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南无三藏玄奘大遍觉祖师
Viewing all 117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转载]贾平凹谈新作:没有细节一切等于零(据《工人日报》)

$
0
0



  近几年,贾平凹几乎是每隔一两年就有一部重要的著作出版:《秦腔》(2005年)、《高兴》(2007年)、《古炉》(2011年)、《带灯》(2013年),还不包括《天气》、《定西笔记》等散文新作和不同版本的选集。2014年底,贾平凹又拿出了新长篇《老生》。小说的故事发生在陕西南部的山村里,以一个在葬礼上唱丧歌的唱师作为回忆的讲述者,分四个故事,从20世纪初一直讲到今天,时间跨度大致是100年,被评论家认为是作家首次借用民间写史的方式创作长篇小说。

  贾平凹的创作力何以如此旺盛?

  在评论家陈思和看来,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一批作家在近十几年达到创作的辉煌时段,他们像是比赛,不停地拿出自己最有分量、最有实力也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而贾平凹的创作道路更为显眼,十多年来,他的每一部小说都是有分量的。按陈思和以往的经验,一个作家大概十年沉淀出一部最好的作品,这其间相对来说是积累性的作品。贾平凹过去的创作也有这样的特点,《废都》之后他写过很多小说都属于积累性的。但新世纪以后,贾平凹的作品几乎每一部都换了一个新角度,无论在叙事还是对生活的认知都有不断的变化,而且这个变化都在同一水平线上,每次都能给文学创作带来新意。

  如何解读“老生”

  “老生”可以理解成一个人活得很久,或是借用戏曲里的一个角色,也可以当作是老生常谈,贾平凹在书中的后记里提出了这几种解释,为了读者不因执著于某一种解读而使思维受到局限。仔细读还可以发现,每一个故事里的人物,总会有一个人的名字里有“老”,也总会有一个人名字里有“生”,他说这一方面是为了应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不必陷在“老生”这两个字所表达出的任何一层意义里。贾平凹说:“这就像是一年的四季,有春天就有冬天,如果说有老生写作这个概念,那至少是秋天以后了。春天的东西都在成长,因此柔软,而老的就是僵硬的了。很多事情在经历看透之后就不需要一惊一乍,不需要花言巧语了,有啥就说啥,很简单。作家到了一定的年龄,或者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都有‘包浆’了。要不就是唠唠叨叨,要么就是没话,很直白。”

  如他所说,《老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物、与社会的关系,错综复杂,他都老老实实地呈现。读《老生》像读神话故事。《古炉》里那个善良纯朴又古怪精灵的狗尿苔还在脑子晃着,《老生》里又走来了墓生。很多人以为,《老生》中引用了《山海经》原文,与故事之间是油水不融的关系。我却觉得,《山海经》和《老生》的思维是贯通的;如果说《老生》是小说纵向地写百年中国,那么《山海经》横向的铺展则使作品境界无限扩大。

  不能让所有人看到你想要表现的所有方面

  我们都认为《山海经》是神话,可是贾平凹觉得,那是真实的,是神在说话。这大概是他将《山海经》直接植入《老生》的原因之一。以《山海经》原文的四个片段来作为小说四个故事的开始,在阅读中很容易使人感觉是“两张皮贴不到一起”。对此,贾平凹的解释是:“作品分从哪个层次来看。不能让所有人看到你想要表现的所有方面。有人看故事,有人看人物,有人看写法,有人看热闹。看法不一样。所以有人说,《老生》里面的《山海经》看不懂。我说看不懂不看就对了,我小时候看《红楼梦》也不看诗词。”

  他说,之所以一定要有《山海经》,是想要在思维和观念上给读者渗透一种东西,同时在写法和结构上起到一定作用,对人物的叙事角度都能起到一种作用。“一是可以溯源,溯中国人思维的源,溯中国山水的源,从而鸟瞰这古老美好又伤痕累累的土地。二是小说结构的需要。我想引导读者去思考,有所思考了,就不至于觉得突兀。阅读有各种阅读法,不能只看到一个精巧的故事。散漫些读,可以思量更多的东西。我在《山海经》原文引用后也有老师给学生的解疑文字,就是文字外思考的东西。”

  效法自然写世界的复杂性

  《老生》的历史背景非常含糊。正如《水浒传》是写元代还是宋代不那么清晰,也如《金瓶梅》没有交待到底写的什么地方。而且贾平凹的作品总是人物众多(《带灯》除外),却又没有明晰的主人公。贾平凹从不主张完全写一个人,而是喜欢写群体人。“《红楼梦》谁是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生活中谁是主角?没有主角。”

  过去读小说,作家在小说中更多地充当“导游”:这里是村支书家,这里是村长家,村长老婆叫啥,家里几头牛;而贾平凹的小说里百十人出场,他不作任何交待。他说,《秦腔》以后自己就这么个写法,是效法自然的写法。“我常举一个例子:从小在村里长大,求学或者工作后再回老家去,你可以从任何地方进到这个村子,可以从大村口,也可以从其他路径。从胡同里认识第一个人,知道她是张三的姊妹,知道哪头牛是谁家的。你了然于胸,别人在你写以后就分辨得出了。”

  无论以怎样的路径,贾平凹从不忽视细节。在他看来,没有细节一切就等于零、一切归于零。“细节的观察就是在世界的复杂性中,既要有造物主的眼光,又要有芸芸众生的眼光,你才能观察到人的独特性。现在没有人不会编故事。你可以坐在房子里随便编故事,如果你有细节,你的故事再编,别人都说是真实的。如果你没有细节,哪怕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别人也都说你是胡编造的,这就是生活气息。”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读贾平凹散文集《天气》有感:大情怀 大智慧

$
0
0

山东济宁天气预报: 2011年3月某日,我收到了厚厚一大包邮件。一看那粗重厚朴的笔迹,便知是盼望的稿子到了——贾平凹自选自编的新散文集《天气》原稿。真是意外的惊喜,虽然一向知道贾平凹写作不用电脑,但一般是会请人打字的吧?谁知竟然就把手写稿件复印了寄来。

  说起来,编作家手写稿的稿件,比之电子文件,自是多了一些工作量,光录入后的校对工作,就花了大量时间,且很考验认字功夫。但是直接面对作家的手写体,上面还有勾勾画画的修改痕迹,也真是久违的一种编辑感受。

  贾平凹的文字,一遍遍地看,一遍遍觉得好。看着不事雕琢,家常话一般,但是意味深厚又情趣盎然。我编着,常会停下一会儿,体会或者回味一下看过的文字。贾平凹到底是个有大情怀的作家,即使在散文中也处处可见,可感。比如《从棣花到西安》《六棵树》《一块土地》《定西笔记》《说棣花》等文,都体现着他对家乡、对中国西北的那块厚土、对土地和农民的切身入骨的爱。爱之深痛之切,为土地被糟践、农民被剥夺,他沉痛而又无奈,于是笔下每每苍凉。贾平凹又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作家,他的《写给母亲》一文,我读一遍感动一回,再读还是感动落泪。

  在每一部长篇完稿之后,贾平凹便出行,到处走走看看。是写长篇劳作后的休息,又是为下一部新作品在作准备。他要看到真实的民间、真实的底层生活,一路行走,一路思索,落纸成文,成为《天气》中最重要的部分。还有一些日常不经意中写就的短文,体现着贾平凹的生活状态和情趣,那是平实又亲切、古朴又充满灵性的。

  关于这部散文集,贾平凹在序中说:“小说可能藏拙,散文却会暴露一切,包括作者的世界观、文学观、思维定式和文字的综合修养。我以前研读别人的小说,总要读他小说之外的文章,希望从中寻到一些关于他的规律性东西,我现在编《天气》,又这么说,我把我的衣服就撕了。”又说,“以现在的年龄,如果让我评估我的散文,虽不悔其少作,但我满意我中年以后的作品。年轻时好冲动,又唯美,见什么都想写,又讲究技法,而年龄大了,阅历多了,激情是少了,但所写的都是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真正体悟的东西,它没有了那么多的抒情和优美,它拉拉杂杂,混混沌沌,有话则长,无话则止,看似全没技法,而骨子里还是蛮有尽数的。”

  没有技法的散文,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了。

  《天气》出版后,反响甚好,《人民日报》登载过胡竹峰的一篇评论,题为《铜绿斑斑,大象缓步》。文章写道:“《天气》所录者,叙事写情谈理,没有花架子,点到为止,如镜照人,其形态自现,又如古琴之音,缓缓而发……贾平凹下笔成文,长短自有定数,不求奇巧精工,但奇巧精工自来。”所论甚当。

  最后还是借用贾平凹的话:“读散文最重要的是读情怀和智慧,而大情怀是朴素的,大智慧是日常的。”山东济宁天气预报: http://www.xaoyo.com/jining-30/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贾平凹谈语言

$
0
0
原文地址:贾平凹谈语言作者:侯发山
什么人说什么话,有什么样的精神世界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学语言。有人心里狠毒,写出的文字就阴冷。有人正在恋爱期,文字就灿烂。有人才气大,有人才气小,大才的文字如大山莽岭,小才的写得老实,讲究章法的是小盆景。大河从来不讲章法。
  我来讲讲文学语言。
  我不会正规讲课,无法把握时间。另一点,我的观点只代表我,对于文学语言的认识只是我在写作中的体会。所以,讲课期间希望大家用心领悟。如果有过写作实践的,可能听起来理解快,没有写作实践的,那就在以后阅读作品时参照我的认识去阅读。
  语言是什么?有些教科书上或许会有许多定义,其实,每个人会说话就掌握了文学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不同,而文学语言却是和口头语言一致的。但是,不是说你会说话你就能写出好的文学语言。有人说话有意思,有人说话没意思,这便是你说的话能否表达你要说的内容,能否表达得生动,能否表达得好听。即准确性、形象性、音乐性。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巧,就是准确、形象、音乐。要达到巧,达到好的文学语言,除了个人天赋外,里边仍有许多后天要认识的东西。今天我讲的,就是这些认识问题。
  一、一句话,好的语言是什么?即能准确表达出人与物的情绪的就是好的文学语言。怎样准确表达出情绪呢?这就是搭配。汉文字大概有四千多个,四千个字由你搭配。
  搭配是一种实用。好的语言都是实用的。世上任何东西都是实用的,为实用而存在。美就产生于实用中。熊掌的雄壮之美来自它捕食,马腿的健美来自它奔跑。语言美来自能表达情绪。举例,鲁迅的一句话:“窗外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大家公认是好语言,因为表达了情绪。什么情绪?一种寂寞、无聊、苦闷、无奈的情绪。巴金有一篇散文《坚强战士》,写一个战士负伤后爬回自己阵地的故事。爬了七天七夜。全部是短句子,全部用句号。(注意,标点符号是文学语言的一部分,它在搭配过程中起着极大作用。)这样写着:“他抬起头来,天边有了星星。他抬了一下右手。他又蹬了一下左腿。他向前爬了一下。”(大致如此)这样的短句和句号,表达了他当时负伤的严重和爬动的艰难。
  这些语言,没有华丽之词,都是口语,文字的搭配传达出了情绪。
  二、具体谈如何搭配。
  要有质感。树皮是树皮的感觉,丝绸是丝绸的感觉。这种感觉在视觉上要舒服。往往有些字搭配在一起,看着舒服,有的看着别扭。还有听觉。要听起来舒服。看着和听着舒服的语言常常就是人说的“这语言有味道”。味道是中国人对一种东西的肯定,就是有了独特的东西能引起注意。(实际上好的文学作品就是掌握个味儿。)在搭配时,你首先要把握表达情绪,然后再注意所选用的文字和词句,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有些文字就存在质感,你不能把一堆太轻的字用在一起,也不能把一堆太重的字用在一起。再是要搭配出节奏。这些都是很玄的事,无法用语言在这里讲出,需要自己去体会。我当年研究它时,我是从音乐开始的,有些歌好听,怎么就好听了?我不识音谱,用一种笨办法,就是我找画图纸把音谱标出来看线条变化,分析好听的原因。分析怎么搭配高低、快慢、急缓、强弱。发现,快了肯定后边就慢,前边节奏急促后边肯定节奏长缓。寻它的一般规律,再寻它的独特规律。在节奏上,要爆发力和控制力,有跳荡式,舒缓式,有戛然而止,有余音袅袅。世上任何事情都包含了阴阳,月有阴晴圆缺,四季有春夏秋冬,人有喜怒哀乐。我们看每一个汉字,它的笔画都有呼应,知道笔画呼应的人书法就写得好,能写出趣味来。学画画素描,如画树,要看出每一个枝的对应关系,把它们看成有生命、有感情的东西,你就知道怎么把一棵树画得生动了。
  上边谈搭配,我只大概讲讲方法,具体要个人自己去体会。体会得好还是不好,有个人天赋才情问题,也有个人后天修养问题。
  为什么说后天修养问题?什么人说什么话,有什么样的精神世界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学语言。有人心里狠毒,写出的文字就阴冷。有人正在恋爱期,文字就灿烂。有人才气大,有人才气小,大才的文字如大山莽岭,小才的写得老实,讲究章法的是小盆景。大河从来不讲章法。黄河九曲十八弯,毫无章法,小河遵从规范,因为是小河。所有的名牌服装都是简略,没有那些小装饰,但做工特别精细。大人物特别小心。上海人的小处细致才产生了大上海。在一群人中,你往往能看出谁是大聪明,谁是小聪明,小聪明反应都快,撵着说话,但说得刻薄轻佻,大聪明一般不说话,说了一句就顶一句。兔子永远是机警的,老虎总是慵懒。
  另一点,语言与身体有关。文学语言是口语的转换,患哮喘的人肯定说不了长话,语言节奏实际上是气息节奏。最好的节奏就是正常人的呼吸平衡。在书法上,你如果练《石门铭》,肯定长寿,因为它笔画舒缓,能血脉畅通。有些人写字,你一看,就知道书法人心脏或呼吸道有病。从这里又谈到标点符号,所谓标点符号就是气息调解,有人不明白这道理,乱用标点符号,或模仿别人长句子或短句子,刻意模仿,你读起来非常难受,楼梯阶是以人的一般步子跨度来定的,如果你不是急着上楼或是病人慢慢地下楼,你把梯阶扩大或缩小,正常人走起来都不舒服。
  三、运用闲话。
  什么是闲话?就是把要说的人和事已经交代了,还再说一两句的那部分就是闲话。有些人不说。说的人,会说的人,这里就表现了才情,这里就促成了他的风格。这一点非常重要。凡是文体作家,有风格的作家,或者说艺术性高的作家都是这样。比如沈从文,他的作品到处都是如此。我这里不再举例了,他的书,你翻翻,顺这个思路看,就明白。
  怎样用闲话?它需要想象力。想象力在文学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文学,换一种说法即虚构性写作,得明白掌握两点,一是会讲故事,二是会用细节,故事就是好的情节,情节可以任意编排,细节却必须真实了再真实,有了真实细节,再离奇的故事都有人信,没有细节,再真实发生的故事写出来人都不信。如果你的细节真实而具有典型性,你的作品就是不朽的作品。鲁迅的小说好在哪里?好在他有典型的细节。如血馒头的细节,如阿Q临死画圆圈的细节。想象力在你讲故事的时候需要,在语言运用上也需要,你没有想象力,就写不了闲话。人说某某才华横溢,指的是闲话,因为水盛满了杯子,还往出溢,溢的就是那些闲话。张爱玲的作品往往是交代完人与事后要说许多闲话,这些闲话从另一个角度来补充前边的话,像是在湖面上打水漂,一个水漂一个水漂闪现过去。
  四、使用最节省的话。
  语言要让人记住,要让人眼前一亮,是因为你说得特别准确,一下子说到人与事的骨头上,或者你有什么比喻,用最平常的话说出了一个道理。但在叙述语言中,你得用最短的话把事情说清。炼字,这是古人的讲究。著名的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僧敲月下门”。炼字的目的是增加动感,有现场感,所以都在动词上炼。如杜甫“牵衣顿足拦道哭”七字中四个动词,平时说文字的硬度、张力,指的就是会用动词。常说的文字的顽劲,皮劲,指的就是会说闲话。
  五、还原成语。
  用形容词,这是给初学人用的。它的起源是面对了众多的形象一时说不清而概括了的词,但文学作品它需要形象而不是概括,你就得还原成语。作家的工作是把牛肉罐头还原成牛。如万紫千红,你要写出一万个怎么个紫一千个怎么个红。在文学作品中你运用成语多了,就是学生腔,因为小学生和中学生使用成语字典。会还原的人,不但还原成语,还善于还原所有的词。有的词的本义在使用中失去了本义,你一还原,就新鲜生动了。如发生,就是发了、展了、生了,现在人说发生,常说:发生了事故。我写了“三月去山东,春正发生”。如团结,我写“屋檐下有蜂团结”。如糟糕,我写了“冬天里,土疙瘩冻得糟糕”。
  六、向古典和民间学习。这道理简单,我不多说。向民间学什么,当然,民间有许多十分好的语言,得留意。如一个人讲:风刮得像刀子。再一点,采集民间土语。陕西民间散落了上古语言,沦为土语,认真总结这些土语,你就会许多可用的词汇,如“避”、“寡”、“携”、“欢实”、“泼烦”、“受活”等等。
  七、语言严格讲,讲究是无穷尽的。在结构上、节奏上、感觉上变化莫测,我以上谈的数点,还仅仅局限于中国古典和现代文学范畴中。自新时期文学以来,大量的外国现代文学进来,又使我们开阔了眼界。虽然中西文化背景不同,语感不同,有些不能硬模仿,如整段没标点的,如特别长的句子节奏和过分短促的节奏,但这些可以开通我们思维,有的仍可以借鉴。尤其如一些叙述语言,如一些标点符号的运用,如一些节奏的变化,如一些在一句文字里或一句话中角色的转变,时空的转变。
  如美国小说《在中部地区的深处》:
  ①“狄克先生,帮我个忙。”
  ②“德斯蒙德太太在敲门,你会想她在轻轻地敲门,可实际上她是在捶门。她给我带了一根黄瓜。我相信她认为我是个女人。进来,德斯蒙德太太,谢谢你,和我做伴,天气不错,喝茶吧。我会把黄瓜切片,弄碎,加上奶油,做午餐,每片黄瓜就像我一样单薄。”
  外国有意识流。中国人模仿,成了心理平面活动。但你读乔伊斯《尤利西斯》,则是另外的境界。如对话。如果中国人写,是:“你吃了?”“吃了。”“吃的什么?”“饺子。”《尤利西斯》是:“你吃了?”问的时候看见了被问者身后的窗子,窗子上有一盆花。对方说:“吃了。”窗子外一个小孩走过,小孩是某某的儿子,某某是个酒鬼,对方说:“饺子。”想起上次他在某饭店吃饺子的事。他是把他目光看到的,听到的,联想的都写出来。写得十分混沌。
  说到混沌。作品要写得混沌,不是文字的混沌,是含义的混沌。越是平白如话的文字而能表现混沌的意象,作品反倒维度更大。现代文学作品要有现代意识,现代意识是人类意识,现代文学的核心和灵魂是求变和创新,这一点,是另一个话题,留到以后去讲。我现在大致讲完了今天要讲的内容,最后,我还是回到混沌上来,我将我写在书房里的一句话写在这里:“我是混沌雕不得,风号大树中天立。”这里的混沌,是《山海经》上讲的混沌,说混沌是个生命,没七窍,有人要凿七窍,凿了七天,到第七天,混沌有了七窍,混沌却死了。风吹树,是小树它就折了,是大树,大树仍是立着。
  文学语言是一个迷宫,正因为是迷宫,才让我们产生追究它的兴趣。希望大家在写作时自己体会,在阅读时自己体会。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贾平凹《老生》后记

$
0
0

《老生》后记

 


年轻的时候,欢得像只野兔,为了觅食去跑,为了逃生去跑,不为觅食和逃生也去跑,不知疲倦。到了六十岁后身就沉了,爬山爬到一半,看见路边的石壁上写有“歇着”,一屁股坐下来就歇,歇着了当然要吃根纸烟。
女儿一直是反对我吃烟的,说:你怎么越老烟越勤了呢?!
我是吃过四十年的烟啊,加起来可能是烧了个麦草垛。以前的理由,上古人要保存火种,保存火种是部落里最可信赖者,如果吃烟是保存火种的另一形式,那我就是有责任心的人么。现在我是老了,人老多回忆往事,而往事如行车的路边树,树是闪过去了,但树还在,它需在烟的弥漫中才依稀可见呀。
这一本《老生》,就是烟熏出来的,熏出了闪过去的其中的几棵树。
在我的户口本上,写着生于陕西丹凤县的棣花镇东街村,其实我是生在距东街村二十五里外的金盆村。金盆村大,1952年驻扎了解放军一个团,这是由陕南游击队刚刚整编的部队,团长是我的姨父,团部就设在村中一户李姓地主的大院里。是姨把她的挺着大肚子的妹妹接去也住在团部,十几天后,天降大雨我就降生了。那时候,棣花镇正轰轰烈烈闹土改,我家分到了好多土地,我的伯父是积极分子,被镇政府招去做了干部。所以在我的幼年,听得最多的故事,一是关于陕南游击队的,二是关于土改的。到了十三岁,我刚从小学毕业到十五里外去上初中,“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只好辍学务农,棣花镇人分成两派,两派都在造反,两派又都相互攻击,我目睹了什么是革命和革命的文斗武斗。后来,当教师的父亲被定为历史反革命分子而我就是黑五类子弟,知道了世态炎凉,更经历了农民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如何整肃、改造、统一着思想和行为。再后来,我以偶然的机会到了西安,又在西安生活工作和写作,十几年里高高山上站过,也深深谷底行过。又后来是改革开放了,史无前例,天翻地覆,我就在其中扑腾着,扑腾着成了老汉。
这就是我曾经的历史,也是我六十年来的命运。我常常想,我怎么就是这样的历史和命运呢?当我从一个山头去到另一个山头,身后都是有着一条路的,但站在了太阳底下,回望命运,能看到的是我脚下的阴影,看不到的是我从哪儿来的又怎么是那样地来的,或许阴影是我的尾巴,它像扫帚一样我一走过就扫去痕迹,命运是一条无影的路吧,那么,不管是现实的路还是无影的路,那都是路,我疑惑的是,路是我走出来的?我是从路上走过来的?
三年前的春节,我回了一趟棣花镇,除夕夜里到祖坟上点灯。这是故乡重要的风俗,如果谁家的祖坟上没有点灯,那就是这家绝户了。我跪在坟头,四周都是黑暗,点上了蜡烛,黑暗更浓,整个世界仿佛只是那一粒烛焰,但爷爷奶奶的容貌,父亲和母亲的形象是那样的清晰!我们一直在诅咒着黑夜,以为它什么都看不见,原来昔人往事全完整无缺地在那里,我们只是没有兽的眼罢了。也就在那时,我突然还有了一个觉悟:常言生有时死有地,其实生死是一个地方。人应该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一股气,从什么地方冒出来活人,死后再从什么地方遁去而成坟。一般的情况都是从哪里出来就生着活着在哪里的附近,也有特别的,生于此地而死于彼地或生于彼地而死于此地,那便是从彼地冒出的气,飘荡到此地投生,或此地冒出的气飘荡于彼地投生。我家的祖坟在离村子不远的牛头坡上,牛头坡上到处都是坟,村子家家祖坟都在那里,这就是说,我的祖辈,我的故乡人,全是从牛头坡上不断冒出的气又不断地被吸收进去。牛头坡是一个什么样的穴位呀,冒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气,清的,浊的,祥瑞的,恶煞的,竟一茬一茬的活人闹出了那么多声响和色彩的世事?!
从棣花镇返回了西安,我很长时间里沉默寡言,常常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整晌整晌什么都不做,只是吃烟。在灰腾腾的烟雾里,记忆我所知道的百多十年,时代风云激荡,社会几经转型,战争,动乱,灾荒,革命,运动,改革,在为了活得温饱,活得安生,活出人样,我的爷爷做了什么,我的父亲做了什么,故乡人都做了什么,我和我的儿孙又做了什么,哪些是荣光体面,哪些是龌龊罪过?太多的变数呵,沧海桑田,沉浮无定,有许许多多的事一闭眼就想起,有许许多多的事总不愿去想,有许许多多的事常在讲,有许许多多的事总不愿去讲。能想的能讲的已差不多都写在了我以往的书里,而不愿想不愿讲的,到我年龄花甲了,却怎能不想不讲啊?!
这也就是我写《老生》的初衷。
写起了《老生》,我只说一切都会得心应手,没料到却异常滞涩,曾三次中断,难以为继。苦恼的仍是历史如何归于文学,叙述又如何在文字间布满空隙,让它有弹性和散发气味。这期间,我又反复读《山海经》,《山海经》是我近几年喜欢读的一本书,它写尽着地理,一座山一座山地写,一条水一条水地写,写各方山水里的飞禽走兽树木花草,却写出了整个中国。《山海经》里那些山水还在,上古时间有那么多的怪兽怪鸟怪鱼怪树,现在仍有着那么多的飞禽走兽鱼虫花木让我们惊奇。《山海经》里有诸多的神话,那是神的年代,或许那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而现在我们的故事,在后代来看又该称之为人话吗?阅读着《山海经》,我又数次去了秦岭,西安的好处是离秦岭很近,从城里开车一个小时就可以进山,但山深如海,进去却往往看着那梁上的一所茅屋,赶过却需要大半天。秦岭历来是隐者的去处,现在仍有千人修行在其中,我去拜访了一位,他已经在山洞里住过了五年,对我的到来他既不拒绝也不热情,无视着,犹如我是草丛里走过的小兽,或是风吹过来的一缕云朵。他坐在洞口一动不动,眼看着远方,远方是无数错落无序的群峰,我说:师傅是看落日吗?他说:不,我在看河。我说:河在沟底呀,你在峰头上看?他说:河就在峰头上流过。他的话让我大为吃惊,我回城后就画了一幅画。我每每写一部长篇小说,为了给自己鼓劲,就要在书房挂上为所写的小说的书画条幅,这次我画的是“过山河图”,水流不再在群山众沟里千回万转,而是无数的山头上有了一条汹涌的河。还是在秦岭里,我曾经去看望一个老人,这老人是我一个熟人的亲戚,熟人给我多次介绍说这老人是他们那条峪里六七个村寨中最有威望的,几十年来无论哪个村寨有红白事,他都被请去做执事,即便如今年事已高,腿脚不便,但谁家和邻居闹了矛盾,谁个兄弟们分家,仍还是用滑竿抬了他去主持。我见到了老人问他怎么就如此的德高望重呢?他说:我只是说些公道话么。再问他怎样才能把话说公道,他说:没有私心偏见,你即便错了也错不到哪儿去。我认了这位老人是我的老师,写小说何尝不也就在说公道话吗?于是,第四遍写《老生》,竟再没有中断,三个月后顺利地完成了草稿。
《老生》是四个故事组成的,故事全都是往事,其中加进了《山海经》的许多篇章,《山海经》是写了所经历过的山与水,《老生》的往事也都是我所见所闻所经历的。《山海经》是一个山一条水的写,《老生》是一个村一个时代的写。《山海经》只写山水,《老生》只写人事。
如果从某个角度上讲,文学就是记忆的,那么生活就是关系的。要在现实生活中活得自如,必须得处理好关系,而记忆是有着分辨,有着你我的对立。当文学在叙述记忆时,表达的是生活,表达生活当然就要写关系。《老生》中,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是那样的紧张而错综复杂,它是有着清白和温暖,有着混乱和凄苦,更有着残酷,血腥,丑恶,荒唐。这一切似乎远了或渐渐远去,人的秉性是过上了好光景就容易忘却以前的穷日子,发了财便不再提当年的偷鸡摸狗,但百多十年来,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我们就是如此的出身和履历,我们已经在苦味的土壤上长成了苦菜。《老生》就得老老实实地去呈现过去的国情、世情、民情。我不看重那些戏说,虽然戏说都以戏说者对现实的理解去借尸还魂。曾经的饥荒年代,食堂里有过用榆树皮和包谷皮去做肉的,那做出来的样子是像肉,但那是肉吗?现在一些寺院门口的素食馆,不老实的卖素饭素菜,偏要以豆腐萝卜造出个鸡的形状,猪肉的味道,佛门讲究不杀生,而手不杀生了心里却杀生,岂不是更违法?要写出真实得需要真诚,如今却多戏谑调侃和伪饰,能做到真诚已经很难了。能真正地面对真实,我们就会真诚,我们真诚了,我们就在真实之中。写作因人而异,各有各的路数,生一堆火,越添柴火焰越大,而水越深流越平静,火焰是热闹的,炙热的,是人是兽都看得见,以细辨波纹看水的流深,那只有船家渔家知道。看过一个材料,说齐白石初到北京,他的画遭人讥笑,过了多少年后,世人才惊呼他的旷世才华而效仿者多多,但效仿者要么一尽写意,要么工笔摹物,齐白石这才说了“似与不似之间”的话。似或不似可以做到,谁都可以做到,之间的度在哪里,却只有齐白石掌握。八大山人也说过立于金木水火土之内而超于金木水火土之外,形上形下,圆中一点。那么,圆在哪儿,那一点又在圆中的哪里,这就是艺术的高低大小区别所在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年龄会告诉这其中的道理,经历会告诉这其中的道理,年龄和经历是生命的包浆啊。
至于此书之所以起名《老生》,或是指一个人的一生活得太长了,或是仅仅借用了戏曲中的一个角色,或是赞美,或是诅咒。老而不死则为贼,这是说时光讨厌着某个人长久地占据在这个世上,另一方面,老生常谈,这又说的是人越老了就不要去妄言诳语吧。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里,人物中总有一个名字里有老字,总有一个名字里有生字,它就在提醒着,人过的日子,必是一日遇佛一日遇魔,风刮很累,花开花也疼,我们既然是这些年代的人,我们也就是这些年代的品种,说那些岁月是如何的风风雨雨,道路泥泞,更说的是在风风雨雨的泥泞路上,人是走着,走过来了。
故乡的棣花镇在秦岭的南坡,那里的天是蓝的,经常在空中静静地悬着一团白云,像是气球,也像是棉花垛,而凡是有沟,沟里就都有水,水是捧起来就可以喝的。但故乡给我印象最深最难以思议的还是路,路那么地多,很瘦很白,在乱山之中如绳如索,有时你觉得那是谁在撒下了网,有时又觉得有人在扯着绳头,正牵拽了群山走过。路的启示,《老生》中就有了那个匡三司令。
匡三司令是高寿的,他的晚年荣华富贵,但比匡三司令活得更长更久的是那个唱师。我在秦岭里见过数百棵古木,其中有笸篮粗的桂树和四人才能合抱的银杏,我也见过山民在翻修房子时堆在院中的尘土上竟然也长着许多树苗。生命有时极其伟大,有时也极其卑贱。唱师像幽灵一样飘荡在秦岭,百多十年里,世事“解衣磅礴”,他独自“燕处超然”,最后也是死了。没有人不死去的,没有时代不死去的,“眼看着起高楼,眼看着楼坍了”,唱师原来唱的是阴歌,歌声也把他带了归阴。
《老生》是2013年的冬天完成的,过去了大半年了,我还是把它锁在抽屉里,没有拿去出版,也没有让任何人读过。烟还是在吃,吃得烟雾腾腾,我不知道这本书写得怎么样,哪些是该写的哪些是不该写的哪些是还没有写到,能记忆的东西都是刻骨铭心的,不敢轻易去触动的,而一旦写出来,是一番释然,同时又是一番痛楚。丹麦的那个小女孩在夜里擦火柴,光焰里有面包,衣服,炉火和炉火上的烤鸡,我的《老生》在烟雾里说着曾经的革命而从此告别革命。土地上泼上了粪,风一过粪的臭气就没了,粪却变成了营养,为庄稼提供了成长的功能。世上的母亲没一个在咒骂生育的艰苦和疼痛,全都在为生育了孩子而幸福着。
所以,2014年的公历3月21,也是古历的二月二十一,是我的又一个生日,我以《老生》作我的寿礼,也写下了这篇后记。

2014年3月21日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鲁迅说红楼梦

$
0
0
原文地址:鲁迅说红楼梦作者:一近于道

     一个伟大的作家所写出的作品之所以不朽,在于它的内涵超出了凡人的见识。

     似乎是鲁迅说,“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了淫,经学家看到了易,才子佳人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经学家与才子佳人的见解是不同的,甚至不同于横看成岭侧成峰。任何一部传世的作品,都有着极为深刻的道理,有些大作,是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当然所有的大作,都有它的局限性,没有了局限性,它就终结了真理。一切大作,都有它自己的研究的领域,在这个领域,它是顶尖的,但它不可能涵盖一切。尽管不能涵盖一切,但道的相通,又使它具有了一定的普遍性。红楼梦,是一本百科全书,只要一个人达到了真正理解的程度,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取其精华的。

      红楼梦虽然达到世界名著的一个巅峰,但不同的人对同一段内容,可以做出不同的判断,作出不同的解释,无论什么人作出什么样的解释,对人有益,对世界有益,就符合曹雪芹的本意了吧。不是一个伟大的人,是写不出伟大的作品的,而所有伟大的作品的作者,都是追求至善的。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语言的“筋”

$
0
0
原文地址:语言的“筋”作者:墨歌MG

语言的“筋”

--一次座谈会的发言

 

这个“筋”不是骨筋的筋,陕西人说的是对面条的一种感觉。如何将这种感觉表现在文学语言里,我请教过一位二胡演奏大师,他说了力的爆发和控制。我也专门煽动了一个急性的结巴和一个慢性的结巴的一场吵架,研究他们各自的换气。语言的好当然需要有场面感,选择独到的动词,但也重要的是节奏。人的说话的节奏,正常的情况下,决定于肺活量,文学语言的节奏也同样是由所述写的人与事的情绪来左右。现在大量的翻译作品出版,提供了我们向西方大师学习的机会,但效仿未能看到西方作品后的文化背景,只在文字的表面上看,于是出现极长的句子和极短的句子,长的能把读的人憋死,短的则让读者患哮喘病。话有三说,巧说为妙,文学语言就是一种搭配,作家的风格、作品的风格其实就是一种搭配。研读许多经典,发现了他们共同的秘密是会说闲话,闲话说得好,味就出来了。那位二胡大师告诉我,他从三岁起就练二胡了,七八岁弓子和弦就不是单独的弓子和弦了,是从他身上长出来的,是身体的一部分。这话使我从此难忘。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我就这样忍了一辈子

$
0
0

文/星云大师

我从小生长在乱世里,在粮食极为短缺的当时,我吃过麦渣糊粥,我以地瓜当饭,每天三顿,吃得都怕了起来。十二岁出家以后,寺里仍是以稀粥代替干饭,经常一个月吃不到一块豆腐,或一些素菜。这对于正处在成长期的我来说,当然是不够纳胃的,但是想到时代的艰辛,心中的感念便使我忘却了饥饿之苦,就这样我养成了忍的习惯。

 

1949年,刚来到台湾时,我四处漂泊,无人收容,真正遇到难以度日的苦楚。后来我辗转来到宜兰,生活才逐渐安定下来。当时正信佛教不发达,为了接引更多的人学习佛法,我不惜将些微稿费拿来购买佛教书籍,送给来寺的青年;我甚至经常忍饥挨饿,徒步行走一两个钟点以上的路程,到各处讲经说法,将饭钱、车费节省下来,添置布教所需的用具。

 

早年因为没得东西吃,只要有得吃,都觉得好吃。近年来,吃的东西很多,我十分珍惜这份福报,所以不管是汤面、拌面,干饭、稀饭,米粉、冬粉,水饺、包子,虽然不一定觉得好吃,但我一概来者不拒。有时候看到徒众很用心地为我准备了一道菜,为了嘉勉他们的辛劳,即使不甚好吃,我也会随意称赞某道菜十分可口。然而徒众未能善体我心,甚至误解人意,有时候一月半月每天都会吃到同一道菜。问他们是何原因,他们总说是随顺我的喜好,真是令我啼笑皆非,但是叫我说一句“不喜欢吃”,怎样我也不肯。我宁愿一直忍下去,也不愿随便说出我的好恶。

 

有一回在外地讲经,天气突然变冷,有位弟子为我买了一件毛衣,我连说:“厚的衣服真好!”意在赞美他的体贴用心。没想到日后大家都说我喜欢穿厚的衣服,从此尽管天气转热,侍者也依旧为我准备厚的卫生衣、厚的罗汉褂,乃至特地定制厚的长衫大袍。我向来不忍拂逆别人的好意,因此只有自己忍受汗流浃背之苦了。

 

我常常想起过去在丛林里,戒规十分森严,即使天寒地冻,也不准我们披围巾、戴帽子,而在那个贫苦的年代里,我们穿的几乎都是已圆寂前人的遗物,缝了又补、补了又缝的单衣薄衫,每逢隆冬时节,凛冽的北风从宽大的衣领袍袖中直贯而入,没有忍耐精神,不易度过寒冬。于今,我将这份耐冷的力量运用在忍受暑热上面,显得驾轻就熟。

 

所谓“忍”,忍寒忍热,这是很容易的;甚至忍饥忍渴,也不算难;忍苦忍恼,还能勉力通过;然而忍受冤屈,忍一口气,就大为不易。但是,无论如何,想到自己既已学佛,深知相互缘起的真理,明白“忍”是一生的修行,为什么不能依教奉行呢?

 

曾经有一个徒孙,经常购买下端绣有图案的毛巾给我使用,我因为脸上破皮,建议他买没有图案的,以免洗脸时觉得不舒服,他却理直气壮地说道:“有图案的毛巾比较美观,您用另外一端擦脸,就不会碰到绣花了!”唉,彼此心境不同,说起话来有如对牛弹琴,我也只有当下“受教”,忍他一忍算了。

 

记得我五十岁生日,一名在家信徒特地送我一张价值不菲的弹簧床,无奈我从小睡惯了木板床,但又不忍直言,让他难过,从此只好将床当作装饰品,自己每天睡在地板上,达十年之久。

 

有一次,我应邀到温哥华弘法,承蒙信徒好意,特意为我商借一位张姓居士的别墅,其中一间考究的浴室,内有新式开关、长毛地毯,还有漂亮的浴帘、舒适的浴池,我因为不会使用这些繁复的设备,只得忍耐到行程结束,回到佛光山再痛快地洗澡。

 

朝好的方面去想,这也是他们的一番孝心善意,我怎好苛责呢?尤其回忆四十年前,我刚到宜兰雷音寺时的光景,与今比之,真可说是天壤之别。

 

那时由于政策使然,寺院里住满了军眷,丹墀成了大众的厨房,每次如厕,我都必须等人将煮饭的炉子移开,才能开门进去。最初我都在佛桌下过夜,后来寺众整理出一间斗室给我居住,里面除了一张破旧的竹床以外,只有一架老旧的缝纫机,但是我已经很满足了。

 

三个月以后,我从布教的监狱捡来一把狱所不用的椅子,欣喜不已,从此每天晚上,等到大家就寝以后,我就把佛前的电灯拉到房门口,趴在缝纫机上写作。在现代人看来,或许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当时的我,非常珍惜这份难得的机会。

 

三四十年后的今天,目睹现代的年轻人空腹高心,漫言入山修行、闭关阅藏,不禁感慨万分,倘若福德因缘不具,焉能获得龙天护持?“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没有百忍兴教的精神,如何成就人生大事?“我就这样忍了一辈子”,岂止是就物质上的缺乏而言,其他如精神上、人情上、事理上、尊严上等种种违逆境界,又何止忍上百千万次?

 

1991年,我在浴室里跌断腿,顿时身边增加了不少“管理人”,这个弟子拿来这种药,那个弟子拿来那种药,我为了成全大家的好意,只得忍耐把两种药都吃下去。有时我回头反省:为人着想固然便利了别人,却也让我就这样忍了一辈子。我的腿之所以会摔断,正是因为在盥洗时听到电话铃声,怕对方着急,赶紧从浴室冲出来时,不慎滑倒所致。虽然有了这次前车之鉴,我还是尽量不让电话铃声超过三声以上。

 

回顾我这一生,自从拥有电话以来,真可说是不堪其扰。我常常在深更半夜被从西半球、南半球打来的电话吵醒,拿起话筒一听,往往都是些不痛不痒的小事。我尽管心中也在责怪他们不知体谅别人,不预先算好时差,但是仍然出语和缓,不使对方难堪,而自己却赔上一夜的睡眠。

 

我不但在半夜耳根不得清净,即便在白天,也还得六根互用,手脚并行。在我的法堂里,总是聚集着一群徒众,七嘴八舌地和我讨论事情,我不但得瞻前顾后,还必须左右逢源,唯恐忽略了哪一个人。有时大家为了公事僵持不下,我还得居中斡旋调处,几个小时下来,真是口干舌燥,筋疲力尽。

 

从十年前多次带团出国访问,到近年来频至世界各地弘法,更无所谓乐趣可言。常常飞行数小时,一下飞机,就被人簇拥而行,照相、讲话占了大半时间,连洗把脸、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不到深夜,无法回到寮房里小憩。每日如是,周而复始,十天半个月后,再坐车到机场,飞到另一个地方。虽说行脚各地名都大邑,实则不曾尽兴观赏;虽说走遍世界名山大川,实则未尝仔细探访胜地,只是到而不到,聊以告知来此一游罢了。

 

数十年来,佛光山大小道场几乎都是在我的手中建立起来的,完成以后,即刻交给弟子们管理,里面的一桌一椅、一砖一瓦,都蕴含着我多年来的经验与理念。但是弟子上任以后,既未能善体我意,又不前来请示缘由,就轻易地改隔间、挖墙壁,甚至换佛像、更制度,当我再度前往巡视时,一切已经“面目全非”,担任住持的弟子还在一旁问我:“改得好不好?”我一向不喜欢否定别人,即使心中不以为然,也只有说“好”。虽是多少忍耐点滴在心头,但我这一声“好”,休却了多少麻烦,给予人多少欢喜,泯除了多少代沟的问题,说来还是颇为值得的。

 

我有出家弟子千余人、在家信徒百余万,但是他们高兴时不会想到来找我,一旦上门,必定是有了烦恼,我再忙再累,也只得“恒顺众生”,予以接见、倾听、安慰、鼓励。也有弟子对我说:“师父,你只叫我们忍耐,难道除了忍耐,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确实,我一生唯一的办法,唯一的力量,就是忍耐。

 


本文来自意林微信

(配图来自网络)

--------------------------------

 

意林微信二维码

 

想和意林近距离沟通吗?快加意林微信吧!

搜索账号:yilinzazhi,或扫描上方二维码。我们在这里等你哦!

也可以加小意个人账号哦:小意萌萌哒Yilinsuperbook

-------------------------------------------------------------------------

-------------------------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毛泽东为何将《资治通鉴》读了十七遍?

$
0
0

  毛泽东晚年曾对人讲,他将《资治通鉴》这部300多万字的史书读过“一十七遍”。这真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

  1956年,由当时的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点校本《资治通鉴》(包括随文加入的胡三省注),就是根据毛泽东提议,组成标点委员会,由顾颉刚等21位专家通力合作,重新点校后排印出来的。这个点校本一印再印,发行量很大。

  毛泽东的藏书中,既有《资治通鉴》的线装本,又有1956年初版的这个点校本。这两种不同版本的同一史书里,都留有他圈点批画的笔迹和记号。

  《资治通鉴》这部编年体通史,论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1019~1086年),立志要写出一部内容有“善可为法,恶可为戒”之用,形式有简明扼要之长的通史。他于北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将自己编成的从战国到秦亡这一段历史的编年体《通志》八卷进呈英宗,得到英宗的赞赏和支持。英宗鼓励他继续编下去,给他配备了几名得力助手,专门设置了书局,并赐书名为《历代君臣事迹》。第二年(1067年),神宗继位,以其所编具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意,又新赐书名曰《资治通鉴》。

  司马光前后用了19年的时间,终于在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即司马光去世前两年,将编好的《资治通鉴》全书呈报宋神宗。元佑元年(1086年)九月,司马光病逝;同年十月,宋神宗敕命将校定的《资治通鉴》书稿予以刻印。可以说,司马光倾其毕生精力,一丝不苟地完成了这部巨著。他在《进书表》中称“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实属记实之辞。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逐年记载了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这1362年间发生的大事。除采用正史资料外,还博采杂史222种以上。书中记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详而不乱。因此,这部编年体史书,体大思精,不但史料充实,而且文笔生动,特别是它的时间概念极为明确具体,让人爱看,看了还想看,又很耐看,其魅力是经久不衰的。

  1912年,年方19岁的毛泽东在一连投考实业、法政、商业几个专门学校都不满意而自动退学后,报考湖南省立高等中学,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被教育家符定一录取。符定一对毛泽东十分器重,特地借给他一部《通鉴辑览》。毛泽东反复阅读,由此开始奠定了解中国历史的基础,也激发了他对《资治通鉴》的浓厚的兴趣。

  据毛泽东的护士孟锦云(毛泽东生前戏称她为“孟夫子”)回忆,毛泽东的床头总是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贴住,这部书上不知留下了他多少次阅读的印迹。

  有一段时间,毛泽东读《资治通鉴》,真是入了迷。他一读就是半天,累了,翻个身,又读好几个小时,这样持续了好长时间。毛泽东读书的那种全神贯注的神态,让孟锦云终生难忘。

  毛泽东还劝孟锦云读一读《资治通鉴》,并且送给他一本介绍《资治通鉴》的小册子作为入门读物。在读了这本小册子后,孟锦云请教毛泽东说:

  “这部书叫《资治通鉴》,是让统治者把历史当作一面镜子,照照自己,可为什么不从有史以来就写,而是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呢?”

  听到这个提问,毛泽东的眼睛一亮,显出异常高兴的神情,笑着对小孟说:

  “这个问题提得好,孟夫子真是动了脑筋。看来,你是嫌这面镜子不够大,怕照得不够全面。其实,这面镜子已经不小了,统治者如果认真照一下的话,恐怕不会一点益处没有。如书里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清朝的雍正皇帝看了很赞赏,并据此得出了结论,治国就是治吏。如果臣下个个寡廉鲜耻,贪得无厌,那非天下大乱不可。”

  孟锦云说:“主席,您讲的这个意思我明白,历史确实是一面镜子,可是为什么不从头写起呢?从头写不是更完整吗?”

  毛泽东说:“司马光之所以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是因为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或者说是司马光认为发生了一件大事。”

  孟锦云说:“这一年有什么大事?我学过的历史书上,怎么没讲到?”

  毛泽东说:

  “这年,周天子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这一承认不要紧,使原先不合法的三家分晋变成合法的了,司马光认为这是周室衰落的关键。‘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选择这一年的这件事为《通鉴》的首篇,这是开宗明义,与《资治通鉴》的书名完全切题。下面做得不合法,上面还承认,看来这个周天子没有原则,没有是非。无是无非,当然非乱不可。这叫上梁不正下梁歪嘛。任何国家都是一样,你上面敢胡来,下面凭什么老老实实,这叫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孟锦云说:“为什么从这年开头我明白了,可为什么只写到五代就停止了呢?”

  毛泽东说:“有人说,这是由于宋代自有国史,不依据国史,另编一本有困难。我看这不是主要的。本朝人编本朝史,有些事不好说,也可以叫做不敢说,不好说的事大抵是不敢说的事。所以历代编写史书,本朝写本朝的大抵不实,往往要由后一代人去写。”

  孟锦云又说:“《资治通鉴》里写了不少皇帝,有些皇帝糊涂得很,可他还当皇帝,真让人不可思议。”

  毛泽东说:“中国的皇帝很有意思,有的皇帝很有作为,有的皇帝简直就是糊涂虫,可那是没有办法的事。皇帝是世袭呀,只要老子是皇帝,儿子再糊涂也得当皇帝,这也怪不得他,生下来就是皇帝嘛。还有两三岁就当皇帝,当然要闹笑话。他那个皇帝好当得很,什么事都有人替他办噢。”

  孟锦云说:“那种皇帝当然好当,谁都能当。三岁就当皇帝,真是荒唐。”

  毛泽东说:“中国历史上有三岁的皇帝,但没见过三岁的娃娃拉着车满街跑,六岁也不行。你说当皇帝与拉车哪个更难啊?皇帝糊涂,当然大臣们就胡来,就拼命地搜刮老百姓。老百姓不服就要镇压,那方法残酷得很,《通鉴》上就有这样的记载。当时有一种刑罚,把人的肚子打开,拖着犯人的肠子走。暴政到了这种程度,老百姓忍无可忍了,就造反,镇压不下去,就完蛋。”

  孟锦云又向毛泽东请教了一个问题:“王安石与司马光既是对手,又是朋友,这是怎么回事儿?”

  毛泽东说:“这两个人在政治上是对手,王安石要变法,而司马光反对。但在学问上,他俩还是好朋友,是相互尊重的。他们尊重的是对方的学问,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不能因政见不同,连人家的学问也不认帐了。”

  孟锦云说:“以前总认为《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一人编写的,现在才知道是几个人合写的。”

  毛泽东说:“一个人,就是有三头六臂,也编写不了这么一部大书。写上名字的是五个人,没写上名字的还不少呢。这个写作班子互相配合,各施所长,一干就是19年,这里还有皇帝的支持。当然,主要是靠司马光,没有他主持,一切都不会有。”

  孟锦云听了毛泽东的介绍,情不自禁地说:“这部书真是一项大工程!”

  毛泽东也感叹道:“说得对,大工程。司马光可说是有毅力,有决心噢,他在48岁到60多岁的黄金时代完成了这项大工程。当然,这段时期他政治上不得志,被贬斥,这也是他能完成这部书编写的原因呢。”

  孟锦云说:“听说司马迁也是这样,受宫刑之后完成了《史记》。”

  毛泽东说:

  “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当然,这是指那些有才气、又有志向的人说的。没有这两条,打击一来,不是消沉,便是胡来,甚至会去自杀。那便是另当别论。司马光晚年还做了三个月的宰相,过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他便死了。死了之后,还接着倒霉,真是人事无常啊。”

  孟锦云说:“人一辈子谁知会碰上什么事,很难预料。我看书里面还讲到,宋朝有了刻版印刷,对出《资治通鉴》起了很大的作用。”

  毛泽东说:“自宋朝才有了刻版印刷,以前的书都是靠手抄。要是没有刻版印刷,这书出得来出不来,我看还是大有问题的。看来,成就一件事,要八方努力;而坏一件事,只要一方拆台就够了,建设可比破坏难得多噢。”

  孟锦云转了个话题:“为什么那么一部大书,写政治军事的那么多,写经济文化的那么少呢?”

  毛泽东说:“中国的军事家不一定是政治家,但杰出的政治家大多数是军事家。在中国,尤其是改朝换代的时代,不懂得军事,你那个政治怎么个搞法?政治,特别是关键时刻的政治,往往靠军事实力来说话。没有天下打天下,有了天下守天下。有人给《左传》起了个名字,叫做‘相砍书’,可它比《通鉴》里写战争少多了,没有《通鉴》砍得有意思,《通鉴》是一部大的‘相砍书’。”

  孟锦云:“‘相砍书’?可真有意思,‘砍’就是战争吧?”

  毛泽东说:“《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它要帮助统治阶级统治,靠什么?能靠文化?靠作诗写文章吗?古人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我看古人是说少了,光靠秀才,三十年,三百年也不行噢。”

  孟锦云请教道:“古人这么说,现代人也这么说,为什么秀才就不行呢?”

  毛泽东说:“因为秀才有个通病,一是说得多,做得少,向来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二是秀才谁也看不起谁,文人相轻嘛!秦始皇怕秀才造反,就焚书坑儒,以为烧了书,杀了秀才,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可以二世三世地传下去,天下永远姓秦。结果是‘坑灰末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了。”

  但毛泽东又说:“没有秀才也不行,秀才读书多,见识广,可以出谋划策,帮助取天下,治理国家,历代的明君都不离开秀才啊!”

  最后,毛泽东总结性地说:“《通鉴》是一部值得再读的好书。有人说,搞政治。离不开历史知识。还有人说,离不开权术,离不开阴谋。甚至还有人说,抗政治就是捣鬼。我想送给这些人鲁迅先生说的一句话:‘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现在,一部线装本《资治通鉴》仍静静地放在中南海毛泽东故居里。可以说,《资治通鉴》伴随毛泽东走过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本文摘自《毛泽东品国学》,卢志丹,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10月
  

    周恩来最后的政治遗言      林彪父子策划刺杀毛泽东行动的全过程

    毛泽东为何决意打倒刘少奇  许世友为何死心踏地追随毛泽东?

    邓小平如何自评功过?      毛泽东何时生出不当国家主席的念头?

    重庆谈判时毛泽东的底气    毛泽东周恩来一次意味深长的对话

    左宗棠为何会瞧不起曾国藩  彭德怀为何在庐山会议上坚持说真话?

    让毛泽东念念不忘的女红军  毛泽东为何将华国锋作为最后接班人

    苏联放蒋经国回国内幕      蒋介石死讯传来毛泽东为何一脸凝重?

    蒋介石抗战期对日密谈内幕  毛泽东与彭德怀斗争的历史真相

    中国妓院的变迁历史        书生胡适为何可放肆批评蒋介石?

    中国人的奴性是怎么形成的  毛泽东准备在一万年以后发表的文章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最新考证:西王母是密国女王

$
0
0

    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曾命御者造父驾着八骏西去邀游,穿天山,登昆仑,见到了西王母,在瑶池受到了盛情款待,举觞歌诗,流连忘返。《穆天子传》出土于约1700年前的战国古墓,时当西晋太康年间,据历史学家考证,其中记述多半可信。此后,西王母(又名王母娘娘)开始出现在中国众多文化典籍中,成为地位极尊的女神,我们在《牛郎织女》、《天仙配》、《宝莲灯》、《西游记》等文学作品中都能感受到她的重要影响力。对于真实人物西王母,许多学者认为可能是周穆王时代西域某国的女王或女酋长。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最有可能是哪个国家的女王和酋长呢?
   从《穆天子传》的描述,我们可以获得如下信息:一是西王母与周穆王为同时代人;二是周穆王与西王母相见的地方在昆仑山或天山;三是周穆王
是为西征而去,为何遇西王母而止,说明二人有些渊源,或令其敬畏;四是周穆王和西王母一见如故,能用语言交流,都能歌诗,说明西王母与周穆王有共同的语言;五是西王母所在国家或部族有相当高的文明,如能歌赋诗等,土著的可能性很小。
   对此,我们可以从周穆王的祖先查起。首先考证上古帝王谁出生在西部。相传帝喾生于穷桑(西海之傧)。西海就是今天的青海湖,古代称
为“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藏语叫做“错温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语称它为“库库诺尔”,即“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帝喾十五岁佐颛顼,三十而得帝位,在位七十年,享寿百岁。帝喾有四个妃子,有邰氏姜嫄为元妃。有邰氏是一个以蝾螈为图腾的氏族,其先在陇西,后迁至武功。姜嫄踩巨人足迹而生下后稷,后稷是周人的祖先。有娀氏茧翟(简狄)是帝喾次妃,原为“不周山”(六盘山)北少昊威姓族裔。简狄吞燕孵生子卨(读削)(又名契,商之祖先),原居陕西,后迁商丘。另一支向西直到罗布泊,传为楼兰古国之先祖。在楼兰遗址中已发现至今四千年以上的木雕简狄女祖角。举世闻名的新疆重要古迹楼兰古城,就位于罗布泊西部,是通往西域的枢纽。罗布泊位于新疆东南部,塔里木盆地东部。由以上考证,我们可以确定周人祖先包括帝喾的元妃、次妃的母族都来自西部。
    其次考证周人与西方部族的交往。帝喾包括其元妃、次妃的母族都来自西部,只能说明周人与西部有些部族有血缘或亲缘关系,却不能说
明它们之间在此后1000多年里经常往来。《史记·周本纪》曾详细记载周人自后稷以下历代传续谱系和与西部交往史,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后稷子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不窋的孙子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二是公刘子庆节国于豳。庆节下传十代至古公亶父。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三是古公传位少子季历,季历生昌,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就是后来的周文王。西伯曾被帝纣囚于羑里。闳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费仲而献之纣。纣乃赦西伯,赐之弓矢斧钺,使西伯得征伐。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犬戎即猃狁,也称西戎,活动于今陕、甘一带,猃、岐之间。密须国在商末时为周原西北部的一个强悍部族,公元前1057年为周文王所灭。武王克商后,封同姓诸侯,建立密国,后又为周共王所灭。同姓诸侯国的国君一定与周有亲,其女王会不会是周穆王的姐姐、姑姑、姑奶呢?耆是殷西内属国,即武丁时的旨方,其首领曾为商王朝的“西史”,参与征战,勤劳王事,深得重用,是商王朝重要盟友之一。周文王灭密须后,便挥师东进,击败耆国,削弱了商王朝对西土的控制。这个耆国有可能战败西迁,周穆王时应该没有亡国,周人会不会因其首领曾为“西史”而叫西国,称其女王或王太后为西王母呢?周穆王因“戎狄不贡,王乃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又得四白狼、四白鹿,王遂迁戎于太原”。可见西王母之国肯定不是犬戎。《竹书纪年》记载:“穆王十七年西征,至昆仑丘,见西王母,乃宴。”昆仑丘所在,各家考证不一,肯定已超过陇山山脉,到达今甘青境内。
    再次考证西王母与周穆王会不会是亲戚。有史记载,在被商王朝当作羌人或氐羌的西部方国中,也有和商朝关系比较好的,他们甚至在商朝做官,参与商王对羌人的征伐,或者先与商处于敌对关系,后又成为商朝诸侯的。前者如鬼方,卜辞记录表明不仅罕见商王对鬼方的战争,而且“鬼族的代表人物良武丁时起就参与王朝的祭祀、征伐、掠夺羌人等活动,常与当时统治集团中的一些重要成员相提并论,连是否‘得疾’都受到商王的关心”。《史记·殷本纪》记述纣王曾“以西伯是、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即鬼侯。在卜辞中也有占卜是否让鬼族人参加祭祀作杀牲者,“验辞记占卜结果令鬼与周一同担任这个职务”。纣时“三公”是何种性质的官,难断,卜辞中有令鬼与周同参加商王祭祀活动作杀牲人的记载,证明商末鬼方与周的首领确曾在商王朝廷用事。这个九侯会不会就是曾任“西史”的耆国国主呢?如果是,他曾与西伯同事,又同来自西方,他们之间有没有结盟、通婚之类的事情呢?周文王的妻子是太姒,出生在夏朝国王禹之后代有莘氏(今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东王乡莘里村)部落,姬昌在郃阳地区渭水之滨遇到太姒,惊为天人,后知道太姒仁爱而明理,生活俭朴,姬昌决定迎娶太姒。武王之妻是邑姜,据说是姜太公的女儿。成王是周第二代国王,其妻室不详,在位时曾发生“三监之乱”,却与西部相安无事,通婚很有可能。康王时,周军进攻鬼方曾斩杀鬼方4800多人,俘获其4名首领及以下1.3万多人,鬼方西移至陇和岐周以西。昭王继位不久,死于南征,此后穆王立。从武王以下妻室都不得而知,最有可能的是成王妻来自西方,因为这个时代东西关系相对平稳。如果成王妻来自西方部族,成王妻即为穆王之太祖母,周穆王称其亲戚中的高辈女性为西王母也有可能。
   其四考证周穆王到过的地方在哪?有书说是昆仑丘,也即昆仑山,不过这是后来命名的。也有说是天山,这是后来史书记载的,与先前的史书不符。还有两个具体地方,一是瑶池。《穆天子传》卷三:“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史记·大宛列传论》:“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 。”二是青鸟。穆天子曾经西征,抵达青鸟栖息的所在,彼时西王母出来,止之。青鸟栖息之地在哪呢?会不会是青海湖的鸟岛呢?由于青海湖距离昆仑山较远,所以可能性极小。
    从以上考证可以推测,西王母最大的可能性是来自密国的王族,与周穆王同姓同祖,周穆王西征主要是跟他爷爷康王一样征伐鬼方,而与密国无关。所以,他与西王母能一见如故,交流没有障碍,且都能歌诗。周穆王来自娘家,西王母自然好好招待,表现得特别亲热。由于辈分较高,无法称谓,故叫做西王母。意思是西方之国的女王,母与父在上古时代多用作尊称。周穆王会见西王母的地方有两种说法:一是昆仑山。昆仑山为“万山之宗”、“龙脉之祖”、“龙山”,昆仑山的仙主是西王母,在众多古书中记载的“瑶池”,便是昆仑河源头的黑海。二是天山。传说天山的天池便是“瑶池”,《穆天子传》说周穆王乘“八骏”西行天山,西王母在瑶池接见了他。瑶池是黑海不靠谱,说是天池尚可信,周穆王西征鬼方,鬼方北迁,西北洞开,周穆王一路西行上千里很有可能。再则天山山脉绵延至哈密以东,哈密一词或与密国有关。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有感于邓小平的“好”制度和“坏”制度

$
0
0
    2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这是《人民时评》范伟国一篇文章《让政府“钱包”在监督下运作》中所引用邓小平的论述“制度”的重要名言。一代伟人邓小平的这句朴实而又极具哲理的话让人感慨万千。

    中国几千年来强调的是人治,体现的人情和伦理,构建的是一种家族式管理。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艰难的发展,突破“瓶颈”制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今,我们国家倡导建设法制型国家,“依法治国”成为基本国策。这是几千年来为有之大变局。现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国家建设踏入了前所未有、机遇和挑战并存、问题和矛盾交织的深水区。因此,“法”和“制”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十七大对依法执政、加强制度建设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具体要求建立、加强和完善的制度等多达20多项。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现代社会运行的基石。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使制度的重要性日益突显。正如范伟国在《让政府“钱包”在监督下运作》中所说:“制度,是社会的行事准则。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不严密、不规范的制度,说的严重一点,就会诱使人去钻空子、犯错误。让政府部门的钱包在制度下监督运作,对社会是进步,对发展是保障,对官员是保护,对百姓是福音。在改革开放的关键阶段,制度的建设与创新,应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

    制度的好与坏,一方面直接影响到制度所指向的事和物,另一方面也影响到执行制度的人。邓小平同志的先见之明就是在说,一项制度,如果是好制度,就能使坏人无法办坏事。因为好制度在约束和监督那些心怀叵测之人,使他们无从下手做坏事。比如在财政支出领域,国家推行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就是国家给你一定的用款额度到零余额账户,你用的钱数和用途,通过国库集中支付软件,被财政部监控的清清楚楚,使一些想私设“小金库”、强化部门利益的单位和部门没有下手的余地,对于一些贪官污吏,他们更是投鼠忌器,不会肆无忌惮的拿国家的钱财。这叫制度的透明和刚性以及设计的规范性,真正规范了制度所指向的事和物。笔者看,像国库集中支付这样的制度就是非常好的制度。一项制度如果是坏制度,那么好人也就在坏制度下无法办好事,因为坏制度在阻碍好人办好事。久而久之,好人也成为坏人,也开始办坏事。正如俗话所说的:“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文汇报》一篇文章这样说:当前,应当注意增强制度的约束力。不少制度的价值取向是很明确的,但却停留在宣示某种理念、鼓励和促进某些做法上,约束力很弱。于是,会出现“管住了老实的、撑死胆大的”的结果。这样的制度虽有却近乎于无。这样的制度就不是好制度。

    好制度,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因为制度本身在激励和促进人们。17-18世纪英国运送犯人到澳洲,按上船时犯人的人头给私营船主付费。私营船主为了牟取暴利,便不顾犯人的死活。每船运送人数过多,生存环境恶劣,加之船主克扣犯人的食物,囤积起来以便到达目的地后卖钱,使得大部分犯人在中途就死去。更残忍的是,有的船主有时一出海就把犯人活活扔进海里。英国政府极欲降低犯人死亡率,如果加强医疗措施,多发食物改善营养,就会增加运输成本,同时也无法抑制船主的谋利私欲;如果在船上增派管理人员监视船主,除了大大增加政府开销外,也难以保证派去的监管人员在暴利的诱惑下不与船主合谋勾结。
    最后,英政府制定了一个新办法,他们规定按到达澳洲活着下船的犯人的人头付费。于是,私营船主绞尽脑汁、千方百计让最多的犯人活着到达目的地。后期运往澳洲的犯人的死亡率相当低,最低时只有1%,而原来最高时竟高达94%。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好制度能够自行“区别真伪”,自行提供让人们诚实守信的引导与激励。

    对于好制度,即使有胆大包天之徒创红线,但也毕竟是少数。他们办的坏事也不能成为气候,不至于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可是坏制度,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这是最可怕的和值得警惕的。坏制度容易使人丧失信息,丧失良知和正义。同样坏制度使一个好人或者一小部分好人无法充分办好事或者走向反面,我们还可以像四舍五入一样把他当做4舍去。可是,当坏制度影响到一大部分好人甚至大范围的民众时,那是比天还大的事情。所以在制定、加强和完善各项制度时,应当着力于增强制度的约束力,以期实现或者接近依靠制度使“好人不会变坏”、“坏人干不成坏事”的目标。
 
*思考,对于以下的案例,您如何设计制度:

    有人在以色列海法市的日托中心做了这样的一个研究。日托中心要求每天下午四点把孩子接走,但有些家长总是迟到,在忍耐了一段时间后,管理者决定对迟到的家长予以处罚,迟到超过10分钟的家长罚款3美元。这一政策实施后,出现了管理者意想不到的结果,就是迟到者比以前更多了。

    日托的管理者陷入了窘境:

    3美元不足以对迟到家长形成威摄,因为这相对于每月480美元的日托费来说,微不足道。

    处罚冲消了家长心中的罪恶感,交了罚金,就心安理得地迟到了。

    如果再加重处罚,势必招来家长的口水甚至投拆,影响自身的声誉。

    如果取消已经实行的制度,又无异于对迟到这一状况的怂恿。

制度如些玄妙,常常走向初衷的反面。我没有看到研究者给日托中心提出什么样的制度建议,可能他们也没有办法。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小说面面观》 第五章 情节

$
0
0
小说面面观》     第五章 情节

亚里士多德说:人物显示作品的特色,动作——人物的行为才能使我们或悲或喜。对于亚氏的这种见解,我们自是不敢苟同。但是仅只不同意他是不够的,我们还得拿出自己的见解来。所有的人情悲喜,他还说,都在动作中表现。这也不尽然。我们以为悲喜之情还可存在于内心不为人知处,即个人的内在活动中,小说家对此已有所接触。内在活动是一种没有外在征象的活动,也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可以从一个偶然的言语或表情中观察得出。一个不经意的言词或表情,其实跟长篇大论或谋杀行为一样是外在征象;它们所表现出的活动已经脱离内在活动的范围,而进入动作的领域了。

 

  我们也不必对亚里士多德责难太过。他读到的小说不多,当然没有见过现代小说;他所看到的是《奥狄赛》而非《优利西斯》。所谓内在的活动根本不合他的口味。他把人心看成一条试管,其中没有什么是不可抽出来看看的。而且,他在写下上面那些话时,在他心目中的影象还是戏剧。将他的那些话应用在戏剧上是百分之百正确的:人情悲喜在戏剧中只能以情节出之,否则观众就不知道台上人物葫芦里卖的什么膏药。这是小说和戏剧的一大分野。

 

  小说的特出之处在于作者不但可以使用人物之间的言行来描述人物的个性,而且可以让读者听到人物内心的独白。小说家可以闯入个人自我交通的领域,甚至更深入到潜意识领域里去。这并不需要人物真的自言自语,个人内心隐秘的悲喜之情,其原因常是难以解说的,因为一种情绪延续的时间有限,一旦变得可以以言行表达之时,情绪的本身也就变了质,与当初所感判然有别。小说家的用武之地即在这种潜意识中隐密情绪转变成言行的短径之上。他也可以显示出这种转变与独白的关系。他对内在活动的一切都有权置评。我们当然不可夺去小说家的这种特权,作者怎么知晓这种事?人们常问。他的观点是什么?他真是前后矛盾,叙事观点从一个特殊角度转到全知全能,现在他又转回去了。像这类的问题真有点像法官判案似的,但绝不适用于小说创作。读者所在乎的不是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而是这种观点转换和内在活动能不能令他们信服。亚里士多德实在何以隐退了,至少,从小说的领域中退出,并且把他那些有关情节的论调一并带走。

 

  但是他仍然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困惑:有了以上对人性较广阔的了解后,我们还要问,情节的成因到底是什么?在大多数的文学作品中,有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因素:一是我们才讨论过的人物,另一则笼统地称为技巧。关于后者我们亦曾费过一番口舌,但涉及的只是一种极为粗糙的形式:故事——时间绦虫上要下的一小片断。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是一种较高级的技巧:情节。在小说情节中的人物与戏剧情节中的人物大不相同:后者处处为舞台环境所限,有其一定的条件;前者则一无约束,深不可测,就像一座四分之三部分隐藏在水中的冰山一样。像这样的一座庞然大物,用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结衅、高潮、终结三种程序去解释,不一定有用。有一些人物,或者一如他所说的,出现后即与他人有所启衅,结果小说写到最后像剧本而不像小说。当然不是所有的人物都是如此:他们也要独自坐坐或独自冥想或做其他什么的,而戏剧情节所担心的就是人物的这种不合群精神。千万不可如此,似乎有人说过,虽然个人主义是一种极为有价值的品行:老实说我的地位就是靠那些特立独行的个人所维持的;我一向尽可能地给他们行动自由,但是也得有个限度,而这种限度正遭受到破坏,人物不能独自冥想太久,他们不能老在心灵的殿堂流连徘徊,他们必须有其他作用或贡献,否则必然这害到某些较高的利益。那就是说必须有助于情节!我们必然对这句话极为熟悉。这是戏剧中人物必需的作用或贡献;在小说中是否也必须如此?

 

  我们得对情节下个定义。我们对故事下的定义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事件的叙述;情节也是事件的叙述,但重点在因果关系上。国王死了,王后也伤心而死则是情节。在情节中时间顺序仍然保有,但已为因果关系所掩盖。又王后死了,原因不明,后来才发现她是死于对国王之死的悲伤过度,这也是情节,中间加了神秘气氛,有再作发展的可能。这句话将时间顺序悬而不提,在有限度的情形下与故事分开。对于王后之死这件事,如果我们问然后呢?这是故事;如果我们问为什么?就是情节。这是小说中故事与情节的基本差异。情节绝不适于说给一个哈欠连连的原始穴居人或苏丹暴君听,也不会合他们的后代——现代电影群众——的口味。只有然后……然后……”才能使他们不至入睡。他们有的只是好奇心。如欲欣赏情节还得要用智慧和记忆才行。

 

  好奇心是人类最原始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发现当人们最好问的时候差不多也就是他记性和悟力特差的时候。见面开口就先问你有多少兄弟姊妹的人绝不是对你真心关怀,如果你在一年后又遇见他,他可能还是问你有多少兄弟姊妹,他的嘴巴和眼睛仍然是张得大大的。和这样的一个人交朋友很不容易,两个同样好问的人做朋友更是不可能。好奇心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一定能带给我们什么结果,在小说中亦同——除了让我们找到故事。如果你要了解情节,还得加上智慧与记忆。

 

  先谈智慧。智慧读者与好奇读者的不同之点在于他除了用眼睛去找寻新事物外,还用头脑。他从两个观点来了解:将事件孤立起来看,以及与他前面读过的事物连结起来看。也许他还有些地方不清楚,但他并不急,以后还有机会。一本结构紧密的小说,其中必然事事相关因果互系,即使能力最强的读者也得等到小说结束后,才能居高临下分辨出书中的千头万绪。这就是小说中的奇诡或神秘成分使然——有人空泛地称作推理成分。这种神秘成分对情节的进展极为重要,它起于对时间推移的悬宕,王后为什么死了?是其较粗劣的形式;用暧昧的手势或语言表示之则较为高明,而真相则显露于数页或数章之后。神秘对情节很重要,但没有智慧绝难欣赏。对好奇的读者来说用然后……然后……”就可将他打发;而欲欣赏小说中的神秘则需要读者让心神一半跟着然后……然后……”走,一半停留下来思考。

 

  再谈记忆。记忆和智慧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如果我们无法记得上回,下回也就无法分解。好比王后死时我们已忘却国王曾经存在过,她的死因自然要教人莫名其妙了。制造情节的作家要读者记性好,我们读者也希望他有始有终有因有果。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得有其分量,既精简却又作用无穷;即使在繁复错综的情势下,它也得像一个有机体的一部分,而不是有头无尾的废物。动作或语言可繁可简,或隐含神秘或清楚平白,但绝不能违反其发展趋势,而走入岔道。在情节开展之后,此一动作语言一直在读者的记忆中打转,并在新的线索及因果影响下不断作新的组合排列,直到终局才停止。如果情节极佳,终局一定没有再待下回分解的尾巴。终局不是线索也不是环节,而是作者明明白白交代清楚的一个艺术整体。美感即存在于作者的交代清楚明白上。这是我们第一次论及美感:美感是小说家无心以求却必须臻及的东西。小说家不能以追求始但亦不能以缺少终;不美的小说就是失败的小说。关于美的问题以后会论及,但我们得先将它视为情节的一部分。美感的出现常是也必须是出其不意的;奇诡的情节最能配合她的风貌。当波提塞里画一美女自风花飘拂的海浪中出现,他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歌舞之姝以美务了无奇意,出水踏波的维纳斯才能给人以惊艳之感。

 

  还是回到情节上,并让梅里狄斯做为我们讨论的例证。

 

  梅里狄斯已经不像二三十年前那样享有盛名了,当时他震撼大半个世界以及整个剑桥的威势已一去不回。我还记得以前读到过他的一句诗:我们活着,不成刀剑便成朽木。那时,我内心顿起沮丧之情,两者都非我所愿,而且我也绝非刀剑之材。其实这句话也没有什么可令人沮丧的,因为梅里狄斯本人现在已如池中朽木,潮浪或许能将他的声名提高一些,但他在一九○○年做为世界精神力量象征的盛况已随大江东去,永难重现。他的人生观并不健全。他对滥情主义的严厉攻击也使这一代的人深感不耐;现代他反对滥情,但反对得比他得法。他高喊的陈腔老调正显示出他本人就是个滥情主义乾。他对大自然的观感也不似哈代那样能历久常新;表现出的只是一派的萨里作风;凌乱松散一如风中野草。他写不出像《还乡记》第一章那样的大块文章,正如伯克斯山不能路到萨里斯伯平原一样。由于他对英国的山川景致所蕴藏的悲剧性以及永恒性茫然无知,所以他对生命中蕴藏的悲剧性也无从了悟。当他俨然若有所为之时,发出的只是一种粗嘎的高叫怒骂之声,然后又变为沮丧不堪。我觉得在某一点上他与但尼生相像:无法沉得住气。而他的小说中的社会价值观也显得造作失真。裁缝不像裁缝,板球比赛不像板球比赛,甚至火车不像火车,而他笔下的家庭好似一种才从箱内取出的玩偶一样,歪歪倒倒,胡须上还沾着包箱内的稻草。总而言之,他的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极其古怪。部分原因可归之于他的想象力贫弱,这是无可厚非的;另一部分则是由于他的虚饰和错误所造成的。就由于这些虚饰,空洞和令人难以忍受的说教,以及题材仅限于郡市家族的偏窄,使梅里狄斯变成池中之木随波而逝。但是在另一方面来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他是英国小说史上最佳的布局者,所以讨论情节我们就得先对他致敬。

 

  梅里狄斯的小说情节十分严谨。我们可以对狄更斯的《大期望》以一句话尽述其情节,对梅里狄斯的《哈里。李奇蒙》则不能,虽然二者述说的都是一个年轻人误认其财产来源的故事。梅里狄斯的情节与其说是悲剧甚或喜剧女神的殿堂,毋宁说是林荫山坡上星罗棋布的亭院。而他的人物各凭本领据领一方,于是亭台人物互相辉映而别出新貌。人物产生事件,事件影响人物二都结合紧密,这就是梅里狄斯的布局之妙。这些布局或悦人心目或感人肺腑,但总是令人意想不到。这种出人意表但又能令人信服的情形,就是情节成功的表征:人物自应发展平稳,但情节需出人意表。在《包全普生平》一书中对希拉尼尔医生的鞭打就是一件出人意表之事。我们知道郎弗里不喜欢希拉尼尔,对后者的冲动急进有所误解,可说已到深恶痛绝的地步。我们也看到巴斯克烈特的百般挑弄。梅里狄斯像玩纸牌似地让人物顺情发展,但当事件发生之时却往往变成惊人之笔,大出读者及书中人物意料之外——出自一种极崇高的动机,一个老年人鞭打另一个老年人。这种悲惨却又可笑的事件是这两个老人应有的结果,同时也使书中的所有人物呈现新的意义。这件事并非《包全普生平》的中心,其实这本书根本就没有中心。这是一个布局,一道让小说通过而呈新貌的门户。接近终了时,包全普溺水而死,希拉尼尔和郎弗里也在他的尸体前互释前嫌,在这当儿,梅里狄斯企图使情节符合亚里士多德的匀称规则,企图将小说变成一座排难解纷的舞台。但是他并未成功:《包全普》仍然是一连串布局的集合体(到法国访问也是布局之一),这种布局来自人物而又影响人物,可称佳构。

 

  现在再简单扼要地说明情节中的神秘成分:根据王后死了,后来才被发现是死于悲伤过度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再举出梅里狄斯的《自我中心者》作为例子。这本书的情节极为特出,对隐秘感情的处理尤其出色:这件事发生在书中人物丽地西亚的身上。

 

  开始的时候,作者将丽地亚西的一切心理生活都告诉了我们。威鲁拜爵士曾经两交遗弃她,她虽然很悲伤,但也认了。自此以后,作者为了制造戏剧性高潮,即开始不再提及她的内心活动。情节很自然地发展下去。直到威鲁拜自感对另外一女子克拉娜没有把握转而再向她求婚时,我们才又接触到她的内心。就在他向她求婚的那个具有决定性的午夜,高潮出现——她竟然一口回绝了他。此时的她已经和以前大不相同。然而梅里狄斯却将这种转变一直秘而不宣。事实上,如果我们事先对这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反而会将这幕喜剧的气氛弄坏。威鲁拜爵士是罪有应得,必然要受一些打击和折磨的。但是,果真在事前,作者即让我们看见他设下的陷阱,我们将会觉得意兴索然。所以作者不让我们知道丽地西亚转变为冷漠的原因。这是小说中情节与人物发展不能兼顾而有所取舍的无数例子之一,而梅里狄斯在这里可说是匠心独具,选择了情节。

 

  夏洛蒂。布朗黛在《薇娜德》一书的一次失误,给了我们一个选择错误的例子。作者要露西。丝劳将她发现约翰医生就是她从前的玩伴这件事秘而不宣。当真相露出的时候,读者确也为此一情节上的转折而精神一振,但是露西的人物完整性却大受损害。在此以前,她一直保有一种一贯的人格,对她所知的事情完完全全地吐露出来,这好似就是作者赋给她的道德任务。然而这时她突然对压力屈服不敢开口,难免有点令人丧气。当然这件事只是书中的一个小瑕疵,对她还不会构成太大的损害。

 

  有时情节分量过重,使人物发展处处受到压抑,不然就是在巨大的命运轨迹下人物变得渺小卑微,使我们怀疑他的真实性。这种情形在哈代的小说中可以找到许多例子。哈代比梅里狄斯伟大得多,但以小说家的成就而言,则反而比后者为低。对我而言,哈代在本质上是一位诗人,他在极高之处构思他的小说:这些小说必须是悲剧或喜剧,其分量沉重得必须落地有声。换句话说,哈代安排事件的重点在因果关系,而转脚之处即在情节,人物只能依着情节的需求听任摆布。除了黛西以外(她给人的感觉是超越了命运),哈代小说的人物面总是难以令人满意。他的人物都是陷入于各种不同陷阱中的困兽,最后都是手足被绑任人宰割;处处都是对命运的强调。然而,即使为情节作了如此重大的牺牲,我们反而觉得情节虚而不实。高高在我们之上的命运,而不是运行于我们之间的命运,才是哈代的威萨克斯小说中的特色。

 

  哈代的戏剧《王朝》极为成功:不但剧力万钧,因果关系笼罩所有人物,同时情节与人物的衔接天衣无缝。然而,在他的小说中,虽然同样是可怕而超越一切的命运在作祟,却总无法使人信服其真实性。在朱迪的不幸中,我们总觉得有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仍然悬而未决。换句话说,这是人物过分迁就情节之弊。朱迪除了表现一点乡村味道外,已活力尽失,变得干枯瘦弱。这就是我所能体认出的哈代小说中的弊病:他对因果关系的强调已超过了小说形式所能负荷之量。他是一位诗人、独世者、先知。梅里狄斯和他相比,如萤光之比明月。但是梅里狄斯了解小说的负荷量:了解什么时候该让人物迁就情节,什么时候应由人物自由发展。小说的准则——其实,我并不相信什么准则,因为我喜爱哈代甚于多德无法相容。在小说中,人类的喜怒哀乐并不是由行动表现,除了通过情节外,它寻求着各种表现方式,将它严格纳入情节的轨道之中是应该的。

 

  在情节与人物争胜的绝望战争中,情节也常放出冷箭,几乎所有的小说结局都十分柔弱无力。原因是此时必须由情节出来收拾残局。这是必要的吗?为什么小说家不能在他觉得无头绪或厌烦的时候就收笔?然而可吧的是他必须要把事件一一交代清楚,而通常在这种情形之下完成的东西,人物变得僵硬而无生气,而读者对这些人物的最终印象就是死气沉沉。《威克菲德的牧师》就是这种结局松弛的典型小说。前半部既活泼又生动,后半部变得呆板笨拙。前半部事件与人物的自然发展到后半部支不得不为迁就结局南昌牺牲掉。最后作者自己也发觉这样做有点不值得。我无法继续写下去,他说,我必须对那些偶然的际遇有所考虑,虽然这种事在日常生活中也层出不穷,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只有在十分特殊的情况下才会令人惊讶。哥德史密斯当然不是什么重要的小说家,然而他大部分的小说都失败在他所谓思考之时——在这停顿的片刻,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即为冰冷的逻辑观念所取代。这种逻辑的归结除了死亡和结婚,我想不出一般平庸的小说家还能翻出什么新花样。死亡和结婚是他连接情节与人物的唯一法宝,而读者也期望他这样做。只要死亡和结婚发生在最后,读者才会觉得它是一本有头有尾的小说。小说家,这可怜虫,无论如何也得完成这件事,因为他也像其他人一样需要生活。所以难怪小说中的敲锣打鼓和钉棺材的声音不绝于耳。

 

  这就是我们所能归纳出的一般小说的通病:他们在结尾时松弛了下来。对造成这情形的理由有二:第一、精力的不足,这点对作家的威胁与对工人的威胁没有什么不同。第二、就是我们上面所谈到的困难。人物开始时显得生气勃勃,难以驾驭,各自在情势与个性的自然发展下,为自己打下极有可为的生命基础,然而到后来,作者为了赶时间却一手把这些工作都接收了下来,不让他们自然发展,于是他虽然不断地对人物提名道姓评评点点,其实他们不是溜走了就是死了。

 

  一般批评家均认为,情节是小说的逻辑面:它虽需要有神秘感,然而那些神秘之物必须在后头解决清楚;读者或许可以游移于迹样的世界里,而小说家则必须头脑清醒。他必须要有能力置身于他的作品之上;在这边露出一线光亮,在那边留下了一点阴影,并且要不断地自我思考:以什么方法使情节产生最高的效果?他在下笔前早已胸有成竹。总之他置身于小说之上,以因果律控制一切,对他而言,似乎一切都已前定。

 

  然而我们也必须自问这种方法是否就是小说写作的最好方法。为什么写小说一定要先胸有成竹?它不能自然生长吗?为什么小说家一定要置身于作品之上控制一切?他不能投身于作品之中让作品把他带到一个求知之境吗?情节尽管刺激而吸引人,然而它只不过是借自戏剧,借自有空间限制的舞台偶像而已,小说难道不能发明一种并不怎么全逻辑担却较适合本身天赋的结构法?

 

  现代作家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现在就取一本最近出版的小说——一本不顾情节且企图以其他东西取代情节的小说——来看看。

 

  我曾提到过纪德的《伪币制造者》,这本书中兼用了新旧两种方法。纪德同时也将他在写此书时的日记公开,将来他极有可能也会将他重读这本小说和日记的印象付梓,当然没有绝对理由说他不会在更久的将来出版一本有关此小说、日记以及印象记相互影响的情形的综合性作品。纪德对体系性的作品比任何作家都认真,这也是我们对他感到兴趣的地方,批评家在这方面找材料绝不会空手而回。

 

  我们首先取《伪币制造者》的客观逻辑面——情节——的片段来看看。这一片段讲的是一位名叫奥立维尔的年轻人的故事:他风度翩翩,潇洒动人,开始时与幸福失之交臂然后在作者极巧妙的安排下终于重获幸福,并将之赐予他人。此一小片段洋溢着感人的生命光热——让我用一次这个俗得不能再俗的语词——创作的手法虽然陈旧,但不失为成功之作。然而这一段绝非是这本小说的中心。书中其他合乎逻辑性的一些片段也不是——这些片段描写奥立维尔的同学乔治使用伪币及将另一位同学驱上自杀之路一事(纪德在日记上对这伯事的取材都有记载,创造乔治的念头得自他所捉到的一个偷书的小男孩,其他如一伪币集团在卢昂被捕,小孩在克勒蒙、法竺德等地自杀等报章消息都是他故事取材之所在)。然而奥立维尔、乔治、万山以及巴勒德都非小说的中心。爱德华则比较接近。在书中爱德华是个小说家。他与纪德的关系正如大象里梭与威尔斯的关系。像纪德一样,爱德华亦记日记,同时也正在写一本《伪币制造者》的书,他与克里梭相同之点是:同为社会所唾弃。爱德华的日记全部印了出来,所记之事起自书中种个情节片段发生之前,并贯穿全局,形成纪德这本小说的总体。爱德华不光是位记录者而已,他也是一位参与者;是他救了奥立维尔也为后者所救,让他俩快乐去我们先不管他们。

 

  以上所提都不是这本小说的中心。一段有关小说艺术的讲座则离中心不远。爱德华将他的秘书和另外一些朋友介绍给巴勒德,他说了一段有关人生真理与小说真理并不相等的老生常谈,然后又说他打算写一本包容这二者的小说。

 

  用什么作题材?索弗罗尼斯加问。

 

  没有题材,爱德华尖声说,我这本小说没有题材。听起来有点像痴人说梦,是不是?好吧!换句话来说,这本小说将不要题材……'生命的切片'是自然主义小说家的口号。他们的错误总是在同一个方向下刀;总是顺着时间,从纵的方面下手。为什么不上下切?或横着切?对我而言,我根本不动刀。奇怪吧?我的方法是把材料全放进小说中,一点也不加裁剪。我已经这样子做了一年了,我不曾遗漏一件东西:所有我所看到的,我所知道的,我从别人生活中学到的,以及我自己的,全部在里面了。

 

  老兄,你这样会把读者烦死。萝拉叫了起来,但却掩不住她心中的高兴。

 

  绝不会,为了使小说产生效果,我将主角写成一位小说家,这本书的主题将是他对现实生活取用之间的冲突,现实能提供他什么?他如何运用这些东西?

 

  这本书已经完成了腹稿了吗?索弗罗尼斯加作认真地问。

 

  当然没有。

 

  '当然'是什么意思?

 

  像这种形式的书根本不能有腹稿。如果我在下笔之前对细节已先有具体的计划,这本书就完了。让现实生活指引着我去写。

 

  可是你先前的意思好像是要避开现实。

 

  我书中的小说家要避开现实,而我要不断地把他推回去。事实上书的主题应该是:日常生活的真理和理想中的真理之间的冲突。

 

  这本小说的书名是什么?萝拉无可奈何地问。

 

  好吧!巴勒德,告诉他们。

 

  《伪币制造者》,巴勒德说,现在,请你告诉我们这些伪币制造者是什么样的人?

 

  不知道。

 

  巴勒德和萝拉面面相觑,转头看着索弗罗尼斯加。可以听到叹气的声音。

 

  事情是为样的,爱德华的小说中逐渐渗进了一些有关金钱、贬值、通货膨胀、伪币的意见,甚至有取代人物的功能的趋势。你们之中有谁拿过伪币?他停了一会儿后问,想想看,一枚值十法郎的金币,但却是假的。它其实只值两分钱。然而在它被发现是伪币之前还是值十法郎。如果我从这个观念开始——

 

  为什么要从观念开始?巴勒德突然插入,有点激动的样子,为什么不从事实开始?假使你举的事实恰当,观念自然会跟着来。我要是想写作这本《伪币制造者》,我必定从一枚伪币开始,一枚你所说的十法郎伪币开始,喏,这就是!

 

  说着,巴勒德从口袋里取出一枚十法郎金币,抛到桌上。

 

  瞧吧!他说,它敲起来声音没有什么不对。我今天早上从杂货店老板那里得到的。它的价值不只两分钱,因为它是镀金的,而金的里面其实是玻璃。过一段时间它就会变得透明。别——别擦它——一擦就不像样了。

 

  爱德华拿着它,全神贯注地反复细看着。

 

  杂货店老板从哪里得到它的?

 

  他没说。他先当真的给我,再告诉我是假的,这人不错吧。他只是和我开开玩笑。他以五法郎卖给了我。我想,你正在写《伪币制造者》,该看看伪币的真面目,所以买下了。你现在看完了,还给我。我现在才知道你对现实并不是真的感兴趣。

 

  感兴趣,爱德华说,只是它时常把我踢了出去。

 

  真可怜。巴勒德说。

 

  这一段才是小说的中心。里面包含了人生真理与艺术真理的老题目,一枚伪币的插入给这个问题作了一番妥帖的解说。这种企图将此两种真理结合在一起的尝试,以及要求作者把自己投入作品之中的建议,是以前所未想到过的;作家应该在自己的材料里翻滚流动,而不是置身于其上;应该受材料的控制而不是控制材料。至于情节——把它藏起来,打碎它,烧掉它。让尼采所谓的结构的大溃蚀来临。事先安排好的都是假的。

 

  另外一位批评家与纪德深具同感——这位老太太被她那些侄女指控为不合逻辑,一时她还不了解什么是逻辑:老天!什么玩艺!我如果不先知道自己说什么怎能告诉你我想的是什么?她的那些侄女都是受过教育的年轻女子,以为她退伍了;其实她比她们现代得多。

 

  那些与当代法国有所接触的人以为,这一代的人因为追随纪德以及那位老太太的非逻辑性倾向已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投入混乱之中。她们同时称赞英国小说家在这一方面所表现的老成持重。高帽子从爱戴,然而这顶却有一点不对味。好像是你想生个蛋,别人却告诉你生下的是一个圆柱物体——奇则奇矣,却不是什么令人愉快的事。假如你的目的就是想生个圆柱体,又会有什么后果?我答不上来——也许是母鸡的死亡吧。这显示纪德的危险性——他就是要生下一个圆柱体:如果他所要写的只是潜意识小说,并且对潜意识作那样明白唠叨的解析,他不足以仿效;他只是经由旁门左道介绍神秘主义而已。不过那都是他自己的事。如果我们把他当作一个批评家来看,他还颇能令人欣赏,他那叫什么《伪币制造者》的玩艺,尤其能深得那些如果不先知道说了些什么就无法告诉别人他想的是什么的人的心,对于那些厌倦了以情节为主或以人物为主的小说的人也是一大福音。

 

  我们对小说的各面还未完全讨论到。例如,我们尽可对于潜意识作意识分析的可能性有所怀疑,然而潜意识广泛地潜存于小说领域中则是事实;又如诗意、宗教、热情——这些是应该讨论,而还未涉及的问题。批评家不能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或见而不言,虽然作者或读者可以。我们已经在我们祖宗的坟上翻翻捡捡了一回,下一步工作将是抬头仰视观察彩虹的颜色。

 

  彩虹的经纬度必须测定,如何测定?所以我一下次所要讨论的题目是幻想。

福斯特著,苏炳文译:《小说面面观》,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0
0

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之所以想到要写这个题目,是因为最近看了一本非常好的书,前中社科院文研所所长刘再复的《双典(三国与水浒)批判》。(刘去年曾与高行健到访我大,可惜我不在香港,╯▽╰)越读越拍案叫绝,书解答了很多关于这两部所谓经典的,我很小就开始感到困扰并持续困扰了我多年的问题,基本上认为《三国》《水浒》两部书五百年间对我国民性的毒害实难讳言,为国民打开了“地狱之门”。刘这样的论述,绝对不是故作惊人之语,而是在鲁迅的国民性批判基础上,经过了严谨的学术考证和深刻的伦理思考,得出的结论。

 

《双典批判》的书评我还在构思当中,这里先按下不表。不过五年前这本书的出版,就充分说明了体制内知识分子还是有人具有相当的勇气和critical thinking的,敢拿五百年间如此受欢迎的这两本中国人最爱的名著开刀。有人说这是一个“he said she said”的问题,所以我就想到了莎的这句话,觉得可以好好闲扯两句。

 

莎本人说的,“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 关于这句话,我想讨论的主要有三点。第一,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什么莎在这里举的是哈姆雷特而不是别人呢?首先,因为这个丹麦王子是他自己赋予生命的,对吧,是他一手创造出来的,显然对他有深厚的感情,然而关于同时期世界其他国家的喜剧大师,比如和他生卒年十分相近的汤显祖和杜丽娘,莎就一无所知了。然而我还是要说,为什么在他那么多激动人心的戏剧里,那么多光彩照人的人物中,独独选了哈姆雷特?为什么不是罗密欧,不是李尔王,不是夏洛克(非歇洛克~)?

 

要知道在英国,哈姆雷特可以说是一块金字招牌,以此为起点的名演员不计其数,观众普遍认为能被选中出演已经是莫大荣耀。为什么这个人物具有这么神奇的魔力?为什么莎自己和数百年来的观众都对他情有独钟?我翻译过的一篇影评中给出了答案,(原文过于佶屈聱牙而且我稿子也找不到了,大意是)在任何一个演员能搞清楚这个丹麦人脑子想的东西的一半以前,他已经老得演不了他了。(这特么是人话么!)其实就是说哈姆雷特的思想过于复杂,演员要想演好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磨炼,不仅是表演功力,还有文学素养(英国演员相对来说都具有相当高的文学素养)。

 

所以我的结论是,哈姆雷特是一个代名词,是一切伟大的艺术形象的代名词,他们的伟大之处都在于其复杂性。根据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的说法,也叫做“圆形人物,具有多面性。与”圆形人物“相对的,就是那些不计其数的、塑造没有那么出色的、性格比较单一的扁平人物。哈姆雷特毫无疑问是道地的圆形人物,所以不同的人才会对他产生不同的解读,每个人对他的perception,都只是球面上的一个点。

 

因此我们可以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可以近似地讲,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曹操,因为曹操毫无疑问是《三国》这本充斥着一大堆扁平人物中一枝独秀的一个圆形人物(不然解放以后毛也不会为曹操平反了),但是我们相对来说比较不能接受的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关羽“一千个张飞,因为关张相对来说就非常的扁平,在一千个人眼中都是一个样子。

我想讨论的第二层含义,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这一千个读者的喜好、知识背景、教育程度、社会环境、政治倾向等等诸多因素天差地别,当然会看见不同的哈姆雷特。关于这一点,鲁迅已有绝好的论述: 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读者对人物的看法随着时代的推移产生变化,有时程度会大得出乎作者的意料。尽管受到了“正统观的影响,尽管罗贯中使劲地尊刘贬曹,曹操的形象从问世到当代还是经历了从乱贼到枭(奸)雄再到英雄的转变。为曹操平反的有,为文学作品中板上钉钉的反面人物如潘金莲西门庆平反的也大有人在。时代的风气在变,社会价值观也在变,文君、莺莺、丽娘、子君之流,自现代以来都是反抗礼教追求自由的正面典型,收获的评价之高,与作品问世时大相径庭。

 

说到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文学批评中最正常的现象。传统阅读理论,认定作者是价值创造者,编辑将固定内容编排,成为定本,读者只有被动阅读的选择。然而,过度被低估的读者,在当前社会中,随着消费者主权的抬头,重新得到肯定。巴特的作者已死认为作品在完成之际,作者就已经死亡,剩下的就是读者的权利了。唯有作者死亡,读者才能诞生,所有阅读活动,都是读者心灵与一个写定的文本的对话,价值就在这个部分被创造出来。所以我才认为,《双典批判》对于我们重新审视《三国》《水浒》二书的文化批判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将这两本倍受中国人喜爱的,所谓宣扬忠义二字的的经典拽下神坛,指出这两本书的核心不过是权力崇拜和暴力崇拜。

 

我从小看这两部书长大,虽然觉得情节确实吸引人,疑问却越来越多,因为我从小就是个重点全错的人。看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我不明白救阿斗之后,刘备抱着阿斗要往地上摔,他不是手长过膝盖么?这不是明摆着做给人看的么?看过五关斩六将,我的注意力全不在关羽如何英武神勇,而在曹操接受手下大将被斩的事实也不肯拦阻关羽,这是大家所说的那个心胸狭窄的汉贼么?看单刀赴会,我也不觉得关羽单刀赴会多么神勇,我只是觉得刘备向东吴借荆州不还,这不就是言而无信么?还皇室帝胄呢,自知理亏就搬出天下土地,当有德者居之的道理来狡辩,不是荒谬之极么?看血溅鸳鸯楼,我发现武松痛快杀了十五个人,而与此事有关的,只有蒋门神等三个,其余十二个不全都是无辜受害么?看智取生辰纲,就算那生辰纲确实是民脂民膏,不义之财,不过对待不义之财就可以强行劫取么?这样以暴易暴,难道就是英雄作为么?类似疑问数不胜数,然而这样两本无时无刻不在宣扬着权谋和血腥暴力的书,竟然被国人崇拜数百年,足见国民性的三国气”“水浒气之重。《双典批判》提供的正是重新解读《三国》和《水浒》价值观的视角,对于打破读者的思维定势,尤其是打破“经典无瑕疵的思维定势,确实有警醒作用。

 

中国小说的发展,先是故事阶段,后是话本阶段,再是叙事艺术阶段。双典之所以能成为文学经典,就在于它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叙事艺术的成熟期,所谓成熟,就是小说写作已进入自觉阶段(语言自觉、结构自觉、手法自觉、人物形象塑造自觉)。中国向来吧诗歌与散文视为文学正宗,戏剧和小说则为“小道。双典问世之后,被金圣叹誉为大才子书,小说的的地位大大提高了。作为文学作品,不可否认的是它们杰出的艺术魅力。然而正因为这种艺术魅力,蕴藏在作品中的毒素就越是难以发现,危害也就越大。因此,我坚决赞同越是经典,越要批判“这句话,不管是谁第一个说出来的。因为经典作品在时间的刷洗中魅力一直经久不衰,读者按照习惯性的思维代代相传,默默接受,在欣赏的快乐中忘掉了叩问与质疑,在无意识中已全盘接受经典中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毒素。这种毒素影响之大,是一般性作品无法比拟的。正是这样,我们才要重读经典,对其经行必要的批判,指出经典中的黑暗面,对价值取向的原则性问题进行充分质疑,这才是当代文化人的使命。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人为什么要读小说?

$
0
0

小說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可謂是經歷了由“下里巴人”向“陽春白雪”的轉化的過程,直至成為文學的主流。當論及小說的藝術性和感染力,我們不禁要問,究竟小說有什麼“神力”,為何能如此吸引讀者,使人難以自拔?

 

這個問題,梁任公已經做了完美的回答。他在晚清民初曾提倡小說界革命,在他的《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一文中談到,小說吸引讀者,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小說能帶領讀者來到一個讀者自己並不熟悉的環境,閱讀小說可以讓人開闊眼界,也對自身所處環境有更深刻的認識;二是言讀者所不能言。人在生活中產生的種種複雜情緒,往往自己也無法理清頭緒,說明原委。讀小說時看到敘述者或者主人公所思所想與自己無異,不免讓人拍案叫絕,直呼於我心有戚戚焉!

小說除了以上兩個吸引讀者的原因之外,還有四種「力」,使讀者著迷。

 

薰、浸、刺、提

 

第一種力是「薰」。薰,即是煙薰。讀小說時,全神貫注,全心投入,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小說內容及角色的薰陶,慢慢接受了小說所提出的意見。這種情現,可以範圍廣大,甚至遍及世界。

第二種力是「浸」。薰是指空間的傳播,浸則是指時間而言。小說的影響,與其流傳時間長短有關係。讀到感人至深的小說,往往叫人長久的受到感觸;如讀《紅樓夢》,必會受小說情節或角色的感動。而愈長篇的小說,愈有這種感染力。

 

第三種力是「刺」。刺,即刺激。「薰」和「浸」是慢慢地,在不知不覺間感染讀者。「刺」是在驟然間,殺那間,刺激讀者的情緒;如《水滸傳》中武松打虎和魯達拳打鎮關西,《紅樓夢》黛玉花殞瀟湘館等情節,都能叫讀者情緒突然轉變。

 

第四種力是「提」。以上所說的三種力,都是從外而內的進入讀者心靈;而「提」,則是發自讀者內心。讀者會不自覺地投入小說角色,把自己比擬為書中的主角,如讀《紅樓夢》,會把自己當成是賈寶玉或林黛玉;讀武俠說,會幻想自己成為武功蓋世的主角。

 

小說的這四種力,可以牽動情緒,感染教化,使讀者深信某些信息。某些宗教團體甚或政治組織都以這幾種方式傳播發展。梁啟超說:「文學家能得其一則為文豪,能兼其四則為文聖。有此四力而用之於善,則可以福億兆人;有此四力而用之於惡,則可以毒萬千載。而此四力之最易寄者,惟小說。」

 

梁啟超的說法,如果印證於東西方的小說,十分正確。歐洲自文藝復興之後,哲學、美學、藝術、政治思想的發展,不少學者都以小說的形式表達他們的理念,使當時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有著長足的進步。而近代在中國的發展,也有相類似的情況出現。怪不得梁氏說:「可愛哉小說!可畏哉小說!」

  

  梁曉聲也曾提到,當代文學作品缺少的主要是,即提升民族心性。魯迅窮盡一生都在,想用他尖銳的筆刺醒鐵屋中沉睡的人們,他的“提主要體現在雜文上,試圖用刺”達到“提”的作用。當代文學早已進入商業化時代,文學生產各個環節無一不是唯市場馬首是瞻。無論是影視編劇還是作家都與讀者達成了無言的默契,將娛樂作為文學唯一的功能。梁任公主張小說革命,主要是為了促進思想變革和社會變革,如今社會變革的時代早已過去,但文學的功能是否就不被時代需要了呢?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菲氏《鲁拜集》汉译本名录(全译本)

$
0
0

菲茨杰拉德RUBÁIYÁT OF OMAR KHAYYÁM汉译汇总

全译本

 

纸质版

 

一、

郭沫若《鲁拜集》

莪默·伽亚谟-费慈吉拉德

自由体【101首】

19229月,《创造》文艺季刊第1卷第3期,《波斯诗人莪默伽亚谟(译诗百零一首)》

19241月,上海泰东图书局(民国1311日出版,创造社辛夷小丛书第四种,郭沫若编辑,赵南公发行

1924年后上海创造社出版部、光华书店、大光书局等多次再版

19379月,上海建文书局,《沫若译诗集》

1956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沫若译诗集》

1958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9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1月,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31月,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人民出版社

 

二、

孙毓棠《鲁拜集》

奥默·克耶-

自由体【101首】

194134月,《西洋文学》第78

199210月,台北业强出版社,王次澄、余太山编选《宝马与渔夫:孙毓棠诗集》

20139月,商务印书馆,余太山编《孙毓棠诗集》

 

三、

黄克孙《鲁拜集》

奥马珈音-费氏结楼

七言绝句体【101首】

1956年,台北启明书局

19871月初版、1989年修订、20038月三版、20104月再版,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

20099月,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南京译林出版社

 

四、

孟祥森《狂酒歌》、《鲁拜集》

奥玛•开俨-爱德华·费滋杰罗

自由体【75首、101首】

19719月,台湾晨钟出版社

19907月,台北远景出版事业公司

 

五、

陈次云《狂酒歌》、《鲁拜集》

奥玛•开俨-艾德华·费兹杰罗

自由体(拟鲁拜体)【101首】

19719月,台湾晨钟出版社

20012月,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六、

黄杲炘《柔巴依集》

欧玛尔·哈亚姆-爱德华·菲茨杰拉德

拟鲁拜体【75首、110首、101首】

19826月,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1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柔巴依一百首》

20071月,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教育出版社

20135月,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人民出版社,《谐趣诗A~Z·柔巴依集(二)》

 

七、

虞尔昌《鲁拜集》

奥玛•卡扬-爱德华·费兹吉若

自由体【101首】

19852月,台湾《中外文学》月刊(总第153期第13卷第9期·虞尔昌教授纪念专号)

20079月,浙江海宁市海宁史志办公室

 

八、

梁实秋《欧玛·卡雅姆的四行诗》

欧玛·卡雅姆-费兹哲拉

自由体【75首】

19858月,台北协志工业丛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英国文学选·第3卷》

200210月,鹭江出版社,《梁实秋文集·第15卷·英国文学选·第3

 

九、

柏丽《怒湃译草》

莪默·海涌-爱德华·菲茨杰拉德

七言绝句体、自由体(拟鲁拜体)【101首及其它】

19908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十、

傅一勤《新译鲁拜集·人生智慧小诗》

奥玛伽音-费兹结娄

七言绝句体【101首】

200312月,台北文鹤出版有限公司

 

十一、

李霁野《俄默绝句集》

俄默·伽亚默-爱德渥德·菲茨杰拉德

五、七言绝句体【101首(“妙意曲”中选译8首)】

20043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李霁野文集》第8

 

十二、

江日新《鲁拜集》

奥玛·珈音-费滋杰罗

七言绝句体【101首】

200856月,连载于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仅80首)

 

十三、

徐燮均《鲁拜集》

莪默·伽亚谟-爱德华·菲茨杰拉德

五言绝句体【101首】

20105月,四川大学出版社,《英语名诗80首》

 

十四、

王虹[飘红]《鲁拜集——世界上最美的诗歌》

奥马尔·海亚姆/莪默·伽亚谟-费慈吉拉德

五、七言古风体、自由体等【101首】

20105月,选译载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从英语绝句到汉语绝句——以鲁拜集汉译为例

201212月,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

 

十五、

覃学岚《鲁拜集新译》

欧玛尔·海亚姆-爱德华·菲茨杰拉德

七言绝句体、自由体【101首】

20111月,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十六、

眭谦[伯昏子]:《莪默绝句集》

莪默·伽亚谟-菲茨杰拉德

七言绝句体【101首】

20111月,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由枿齋吟稿·卷六·西陆集》

 

十七、

阮小晨《鲁拜集》

莪默·卡亚姆-爱德华·菲茨杰拉德

七言绝句体、七言多句体、自由体等【101首】

20116月,广西漓江出版社,《英美名诗二百首新译》

 

十八、

滕学钦《陌上蔷薇·鲁拜集新译》

莪默·伽亚谟-爱德华·菲兹杰拉德

七言绝句体【101首】

201112月,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十九、

梁欣荣《鲁拜新诠》

奥玛珈音-费茲杰罗

七言绝句体【101首】

20139月,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

 

二十、

瞿炜《鲁拜集》

奥玛·哈亚姆-爱德华·菲兹杰拉德

自由体【101首】

198812月,载于《读书》第12期,《黄昏畅想——拟奥马·哈亚姆自述》(仅6首)

20144月,新浪博客/瞿炜的博客

 

二十一、

傅正明:《鲁拜诗词新译五百首·鲁拜诗词费茲杰罗英译本》

奥玛·珈音-爱德华·费茲杰罗

七言绝句体、五言律诗体、词体等【101+4+9首】

20151月,台湾唐山出版社,《鲁拜诗词新译五百首》

 

网络版

 

    一、charmingleo[刘佳敏](七言绝句体、自由体【101首】)

    二、fang(自由体【101首】)

    三、zleooo[郑理](自由体【101首】)

    四、杨成虎[杨虚](未发表·骚体【101首】)

    五、孤竹(未完待续·七言绝句体【101首】)

    六、文以清心[郝文昌](自由体【101首】)

    七、小水爸爸[王道余](五言八句体【75首】)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外国诗歌spring

$
0
0
原文地址:外国诗歌spring作者:金妍ToWhomILove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先从春的诗歌欣赏春。



1.

Spring   --William Shakespeare威廉·莎士比亚


When daisies pied, and violets blue,
And lady-smocks all silver-white,
And cuckoo-buds of yellow hue
Do paint the meadows with delight,
The cuckoo then, on every tree,
Mocks married men, for thus sings he:
'Cuckoo!
Cuckoo, cuckoo!' O word of fear,
Unpleasing to a married ear.

When shepherds pipe on oaten straws,
And merry larks are ploughmen's clocks,
When turtles tread, and rooks, and daws,
And maidens bleach their summer smocks,
The cuckoo then, on every tree,
Mocks married men, for thus sings he:
'Cuckoo!
Cuckoo, cuckoo!' O word of fear,
Unpleasing to a married ear.

 

 

 

2.

 Spring

  Spring, the sweet spring, 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

  Then blooms each thing, then maids dance in a ring,

  Cold doth not sting, the pretty birds do sing,

  Cuckoo, jug-jug, pu-we, to-witta-woo!

  The palm and may make country houses gay,

  Lambs frisk and play, the shepherds pipe all day,

  And we hear aye birds tune this merry lay,

  Cuckoo, jug-jug, pu-we, to-witta-woo!

  The fields breathe sweet, the daisies kiss our feet,

  Young lovers meet, old wives a sunning sit,

  In every street these tunes our ears do greet,

  Cuckoo, jug-jug, pu-we, to-witta-woo!

  Spring! the sweet Spring!

 

 

  

  春,甘美之春,一年之中的尧舜,

  处处都有花树,都有女儿环舞,

  微寒但觉清和,佳禽争着唱歌,

  啁啁,啾啾,咯咯,割麦、插一禾!

  榆柳呀山楂,打扮着田舍人家,

  羊羔嬉游,牧笛儿整日在吹奏,

  百鸟总在和鸣,一片悠扬声韵,

  啁啁,啾啾,咯咯,割麦、插一禾!

  郊原荡漾香风,雏菊吻人脚踵,

  情侣作对成双,老妪坐晒阳光,

  走向任何通衢,都有歌声悦耳,

  啁啁,啾啾,咯咯,割麦、插一禾!

  春!甘美之春!

 

 

3.

埃德蒙·斯宾塞

   Sonnet 
   十四行

Fresh spring the herald of loves mighty king,
新春啊,你这君临万方的爱神的先驱,
In whose cote armour richly are displayed
你的外衣富丽堂皇,展现出
All sorts of flowers the which on earth do spring
世间的繁花万朵,不胜枚举,
In goodly colours gloriously arrayed.
她那婀娜多姿的服装,耀人眼目。
Go to my love, Where she is carelesse laid,
找我的爱人去吧,她满不在乎,
Yet in her winters bowre:
她仍在她冬天的闺房里深睡不醒:
Tell her the joyous time will not be staid
告诉她:快乐的时光不会永驻,
Unlesse she do him by the forelock take,
除非她能把它牢牢地捏在手中;
Bid her therefore her selfe soon ready make,
嘱咐她要把一切的准备快快完成,
To wait on love amongst his lovely crew.
好去那一群丽人当中把爱神恭迎:
Where every one that misseth then her make,
谁若是还打动不了爱人的魂灵,
Shall be by him amercest with penance dew.
爱神就必定给他以应有的严惩。
Make hast therefore sweet love, whilest it is prime,
快抓住这甜蜜的爱,趁着青春时候,
For none can call againe the passed time.
青春一去难再,像是大海东流。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荀子-劝学篇》英译(1)

$
0
0

 

【原文】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长於无祸。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於物也。

 

【翻译】

1、The gentleman says:“Learning must be concluded”。Though blue dye comes from the indigo plant ,it is bluer than indigo .Ice is made from water ,but it is colder than water.A piece of wood straight as a plumbeline can ,by steaming ,be made pliable enough to bend into the shape of a wheel rim,so its curvature will conform to the compass .Yet,even though it is then allowed to dry out completely in the sun,it will not return to its former straitness because the process of streaming has effected this change in it .

 So ,too,wood that has been marked with the plumbline will be straight and metal that has been put to the whetstone will be sharp.In broadening his learning,the gentleman each day examines himself so that his awareness will be discerning and his actions without excess.

2、Truly if you don't climb a hign mountain ,you will be unaware of the height of the sky.If you don't look down into a deep gorge,you will be unaware of the thickness of the earth.

If you have not heard the words inherited from the Ancient Kings ,you will not be unaware of the greatness of learning and inquiry.The children of Han and  Yue and of the tribes of Yi and Mo are all born making the same sounds ,but they grow up having different customs  ,because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has effected such changes in them.An Ode says:

      O  you gentleman,

      Be  not constantly at ease and at rest ,

      Be thoughtful and respectful in your official position,

      Love those who are upright and correct .

      And the spirits will heed you.

      And will increase your bright blessing.

There is no spirit so great a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elf with Way,and there is no blessing so long lasting as being without misfortune.

 

3、I once spent a whole day in thought,but it was not  so valuable as a moment in study。I once stood on my tiptoes to look out into the distance,but it was not so effective as climbing up  a high place for a broader vista. Climbing to a height and waving your arm's lenght to increase,but your wave can be seen farther away.

Shouting downwind does not increase the tenseness of the sound,but it is heard more distinctly .

A man who borrows a horse and carriage does not improve his feet ,but he can extend his travels 1,000 li ,A man who borrows a boat and paddles does not gain any new ability in water but he can cut across rivers and seas

The gentleman by birth is not different from other men;he is just good at "borrowing" the use of external things.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当代华裔汉学家一览(1)

$
0
0

        当代华裔汉学家一览(1)

                                2008-07-01 15:21:12

 

                                 陈才智整理
  
  B
  鲍家麟 Pao, Chia-lin
  鲍时祥 Bao, Shixiang 与老安(Lao An)《论语》,1992年
  卞赵如兰 Pian, Rulan Chao
  C
  粲兮 Can, Xi
  蔡任真 Tsai, Yen-zen
  《经与传:汉代儒家经典的界定》("Ching and Chuan: towards defining the Confucian Scriptures in
  Han China, 206 BCE-220 CE"),哈佛大学博士论文,1992年
  蔡廷干 Tsai, Ting-kan
  昌彼得 Geier, Peter W.
  陈炳良 Chan, Ping-leung
  陈澄之 Chen, Charles, K. H.
  陈观胜 Chen, Kenneth K. S.
  陈光兴 Chen, Kuan-ksing
  陈荆和 Chen, Ching-ho
  陈金梁 Chan, Alan Kam-Leung
  《道之二解:王弼与河上公〈老子〉注研究》(Two Visions of the Way: A Study of the Wang Pi and
  the Ho-shang Kung Commentaries on the Lao tzu),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91;1998年
  陈明銶 Chan, Ming K
  《〈资治通鉴〉的史学》(The Historiography of the Tzu-chih t'ung-chien: A Survey),《华裔学志
  (Monumenta Serica)31(1974-1975),1-38页.张荣芳译,《食货》12:4-5(1982.8),
  164-178页;12:6(1982.9),207-215页
  陈鹏翔 Chen, Peng-hsiang
  陈启云 Ch'en, Ch'i-yun
  美国加利福尼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精于英文汉学论著的撰写.近年在台湾清华大学做中国思
  想史研究
  《一位大儒关于政治暴力的思想:荀爽对〈易经〉的解释》(A Confucian Magnate's Idea of Political
  Violence: Hsun Shuang's [A. D. 128-190] Interpretation of the Book of changes),《通报》(T'oung
  Pao)54(1968),73-115页
  《荀悦的著作:〈汉纪〉与〈申鉴〉》(Preblems of Hsun Yueh 's Writing: Han-chih and Shen-chien),
  《华裔学志》(Monumenta Serica)24(1968),208-232页
  《荀悦(公元148-209年):一位中世纪早期儒士的生平与反思》(Chen Chi--yun. Hsun Yueh
  A.D.148--209: The Life and Reflections of An Early Medieval Confucian),纽约:剑桥大学出
  版社,1975年.高专诚译本《荀悦与中古儒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6
  《荀悦和中国汉末思潮:〈申鉴〉译注,附导言》(Hsun Yueh and the Mind of Late Han China: A
  Translation of the Shen-chien with Introduction and Annotations),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80
  年
  《中国历史"中古时代"分期的观念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华夏文明与
  传世藏书——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1月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历史论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
  《汉代中国:经济,社会和国家权力》(Han Dynasty China: Economy, Society, and State Power),
  T'ung Pao, 1984,胡志宏摘译,载《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创刊号,1994年6月
  陈清侨 Chan, Stephen C. K.
  陈弱水 Chen, Jo Shui
  《新儒学之发端:柳宗元与中国唐代思想的变迁》("The Dawn of Neo-Confucianism: Liu
  Tsung-yuan and the Intellectual Changes in T'ang China 773-819"),耶鲁大学博士论文,1987
  年,294页,导师:余英时(Yu Ying-shih),《唐学报》(T'ang Studies)7(1989)
  《柳宗元与中国唐代思想的变迁》(Liu Tsung-yuan and the Intellectual Changes in T'ang China,
  773-819),剑桥大学出版社,1992年
  《柳宗元与中唐儒家复兴运动》,台湾中央研究院:《新史学》5:1(1994-3)
  陈庆浩 Chan, Hing-hao
  陈荣捷 Chan, Wing-tsit
  (1901年8月18日-1994年8月12日),美籍华裔哲学家.生于广州;1924-1929,哈佛研究生
  1929-1936,岭南任教务长;1937-1942,夏威夷大学哲学教授;1942-1966,达慕思学院教
  授;1966-1981,彻谈慕学院任Gillerpie讲座教授.陈荣捷在国外弘扬中国哲学60年,著作
  等身,还从事中国经典哲学的英译.除《道德经》外,他又译过《近思录》,《传习录》,
  《北溪字义》,《六祖坛经》.陈氏英译,不只是译文而已,为了推阐中国哲学于欧美,
  为了方便读者,凡与所译之书可能相关而又必要的知识,以及能增进读者对经典全面了解
  者,无不悉备.以英译《近思录》为例,除原文622条之外,有长篇引言详述《近思录》
  编纂及译注之经过,并选译出有关的言论及宋明清与朝鲜日本注家评论共600条,另有附
  录《近思录》选语统计表,《近思录》选语来源考,中日韩注释百余条,与后来仿造《近
  思录》选辑之书22种的书目.参见韦政通《白鹿薪传一代宗师——国外弘扬中国哲学六十
  年的陈荣捷先生》,【美】华霭仁整理,彭国翔译《陈荣捷(1901-1994): 一份口述自传
  的选录》,《中国文化》15-16(1997年12月)
  《庄子哲学》(Philosophy of Chuang Tzu),Cambridge,1929年
  《评吴经熊和初大告的〈道德经〉译本》(Review of Wu's Lao Tzu's "The Tao and its virtue" and Chu
  Ta Kao's "Tao Te Ching"),《美国东方学会会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61(1949),196页
  《现代中国的宗教倾向》(Religious Trends in Modern China),New York,1954年
  《老子之道》(The Way of Lao Tzu),印第安那不勒斯(Indianapolis),纽约:玻白斯-麦瑞尔
  股份有限公司(The Bobbs-Merrill Co., Inc.),Library of Liberal Arts,1963年,285页
  《朱熹对老子的评价》(Chu Hsi's Appraisal of Lao Tzu),《东西方哲学》(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25:2(1975),131-144页
  《王弼〈老子注〉》(Wang Pi's Commentary on Lao Tzu),与鲁姆堡(Arrienne Rump),夏威
  夷大学出版社,1979年,东亚与比较哲学丛书之六
  《中国哲学纲要与注释书目》(An Outline and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Chinese Philosophy)
  纽黑文:耶鲁大学远东出版社(Far Eastern Publications),1959;1961;1969年
  《中国哲学原始资料/中国哲学文献选编》(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普林斯顿大
  学出版社,1963年.杨儒宾,吴有能等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3年
  《中国传统之本源/根源》(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与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
  1919-),华兹生(华生 Burton Watson),梅贻宝(Mei Yibao)编辑,哥伦比亚大学出版
  社,1960年;1964年第2版
  《朱熹与新儒家》(Chu His and Neo-Confucianism),纽约:1985年
  陈瑞玉 Chen, Ruey-Yuch Cecilia
  Aubert
  《韩愈与唐代儒家的反佛》(Han Yü and the Confucianists' Anti-Buddhism in T'ang China),《中
  国文化》(Chinese Culture)29:1(1988.3),75-92页
  陈世骧 Chen, Shih-hsiang
  (1912-1971.5.23)美籍华人,字子龙,号石湘.祖籍河北.1936-1937年任北大学讲师时与英
  人哈罗德(Harold Acton)合作,选译《中国现代诗选》(Modern Chinese Poetry). London:
  Duckworth, 1936年.
  《烛幽洞微的文学:陆机〈文赋〉研究》(Literature as Light against Darkness: Being a Study of Lu
  Chi's "Essay on Literature),收入《国立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文学院)》(National
  Peking University Semi-Centennial Papers 11,College of Arts),北京大学出版社(National
  Peking University Press),1948年,47-70页.修订本《陆机的〈文赋〉》(Essay on Literature
  Written by the Third Century Chinese Poet Lu Chi),缅因州波特兰市(Maine,Portland):安
  斯民森出版社(The Anthoenesen Press),1952;1953年.节本收入白之(Cyril Birch),
  凯内(Donald Keene)编辑《中国文学选集:十四世纪之前》(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Early Times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204-214页,纽约:丛树出版社(Grove Press),
  1965年.吴潜诚译文《以光明对抗黑暗:〈文赋〉英译序文》,《中外文学》18:8(1990.1),
  4-14页
  《陈世骧文存》,杨牧(王靖献)编辑,台湾:志文出版社,1972.7;1975.5,"新潮丛书"第
  11种;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2
  陈受荣 Chan, Shou-wing
  陈绶[受]颐 Ch'en, Shou-yi
  《中国文学史述》(Chinese Literature: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纽约:罗纳德出版社(Ronald
  Press),1961年
  《中欧文化交流史事论丛》,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年
  陈顺妍 Lee, Mabel
  陈体芳 Chen, Ti-fang
  陈文华 Chen, Wen-hua
  陈小媚 Chen, Xiaomei
  陈学霖 Chan, Hok-lam; 1967年普林斯顿大学博士.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东亚研究和历史系,国际研究学院中国地域研究
  Ch'en, Hsueh-lin 副教授,
  《刘基作为中华帝国顾问的双重角色》("Liu Chi [1311-1375]: The Dual Image of a Chinese
  Imperial Advisor"),普林斯顿大学博士论文,1967年
  《金代史学三论》(The Historiography of the Chin: Three Studies),威斯巴登(Wiesbaden):弗
  兰茨·石泰出版社(Franz Steiner Verlag),1970年
  《明太祖(1368-1398)的兴起:明代的官方历史编纂学中的事实与虚构》(The Rise of Ming T'ai-tsu:
  Facts and Fictions in Early Ming Official Historiography),《美国东方学会会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95:4(1975),679-715页
  编辑《当代中国史学中的李贽:其生平与著作新探》(Li Chih [1527-1602]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iography: New Light on His Life and Works),纽约白原(White Plains):M. E. Sharpe, Inc
  1980年
  《元代的官修历史:〈辽史〉〈金史〉〈宋史〉的修撰》(Chinese Official Historiography at the Yuan
  Court: The Composition of the Liao,Chin,and Sung Histories),收入兰德璋(John D. Langlois,
  Jr.)编辑《蒙古统治下的中国》(China Under Mongol Rule),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81
  年,56-106页
  《元代思想:蒙古统治下的中国思想与宗教》,与狄百瑞编,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82年
  《帝国的合法化》(Legitimation in Imperial China: discussions under the Jurchen-Chin dynast
  1115-1234),Publications on Asia of the Henry M. Jackso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no. 38. Seattle: Universityof Washington Press, c1984.
  《蒙古早期(1200-1300年)汗庭的著名人物》(In the service of the Khan: Eminent Personalities of
  the Early Mongol-yuan Period, 1200-1300),与罗依国(Igor de Rachewiltz),萧启庆(Hsiao
  Ch'i-Ch'ing),昌彼得(Peter W.Geier)编辑,威斯巴登(Wiesbaden):Otto Harrassowitz,
  1992年( 1993),Asiatische Forschungen; Bd. 121.
  陈姚锦新 Chan, Chin-Hsin Yao
  陈伊范 Chen, Jack
  陈颖 Chen, David Ying
  陈永明 Chan, Wing-ming
  陈有方 Chen, William Y.
  陈智诚 Chan, Christina
  陈智龙 Chan, Plato
  陈子实 Chen, Tzu-shih
  陈佐舜 Chen, John T. S.
  陈佐煌 Chen, Zho-huang
  成中英 Cheng, Chung-ying
  (1935年9月29日-)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学报》主编,《易经研究国际交流
  协会会长.1964年哈佛大学博士;1959年华盛顿大学硕士;台湾大学学士
  程艾凡 Chen, Ivan
  《孝经》(The Book of Filial Piety),伦敦:约翰·穆莱(John Murray)出版社,1908年,1920
  年;纽约:杜冬出版公司(E. P. Dutton & Co.),1908;1909年
  程修龄 Zung, Cecilia Sieu-ling 《中国戏曲的奥秘》(Secret of the Chinese Drama),上海:别发洋行,1937年
  程抱一 /
  程纪贤
  Cheng, Francois
  《中国诗歌的写作》,巴黎,1977年;唐纳德 里格斯(Donald A. Riggs)和杰罗姆 西顿(Jerome
  P.Seaton)英译本,1982年.半为论说,半为译诗.论说占较长篇幅,设有"导言","被
  动程序","主动程序"和"意象"四部分.其内容涉及汉字,书法,绘画与中诗的关系
  中诗语法的特殊效果,中诗韵律的动态结构,以及中诗意象的隐含意蕴
  程十发 Cheng, Shih-fa
  程熙 Cheng, Hsi
  程玉茵 Cheng, Yu-yin
  与苏珊·麦恩(Susan Mann)编辑《以儒家的眼光:中国历史中的性别》(Under Confucian Eyes:
  Texts on Gender in Chinese History),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2000年
  初大告 Chu, Ta-kao
  《道德经》(Tao Te Ching),伦敦:爱伦和爱文(Allen and Unwin)出版社,The Buddhist Society
  of London,1937;1939;1942;1945;1948;1959年,序言:贾尔斯
  崔道录 Tsui, Tao-lu
  留意法学博士.与蓝觉迪(Lionello Lanciotti),意大利语译《浮生六记》,罗马:卡西尼书店
  1955年
  D
  邓蓉生 Teng, Yung S.
  《杜牧之文学思想中有关古文理论之研究》(The Theory of Ku-wen Prose in the Literary Thought
  Tu Mu 803-852 ),《清华学报》新刊20:1(1990.6),125-188页
  邓昭琪 Teng, Chiukay
  邓仕梁 Dang, Shu-leung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邓嗣禹 Teng, Ssu-yu
  (1906-1988)1932年燕京大学毕业,1942年哈佛大学博士,1966年起任印第安纳大学历史教
  授.
  《清代文献的种类与使用》(On The Types and Uses of Ch'ing Documents),与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哈佛亚洲研究》(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5(1940),1-71页
  《清代行政机构研究三种》(Ch'ing Administration: Three Studies),与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哈佛大学出版社,哈佛燕京丛书19(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Monograph Studies
  No. 19),1960年.收录二人在《哈佛亚洲研究》上发表的三篇相关论文
  《中国参考书选目解题》(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Selected Chinese Reference Works),与
  毕乃德(Knight Biggerstaff),哈佛大学出版社,哈佛燕京丛书(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Monograph Series),1936;1950;1969;1971年
  《最近五十年的中国史学》,《远东季刊》(Far Eastern Quarterly)第18卷第2期(1949年2月),
  第131—157页.分析研究了作为现代中国思想革命一部分的现代中国史学的兴起和发展,
  特别是疑古的潮流和中国社会史的新解释.
  译注《颜之推的〈颜氏家训〉》(The Family Instructions for the Yen Clan [Yen shih ihia hsun],by
  Yen Chih-t'ui),莱顿(Leiden):布雷尔出版社(E. J. Brill),《通报》专题系列之四(Monographies
  du T'oung Pao, volume 4),1968年
  《邓嗣禹先生学术论文选集》,台湾食货出版社,1980年
  丁乃通 Ting, Nai-tung
  董辰生 Dong, Chen-sheng
  杜维明 Tu, Wei Ming
  (1940年2月-)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哲学与儒学研究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1968年哈佛大
  学博士;1963年哈佛大学硕士;1961年台湾东海大学学士.
  主编《亚洲现代性中的儒家传统:考察日本及四小龙的道德教育与经济文化》,哈佛大学出版
  社,1996年;《转变中的中国》,哈佛大学出版社,1994年;《存活的树:当今作为中国
  人的意义的改变》,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5年;与狄百瑞共同主编《儒家学说与人权》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98年)
  《〈中庸〉论文集》(Centrality and Commonality: An Essay on Chung-yung),夏威夷大学出版
  社,1976年.Cheng & Tsui Publishers,1998年,中译本:1988年;1992年(台湾)
  《论儒学的宗教性:对〈中庸〉的现代诠释》(Centrality and Commonality: An Essay on Confucian
  Religiouness),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Suny Series in Chinese Philosophy and Culture),1989
  年.段德智译,林同奇校本,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7
  杜国清 Tu, Kuo-ching
  F
  方闻 Fang, Wen C.
  方秀洁 Fong, Grace
  加拿大马克吉尔(McGill)大学教授,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叶嘉莹弟子.
  著有《吴文英和南宋词艺术》(Wu Wen-ying and the Art of Southern Sung Ci Poetr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 Press, 1987年)
  《司马迁与中国早期作者之概念》,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华夏文明与传世藏书
  ——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1月
  方志彤 Fang, Achilles (1910-1995)
  房兆楹 Fang, Chaoying
  1961年,受聘为澳洲国立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及东方部主任.在他督导之下,大约花了两年时间
  东方部人员及图书的统合工作,终于完成.1963年,辞职赴美,在哥伦比亚大学主持《明
  代名人传》的编纂计划
  《清代名人传略》(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1644-1912),与恒慕义(Arthur William
  Hummel)编辑,上,下两卷,华盛顿联邦政府印刷所(国会图书馆)(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43-1944年;纽约:佳作再版公司(Paragon Book Reprinted),1964年
  台北:成文出版公司(Ch'eng-Wen Publishing Co.),1966;1967年.杜文凯编《清代西人
  见闻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1)选译胡适之《序》及多尔衮,福临,玄烨,胤祯
  弘历,噶尔丹,戴震七人之传记
  《明代名人传,1368-1644年》(Dictionary of Ming Biography,1368-1644)副主编,主编傅路特
  (富路德 Luther Carrington Goodrich),两卷,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76年,1751页
  冯家福 Feng, Gia-fu
  与英格里希(Jane English)《老子〈道德经〉新译》(Lao Tzu: Tao de ching, A New Translation)
  纽约:古典书局(Vintage Books)(蓝登书屋分店 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阿尔夫雷
  德·诺普夫(Alfred A. Knopf),1972;1979;1989年
  与英格里希(Jane English)《〈庄子〉内篇》(Chuang Tzu: Inner Chapters),纽约:蓝登书屋
  (Random House),古典书局(Vintage Books),1974;1997年
  傅申 Fu, Shen
  G
  高克毅 Kao, George
  高友工 Kao, Yu-kung
  哈佛大学博士,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中国文学教授.研究涉及中国诗歌和诗学的各个领域
  70年代初,与梅祖麟合著《唐诗的隐喻,意象与典故》,影响深远.他的《中国抒情美学
  (Chinese Lyric Aesthetics)一文(A.Murck and W.C.Fong, eds. Words and Images: Chinese
  Poetry,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提出"抒情美学"观念,汇
  通诗书乐画诸领域
  高信生 Kao, Hsin-sheng
  高辛勇 Kao, Karl S. Y. 耶鲁大学
  葛德顺 Ko, Te-shun
  辜美高 Ku, Mei-kao
  (新加坡)《管理术新论:西汉陆贾( -前178)〈新语〉译本》(A New Discourse On the Art of
  Government being a translation of Hsin Yü of Lu chia [ -178B. C.]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文学硕士(亚洲研究)学位论文,1974年4月,1988年正式出版
  古添洪 Ku, Tim-hung
  古伟瀛 Ku, Wei-ying
  郭著章 Guo, Zhu-zhang

 

H
  何炳棣 Ho, Ping-ti
  祖籍浙江金华,出生于书香世家.其堂兄何炳松,13岁考中清末最后一科秀才,20世纪40年
  代从中国西南联大考取赴美留学生资格,留学美国,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
  书局总编等职,向国内介绍了鲁滨逊(James Harvey Robinson)的新史学,后长期担任芝
  加哥大学汉学教授,桃李遍及美国,1976年,就任美国亚洲研究学会(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简称AAS)第28届年会会长,是年3月29日在多伦多发表就职演说《中国的文
  明:对其长期性的原因的探索》(杨品泉译文,载《中国史研究动态》试刊,1978年).
  退休以后定居于加利福尼亚州.
  博士论文《扬州盐商:18世纪中国商业资本主义研究》("The Salt Merchants of Yang-chou: A Study
  of Commercial Capitalism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哈佛亚洲研究》(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1954, 1-2.
  《1368-1953年中国人口研究》(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1368-1953),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9年,葛剑雄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明清社会史论》(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1368—
  1911).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2.
  China's Heritage and the Communist Political System.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68.
  《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加]何炳棣,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69年
  《东方的摇篮;公元前5000—1000年中国新石器和早期史时代技术和思想的原始起源研究》(The
  Cradle of the East; An Inquiry into the Indigenous Origins of Techniques and Ideas of Neolithic
  and Early Historic China, 5000—1000 B.C.),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1975.
  何光漠 Ho, Kwang-mo
  何惠鉴 Ho, Wai-kam
  何沛雄 Ho, P. H. Kenneth
  《汉代畋猎赋,京都赋研究》("A Study of the Fu on Hunts and Capitals in the Han Dynasties, 206
  B.C. -220 A. D."),牛津大学博士论文,1968年
  《班固〈两都赋〉与汉代长安》(Pan Ku 'Liang-tu fu' yü Han-tai Ch'ang-an),《大陆杂志》(The
  Continent)34:7(1967.4),11-19页
  何少韵 Ho, Louise S. W.
  何文汇 Ho, Richard M. W.
  《唐诗创新者陈子昂》Ch'en Tzu ang: Innovator in T'ang Poetry,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3年
  由就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时的博士论文改写.全书分两部分,一叙诗人的生平和时代,一
  叙诗人的诗说和作品,尤其是"感遇"诗.两部分均有结语,分论诗人的政治观点和唐代
  文人对诗人的评价
  何赵婉贞 Ho, Lucy Chao
  洪铭水 Hung, Ming-shui
  《袁宏道与晚明文学运动与思想运动》("Yuan Hung-tao and the Late Ming Literary and Intellectual
  Movement"),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论文,1974年
  《袁宏道》(Yuan Hung-tao),波士顿:特怀恩世界作家丛书(Twayne's World Authors
  Series[TWAS]),1982年
  洪业(煨莲) Huang, William
  《公元719年唐王庭的一场有关历史编纂的论辩》(A Bibliographical Controversy at the T'ang
  Court A. D. 719),《哈佛亚洲研究》(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20:1-2(1957)
  74-134页
  《一位唐代史官的辞职书》(A T'ang Historiographer's Letter of Resignation),《哈佛亚洲研究》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22(1959),5-52页
  《公元708年前的唐史馆》(The T'ang bureau of historiography before 708),《哈佛亚洲研究》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23(1960-1961),92-107页
  洪曾玲 Hung, Tsengling
  黄碧端 Huang, Pi-twan
  黄国彬 Huang, Kuo-pin
  黄宏荃 Huang, Hongquan
  黄俊杰 Huang, Chun-chieh
  黄葵 Huang, Kuei
  黄美序 Hwang, Mei-shu
  黄琼玖 Hung, Josephine Huang
  黄仁宇 Huang, Ray
  博士论文《十六世纪中国明代的税制和政府财政》(Taxation and Government Finance in
  Sixteenth-Century Ming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4.
  参见[德]傅吾康撰,郝华摘译:《评黄仁宇著〈十六世纪中国明代的税制和政府财
  政〉》,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80年第5期.
  《中国历史与西洋文化的汇合——五百年无此奇遇——三个大帝国不能用数目字管理的负因
  素》,载《知识分子》,1986年秋季号.
  China, a macro history. Armonk, N.Y.: M.E. Sharpe, c1988.
  黄恕宁 Sciban Shu-ning
  (1958年1月25日-)卡尔加里大学德语,斯拉夫语与东亚研究系助理教授,1995年多伦多大
  学博士;1985年艾伯塔大学硕士;1982年国立台湾大学学士
  黄秀魂 Wong, Shirleen Sao-wan
  加州大学洛杉矾分校.著有《龚自珍》(Kung Tzu-chen),波士顿:特怀恩世界作家丛书(Twayne's
  World Authors Series[TWAS]),1975年
  黄雯 Wong, Man
  黄兆杰 Wong, Siu-kit 《中国早期的文学批评》,香港,1983年.所选文章包括《毛诗序》,《离骚经序》,《典论论文》,
  《与杨祖德书》,《文赋》并序,《文章流别论》,《翰林论》,《宋书 谢灵运传》,《诗品序》,
  《文心雕龙》《神思》和《序志》篇,《与湘东王书》和《文选序》,凡十三篇.译者主张"一
  代应有一代的翻译",注重译文质量
  黄宗泰 Wong, Timothy
  黄宗智 Huang, Philip C. C.
  美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研究明清近代社会经济史,法律制度史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The Peasant Economy and Social Change in North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年,中华书局,1985;1986年
  《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清代的表达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248页.梁治
  平《清代习惯法:国家与社会》(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对该书的若干立场提出
  质疑.
  《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Peasant Family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Yan-gzi Delta,
  1368-1988),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年,中华书局,1992;2000年
  黄为葳 Huang, Wei-wei
  黄金铭 Wong, Kam-ming
  黄德伟 Wong, Tak-wai
  黄维梁 Wong, Wai-leung
  侯健 Hou, Chien
  侯锦郎 Hou, Ching-lang
  1975 Monnaies d' offrande et la notion de tresorerie dans la religion (中国宗教中的冥币和财库观
  念),Memoires de l'IHEC I.
  1979 "The Chinese Belief in Baleful Stars" (中国的灾星信仰),FT, p. 193-228.
  侯师娟 Hou, Sharon S. J.
  胡品清 Hu, Ping-ching
  J
  纪秋郎 Chi, Ch' iu-lang
  简小斌 Jian Xiaobin
  (1955年10月30日-)威廉与玛丽学院(弗吉尼亚州)副教授,现代语言文学系主任.1992
  年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论文《〈史记〉的空间化》("Spatialization in the Shiji");1987
  年俄亥俄州立大学硕士;1984年暨南大学学士
  江炳伦 Joseph P. L. Jiang
  《汉代官僚的双重意识形态》(Dual Ideological Basis of the Han Bureaucracy),《中国文化》
  (Chinese Culture)7:1(1966.3),105页;收入其《政治学论丛》,台北,1973年,1-58
  页
  江兆申 Chiang, Chao-shen
  江亢虎 Kiang, Kang-hu
  与柏宾合译《玉山》(The Jade Mountain),Garden City, New York, Anchor Books, Doubleday &
  Company, Inc., 1929年;1964年.系清·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英译本
  江先声 Kong, Sin-sing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姜素惠 Chiang, Su-hui
  蒋彝 Chiang, Yee
  金莉华 Chin, Lee-hua
  金诗伯 Jin, Shibo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589646/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大师谈英语学习

$
0
0
原文地址:大师谈英语学习作者:wangbinhui

英语导师教你学英语

    这里集中了多位英语专家学习英语的切身体会之感言,朋友们可以从中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
更可以此为参照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目录:
01、王佐良:通过文化学语言
02、许国璋:英语教育非英语教学
03、周珏良:翻译的步骤
04、熊德輗:Read for Pleasure
05、刘承沛:成败在此“数”举
06、陈  琳:习得?学得?
07、丁往道:我的两点意见
08、胡文仲:学习英语无捷径
09、高厚堃:“枕中秘”
10、危东亚:学习“地道”英语
11、张中载:“输入”与“输出”
12、梅仁毅:如何“登堂入室”
13、胡壮麟:英语学习有规律吗?
14、吴  冰:怎样“一箭双雕”
15、陶  洁:学习是为了使用
16、何其莘:怎样达到用英文思维
17、秦秀白:We Live in and by Language
18、黄源深:背单词有用吗
19、李赋宁:“读书必须过笔”
20、姚乃强:业精于勤
21、陆谷孙:Pressure 与 Pleasure
22、吴古华:“自说自话”练口语
23、陆国强:学以致用
24、薄  冰:如果我是一个初学者
25、杨立民:你为什么学英语
26、王逢鑫:英语词汇:记忆、理解、复用
27、赵一凡:英语——通往世界的旅行证
28、庄绎传:译海无涯
29、陆建德:学无止境
30、王守仁:利用一切机会去接触英语
31、吴一安:进入英语的自由王国
32、刘海平:兴趣需要转化为持续的行动
33、陈德彰:翻译与字典
34:桂诗春:开卷有益,动手有益
35、Jack C. Richards: Helping Remember New Words
36、秦亚青:阅读使我受益良多
37、钱  青:读些简易读物
38、杨仁敬:学英语:乐趣与磨练
39、顾曰国:A Whole Person
40、许余龙:我的经历与体会
41、虞建华:Jump and Get an Apple
42、张载梁:多一本词典,多一位老师
43、何兆熊:学好英语无捷径
44、张维友:语言无法“速成”
45、熊学亮:我怎样练口语
46、郭棲庆:学习英语,感悟人生

1.王佐良(1916-1995)

浙江上虞县人。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大,1947年留学英语牛津大学茂登学院,获B.Litt学位。1949年回国
后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学校(今北京外国语大学),历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英语系主任、副院
长等职务。在英语教学、科研和翻译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著有《彭斯诗选》、《英国诗史》、《莎士比亚绪论》等,并主持编纂了《英国文学史》。

通过文化学语言

    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
    语言之有魅力,风格之值得研究,主要是因为后面有一个大的精神世界:但这两者又必须艺术

地融合在一起,因此语言表达力同思想洞察力又是互相促进的。 文体、风格的研究是有实际用

途的,它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观察英语的本能,看到英语的长处、短处,以及我们在学习英语时

应该特别注意或警惕的地方。因为英语一方面不难使用,一方面又在不小心或过分小心的使用者

面前布满了陷阱。 好的作品应该是使人耳目清明的,论述文学的文章也应照亮作品,而不是布

下更多的蜘蛛网。 最终决定一部作品语言的好坏,......不仅在于编著者对于某种表达形式的精

通与否,而且还在于他对论及对象的敏感性、他的想象力、他的求知欲和对新生事物探索的勇气、

他对人类事业的关注和他是否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
 

2.许国璋(1915-1994)

浙江海宁人。1936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先后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校。1947年赴英留学,

相继在伦敦大学、牛津大学攻读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1949年回国并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学校

(今北京外国语大学),历任英语系主任、外国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北京

市语言学会副会长、《外语教学与研究》主编等职务。为语言学研究做出了独特的富有开创性的贡献,

在外国文学、翻译以及鲁迅研究等学术领域也多有建树。 曾主编大学《英语》教材。

英语教育非英语教学

    学英语就要无法无天,要天不怕地不怕。
    学外语,要眼尖、耳明、嘴勤、手快。只要多读、多记、多讲、多写,字有水到渠成之日。
学习外语,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不要把自己圈在只读洋文的狭小天地里,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国学基础。
光学几句干巴巴的英文不行......不要总是把阅读的目的放在提高英文上,阅读首先是吸收知识,吸收

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吸收了语言。 我教学生,从来不以教会几句英语或教会一种本事为目标,而

是要教怎样做人,是英语教育: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而不是英语教学。 (教师

们)对前途要有信心,只是沉闷又能做什么呢?......国家总归在进步......我们总归生长在这块土地上,

也只有在这里我们能够有所作为。

 

3.周珏良(1916-1992)

安徽东至人。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国语文系。1948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英语系研究院。自1950年以来,任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英美文学、中西比较文学和翻译等领域建树颇丰。曾编著《英美文学欣赏》,并参与主编《英国文学史》等。

翻译的步骤

    对于翻译的步骤我有以下看法:(1)先逐字逐句译出,不要少掉什么东西,不避免某些翻译腔。

(2)抛开原文,只看译文,依原文风格(简练、沉郁、俏皮等)修改译文文字。这时会发现好多问题,

往往是上下文呼应联系问题和整体风格问题。(3)再对原文,看看走了意思没有。(4)放几天甚至几

星期后再看。这时对原文的记忆已经模糊了。在上述第二阶段修改文字时曾因为原文还大都记得,觉得

还顺当的许多地方,现在都通不过了,需要再修改文字。这时往往要加些字或减些字才能使意思清楚。

通过这一次修改,一般说译文就可以拿出去了。 要理解一国的文化就要读些历史、文字,包括诗和散文

作品。我国古时儿童入私塾读书,开始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此外还要读《千家诗》

或《唐诗三百首》,也就是要蒙童及早地接触我国传统文化的意思。我们读点英诗,目的与此类似。


4.熊德輗(1927-)

江西南昌人。1937年随父母定居英国。1948年获牛津大学学士学位,1952年获硕士学位。1948-1949年在巴黎大学研究院研究历史。1949-1950年在希腊联合国巴尔干委员会从事翻译工作。1950年底回国后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学校(今北京外国语大学)。退休后仍活跃在教学第一线。主要著作有老舍小说《牛天赐传》英译本Heavensent(1951年英国Dent书局出版;1986年香港三联书店修订版);《汉英词典》修订版(任英语顾问)。

Read for Pleasure

    学习英语(或任何一门外语)没有任何捷径可图,老想找捷径的人是永远学不好的,要想学好必须定下心来

打一场持久战。不要忙于“对口”(学专业英语)。如果基础没有打好,甚至英语还没有入门想学好专业英语是绝对不可能的。我总喜欢把学习英语比作一场围攻战。被围攻的是你脑子里的母语,攻打这个堡垒的是英语大军。你指挥军队攻破一道又一道防线,直至拿下你头脑中的这个顽强堡垒——母语。学英语每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方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每人都必须要有大量的实践,都必须在听说读写方面下苦工夫。要从阅读中学到好的,地道的英语,我们不妨读细一点,甚至对好的句子、段落加以背诵。但阅读不应该只限于写一些漂亮的句子,更重要的是得到知识,不仅是专业知识,而且是广泛的人文知识,这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所在。在五十年代初我提出要"read for information",因为当时材料少得可怜。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广阔的阅读天地,因此我提出要"read for pleasure",当你达到了这个境界,你会发现你的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再也不会为“如何学好英语”这个问题而苦恼。


5.刘承沛(1922-)

江西赣州人。1922年生于上海。1945年西南联大外语系毕业。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教授,已退休。
自1958年《英语学习》创刊以来一直是问答栏的主持人。

成败在此“数”举

    学英语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接触了多少英语和什么样的英语。阅读的语言材料最容易得到,因

此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各种有用的书,好书。朗读和听写是学外语最为有效的训练方法,基础阶段必须坚持。千万不能因为现行各种英语测试不考这两项而放弃。不要小看世界名著的英文简写本。基础阶段读它三、四十本才会体会到学英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及早学会用英——英词典。这是因为英汉词典多半不解释词义,只给对等词,而两种语言的词汇并不是可以完全对等的。


6.陈琳(1923-)

原籍江苏,生长于北京。1948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留外语系任教。1951年起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工作。曾任成人教育学院院长、北外海南分校校长。1956年受命编写我国第一套英语专业通用课本《大学英语》。曾参加《毛泽东选集》英文本翻译工作。1978年开始,从事远距离外语教学,担任电视广播英语课程主讲教授多年,并编著电视、广播、函授英语课本多套。现任中国老教授协会外国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习得?学得?

    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外语是不可能“习得”的(但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必须尽量创造习得环境),只

能“学得”。必须下艰苦的工夫。我一向主张要“背”。不仅儿童,成人更加要背。且看郑板桥在《自叙》中所说:“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万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著,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一代大师尚且如此,何况我辈凡人,更何况他背的大概不是外语。一般学习外语的,都知道有所谓“精读”和“泛读”。

    殊不知,在听、说和写这其他三“会”上,也都要做精和泛的工作。说的罗嗦些:要有精听和泛听、精说和

泛说、精写和泛写。精泛两种工夫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习语言,在读、听、说、写四会中,固可因工作的需要而有所侧重,但最好还是能全面掌握。英国16世纪思想家培根曾说:“读书使人充实,交谈使人机敏,写记使人精确”(这里交谈包含听和说)。可以看出,学会读、听、说、写一种语言,不仅是掌握语言能力以作为工具的问题,更加关系到一个人素质的培养。


7.丁往道

安徽省无为县人,1924年生。194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外语系。1950年起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曾担任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秘书长,在美国西华盛顿大学和俄国莫斯科外语大学任客座教授各一年。1991年离休。
参加编写的主要著作有:
《当代英文散文选读》
《英语文体学引论》
《英语写作手册》
《英语写作基础教程》
《英诗入门》
《中国神话及志怪小说——百篇》
《孔子新评》
《孔子语录一百则》

我的两点意见

    关于学英语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大家已经谈得很多。在这里我还想补充两点意见,供学英语的朋友们考

虑。
    一是要注重写的练习。强调听、说,听、说领先,是对的;经常阅读,大量阅读,也是必要的。但对于

排在“四会”末尾的“写”,千万不要认为它可有可无。“写”在学英语的过程中有其特别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是写一篇短文,就得思考内容和观点,组织材料,安排层次,斟酌词句,这是极好的锻炼。而且“写”对语言的正确性和表达的准确性的要求比口语要高些,因为可以考虑和修改。这对提高语言质量十分有益。
    二是要关心中国文化。中国人都应关心中国文化,主修英语或别的外语的朋友们更要注意对中国文化的

学习和钻研,因为在外语上用很多时间,可能会忽略中国文化的学习,结果是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情况和文化特点知道得多,而对中国的文化特点知道得反而少。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很多宝贵的成分,我们应该珍视这份遗产,努力予以发扬光大。


8.胡文仲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参与创办《英语学习》杂志。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现为《外国文学》主编。
社会兼职包括: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文学科组成员,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会长,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会长,中国高

校英语口语协会会长等。曾被聘为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英国兰开斯特大学、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日本青山学院大学客座教授和澳大利亚国立图书馆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学及澳大利亚文学。专著包括《英语的教与学》、《外语教学与文化》(与高一虹合著)、《与中国人交际》(与Neal

 Grove合著)、《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澳大利亚文学论集》。1988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1990年被悉尼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学习英语无捷径

    学习英语无捷径。要想学好英语只有大量实践,多听多读,多说多写。不要被商业广告所误导。对于初中级英语学习者我特别推荐英语简易读物,多的材料要浅易,故事性要强,读的速度尽可能快一些,读的越多越好。这是学好英语屡试不爽的一个好办法。说英语一不要怕犯错误,二不要怕别人笑话。要争取一切机会讲英语,和外国人讲,和同学讲,和同事讲,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和自己讲。例如,可以把自己想说的话录下来,然后再放出来自己听。要多用词典,多用英语词典。如果读词典读的津津有味,就说明学英语已经上路了。英语具有较好的基础以后,通读(注意不是略读或跳读)一本浅易的英语语法书会使你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9.高厚堃
浙江湖州人,1925年生于上海。194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50年代起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及联合国译训部任教。1958年参加创办《英语学习》,后任第五任主编(1991-1995)。现已离休。
参加编写的主要著作:
《英译汉教材》
《欧洲文化入门》
《汉英词典》(1978)
《汉英成语词典》
《汉英词典》(修订版)

“枕中秘”

    一般人查字典是为了弄懂词的意义,而有些人却把词典当作有趣、消闲的读物。据多位作者所述,钱钟书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读者。他把重得拿不动的大词典挨着字母逐条细读:他在漫长的旅途上手捧一本别人认为“索然寡味”的英文词典,怡然自得地读了一个月;他在去英国的轮船上以约翰逊博士的《英文词典》伴随,深得其中的乐趣,自称趣味之深,有不足为外人道者。我想如果我们有这种精神钻研一本英文词典,我们在许多方面都会有很大的长进。
    林语堂曾眷恋《简明牛津词典》和《袖珍牛津词典》,称之为“枕中秘”。他认为这两本词典对词的取舍是根据读者的需要,同时又把词当作活的材料,举出实例,十分有用。其实,随着词典编纂学的发展,几十年来好的英文词典层出不穷,尤以供母语为非英语的读者用的学习词典(learner’s dictionary)不断出现为最。例如《牛津高级现代英语词典》、《朗文当代英语词典》、《钱伯斯大众英语学习词典》、《柯林斯精选英语词典》等等——释义深入浅出(“朗文”释义所用词汇约2,000个),例证精当生动,语法简明扼要,辨析饶有情趣。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其实用性已超出了林语堂的枕中秘。你不妨取其一二当作读物。读到不忍释卷,甚至须臾不可离,那么语言也就学到手了。其中“柯林斯”最为浅近,“牛津”、“朗文”有双解本。


10.危东亚
1920年出生于成都。
1945年毕业于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英文系。
解放前做过翻译工作。1949年解放后即来到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任教。

先后教过本科学生、研究生以及教师进修班。
近二十多年来主要从事汉英词典的编纂工作。
曾担任《汉英词典》(1978年版)副主编、《汉英成语词典》(1982年)主编、《汉英词典》

修订版(1995年)主编。

学习“地道”英语

    学习英语,就是要学习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吕淑湘先生说过,英语是英语,汉语是汉语。这个提法相当尖锐,意识是告诫中国学生,要分清英语与汉语的表达方式,不要把二者混同起来。林语堂先生也一再强调过英文的表现法,并饶有风趣地说,在英文里只有“花闻香”,没有“花香”。改革开放以来,学习英语的人越来越多,学习的客观条件也在不断改善。但是,学习的人在主观上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不够自觉注意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结果自己所掌握的英语质量不高,或可说毛病不少。大家都说要学“地道”英语。所谓地道英语就是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从这个角度看来,地道英语并不是什么玄远的东西,在我们日常接触的英语里就有,在许多课文里就有,在不少录音里就有,就等我们去发现,去学习。然而,要发现和学到地道英语,也就是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不是一下就做得到的。首先,要学会分辨什么是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英语作为一门外国语,其中必然有许多难点或特点。这些难点或特点理应受到重视,但是说来奇怪,中国学生往往忽略过去,不予重视。这个现象主要是由于缺乏正确指导。正确指导可以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二是参考书籍。对广大自学英语的人来说,借助参考书籍尤其重要。参考书籍,如词典、语法书、用法书以及讲作文修辞的书,都会告诉我们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应当注意什么。我们如果把从参考书籍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听说读写实践去,常作英汉对比,日积月累,最终就不但能辨别出而且能掌握住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


11.张中载
1934年生于浙江宁波。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毕业,先后在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学习、从事研究工作。
1988年至1991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英语系讲授英国文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有《托马斯哈代——思想与创作》、《当代英国文学论文集》等。

“输入”与“输出”

    学语言光听不说、光读不写,是学不好的。现在,有不少学生只知戴着耳机听英语,埋头读英语书,

却不开口朗读、背诵名篇、名段,不开口练着说英语,也不动手做笔头练习,写英语文章。只有语言

的“输入”(通过听、读吸收语言),却无语言的“输出”(通过口头和笔头表达思想,应用学到的

语言),是学不好语言的。
    学语言同学文化分不开。通过语言学英语国家的文化,通过文化学语言要听读题材广泛的书籍和文章

(历史、文学、传记、科技、经济、政治、军事等),在提高语言水平的同时增长各种知识,并学到

另一种文化的精华。


12.梅仁毅
广东中山人,1935年出生于中山,后移居上海。
1953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现为外国语大学)英语系,1960年北外英语系研究生毕业。
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如何“登堂入室”

    要学好英语,就要对语言本身及语言所传达的各种文化信息感兴趣。当你读到或听到别人用简洁的

英语表达深奥的思想时,兴奋不已,立即记住,这就表明你已对语言产生了兴趣。没有这种兴趣,

难以在语言学习中登堂入室。
    学习英语从一开始就要重视语音、语调。发音、语调、重音、停顿,不求完美,但要基本正确。否

则,将影响听力及口语,从而使语言失去交流的功能。
    简易读物对打好基础极有用,要多读。一是数量要多,至少读四十本。二是要重复读,选出十至十

五本,读三遍,读到许多问题印在脑子中。设想一下,别人能用一千五百到两千词汇写出几十本书

来,如果我们能把这些表达方式掌握住,能够表达多少内容!
    在基础阶段后期,或高年级,要努力背诵名篇,譬如说,背50——100篇。无论从语言还是内容

说,这都是精华。背熟了,对了解西方文化,对研究文字的运用都有好处。

 

13.胡壮麟
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33年3月31日出生于上海市。
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
1985年至1993年任北京大学英语系主任。
现任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系统功能语法研究会会长等职。
主要获奖著作有《语言学教程》、《系统功能语法概论》、《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等。

英语学习有规律吗?

    我认为学好英语在一般情况下可用如下规则描述:“动因+兴趣”→决心→持之以恒→见效。
    既要珍惜课堂教学和老师指导的学习机会,也要抓住“习得”英语的机会,后者指学会自己主动听广

播听录音,看电视看录象,读书报读小说,与操英语者用口语和书面语交流。

    模仿英美人的语音语调,但不必一味追求洋腔洋调,重点应放在发音正确、吐字清楚、表达自然。大

胆张口,有时不免背诵,以至自说自话。
    阅读时对那些不影响全句全篇大意的新词,少查词典;对那些频频出现的某些新词,多查词典,了

解其意义和用法。
    做任何事都要掌握其规律,学英语也一样,因此,看一两部浅易的语法书何乐而不为?


14.吴冰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博士生导师。
1935年出生,江苏江阴人。
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
研究美国小说、美国亚裔文学及英语文体学。
从教40年来多次被评为校、部级先进工作者并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和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

基金会首届“孺子牛金球奖”。
获国家及北京市奖的主编或合编的著作有:《汉译英口译教程》、《杰克.伦敦研究》、《英语文体

学引论》、《英语写作手册》(修订本)、《美国文学名著精选》等。

怎样“一箭双雕”

    学习外语和学习任何知识一样,是不能投机取巧的。首先要有刻苦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决心。
语言是有声的,因此一开始就要把语音的基础打好。发音正确,别人才能听懂你的话,同时也便于

你通过“听”来学习新的知识。
    我们常说的“英语基本功”包括听、说、读、写这四个相关的方面,学习时要尽量平衡发展,如果

其中一项过差,会从总体上影响外语水平的提高。如今仅电视一个渠道就有许多“听”的节目,可

“读”的书更多。至于“说”和“写”完全可以自己练习。没有人对话,可以采取用英语思维的办

法跟自己说。“写”则可以通过记日记来提高,一天记一件事,可以写“听”到或“读”到过的,

这样就复习了从“听”和“读”中获取的语言知识。
    学习外语“懂得了”不等于“掌握了”。如对中国人来说,理解she和he二字并不难,但用起来却

每每出错,因此要常练、多练、反复练。
    语言是与文化紧密联系的,不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即便能说英语,在交流中也难免产生误

解和其它困难。
    学英语除了肯下工夫外,还要动脑筋总结英语的特点,比较英语和汉语的“同”和“异”。看到了

“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不过,需要注意学习和掌握的还是“异”的部分。
    要想学好英语,得不怕麻烦勤查外国人为初学者编写的单语词典,因为使用双解词典时,大多数人

长图方便只看中文,而英语解释不但更加准确,而且通过看英语解释还能复习常用词汇和表达法,

可谓“一箭双雕”。


15.陶洁
浙江绍兴人。
1936年出生于上海。
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1958年毕业。
现为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

学习是为了使用

    学习英语跟做任何学问一样,没有捷径可走,不下苦工夫是不行的。
    学习英语首先要打好基础。从语音语调做起,多听录音多模仿,一定会有收益。学习语言有一个累积过程,在听、说、写、读四项技能中,阅读是关键。应该大量阅读简写本文学名著和其他简易读物,培养对英语的感性认识,了解英语社会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果把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或诗歌或名篇背下来,那对以后写地道的英语会有很大的好处。
    学习英语是为了使用。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要想方设法使用自己学到的东西。最简便的办法是用英语复述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和用英语写日记。这两种办法可以促使我们在阅读时有意识地寻找我们想用的语言素材和表达方式,而长期坚持的结果会提高我们理解原文的能力和用英语正确表达思想的能力。

 

16.何其莘
1947年出生于马来西亚。
1975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1986年在美国肯特州立大学获英美文学博士学位。
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

会副主任、英语组组长、中国英国文学学会会长。
著作有《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与王佐良合著)、《英国戏剧史》等。
主编《新概念英语》(新版)、《英语听力教程》和《英国戏剧选读》等。

怎样达到用英文思维

    用英文思维是许多英语学习者都希望达到的一种境界,因为这是用英语流畅地表达思想的基础。对于一个生活在非英语环境中的中国学生来说,要做到部分或全部用英文来思考确有很大的难度,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从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中,我体会到坚持大量阅读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首先要选好难易程度适中的原文书籍:一般以每页(大32开)不超过八个生词为宜。其次是阅读方法:要像读中文小说那样快速浏览,不要默读,不查字典,更不通过翻译来理解原文的意思。遇见不认识的生词,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测。第三是要坚持天天都读,而且要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完成的阅读任务。只要坚持下去,几个月、半年之后,肯定会看到成效。

 

17.秦秀白
1941年11月生于天津。
1965年毕业于原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现任华南理工大学英语系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
1996年曾任职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委员,现任教育部第二届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

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外语学会副会长等职。
曾应邀赴美国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讲学后在耶鲁大学英语系从事研究工作。主要

著作有:《英语简史》、《英语文体学入门》、《英语通论》(主编)、《当代英语习语

大词典》(主编)、译著《英语的故事》等。

We Live in and by Language

    好学生都不是在课堂上由老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好老师在课堂内外“导”出来的。就

学习英语而言,不要把“宝”都押在课堂教学上,而要靠自学。We live in and by language.

要学会在生活中学英语。生活的范围有多大,你的英语学习天地就有多么宽广。诚然

,你周围的语言环境是汉语,但你完全可以为自己创造虚拟的“英语世界”。常问问自

己:这层意思或这个事物用英语该怎样表达?在这种场合或情景下,“老外”会说些什

么话?带着这类问题去读书,去请教他人,就能“立竿见影”。有了这种意识,你便会

发现:你走到哪里都可以学英语,你一辈子都在学英语。
    要读大量的英文小说。就英语学习而言,一部英文小说其实就是英语建构的一个“虚拟

世界”。那里有人,有人的心灵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揭示,有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冲突

与调和。走进一部英文小说,你实际上就已经“生活”在一个“英语世界”里了,还愁

没有东西可学?经典作品要读,写得好的当代通俗小说也要读,因为后者的语言更新

鲜,更有时代感。


18.黄源深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目前任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英

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等职。
学术专长为澳大利亚文学、英语教学和翻译。
主要著作有:
专著《澳大利亚文学史》、《澳大利亚文学论》、《澳大利亚文化简论》、《当代澳大

利亚社会》;
编著《高校英语教材1——8册》、《英国散文选读》、《澳大利亚文学选读》;
译著《简.爱》、《隐身人》、《我的光辉生涯》、《惊醒》等。

背词典有用吗

    大量阅读对英语学习至关重要,没有大量阅读很难学好英语。现今学生的一个通病是阅读量太小,拘泥于短文章上的“精耕细作”,产生不了语感,因而口笔语都缺少外国味。多读文学作品和外国报刊不失为一剂良药。
    写作最能使人感到英语学习上的不足,最能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吸收能力。好的作文是(学生)写出来的,不是(老师)改出来的,多写才能出文章。写作在开始时往往是苦事,一不坚持就会放弃,因而需要毅力。写作应辅以大量阅读,写作中出现的错误能通过阅读自我纠正。
    英美人都反对背词典,因为对说本族语的人来说,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大量的阅读足以使英语词汇得到多次重复,直到被掌握。而我国的英语学习者情况就不同了,生活在汉语语言环境里,英语的阅读量往往不足,难以在自然的语境中通过重复掌握该掌握的全部词汇。因此中国学生的词汇量往往偏小,对听、说、读、写造成很大障碍。我主张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如大三学生)不妨背一背词典,细水长流,不要贪多,贵在坚持。背的同时不要忘阅读,使背过的词汇在阅读中得以巩固。掌握的词汇一多,学习者便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19.李赋宁
陕西人,1917年出生。
193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194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
1948年获美国耶鲁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硕士学位。
曾任美国洛氏基金会人文科学研究员、北京大学英语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

议组成员、特约成员等。
1982年起任北大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为中国英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莎士比亚学会副会

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名誉理事。
主要著作有:
《英语史》、《李赋宁论英语学习和西方文学》、《蜜与蜡:西方文学阅读心得》、

《英国文学论述文集》等。

“读书必须过笔”

    目前我国知识界的英语听、说能力已有很大的提高,但英文写作水平仍不能令人满意。

我在两年前曾读过美国一流杂志《纽约人》(The New Yorker)的印度专号,介绍印

度作家和印度各行各业的专家用英文写的作品和文章的片段,包括诗歌、散文、评论以

及科技、医药、法律等方面的报导等。其中有些文章简直可与当代英、美优秀作家的英

文写作技能相比美,有的甚至超过。我一向佩服林语堂、韩素音等人的英文写作,但是

像他们这样的英文高手在我国人当中毕竟太少,而今日的印度却涌现出众多这样的人

才。我们在培养英文写作高水平新秀方面也要急起直追。
    我建议:加强大学各专业课程的英文教科书、参考书、工具书和期刊(以及文学作品)

的阅读,并用英文做读书札记,写读书报告或内容提要的训练。读书必须落实到笔头。

这是古今中外学人的共同体会。湖南岳麓书院的一条校规就是:“读书必须过笔”。美

国某大学校长也曾说:“Every course we teach in this university is a writing

 course.”(我校所讲授的每一门课程都是一门写作课。)也都是这个意思。


20.姚乃强
1936年9月出生于上海市。
1951年7月参军,入军校学习英语。
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
现任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校专业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

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
重要译著有《红字》、《霍桑文集》、《福克纳》。
主持编译/编写过多部词典,如《蓝登韦氏英汉大学词典》、《综合汉英词典》、《商务

英汉学生词典》等。

业精于勤

    我认为学好英语各人应根据客观条件,学习目的和本人情况,依照语言学习的规律,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他人的经验,要学习,要借鉴,但不迷信,不盲从,提倡因人而异,各自为战。
    我学习和从教英语四十多年,我的体会是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初学者主要打好语言基础,熟练掌握读、听、说、写、译的技能。我把这个阶段的学习要领归结为:先死后活,死去活来。“死”指多模仿,多练习,后达到熟能生巧,灵活运用。
    有了一定的基础后,要强调多读多写,读和写都要精泛结合,不仅要读文学名著,也要读其它类的书,以及报纸杂志。要强迫自己写,写日记、写读书心得、写短文。我的口号是:眼快手勤,翻烂一本词典,磨出手指老茧。
    到了更高的层次,比如说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要加强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工作的要求,明确自己在专业上的主攻方向。要扩大面,做到博学多闻、博览群书、博中有专。从写学士论文开始,就要选好题,日积月累,逐渐使自己成为某一领域里的“行家里手”。这时也就可以说学有所成了。
    回过头来,要与大家共勉的还是一句老话:业精于勤荒于嬉。愿大家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有所成。

 

21.陆谷孙
1940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研究生班,复旦大学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新英汉词典》主要编写者之一;《英汉大词典》主编。

 

Pressure与Pleasure压力与兴趣

 

   英语学习需要有pressure与Pleasure的结合。今日的英语教学中,接踵而来的考试和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窒息了同学们活泼泼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学生应试技能一般较强,而交际技能相对薄弱,要反个个儿,教师要使英语成为学生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的有趣事物,每堂课要在连续脑轰击(brainstorming)的同时,使学生开怀大笑几次。
   “输入”与“输出”:保持两者大致相当的比例,譬如说“输入”一百万字的阅读量,最好保持一万字的写作“输出量”。写完最好找高手修改,且不断温习修改意见。
    模仿与对比:说英语要说得字正腔圆,只有亿万次的模仿;要减少母语干扰,对比最重要,譬如说对比比出英语的动词时态意识、与汉语迥异的数字意识等。


22.吴古华
1937年出生于上海。
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本科及研究生毕业。
现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语系教授。
曾任清华大学外语系系主任、全国大学外语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大学英语研究会理事长。
1989年、1993年曾两次获教委颁发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自说自话”练口语

    有人说语言是工具,有人说语言是行为习惯。这些说法都不无道理。两种说法包含着一个共性:

练和用。工具只有常用才能熟练,使用起来才得心应手;行为只有多次重复才能成习惯。学习外

语无捷径,必须反复练习和运用才能成为一种熟练的技能和工具。
    学习外语如同学用一种工具,都离不开方法。学习英语的方法或策略既可由老师指导、也可通过

学习者相互交流而获得,但尤为重要的是学习者自身通过摸索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策

略。比如记单词,为取得短期效应,突击背诵可能起些作用,但从长远说,大量阅读是扩大词汇

量的根本途径。
    如何提高口语是当前英语学习者较为关心的一个问题。口语提高的关键在于“练”,天天练,时

时用。多练才能熟练,熟练才能生巧。先张口,不怕错,与人对练,“自说自话”。“自说自话

”是极有效提高口语的一种方法,是为自己营造不受时间、地点及空间制约的语言环境。不用担

心说错,先张口,后求正确;不会说的可记下事后向他人请教,或在阅读时,有意识注意英语是

如何表达的。大量阅读易上口、地道的英语阅读材料或书籍,是提高口语的根本途径之一。

 

23.陆国强
1934年3月生,复旦大学首席教授、外文系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生导师。曾应美国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西北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以及英国朗文(亚洲)出版公司之邀作过系列学术讲座。1989年被滑铁卢大学电脑中心聘为高级研究员,利用电脑进行英汉语义结构对比研究。
除在海内外发表论文之外,出版专著六部:《现代英语构词》、《现代英语表达与理解》、《现代

英语联想与搭配》、《现代英语词汇学》、《英语句型研究》、《英汉和汉英语义结构对比》。

学以致用


    The Power of knowledge consists not so much in its wide spectrum as in its wide 

application.知识的力量与其说在于广博不如说在于广泛应用。这句话是对“知识就是力量”的诠

释。知识再渊博,若不学以致用,也产生不了力量。重在实践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英语学习。在初

级阶段,听说是一对主要矛盾。首先要大量地接触纯正英语不断刺激听觉神经,然后进行口头复述

或利用听到的语言信息与他人交谈。莎士比亚专家林同济教授曾说过学英语的最好办法是:

“Converse with Bernard Shaw for fifteen minutes before you go to bed.”从现代语

义学的视角来分析,这句话的含义是要培养一种语义能力(semantic competence),即语言直觉

(linguistic intuition)。到了高级阶段,读写是一对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写。当然先得进

行大量阅读,扩大知识面,但更重要的是创造性思维,即创造地运用知识,这也是强化语义能力训练

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凡是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均有较高的写作能力,或者说具有识别和运用语义

结构的能力。语义结构是以语义为中心融合语法和语用的语言系统。每一种语言均有自己的语义结构

体系。掌握英语就是要善于实现英汉两种语义结构的相互转化,以克服逐字对应(word-for-word 

correspondence)、对号入座的倾向。例如:

这个故事发生在伦敦。
The story takes place in London.

我们享受公费医疗。
We enjoy free medical care.

我们当务之急是要深化改革。
To deepen reform is the most urgent task.

以上三个例句均在语义结构上出了毛病,单从语法结构来看,似无可挑剔,但在语义上存在着不相容的

问题(如story与take place,enjoy与medical care,deepen与reform等在英语语义结构系统中

不相配),同时又违反了语用规律。在复旦工作的英美专家凭他们的直觉不约而同地判定上述句子为典

型的中式英语例证,应作如下的修正:

The story is set in London.

We are entitled to free medical care.

To deepen our commitment to reform is the top priority.

外国专家的这种判断能力就是一种语义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通过递归式反复实践

(recursive manipulation)才能习得。

 

24.薄冰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教授。
1921年生。山西应县人。
1947年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即担任英语教学工作。迄今已50年。
1950年开始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语大学的前身)任教。
长期从事英语语法的教学与研究。对英汉翻译亦有较深的造诣。近年致力于英语咨询方面的工作。
主要论著有《英语语法手册》(主编)、《英语时态详解》、《英语名词的数》、《高级英语语法》

(主编)和《英语语法札记》等。

如果我是一个初学者


    如果我是一个初学英语的小学生,我将多看故事多看画,多听句子多唱歌。语法我不学,完全靠模仿。
如果我是一个初学英语的中学生,我将把好的课文念得正确、流利、烂熟,睡梦中会说出来,作文中

会用出来。我还要读课外读物,并用简单的英语向我的同学复述故事的内容。我将学一点基本语法知

识,以加强学习的自觉性,但绝不去钻牛角尖。
    如果我是一个初学英语的自学青年,我将尽量结合英语实践(读、听、写、说)先把语法学好。就象

查词典一样,我将经常查阅语法书。等我把基本语法掌握后,我将展开大量的英语实践,在实践中通

过思考与总结解决疑难问题。同时,我将充分地利用好的词典、参考书,包括较高深的语法著作。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齐邦媛访谈:翻译和文学

$
0
0

翻译和文学

2013年3月14日      东方早报

  问:除了教书之外,你对翻译也有特别的热情。曾经长时间不支薪,免费为《笔会》主编翻译季刊《当代台湾文学英译》(The Taipei Chinese Pen: A Quarterl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Taiwan)编译台湾文学作品。

从你长期的翻译经验来看,你认为是中文为母语native Chinese speaker的翻译者做文学翻译的工作合适,还是英文母语native English speaker翻译者合适?前者的英文可能不一定最好,但熟悉中文的含义;后者英文好,但未必能完全了解中文的隐喻和含义。

齐邦媛:就你刚刚问我的,我觉得英文为母语的native speaker译者来翻译,作为“翻译者”Translator比较合适,但是必须有一个以中文为母语,英文也好的人来作校订编辑Reader。最后翻译者和校订编辑要互相妥协,我作为主编,最后也要加入意见。我有很多这方面的经验。

问:用外文系毕业,中文是母语的人才(reader) 来校正编辑,够不够呢?

齐邦媛:喔,那要很好的才行。我请的几乎都是教授,研究生都没找过。我们都是不拿钱的。这个过程很棒,有时候翻译者、校正编辑会起争执,争得很厉害,不过很有意思。

问:应该可以互相学习到很多。

齐邦媛:这些人并不好找,但是我有一批很棒的人做我的团队。譬如史嘉琳,一个年纪很轻的美国女孩,普林斯顿毕业的,因为嫁给中国人,就在台大教书,也帮我们工作。她做中翻英的翻译工作,做得很好。做了很多翻译项目,很可靠。她很难跟人妥协,常常择善固执。

用英文为母语做“翻译者”比较理想,问题就是你找得到找不到。我有一群这样的翻译者。以前,有些外国人到台湾来,会到我们《笔会》来拜我们这个小码头。他们觉得我们大概会给他们机会做。像康士林博士Dr. Nicholas Koss,就是这样愿意来帮我们做。后来,慢慢做出了成绩,有了自己的局面和成就。我给哥伦比亚做台湾翻译系列的时候,他们每个人都帮我做了一本。吴敏嘉Mitchell Wu翻译《千江有水千江月》,书名是《A Thousand Moons on a Thousand Rivers》,做得真不错。那时她才不到三十岁。真是不错。

问:你自己也是义务劳动。

齐邦媛:我是奴役者slaver driver。他们是被奴役者slave。但是我又是“被奴役的奴役者”。都是自愿的,翻译就是一个付出的工作。

问:《笔会》的翻译刊物只集中翻译台湾的作品,是吗?

齐邦媛:我们的内容和封面,里面外面都用台湾的作品。一年出4本。香港中文大学另一本的翻译刊物叫《译丛》Renditions,一年出两本, 品质很高。

还有,我们每一期都大大地介绍一个本土的画家,我们是很本土化的,只出台湾的作品。这是我们基本的风格。我们没有门户之见,什么作品都用,有点不太专业,但是时间久了,累积起来,就有相当的全面性。

问:画家、艺术家也不介意你们用他们的作品吗?

齐邦媛:他们很愿意,很喜欢。我们出力,出时间,他们只要出画。我们找人写评论,再翻译成英文。这样对他们的画,也是好的宣传。1999年,我离开那年,用的是朱铭的雕刻,我把这期留在身边,做个纪念。是我的“再见”。

  从前我们都是小本子,现在改成大本子。因为我们做的本钱小,再说我们人也少,资源有限。我们只做台湾文学这一块。

  问: 在文学作品翻译的领域里,一般来说,西方读者对日本文学的接受度,比中国文学作品的接受度高。你觉得这是文学作品的关系,还是跟翻译也有关联?

  齐邦媛:这是读者的问题。中国文学的读者一般是比较少的。哥伦比亚给我们出的那些英文翻译,台湾作品里最受欢迎的应该是《亚细亚的孤儿》,但是台湾自己没有反应。我们没有读者。香港的《译丛》有基本的一批人,我们没有,就是靠自己弄起来,在台湾每年12本都卖不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退休后不太知道详情。原来的那些译者,现在大概都教书去了。

  就现代文学来说,日本文学一直有比较稳定的发展,质量上一直不错。所以在西方,大家对日本小说有一定持续、稳定的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学作品,恐怕从五四以来,一直没有什么特别的普世吸引力。1937年对日抗战以后,也没有什么好的文学作品。所谓的有名的、代表性小说多半带有政治性,很难把它们当作真正的文学。

  外国读者可能一开始有点兴趣,也会好奇地看看,但是很难把它当文学。到了台湾呢,人家对台湾政治上又没有什么信心。再说写作的总体数量也不够,翻译的量更不够,没有足够的持续力。“量”是很重要的。笔会季刊翻译的作品没有长篇的小说。

  所以,日本文学一直持续没断,在世界文学舞台上有一个角色。中国文学现在可以说很难哦。

  问:有些翻译者选择用比较特别的英文,来保留中国作品的特色。比如,张爱玲自己翻译的《金锁记》特意用了比较异国情调的、特殊的英语词汇。有人说她的用意,是凸显中文句型,要保留中国的某些特殊氛围。你觉得她的翻译成功吗?翻译应该越自然越好,还是应该保留原文的风格?

  齐邦媛:《金锁记》是当年1930年代到1940年代的事儿。过了那个阶段以后,上海变了,上海的事儿也变了,整个中国的一切都变了。保存一大堆老东西是好,但是,我还是要问:有那么伟大吗?

  现在,张爱玲三个字已经跟《红楼梦》、鲁迅变成差不多的东西,几乎成了一个学派,一个典范。真有那么伟大吗?我的意思是说,全民地认为张爱玲是一个伟大的作者,把她作为一个固定的经典,我不很了解。就整个的历史来说,我欣赏《秧歌》,我也写过《秧歌》的评论,觉得《秧歌》很精彩。所以,我并不是反对张爱玲,只是不觉得应该把张爱玲当偶像。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是必然如此,但我不觉得中国文学史需要这样把张爱玲偶像化。

  问:除了张爱玲,夏志清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也推崇钱锺书。

  齐邦媛:很多人那么佩服钱锺书,但他写作是非常苛刻的。他是个很有品位、有深度的人,但是缺少宽厚和同情。杨绛比较好,比较人性。她写年纪大了,看见叶子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颜色。我觉得受到鼓舞。

  问:杨绛是一流的散文家。

  齐邦媛:她很爱她的丈夫,很保护他。这就是上一代的女性。她那个爱情是生活的,还有艺术上的爱,掺杂在里头。她翻译柏拉图(Plato)的《斐多》(Phaedo),真是翻得好。我买了许多本送人。不仅文字好,就是整个儿有完整性。

  问:再接着跟你请教。中西方世界的交流,历史不算短,但隔阂还是不小。尤其中国现在重返世界舞台,跟中西文化还有潜在性的冲突和危险。你认为文学作品的翻译,对消解中西之间隔阂,真能有帮助吗?

  齐邦媛:选择什么书是很重要的。你选对了书,这些书就能帮你说话。问题是这种书有多少,就难说了。比如说,夏志清写的那本《中国现代小说》,就有那么大影响,对不对?这很重要,选书是很重要的。

  问:你谈到日本文学一直持续发展,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则比较弱。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齐邦媛:在清朝以前,世界上几乎没有所谓的中国文学。到了现代中国,算是有一点点出头了,但是马上就打日本。抗日战争完了以后,又有国共内战。“文革”以后的“伤痕文学”,对西方人来说,虽然有一点意思,但是到底也不是那么有意思。It is interesting, but not interesting enough. 老实说,意思并不大。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转载]【美文赏析】荀子《劝学篇》 (2011-06-27 10:0

$
0
0

荀子Hsun-Tzu Translated by Burton Watson
劝学篇第一 ENCOURAGING, LEARNING (SECTION 1)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The gentleman says: Learning should never cease. Blue comes from the indigo plant but is bluer than the plant itself. Ice is made of water but is colder than water ever is…. If the gentleman studies widely and each day examines himself, his wisdom will become clear and his conduct be without fault.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长於无祸。
If you do not climb a high mountain, you will not comprehend the highness of the heavens; if you do not look down into a deep valley, you will not know the depth of the earth; and if you do not hear the words handed down from the ancient kings, you will not understand the greatness of learning. Children born among the Han or Yüeh people of the south and among the Mo barbarians of the north cry with the same voice at birth, but as they grow older they follow different customs. Education causes them to differ. The Odes says:

Oh, you gentlemen,
Do not be constantly at ease and rest!
Quietly respectful in your posts,
Love those who are correct and upright
And the gods will hearken to you
And aid you with great blessing.1

There is no greater godliness2 than to transform yourself with the Way, no greater blessing than to escape misfortune.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於物也。
I once tried spending the whole day in thought, but I found it of less value than a moment of study.3 I once tried standing on tiptoe and gazing into the distance, but I found I could see much farther by climbing to a high place. If you climb to a high place and wave to someone, it is not as though your arm were any longer than usual, and yet people can see. you from much farther away. If you shout down the wind, it is not as though your voice were any stronger than usual, and yet people can hear you much more clearly. Those who make use of carriages or horses may not be any faster walkers than anyone else, and yet they are able to travel a thousand li. Those who make use of boats may not know how to swim, and yet they manage to get across rivers. The gentleman is by birth no different from any other man; it is just that he is good at making use of things.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In the south there is a bird called the meng dove. It makes a nest out of feathers woven together with hair and suspends it from the tips of the reeds. But when the wind comes, the reeds break, the eggs are smashed, and the baby birds killed. It is not that the nest itself is faulty; the fault is in the thing it is attached to. In the west there is a tree called the yeh-kan. Its trunk is no more than four inches tall and it grows on top of the high mountains, from whence it looks down into valleys a hundred fathoms deep. It is not a long trunk which afford the tree such a view, but simply the place where it stands. If pigweed grows up in the midst of hemp, it will stand up straight without propping. If white sand is mixed with mud, it too will turn black.4 The root of a certain orchid is the source of the perfume called chih; but if the root were to be soaked in urine, then no gentleman would go near it and no commoner would consent to wear it. It is not that the root itself is of an unpleasant quality; it is the fault of the thing it has been soaked in. Therefore a gentleman will take care in selecting the community he intends to live in, and will choose men of breeding for his companions. In this way he wards off evil and meanness, and draws close to fairness and right.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居,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蟥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Every phenomenon that appears must have a cause. The glory or shame that come to a man are no more than the image of his virtue. Meat when it rots breeds worms; fish that is old and dry brings forth maggots. When a man is careless and lazy and forgets himself, that is when disaster occurs. The strong naturally bear up under weight; the weak naturally end up bound.5 Evil and corruption in oneself invite the anger of others. If you lay sticks of identical shape on a fire, the flames will seek out the driest ones; if you level the ground to an equal smoothness, water will still seek out the dampest spot. Trees of the same species grow together; birds and beasts gather in herds; for all things follow after their own kind. Where a target is hung up, arrows will find their way to it; where the forest trees grow thickest, the axes will enter. When a tree is tall and shady, birds will flock to roost in it; when vinegar turns sour, gnats will collect around it. So there are words that invite disaster and actions that call down shame. A gentleman must be careful where he takes his stand.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於一也。
Pile up earth to make a mountain and wind and rain will rise up from it. Pile up water to make a deep pool and dragons will appear. Pile up good deeds to create virtue and godlike understanding will come of itself; there the mind of the sage will find completion. But unless you pile up little steps, you can never journey a thousand li; unless you pile up tiny streams, you can never make a river or a sea. The finest thoroughbred cannot travel ten paces in one leap, but the sorriest nag can go a ten days’ journey. Achievement consists of never giving up. If you start carving and then give up, you cannot even cut through a piece of rotten wood; but if you persist without stopping, you can carve and inlay metal or stone. Earthworms have no sharp claws or teeth, no strong muscles or bones, and yet above ground they feast on the mud, and below they drink at the yellow springs. This is because they keep their minds on one thing. Crabs have six legs and two pincers, but unless they can find an empty hole dug by a snake or a water serpent, they have no place to lodge. This is because they allow their minds to go off in all directions. Thus if there is no dark and dogged will, there will be no shining accomplishment; if there is no dull and determined effort, there will be no brilliant achievement. He who tries to travel two roads at once will arrive nowhere; he who serves two masters will please neither. The wingless dragon has no limbs and yet it can soar; the flying squirrel has many talents but finds itself hard pressed. The odes says:

Ringdove in the mulberry,
Its children are seven.
The good man, the gentleman,
His forms are one.
His forms are one,
His heart is as though bound.6

Thus does the gentleman bind himself to oneness.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In ancient times, when Hu Pa played the zither, the fish in the streams came forth to listen; when Po Ya played the lute, the six horses of the emperor’s carriage looked up from their feed trough. No sound is too faint to be heard, no action too well concealed to be known. When there are precious stones under the mountain, the grass and trees have a special sheen; where pearls grow in a pool, the banks are never parched. Do good and see if it does not pile up. If it does, how can it fail to be heard of?

____________________
Notes:

1 "Lesser Odes," Hsiao-ming, Mao text no. 207. Here and elsewhere in quotations from the Odes and Documents I have for the most pan followed the interpretations of Karlgren.

2 Hsun Tzu repeats the word shen (gods) from the ode, but gives it a humanistic interpretation, making it a moral quality of the good man; I have therefore translated it as “godliness.”

3 A paraphrase of Confucius’ remark in Analects XV, 30.

4 This sentence has been restored from quotations of Hsun Tzu presented in other texts.

5 Follow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Liu Shih-p’ei.

6 “Airs of Ts’ao” Shih-chiu, Mao text no. 152. The last line I have interpreted differently from Karlgren in order to make it fit Hsun Tzu’s comment.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Where does learning begin and where does it end? I say that as to program, learning begins with the recitation of the Classics and ends with the reading of the ritual texts; and as to objective, it begins learning to be a man of breeding, and ends with learning to be a sage.7 If you truly pile up effort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you will enter into the highest realm. Learning continues until death and only then does it cease. Therefore we may speak of an end to the program of learning, but the objective of learning must never for an instant be given up. To pursue it is to be a man, to give it up is to become a beast. The Book of Documents is the record of government affairs, the Odes the repository of correct sounds, and the rituals are the great basis of law and the foundation of precedents. Therefore learning reaches its completion with the rituals, for they may be said to represent the highest point of the Way and its power. The reverence and order of the rituals, the fitness and harmony of music, the breadth of the Odes and Documents, the subtlety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these encompass all that is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The learning of the gentleman enters his ear, clings to his mind, spreads through his four limbs, and manifests itself in his actions. His smallest word, his slightest movement can serve as a model. The learning of the petty man enters his ear and comes out his mouth. With only four inches between ear and mouth, how can he have possession of it long enough to ennoble a seven-foot body? In old times men studied for their own sake; nowadays men study with an eye to others.8 The gentleman uses learning to ennoble himself; the petty man uses learning as a bride to win attention from others. To volunteer information when you have not been asked is called officiousness; to answer two questions when you have been asked only one is garrulity. Both officiousness and garrulity are to be condemned. The gentleman should be like an echo.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於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In learning, nothing is more profitable than to associate with those who are learned. Ritual and music present us with models but no explanations; the Odes and Document deal with ancient matters and are not always pertinent;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is terse and cannot be quickly understood. But if you make use of the erudition of others and the explanations of gentlemen, then you will become honored and may make your way anywhere in the world. Therefore I say that in learning nothing is more profitable than to associate with those who are learned, and of the roads to learning, none is quicker than to love such men. Second only to this is to honor ritual. If you are first of all unable to love such men and secondly are incapable of honoring ritual, then you will only be learning a mass of jumbled facts, blindly following the Odes and Documents and nothing more. In such a case you may study to the end of your days and you will never be anything but a vulgar pedant.

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Notes:

7 Hsun Tzu customarily distinguishes three grades in the moral hierarchy of men: shih, chun-tzu, and sheng-jen, which I have translated as “man of breeding,” “gentleman,” and “sage” respectively, though at times he uses the first two terms more or less interchangeably.

8 This sentence is quoted from Analects XIV, 25, where it is attributed to Confucius.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117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