《红楼一家言》,高阳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77年,定价NT$70元。  
◆《论庚辰本》,冯其庸著,上海文艺出版社,78年4月第1版,80年4月印刷,定价1.2元
  
(精装)。  
◆《红楼梦版本小考》,魏绍昌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82年9月,定价0.4元。  
◆《论石头记庚辰本》,应必诚著,上海古籍出版社,83年8月,定价0.84元。  
◆《恭王府与红楼梦》,周汝昌、周月苓著,北京燕山出版社,92年1月,定价6.50元。  
  
  
◆《列藏本石头记管窥》,胡文彬著,上海古籍出版社,87年6月,定价2.9元。  
◆《红楼梦涉外新考》,黄龙著,东南大学出版社,89年6月,定价2.8元。  
◆《石头记索隐·红楼梦考证》,蔡元培、胡适撰,北京大学出版社,89年10月,定价2.
  
45元。  
◆《红楼识小录》,邓云乡著,山西人民出版社,84年6月,定价1.9元。  
◆《红楼风俗谭》,邓云乡著,中华书局,87年10月,定价3.75元。  
◆《红楼梦研究》(修订版),王关仕著,[台湾]东大图书公司,92年12月,定价NT$333元
  

◆《张爱玲文集9·红楼梦魇》,张爱玲著,皇冠出版社(香港)有限公司,94年7月,定
  
价HK$42元。  
◆《红楼梦魇》,张爱玲著,上海古籍出版社,95年12月,定价17.1元。  
◆《红楼梦新探》,赵冈、陈钟毅著,文化艺术出版社,91年9月,定价6.8元。  
◆《立松轩本石头记考辨》,郑庆山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92年2月,定价5.8元。  
◆《红楼梦小考》,陈诏著,上海古籍出版社,85年11月,定价2.1元。  
◆《石头记鉴真》,周祜昌、周汝昌著,书目文献出版社,85年5月,定价2.7元。  
◆《论石头记已卯本和庚辰本》,王毓林著,书目文献出版社,87年2月,定价1.4元。  
  
  
◆《红楼梦论源》,朱淡文著,江苏古籍出版社,92年6月,定价8.4元。  
◆《微观红楼梦》,王关仕著,[台湾]东大图书公司,97年1月,定价NT$280元(精)。
  
  
◆《红楼访真》,周汝昌著,华艺出版社,98年7月,定价23.50元。  
◆《红楼梦真貌》,周汝昌著,华艺出版社,98年7月,定价19.50元。  
◆《红楼梦新证》,周汝昌著,人民文学出版社,76年4月第1版,85年5月印刷,定价7.8
  
元(上、下卷)。  
◆《红楼梦新证》(增订本),周汝昌著,华艺出版社,98年7月,定价50元(上、下卷)
  
。  
◆《红楼梦鉴真》,郭卫著,光明日报出版社,98年8月,定价29.5元。  
◆《红楼真本--蒙府、戚序、南图三本<石头记>之特色》,周祜昌、周汝昌著,北京图书
  
馆出版社,98年10月,定价9元。  
◆《石头记脂本研究》,冯其庸著,人民文学出版社,98年12月,定价18.5元。  
◆《红楼梦续书研究》,赵建忠著,天津古籍出版社,97年9月,定价18元。  
◆《无才可补天——红楼梦续书研究》,林依璇,[台湾]文津出版社,99年5月,定价NT$
  
250元。
◆《红楼梦脂评初探》,孙逊著,上海古籍出版社,81年11月,定价1.1元。  
◆《脂砚斋言行质疑》,宛情著,春风文艺出版社,92年4月,定价4.4元。  
◆《红楼新辨》,欧阳健著,花城出版社,94年5月,定价15元。  
◆《红学辩伪论》,欧阳健著,贵州人民出版社,96年2月,定价9.8元。  
◆《红楼雾障--玩味脂砚斋》,克非著,四川文艺出版社,97年3月,定价16.8元。  
◆《红楼梦考论》,张锦池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98年12月,定价26元。
◆《红楼梦风物考》,郭若愚著,陕西人民出版社,96年10月,定价21.5元。  
◆《圆明园与<红楼梦>大观园》,方金炉、严宽、卫汉青编著,文津出版社,99年6月,定
  
价12元。  
  
  
  
集梦篇]
  
  一、个人文集
  
◆《红楼梦评论集》,李希凡、蓝翎著,人民文学出版社,73年12月,定价0.94元。  
◆《红楼梦论丛》,陈毓罴、刘世德、邓绍基著,上海古籍出版社,79年7月,定价1.1元
  

◆《红楼梦探源外编》,吴世昌著,上海古籍出版社,80年12月,定价1.85元。  
◆《红楼梦问题评论集》,郭豫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81年12月,定价0.77元。  
◆《红楼梦新论》,刘梦溪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82年7月,定价1.7元。  
◆《梦边集》,冯其庸著,陕西人民出版社,82年10月,定价2元(精装本)。
◆《漱石集》,冯其庸著,岳麓书社,93年5月,定价12元(精装本)。
◆《红楼十二论》,张锦池著,百花文艺出版社,82年6月第1版,86年3月印刷,定价2.3
  
元。
◆《红楼十二论》(修订版),张锦池著,百花文艺出版社,95年8月,定价14.1元。
◆《红楼梦与金瓶梅》,孙逊、陈诏著,宁夏人民出版社,82年8月,定价1.65元。  
◆《红楼梦探索》,那宗训著,[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82年9月,定价NT$370元。
◆《红学丛谭》,胡文彬、周雷著,山西人民出版社,83年4月,定价1.55元。
◆《红楼梦研究论集》,周绍良著,山西人民出版社,83年6月,定价1.2元。  
◆《漫说红楼》,蔡炳焜著,[台湾]三民书局,84年7月初版,90年10月再版,定价NT$16
  
0元。
◆《献芹集》,周汝昌著,山西人民出版社,85年3月,定价2.5元。
◆《红楼梦新评》,白盾著,上海文艺出版社,86年1月,定价2.05元。  
◆《耐雪堂集》,王利器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86年10月,定价3.25元。
◆《红学论稿》,邓遂夫著,重庆出版社,87年10月,定价2.55元。  
◆《红学散论》,顾平旦、曾保泉著,文化艺术出版社,87年12月,定价2.15元。  
◆《俞平伯论红楼梦》,俞平伯著,上海古籍出版社,88年3月,定价8.05元(上、下册)
  
。  
◆《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胡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88年3月,定价4元。
◆《金瓶梅红楼梦纵横谈》,沈天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90年5月,定价5.1元。  
◆《红学六十年》,潘重规著,[台北]三民书局,91年1月,定价NT$178元。
◆《红楼丛话》,严中著,南京大学出版社,91年5月,定价5.7元。  
◆《红楼梦探究》,孙逊著,[台湾]大安出版社,91年11月,定价NT$230元。
◆《红楼梦研究》,朱淡文著,[台北]贯雅文化事业公司,91年12月,定价NT$420元。
  
◆《红楼梦会心录》,吕启祥著,[台北]贯雅文化事业公司,92年4月,定价NT$280元。
  
  
◆《红学论集》,潘重规著,[台湾]三民书局,92年1月,定价NT$189元。
◆《论红楼梦及其研究》,郭豫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92年12月,定价7.9元。  
◆《红学耦耕集》,梅节、马力著,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定价HK$38元。  
◆《红学耦耕集》(增订本),梅节、马力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1月,定价16.8元
  
。  
◆《红边漫笔》,胡文彬著,华艺出版社,94年10月,定价12.6元。  
◆《红楼放眼录》,胡文彬著,华艺出版社,95年6月,定价16.8元。  
◆《红楼长短梦》,康来新著,[台湾]骆驼出版社,96年11月,定价NT$160元。
◆《红楼梦探微》,胡文彬著,华艺出版社,97年8月,定价18.5元。  
◆《马二红学》(闲聊丛书之一),杨乃济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98年2月,定价11.5元
  
。  
◆《曹雪芹·红楼梦种种》,江慰庐著,黄山书社,98年7月,定价18元。
◆《红楼续话》,严中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98年11月,定价19.8元。
◆《梦香情痴读红楼》,胡文彬著,山西教育出版社,98年4月,定价14.5元。
◆《酒香茶浓说红楼》,胡文彬著,山西教育出版社,98年4月,定价12.4元。
◆《引君入梦话红楼》,胡文彬著,山西教育出版社,99年12月,定价17元。
◆《魂牵梦萦红楼情》,胡文彬著,中国书店,2000年1月,定价18元。  
◆《梦里梦外红楼缘》,胡文彬著,中国书店,2000年1月,定价17元。  
◆《红楼疑思录》,陈曦钟著,新华出版社,2000年1月,定价15元。
◆《红楼梦案:弃园红学论文集》,周策纵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
  
二、集体文集
  
◆《台湾红学论文选》,胡文彬、周雷编,百花文艺出版社,81年10月,定价2.45元。
  
◆《香港红学论文选》,胡文彬、周雷编,百花文艺出版社,82年6月,定价1.50元。
◆《海外红学论集》,胡文彬、周雷编,上海古籍出版社,82年4月,定价1.75元。
◆《红学世界》,胡文彬、周雷编,北京出版社,84年4月,定价1.6元。
◆《我读<红楼梦>》,巴金等著,天津人民出版社,82年1月,定价1.38元。
◆《红楼梦新论(一九八0年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82年2月,定价2.05元。
◆《红楼梦论集》,中国作家协会贵州分会《红楼梦》研究组编,贵州人民出版社,81年
  
10月,定价1.3元。  
◆《红学三十年论文选编》(上卷),刘梦溪编,百花文艺出版社,83年4月,定价2.56元
  

◆《红学三十年论文选编》(中卷),刘梦溪编,百花文艺出版社,84年12月,定价4.05
  
元。
◆《红学三十年论文选编》(下卷),刘梦溪编,百花文艺出版社,84年7月,定价6.55元
  

◆《红楼梦艺术论》,王国维、太愚、林语堂等著,[台湾]里仁书局,84年1月,定价NT$
  
400元。
◆《红楼梦研究》(《台港及海外中文报刊资料专辑》特辑),北京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
  
中心剪辑,书目文献出版社,87年3月,定价2.3元。
◆《红楼梦研究文选》,郭豫适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88年4月,定价6.5元。
◆《中外学者论红楼--哈尔滨国际红楼梦研讨会论文选》,张锦池、邹进先编,北方文艺
  
出版社,89年6月,定价9.3元。  
◆《大观园论集》,明文书局编辑部编,[台湾]明文书局,85年9月,定价NT$400元。
◆《大观园》,顾平旦编,文化艺术出版社,81年1月,定价1.5元。  
◆《大观园》(修订本),顾平旦编,华夏出版社,90年6月,定价7.8元。  
◆《红学新潮》,张国光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1年12月,定价6元。
◆《二百年来论红楼梦》,朱采亮编著,[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92年4月,定价NT$725元
  

◆《孙桐生研究》,王兴平、杨培德主编,巴蜀书社,93年11月,定价9.8元。  
◆《'92中国国际红楼梦研讨会论文集》,冯其庸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95年9月,定价
  
45元。
◆《红楼梦评论选》,王志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8年5月,定价68.8元(上、下
  
册)。  
◆《名家解读<红楼梦>》,张宝坤选编,山东人民出版社,98年1月,定价39元(上、下册
  
)。  
◆《红楼漫拾》,邸瑞平选编,江西教育出版社,99年1月,定价25元。
◆《采红集》,二月河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99年10月,定价18元。  
◆《莘莘学子读红楼》,陈继征、焦垣生主编,西安交大出版社,99年12月,定价8元。
  
  
  
三、其他文集
  
◆《论红楼梦》,何其芳著,人民文学出版社,58年9月,定价0.66元。  
◆《岁华晴影--周汝昌随笔》,周汝昌著,东方出版中心,97年1月,定价19元。  
◆《胭脂米传奇》,周汝昌著,华文出版社,98年3月,定价16元。  
◆《砚霓小集》,周汝昌著,山西教育出版社,98年6月,定价12.2元。  
◆《东方赤子·大家丛书:周汝昌卷》,周汝昌著,周伦苓编,华文出版社,99年1月,定
  
价18元。
◆《脂雪轩笔语》,周汝昌著,周伦玲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定价22元。  
  
◆《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欣赏》,贾文昭、徐召勋著,安徽人民出版社,82年1月,定价0.9
  
元。
◆《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台湾香港论文选辑》,刘世德编,上海古籍出版社,83年5月,定
  
价1.45元。
◆《蔡元培语言及文学论著》,高平叔编,河北人民出版社,85年10月,定价2.5元。
◆《中国古典小说论集》,郭豫适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85年1月,定价1.75元。
◆《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思考》,胡邦炜、吴红著,重庆、华夏出版社,86年2月,定价1
  
.3元。
◆《明清小说论稿》,孙逊著,上海古籍出版社,86年9月,定价2元。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龚育之等著,三联书店,86年9月第1版,94年7月印刷,定价4
  
.8元。
◆《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名著在国外》,王丽娜编著,学林出版社,88年8月,定价7.05元。
  
  
◆《中国古典小说导论》,夏志清著,安徽文艺出版社,88年9月,定价5.8元。
◆《古代小说评点漫话》,黄霖、万君宝著,辽宁教育出版社,92年10月,定价2.5元。
  
  
◆《古代小说版本漫话》,欧阳健著,辽宁教育出版社,92年10月,定价2.5元。
◆《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张锦池著,华艺出版社,93年4月,定价13.8元。
◆《我的外祖父俞平伯》,韦柰著,上海书店出版社,93年9月第1版,95年12月印刷,定
  
价5.5元。
◆《古小说研究论》,欧阳健著,巴蜀书社,97年5月,定价23元。
◆《名著迭出--清代小说刍议》,魏鉴勋著,97年8月,定价15.1元。
◆《清代小说》(修订版),胡益民、李汉秋著,安徽教育出版社,97年10月,定价12.3元
  

◆《五大小说评述》,上海古籍出版社,97年9月,定价22元。
◆《中国小说研究论集》,吴组缃著,北京大学出版社,98年1月,定价22元。
◆《文史拾穗》,陈诏著,山西古籍、山西教育出版社,98年3月,定价16.5元。
◆《双飞翼》,王蒙著,三联书店,96年11月,定价15.8元。
◆《水浒的酒店》,王彬著,中国三峡出版社,97年11月,定价20.4元。
◆《夜雨集》(学者·艺术家散文随笔丛书),冯其庸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99年3月,
  
定价19元。
  
四、期刊
  
1.集刊:由《红楼梦研究集刊》编委会编辑,79年11月创刊,89年底停刊,共出14期。
  
◆《红楼梦研究集刊》(一),上海古籍出版社,79年11月,定价1.5元。  
◆《红楼梦研究集刊》(二),上海古籍出版社,80年3月,定价1.5元。  
◆《红楼梦研究集刊》(三),上海古籍出版社,80年6月,定价1.6元。  
◆《红楼梦研究集刊》(四),上海古籍出版社,80年9月,定价1.5元。  
◆《红楼梦研究集刊》(五),上海古籍出版社,80年11月,定价1.55元。  
◆《红楼梦研究集刊》(六),上海古籍出版社,81年5月,定价1.6元。  
◆《红楼梦研究集刊》(七),上海古籍出版社,81年11月,定价1.45元。  
◆《红楼梦研究集刊》(八),上海古籍出版社,82年5月,定价1.45元。  
◆《红楼梦研究集刊》(九),上海古籍出版社,82年11月,定价1.4元。  
◆《红楼梦研究集刊》(十),上海古籍出版社,83年5月,定价1.5元。  
◆《红楼梦研究集刊》(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83年12月,定价1.2元。  
◆《红楼梦研究集刊》(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85年10月,定价2.95元。  
◆《红楼梦研究集刊》(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86年10月,定价3.1元。  
◆《红楼梦研究集刊》(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89年10月,定价7.45元。  
2.学刊: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学刊编辑委员会编,79年7月创刊,季刊。
◆《红楼梦学刊》79年第1、2期,80年~84年,百花文艺出版社,每期定价1.08元。  
◆《红楼梦学刊》85年~86年,文化艺术出版社,每期定价1.45元。  
◆《红楼梦学刊》87年~88年,文化艺术出版社,每期定价1.95元。  
◆《红楼梦学刊》89年第1~4期,文化艺术出版社,每期定价2.4元。  
◆《红楼梦学刊》90年第1~4期,文化艺术出版社,每期定价3.2元。  
◆《红楼梦学刊》91年第1~4期,文化艺术出版社,每期定价3.6元。  
◆《红楼梦学刊》92年~93年,文化艺术出版社,每期定价4.85元。  
◆《红楼梦学刊》94年第1~4期,文化艺术出版社,每期定价5.95元。  
◆《红楼梦学刊》95年第1~4期,文化艺术出版社,每期定价7.5元。  
◆《红楼梦学刊》96年~97年,文化艺术出版社,每期定价9元,97年末增刊本26元。  
  
◆《红楼梦学刊》1998年~2000年,文化艺术出版社,每期定价12元。  
3.《红楼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影印,78年8月创刊,93年底停刊。
◆《红楼梦研究》78年8月~12月,共三期。
◆《红楼梦研究》79年1月~12月,共十二期(合订两本)。
◆《红楼梦研究》80年1月~12月,共十二期(合订本)。
◆《红楼梦研究》85年第1~6期(合订本)。
◆《红楼梦研究》86年第1~6期。
◆《红楼梦研究》90年第1~4期合订本。
◆《红楼梦研究》91年第1~4期合订本。
◆《红楼梦研究》92年第1~4期合订本。
◆《红楼梦研究》93年第1~4期合订本。
4.《红楼》:贵州省红楼梦学会主编,86年12月创刊,季刊。
◆《红楼》86年试刊号,定价1.00元。
◆《红楼》87年~88年,每期定价1.00元。
◆《红楼》89年第1~4期,每期定价1.20元。
◆《红楼》90年~91年,每期定价1.50元。
◆《红楼》92年第1~4期,每期定价2.00元。
◆《红楼》93年第1期~94年第1期,每期定价2.80元。
◆《红楼》94年第2期~95年第4期,每期定价3.50元。
◆《红楼》96年第1~4期,每期定价3.80元。
◆《红楼》97年~99年,每期定价5.80元。
  
  
  
[红楼梦书藉补遗]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文献古籍出版社54
  
春柳堂诗稿 张宜泉 文学古籍社55
  
枣窗闲笔 裕瑞 文学古籍社55.
  
四松堂集 敦诚 文学古籍社55
  
懋斋诗钞 敦敏 文学古籍社55
  
绿烟琐窗集 富察明义 文学古籍社55
  
枣窗闲笔 裕瑞 文学古籍社57.10
  
春柳堂诗稿 张宜泉 文学古籍社57.10
  
高兰墅集 高鹗 文学古籍社57.10
  
红楼梦辩 俞平伯 人民文学出版社58.
  
阅红楼梦随笔 周春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58.10
  
红楼梦书录 一粟 中华书局59.
  
红楼梦研究资料 安徽日报社编 安徽日报59.
  
红楼梦人物画谱 江苏文艺出版社59.
  
红楼梦 越剧 徐进 59, 62.5 p119
  
脂砚斋红楼梦辑评 俞平伯 上海古籍出版社60. 66.
  
杨柳青红楼梦年画集 阿英编 天津美术出版社63.p51
  
曹雪芹的故事 吴恩裕 中华书局63.
  
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纪念展览会:简要说明 北京:不祥.1963.p14(香港中文大学图PL27
  
27.S2 T74)
  
曹雪芹与红楼梦研究资料索引 沈阳市图书馆 辽宁人民63.  
  
有关曹雪芹十种 吴恩裕 中华书局64.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中华书局73
  
和青年同志谈谈红楼梦 李厚基 陕西人民76.
  
红楼梦诗词选评 哈师院中文系三结合编写组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p250
  
论曹雪芹 陕西人民77.11
  
楝亭集 曹寅 上海古籍78.12
  
红楼梦研究资料选 文史哲编辑部编印 78.
  
红楼梦传说 广西师院中文系72级红楼梦传说小组 广西人民79.
  
红楼梦艺术论 段启明 江西人民80.5
  
红楼梦研究资料选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资料室编印81.
  
红楼梦插图集 戴敦邦图张鸿林文 河北美术出版社81.2
  
1982年江苏红学论文选 江苏红学会82.7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史之余 广东人民82.12
  
晴雯赞 赵清阁 上海文化82
  
红楼梦研究资料目录索引1976.10-1982.8(上中下)上海师范学院图书馆编印82.
  
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 江苏红学会83.
  
红楼梦论集 贵州人民83.10
  
王熙凤 (川剧)徐棻编剧 重庆出版社83.
  
《一层楼》、《泣红亭》与《红楼梦》扎拉嘎 内蒙人民84.3
  
红楼梦谈艺录 陈诏 宁夏人民85.3
  
红楼梦曲艺集 春风文艺85.3
  
红楼梦艺术探 王定昌 浙江人民85.10
  
宝黛合一新论 吴晓楠 广东人民85.12
  
红楼风雨 孙恩白 北京大学出版社85.
  
红楼梦艺术技巧论 傅憎享 辽宁春风文艺86.1
  
红楼梦群芳谱 陈诏 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86.1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邮票赏析 辽宁大学86.4
  
石头记交响曲 胡风 湖南文艺86.7
  
红楼梦作者问题论稿 李百春 北方文艺86.9
  
  
焦大--红楼梦人物演义 言炎 程钧 江苏文艺86
  
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画册 中央电视台86
  
犬窝谭红 吴克歧 广陵古籍86.
  
红学论文选 哈尔滨师范大学北方论丛编印86.
  
红搂梦印籍 江苏古籍出版社86 p135
  
曹雪芹的传说故事 张嘉鼎 光明日报出版社87.1
  
红楼探艺 贵州人民87.2
  
红楼梦群芳谱 高学海 杨柳青画社 87.6
  
红楼梦:电视剧画册 周雷 上海古籍出版社87.9 p62 3.95
  
"宝玉"日记 欧阳奋强 宝文堂87.10
  
曹雪芹美学思想 李传龙 陕西人民教育87.10
  
红学论稿 邓遂夫 重庆87.10
  
红楼梦赏析 杜嘉奋 广西教育87.12
  
红楼梦研究 季啸风主 书目文献出版社87.
  
王芸阶人物图 王芸阶 上海书画出版社87.P65(原名:增刻红楼梦图咏)
  
红楼梦忆 邓云乡 巴蜀书社88.3
  
电视剧《红楼梦》歌曲集 王立平湖南文艺出版社88.4
  
红楼梦引论 曾扬华 广东高教88.5
  
红楼梦艺术美 罗宪敏 湖南文艺88.7
  
红楼探秘 冯育栋 北岳文艺
  
红楼梦诗词钢笔字帖 陶松锐 中国新闻出版社88.
  
红楼梦诗词曲赋行书字帖 林宪民书 福建美术出版社88.12
  
红楼梦诗词歌赋对联钢笔书法 李洪海赵鹏书周玉春 经济日报出版社88.
  
红楼梦百美图 董可玉 新华89.5
  
红楼梦趣谈 万萍 江西人民89.7
  
高鹗其人 萧赛 北岳文艺89.12
  
中外学者论红楼 北方文艺出版社89
  
瓶外卮言 姚灵犀 天津古籍出版社89.11.
  
红楼梦十论 黄立新 复旦大学90.6
  
红楼梦知识问题 朱静 华岳文艺90.6  
  
红楼梦辨 俞平伯 上海书店90.6
  
红楼梦辨 石头记索隐 红楼梦人物论(民国丛书第二编)上海书店90.
  
红楼梦人物论 太愚 上海书店90
  
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 燕山出版社90
  
曹雪芹南归 王永泉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91
  
红楼二尤 荀慧生演出本 中国戏剧91.4
  
百年宫廷秘史 冯精志 中国文联92
  
秦可卿与宁国府 周玉清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92
  
红楼梦及其研究 郭豫适 上海古籍92.12
  
泪洒红楼 赵春梅 春风文艺出版社93.1
  
曹雪芹与北京 曾保泉 中国妇女93.9
  
漫话红楼说管理 李学忠 人民中国93.11
  
轮回与归真 陈维昭 汕头大学出版社93
  
红楼惊梦 司鼐主编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93.
  
文坛公案 史海阳王启和 团结出版社93.
  
窥望中国心 白祖诗 云南人民出版社94.
  
红楼梦诗词集 徐瑞林 漓江出版社94
  
红楼梦故事灯谜 范重兴朱映德 安徽文艺出版社94
  
酒与红楼水浒三国 李儒科 三秦出版社94
  
红楼梦艺术论 陈继征 陕西人民94
  
红楼梦的庐山真面目 石建国 自印本94.
  
红楼梦故事天天讲 曾子玲改写 中国藏学出版社94.12
  
红楼梦人物印谱 杨匡海喻玉龙 百家出版社95
  
红楼沧桑 孙德平 法律出版社95
  
红楼宴图文全解 旅游出版社编 旅游出版社95.10.
  
从美的角度审视大观园文化 冯子礼 远方出版社96
  
红搂讲稿 章必功 文化艺术96.
  
红楼梦人物论 无名氏 河北教育96.  
  
记忆的碎片-闲话红楼 梁庄 新华出版社97.7
  
世界名人画传:曹雪芹 江苏教育出版社97
  
人情空间 从<金瓶梅>到<红楼梦> 何斯人 沈阳出版社97.
  
改琦红楼梦图咏 百家出版社 97.
  
红楼梦与经营术 红楼梦与经营术编写组 97.
  
这也是一座红楼梦 王兴科主编 中国大百科出版社98
  
红楼梦谫论 薛瑞生 太白文艺出版社98
  
悠远的生命叙述 罗书华 团结出版社98
  
红楼梦诗词书法集 申万胜书 民族出版社98
  
扬州红楼宴 朱家华 江苏人民99
  
贾府中的韵事--美国汉学家评点红楼梦 光明日报出版社99
  
红楼梦的文化阐释 刘继保 中国文联99
  
吟红词稿 黄河浪 沈阳出版社99
  
红楼梦隐事解要 段情谭 青海人民出版社99
  
曹雪芹 欧阳健 海天出版社 99.3  
  
红搂碑论 石头记引 岳麓书社99.
  
曹雪芹 李铁丽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 (历史丰碑丛书)
  
曹雪芹江南家世丛考 吴新雷 黄进德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00
  
红楼梦新论 王晓家 中国文联00
  
红楼摘星-红楼梦十二星座 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00.7
  
红楼梦宝黛爱情曲 陈夏编 南海出版公司00.9  
  
漫话红楼梦 胡学敏 江西高校出版社00 启蒙文学的先驱 龚自珍曹雪芹研究 邹进先 黑龙
  
江人民出版社00
  
红楼梦与中国心灵 单世联 广东人民00.
  
红楼梦考评集 贾穗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01.5 红楼梦的破译 孔祥贤 江苏文艺出版社01.12
  
  
  
红楼梦故事 蒋心海 蓝天出版社01 红楼梦的文学本体 罗德湛 河北教育出版社01.12  
  
闲话红楼 周志诚 漓江出版社01.
  
红楼梦里话众生 杨昌舒史玲懿改编 上海三联01.
  
红楼梦弹词开篇集 刘操南
  
红楼圆梦论 奚少庚编著
  
红楼梦半月通 吴容甫著
  
红楼梦品味录 曾扬华 ¥7.40 ISBN7-218-00991-3
  
红楼梦之迷趣解 何成云 ¥15.80 ISBN7-5039-1359-2
  
  
  
  
[1996~2000年红楼图书目录]
  
◆《红楼梦符号解读》,林方直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96年1月,15元。
◆《红学辩伪论》,欧阳健著,贵州人民出版社,96年2月,定价9.8元。
◆《红楼解梦》(第二卷),霍国玲等著,中国华侨出版社,96年5月,定价18.1元。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胡晓明著,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96年5月,定价10.
  
8元。
◆《曹雪芹祖籍考论》,王畅著,河北教育出版社,96年6月,定价26.8元。
◆《红楼梦的语言》,吴竞存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96年7月,定价16.5元。
◆《红楼佚貂本事》,石建国著,96年7月(家印本,邮购价12元)。
◆《红楼梦图咏》,[清]改琦绘,浙江文艺出版社,96年8月,定价198元(线装本)。
  
◆《红楼梦图咏》(中国古代版画精品系列丛书),[清]改琦绘,河北美术出版社,96年8
  
月,定价25元。
◆《红楼梦四字格辞典》,高增良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96年9月,定价38元。
  
  
◆《痴情司》,[香港]亦舒著,海天出版社,96年9月。
◆《论红楼梦人物形象》,李锦文著,人民日报出版社,96年10月,定价22.8元。
◇《从美的角度审视大观园文化》,冯子礼著,远方出版社,96年。
◆《红楼梦风物考》,郭若愚著,陕西人民出版社,96年10月,定价21.5元。
◇《从<娇红记>到<红楼梦>》,陈益源著,辽宁古籍出版社,96年。
◆《红楼拾萃》,贺信民著,西北大学出版社,96年10月,定价13.5元。
◆《红楼梦艺术世界》,李希凡著,文化艺术出版社,96年10月,定价19.80元。
◆《双飞翼》,王蒙著,三联书店,96年11月,定价15.8元。
◇《红楼梦艺术精神》,陈冬季著,新疆人民出版社,96年12月,定价12元。
◆《红楼梦补义(外一种)》,[清]佚名氏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96年12月,定价380元
  
(线装四册,内含:《红楼梦补义》一册、《红楼梦真谛》三册)。
◆《石头记微言》,北京图书馆出版社,96年12月,定价920元(线装八册)。
◇《娶妻当如薛宝钗》,上官玉著,新疆人民出版社,96年。
◆《红楼非梦》,李国文著,中央编译出版社,97年1月,定价11元。
◆《红楼梦与个人家事及宫闱秘事》,张庆善、孙玉明主编,辽宁古籍出版社,97年1月,
  
定价8.00元。
◆《红楼梦本事之争》,于景祥、孙玉明主编,辽宁古籍出版社,97年1月,定价14.00元
  

◆《红楼梦与金瓶梅之关系》,张庆善、于景祥主编,辽宁古籍出版社,97年1月,定价9
  
.00元。
◆《红楼梦真谛》,孙玉明、张国星主编,辽宁古籍出版社,97年1月,定价11.00元。
  
◆《红楼梦释真》,邓狂言著,辽宁古籍出版社,97年1月,定价23.00元。
◆《红楼梦与顺治皇帝的爱情故事》(上、中、下卷),王梦阮、沈瓶庵撰,辽宁古籍出
  
版社,97年1月,定价80.00元。
◆《岁华晴影——周汝昌随笔》,周汝昌著,东方出版中心,97年1月,定价19元。
◆《红楼雾障——玩味脂砚斋》,克非著,四川文艺出版社,97年3月,定价16.8元。
◆《红楼春秋》(增订本),富振华著,京华出版社,97年4月,定价18元。
◆《曹雪芹文艺思想新探》,翟胜健著,北京大学出版社,97年4月,定价11.8元。
◆《眼前春色梦中人》,王启忠著,百花文艺出版社,97年4月,定价12元。
◆《红楼解梦》(第三卷),霍国玲等著,中国文学出版社,97年5月,定价36元(上、下
  
册)。
◆《红楼梦成语辞典》,高歌东、张志清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97年5月,定价35元
  

◆《何处是归程--从<红楼梦>看曹雪芹对生命家园的探寻》,王达敏著,孙静、陈曦钟审
  
定,大象出版社,97年4月,定价5.5元。
◆《毛泽东与红楼梦》,盛巽昌编著,广西人民出版社,97年5月,定价7.2元。
◆《曹雪芹祖籍在辽阳》,冯其庸、杨立宪主编,辽海出版社,97年7月,定价32元。
◆《走近曹雪芹——红楼梦心理新诠》,刘上生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97年7月,定价
  
16元(平装)、24元(精装)。
◆《末世悲歌红楼梦》,曾扬华著,汕头大学出版社,97年7月,定价15元。
◆《红楼梦研究史论》,白盾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97年7月,定价32.5元。
◇《记忆的碎片——闲话红楼》,梁庄著,新华出版社,97年7月。
◆《蔡义江论红楼梦》,蔡义江著,宁波出版社,97年8月,定价22.8元。
◆《红楼真味》,邹晓丽著,辽宁人民出版社,97年8月,定价12.00元。
◆《红楼梦探微》,胡文彬著,华艺出版社,97年8月,定价18.5元。
◆《曹雪芹家世新考》(增订本),冯其庸著,文化艺术出版社,97年8月,定价58元。
◆《红楼梦人物新论》,周五纯著,三秦出版社,97年8月。
◆《五大小说评述》(内有蒋和森的《红楼梦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97年9月,定价
  
22元。
◆《红楼梦对话研究》,孙爱玲著,北京大学出版社,97年9月,定价16元。
◆《红楼梦续书研究》,赵建忠著,天津古籍出版社,97年9月,定价18元。
◆《红楼梦趣谈与索解》,张国风著,春风文艺出版社,97年10月,定价16元。
◆《红楼梦诗谜赏析》,赖浩明著,97年10月自印本,工本费4元。
◆《曹雪芹祖籍铁岭考》,李奉佐著,春风文艺出版社,97年12月,定价15元。
◇《红楼梦人物谈》,刘晓明著,南京出版社,97年12月,定价22元。
◇《红楼梦新探》,王人恩著,甘肃教育出版社,97年12月,定价18元。
◆《97'北京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专辑》,97年12月,定价26元(平装)、72元(精装)
  

◆《红楼撷英》,邸瑞平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97年12月,定价20元。
◆《红楼圆明隐秘》,霍国玲、紫军著,工商出版社,97年12月,定价35元。
◆《红楼梦谫论》,薛瑞生著,太白文艺出版社,98年1月,定价23.5元。
◆《红楼梦真相》(增订本),刘铄著,华艺出版社,98年1月,定价15元。
◆《红楼梦与三十六计》,范传新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98年1月,定价7.5元。
◆《名家解读<红楼梦>》,张宝坤选编,山东人民出版社,98年1月,定价39元(上、下册
  
)。
◆《中国小说研究论集》(内有吴组缃红学论文7篇),吴组缃著,北京大学出版社,98年
  
1月,定价22元。
◆《红楼医事》,沈庆法著,上海书店出版社,98年1月,定价7.8元。
◆《丰润曹氏家族》,丰润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津人民出版社,98年1月,定价1
  
8元。
◆《马二红学》,杨乃济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98年2月,定价11.5元。
◆《曹雪芹祖籍辨证》,刘世德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98年3月,定价35元。
◆《文史拾穗》(内有红楼零札27篇),陈诏著,山西古籍、山西教育出版社,98年3月,
  
定价16.5元。
◆《胭脂米传奇》,周汝昌著,华文出版社,98年3月,定价16元。
◆《梦香情痴读红楼》,胡文彬著,山西教育出版社,98年4月,定价14.5元。
◆《酒香茶浓说红楼》,胡文彬著,山西教育出版社,98年4月,定价12.4元。
◆《说话的诀窍》,杜永道著,语文出版社,98年4月,定价12元。
◆《红楼梦叙事》,王彬著,中国工人出版社,98年5月,定价15元。
◆《红楼梦评论选》,王志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8年5月,定价68.8元(上、下
  
册)。
◆《曹雪芹·红楼梦种种》,江慰庐著,黄山书社,98年5月,定价18元。
◆《砚霓小集》,周汝昌著,山西教育出版社,98年6月,定价12.2元。
◆《曹雪芹祖籍论辑》,王畅、冯保成主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98年6月,定价2
  
4元。
◆《红楼访真》,周汝昌著,华艺出版社,98年7月,定价23.50元。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周汝昌著,华艺出版社,98年7月,定价15.00元。
◆《红楼梦的真故事》(增订本),周汝昌著,华艺出版社,98年7月,定价15.00元。
  
◆《曹雪芹小传》,周汝昌著,华艺出版社,98年7月,定价15.50元。
◆《红楼梦真貌》,周汝昌著,华艺出版社,98年7月,定价19.50元。
◆《红楼梦新证》(增订本、上下卷),周汝昌著,华艺出版社,98年7月,定价50.00元
  

◆《红楼梦鉴真》,郭卫著,光明日报出版社,98年8月,定价29.5元。
◆《红楼梦之谜》,赵国栋著,中州古籍出版社,98年9月,定价17.5元。
◆《红楼真本——蒙府、戚序、南图三本<石头记>之特色》,周祜昌、周汝昌著,北京图
  
书馆出版社,98年10月,定价9元。
◆《成商在人——商人妙解<红楼梦>》(智读名著丛书),李文庠、李睿著,河南人民出版
  
社,98年10月,定价14.5元。
◆《奇评曹雪芹与红楼梦》(问疑篇),马熙骅著,内蒙古文化出版社,98年11月,定价44
  
元(上、下卷)。
◆《<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辩证》,熊立扬著,四川人民出版社,98年11月,定价39元。
  
  
◆《红楼续话》,严中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98年11月,定价19.8元。
◆《林黛玉的悲剧》,李品珍著,广东旅游出版社,98年12月,定价11.5元。
◆《红楼祭——20世纪中国一个奇特文化现象之破译》,胡邦炜著,四川人民出版社,98
  
年12月,定价12元。
◆《石头记脂本研究》,冯其庸著,人民文学出版社,98年12月,定价18.5元。
◆《俞平伯说红楼梦》(注:即《红楼梦辨》),俞平伯著,上海古籍出版社,98年12月
  
,定价11.5元。
◆《红楼梦考论》,张锦池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98年12月,定价26元。
◆《红楼梦创作方法论》,周思源著,文化艺术出版社,98年12月,定价15元。
◆《走进红楼梦》,徐振辉著,南方出版社,98年12月,定价20元。
◇《悠远的生命叙述》,罗书华著,团结出版社,98年。
◆《红楼梦与百年中国》,刘梦溪著,河北教育出版社,99年1月,定价25元。
◆《红楼醒梦》,牧惠著,百花文艺出版社,99年1月,定价15元。
◆《红楼梦精解》,王志尧、仝海天著,河南文艺出版社,99年1月,定价18元。
◆《红楼漫拾》,邸瑞平选编,江西教育出版社,99年1月,定价:普通本25元、收藏本3
  
0元。
◆《东方赤子·大家丛书:周汝昌卷》,周汝昌著,周伦苓编,华文出版社,99年1月,定
  
价18元。
◆《夜雨集》(学者·艺术家散文随笔丛书),冯其庸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99年3月,
  
定价19元。
◆《红楼禅话》,李哲良著,河南人民出版社,99年4月,定价21元。
◆《逍遥读<红楼>》,朱健著,岳麓书社,99年4月,定价9.8元。
◆《<红楼梦>诗词简注》,王效才编注,重庆出版社,99年4月,定价13元。
◇《曹雪芹》,欧阳健著,海天出版社,1999年5月。
◆《我读红楼》,程贤章著,花城出版社,99年6月,定价15元。
◆《圆明园与<红楼梦>大观园》,方金炉、严宽、卫汉青编著,文津出版社,99年6月,定
  
价12元。
◆《红楼梦宝藏》,高语罕著,四川文艺出版社,99年7月,定价14元。
◆《红楼品味录》,汪道伦著,华艺出版社,99年8月,定价16.8元。
◆《<红楼梦>的文化阐释》,刘继保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99年8月,定价21.8元。
◆《情解红楼》,崔跃华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99年9月,定价25元。
◆《红楼三钗之谜》,刘心武著,华艺出版社,99年9月,定价17元。
◆《石破天惊识红楼》,盛瑞裕著,云南人民出版社,99年9月,定价18.2元。
◆《文采风流第一人——曹雪芹传》,周汝昌著,东方出版公司,99年10月,定价25元。
  
  
◆《采红集》,二月河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99年10月,定价18元。  
◆《<红楼梦>的空间叙事》,张世君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9年11月,定价19元。
  
◆《红学百年风云录》,欧阳健、曲沐、吴国柱著,浙江古籍出版社,99年12月,定价29
  
.8元。
◆《引君入梦话红楼》,胡文彬著,山西教育出版社,99年12月,定价17元。
◆《莘莘学子读红楼》,陈继征、焦垣生主编,西安交大出版社,99年12月,定价8元。
  
  
◆《脂雪轩笔语》,周汝昌著,周伦玲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定价22元。
◆《红楼疑思录》,陈曦钟著,新华出版社,2000年1月,定价15元。
◆《戴敦邦新绘全本红楼梦》,戴敦邦绘画、史良昭编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
  
定价160元。
◆《魂牵梦萦红楼情》,胡文彬著,中国书店,2000年1月,定价18元。
◆《梦里梦外红楼缘》,胡文彬著,中国书店,2000年1月,定价17元。
◆《红学耦耕集》(增订本),梅节、马力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1月,定价16.8元
  

◆《红学与二十世纪学术思想》(旸谷文丛),陈维昭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3月
  
,定价15元。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与旋律美》,唐富龄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定价16元。
  
  
◆《红楼梦的独创艺术》,周书文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定价21元。
◆《灵台扣问录》,叶鹏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定价32元。
◆《漫说红楼》,张庆善、刘永良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5月,定价7.2元。
◆《谋勇情幻 指点人生——读<红楼>洞达处世》,李文庠、李睿等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0年6月,定价12元。
◆《乾隆与曹雪芹》,王永泉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6月,定价27元。
◆《乾隆与高鹗》,王永泉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6月,定价26元。
◆《<红楼梦>的超前意识与现代阐释》,饶道庆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6月,
  
定价15元。
◆《曹雪芹江南家世丛考》,吴新雷、黄进德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定价3
  
5元。
◆《中国神秘的狱神庙》,张建智著,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12月,定价7元。
◆《漫说红楼梦》,张国风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定价19元。
◆《红楼探源》,吴世昌著,吴令华编,北京出版社,2000年10月,定价30元。
◇《红楼医话》,徐栋华、张晓明著,南京出版社,2000年9月。
◇《箫剑集》,梁归智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定价28元。
◇《真假鉴红楼》,唐考方著,作家出版社,2000年10月。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曹雪芹著,脂砚斋评,邓遂夫校订,作家出版社,20
  
00年12月,定价25元。
◆《红楼梦导读》,吴新雷、丁波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定价6.5元。
◆《红楼梦识要——宋淇红学论集》,宋淇著,中国书店,2000年12月,定价19元。
◆《红楼梦:爱的寓言》,[美]裔锦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定价15元。
  
  
  
 
  
  
  
  
 主题:    
  
晓寒深处 [miss_rr303@sohu] 发表于2004-11-13 14:48:40  [回复] [发留言] [送礼物]
  
  [个人文集] [此贴发送手机]  
  
  
  
  
[2001~2002年红楼新书介绍]
  
◆《解读<红楼梦>》,曹雪芹著,段启明解读,京华出版社,2001年1月,定价11.8元。
  
  
  本书为北大、北师大博士中外名著解读丛书第3辑。以作品解读为主,精选《红楼梦》
  
美文段落进行比读、议读、讨论、鉴赏。另外还有作者生平、版本简介、作品概要、主题
  
分析、艺术风格、书评综述、阅读建议等。
◆《红楼一家言》,高阳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1月,定价6元。
  此书辑录了高阳有关《红楼梦》研究若干文章,主要有《曹雪芹对<红楼梦>的最后构
  
想》、《我看红楼》、《曹雪芹年龄与生父新考》、《红楼人物与曹家亲戚》等。
◆《红楼梦断》(四册),高阳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1月,定价98元。
  
  
◆《曹雪芹别传》(上下册),高阳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1月,定价3
  
2元。
◆《大野龙蛇》,高阳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1月,定价43元。
◆《三春争及初春景》,高阳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1月,定价43元。
  
  
  以上四种为高阳撰写的曹雪芹系列小说。
◆《北斗京华》,周汝昌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定价28元。
  举凡旧京岁时风物、风景胜迹、市廛风俗、饮食风尚、师友杂忆,毫不因历史尘封而
  
褪色,鲜活历历如在目前,尤其是与红楼有关的历史陈迹追寻方面的小文,如《建雪芹旧
  
居纪念馆/<楝亭集>的故事》、《恭王府传奇/雪芹祠瞻礼小记》等。
◆《诗论红楼梦》,欧丽娟著,[台湾]里仁书局,2001年1月,定价NT$400元。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红楼梦》诗歌理论与诗歌艺术,在论述时往往置诸于整个诗歌
  
历史发展的框架中来展开,因此能够探测到中国抒情传统的纵横面。
◇《曹雪芹家世新证》,李奉佐、金鑫著,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年2月,定价30元。
◆《曹雪芹与<红楼梦>》,孙宇红、葛波、安赫编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4月,
  
定价7.5元。
  本书为“人之初”名著导读从书之一,对《红楼梦》的作者、小说人物、艺术特色、
  
红学史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和介绍。
◆《程十发、刘旦宅、戴敦邦<红楼梦>插图》,汪观清、李明海编著,上海画报出版社,
  
2001年4月,定价28元。
  此书汇编了程十发、刘旦宅、戴敦邦《红楼梦》插图的精品。
◆《谈佛说道解红楼》,洪丕谟、罗伟国著,安徽文艺出版社,2001年4月,定价12元。
  
  
  本书为“古典名著趣谈系列”之一。以书中涉及的佛道术语、法事活动等为铺垫,引
  
发宗教知识的介绍、人生道路的阐述,最后则还是回归到小说中去。
◆《红楼梦寻味录》,吕启祥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定价19.5元。
  本书是作者继《红楼梦开卷录》、《红楼梦会心录》之后推出的第三部红学著作。本
  
书收入了著者1992年至1999年间所写长短文章21篇。
◆《说红楼话性情》,虎子著,长虹出版公司,2001年5月,定价19元。
  本书为“新读名著丛书”之一,对《红楼梦》中一些人物的性情进行分析。
◇《红楼梦考评集》,贾穗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1年5月。
  本书为贾穗的遗著,收有二十七篇文章。对红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曹雪芹家世祖
  
籍、脂本真伪、程本评价、后四十回问题,都发表了非常有见地的意见。
◇《程甲本红楼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6月,定价880元。
  此次出版的程甲本红楼梦是据馆藏本直接影印的,比北图以前出版的那个小开本清晰
  
得多,全书16开精装4册,总页数3234页。此书底本有多处“贴改”“挖改”之处,经冯其
  
庸、杜春耕、刘世德与社科院藏本和杜春耕自藏本校对,有34处改动,均列表说明。
◇《程乙本红楼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定价1280元。
  本书16开精装五册。
◆《金瓶梅与红楼梦》,王乃骥著,[台湾]里仁书局,2001年6月,定价NT$260元。
  本书作者首先标示其原创的“金瓶梅模式”,然后将“红取之于金而红于金”的“金
  
瓶梅模式”,一一条分缕析。又由于作者精研麻将学,对于金、红二书的酒令博戏,加配
  
套色之骨牌图案,指陈前人所未识,创见独特。
◆《红楼梦诗词艺术》,张丽华编著,[台湾]方舟出版社,2001年6月,定价NT$280元。
  
  
  本书对《红楼梦》中每首诗词评写“赏析”,对红楼诗词艺术鉴赏有独特见解。
◆《冷眼看红楼》,胡文彬著,中国书店出版社,2001年7月,定价24元。
  本书为胡文彬先生的第七本红学随笔集,收录了他2000年以来在红学研究过程中随手
  
撰写的短文120篇,分为人物情态、文本疏正、脂批典释、红楼曲录、梦外杂说、书林漫步
  
、梦边鸿爪、红楼艺苑等8卷,内容涉及红学研究的多方面。
◆《<红楼梦>和<金瓶梅>中的建筑》,孟庆田著,青岛出版社,2001年8月,定价14.8元。
  
  
  本书摘录了《红楼梦》中对建筑的文字描述,并对建筑平面布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红楼梦诗词曲赋英译比较研究》,王宏印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定价
  
18元。
  本书从两个权威性《红楼梦》英语全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大卫·霍克斯、约翰
  
·闵福德译本)中选取50首(前80回48首)有代表性的诗词曲赋,分别加注阐释,进行汉英对
  
照评析,兼具翻译比较研究和文学评论欣赏之妙。
◆《红楼梦里的小姐与丫鬟》,陈美玲著,[台湾]文津出版社,2001年8月,定价NT$200元
  

  本书对小说中几个重要的小姐与丫鬟的形象作全方位的介绍、剖析、评价和比较,并
  
尽量做到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相统一,以期进一步使读者领略及掌握这部名著的灵魂
  
与精髓。
◆《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红楼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吕启祥、林
  
东海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8月,定价68元。
  本书收入1911年至1949年散见于报章杂志的各种红楼梦研究文章大约三百多篇,涉及
  
作者二百多人,所录文章均于学术研究有足资参考者。一是作为资料长编,用以研究本世
  
纪上半叶红学发展之参考,因为这一时期红楼梦研究少有政治干扰和商业炒作,文章个性
  
化,保有本分本色;二是对于红楼梦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了解这段历史可以避免炒冷饭
  
、走弯路,可以把起点置于前人成果之上,事半功倍;三是对于一般读者也是一本有益的
  
读物。
◆《梦断红楼月半残:曹雪芹的一生》,徐淦生著,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年9月,定价3
  
0元。
  本书为描写曹雪芹生平的长篇历史小说。从8岁入学,13岁家庭遭变,从江南迁到京都
  
,最后定居皇城西郊香山脚下,在贫困中走完了一生。为什么《红楼梦》曾列为禁书?为
  
什么康乾盛世曹家从兴盛走向衰败?为什么说女人是水,男人是泥?为什么要“三易其稿
  
”“增删五次”?该书中将找到答案。
◆《天·地·人·我》,周汝昌著,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9月,定价24元。
  这是周汝昌的自传体文集。记录了一位本色单纯的学者的成长史,不需说这里包含了
  
现代学术史尤其是红学史的一大量第一手材料,关系重大,值得珍视。
◆《红楼梦在台湾》,中国著,[台湾]至光企业有限公司,2001年9月,定价NT$300元。
  
  
  本书认为,《红楼梦》是汉人政权兴亡梦,书中有许多故事情节与台湾有密切关系,
  
全书是写李自成、吴三桂、崇祯皇帝的故事。
◆《漫画歪说红楼梦》,赵阳文,唐丁华图,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9月,定价9.6元。
  
  
  此书以漫画形式进行现代演绎与新的解说。
◆《红楼梦引论》(再版),曾扬华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定价18元。
  本书是1988年5月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红楼梦引论》的再版本,该书曾被指定为大学
  
本科的教材。此次再版订正了初版中存在的问题和文字校印差错。
◆《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蔡义江著,中华书局,2001年10月,定价30元。
  本书是在《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原书“评注”一项相应改为“
  
鉴赏”,增加了大量诗词鉴赏、艺术分析的内容,对宝钗、袭人等人物及《庄子》等著作
  
的评论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增加了作者的一些研究成果,对“二书合成”、“质疑靖批”
  
及一些“探佚”研究结论谈了自己的看法。
◆《红楼梦醒时》,赵同著,[台湾]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1年12月,定价NT$228元。
  
  本书着眼于《红楼梦》作者的写作动机,也就是所谓的“影射”问题。认为突破红学
  
的困境,恢复《红楼梦》的健康,首要工作乃是找出它的病因。本书对作者、脂批、“真
  
事隐”问题等提出了自己的新见。
◆《红楼解梦》(第四集),霍国玲等著,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1月,定价34元(上、下
  
两册)。
  本书是霍氏《红楼解梦》的续编。他们认为,《红楼梦》背后隐史的核心是,曹雪芹
  
为自己所爱慕的一位女子作传(此女子曾进宫做了雍正的皇后,曹雪芹为实现自己的政治
  
理想,两人合作毒杀了雍正帝,但皇权被乾隆篡夺……),与此同时,也将自己的传记隐
  
入书中。
◆《红楼梦续:后四十回新编》,崔耀华著,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年1月,定价19.8元。
  
  
  该书是接自曹雪芹八十回后的新续。作品完全脱离高氏窠臼,独辟蹊径地在大观园旁
  
另建一个新园,从贾家远亲中引出两个从西洋回归的新人,让东西方文化强烈碰撞,更把
  
社会万象融进作品,从而为凤姐、探春等人辟出施展抱负的天地。书中又添一把神秘的大
  
火,烧出贾家毁灭结局,烧出各色人等原本面目。作品以古喻今,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
  
有强烈的现代生活气息。
◆《红楼小讲》,周汝昌著,北京出版社,2002年1月,定价15元。
  本书是《天津日报》连载的读《红》短文的合集,由于每讲只限千字篇幅,故另追加
  
了“副篇”略为拓展。最后十讲系《天津日报》连载的三十讲外另选编入。
◆《带你走进红楼梦》,王桂祝编著,青岛出版社,2002年1月,定价13.8元。
  本书系红学入门书,浅略地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成书过程、版本系统、红学流派
  
,尤其对《红楼梦》的诗词进行解说和评述。
◇《忏玉楼丛书提要》,吴克歧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1月,定价36元(32开精装
  
)。
  本书据国家图书馆所藏圆南京图书馆精抄本影印。按书名、卷(回)数,著者、出版
  
者(版本)、内容提要等栏目介绍了产生于民国时期的有关《红楼梦》之著述六十余部,
  
并按翻刻、批点、续作、研究评论、诗词歌咏、戏曲传奇等不同著作类别分为三卷,该书
  
是我们了解红学发展史特别是民国时期红学研究成果必备之工具书。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余英时著,上海社科出版社,2002年2月,定价24元。
  本书七十年代末台湾初版,现在首次由内地再版发行。其中长篇论文《红楼梦的两个
  
世界》(大观园外的现实世界与大观园内的理想世界),曾受到前辈红学家俞平伯的称赞,
  
也在红学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红学风雨》,杜景华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2月,定价16元。
  本书叙述了二十世纪轰动学术界的红学事件与论争,总结红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尤
  
其是红学与学术研究的关系、学术与政治的关系、考据与义理的关系等。
◇《增评补图全图金玉缘》(《红楼梦》评点本系列之一),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
  
3月出版,定价460元(16开精装)。
  《金玉缘》是清代著名的《红楼梦》评本,由王希廉、张新之和姚燮三家合评。光绪
  
十年(1884),上海同文书局石印。内文有华阳仙裔序、读法、批序、摘误、总评、论赞
  
、或问、大观园图等。尤其是卷首有绣像一百二十幅,每回回前还有回目画二幅。正文中
  
有圈点、重点及太平闲人夹评,回末有太平闲人、护花主人、大某山民分评,是研究《红
  
楼梦》的重要史料。
◇《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定价780元(16开精装)
  

  本书是《红楼梦》平点本系列丛书之一,由清代王希廉评点。道光十二年(1832)双
  
清仙馆刊本,故又称双清仙馆本。内文有王希廉批序、程伟元原序、绣像六十四幅,以及
  
论赞、问答、大观园图说、题词、总评、音释等。回首有“洞庭王希廉雪香评”,回末有
  
评,是部很有价值的《红楼梦》研究史料。
◇《妙复轩评石头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3月,定价700元(16开精装)。
  妙复轩评本是《红楼梦》的清代张新之评本。光绪七年(1881),湖南卧云山馆刊本
  
。扉页提名“妙复轩评本绣像石头记红楼梦”,内文有程伟元原序、孙桐生序跋、绣像二
  
十幅,以及红楼梦读法等。正文有太平闲人双行夹评及回后总评,对红学研究极具价值。
  
  
◆《春梦随云散》,刘心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4月,定价12.6元。
  本书是刘心武古典文学论说集,其中论红文字约占三分之二。选编了《红楼三钗之谜
  
》一书中的文章外,还编入了几篇近作。
◆《细说红楼》,王以安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2002年5月,定价NT$500元。
  本书认为,《石头记》以董小宛事迹为骨干,更以冒襄《影梅庵忆语》为全书之贯绳
  
,以顽石为开端,揭櫫台湾是以明郑史事作张本。“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巧拟董小宛与
  
冒辟疆;“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妙喻董小宛与顺治帝。
◆《红楼梦:悲剧人生》,陈文新、余来明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定价14.5元
  

  本书系“素质教育读本.四大小说名著导读”之一种,详细系统地介绍了红楼梦与红学
  

◆《红楼梦的版本及其校勘》,郑庆山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5月,定价45元。
  
  
  本书是研究《红楼梦》版本的专书,使读者深入了解《红楼梦》版本的源流和系统,
  
并对阅读和校点有所借鉴和帮助。尚有考证曹雪芹和批者脂砚斋和畸笏的文章。
◆《红楼梦B面解读》,胡邦炜著,重庆出版社,2002年6月,定价25元。
  本书以“解读‘红楼’文本、破译‘红楼’奥秘”为主旨,有助读者解读历史文化、
  
文本、哲学思想、诗词曲,还有关于作者生活经历的解读和创作动机的揭示。
◇《曹寅与曹雪芹》,刘上生著,海南出版社。
  本书填补了学界对曹寅及其《楝亭集》的研究未有专著的空白。书中有先辈事迹考略
  
、曹寅生平事迹考索、政文异向的双重忠诚、身心相悖的双重人格、文学活动与创作、曹
  
寅与曹雪芹等章节,附论为《<红楼梦>写实艺术的美学跨越》。
◇《红楼梦烟标精华》,杜春耕编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7月,定价280元。
  本书汇集民国年间流传于上海等地的有关《红楼梦》人物故事的烟标及香烟广告共十
  
余套300余幅,极富收藏及艺术鉴赏价值,更是研究民国时期社会经济、商业文化、民俗时
  
尚,特别是“红楼文化”在当时发展情况的珍贵史料。
◇《金玉缘图画集》,李菊侪绘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8月,定价280元(12开精装
  
)。
  本书是较早的《红楼梦》连环画集,根据民国二至三年华国书局石印之北京“黄钟日
  
报”附刊本影印,版本稀见。全书共388幅,图文并茂,笔触传神。是研究红学史及民国艺
  
术史的重要资料。
  
[港台版红楼图书目录]
  
◇《红楼梦人物论》,松青著,[台湾]新兴书局,55年;[台湾]里仁书局,82年8月再版,
  
定价NT$180元[此书即太愚(王昆仑)所著同名书]。
◇《红楼梦研究》,李辰冬著,[台湾]新兴书局,58年;[台湾]正中书局,1983年8月,定
  
价NT$88元。
◆《红楼梦新解》,潘重规著,[新加坡]青年书局,59年初版;[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
  
公司,90年8月重版,NT$144元。
◇《红楼梦人物评传》,朱虚白著,[台北]新兴书局,60年11月。
◇《红楼梦各家题考》,石溪散人编,[台湾]佩文书社,61年5月。
◇《红楼梦考证》,胡适著,[台湾]远东图书公司,61年3月
◇《红楼梦悲金悼玉实考》,杜世杰著,台中自印本,61年3月。
◇《红楼梦人物评论》,萧绶锦著,[台湾]立志出版社,62年。
◇《散论红楼梦》吴世昌等著,[香港]建文书局,63年初版;[台湾]明伦书局,73年;[香
  
港]中流出版公司,84年再版。
◇《红楼梦考证拾遗》,赵冈著,[香港]高原出版社,64年。
◇《红楼梦研究专刊》,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红楼梦研究小组编,1967.4创刊。
◆《红楼梦的重要女性》,梅苑著,[台北]商务印书馆,67年2月初版;1992年10月第二版
  
,定价NT$150元。
◇《红楼梦的最近一次论战》,林语堂等著,[台北]环球书局,67年。
◇《试看红楼梦的真面目》,苏雪林著,[台北]文星书店,67年3月初版。
◇《榕斋新谭》,钱济鄂著,[台湾]白羽杂志社,67年6月。
◆《红楼梦人物介绍》,李君侠编著,台湾商务印书馆,69年7月初版;95年11月第二版,
  
定价NT$200元。
◇《从林语堂头发说起》,林霜青编,[台湾]哲志出版社,69年7月。
◇ 《文史觅趣》,高阳著,[台北]惊声文物供应公司,69年10月(第一辑中收5篇文章为
  
有关《红楼梦》的评论)。
◇《平心论高鹗》,林语堂著,[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69年12月初版。
◇《红楼梦新探》,赵冈、陈钟毅著,[香港]文艺书屋,70年。
◇《红楼梦实考》,杜世杰著,[台中]兰灯出版社,71年3月(本书72年4月再版时改名为
  
《红楼梦原理》)。
◇《林黛玉的爱情》,龙飞编,[台湾]台湾大学文选社,71年(另:昌言文库本有图)。
  
  
◆《灵山忆悟论红楼梦》,吴灵均著,[台湾]标准书店,71年1月初版;72年增订版,定价
  
NT$150元。
◇《红楼梦研究资料汇编》,[台北]明伦出版社,71年12月翻印本。
◇《红楼梦研究集》,《幼狮月刊》编辑委员会编,[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72年8月。
  
  
◇《香港所见红楼梦研究资料展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红楼梦展
  
览会工作小组编辑出版,72年。
◇《红楼梦评论》,王国维著,[台湾]育民出版社,73年6月。
◇《红楼梦里的故事》,刘玉琛著,[台北]国语日报社,73年。
◇《无所不谈合集》,林语堂著,[台湾]开明书店,74年。
◇《红楼梦评论》,金恒杰著,[香港]神州图书公司,74年。
◆《红楼梦新辨》,潘重规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74年2月;[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
  
公司,90年8月重版,NT$267元。
◇《红楼梦研究汇编(第1辑)》,吴宏一编,[台北]巨浪出版社,74年7月初版。
◇《大观园就是自怡园》,周冠华著,[台北]汉文书店,74年。
◇《列宁格勒十日记》,潘重规著,[台北]学海出版社,75年1月。
◇《红楼梦论集》,赵冈著,[台北]志文出版社,75年8月,定价NT$40元。
◇《曹雪芹的一生》,吴恩裕著,[台湾]地平线出版社編,地平线出版社,75年。
◆《红楼梦研究新编》,赵冈、陈钟毅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75年12月,定价NT
  
$100元。
◇《红楼梦叙录》,于田编著,[台湾]汉苑出版社,76年8月。
◆《<红楼梦>西游记》,林以亮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76年9月,定价NT$100元。
  
  
◇《红楼梦人名索引》,林语堂著,中华学术院,[台湾]华冈出版社,76年。
◆《红楼一家言》,高阳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77年,定价NT$70元。
◇《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萨孟武著,[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77年8月初版,84年1
  
月再版。
◆《红楼梦魇》,张爱玲著,[台北]皇冠杂志社,77年8月初版;皇冠出版社(香港)有限
  
公司,94年7月重版。
◇《红楼梦诗词译注》,文冰编,中华书局香港分局,77年6月初版;[台湾]文圣图书出版
  
社。
◇《红楼梦的叙述艺术》,K.Wong著,黎登鑫译,[台湾]成文出版社,77年8月,定价NT$
  
65元。
◇《红楼水浒与小说艺术》,胡菊人著,[香港]百叶书舍,77年10月。
◇《曹雪芹与红楼梦》,周汝昌等著,中华书局香港分局,77年12月初版。
◇《论红楼梦》,林大芽著,[台湾]光华印务公司,77年。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余英时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78年1月初版,定价NT$
  
120元。
◇《红楼梦探讨》,袁维冠著,[台湾]{自印本},78年。
◇《曹雪芹的故事》,吴恩裕著,中华书局香港分局,78年。
◆《考稗小记——曹雪芹红楼梦琐记》,吴恩裕著,中华书局香港分局,79年4月,定价H
  
K$18元。
◆《红楼梦的文学价值》,罗德湛著,[台湾]东大图书公司,79年7月初版;98年10月增订
  
再版,定价NT$260元。
◇《红楼梦研究书目》(初稿),那宗训编著,香港龙门书店,79年7月。
◆《红楼梦研究》,王关仕著,[台北]文坊出版社,79年初版;[台湾]东大图书公司修订
  
再版,92年12月,定价NT$333元。
◇《脂砚斋红楼梦辑评》,俞平伯编著,[香港]太平书局,79年。
◆《红楼梦与禅》,圆香著,[台湾]天华出版事业股分有限公司,79年9月;[台湾]佛光出
  
版社,1998年修订版,定价NT$150元。
◇《红楼梦戏曲集》,(明)孔昭虔等撰,九思出版社79年;汉京出版社84年。
◇《新编石头记脂研斋评语辑校》,陈庆浩编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79年10月。
  
  
◇《红楼梦的写作技巧》,墨人著,[台湾]商务印书馆,66年11月初版,80年6月第7版。
  
  
◇《红楼梦断》,高阳著,[台湾]联合报社,78年~81年(4册)。
◇《红楼梦考释》,杜世杰著,[台湾]三三书社,80年。
◆《全部百二十回红楼梦评赞》,王云香著,[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80年2月,定价NT$
  
85元。
◇《红楼猜梦》,赵同著,[台北]三三书坊,80年10月。
◇《红楼梦研究书目续编》(初稿),那宗训编著,香港龙门书店,81年1月。
◇《红楼梦版本研究》,王三庆著,[台北]石门图书公司,81年1月。
◇《红楼梦研究》,康来新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81年。
◇《漫说红楼梦》,赵冈著,[台湾]经世书局,81年6月。
◆《雍正帝及其密摺制度研究》,杨启樵著,三联书店香港分店,81年11月第1版;85年9
  
月增订第2版,定价HK$60元。
◇《红楼梦研究书目》(续编),那宗训编著,香港龙门书店,82年。
◇《微论红楼梦》,郁增伟著,[香港]田园书屋,82年4月。
◇《红楼梦研究文献目录》,宗隆岁编,[台湾]学生书局,82年6月。
◆《台湾所见红楼梦研究书目》,那宗训编,[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82年9月,定价365
  
元。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故居的发现》,胡德平著,[香港]蔡和平制作有限公司,82年
  
9月。
◆《红楼梦探索》,那宗训著,[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82年9月,定价NT$370元。
◇《程刻本红楼梦新考》,徐仁存、徐有为著,[台北]国立编译馆,82年10月。
◇《红楼启示录》,王蒙著,[台湾]时代风云出版社,82年11月,定价NT$200元。
◆《高阳说曹雪芹》,许晏骈、高阳撰,[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83年1月,定价NT$10
  
0元。
◇《花香铜臭读红楼》,赵冈著,[台]时报出版公司,83年4月。
◇《红楼梦人物索引》,潘铭燊著,[香港]龙门书店,83年5月,定价HK$60元(精装)、40
  
元(平装)。
◇《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论文集》,周策纵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83年,定价42
  
.9元。
◇《红楼梦研究点滴》,张硕人著,[泰国]国光图书杂志社,83年8月。
◆《曹雪芹家世、红楼梦文物图录》,冯其庸编著,三联书店香港分店,83年12月,定价
  
HK$88元。
◇《红楼梦索隐》,王梦阮,沈瓶庵著,[台湾]中华书局,83年。
◇《红楼梦校注》,曹雪芹、高鹗著,冯其庸校注,[台湾]里仁书局,84年。
◆《红楼梦人物素描》,徐慰忱著,[台湾]五洲出版社,1984年2月,定价120元。
◆《漫说红楼》,蔡炳焜著,[台湾]三民书局,84年7月初版,90年10月再版,定价NT$16
  
0元。
◆《红楼梦艺术论》,王国维、太愚、林语堂等著,[台湾]里仁书局,84年1月,定价NT$
  
400元。
◆《百二十回红楼梦人名索引》,何锦阶、邢颂恩编,[香港]集贤社,84年8月初版,定价
  
HK$20元。
◇《红楼梦考论集》,皮述民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84年6月初版,定价NT$100元
  

◇《红楼梦若干悬案之谜》,胡邦炜著,[台湾]翌耕出版社,84年5月,定价NT$160元。
  
  
◆《红楼梦谜(上篇)》,李知其著,84年12月,香港印行,非卖品。
◆《红楼梦谜(下篇)》,李知其著,85年9月,香港印行,非卖品。
◆《红楼梦谜(续篇)》,李知其著,88年,香港印行,非卖品。
◆《红楼梦谜(二续)》,李知其著,90年,香港印行,非卖品。
◇《曹雪芹与红楼梦》,余英时、周策纵等著,[台湾]里仁书局,85年1月(上下册)。
  
  
◇《石头渡海——红楼梦散论》,康来新著,[台湾]汉光文化事业公司,85年2月,定价N
  
T$100元。
◇《红楼梦评论》(上、下),岑佳卓著,自印,85年。
◇《曹雪芹别传》,高阳著,[台湾]联合报,85年。
◇《两个爱情悲剧的比较研究——红楼梦和被毁灭的爱情》,王琐瑛著,澳门文化司署,
  
86年。
◇《四说论丛》,罗盘编著,[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86年。
◆《红楼梦中的建筑研究》,关华山著,[台湾]境与象出版社,84年5月初版;88年10月再
  
版,定价NT$250元。
◆《大观园论集》,明文书局编辑部编,[台湾]明文书局,85年9月,定价NT$400元。
◇《红楼梦探索——红楼梦综合研究》(上、下册),岑佳卓,台中,85年。
◆《“钗黛合一”新论》,吴晓南著,三联书店香港分店,85年12月,定价HK$20元。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周中明,[台湾]木铎出版社85年,定价NT$220元;贯雅文化事
  
业公司,89年。
◇《醉翻风月鉴》,陈潞著,[香港]奔马出版社,86年6月,定价HK$20元。
◇《石头记稿》,张欣伯批删,[台中]文华印刷事业有限公司,86年。
◇《红楼梦研究专集》,台湾天一出版社,87年。
◇《石头记索隐》,蔡元培等著,龚鹏程导读,[香港]金枫出版有限公司,87年5月,定价
  
HK$70元。
◇《红楼梦大观》,冯其庸等著,国际《红楼梦》研讨会编委、香港《百姓》半月刊编辑
  
部合编,《百姓》半月刊丛书部,87年9月,定价HK$38元。
◆《红楼梦十讲》,邢治平著,[台湾]木铎出版社,87年7月,定价NT$200元。
◆《红学耦耕集》,梅节、马力著,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88年1月,定价HK$38元
  

◇《石头记年日考》,潘铭燊著,香港中国学社,88年。
◇《红楼梦新补》,张之著,[台北]礼记出版社,89年4月,定价NT$180元。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周汝昌著,[台湾]东大图书公司(三民经销),89年,定价NT
  
$240元(精装)、NT$180元(平装)。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红楼梦〉卷》,一粟编著,[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89年,定
  
价NT$420元;94年3月重印,定价NT$500元。。
◇《红楼梦创作探秘》,黄炳寅著,[台湾]采风出版社,89年1月初版,定价NT$120元。
  
  
◇《红楼梦人物论》,王昆仑著,[香港]中华书局,89年,定价HK$28元。
◇《红楼梦里梦外》,林明进著,[台北]合森文化事业有限公司,89年,定价NT$120元。
  
  
◇《红楼梦人物的人格解析》,余昭著,台湾东华出版事业有限公司,89年6月初版,90年
  
11月第3版。
◇《红楼梦戏曲集》,孔昭虔著,[台湾]汉京出版社,89年7月,定价NT$450元。
◆《红楼梦——迷人的艺术世界》,周中明著,[台北]贯雅文化事业公司,89年10月,定
  
价NT$280元。
◇《红楼梦食谱》,秦民著,[台湾]大地出版社,90年,定价NT$140元。
◆《红楼说梦》,王大方著,[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90年3月。
◆《漫步大观园》,曾扬华著,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90年3月,定价HK$26元;[台
  
湾]远流出版社,89年4月,定价NT$100元。
  
  
  
  
  
  
  
  
  
◆《红楼梦》版本详表
  
八十回本系统(脂评抄本)
  
编号  
  版本  
  别名  
  收藏  
  
一  
  甲戍本  
  脂残本、脂铨本  
  胡适  
  
二  
  己卯本  
  脂怡本、脂馆本、脂配本  
  北图  
  
三  
  庚辰本  
  脂京本  
  北大  
  
四  
  梦稿本  
  脂稿本  
  中科院文学所  
  
五  
  戚序本  
  有正本、脂戚本、戚本  
  1921年毁于火  
  
六  
  甲辰本  
  脂梦本、脂晋本  
  北图  
  
七  
  靖藏本  
  脂靖本、靖本  
  迷失  
  
八  
  脂亚本  
    
  俄亚研所  
  
九  
  蒙府本  
  王府本、脂蒙本、脂府本  
  北图  
  
十  
  舒序本  
  巳酉本、脂舒本  
  中科院文学所吴晓铃  
  
十一  
  戚宁本  
  脂宁本  
  南图  
  
十二  
  郑臧本  
    
  北图  
  
一百二十回本系统  
  
编号  
  版本  
  
一  
  程甲本  
  
二  
  程乙本  
  
三  
  程丙本  
  
四  
  王评本  
  
五  
  张评本  
  
六  
  姚评本  
  
  
◇抄本
  
甲戌本(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本,抄本)  
己卯本(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己卯冬月定本,抄本)  
庚辰本(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庚辰秋月定本,抄本)  
列藏本(苏联列宁格勒抄本《石头记》,抄本)  
戚张本(张开模旧藏戚蓼生序本,抄本)  
戚正本(有正书局石刊戚蓼生序本)  
戚宁本(泽存书库旧藏戚蓼生序本,抄本)  
王府本(清王府旧藏本,蒙古王府本,抄本)  
杨藏本(杨继振旧藏本,红楼梦稿本,抄本)  
舒序本(舒元炜序本,抄本)  
郑藏本(郑振铎藏本,抄本)  
梦觉本(梦觉主人序本,甲辰本,抄本)  
  
◇清朝
  
程甲本(乾隆五十六年辛亥萃文书屋活字本)  
程乙本(乾隆五十七年壬子萃文书屋活字本)  
东观阁刊本(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  
善因楼刊本(批评新奇,绣像红楼梦,善因楼梓)  
宝文堂刊本(同治壬戌重镌,宝文堂藏板)  
抱青阁刊本(嘉庆己未年镌,绣像红楼梦,抱青阁梓)  
本衙藏板本(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本衙藏板)  
藤花榭刊本(嘉庆庚辰镌,绣像红楼梦,藤花榭藏板)  
宝兴堂刊本(嘉庆丙寅新刻全部绣像红楼梦,宝兴堂藏板)  
凝萃草堂刊本(道光辛卯孟冬,绣像红楼梦,凝萃草堂监印)  
三让堂刊本(绣像批点红楼梦,三让堂藏板)  
五云楼刊本(咸丰己未新镌绣像红楼梦,五云楼藏板,光华堂发兑)  
耘香阁刊本(绣像红楼梦,藤花榭原板,耘香阁重梓)  
聚和堂刊本(绣像红楼梦,济南聚和堂藏板)  
同文堂刊本(曹雪芹原本,右文堂发兑,同文堂藏板)  
纬文堂刊本(绣像批点红楼梦,纬文堂藏板)  
翰选楼刊本(绣像红楼梦,翰选楼藏板)  
文元堂刊本(绣像批点红楼梦,文元堂藏板)  
忠信堂刊本(绣像批点红楼梦,忠信堂藏板)  
经纶堂刊本(绣像批点红楼梦,经纶堂藏板)  
务本堂刊本(绣像批点红楼梦,务本堂藏板)  
经元升记刊本(绣像批点红楼梦,经元升记梓)  
登秀堂刊本(绣像批点红楼梦,登秀堂藏板)  
连元阁刊本(曹雪芹原本,新增批点绣像红楼梦,佛山连元阁藏板)  
三元堂刊本(东观阁梓行,三元堂藏板,新增批评绣像红楼梦)  
双清仙馆评本(洞庭王希廉雪香评)  
妙复轩评本(张新之评)  
聚珍堂评本(王希廉评)  
翰苑楼评本(王希廉评)  
芸居楼评本(王希廉评)  
卧云山馆评本(张新之评)  
同文书局评本(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王希廉、张新之、姚燮评)  
大观琐录评本(增评绘图大观琐录,王希廉、姚燮评)  
增评补像全图本(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王希廉、张新之、姚燮评)  
诵芬阁评本(古越诵芬阁藏板,王希廉、姚燮评)  
增评补图本(王希廉、姚燮评)  
上海书局石印评本(王希廉、张新之、姚燮评)  
绣像全图增批评本(王希廉、姚燮评)  
桐荫轩石印评本(王希廉、蝶芗仙史评)  
求不负斋石印评本(王希廉、张新之、姚燮评)  
广百宋斋铅印评本(王希廉、姚燮评)  
阜记书局评本(王希廉、蝶芗仙史评)  
  
◇民国
  
增评加批图说本(王希廉、蝶芗仙史评)1914年上海石印本  
增评加注全图本(王希廉、张新之、姚燮评)1925年上海石印本  
文明书局评本(王希廉、张新之、姚燮评)1927年上海文明书局铅印本  
江东书局石印评本(王希廉、张新之、姚燮评)  
铸记书局评本(王希廉、姚燮评)  
万有文库评本(1930年商务印书馆铅印)  
许啸天句读本(1923年上海群学社铅印本)  
汪原放句读本(1921年上海亚东图书馆铅印本)  
大达图书本(1929年上海大达图书供应社铅印本)  
广益书局本(1934年上海广益书局铅印本)  
新文化书社本(1929年上海新文化书社铅印本)  
通俗小说库本(1937年上海中央书店铅印本)  
亚东初排本(1921年上海亚东图书馆铅印本)  
亚东重排本(1927年上海亚东图书馆铅印本)  
中华索隐本(1916年上海中华书局铅印本)  
世界书局本(1934年上海世界书局铅印本)  
开明书店洁本(1935年上海开明书店铅印本)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西游记》第八回中三首同头体诗《福》、《禄》、《寿》之英译欣赏

$
0
0

《西游记》

吴承恩

W. J. F. Jenner 英译

 

第八回 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

 

        佛祖居于灵山大雷音宝刹之间,一日,唤聚诸佛、阿罗、揭谛、菩萨、金刚、比丘僧、尼等众曰:“自伏乖猿安天之后,我处不知年月,料凡间有半千年矣。今值孟秋望日,我有一宝盆,盆中具设百样奇花,千般异果等物,与汝等享此‘盂兰盆会’,如何?”概众一个个合掌,礼佛三匝领会。如来却将宝盆中花果品物,着阿傩捧定,着迦叶布散。大众感激,各献诗伸谢。

 

        福诗曰:

               福星光耀世尊前,福纳弥深远更绵。

               福德无疆同地久,福缘有庆与天连。

               福田广种年年盛,福海洪深岁岁坚。

               福满乾坤多福荫,福增无量永周全。

 

        禄诗曰:

               禄重如山彩凤鸣,禄随时泰祝长庚。

               禄添万斛身康健,禄享千钟世太平。

               禄俸齐天还永固,禄名似海更澄清。

               禄恩远继多瞻仰,禄爵无边万国荣。

 

        寿诗曰:

               寿星献彩对如来,寿域光华自此开。

               寿果满盘生瑞霭,寿花新采插莲台。

               寿诗清雅多奇妙,寿曲调音按美才。

               寿命延长同日月,寿如山海更悠哉。

 

        众菩萨献毕。因请如来明示根本,指解源流。那如来微开善口,敷演大法,宣扬正果,讲的是三乘妙典,五蕴《楞严》。但见那天龙围绕,花雨缤纷。正是:

        禅心朗照千江月,真性清涵万里天。

 



One day, as the Buddha dwelt in the Thunder Monastery on the Vulture Peak, he called together all the other Buddhas, Arhats, guardian deities, Bodhisattvas, Vajrapanis, monks and nuns and said, "As we are beyond time, I don't know how long it has been since the crafty ape was subdued and Heaven pacified, but by earthly reckoning it must be about five hundred years. As today is a fine early autumn day and I have a precious bowl filled with a hundred kinds of rare flowers and a thousand varieties of exotic fruit, what would you say to our having an Ullambana Feast?" They all put their hands together and performed the reverence of going round him three times in acceptance. The Buddha then ordered Ananda to hold the bowl of flowers and fruit while Kasyapa laid them out. The hosts were moved to gratitude, which they expressed in verse.

 

The poem on happiness went:

 

The Star of Happiness shines bright before the Venerable One;

Gifts of happiness spread wide and deep, ever richer.

Fortune is boundless and lasts as long as the Earth;

A happy fate has the luck to be linked with Heaven.

Fields of happiness are widely sown and flourish every year;

The sea of happiness is mighty and deep, never changing.

Happiness fills Heaven and Earth, leaving legacies of happiness

Happiness grows beyond measure, eternally complete.

 

The poem on official rank went:

 

With rank as high as a mountain, coloured phoenixes call;

With rank ever increasing, we praise the evening star.

Salary raised to ten thousand bushels, and a healthy body;

Salary raised to a thousand tons, and the world at peace.

Rank and salary equaling Heaven, and eternal too;

Rank and fame as great as the sea, and even clearer.

Rank and favour continuing for ever, greatly to be admired;

Rank and nobility without bounds, like ten thousand kingdoms.

 

The poem on longevity went:

 

The Star of Longevity shines towards the Buddha;

The glories of the land of longevity start from here.

Fruits of longevity fill the bowls, glowing with good omen;

Longevity's flowers are newly plucked and placed on the lotus throne.

Poems of longevity, pure and elegant, full of rare conceits,

Songs of longevity sung with exquisite talent.

Life as long as sun and moon,

Life that will outlast both mountains and seas.

 

When the Bodhisattvas had presented all the poems they asked the Buddha to expound the fundamentals to them. Then the Tathagata opened his excellent mouth and expounded the great Law and retribution. He spoke about the wonderful scriptures of the Three Vehicle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ve Aggregates as contained in the Surangama−sutra; the deities and nagas gathered round, and flowers came raining down in profusion. Indeed:

 

The meditating heart shines like the moon in a thousand rivers;

The true nature embraces ten thousand miles of sky.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汉译英:杜牧 阿房宫赋(潘正英 英译)

$
0
0

潘正英  译: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On the Ah Fang Palace

Tu Mu

 

After the end of the Six Kings the empire bounded by the four seas was unified under a single ruler; and with Shu Shan stripped of its woods, the Ah Fang Palace appeared. It stretched to more than three hundred li, covering the sun in the sky; and from the north of Li-Shan it meandered to the west, and then made straightway for Hsien Yang. Two rivers flowing gently coursed their way into the palace-walls.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At each five steps there stood a storeyed building, and at each ten steps, there stood a hall, with corridors winding like waving silk, and the projecting eaves turning high up like birds' bills. Each of the structures possessed its vantage of ground; but they were all ingeniously interlocked together, or one set against another. Some were domed, and others were curved. The courts were like so many cells in the beehive; and of the lofty eave-drippings who can tell how many millions they were.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覆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The long bridge is lying upon the waves; how can the dragon come without clouds? The roofed causeway is stretched in the air; how can the rainbow appear without having a clearing-up sky? Both the high and the low are shrouded in the mists, and it is hard to distinguish the east from the west.

 

歌台暖晌,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When the singing platform was re-echoed with happy songs, it was full of genial warmth of the spring; but when the dancing sleeves became cold in the dancing hall, it was chilling like wind and rain. The climate did not remain the same even on the same day and in the same palace!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Noble ladies, royal princes and their children, after bidding farewell to their own chambers and halls, were all carried away to the state of Ch'in; where they practiced singing and music in the morning and evening, and became palace-men and place-women of Ch'in.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掠,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Bright stars sparking — it was mirrors laid open. Green clouds floating about — it was hair-dressing in the morning. The Wei River swelling with grease — it was made by the waste of ointment. Smoke curling up and vapour spreading — it was burning of perfume. Thunder rolling suddenly — it was the passing of palace-carriages, which one heard rumbling far off, but none could tell where it went to. Each inch of the skin was beautified to the extreme, and each movement of the body was studied to the utmost. The pretty ladies, stood gazing and looked forward to a royal visit, and some of them had not had a single dance from the king for thirty-six years.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What Yen-Chao had laid up, what Han-Wei had accumulated, and What Ch'i-Ch'u had treasured up — for many generations and years pillaged from the people — were piled up like mountains; but once they could not hold their own all were transported here. Tripods and precious stones were treated like kitchen pots and rocks. Gold and pearls were regarded as clod and pebbles. They were all scattered about in confusion, being little valued by the man of Ch'in.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Alas! Men are all like-minded, one or ten thousand. Ch'in loved splendour and luxury, and other men also coveted his house. Why should he exhaust every dram in taking in, and spend away like mud and sand — making the beam-bearing posts more than the peasants in the south fields, the rafters on the roofs more than the female-weavers on the loom, the shining nail-caps more than the grain in the grand granaries, the uneven rows of tiles more than the silk threads all over the body, the balustrades, lengthwise and crosswise, more than the city-walls of the Nine States, sound of piped and stringed music more than the noise on the market — that the world dared to hate but not to speak, and the mind of the autocrat became daily prouder, and harder!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Behold, at the shout of the garrison guards the Hanku pass fell; and by the touch of the one torch of the man of Ch'u all became a sad stretch of scorched earth.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las, it was the Six States and not Ch'in that destroyed the Six States; and it was Ch'in and not the world that exterminated the clan of Ch'in. If each of the Six States had loved their own people they would have been strong enough to resist the power of Ch'in; and if Ch'in had loved the people of the Six States, he might have ruled the empire through succession from three to ten thousand generations; and who could have exterminated his clan? The man of Ch'in, having no opportunity of lamenting himself, was left to be lamented by later generations; and the later generations who lament Ch'in, but refuse to learn a lesson from him make later generations lament the later generations.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李白*忆秦娥赏析

$
0
0
原文地址:李白*忆秦娥赏析作者:墨非卫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Tune: “Dream of a Maid of Honor”

 

Li Bai

 

The flute plays a sobbing tune,

She wakes from dreams when o’er her bower wanes the moon.

When o’er her bower wanes the moon,

Year after year green willows grieve

As from the Bridge the people leave.

 

All’s merry on Clear Autumn Day,

But she receives no word from ancient northwest way.

And now o’er ancient northwest way

The sun declines, the west wind falls

O’er royal tombs and palaces walls.

 

 

许老的另一个版本:


Dream of Qin Maiden
 Li Bai

The flute is mute,
Waking from moonlit dream, she feels a grief acute.
O moon, O flute,
Year after year, do you not grieve
To see 'neath willows people leave?

On Merry-making Plain, on Mountain-Climbing Day,
She receives no letter from ancient Northwest way.
Over ancient way,
The sun declines, the west wind falls
Over royal tombs and palace walls.


 

    中国古代女子诗词并不少见,自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起,便逐渐形成了诸如春怨、秋思、伤春、悲秋乃至于对月怀人、望花落泪等以幽怨哀惋为主色调的,以“闺中思”“幽怨美”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积淀。李白的这首词文词清丽,意境雄浑,寓意深刻。既含蓄蕴藉又凄婉动人。

 

    有网友分析说:“秦娥在等待和期望的过程中看到西风残阳下的汉代帝王陵墓,于是幡然醒悟原来是自己的错。她的家庭经济状况应该是不错的,在这样的家庭下,一般男子都是出去寻求功名的。秦娥夫妇也一样,在开始送丈夫离别远行虽然有不舍,但更多的是期望。期望将来可以衣锦还乡。但年复一年的等待,人渐渐老了,却没有等来团聚的时刻。现在看到那些陵墓才明白,在历史上没有比这些帝王的功业更强大的人了。而自己的丈夫出去这些年,即使他做到最优秀,最多也不过和这些帝王一样。但这些帝王的结局又怎么样呢?还不是在残阳下的一座座陵墓而已。人都难免一死,那么对于出去的这个男人来说,可能有很多种结局,这些我们不管它,但对于主人公秦娥来说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却在等待中度过。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没有享受到夫妻的团圆之乐,却只有淡淡的伤感和离愁终日伴在身边。有一句诗(按:王昌龄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是“悔叫夫婿觅封侯”,可以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妙的让人更感觉凄凉罢了。”

 

    在这里需要特别点出的是,词中用“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样一个气势宏大的场景来衬托一个深闺女子的内心情感世界,并且融合的那样天衣无缝,确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其气魄和非凡的功力,由此可窥一斑。王国维云:“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推崇程度了。毛润之曾作“忆秦娥*娄山关”一词,这当然也是一篇旷世佳作,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作结,气势也不是一般的劲健磅礴。记得小时候曾读到毛时代的前辈学者,安师大中文系的张涤华教授为毛诗词所作的评注中有“...可见这口是关不住的。”之语,颇为感慨。当然,毛的诗词大作,套用,模仿,化用古诗词过多,可以说是俯拾即是,反显其僵化和创造力不足,其多败笔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若论毛在中国文学殿堂中的地位和影响,尤其是文学艺术的创造力方面尚远不能和李白、杜甫、李商隐这些一流大家相比拟的。

 





   附录:

  

   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Loushan Pass

  Fierce the west wind,

  Wild geese cry under the frosty morning moon.

  Under the frosty morning moon

  Horses' hooves clattering,

  Bugles sobbing low.

  Idle boast the strong pass is a wall of iron,

  With firm strides we are crossing its summit.

  We are crossing its summit,

  The rolling hills sea-blue,

  The dying sun blood-red.

 

按:这个版本好像是一位姓陶的学者翻译的,名字忘记了,九十年代初看过他毛诗词翻译的书,觉得总体不错。就娄山关这首词的翻译而言,还是有一处存疑,“漫道”语义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轻慢地说;休说”,表轻视、轻蔑;一种是说“道路的漫长”,寓意“道路漫长艰辛”,和“雄关”寓意雄伟险峻对衬以来,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这种情况在古汉语语境中用的比较多。况且雄关为物而非人,从第一人称的角度来考虑,当然不能说“漫道”了。如从第三人称的角度来看,语法上没有任何问题,但在古汉语的运用以及毛诗词的使用习惯上来看似乎还是比较少见的。所以我觉得第二种才是毛词的本来用意。陶把“漫道”直接译成“Idle boast”觉得不是个好的选择,大大降低了毛词的内涵和格调,当然译者也可能是考虑到翻译过程中某些特殊需要,才做出不得已的选择吧。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史马迁《史记·周本纪》

$
0
0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適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弃为兒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穀。”封弃於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

  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饹戎狄之间。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脩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公刘卒,子庆节立,国於豳。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红学六十年

$
0
0
原文地址:红学六十年作者:mm9999

              红学六十年

                                          潘重规

    《红楼梦》已经成为一门学问,而且“红学”这一名词,也已取得海内外学术界的承认,似乎不须在此多加解说了。
    1966年,我在香港曾作一次讲演,讲题是《红学五十年》。我认为自从1917年;蔡元培先生刊行了《石头记索隐》一书,引起和胡适之先生的论战。胡先生写的《红楼梦考证》,的确和清儒治经方法非常相似。而且经论战以后,引起全世界学人的重视。因此不断的搜求新资料,发掘新问题,造成了红学辉煌的时代。所以我认为真正的红学,应该从蔡胡两先生开始。我讲“红学五十年”,即在说明白1917年至1966年整整五十年的红学发展,同时也提出了我个人发展红学的计划。今天我的讲题是“红学六十年”,意思着重在续讲近十年红学的发展。不过讲述近十年红学之前,似乎有简单补叙前一段时期的必要。
    我们知道蔡胡论战的时期,蔡先生是北京大学的校长,胡先生是北京大学的教授,都是受国际学术界重视的人物。因此,这次论战特别轰动。论战的结果,胡先生的主张,可以说得到了压倒的胜利。简单说来,蔡先生认为《红楼梦》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书中人物,多影射汉族仕清名士。胡先生则认为《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的自叙传。他指斥蔡氏考定刘姥姥是汤潜庵一类的诘难,痛快淋漓,使蔡先生无词以对,他又考得曹雪芹的家世,发现脂评《红楼梦》抄本,故断定前八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后四十回是高鹗所伪造。胡先生认为这是历史考证方法的成功,因此博得一般学者的信从。鲁氏的《小说史略》,以及日本欧美甚至整个世界谈《红楼梦》的人士,全都采用了胡先生的学说。1957年,我参加在西德举行的汉学会议,当我发表对《红楼梦》作者的意见时,一位外国教授即起立发言,认为胡先生的说法已成定论,不容再加批评。可见这几十年来,说得上是定于一尊的“胡适时代”。但在1961年,我对胡先生学说提出怀疑,可能是胡先生学说受到摇撼的开始。过去蔡元培容庚虽然提出异议,但经胡先生反驳后,便声气消沉。而我提出的问题,胡先生却始终未能答复。在那年的5月 22日,台大中文系学会邀我作一次红学演讲,我提出了我的具体意见。简单说来,胡先生重要的主张有三点:
    一、《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
    二、《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所伪造;
    三、《红楼梦》是作者隐去真事的自叙传,书中甄贾两宝玉,即是曹雪芹的化身,甄贾两府即是当日曹家的影子。
    在举世风从胡先生说法的时期,我对于胡先生的说法却不敢轻信。第一,我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自叙传的说法,与《红楼梦》内容不合。试看《红楼梦》全书,一方面对贾府的描写,着章铺排成帝王的气派,如秦可卿的出丧(第十三回),史太君的做寿(第七十一回),这在曹家如何附会得上!另一方面,《红楼梦》的作者对于贾府的恶意仇视,时时流霹于字里行间,焦大、柳湘莲的当面嘲骂,尤三姐托梦时的从旁控诉(庚辰、戚本第六十九回),每每都表现作者对贾府的痛恨。如果作者是曹雪芹,他为什么要诋毁他列祖列宗如此不堪呢?可见自叙传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第二,胡先生认为后四十回是高鹗伪造,他的考证说:“程序说先得二十余卷,后又在鼓担上得十余卷,此话便是作伪的铁证,因为世间没有这样奇巧的事!”照胡先生的说法,世间奇巧的事便是作伪的铁证,这是根本不合逻辑的推论。我曾经举出曾国藩莫友芝翻刻胡克家本通鉴一桩事实。当他们开工之后,听说胡刻板片还在鄱阳,就把它买来,只存前二百零七卷,缺了后面八十余卷,天下事可也真巧,他们书局刻的板片,刚刚从最末一卷,倒刻上来,又刚刚刻到缺板为止,恰恰对头,混然相接。世间居然有“世间没有这样奇巧的事”!胡先生为什么硬要说“到了乾隆五十六年至五十七年之间,高鹗和程伟元串通起来,把高鹗续作的四十回同曹雪芹的原本八十回合并起来,用活字排成一本,又加上一篇序,说是几年之中搜集起来的原书全稿”呢!(语见胡氏《重印乾隆壬子本红楼梦序》)所以从证据和逻辑上,我认为对“高鹗伪作”的判案是不能成立的。当年胡先生和许多学术界的朋友对我纷纷指斥,但是我反求诸心,并没有丝毫动摇。我只是心口相语,要解决此一问题,必须在八十回抄本新材料之外,再发现百二十回抄本,才有解决的希望。此一希望,期之十年百年,能否及身见到,真是渺茫得很。不料在十年前,也即是我和胡先生辩论的十年后,新发现的《乾隆抄本百二十回红楼梦稿》,竟得影印面世。根据这一部重要的新材料,胡先生“高鹗伪造”的说法非修正不可。第三,《红楼梦》是什么人作的?一直是一个猜不透的谜。早期留下的抄本,没有一部著名是曹雪芹作的。最初刊印《红楼梦》的高鹗、程小泉,他们在序言中,只说:“《石头记》是此书原名,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中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以高程与雪芹时地之近,只说是“究未知出自何人”,可见此书作者讳莫如深,才会有此现象发生。胡先生发现了庚辰本后写的跋文(《胡适近著》第一集)说:
    此本有一处注语最可证明曹雪芹是无疑的《红楼梦》的作者。第五十二回末页写晴雯补裘时:“只听自鸣钟巳敲了四下”。下有双行小注云:“按四下乃寅正初刻。寅此样写法,避讳也。”雪芹是曹寅的孙子,所以避讳“寅”宇。此注各的孙子。
    胡先生举出了曹雪芹作《红楼梦》的铁证。但庚辰本第廿六回,薛蟠对宝玉说看见一张落款“庚黄”的好画时,却把寅字又写又说,又是手犯,又是嘴犯。如果说避讳的写法,作者便是曹雪芹;那不避讳的写法.作者就断不是曹雪芹了。现在流行的坊本《红楼梦》署名曹雪芹、高鹗为作者,这是书店后加的,原始的《红楼梦》是没有作者的署名的。

现在要谈到我个人的观点了。我认为《红楼梦》作者所处的时代,是汉族受制于满清的时代,一班经过亡国惨痛的文人,怀着反清复明的意志,在异族统治之下,禁网重重,文字之狱,叫人悲愤填膺,透不过气来。作者怀抱着无限苦心,无穷热泪,凭空构造一部言情小说,借儿女深情,写成一部用隐语寓亡国隐痛的隐书,保存民族兴亡的史实,传达民族蕴积的沉哀,想冲破查禁焚坑的网罗,告诉失去自由的并世异时的无数同胞,指示他们趋向自救的光明大道。作者处在异族严密监视之下,真事尚要隐去,真姓名自然不敢暴露了,这便是《红楼梦》究不知何人所作的原因。他既不能明说,又不甘心不说;他所说的既怕人知道,又怕人不知道,所以要巧妙地运用隐语来表达隐事。我们发现隐语涵义以后,便发现《红楼梦》的原作者不可能是旗人曹雪芹。我提出前面许多诘难,胡先生都未作答。只是后来胡先生自美回国见面时,胡先生说:“旅居国外,缺乏新材料,暂时不能答复。”这是胡先生学说接受了严格的批判和怀疑的开始。
    在这以后,和胡先生同时同调的俞平伯先生仍留在北京,除发表一些零星红学文字外,曾将他早年出版的《红楼梦辨》,修订成《红楼梦研究》一书,于1952年出版。他又在1954年,完成了《脂砚斋红楼梦辑评》一书。对于研究脂评的读者,是有其一定的贡献。还有周汝昌,在1953年,出版了《红楼梦新证》一书,搜集有关曹雪芹的资料非常丰富。其他如吴恩裕的《有关曹雪芹八种》、《有关曹雪芹十种》,都是着眼在有关曹氏的文献。林语堂先生,在1958年,发表了《平心论高鹗》一文,除了承认《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外,他分析脂评及文章的内容,得到后四十回是高鹗据曹雪芹的遗稿而补订的结论。此外,1961年,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吴世昌,用英文写成《红楼梦探源(On the Red Chamber Dream》一书,外国学者读《红楼梦》的颇受此书的影响。在此同时,流通的《红楼梦》资料也着实不少。除1911年上海有正书局石印的戚蓼生序本外,有1955年影印的乾隆庚辰脂评本;1961年,有胡适之先生影印所藏的甲戌本;1962年,有大陆影印的《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台北韩镜塘先生影印的乾隆壬子年木活字排印本《红楼梦》。还有启功的注释本,俞平伯的八十回校本。以至周春《阅红楼梦随笔》、裕瑞《枣窗闲笔》、敦诚的《四松堂集》、敦敏的《懋斋诗钞》、明义的《绿烟琐窗集》、张宜泉的《春柳堂诗稿》,也都纷纷影印流通,这些全是发源于蔡胡论战冲激的力量,汇成的浩浩长流,确实供给了研究红学的人土不少的资料。
    我在“红学五十年”的演讲中,回顾过去,瞻望未来,提出了我的愿望。我呼吁爱好《红楼梦》的人土,无论他对《红楼梦》看法如何,必须设法丰富《红楼梦》本书及有关的资料。要尽量流通所有的资料,要尽力整理所有的资料,要好好利用所有的资料。我建议做几件具体的工作:第一,影印已发现的资料;第二,整理已流通的资料。整理资料,是运用的准备,是研究工作的奠基。跟前应该着手的工作,有①各脂评本和程甲程乙本的校勘;②各脂评本评语的收集和校订;③书中人名物名等等的索引;④各种参考资料的索引和提要;⑤有关《红楼梦》研究问题丛书的结集等项。末了,我提出胡适之先生指示研究《红楼梦》的方法说:“我们只须根据可靠的版本与可靠的材料,考定这书的着者是谁,著者的事迹家世,著书的时代,这书曾有何种不同的本子,这些本子的来历如何,这些问题乃是《红楼梦》考证的正当范围。”我觉得,除胡先生所说之外,我们还须熟读深思,领略全书描写的内容和结构技巧;我们还须高瞻远瞩,洞观整个时代和文学传统的历史背景。庶几能体会到《红楼梦》作者的苦心,认清《红楼梦》的真面目。
    以上简述“红学五十年”的大概,现在应该叙述最近七八年来红学发展的情况了。当我演讲“红学五十年”的那年,我在香港新亚书院中文系开设了一门“红楼梦研究”的选修课程,成立了《红楼梦》研究小组。创刊《红楼梦研究专刊》,把研究讲习所得发表出来,求正海内外的通人。六七年来,前后举办了《红楼梦》研究展览三次,出版了《红楼梦研究专刊》十辑。在这不长不短的时间里,组员写成专书的,有陈庆浩的《红楼梦脂评的研究》、叶玉树的《吴世昌红楼梦探源译评》、邓美玲的《红楼梦诗词曲与人物之研究》等。还有小组组员合编的《研究资料索引》多种,如《红楼梦俗话初探》、《红楼梦诗辑校》、《红楼梦诗话》、《虹楼梦联语、词、曲、杂文辑校》、《红楼梦谜语辑校》、《略论红楼梦的谜语》、《新编红楼梦脂砚斋评语辑校》;其中由组员陈庆浩主编的《新编脂评辑校》,已由《红楼梦》研究小组和巴黎第七大学东亚教研中心联合出版。还有各脂评本和程乙本的校勘工作,也进行了一部份。在展览期间,方摩教授、周策纵教授曾莅临演讲,对小组的工作,颇承奖许。其他各地专家,如美国的赵冈、李田意、柳无忌诸教授,日本的桥川时雄,神田喜一郎、伊藤漱平诸教授,澳洲的柳存仁、李克曼诸教授,在香港的蒋彝、宋淇诸教授都给予我们非常多的赞助和鼓励。近七八年来,我又利用寒暑假,一度在南朝鲜、美国、列宁格勒,敷度在日本、巴黎、伦敦、意大利,一方面向学者请教,一方面注意新发现的材料。因此对今日全世界红学的发展,有一概略的认识,我愿意借今天的机会,向各位作一简单的报告,并请指教。
首先说到《红楼梦》的译本。周汝昌《红楼梦新证》著录了英文七种、德文一种。一粟《红楼梦书录》著录了英文六种、德文法文各一种,另有蒙文、锡伯文、日文共五种。吴世昌《红楼梦的西文译本和论文》列举了英译本七种、俄译本二种、德译本三种、法译本四种、意译本一种,共计十七种。他说:“到目前为止,在西文中此书的全译本只有俄文。英文译本现在流行的有三种,都是节译。法文有了全译,但尚未出版。”据我近年接触,知道英文已有彭寿先生(Mr.Bonsall)的全译本。1967年,我前往伦敦,曾在他的郊居晤谈,他将译文全稿两筐出示。他从七十岁起,用坊间翻印的程甲本,每日翻译三小时,头尾十年,到八十岁,才把一百二十回书译完。他去世后,他的儿子在美国接洽将译稿出版。还有牛津大学霍克思教授(Prof.David Hawkes)为了要翻译《红楼梦》,自动提早退休。今年初,我在巴黎看到他的英译本第一册,大约全书即将译完。日文方面,《红楼梦》书录出版后,有1960年平凡社刊行的伊藤漱平的全译本。1961年,有松枝茂夫的节译本,1969年,伊藤漱平又修订他的旧译本,仍由平凡社出版。南朝鲜由于传统学风,小说方面,显得较冷落,不过,也还是有节译本。吴世昌报导的法文全译本,近年来经李治华先生修订整理,不久也将出版。1969年9月,我在意大利圣尼格里亚(Senigalia)出席国际汉学会议,曾会见马西博士(Dr.Masi Edoerda),据她说,本来是意大利文全译本,为了将就出版商,内容颇有删节。俄文方面,由巴那札克(ПАИАЛК)和盂西科夫(Menshikov)合译的《红楼梦》,1958年,苏联国立文学出版社出版。据孟西科夫教授说:全书无省略,韵文部份,是由他执笔的。
    再谈到全世界各地红学研究的情况,可以说相当蓬勃。日本方面,各大学开设《红楼梦》课程的,东京二松学合大学有桥川时雄教授,东京大学有藤堂明保教授,京都大学有清水茂教授,大阪市立大学有伊藤漱平教授(现转任北海道大学教授)。其他如东京都立大学的松枝茂夫教授、庆应义塾大学的松村暎教授、神户市外国语大学的太田辰夫教授、天理大学的塚本照和教授,都发表了很多论文。美国方面,威士康辛大学的周策纵教授、赵冈教授,俄亥俄大学的李田意教授,哥伦比亚太学的夏志清教授,他们对于《红楼梦》都有深刻的研究。赵冈教授和他的夫人陈钟毅女士除发表了许多论文外,1960年,在香港文艺书屋还印行了《红楼梦新探》一书,网罗近年红学论著甚为丰富。还有许多美国学人用英文写成专书或论文的也颇不少。台湾省方面:方豪教授发表了《从红楼梦所说西洋物品考故事的背景》一篇大作(载1969年《史学集刊》第一期)。其他著作有墨人的《红楼梦的写作技巧》、梅苑的《红楼梦的重要女性》、苏雪林的《试看红楼梦的真面目》、林语堂的《平心论高鹗》、李君侠的《红楼梦人物介绍》、杜世杰的《悲金悼玉的红楼梦》、吴灵钧的《试论红楼梦》、幼狮书店编的《红楼梦研究论文集》。由于去国甚久,恐怕还很有遗漏。大陆方面最值得注意的一桩事,是去年2月,传出曹雪芹遗著发现的消息。这次发现的材料,一部分是曹雪芹的佚著《废艺斋集稿》的大概内容,另一部分包括集稿中“南鹞北鸢考工志”的《彩绘风筝图谱摹本》、《扎绘风筝的歌诀》、《考工志的自序》、董邦达为考工志写的一篇序言、曹雪芹一首《自题画石诗》,以及敦敏的《瓶湖懋斋记盛》。这些材料都是曹雪芹逝世二百多年来首次的发现。根据手稿抄存人的追忆说:抗日战争时期,大约在1943年,抄存人在北京的北华美术学院读书,习绘画和雕塑。当时有个日本籍教师高见嘉十,愿意和他合作编印一部风筝谐,并由抄存者到各图书馆访借这一类书籍。不久,高见从日本商人金田氏借到一部曹雪芹的《废艺斋集稿》,他们不知道曹雪芹的遗着流传极少,并未注意。只把其中关于风筝的部分,描摹下来,其余的几种,都忽略过去了。那个商人金田氏很看重集稿,当他们描摹其中讲风筝的部分时,每天亲自把书送来,坐待描摹到一定时间,又拿回去。进行了一个多月,工作完成。到1945年,日本投降,金田氏杳无消息,这部孤本遗稿,也就不知下落。我曾函请伊藤漱平教授注意访求,但仍未得到消息。据抄存者说,《废艺斋集稿》包括八种曹雪芹的稿本,分钉八册,大小相当于十六开本。除讲做莱的一部分字迹是另一个人写的外,其余的七卷,都是一个人的笔迹,估计可能是曹雪芹的亲笔。第一册是关于金石的,第二册题笺为“南鹞北鸢考工志”,第三册是讲编织工艺的,第四册是讲脱胎手艺的,第五册是讲织补的,第六册是讲印染的,第七册是讲雕刻竹制器皿和扇股的,第八册是讲烹调的。敦敏的《瓶湖懋斋记盛》,记载曹雪芹的佚事非常的多,不过没有只字提到他曾写过《红楼梦》。但就曹雪芹的著作和生平事迹来说,确是二百年来最丰富的发现了。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我去年访问列宁格勒东方研究院时,看到的抄本《红楼梦》。这一抄本的发现,最早见于1964年莫斯科出版《亚非人民》杂志第五期刊载孟西科夫及李福亲合撰之《新发现的石头记抄本》。次年,有日本小野理子女士译文。此抄本除京都大学小川环树曾在《大安》(书店刊物)稍加论列外,仅澳洲国立大学柳存仁教授将该文重要部份用中文译出,并加评述。据孟西科夫的描写,此一抄本系抄在若干《清高宗御制诗》原有各叶中之衬纸上的。御制诗每面九行,每行十七宇,但每两面皆夹有空白衬纸,抄《红楼梦》者即利用该项衬纸为稿纸,而反以御制诗衬此《红楼梦》之抄本。清高宗御制诗尝刻六集,此抄本系用第四集及第五集之书叶拆开,就衬纸上抄写。察乾隆御制诗第四集刻于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第五集刻于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此抄本共八十回,三十五册,内缺第五、第六二回。系帕夫露·库连济夫(Pavel Kurliandtsev)于道光十二年(1832)由北京携返俄国。库氏于距此两年之前往北京,在俄国希腊正教教会学习汉文,因病返俄。将携回的抄本《红楼梦》,留存在外交部亚洲图书馆,后即移交列宁格勒分院图书馆。我仔细观察此抄本,是用竹纸墨笔抄写的,纸质很薄,并非御制诗集的衬纸。原抄本久经翻阅,每叶中缝均已寓披裂开,很不便翻揭,因此必须重加装订。重装时,偏用当朝皇帝的御制诗集反折起来做衬纸,这真是犯下了藐视朝廷的大罪。现在检阅每叶裂开的中缝,它的边缘都粘贴在衬纸上,翻揭起来,便和新书同样方便。此一事实和抄写的时期有密切的关系。因为抄本如用御制诗衬叶做稿纸,则抄写时期必不能在乾隆六十年(1795,御制诗五集印成的时间)以前,当然也不会在道光十二年(1832,库连济夫带抄本回俄的时间)以后。现在判明此一事实,知道此抄本在乾隆六十年至道光十二年(1795--- 1832)期间,曾经重加装钉。我和孟西科夫教授论及此一问题,孟氏完全同意我的看法。至于抄写时间,因无题署,自然无法指出它的确凿年份。此抄本有很多重要的特点,例如第七十九回和第八十回,连接一气,尚未分开,比早期的庚辰本更为接近原本的真面目。我曾在香港杂志撰文阐明,此处不能详说。
    总之,自从蔡胡论战以后,一切新材料的征求、发现和探索,都是希望求得《红楼梦》写作的主旨,究竟是否寓有反清复明的意志,还是如胡氏所说的是曹雪芹的自叙传,抑或两者都不是,而是另有涵义的著作,或者什么都不是,而只是一部单纯的言情小说。六十年来,红学的主要括动,大概都是环绕此一目的而进行的。因为一切文学的写作技巧,都是为作品的中心思想服务;其技巧的优劣,端视表达中心思想所达成的高低,做为衡量的标准。作品的中心思想不能确定,则文学批评失去了基本的根据。例如《红楼梦》第十九回:“(宝玉)又说,只除了什么明明德外就没书了,都是前人混骗出来的。”这番议论和贾宝玉在《红楼梦》里担任的角色非常不协调。况且“明明德”指的是“大学”,为什么不说除“大学”外没书,偏偏要说除“明明德”外没书呢?还有第十六回描写鬼判持牌提锁来捉秦钟的魂魄,他向鬼判求情,无奈鬼判铁面无私,有一段话说:
正闹着,那秦钟魂魄忽听见“宝玉来了”四宇,便忙又要求道:“列位神差!略发慈悲,让我回去先和这一个好朋友说一句话,就来的!”都判官听了,先就唬慌起来,忙喝骂鬼使道:“我说你们放了他回去走走罢!你们断不依我的话,如今只等他请出个运旺时盛的人来才罢。”众鬼见都判如此,也都忙了手足。一面又抱怨道:“你老人家先是那等雷霆电雹,原来见不得‘宝玉’二字!依我们愚见,他是阳,我们是阴,怕他也无益于我们。”都判道:“放屁!俗话说得好,‘天下官管天下民’,阴阳并无二理。别管他阴,也别管他阳,没有错了的!”众鬼听说,只得将他魂放回,哼了一声,微闭双目,见宝玉在侧,乃勉强叹道:“怎么不早来,再迟一步,也不能见了!”
    这都判所说:“天下官管天下民”,正是“王者官天下”的意思。宝玉是什么官?曹雪芹又是什么官?作者为什么要把风流潇洒,不知权力为何物的男主角,描写成被鬼判听见了都害怕得魂不附体的人物。这从任何角度来讲,都是文章的败笔。所以脂砚的评语说“愈不通愈妙”。“愈不通”倒是的评;如果作者没有特殊的用意,“愈妙”二字便成为盲目恭维古人的评语了。我们检阅甲戌、庚辰、有正各抄本,都有“天下官管天下民”一段话,而程高刻本却把它删去。我们站在文学批评的立场来说,究竟是《红楼梦》原作者对呢?还是程高删改得对?可见作品的主题没有认清,批评者也失去了衡量的依据。当初蔡胡争论,正是要辨明《红楼梦》的主题。六十年来,多少学者耗费心力,搜求新材料,找寻新证据,无非是要辨清《红楼梦》一书写作的主题。六十年的时间不算短,虽未能完全达到目的,然而收获的成果,也不能算太少。今年一月份香港《中华月报》,曾发表美国俄亥饿大学陈炳良教授《近年的红学述评》一文。陈先生叙述近年红学,分为索隐派的旧红学、考证派的新红学和文学评论派的红学,对近年红学的发展,有相当详细的评介。宋淇先生在《新红学的发展方向》一文中也说:
    面对着内在的问题和外在的压力,当前正是一个检讨新红学发展方向的时机。这可分三方面来讲:第一,在上述几个问题没有解决之前,考据的工作势必继续进行。除非有新的资料和证据出现,这方面目前似乎很难有重大的突破。考据对文学史和作者身世的研究当然非常重要,但并不能代替,也不应代替文学批评。
    第二,版本、校勘和资料的整理还是重要的一环。俞平伯的《脂砚斋红楼梦辑评》和以有正本作底本的《红楼梦八十回校本》是极重要的贡献。可是前者新版出版于1960年,本身并不完备,后者出版于1958年。在目前看来,应该容纳新的资料和用新发现的版本加以增订和修正。有价值的版本应该加以翻印,广为流传。有详细注解的普及版也应读出版以代替坊间的劣本。至于各种索引和工具书也应该陆续出版,作为研究《红楼梦》的基本工具。莎士比亚的剧本好版本不知有多少种,各有其长处,对有志研究莎士比亚作品的学生真是莫大的方便。有关莎氏作品的各种词典《如专门名词读音词典》和工具书《如莎士比亚之文法》更令人羡慕万分,新红学也应该照这个方向走。
最后,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就是用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的观点来研究和分析《红楼梦》。这并不是说文学批评是今后新红学研究所应采取的唯一方向,因为坏的文学批评比考据和资料的整理更不着边际。
    我们盱衡红学发展的趋势,必须要在蔡胡二先生讨论的主题,继续的追求它的正确答案。同时由于世宙相依,交通便利,科学家掌握了费长房的缩地法,使得四海犹如一家。外国人爱好中国文学的越来越多,中国人研究外国文学的也越来越深入,互相观摩,互相比较,这是自然发展的趋势。不过,比较批评乃是知己知彼的融通综合。如果有一方了解不够精确,则不但失去比较的意义,更产生错误的批评。因此我要重复提出我的愿望,我们要设法丰富《红楼梦》本书及有关的资料,要尽量流通所有的资料,要尽力整理所有的资料,要好好利用所有的资料。我希望短期内能编印《红楼梦》研究丛书,出版重要资料,作好红学奠基的工作,使得新红学在红学六十年代中有飞跃的进展!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红楼梦》英译史话(第一回)

$
0
0

《红楼梦》英译史话

 

 

楔子

 

1791年,《红楼梦》程甲本付梓,一时海内传诵,无人不知,又因西人来华者日增,四十年后,即有英译现于坊间,至今一百八十年,佳译迭出,前后接续,异彩纷呈,各擅胜场。至霍克思翁婿与杨宪益伉俪,终得全译两种,一者臻于化境,一者严谨精良,皇皇巨著,均称译界佳话。然去岁夏秋之际,霍克思、杨宪益先后逝世,相携同归彼岸,诚为译界之大不幸也。岁月倏忽,寒来暑往,两位大师遽返道山已近一年,思之不胜怅然。业师天振先生嘱我详述《红楼梦》英译史话,为霍克思、杨宪益二位宗师,及德庇时、罗伯聃、鲍拉、乔利、郭实腊、翟理思、王际真、麦克休等诸译家一一作传,一则追昔抚今,彰显先贤事功,二则剖析译事,斟酌前车之鉴。后学谨遵师命,不揣固陋,愧无春秋之史笔,试呈一家之论见。

 

正是:红楼一梦两百年,凭谁西游传世间?

        译笔如椽争作桨,慈航一苇共扬帆。

        喜看灵石渡灵河,怅望仙师返道山。

        掩卷方知秋来早,提笔欲识已惘然。

 

卷帘人 江帆 2010年九月识于武昌桂子山

   

     

第一回

德庇时无心插柳开蹊径,罗伯聃有意著书传令名

 

    公元1830年,大清道光10年,英国帕麦斯顿外交时代的第一年[1]。这一年,一位名叫德庇时(John Francis Davis)的英国人在英国皇家亚洲学会学刊(The Royal Asiatic Transaction)发表长文“On the Chinese Poetry”(《汉文诗解》),其中讲解了两首《西江月》,并附上英译[2]。讲解之前,德庇时以短短一句话说明其出处:“以下引文来自一部名为《红楼梦》的小说,是对一位中国年轻浪子的诗体描述。(The following quotation from a novel called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s rather a poetical account of a young Chinese profligate)[3]。只为这两首词,这一句话,一篇与《红楼梦》本不相干的诗论无意中竟成为英语世界接受《红楼梦》的第一次尝试。这正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红楼梦》英文译介。

 

    《汉文诗解》发表四年后,单行本在澳门出版,并附有另外四篇文章,书名全称为“ON THE POETRY OF THE CHINESE,(FROM THE ROYAL ASIATIC TRANSACTIONSTO WHICH ARE ADDEDTRANSLATIONS & DETACHED PIECES”(《汉文诗解,选自皇家亚洲学会会刊,并附有其它译文及文章》)[4],扉页首行还有“汉文诗解”四字汉语书名。国家图书馆存有缩微胶卷影印本。在这篇长文的第69页,就是《红楼梦》第三回的两首《西江月》的原文和译文,连叙述带翻译占有两页篇幅。

 

尽管德庇时是《红楼梦》英译第一人,过去的《红楼梦》英译研究对德庇时的身份却一直语焉不详,对他的具体译介内容也是以讹传讹。胡文彬在1993年出版的《〈红楼梦〉在国外》中说,“1830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戴维斯翻译了《红楼梦》第三回片段,发表在英国皇家亚细亚学会杂志第2卷上,题为‘中国诗歌’,这段《红楼梦》译文不仅将原小说第三回……黛玉初见宝玉的场面译了出来,而且还介绍和注释了小说中‘讥评’宝玉的两首《西江月》词。”[5]

 

这一说法流传很广,成为很多《红楼梦》英译研究所援引的材料,但它本身却存在着模糊和错误的地方。尽管胡文彬另一篇文章《〈红楼梦〉在西方的流传和研究概述》的“注解”表明他自己拥有德庇时译文的一手资料[6],但由于历史知识的欠缺和阅读的疏忽,他对译文的描述显然出现了偏差。首先,这位“戴维斯”是在中国近代史志中大大有名的德庇时,他的确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但却绝非仅限于此;而文中也根本没有译出黛玉初见宝玉的场面,这完全是胡文彬在阅读中产生的错觉。

 

胡文彬将德庇时的身份指认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这并没有错,但德庇时的身份却远远不仅于此:他是鸦片战争时期最为重要的英国驻华外交官员之一,也是19世纪英国“领事馆汉学家”的代表人物,著有《中国杂记》、《中国诗歌论》、《中国见闻录》、《交战时期及媾和以来的中国》等等,历史影响很大,不容忽视。德庇时生于1795年,卒于1890年,在中国的活动时间很长。1833年开始,他的主要职务是驻华商务总监督的第三副督及第二副督。而且,《汉文诗解》单行本的扉页还表明了他在1834年的两种身份:“……By JOHN FRANCIS DAVIS, F.R.S. & c./PRESIDENT FOR THE EAST INDIA COMPANY IN CHINA”[7]“F.R.S”即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的缩写,而“PRESIDENT FOR THE EAST INDIA COMPANY IN CHINA”即中国东印度公司总裁。自1844年到1848年,他担任香港第二任总督。港人称其“爹核士”,至今在坚尼城区仍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爹核士街(Davis Street)”。而据《上海地方志》20042月出版的《大事记》载,“1844……919日 英国驻华公使德庇时抵沪,会晤上海道台宫慕久。”[8]20038月出版的《大事记》载,“1846年……824日英国驻华公使德庇时宣布,任命阿礼国为英国驻上海领事,接替巴富尔。”[9]由以上史料可知,德庇时在担任香港总督之前,即已担任英国驻华公使,而且在港督任内也继续履行公使职务。                                                                                                                                             

    

 

 

胡文彬认为德庇时在文中译出了宝黛相见的片段场面,这其实是阅读文献时发生的错觉。事实上,《汉文诗解》是对中国各类诗歌的翻译和讲解,德庇时只是将《红楼梦》中的两首《西江月》作为例子,根本没有翻译出黛玉初见宝玉的场面,胡文彬之所以得出这一错误结论,是因为在《西江月》的翻译之后,紧接着有一段女性外貌描写的赋体文字以及相应的英译,原文是“娇媚如花,而肌肤光艳,羞灼灼之浮华;轻盈似燕,而举止安详,笑翩翩之失措。眉画春山,而淡浓多态,觉春山之有愧;眼横秋水,而流转生情,怪秋水之无神。……”[10](原文为竖行繁体,无句读,标点为笔者所加。)其实德庇时已在文中说明这段文字来自“Fortunate Union”(即《好逑传》),[11]但胡文彬显然是疏忽了,将其当成了《红楼梦》第三回中黛玉外貌的描写[12]。其实,1999Chan Oi Sum Connie的论文the Story of the Stone’s Journey to the West 对这一错误已加以纠正,但Chan文对原文的断句有误[13],并不能体现出这段文字的骈体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与黛玉外貌描写的相似之处。而本文则通过对原文缩微胶卷资料的细读,再次对这一错误进行纠正,并进一步澄清以下事实:德庇时的长文中,的确只有两首《西江月》的翻译,而无任何《红楼梦》具体情节片段。

 

 

 

至于德庇时翻译两首《西江月》的具体方法,他自己的解释如下:“以下译文是行间翻译,甚至是逐字翻译,只求与原文意义极为贴近。(The Version below is lineatim, and almost verbatim, and pretends to nothing more than a very close adherence to the sense of the original)”[14]他的译文也的确做到了“逐行”乃至“逐字”。事实上,德庇时文中所录的两首《西江月》原词文字低劣,所依据的底本显然属于质量较差的程高本系统的翻印本,而德庇时却并无察觉。我们来看第一首词上阕:

 

“无故寻愁觅恨

有时似俊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

一肠原来是莽”[15]

 

我们只要拿当时坊间通行的程乙本与这个本子比较,就会发现这里所引原词的错误。第二句程乙本作“有时似傻如狂”[16],这里是“有时似俊如狂”,这两首词通篇故作讥刺之语,怎么会突然出现“俊”字?而且“似俊如狂”也根本说不通,这显然是由于“俊”和“傻”字形相似,所以翻刻出错,然而一字之错,意思立刻两样。第四句程乙本作“腹内原来草莽”[17],这里作“一肠原来是莽”,意义未变,但风格立显粗俗,而且就《西江月》词牌而言,平仄也出现了错误。整句发生变化,应该不是印刷的错误,而是翻印本所依据的底本本身如此,但由此也可见这个底本的文字之差。

 

但译者根本没有注意到不同原文底本之间的差别,依然“逐字”翻来。译文如下:

 

“The paths of trouble heedlessly he braves,

Now shines a wit-and now a madman raves;

His outward form by nature’s bounty drest,

Foul weeds usrp’d the wilderness, his breast;”[18]

 

德庇时颇费苦心地将“俊”字理解为“聪明”,“有时似俊如狂” 翻译为“Now shines a wit-and now a madman raves”,即“有时聪明,有时又癫狂。”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俊”字完全是“傻”字翻刻错误的结果,而是一味“逐字”翻译,结果是非常忠实于他所看到的“原文”,但却与真正的作者原意相距甚远。

 

德庇时译文的“忠实”说明了以下几点:首先,在19世纪上半叶,各种不同底本的《红楼梦》到处印行,随手可得,质量也良莠不齐,除了底本之间本身存在的文字差别,根据这些底本翻印的本子还可能出现很多粗糙的印刷错误,但这也恰恰说明《红楼梦》原作在19世纪的流行程度;其次,译者对此毫无察觉,而是照样抄录,照样逐字译来,说明德庇时作为第一个将《红楼梦》诗词翻译成英文的人,对原小说的主旨、风格以及人物特点并不了解,也并不关心;第三,对所译诗词采取亦步亦趋的“逐行”乃至“逐字”翻译,说明德庇时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展现中国诗词的原貌。

 

确认德庇时的身份并澄清他译文的具体内容之后,我们会发现以下两点。首先,19世纪的《红楼梦》英译者全部是英国驻华外交官员,而德庇时是其中地位最高的一个,也是最为知名的汉学家。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也是几位译者之中对《红楼梦》本身最不感兴趣的一位。他的《汉文诗解》发表于1830年,距1791年《红楼梦》程甲本付梓不过三十多年,时间很早。然而在这篇长达107页的长文中,与《红楼梦》有关的文字只占两页,也没有任何具体情节的介绍。当然,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讲述中国诗歌,本来与《红楼梦》无干,但是德庇时关于中国文学的其它著述也没有任何与《红楼梦》相关的内容,虽然他的研究兴趣包括了中国古典小说,曾翻译过《汉宫秋》、《好逑传》和《三国演义》的片段,后者就附在1834年《汉文诗解》单行本后面发表[19]。我们发现,自19世纪上半叶开始直到19世纪末,真正对《红楼梦》内容感兴趣并翻译出其中情节的译者,不是德庇时或其他任何与其地位类似的汉学家,而是几位普通外交官员。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将会在后文谈到。

       

  

《红楼梦》的第二位译者Robert Thom(罗伯聃)是英国驻宁波首任领事。他将《红楼梦》第六回的片段译为英语,登载于1846年出版的《正音撮要》(The Chinese Speaker)。译文共有27页。具有故事情节的《红楼梦》英译由此开始,所以,有些研究者将罗伯聃译本作为《红楼梦》的第一个真正的英译本,也有其道理。罗伯聃于1834年来华,曾任通译官及洋行职员,精明强干,极有语言天赋,鸦片战争爆发前后跻身外交界,逐渐成为英方谈判干将,《虎门条约》中的《海关税则》就由他拟订,宁波开埠通商也是他一手促成。梁宝常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报告罗伯聃病死的奏折中说,“英夷领事之人,惟()马礼逊、罗伯聃二名盘踞最久,情形俱极狡谲,今俱天夺其魄,接踵而亡”。[20]其为人可见一斑。

 

罗伯聃是一个相当务实而功利的人物,他并无文学研究的兴趣,所有著译都是语言学习材料。由他翻译成汉语的《意拾蒙引》(即《伊索语言》)流传很广,是“英汉罗马对照本”,翻译目的是为了“看故事学中文”。1843年出版于广州的《华英通用杂话》》(Chinese and English Vocabulary)1846年出版于宁波的《正音撮要》都是为英国人学习汉语之用,所译《红楼梦》片段即为后者附录。

 

我们来看登载于《正音撮要》的罗伯聃译本。《正音撮要》的英文扉页字样如下:“THE CHINESE SPEAKER/ OR /Extract from works written in/THE MANDARIN LANGUAGE,/IS SPOKEN AT/ PEKING/COMPILED FOR THE USE OF STUDENTS,BY/ROBERT THOM,ESQ./CONSUL AT NINGPO/PART I/NINGPO:PRESBYTERIAN MISSON PRESS./1846”[21]这些字样说明,《正音撮要》的内容选自《官话汇编》,包括一些以地道北京官话写成的作品,编者罗伯聃将这些内容编纂起来,提供给中文学习者使用。原文是中国人所选,罗伯聃将其译为英文,并将中文内容逐字加上马礼逊拼音(Dr. Morrison’s system of orthography),标注在对应的英文翻译之上,以方便学习者诵读。所以中文扉页上有“大清静亭高氏纂辑/大英罗伯聃译述”的字样[22]

   

  

罗伯聃在《致读者》(TO THE READER)中首先解释说,编者(注:“The Compiler”,此为罗伯聃自称,并非指选择中文材料的“大清静亭高氏”,英文扉页注明,本书“Compiled for the use of studentsby Robert Thom”[23])拥有丰富的材料,本书原计划规模更大,但由于编者受疾病困扰,即将回国养病,所以仓促出版第一部分,作者和译者的前言后记一律省掉。“如果万能的上帝能使他恢复健康和体力,平安回到自己的工作领域,编者打算重拾这一课题,出版本书的第二部分。(Should it please Almighty God to restore him to health and strength, and return him safely to the field of his labours, The COMPILER intends to resume the subject, and to publish a continuation of the present work as Part II.)”[24]按照前文所引用的梁宝常奏折,罗伯聃即于当年去世,显然第二部分未能问世。短短几句开场白之后,罗伯聃就对本书读者提出四点非常实际的语言学习指导,“由于没有更充分的指导意见,以下几点匆遽的建议或许对中文学习者有所裨益。(In the absence of fuller instructionsthe few following hurried hints may be found useful to the students.)”[25]

 

“第一,找一个聪明的北京本地人来读中文,你对着相应的英文部分跟着他读,就如同教堂的执事跟着牧师念圣经一样。北京话最好由北京老师来教,没人能比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发音更好。(Try to get an intelligent native of Peking to read the Chineseand do you follow him on the English side of the pageas a clerk follows the parson in church. A Peking teacher for the Peking language is always the bestno other person can pronounce it like a bona-fide Peking man.)”[26]

 

“第二,别被四声困扰,只要尽力模仿你的老师的发音就行;如果你能试着掌握他的口音,像他那样读,就不愁你说不了这种语言,至于(科学地)区别四声,你可能一辈子都做不到。(Do not perplex yourself with the mysteries of the Four Tones, but try to imitate the sounds of your teacher; if you can manage to catch his accent, and to read like him, don’t be afraid that you won’t be able to speak the language, if even thro’ your whole life, you may not be able to distinguish (scientifically)one tone from another.)” [27]

 

“第三,尽管完全可以忽略‘四声’这一阻拦初学者进程的绊脚石,学生在阅读时仍必须观察到:很多词是无音节的,还颇有一些词是多音节的,有些重音在最后一个音节,有些在倒数第二个,有些在倒数第三个,等等……Altho’ the Four Tones may safely be passed over as a stumbling-block that has stood in the way of many a beginner’s progress, yet the student can not fail to observe as he reads along, that many words are dissyllables, and not a few polysyllables; that some are accented on the ultimate, others on the penult, and others again on the antepenult….)”[28]

 

“第四,我们使用的是马礼逊博士的拼音系统(除了极少的例外),因为这是最适合英语读者的。(We have adhered to Dr. Morrison’s system of orthographywith a few trifling exceptions,as that which we believe best suited for the English reader.)”[29]

 

从这几条建议看来,罗伯聃非常热衷并擅长于指导英语读者学习汉语,而且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尚空谈。他的几点指导非常直接,没有任何文饰,甚至建议语言学习者不按常规行事,不管四声,只管模仿发音,观点类似今天李阳“疯狂英语”之类的语言速成法,的确是聪明过人而又不择手段,令人想起前文所提及的梁宝常在奏折里对罗伯聃的评价,“俱极诡谲”。如此质朴无文的“翻译说明”提供了最真切的文本材料,说明罗伯聃翻译《红楼梦》的目的完全与原作文学性无关,是一种彻底的实用主义行为。《正音撮要》全书共分20章,每章列举一类中文词汇,附上英文翻译和马礼逊拼音,分类很细,如“日常起居”、“外貌”、“服饰”、“疾病”、“宴饮”[30],等等。《红楼梦》片段翻译属于本书附录,编者在挑选材料时一定认为《红楼梦》是前面所有词汇的集大全者,所以将其片段作为附录选入。《红楼梦》的第一次片段翻译以这样的方式出现,说明《红楼梦》在当时是容易理解而且贴近生活的中文学习材料。

 

与德庇时相比,罗伯聃译文则是更为典型的“行间翻译”。罗伯聃所摘译的《红楼梦》片段从《正音撮要》第62页开始到第89页结束,每一页之后都附有一页对应原文,原文不占页码。下面我们将罗伯聃译文的开篇一段作为例子,体现其“逐行翻译”的方式。

 

62

EXTACT

FROM THE

HUNG-LOW-MUNG, CHAPTER VI

‘An               Yung-foo           yï-tsïh-chung,       hô-soan-ke-laï

Now as regards the interior of the Town-mansion of the Yung family, on summing them

             Jin-Kow     suy       püh      to, tsung     sháng    che     heá,

up, altho’the inmates may not be accounted many,still with one and another they

yäy     yew      san    pïh           k’ow;             szé       suy

amounted to some three hundred and odd mouths (to feed;)and the business (transacted)

püh        to,      yï-téen       yäy     yew      yee     ürh-shě    keen

altho’not much, yet every day they had always some ten or twenty cases(to attend ).[31]

 

译文是隔行排版的,每行译文之上都另有一行拼音,注出了英文单词或词组所对应的原文汉字的读音,以马礼逊拼音系统标注。后面一页所附的相应原文如下(原文为竖行排版,上面所引的译文所对应的原文到“一二十件”为止):

 

红楼梦 第六回

按荣府一宅中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

有三百余口事虽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

  麻一般并没有个头绪可作纲领正思从那一件事 [32]

 

《正音撮要》的《致读者》足以说明,此书重在正音,所以每个汉字都标出了拼音,放在对应的译文上面。译文是为理解原文词语或单字服务的,因此呈现为严格的字面翻译。例如原文第一行的“人口”二字作为一个完整的词语给出,注音也是完整的“Jin-Kow”,所以翻译为“inmates”,因为在任何地方这二字组合的字面含义都是如此;而第二行的“三百余口”的“口”字,其实也是“人口”的意思,翻译却没有选取简单的单词,而是用了冗长的词组“mouths (to feed)”。可见,为了讲解这个注音为“k’ow”的单字的字面含义,罗伯聃在此煞费苦心,他用“mouths”对“口”进行字面翻译,使学生掌握这个字的字面意思,在后面又加了个(to feed)作为补充,把原文要表达的转意也表达出来。在逐行翻译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引起汉语学习者对原文的错误理解,罗伯聃将每一个增加的英文词汇都用括号标出,说明并非原文内容。这是很特殊的翻译方式,给我们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文字标本,真切地说明了19世纪《红楼梦》英译本作为语言学习材料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回顾《红楼梦》最初的两位英译者,罗伯聃与德庇时地位相差悬殊,但由于生平颇具传奇色彩,他在历史上的形象反而更为鲜明。熟悉鸦片战争史的人,当不会忘记罗伯聃的名字——正是他乘坐军舰“布朗号”上放下的一只小舢板,前往厦门炮台喊话,强行投递巴麦尊的“最后通牒”,冲突由此而起。大清海军射向罗伯聃的第一箭,标志着大战肇始。罗伯聃只身面对严阵以待的兵士,以纯熟的中文喊话,并机智地箭下逃生,围观群众纷纷惊讶于这位“能作官音夷人”,此情此景,还是颇能体现罗伯聃的天分和胆识的。

 

罗伯聃在《正音撮要》出版当年去世,这一年,他刚刚成为德庇时的部属。德庇时在《中国杂记》里痛悼说,“熟悉他的人不能忘记失去如此勤奋而天才的罗伯聃给英华关系带来的缺憾。”[33]罗伯聃特别重视汉语学习,在华英双方都反对相互学习语言的时候,便开始积极编纂语言教材,无论动机如何,是大大有利于文化交流的。他第一个译出《红楼梦》片段,作为语言教材的内容,眼光也十分准确。必须承认,罗伯聃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在中国攫取最大利益,然而,当历史的硝烟渐渐散去,因为他英译《红楼梦》的首功,宁波天一广场特地为他塑起了雕像。如今,国人记住的是翻译家罗伯聃,而非侵略者罗伯聃,一次有利文化传播的偶然善举,使罗伯聃在中国获得如此殊荣,这应该是他生前没有想到的。

 

 



[1] 帕麦斯顿勋爵( Henry John Temple Lord Palmerston17841865),又译为巴麦尊,于1830年任英国外交大臣,奉行内部保守、对外扩张的政策,两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

[2]J.F. Davis. “On the Poetry of the Chinese”(from The Royal Asiatic Transactions), in Poeseos Sinensis CommentarII .  Macao: The Honorable East India Company's Press.1834.pp.69-70.

其一: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一肠原来是莽。 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人间诽谤。” “The paths of trouble heedlessly he braves, /Now shines a wit-and now a madman raves; /His outward form by nature’s bounty drest,/ Foul weeds usrp’d the wilderness, his breast;  And bred in tumult, ignorant of rule,/ He hated letters-an accomplish’d fool! /In act depraved, contaminate in mind,/ Strange! had he fear’d the censures of mankind.”

其二: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Titles and wealth to him no joys impart-/By penury pinch’d, he sank beneath the smart:/oh, wretch! To thy country and thy friends!  In uselessness, the first beneath the sky,/ And curst, in sinning, with supremacy!/ Minions of pride and luxury, lend an ear,/And shun his follies, if his fate ye fear!”

[3] ibid.,p.69.

[4] J.F. Davis. "On the Poetry of the Chinese"(from The Royal Asiatic Transactions), in Poeseos Sinensis Commentar II. Macao: The Honorable East India Company's Press.1834.扉页.

[5] 胡文彬:《〈红楼梦〉在国外》,中华书局,1993年,第130页。

[6]胡文彬:《〈红楼梦〉在西方的流传和研究概述》,《北方论丛》,1980年第1期,46-53页。

[7] J.F. Davis. "On the Poetry of the Chinese"(from The Royal Asiatic Transactions), in Poeseos Sinensis Commentar II. Macao: The Honorable East India Company's Press.1834.扉页.

[8] 《上海地方志·大事记》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4526/node57703/index.html

[9] 《上海地方志·大事记》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4526/node57703/index.html

[10] J.F. Davis. "On the Poetry of the Chinese"(from the Royal Asiatic Transactions), in Poeseos Sinensis Commentar II. Macao: The Honorable East India Company's Press.1834.p.71.

[11] ibid.

[12]胡文彬:《〈红楼梦〉在国外》,中华书局,1993年,第130页。

[13] Chan的断句方法见Chan Oi Sum Connie, The Story of the Stone’s Journey to the West: A study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History, M. Phil. Thesis,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1999.p36-37转引于范圣宇:《红楼梦管窥——英译、语言与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7页。

[14] J.F. Davis. "On the Poetry of the Chinese"(from The Royal Asiatic Transactions), in Poeseos Sinensis Commentar II. Macao: The Honorable East India Company's Press.1834.p.69.

[15] ibid.,p.69.

[16]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底本为程乙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第21页。

[17] ibid.

[18] J.F. Davis. "On the Poetry of the Chinese"(from The Royal Asiatic Transactions), in Poeseos Sinensis Commentar II. Macao: The Honorable East India Company's Press.1834.p.70.

[19] J.F. Davis. "On the Poetry of the Chinese"(from The Royal Asiatic Transactions), in Poeseos Sinensis Commentar II. Macao: The Honorable East India Company's Press.1834.pp.159-192.

[20] 《浙江巡抚梁宝常奏》(道光二十六年九月二十六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7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29页。

[21] Robert Thom. The Chinese speaker; or, Extracts from works written in the Mandarin language, as spoken at Peking/complied for the students. NingPo: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846.英文扉页.

[22] Robert Thom. The Chinese speaker; or, Extracts from works written in the Mandarin language, as spoken at Peking/complied for the students. NingPo: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846.中文扉页.

[23] ibid., 英文扉页.

[24] Robert Thom. “To the Reader”. The Chinese speaker; or, Extracts from works written in the Mandarin language, as spoken at Peking/complied for the students. NingPo: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846.扉页后,未占页码.

[25] ibid.

[26] ibid.

[27] ibid.

[28] Robert Thom. “To the Reader”. The Chinese speaker; or, Extracts from works written in the Mandarin language, as spoken at Peking/complied for the students. NingPo: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46.目录后,未占页码.

[29] ibid.

[30] Robert Thom. “Table of Contents”. The Chinese speaker; or, Extracts from works written in the Mandarin language, as spoken at Peking/complied for the students. NingPo: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846.扉页后,未占页码.

[31] Robert Thom. "Extracts from Wung low meung", The Chinese speaker; or, Extracts from works written in the Mandarin language, as spoken at Peking/complied for the students. NingPo: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846. p.62.

[32] ibid.

[33]德庇时著,王仁芳译:《英国汉学的起源与发展—19世纪上半叶》,载《海外中国学评论》第二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红楼梦》英译史话(第二回)

$
0
0

第二回

 

莫道零篇碎稿草草付梓,且看字斟句酌步步为营

 

    19世纪的《红楼梦》英译者全部是英国驻华外交官员,德庇时是其中地位最高的一个,也是唯一进行中国文学研究的学者。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也是几位译者之中对《红楼梦》本身最不感兴趣的一位。他的《汉文诗解》发表于1830年,距1791年《红楼梦》程甲本付梓不过三十多年,时间很早,然而在长达107页的长文中,与《红楼梦》有关的文字只占不到两页,也不见任何具体情节的介绍。当然,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讲解中国诗词,本来与《红楼梦》无干,但是德庇时的其它著述也没有任何与《红楼梦》相关的内容,虽然他的研究兴趣包括了中国古典小说,也曾翻译过《三国演义》的片段。[1]我们发现,真正对《红楼梦》内容感兴趣并翻译出其中情节的译者,不是德庇时或其他地位类似的汉学家,而是几位普通外交官员,除了上回所讲的罗伯聃之外,尚有鲍拉(Edward Charles Bowra)和乔利(H. Bencraft Joly)两位。

 

    罗伯聃、鲍拉和乔利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汉学家,他们的级别也限于领事,面对的是非常具体的殖民事务,翻译《红楼梦》主要是为了解决在华侨民学习语言这一实际问题,或是提供消遣性读物。经由这些译者之手,自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红楼梦》几次译为英文,翻译方法都是极为严格的直译甚至是行间翻译,出版发行方式却极为随意和草率——这些其实都间接提示着当时在华英语国家殖民者熟悉和接近中国社会的具体方式。

 

    1868年,时任清政府海关税务司的英国人鲍拉将《红楼梦》前八回译为英语。译文从1868年至1869年连载于上海《中国杂志》(China Magazine)。这一译本在篇幅上大大超过前两种译文,但仍然没有以单行本形式出版发行。鲍拉在引言里说:“太阳底下无新事,小说也是如此,考虑到我们国家的小说最近才发展起来,小说早就娱乐了中国千百万读者也许会使有些读者感到吃惊。”[2]在他心目中,《红楼梦》并不是繁难艰涩的古典文学作品,而是英美读者可以理解的一般文学读物,属于“太阳底下无新事” 一类,对英语读者而言,只是“文字偶尔有点晦涩”[3]。19世纪期间,《中国杂志》是针对在华普通英语读者的综合性刊物,文章多为一般性的中国历史、风俗、文化和文学作品的介绍。20世纪以后该刊物才体现出较强的学术性。杂志专门选择从1868年的圣诞节专号开始连载这一译文,显然也是为了给在华英国人和其它英语国家读者提供节日期间的消遣性读物。

 

    在1892年到1893年间,第一个较为系统的《红楼梦》英文摘译本由香港别发洋行[4](Kelly & Walsh Ltd.)及澳门商务排印局(Typographia Commercial)分别出版第一、二卷,书名为Hung Lou Meng, or,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译者为英国驻澳门副领事乔利。译本完整翻译了原著前五十六回的内容,分为两卷,第一卷有378页,第二卷有583页。乔利曾希望完成《红楼梦》的全译本,但因天不假年,未能实现这个梦想。这一早期译本重印多次,至今在市场上还有出售。虽然乔利译本达到了19世纪《红楼梦》英译的顶峰,客观上也体现了原作的文学性,但其翻译目的与罗伯聃并无区别。译本的序言不长,全文如下:

 

    “之所以翻译这部作品,决不是我自己想跻身于汉学家的行列,而是因为我就学于北京时,在学完了《自迩集》[5]之后,不得不投身到《红楼梦》的迷津之中,经历了种种疑惑与困难。(This translation was suggested not by any pretensions to range myself among the ranks of the body of sinologues, but by the perplexities and difficulties experienced by me as a student in Peking, when, at the completion of the Tzu Erh Chi, I had to plunge in the maze of the Hung Lou Meng.)

 

    我可以肯定,在译本的散体部分以及不太高明的韵文部分,都存在着一些错误——尽管较之原文的节奏而言,译本对上述方面还算忠实;然而,只要能获得最微末的成功,给现在和将来学习中国语言的学生提供某种帮助,我对翻译结果就心满意足了。(Shortcomings are, I feel sure, to be discovered, both in the prose as well as among the doggerel and uncouth rhymes, in which the text has been more adhered to than rhythm; but I shall feel satisfied with the result, if I succeed, even in the least degree, in affording a helping hand to present and future student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6]

 

 

        

     乔利首先是急切地将自己与专业汉学家区分开来,并声明自己之所以翻译《红楼梦》,是由于在语言学习中遇到了困难,所以希望对于类似的中文学习者提供帮助。当然,这一序言并不见得能完全反映他内心的想法。乔利译本共五十六章,对应原作前五十六回,几乎完全没有删节,比二十世纪早期的几种译本都更为详尽,如果不是作品内容和情节对译者个人的吸引,很难想象译者会仅仅出于语言学习的目的进行如此细致的翻译。但他的序言至少说明,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之下,英国人对《红楼梦》的阅读和翻译主要是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进行的,《红楼梦》和他在序言中所提到的《自迩集》一样,是重要的语言学习材料。 

 

 

    由于《红楼梦》的首次英文译介登载于“皇家亚洲学会会刊”,译者又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这些信息给早期《红楼梦》英文译介的真实情况裹上了一层迷雾,容易让人误认为《红楼梦》自19世纪早期开始就进入了学院化翻译的轨道。通过对一手资料的仔细勘察以及对译者身份的详细甄别,我们揭开这层迷雾,发现整个19世纪《红楼梦》的英译其实与汉学家的翻译与研究基本无关,主要表现为社会功利性很强的一种翻译行为。

 

    就翻译形式而言,德庇时仅仅摘取了《红楼梦》中的两首《西江月》进行翻译,提及《红楼梦》只有一句话。他似乎没有意识到,在他之前,几乎并无英文正式出版物提及这部中国文学作品,他本该对其进行更详尽的说明。罗伯聃的主要翻译目的在于帮助在华外国人学习汉语,他同样无视原作的结构与美感,只是任意选取片断进行翻译。他选择的是对话异常生动的第六回,在抄本系统和程高本系统中都题作“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老老一进荣国府”。罗伯聃的译文劈头就是“Hung-Low-Meng,Chapter VI”[7],没有译出回目名称,当然也没有任何作品介绍,内容集中在刘老老身上,关于“贾宝玉初试云雨情”的内容全部删去,也没有任何说明[8]。而鲍拉的译文是提供给《中国杂志》的圣诞专刊,所以对原作进行了简短介绍,但他也并不在意小说情节的完整性,只是找出自认为比较有趣的部分进行翻译。乔利的译本比前3种译文的篇幅要长得多,他也的确计划完成全书的翻译工作,但最后留下的仍然是片断翻译。可以说,整个19世纪,《红楼梦》英译的主要形式是零碎的片断选译。

 

     就出版方式而言,虽说登载《红楼梦》译文的著作或杂志的发行方式并无特异之处。但就《红楼梦》本身而言,译文登载或发行的方式都极不正规。德庇时长文中的《红楼梦》诗词翻译没有任何原文版本和出处的注解,文中所录的两首《西江月》原词文字低劣[9],所依据的底本显然属于质量较差的程高本系统的翻印本,译者也许根本没有注意到不同底本之间的差别。罗伯聃的《红楼梦》译文只是作为《正音撮要》这一教科书的附录存在。鲍拉的译文从《中国杂志》的圣诞专刊开始连载,有始无终。乔利译本是唯一的单行本,可是却出现非常少有的情况,译本的一、二两卷竟然由不同的出版机构印刷,第一卷由香港别发洋行于1892年出版,第二卷由澳门商务排印局于1893年出版。这也是相当草率的出版方式,可见事先没有系统的翻译出版计划,也没有机构对这一翻译提供持续的支持。

 

    总而言之,《红楼梦》虽然在19世纪数次被译为英文,但翻译出版方式却非常随意,由此可以看出:首先,原作很普及,随处可得,而且译文对在华的英语国家侨民有实际的作用,所以多次被翻译;其次,翻译和出版的态度并不慎重,更说不上学术化和系统化。

 

    文学作品不同的翻译发行方式可以说明原作在译者心目中的地位。《红楼梦》本身在19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作为当代流行读物存在的,在华英国人同样也持有这一观点,如果将《红楼梦》的翻译发行方式与儒家经典和古典诗歌的英译进行对比,就会发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翻译态度。以《中国经典》系列的英译为例,从1843年开始,主持其事的James Legge(理雅各)以极为严谨系统的方式实行翻译出版计划,安排多人参与助译,涉及儒家经典九种和道家经典两种,从翻译、注释、绪论撰写到出版均成体系。翻译还得到牛津大学等学术机构的支持,自1893年至1895年间,《中国经典》修订后在牛津大学克莱仁登(Clarendon)出版社再版。[10]将其与《红楼梦》英译两相对比,更能体现出后者的草率和随意。

 

    形成以上鲜明对比的原因何在?也许正如姜其煌在《欧美红学》中所说,“欧美国家虽然早在19世纪就已经出版过几种中国文学史一类的著作……这些欧美人所写的中国文学著作,大多是对诗经、道德经乃至宋明理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喋喋不休,详细评论,而对戏剧、小说这类纯文学的著作,则语焉不详,一笔带过(有时对汉唐诗歌,还给予一定重视)。早期欧美汉学家可能受我国儒家观念影响较深,不大看重小说。有些甚至不知道《红楼梦》的存在,可见作者对中国小说是很不了解的。”[11]的确,19世纪,尤其是鸦片战争前后几十年间,中国仍是香梦沉酣的古典岁月,儒家经典和汉唐诗歌被视为文学主流,稗官野史和小说家言尽管大受欢迎,却仍然沉沦于诗学系统的底层。正如英国汉学家阿瑟·威利在1929年王际真《红楼梦》译本序言中所说,“过去,甚至现在,正统儒家学者将所有文字作品由上至下进行等级划分,小说位于最底层。位居顶端的当然是儒家经典;然后是诗歌;然后是史传……最后才是小说。(Written matter was and by orthodox Confucians still is regarded as a descending scale, at the bottom of which comes fiction. At the top, of course, stand the Confucian Classics; then poetry; next history….Last of all comes fiction.)”[12]中国主流诗学传统影响了当时英美汉学研究的主流,进而对学术性翻译行为产生影响,19世纪的汉学家多对儒家经典和古典诗词进行严肃认真的翻译,对小说类叙事作品则关注较少。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何理雅各的“四书”、“五经”的翻译计划异常慎重而宏大,为何德庇时对《红楼梦》一笔带过,却认真翻译并讲解了78首中国古典诗词,先在《皇家亚洲学会会刊》发表,又继之以单行本出版,而《红楼梦》英译虽多,却表现为零散而随意的翻译行为,几乎与任何学术机构或学术期刊无涉。

 

    以上分析能够说明部分事实,但就《红楼梦》这一特定文本而言,原因还不止于此。其实,虽然19世纪的英美汉学家对儒家经典和古典诗词更为关注,但由于英语文学中叙事传统的兴盛,他们对于中国传统小说也还是有所重视的。而英美汉学家对叙事类作品的关注又偏重于成名日久的古典作品,产生于明代以及明代以前的小说戏剧名著虽然在中国属于通俗文学作品,但同样受到了19世纪汉学研究的重视。下面有两个典型的例子:其一,德庇时1830年发表的《汉文诗解》第一次提及《红楼梦》,但只是一笔带过。然而,就在1834年出版的《汉文诗解》单行本中,除与书同名的长文外,还包括了其它几篇翻译和论文,其中就有长达三十七页的《三国演义》摘译,题为“The Extracts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Three States”[13]。其二,美国汉学家Samuel Wells Williams (卫三畏)1848年出版的《中国总论》(The Middle Kingdom)号称“当时美国研究中国最早最具权威的著作”,[14]本书的中国文学部分对叙事文学也非常重视,他对唐传奇和一些史传小说给予高度评价,同时给予很长的介绍篇幅,并指出,“《水浒传》和《列国志》是写得最好的两部作品。”而关于《红楼梦》却只有一句话,“其中最流行的小说是《红楼梦》,但遭到不少反对。”[15]

 

    可见,《红楼梦》之所以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之下为英美汉学研究所忽视,不仅是由于中国文学传统对小说这一文体的轻视,也是由于《红楼梦》在时间上属于晚近出现的作品。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初版于1791年而流行于19世纪上半叶的《红楼梦》基本属于“当代”作品。其余几大古典小说都成书于明代,名著地位确立已久,而《红楼梦》声望虽隆,却仅仅出现于不到半个世纪以前,在汉学研究者心目中称不上是值得研究的古典作品,虽然他们大多数对这一作品非常熟悉。直到19世纪末,这一情况才得到改观,1885年,翟理思在皇家亚洲学会华北分会会刊上发表《红楼梦》的评介文章,并在1901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中对《红楼梦》进行两万字的长篇概述。自此,《红楼梦》在英美汉学家的中国文学研究中才与产生于前朝的叙事名著并提。

 

    与《红楼梦》类似的作品还有另一叙事名著《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成书虽然在17世纪末,但正式刊印也是在18世纪后期,初版年份为1766年,比《红楼梦》略早,二者都属于19世纪中国很流行的读物。19世纪上半叶的英美汉学家同样也非常熟悉这部作品,并且较早进行零星译介,但也并未真正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与翻译。正如德庇时1830年首次译介《红楼梦》只是一笔带过,卫三畏1848年在《中国总论》中首次提及《聊斋志异》中的《种梨》和《骂鸭》,也只是认为这部小说的“丰富词汇”对语言学习者有益。[16]而且,《聊斋志异》的文言背景使得它又不像《红楼梦》那样具有口语学习的意义,篇幅较长的《聊斋志异》英文选译直到20世纪以后才出现,初版时间1908年,译者为翟理思。《聊斋志异》和《红楼梦》一样,都是直到20世纪初才由翟理思在英国汉学研究中确立其古典名著地位。

 

    尽管如此,在19世纪《红楼梦》英译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几种译本的翻译形式和出版方式都相当随意和草率,但是,当译者在对摘取的内容进行翻译的时候,却不约而同地体现出一种奇异的“忠实”原则。我们在第一回曾经提到,德庇时非常忠实于他所看到的原文,纵然是印刷错误也照译不误。19世纪最后一个《红楼梦》英译本,即乔利译本,更是集中地体现了直译的特征。在乔利的五十六回译本当中,译文几乎字字固守原文,没有任何删节,这与后来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的几种译本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例如,第十七回,程本回目为《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对应乔利译本的第17章“Chapter XVII  In the Ta Kuan Garden,(Broad Vista,)the merits of Pao-yü are put to the test,by his being told to write devices for scrolls and tablets./Yuan Ch’un returns to the Jung Kuo mansion, on a visit to her parents, and offers her congratulations to them on the feast of lanterns, on the fifteenth of the first moon.”[17]译文对原文亦步亦趋,所以冗长无比。仔细读来,原文字字不漏,而且“大观园”一词音译、意译各一次,意译放入括号;“元宵”一词给出两个同样准确的翻译,一个强调节日性质,一个强调节日时间,令人不由感叹乔利翻译的辛苦和对原文的拘泥。

 

    这一回,贾政带领宝玉及众清客到刚落成的大观园参观,并且命令宝玉为园内景观题对作匾,以试其才。因此,本回有大量对联、典故、匾额出现。众清客和宝玉试拟的匾额计有二十种,乔利全部译出,无一遗漏,“叠翠”作“Heaped verdure”、“锦幛”作“Embroidered Hill”、 “赛香炉”作“Vying with the Hsiang Lu”、“小终南”作“the small Chung Nan”、“曲径通幽”作“a tortuous path leading to a secluded (nook)”、“翼然”作“the pinionedlike pavilion”、“泻玉” 作“dripping jadelike”、“沁芳”作“Penetrating Fragrance”、“雎园遗迹”作“the remaining vestiges of the Chü Garden”、“淇水遗风”作“The bequeathed aspect of the river Ch’I”、“有凤来仪”作“a phoenix comes with dignified air”、“杏花村”作“apricot blossom village”、“杏帘在望”作“the sign on the apricot tree is visible”、“稻香村”作“corn fragrance village”、“武陵源”作“Wu Ling Spring”、“秦人旧舍”作“An old cottage of a man of the Ch’in dynasty”、“蓼汀花溆”作“an isthmus with smart weed, and a stream with flowers”、“兰风蕙露”作“the orchid-smell-laden breeze and the dew-bedecked epidendrum”、“蘅芷清芬”作“The fragrance pure of the ligularia and iris”、“红香绿玉”作“the red (flowers) are fragrant, the green (banana leaves) like jade”[18]

 

     宝玉所题的全部对联也同样一一译出。“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作“The willows, which enclose the shore, the green borrow from three bamboos; /On banks apart, the flowers asunder grow, yet one perfume they give”[19]、“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作“In the precious tripod kettle, tea is brewed, but green is still the smoke!/O’er is the game of chess by the still window, but the fingers are yet cold.”[20]、“新绿涨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作“A spot in which the ‘Ko’ fiber to bleach, as the fresh tide doth swell the waters green!/a beauteous halo and a fragrant smell the man encompass who the cress did pluck!”[21]、“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亦香”作“Sung is the nutmeg song, but beauteous still is the sonnet!/Near the T’u Mei to sleep, makes e’en a dream with fragrance full!”[22]

 

    清客所拟的两个较为拙劣的对联,同样无一遗漏。“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作“The musklike epidendrum smell enshrouds the court, where shines the sun with oblique beams;/The iris fragrance is wafted over the isle illumined by the moon’s clear rays.”[23]、“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作“Along the three pathways doth float the Yü Hui scented breeze!/The radiant moon in the whole hall shines on the gold orchid!”[24]

 

    细看这些译例,我们会发现,就字面意义而言,所有的匾额对联都译得一字不差,但译文却相当生硬。而且,相关的每一个情节,译文也做到字字对应,没有漏掉任何一个细节。不仅本章如此,如果细读整个乔利译本,会发现程乙本前五十六回的每一个字基本都能在乔利译文中找到对应的翻译。

 

    馀生(吴宓)曾于1929年在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王际真英译节本〈红楼梦〉述评》一文中对乔利译本作出简单评价,他认为,“焦里氏(H. Bencraft Joly)之英文译本……凡二巨册,系逐句直译,虽无精采,而力求密合原文,无所删汰。”[25]“逐句直译”、“虽无精采”、“密合原文”、“无所删汰”,四个词组,非常准确地总结出乔利译本的特点。

 

    不仅如此,细看乔利译文,从普通的直译中竟然还能发现很多与罗伯聃译文相类的“行间翻译”的痕迹。乔利的英译本单独出版,不是中英文对照,必要的增词完全可以自然地融入译文当中,不必像罗伯聃那样步步为营,只要添加任何一个原文没有的词,都将其放入括号之中。然而,仅以这一章为例,我们却发现译文仍然充满了这种括号。例如程乙本这一回开头,说是秦钟死后,“宝玉日日感悼”[26],译文作“Pao-yü, however, continued to mourn (his friend)”[27]。因为原文的“感悼”没有宾语,乔利竟然也不敢在译文中轻易加上宾语,但译文所用的动词“mourn”如果不带宾语又不符合英文语法,所以乔利加上了“his friend”,但将其放在括号中,说明这是原文中没有的字词。

 

    再如宝玉为大观园进门假山所题的四字“曲径通幽”[28],乔利将“幽”直译为英文“secluded”,于是整句成为“a tortuous path leading to secluded”。又缺一个宾语,所以乔利添加了“nook”一词,但也将其放入括号中,译文遂为“a tortuous path leading to a secluded (nook)”[29]。类似的还有,“依我拙裁,欧阳公句:‘泻于两峰’之间”[30],译文是“My humble opinion is that of the line in Ou Yang’s work, ‘(the water) drips from between the two peaks’.”[31]译文增加“the water”作为“泻于两峰”的主语,但将其放入括号:“贾政气得喝命:‘扠出去!’才出去,又喝命……”[32]译作“‘Drive him out! he shouted’;(but as Pao-yü)was on the point of going out, he again cried out…”[33]译文增加了“(but as Pao-yü)”,说明“才出去”的是“宝玉”而非别人,但原文既无“宝玉”二字,译文就只用括号标出所增加的内容。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处处添加括号的行文方式相当笨拙,让人感觉这部翻译小说时时都在对读者提醒着原文的存在。

 

    乔利译文向我们揭示了两点。首先,译文对原文理解的准确程度令人吃惊,这与译本出版的仓促和草率形成鲜明对比。值得注意的是,译者只有汉语学习经历,却并无汉学研究背景。由此可见,《红楼梦》在19世纪在华英语国家侨民的汉语学习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也得到了很透彻的理解。

 

    其次,译者似乎过于固守原文的字面意思和语法结构,也太过忽视英语读者的阅读感受。例如,匾额对联全部字面直译,相当冗长笨拙,如“兰风蕙露” 作“the orchid-smell-laden breeze and the dew-bedecked epidendrum”,“红香绿玉” 作“the red (flowers) are fragrant, the green (banana leaves) like jade”,等等,正如吴宓所言的“逐句直译,虽无精采”;又比如,翻译中的增词本来多半都准确自然,然而译者为了体现原文的本来面貌,却要将增词小心翼翼地放入括号当中,在很多情况下,要加上括号中的字才能读出一个语法正确的英语句子,形成很不自然的阅读效果。因此,很难想象乔利的预期受众是英语世界的一般读者。其实,正如乔利在序言里所说,翻译目的还是为了“给现在和将来学习中国语言的学生提供某种帮助”。虽然他的译本后来在英美本土也得以翻印出版,但他本人的预期读者是具有汉语学习需要的英国在华居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释他所刻意采取的直译方式。

 

     追溯19世纪的其他译本,翻译方式莫不如此。德庇时的两首《西江月》译文自称“行间翻译”,但并不生硬,是准确的直译,体现出德庇时对诗词翻译的重视,但他对底本出现的明显错字直接照译,体现了译者作为汉学家对《红楼梦》小说本身的忽视和隔膜。罗伯聃的译文是行间翻译的珍贵标本,介于行间翻译和直译之间,翻译目的是为了“理解源语结构”,同时也适当考虑了英语句法结构,采用在括号中增加词语的方式使译文可读,译文典型地再现了19世纪《红楼梦》英译作为汉语学习材料的原貌。乔利译本是《红楼梦》英译本从语言材料到文学作品的一个过渡,他的预期读者也是潜在的汉语学习者,但译本没有采用中英文对照的形式,而是以英文翻译小说的形式出版,译文紧扣原文字面意义,英语表达较为笨拙冗长,有些地方还残存着早期语言材料的行间翻译的痕迹,时时提醒着原文的对应结构。

 

    我们再来看四十年后王际真1929年译本对《红楼梦》第十七回的处理,情形就大不一样了。整回内容被压缩到译本的第十一章,作为该章的第五部分,仅仅用了半页篇幅。对于整件事情的背景,用了一句话,“The Takuanyuan was at last completed. Chia Cheng, accompanied by the companions, went to inspect it and to give names to the various halls and pavilions so that they would not be without tablets and scrolls when the imperial Concubine arrived.”[34]对于宝玉诚惶诚恐而又颇为自负的复杂形象、众清客的凑趣和敷衍、贾政的俨然姿态,以及所有的景物描写和相应的具体匾额对联,只用以下两句话概括,“Pao-Yu acquitted himself well, and many of his suggestions were accepted by the exacting Chia Cheng, who was pleased with his son’s accomplishments but sternly told him that he should apply himself to the studies that would win him a place in the examinations.”[35]语言流畅可读,原文中的匾额对联内容消失殆尽。这个译本针对的才是英美国内的一般读者。

 

    正如我们所反复强调的,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对于英美汉学家来说,《红楼梦》不能算是中国经典作品,也不能算是中国“古典小说”,而是作为中国当代流行作品而存在的。它既不是中国传统诗学所推崇的儒道典籍与古典诗歌,也不是英美诗学所重视的古典小说作品,因此,在汉学研究中不受重视,翻译出版的方式也并不慎重,没有学术性的序跋对原作进行介绍,也没有学术机构对其进行支持。然而,作为“当代流行作品”,《红楼梦》又的确深得人心,语言也是纯熟地道的官话口语,对于外国在华侨民学习中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红楼梦》在19世纪四次被翻译为英文,相对其它小说而言,英译次数更为频繁,而且,出于语言学习的特殊翻译目的,译者都采用了亦步亦趋的直译方式,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奇特印象。可惜的是,在目前的《红楼梦》英译研究当中,这些早期译本却往往被弃置不顾,极具研究价值的特殊时代背景和翻译出版机制也被冷落和忘却,这不能不说是翻译研究的一大损失。



[1] J.F. Davis. "On the Poetry of the Chinese"(from The Royal Asiatic Transactions), in Poeseos Sinensis Commentar II. Macao: The Honorable East India Company's Press.1834.pp.159-192.

[2] Chan Oi Sum Connie. The Story of the Stone’s Journey to the West: A study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History, M. Phil. Thesis,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1999.p6. 转引于范圣宇:《红楼梦管窥——英译、语言与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8页。

[3] ibid.

[4] 对于1959年以前的几种译本出版机构的名称,本文一般与吴世昌先生的《红楼梦的西文译本及论著》书目所提供的译名保持一致,以便读者进行对照。但此处的Kelly & Walsh Ltd.所固定对应中国名称应为“别发洋行”,因此不采用吴世昌先生的译名“凯来及华希公司”,特此说明。

[5] 《自迩集》为当时在华外国居民学习汉语的一种教材。

[6] H. Bencraft Joly. Translation: Hung Lou Meng (Book I& II). Doylestown Pennsylvania: Wildside. 1892. Preface.

[7] Robert Thom. "Extracts from Wung low meung", The Chinese speaker; or, Extracts from works written in the Mandarin language, as spoken at Peking/complied for the students. NingPo: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846. p. 62.

[8] ibid., pp. 62-89.

[9] 具体分析见第一回。

[10] 中国国家图书馆汉学家资源库http://form.nlc.gov.cn/sino/show.php?id=9.

[11] 姜其煌:《欧美红学》,北京:大象出版社,2005年,109-110页。

[12] Arthur Waley. Preface. In Wang Chi-chen. Translatio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London: George Routledge &Sons, limited. pp.vii-xiii. (p.vii).

[13] J.F. Davis. "On the Poetry of the Chinese"(from The Royal Asiatic Transactions), in Poeseos Sinensis Commentar II. Macao: The Honorable East India Company's Press.1834.pp.159-192.

[14]中国国家图书馆汉学家资源库http://form.nlc.gov.cn/sino/show.php?id=15

[15]卫三畏著,陈俱译:《中国总论》(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483-484页。

[16]ibid., 482页。

[17] H. Bencraft Joly. Translation: Hung Lou Meng (Book I). Doylestown Pennsylvania: Wildside. 1892.p.215.

[18] H. Bencraft Joly. Translation: Hung Lou Meng (Book I). Doylestown Pennsylvania: Wildside. 1892.pp.215-230.

[19] ibid.,p.220.

[20] ibid.,p.221.

[21] ibid.,p.224.

[22] ibid.,p.227.

[23] ibid.,p.227.

[24] ibid.

[25]馀生(吴宓):《王际真英译红楼梦述评》,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第75期,1929年。

[26]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底本为程乙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第111页。

[27] Bencraft Joly. Translation: Hung Lou Meng (Book I). Doylestown Pennsylvania: Wildside. 1892.p.215.

[28]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底本为程乙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12页。

[29] Bencraft Joly. Translation: Hung Lou Meng (Book I), Doylestown Pennsylvania: Wildside. 1892.p.218.

[30]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底本为程乙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12页。

[31] Bencraft Joly. Translation: Hung Lou Meng (Book I), Doylestown Pennsylvania: Wildside. 1892.p.219.

[3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底本为程乙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15页。

[33] Bencraft Joly. Translation: Hung Lou Meng (Book I), Doylestown Pennsylvania: Wildside. 1892.p.224.

[34] Wang Chi-chen. Translatio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London: George Routledge &Sons, limited. 1929. p.114.

[35] Wang Chi-chen. Translatio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London: George Routledge &Sons, limited. 1929. p.114.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红楼梦》英译史话(第三回)

$
0
0

 

第三回

郭实腊错认宝兄以男当女,翟理思钟情黛玉推己及人

 

      早期的《红楼梦》英文评介文章往往包含故事概述,也可以算作《红楼梦》英译的旁支。学界公认,第一篇用英语介绍《红楼梦》的文章题为《Hung Lau Mung,即红楼梦》(Hung Lau Mung, or Dreams in the Red Chamber),登载于1842年广州出版的《中国文库》(Chinese Repository),出自普鲁士传教士郭实腊之手(Karl A. F. Gützlaff,又译为郭士立)。顺便要指出的是,这位郭实腊和罗伯聃一样,在英国对华外交领域起到很大作用,“郭实腊在鸦片战争期间就是英国政府的翻译官,在把香港变为英国殖民地和五口通商的谈判中贡献良多。”[1]《上海港志·大事记》载“道光十一年(1831年)”事,有“七月德籍传教士郭士立,乘中国商船从暹罗(今泰国)来到上海,收集航运、经济情报。……十月至十一月间 郭士立搭乘飞剪船‘气精号’(Ariel)再次到达上海,停留10天,继续侦察。” [2]显然,此人也是位精明强干的实干派。郭实腊在英军攻陷定海后任伪县令,由于中文说得太好,以至于好多国人以为他是投奔英夷的汉奸,这也可发一哂。

 

      只是,看郭实腊评介《红楼梦》的文章,却让人怀疑他的中文阅读水平。郭实腊花了很大篇幅来概述故事情节,但许多理解都似是而非,甚至大谬不然。比如说,郭实腊竟然将宝玉当作“宝玉女士(lady Pauyu)”,[3]可见他对全书的内容根本不了解,所接触到的文本很可能是作为语言学习读本的小说片段,阅读也很不经心(1830年德庇时尚且知道宝玉是“浪子”,到了1842年郭实腊还将宝玉当成女性)。基调错了,情节当然全部变形。以宝玉挨打为例,因为对宝玉性别的误读,郭实腊对前因后果的描述都谬误百出——“贾家的主角是一个孩子气的女人,做出了很多疯狂的举动,给她自己和别人带来了很多麻烦。她就是在红楼里做梦的宝玉。有一天她过分地奚落一个丫鬟,以至于丫鬟被逼绝望,跳井而死。(The leading character amongst the inmates of Ka’s family, was a very petulant woman, who committed many freaks, which involved herself as well as the others in considerable difficulties. It was the same Pauyu who had had the dream in the Red Chamber. On a certain day she had teased a waiting-maid so much, that the girl was driven to despair, and threw herself into a well.)”[4]故事的最后,“宝玉,那位劳碌的女士,看到她的朋友们一个个凋零,感觉十分孤独。(Pauyu, that busy lady, on seeing her friends one after the other departing this life, felt rather lonely,…)”[5]读到这里,我们只能是啼笑皆非。

 

     不仅如此,郭实腊对小说的整个人物关系也没有弄清楚,尤其是“甄”和“贾”——他显然将贾雨村当成了贾府主人,而且将“甄府”和甄士隐也混为一谈。对于甄士隐给予贾雨村的资助,以及贾雨村早期的几次宦途起伏,郭实腊的描述基本是准确的,大概因为这是全书的开篇,所以他读得比较认真。然而,从贾雨村接触贾府开始,郭实腊就开始将贾雨村和贾政混为一谈了。自从贾雨村授了应天府,郭实腊便称他为“the magistrate”,在此后的描述中,我们会惊愕地发现,此人身兼多职:“葫芦僧断葫芦案”的主角是他,痛打宝玉的是他,而且是被他拉到衙门的大厅去打的,“This circumstance increased the wrath of the magistrate, …he had Pauyu brought to the hall of office, and so severely bambooed.”[6]探春的父亲竟然也是他,“Ka, the magistrate, was living in affluence, and his daughter so clever in writing poetry, attracted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7]不仅如此,在讲述贾府“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繁华景象之时,郭实腊突然提到“当好运青睐他们的时候,他们仍然没有忘记贫穷的甄家,他们赠给甄家最少四万两银子,为那个不幸者当年对贾府主人所做的一切表示感谢。(Whilst, however, fortune smiled upon them, they did not forget the poor family of Chin, to whom they sent no less than 40,000 taels, as a debt of gratitude, for what the unfortunate man had done to the head of the Ka family when in distress.)”[8]真是天方夜谭,要让人感叹“难为从哪里想来的”。然而,仔细思量,我们能发现这个荒谬说法的来处。郭实腊记得甄士隐资助过贾雨村(这大概是他唯一没有误读的情节),却一直错误地将贾雨村当成贾政,即贾府主人,而在程本和脂本的“贾元春才选凤藻宫”这一回,都的确提到“江南甄家还收着我们五万银子”。郭实腊弄不清这么多“甄”和“贾”,更不清楚甄府和贾府同气连枝、互相庇护的关系,因此想当然地认为这银子是贾雨村为了报恩给甄士隐的。他的推断也算是煞费苦心,只是,此“贾”非彼“贾”,此“甄”也非彼“甄”,他却是万万没有想到的。

 

     郭实腊曾三次沿中国海岸线航行侦查,假传教之名,行间谍之实。大概是做间谍太忙,读《红楼梦》未免不够仔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不涉及具体情节的时候,他对《红楼梦》生活质地的把握还能基本到位,大观园的日常起居生活,“弹琴下棋,作画吟诗,描鸾刺凤,斗草簪花”,都有多处描述。但他似乎对此很是不屑。“我们第一次熟悉了上流社会的女性,并发现这些女士们的一般追求。她们是最琐碎的生物,像麻雀似的叽叽喳喳,到处窥探,无孔不入,一边恶作剧,一边轮流行善。(We are first made acquainted with the state of female society amongst the higher classes and the general pursuits of these ladies. They seem to be all the most trivial beings, chattering like magpies about nothing curious, and peering into every nook and corner, the while doing mischief, and exercising kindness by turns)”[9]当然,这种看法也不能算作绝对的误读,只是男性读者的偏见而已,大概很多中国男孩子在看《红楼梦》的时候,会有同样的感想。

 

     除去郭实腊的个人好恶,他对《红楼梦》的态度很能体现19世纪早期在华英国人对《红楼梦》的普遍看法。文章对小说有以下几点评论:首先,“在中国小说中,这部作品显然具有很高的地位。(Amongst the novels of the Chinese, this work holds a decidedly high rank.)”[10]可见,郭实腊和德庇时、罗伯聃等早期译介者一样,都很清楚当时《红楼梦》在中国受欢迎的程度。其次,“看完了这一冗长乏味的小说,如果要就其文学价值发表看法,那么我们可以说,小说的文体不具备任何技巧,完全是北方上等人的口头语言。(Having brought this tedious story to a conclusion, in expressing our opinion about the literary merits of the performances, we may say that the style is without any art, being literally the spoken language of the higher classes in the northern provinces.)”[11]从这一论断我们可以发现:第一,郭实腊认为这部作品“冗长乏味”。这体现出西方读者在接受《红楼梦》和其它中国传统小说时普遍感到的障碍,即西方小说传统中较少出现的长篇巨制。阿瑟·威利也曾在王际真1929年译本序言中说,“另一个影响《红楼梦》的传统因素是标准中国小说的长篇巨制,这一点不大好,它是从中世纪说书人的话本发展而来的。(Another traditional factor that has influenced The Red Chamber-and not altogether for the good is the immense length of the standard Chinese novels that developed in the Middle ages out of the story-teller’s recitations.)”[12];第二,由于小说口语文体的原因,郭实腊认为这部作品“不具备任何技巧”。他对白话作品的价值进行贬抑,显然是采取当时中国主流诗学的标准来评判小说的艺术性。由此可见,郭实腊之所以对《红楼梦》评价很低,是由于同时受到当时中国主流诗学和西方小说传统两方面的影响。最后,“谁想熟悉北方宫廷口头语言,精读这部小说,当得益匪浅。(and whosever wishes to familiarize himself with the manner of speaking the northern court dialect, may peruse the work with advantage.)”[13]郭实腊建议语言学习者精读这部小说,可见当时《红楼梦》的语言是非常实用而且贴近现实生活的。       

 

    郭实腊的几点评论与19世纪几种《红楼梦》英译本所反映出来的总体态势相吻合。我们已经发现,罗伯聃虽为首位《红楼梦》片段译者,在书中却不谈《红楼梦》本身,只大谈语言学习要决;而郭实腊虽然对小说内容和情节根本不太了解,对《红楼梦》的艺术性和可读性这两方面也均给予负面评价,却仍详细评介这部小说,最后落脚点仍在语言学习方面。

 

    在华殖民圈内的《红楼梦》英文评介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和英美本土的《红楼梦》评介出现了一段时间的重叠。由于英语国家在华居民的特殊需求传统,“语言”仍然是《红楼梦》评介所关注的主要对象。上海的《中国杂志》(The China Journal)1927年第四期发表了魏纳(Edward Chalmers Werner)题为《中文翻译》(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的读者来信,这篇文章即从语言角度对《红楼梦》19世纪的两种英译进行对比评价。魏纳在文中首先指出,《红楼梦》是1884到1886年间他初到中国时学习过的课本。[14]这句背景介绍无疑再次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红楼梦》在19世纪在华殖民圈中所发挥的实际功用。魏纳在文中对19世纪末的乔利译本和已失传的威妥玛译本的七段文字进行评价和比较,陈述了当时一般在华外国居民对乔利译文的看法,也表达了自己的不同观点。

 

     我们在前面已经充分描述了乔利译本“逐句直译,虽无精采,而力求密合原文,无所删汰”的特,发现其译文对原文亦步亦趋,内容略有增删,即加以括号,读来相当笨拙。然而,他的翻译虽然语言笨拙,却是有意为之,是为了“给现在和将来学习中国语言的学生提供某种帮助”。那么,他的预期读者对这部译本有何反应呢?魏纳引述了爱思珂夫人(Mrs Ayscough)于1925年八月号的《中国杂志》所发表的观点。爱思珂夫人提到,她的朋友认为,乔利译本较为准确,“是蹩脚的英文(it is such poor English)”[15],但同时也是“完美的中文(的体现方式)(and such perfect Chinese)”[16]。由此,爱思珂夫人认为,“‘蹩脚的英文’和‘完美的中文’相结合,这是一种比较受欢迎的译文,值得赞许(a combination of ‘poor English’ and ‘perfect Chinese’ is to be preferred and referred with admiration.)。”[17]可见,乔利当时所针对的读者,也即“现在和将来学习中国语言的学生”,对这样的翻译方式是认同的。

 

     魏纳却认为上述看法不妥。他认为,“如果在译文中透过英文可以看到中文结构,那么这是一种糟糕的译文。(…a translation in which you could ‘see Chinese trough the English’ was a bad translation.)”[18]事实上,所谓“透过译文可以看到原文结构”,这正是我们在前文讨论过的典型的“行间翻译”的方式,目的正是为了给语言学习者提供双语对照读本,就乔利的翻译目的而言,应该说,他的翻译方式是正当其时,也是恰如其分的。只是魏纳此时却已经不自觉地换用了另一种评判的标准和尺度,而且将其作为普适性的标准提出,所以才认为乔利的译文是“糟糕的译文”。

 

    虽然魏纳自己也经历了以《红楼梦》为语言学习材料的时代,但到了他写这篇译评的时候,也即20世纪20年代末,他显然不再认同乔利的翻译方式。魏纳认为,乔利的译文是“被蹩脚英文所毁坏的生动图景(a vivid picture spoilt by ‘poor English’)”[19]。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到了20世纪20年代以后,从学习汉语的角度对《红楼梦》进行译介的时代已经过去。首先,《红楼梦》的语言和此时的白话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因此不再作为英美殖民者的汉语学习材料;其次,随着时代的变迁,《红楼梦》已经成为受重视的古典文学作品。人们开始关注的是译文是否可读,是否能传达原文的意义、内涵和风格,等等,讨论的问题和一般的文学翻译已无二致。因此,魏纳的这篇文章,其实已经改变了立场和视角,只是其中所提供的某些背景,无疑还残存着19世纪的余绪。

       

    一方面,《红楼梦》不再是耳熟能详的语言教材,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对白话作品的推崇和新红学研究的兴起使得《红楼梦》在中国由流行作品变为了经典作品。由此就产生了以下局面:首先,英语国家的一般在华居民对《红楼梦》的具体内容不再像19世纪那么熟悉,然而,他们要想接近居住地的文化和人群,却非常需要对《红楼梦》有所了解。因此,产生于在华殖民圈内部的《红楼梦》英文评介也逐渐和英美本土合流,都是尽力以通俗化的语言对故事情节进行介绍,以拉近预期读者与小说的距离,只是殖民圈内读者对《红楼梦》的接受可能比英美本土读者更主动一些。1928年的《中国杂志》(The China Journal)再次登载《红楼梦》的英文评介文章,题为《一个古老的故事》(An Old,Old Story),作者赫德森(Elfrida Hudson),文章题目如同童话传说,具有很强的普及性,文章内容也是通俗易懂的故事简介,“选自《红楼梦》,部分是直译,部分是重述。(From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partly literally translated, partly retold.)”[20]这是一次典型的通俗化改写,没有涉及任何评论,最后还将《好了歌》以歌谣形式翻译出来[21],作为故事点题之笔。至此,殖民圈内的《红楼梦》英文评介表现出很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关注点可说完全从原作语言转向了情节内容。评介文章提供的是与《红楼梦》相关的谈资和背景知识,而不再强调其作为语言学习材料的功能。       

 

    除了普及性的《红楼梦》英文评介以外,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殖民圈内的汉学家还对《红楼梦》进行了学术性的评介,这些评介虽然产生于殖民圈内,但并不直接由在华殖民者的利益和兴趣所驱动,而是由英国本土的学术研究机构所支持,预期读者也并不是普通的在华英美居民。1885年,翟理思在皇家亚洲学会华北分会会刊上发表长文,对作品进行介绍。[22]后来他又在1901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上收入了《红楼梦》的长篇概述。自此,《红楼梦》才开始正式进入英美汉学家的中国文学研究,与产生于前朝的叙事名著并提。

 

    翟理思的概述非常生动,而且采取了很多别开生面的处理方式,在他的概述中,对话一般都以生动的直接引语方式呈现,在对一些必要情节进行抽象叙述的时候也不忘使用精警的语言和句式,并随时加入自己的评点,这样,他选取种种生动的片段进行连缀,然后插入自己的观点,夹叙夹议,将这些片段糅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非常漂亮的缩微文本。

 

    翟理思概述中的情节都是原文存在的,但却出现了许多细节的腾挪和迁移。例如,在第三回黛玉初进荣府的场景中,原文描述人们对她的观感,程本是“身体面貌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便知她有不足之症”[23],脂本是“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她有不足之症。”[24](下面引用的原文若仅有个别字词差异均从程本,因程本是当时坊间通行版本。)可是翟理思在转述这一情形时,将她的外貌具体描述为“在她光洁的面颊上有着可疑的红晕(…and carried on her clear cheek a suspicious-looking flush.)”[25]在原作中,黛玉的双颊确实浮现出显示着爱情和肺疾双重煎熬的红晕,但这不祥的红晕直到第三十四回才出现,“只见腮上通红,真合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起。”[26]翟理思有时还把别人身上的情节安到主人公身上,但是与主人公的性格身份并不矛盾。比如说,原文中有关于甄宝玉的情节,“因此他令尊也曾下死笞楚过几次……每打的吃疼不过时,他便‘姐姐’‘妹妹’的乱叫起来……他说:‘急痛之时,只叫姐姐妹妹字样……因叫了一声,果觉得好些。’”[27] 翟理思在概述中却将这个情节直接用到宝玉身上,“And when his father beat him, as was frequently the case he would cry out, ‘Dear girl! Dear girl!’ all the time, in order…to take away the pain.”[28]再比如,翟理思说黛玉也得到了一个金饰,可以和宝钗的金锁相比,“She had a handsome gold ornament given her to match Pao-chai’s  amulet.”[29]在原作中这其实是关于湘云的情节。[30]

 

     此外,翟理思还将自己和别人的读者反应直接插入情节概述中,也是非常特别的做法。例如,他在说到黛玉外貌时,并未翻译出原文中那段赋体描写,而是直接讲述自己所听闻的读者反应,“自从黛玉的形象为公众所知以来,很多勇敢的人据说已经为了爱上这位迷人的小说女主角而死去,这就足够说明她的外貌了。(Suffice it to say that during the years which have elapsed since she first became known to the public, many brave men are said to have died for love of this entrancing heroine of fiction.)”[31]在转述贾母王夫人等人确定宝玉婚姻对象的过程时,他又插入了自己的观感,“在前面描述过的另一部中国小说名著中,类似的困难是这样解决的——主人公将两人都娶为妻子。然而,在这里,家中的长辈却要为确认一方而费心。(In another famous Chinese novel, already described, a similar difficulty is got over in this way-the hero marries both. Here, however, the family elders were distracted by rival claims.)”[32]

 

     在很多地方,翟理思都采取了别出心裁的翻译方式。比如宝玉问黛玉表字,黛玉说无字,宝玉便道,“我送妹妹一字:莫若颦颦……况这妹妹眉间若蹙,取这个字岂不美?”[33] 翟理斯煞费苦心地以如下方式翻译,“Indeed, cousin Tai-yü, we shall have to call you Cry-baby if you cry so much.”[34] 再有,翟理思将《葬花词》全篇译出,通篇都由双韵体诗行组成,相当流畅别致,也很能吸引文学爱好者的眼光。其概述的影响力很大,以至于帅雯霖就在《英语世界〈红楼梦〉译本综述》中将翟理思的评介文字当作《红楼梦》的一个译本[35]

 

     翟理思的介绍和概述体现出早期学术性评介的特点,他精心剪裁原文内容,译述结合,花了很大工夫写出一篇具有很高文学性和可读性的概述,本身可说是一种文学创作,然而,他的评介似乎并不具备当下学术著作中常见的术语、概念和理论深度。正如我们在前面所分析的,19世纪在华英国人的社会分工并不非常精细,翻译活动和汉学研究本来也多为传教士或外交官的副业,早期汉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开启中国文化这扇大门,即使是皇家亚洲学会会刊的文章和《中国文学史》这样的专门著作,对作品的分析也多为内容介绍和直观评价。以翟理思和罗伯聃、乔利对《红楼梦》的不同改写方式为例,我们可以看出,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学术性译介更重视原作的文学性,而实用性译介只关注语言学习的实效,这也是两者之间存在的主要区别。   

 

    翟理思的《中国文学史》于1901年由英国William Heinemann初版,并于1923年由D. Appleton and Company 重版,此后又由美国的Grove Press Books and Evergreen Books再版,在英美两国都产生了影响。他所针对的主要读者也是英美本土对中国文学研究感兴趣的学者。然而,有些英文的《红楼梦》学术评介是完全发生在殖民圈之内的,与中国国内的《红楼梦》研究有着更大的关联。典型的例子就是1919年8月号的《新中国评论》(The New China Review)所发表的柯纳培(W. Arthur Cornaby )的《“红楼”的秘密》(The Secret of the “Red Chamber”)。这篇文章和殖民圈内一般性的《红楼梦》介绍文章不同,作者对当时中国国内盛行的索隐派的研究观点进行了回顾和评价[36],是难得一见的早期《红楼梦》英文学术评介的珍贵资料,这说明在1921年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发表之前,已经有英语读者受到了“旧红学”的影响,介入了所谓“红学研究”。从1885年翟理思开启《红楼梦》学术性英文评介之门开始,至此已有三十年,早期的一般性介绍竟发展到如此精深的地步,这无疑是令人惊叹的,但我们也同样清晰地认识到,这类评介是很难对普通英美读者产生影响的。     

 

 

 

 

 



[1]刘禾:《普遍性的历史建构——《万国公法》与十九世纪国际法的流通》,见李陀、陈燕谷主编:《视界》第1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69-85页。

[2] 《上海港志·大事记》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4526/node57703/index.html

[3]  Karl A.F. Gützlaff. “Hung Lau Mung, or Dreams in the Red Chamber”. Chinese Repository. Vol XI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1842).pp.266-273, p.268.

[4] ibid., p.270.

[5] ibid., p.272.

[6] ibid., p.270.

[7] ibid., p.272.

[8] ibid., p.270.

[9] ibid., p.268.

[10] ibid., p.266.

[11] ibid., p.273.

[12]Arthur Waley. “Preface”. Wang Chi-chen. Translatio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London: George Routledge &Sons, limited. 1929. p.x.

[13]Karl A.F. Gützlaff. “Hung Lou Mung, or Dreams in the Red Chamber”. Chinese Repository. Vol XI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1842).pp.266-273(p.273).

[14]E.C. Werner. “Correspondence: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The China Journal. Volume VI, No.4, April, 1927.pp.175-177.

[15] ibid., p.175.

[16] ibid.

[17] ibid.

[18] ibid.

[19] ibid.

[20] Elfrida Hudson. “An Old,Old Story”. The China Journal. Volume VIII, No.1, January, 1928. pp.7-15.

[21]ibid., p.15.

[22] Herbert Giles. “The Hung Lou Meng, commonly called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Journal of the 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20. No.1. pp.1-20.

[2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底本为程乙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7页。

[24]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底本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秋月定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39页。

[25]Herbert Giles. 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New York: Grove Press Inc.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23 by D. Appleton and Company. p.360.

[26]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底本为程乙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46页。

[27] ibid.,p.13.

[28]Herbert Giles, 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New York: Grove Press Inc.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23 by D. Appleton and Company.p.362.

[29] ibid.,p.364.

[30] 见原文三十一回。

[31] Herbert Giles. 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New York: Grove Press Inc.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23 by D. Appleton and Company.p.360.

[32] ibid.,p.371.

[3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底本为程乙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1页。

[34] Herbert Giles. 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New York: Grove Press Inc.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23 by D. Appleton and Company. p.362.

[35] 帅雯霖:《英语世界〈红楼梦〉译本综述》,见《汉学研究》第二集,503-509页。

[36] W. Arthur Cornaby. “The Secret of the “Red Chamber”. The New China Review. Vol. I (August 1919). pp.329-339.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红楼梦》英译知多少

$
0
0

《红楼梦》的英译本据我统计有以下这些:

 

节本:

1. Hung Lou Meng or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H. Bencraft Joly译, 1891年出版, 2卷,包括1-56回。(网上可以找到电子版)

2.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王際真(Chi-chen Wang)译, 300多页的简写本,Bantam出版公司1958年出版。

3.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Florence and Isabel McHugh夫妇合译自德文版, 1958年出版, 600多页的简写本。

4. Dream of Red Mansions,清· 孙温绘《全本红楼梦》,汉英对照,1卷,含澹译,作家出版社2007年出版,230幅图。

5. A Dream of Red Mansions,黄新渠改写、英译,外研社2008年出版,458页。

 

足本:

1. The Story of the Stone, David Hawkes (1923-2009)和John Minford (1946- )翁婿合译, 5卷,  英国Penguin出版公司1973-1986年间陆续出版。

   

David Hawkes (1923-2009)                    John Minford (1946- )

    

 

2. A Dream of Red Mansions,杨宪益(1915- )、戴乃迭(Gladys Yang, 1919-99)夫妇合译,外文出版社1978-1980年间陆续出版,3卷,后有汉英对照版6卷本。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

 70年代的三卷本

 2007年汉英对照六卷本

 汉英对照6卷平装本

 

有意思的是,翻译两种足本红楼梦的四位翻译家都毕业于牛津大学,杨宪益学的是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和英国文学,戴乃迭则是牛津的第一位中文专业毕业生。David Hawkes在牛津中文专业毕业后又到北大中文系攻读研究生,此后一直在牛津大学执教,今年7月31日去世。John Minford也是牛津中文专业毕业,是Hawkes的女婿,现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中韩中心主任。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117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