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南无三藏玄奘大遍觉祖师
Viewing all 117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转载]【古诗英译】王维《竹里馆》 译/晚枫

$
0
0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簧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第一版

A Cottage in Bamboos   

             - Wang Wei 

Translated by Rhapsodia (Feb. 2007)

 

In deep bamboos I sit alone,

A zither plucked ‘n aloud intone.

Remote in woods to none is known,

Mere moonlight shed upon my own.

 

第二版

A Cottage in Bamboos   

             - Wang Wei  

Translated by Rhapsodia (Revised Dec. 2010)

 

In deep bamboos I sit alone,

A zither plucked ‘n aloud intone.

Remote in woods to none is known,

Mere moonlight bright sheds for my own.

 

第三版

 

A Cottage in Bamboos   

- Wang Wei 

Translated by Rhapsodia (Edition 3 Dec. 2010)

 

In deep bamboos sitting alone

I pluck my zither ‘n freely sing

Remote in woods fully unknown

Am merely by the bright moon shone

 

【辜鸿铭译文】

The Bamboo Lodge --- Wang Wei

 

Seated alone by shadowy bamboos,

I strum my lyre and laugh aloud;

None knows that i am here, deep in the woods;

Only the bright moon comes to shine on me.  

 

【自娱自乐译文】

版本一:

At A Bamboos-Lodge

by Wangwei

 

Alone in the serene bamboos I sit
To play lute, then whistle to croon.
A secluded place, the few'd know it,
Aside from the bright moon.

版本二:

Alone in the serene bamboos I sit
To play zither, then whistle a bit.
So secluded, the few would know it,
Save the shadows by the moonlit.

版本三:

I sit alone in many a serene bamboo,
Whistling for a while, then playing zither.
In such a placid place, known to few,
Only the bright moon's shining hither.

 

【无心剑译文】

In the serene bamboos I sit alone,
Playing lute and whistling carefree.
In the deep woods I am unknown,
The bright moon comes to light me.

【Louisa译文】

Sitting alone in deep bamboos,
Playing a lute and long I sing.
I'm not enjoyed  in thick woods,
Shining over is a moon bright.

 

【普敬天下人译文】

Sitting in the serene bamboos alone,
I play a tune and whistle for a long time.
No one is to this deep forest prone,
The bright moon shines on the prime.

 

【鱼龙舞译文】

My Abode in Bamboos
Wang Wei

Sitting alone in deep bamboos,
Playing a lute and long I cry.
No one knows the thick woods,
Shining over is a moon bright.

 

【许渊冲译文】

Hut Among the Bamboos

 

Sitting among bamboos alone,

     I play my lute and croon carefree.

In the deep woods where I'm unknown,

     Only the bright moon peeps at me.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英译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

$
0
0

江  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The Rill in the Snow

---Liu Zongyuan from Tang Dynasty

---Translated by 翻译达人Peter Cooper

 

In myriad mountains no birds can be traced;

On sundry paths no footprints can be trailed.

A lonely boat, an old man in cloak braced

A bamboo hat, fishing in snowy rill, paled.

 

Note:

This poem was written by Liu Zongyuan, a famous Tang poet after he was demoted and expelled to Yongzhou in Hunan Province.

 

其他译文:

译本1

River in the Snow

Over a thousand mountains the winging birds have disappeared.

Through ten thousand paths, no trace of humankind.

In a solitary boat

           Straw hat and cape

                     An old man fishes alone---

Cold river in the snow.

---选自《唐诗一百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译本2

Bynner :

River-Snow

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

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

A little boat, bamboo cloak,

An old man fishing in cold river-snow.

---选自《唐诗三百首》,香港联益书店出版

译本3

赵甄陶先生译:


Stream and Snow
O'er any hills no birds are seen;
In any paths no footprints show.
On a boat old man in cloak and hat,
Angles alone in stream and snow.

译本4
许渊冲先生译:


Fishing in Snow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straw - cloak'd man afloat, behold !
Is fishing snow on river cold.


译文5

吴经熊先生译:

The River Covered with Snow
Myriad mountains - not a bird flying,
Endless roads - not a trace of men.
Only an old fisherman in a lonely boat,
Angling silently in the river covered with snow.

译本6
刘克璋先生译:


Snow - Bound River
There is no flying bird in mountains about,
Nor person's footprint along the trails snow - bound.
There's an old man in a solitary boat
With a bamboo hat and palm fiber rain coat.
He is sitting silently, lonely
Gazing at the float in the river snow - bound.

译本7:
徐忠杰先生译:


Snowfall on the River
Not a bird is left
In the hills around.
Nor can man's footprints
Anywhere be found.
In a boat is one
With hat like a cone,
Fishing in his garb
Amidst snow, alone.

 

译本8

River in the Snow

---卢炳群

Over no hill there is a bird in sight;

Along no path there is a footprint on pure white.

A lonely boat, a bamboo hat and coir cloak,

Fishing alone is an old man on cold river in snow.

---选自《英汉辞格比较与唐诗英译散论》,青岛出版社,2003:247。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转载:张南峰の《中西译学批评·前言》

$
0
0

转自http://www.yiwen.com.cn/mybbs/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18&ID=150692

 

说上几句:

许多人在学英语,又有几个人真正学好了英文? 

附上一个数据吧:

根据雅思官方网站显示,中国考生的雅思成绩平均分为5.53分,排在全球倒数第二。而中国考生听、说、读、写的单项平均分分别为5.47、5.39、5.80、5.23,说和写的均分全球倒数第一。2011年,中国考生雅思口语的均分更是降低到5.36,蝉联全球倒数第一! 

 

同样,许多人在学翻译,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好翻译?

请看:

英文原文:

The translator needs to be aware of the network of words that is formed throughout the text. Individually, these words may not be significant, but they add an underlying uniformity and sense to the text.

有人这样翻译:

译者需要意识到整个文本中形成的词汇网络,这些词汇单独来看可能并不重要,但它们为文本增添了一种内在的统一性和意义。

其实上述译文真的没有译错,但仔细地辨别一下,这样的中文是否带有一种异国情调?

可能是要求太高,但不要忘记傅雷先生的提醒: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在用中文写作!

下面的翻译,是否会好一点?

译者应该意识到,词汇网络(network of words)贯穿原文,无处不在。这些词汇单独来看,也许无关紧要。然而其存在却赋予文本以内在统一性(uniformity)与内在意义(sense)。

 

好吧,还是来拜读一下下文吧,至少你会发现中国大陆的以语法为基础的传统翻译理论与教学模式不仅落后与世界潮流,而且真的die hard!

记住:走对路才能走向成功!

 

                                       博主

 

 

张南峰の《中西译学批评·前言》

 

~~


      前言

      首先,我想趁这个机会,回顾一下我从事翻译和翻译研究的历程。

      我念大学时,主修翻译和英语语言学。那时候,翻译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翻译练习和文学翻译批评;没有专门的理论课,读过的理论,就只有严复、赵元任、奈达等。念硕士时,又读了卡特福德的理论。纽马克的著作是硕士毕业以后才看的。在那个时期,我的兴趣主要在翻译实践,尤其是幽默文学的翻译。念本科时翻译了王尔德(OscarWilde)的TheImportanceofBeingEarnest(张南峰1987a)。念硕士时,我把许多精力放在翻译王尔德的另外三出喜剧,论文(张南峰1987)则得过且过。从事翻译教学之后,又用了五年的业余时间译了《好的,首相》(YesPrimeMinister)(张南峰1993)。

      我在翻译时,比较着重译文的艺术性和戏剧性,尤其是为了译出源文双关语的幽默效果,不惜改动上下文,而且在翻译戏剧时用了不少方法来克服文化隔阂(译例见第14章、第18章)。在翻译《好的,首相》后,我提出了一个所谓“艺术等值”的翻译标准,还说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译者必须做到三件事:第一,忠于作者;第二,与作者心灵相通;第三,敢于与作者比赛,就是说,你写得好,我要翻译得比你更好(张南峰1993a:574)。但是,我采用的翻译策略,并不符合中国的主流观念,这使我吃了一些苦头:出版社请一位英语教授审核我的《王尔德喜剧选》(张南峰1990),得到的评语是“错漏百出”,差点令我的译文无法出版。

      我的翻译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奈达“等效论”影响的,所以我想从奈达那里为我的实践寻找理论根据,于是比较深入地阅读奈达的著作,但结果令我失望。后来,我读到吉迪安·图里的一句话:“如果理论不能解释翻译活动中发生的每一种现象,那么,有缺陷的、必须改正的,是理论而不是‘有问题’的现象。”(Toury1980:62)这才猛然醒悟:翻译理论家没有资格规定我应该怎么译,所以局限于制订标准的翻译理论是没有多大用途的,是不一定要理会的。但图里这句话不是说,理论必然有问题,翻译现象必然没有问题,所以也不能用来作为“再创作”或其他一切翻译策略的理论根据(见许渊冲1997:122)。

      []中西译学批评[]前言[]那时候,我所在的学系,教的主要是翻译课程,但名为“应用语言学系”,由语言学家主政。主政者在中国语言学界颇有名气,但没有多少翻译实践的经验,也没怎么做过翻译研究,却主导翻译课程的设计,指导翻译研究的工作;而负责翻译实践和理论课的教师,大都只有实践经验而没有多少研究经验,而且大部分没有博士学位,所以理所当然地受到歧视甚至压迫。于是,我决心要攻读博士,找一个语言学以外的而且没有应用价值的研究题目,以证明翻译学本身是一个独立的学术科目。最后,我从西方的文化学派那里找到了理论框架。

      当时,香港还没有土产的翻译专业的博士生,也几乎没人知道西方有这么个学派,Gideon,Toury,JamesS.Holmes,ItamarEven|Zohar这些名字,更是闻所未闻。所以我步我的一位硕士导师的后尘,1991年开始以兼读的形式在英国的华威大学读博士。

      在读博士的头三年,我受到了很大的文化冲击。“valuejudgement”(价值判断),“unsubstantiated”(缺乏事实根据),“opinion”(意见),“journalistic”(新闻文体)是我常常得到的评语。那时候我才认识到,西方的学术传统和中国有多大的不同。

      我有些同事和学生,曾对我不再做文学翻译表示惋惜,但我倒不曾后悔过,因为我觉得,我在批判中国传统译学、引进西方译论方面能做的贡献,似乎比引进西方文学作品方面能做的贡献要大一些。

      我在内地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走出死胡同 建立翻译学”(张南峰1995),引起劳陇先生撰文反驳(劳陇1996)。而这两篇文章,据说“引起了轩然大波”(孙会军,张柏然2002:4)。1999至2001年间,又出现了另一场规模更大的辩论。在这两次辩论中,主流观点是翻译学可以建立而且应该建立。

      早在1987年,谭载喜(1987)就发出了“必须建立翻译学”的呼声,但是没有引起很大的回响,原因似乎是这种观点在当时来说“超前量”太大了。在十几年间,这种呼声从没人理睬、到招来批评、再到引起共鸣,可见翻译学或翻译研究在中国已有很大的发展。

      我没有参与第二次辩论,主要原因是觉得这场辩论只是起因于一些人的概念混淆和无知。所谓概念混淆,就是把翻译活动与对翻译活动的研究混为一谈,把学科与科学混为一谈,把应用翻译学视为翻译学的全部而无视纯翻译学的存在。所谓无知,就是对西方翻译研究的认识似乎止于奈达和纽马克,却推断西方没有建立起翻译学,例如下面这段话:国外译界是否认为“翻译学”已建立?笔者资料甚缺,但仍可以作个推测。如果国外有许多肯定“翻译学”已建立的文章,且令人信服,或至少在部分人看来可取,现在我国专攻翻译理论研究的大有人在,恐怕不会不译介。(张经浩1999:45)关于概念的问题和西方翻译学的发展,我早已说过(见第1、2、6章),这里只想补充一点:西方没有权力机构硬是把翻译学划为三级学科,没有“博士点”之类的关卡来限制博士生的研究范围,例如,英国有的大学会颁授“翻译学哲学博士”学位;有的大学虽然颁授的是“应用语言学哲学博士”学位,但论文的讨论范围可以是没有应用价值的纯翻译研究。也没有人公然否认翻译学的存在或质疑其学科地位;这个问题在西方根本不是问题,或者说是个“non|issue”。所以,一些翻译学者虽然也曾宣布翻译学已经建立(见第1章),却不觉得有必要详细论证。他们只需让事实说话,透过出论著、办刊物、招收研究生、组织研讨会等实际的工作,让翻译学自动建立起来。

      许钧(1996:3)曾得出“中国当代翻译理论研究,认识上比西方最起码要迟二十年”的结论,我当时也十分赞同(见第3章)。但是,近几年来,这个差距已经大大缩小了。例如,踏入21世纪之后,《中国翻译》及其他刊物所刊登的纯理论研究论文越来越多,而且这些论文反映出作者对西方最新的理论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中国学者近几年来在国际期刊上也发表了不少论文。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近两年读过的几篇大陆的博士论文,看来已经达到国际水平,毫不逊色于翻译研究比较活跃的一些西方大学的博士论文。

      本书第一篇的6章,除第3章曾在香港发表之外,其余都是在大陆发表过的,这次作了一些修订。这些文章,主要目的是要指出中国传统译论的局限性,并且引起争论;言辞也许有过激之处,但读者知道我的个人经历之后,也许能理解我的用心。另外,正如马会娟,管兴忠(2000)所指出的,我对大陆译论界的某些看法,例如主流支流的划分,可能失之偏颇,这是对大陆情况了解不够之故。但是,我相信,由于我处在两个文化交汇的地方,所以能够较清楚地看到中西译论在整体上的差异和差距。

      第二篇的3章,批评奈达、纽马克的理论以及目的论。挑选这三种理论,是因为它们在西方的应用理论当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前两者还在中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第7章根据我在Babel发表的一篇论文(Chang1996)改写而成,其后两章则是新写的。第9章总结了我对应用理论的看法,就是所谓翻译标准,并非永恒的真理,而是一些有文化特殊性的规范,会随时空而改变,而试图制订标准的理论,甚至不一定能反映这种规范;应用理论的出路,在于增强描述性,减低规范性。

      在这里,我想再强调一下应用理论和纯理论的分别。应用理论的目的是指导翻译,纯理论的目的是指导对翻译现象(包括译文、译者、委托人以及一切影响翻译的因素或受翻译影响的现象)的描述研究,包括对应用理论的描述研究。当然,两种理论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启发,例如,许渊冲(2003:54)问:“好的译文如果不符合理论提出的标准,应该修改的是理论还是译文?”这个一针见血的问题,灵感就来自上面引述的图里的那句话(参见许渊冲1997:121|122)。有些理论可能兼有两种功能,例如德拉巴斯替塔(DirkDelabastita)和艾克西拉(JavierFrancoAixelá)的理论(见第13、14章),但两种理论的基本取向是不同的。纯理论并非“从理论到理论”(许渊冲2003:54),而是从学术研究的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参见Toury1995:266)。

      我无意贬低(我认为好的)应用理论的社会价值。如果允许我暂时脱下学术研究者的帽子,戴上翻译工作者的帽子说话,我十分欣赏许渊冲的“竞赛论”。我个人的翻译观,似乎与许渊冲十分相似,这一点各位读者也能从本书所举的一些译例看出来;而且,上文提到的“三件事”,第三件就是“敢于与作者比赛”,跟许渊冲的论点可谓不谋而合。当时我已拜读过许先生的译作,也十分佩服,但没有拜读过他的译论。但是,戴着学术研究者的帽子,就只能“描述”说,“竞赛论”增强了中国应用译论的多样性,但有两个局限:第一,由于它是反传统的,所以并非人人可用,而只有地位较高的译者才能用(我译王尔德作品,用了类似的策略,就差点儿出版不了);第二,文学翻译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目的,与源文竞赛不是唯一的。学术研究者既然只会判断译文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而不会评判译文好不好,所以通常也不会评判某种规范性的应用理论是否会比其他理论导致较好的译文。如果许先生认为“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是全世界最高的翻译理论”(许渊冲2003:54),要“走向世界”(许渊冲1999:9),那最好就是在国际刊物上发表,接受国际(应用)译论界的检阅。

      学术研究者当然不能完全避免价值判断,但他们的价值判断是基于学术理由的。在他们看来,一种理论值不值得研究,很大程度上要看这种理论有没有学术性,或者说复杂性,即是否升华到很高的理论层次。奈达、纽马克的理论以及目的论值得研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达到了较高的理论层次,尤其是奈达的理论。图里就说过,奈达和卡特福德的理论虽然不能提供一种工具,用来描述已发生的现象而不带价值判断,但这些理论证明了翻译研究可以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给了他很大的启发(Toury2000:278|279)。起码来说,这些理论,每一种都有几本书详细论述。对比之下,严复的所谓理论,短短千余言,本身没有多少研究价值,研究者感兴趣的,通常只是它的社会影响。这类三字经式的理论,如果用学术标准来衡量,似乎有点简单化的倾向。如果笔者愿意,也可以弄一个“忠通赛”理论出来。

      第三篇批评西方一些普通的和针对特殊问题的纯翻译理论。前三章主要批评我目前比较关注的多元系统论以及操纵学派另外两位学者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éLefevere)和特奥·赫曼斯(TheoHermans)的理论,并对多元系统论提出了比较详细的修改、扩充建议。这三章主要根据我在Perspectives和Target发表的两篇文章(Chang2000,2001)改写而成。我以前的中文论文,很少批评西方理论,因为我觉得论文应该针对读者,批评谁就在谁那儿发表。第一篇文章先投到Target编辑之一的乔塞·朗贝尔(JoséLambert)那里,但石沉大海无消息,才改投Perspectives。后来我向图里询问,他说,朗贝尔没有复信的习惯,于是我把第二篇文章投给他。也许里头有些批评很激烈,所以图里有点生气,但毕竟没有影响他的学术判断。经过一些争论后,我作了一些双方都能接受的修改,就刊登了。第13、14章介绍分别针对双关语和文化专有项两种特殊翻译问题的理论。我认为,这些理论比中国的同类理论先进,并且适用于对中国翻译现象的研究,但也提出了一些技术性的修改建议。这两章曾在大陆发表,但也作了修订。

      第四篇的五个案例研究,对象包括别人和自己的译本。这些研究,大部分相当简略,但相信可以证明,文化语境中的翻译研究是个广阔的天地,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以前也做过比较传统的文学语境中的翻译批评,但后来觉得纯文学的视角太狭窄了,不能全面解释翻译的一切决定因素。第15、16章,取材自一些发表过的论文,然后重新整理或翻译,并加上了一些新观点;第17章原是Target论文(Chang2001)的一部分,旨在演示如何应用我的多元系统论精细版。第18章译自Chang1998b,但按照中国的国情作了些增删改动。这篇文章原本在TheTranslator的一个专号发表,特约编辑是劳伦斯·文努提(LawrenceVenuti),所以也顺带批评了一下他的异化理论。

      本书各章所据论文,大部分均在国际或港台刊物发表。因此,相信本书对大陆翻译学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四篇(张南峰2001;Chang1998,1998b,2001)曾获得“宋淇翻译研究论文纪念奖”。

      总括而言,我写这本书,主要是想向读者传达这样的信息:

      中国传统的翻译研究,是以忠实于原文为最高目标的应用翻译学,目的在于寻求一种指导翻译实践的统一的、绝对的翻译标准,其结晶是“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而且,这种研究大体上是印象式的,无系统的,因此也是缺乏学术价值甚至实用价值的。奈达、纽马克等西方学者,把语言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提高了这门学科的理论性和学术性,但他们未能摆脱应用导向,并且忽略翻译与权力、意识形态等等语言之外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成就有限。使翻译学成为独立学科并走向中心的,是近三十年来西方流行的文化语境中的翻译研究。西方的各种新理论虽然并非完美,而且各有其局限性和文化特殊性,但只要加以修改,就适用于研究中国的翻译现象。

      最后,感谢岭南大学研究及高等学位委员会支援并拨款资助本书的撰写。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山水画画理——荆浩《山水赋》

$
0
0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豆人。此其格也。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高与云齐;远水无波,隐隐似眉。此其式也。山腰云塞,石壁泉塞,楼台树塞,道路人塞。石分三面,路看两蹊,树看顶宁页,水看岸基。此其法也。
  凡画山水,尖峭者峰,平夷者崖,有穴者岫,悬石者岩,形圆者峦,路通者川。两山夹路者壑,两山夹水者涧。水注者溪,泉通者谷。路下小土山者坡,极目而平者阪。若能辨乎此,则粗知山水之仿佛也。
  观者先看气象,后辨清浊。定宾主之揖拱,列群岫之威仪。多则乱,少则慢,不多不少,要分远近。远山不得连近山,远水不得连近水。山要回抱,寺观可安。断岸坂堤,小桥宜置。有路处人行,无路处林木。岸绝处古渡,山绝处荒村,水阔处征帆,林密处店舍。悬崖古木,根露而藤缠;临流怪石,嵌空而水痕。
  凡做林木,远则疏平,近则森密。有叶者枝柔,无叶者枝硬。松皮如鳞,柏皮缠身。生于土者修长而茎直,生于石者拳曲而伶仃。古木节多而半死,寒林扶疏而萧森。
  凡画山水,须按四时:春景则雾锁烟笼,树林隐隐,远水拖蓝,山色堆青;夏景则林木蔽天,绿芜平阪,依云瀑布,行人羽扇,近水幽亭;秋景则水天一色,簌簌疏林,雁鸿秋水,芦岛沙汀;冬景则即地为雪,水浅沙平,冻云匝地,酒旗孤村,渔舟倚岸,樵者负薪。
  风雨则不分天地,难辨东西,行人伞立,渔父蓑衣。有风无雨,枝叶斜披;有雨无风,枝叶下垂。雨霁则云收天碧,薄霭依稀,山光浅翠,网晒斜晖。晓景则千山欲曙,轻雾霏霏,朦胧残月,气象熹微。暮景则山衔落日,犬吠疏篱,僧投远寺。帆卸江湄,行人归急,半掩柴扉。或烟斜雾横,或远岫云归。或秋江古渡,或荒冢断碑。或洞庭春色,或潇湘雾迷。如此之类,谓之画题。
  笔法布置,更在临时。山行不得重犯,树头不得整齐。树借山以为骨,山借树以为衣。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要见树之光辉。若能留心于此,顿意会于元微。
  意懒石不硬,心怯水不坚。笔尖树不老,墨浓云不轻。

    作者簡介 
               
    中国五代后梁画家。字浩然,河内沁水(今山西省沁水县)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9世纪至10世纪上半叶。荆浩工诗文,通经史。因唐末、五代中原一带战乱频繁,政局动荡,他遂绝意仕进,隐居于太行山的洪谷,自号洪谷子。据其所著《笔法记》记载,太行山洪谷深处,风景佳胜,有无数的古松“挂岸盘溪、披苔裂石”,使他为之惊异,遂携带纸笔,进行写生,“凡数万本,方如其真”。可见他擅长画山水树石,是与他隐居深山的生活和师法造化的艺术实践分不开的。他也能画壁画,据北宋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记载,他还曾在后梁的京城(今河南省开封市)双林寺院画过宝陀落伽山观自在菩萨一壁,颇受称誉。
    荆浩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将唐代出现的“水晕墨章”画法进一步推向成熟。他总结了唐代山水画的笔墨得失,认为李思训大亏墨彩;吴道子笔胜于像,亦恨无墨;项容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只有张璪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得到他的肯定。荆浩在山水画的师承上不只取法张璪,同时亦在吴道子与项容等人的笔墨得失之间,舍短用长,加以发展,自谓:“吴道子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将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笔法记》)。他的山水画已经开始达到笔墨两得,皴染兼备,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一次大突破。他所作的全景式山水画更为丰富生动,其特点是在画幅的主要部位安排气势雄浑的主峰,在其他中景和近景部位则布置乔窠杂植,溪泉坡岸,并点缀村楼桥杓,间或穿插人物活动,使得一幅画境界雄阔,景物逼真和构图完整。荆浩的这种全景式山水画,奠定了稍后由关仝、李成、范宽等人加以完成的全景山水画的格局,推动了山水画走向空前未有的全盛期。他那表现北方山形特点的“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的雄伟风格,对于北宋前期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历代评论家对他的艺术成就极为推崇,元代汤垕在《画鉴》中将其称为“唐末之冠”。
    荆浩的山水画传世作品仅有《匡庐图》。画上宋人原题为“荆浩真迹神品”。后因元代柯九思在画上题诗,发挥想像,其中有“瀑流飞下三千尺,写出庐山五老峰”之句,此后鉴藏家遂径以“匡庐”命之,实则未必是作者原意。
    据宋人记载,荆浩曾撰有《山水诀》1卷,为宫廷秘阁所藏。现今流传的《笔法记》(宋代陈振孙《书录解题》中称此文为《山水受笔法》,明代王世贞编《王氏画苑》中又注明“一名《画山水录》)一直相传为荆浩所著。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中国百年国画精品(67-100)

[转载]历代名家画菊花

$
0
0

历代名家画菊花

 

  梅兰竹菊指:梅花,兰花,竹,菊花。被人称为“花中四君子”、“四君子”。品质分别是:傲、幽、坚、淡。梅、兰、竹、菊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正是根源于对这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共同特点是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
  咏菊的诗人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的屈原,而当晋代陶渊明深情地吟咏过菊花之后,千载以下,菊花更作为士人双重人格地象征而出现在诗中画里,那种冲和恬淡的疏散气质,与诗人经历了苦闷彷徨之后而获得的精神上的安详宁静相契合。

 


写生蛱蝶图 北宋 赵昌

菊丛飞蝶图 南宋 朱绍宗

菊石图 扇面 明 陈淳(1438-1544)

秋菊图 明 陈淳(1438-1544)


菊花图 明 唐寅(1470-1523)

桂菊山禽图 明 吕纪(1477-?)

翠竹黄花图 明 王榖祥(1501-1568)
 菊石灵芝图 明 王榖祥(1501-1568)

秋花图 明 徐渭(1521-1593)

菊石图 明 徐渭(1521-1593)
 菊竹图轴 明 徐渭(1521-1593)
兰竹菊图 清 王铎(1592-1652)
玩菊图 清 陈洪绶(1598-1652)
瓶菊图八大山人(1626-1705)

菊石图 八大山人(1626-1705)
 菊石图 八大山人(1626-1705)

菊花图 清 石涛(1630-1724)

竹菊石图 清 石涛(1630-1724)
 四清图 清 石涛(1630-1724)

五色菊花图 清 恽寿平(1633-1690)

菊花图 清 恽寿平(1633-1690)

菊花图 清 恽寿平(1633-1690)
 菊石图 清 李方膺(1659-1755)

墨菊图 清 李方膺(1659-1755)
 菊石图 清 蒋廷锡(1669-1732)
 菊石图 清 蒋廷锡(1669-1732)


菊花图 清 张同曾

菊花图 清 李鱓(1682-1756)
 锦鸡菊石图 清 沈铨(1682-1762)
 雪菊图 清 高凤翰(1683-1749)
 墨菊图 清 郑板桥(1693-1765)
 盛菊图 清 钱维城(1720-1772)



菊谱 清 王延格
 花鸟图册 清 余稺

菊有黄华 清 虚谷(1823-1896)


还来旧菊花 清 虚谷(1823-1896)

菊花图扇面 清 邓启昌(?-1896)

菊虫图扇面 清 邓启昌(?-1896)

菊花·蝗虫 清 居廉(1828-1904)
 篱菊图 清 赵之谦(1829-1884)
 菊石图 清 赵之谦(1829-1884)
 菊石图 蒲华(1839-1911)

把酒持螯图 任伯年(1840-1896)
 东篱秋菊图 吴昌硕(1844-1927)


墙根菊华图 吴昌硕(1844-1927)
 秋华图 吴昌硕(1844-1927)
 竹篱菊石图 黄山寿(1855-1919)
 菊石图 黄山寿(1855-1919)

菊石游鱼图 黄山寿(1855-1919) 菊道图 齐白石(1864-1957)
 菊花蜻蜓图 齐白石(1864-1957)
 秋色秋声 齐白石(1864-1957)

延年 齐白石(1864-1957)
菊花猫雀图 王一亭(1867-1938)

秋声丛艳图 蔡铣(1871-1946)
秋菊白鹤图 蔡铣(1871-1946)
晚香图 缪谷瑛(1875-1954) 园林艳秋图 缪谷瑛(1875-1954)


菊花图 陈半丁(1876-1970)
 菊石图 吴待秋(1878-1949)

菊石图 冯超然(1882-1954)

菊花图 谢公展(1885-1940)

菊花图 谢公展(1885-1940)
 秋菊图 符铁年(1886-1947)

秋菊图 于非闇(1889-1959)
 秋菊红叶图 陈之佛(1896-1962)
 菊石清供图 汪慎生(1896-1972)

菊花葫芦 潘天寿(1897-1971)
 秋意图 潘天寿(1897-1971)
 竹菊图 潘天寿(1897-1971)
 菊石小鸟 陈子奋(1898-1976)

缤纷浓于二月花 李苦禅(1899-1983)

重九赏菊 八月食瓜 李苦禅(1899-1983)
 菊石鹦鹉 孔小瑜(1899-1984)
 菊花 林风眠(1900-1991)
 菊花图 诸乐三(1902-1984)
 竹菊图 诸乐三(1902-1984)
 菊花图 江寒汀(1903-1963)
 菊石图 江寒汀(1903-1963)
 菊石图 顾伯达(1903-1968)
 秋菊图 顾伯达(1903-1968)

菊蝶图 赵少昂(1905-1998)
 菊蝶图 沈云霞(1908-1990)
 菊石图 陆抑非(1908-1997)

闲庭轩雨 张辛稼(1909-1991)

菊石图 张辛稼(1909-1991)

菊石绶带图 钱晴碧(1913)
 菊蝶图 俞致贞(1915-1995)
 秋菊双雀图 俞致贞(1915-1995)
 黄花时节 娄师白(1918-2010)
秋味图 孙其峰(1920)

菊香图 康师尧(1921-1985)

秋菊有佳色 刘菊清(1929)
 秋菊傲霜 刘菊清(1929)
 采菊图 刘旦宅(1931-2011)
 清秋 喻继高(1932)
白菊 金鸿钧(1937)
 菊花小鸟 邹传安(1940)
 秋光 郭怡孮(1940)
 似曾相识燕归来 郑百重(1945)
 待到重阳日 还来旧菊花 霍春阳(1946)


墙角菊圣可沽酒何水法(1946)

秋菊蝶恋图 何水法(1946)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推荐:名家名嘴朗诵精选100篇电视散文,总有一篇让你动情。

$
0
0
名家名嘴朗诵精选100篇电视散文
作者:杨标记

 

 

         

     

 

[转载]名家朗诵精选100篇 <wbr><wbr><wbr>电视散文

 

名家名嘴朗诵100篇电视散文 

 

白杨礼赞朗诵野狼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泰戈尔最经典的诗

等你作者:洞庭一扁舟朗诵:珍惜

汪涵朗诵《手》

配乐诗朗诵:《相信》——献给80后 90后的孩子们

蒋雯丽柔情朗诵《别哭,我的宝贝》吕思清小提琴独奏

电视散文《在秋天里行走》

春江花月夜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诗歌,朗诵

荷塘月色 作者:朱自清 朗诵:珍惜

以生命的名义潘虹葛优梅婷刘劲秦海璐邓超朗诵

《十里长街送总理》朗诵

《声声慢》李清照名词浅析 作者:商山人 诵读:珍惜

梦桐朱军朗诵《在寒冷腊月的夜里》

李白——将进酒

康辉朗诵《思念北方》

女人如花 作者:快乐的漂泊 朗诵:珍惜

多情自古江南雨 朗诵:珍惜

我爱这土地(任志宏朗诵)

点燃一盏心灯 作者:梅亭映雪 朗诵:珍惜

鲍国安朗诵《岳阳楼记》

徐涛朗诵—父亲

《绿》 作者:朱自清 朗诵:珍惜

一棵开花的树

冬之韵 作者:快乐的漂泊 朗诵:珍惜

地球我的母亲濮存昕朗诵

离开网络我们还能爱多久

你是我生命中最美丽的相遇

一朵微笑 作者:快乐的漂泊 朗诵:珍惜

管彤崔治刚朗诵《我眷恋这土地》

等我们老的时候朗读:雪冰子

电视散文尚湖寻梦朗诵

海霞张泽群朗诵《无题》

朗诵—海棠花祭

沉静中的流年作者:海狼朗诵:珍惜

江南-龙井茶

九百岁水乡

电视散文雪乡周末 朗诵

大漠深处的胡杨 作者:海狼 朗诵:珍惜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作者:王怀让 朗诵:珍惜

诗朗诵再别康桥

海霞陈铎朗诵:悼念一棵枫树

一个人上路 作者:海狼 朗诵:珍惜

淡淡兰香 作者:雨后荷塘 朗诵:珍惜

刘芳菲王小丫朗诵诗歌《别》

黄山春雪随想 央视《电视诗歌散文》 朗诵:珍惜

朗诵—感悟清明;少年中国说(节选)

拥抱春天 作者:快乐的漂泊 朗诵:珍惜

春 作者:朱自清 朗诵:珍惜

电视散文诗《邂逅》

忆江南作者唐白居易朗诵任志宏

配乐朗诵:《朋友,认识你真好!》

所谓知已 朗诵:珍惜

配乐朗诵:《你是我生命中最美的相遇》

桃花源记朗诵任志宏

张丹丹、李兵冰雪朗诵《为了那盏温暖的灯》

清淡的女人 作者:自然清新 朗诵:珍惜

满江红朗诵-野狼

父亲是我生命的过往 作者:海狼 朗诵:珍惜

方明《蜀道难》朗诵

《灵魂朝拜的天堂》(电视散文)

欧阳夏丹朗诵《你是我心底的一首歌》

方言朗诵:你是人间四月天

董浩朗诵《死水》

范冰冰和李冰朗诵《送给天堂的孩子》

朱军徐莉朗诵《雪》

荷塘月色 作者:朱自清 朗诵:珍惜

雨巷 作者:戴望舒 朗诵:珍惜

崔永元周涛朗诵《预言》

乡愁 作者:余光中 朗诵:珍惜

朱军朗诵《教我如何不想她》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匆匆 作者:朱自清 朗诵:珍惜

余光中朗诵自己的诗歌《乡愁》

春江花月夜

杨柳方琼朗诵:山雀子噪醒的江南

梦里水乡之3莲叶田田

电视散文尘世朗诵

沁园春制作人在旅途朗诵方明

陈道明领诵【我们与你同在】爱的奉献晚会朗诵

放不下的是你 作者:逸野 朗诵:珍惜

央视主持人朗诵《赞美》

《放不下的是你》(电视散文)

戴望舒诗《雨巷》

王小丫朗诵《望星空》

倪萍和候勇朗诵《母子情》

杨柳朗诵戴望舒名篇《雨巷》

坦然看生活 作者:余秋雨 朗诵:珍惜

将进酒朗诵野狼

朗诵《心里话》

董卿深情朗诵《南方的夜》

朗诵《百年圆梦》(刘澄宇加10个运动员代表)

背影作者朱自清朗诵 泛舟

祖国我为你歌唱

(朗诵)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

散文朗诵认识你真好

电视朗诵:安塞腰鼓

黄河颂朗诵浩瀚制作人在旅途

著名主持人方言朗诵

朱镕基深情朗诵的《狮子山下》

                             [转载]名家朗诵精选100篇 <wbr><wbr><wbr>电视散文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书房音乐28首…【精美音画】

$
0
0

[转载]李洪岩:说说《管锥编》的书名

$
0
0

 

  钱锺书先生去世后,常有朋友问我:钱先生的学问到底有多大?为什么许多读书人那么如醉如痴地崇拜他?我说,这个问题回答不了,不过,可以讲一讲“管锥编”这三个字的涵义;通过这三个字,你可以去体会一下钱先生的学问到底有多大。

  《管锥编》是钱先生的学术代表作,1979年8月由北京的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当时共出版了四册,后来又加上一册订补,共五册,大约有一百万字。这部巨著出版至今已将近20年了,但不要说读懂,就是通读一遍的人,恐怕也并不很多。原因很简单,这部书实在是太难读了。不讲正文,只讲书名“管锥编”三个字,一般人恐怕就很难明白其意思。

  按我的理解,“管锥编”至少有三层意思。

  第一,暗藏着“钱锺书”的名字,是“钱锺书集”的意思。原来,钱锺书的笔名叫“中书君”,而“中书君”是“笔”的意思。中华书局出版的《谈艺录》补订本第566页说,唐代文人韩愈曾经以“中书君”代指“笔”。“管锥编”的“管锥”二字,也是“笔”的意思。翻一翻韩愈的《毛颍传》、《新五代史·史弘肇传》,就知道“笔”还有两个称呼:“管城子”、“毛锥子”,简称作“管”、“锥”。这样一换算,我们就明白“管锥”原来就是“钱锺书”的意思了。

  这里须注意两点:一、钱锺书是以笔的名字作笔名,又以自己的笔名换算作书名。这一点,除他之外,恐怕再难找出第二个人了。二、笔是用来写字的,换言之,“笔”的特点就在于“锺书”,而“锺书”与“中书”同音。汉代学者刘向校雠中秘藏书,有所谓“中书”、“外书”的区别。所以,“管锥编”这三个字大概还暗示有读尽天下秘籍、考清学术源流的涵义。

  第二、“以管窥天,以锥指地”的意思,既表示自谦,也表示自有一方天地。据《庄子·秋水》记载,魏公子魏牟曾经教训思想家公孙龙说:“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意思是说,你琐琐碎碎地去辩论,真好比是用竹管去看天,用锥子去量地,不是太渺小了吗?这样一个比喻,在《说苑·辨物》、《史记·扁鹊传》、《韩诗外传》等古籍中也运用过。钱先生借用这个典故,是说自己的书不过是“以管窥天”而已。基于这个认识,他曾经表示,《管锥编》的英文译名可以叫做“有限的观察”,再加个副标题:“关于观念与文学的札记”。

  不过,这里又含有自成一家、独得其乐的意思。《庄子·秋水》里说,井底之蛙不知道井外的世界之大,却独占一坑水,独据一口井,自得其乐。钱先生反用这个典故,实际上在自谦中含有自负。钱先生的号是“槐聚”,原本出自元好问的两句诗:“枯槐聚蚁无多地,秋水鸣蛙自一天。”也正印证了这一点。

  第三、“以具体显现共相”的意思,表示的是一种方法论。“管”、“锥”是具体,“天”、“地”则是共相。所谓“以管窥天,以锥指地”,从方法学的角度看,就是通过对许多具体微观问题的阐释,来揭示一些宏观的理论性问题。换言之,就是试图从眼角眉梢看情感、从麦浪麦梢察风向。我们常听人说的“全息理论”,就是这个意思:从手指头偏能看出心脏病。我在《钱锺书生平与学术》中说过,“草色遥看近却无”,是体系化方法,看出了春天;“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具体显现共相的方法,也同样能看出春天。但是,后者有了形象,有了具体的事物,比前者多出一些东西。钱先生的《管锥编》,就是后一种形式。它不是没有体系,而是一种蕴涵在具体中的体系。假如“体系”垮掉了,形象、具体的事物、材料等等,还会存在,不至于像黑格尔体系那样“死狗般地”被抛弃。老黑的体系垮了,剩下的也还是些具体的东西。所以,钱先生说过,他采用的是现象学的方法。什么是现象学的方法呢?我理解就是“以具体显现共相”。有学者曾经论述钱先生的“单位观念史学”方法,有学者说钱先生的方法是“以实涵虚”。我想,“管锥编”的书名对此均有所暗示。

  《管锥编》这部书,可以说是字字都由戥子称出,仿佛诸葛亮布八阵图,暗扣儿甚多。读者稍不留心,便陷入文字的迷误之源。讲了“管锥编”三字的涵义,读者对此当会有所体会。据我所知,对“管锥编”三字进行解释的,有夏志清、柳存仁、高阳、陆文虎四位。我这里的解说,就参考了他们的文章。不过,要想更加深入地体会《管锥编》的妙处,体会钱先生学问的博大精深,绝不能仅仅靠别人的解说,而必须去钻研原著。

 

 《管锥编》是笔记体吗

 

  在钱锺书研究中,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观点,即认为《管锥编》是笔记体。这种观点,都被人说烂了,特别是《管锥编》的英文译名,更加深了人们对该书“札记”、“笔记”的印象。它似乎已成为不可更改的定论了。笔记体嘛,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体系喽。而且,在蒋寅看来,《管锥编》不仅是笔记,而且是二流笔记,距一流笔记如《日知录》,还差得远,因为后者毕竟是“大师之作”,“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反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管锥编》只是“沿袭了顾炎武等人学术笔记的路子”而已。

  实际上,“笔记”在汉语中有其特定涵义,不能与英文的“札记”随意比附。仅就汉语的特定涵义说,我认为《管锥编》并不是笔记体。

  从传统观点看,中国人著书立说在形式上的最高境界之一,是“博征其材,约守其例”。换言之,带着镣铐跳舞,跳得还要很轻巧。这种思想,大概导源于《春秋》。孔子说:垂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就是说,与其写一部讲大道理的理论著作,不如写一部具体的历史,将大道理大理论蕴涵在具体的史实当中。但要写史,就需有写作的体例。《春秋》有五例,笔则笔,削则削,约其文辞而指博,严格得据说子夏之徒都不能赞一辞。从此,所谓“例”,就成为了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大问题。对“例”的讲究,其基本精神和古人在作诗上的境界是一致的:既要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又不能跑韵。而末流则往往顾头不顾尾,或表达了思想感情而泄韵,或为了押韵而制造感情。只要看柳诒徵《国史要义·史例》便能了然一二。当然,历史“进化”到今天,各路草茅名士早已不屑斤斤于此。

  那么,中国的笔记有没有达到这个境界的呢?没有。笔记在传统中国人那里不被视为正规著作,其特点,就是不拘体例。也许正是因为它不拘体例,才不被视为正规著作。所以,像《日知录》,体例在笔记中堪称是最严整的,但比起正规著述,还是比较灵活。此外,笔记什么都可以写,并非用来笺证古籍,在材料的采用上也不要求一网打尽。

  将笔记的特点与《管锥编》对照,就会发现后者与笔记是完全不同的。钱先生是写作方面的完美主义者,欲将写作方面的各种能事(材料、文辞、体例等等)集于一身,并特别喜欢因难见巧(这才显得本领大)。所以,把《管锥编》与结构松散、内容随意、不大讲究修辞的笔记相提并论,钱先生大概不会认同。《管锥编》真正做到了“博征其材”,每一类材料尽量一网打尽,以至不惜过后进行“补”、“订”。然后是“约守其例”,体例极其严整,从遣词造句到布局安排,都费尽苦心,绝不失体破例。甚至什么情况说什么话,用什么字,引什么文,引长引短,都异常严谨。它的文字一律以笺释古籍的形式出现,每段都借着古书上的若干字句引起,以“按”字划界,毫无例外。现当代学者,则几乎不见姓名。有时标示“偶睹”、“近人”、“参观”等字样,无不蕴涵话外音。如此严整的体例,是笔记中所看不到的。所以,即便硬往古籍分类上比附,这种著述形式也不是笔记体,而是注疏体,其例最近解谊、义疏,故、训、传、说、记、注、解等等散布其中。此外,《管锥编》极其讲究修辞,这也是笔记所不具备的。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陈鼓应:耶稣新画像──《圣经》批判:暴神的性格

$
0
0

   在《圣经》上《以赛亚书》(Isaiah)与《杰里迈亚书》(Jeremiah)中,对于耶和华的性格有很生动的描写,这里引出《圣经》上的文字,读者可以得到直接的认识。

 

(1)耶和华的嫉心:

「以法莲(E’ phraim)和撒马利亚(Samar’ ia)的居民,都要知道。他们凭借骄傲自大的心说:砖墙塌了,我们却要凿石头建筑,桑树砍了,我们却要换香柏树。因此耶和华要高举利泛(Rezin)的敌人来攻击以色列,并要激动以色列的仇敌,他们张口要吞吃以色列。虽然如此,耶和华的怒气还未转消,他的手仍伸不缩。」(《以赛亚书》9章12节)

耶和华是一个善于妒嫉的神,他妒嫉人类能分辨是非善恶,所以把亚当赶出伊甸园,他妒嫉人类会永远活着,所以如临重敌地转动火剑把守生命果树;他妒嫉人类的自信自力,所以当人们表现戡天役物的精神时令他戚戚不安。当以色列人说:「砖墙塌了,我们却要凿石头建筑」──人类之克服环境或改善环境原是很平常的事,耶和华却要高举敌人来攻击他们。嫉心发展到极端,不免要陷于歹恶之境了!

 

(2)耶和华的反复无常:

「看哪!大马色(Damascus)已被废弃,不再为城,必变作乱堆。亚罗(Aroer)的城邑,已被撇弃。必成牧羊之处,以法莲不再有保释,大马色不再有国权,叙利亚(Syria)所剩下的,必像以色列人的荣耀消灭一样。这是万军之耶和华所说的。」(《以赛亚书》17章1节)

耶和华对以色列人说:

「你的始祖犯罪,你的师傅违背我。所以我要辱没圣所的首领,使雅各布成为咒诅,使以色列成为辱骂。」(同上43章27至28节)

耶和华原是保护以色列的神?,他口口声声说:「我是以色列的上帝,我要佑护你们,直至永远永远。」但若不顺他的意,瞬刻之间,他就转而攻击以色列。

 

(3)耶和华的排他与自我中心:

「我是耶和华,在我以外并没有别神,除了我以外再没有别的上帝,你虽不认识我,我必给你束腰,从日出之地到日落之处,使人都知道除了我以外,没有别的神,我是耶和华,在我以外并没有别的神。」(《以西结》45章5至7节)

「我是公义的上帝,又是救主,除了我以外,再没有别神。地极的人都当仰望我,就必得救。因为我是上帝,再没有别神。……万膝必向我跪拜,万口必凭我起誓。」(《以赛亚书》45章22节)

随从别神,必遭翦除。

「耶和华的话又临到我说,你在这地方不可娶妻、生儿养女。因为论到在这地方所生的儿女、又论到在这国中生养他们的父母,耶和华如此说,他们必死得甚苦,无人哀哭,必不得埋葬;必在地上像粪土,必被刃剑和饿荒灭绝;他们的尸首必给空中的飞鸟和地上的野兽作食物。&#9675;耶和华如此说,不要进入丧家,不要去哀哭,也不要为他们悲伤。因我已将我的平安、慈爱、怜悯,从这百姓夺去了。这是耶和华说的。连大带小、都必在这地死亡,不得埋葬。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如此说,你们还活着的日子在你们眼前,我必使欢喜和快乐的声音,新郎和新妇的声音,从这地方止息了。&#9675;耶和华为甚么说,要降这大灾祸攻击我们呢。我们有什么罪孽呢。我们问耶和华上帝犯了甚么罪呢。耶和华说,因为你们列祖离弃我,随从别神。」(《杰里迈亚》16章1至9节)

「以色列的上帝如此说,你们为何作这大恶自害己命,使你们的男人、妇女、婴孩和吃奶的,都从犹大中剪除,不留一人呢?就是因为你们向别神烧香惹我发怒。」(同上44章7节)

耶和华以顺逆为是非标准。凡是不随从他的,就要遭绝灭:「向别神烧香」,被视为「大恶」。耶和华「翦除」异己之后,犹狠狠地说:你们是「自害己命」的。

「耶和华如此说,我与你为敌,并要拔刀出鞘,从你中间将义人和恶人一并翦除。」(《以西结》21章3节)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凡是违逆耶和华的,无论恶人或义人,「一并翦除」。其暴虐如此。

 

(4)暴虐恐怖是耶和华唯一的手段。

耶和华的出现,令人惊魂失魄。我们再看看耶和华的几面图像:

&#8251;「你们要哀嚎,因为耶和华的日子临近了,这日来到,好像毁灭从全能者来到。所以人手都必软弱,人心都必消化。他们必惊惶悲痛。愁苦必将他们抓住。他们疼痛,好像难产的妇人一样。彼此惊奇相看,脸如火焰。耶和华的日子临到,必有残忍,忿恨,烈怒,使这地荒凉。」(《以赛亚书》13章6至9节)

&#8251;「看哪,耶和华的名从远方来,怒气烧起,密烟上腾。他的嘴唇满有忿恨,他的舌头像吞灭的火。他的气如涨溢的河水,直涨到颈项,要用毁灭的筛箩,筛净列国。」

&#8251;耶和华说:「我的烈怒将我扶持,我发怒,踹下众民,发烈怒,使他们沉醉,又将他们的血倒在地土。」(同上63章6节)

&#8251;「耶和华的怒气向他百姓发作,他的手伸出攻击他们,山岭就震动,他们的尸首在街土好像粪土。虽然如此,他的怒气还未转消,他的手仍伸不缩。」(同上5章25节)

&#8251;耶和华说:「看哪,我一斥责,海就干了,我使江河变为旷野,其中的鱼因无水腥臭,干褐而死。我使诸天以黑暗为衣服,以麻布为遮盖。」(同上50章2至3节)

&#8251;耶和华说:「我要为山岭哭泣悲哀,为旷野的草场扬声哀号,因为都已干焦,甚至无人经过。人也听不见牲畜呜叫,空中的飞鸟和地上的野兽,都已逃去。我必使耶路撒冷变为乱堆,为野狗的住处,也必使犹大的城邑,变为荒场,无人居住」。(《杰里迈亚》9章10至11节)

&#8251;耶和华说:「虽有摩西和塞缪尔站在我面前代求,我的心也不顾惜这百姓,定为死亡的,必至死亡。定为刀杀的,必被刀杀。定为饥荒的,必遭饥荒。定为掳掠的,必被掳掠。」耶和华说:「我命定四样害他们,就是刀剑杀戳,狗类撕制,空中的飞鸟,和地土的野兽吞吃毁灭。」耶和华说,「你弃绝了我,转身退后。因此我伸手攻击你,毁坏你。我后悔甚不耐烦。我在境内各城门口,或作我在这地边界的关口用簸箕簸了我的百姓,使他们丧悼儿女。我毁灭他们,他们仍不转离所行的道。他们的寡妇在我面前,比海沙更多。」(同上15章3至8节)

耶和华一出现,山岭为之震动,江河变为旷野;他的怒气一发作,就「踹下众民」,而「尸首在街市上好像粪土」。

耶和华足迹所到之处,处处充满了浓厚的血腥味。无怪乎理智的乔布会向他提出人性的控诉。

                    上帝是“爱”吗?

                                 大家来看看下面的文章:

                       陈鼓应:耶稣新画像──《圣经》批判:星座中的独裁者

在教堂门口,经常可以看到「神爱世人」的标语。其实人是极尽其威吓凶残之能事的。他视百姓如草芥,而所作所为则凭借私意与暴力。

 

我们可以从《圣经》里,将耶和华杀人的记录作一个统计,而后再把《圣经》上对于耶和华个性的描写,实录下来。这样,可使大家更认清基督教上帝的性格,及其另一个久为传教士们所掩饰的面目。

 

(一)大开杀戒

 

耶和华所颁布的十诫之一,为「不可杀人」。但他自己却大开杀戒。

 

耶和华的足迹所至,莫不弥漫着一股浓烈的暴戾之气。据《旧约》的记载,遭耶和华所击杀的人,有数字可稽者,总共达905,154人之多。而无数字可查者,更是无可数计。

 

下面我们把被杀的人数和原因,录在后面(略加分类并作按语):

 

一、耶和华是战神,为早期犹太人的族神之一。据《圣经》的说法,以色列和异族交战时,常得耶和华之助而大举击杀敌人。

(1)耶和华将艾城(Ai)人民交给乔舒亚,杀死连男带女一万二千。(《乔舒亚记8章24节)

(2)耶和华将迦南人(Canaanities)和比利洗人(Perizzities)交以色列人手中击杀了一万人。(《士师记》1章4节)

(3)耶和华将摩押人(Moabities)和比利洗人交以色列人手中击杀了一万人。(同上32章19节)

(4)耶和华使以色列人拿刀杀死便雅悯人(Benjamin)二万五千一百名。(同上20章35节)

(5)以色列人和犹太人打战,耶和华将以色列精兵五十万交犹太人杀戮。但不久耶和华又掉过头来攻击犹太人的王耶罗波安「耶罗不能再强盛,耶和华攻击他,他就死了。」(这是耶和华反复无常的事例之一)。

(6)耶和华使者在亚述营中杀了十八万五千人,「清晨起来看都是死尸」。

以上是战神耶和华在战争中击杀的人数,共计七十四万二千一百人。

 

二、以色列百姓,因作神像,耶和华遂令他们自相残杀:各人把刀跨在腰间,见到自己的弟兄,同伴,邻舍就砍杀。被杀的有三千余人。(《出埃及记》32章27至28节)

 

三、拿答(Nadah)和亚比户(Abi’ hu)向耶和华献香,耶和华反而把他们活活烧死。(《利未记》10章1至3节)

 

四、一个「以色列妇人的儿子」,因为「咒诅圣名」,耶和华晓谕摩西把他带到营外用石头打死。(同上24章10至15节)

 

五、有一个人在安息日捡柴,耶和华就下令:全会众将他带到营外,用石头打死。(《民数记》15章32至35节)

 

六、耶和华惯于使用瘟疫杀人:

(1)以色列人民对摩西不满,耶和华就降瘟疫,击死一万四千七百人。(同上16章49节)

(2)以色列人与摩押女子往来,并信奉了她们的神,耶和华就向以色列人降瘟疫:「那时遭瘟疫死的,有二万四千人。」(同上25章9节)

(3)戴维数点百姓,耶和华不喜悦,便降瘟疫给以色列人,「民间死了七万人。」(《塞缪尔》下24章15节)

遭耶和华所降瘟疫而死的,共十万八千七百人。

七、暴徒参孙得耶和华之助,大肆残杀

参孙娶非利士人为妻,他出了一个谜语给非利士人猜,后来谜语被猜中,「耶和华的灵大大感动参孙,他就下到亚实基伦击杀了三十个人,夺了他们的衣赏给猜出谜语的人。」其后参孙又和非利士人结怨,「参孙就大大击杀他们,连腿带腰都砍断了。」(《士师记》15章8节)非利士人欲图报复,耶和华的灵又大大地感动了参孙,「他见一块未干的驴腮骨,就伸手拾起来用以击杀一千人。」(同上1525节)

八、可拉(Korah)和摩西意见不和。耶和华就「使地开口把他们和一切属他们的都活活的吞下去。」(《民数记》16章31节)「以色列众人听他们呼号,就都逃跑,说:『恐怕地也把我们吞下去。』又有火从耶和华那里出来,烧灭了那献香的二百五十个人。」(同上16章34至335节)

九、伯示麦人为了好奇心而围观耶和华的「约柜」,耶和华竟然击杀了「七十人加五万人。」(《塞缪尔》上6章19节)

 

十、一牛车载着上帝的约柜,「因为牛失前蹄」,车子失去平衡,赶车的乌撒(Uzzah)连忙伸手扶住约柜。耶和华不但不感激,反而「向乌撒发怒,因这错误击杀他,他就死在上帝的柜旁。」(《塞缪尔》下6章7节)

上面所记载耶和华击杀的人,都有确实的数字。下面摘录耶和华的暴行,,但都没有确实记载遭殃的人数:

一、耶和华用洪水淹死整个地球的人类与各种生物。

 

二、以色列和外族战争中,耶和华助以色列人击敌:

(1)耶和华将埃及所有的长子和一切头生的牲畜「尽都杀光」。(《出埃及记》12章29节)

(2)埃及军队追赶以色列人,「耶和华把他们推翻在海中。水就回流,淹没了车辆和马兵,那些跟着以色列人下海法老的全军,连一个也没有剩下。」(同上14章28节)

(3)以色列人和希实木王西宏(Sihon the king of Heshbon)交战,耶和华击杀西宏的所有民众,「将有人烟的各城,连女人带孩子尽都毁灭,没有留下一个。」(《申命记》2章32至35节)

(4)以色列人与亚摩利人(Amorities)对阵,耶和华从天上降大冰雹击打亚摩利人,「被冰雹打死的,比以色列人用刀杀死的还多。」(《乔舒亚记》10章11节)

(5)「耶和华将立拿(Libnah)和立拿的王,交在以色列人手里,乔舒亚攻打这城,用刀击杀了城中的一切人口,没有留下一个」。(同上10章30节)

(6)以色列人攻打夏琐(Hazor),「乔舒亚将夏琐焚烧了。那些城邑所有的财物和牲畜,以色列人都取为自己的掠物。惟有一切人口都用刀击杀,直到杀尽。凡有气息的没有留下一个。耶和华怎样吩咐他仆人摩西,摩西就照样吩咐乔舒亚,乔舒亚也照样行。」(同上11章14节)

(7)基甸人(Gideon)和米甸人(Midian)对垒,耶和华使全营米甸人用刀互相击杀。(《士师记》7章22节)

(8)犹大人和亚扪人(Ammon)、摩押人(Moab)交战,耶和华派伏兵击杀他们,「尸横遍地」。(《历代志》下20章23至24节)

 

三、以色列人不听耶和华的话,「耶和华就使迦勒底人(Chalde’ ans)的王来攻击他们,在他们圣殿里用刀杀了他们的壮丁,不怜恤他们的少男处女、老人白叟。耶和华将他们都交在迦勒底王手里。」(《历代志》下36章17节)

 

四、非利士人将约柜运到迦特城,「耶和华的手就重重攻击那城,使那城的人大大惊慌」,「城中的人有因惊慌而死的,未曾死的人都生了痔疮,合城呼号,声音上达于天」。(《塞缪尔》上5章11节)

 

五、以色列百姓捕食野外鹌鹑,「耶和华的怒气就向他们发作,用最重的灾殃击杀了他们。」(《民数记》11章32节)

 

六、以色列人民横渡沙漠,困苦不堪,因而发出怨言,「耶和华使火蛇进入百姓中间,蛇就咬他们,以色列人中死了许多。」(同上21章6节)

 

七、以色列支派中,基列雅比人(Ja’ besh-gilead)没有到耶和华面前献?祭(用人祭神),耶和华遂吩咐以色列会众说:「你们去用刀将基列雅比人达妇女带孩子都系杀了。」(《士师记》21章10节)

 

我们看了耶和华的凶杀,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1)凡是不听从耶和华的,就是「恶人」,凡是被他认定为「恶人」者,一定要赶尽杀绝。

(2)只要不顺耶和华的意,他就要伸手击人。从《旧约》中,只见耶和华刀光剑影,以及无辜者(包括妇女婴儿)的鲜血迸流。

(3)耶和华太多的恨,太少的爱。如果说杀人也是一种爱的表现,那是基督教的伦理观。

 

在耶和华所作的无数凶案中,其中有一小部分在基督教人士看来是有几分道理的,但也不该使用「以暴镇暴」的方式。除了屠杀,难道耶和华就没有其它的法子来对付他心中所谓的「恶人」吗?难道他不能以爱去感化他所谓的「恶人」吗?

 

耶和华的大屠杀,无论任何理由,都是不足称道的。何况更有许多无辜的百姓,横遭杀戮,这种暴行,何以置其词!至于惨杀寡妇幼儿,于心更是何忍!

不知道这“爱”字怎么讲??这么喜欢杀人???难道“全能”的“上帝”除了杀人之外就没有其他法子来教化他眼中的暴民??

 

             上帝存在吗?

 

   现在很多信教的,都糊里糊涂的说什么“自由永有”的上帝?

其实上帝有哪些属性呢,一般的信徒根本不清楚,也糊里糊涂的信什么“自由永有”

其实呢,上帝起码有以下属性:造物主、审判者、道、

除了“道”这个属性之外,其他的都是伪造的,都是人造出来的!

其实根本就不存在一个:有形体、有情绪、有主导意识,并且造了天地万物的“神”

在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界认识不清楚,看见世间的很多事情无法被理解,就想象着世上有个什么神在主宰着这一切,这种神,在过去和现在,世界各地都有踪迹,有低级的和高级,有原始的和进步的之分。

低级的,就像什么树神、水神、山神......等等等

高级的呢?最有代表的就是信奉圣经的人所信的上帝!自有永有,创造万物,主宰世间的一切....

这些被称作“神”的,统统有个特点:就是你若敬他信他,就会给你赐福赐给你你所需要的,你要是不尊敬他不信他,就会对你惩罚,给你带来灾难!低级的“神”和高级的“神”的差别,仅仅是你信他和不信他带来的结果程度的不同。

比如低级的神:财神,你信他孝敬他,大不了保佑你发财(哈哈~发不发财还要看你信心的程度),不信就不保佑

但是高级神呢,就不一样了,你信就送你去天堂,不信就送你去地狱!!比发财不发财要厉害多了!!(嘻嘻~~发财不发财没有关系,进不进地狱,问题可大了)

 

哪里会有一个“有形体、有情绪、有主导意识,并且造了天地万物”的造物主式的、全知、全能的“神”呢?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译可译,非常译——英汉对照《水浒传》出版(图)

$
0
0

译可译,非常译

——英汉对照《水浒传》出版

汪榕培(中国典籍英译学会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3月09日   03 版)

    《水浒传》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写成的章回体英雄传奇小说,它以故事生动、人物鲜明、语言活泼著称,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而且在世界各国广为传播。早在鸦片战争之前,国外就开始了对《水浒传》的译介活动。迄今为止已分别被译成了英、法、德、俄、拉丁、意大利、匈牙利、捷克、波兰、日本、朝鲜、越南、泰国、印尼等文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与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汉英对照《水浒传》是登特—杨父子的最新译本,其英译本的总标题为《水泊梁山》(The Marshes of Mount Liang),是目前《水浒传》英译本中独一无二的120回本,各分卷标题为“揭封走魔”(The Broken Seals)、“打虎英雄”(The Tiger Killers)、“梁山聚义”(The Gathering Company)、“铁牛”(Iron Ox)和“鸟兽散”(The Scattered Flock)。第一卷是原书的1~22回,第二卷是原书的23~43回,第三卷是原书的44~62回,第四卷是原书的63~90回,第五卷是原书的91~120回,分卷的方式本身就体现了译者独具匠心。

    关于文本的翻译,译者在前言中写道,“本译文的对象是不通中文的普通读者。《水浒传》是中国文学里最畅销的作品之一,会讲中文的人几乎尽人皆知。因此,这个英译本必须尽量具有可读性,同时对原文又不作任何删改。所以,我们既要保留中国古代的情趣,又要把注释减少到最低程度,用流畅的英语表达中国的方言和成语。”我认为译者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并且值得一提的是,译者翻译了原书中75%的诗词。

    登特—杨父子的译本主要出自父亲约翰﹒登特-杨(John Dent-Young),他是英国的一位著名翻译家,早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曾任教于缅甸、西班牙、泰国,也曾在英国的巴斯大学任教,后来在伦敦专门从事翻译工作。他翻译的西班牙17世纪夸饰文体诗人《贡哥拉诗选》(Selected Poems of Luis de Góngora)于2007年在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于2008年获得英国作家协会的翻译奖。他通晓多种文字,对汉语和《水浒传》的爱好则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他的夫人原籍上海,自童年开始特别喜欢水浒的故事,于是他从翻译片段开始,最后竟将120回全部翻译成英语。他的儿子阿莱克斯﹒登特-杨(Alex Dent-Young)毕业于伦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曾在台湾学习中文,现在也住在伦敦。这部翻译可以说是全家通力合作的结晶。

    总而言之,我很喜欢《水浒传》的这个英译本,它从旧译中借鉴了许多长处,甚至从法译本当中吸取了不少营养,又在多个方面超越了以前的译本,再一次证实了“”和“常译常新”的译界格言。香港中文大学近年来相继出版了《水浒》等小说的英语新译本,为将中国优秀文化介绍给世界作出了贡献;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博采众长,在推出《英译诗经国风》、《英译屈原诗选》等系列力作之后,又出版汉英对照本的《水浒传》,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是件大好事,不仅可以向国外传播中国文化,而且为中国读者学习英语提供了绝佳的材料。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美国学者花40年将《金瓶梅》翻译成英文

$
0
0
芮效卫(戴维·托德·罗伊) 芮效卫(戴维·托德·罗伊)
《金瓶梅》英文版封面 《金瓶梅》英文版封面

  据新华社电 1950年,当芮效卫(戴维·托德·罗伊)走进中国南京一个二手书书店时,他还是一名年仅16岁的美国传教士的孩子。他想看看那里有没有色情读物。他的“猎物”是一本内容未经删节的《金瓶梅》。

  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个腐败商人一生的起起伏伏。作者是16世纪末一位姓名不为人所知的作家。芮效卫花了近40年时间设法把这本小说全部翻译成英文,直至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第五卷也是最后一卷后,翻译工作才全部完成。

  男孩时代看《金瓶梅》兴奋

  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1月19日报道,芝加哥大学研究中国文学的荣誉退休教授、如今已快80岁的芮效卫回忆说:“当年我还是一个十几岁的男孩,为能看到色情读物而觉得兴奋。但我认为它在其他方面同样令人着迷。”

  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文学教授商伟说:“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充分了解这本书的所有内容,甚至对其中顺便提及的部分也是如此。完成这类翻译工程需要具有某种执著精神。”

  报道说,上述翻译作品属于鸿篇巨制(共有近3000页),有着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数百个有名有姓的人物),以及大量日常细节描写,更不用说芮效卫所做的4400多个尾注了。鉴于此,普通读者或许也需要有某种执著精神才能读完这套五卷的翻译作品。

  “它不仅是一部翻译作品,还是一部参考书。”匹兹堡大学访问学者张义鸿(音)说,“它打开了了解中国文学和文化的一扇窗。”他正把芮效卫所做的一些注释翻译成中文。

  报道说,接下来就要谈谈有关性的话题了。即便没有什么人实际上能够看到这部分内容,它还是增加了这部小说的魅力。尽管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从网站上下载《金瓶梅》电子读物,但完整版的纸质小说在中国仍难觅踪迹。

  报道称,甚至对一些西方文学学者而言,该书的淫秽程度同样令人惊讶。

  美教授称学生听课目瞪口呆

俄亥俄州立大学中国文学教授帕特丽夏·西伯说:“我在讲解这部作品时,尽管我的学生对它的名声已有所了解,但他们还是惊得目瞪口呆。性虐待,把不同寻常的物品用作性爱玩具,过度服用壮阳药,在各种邪恶的情况下发生的性行为——只要你能想到的,书里全都有。”

  报道说,小说中的性内容也促使现代人对相关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在谭恩美的新著、小说《惊奇山谷》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20世纪初的上海,有人要求一位韶华渐逝的妓女重现《金瓶梅》中一个尤为令人受辱的性爱场景。

  学者指出,《金瓶梅》远不仅仅是一部性爱小说。它是中国首部不以神话英雄或军事冒险为题材,而重点关注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长篇小说,记录了有关饮食、服饰、家庭生活习俗、医药、娱乐和葬殡仪式等最为详细的信息。

  芮效卫说:“它对一个道德败坏、贪污腐败的社会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描述。”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my dear Eva Hung

$
0
0
原文地址:my dear Eva Hung作者:宝丫
  • 《海上花》的現實世界,《香港作家》
  • No. 3 (2004), pp. 27-30.
  • "千古王昭君",《文學世紀》
  • ( Literary Century ) Vol. 4 No. 1 (2004), pp.60-65.
  • "Wang Zhaojun: from History to Legend", Renditions Nos. 59 & 60 (2003), pp. 7-26.
  • "陸小曼娭妒誰",《香港文學》( Hong Kong Literary Monthly ) No. 221 (2003.05), pp.52-54.
  • "從婚姻與離婚回顧20世紀初的中國女性",《作家》(Hong Kong Writer) No. 19 (2003.1), pp.99-107.
  • "魯迅日記謎語二則",《香港文學》( Hong Kong Literary Monthly ) No. 211 (2002.7), pp.89-91.
  • "張幼儀面面觀──中國傳記傳統側寫",《作家》(Hong Kong Writer) No. 16 (2002.6), pp.84-89.
  • "重寫翻譯史",《二十一世紀》(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No. 71 (2002.6), 頁47-53。
  • "霞棲樓外數星時:曹珮聲的故事",《香港文學》( Hong Kong Literary Monthly ) No. 207 (2002.3), pp.35-39.
  • "Translation and English in 20th Century China", World Englishes, Vol.21 No.2 (2002), Oxford: Blackwells, pp.325-335.
  • "偽譯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論《第三隻眼睛看中國》"
  • Excursions in Sinology, ed. Lee Cheuk-yin, Luo Yuet-keung and James St Andre, Hong Kong: Commercial Press, 2002, pp.111-130.
  • "沙士頓.張幼儀",《香港文學》
  • ( Hong Kong Literary Monthly ) No. 201 (2001.10), pp.60-61.
  • "字裡行間:朱安的一生",《香港文學》( Hong Kong Literary Monthly ) No. 200 (2001.8), pp.85-91. Reprinted in《魯迅研究月刊》(Lu Xun Research Monthly) 2002:1 , pp.71-77.
  •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in English Translation", The Oxford Guide to Literatures in English Translation, ed. Peter France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224-228.
  • "Xi Xi", Encyclopaedia of World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New York: St. James Press, 1999) Volume IV pp. 541-542.
  • "Wang Anyi", Encyclopaedia of World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New York: St. James Press, 1999) Volume IV pp.456-457.
  • (and D.E. Pollard) "The Chinese Tradition", An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ed. Mona Baker (London: Routledge, 1997) pp.365-374.
  • Eleven biographies of translators i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tradition, An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ed. Mona Baker (London: Routledge, 1997) pp. 374-376.
  • "Translation Editing", An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183-189.
  • "Ai Qing: Liming de tongzhi", A Selective Guide to Chinese Literature 1900-1949: The Poem (Leiden, New York, Copenhagen, Koln: E.J. Brill, 1990), pp.34-37.
  • "Ai Qing: Xiang Taiyang", Ibid., pp.37-41.
  • "Guo Morou: Qianmao", Ibid., pp.117-119.
  • "Li Ji: Wang Guei & Li Xiangxiang", Ibid., pp.148-150.

  • "From Petitions to Fiction: Visions of the Future Propagated in Early Modern China" by Wang Xiaoming, Translation & Creation: Readings of Western Literature in Early Modern China 1840-1916, ed. D.E. Pollard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8) pp. 43-56.
  • (and D.E. Pollard) "Beyond Transient Applause" by Ji Ji, Renditions Nos. 35/36, pp.299-304.
  • "National Salvation Corporation" (a nine-act play), Oxford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lays, ed. Martha Cheung & Jane Lai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501-558.
  • "Traces of Love" by Eileen Chang, Renditions No.45 (Spring 1996), pp.112-127.
    Revised version collected in Eileen Chang, Traces of Love and Other Stories, ed. Eva Hung, Renditions Paperbacks, 2000, pp.92-125.
  • "Fin de Siecle Splendour" by Zhu Tianxin, Chinese Literature: the Modern Tradition, ed. Joseph S.M. Lau and Howard Goldblat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444-459.
  • "The Colours of Love" by Xiao Sa, Renditions Nos. 35/36 (1991), pp.103-120.
  • "A Handsome Youth Tries to Avoid Suspicion But Arouses It Instead", in Li Yu: Silent Operas, ed. Patrick Hanan, (Hong Kong: Renditions Paperbacks, 1990), pp 43-74.
  • (and Agnes Tang) "Missing" by Su Weizheng, in Contemporary Women Writers: Hong Kong & Taiwan, (Hong Kong: Renditions Paperbacks, 1990), pp.89-112.
  • "Home-coming" by Yi Shu, Renditions Nos.29/30 Special Issue on Hong Kong (Spring & Autumn 1988), pp.108-113.
  • Three Poems on the Burial of Qiu Jin, Renditions No. 64 (Autumn 2005), p. 111-114.
  • "long alley song" by Guan Guan, Renditions No. 61 (Spring 2004), p. 57.
  • "No Need for Poetry" by Xiong Hong, Ibid., p. 70.
  • Two ci poems by Liu Yong, A Silver Treasury of Chinese Lyrics, Hong Kong: Renditions Books, 2003, pp.84-87.
  • "To Jade Tower Spring" by Yan Jidao, Ibid., pp.144-145.
  • "To Riverbank Faery" by Chen Yuyi, Ibid., pp.200-201.
  • "To the Diviner" by Lu You, Ibid., pp.228-229.
  • "To Joyous as Heaven" by Jiang Kui, Ibid., pp.266-267.
  • "To Master Ruan Returns" by Zhang Yan, Ibid., pp.328-329.
  • "Song of Zhaojun, Composed by Imperial Command" by Yu Xin, Renditions Nos. 59 & 60 (2003), pp. 36-37.
  • "Songs of the Luminous Lady" by Wang Anshi, Ibid., pp. 59-63.
  • "Wang Zhaojun series, No.3" by Hu Xiake, Ibid., pp.106-107.
  • "Song of Zhaojun" by Yan Guangmin, Ibid., pp. 112-113.
  • "A Eulogy" by Huang Zhijun, Ibid., pp. 114-115.
  • "The Luminous Lady" by Bao Guixing, Ibid., pp.126-127.
  • "Plum Blossoms and Snow: three ci poems" with introductory note, Renditions No. 58 (Autumn 2002) pp.41-46.
  • "I'm Afraid I'll Fall Asleep Before Dawn—To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 Its Threescore and Ten Years" by Woo Kowk Yin, Renditions No. 56 (Autumn 2001) Special Section: New Hong Kong Poetry, p. 87.
  • "Excavation" by Hua Zhifeng, Renditions No. 55 (Spring 2001) Special Section: Singaporean Chinese Poetry, p. 121.
  • "What the Soap Says to the Razor" by Liang Wenfu, Ibid., p. 115.
  • "A Widower's Drunken Words" by Wen Kai, Ibid., p. 101.
  • Tr. with introduction, "Ghost-busting Song" by an anonymous author, Renditions Nos. 53/54 (2000) Special Issue on Chinese Impressions of the West, pp. 250-253.
  • "Rainbow-Coloured Dreams" by Cheung Kwok Man, Renditions Nos. 47/48 (Hong Kong Nineties), 1997, pp.214-215.
  • "You Don't Want Roses" by Xiao Si, Ibid., pp.216-217.
  • "Images of Hong Kong in the Tourist Association's Publicity Films" by Gu Cao, Ibid., pp.218-219.
  • "瘋狂的圈:馬宥廣場的母親們"詩五首
  • by Marjorie Agosin,《呼吸詩刊》No.4, pp.84-86.
  • Three poems by Shu Ting, Chinese Literature: the Modern Tradi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572-574.
  • "Messages at the Station" and "Su Wu Tending Sheep" by Du Ye, Renditions Nos. 35/36 (Special Issue on Contemporary Taiwan Literature), pp.256-259.
  • "In the Mirror" and "Words that are Inaudible" by Wu Mingxing, Ibid., pp.266-267.
  • "My Heart that Never Trembles" by Wang Tianyuan, Ibid., pp.280-289.
  • "To my Deceased Grandmother", "A Yellow Mud Track in Winter", "No More Goodbyes", "Pure Land", "Poverty, the Tip of His Nose is Cold", "The Bulin File", in Gu Cheng: Selected Poems, ed. Sean Golden & Chu Chiyu, (Hong Kong: Renditions Paperbacks, 1990), pp. 50-51, 55-57, 80-81, 98-111.
  • "Resurrection", "Anchor", "Birdsong in a City", "Walking past a Monumental Mason", "Cable Car on Victoria Peak", "Ten Lines" and "Seven Lines" by Shu Xiangcheng, Renditions Nos. 29/30 (Spring & Autumn 1988), Special Issue on Hong Kong , pp.194-198. >
  • "Those Words" by Bing Xin, Renditions No. 25 (Spring 1986) p. 52.
  • Tr. with introduction, Selections from Peitions from Jiaobin lu by Feng Guifen, Renditions Nos.53/54 (2000) Special Issue on Chinese Impressions of the West, pp.33-38.
  • Tr. with introduction, 'An Imperial Audience' recorded by Zeng Jize, Ibid., pp. 52-54.
  • Tr. with introduction, Selections from London and Paris Diary by Guo Songdao, Ibid., pp.74-83.
  • Tr. with introduction, Selections from Autobiography of Ouchu at Fifty by Mu Xiangyue, Ibid., pp. 219-226.
  • Tr. with introduction, Selections from An Ordeal under the Barbarians by Cao Sheng, Ibid., pp.232-237.
  • "Two prose pieces" by Xiao Si, Renditions No.47/48 (Spring & Autumn 1997) Special Issue on Hong Kong Literature of the 1990s, pp.126-129.
  • "The Precious Moments of a Spring Morn" by Liang Yuchun, Chinese Literature: the Modern Tradition, ed. Joseph S.M. Lau & Howard Goldblat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647-650.
  • Tr. with introduction, "Last Letter to His Wife" by Lin Juemin, Renditions Nos.41/42 (1994), pp.160-164.
  • (and D.E. Pollard) "Heart-scorching, bone-burning Days: Memoir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excerpts", Renditions No.38 (Autumn 1992), pp. 123-144.
  • "On a Tiled Courtyard I Pick up the Years" by Wu Cheng, Renditions Nos. 35/36 (1991), pp.1-7. Broadcasted on BBC Radio 4, July 1997.
  • Tr. with introduction, "Dongpo's Miscellaneous Records: excerpts" by Su Shi, Renditions Nos. 33/34 (1990), pp.123-140.
  • "
  • Preface to The Hall of Laughter", Ibid., pp.188-189.
  • "Preface to A Good Laugh", Renditions, Ibid., pp.190-191.
  • "Two Travel Essays on European Cities", Ibid., pp.210-213.
  • Editor-at-Large, Renditions (July 2005-present)
  • Editor, Renditions (January 1987-June 2005)
  • General Editor, Renditions Paperbacks (January 1987-present)
  • General Editor, Renditions Books (January 1987 — present)
  • General Editor, Translation Studies Research Series,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北京大學出版社《翻譯研究論叢》叢書主編)(March 2000-June 2005)
  • Poem: "I Never Dream of My Father", in The Art of Bicycling: a treasury of poems, 2005, p47.
  • "櫃", 《香港作家》
  • ( Hong Kong Writers) (2005.01), pp.3-4.
  • "山路",《香港文學》
  • ( Hong Kong Literary Monthly ) No. 227 (2003.11), pp.49-51.
  • "女媧織網",《香港文學》
  • ( Hong Kong Literary Monthly ) No. 220 (2003.04), pp.18-19.
  • Poem: "Exiles", in Moondance, Vol.5 (Spring 2001).
  • Poem: "Bauhinia Tree in Spring", in Conspire, Vol.4 (February 2001).
  • "Uncle-in-law", Adirondack Review, Autumn 2000 (September 2000).
  • "南北東西—文化混血兒的路",《文學世紀》 No. 9, 2000, pp.70-72.
  • Poem: "Living History", in Poetry Depth Quarterly, Summer 2000.
  • Poem: "Wave Rock", in Moondance, Vol.4 No.4 (Summer 2000).
  • "才子佳人的背面",《香港短篇小說選1994-1995》,許子東編,(Joint Publishing (HK) Co. Ltd., 2000),pp.146-151。
  • Two Poems: "A Blind Aunt","A Mad Aunt", in Conspire, Vol.3 No.12 (February 2000).
  • Poem: "Tongues", in Conspire, Vol.3 No.11 (November 1999).
    (Nominated for the 1999 Pushcart Prize)
  • Four Poems: "A Kind of Small Talk", "Fragments of a Life/a Death", "I Never Dream of My Father", "My Father at Sea", in Archipelago Vol.3 No.2 (Summer 1999), pp.17-20.
  • 《婦解現代版才子佳人》
  • (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190 pages.
  • 《讀書雜記》
  • (Hong Kong: New Asia Pub. Co. Ltd., 1988), 124 pages.
  • 《遍踏英倫芳草》
  • (Hong Kong: New Asia Pub. Co. Ltd., 1985), 135 pages.
  • "船屋與高塔",《香港文學》No.161, 1998.05, p.67.
  • "陽光下的紅房子",
  • 《香港文學》No.160, 1998.03, pp.49-51.
  • "香不香?"、"寧靜的夏"、"吊女作家的膀子"、"古代美人真面目"、"義大利山居札記"、"我的故鄉在遠方",《都市女性隨筆‧香港卷》,王璞編,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 1998, pp.322-335
  • "她的屋子",《香港文學》,
  • 1997.05, pp.86-87.
  • "天要下雨",《香港文學》
  • ,1997.04, pp.58-62.
  • "Moving House", Stories for Eva: A Reader for Chinese Women Learning English (Hong Kong: Hong Kong Language Fund), 1997, pp.22-25.
  • "鏡子",《香港文學》,
  • 1996.08, pp.80-83.
  • Columnist, Literary Supplement, Sing Tao Daily (1985 - 1999).
  • "《譯叢》三十年",《香港文學》
( Hong Kong Literary Monthly ) No. 222 (2003.06), pp.80-81.
  • "喬志高的幽默世界",《總而言之》,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02, pp.168-171. 
  • "The Humorous World of George Kao", 《與中大一同成長》,Hong Kong: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0, pp.212-214.
  • "從風浪裡過來的宋淇",Ibid., pp.215-217.
  • "Eleven Year, and Counting", Ibid., pp.246-248.
  • "Growing up in Two Worlds" and"兩個世界", in For Faith, Hope and Love《含英咀華》,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pp.1-27.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增减换改 圆满调和——从短篇小说的翻译感知沙博理先生的翻译技巧

$
0
0

增减换改 圆满调和

——从短篇小说的翻译感知沙博理先生的翻译技巧

 

(节选自《英语世界》2014年第12期)

 

/杨全红

 

       在《向世界撒播中国文学——翻译家沙博理先生印象》(刊《英语世界》 2013年第12期)一文里,笔者曾表示:沙博理先生的翻译策略似乎可用八个字来概括——增减换改,圆满调和。顾名思义,增减换改指的是翻译技巧,但这里系泛指,也即并不限于增、减、换、改四种,还包括压缩、浅化、概略化、具体化、正说反译等。圆满调和取自梁启超对玄奘翻译方法的评述——“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这里借以表示沙博理先生对各种翻译技法的彼此融通与自如运用。

关于翻译技巧,沙博理先生多有论及,上述拙文中即转有其关于翻译之的部分言论,兹不赘。这里不妨再看他的另一段话:说正经的,直译固然要避免,也不可转到另一个极端,无所顾忌的随意处理原文,译者能有多大的余地呢?照我看,不仅可以改变一句话里的词序,也可以改变一段话里的句序。同样,如果作者写的是复杂的长句,不要截成英文短句,反之亦然。不时可以插进句子把话说明白:这是一个双关,那是专门术语。如果原文重复太多,罗里罗唆,我以为可以允许压缩。本引言意在强调意译也应有度,过犹不及,译者所能有的余地主要如下:改变词序,变更语序,插进句子以资说明,压缩重复以避啰嗦。不难看出,先生所说余地实为翻译技巧。关于沙博理先生对翻译技巧的实际运用,学界已有些许探讨,但文本多为《水浒传》及《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本文拟以短篇小说为例,看看先生在翻译技巧上的过人表现。外文出版社 2002年曾推出一册《中国现代名家短篇小说选》(汉英对照),其中收有先生英译的四个短篇,分别为《湖畔儿语》(王统照著)、《春桃》(许地山著)、《月牙儿》(老舍著)及《小二黑结婚》(赵树理著)。该书出版前言中有这么几句话:这些英译精品,不单有对外译介的意义,而且对国内英文学习者、爱好者及英译工作者,也是极有价值的读本。身为一名英文学习者与(翻译)爱好者,笔者曾比较认真地研习过前述图书,觉得极有价值云云殆非虚言。

以是书中所收沙博理先生的译文为例,其在翻译技巧上的得心应手即每每给人启迪,下拟列举部分实例并简作点评。

 

1

原文:妈对我很好,而且有时候极庄重的说我:念书!念书!(《月牙儿》)

译文:She was so good to me, always urging, “Read your books, study hard.”

点评:念书一说在原文中重复两次,如机械对应译出,不仅可能读来单调,十有八九还传达不出原文的意蕴。先生将其分别译作 Read your books study hard,一直译,一意译,前后相得益彰,不论是语感还是效果,似皆不在原文之下。

 

2

原文:屋里,豆大的灯火,教从瓜棚飞进去的一只油葫芦扑灭了。(《春桃》)

译文:A moth, flying into the house from the arbor, snuffed out the oil lamp’s tiny flame.

点评:译文句序有变,语态有变(被动语态转为主动),但原文的意思或信息几无变化。本例还有一变,即原文的油葫芦(又名结缕黄、油壶鲁,由于其全身油光锃亮,就像刚从油瓶中捞出似的,又因其鸣声好像油从葫芦里倾注出来的声音,还因为它的成虫爱吃各种油脂植物,如花生、大豆、芝麻等,故名。拉丁学名为 cryllus testaceus wallker)变成了译文中的飞蛾moth),此一改变堪称巧妙,毕竟飞蛾扑火更为中外读者熟悉和认同。

 

6

原文:他父亲是个安分的铁匠,也还可以照顾得起这个小孩子。(《湖畔儿语》)

译文:His father had been a respectable blacksmith, quite able to look after his child financially.

点评:照顾得起显然是就经济方面而言,译文通过 financially将这一隐含信息增译而出,可能的歧义因此而得以避免。

 

7

        原文:我怕当铺的那个大红门,那个大高长柜台。一看见那个门,我就心跳。(《月牙儿》)

译文:I was afraid of that pawnshop’s big red door, afraid of its high counter. Whenever I saw that door, my heart beat fast.

点评:心跳被译作心跳加快beat fast),如果不增译 fast一字,译文也许会要命。是呀,心要不beat)了,谁还能活呢?

 

13

原文:往后恐怕什么都要带上个洋字,拉车要拉洋车,赶驴要赶洋驴,也许还有洋骆驼要来。(《春桃》)

译文:Looks like everything will have to have a foreign label from now on. We’ve got “foreign” clothes and “foreign” hats and “foreign” cloth. The next thing you know we’ll be using “foreign” camels!

点评:原文中的洋车”“洋驴被译作洋衣”“洋帽洋布,既有增也有换,究其原因,当也主要是求简明易懂。此外,原文的重点是带个洋字,而这个字并不好翻译。以洋车为例,它是一种载客用的两轮人力车,自日本传入,北京称洋车,天津称胶皮,上海称黄包车,广州称车仔黄包车洋车的英文表达为 rickshaw rickshaw本身就是的,在其前面再加一 foreign标签,显然有些不伦不类;而如果不用该标签,其与前文中的 foreign label又难以契合。

 

14

原文:小二黑没有上过学,只是跟着他爹识了几个字。当他六岁时候,他爹就教他识字。识字课本既不是五经四书,也不是常识国语,而是从天干、地支、五行、八卦、六十四卦名等学起,进一步便学些《百中经》、《玉匣记》、《增删卜易》、《麻衣神相》、《奇门遁甲》、《阴阳宅》等书。小二黑从小就聪明,像那些算属相、卜六壬课、念大小流年或甲子乙丑海中金等口诀,不几天就都弄熟了,二诸葛也常把他引在人前卖弄。因为他长得伶俐可爱,大人们也都爱跟他玩,这个说:二黑,算一算十岁属什么?那个说:二黑,给我卜一课!(《小二黑结婚》)

译文:He never went to school, but he learned to read and write a little from his father. Instead of the classics or the standard texts, they used the old man’s prognosticating books. Though only six, Young Blacky was very bright, and he quickly memorized all the professional fortune-teller phrases. His father liked to show him off. The child was so cute, visitors asked him to predict their fortunes just to hear his responses.

点评:原文中有诸多中国元素,也因此而生出抗译性。客观讲,作者当初写那些文字时,估计根本就不曾想到他们会被译成别国文字。其实,原文中所列种种知识与图书并无多少深意。相信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沙博理先生这才能轻装上阵并一扫原文之堆砌与拖沓,而仅将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编译而出。对于本段原文,如果有人胆敢毫发不损地予以英译,等待他的也许只有冷落、投诉甚或谩骂。

 

在《向世界撒播中国文学——翻译家沙博理先生印象》一文中,笔者还曾写过这么两句话:做翻译,增、减、换、改在所难免,但要做到增减在理而又换改合宜,那则并不容易。在这方面,沙博理先生可谓个中高手。

毫不夸张地说,以本文所涉短篇为例,先生的每句译文几乎都有技巧上的讲究,而且一句话里往往不止一种技巧。限于篇幅,本文仅能选取少量的译例并简作分析,但从中当已能感知出先生对各种翻译技巧的圆满调和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老残游记·自序

$
0
0
原文地址:老残游记·自序作者:待东风

《老殘遊記·自序》

.刘鹗著



 嬰兒墜地,其泣也呱呱;極其老死,家人環繞,其哭也嚎啕。然則哭泣也者,故人之所以成始成終也。其間人品之高下,以期哭泣之多寡為衡。蓋哭泣者,靈性之現象也,有一分靈性即有一分哭泣,而際遇之順逆不與焉。

馬與牛,終歲勤苦,食不過芻秣,與鞭策相始終,可謂辛苦矣,然不知哭泣,靈性缺也。猿猴之為物,跳擲于森林,厭飽乎梨栗,至逸樂也,而善啼;啼者,猿猴之哭泣也。故博物家雲:猿猴,動物中性最近人者。以其有靈性也。古詩雲:“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斷人腸。”其感情為何如矣!

靈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哭泣計有兩類:一為有力類,一為無力類。癡兒騃女,失果則啼,遺簪亦泣,此為無力類之哭泣。城崩杞婦之哭,竹染湘妃之淚,此有力類之哭泣也。有力類之哭泣又分兩種:以哭泣為哭泣著,其力尚弱;不以哭泣為哭泣著,其力葚勁,其行乃彌遠也。

《離騷》為屈大夫之哭泣,《莊子》為蒙叟之哭泣,《史記》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詩集》為杜工部之哭泣;李後主以詞哭,八大山人以畫哭;王實甫寄哭泣於《西廂》,曹雪芹寄哭泣與《紅樓夢》。王之言曰:“別恨離愁,滿肺腑難陶洩。除紙筆代喉舌,我千種相思向誰說?”曹之言曰:“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名其茶曰“千芳一窟”,名其酒曰“萬豔同杯”者:“千芳一哭,萬豔同悲也”。



吾人生今之時,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國之感情,有社會之感情,有種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其哭泣愈痛,此鴻都百煉生所以有《老殘遊記》之作也。

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內千芳,人間萬豔,必有與吾同哭同悲者焉!

 

待东风编辑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刘鄂《老残游记续集》自序

$
0
0

《老残游记续集》

刘鄂自序

 

 

人生如梦耳。人生果如梦平?抑或蒙叟之寓言乎,吾不能知。趋而质诸蜉蝣子,蜉蝣子不能决。趋而质诸灵椿子,灵椿子亦不能决。还而叩之昭明。
  

昭明曰:“昨日之我如是,今日之我复如是。观我之室,一榻,一几,一席,一灯,一砚,一笔,一纸。昨日之榻、几、席、灯、砚、笔。纸若是,今日之榻、几、席、灯、砚、笔、纸仍若是。固明明有我,并有此一榻,一几,一席,一灯,一砚,一笔,一纸亡。非若梦为乌而厉乎天
  

然则人生如梦,固蒙叟之寓言也夫!吾不敢决,又以质诸杳冥。
  

杳冥曰:“子昨日何为者?”对曰:“晨起洒扫,午餐而夕寐,弹琴读书,晤对良朋,如是而已。”杏冥曰:“前月此日,子何为者?”吾略举以对。又问:“去年此月此日,子何为着?”强忆其略,遗忘过半矣。“十年前之此月此日,子何为者?”则茫茫然矣。推之“二十年前,三谓之如梦,蒙更岂欺我哉?
  

夫梦之情境,虽已为幻为虚,不可复得,而叙述梦中情境之我,固俨然其犹在也。若百年后之我,且不知其归于何所,虽有此如梦之百年之情境,更无叙述此情境之我而叙述之矣。是以人生百年,比之于梦,犹觉百年更虚于梦也!呜呼!以此更虚于梦之百年,而必欲孜孜然,斤斤然,
  

夫此如梦五十年间,可惊,可喜,可歌,可泣之事,既不能忘;而此五十年间之梦,亦未尝不有可惊,可喜,可歌,可泣之事,亦同此而不忘也。同此而不忘,世间于是乎有《老残游记续集》。

 

                                                                                             鸿都百炼生自序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老残游记(汉英对照)》译序

$
0
0

 

 

    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一文中说,“在这五十年之中,势力最大,流行最广的文学—说也奇怪—并不是梁启超的文章,也不是林纾的小说,乃是许多白话的小说……乃是这五十年中国文学的最高作品,最有文学价值的作品。”

    此处,胡适说到了两派小说的创作:北方派和南方派。北方作家先期出现了。他们创作的历险故事,全是关于超人力量的武艺,(甚至还有比死更危险的)里逃生的豪侠,女英雄以及邪恶的和尚。这些作品在普通大众中间一直很受人们的喜爱,书中的许多故事已经成为说书人和戏院老板常用节目的一部分了,其中最重要的是:满人文康作于1875年的《儿女英雄传》; 佚名作的《三侠五义》(该书的第一部分出现于1879),还有写于1890,实际上是《三侠五义》续篇的《小五义》。所有这些作品都属于评话。评话的意思是“言语夸张或用语言评论”,这其中有说书人在讲故事时加入自己的评论所做的贡献。在宋朝(9601279)开始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这样的故事,到明朝(13681644)时则以一部《水浒传》达到史诗般的高度。评话故事效法《水浒传》及其他巨著,十九世纪晚期在叙事的生动性这一方面达到了非常的高度。尽管这些评话几乎没有什么深层的思考,但是,其中的喜剧增添了其趣味性,人物丰满,是不错的故事。口语化的语言新鲜活泼,其中《儿女英雄传》或许是纯北京方言的最佳书面记录。

    南方学派包括江苏和广东的作家,在义和团运动后始现。虽然北方学派作家只是无意中反映了普通大众希望侠义之士能够伸张正义、挽救国家的本能欲望,这些南方作家对中国所处的危险境地十分清楚。他们一生中听到了有关太平天国运动和其他叛乱以及1840年和1860年的两次与外国交战相关的叙述。他们亲身经历了1898年中途流产的改革运动,以及1900年灾难性的义和团运动。他们在寻找所有这些灾难的源头时,发现原因不在于外国入侵,而在于士大夫阶层的尸位素餐及腐化败落,还有陈旧的科举制度的影响。他们因此开始在虚构的作品中表达这种批判的态度。梁启超猛烈地抨击说:

    然则救危亡求进步之道将奈何?,必取数千年横暴混浊之政体,破碎而齑粉之,使数千万如虎如狼如蝗如蝻如蜮如蛆之官吏失其社鼠城狐之凭藉,然后能涤肠荡胃以上于进步之途也!必取数千年腐败柔媚之学说,廓清而辞辟之,使数百万蠹鱼如水母如畜犬之学子毋得弄舌摇笔舞文嚼字为民贼之后援,然后能一新耳目以行进步之实也!

    这些英雄故事以《水浒传》作为自己的伟大榜样,同样,南方作家的社会政治讽刺小说也从安徽人吴敬梓(17011754)的《儒林外史》中获得了灵感。《儒林外史》一书由作者那个时代的人生活中的许多不相关联的事情组成,读来让人愉悦。该书叙述流畅,讽刺了人类的诸多弱点,尽管这些讽刺主要是针对那些文人和官员的。

    和《儒林外史》相比,二十世纪早期的社会小说绝大多数都更囿于对政治的兴趣,因而表现出某种愤恨和偏狭。最重要的作家有三位:李宝嘉(18671906)、吴沃尧(18671910)、刘铁云(18571909)。李宝嘉是江苏人,中了秀才之后就在上海悉心投身文学,编辑了几本主要和城市娱乐相关的小报,写写诗歌,但最重要的是,创作了六部小说,其中最长也是最为著名的是《官场现形记》。此书始作于1901,36回发表于1903,后来的24回写成于19041905年间。尽管书中所叙有一半人们认为比较夸张,但是该书对无知、受贿、贪污、玩弄女性及纳妾等行为进行了有力的控诉。从文学的观点出发,该书的水平良莠不齐,但作为一部社会情况的记录,这本书又很重要。广东人吴沃尧来到上海在报社工作,后来写了几部小说,其中最为人知的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该书的第一部分载于1904年梁启超在日本编的《新小说》杂志上。这两位作家的小说对整个社会体制,特别是官员和文人的活动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但在胡适和鲁迅看来,与《儒林外史》那种温文尔雅的嘲讽相比,这两本小说一味对社会不公进行指责,描写民众痛苦,其艺术性受到了削弱。胡适抱怨说,在《官场现形记》的一千五百多页中,没有一个清官。

 

刘铁云的一生

 

    南方社会讽刺小说作家中的第三位是刘铁云,《老残游记》(以下简称《游记》)的作者。刘铁云天性不拘传统,多才多艺,但他生活在一个风云变幻的时期,所以,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还是在国人日益感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强大影响的那个新时代的迫切需要,他的感觉都同样敏锐。

    1857年刘铁云生于江苏六合,其家族在该地区的历史可以溯及宋朝时由于金人驱赶而与宋高宗(11271163年在位)一起南下的一位名叫刘光世的将军。刘铁云的父亲是1852年中的进士,曾在河南做过按察,后官至道台。刘铁云本人的早年是在淮安度过的。他性格独立,天性冲动,不规于约束,广泛结交平民之家中粗野青年为友。未及二十岁,已是精力充沛而又勤奋好学,但他拒绝接受为了参加科举考试而必须的八股文写作的约束。他曾跟从父亲研究宋朝的哲学家,花了大量时间与朋友组成了一个小团体,目的是准备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救国。他们一起商讨军事科学、经济和数学方面的问题,练习拳术。刘铁云自己长于治河,对音乐、诗歌、天文和医药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所有的这些兴趣在他的小说里均有清楚的体现。他少年老成,常有奇思妙想,人们都称他“那个疯子”。

    他的父亲死后,他哥哥作为一家之长,坚持认为他应该做点什么以图生计。他的想法是到淮安开一家关东烟草店,这种想法在一个官员家庭里是很奇怪的。不幸的是,雇来的做帮手的会计理财不当,终于在年关到来的时候自杀了。烟草生意就此结束,而他许多的商业失败却由此开始。

    事后刘铁云去了扬州,在那儿师从太谷派(一个有着神秘教义的宗教团体,其融合了多种思想的教义体现了儒教、佛教和道教的元素)当时的掌门人李龙川。在他老师的影响下,这个原本非常桀骜不驯、不服管束的年轻人显然经历了可以称之为一场宗教的皈依的过程,因为尽管他仍然无拘无束、直言不讳,但行为处事的方式已大变温和,他在研究上的趣味据称也已变得“单纯”。他逐渐有了一种社会责任感,内心充满了对人民的怜惜之情。小说第九回中的非常玄学的那一组诗是为了纪念他的老师李龙川,而第十回和第十一回中有着许多奇思怪想的隐士和哲学家黄龙子则是他的朋友、同门黄隰朋的写照。他的另一个好友蒋文田(号龙溪)也是李龙川的弟子。

    他做过中医,但没有生意。随后开始准备科举考试,但他厌倦单调的学习,所以很快就放弃了。年已三十的他显然已到了有一个安定生活的时候了。他的下一个努力是在上海建了一家印刷机构—石昌书局,这是中国最早采用石印的印刷厂之一。正当生意似乎开始红火之时,书局里他的一些亲戚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将他为顾主所印的书卖了。他官司缠身,到事情了结的时候,印刷厂也破产了,他只好回到淮安。

    次年(1888),黄河在河南郑州附近决口,刘铁云决定投效吴大澄。吴是他父亲的朋友,时任河道总督。刘铁云向吴献上自己多年研究的成果,给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遂在黄河堤坝上的大缺口合龙工作中被委以要职。他成功地实施了他的计划,部分原因是他脱下长袍,行走于民工之中,亲自指挥、敦促他们—官员这么做是从来没有过的!吴大澄向京城举荐了他,又让他负责测绘河南、山东、直隶三省黄河地图。山东巡抚张曜听到他在河南成功的消息后,就邀请他到自己衙门里任治黄顾问,官衔为提调(后升任知府)1890年至1893年都在山东任此职,这期间写了几本有关河工和数学的书。张曜的大部分幕僚都提倡用贾让的办法,其主要原则是将河床加宽,以让堤坝中有足够的地方容纳洪水。而刘铁云建议用王景的办法—将河床变窄、变深,使水流加快,避免淤泥沉积。最终巡抚张曜采用了他的方法,结果招致刚毅和毓贤这两个反动官员的仇恨。袁世凯此时也在山东任职。他对刘铁云怀恨在心,因为刘没能或者不愿劝说巡抚张曜重用袁世凯。这个时期刘铁云无心招来的仇恨却成为他十五年后经历的苦难之主要原因。

    1893,刘铁云的母亲病故,他遂到淮安奔丧,并按传统守孝。这时,他与后来成为中国主要的古文字学家、大学者罗振玉(18661940)过从甚密。其实两人少年时就认识,只是年龄小些的罗振玉当时回避年少轻狂的刘铁云。但最近他们通信才知道两人在治河的问题上看法一致。他们还讨论了中日战争(18941895)。两人对日本的战略看法相同。他们预言旅顺港和大连港将会落入日本之手,尽管所有的朋友都怀疑这一点。

    1894年刘铁云孝期已满,此时的山东巡抚已是1891年到任的福润了。福润以奇才异能推荐了他,因此他被召进京,专门参加总理衙门的考试。他在北京待了两年,此间他确信,只有工商业得到发展,中国才能繁荣富强,而工商业的发展,只有先修铁路,如果必要的话,还要借助国外的资金。他去了汉口做了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僚,经办京汉铁路。因为和汉口某些官员的观点不一,刘铁云回到北京,又建议修一条铁路,从天津到扬子江上他的家乡镇江对面某处。他在京中做官的同乡不知道这条铁路将给他们带来的种种益处,所以反对并最终将他从同乡会的名册上除去。后来,这条铁路建成了,通到了南京对面的浦口。厌倦了诸多官员的态度,刘铁云决定放弃从政的所有念头,在余生中投身于私营工商业,但所有的项目都失败了。首先他和一家英国公司——福公司合作,制定计划建一条铁路到山西,开采当地的煤矿。然而,后来他觉得外国人所提的要求有损于中国的利益,就和他们决裂了。但他们又从北京政府那儿得到让步,后来,刘铁云的敌人,尤其是他在山东时的同僚刚毅,指控他是汉奸,第一次准备报复他。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以外国军队占领北京而告终,结果京城粮食奇缺。饥民陈尸街头,而商人却囤积粮食,牟取暴利。刘铁云发现驻扎在太仓的俄国军队在焚烧大米仓库,因为这些对他们没用。刘铁云通过他在俄国公使团中的朋友,设法买下了这些大米,以极便宜的价格将其售与老百姓。罗振玉先生说,“君平生之所以惠于人者实在此事”。这也是导致他后来苦难的一件事,因为以袁世凯为首的他的仇敌,以私售太仓粟的重罪告了他。

    刘铁云和外国使节的朋友关系使他在商谈有关结束外国军队对北京的占领以及赔偿问题的条约时成为一个有用之人。后来他从北京到了上海,经办了一系列了不起的企业。他着手建造一家百货商店,但还未完工就破产了。在诸多朋友的帮助下,他试图办一家汽机织布厂在徐家汇,一家手机织布厂在上海,一家铁机织绸厂在汉口,一家炼钢厂在湖南株洲,但所有的这些都失败了。

    刘铁云开始创作《老残游记》是在1904,他待在上海地区期间。最初写小说是为了帮一个叫连梦青的朋友。因为连梦青向天津的一家报纸透露了朝廷中事,在北京他的生命受到威胁,于是就逃离了北京。连梦青为人耿介高傲,不肯接受朋友的金钱,但因为他正努力靠写作谋生,就让刘铁云写了东西送给他,他再卖给出版商。这样,《老残游记》的前八回就登在了商务印书馆的《绣像小说》杂志上。出版商在登第八回时擅自做了改动,引起了连梦青的愤怒。他拒绝让他们继续登下去。因此,后续的数回在19041907年刘铁云北上期间,于《天津日日新闻》以单页副刊的形式不定期地登出。

    刘铁云多年来一直热衷于艺术品和古玩的收藏。甲骨文对研究中国早期的历史非常重要,而他是最早对商朝甲骨文感兴趣的收藏者之一。1903,他出版了《铁云藏龟》一书,是再现甲骨上文字的第一部专著。甲骨文研究的权威罗振玉先生说,最初就是因为刘铁云的介绍,他才关注甲骨文的。刘铁云后来又出版了几本陶器、印章和其他收藏品的插图本。

    回到北京后,刘铁云想开一家自来水厂和电车公司。然后在天津又帮助组建了海北公司,生产精盐运销朝鲜。办这家公司时,他走了很多地方。他回到上海开办了一家往来大连、日本贸易的公司。最后,他对浦口发展成为港口很感兴趣,就在亲朋好友中借了大量的钱做地产,买了一大块地,期望随着铁路的开通地价会上涨。似乎有证据表明,在购买土地时尽管有个人利益的成分在里面,但这是完全合法的行为,而且部分目的也是为了防止外国地产商占了先机。显然,有些官员因为刘铁云不愿与他们同享自己的远见带来的利益而妒恨,于是,这次地产交易就成了他灾祸的直接起因。可以想见,一个如此聪明、有创见,但又鲁莽、好冲动的人,他一生中招致了许多人的敌意,其中最有权势的是袁世凯和一个姓世的人,刘的父亲早年曾冒犯过此人。1907,这两位都在北京的军机处。他们给他加上了汉奸以及在浦口为外国公司购买土地的罪名。军机处下达逮捕他的命令,但他的连襟、山西巡抚丁宝铨获得了军机处军机大臣庆亲王的帮助。指控然后就不了了之,但第二年,袁世凯又说他在浦口为外国人买地,出卖国家利益,同时,又翻出旧账,说他在1900年时私售太仓粟。袁世凯发了一封电报给在南京的两江总督端方,命令他逮捕刘铁云并将其流放到新疆。刘家人听说了此事,想提醒刘铁云注意,但运气不好,办事的过程中出了差错,刘没有接到警告。

    端方是当时最大的古董收藏家,也是刘铁云的老相识—他们曾经争购过珍贵的印章和拓本。端方试图警告他注意,但由于一个仆人愚蠢或者粗心的行为,他没有接到警告,19087月被捕。刘铁云被军舰送到汉口,然后一路上经过湖北、河南、陕西、甘肃,到达新疆的迪化,艰苦的行程达3500多英里。 1909823,离开南京十三个月零七天就死于迪化也就不奇怪了。在此期间,他的家人努力想得到对他的流放解除令,而且有很大希望在慈禧太后六十岁大寿(就在1908)那一天实现,但还是太晚了。甘肃巡抚毛实君是刘铁云的同学,和他也有姻亲关系。他安排将尸体从迪化运到甘肃兰州,刘铁云的一个儿子在那儿接到了他。另外两个儿子在河南洛阳迎候,最大的儿子在汉口迎候。次年,刘铁云被安葬于先祖的坟茔。

 

其人其书

 

    刘铁云的一生是一个先锋的一生,在那个时期,那些有远见的中国人努力挣脱千百年来浑浑噩噩的状态,使自己适应西方文明影响下的新形势。尽管刘铁云兴修铁路、发展工商业的多次尝试失败了,但不能说这些对激励他人没有产生任何作用。约从1860年直至本世纪,整个这一段时期,中途流产的厂矿随处可见,和他一样失败的大有人在。1879年总督左宗棠在兰州开办的汽机毛纺厂于1883年停工,1890年办汉阳铁厂的总督张之洞也几经沉浮,然后,1883年因“耗民资于采矿,引电报于湘继而生乱,又多妄行”而遭人弹劾。

    按照世俗的谋生之道来看,刘铁云的一生是个失败,《老残游记》表达了他梦想的破灭。在作者的自叙中,他将自己比作名诗《离骚》的作者以及其他小说和戏剧的作者,称自己含泪写作以表达自己一生的悲伤。但由此认为这本书只是发发牢骚,那就错了。书中的心态主要是对形形色色生命的兴趣,同时表现了人类互相施加的痛苦——主要是因为无知或轻率。刘铁云不管写什么,他都显示出对现实敏锐的观察,饱读诗书、工于音乐和艺术的成熟心灵。他愉快地将实干家和思想家结合起来了。刘大绅先生说,不管他的父亲如何忙于生意或政治,他没有一个晚上不点着香炉,弹奏古筝,读诗或经典作品的。虽然老残——他代表了作者——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在官场中人缘也不错,虽然他喜欢花一个小时看看诗,一直对绘画和书法感兴趣,在客栈的墙上到处留下自己的诗作,他和官场中身着丝绸和毛皮衣服、终日看书、不想把手弄脏的传统的文人学士是很有距离的。他穿着棉衣,不肯接受狐皮袍子;与高官交谈和与客栈老板交谈,他都一样自在。他买豆腐、花生还有酒,然后自己拿到客栈,他不感到难为情。残暴官员统治下人民的苦难激起了他的愤慨,当他的干涉有了结果——被冤作杀人凶手的一对父女释放,他觉得仿佛自己“吃了长生果”。

    文学复兴之后,尤其是在1925年胡适写的一篇长长的评论序言的亚东版《老残游记》出版之后,这本书的文学特点,方言的精湛运用,以及写景状物才为世人所认识,在中国小说中现在已经稳定地确立了其地位。打开最近二十年出版的学校中使用的中国文学选集,找不到《老残游记》中的几段作为文学样式的范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大部分有关这部小说的真正的版本只有此处译出的二十回,而《天津日日新闻》总共刊登了三十四回。刘家保存了一套最初刊登此小说的报纸的剪存本,但不幸的是,最后六回已经遗失。1935,林语堂从刘家人手中获得二十一回至二十六回的文本,将其以《老残游记二集》名发表,后来,上海商务印书馆在1936年以《泰山的尼姑》为题出版了他的英译本。林先生的译本中包括了《寡妇、尼姑和名妓》(纽约,1951)的修订版本。这些都是老残游历故事的续篇。他和他的妾出发往南方走,但途中拐到泰山去烧香。在那儿他们对一个漂亮尼姑起了兴趣。这个尼姑讲述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在佛教和道教影响下形成的奇怪而复杂的人物。第六回这样奇怪地结束:老残的妾,就是原来的妓女,入了尼姑庵,而老残则孤身一人继续他的南方之行。

 

刘铁云的道德观

 

    刘铁云运用他的小说做载体,在诸多问题上表达了他的观点。申子平到桃花山去的那四回(第八至十一回)中玉姑以及行为古怪的智者黄龙的言论,充分揭示他的道德观。一些中国的评论家认为书的这一部分是愚蠢的空想。外国的读者觉得这是中国作家经常喜欢枯燥地卖弄学问的有趣范例,但同时也会从中发现一些深刻的见解。

    作者的处世观——这几乎是他的宗教信仰——是儒教、佛教和道教的融合。当然,大部分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在这三种思想体系中自由转换,但刘铁云通常积极宣扬,所谓道德,其实是简单的东西,这些思想体系虽然是多年苦心经营的结果,却是非本质的东西。对他而言,重要的是多行善事,大公无私。这个观点在第九回做了阐述,又在第十一回再次有力强调。他说天地间只有两派:“一派讲公利的,就是上帝部下的圣贤仙佛;一派讲私利的,就是阿修罗部下的鬼怪妖魔。”行善不是遵从某些特定的规则或者拘泥于一些细微末节的地方,也不是压抑人的自然欲望和倾向。在这个问题上,他强烈反对朱熹的话。朱熹用下面的话总结了他的道德理论:“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刘铁云愿意相信自发的人类的欲望,对理学的暴政忧心忡忡,因为这很容易就成了个人偏见的外化。他非常主观地从典籍中收集了一些段落,以证实自然而真诚的理想状态。他大胆地将之应用到性这个话题上,承认有一种自由的男女关系可以避免粗俗的肉欲,尽管这样似乎是允许男女的接近,甚至身体的亲密接触,而且,智力和精神的伴侣关系将这种男女关系提升到了某种可以和西方浪漫爱情可以相提并论的高度,虽然两者是不同的。这个主题在小说的第二部分《泰山的尼姑》中有充分阐述。

    面对人类体验这个事实,刘铁云是有准备的。他知道表面的邪恶最终可能产生好的结果。第十一回中提及有关生命过剩和摧毁多余生命的必要性,以及“势力尊者”的重要位置,这些都表明达尔文式的生物学和西方物理学的影响。西方科学哲学的自然主义和实证主义很方便地就可以与刘铁云的道家思想相符,因为道家是以一种非感情的、几乎是不属于道德范畴的观点看待生命。道家不拘于教条,不陷入狂迷,任何自由自在地生活以实现自己的命运而又不侵害他人自由的人都是道教祝福的对象。

 

刘铁云的政治观

 

    《游记》早期受到大众欢迎的一个原因是,关于第十一回中有力的对话,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一本写于18941900年的预言书,它精确地预言了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既然那个“预言”已经实现,人们自然期望预言在1910年和1914年发生的事也会实现。这部小说实际上作于19041907年间,但关于1910年革命的“预言”(当然,作者认为这次革命会失败)差点就猜中,因为君主制确实是在1911年被推翻的。但作者并非真的想写一部预言书,而是在表示,他强烈地意识到中国国内即将发生变化,甚至还想到了一个有中国自己地位的新型的世界文化。

    刘铁云反对极端的教条和暴力革命。从第一回寓言中描写一个蛊惑人心的政客耍两面手腕,以及第十一回中对义和团和革命党人的攻击,可以清楚看出这一点。对官员中要官、嫉妒及其他腐败行为进行讽刺是《官场现形记》的主要内容,这在《游记》中占的比重却小得多,但是,书中的只言片语却涵义深远。因此,在第四回的第一部分,我们看到一幅自私者的求官图,只有一个自己曾经在营营苟苟的官场中混过的人才能画得出。

    这本书中的政治批评主要是针对那些虽然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却又刚愎自用、心胸狭窄的官员。这些官员头脑愚陋,无法考查事实,体察民情。中国诚实的官员千百年来一直被人称为“清官”,正如胡适在《老残游记》序中指出的,像十一世纪的包拯那样集清廉和智慧于一身,这样的人才彻底地让人敬佩。但如果一个人清廉同时却愚蠢又刚愎自用,那么,他的清廉使他愈加危险,因为这样的人容易被委以重任。在一篇题为《老残和“清正廉洁”》的文章里,徐凌霄指出,刘铁云在重申伟大的帝王康熙(16621722年在位)提出的警告。康熙提醒他的官员要注意防止诚实之人的通病:固执己见、自命不凡、严酷无情、办事无能和理财不当。胡适引用学者戴震(17231777)的话说,宋朝理学家的宣扬“天理”才造成自我为中心的道学之扩散。士大夫们自认为是理学的化身,就将那些一成不变的原则等同于自己的主观意见,而这些意见到头来反映了他们个人的利益。这部小说的许多回都是用来描写毓贤(第四、五、六回)以及刚弼(第十五至十八回)的执法不公。通过一点常识和智谋,聪明的白太守证明刚弼仓猝了断一桩谋杀案是错误的,进而分析他的弱点:“清廉人原是最令人佩服的,只有一个脾气不好,他总觉得天下人都是小人,只他一个人是君子。”总结了这样一些“诚实”官员的局限之处。

    假定刘铁云不赞成革命,他对中国政治改革的积极建议可归纳如下:

    1. 应该要求官员要诚实,要有较高的智力水平。

    2. 官员之间心照不宣的谅解不应该成为撤换那些昏庸官员的障碍。这个观点出现在第十九回老残和庄宫保的对话中。

    3. 应该征求外国人的建议,采用外国技术。这个主题在第一回的寓言中有清楚的表现。第十二回中对太谷灯和寿州斗的评论表现出对西方商业方法表示出幼稚的崇拜,这也很能说明问题,但如果考虑到刘铁云自己商业上的失败,又令人同情。

    4.政府不应该干涉过多。所有积极的改革应该是渐进的、温和的,应该与现有的条件相适应。第七回中以奇怪的妥协的办法解决强盗问题,以及第六回中关于有才的官员与无才的人相比,危害更大这一自相矛盾的说法,都表现了这一点。此处我们感觉到了以“无为”作为其信条的中国道家的中庸精神。

 

《老残游记》的文学特点

 

    根据西方小说的概念来判断,这本书缺乏情节和主题的统一性。这是作者从事这种类型写作的一种尝试,是他约五十岁时分期分批写成的。这可能是小说中偶然有疏忽或者不一致的地方的原因。但是,尽管这本书有不连贯的地方,作者对人对事不懈的关注,他的正直不阿,他随处可见的幽默感,这些使本书具备了统一的情感。用他那热切而同情的眼睛看去,没有什么卑贱得引不起他的关注。

    革命前的大部分中国文学,无论是古典文学还是白话文学,传统的影响无所不在。几乎每个事件和每个主题都可以找到前例。第一回的梦可以在大部分中国小说引言的超自然场景中找到与其相对应之处。申子平在桃花山之夜田园诗般的、超世俗的氛围是典型的中国人的狂想,常常用于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毒月饼、栽赃、根据一匹被偷布的尺寸就被控盗窃,这些在以前的小说中都有过。邀请山中隐士朝中为官这个主题可以追溯到诸葛亮(181234)甚至更早。书中的历史和文学典故中有许多是任何一个中国作家都常常使用的。这些典故还证明作者阅读了一些常人不大注意的文学作品,而且通常运用得当,又带有强烈的历史延续感,而这是中国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这本书保留了传统小说的形式,表明这是说书人讲的一系列故事。因此,每一回都以“话说……”这样的模式开始,以悬念结束,给读者这样的期望:悬念将在下一回解决,即下一次说书。

    胡适认为,作者独特的成就在于描写风景和音乐。以前小说中老套的描写,反映了中国文人的死读书的学究气以及千百年来的自然诗和美文中过多的现成的语句,但刘铁云没有这么做。他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精确地描写他的所见所闻。所以我们读到了直接而又富有想像力的文风,让读者对所描绘的种种经历深信不疑。特别为人称道的段落是有关大明湖和济南的各大名泉(第二、三回),白妞王小玉唱书(第二回),黄河冰封(第十二回)的描写。

    除了这些精致的描写之外,让读者产生一种现实感的细微之处也随处可见。申子平抵达山庄的记叙以及他在那儿所见一切的描写(第九、十回),采用了微妙的艺术手法,造成了自然事物和超自然事物相交融的一种氛围。如果对中国的山水和建筑的影响能够有同样的想象,再和中国的文学和神话相联系,那么,这种超自然的感觉甚至西方读者也能感觉到。同样,任何一个去过华北平原的城镇和村落的人,都会认识到老残对客店中的生活起居、衙门中事以及在山东一路上的描写的真实性。

 

 

 

    本翻译努力做到紧靠原文,又一直注意英语的可读性。段落的划分按照了亚东版中汪原放先生的分法。中文本里用不同的名字指相同的人时,通常予以保留,因为这样做经常传达了不同的亲密程度和细微的情感差别。文后加的注释应该能消除可能产生的模糊之处。为数不多的几个出现多次又难以用简单话语翻译的名称(术语)在出现的地方用音译,然后在词表中作解释。中国的术语和名字(除了一些有公认的英语化拼写形式的地名,如济南和苏州)用标准的威妥玛-翟理斯拼写体系音译,但是,除了在“敝泻涂返母ㄒ艉蟮乃推昙峭*,所有表示音变的符号都作为是多余的而省略了。除了少数情况,所有的地名都作为一个单词。应该注意,像“县”和“府”这样的术语有时加上了,并且成了地名的一部分。因此,,曹州,曹州府是同一个地名的变体。

    本书中的照片摄于或大约摄于1936年。

    此译序的部分曾发表于19397月《燕京社会学界》第一期的第二卷。

    此翻译完成于1939年的北京,但当时局势动荡无法出版。这部小说有两个英语节译本在中国出现过:1939年在上海出版的林疑今和葛德顺译的《行医见闻》,1947年在南京出版的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老残游记》。但这两个译本不易得见,而且,绝对比不上目前这个有注解的全译本。

    我在北京的中国同事和朋友帮助我解决了各种困难。我要特别感谢周念竹(音译)小姐,王时祥(音译)先生和吴新民(音译)小姐,他们阅读了该翻译,感谢吴新华(音译)先生为我核对了注释部分。我非常感谢原作者的第四个儿子刘大绅先生,他不辞劳苦地准备了有关他父亲生平的材料,还帮助我准备注释,非常友好地关注整个翻译工作的进展。已故的伯纳德·里德博士仔细审读了书中有关中国医药的段落,他的建议已经吸纳其中了。我的妻子也慷慨相助,为我打手稿,并就如何改进翻译风格提供出建议。最后,我想感谢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查尔斯·威廉·华生夫人,她的慷慨捐赠使本书得以出版。

 

康奈尔大学  哈洛德·谢迪克             

一九五二年五月                    

 

 

 

 

 

 

    婴儿堕地,其泣也呱呱;及其老死,家人环绕,其哭也号啕。然则哭泣也者,固人之所以成始成终也。其间人品之高下,以其哭泣之多寡为衡。盖哭泣者,灵性之现象也,有一分灵性即有一分哭泣,而际遇之顺逆不与焉。

    马与牛,终岁勤苦,食不过刍秣,与鞭策相终始,可谓辛苦矣;然不知哭泣,灵性缺也。猿猴之为物,跳掷于深林,厌饱乎梨栗,至逸乐也,而善啼;啼者,猿猴之哭泣也。故博物家云:猿猴,动物中性最近人者,以其有灵性也。古诗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断人肠。”其感情为何如矣!

    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哭泣计有两类:一为有力类,一为无力类。痴儿呆女,失果即啼,遗簪亦泣,此为无力类之哭泣;城崩杞妇之哭,竹染湘妃之泪,此为有力类之哭泣也。而有力类之哭泣又分两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尚弱;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甚劲,其行乃弥远也。

    《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王之言曰:“别恨离愁,满肺腑难陶泻。除纸笔代喉舌,我千种想思向谁说?”曹之言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意?”名其茶曰“千芳一窟”,名其酒曰“万艳同杯”者:千芳一哭,万艳同悲也。

    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鸿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

    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必有与吾同哭同悲者焉!

 

 
无货
《老残游记(汉英对照)》
 
作  者: 刘鹗
译  者: 哈洛德·谢迪克 英译
定  价: ¥87.50 VIP会员价: ¥70
图书代码: YL002278 发行代码: G02158
ISBN: 7-80657-794-7/I·583
版  次: 2005年第1版第1次印刷
上架日期: 2005-07-19
图书类型: 精装本
装  帧: 960x640 1/16
备  注: (全二卷)
评价汇总:   0
    0
    0
    0
    0

简介:
《老残游记》是清朝末年的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成于1906年。书中借老残的游历见闻,揭露了当时吏制的黑暗,反映了无辜者被陷害,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真实揭露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的面孔。《老残游记》在写景状物和刻画人物方面,很有成就。本书采用了美国汉学家哈洛德·谢迪克的英译本,该译本堪称目前最接近《老残游记》原著的英文译本。

导读:

 

 
无货
《英汉对照译林短篇小说精选》
 
作  者:
译  者: 张柏然 杨仁敬等
定  价: ¥14.50 VIP会员价: ¥11.6
图书代码: YL000944 发行代码: G02176
ISBN: 7-80657-385-2/I·304
版  次: 2002年5月第1版 2002年5月第1次印刷
上架日期: 2002-07-04
图书类型: 平装本
装  帧: 32
备  注:
评价汇总:   0
    0
    0
    0
    0

简介:
本书遴选《译林》短篇小说佳作十二篇,多为名家名作,内容精彩,可读性强,贴近当代国外的社会生活。所选篇目均采用双语对照,译文准确、流畅、传神,有的曾获戈宝权文学翻译奖一等奖。本书是英文翻译爱好者的首选读本,有助于提高读者的翻译技巧和水平,也是一本优秀的当代英语读物,有助于学习英语的广大学生了解英语在现实生活中的鲜活生动的用法。

导读:

 

 

 

1. A Choice of Profession                                        

   职业的选择┉┉┉┉┉┉┉┉┉┉┉┉┉┉┉┉[美国]伯纳德·马拉默德

2. Indian Camp                                                   

   印第安人营地┉┉┉┉┉┉┉┉┉┉┉┉┉┉┉[美国]欧内斯特·海明威

3. Moms Last Laugh                                             

   母亲最后一次笑┉┉┉┉┉┉┉┉┉┉┉┉┉┉┉[美国]罗宾·里·素伯

4. Intertextuality                                               

   书里书外┉┉┉┉┉┉┉┉┉┉┉┉┉┉┉┉┉┉┉┉[美国]玛丽·戈登

5. Weight                                                        

   重负┉┉┉┉┉┉┉┉┉┉┉┉┉┉┉┉┉┉┉┉[美国]约翰·E.怀德曼

6. City Life                                                     

   城市生活┉┉┉┉┉┉┉┉┉┉┉┉┉┉┉┉┉┉┉┉[美国]玛丽·戈登

7. A Wood                                                        

一个伍德家的人┉┉┉┉┉┉┉┉┉┉┉┉┉┉[加拿大]卡罗尔·希尔兹

8. Just Add Water and Stir                                       

   离婚仪式┉┉┉┉┉┉┉┉┉┉┉┉┉┉┉┉┉┉[加拿大]皮埃尔·波登

9. Take My Family...Please                                       

   幸福家庭┉┉┉┉┉┉┉┉┉┉┉┉┉┉┉┉┉┉[加拿大]加利·劳顿斯

10. My Career as a Shareholder                                   

   我做公司股东的经历┉┉┉┉┉┉┉┉┉┉┉┉┉┉┉[加拿大]唐·贝尔

11. The Birthday Parties of My Kid                               

   我给孩子过生日┉┉┉┉┉┉┉┉┉┉┉┉┉[加拿大]斯图亚特·杜鲁门

12. Ice Maiden                                                  

   冰姬┉┉┉┉┉┉┉┉┉┉┉┉┉┉┉┉┉┉┉┉[英国]莱文娜·劳埃德

 

 

 

 

编 者 的 话

 

   《译林》的短篇小说素以内容精彩,可读性强为读者称道,许多读者在阅读之余,迫切希望能够读到原文,通过英汉对照,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掌握英译汉的技巧。为了满足读者的要求,我们从《译林》所发表的短篇小说中撷取十二篇编成本书。

   所选的小说题材广泛多样,贴近社会生活,大多为当代名家的优秀作品,译者也大多具有文学翻译的功力,如张柏然教授翻译的马拉默德的小说《职业的选择》、杨仁敬教授翻译的海明威的小说《印第安人营地》等。有的小说是近年的获奖佳作,如《城市生活》曾获得1997年美国欧·亨利短篇小说奖一等奖。有的译文,如《书里书外》、《重负》,曾分别获得第三届、第四届戈宝权文学翻译奖一等奖,原文有一定的难度,但译者较为准确地再现了原著的风格。其他小说也各有特色,译文都有可取之处,读者从中一定会有所得益。

   编选英汉对照译林短篇小说还是一种尝试,不足之处在所难免,企盼读者批评指正。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赵文润教授论武则天

$
0
0
原文地址:赵文润教授论武则天作者:天行健


赵文润:我酷爱历史要酷爱一辈子

                    素  人
                             引文:
    陕西着个赵文润。这位古稀之年的先生个性十足,心宽体胖,声如洪钟;讲起武则天和唐朝那些事儿来生动有趣,听过的人都说:比易中天讲得还有意思!当你说他讲得好的时候,他孩子似的毫不掩饰地高兴;同时会兴致勃勃地告诉你他和历史的故事。那些横跨半个世纪的故事讲得依然风趣幽默;最关键的是,故事里的人、事,年月,史料,分毫不差。

   人物简介:
赵文润,满族,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武则天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中国影视唐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武则天与唐文化近30年,编著著作:《武则天评传》、《隋唐文化史》、《隋唐人物述评》、《武则天》、《唐宪宗》、《中国通史(第9卷)》、《中国古代史新编》等。因历史研究成果丰富,被收入世界名人录

                                正文
我有条件的话还愿意给武则天当男崇’”。
   赵先生是满族,正黄旗,祖籍辽宁。1960年人民大学历史系毕业来到陕西,与这片土地半个世纪的因缘中, 多半时间在研究盛唐文化和武则天。他对武则天的了解除了在学界知名外,很多和武则天的影视作品也都找他来做顾问。最近的一部在采访时他带来给我们看,是由斯琴高娃饰演武则天的《无字碑歌》。

长:如果可能,您最愿意活在长安的哪个朝代,为什么?
赵:古都西安历史上称为长安,长安一共13朝,要让我说活在哪一朝?唐朝。
唐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从贞观之治开始到安史之乱结束,就可以称为盛唐时期,盛唐时期最著名的人物有下面四位,一位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二位是唐高宗李治,第三个人物就是一代女皇武则天,第四个是武则天的孙子唐明皇,这四位皇帝共创了盛唐文明。

长:您愿意活在他们四位的哪一位的朝代?
赵:我愿意活在武则天朝代,而且我有条件的话还愿意给武则天当男崇(笑)。这有个来由:2002年西北大学百年校庆特邀我当代表;我讲完以后主持大会的韩教授说,你们知道吗?赵教授还有个绰号。大家说不知道。他说,叫做:武则天当代的男chong”,大家就笑了。不过我这个“chong”要改一个字,不是宠爱的宠,是推崇的崇。

长:武则天时期的长安是什么样的?
赵:要说具体的还得请教研究历史地理的,我只能概括描述一下。武则天时期她对长安还有很深的情结。长安城开始于汉代,但是分前后两个时期:隋朝以前的长安是汉长安城,是隋文帝下令重修长安城,当时叫大兴城,到618年改大兴城为长安城,这就是在大兴城的基础上建立的。但是当时只有宫城、皇城,没有外郭城。
    外郭城主要建造是唐高宗时期,明德门也是他修的,大明宫也是他修的。当时社会上传说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不孝,他为了改变这个形象,想给他老爸在高处修一个大明宫,在龙首塬上;唐太宗贞观八年开始修,但是修了一年没修成,贞观九年他父亲就死了。他老爸死了以后就停工,到了公元662年,唐高宗龙朔二年重修,龙朔三年,公元663年修成。
    大明宫的修成和定名和武则天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史书上明确记载,从公元66010月以后唐高宗因为有病——不是双目失明,可能是眼睛高度近视吧——越到后面越严重,因此病委托武皇后处理政务,指挥策划修建了大明宫,当时叫蓬莱宫,后来又叫含元宫。到长安元年,也就是公元70110月武则天重返长安,11月就下令改含元宫为大明宫,从公元701年农历11月一直到今天,就一直叫大明宫。所以武则天跟大明宫的建成和定名有很大的贡献。
     另外武则天和长安城著名的一座塔——大雁塔有关系。现在一般老百姓认为大雁塔是玄奘法师修的,不对。玄奘法师修的不错,砖表土心,随后就垮了;武则天在701703年重返大明宫期间发现这个塔倒了,下令皇宫贵族捐钱重修,修了七层高塔,现在我们看到西安市坐标式的建筑大雁塔,实际是武则天重修的。 
   所以武则天和长安城的建都有一系列关系,而且她来过陕西师大(笑),702年武则天到天坛祭祀天地,就在现在西安南郊陕西师范大学南操场东侧。祭祀天地,为酷吏们所制造的冤假错案做最后一次平反,而且下令百姓可以欢聚饮酒三天,庆祝她重返大明宫。所以她和长安城还有亲密的关系。
   武则天也是长安人,在长安长的,在长安当的才人,在长安生下几个儿子,在感业寺做尼姑,在长安当的昭仪、当的女皇,她跟长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到了晚年她还念念不忘返回长安,虽然她执政在洛阳,但她把她母亲也埋在了咸阳,她自己和唐高宗合葬了。
长:关于大明宫遗址公园的修建,您有什么样的建议和担忧?
赵:我把范围说小点。大明宫遗址建成以后,在宣传历史人物方面不要忘记唐高宗和武则天。这个我曾经发表过多次意见,大雁塔北广场有那么多诗人,那么多名人,但是只字没提唐高宗和武则天,我想这是不对的。
   大雁塔最初修的是唐高宗的功劳,唐高宗为了怀念他的母亲长孙皇后,修了大慈恩寺报答母亲的之恩,后来他又给玄奘法师建了大雁塔——唐高宗和玄奘法师关系非常密切;对大雁塔南广场北广场只字不提唐高宗,这不对。另外也没提武则天,为什么不提武则天呢?武则天重修大雁塔很有功劳,没有武则天就没有今天的大雁塔。
    所以重修大明宫应该强调唐高宗时期建成的,武则天参与策划的,这个要写上去,另外最后定名也是武则天。这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大明宫重修成以后唐高宗、唐睿宗、唐玄宗以及后代皇帝多次在大明宫执政,在这个时期最辉煌的政绩还是高、武;大明宫历史最辉煌的还是武则天最后两年,长安元年到长安三年这两年。

                     “
武则天的真实相貌没有下来,所以她的美你自己想象去吧
长:都说武则天是美女;她相貌究竟是什么样?传说洛阳的卢舍那大佛就是根据她的样子雕的,是真的吗?
赵:她的真实相貌没有下来,也没有当时的画像——据说有过画像后来失传了;现在能够说武则天相貌的有三点:第一是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像,因为卢舍那大佛像是武则天下令让贵族捐钱,她自己还捐了胭粉钱来修的,唐明皇时期重修了卢舍那大佛,发现有这个记载,但是这个记载没有写进正史里面去,但多数认为是真实的;第二个是武则天真容像,关于武则天像的真容,庙宇曾经很多,现在都毁坏了,现在只剩下两座:一个是比较真实的四川广元,还有武则天的老家山西的武则天庙里的武则天像,那个是明清时代仿造的;现在我们用的武则天像是明朝人画的;第三,有一句话,说太平公主长得像武则天,方额广颐,就是额头和下巴都宽宽的。可是方额广颐只是一部分;大眼睛?小眼睛?双眼皮?单眼皮?浓眉毛?什么都没有,所以武则天的美你自己想象去吧。
长:可能想象中的也许会更好。关于美女武则天的各种传说也很多。
赵:我新写的《话说武则天》,里面写了作为女儿的武则天、作为妻子的武则天,作为情人的武则天等。大家老爱看作为情人的武则天,就是她后来和几个男宠的关系;我觉得那并不是真爱,她最爱的是唐高宗,相亲相爱37年,最后给高宗立了一座述圣记碑,我认为是武则天为他们的爱情立下的一座永恒的纪念碑,述圣记碑可以比作长恨歌(笑),这个观点很新颖,这个观点怎么得出的?还是看了大量史料,《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写得很详细;绝不是武则天一步一步夺权篡权,而是唐高宗因病,一个是因病,第二是他信任武则天,武则天和他的政治观点一致,第三个是他四个儿子的原因。

长:不称职。
赵:老大比较称职,但是命短,得了肺结核死了;第二个锋芒外露,有一定才华,但是这个人作风不好,搞同性恋,父母亲很反感,加上他还有野心,想自己掌权,因此夫妻联手把他贬走了;老三是个窝囊废;老四是个老好人,不想掌权。在这样的情况下武则天才掌的权,不是夺权。

长:这个特别有意思:为什么民间传说里很多美女总被认为是祸水?您怎么看这背后的心态?
赵:这个和中国历史演变有关系,在中国历史演变过程中男女关系由较为平等到不平等。
简单地说,唐朝男女关系比较开放、比较平等。一个原因是受少数民族的影响,唐朝皇帝本身就有鲜卑族血统,李渊的母亲就是鲜卑族,所以从李渊开始,几代皇帝的血管里都滚动着鲜卑族血液,受鲜卑族影响。再一个受突厥族影响,突厥族当时在长安居民中最多,四品以上的朝官有将近一半是突厥人,这是史书有文献记载的。这两个民族婚俗文化,有两个字概括叫收继婚。说生动点:他老爸死了,老爸的小老婆都被他儿子承包了(笑),又嫁给他大儿子了;他哥哥死了,哥哥的小老婆又被他弟弟承包了……后人听起来会觉得乱七八糟的,想着不可思议。比如唐高宗和他爸的小老婆有关系,后来杨贵妃又跟她老公公在一起了,还成了经典的爱情故事(笑)。这是少数民族的风俗。
    再一个就是男女较为平等,而且唐朝人一嫁二嫁三嫁很平常,我有一本书叫《隋唐文化史》,那里就统计了公主二嫁三嫁的有多少,太平公主就是典型,《大明宫词》在这一点上不真实,我也看过《大明宫词》,好像里面讲太平公主没有子女;其实她有45个子女,她嫁给薛绍有子女,后来薛绍谋反死在监狱,最后嫁给她娘家侄子武承嗣,武承嗣没有艳福,刚要举行婚礼犯病了,又嫁给武攸暨。嫁给武攸暨以后又跟别人私通;这是受当时男女关系的影响。
另外当时地广人稀,唐朝最强盛的疆域最辽阔的是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简单说东面到辽东,最强盛的时候把平壤都占领了,西面到波斯湾,北面到漠北,南边到越南北部。这么辽阔的土地,武则天时期才3000多万人口,就相当于今天的陕西省;唐明皇在最繁盛时期也不过5000来万人口。所以妇女一嫁二嫁三嫁很平常,我翻了资料,武则天说的得很好听,不准天下有一个寡女,不准天下有一个旷夫,男子要结婚,死了老婆再找,你不找老婆就旷课了,浪费人力资源。为什么这样?人口太少了。
   在这种情况下男女较为平等,到后来变了,特别到北宋,北宋有个程朱理学,是把儒学中的男尊女卑思想发展到顶峰。观念变了,对武则天看法也变了。武则天的历史主要应该相信《旧唐书》。

长:历史是镜鉴”——您觉得武则天那个时代给后世最大的借鉴有哪几点?
赵:中国历史上能够出现武则天这一代女皇,在盛唐文明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贡献,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武则天为什么能够当上女皇?对后人有哪些启发?我认为有这么几点:第一,必须有一个男女较为平等这样一个氛围;第二,要学习借鉴武则天的用人,用人上她创造了比较好的用人机制,发现好的迅速提升,发现坏的立即贬走,这个还是很成功的。这是清朝考据学家赵翼考证的,《旧唐书》前半部分主要来自《唐国史实录》,这个考证被现代史学家普遍接受,我也在好多论文中强调这一点。 

        
赵:我看历史剧也和他想法差不多,比较真实的历史剧,我看一两集就能判断,刘威主演的《唐明皇》我认为比较真实,而且那个历史顾问叫李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和我是好朋友,我想他当历史顾问的历史剧不会和历史相差太远。
    还有刘晓庆主演的40集《武则天》,我看完了,那个历史顾问也是李斌成,大部分是真实的,当然也有不真实的。有一次我见到李斌成,不客气地问他,你历史顾问应该懂得,唐明皇逃跑带着杨贵妃,杨贵妃的马嵬坡应该是在当时长安的西边,现在的兴平县;那你怎么写的杨贵妃从河南初次入长安经过马嵬坡呢?这个方向错了,李斌成先生说:我和你看法一样,马嵬坡确实在长安西不在长安东,编剧说这样有戏,她死于马嵬坡,开始于马嵬坡,从剧情上讲更有戏,但马嵬坡的位置给颠倒了。
长:《大明宫词》呢?
赵:《大明宫词》艺术性比较强,我很爱看,但是对主角太平公主太不真实了,武则天四个儿子写得比较真实,我很欣赏。另外我欣赏它那个语言,有点像莎士比亚那种,一点中国古汉语的味道没有,诗意。语言不错,有的人物比较真实太平公主小的时候,周迅演得挺活泼,还有付彪演得也不错,山西话说得好。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话说秦腔

$
0
0
原文地址:话说秦腔作者:文化艺术报

话说秦腔

■ 边  江

三秦大地,兴盛秦腔,

西北各地,喜爱秦腔。

秦腔历史,源远流长,

远古歌舞,是其祖上。

发源天水,牧马地方,

渐兴秦都,盛于咸阳。

唱腔定型,当在大唐,

乾隆年间,鼎盛兴旺。

中国戏曲,古老秦腔,

二零零八,非遗上榜。

秦腔别名,谓梆子腔,

吐字标准,三原泾阳。

流传久远,地域宽广,

仔细划分,叫法多样。

关中东府,东路秦腔,

同州梆子,称老秦腔。

关中西府,西路秦腔,

西路梆子,西府秦腔。

西安周围,北路秦腔,

又称遏宫,即阿宫腔。

陕西省城,西安一方,

俗称乱弹,中路秦腔。

众多剧种,受益秦腔,

京剧形成,受其影响。

梆子剧种,鼻祖名望,

各种梆子,均受影响。

陕南汉中,汉调咣咣,

风格独特,源自秦腔。

传入四川,天府地方,

丰富融合,灯戏高腔。

秦腔角色,分工细详,

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十三大门,二十八项,

文武昆乱,各有所长。

唱念做打,特色鲜亮,

高雅艺术,雅俗共赏。

专业院团,百花齐放,

优秀演员,屡获大奖。

西安今有,著名剧场,

易俗剧社,世界名扬。

群众文化,走进广场,

参与者众,喜吼秦腔。

名伶票友,顿挫抑扬,

唱到兴处,满场鼓掌。

传统秦腔,难以尽详,

现存剧目,四千以上。

表演内容,教人善良,

淳朴敦厚,耿直爽朗。

秦腔唱腔,两大特长,

欢音苦音,板路彩腔。

欢音明快,喜悦昂扬,

唱到妙处,荡气回肠。

苦音悲愤,情真意长,

表现细腻,引人感伤。

戏曲故事,演义世相,

演员功力,各不相让。

有的缠绵,心旌荡漾,

有的豪放,慷概激昂。

有的凝重,词严意刚,

有的诙谐,轻松倜傥。

秦腔特色,特在吼唱,

酣畅淋漓,激越粗犷。

嬉笑怒骂,皆在台上,

观众情绪,随剧落涨。

秦腔唱词,文脉深长,

七言十字,无韵诗行。

结构讲究,耐人思量,

与之对应,曲调板腔。

音乐编排,规律性强,

由慢到快,渐慢终场。

秦腔乐器,分文武场,

板胡出头,引领全场。

板胡二胡,主导文场,

鼓锣铙钹,主导武场。

各路秦腔,脸谱异样,

扮相鲜明,美观大方。

展现性格,寓意明朗,

红忠黑直,粉奸神祥。

大本小戏,引人向上,

扶正祛邪,寓教于唱。

老年观众,喜爱秦腔,

后续人才,有待培养。

外行说戏,何如查网,

抛砖引玉,宣介秦腔。

中华文化,传统弘扬,

祝愿秦腔,世代传唱。

(2015年1月28日发表于《文化艺术报》)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大中华赋

$
0
0
原文地址:大中华赋作者:高高兴兴

                大  中  华  
    盘古开天,日出东方。昆仑巍巍,黄河泱泱。大化流行,万类咸章。巨龙腾空,彩凤飞翔。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山顶洞中燃起不灭之火,半坡村里传出歌声嘹亮。爰有人类,即有中华。何为中华?中正而光大之谓也!天本不倾,女娲补天天增彩;地实有洪,大禹治水水向东。三皇五帝事虽渺,尧天舜日犹可征。诸祖争雄无是非,万代子孙宗炎黄。吾先民勤奋,艺植百谷,揉木为耒(lei,古代一种农具,状似木叉),结绳为网,以佃以渔,上栋下宇待风雨;吾先民英武,搏击猛兽,服牛乘马,披荆斩棘,跋山涉水,烈风雷雨而弗迷。尤赞我先民之聪慧: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创立文字,惊天地而泣鬼神!想我中华五千年灿烂之文明,端赖神奇文字传承之伟功!

    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朝代有更替,长江后浪推前浪;期求无所变,富民强国大同梦!商汤革命,已知民听即天听;周虽旧邦,更感维新事方成。周公吐哺,制礼作乐,中华千秋存法统。五霸七雄各有志,风云激荡,尽显英雄真本色;司马大法孙武谋,以战止战,自古攻城非上策。始皇称帝,一统四海,车同轨,书同文,置郡县,万里长城今犹在。楚汉相争,高祖开业四百载,霸王豪情冲云霄。文景之治,仓满钱朽;武帝雄略,开疆拓土。魏晋虽纷乱,开发江南,民族融合,体悟人生,华夏亦添新景致;隋祚(zuo,君主的位置)虽短促,开科取士,兴建义仓,名桥遗世,京杭运河荡清波。夫惟吾大唐兮,更堪自豪:贞观日月千般好,天宝风物最迷人。遣唐使曾塞道路,他国丝竹随处闻。噫!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何止弯弓射大雕:铁骑曾飙华夏风,健儿几望域外月。大哉朱棣,伟哉郑和:宝船七下西洋,惊涛巨浪不为阻;嘉会数十友邦,只将仁爱布四方。康乾亦盛世兮,人丁兴旺,生活殷实,五十民族欣同庆;九州一体,疆土再固,台湾宝岛入版图。

    吾大中华文化灿烂兮,日月同光。文言表万象,水性虚而沦漪结;华章载大道,木体实而花萼振。《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洪荒之纪即有典;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千古之道有心传。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作《春秋》,创儒学,为民立极,天叫孔子集大成;倡仁爱,讲孝悌,肃纲常,贵中和,传六艺,杏坛春暖,仲尼秉烛照万年。老聃亦睿智矣!参透天地,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知足常乐,教吾人生无烦扰;墨翟亦伟大矣!兼爱非攻,兴利除害,摩顶放踵,扶危济困,舍己为人身作范。尚有名家、法家、阴阳家,诸子百家齐争鸣。司马迁撰著《史记》,有本纪,有世家,有列传,通古今之变,终成史家之绝唱;中华历朝重修史,有《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凡二十五史,博古通今何皇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三百篇已开诗韵;《离骚》、《九歌》,屈子行吟,后来大赋皆有源。李太白豪放而浪漫,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杜子美宏伟而奇绝,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苏东坡词亦妙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清照不让须眉,吟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文章千古事,韩昌黎著《原道》、《师说》,雄文起八代之衰;得失寸心知,范仲淹赋《岳阳楼记》,后天下之乐而乐。夫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个个如椽通天之手笔;《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皆是千古不朽之名著。吾中华灿烂之文化实乃不可尽叙,犹有书法和绘画,亦足以聚天地之灵,而表人间之情耶!

     宇宙只分阴阳,万物归类金木水火土,大智弥纶天地之道;八卦鉴往知来,推演全靠天干地支,高妙与鬼神合其德。辰宿列张,星分二十八野,先民人人知天文;观象授时,节有二十四气,历法领先两千年。河图洛书,九九归一,参伍其变,华夏术数通幽冥;商功均输,勾股方程,祖氏圆率,《九章算术》可测天。四季分明,风调雨顺,家盼六畜兴旺,国庆五谷丰登,吾邦从来重农桑;修都江堰,创区田法,贾氏《齐民要术》、光启《农政全书》,汗水换来大有年。山山有宝藏,代代出大匠,烈火熔化金银铜铁锡;铸司母戊鼎,炼绕指精钢,世传吴王金戈越王剑。尧舜即善陶,陶瓷本一源,唐有三彩,宋有青红,景德镇瓷扬天下;如冰且似玉,千峰翠色来,既为日用,又足鉴赏,竟将瓷器代中华。吾族善营造,西周即讲明堂,左盘青龙,右踞白虎,藏风得水宜人居;构琼楼玉宇,建亭榭台阁,雕梁画栋,勾心斗角,庭院深深深几许。岐黄传寿道,《黄帝内经》、《伤寒杂论》、《本草纲目》,药散针砭除魔障;阴阳与虚实,望闻问切,扶正祛邪,温补清泄,中华医术可回春。吾中华儿女最堪骄傲者,乃四大发明,亦予人类四大贡献也!司南永指南,尘沙扑面知所趋;纸香传万国,文明之风吹新花;火药虽烈不为暴,只向天边生彩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华夏探得至道,一个“中”字协万理;神州获有大宝,一个“和”字生万机。人与天合,阳光雨露春常在;人与人合,四海之内皆兄弟;人与己合,淡定从容心安泰。仁者爱人,惟仁可依,仁是大情,故可杀身以成仁;义者宜也,惟义可就,义乃至公,故可舍生以取义。天地间本有正气,我族养之成浩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苏武牧羊,历千辛万苦,凛然持节十九载;天祥忠义,甘血染黄沙,留取丹心照汗青。惜身恋家必爱国,高莫过父母之邦,与国荣辱,苟利国家生死以;爱国必重大一统,最盼遐迩一体,为固金瓯,岂因利害避趋之。乌鸦尚能反哺,教化从来重孝道,事亲在敬,寸草难报三春晖;人非生而知之,唯有师者可解惑,程门立雪,一日之师终生恩。养心莫大于诚,诚信百善出,一诺千金,俯仰无愧,中华做人有标准;察人可观其友,交友贵相知,管仲鲍叔,子期伯牙,高山流水颂友情。天地有大美不言,华夏向往真善美,松柏喻骨,梅兰比质,冰玉拟态,直叫清凉漫世界;夫妇乃人伦之始,爱情为情中之巅,举案齐眉,梁祝化蝶,白蛇传说,竟使山河动颜色!

    日月有明暗,国运有盛衰。九州之外尚有九州,一国之外尚有万国。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西风欧雨的吹打,动摇着巍巍的秦宫汉阙。泱泱东方大国,竟置于岌岌可危之地: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风雨如磐,山河破碎: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噫!吾五千年文明大国岂可一蹶不振,巨躯虽弱胆魄在;吾高贵的炎黄子孙哪堪久居人下,飞龙在天待时机。《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睡狮睁眼看世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师夷长技以制夷。金田起义,义和团灭洋,从来民心可依仗;虎门销烟,三元里抗英,百年奋争序幕开。公车上书,痛陈国是,三千举子同振挽;康梁变法,百日维新,嗣同之血没白流。孙中山立志救国,首倡振兴中华,创同盟会,辛亥革命功勋著;奔走国事三十年,历数十次起义,愈挫愈奋,千年帝制终推倒。五四运动,思想新潮涌,大钊、独秀鼓新说,救国救民,科学民主可作舟;志士仁人,探索千条路,九天之雷接地火,水到渠成,马列主义传中国。中国共产党诞生,镰刀斧子昭日月,毛泽东周恩来等皆天降之才,天下归心,一代英杰风云会;要实现大同理想,宗旨为人民服务,志坚可跋山涉水二万五千里,星火燎原,华夏从此纪新元。秋收暴动,南昌八一起义,为有牺牲多壮志;土地革命,建苏维埃政权,敢教日月换新天。国事本艰难,东邻乘机,铁骑踏圣土,钢刀杀同胞,弹丸之国欲灭华夏,世上真有蛇吞象,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国共再合作,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普天之下同抗战,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外患已除,中国向何方,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人心有向背,历史自抉择,钟山风雨送斜阳;解放战争,伟大的战争,淮海、辽沈、平津决胜负,工农得翻身,人民当主人,雄鸡一唱天下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春满人间世,日照大旗红。

    新的中国,万象更新,激情岁月,人人扬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家园;百废待兴,宏图大展,宪法出世,一五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万隆会议,求同存异,红色中国巍然立。国虽不富,志气当先,犹研制两弹一星,蘑菇云曾惊世界;吾不好战,亦不可犯,志愿军过鸭绿江,抗美援朝壮国威!长江大桥,大庆油田,解放汽车,万吨压机,合胰岛素,要建立自己工业基础,领袖纵论十大关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繁荣发展文学艺术,为现实服务是旨归。建国十七载,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小眚不掩大德,祖国在发展,人民在前进,民族复兴奠根基。急于求成,好大喜功,继续革命,斗争是纲,白玉有瑕伟人有误;城狐社鼠,大奸似忠,兴风作浪,蛊惑人心,文革动乱终酿成。十年动乱,十年灾难,祸国殃民,沉重教训永记取;万劫不毁,浴火重生,鲲鹏再起,党心民心不可摧。痛定思痛,百慧乃生。邓小平顺天应人,破两个凡是,辨真理标准,正本清源,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总设计师绘蓝图,对外开放,内兴改革,联产承包,减政放权,企业自主,划分特区,经济建设为中心。恢复高考,已断文脉又续起;科教优先,巨龙重插垂天翼;依法治国,行止奖惩皆有序。改革开放三十年,一万个日日夜夜,天天演绎春天的故事,时时创造人间奇迹,五千年文明积淀瞬间绽放,三百载落伍一朝赶齐,综合国力已不可小觑;改革开放三十年,一座座城市崛起,千千万万个厂房林立,无数俊才走出国门,滚滚外资济我所需,粮棉堆积物质尽有,亿万同胞充满欢歌笑语。妙策一国两制,港澳顺利回归,紫荆莲花簇牡丹,香江濠江映红旗。北京奥运会,精彩绝伦,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东西方文明再次交汇,人类圣火更加明亮。嫦娥飞天美如画,神舟数度访吴刚,惊喜岂止千家泪,斟满桂花荐轩辕。汶川大地震,是天灾,是国殇,军民众志成城,大爱相互扶将,厄难使人心更齐,烈火锻炼脊梁。三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年见证辉煌。三十年最大的变化,是国民的精神,是家家户户的富裕安康,是一张张笑脸灿若朝阳。农民造免交农赋鼎,铸就的是万民的心愿,铭刻的是时代的荣光。民族的伟大复兴,靠的是共产党的英明领导,靠的是特色之路大道康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发扬,真理的光芒始终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人人盼富强,代代盼富强,中华民族迎来了复兴的曙光;五岳在欢唱,江河在欢唱,中华民族迎来了复兴的曙光。可以告慰于皇天后土,可以告慰于列祖列宗,龙凤的传人必将骄傲于天下,神州福地必将为世界所景仰!科学发展观合千古之道,天地人和福禄绵长。东方智慧将灌溉万有,大同世界亦可期可望!当此之世,抚今追昔,展望未来,感慨万千!一人唱之,万人和之: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117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