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南无三藏玄奘大遍觉祖师
Viewing all 117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转载]英汉异趣,四字可窥(原创)

$
0
0

四川乃旅游大省,山山水水,个性鲜明。下句是形容四川山水的名言:
四川多名山秀水,其山水有各自的独特风格和个性。如峨眉山的“秀”,青城山的“幽”,剑门关的“险”,夔门的“雄”。
相应英译:
 Sichuan Province is rich in scenic wonders, each with its own distinctive features ---- the elegance of Mount Emei, the serenity of Mount Qing Cheng, the sharp precipice of Jianmen Pass, and the grandeur of Kuimen.
翻译,有时如两军对垒,强弱优劣,在比较中得以鉴别。汉语用四字 - “秀”,“幽”,“险”和“雄”写景,抽象中写实,简洁却丰满。字字皆可嚼出味道,品出意境。四字之英译,则可管窥英汉表达之异趣。
1/ 秀 → elegance
一个“秀”字,两层寓意。一指草木繁茂,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二指高雅气质所造就的妩媚表象,如: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峨眉之“秀”,两者兼而得之。“秀”既写表象(林木繁茂),更写其妩媚,一个“秀”字,内外结合之意境也。非英语单词elegance所能译出。elegance者,仅指“高雅, 典雅, 优雅, 雅致”也。
2/ 幽 → serenity
《说文》对“幽”的:幽,隐也。还特别注明:幽,从山,犹隐从阜,取遮蔽之意。词典对“幽”提供的相应的英语表达是conceal/hide,显然无法套用。而将之译成serenity,显然译不达意,人们赞青城山“幽”,并非仅指其serenity(平静)。可见,单独一个“幽”,并非serenity可写之。“幽静”的英译通常是be quiet and secluded。何况,青城山之“幽”其主体取义乃“幽邃,幽渺, 幽寂”,所谓“静”(serenity)则处于从属地位。即便英译成secludedness and tranquility,也捉襟见肘。
3/ 险 → the sharp precipice
四字之中,“险”字貌似易译,其实不然。写剑门关的“险”,除了the sharp precipice(陡立的悬崖)之外,更多是在写其“险势”,地势险峻,地貌险厄。剑门,扼入蜀的咽喉,位置特殊,地理险峭,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年战事 - 蜀军大将姜维领3 万兵马退守剑门关,抵挡钟会10万大军,就是一例。“险”,被“解释”为the sharp precipice,虚词实译,叫人扼腕。
雄 → grandeur 
夔门,瞿塘峡之西门也,断崖壁立,高数百丈,宽不及百米,形同门户,故名。一个“雄”字,内涵何其深广 – 高大雄伟、雄姿英发、雄峻盖世,等等。而grandeur的主要含义是:The quality or condition of being grand; magnificence / 高贵,伟大高贵的品质或状况(见《美国传统词典》)。Grandeur与夔门之核心美相去甚远。
 不能简单地认为,这四字之难译,是因为正巧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汇。
“秀”,“幽”,“险”和“雄”,汉语遣词的审美风格和审美价值尽在其中哟,虚中有实,实中含虚,字意模糊而又空灵。唯其模糊,词义涵盖面便趋于宽泛;唯其空灵,读者的想象便插翅凌空。“秀”,“幽”,“险”和“雄”,均未“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摹写”(亚里士多德语),如此这般,却画面自生,形象活现。
汉语属语义型语言。几千年来,汉语在重意、重神、重风骨、重凌虚的哲学和美学传统文化影响下,其遣词,多空灵叵测,其造句,也多虚幻神异。上述四字,即一典型。杨振宁教授说过:“中文的表达方式不够准确这一点,假如在写法律是一个缺点的话,写诗却是一个优点。”无独有偶,法国语言学家葛兰言(Granet)曾这样评价汉语:“中国人所用的语言,是特别为‘描绘’而造的,不是为分类而造的,那是一种可以抒发特别情感,为诗人或怀古家所设计的语言,而不是为了下定义或判断而设计的语言。”。为什么“不够准确”,而写诗却是“优点”呢?杨教授没有细谈,其实,可作接下去的分析。你看,四个字中的“秀”,“幽”和“雄”,集含蓄、朦胧和模糊于一体,一个字就是一种意境(artistic conception),而意境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种整体感应;反观英语,英语是形态型语言,有别于汉语,它习惯于“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摹写”,它讲逻辑,重分析,求形合,注重条分缕析,欣赏求实描述,难以给读者一个整体感应。
总之,“秀”,“幽”,“险”和“雄”四字,模糊意美,逸出联想。四个字,字字珠玑,令读者如水中观鱼,似动,似静,似影,似幻,给人翩翩想象,令读者有思,有想,眼前有画,心中有景。译成英语的elegance / serenity / the sharp precipice / grandeur,那就是“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摹写”。清晰取代模糊,准确取代朦胧,写实取代灵动。如水落“鱼”出,意境顿去。
再请看一例:
峡内重峦叠嶂,连绵不尽,奇峰异岭,高插入云,云雾弥漫,迷幻莫测。
On both sides of the gorges there are ranges upon ranges of rolling mountains. Everywhere you can see cliffs of unique shapes and peaks of fantastic aspects towering into the clouds. The mist and the low-lying clouds add an aura of mystery to the raw natural beauty.
原句与英译相比,第一印象是:英语表达好“累”!“累”在何处?比如,
“云雾弥漫,迷幻莫测” → The mist and the low-lying clouds add an aura of mystery to the raw natural beauty.
此译条分缕析到如此地步:“云”需说明是低悬的云(low-lying clouds);“迷幻莫测”要解释成“为大自然美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气氛”(add an aura of mystery to the raw natural beauty)
汉英翻译之憾,莫大于眼睁睁地看着汉语表达之美感的磨蚀。此憾根源在于:汉语与英语在语言美学生成机制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确切地说,汉语表达注重整体感应,是一种意境性语言,重意合,讲意会,不像英语那样求“眉须毕现”之写实,重“滴水不漏”之逻辑。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英语散文名篇之八:The Author’s Accou

$
0
0
 8.

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作者自叙

Washingtun Irving/华盛顿·欧文(1783~1859),美国杰出的散文家与历史家,初学法律,后经商,中年后应聘担任外交职务,毕生从事散文写作,为华美文体(ornate prose)的杰出代表。

 

I am of this mind with Homer, that as the snail that crept out of her shell was turned eftsoons into a toad, and thereby was forced to make a stool to sit on; so the traveller that straggleth from his own country is in a short time transformed into so monstrous a shape, that he is fain to after his mansion with his manners, and to live where he can, not where he would.”

                                                                 Lily’s Euphues

“此节吾与荷马实有同感。夫蜗牛脱壳未久即化而为蟾蜍,因不得不另觅栖处以自适,故游子于其去国辞乡之后,亦多有化为奇形怪状之虞,势不能不徙其居处,易其风习,且亦唯运所至,罔能自择。”

                                                          ——李黎《攸菲斯》

I was always fond of visiting new scenes, and observing strange characters and manners. Even when  a mere child I began my travels,and made many tours of discovery into foreign parts and unknown regions of my native city, to the frequent alarm of my parents and the emolument of the the town-crier. As I grew into boyhood, I extended the range of my observations. My holiday afternoons were spent in rambles about the surrounding country. I made myself familiar with all its places famous in history or fable. I knew every spot where a murder or robbery had been committed, or a ghost seen. I visited the neighboring villages, and added greatly to my stock of knowledge, by noting their habits and customs, and conversing with their sages and great men. I even journeyed one long summer’s day to the summit of the most distant hill, whence I stretched my eye over many a mile of terra incognita, and was astonished to find how vast a globe I inhabited.

我平生最喜游览新境,考察种种异地人物及其风习。早在童稚时期,我的旅行即已开始,观察区域之广,遍及我出生城镇的各个偏僻之所与罕至之地;此事固曾使我的父母饱受虚惊,市镇报讯人却也赖以而沾益颇丰。及长,我观察的范围更续有扩大。无数假日下午尽兴消磨在郊埛的漫游之中。那里一切历史上或传说上有名的地方,我无不十分熟悉。我知道那里的每一处杀人越货之所与鬼神出没之地。我继而访问了许多邻村,观察其他的风俗习惯,并与当地的圣贤与伟人接谈,因而极大增加了我的原有见闻。一次,在一个漫长的夏日天气,我竟漫游到了一座远山之巅,登临纵目,望见了数不尽的无名广土,因而惊悟所居天地之宽。

This rambling propensity strengthened with my years. Books of voyages and travels became my passion, and in devouring their contents I neglected the regular excercises of the school. How wistfully would I wonder about the pirt-heads in fine weather,and watch the parting ships, bound to distant climes: with what longing eyes would I gaze after their lessening sails, and waft myself in imagination to the ends of the earth!

这种浪游的习性在我竟随着年齿而俱增。描写海与陆的游记成了我的酷嗜,寝馈其中,致废课业。我往往怀着多么渴慕的心情漫步在码头周围,凝视着一艘艘离去的船只驶赴迢递的远方;我曾以何等希慕的眼神目送着那渐渐消失的桅帆,并在想象之中自己也随风飘越至地角天边!

Further reading and thinking, though they brought this vague inclination into more reasonable bounds, only served to make it more decided. I visited various parts of my own country; and had I been merely a lover of fine scenery, I should have felt little desire to seek elsewhere its gratification, for on no country have the charms of nature been more prodigally lavished. Her mighty lakes, like oceans of liquid silver; her mountains, with their bright aerial tints; her valleys, teeming with wild fertility; her tremendous cataracts, thundering in their solitudes; her boundless plains, waving with spontaneous verdure; her broad deep rivers, rolling in solemn silence to the ocean; her trackless forests,where vagetation puts forth all its magnificence; her skies, kindling with the magic of summer clouds and glorious sunshine, no, never need an American look beyond his own country for the sublime and beautiful of natural scenery.

此后进一步的阅读与思考虽使这种渺茫的向往稍就理性之范,却适足以使之更其固定。我游历了自己国土的各个地方;而如果我的爱好仅限于妍丽景物的追逐,则快心悦目,尽可以无须远求,因为纯以大自然的妩媚而论,此邦却可谓得天独厚,世罕其俦,试想她那银波荡漾、与海相若的浩渺湖面;那晴光耀眼、顶作天青的巍峨群山;那粗犷而富饶盈衍的峡岸溪谷;那雷鸣喧蹄于阒寂之中的巨大飞瀑急湍;那绿色葱茏、好风阵阵的无际平原;那庄严静谧、滚滚入海的深广江流;那万木争荣、无径可循的茂密森林;那夏云丽日、谲诡幻变的灿烂天空;——不,在自然景物的壮丽方面,美国人从不需要舍本而求远。

But Europe held forth the charms of storied and poetical association. There were to be seen the masterpieces of art, the refinements of highly cultivated society, the quaint peculiarities of ancient and local custom. My native country was full of youthful promise. Europe was rich in the accumulated treasures of age. Her very ruins told the history of times gone by, and every mouldering stone was a chronicle. I longed to wander over the scenes of renowned achievementto tread, as it were, in the footsteps of antiquityto loiter about the ruined castleto meditate on the falling towerto escape, in short, from the commonplace realities of the present, and lose myself among the shadowy grandeurs of the past.

然而在传奇与诗意的联想方面,欧洲却具有着它特殊的魅力。在那里人们则可以见到艺术上的名作巨制,上流社会的精致娴雅以及古今风尚的种种特点。我的本国充满着青年的远大前程;欧洲却蕴蓄着世代聚集的珍奇宝藏。就连那里的遗址废墟也尽是过去历史的记载,每块残砖烂石都是一部史册。我渴望到那些有过丰功伟业的故地漫游——仿佛是去步履一下往古的足迹——流连于废堡颓垣之侧——低徊于圮塔欹楼之中——总之,暂时忘情于眼前的凡庸现实,而沉湎在昔年繁华盛世的幻影里去。

I had, beside all this, an earnest desire to see the great men of the earth. We have, it is true, our great in America: not a city but has an ample share of them. I have mingled among them in my time, and been almost withered by the shade into which they cast me; for there is nothing so baleful to a small man as the shade of a great one, particularly the great man of a city. But I was anxious to see the great men of Europe; for I had read in the words of various philosophers, that all animals degenerated in America, and man among the number. A great man of Europe, thought I, must therefore be as superior to a great man of America, as a peak of the Alps to a highland of the Hudson, and in this idea I was confirmed, by observing the comparative importance and swelling magnitude of many English travellers among us, who, I was assured, were very little people in their own country. I will visit this land of wonders, thought I, and see the gigantic race from which I am degenerated.

除此之外,我还殷切期望有幸去瞻仰瞻仰世上的伟人。诚然,美国自有它自己的伟人:这种人物广布各个城中,不知凡几。我平生也颇厕身其间,而且常被他们弄得黯无颜色;因为一位伟人——尤其是一位城市的伟人——的光焰往往有为小人物所难堪者。但是欧洲的伟人我却久思一睹风采;因为我就曾在不止一位哲学家的著作里读到过这种说法即,大凡动物一入美洲,即有出现退化之患,当然连人也不例外。因此我想,欧洲的伟人之于美国的伟人,大概也犹如阿尔比斯山的高峰之于哈德逊河边的高地那样,而这种认识,在饱看了英国旅客在我们中间所流露的那种优越神情与倨傲态度之后,乃益信其不妄;而其实这些人,据我听说,在其之中也不过凡庸之辈而已。因此我立志要恭游上国,亲历奇境,以便见见我这已经凋残的后裔所自出的那个巨人种族。

It has been either my good or evil lot to have my roving passion gratified. I have wandered through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witnessed many of the shifting scenes of life. I cannot say that I have studied them with the eye of a philosopher; but rather with the sauntering gaze with which humble lovers of the picturesque stroll from the window of one print-stop to another; caught sometimes by the delineations of beauty, sometimes by the distortions of caricature, and sometimes by the loveliness of landscape. As it is the fashion for modern tourists to travel pencil in hand, and bring home their port-folios filled with sketches, I am disposed to get up a few for the entertainment of my friends. When,however, I look over the hints and memorandums I have taken down for the purpose, my heart almost falls me at finding how my idle humor has led me aside from the great objects studied by every regular traveller who would make a book. I fear I shall give equal disappointment with an unlucky landscape painter, who had travelled on the continent, but, following the bent of his vagrant inclination, had sketched in nooks and corners and by-places. His sketch-book was accordingly crowed with cottages and landscapes and obscure ruins; but he had neglected to paint St. Peter’s, or the Coliseum; the Cascade of Terni, or the Bay of Naples, and had not a single glacier or volcano in his whole collection.

不管好运厄运,我这漂泊的热望总算宿愿得偿了。我漫游了许多不同的国家,阅历了不少变动不居的人生世相。我不敢妄称我对于这形形色色曾以哲人的目光作了观照;而仅仅是徘徊于众多画店窗前探幽寻胜的谦卑癖嗜者的一种闲眺:时而美物写生,勾勒微妙;时而谐谑漫画,突梯滑稽;时而山水风景,意境悠然,因而令人迷恋不置。既然当今的旅行家一出门时便须画笔在手,地不虚至,以便将来图稿盈箧,满载而归,因此我重检自己为此而作的种种札记日志时,我却发现,由于素性疏懒,我对每位立志著述的正规旅行家照例列入其研究范围的种种重大事物,竟然多有脱漏,因而惶惧无已。我担心,我之必然令人失望,将不下于下述之山水画家。其人也确曾旅游过欧陆,然而终不胜其烟霞癖之驱遣,每有所作,辄得之于穷乡僻壤之中。因而充溢其画册的东西则茅屋也,山水也,无名之故地废墟也,但是圣彼得大堂他却漏掉;迦利辛斗兽场他却漏掉;特尔尼瀑布或拿波里海湾他也都漏掉;甚至连冰川与火山之巨观,他的全部作品中也都没有一笔提到。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Three Days to See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英汉对照)

$
0
0

All of us have read thrilling stories in which the hero had only a limited and specified time to live. Sometimes it was as long as a year; sometimes as short as twenty-four hours. But always we were interested in discovering just how the doomed man chose to spend his last days or his last hours. I speak, of course, of free men who have a choice, not condemned criminals whose sphere of activities is strictly delimited.
我们大家都读过一些令人激动的故事,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仅仅活在有限并且特定的时间内,有时长达一年,有时短到24小时。但我们总是有兴趣发现,那命中注定要死的是那些有选择自由的人,而不是那些活动范围被严格限定了的判了刑的犯人。 
Such stories set us thinking, wondering what we should do under similar circumstances. What events, what experiences, what associations should we crowd into those last hours as mortal beings? What happiness should we find in reviewing the past, what regrets? 
这样的故事让我们思考,在相似的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作为终有一死的人,在那最终的几个小时内安排什么事件,什么经历,什么交往?在回顾往事时,我们该找到什么快乐?什么悔恨?
Sometimes I have thought it would be an excellent rule to live each day as if we should die tomorrow. Such an attitude would emphasize sharply the values of life. We should live each day with a gentleness, a vigor, and a keenness of appreciation which are often lost when time stretches before us in the constant panorama of more days and months and years to come. There are those, of course, who would adopt the Epicurean motto of “Eat, drink, and be merry,“ but most people would be chastened by the certainty of impending death. 
有时我想到,过好每一天是个非常好的习惯,似乎我们明天就会死去。这种态度鲜明地强调了生命的价值。我们应该以优雅、精力充沛、善知乐趣的方式过好每一天。而当岁月推移,在经常瞻观未来之时日、未来之年月中,这些又常常失去。当然,也有人愿按伊壁鸠鲁的信条“吃、喝和欢乐”去生活。(译注:伊壁鸠鲁是古希腊哲学家,他认为生活的主题目的是享乐,而最高的享受唯通过合理的生活,如自我控制才能得到。因为生活享受的目的被过分强调,而达此目的之手段被忽视,所以伊壁鸠鲁的信徒现今变为追求享乐的人。他们的信条是:“让我们吃喝,因为明天我们就死亡”),但绝大多数人还是被即将面临死亡的必然性所折磨。 
In stories the doomed hero is usually saved at the last minute by some stroke of fortune, but almost always his sense of values is changed. he becomes more appreciative of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its permanent spiritual values. It ahs often been noted that those who live, or have lived, in the shadow of death bring a mellow sweetness to everything they do. 
在故事里,注定要死的主人公往往在最后一刻由某种命运的突变而得救,但几乎总是他的价值观被改变了。他们对生活的意义和它永恒的精神价值变得更具欣赏力了。常常看到那些生活或已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之中的人们都赋予他们所做的每件事以芳醇甜美。 
Most of us, however, take life for granted. We know that one day we must die, but usually we picture that day as far in the future. When we are in buoyant health, death is all but unimaginable. We seldom think of it. The days stretch out in an endless vista. So we go about our petty tasks, hardly aware of our listless attitude toward life.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把生活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我们知道,某一天我们一定会死,但通常我们把那天想象在遥远的将来。当我们心宽体健时,死亡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很少想到它。时日在无穷的展望中延展着,于是我们干着琐碎的事情,几乎意识不到我们对生活的倦怠态度。 
The same lethargy, I am afraid, characterizes the use of all our faculties and senses. Only the deaf appreciate hearing, only the blind realize the manifold blessings that lie in sight. Particularly does this observation apply to those who have lost sight and hearing in adult life. But those who have never suffered impairment of sight or hearing seldom make the fullest use of these blessed faculties. Their eyes and ears take in all sights and sounds hazily, without concentration and with little appreciation. It is the same old story of not being grateful for what we have until we lose it, of not being conscious of health until we are ill. 
恐怕,同样的懒散也成为利用我们所有的本能和感觉的特点。只有聋子才珍惜听力,唯有瞎子才体会到能看见事物的种种幸福,这种结论特别适合于那些在成年阶段失去视力和听力的人们,而那些从没有遭受视觉或听觉损伤之苦的人却很少充分利用这些天赐的官能。他们模模糊糊地眼观八方,耳听各音,毫无重点,不会鉴赏,还是那相同的老话,对我们所有的官能不知珍惜,直至失去它,对我们的健康意识不到,直至生病时。 
I have often thought it would be a blessing if each human being were stricken blind and deaf for a few days at some time during his early adult life. Darkness would make him more appreciative of sight; silence would tech him the joys of sound. 
我常常想,如果每个人在他成年的早期有一段时间致瞎致聋,那会是一种幸事,黑暗会使他更珍惜视力,寂静会教导他享受声音。
Now and then I have tested my seeing friends to discover what they see. Recently I was visited by a very good friends who had just returned from a long walk in the woods, and I asked her what she had observed.. “Nothing in particular, “ she replied. I might have been incredulous had I not been accustomed to such reposes, for long ago I became convinced that the seeing see little. 
我不时地询问过我的能看见东西的朋友们,以了解他们看到什么。最近,我的一个很好的朋友来看我,她刚从一片森林里散步许久回来,我问她看到了什么,她答道:“没什么特别的。”如果我不是习惯了听到这种回答,我都可能不相信,因为很久以来我已确信这个情况:能看得见的人却看不到什么。
How was it possible, I asked myself, to walk for an hour through the woods and see nothing worthy of note? I who cannot see find hundreds of things to interest me through mere touch. I feel the delicate symmetry of a leaf. I pass my hands lovingly about the smooth skin of a silver birch, or the rough, shaggy bark of a pine. In the spring I touch the branches of trees hopefully in search of a bud the first sign of awakening Nature after her winter’s sleep. I feel the delightful, velvety texture of a flower, and discover its remarkable convolutions; and something of the miracle of Nature is revealed to me. Occasionally, if I am very fortunate, I place my hand gently on a small tree and feel the happy quiver of a bird in full song. I am delighted to have the cool waters of a brook rush thought my open finger. To me a lush carpet of pine needles or spongy grass is more welcome than the most luxurious Persian rug. To me the page ant of seasons is a thrilling and unending drama, the action of which streams through my finger tips. 
我独自一人,在林子里散步一小时之久而没有看到任何值得注意的东西,那怎么可能呢?我自己,一个不能看见东西的人,仅仅通过触觉,都发现许许多多令我有兴趣的东西。我感触到一片树叶的完美的对称性。我用手喜爱地抚摸过一株白桦那光潮的树皮,或一棵松树的粗糙树皮。春天,我摸着树干的枝条满怀希望地搜索着嫩芽,那是严冬的沉睡后,大自然苏醒的第一个迹象。我抚摸过花朵那令人愉快的天鹅绒般的质地,感觉到它那奇妙的卷绕,一些大自然奇迹向我展现了。有时,如果我很幸运,我把手轻轻地放在一棵小树上,还能感受到一只高声歌唱的小鸟的愉快颤抖,我十分快乐地让小溪涧的凉水穿过我张开的手指流淌过去。对我来说,一片茂密的地毯式的松针叶或松软而富弹性的草地比最豪华的波斯地毯更受欢迎。对我来说四季的壮观而华丽的展示是一部令人激动的、无穷尽的戏剧。这部戏剧的表演,通过我的手指尖端涌淌出来。 
At times my heart cries out with longing to see all these things. If I can get so much pleasure from mere touch, how much more beauty must be revealed by sight. Yet, those who have eyes apparently see little. the panorama of color and action which fills the world is taken for granted. It is human, perhaps, to appreciate little that which we have and to long for that which we have not, but it is a great pity that in the world of light the gift of sight is used only as a mere conveniences rather than as a means of adding fullness to life. 
有时,由于渴望能看到这一切东西,我的内心在哭泣。如果说仅凭我的触觉我就能感受到这么多的愉快,那么凭视觉该有多少美丽的东西显露出来。然而,那些能看见的人明显地看得很少,充满世间的色彩和动作的景象被当成理所当然,或许,这是人性共有的特点;对我们具有的不怎么欣赏,而对我们不具有的却渴望得到。然而,这是一个极大的遗憾,在光明的世界里,视力的天赋仅仅作为一种方便之用,而没有作为增添生活美满的手段。
If I were the president of a university I should establish a compulsory course in “How to Use Your Eyes“. The professor would try to show his pupils how they could add joy to their lives by really seeing what passes unnoticed before them. He would try to awake their dormant and sluggish faculties. 
如果我是一所大学的校长,我就要开设一门强制的必修课“如何应用你的眼睛”。这门课的教授应该试图给他的学生显示怎样能以看见那些在他们面前一现而过的东西来增添他们生活的乐趣,这位教授应该试图唤醒他们沉睡和懒散的天赋。 
Perhaps I can best illustrate by imagining what I should most like to see if I were given the use of my eyes, say, for just three days. And while I am imagining, suppose you, too, set your mind to work on the problem of how you would use your own eyes if you had only three more days to see. If with the on-coming darkness of the third night you knew that the sun would never rise for you again, how would you spend those three precious intervening days? What would you most want to let your gaze rest upon? 
或许,如果让我来应用我的眼睛,比方说,仅仅用3天吧,我能以我想象的最喜欢看见的东西来很好地说清楚这个问题。而且,当我想象的时候,设想你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你也只有3天多点的时间看东西,你该如何应用你自己的眼睛。如果面对即将到来的第三个夜晚的黑暗,你又知道,太阳对你来说,永不再升起了,那么你该怎样度过这插进来的宝贵的3天呢?你最想要注视的东西是什么呢? 
I, naturally, should want most to see the things which have become dear to me through my years of darkness. You, too, would want to let your eyes rest on the things that have become dear to you so that you could take the memory of them with you into the night that loomed before you. 
当然,我会最想看到我多年的黑暗中对我变得珍贵的事情,你也会想让你们的目光停留在那些对你已经变得珍贵的事情上。这样,你就能随着你进入那逼近在你面前的长夜而永远记住它们。 
If, by some miracle, I were granted three seeing days, to be followed by a relapse into darkness, I should divide the period into three parts. 
如果由某种奇迹,我获得了能看见东西的3天,随后又沉陷于一片黑暗之中,我该将这段时间分为3个部分。
The First Day 第一天

 

On the first day, I should want to see the people whose kindness and gentleness and companionship have made my life worth living. First I should like to gaze long upon the face of my dear teacher, Mrs. Anne Sullivan Macy, who came to me when I was a child and opened the outer world to me. I should want not merely to see the outline of her face, so that I could cherish it in my memory, but to study that face and find in it the living evidence of the sympathetic tenderness and patience with which she accomplished the difficult task of my education. I should like to see in her eyes that strength of character which has enabled her to stand firm in the face of difficulties, and that compassion for all humanity which she has revealed to me so often. 
第一天,我想看到这些人,他们的善良、温柔和友情使我的生命值得活下去。首先我想仔细长久地观看我那亲爱的老师安妮·萨利文·梅西夫人的面容。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她来到我面前,并向我打开了外部世界。我不仅要看她脸部的轮廓,以便我能把它珍藏在我的记忆中,而且我还要研究这张脸庞,在那里找到富有同情心、温柔和耐心的活证据,她就是以这种温柔和耐心完成了教育我的艰难的任务。我要看她眼睛里包藏的那种性格力量,它使得她在困难面前那么坚定。我要看那对所有人的同情心,她如此经常地对我显露出来。 
I do not know what it is to see into the heart of a friend through that “Window of the soul“, the eye. I can only “see“ through my finger tips the outline of a face. I can detect laughter, sorrow, and many other obvious emotions. I know my friends from the feel of their faces. But I cannot really picture their personalities by touch. I know their personalities, of course, through other means, through the thoughts they express to me, through whatever of their actions are revealed to me. But I am denied that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m which I am sure would come through sight of them, through watching their reactions to various expressed thoughts and circumstances, through noting the immediate and fleeting reactions of their eyes and countenance. 
我不知道通过“心灵的窗口”---眼睛,看透一个朋友的内心是怎么一回事。我只能通过我的指尖“看”到一张面孔的轮廓。我能察觉欢笑、悲伤和其它许多明显的感情。我从他们面部的感触知道我的朋友,但我不能正确地凭触摸描绘出他们的品格。我当然通过其它方式知道他们的品格,通过他们对我表达的思想,通过他们对我表露的任何行为,但我不曾对他们有更深刻的了解。那更深刻的了解我相信通过看到他们,通过观察他们对各种表达出来的思想和情况的反应、通过注意他们眼睛和相貌的直接和短暂的反应可以达到。 
Friends who are near to me I know well, because through the months and years they reveal themselves to me in all their phases; but of casual friends I have only an incomplete impression, an impression gained from a handclasp, from spoken words which I take from their lips with my finger tips, or which they tap into the palm of my hand. 
在我身边的朋友,我熟知他们,因为长年累月他们在各方面都对我表露了他们自己。而对那些偶然的朋友我只有一个不完全的印象,一种我从下面方式中得到的印象:一次握手,我的指尖从他们的双唇上感触到的他们所说的话,或者是他们在我两手掌上轻轻地拍抚。 
How much easier, how much more satisfying it is for you who can see to grasp quickly the essential qualities of another person by watching the subtleties of expression, the quiver of a muscle, the flutter of a hand. But does it ever occur to you to use your sight to see into the inner nature of a friends or acquaintance/ Do not most of you seeing people grasp casually the outward features of a face and let it go at that? 
对你来说,一个能看见的人,通过观察微妙的表情---一条肌肉的颤抖、一只手的摆动,很快地了解另一个人的本质,是多么容易又多么令人满足的事情。但是你曾经有过用你的视觉去看透一个朋友或相识的内在本质的时候吗?你们能看见事物的大多数人不是偶然地抓住一张脸孔的外部特征并不再去想了吗?
For instance can you describe accurately the faces of five good friends? some of you can, but many cannot. As an experiment, I have questioned husbands of long standing about the color of their wives’ eyes, and often they express embarrassed confusion and admit that they do not know. And, incidentally, it is a chronic complaint of wives that their husbands do not notice new dresses, new hats, and changes in household arrangements. 
例如,你能精确地描叙5个好朋友的面貌吗?有些人能够,但许多人不能。作为一个实验,我曾问过那些多年相处的丈夫们,他们妻子的眼睛是什么颜色。他们常常显得窘迫含糊,承认他们不知道。而且,顺便说一句,妻子们经常抱怨,他们的丈夫不注意新衣服、新帽子和家庭摆设的变化。 
The eyes of seeing persons soon become accustomed to the routine of their surroundings, and they actually see only the startling and spectacular. But even in viewing the most spectacular sights the eyes are lazy. Court records reveal every day how inaccurately “eyewitnesses“ see. A given event will be “seen“ in several different ways by as many witnesses. Some see more than others, but few see everything that is within the range of their vision. 
能看见的人的眼睛很快就习惯了他们周围的日常事务。他们实际上仅仅看到令人吃惊的事和引人注意的壮观之事,而即使是那些最壮观的景象,他们的眼睛也是懒洋洋的。法庭记录每天都显露出“见证人”看得多不准确。一个特定的事件,要被尽可能多的人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去“看到”,有些人看得比另一些人要多些,而没有几个人看到了在他们的视线范围内的所有事情。 
Oh, the things that I should see if I had the power of sight for just three days! 
啊,如果我要有哪怕3天的视力,多少事我该看啊! 
The first day would be a busy one. I should call to me all my dear friends and look long into their faces, imprinting upon my mind the outward evidences of the beauty that is within them. I should let my eyes rest, too, on the face of a baby, so that I could catch a vision of the eager, innocent beauty which precedes the individual’s consciousness of the conflicts which life develops. 
第一天会是很忙碌的,我要把我所有的亲爱的朋友们都叫到我这里来,长久地注视着他们的面容,把他们的内在美的外部证据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也该让我的目光停留在一个婴儿的脸上,以便我能获得一个热切渴望的纯美的视觉,这是那个人在意识到生活带来的冲突之前的美丽的视觉。 
And I should like to look into the loyal, trusting eyes of my dogs - the grave, canny little Scottie, Darkie, and the stalwart, understanding Great Dane, Helga, whose warm, tender , and playful friendships are so comforting to me. 
而且,我也要看看我的狗那忠诚、信任的眼睛---那严肃、机灵的小斯洛蒂·达基和那高大、健壮、善解人意的大达英·赫尔加,它们热情温柔和顽皮的友谊对我是个巨大的安慰。
On that busy first day I should also view the small simple things of my home. I want to see the warm colors in the rugs under my feet, the pictures on the walls, the intimate trifles that transform a house into home. My eyes would rest respectfully on the books in raised type which I have read, but they would be more eagerly interested in the printed books which seeing people can read, for during the long night of my life the books I have read and those which have been read to me have built themselves into a great shining lighthouse, revealing to me the deepest channels of human life and the human spirit. 
在这繁忙的第一天,我也该看看我家的那些简单的小事情。我想看着我脚下地毯上、墙壁上图画的明朗愉快的色彩,那些使这间屋子成为一个家的亲切的琐碎物件。我的目光也要敬重地停留在那些我读过的阳文书籍上,但应更热切地对那些能看见的人所能读的出版物感兴趣,因为在我生命的漫漫长夜里,我读过的书和别人对我读过的书已筑成一座巨大的闪光的灯塔,对我显示了人类生活和人类精神的最深的航道。 
In the afternoon of that first seeing day. I should take a long walk in the woods and intoxicate my eyes on the beauties of the world of Nature trying desperately to absorb in a few hours the vast splendor which is constantly unfolding itself to those who can see. On the way home from my woodland jaunt my path would lie near a farm so that I might see the patient horses ploughing in the field 9perhaps I should see only a tractor!) and the serene content of men living close to the soil. And I should pray for the glory of a colorful sunset. 
那能看见的第一天的下午,我要在树林里长久地散步,让我的目光陶醉在大自然世界的美景之中。在几个小时中,试图拼命地吸收那无穷的壮丽,这对那些能看见的人却是一条小路,这样我便能看到那驯良的马匹在犁田(或许,我该看见唯一的一台拖拉机!)看到贴近泥土生活的人们那安详的满足。而且,我该为艳丽的落日光辉而祈祷。
When dusk had fallen, I should experience the double delight of being able to see by artificial light which the genius of man has created to extend the power of his sight when Nature decrees darkness. 
黄昏降临时,我该感受到双倍的愉快,因为能看到人造的光芒,这是人类的天才创造出来的,当大自然黑暗降临之时,以延展他的视力。 
In the night of that first day of sight, I should not be able to sleep, so full would be my mind of the memories of the day. 
在那能看见的第一天晚间,我是不能入睡的,我脑海中充满了白天的记忆。
The Second Day 第二天

 

The next day - the second day of sight - I should arise with the dawn and see the thrilling miracle by which night is transformed into day. I should behold with awe the magnificent panorama of light with which the sun awakens the sleeping earth. 
次日---我能看的第二天---我会随黎明一道起来,看那黑夜转成白昼的激动人心的奇迹,我要怀着肃然敬畏的心情去看那太阳唤醒沉睡的大地的壮观的景象。 
This day I should devote to a hasty glimpse of the world, past and present. I should want to see the pageant of man’s progress, the kaleidoscope of the ages. How can so much be compressed into one day? Through the museums, of course. Often I have visited the New York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to touch with my hands many of the objects there exhibited, but I have longed to see with my eyes the condensed history of the earth and its inhabitants displayed there - animals and the races of men pictured in their native environment; gigantic carcasses of dinosaurs and mastodons which roamed the earth long before man appeared, with his tiny stature and powerful brain, to conquer the animal kingdom; realistic presentations of the processes of development in animals, in man, and in the implements which man has used to fashion for himself a secure home on this planet; and a thousand and one other aspects of natural history. 
这一天,我要用来匆忙地扫视这个世界,它的过去和现在。我想看人类进程的展示,时代的万花筒。这么多的东西怎么能压缩在一天之内看完呢?当然,通过博物馆,我已多次去参观过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用我手去触摸那里陈列的许多物件。但我渴望亲眼看到地球和那里陈列的地球上居民的浓缩历史---在他们自然环境里展示出的动物和人类种族;曾在人类出现之前,很早就在地球上漫游的巨大恐龙和柱牙象骨架,人类以他小巧的身材和强有力的大脑征服了动物王国;动物,人类和人类工具的发展过程的逼真展现,人类曾用这些工具在这个星球上来建造他们安全的家园,还有其它许许多多的自然历史方面。 
I wonder how many readers of this article have viewed this panorama of the face of living things as pictured in that inspiring museum. Many, of course, have not had the opportunity, but I am sure that many who have had the opportunity have not made use of it. there, indeed, is a place to use your eyes. You who see can spend many fruitful days there, but I with my imaginary three days of sight, could only take a hasty glimpse, and pass on. 
我不知道这篇文章的多少读者看过这个生动的博物馆所展示的逼真事物的壮观景貌。当然有许多人没有机会,但是我相信,有许多人确有机会而没有利用。那里,确是利用你的眼睛的地方,你们能看见的人能在那里度过许多成果丰硕的日子,可是我只有想象的3天可见的时间,只能是仓促地一瞥,匆匆而过。 
My next stop would be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for just as the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reveals the material aspects of the world, so does the Metropolitan show the myriad facets of the human spirit.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humanity the urge to artistic expression has been almost as powerful as the urge for food, shelter, and procreation. And here , in the vast chambers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is unfolded before me the spirit of Egypt, Greece, and Rome, as expressed in their art. I know well through my hands the sculptured gods and goddesses of the ancient Nile-land. I have felt copies of Parthenon friezes, and I have sensed the rhythmic beauty of charging Athenian warriors. Apollos and Venuses and the Winged Victory of Samothrace are friends of my finger tips. The gnarled, bearded features of Homer are dear to me, for he, too, knew blindness. 
我的下一站将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像自然历史博物馆展示世界的物质方面一样,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示大量的人类精神方面。在贯穿人类历史的全过程中,对艺术表现的强烈冲动就像人类对食物、住所和繁衍的迫切需要一样强烈。而这里,在大都会博物馆那宽敞的大厅里,在我们面前展示了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出来的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精神世界。我通过我的手很好地了解了雕刻的古代尼罗河土地上的众神,我摸过巴台农神殿(译注:巴台农神殿是希腊雅典城内的帕拉斯·雅曲娜神殿,建于公元前447-432年间。神殿由大理石筑成,极尽雕饰之巧,是希腊古典建筑的杰出代表作品。)中楣石柱的复制品,我意识到向前冲锋的的雅典武士的匀称和谐美。阿波罗、维纳斯和有翅膀的萨摩丝雷斯胜利女神(译注:萨摩丝雷斯是位于希腊爱琴海东北部的一个岛屿,因公元305年在岛上立起一胜利女神大理石雕像,以纪念马斯顿国王的海战大捷而著名。因女神雕像展开的双臂塑成展翅飞翔的姿态,故称萨摩丝雷斯展翅胜利女神像。该雕像现存于巴黎罗浮宫。)是我的手指尖的朋友。我看到那荷马的长满胡须、节瘤众多的面部雕像感到无比亲切,因为他也是盲人。 
My hands have lingered upon the living marble of roman sculpture as well as that of later generations. I have passed my hands over a plaster cast of Michelangelo’s inspiring and heroic Moses; I have sensed the power of Rodin; I have been awed by the devoted spirit of Gothic wood carving. These arts which can be touched have meaning for me, but even they were meant to be seen rather than felt, and I can only guess at the beauty which remains hidden from me. I can admire the simple lines of a Greek vase, but its figured decorations are lost to me. 
我的手在栩栩如生的罗马大理石雕像和后世的雕刻上逗留。我的手摸过米开朗基罗(译注:1475-1564年,著名的佛罗伦萨画家、雕刻家、建筑师和诗人,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杰出代表人物。)那鼓舞人心的英雄摩西雕塑石膏模;我感觉到罗丹(译注:1840-1917年,著名的法国雕塑家)的力量。我对哥特木刻的热忱精神感到敬畏。这些能被触摸到的艺术作品对我有着实在的意义,但即使这些艺术品既是为了观看又是为了摸的,我也只能是猜度我仍未发现的美妙。我能赞叹一只古希腊花瓶简单的线条,但我对它的图案装饰却是迷惘的。 
So on this, my second day of sight, I should try to probe into the soul of man through this art. The things I knew through touch I should now see. More splendid still, the whole magnificent world of painting would be opened to me, from the Italian Primitives, with their serene religious devotion, to the Moderns, with their feverish visions. I should look deep into the canvases of Raphael, Leonardo da Vinci, Titian, Rembrandt. I should want to feast my eyes upon the warm colors of Veronese, study the mysteries of E1 Greco, catch a new vision of Nature from Corot. Oh, there is so much rich meaning and beauty in the art of the ages for you who have eyes to see! 
所以,在我能看的第二天,我要通过人类的艺术努力探究人生的灵魂。通过触摸我知道了的事情,我现在要看见它对宗教泰然虔诚奉献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作品到狂热梦幻的现代派作品。我要仔细端详拉斐尔、达芬奇、提香(译注:1477-1576年,著名的威尼斯画家)和瑞姆布兰特(译:1606-1669年,著名的荷兰巴罗克画家,荷兰油画派领袖,欧洲艺术大师。)的油画。我要让我的眼睛饱享维勒内兹(译注:1528-1588年,意大利威尼斯派画家)那炽烈的色彩,研究埃尔·格列科(译注:1548-1625年,西班牙画家)的神秘,从科罗(译注:1796-1875年,法国风景画家)那里领略大自然的新视觉。啊!对你们有眼能看的人来说,在那些时代的艺术中有多么丰富的意义和美感。
Upon my short visit to this temple of art I should not be able to review a fraction of that great world of art which is open to you. I should be able to get only a superficial impression. Artists tell me that for deep and true appreciation of art one must educated the eye. One must learn through experience to weigh the merits of line, of composition, of form and color. If I had eyes, how happily would I embark upon so fascinating a study! Yet I am told that, to many of you who have eyes to see, the world of art is a dark night, unexplored and unilluminated. 
在我对这座艺术殿堂的短暂访问中,我不应只能看到那对你开放的伟大艺术世界的一个部分,我只能是获得一个表面的印象。艺术家告诉我,要能真正深刻地鉴赏,他得要训练他的眼力。他必须通过经验学会衡量线条构图,形态和色彩的价值。如果我有眼睛,我会多么幸福地从事如此迷人的研究!但是,有人告诉我,对你们有眼睛可看的许多人来说,艺术的世界是一片黑暗,未曾开发,未曾照亮。 
It would be with extreme reluctance that I should leave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which contains the key to beauty -- a beauty so neglected. Seeing persons, however, do not need a metropolitan to find this key to beauty. The same key lies waiting in smaller museums, and in books on the shelves of even small libraries. But naturally, in my limited time of imaginary sight, I should choose the place where the key unlocks the greatest treasures in the shortest time. 
多么不情愿,我要离开大都会博物馆,那里有开启美的钥匙,这种美又被忽视了。而能看见的人却不需要到大都会博物馆去找到这开启美的钥匙。这相同的钥匙也在较小的博物馆,甚至小图书馆的书架上的书中等待着。当然,在我想象的能看见的有限时间里,我该选择那在尽短的时间内打开最伟大宝库的钥匙所在的地方。
The evening of my second day of sight I should spend at a theatre or at the movies. Even now I often attend theatrical performances of all sorts, but the action of the play must be spelled into my hand by a companion. But how I should like to see with my own eyes the fascinating figure of Hamlet, or the gusty Falstaff amid colorful Elizabethan trappings! How I should like to follow each movement of the graceful Hamlet, each strut of the hearty Falstaff! And since I could see only one play, I should be confronted by a many-horned dilemma, for there are scores of plays I should want to see. You who have eyes can see any you like. How many of you, I wonder, when you gaze at a play, a movie, or any spectacle, realize and give thanks for the miracle of sight which enables you to enjoy its color , grace, and movement? 
我能看见的第二天晚上我该在剧院或电影院度过。甚至现在,我还是经常去看各种戏剧表演,但剧情需要由一个同伴拼写在我手上。我多么想亲眼看到哈姆雷特的迷人形象,或者是那在艳丽多彩的伊丽莎白时代服饰中刮大风的伏尔斯塔夫!(译注:伏尔斯塔夫为莎士比亚剧中的一个滑稽喜剧人物,是莎剧《享利四世王》,《享利五世王》和《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内个剧中的一个胖骑士,爱吹牛自夸,又胆小,但是他足智多谋,心地善良。)我多想领会优雅的哈姆雷特的每个动作,热忱的伏尔斯塔夫的每一个昂首阔步地样子!既然我只能看一个戏,我就会面临进退两难的困境,因为有几十部剧我都想看。你们有眼能看的人可以看你喜欢的任何一部剧。我不知道,当你们注视着这一部剧,一场电影,或任何奇观时,你们中间有多少人意识到并感激使你们享受到它的色彩、优雅和动作的视力奇迹? 
I cannot enjoy the beauty of rhythmic movement except in a sphere restricted to the touch of my hands. I can vision only dimly the grace of a Pavlowa, although I know something of the delight of rhythm, for often I can sense the beat of music as it vibrates through the floor. I can well imagine that cadenced motion must be one of the most pleasing sights in the world. I have been able to gather something of this by tracing with my fingers the lines in sculptured marble; if this static grace can be so lovely, how much more acute must be the thrill of seeing grace in motion. 
除非在我的手能触摸到的范围内,我不能享受那节奏感很强的动作的优美。尽管我懂得一些节奏的愉快,因为当音乐通过地板振动时,我经常能感觉到它的节拍,可是我也只能模糊地想象到一个巴甫洛娃(译注:原苏联的著名的女芭蕾舞演员)的优美。我能很好地想象到,有节拍的动作一定是世上最令人愉快的景象之一。我已能用我的手指来摸索出大理石雕刻中的线条轮廓从而获得这样的一些感受;如果这种静态的雅致都是这么可爱,那么,看见那动态的雅致所感受到的激动该是多么强烈。
One of my dearest memories is of the time when Joseph Jefferson allowed me to touch his face and hands as he went through some of the gestures and speeches of his beloved Rip Van Winkle. I was able to catch thus a meager glimpse of the world of drama, and I shall never forget the delight of that moment. But, oh, how much I must miss, and how much pleasure you seeing ones can derive from watching and hearing the interplay of speech and movement in the unfolding of a dramatic performance! If I could see only one play, I should know how to picture in my mind the action of a hundred plays which I have read or had transferred to me through the medium of the manual alphabet. 
我最宝贵的记忆之一是那次约瑟夫·杰佛逊(译注:1829-1905年,著名的美国演员。他所扮演的最有名的角色是根据美国作家华盛顿·艾文所创作的人物瑞普·范·温克尔)表演完他心爱的角色瑞普·范·温克尔的动作和对白后让我摸他的脸和手。这样,我可以获得对梦幻世界微弱的一瞥。我将永志不忘那个时刻的愉快。但是,啊,我可能失去了多少,你们能看的人从戏剧表演中看动作,听语言的相互作用中产生了多少喜悦!如果我能哪怕是只能看一部剧,我都会知道怎样在我脑海中描绘我曾经读过的或通过手势字母的媒介向我转述的100部剧的动作。 
So, through the evening of my second imaginary day of sight, the great fingers of dramatic literature would crowd sleep from my eyes. 
这样,通过我设想的能看见的第二天的夜晚,我用手指读过的大量戏剧文学会因我的眼睛看了后又在我的睡梦中都涌现出来。
The Third Day 第三天

 

The following morning, I should again greet the dawn, anxious to discover new delights, for I am sure that, for those who have eyes which really see, the dawn of each day must be a perpetually new revelation of beauty. 
接下来这一天的早上,我再次迎接黎明,迫切地要发现新的愉快,因我确信,对那些有眼睛能真正看见的人来说,每天的黎明一定是一种美的永恒新展露。 
This, according to the terms of my imagined miracle, is to be my third and last day of sight. I shall have no time to waste in regrets or longings; there is too much to see. The first day I devoted to my friends, animate and inanimate. The second revealed to me the history of man and Nature. Today I shall spend in the workaday world of the present, amid the haunts of men going about the business of life. And where can one find so many activities and conditions of men as in New York? So the city becomes my destination. 
按我设想出现奇迹的条件,这将是我能看见的第三天,也是最后的一天。我没有时间去浪费在后悔中或渴望中,要看的东西太多了。第一天我献给了我的朋友们,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第二天向我展示了人类和自然的历史。今天我将在当今的平凡世界里度过,在为生活事务忙碌的人们常去的地方度过。而何处人们才能找到像在纽约的人这样多的活动和条件呢?所以,纽约便成了我的去处。 
I start from my home in the quiet little suburb of Forest Hills, Long Island. Here , surrounded by green lawns, trees, and flowers, are neat little houses, happy with the voices and movements of wives and children, havens of peaceful rest for men who toil in the city. I drive across the lacy structure of steel which spans the East River, and I get a new and startling vision of the power and ingenuity of the mind of man. Busy boasts chug and scurry about the river - racy speed boat, stolid, snorting tugs. If I had long days of sight ahead, I should spend many of them watching the delightful activity upon the river. 
我从我在长岛森林岗静静的小郊区的家出发,这里,芳草绿树鲜花环绕着整洁的小住房,妻子和孩子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是城里辛劳的人们安宁的避风港。我驾车通过那跨越东河的带花边的钢铁建筑,从而对人类头脑的独创性和威力获得一个新的令人震惊的视觉。繁忙的船只在河上鸣叫着来来往往---高速快艇和笨头笨脑喘着气的拖驳。如果我能看见的日子更长些,我要花更多的时间看看这河上快乐的景象。
I look ahead, and before me rise the fantastic towers of New York, a city that seems to have stepped from the pages of a fairy story. What an awe-inspiring sight, these glittering spires. these vast banks of stone and steel-structures such as the gods might build for themselves! This animated picture is a part of the lives of millions of people every day. How many, I wonder, give it so much as a seconds glance? Very few, I fear, Their eyes are blind to this magnificent sight because it is so familiar to them. 
我展望前头,纽约的高楼大厦在我前面升起,似乎是从童话故事的篇章中出现的一座城市,多么令人敬畏的景象,这些闪闪发光的尖塔,这些巨大的石头与钢铁的建筑群,就像众神为他们自己而建的!这幅生气勃蓬的图景是千百万人每天生命的一部分。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再对它多看一眼?我怕很少,他们的眼睛对这辉煌的景象却是熟是无睹,因为这对他们太熟悉了。 
I hurry to the top of one of those gigantic structures, the Empire State Building, for there , a short time ago, I “saw“ the city below through the eyes of my secretary. I am anxious to compare my fancy with reality. I am sure I should not be disappointed in the panorama spread out before me, for to me it would be a vision of another world. 
我赶紧来到这些巨大建筑之一的顶端---帝国大厦,因为在那里,不久以前,我通过我的秘书的眼睛能“看”过下面的城市。我焦切地把我的想象同现实作一番比较。我确信,我对展现在我面前的景观不会失望,因为它对我来说是另一个世界的景象。 
Now I begin my rounds of the city. First, I stand at a busy corner, merely looking at people, trying by sight of them to understand something of their live. I see smiles, and I am happy. I see serious determination, and I am proud, I see suffering, and I am compassionate. 
现在我开始周游这座城市。首先,我站在一个热闹的角落,仅仅是看着人们,试图以审视他们来理解他们生活的某些东西。我看到笑容,我就高兴。我看到严肃的决心,我就骄傲。我看到苦难,我就同情。
I stroll down Fifth Avenue. I throw my eyes out of focus, so that I see no particular object but only a seething kaleidoscope of colors. I am certain that the colors of women’s dresses moving in a throng must be a gorgeous spectacle of which I should never tire. But perhaps if I had sight I should be like most other women -- too interested in styles and the cut of individual dresses to give much attention to the splendor of color in the mass. And I am convinced, too, that I should become an inveterate window shopper, for it must be a delight to the eye to view the myriad articles of beauty on display. 
我漫步在第五大道上(译注:第五大道是纽约曼哈顿区的最繁华最壮观的商业大道,有许多高档精品商店,洛克菲勒中心就在该大道附近。)我的目光没有聚焦,以致我没有看到特别的目标,仅仅是那川流不息的彩色万花筒。我相信那成群女人们的服装颜色一定是一种华丽的奇观,我会百看不厌的。或许,如果我有视力,我也会像其他大多数女人一样---也对个人服装的式样和剪裁很感兴趣,以使人群中的华丽色彩有更多的吸引力。我也相信,我也会成为一个有瘾的橱窗浏览者,因为看那陈列的无数美好的商品一定是赏心悦目之事。 
From Fifth Avenue I make a tour of the city-to Park Avenue, to the slums, to factories, to parks where children play. I take a stay-at-home trip abroad by visiting the foreign quarters. Always my eyes are open wide to all the sights of both happiness and misery so that I may probe deep and add to my understanding of how people work and live. my heart is full of the images of people and things. My eye passes lightly over no single trifle; it strives to touch and hold closely each thing its gaze rests upon. Some sights are pleasant, filling the heart with happiness; but some are miserably pathetic. To these latter I do not shut my eyes, for they, too, are part of life. To close the eye on them is to close the heart and mind. 
从第五大道起我浏览这座城市---到派克大道,到贫民窟,到工厂区,到儿童游乐的公园去。我以参观外国居民区来作不出国的国外旅行。我总是睁大眼睛看所有的景象,既看幸福的,也看悲哀的,以便我可以深入探究和加深理解人们是如何工作和生活的。我心中充满了人和事物的形象,我的目光不轻易地忽略任何一件小事,它力求触及并紧紧抓住所见的每件事。有些景象是愉快的,让心里充满快乐,而有些是悲惨的,对这些事,我并不闭上我的眼睛,因为这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对此闭起双目就是关闭起心灵与头脑。
My third day of sight is drawing to an end. Perhaps there are many serious pursuits to which I should devote the few remaining hours, but I am afraid that on the evening of that last day I should again run away to the theater, to a hilariously funny play, so that I might appreciate the overtones of comedy in the human spirit. 
我能看的第三天慢慢地结束了。也许还有许多强烈的愿望我应花最后的几个小时去实现,但是,我怕这最后一天的晚上我该又逃到戏院去了,去看一部欢快有趣的戏剧。这样我可以欣赏到人类精神上喜剧的含蓄意义。 
At midnight my temporary respite from blindness would cease, and permanent night would close in on me again. Naturally in those three short days I should not have seen all I wanted to see. Only when darkness had again descended upon me should I realize how much I had left unseen. But my mind would be so crowded with glorious memories that I should have little time for regrets. Thereafter the touch of every object would bring a glowing memory of how that object looked. 
午夜,我那短暂的失明后的重见状态就终止了,永恒的黑夜重又回到我身上。当然,在这短短的3天中,我并没有看到我想看的所有事情,唯有在黑暗重又降临在我身上之时,我才意识到我留下多少事情没有看到。但我的脑海里充满了这么多美好的记忆,以至我没有什么时间去后悔。此后,对每个东西的触摸都将留下一个强烈的记忆,那东西看起来是怎样的。
Perhaps this short outline of how I should spend three days of sight does not agree with the program you would set for yourself if you knew that you were about to be stricken blind. I am, however, sure that if you actually faced that fate your eyes would open to things you had never seen before, storing up memories for the long night ahead. You would use your eyes as never before. Everything you saw would become dear to you. Your eyes would touch and embrace every object that came within your range of vision. Then, at last, you would really see, and a new world of beauty would open itself before you. 
也许,我的这篇简短的关于怎样度过这能看的3天的概述和你们自己在遭致失明的情况下所设想的不一致。然而,我确信,如果你真的面临那不幸的命运,你的双眼一定对你们过去从未看见过的事情睁大眼睛,为你今后的漫漫长夜保存下回忆,你将以过去从未有过的方式去利用你的眼睛。你所看到的每件事会变得对你珍贵起来,你的眼睛会触及并抓住在进入你视线范围之内的每件事物。然后,你最终真正地看见了,于是,一个美的新世界在你面前展开了。 
I who am blind can give one hint to those who see -- one admonition to those who w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gift of sight: Use your eyes as if tomorrow you would be stricken blind. And the same method can be applied to the other senses. Hear the music of voices, the song of a bird, the mighty strains of an orchestra, as if you would be stricken deaf tomorrow. Touch each object you want to touch as if tomorrow your tactile sense would fail. Smell the perfume of flowers, taste with relish each morsel, as if tomorrow you could never smell and taste again. Make the most of every sense: glory in all the facets of pleasure and beauty which the world reveals to you through the several means of contact which Nature provides. But of all the senses, I am sure that sight must be the most delightful. 
     我,一个盲人,可以给那些能看见的人一个提示---对想充分利用视力天赋的人的一个忠告:用你的双眼,就好像你明天就会遭致失明一样。这同样的方法也能用于其它的感觉上,去听悦耳的乐声,鸟儿的鸣唱,乐队的强劲旋律,就好像你明天就遭致失聪一样。去触摸你想摸的每个物体,就像你明天会推动触觉意识一样。去闻花朵的芳香,津津有味地去尝美味佳肴,就好像你明天会再也不能闻到,尝到一样。更多地体验每种感觉;所有的愉快和美感方面的天福,世界通过自然提供的几种接触方式将它展露给你。但是,在所有的感觉之中,我相信视觉可能是最愉快的。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四字句,令译笔添翼【翻译探索/原创】【2月17日/元宵节黎明】

$
0
0
请先读一段书信:
桥旁有六和塔,沿桥而行,左右观览,钱江风景,至为壮丽……曾冒细雨拜岳坟,登孤山,山顶眺望,全湖在望,殊为大观。湖滨山岭,梅花盛开,红白相映,清香时来,美景良辰,易念远人。
此乃1951年3月13日周恩来总理致邓颖超的一封信中的一段。
此书信几乎全由四字句(four-character sentence)构成,堪称美文。
若将其中的“湖滨山岭,梅花盛开,红白相映,清香时来,美景良辰,易念远人”改写成大白话,那将如何?
试读:湖滨周围的山岭上,梅花正盛开着,有红色的,也有白色的,一阵阵清香迎面吹来,在这美好的时刻,让我想起了远方的亲人 -- 你。
且不说字数由24个增加到了50个,其含蓄高雅,清新自然的文采,也随之而去!
四字句,这种特殊的句式就是以文言为母体孕育而来,其典雅美,它的书卷气都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是汉语的骄傲。
汉语四字句,是现代汉语传承古代文言的瑰宝,古代诗词、骈文和辞赋,多四字句,仍广见于现代汉语,目前使用的成语即以四字句为主。
四字句,也讲究平仄。一般说来,七言律句的前四字,即平平仄仄,如“长淮望断”(张孝祥《六州歌头》),或仄仄平平,如“怒发冲冠”(岳飞《满江红》)。还有一种是词的常见格式,即仄平平仄,如“大江东去”、“江山如画”、“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
将汉语的四字句译成英语,那简直就是要了英语的命!试读: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气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Or when dusk falls over this vast expanse and bright moon casts its light a thousand li, when the rolling waves glitter like gold and silent shadows in the water glimmer like jade, and the fishermen sing to each other for sheer joy, then men coming up to this pavilion may feel complete freedom of heart and ease of spirit, forgetting every worldly gain or setback, to hold their winecups in the breeze in absolute elation, delighted with life.
 “浮光跃金”、“渔歌互答”、“宠辱皆忘”这些四字句,其文笔亮丽,意境深邃。英译,已是上乘之作。比读原文和英译,让人倍感汉语四字句之精练、圆润、整饬、简约和优美。如:
浮光跃金 → when the rolling waves glitter like gold
英译一如汉语之“大白话”:(当)翻滚的波浪金子一样闪烁(时)。重形合的英语,从上下文出发,这里必添when/like。
渔歌互答 → and the fishermen sing to each other
“互答”二字,美不可言。一个“互”字,既写渔歌,又写氛围;一个“答”字,既写歌者,又烘托气氛。此四字句,可谓情景交融之绝唱。而英译and the fishermen sing to each other只剩下“写实”,有骨架,而无血肉。
宠辱皆忘 → forgetting every worldly gain or setback
“宠辱”二字,其蕴涵深广,与开头呼应 --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决非worldly gain or setback(人世间之“得”与“挫”)所能写也。  
古文如此,现代汉语中的四字句【注:本文涉及的“四字句”内涵宽泛,不限于成语,也不讲平仄】的英译,也同样显现英语的尴尬。如:
平日,工作太忙,或交际太繁,你难得与古今中外的智者交谈。而今,你可凝视屏息,侧耳倾听,静心阅读,令学识渐长;你还可以依随自己的爱好,去干任何一件感兴趣的事情。静听音乐,挥毫作画、“收拾”残局,甚至,翻阅影集、遥思亲人。这些,无一不是人生一乐!
At other times you may be so occupied with your work or social intercourse as to have no time for books. Then you can peacefully listen to wise men of all times, enriching yourself with their ideas, and enlarging your stock of knowledge. Or you can draw a picture, or arrange Chinese chess for a near-end game. If you are in the mood, you may as well open an album and let the photos bring back memories of those now far away. Isn’t any of these a real pleasure in life?
凝视屏息,侧耳倾听,静心阅读,令学识渐长。→  Then you can peacefully listen to wise men of all times, enriching yourself with their ideas, and enlarging your stock of knowledge.
两相对比,前者若是一杯茶香扑鼻的梅家坞明前茶,后者则是一杯白开水。
汉语四字句,令汉译英之译文相形见绌;汉语四字句,却令英译汉之译文文采斐然。
16–17世纪的英国哲学家Francis Bacon(弗兰西斯•培根)的名篇Of Studies(《论读书》)文采灼灼,然而,相应之汉译,文采之飞扬,不在原文之下。试读:
原文: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译文: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以“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翻译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挽留了形式的整饬美,而以“其怡情/傅彩/长才也”,起始的三个短句之美,则超越了形式,其内容上较之原句更丰满。如:“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中的三个“最见于……之中”的三个名词:独处幽居 / 高谈阔论 / 处世判事。
又如: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 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 and some few to be read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
译文:
书有可浅尝者,可吞食者,其中少数,乃可细嚼者。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一心一意,一丝不苟。
原文形式整齐,层层推进,渐趋高潮,汉译不仅保留了原句之优势,而且,较之原来的英语表达译文的形象更趋饱满 -- 可浅尝者,可吞食者,可细嚼者;此外,还多了一层音韵美 -- 一心一意,一丝不苟。

除了经典美文之外,一般写景的英语表达,一旦其汉译用上了“四字句”,也令原句失色。试读:
It was a day as fresh as grass growing up and clouds going over and butterflies coming down can make it, it was a day compounded from silences of bee and flower and ocean and land…
译文:绿草萋萋,白云冉冉,蝴蝶翩翩,这日子是多么清新;蜜蜂无言,春花不语,海波声咽,大地音沉,这日子是多么静谧。
原文中用作主语的三个名词短语构成平行结构,译文将其译成三个四字句,再现动态美景。另外,原文句末还有四个名词构成平行结构,修饰silences,译文以四个四字句对译之,充分再现出万物皆静景色与境界。
并非经典文章、写景美文才可用四字句。寻常文章,用了四字句,也能增强表达力,增添文采。如:
Almost exclusively, Giant Pandas eat bamboo. Equipped with a unique sixth digit, ideal for eating bamboo, pandas have been shaped by evolution for this life-sustaining activity. They consume up to 80 pounds of bamboo a day, with great technique and efficiency. But they’re finicky about this monotonous diet. They eat different parts of the bamboo in different seasons. Sometimes they prefer the tender leaves and shoots, while, at other times, it’s the tough, woody stems they crave. It’s a lot of work for little reward. Only about 17 percent is digested, so pandas must eat relentlessly—up to 14 hours a day. They eat till they’re full, then sleep wherever they are until they awaken, hungry again.  
原译:
大熊猫几乎非竹子不吃。它们与生俱来、绝无仅有的六趾是吃竹子的最佳装备,是进化恩赐大熊猫的赖以生存的工具。它们以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效率每天消耗多达80磅的竹子。它们对这单调的饮食也万般挑剔,不同时节吃的竹子的部分不同。有时,它们偏爱嫩叶细芽,有时,又贪食坚实木质的茎。这是一项高投入、低产出的劳动,只有17%的部分能被消化,因此,大熊猫只能不停地吃 – 一天要吃上14个小时。它们吃饱后就地睡下,直到饥肠辘辘时醒来。  
改译:
大熊猫几乎非竹不食。那独特的六趾是食竹的理想“装备”,自然界的生存进化造就了现在的大熊猫。大熊猫一天要消耗80磅的竹子,它们食技精湛,效率超常。然而,大熊猫不仅挑食,而且挑剔。季节不同,大熊猫所食的竹子的部位也不同。有时,它们偏爱嫩叶和竹笋,有时,又贪食坚硬的竹茎。这可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活儿,只有17%的“胃纳”能被消化,因此,大熊猫只能吃个不停 – 一天要吃上14个小时。它们吃饱了,倒地就睡,直到饿醒。
美哉,汉语之四字句!
试读改译中的四字句 -- 非竹不食 / 食技精湛 / 效率超常 / 不仅挑食 / 而且挑剔 / 吃个不停 / 倒地就睡 / 直到饿醒。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四字句,不仅美在形,而且,美在内涵,所谓“秀外而慧中”也。比如“不仅挑食,而且挑剔”,构成了汉语的“双声”(类似英语的alliteration),而且更精确地译出了But they’re finicky about this monotonous diet之赅意。另外,“倒地就睡,直到饿醒”之简洁美,远胜原句(then sleep wherever they are until they awaken, hungry again)。
行文至此,需指出:滥用四字句将造成辞藻堆砌、华而不实。
比如,有人用四字句这样来形容荷花:
婀娜多姿、洁白无瑕、闭花羞月、沉鱼落雁。
读完之后,让人感到四个词语之间都缺少一种内在的有机联系,美辞堆砌,互不相干,难以反映出荷花的“神”。写四字句的高手也许会这样落笔:
a/ 娇艳欲滴、袅娜多姿、清雅纯美、超凡脱俗。
b/ 美而不妖、艳而不俗、清而不素、秀而不柔。
c/ 接天碧叶、映日红花、风姿雨韵、仪态大方。
d/ 亭亭玉立、淡淡飘香、翩翩起舞、楚楚动人。
这四句四字句都有明确的指向和侧重。以四个写荷花的整句为例,句a重在荷花的花色花形和内在的气质美;句b主要是鉴赏评价荷花的美学品格;句c写荷花在风雨阴晴之中的不同的形态和风致;句d则侧重写荷花荷叶的静态动态之美。翻译如写作,英译汉,使用四字句需体现译者精细的逻辑思辨。
笔者关注翻译中恰当使用汉语的四字句,始于修改学生的译文。
例一
He is an agitator, a disturber of the peace—quick, impatient, positive, restless and disquieting.
学生译文:他是一个鼓动家,一个扰乱平静生活的人物 -- 迅速、不耐心、有自信的、不满足的和使人不平静。
原句句末的五个形容词构成了精彩的parallelism,孤立地看,五个形容词都未译错,但与原文相比,表达似乎残缺不全,且失去了整饬美。
改译:…… -- 动作敏捷、性格急躁、办事果断、勤奋不息和令人不安。
例二
Some fishing boats were becalmed just in front of us. Their shadows slept, or almost slept, upon that water, a gentle quivering alone showing that it was not complete sleep, or if sleep, that it was sleep with dream.
学生译文:一些渔船就停泊在我们的眼前。它们的影子在水面上睡着了,或者说是几乎睡着了。一个单独的轻微颤动显示它没有完全睡着,或者说,如果睡着了,那么,它是一边在睡,一边在做梦。
阅后,略感头晕。 -- 渔船到底睡着了,还是没有睡着呢?原文意境很美,咋的译成汉语,就变成了“丑小鸭”了呢?洗了一把冷水脸,笔者欣然改译如下:
渔舟三五,横泊眼前,樯影倒映水面,仿佛睡去,偶尔微颤,似又未尝深眠,恍若惊梦。

【完】
2011年2月16日星期三下午初稿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The True Artist

$
0
0
原文地址:The True Artist作者:突然像个诗人

The True Artist

Norman Bethune

     The true artist lets himself go. He is natural. He "swims easily in the stream of his own temperament". He listens to himself. He respects himself.

     He comes into the light of everyday like a great leviathan of the deep, breaking the smooth surface of accepted things, gay, serious, sportive. His appetite for life is enormous. He enters eagerly into the life of man, all men. He becomes all men in himself.

     The function of the artist is to disturb. His duty is to arouse the sleepers, to shake the complacent pillars of the world. He reminds the world of its dark ancestry, shows the world its present, and points the way to its new birth. He is at once the product and preceptor of his time. After his passage we are troubled and made unsure of our too easily accepted realities. He makes uneasy the static, the set and the still. In a world terrified of change, he preaches revolution -- the principle of life. He is an agitator, a disturber of the peace --quick, impatient, positive, restless and disquieting. He is the creative spirit working in the soul of  man.

 

真正的艺术家

诺尔曼·白求恩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要尽情抒发自己的胸怀。他是自由自在的。他“悠然地浮游于个人性情的波流之中”。他听从自己。他尊重自己。

他出现于日常的世界,有如大海中的巨鲸,打破一切习俗与传统的表面的平静。他是欢快的,严肃的,嬉笑自若的。他如饥似渴地热爱生活。他热切地进入所有人的生活里。他把所有的人融为一己。

艺术家的作用是去打破平静。他的责任是去唤醒那些酣睡的人们,摇撼那些安于现状的社会栋梁。他使世界记起过去的黑暗,为世界显示当前的现实,指出它新生的道路。他既是他时代的产物,又是他时代的先驱。他来到以后,我们就感到不安,对于我们平常太轻易地认为真实的那些事物怀疑起来。他使一切静止的和固定呆板的东西都动摇不安。在一个害怕任何变革的世界里,他鼓吹革命——生命的本源。他是一个鼓动者,一个扰乱宁静的人——敏锐、急躁、果敢、坐立不定、令人不安。他是在人类灵魂里活动着的创造精神。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桑宜川:张隆溪眼中的东方和西方

$
0
0

桑宜川:张隆溪眼中的东方和西方

                    桑宜川 博士 加拿大华裔学者

还记得我第一次知道张隆溪先生的名字,约在1978年初春。那时中国刚经历过“文革”浩劫,终于恢复了停顿10年的高考。我辈虽从那荒诞岁月走过来,但从心智上讲却仍是青涩懵懂的少年人。1977年12月通过温习考试,不久便相继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由于77级学子被录取的比例仅有百分之二,大多心情尤为振奋,也同时掺合着莫名的茫然与期待,看不清自己的将来会有怎样变化。就在那一段等候入学报道的时间里,有一天,我在家乡的《成都日报》副刊上读到了一则报道,写的就是张隆溪,一位自学成才的学子,以复试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为北大外语系攻读英国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这是当年四川轰动一时的新闻,曾给了我很大的心灵触动,因为那是我辈所向往而又遥不可及的考试结果。那一年笔者自己好高骛远,曾在学校选择栏目里第一自愿填报过北大外语系,随后不久还接到通知,如约去陕西街上的十中复试考场参加过面试。在一张简陋的课桌对面,坐着两位布衣蓝缕的外语学院主考老师,不断地用英语提问并作着记录,我的面试结果当然是一塌糊涂,因为无法应对那些需要口语表达的问题,对于那一幕窘景,至今记忆犹新。而对于当年报纸上的张隆溪,我素昧平生,无缘相见,唯有羡慕与钦佩不已,视为学习的榜样。从今天的大学扩招泛滥成灾的情形来看,考上硕士研究生已无甚新奇,乃是极为稀松寻常之事,但在当年,在百废待兴的年代,同城学子张隆溪被北大外语系录取为研究生第一名,应是“凤毛麟角”,若说是中了京城里的金榜“状元”,亦非妄语。

隆溪读书,从混沌走向智识

近年来,笔者常有机会回国问学,在家乡故里每与同辈朋友们小聚时,侃起蜀中闻人的轶事与掌故,间或也听说隆溪先生年轻时候的勤奋读书情景,业已传为佳话。据传,他在乡下当知青的年代,就喜欢读英文书,例如希腊罗马文学的英译本和英美文学原著选读,乃为兴趣使然,且坚持收听“敌台”的英语广播,以此来学习英文格致。难怪他72年回城后,在成都市汽车运输公司的车队当过修理工,读书更为精进,涉猎更为广博,再后来考入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生物制品研究所任专职翻译。“文革”结束前,完成了几部书稿的翻译并得以出版,应是我们这一代人中最早独立从事译事且有卓越建树的。其时人称“王翻译”或“王八国”,至今我仍不解,何以流传在坊间的姓氏都变了,至今查无出处,不过似可解读为“翻译中的王者”或“懂八国语言的王者”,实乃民间美誉,尽管颇有点风趣与调侃的意味。光阴似箭,岁月流金,如今40多年已转瞬过去,对于这般充满敬意的称谓,还留存在老成都人的记忆里,荡漾在仟陌街巷的絮语中,想必去国万里的隆溪先生读到这来自故乡的美丽言说,或可报以会心的微笑。

明朝《警世贤文》中有勤奋篇佳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隆溪先生走上治学之路,如今成为海外华人学者中的翘楚,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及考古学院外籍院士,领军西方文论,独步思想领域,绝非一朝一日所能成就,是与其早年的读书体验,博采众家之长分不开的。今年7月盛夏,笔者在厦门国际东西方研究论坛参会期间,蒙《世界华人周刊》社长张辉先生的安排,本次论坛主席,美国加州科技大学哲学系丁子江教授的参与,有机会向隆溪先生当面请益,并作了一次学术访谈,初步了解到隆溪先生的学术思想形成过程,他对社会人生的洞见,及对中西文学艺术的解读与感悟,受益匪浅。

隆溪先生告之,“文革”十年动乱,自己属于“老三届”,蹉跎岁月,没上过大学,但为了追回耽误的光阴,自信勤学苦读的功底,当年毅然直接报考了北大研究生,而且考了外语系英美语言文学专业第一名。笔者以为这应得益于他早年的“童子功”修炼得好。没有悬粱刺骨,何来金榜题名?没有饱读诗书,何来满腹经纶?自古以来,凡有大才学者,有杰出成就者莫不唯此。

隆溪先生说:“当年在朋友介绍下,我认识了欧阳子隽先生。他曾在报社当过记者,收集了很多英文原版书,后来在成都一个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文革”期间,他居然奇迹般地把他最心爱的藏书保存了下来。他住在一个破旧小院子里一间极简陋的屋子里,但一走进去,就看见紧靠墙壁有排木板做成的书架,放满了各种旧书。在那里,我不仅第一次读到莎士比亚全集,而且读了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弥尔顿的《失乐园》……每天上班时,我都背着一包书去,一干完活,马上把油污的手在碱水缸里一洗,就开始看书。”从这段话语中,我突然感悟到了一个读书人的世界会是怎样的辽阔和精彩,一个学问家又是怎样练成的?除了路遇恩师,还需要有自己后天的勤力用功。

隆溪先生说起他的知青岁月,至今还感慨不已:“那时候干完农活后才能看书,常常看到深夜。我记得某日午夜,读俄狄浦斯王的故事读到最后一句“在一个人生命尚未终结,没有最终摆脱痛苦和忧伤之前,不要说他是个有福的人”,此时,四围是无边的暗夜,只有一灯如豆。竹林里传来萧瑟的风声,河里远远传来潺潺的水声,我好像独自一人处在洪荒旷野之中,感受到天地自然那种原始、神秘而无可抗拒的力量。这种印象特别深刻,毕生难忘。”从这些话语里,除了西哲的思辩,我还理解了希腊罗马文学和英美文学的经典是怎样注入了少年隆溪的心田,并滋润着他的精神生活。那样的读书意境有一种美丽,美得让人心颤,美得让人心醉,是在中国社会处于荒诞无序,生活赤贫的年代,我们曾有过的共同体验,今天的90后年轻学子恐或难以体会,因为早已时过境迁,但却终身难以忘怀。

笔者以为,早年的隆溪先生是把读书当作一种心灵互动,兴趣使然,参与其中,目的在于完善自我。因为那时整个国家正在蒙受浩劫,我辈少年人完全看不到人生的前途何在,都处于混沌与迷茫之中。而就在这样一段岁月里,中国社会还有痴迷不悟的读书人,以读书为乐,是何等的壮美!记得胡适先生说过:“把你自己打造成一块有用的器,就是你对这个社会尽的最大的义务。”言之凿凿,铿镪有声!这原本是常识,但在当下充满物欲的社会里,最匮乏的却往往正是常识。读书的目的本是做一个有智识的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本是尊崇儒家文化的读书人的圭臬。

隆溪先生说起陈年旧事,至今还感叹到:“客观而言,那个时代是一场灾难,但对我本人未必全是坏处。当时读书完全出于兴趣,记得那段日子,我有一次去找川大的谢文炳教授,他是专门研究英美文学的,当时正受批判,很灰心丧气。我把自己翻译的很多英文诗给他看,他却说,年轻人啊,你看我学了一辈子,现在到了这个地步,你还要去学这干什么呢?我当时完全没有放在心上,因为绝没有想到未来有任何发展,也并不太在乎得失。可是正像《庄子·外物》所说,“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用与无用是一种辩证关系。如果换作现在的环境,条件当然好,但治学是不是会变得更功利化,反而丧失了一些乐趣?”
  隆溪先生是我辈读书人的榜样,他早年选读的那些西洋文学名著都是我所喜爱的。每个人性情不一,气质各异,喜好读的书也各不相同。喜欢<庄子>的人或许不会喜欢<荀子>,爱读苏东坡的人或许不会亲近辛弃疾的诗。谁是气质与你相近的先贤,只有你知道,无需人家指导,读书这种事情最注重循序渐进,终有眼界开豁,有所成就的一天。
  我知道,早年的隆溪先生把读书看作一件乐事,是真正读书得趣,沉潜其中的人,可以不拘行迹,无往不适。美人挑灯,红袖添香固然读得,海啸山崩,风云变色时又何尝读不得?古代士子读书一定要正襟危坐,好象非如此不足以表示对圣贤的尊重。但我想泼斯(POSE)摆得好,不见得书就读得好。古代的韩柳苏欧读书时想必是摇头晃脑,神态怡然自得,否则中国文学史上也不会留下韩柳苏欧的旷世佳作;我也深信,隆溪先生不唯如此,因为现代中国有太多的苦难,有太多的沧桑需要解读与诠释,隆溪先生曾在这苦难的夹缝中读书,并由此从混沌走向智识,走向了外面辽阔的世界。

状元进京,众大师授真经

当下中国是一个“大师”时代渐行渐远的时代,因为颇负盛名的前辈学者大多已经作古。他们的辉煌人生故事已经谢幕,他们所赖以生存的土壤已经“淮橘为枳”,成为了美丽的传说,风光不在,但令人怀念。大师远去或是因为时代不同,后学难以成为大师是因为已丢失“沉潜”二字。

1978年初春,考上北京大学外语系研究生第一名的张隆溪进京,在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在京城里先后受到了不少德高望重的前辈学者格外器重与提携,实在是一个异数,但与当时的学术生态环境有关,后继无人,国之伤痛。隆溪先生告之,“在北大读书时,与朱光潜先生、钱钟书先生、季羡林先生等前辈学者都有过甚密交往。其中,朱光潜是一个非常低调、厚道的人,有人写文章说他样子像一个小学教员,没有大学教授的架子。他学问好,品性也高洁,非常豁达。从上世纪50年代到“文革”他都受到批判,说他是主观唯心主义。后来他经常对我讲,那些批判他的人总是搬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批判他,其实在他眼里,那些人对马克思的理解还不如他。我有次陪他去未名湖散步,一个骑车的学生把朱先生撞了,那孩子点点头就走了,朱先生也不生气。”这让我想起了林语堂先生的散文语录,他曾说:“世上真正的学问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与导师散步于林间交谈时偶得。”笔者亦有亲身体会,难忘当年在澳大利亚梅铎大学(Murdoch University)师从著名语言哲学家鲁索夫教授(Horst Ruthrof)做博士论文的岁月,确实如此,有时恩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话语,仔细琢磨,便足可引导思路,开豁难题,成就一个学子治学的人生道路。

据隆溪先生回忆:““钱钟书先生很好玩,我第一次去见他时,北大外事办公室的人警告我说,钱先生不喜欢你的话会立即表露出来。后来与他接触多了,发现钱先生是真性情。在我的印象中,钱先生谈吐非常锋利有趣。你看《围城》,他说话的味道就是那样,有时候尖刻、讽刺,但却很有意思,不管谈论学术问题还是评人。这两位先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年青一代的学生非常关爱。钱钟书经常引用欧阳修的话,‘不怕老师骂,只怕后生笑。’”

“我读研究生之前没有正式上过大学,年少的时候不得不完全依靠自学。也正因为如此,我反而能摆脱一些体制性、学科性的局限,凭自己的兴趣广泛读书,不受专业的束缚。我自少就对传统文化很入迷,读了不少历史和文学方面的书籍,也背诵过很多古典诗词,而且我还很喜欢传统的绘画艺术;同时我对西方文化也非常感兴趣,对希腊神话、悲剧,还有《圣经》、欧洲文学尤其是英国文学都抱有极大的兴趣。我这种比较广泛的兴趣与钱先生是有点相似的,钱先生第一次见我的时候,发现我对中国的传统知道一点,西方的也知道一点,就觉得我这个年轻人与他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当然,我不可能与他相提并论,也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钱先生对我特别好,我后来的研究其实就受到他很大的影响。钱先生曾经说过:“东海西海,心理攸同; 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在我看来,这正是他本人最根本的学术立场,这种立场也是我所深深认同的。这就是我后来之所以长期从事中西文学、文化比较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谈到前辈学者季羡林,隆溪先生认为“季先生为人谦逊,很照顾晚辈,我离开北大后,他还特意嘱咐北大学报给我留个位置。当时北大西语系还有杨周翰、李赋宁等好几位大学者,对学生都好极了。” 如今这样的历史机遇,对于一个普通的莘莘学子,除了羡慕,早已是可望而不可即之事。

关于当代不出大师的“钱学森之问”,张隆溪说:“这跟教育背景有很大关系,老一辈学者生在一个承前启后的巨变时代,传统还在,年幼时都有中国古典教育的经历,比如钱钟书先生的父亲钱基博,是研究中国文学的大家,钱先生的家学底子深厚,后来又有机会到欧美留学,兼备中西学之长。对我们这一辈来说,这两方面的条件都不具备,你想我考上研究生的时候都已经30多岁了。现在这一辈年轻人呢,环境比我们好点,但物质诱惑太多,人生选择太多,潜下心来阅读变得很奢侈。”诚如斯言,当代学人面临的尴尬就在于此,但应该说也有优势的一面,生在互联网时代,东西方的知识屏障几乎已不存在。

其实,“大师”的称谓在当下中国已经滥用,各行业的所谓大师层出不穷,车载斗量,被人指称的或是自我命名的,应有尽有,数也数不过来。但是有趣的是,在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界,至今却还几乎为零,没有人敢随意自称“大师”。《后汉书》中有语:“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先哲赫胥黎在上个世纪30年代亦曾说过,“在一个飞速变化的时代真有一种危险,那就是一个人信息灵通和这个人的学养,很可能是互不相容的两件事情。要信息灵通,就必须快速阅读大量仅提供信息的指南之类书籍。而要有修养,就必须慢慢去读、细细去品味很少的几本书,那是一些生活、思想和感情都有声有色的人写的书。”另外,美国学者詹明信所论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就是“平面化或没有深度”。网络的情形正是如此,如果年轻人想有所成就,得养成读经典和思考的习惯,不要被这个什么东西都来去如风的神马时代牵着走。行笔于此,或许年轻的读者会从中体会到读书做学问的真经所在。

隆溪观点:不薄今人爱古人

隆溪先生认为:“国学这个概念很模糊,钱穆先生早年说过,“何者应列国学,何者则否,实难判别。” 如果把“国学”定位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固然是好事,但要防止把“国学”简化为儒学。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是很强的。”说得实在有道理。隆溪先生还说:“对今天的社会来说,以君臣父子这些尊卑名分的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制度,早已失去存在的可能,但传统文化中的审美和伦理的价值、文学和哲学思想,依然能超越时间而与现实共存,而且在今天仍然是中国人重要的精神资源。我们可以从《诗经》、《楚辞》等古典作品中汲取营养,这些作品在我们的审美经验中都存在于此时此刻,与我们没有隔阂。当然这只是我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更偏爱文艺些,但绝不是说古代的政治、经济等思想不重要。”

“中国在近代以来的遭遇,使如何处理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变得特别尖锐。但其实这两方面并非截然对立。自古至今,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包容性特别强,所谓“过钢者易折,善柔者不败”,所以得以绵延几千年。陈寅恪先生举过一个例子,中国律诗理论中四声等音韵的确立,是南齐时沈约等人对佛经中的声调运用而形成的。“五四”以来,西方文化也成为中国文化的养分之一。杜甫曾做诗《戏为六绝句》来总结诗歌创作的传统,我借用两句:“不薄今人爱古人”,“转益多师是汝师”,也就是要既不否认传统,也要注重现代,好的东西,我们都要接受。如果能采取这样一种开放灵活的态度,那么我们就可以乐观地看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关于如何走出文化的封闭圈,作为一名从事文化比较研究的学者,又长期在国外生活,隆溪先生说:“以我的观察,西方真正敌视中国、持“中国威胁论”的极端分子很少。我更关注的是西方对中国形象的另一种误读,即“停滞的中华帝国”,说到中国,不是孔夫子,就是兵马俑。包括我知道的一些汉学家们,对中国的研究凝固在古代,看中国还是出于旧有的思维模式。”

“我不太主张过分强调文化的独特性和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事实上,伟大艺术的秘密就在于能让全人类的声音在个体心中产生共鸣,一个西方人不懂东方的儒释道,他也能看懂《红楼梦》中对人性的描写。我曾经出过一本小册子叫《走出文化的封闭圈》,希望我们能超越一切学科、语言、文化和传统的局限,使视野尽量开阔。钱钟书先生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一旦跨越文化差异,我们就会发现过去不曾注意的细节,找到文化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隆溪评书:夏志清与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在访谈中,我还向隆溪先生请教了几个附带的文学问题。我提到夏志清先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部分现代小说家作了重新评价,其中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超越政治立场及门户之见,“发掘”了不少当时并未受论者注意的作家,如张爱玲、钱锺书、沈从文、李劼人、张天翼等,而这些作家却从不为国内正统话语中的几种中国现代文学史版本所青睐与关注,是鲜少着墨的几位现代作家。原著英文版初刊于1961年,面世三十多年后,第三版1999年由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文翻译本自从于70年代分别在台湾与香港出版后,随即成为港台大专院校中文系师生案头必备的参考书。具有滑稽意味的是,在国内与境外的文学评论界形成了很大的反差,不同的评价标准与价值取向。该书的简体中文版直到2006年,才由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刊印了国内版,得以与国内读者见面。

何以如此?隆溪先生作了精彩的评述。他认为:“主要原因是由不同的社会体制造成的,显然与其不符合当年大陆官方宣传口径有莫大的关系。夏志清先生所著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确实是中国现代小说研究中一部极出色的论著。时隔半个世纪,仍旧具有极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极精辟的理论阐释,尤其是在大陆这样一个长期只有一种声音、一个理论的文学批评环境中,可以说是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诚如斯言,关于此书的鲜明个性,可以张爱玲为例,是夏志清一手捧红了张爱玲,此后各种版本的文学史只要提到港台和大陆的“张爱玲热”,便略不去夏志清这一笔。而夏志清之吸引我,部分原因也是其赤子之心。现代文学评论极少有这么热情洋溢,带有这么强烈的偏好。这种特点让夏志清的评论少了许多学究气,多了几分人情味。一个文学批评家如果没有偏好,就等于没有文学审美上的趣味。

由此,我想起了在隆溪先生的文集第二卷里读到的一段文字,“在讨论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篇文章里,刘康批判了三位学者所代表的三种不同批评模式。他认为夏志清的著作使用形式主义模式,李欧梵使用历史主义模式,刘再复使用人道主义模式,而这三家都自以为摆脱政治的干预,其实他们的模式下面却又暗含了政治假定和目的。”言之凿凿,事实上情况确实如此,历史的撰写很难摆脱政治的干预。如果能摆脱这种干预,堪称真正的史书。

勿用质疑,夏志清是西方汉学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先行者和权威。英文代表作《中国现代小说史》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作者以其融贯中西的学识,宽广深邃的批评视野,探讨中国新文学小说创作的发展路向,尤其致力于“优美作品之发现和评审”,发掘并论证了张爱玲、张天翼、钱锤书、沈从文等重要作家的文学史地位,使此书成为西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经典之窗,影响深远。

关于这本《中国现代小说史》里推崇的钱钟书,我知道曾是张隆溪的“私塾”先生。于是便特地请教嫡传经历。隆溪先生说道:“在做学问方面,我受到钱钟书的很大影响。也许本来我是自学的,没有分科分系的约束,因而兴趣非常广,我想这也许是我很喜欢钱先生文章的原因,因为钱先生写的东西是包罗万象的,他的《管锥编》可以说是无所不包,从语言学、文学、哲学、历史、经学,甚至科学等各个方面都讲到了。在做学问的方法方面,我也受到他的影响。譬如他给我写的第一封信里面,说要敢于独立思考,不要受任何一派的束缚,要兼采众家之长。这对我来说,在后来的工作和学习当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另外呢,就是他在《谈艺录》序言里有一句话,说是“东海西海,名理本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说的是无论东西南北,在学术思想上都有可以互相融会贯通的地方,不能够截然地分成什么南派北派,东方西方。”聆听隆溪先生如是说,我感悟到了夏志清何以要在小说史中极力推崇钱钟书的原因。钱钟书先生海纳百川,穿越古今,贯通中西的学术视野,就是因果关系。

隆溪治学,从修身走向立言

张隆溪的英文原著《道与逻各斯》与中译本是其学术思想的压轴之作。书中针对传统的莱布尼兹和黑格尔式的把非拼音文字汉语视为不同于西方语言之语言的观点而发,也针对当代对黑格尔偏见的批判以此为前提而发。张隆溪认为:“当代批判的错误前提清楚地表现在德里达对西方哲学传统及其在语言问题上的种族优越和语音中心观点的解构主义批判中。”德里达把这种语言观视为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偏见并名之曰“逻各斯中心主义”,形而上学中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又表现为语音中心主义。按照德里达的说法,西方拼音文字作为对生动声音的完整复制,镌刻着一种逻各斯中心的偏见,这种偏见赋予言说以高于文字的特权,把逻各斯的真理视为“声音和意义在语音中的清澈统一。”

德里达认为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语音中心主义是纯粹的西方现象,仅仅只与西方思想相关联;而张隆溪显然倾向于《论文字学》英文译者斯皮瓦克(G.C.Spivak)在译者前言中的意见,认为那几乎是“一种相反的种族优越论”。这即是说,张隆溪既反对黑格尔和莱布尼兹等人的传统的欧洲偏见论,同时认为如今反对黑格尔和莱布尼兹欧洲偏见论的德里达式的当代批判仍是欧洲偏见论,是一种新形式的欧洲偏见论而反对之。

张隆溪反对欧洲偏见论无疑是对的,也是比较有力的。于是,他要“回答黑格尔的挑战和处理所谓东西方之间没有可比性的说法”,于是,他要思考“一个更为基本但必然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否逻各斯中心主义仅仅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外在朕兆?西方思想的形而上学是否确实不同于东方的形而上学?它会不会是一切思想赖以构建和工作的方式?”处理所谓东西方之间没有可比性的说法,寻找“一切思想赖以构建和工作的方式”,即寻找东西方之间的共性。这里衍生出一个方法论问题,有必要予以澄清。从比较文学、比较诗学和比较哲学的学理看问题,不同文化间概念的沟通很重要,亦即不同文化间共性的追寻很重要,但差异性的探索对把握不同文明的真谛,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似乎更重要;从差异出发,也更有利于找到不同文明之间的共性。贯通是差异研究的结果,而不是前提。这样找到的共性才更扎实,更站得住脚。

隆溪的跨越,走向中西文化的融合

笔者留意到,在张隆溪的学术思想中,对德里达、保罗•德曼等后现代理论家关于异己文化的观点多持批评的态度,或可理解为是对后现代理论过分强调“差异性”的一种批判。其实,真正的平等应该是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而绝对的“差异观”却是在抹杀特性。对此,隆溪谈到:“我最初的研究与我对西方汉学的批评有关。我出国比较早,1983年就出去了,在出国之前,我对西方的汉学并不了解,几乎就没有看过任何汉学家的著作,我倒是看过一些钱先生批评汉学家的文章和书评,仅此而已。但是我到了美国之后,不光是汉学,也不光是美国而是整个西方的学术界都存在着一种倾向,那就是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学者都非常强调不同文化之间,尤其是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西方内部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交流也非常频繁,德国、法国以及英国其实是很难完全区分开的,把它们说成完全、绝对的不一样的文化是行不通的。于是,有不少的西方学者就开始把中国与西方对立起来,因为中国在近代以前与西方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接触和交流的。于是,中国就成了一些西方学者研究文化差异的典型,一个绝对“他者”的范例。他们认为西方的反面就是中国,这种过度强调中西文化之间差异的观点其实是间接消除了跨文化研究的可能性。西方人常常会把中国的一切都说得好像与他们正好是相反的,很多西方人认定汉语没有语法,中国人没有抽象思维能力,中国人只有审美的感觉而没有逻辑思维等等,诸如此类的说法非常多。在我看来,这些说法都是非常荒唐的。所以,针对西方人过分强调中西之间的文化差异,我就认为从中国学者的角度,应该更加注重跨文化之间的交往。”

“他们总是喜欢把东、西方的文化对立起来,这是我对他们的批评,他们的这种态度与十九世纪的西方殖民主义相比没有什么区别。黑格尔也是这种态度,钱钟书在《管锥篇》里一开始讲“易之三名”的时候就是在批评黑格尔。黑格尔认为中国与西方是完全不一样的,他在当时说中国与西方不一样是瞧不起中国,认为中国很落后,这是一种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的态度。当代的西方思想家往往都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批判自我的精神,他们也讲中西之间的差异,但表现出了一种新殖民主义心态,比如德里达就曾说中国没有哲学。我们听起来可能会觉得有点刺耳,他其实是说中国好就好在没有哲学,这不像是在批评我们而更像是在赞扬。可是不管批评也好,赞扬也好,态度虽然发生了改变,但这前后两种观点背后的逻辑同样都是错误的。我们才不要看西方人的脸色,高兴的时候就说我们好,不高兴的时候就说不好,但其实在内心还是把我们看成同一个东西,一个永远一成不变的非我异己的东西。”

隆溪坦言:我爱香港

隆溪先生自1983年负笈海外,去哈佛大学求学,人生跨越了从中国大陆到美国,然后从美国到香港的30多年历程,在海外生活了较长的时间,因而有了丰富的个人经历,对其个人的文化认同的影响甚大。隆溪先生坦言:“我现在居住在香港,也已完全适应了这里的生活,我很喜欢香港,但我任何时候都会说我是从大陆来的,但有些在香港的大陆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从大陆出来的。有一次我在香港遇到一位学者,我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我其实早就知道他是从大陆出来的,我本意是想问他原来在国内是在什么地方,可他马上回答道:“我是从美国来的。”我当然知道他是从美国来的,在美国留过学,可是我没有问他这个啊!? 他不愿意说自己是从大陆出来的,我就觉得这人的心态非常奇怪,对自己没有信心,对自己的国家也没有信心。”

目前,随着两地交流也增多,香港人对国家的认同感应该也是增强了。香港人现在除了认同自己是香港人之外,在更大的层面上他们也会把自己当作中国人。关于这一点身份认同,隆溪先生说:“很少有香港人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但他们往往会强调自己是香港的中国人,他们不会像一些台湾人那样不把自己当作中国人,处处与大陆对抗,香港人不会这样。”我深以为感,“血浓于水”乃自古以来华夏民族所尊奉的价值观念,无论世事如何变迁,都会让人永远铭记不忘。

隆溪先生在香港居住已有十余年,作为学者,对香港文化有着独到而又深透的观察。他说:“香港因为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特别适合进行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一方面它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百分之九十多的人口都是中国人,一些在大陆都销声匿迹了的传统宗教和习俗,在香港民间却保留了很多;与此同时,香港与欧美的关系又非常密切。此外,香港是华人社会当中最自由的一个地方,这种自由不光体现在经济方面,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最后,它还是一个很有法制的地方,大家都非常守法,这是很重要的。当然,香港也有它的局限,港英政府在长期的殖民统治期间既不有意推广传统的中国文化,也不向香港人教授西方文化,所以香港的文化水平就整体而言是不太高的。有人说香港是“文化沙漠”,这种说法有点过重,很多香港人为此很受刺激。香港在经济的发达、法律的完备、城市硬件设施的建设上都是世界一流的,可是它的文化却不是世界一流的,在这个意义上,香港的文化是落后的,这种落后是相对于它本身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而言的。它本来不应该这样的,它可以做得更好。

笔者以为,香港文化中缺乏大量沟通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中层媒介。隆溪先生赞同地说到:“香港确实缺乏这样一个文化的中间阶层,香港有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但这个中产阶层在文化上的力量却非常薄弱。香港社会其实有大量的精英人物,很多都是从欧美的名校毕业的; 香港的几所大学里现在也有了很多从海外来的学者,其中有不少人是相当不错的。”

名至实归: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来举国关注的时候,很少有人知道,与颁发诺贝尔奖的瑞典皇家科学院平行的机构,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及考古学院还有一位获奖的华裔外籍院士张隆溪。作为观照,后者获奖的学术含量更为厚重。对此,隆溪先生介绍:“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及考古学院和皇家科学院是两个并行的机构,都成立于18世纪,前者更倾向于人文学科类的研究。2009年2月,他们邀请我去瑞典演讲,我才知道自己当选了。因为候选人都是国际上知名的学者,而入选的只能有一两个,所以从提名到评选过程都很保密。学院会要求现任院士们阅读推荐人的学术作品,然后一半以上投票通过才行。我在国外出版了一些英文著作,比如《道与逻各斯》、《强力的对峙》以及《走出文化的封闭圈》等,还有一些发表在刊物上的论文,主要谈中西方跨文化理解的问题。当选院士,是学院认可了我的学术成就。”
对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来一些媒体的炒作,隆溪说“我个人认为不太正常。诺奖只是瑞典这个国家设立的,并不能代表全世界,人家也没说要代表全世界。尤其文学奖,由很小的一个委员会决定。这些委员不可能去读全世界所有的著作,他们懂德文、英文、法文、瑞典文,所以文学作品有没有翻译成这些文字,是能否参评的首要条件。关键的是,这个奖是奖给个人,而非一个民族和国家。中国作家能得诺奖,这肯定是值得高兴的事,但不用上升到没得奖就是中国人受了歧视、得了奖就是中华民族受到了尊重的高度。听说有人建议莫言领奖时穿唐装扬我国威,这就有点过了。近代历史上,中西方文化不平衡,我们一直处于弱势,所以期盼得到别人承认。不过我们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了,国人应该对自己更有信心,把这些事情看得更淡,不紧张、也不狂热,心态更加从容。”
作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学者,隆溪还说:“很多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并不坏,因为在二战时,他们就知道中国人是盟友。其实我更关注的是西方对中国形象的另一种误读,即“停滞的中华帝国”,说到中国,不是孔夫子,就是兵马俑。要改变这种印象,最根本还得中国自己有变化。我曾经出过一本小册子叫《走出文化的封闭圈》,希望我们能超越一切学科、语言、文化和传统的局限,使视野尽量开阔。一旦跨越文化差异,我们就会发现过去不曾注意的细节,找到文化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最终改变这种误读。”

章学诚先生曾说过:“高明者多独断之学,沉潜者尚考索之功。”(《文史通义》“答客问”)我读隆溪书,观察到的“独断之学”胜于“考索之功”,因此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高明者”。他看重思想的力量,他的学问是活学问,不是死学问,根底来自五十年如一日的文本典籍阅读,并由此结出了硕果,洋洋洒洒的四卷本文集,构成了张隆溪学术的主体结构。他撰写的那些文论,牵涉学术的事理,如同钱钟书说“善述”不亚于“善创”,与文献研究庶几近之,远非浮词空论所能比并,应该就缘于他早期的读书记忆。

隆溪治学:从立言走向大家

2103年,笔者的台湾文友,秀威出版公司总编辑蔡登山先生慧眼识珠,倾力出资,出版了《张隆溪文集》(四卷本)。之前,还延请北京学者韩晗先生担任主编,文集的封面设计及装帧精美,学术品位甚高,由此匠心凸现。这四卷本文集囊括了隆溪先生早年从事西方经典文论研究以来,几乎全部有代表性的汉语学术著述,其中包括《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评述》、《道与逻各斯》、《走出文化的封闭圈》、《中西文化研究十论》、《同工异曲》、《比较文学研究入门》等,宏观地展现了隆溪的学术思想发展沿革。

如今,隆溪已成为人文学界为数不多的,享有世界声誉的华裔学者之一,至今仍是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及考古学院唯一健在的华裔院士。只可惜国内学界对于其学术思想的介绍、述评的文章仍然相对比较匮乏,有待于今后的改善。宏观地来看,隆溪的学术思想发展有迹可寻,早期的读书经验及至从北京大学到哈佛大学,并获得了美国加州大学的教职。在这一过程中,他既完成了学业,也转变了身份,逐渐从一名 “中国的外国文学介绍者” 发展为 “海外的世界文学研究者”,在这期间,他的代表性著述就是由三联书店于1986年出版的《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这本文集是隆溪先生早年在中国大陆《读书》杂志上刊登文章的结集,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代表性的国外文艺理论译介著述之一,该书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到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的二十世纪欧美文论,显示出了他丰富的外语阅读、深厚的中文功底与对于新理论的好奇,亦反映了他对当时中国大陆学界现状的了解。

迄今为止,《述评》仍是隆溪的代表性中文著述,尽管在隆溪三十年的治学生涯中,一直未曾放弃中文写作,用中文写作的时间并不多,只有进入北大的1978年至1984年这短短七年,从1986年开始,张隆溪逐渐开始用中英双语发表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传统:活的文化》(1987年)、《他者的神话:西方眼中的中国》(1988年)等等,在这些成果在当代中国与西方学界均产生了一定反响。但纵观今日张隆溪的学术写作,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一个阶段中,张隆溪已经开始从“述评” 转向了专门领域研究,尽管这种研究依然是一种探索性的。

1989年以后,隆溪受聘于加州大学河滨分校,2006年出版《走出文化的封闭圈》,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力图站在人文科学的高度来诠释文化的差异性。纵观隆溪在这一时期的学术的脉络,其开端以对钱锺书(1910-1998)的研究与评价为主。其代表著述包括《游刃于语言游戏中的钱锺书》(1991年)、《自成一家风骨:谈钱锺书著作的特点兼论系统与片断思想的价值》(1992年)与《怀念钱锺书先生》(1998年)等。但实际上由于二十世纪最后十年世界格局的斗转星移,使得张隆溪的跨文化研究体现出了对钱锺书“中西文化中共同存在着逻各斯中心主义”这一学术思想的赓续。

经历了这些思考与积累,隆溪开始从“阐释学”的角度来诠释中西文化,试图以跨文化研究为范式,进入到世界性的学术语境当中。这既得益于他对本土经验的审辨,也是他基于国际视野这个大背景下的思考。

宏观地看,隆溪在晚近时期的主要学术思想,主要由《走出文化的封闭圈》到《中西文化研究十论》再到《同工异曲:跨文化阅读的启示》(下文简称《同工异曲》)这三部学术论集所串联,充分反映了张隆溪对于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反思。张隆溪主张超越中西文化差异,试图以“求同”来寻找总体规律,这反映了他的学术思想已臻成熟。在《西方阐释学与跨文化研究》(2004)、《沧海月明珠有泪:跨文化阅读的启示》(2005)、《天与人:基于跨文化的视角》(2009)、《世界文学时代的来临》(2010)与《中西交汇与钱锺书的治学方法》(2010)等篇什中,可以看出张隆溪摈弃了对文化差异、冲突的关注与分析,转而建构“求同”的价值取向。

事实上,这一价值取向与世纪之交的东西方文化碰撞息息相关。它们彼此也并非各自独立,而是有着难以详细界定并相互影响的模糊性,作为发展的脉络,它们共同构成了隆溪的学术思想体系。形成了张隆溪学术思想的鲜明特点。

作为一位华裔学者,与其他非华裔学者相比最明显之处在于:本土经验会贯穿隆溪学术思想的始终。因此在隆溪学术思想中,中国古典美学、传统文化乃至中国民族性、国民性的研究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分量。早在1979年,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也谈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就反映出了他较好的国学功底。赴美之后的张隆溪,虽然将大量时间与精力致力于西方文论的研探索与述介中,但仍未曾放弃对中国传统文论及其学科史的研究。不但先后撰写了朱光潜、杨周翰与钱锺书三位学者学术思想的研究论稿,亦将传统诗学的若干观点、传统文本的重新解读纳入到了自己的研究范畴中,完成了如《文学理论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2007)、《中国古代的类比思想》(2006)等著述,形成了其学术思想中较为独到且重要的一面。

张隆溪,中西文化的摆渡人

因此,张隆溪基于“跨文化”的“求同”思想,为传统中国学术在今后指明了一个重要的方向,已足可开辟一个学科:张隆溪研究。即如何在与西方学术碰撞、比较的过程中,寻求到普遍性的共同性并加以审理、总结,使其成为人类文明智慧的普适规律,并促使传统中国学术迅速融入到世界语境当中,而不是刻意强调并放大“非此即彼”的差异性,造成文化传播、人际交流中更大的沟壑。

长期以来,我们编写“世界文学史”鲜有将“中国文学”置入这一范畴中。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长期以来被当做是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否定与超越,却少有学者认为这应是世界现代文学运动的重要一环。如施蛰存与卡夫卡(Franz Kafka)、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与李金发等等,彼此相差不过二十年左右,但之间许多共性却被忽略掉了,或者说单纯从微观的某个共同点出发,忽视了他们在早期全球化语境下的共性,但实际上基于“求同”的视角完全可以看到中国文学参与世界文学现代化进程的功绩与努力。

隆溪先生曾如是论述这一问题:“文、史、哲不仅要包括中国文化的内容,而且必须包括中国之外其他文化的内容。我们脱离世界范围来孤立了解中国文化,就不能对中国文化的性质和特点有真正的了解,也不能对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和时代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在这个问题上,可以看出张隆溪与钱锺书有着明显的师承关系。张隆溪自己也认为,“(钱锺书)总是超越中西语言和文化界限,绝不发抽象空疏的议论,却总在具体作品和文本的互相关联中,见出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并且,他还引用了钱锺书的名言“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来表明自己基于历史与时空的学术观。

所以说,张隆溪是一位“站在先贤肩头的思考者”。除了钱钟书之外,张隆溪还继承了陈源(陈西滢)“跨中西文化”的研究思想,但却超越了作为新壁垒的“雅俗”之辨;也赓续了陈寅恪对“历史观念”的源流的比较,并从中“求同”,但对于“跨语际”的研究又从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的阐释学的层面提出了自己新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学术观。这让笔者不由得想起了林语堂先生的语录“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幽默文风和治学宗旨,谨以这番话语来写照隆溪先生的学术历程,表达笔者的感佩之意于万一。

在厦门会议期间,笔者有机会与隆溪先生多次交谈请益,感受大家风采,并深切体悟到,他从少年时代起就是一位几近于虔诚的读书人,爱书,读书,评书,译书和写书是他最大的人生乐趣,官宦仕途与他无缘。在当今不少国内大学里正泛滥着学术泡沫与学术浮躁之风时,隆溪先生在学术上的踏实用功,一步一个脚印地朝前走,而且越走越好,成就蜚然,尤显空谷足音。

隆溪先生是一位为人厚道的学长,从他笃学慎思,宽容谦让的品行,让我感悟到了中国儒家传统中人文精神的积淀。我以为正是这样平和的用世心态,不阿世,不媚俗,使隆溪先生把握住了真正的致学之路,用大多数国内学人一生浪费掉了的光阴成就了今天作为海内外知名的中西语言文化研究家的一世功名。

人杰地灵的巴蜀大地是隆溪先生的故乡,正是那块土地养育滋润了他的学术灵气和思想。应该说他是已走出盆地,走向了世界,领军士林,与国际学者展开广泛对话,为数不多的几位当代中国人文学者中的一员。这自然是四川,作为地理意义上的内陆大省的骄傲,因为几千年来的四川文明发展史,应该有她代代承载并向外传播交流的许多因子。

全文完

2014年8月6日谨识于加拿大温哥华枫林谷听涛斋

备注:本文辑录的张隆溪先生话语,多为根据厦门会议访谈的录音资料整理而成,因为时空所限,发稿前未来得及字斟句酌,向先生当面请教并核对。如有文字暇疵,笔者愿承担疏漏责任,敬请方家指谬是荷。谢谢!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汉英词典200年

$
0
0
原文地址:汉英词典200年作者:一鸣
汉英词典200年
日期:2015-03-27 作者:黄春宇 来源:文汇报
  • 图片说明:马礼逊编字典离不开他的中国助手


  • 图片说明:


  • 图片说明:周振鹤所藏的马礼逊《华英字典》内页(左)与卫三畏《汉英韵府》扉页(右)


  • 图片说明:左图为美国首位汉学教授卫三畏,


  • 图片说明:右图为英国汉学家翟理斯。


  • 图片说明:


  • 图片说明:林语堂和他的《当代汉英词典》


  • 图片说明:


  • 图片说明:周振鹤所藏《汉英新辞典》版权页;左图为编者李玉汶。


汉英词典200年 ——从《华英字典》到《中华汉英大词典》

  本报记者 黄春宇

  在马礼逊《华英字典》之《字典》第一卷出版整整200年后,复旦大学教授陆谷孙带领团队历时十五载编纂的《中华汉英大词典》(上)也要揭开面纱了。有学者评论,这可能是一次天翻地覆的变化。

  

  从“你懂的”到“任性”、“铁帽子王”,全国两会上的热词总能掀起一场全民讨论,但如何找一个恰如其分的英语表述?在约定俗成的译法敲定以前,英语爱好者首先想到的是翻翻手边的汉英词典,而比较常用的有《汉英词典》(外研社)、《新时代汉英大词典》(商务印书馆)、《汉英大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

  书店里的汉译英工具书种类越来越丰富,而在200年前,来华的第一个基督新教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Robert Morrison)编纂了世界上第一本汉英字典,即包含在《华英字典》(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中的第一部分《字典》与第二部分(五车韵府)。1815年,《字典》第一卷正式出版。

  

一个英国传教士改变汉英字典的历史

  “当其于壮年来中国时勤学力行,以致中华之言语、文字无不精通。迨学成之日,又以所得于己者作为华英字典等书,使后之习华文汉语者,皆得藉为津梁,力半功倍。”澳门基督教坟场的这段墓志铭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马礼逊和他的《华英字典》(这是对马礼逊所编上述汉英-英汉对照字典的通称),其对于中西贸易与文化交流以及汉英字典编纂历史的意义难以估量,其背后的孤独、委屈与艰辛也远远超过了后人的想象。

  据《马礼逊回忆录》载,编纂字典是受到伦敦传道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的指示。赴东方国度传教前,一个叫做容三德(YongSamTak)的中国人成为他的汉语启蒙老师。“……达成目标(掌握汉语)之后,你要尽快将这项成就转变对于全世界有益的事——也许你有此荣幸编纂一部较以前更为全面、正确的汉语词典……”伦敦会还希望马礼逊把《圣经》翻译成“世界上1/3人所讲的中文”。这里强调“较以前”,是因为当时已经出现了以汉语为译出语的手稿词典或抄本,包括17世纪末意大利神父叶尊孝的《汉字西译》(汉语-拉丁语)。

  1807年,当马礼逊一个人踏上广州的土地后,他发现学习汉语是一件极具风险的苦差。清政府禁止洋人学习汉语,当地人只能偷偷地给他授课或是充当助手。一个极端的例子是,为了避免牢狱之灾,有的助手随身都携带用以自尽的毒药。压力同时还来自窘迫的生活。不同于外国商人,来广州传教、学习语言的马礼逊并无谋生手段,伦敦会给的钱又不够用,因此租住在一个废弃的法国人的仓库里,到了冬天也不舍得用暖气。在如此糟糕的条件下,他每天学习14至16个小时,健康状况一度恶化,连拿笔的力气都没有。

  顽强的信念最终撑过命运的磨难。一直缺乏翻译人才的东印度公司对于汉英字典表示了兴趣,并许诺提供必要的经济资助。1809年,马礼逊凭借出色的汉语水平被东印度公司聘为译员。工作之余,他仍在想方设法地收集天文、地理、历史、制度、宗教等中文书籍与有用的册子,作为编写字典的原始素材。“我不知道还有比我所使用的方法更好的编纂汉语词典的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充分利用我所能收集到所有汉语本族人的字典,同时核证所引例证的出处;雇用中国文人协助我查阅中文词典,核实字、词、句子的确切意思。”马礼逊在回忆录中毫不讳言他曾参考了早期的汉语字典与汉外字典,包括《艺文备览》《康熙字典》《汉字西译》等。

  冥冥之中,一个英国传教士改变了汉英字典的历史。1815年,《华英字典》第一部分《字典》的第一卷在澳门出版,汉英对照、按部首排列,余下两卷分别于1822年、1823年印制。《字典》的扉页上还有一句话:“博雅好古之儒有所据以为考究,斯亦善读书者之一大助”,应该不会有人反对这样的评价。第二部分叫《五车韵府》,共两卷(1819、1820),依韵部排列。与《华英字典》前两部分标有中文名称的做法不同,作为单卷本发行的第三部分(1822)仅以英文命名——ADictionary oftheChineseLanguage,这一部分是一本英汉字典,从英文字母A开头。

  尽管东印度公司慷慨地承担了高达12000英镑的印刷费用,并让印刷工汤姆斯(P.P.Thoms)从英国带来了现代化的机器、字板等,但马礼逊的《华英字典》在印刷过程中还是闹出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一个中国工人因为与人争吵而恼羞成怒,拿了一张印好的字典内文页去告官。很快,赶来的衙役扣押了所有印刷设备,几个刻工也关进了监狱。东印度公司随即出面,宣称这是他们的财产,地方官员最终选择妥协,字典印刷才得以继续。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周振鹤收藏了数百种中外双语对照字典,其中就有难得一见的《华英字典》原版全帙。“《字典》的第一卷简直不是在编字典,而是想做成百科全书的样子,提到某个词条就举出好多例子。可能连马礼逊也觉得工作量太大,编不下去了,到了第二、第三卷就回归简单的对译释义,一个字解释一下。”周振鹤曾有研究,那个时期的中国人一般使用洋泾浜英语与外国人交流,因此这本字典的读者主要是来中国从事贸易、传教以及外事活动的人,“为他们学习汉语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并成为后来其他洋人编纂较有系统的汉英字典的参照基础”。

  国内深入研究马礼逊与《华英字典》的著作并不多,除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的杨慧玲所著《19世纪汉英词典传统》一书外,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副教授高永伟也在《晚清时期英汉汉英词典史论》中有过专门论述。“马礼逊通过例证尽可能多地提供各类信息,其中最突出的非传统文化信息与语言信息莫属。”高永伟以“姻”字条为例,《字典》提供了“婚姻”、“姻缘”、“姻亲”等例证,还介绍了“六礼”以及四页篇幅的传统婚俗;而“官”字条的例证内容多达30页。就例证的出处而言,偏向书面体的例证取材于《诗经》《论语》《孟子》《易经》等中国传统古籍,比如《孟子》中的“乐酒无厌谓之亡/Todelight in wine without weariness is called Wang(Mang-tsze)”;亦会见缝插针地宣传基督教的教义。高永伟认为,《五车韵府》的释义水准要高于《字典》,但在理解与翻译上还是有一些明显的硬伤。“元旦”译成了“thefirst morning of the year”,但表示“新年第一天”的用法出现在南朝梁萧子云的《介雅》中;“灾害”译为“toinjure/todistress”,《左传》中就有这个词,意指“天灾人祸造成的损害”,实作名词使用。此外,“天高地厚/heaven is high and earth profound”、“笑里藏刀/beneath a smile to conceal a knife”这些字面直译让读者难以把握准确的意思。“编者希望读者在考虑到编写工作量巨大以及编者所处环境特殊情况之后不会对此做出严厉的批评。”在编写说明中,马礼逊没有回避自己可能会犯下的低级错误。

  前无古人的《华英字典》曾引起欧洲汉学界的关注和热议。德国人克拉普洛特(H.J.Klaproth)在《亚洲杂志》上发表评论,认可马礼逊具备的天赋与付出的努力,以及抛开门户之见,公正对待之前天主教传教士编写的手稿汉外字典,但他还是毫不客气地指出了所谓的缺陷——收词不应该完全遵从《康熙字典》、没有参考《尔雅》与《佩文韵府》两本各具代表性的汉语字典、没有借鉴按照主题编排的中国辞书。意大利汉学家蒙图齐(Antonio Montucci)把字典前言中的“《康熙字典》是为中国人编的,而非外国人”当作了把柄——既然马礼逊希望《华英字典》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为何他又将收入不少古字、生字的《康熙字典》作为蓝本之一?

  尽管存在编辑理念上的冲突与翻译细节上的不足,但毕竟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汉英字典,其受欢迎的程度可想而知。据《马礼逊回忆录》记载,俄国、日本都有翻译这本字典的意愿,法国取消了刊印叶尊孝手稿汉拉字典的计划,而其他欧洲汉学家也不再编纂汉语词典。《华英字典》在中国的生命力也很旺盛,尤其是第二部分《五车韵府》——法国汉学家儒莲(StanislasJulien)称其为“毫无疑问是用欧洲语言编排的最好的汉语词典”。1865年,伦敦会在上海重印了两册中型本;1879年,上海点石斋申报馆申昌书画室石印出版了一册简编中型本;1913年,中华图书馆又刊行了两册袖珍本。到了近两百年后的2008年,河南的大象出版社影印了《华英字典》的三部分、六大卷,作为《马礼逊文集》的组成部分。

  

汉英字典寄托了传教士们的宗教热情

  在19世纪的汉英字典史上,马礼逊的《华英字典》属于领跑者,后面还跟着两部影响力较大的字典——美国首位汉学教授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编纂的《汉英韵府》(ASyllabic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Language)与英国汉学家翟理斯(HerbertAllen Giles)完成的《华英字典》(AChineseEnglishDicionary)。值得一提的是,卫三畏当年在中国就是借助马礼逊的《华英字典》学习汉语,这也是翟理斯编纂字典时不可缺少的工具书。

  1833年,刚刚抵达广州的卫三畏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印刷工人,协助裨治文的传教印刷事务,后者是来华的第一位美国传教士。与专注汉语学习的马礼逊不同,卫三畏负责《中国丛报》的出版印刷,忙碌的工作让他根本没有精力去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我还有那么多其他的工作要做,要想熟练掌握这门困难的语言几乎是不可能的,你只有不干其他任何事情,不停地说和写,甚至在梦里都想着它,你才能摔打成为一个‘中国佬’……”(杨慧玲:《19世纪汉英词典传统》)两年后,卫三畏跟着美部会(American Board of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印刷所搬到了澳门,除了像马礼逊一样死记硬背,他还与中国工人一起工作,提高汉语的口语水平。1856年,美国任命卫三畏担任使团参赞,来到北京后,其业余生活的重心从方言词典《英华分韵撮要》的修订转向了大型官话词典的编纂。

  据儿子卫斐列回忆,在卫三畏处理事情的时候,办公桌对面坐着他请来的中文助手或学者,要么给收录的词语下定义,要么在书中寻找可用的例句。1873年,《汉英韵府》在上海开始了印刷,卫三畏特意南下监督字典的出版。“我担心,尽管我仔细校对,仍免不了还有许多错误,我常常在定稿之后反复修改,以至于印刷工们有时会表现出怨恨。”卫三畏直言,如果只是为了声名,他早就气馁放弃编纂这本字典的野心了。1874年8月1日,字典的第一个样本送到了卫三畏的手上。

  在《汉英韵府》的序言中,卫三畏介绍汉字的编排原则参考了樊腾凤的《五方元音》,而非马礼逊的《华英字典》。除了标明五种方言(北京、广州、上海、厦门等)的注音外,还收录了一些方言词汇。比如广州话“无个滴漏/nosuch luckything hasleakeddown”、上海话“打一个谷碌/toturnasomersault”、北京话“坟少爷/custodian of graveswholivesnearthem”。在词条的释文方面,高永伟归纳了三个特点:一是无论词目还是例证的释文时常包含较为实用的词源信息;二是通过先字面直译再意译的方式给一些通过隐喻获得词义的条目提供英语释文;三是采用注音的方法来处理文化局限词。

  《汉英韵府》的最大问题在于释文。喜欢较真的翟理斯在1879年出版了一本40多页的小册子,名字很有杀伤力,叫《论<汉英韵府>的翻译和误译》。在这本字典中,翟理斯发现了近300处翻译错误,他一一罗列并给出了修改意见。此外,编者自创的拼字法使用起来不方便、多字条目编排的混乱也成为读者和同行诟病的原因。即便如此,经过《新英格兰人》(The New Englander)杂志的推介,《汉英韵府》第一版的1000册在短短几年后就卖完了,后来又频繁重印,字典的口碑可见一斑。

  马礼逊、卫三畏都是传教士出身,而翟理斯当年是作为英国外交部的翻译学生来华接受为期两年的语言训练。身份差异之外,翟理斯的学习条件也大大改善,汉语教材是马礼逊的《五车韵府》与威妥玛的《语言自迩集》,他还配有一位中国老师。翟理斯在学习汉语时的体会是,“最令外国人费解的是中文的省略形式,而让中国人听懂外国人所说的中文就更难了。”尽管《语言自迩集》让他在三个月内记住了1000多个汉字,中国老师又帮着提高口语表达的准确性,但心高气傲的年轻人对此并无太多好感。1872年,翟理斯写了一本《汉语无师自通》(Chinese Withouta Teacher)的小册子,这怎么看都像在炫耀自己的语言天赋与才华。汉语学习渐入佳境,但翟理斯的仕途并不平坦。1871年,他在竞争天津领事馆翻译官一职时输给了资历不如自己的对手;1878年,成为英国公使馆汉文正使候选人的他因为没有权威人士的推荐而落选。自那以后,翟理斯先后在厦门、上海、台湾、宁波等地任职,编纂一本汉英字典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卫三畏的《汉英韵府》起到了一点催化剂的作用。1892年,翟理斯用18年时间完成的《华英字典》在上海印刷出版,英国外交部只肯掏出300英镑,编者则承担了2300英镑。1912年,《华英字典》进行了修订,第二版不但增加了篇幅,还改进了原先采用的威妥玛注音方式。

  翟理斯的《华英字典》在当时被视为汉英字典的典范,收词量大、释文质量高,由他开创的检索方式与附录给以后的中国人编纂字典带来了启发。同在1912年出版的《汉英辞典》(商务印书馆)就在序言中提到了“贾哀尔”(即翟理斯)以及“卫廉士”(即卫三畏),两人的字典是编者张在新(Chang Tsai Sing)使用最多的参考书。直到20世纪60年代,林语堂开始编写汉英字典时,翟理斯的《华英字典》依然是国际上通用的一部双语工具书。

  上述是知名度最高的三位编者与三部字典,在晚清汉英词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有:司登得(George Carter Stent)的《汉英袖珍字典》(A Chineseand English Pocket Dictionary)、麦都思(WalterHenryMedhurst)的《华英字典》(Chinese and English Dictionary:Containing All the Words in the Chinese Imperial Dictionary,Arranged According to the Radicals),还有鲍康宁(Frederick William Baller)的《汉英分解字典》(AnAnalytical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季理斐(Donald MacGillivray)的《英华成语合璧字集》(Mandarin-RomanizedDictionary ofChinese)。有学者表示,这类汉英字典自身不具备系统的词典学理论,以致结构不严谨,词条松散,释义随意,例证缺乏,功能单一,信息贫乏,但不可否认,这是汉英字典从无到有、进化完善的重要阶段。1815年以来,传教士汉英字典在晚清相继问世,数目可观,这是传教士们在宗教热情感召下的一种自觉行为,而西学东渐、洋务运动则推动了国人学英语的热潮。

  为了“归并同类项”,有一本20世纪的汉英字典似乎应该提前“穿越”到这个部分。这便是澳大利亚传教士马修斯(RobertHenryMathews)的《汉英字典》(A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Compiled for the ChinaInlandMission),在鲍康宁的《汉英分解字典》基础上修订,于1931年完成。为满足当时美国本土对汉英词典的迫切需求,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在1942年影印出版了马修斯编纂的《汉英字典》。一年后,语言学家赵元任也参与了字典的修订工作。这本相对年轻的传教士字典影响力不可小觑,被国外的书评网站称为“使用范围最广的汉英字典”。

  

林语堂的汉英词典被其视为写作巅峰

  关于汉语与外来语对照文献的历史,曾参与《汉语大词典》编写的徐文堪表示“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外来语是梵语”。到了明朝初年,出现了汉语与蒙古语以及其他外来语对照的《华夷译语》。清朝建立了比较大的多民族帝国,因此有一本《五体清文鉴》,包括汉语、满文、藏文、蒙古文、维吾文五种语言。1868年,邝其照的《字典集成》在香港出版(第三版时改成《华英字典集成》),这是第一本由中国人编纂的英语学习字典(英汉对照),由马礼逊的《华英字典》与其他外国词典改编集合而成。《华英字典集成》曾在日本翻译出版,影响深远,时至今日,还有人在研究这本字典。

  无独有偶,第一本由中国人编纂的汉英字典也与日本有关。光绪三十四年(1908),同盟会会员乔宜斋在东京出版了《汉英新字典》(ANew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WordsandPhrases),后来几年又进行了再版和修订。“进入20世纪后,中国人学英语的热情高涨,但真正有影响力的字典出得不多,而汉英字典相比英汉字典更是少得可怜。”徐文堪分析原因称,由于教会学校与新式学堂都很重视英语教学,有的老师就是外国人,因此原版英语字典与英汉字典完全够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汉英字典的需求。

  根据高永伟的《综述民国期间的汉英词典》一文,解放前在中国境内由中国人编写的汉英字典约有十来种,其中半数由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以及世界书局出版。在时间顺序上,排在首位的是前面提到的张在新编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英词典》(Commercial Press Chinese -English Dictionary)。“独由汉译英尚付阙如其西人所编如五车韵府等意在饷遗彼国探讨汉文之士而不甚适于吾国之用学者病焉”。编者在“例言”中介绍,这本《汉英词典》自1909年春开始编写,至1910年秋结束,于1912年出版了第一版。1923年经过张世鎏(ChangShjih Liu)的修订,再版时名字改为《订正汉英词典》。

  《汉英词典》按照汉字笔画多少来编排,这与传统的传教士汉英字典不同,不过编者在每个汉字下附上了西文切音,这是以翟理斯《华英字典》为蓝本。另一个特点在于:每个词头都有简单的汉语解释,每个解释提供了英文对应词,在英文的例证之后还添加了中文译文,相当于具备汉语、汉英与英汉的三种功能。尽管收入的单字条目不到4000个,但《汉英词典》颇受读者追捧,张世鎏在修订的版序言中称其“风行海内、历时既久”。

  191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北洋大学李玉汶编纂的《汉英新辞典》(ANewChineseEnglishDictionary)。相比《汉英词典》,晚了6年的《汉英新辞典》以商务印书馆新字典为标准,收词更多(单字10000条,词组50000个),范围亦广。除了术语、俗语、成语、格言等内容外,还收录了地名等专有名词,比如北京(Peking)、星加波(Singapore)。至于缺点,《北华捷报》(TheNorth -ChinaHerald)曾刊登评论,称《汉英新辞典》义项比较随意、不按音序排列、英文对应词太生僻。

  另外三本汉英字典分别是圣约翰大学译学教师张鹏云(O.Z.Tsang)的《汉英大辞典》(AComplete Chinese -English Dictionary)、陆费执/严独鹤主编的《中华汉英大辞典》(ChungHwa Chinese -English Dictionary),以及盛榖人编纂的《世界汉英辞典》(TheWorld Chinese-EnglishDictionary)。高永伟认为,民国期间的汉英字典在吸收和借鉴传教士编写的汉英字典的基础上,开创了国人编纂汉英字典的历史,为当时的英语学习和使用提供了参考书,也为解放后的汉英字典编写提供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1949年至“文革”结束,国内先是社会建设,后又转为阶级斗争,其间几乎没有出现过新的汉英字典。1970年代,林语堂的《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与梁实秋的《远东汉英大辞典》先后在香港、台湾出版,弥补了这段特殊岁月所导致的记忆空白。究竟林语堂是如何编纂字典的?——“最初六个月,大概都花在体例问题上,父亲不惮繁琐,一再提出修正意见,经过讨论,最后决定了大样。这时,编辑小组开始试稿。他们帮父亲选择中文单字和词句,加以注释,写在单张的稿纸上面,并依国语注音符号的次序排列起来。这一切作好之后,把稿子交给父亲,由他审定,再译成英文。”历史的细节被女儿林太乙写进了个人自传。

  “父亲认为编词典的工作‘如牛羊在山坡上遨游觅食,寻发真理,自有其乐’。事实上,这份工作的庞大艰难,也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料到。”林太乙记得,林语堂每天至少在书桌前坐上七八个小时,多则12个小时,用手写出每个字和每个词句的英文意义。“凡在草稿中有疑问,他必反复问明出处、用法。偶尔触发灵感,想到佳妙词语,他便拨电话问办公室的同仁,是否已采录。译到得心应手,他会将纸片交司机送到双城街,供大家共赏。所有原稿自始至终他都一一过目、修改,并且一校再校。”繁重的工作一直继续了五年,1972年,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完成自己所认为的写作生涯的巅峰之作后,林语堂开心地告诉女儿,“我工作完毕了!从此我可以休息了!”

  因为中国大陆当时尚未加入世界版权公约,在徐文堪的印象中,想要在上海买一本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只能去福州路一带的影印书店找找看。美国加州大学河滨校区比较文学教授叶扬几年前在香港的书店买过一本由林太乙修订的《最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以前那个版本很早就脱销了,林语堂独创的上下形检字法让读者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叶扬在购买时,这本词典附有汉语拼音索引的小册子,以此提高检索的效率。“林语堂的英文没有任何问题,他几乎是native speaker(说母语的人),但是词典收的词太少,尤其是古汉语方面。”叶扬推崇林语堂的《吾土吾民》,“英文真漂亮,一点也不矫揉造作,行文自然流畅。”

  叶扬翻译过复旦版的《简明中国文学史》,直接引用的中国古典文学多达400余段,但他很少去碰汉英字典,使用最多的是中国的《词源》《辞海》、美国的《美国传统词典》(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与英国的《简明牛津英语词典》(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我以前也是学英文的,我大哥(翻译家主万)很早就不让我用双语字典了。”从事比较文学研究多年,叶扬的一个经验是,阅读与翻译不能完全依赖于字典。让他受益的参考书有华盛顿大学老教授康达维(DavidKnechtges)翻译并附有注解的《昭明文选》(WenXuan,orSelections of Refined Literature),以及英国著名汉学家霍克斯(DavidHawks)翻译的《石头记》(Storyof Stones)。

  

一本有可能带来天翻地覆变化的词典

  根据语言学家周有光的看法,汉英字典史上迄今有四座里程碑——马修斯的《汉英字典》、林语堂的《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外研社编纂的诸汉英字典(如吴景荣的《汉英字典》)以及夏威夷大学荣誉中文教授德范克(JohnDeFrancis)的《ABC汉英字典》(ABC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徐文堪在出版社工作时,曾把德范克的字典引入中国出版。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任教的任以都(任鸿隽女儿)也是编写人员之一。在最新版(2003年)的介绍中,德范克的字典收词范围广泛,特别注意收录新词新义和反映中国文化传统的词语;释义准确简明,标注词性和使用范围;每个条目在简体字后均附相应的繁体字,并提供繁体字、简体字、异体字等各种信息。美国汉学家艾朗诺在翻译时习惯翻阅《ABC汉英字典》,不过他觉得编者太侧重于现代汉语了。

  再谈外研社的《汉英词典》。在中央领导人的指示下,北京外国语学院(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主任吴景荣于1971年开始字典编纂,带领一批专家学者历时八年完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大规模的汉英词典。为了摆脱十年动乱留下的痕迹,《汉英词典》多次修订,2010年出到了第三版,但编纂思路基本没有变化——兼顾学术和实用;以语文为主,兼顾百科;以普通话为准,兼承书面传统,酌采方言词汇。而今活跃在书店、摆在读者书桌案头的汉英词典还有吴景荣与程镇球合编的《新时代汉英大词典》、吴光华的《汉英大词典》。两部都是大块头,页数均超过了2000页。前者的标签是“篇幅大、收词全、内容新”,后者的口号是“国内规模最大、权威性最强的大型汉英辞书”。

  在马礼逊《华英字典》之《字典》第一卷出版整整200年后,复旦大学教授陆谷孙带领团队历时十五载编纂的《中华汉英大词典》(上)也要揭开面纱了。先来看看预告词怎么说——古今兼收,义训、音训之余包括部分形训内容,源流并重,集古今汉语词汇之大成,适当收录世界华语地区用语;单字条目逾2万,复字条目逾30万,成语逾2万条,释义逾50万项……“这可能是一次天翻地覆的变化。”叶扬作为应邀讲评的人员之一,对于这本词典的期望值相当高,“就我的感受而言,已经远远超过我现在所用的所有汉英词典。”

  叶扬说,国内有一种迷思——凡母语是英文的洋人,英文水平一定高。正因如此,不少词典都喜欢拉几个外国专家进编委会,仿佛这么做就能给自己镀层金。“扯虎皮当大旗,我看是大可不必,《中华汉英大词典》就没有请外国人,陆谷孙老师以他的英文研究功底,是最适合去编词典的。”叶扬称编词典是一项艰苦的事业,国外的学者、教授在功成名就之前不会想去编词典,也没有人愿意把精力放在这上面,“陆老师如今把编词典当成了自己生命的追求,除了多年的老搭档翟象俊老师担任审稿之外,这次他几乎是在单枪匹马地冲锋陷阵。”

  曾任华东师大外语系主任的黄源深也担任了审校的工作。“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学汉语,中国文化逐渐开始走出去,这就需要一本适应时代要求的汉英词典。”通过对《中华汉英大词典》(征求意见本)的审读和比较,黄源深归纳了四个特点。最直观的是收词量大,他为此做过专门统计——在总的条目上,外研社的《汉英词典》(下称“北外版”)逾8万,商务印书馆的《新时代汉英大词典》(下称“商务版”)逾20万,复旦大学出版社的《中华汉英大词典》(下称“复旦版”)超过了30万。在分条目上,优势同样明显。黄源深随机查了一个“挨”字,结果如下:北外版15条、商务版29条、复旦版60条。再如“拜”字,北外版29条、商务版52条,复旦版96条。

  “上到皇宫贵族、下到凡夫卒子,都有收入,方言、成语的查得率很高,几乎是无所不包。”黄源深这么说,是因为他用《中华汉英大词典》做过了实验调查。具体方法是:以获得华语文学大奖、用上海话叙述的《繁花》为参照对象,在10的整数倍页上收集文章中的沪语(共查了220页),然后去比照字典,查得率为83.3%。“无论熟悉的‘搞七念三’(说胡话)还是生僻的‘康白度’(买办),这本词典中都收录了进去。”黄源深随后以《现代汉语词典》作为成语实验的依据,每百页收集一次成语,最终的查得率为100%。

  黄源深表示,以往词典中的一些词汇具有明显的中国印记,比如“挨批”翻成了“criticismand struggle”,这让外国人看得云里雾里。“陆老师的这本词典编得最晚,汲取前人的经验,因此准确性相当高。”另一个让他津津乐道的特点是编者的原创性,即便一些词汇有译法可循,他们还是会加入自己的思考。“说得难听点,一些不负责任的词典编辑是搬运工,而有的主编把任务分配一下就不管了,像陆老师这样把校样改得密密麻麻,甚至在电话里说自己要走火入魔了,这我感到非常可贵,他确实是下了工夫。”

  华东师大终身教授、语言学家潘文国曾跟陆谷孙讲,“买了你的《中华汉英大词典》等于买了八本词典。”这句话有点电视购物风,但不是说着玩的——汉语词典、古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百科辞典、方言词典、新词新语词典、全球华语词典、外来语词典。“这么大一部词典,必然问题成堆。”陆谷孙在前言中透露,自己不免担心字、词、语的划分处理有失当之处。为了提高查得率,词目数量急剧膨胀,查阅难度随之增加。潘文国的建议是增加常见字、减少生僻字,因为好多生面孔的词连他这个古汉语专家都不曾见过:“词典后面还应该提供大量附录,把一些封闭性的词汇收进去,比如天干地支、经络穴位、六十四卦、二十八宿、中国朝代、皇帝年号等。”“陆老师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双语专家,编过《英汉大词典》,功底深厚,经验丰富,因此《中华汉英大词典》将是同类词典中最权威的一本。”潘文国佩服陆谷孙是一个清高并且耐得住寂寞的人,近年来几乎拒绝任何应酬,“只有他坚持‘有保留的描写主义’,也只有他敢提出‘超越等值’,就凭我对他的了解,这本词典让我充满了期待。”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转发:中国20世纪四大传记

$
0
0

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四位大师为四位历史人物做了传记。虽然篇幅不是很大,但学术功底强、引证史料丰富、观点鲜明,很有影响力,合称“中国20世纪四大传记”。

一、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记》

这是国学大师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本书所记载的是一个诗人、画家与老百姓之挚友的事迹。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民胞物与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为父兄、为丈夫,以儒学为准绳,而骨子里则是一纯然道家,但愤世嫉俗,是非过于分明。以文才学术论,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之上,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自己既然伟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对人温和友善,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一副淳朴自然相,故无需乎尊贵的虚饰;在为官职所羁绊时,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虽然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但苏东坡还是屡遭贬降,甚至受到逮捕,忍辱苟活。

二、朱东润的《张居正传》

张居正、大明王朝杰出的政治家,一代首辅、万历皇帝的老师。他的新政、他的一条鞭法早已为世人所熟知。但是中国历史那种“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宿命也同样压在了张太岳的身上。他身后的命运是何其的惨淡!如果大明王朝果真能矢志不渝的执行“张相”所指定的方略,或许真的会中兴有望,但那又怎么可能呢?如同王安石一样张太岳也败了,但这似乎是一种逃不掉的历史规律,和几千年的封建传统作对、和一个不可救药的封建王朝较劲,那将是一场徒劳无益却又可歌可泣的战斗,不得不叹息,世间已无张居正。

朱东润先生(1896-1988),江苏泰兴人,中国古代文学及各体文学专家。1916年英国伦敦西南学院肄业。建国后曾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全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等,是复旦大学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之一。他为中文系开设中国文学批评史、陆游研究、梅尧臣研究、中国文学等课程,并培养了数十名硕士、博士生。其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历史,尤其专长历史人物传记文字的创作。善于将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历史结合起来研究,注重史料的收集和史实的分析考辨,著有《张居正大传》、《杜甫叙论》等传记文字作品,其《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是我国最早的文学批评著作之一。他还是一位书法家,篆、隶、行、草无不精善。

三、吴晗的《朱元璋传》

 

本书以丰富翔实的史料、生动活泼的文笔,将朱元璋从农民起义的领袖到封建帝王的一生做了全面阐述。作者试图通过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使读者领悟一个历史人物的升降沉浮,并了解有明一代初期的历史。本书是关于朱元璋传记中影响最大的一部,经过作者四次的修改最终成此书,文笔生动形象,而又不乏翔实的史料依据,对朱元璋从一名农民起义领袖当上君主的历程进行了讲述,对于研究明史以及对朱元璋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关于吴晗先生,其实已经不必做大的介绍。吴晗、邓拓、廖沫沙的“三家村”大家都是知道的。吴晗先生是公认的明史专家,他的著作对中国历史可谓影响深远。毛泽东多次为《朱元璋传》提出意见,其关注程度可见一斑。吴晗先生的《海瑞罢官》更成为掀起文革的导火索,可见先生对于中国发展的联系了。
四、梁启超的《李鸿章传》
负责任地说,把李鸿章界定为大卖国贼我个人觉得值得商榷。我们经历了100多年的变迁需要做历史性的反省。不应以道德角度看历史,而更多的应宏观全面从技术角度看历史。
梁先生认为李鸿章实不知国务之人也,不知国家为何物,不知国家与政治有若何之关系,不知政府于人民有若何之权限,不知大臣当尽之责任。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为中国近四十年第一流紧要人物。李鸿章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李鸿章,忠臣也,儒臣也,政治家也,外交家也。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本书是梁启超著于光绪二十七年的书,作者站在当时的立场对李鸿章的一生作出了可观而真实的评价。李鸿章是一个与中国历史有很大关系的人物,本书为李鸿章作传实际也是对中国这段历史的描述,本书第一章介绍了中国历史和清朝历史与李鸿章的关系;第二章李鸿章未达之前和当时的中国形势,介绍了李鸿章的家世与中国的内乱;第三、四章介绍了作为兵家的李鸿章;第六章是阳武时代的李鸿章,分析了李鸿章办理洋务失败之由;第七章是中日战争时代的李鸿章,分析其在中日战争中的地位。第八、九章是李鸿章作为外交家。第十章投闲时代的李鸿章;第十一章李鸿章的末路,义和团之起、联军合约都在此时;最后一章将李鸿章与古今东西人物进行比较,叙述了李鸿章的轶事。
李鸿章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争议颇大的人物,梁启超在在论及李鸿章的一生时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这也是本书的整体观点。本书全仿西方人传记之体,记述了李鸿章一生的行事,而加以论断,有很大的客观性。
学习不应该人云亦云,要有冷静的分析和辨别,李鸿章败虽不足耻,但那些躲在朝堂之上不思进取处处掣肘当面说好话背后下黑手的人又算得上什么英雄好汉?李鸿章有首诗写的很好“丈夫执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音译加表意语素的外来词 50

$
0
0

外来词_fang_新浪博客

http://elven0861.blog.163.com/blog/static/5877534120100176024757/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5352032.html

http://www.5dhz.com/remenwenzhang/2009-04-28/134.html

秀:show,演出、展览。

脱口秀 talk show (口才展示)

酷:cool,冷静,沉着,帅气,很棒。

酷:源自英语cool,本身也有残酷的意思。
吧:bar,小店,饮食店。

伊妹儿:e-mail,电子邮件 。

黑客:hacker,精通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进行建设或破坏的人。

德比赛:derby,同一城市或本区域的两支代表队之间的比赛。

博客 blog

微博 mini-blog

迷你:对英语minimum的简称mini的音译,同时在意义上表达了小、微型的意思。
迷你裙 mini-skirt

香波:shampoo,洗发剂,洗发水。

浴波 婴儿浴用液皂

冰淇淋 英ice-cream

高尔夫球 英golf

模特 英model

俱乐部 英club

芭蕾舞 英ballet

芭赛 芭坛 芭团

模特 英model

名模

麦克风:microphone,扩音器。

可口可乐Coca-Cola、

啤酒  beer

蹦极 bungee

呼啦圈 hula loop

拉力赛  rally

巴士 英语 bus 粤方言音译词,简略为巴

小巴 mini bus

大巴 中巴 电巴

的  taxi

打的 take a taxi

面的 摩的 的哥 的姐

Olympiad 奥林匹克运动会

申奥 奥赛 奥校 奥委会 奥申委 夏奥会 冬奥会 残奥会

乒乓球 ping-pong

乒坛 乒赛 乒联 乒协 世乒赛

disco 迪斯科舞

迪厅 指迪斯科舞厅

托福  英语TOEFL(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的缩写

考托

汉堡包 hamburger

嘉年华 Carnival

马力   horsepower

灯泡  bulb

蛋+挞 tart

卡(car)+车——卡车,

啤(beer)+酒——啤酒,

扎啤 散啤 生啤 冰啤

比萨(pizr衄)+饼——比萨饼,

胡姬(orchid)+花——胡姬花,

沙丁(sardine)+鱼——沙丁鱼,

雪茄(cigar)+烟——雪茄烟,

卡宾(carbine)+枪——卡宾枪等。

多米诺骨牌 英dominoes

台风 英typhoon

牛仔 英cow-boy

夹克 英jacket

米 英metre

引擎 engine

巴士 英〈粤〉bus

味美思 英Vermouth)"就可以带给人们"美味可口,余思无尽"的美好感受,

席梦思 英Simmons

耐克鞋 英Nike

T 恤衫 T-shirt 短袖圆领汗衫

X射线 (即伦琴射线

K金 (成色较低、主要用来做首饰的黄金

PH值 (法语“氢氧离子浓度指数”的缩写

呼 call"便被汉语译为"呼","call机"也就成为"呼机

站 蒙jam

雅皮士:雅皮源自英语yuppie,添加表示青年人。雅皮士指的是以追求享受为目的的高收入年轻阶层。
老克拉:
克拉源自英语carat,是宝石的重量单位。喻指那些从国外归来见过世面的、有西方文化知识背景的老白领。添加
表示年长者。
士林布:
士林自德语Indanthrene翻译而来。表示义类。士林布
指的是旧时一种机器织的、用阴丹士林蓝染的布。
摩托车:源自英语motorcycle,将motor音译为摩托,将cycle意译为
冰淇淋:源自英语ice-cream,将ice意译为
,将cream音译为淇淋

当机:源自英语service down,意思是服务器关闭,后泛指电脑死机。将down音译为
,将service意义引申为

血拼:源自英语shopping,保留语音的前提下也表达了买东西大出血的意义。
蕾丝边:源自英语Lesbian,意思是女同性恋。译音的同时,用蕾丝表示了女性气质。
法兰绒:指一种正反两面都有绒毛的毛织品。自英语flannel音译而来,而其中的
也表达了其所属的义类。
信用卡(英credit card)";⑶音译兼意译,如"

镭射(英laser
奔驰:英语 Benz 的音译,一种名牌汽车。
雪碧:英语 Sprite 的音译,一种饮料。
迷你裙:英语 miniskirt 的音译,超短裙。

拷贝:英语 COPY 的音译,复制。
桑拿浴:英语 SAUNA 的音译,利用蒸汽沐浴的方式。
布丁:英语 PUDDING 的音译,西餐中的一种甜点心。
可卡因:英语 COCAINE 的音译,一种毒品。
可口可乐:英语 COCA-COLA 的音译,一种饮料。
金利来:译自英语 GOLDENLION,原意为金狮,一种品牌。
克隆:音译自英语 CLONE
爱滋病 AIDS

卡拉OK 是日语“がろォヶ”的音译
雷达 来自英语radar,无线电波探测装置

托福 译自英语TOEFL,是美国的一种外国学生英语水平考试

雪碧 音译自英语Sprite, 原意为妖怪、精灵。作为一种饮料

波音 音译自英语Boeing, 指美国波音飞机制造公司出产的飞机

霹雳舞 译自英语breakdance, 原意为破袭节奏之舞,是一种源起美国黑人社会的现代舞,以破坏音乐节奏,违反常规的舞蹈动作并即兴表演为特点

可口可乐 音译自英语cocacola,世界著名饮料

马拉松 音译自英语marathon,为42公里195米距离的赛跑

迷你裙 译自英语miniskirt,“迷你”为音译,裙为意译。原意为超短裙

的确良 由粤语谐音翻译自英语dacron,一种以醛化合物为原料的合成纤维。这种原料做的衬衫,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几乎人人都穿。纯白色,穿着很亮很挺,还特别薄.

利眠宁 谐音译自拉丁文librillm,商品名,一种镇静催眠药,也可抗惊厥

敌杀死 音译自英语deeis,一种杀虫农药

维他命 音译自英语vitamin,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族化学物质

盖世太保 音译自德语Gestapo,纳粹德国秘密警察及其组织

蒙太奇 音译自法语montage,指镜头剪辑,电影独有的组合手法

披头士 音译自英语beetle,指甲壳虫乐队及其队员。原意为硬壳虫,因该乐队成员发型如硬壳虫,因而得名。以前看到国内的流行乐队乐手不分男女大都长发披肩,就以为“披头士”一词为意译,没想到竟是音译

嬉皮士 音译自英语hippy,指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不满现实的带颓废色彩的青年。嬉皮士,嬉皮笑脸之士。一群玩世不恭的青年跃然纸上

雅皮士 音译自英语yuppies。雅皮士与嬉皮士是两个时代两种不同的人,雅皮士是指现代美国都市中的年轻专业人员,他们收入多,花钱大方,生活时髦

马克思主义”(Marxism),

卡片(card)
逻辑 logic
粉丝(fans)、

派对 (party) 、

啡(coffee)、

沙发  (sofa)、

巧克力  (chocolate)、

摩托 (motor)、

模特 (model)、

休克 (shock)、

打(量词)(dozen)、

幽默(humour)、

雷达(radar)
massage 译为“马杀鸡”、

parliament 译为“巴力门”、

telephone译为“德律风”、

democracy 译为“德莫克拉西”、

science译为“赛因斯”
road show 的现实中。参与“路演”的人比演艺明星们还好几十倍。类似的词有不少,

比如:“法人” (legal person)、

“猎头” (headhunting)、

“负增长”(negative growth)、

“热钱”(hot money)、

“官网”(official website)、

“智库”(think tank)、“

黑马”(dark horse),

“周日”(weekday

迪斯科舞:英语DISCO的音译,一种舞蹈。
可卡因:英语COCAINE的音译,一种毒品。
斯大林   Сталин

厄尔尼诺:西班牙语ELNINO的音译,指在南美洲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海域发生的尺度为几千公里的东西赤道太平洋上水温的异常增暖现象。

T恤衫 T-shirt

一级棒:源自日语一番
写真:照片。
本案:所在地,常用于商品房标志地图上。
放送:播放。
便当:盒饭。
特卖:廉价销售。
野狐蛋:胡说八道、不负责任、无所事事的人。
登场:出现,上场。
味之素:味精。
族:有共同特点的一团人,如上班族、丁克族。
……中:表示正在……,如营业中、清洗中。
万德福 wonderful

桑拿浴(SAUNA,利用蒸汽沐浴的方式)。

偷油它 Toyota车

安慰老婆 (envelope) 信封。

谁又偷猫肉 See you tomorrow (明天见)   

美利坚——美+国:美国。

英吉利——英+国:英国。

俄罗斯——俄+国:俄国。

新西兰 New zealand,

新英格兰 New England,

牛津 Oxford,

剑桥 Cambrige

 

 

 

 

 

 

新词语中外来词的"本土化"倾向初探

内容摘要:
    汉民族语言文化"润物细无声",使得现代汉语新词语中的外来词出现了"本土化"的倾向.在吸收有关专家学者真知灼见的基础上,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文中着眼于"本土化"倾向的表现,即音义兼备,望文生义;音译成分语素化;原义的转指与引申;音(形)译词的意译化四个方面,阐述了该倾向之所以产生的四个主要制约因素:语言的社会功能;汉字的特殊性;汉语造词与构词模式;语言文化心理诸因素以及自始至终贯穿于其中的人类的语言认知心理的作用.
    [关键词] 新词语外来词本土化 音译词 意译词
    小 引
    语言是人类社会传递信息,实现交际的重要媒介,是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系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的三个要素中,它比语音和语法更具变动性,开放性和复杂性.各个时代经济发展的脉搏,科技进步的成果,生活变化的轨迹,文化潮流的走向,人际关系的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思维,观念,心态的变化等等,都会在词汇中留下道道印痕.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在澎湃的改革开发放大潮激荡下,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之中.词汇就以其敏感,活跃的特点,及时而又直接地反映着这些变化,于是,也就自然而然地涌现出了一大批新词语.这个引人注目的巨大变动,可以称之为继"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和新中国建立时期的词汇大变动后,20世纪词汇发展的第三个高峰.勿用置疑,这三个时代所产生的词语是有着代际差异的.相比而言,当今人们的开发心态,改革精神和现代意识都大大强于"五四"时期和建国时期,对于语言的应用也就更富有追求新色彩,寻觅新格调的热情与能力.因此,这一时期词汇变动具有着前所未有的广度和速度.在汉语词汇的这种变动的态势与特点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现象是,随着国门的开放,作为异域信息载体的外来词语同时涌入,大量进口,形成了汉语引进和吸纳外来词语的新高潮.而在这一过程中,汉民族语言文化与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就使得所引进的外来词不可避免地处在了本族语与归宿语的多元的语汇成分和语汇材料的融汇,结合的发展之中.
    新外来词是当今新词语的重要来源之一,这种南北联姻,中西合璧造就了词汇系统的既纷繁复杂又丰富多彩,无疑也会在词汇系统中激起变异,从而对原有的词汇规范造成一定的冲击.有变异才会有发展,浩瀚的词汇海洋也会由此而被注入一股新的活力.而正因为新外来词是"新"的,它们伴着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总会出现许多新现象,新问题,具有着非常可观的发掘潜力.因此,外来词已成为当前汉语语言学中一个充满魅力的研究对象,对之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具有语言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方面的意义.
    本文就试图在明确外来词概念内涵的前提下,对当前新词语中外来词的"本土化"倾向的表现及其所产生的原因进行一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浅陋分析与讨论.
    "外来词"概念之内涵浅释
    关于外来词,不同的专家学者在不同时期对其称谓也是不尽一致的.吕淑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上卷(1942年)中叫"外来语",罗常培的《语言与文化》(1950年)称"借字",孙常叙叫"外来语词",周祖谟叫"外来词"(或称"借词"),高名凯,刘正琰叫"外来词",其他更多的专家学者也都采用了"外来词"一说.虽然外来词有各种不同的名称,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其来源是非本民族的.人们在摒弃了一些异议之后,"外来词"这一名称被普遍认同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对于"外来词"这一概念,博才众家之言,我们可将其定义为:也称借词,从广义上讲,是指来源于外国语言或本国其他民族语言,直接吸收词义,并连同语音近似,非汉语原有固定音义结和的已被汉语确定下来的词语.狭义上的外来词则不包括来源于本国其他民族语言的词语.
    现阶段吸收外来词所采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引进的结构格式也有所发展,有些还出现了某些新的突破.根据不同的标准,外来词大致可以划分出四种不同的类型.⒈从音节多少上看,分为三种:⑴单音节,如"打(英dozen)","酷(英cool)";⑵双音节,如"沙发(英sofa)","克隆(英clone)";⑶多音节,如"马拉松(英marathon)","多米诺骨牌(英dominoes)".⒉从是否简缩上看,分为两种:⑴不减缩的,如"牛仔(英cow-boy)";⑵减缩的,如"夹克(英jacket)","米(英metre)".⒊从来源上看,分为两种:⑴由国外直接进入汉民族共同语的,如"沙龙(法Salon)";⑵由国外经汉民族方言或我国境内其他少数民族中转而进入汉民族共同语的,前者如"巴士(英〈粤〉bus)",后者如"站(蒙jam)".⒋从翻译方式上看,分为六种:⑴音译,如"香波(英Shampoo)";⑵意译,如"信用卡(英credit card)";⑶音译兼意译,如"镭射(英laser)";⑷音译加类名,如"啤酒(英beer)";⑸外文字母融于词内或短语内,如"T恤(半原文半音译)","IT界(半原文半意译)";⑹形译,这又有两种情况 :①形,音,义均借于外来词,如"MTV","NBA","WTO","APEC"等;②对于外来词,只借其形,义,不借其音,主要见于日语借词,如"体操"在日语中读为[t'aisou],而在中文中则读作[t'its'au].在这其中,各类外来词可以说都是比较显性的,只有依第四种标准划分的意译词是比较隐性的外来词.以上这种种外来词频频活跃在电视广播里,报刊杂志上,商场营业中,乃至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总之,一个民族在与异民族接触的过程中,需要表达本民族语言中没有的新事物,新概念时,最简便有效的办法是借用.外来词是语言间相互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普遍现象.
    "本土化"倾向之表现举隅
    面对新词语中众多的外来词,纵观横览,可以发现,外来词在由一个共时系统转移到另一个共时系统的过程中,有一个倾向非常引人注目.即汉语在吸收外来词时,即使是使用音译或音译兼意译的方式,也力图使其融入汉语的造词和构词模式,加以"汉化",也即"本土化".这种倾向,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音义兼备,望文生义
    汉语在翻译外来词语的时候,往往着意使所选用的汉字音义兼备,凭借这种循音命名,使人能产生与该事物相关的某种联想,从而造成一种油然而生的"望文生义"的效果.如大家所熟悉的"可口可乐(英Coca-Cola)",《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将其解释为"流行的非酒类充碳酸气的饮料",而音译汉字则表达出了"可口美味,饮而生乐"的含义;同为饮料的"雪碧(英Spribe)"则从另一个方面让人感到"清爽似雪,晶莹如碧";"百事可乐(英Pepsi-cola)"等其他饮料名称,也都从不同角度上给人以"一饮为快,非大饱口福不可"的美好享受.另外,当前流行颇广的"伊妹儿(英E-mail)"为"电子邮件"的意思,但用"伊妹儿"音译则又有了不同的味道."伊人"之"伊"能让人体味到"在水一方"的他(她)的朦胧与令人怦然心动,"妹"使人联想到亮丽少女青春的多情与活力,"儿"则赋予了这个词语以"可爱喜人"的感情色彩;这就自然而然,生动地传达出了"电子邮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所带给人们的神秘之感与无限向往.而今天少男少女们所无比钟情的"酷(英cool)"也同样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
    不仅音译词如此,某些音译兼意译词的声音部分也有这种情况:如"保龄球(英bowling)",选取"保龄"二字,其"保持青春年龄"使人不由联想到了"保健,青春永驻"等意思.著名时装品牌"金利来(Glod-lion)",以"金"意译其"Gold",以"利来"音译其"lion(狮子)",其对自身品牌的信心和对财源滚滚的希望溢于言表.类似的例子还有"冰淇淋(英ice-cream)","高尔夫球(英goft)","嬉皮士(英hippie)"等等.此种外来词也为数不少.
    这样,结果之一,是使得转写后的近音汉字与被译词的原义基本一致,如"模特(英model)","俱乐部(英club)";结果之二,是转写后的近音汉字与被译词的原义关系不大或无甚关系,但有的却能反映事物的某些特征,尽管常常是非本质特征.前面所举的饮料品牌名称便是如此.而无论是哪一种"依音赋义",都是尽可能地使语音外壳似有所指,把音译词,音译兼意译词打扮得象个地道的汉语词,这是汉人的一种心理定势.
    由此可以看出,这种汉化现象的积极效果是能造成词面义与词义的某种巧合,使人通过词面义来理解外来词的词义.
    在收词369个的新外来词语料库中,具有这种音义兼备,望文生义的特点的词语有40个,约占总数的10.8%.
    (二) 音译成分语素化
    汉语在对某些外来词引进的过程中,往往是赋予该词语中本来只表音,不表意的某一成分以一定的意义,使之成为一个音义结合的汉语语素.也即某些外来词的音译成分被语素化.如"巴士"为英语"bus"的粤方言音译词,简略为"巴"代替原有的"巴士",可以构成"大巴","中巴","小巴","电巴"等词.这样,"巴"从无意义音节成为了有意义语素,并能与更多的语素相组合."的士"的情况则更进一层了."的士"是英语"taxi"的粤方言音译词,为"出租汽车"的意思.它除可单独构成一个词,或者与动词语素"打"构成常用的动宾式合成词"打的"外,还能与修饰语素或中心语素构成偏正式合成词,如"面的","摩的","的哥","的姐"等.显然,"的"已成为稳定的语素了.这样,据此产生的以"的"构成的新词,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理据性,类推性,可意会性.此外,再如"扎啤①","散啤","生啤","冰啤",是把"啤酒②"(英beer)的译音成分"啤"语素化;"芭赛","芭坛","芭团"是把"芭蕾舞(英ballet)"的译音成分"芭"语素化;"香波(英Shampoo)","浴波"(婴儿浴用液皂)及"模特(英model)","名模"则分别是将原译音成分"波","模"语素化,类比推衍而来的.以上所举各例中,其译音成分"巴","的","啤","芭","波","模"等均只为外来词中的一个音节,本身并不表示什么意义,只是与词中的另一音节构成一个整体才能成为一个语素.然而,随着外来词引进,运用的发展变化,这些成分已能与其他语素组合构成新词语了.时间一长,只有追溯语源才能知道他们是外来词的音译成分.
    这种无意义音节的语素化,是汉语语素发展的独特趋势,它在数量上虽不占绝对优势,但其强大的推衍再生能力已可见一斑.这促使外来词的词义走向表面化,体现了外来词的"本土化"倾向.
    在前文所提到的同一个语料库中,音译成分发生语素化的外来词有11个,约占总数的3.0%.
     (三) 原义的转指与引申
    音译外来词进入汉语社会被转写成近音汉字之后,不仅译词的发音进入并服从了汉语的发音系统,而且汉语社会在使用过程中,有的词的意义在原义的基础上发生了种种变化,其中部分音译词的词义离开原义甚远,甚至与原义无关,出现了质的或部分质的变化.其表现有两种:即指称对象的转移和引申意义的产生.
    ⒈指称对象的转移音译外来词本有自己固有的称说对象,在汉语社会使用过程中,却改变了其固有的称说对象,发生了指称对象的转移.
    在外来词中的这种现象,其产生有两个主要途径:一是在使用过程中,该词本身意义就发生了变化.以形译词"TDK"为例,它本来是一种日本畅销磁带的名称,但随着使用的深入,人们又赋予了它另外一种与原义无关的意义:指大学校园内很多学生所存在的某种倾向,即考托福(英TOEFL),跳舞(英dance),谈恋爱(英kiss)."TDK"词形就是取这三个词英文形式的第一个字母的大写.这可以说是一种指称对象的改变.另一途径则是通过修饰语制约音译词,促使转移了指称对象.例如:"迪斯科(英语disco)",若受"老年"修饰,则"老年迪斯科"中的"迪斯科"就已不是原词义的"迪斯科"了,而是变成一种"老年健身操/舞"或"老年健美操/舞"了;若受"京剧"修饰,则"京剧迪斯科"中的"迪斯科"同样也不是原词义的"迪斯科"了,而是在其中融入了京剧的特征,京剧的色彩."迪斯科"的内涵至少发生了部分质变.同理,"白领(英white collar)",如果受"家属"修饰,则"家属白领"就不仅仅是指原词义的"脑力劳动者",而是对其活动范围进行了限制;"台风(英typhoon)"如果有了"经济"的修饰,也不仅仅是指一种自然现象,而是形容经济领域所发生的影响巨大的严重震荡;而我们所熟悉的"电话(英telephone)",也由于受到了"手提","移动","程控","可视","脉冲"等的修饰,从而明确地体现了"电话"在原来基础上发生了功能的不同程度的改进和侧重.类似的还有"核俱乐部","京剧卡拉OK"等等.
    有时这两个途径甚至会集中地体现在一个词语上.如:常见的"沙发"为英语sofa的音译词,《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其解释是:"用软物填塞,有扶手,后背的椅子(至少可坐两人)."而在《汉语外来词词典》中,其释义为"一种装有弹簧并垫有棕毛,粗麻或其他软物的软椅".在这里,"沙发"的质料基本不变,其功能均为坐具,但却模糊并取消了原词对其"人数(至少两人)"的限制,指称对象无疑是扩大了.另外,80年代初时兴一种长沙发,靠背可放下来临时当作床使用,家具店称之为"床式沙发"."床式"修饰"沙发",又部分地改变了沙发的性质,由仅作坐具变成了可作临时卧具.因而,导致"沙发"又出现了多种类型.
    这样,音译词原指称对象或内容发生了全部或部分改变,就意味着这个音译词的词义发生了全部或部分质变,出现了指称对象的转移.
    ⒉引申意义的产生已进入汉语社会的音译词,在汉族人使用过程中,很有可能在原义或某个义素的基础上经引申而产生新的意义.如:"拜拜"为英语bye-bye的音译词,本来是用于分手时的客套话,表示希望日后再次相见,带有客气,友好,难舍的意味.用这个词本只是带有点时兴,前卫的洋味儿,可近年来,该词语在某些场合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可以说是"分手"用"拜拜","断绝(关系)"用"拜拜","告别,离开或结束(某种交往,过程或某个时段,时代)"还是用"拜拜".引申意义不断衍生,而这些引申义所包含的深义又是远非"再见"所能体现出来的.再如:"马拉松"是英语marathon的音译词,其本义为"马拉松赛跑",是一种考验持久耐力的长跑运动.而现在则很经常地用于形容一篇文章,一部作品,一种过程(战争,谈判,谈恋爱等),引申出了"非常持久,非常漫长"的意思.此外,"乌托邦(英Utopia),""多米诺骨牌(英dominoes)"等外来词也都在其本义基础上发生了词义的引申.
    汉语引进外来词,并不是对其原义进行照本宣科,而是在吸纳,使用过程中,逐渐赋予了它们某些新的意义,从而逐渐造成了指称对象的转移或引申意义的产生.这是在谈及外来词的"本土化"倾向时,不能不提到的其又一重要表现.
    这种词语原义的转指与引申在该词库中含有16例,约占其总数的4.3%.
    (四)音(形)译词的意译化
    在汉语中,经常发生这样的现象:某些外来词起初被汉语译为音译词,但或早或晚,他们中的很多词最终会被另外由汉语现成语素复合起来,符合汉语构词规则的新意译词所代替.如英语"telephone"起初被音译为"德律风",后来经意译改称"电话";英语"engine"起初被音译为"引擎",但后来又经意译改称"发电机";此外,英语"microphone"的翻译由"麦克风"到"扩音器"的变化,英语"hunsband"的翻译由"黑漆板凳"到"丈夫"的变化,英语"mini-skirt"的翻译由"迷你裙"到"超短裙"的变化,也都属于这种现象.不难看出,由外语词直接对译过来的纯音译词更容易发生上述变化.
    形译词中也有这种表现.如"call"在英语中有"打电话给某人"的意义,也有"呼唤"的意义.而打电话也可以说是呼唤的一种方式.因此,"call机"的形译部分"call"便被汉语译为"呼","call机"也就成为"呼机"了."fans友"也是这样.该词的形译部分"fans",是指(运动,表演艺术,某名人的)热心追随者或支持者.汉语将其译为"发烧友",从而更生动地传达出了这一群体的"狂热"的程度.
    此外,某些外来词在其意译的过程中,其形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人们的对该词所指称事物了解的深入而发生变化.如英语词"flea-market"的内部构成形式为"跳蚤(flea)+市场(market)",其意义为"买卖旧货的地方","地摊".汉语最初是依其原格式把它译为"跳蚤市场",而现今被人们广泛运用的已是"旧货市场"了.顾名思义,这第二种翻译能使原词的表义更直接,更明确.
    无论是否承认意译词属于外来词的范畴,这种外来词由音(形)译词到意译词的变化,或意译词本身的不同形式的变化,都不能不从词的语音,结构到意义,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一条条外来词"汉化"的轨迹.而且,其"化"的方式和过程都更趋于清晰和明确.
    外来词"本土化"倾向的这一突出表现,在上面提到的同一词库中存在11例,约占总数的3.0%.
    总之,现代汉语词汇的重大发展内容之一是大量吸收外来词.无论是哪一个历史时期所吸收的外来词,也无论是音译词,意译词还是音意兼意译词,其最终都是"本土化"之后的产物.以上所列举的四个方面,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现代汉语新词语中外来词"本土化"倾向的重要表现.
    "本土化"倾向之原因浅析
    外来词的"本土化"倾向是一种复杂而又微妙的现象,对于其产生原因,可以进行多视角,全方位的考察.本文试图就此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 语言的社会功能
    分析"本土化"倾向的原因,最根本的一点,应该是从语言的性质以及由此而决定的其社会功能来考虑.
    ⒈交际功能作为一种多功能的符号系统,语言的基本社会职能便是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作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它在隐性的层面上,成分之间是对称的;而在显性的层面上,成分之间又是不对称的,有许多的缺环,空位.外来词的出现就是由于甲语言所表示的某一概念或所指称的某一对象,在乙语言中没有相应的词与之对应.乙语言为使本系统中也有能够称说这一概念,对象的单位,以便顺利进行交际,只好用自身语言字词的形式去拟写外来词的语音形式.某语言中外来词的出现,是该语言词汇系统的需要.也就是说,对于借方语言来说,外来词是必需然后才有的,并且在交际过程中不可或缺.至少在借方语言尚未另造出相应的本族词之前是如此.而外来词只要译音准确,结构合理,在表达习惯上具有可理解性,可接受性,一般也都易于为借方语言所接受,落户于借方语言而成为借方语言词汇中的单位.在这其中,交际的需要显然是一种潜在的制约因素.
    然而,由于原语言和归宿语之间的差异以及使用者认知习惯,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外来词在由一个共时系统转移到另一个共时系统的翻译过程中,往往由于原语言与归宿语某些音节的相似之处,融进了归宿语使用者对其所指称事物的认识,评价和审美情趣等等.于是,使用者们便尽可能地选取那些与原语言有点关联的字眼,有意拼凑从而附会出一种内部形式,使得归宿语带上了生动的内部形式色彩,其目的是为了便于理解和识记.这种与原语言的内部形式无关的内部形式,我们可将其称为"虚假的内部形式"或"准内部形式".除在上文提到的例子外,还可以借自英语的"talk-show(脱口秀)"来再作一说明.该词意为"谈话节目",它在原语言中的内部形式talk(谈话)+show(节目)已随音译中断和消失了,但新的共时系统又给它打上了新的认知痕迹:这种节目脱口而出,侃侃而谈,节奏明快;并且具有清新秀雅,简洁明快的特点.于是,一种"准内部形式"便随音译而产生了:"脱口而出"+"秀雅明快".这样,外来词就通过引进,运用,吸收,再创造,从而"汉化"了.
    此外,在新的历史时期,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社会生活节奏明显加快,高效率成为了当今时代的特点,要求和趋势.为了更快更好地传递信息,吸收外部先进的科学和文化,对于语言来说,最为理想的效果是在保证准确无误的前提下,用最简洁,明快,易懂的手段达到交际的目的.这样,单纯记忆无意义的音节无疑已不合时宜.因此,词面上能够直接或基本上反映词义,使词义至少具有一定的可理解性,也是现代社会交际对语言的要求的表现,是现代人们心理需求的表现.
    可见,语言的交际功能在外来词的"本土化"过程中,其地位举足轻重.而"本土化"的过程又巩固了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不可替代的地位.
    ⒉文化功能作为一个符号系统的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它本身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存在,具有一定的文化功能.在此,为解释外来词"本土化"倾向的原因,就是着眼与语言的文化功能之一——可以强化人类的观念,意识来进行说明的.
    语言的这种文化功能,在当前一些商标的翻译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很多外来商品为了迎合顾客,站稳市场,在其商标的翻译中大展聪明才智,出现了众多"汉化"的精品.如"味美思(英Vermouth)"就可以带给人们"美味可口,余思无尽"的美好感受,这也是"席梦思(英Simmons)","耐克鞋(英Nike)","奔驰车(英Bans)"等,以及前文所列举过的各品牌名称译词之所以出现的原因之一:即语言通过强化人们的观念,意识,引起人们的新奇感,注意力,信任心,从而激发其跃跃欲试的购买欲.
    由此可见,在某些外来词"本土化"的过程中,语言的文化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不可缺少的作用.而这种"本土化"倾向在强化人们观念,意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它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功能.
    总之,外来词的"本土化"对语言的运用和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不仅有益于交际双方的直接沟通,而且对于本族语了解外族语言的理据,对于增强外来概念乃至其所指代物品本身的可接受性,都是大有裨益的."本土化"是保持本族语言自身特点,丰富民族语言的重要途径,也是外来词能够真正得以吸收的必要条件.大量外来词的"本土化",由语言的社会功能而决定,并增强了语言的这一基本功能.
    (二)汉字的特殊性
    汉字的特殊性也是造成外来词"本土化"倾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在汉语中,用于记录外来词的材料表现在书面上是汉字.而汉字不仅仅是一种纯记音符号,而且具有表意功能,很大程度上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用表意文字去转写表音文字,势必造成该词所表达概念与该词的书写形式的分离.汉字作为形,音,义三者的统一体,字形与字义关系最密切.各个字形大多都表意,使得汉字的有效信息量非常大,这是拼音文字所望尘莫及的.
    正因为汉字是一种寓丰富于简约的文字,也使得凡是识字的人不觉间都养成了对汉语的词作语素分析的习惯.用汉字转写的某些音译外来词,一方面可以其字音译外来词之音,另一方面又可显示出该字的汉语意义.一个外来词出现了,人们的心理定势很自然地从汉字的形体联系到语素的意义,力求从外来词的外在形式反映出一定的词义.除上文在列举"本土化"倾向的表现时所提到的例子外,再如"迷你裙(英mini-skirt),"迷你"所对应的部分是"mini"的译音,"小型"的意思.这种小型的短裙,边缘一般在膝盖的上方10—20厘米左右,因其独特的裁剪方式显得更合体型,强调女性特有的曲线美,意译为"超短裙"."mini"可用汉字"弥尼","靡拟","谜拟"来转写,却选了"迷你",表达出了一种"使你迷恋","使你陶醉","使你倍感朦胧"的意思.又如英语sauna作为一种芬兰式的蒸汽浴,在汉语中的音译转写形式曾分别为"桑那","桑娜","桑拿".并用一段时间后,"桑那"基本上让位于"桑娜",因为"娜"这个婀娜的字眼使人会不由地联想到服务女郎;再后来,"桑娜"又基本上让位于"桑那",这就是由于它可以令人联想到时尚的保健推拿按摩.此外,"作秀"(英show)","霹雳舞(英break-dance)"等词也都同样可以引起了人们的某种联想,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原词义本身的某些特点.所以,"听音知义","望文生义(文,字也.)"成为长期以来汉人的一种普遍的语言认知心理.
    当然,在众多的同音(或近音)的音译词中,究竟哪些汉字形式能够被最终选定并稳固下来,则主要决定于它们中的哪个能够更加贴近语言生活的实际或社会交际的兴趣.以"桑那(英sauna)","迷你裙(英mini-skirt)"等的最终被广泛应用为例,便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而无论外来词的文字体系是否与汉语的相同,汉字的特殊性都会使得这种"本土化"倾向最终表现出来.这也是汉字文化圈能够形成的一个要素,它证明了汉字所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而其在使用过程中为人们所创造的自然,方便,也说明了这种"汉化"倾向的确有其基础和必要.
    总之,当前新外来词"本土化"倾向的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汉字为它提供了特殊条件.
    (三) 汉语造词与构词模式
    汉语的造词和构词模式,要遵循一定的相似性原则.相似性原则的影响和制约,是造成外来词"本土化"的又一原因.
    词汇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运用,发展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内部规则,这些内部规则又制约着使用者的创造,运用.人们创造并使用一个新词语,如果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就会流行开来;否则,就不过是个人一时的言语行为,一闪永逝.
    词汇体系中的相似性原则,即人们以现有的词语结构模式为标准,比照相同语素的词的结构创造新词,这些词语之间彼此具有相似性.例如:来自英语的"white-collar","blue-collar"分别指的是"脑力劳动者","体力劳动者",汉语中将它们分别译为"白领","蓝领".久而久之,人们直觉地感到"领"与一定的颜色相组合,已成为"收入水平","社会地位"的一种标志,近来出现的"灰领","金领"等词就是基于这种理解,在原有的构词模式下产生的.而在英语"hot-point"(热点)的影响下,为了进一步表现所形容事物的重要性以及人们的关注程度,"沸点新闻"中的"沸点"应运而生.非常明显,"沸点"虽然是汉语中原来就有的科学术语之一,但在这里的用法却是从"热点"引发出来的,至少受到它的启示更大一些.这一系列词语相似性原则表明,新词语的语音语义的组合关系的任意性是有限度的,用什么样的"音响形象"表示什么样的"概念"是有一定理据可说的.只有这样,新词语才容易为人们所理解,语言才能保持它作为交际工具的连贯性.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性,包含认知成分,有着内在联系.因此,新外来词的吸收与再创造,也必须符合人们头脑中关于已存在的词语的内在知识.可以这样说,外来词引进者心中存在着一个语言结构框架,它规范着人们的语言行为.同样的道理,人们在产生认同,逐渐使用新外来词时,也仍然受到本族语言结构框架的制约.
    随着社会和语言自身的发展,词语的构成要素不断地丰富,为创造新词语提供了大量的材料,也给人们提供了比较自由的选择空间.然而,人们在引进外来词进行再创造时,很少使用语素任意结合的方式,而总愿意利用现成的语言材料,在已有的意义基础上,将其置于汉民族语言的造词和构词模式.而这种相似形原则造成的结果,不仅使得外来词有种"似曾相识"之感,易于为本族人所理解,接受,而且在表意层面上,也能够看起来有理据可循,给人以更深刻的理解和启示.它有益于交际的需要和新外来词语的推广与流行.
    的确,新词的创造是遵循一定的规律而非随心所欲的,正如萨丕尔在《语言论》中所阐述的:"一个新概念的产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用已经存在的语言材料,按照老规矩所制定的极端严格的方式造成的."外来词作为新词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自然也不会太远地脱离这个规范.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相似性原则其实也是指出了潜在词语显现的一种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能否成为现实性,必须有客观的基础,主要就是交际的需要.它涉及语言内部(语言自身调节)以及语言外部(如社会文化条件等)诸多因素.
    另外,汉语的造词和构词模式,也使得复合词大量产生.复合词的区别性特征大都是靠头一个语素来传递的,而汉语中存在"简缩"现象.汉语简缩的一个主要原则是保留原有的信息量.外来词虽并非均为复合词,但却以多音词为主要形式,汉民族人们的心理定势会习惯地将它们当作复合词来对待.这样,"简缩"现象就使得译音成分的语素化成为一种可能.除在上面探讨"本土化"倾向的表现时所举的各例词外,还有"申奥","奥赛","奥校","奥委会","奥申委","夏奥会","冬奥会","残奥会"等,"奥"以英语Olympiad(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头一个译音成分指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而在"乒坛","乒赛","乒联","乒协","世乒赛"等各词中,"乒"以英语table tennis(乒乓球)的非正式用法ping-pong(乒乓球)的头一个译音成分指代"乒乓球".类似的还有"迪厅","考托"等."迪厅"指迪斯科舞厅,"迪"以英语disco(迪斯科)的头一个译音成分指代"迪斯科"的缩略;"考托"指考托福,"托"则以英语TOEFL(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的缩写)的头一个译音成分指代"托福"的缩略.
    以上这些词虽源于外来词的译音形式,但他们是以汉语复音词的面目出现的,简缩时就很可能依照一般的复合词同等对待了.
    (四) 社会文化心理诸因素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语言既是社会现象,也是文化现象.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凡是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文明,各种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都可以称为文化现象.狭义的文化则指除物质文化以外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人类社会的每一时期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同时,文化也具有民族性.虽然语言不一定完全与使用该语言的民族或一种文化对应,但是民族文化在语言中的烙印是无可磨灭的.语言始终是联结民族与文化的纽带,是一个民族感觉自我存在的象征,是民族文化的历史证明.正因为如此,人类对文化就必然极其看重,由爱护它,想办法发展它而在人的心理上打上了重重烙印.与此同时,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又会成为人类新的生活环境,进而成为新的刺激物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使人们以文化为规范产生心理定向反射.
    词汇与它所负载的文化之间的关系千丝万缕.那么多词语之所以能够被广泛使用并得到承认,正在于它们所携带的社会文化含义,即人们对其所指代现象的传统观念,文化心态,审美情趣以至怀有的某种偏见等等.
    外来词是外来文化的负载者.甲民族的文化影响乙民族的文化,那么甲语言的词就有可能进入乙语言而成为乙语言词汇中的外来词.外来词总是作为外来文化的凭借和媒介而由贷方语言落户到借方语言的.不容忽视的是,在这一"落户"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作为"借方",其灿烂悠久文化深厚,凝重的积淀却不会不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外来词的引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中华民族在言语交际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定向反射.如前面所提到的"TOEFL"一词,作为一门外语的英语水平考试,其中文译词依其发音,选用了日常祝福语"托福"二字,而非"拖扶",托伏"等.这如同口语常说的"托您的福",表示依靠某人的福气使自己幸运,其祈求好运的心态展现得淋漓尽致,本身就具有着很强的文化色彩.这种外来词,虽不是直接表明该概念的内涵,但在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影响下,这样生动形象,简洁明快的表现手法与当代大众文化直接性,平面性的特点相一致,使得所译的词具体化,形象化了.
    总之,社会文化观念影响着词语意义或形式的变化,社会群体的文化性格影响着词语的产生和流行.华夏民族文化的丰厚存储与积淀形成了汉语的独特个性:强自源文化,强历史情节,甚至前面所提到的强汉字影响,强语法模式制约等.并且造成了华夏民族强烈的文化潜意识,形成了社会文化审视与人群观念形态的多元折射.汉民族语言文化也正是这样"润物细无声",内在地影响,促进着当今时代新外来词"本土化"倾向的发生,发展与深化.
    以上就是对新词语中外来词的"本土化"倾向产生原因所进行的四个方面的分析.需要指明的是,在这一分析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了人类的语言认知心理.这是因为:一方面,人类是运用语言的主体,而当语言作用于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时,它是认知的工具,必然具有人类认知心理的普遍性.词汇作为语言的三个要素之一,自然也不例外.另一方面,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进化的产物,是人在生理心理素质发展到一定水平才出现的文化现象.它虽以自己的特性影响着社会文化诸多方面的变迁,但语言却是来源并且包含于人类的整个文化形态之中的.所以,语言认知心理这一要素的作用是在谈及各个方面原因时,都不可能回避的客观事实.也正因为如此,在这里,对于这一点就不在单列聱述.
    不难看出,在"本土化"倾向的产生过程中,尽管各个方面都各自发挥着自身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这种相对独立中,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
    小 结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当今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变动,使得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出现了必然和必经的大变革,大发展,空前活跃,推陈出新的新阶段.大量新词语的出现,体现了汉语语言巨大的生成能力.
    新词语的发展变化是复杂的,而新词语中外来词的"本土化"倾向,则无疑在更深层面上展示了汉民族语言文化极强的开放性,渗透性与兼容性.变则常新.从本文所初步分析的新外来词的"本土化"倾向的表现及其产生原因可以看出,这种"本土化"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纳"与"容".在这一过程中,汉民族对外族语言的文化,意义等方面的吸收,融汇,变异,创新,在赋予了新外来词以新的面貌,新的内涵的同时,展现出了汉语言巨大的活力与生命力,并将使得汉民族词汇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富有表现力.  

 

上一篇:中国汉字的笔画定义及正确写法 下一篇:浅析和汉字特点相关的修辞方法——从“羊大为美”说起
论文摘要:外来词是一种语言与异域文化交往时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一种语言吸收外来词时主要采取音译、意译、音意译结合、原词移植等方法。外来词在其译介和使用过程中,将受到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制约。从当代汉语吸收英语外来词的方法、领域,分析其所蕴含的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对我们了解域外文化,促进中西交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外来词;领域;文化内蕴;文化心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会在语言中最活跃的成份——词汇上体现出来。词汇是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系统,它一方面通过内部创造,变得日益丰富起来,同时又不断地吸收他民族的语言词汇,即引进外来词来扩充自己。外来词也称借词,指本民族语言中从其它民族语言中吸收过来的词。它是丰富词汇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种普遍语言现象,汉语也不例外,因为“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与西方各国文化交流的El益加深,语言的融合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词尤其是源自英语的大量外来词进入汉语,并不知不觉地进入我们的生活。本文从源自英语的外来词进入汉语的方式、领域及其所折射出的民族文化心理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英语学习者有一定的帮助。

  一、汉语吸收英语外来词的方法

  (一)音译法。音译法就是按照英文词的读音直接译成汉语借词,如朋克(punk)、克隆(clone)、舍宾(shaping)、瓦斯(gas)、艾滋病(AIDS)、粉丝(fans)等。英语中许多人名、地名及商品名称通过音译被借人汉语,如克林顿(Clinton)、华盛顿(Washington)、P&G(宝洁)等。用音译法吸收外来词既可保留原词的音韵美,又保持了其异国情调。

  (二)意译法。意译法是一种归化法,指用汉语里固有的词汇改变外来词汇,其目的是为了“解释原英文词语的功能与特点,也可以说是按原词的语义创造一个新词”。意译法主要用于汉语吸收关于科技、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和表示新事物、新现象等方面的英语词汇,如摇头丸(dancingoutreach)、千年虫(millennium bug)、知识产权(intellectualprop—erty)、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superhighway)、还巢儿(boomerangbaby)、牛市(bullmarket)、熊市(bearmraket)、软件(softwrae)、穿梭外交(shuttlediplomacy)等。意译法是汉语吸收英语外来词的一种主要方式。

  (三)音意兼译法。音意兼译指兼顾外来词的读音和词义,使之既在语音上与原词贴近,又能体现原词特点但又非原词词义的词义,即做到音意合壁。如家居超市百安居(B&Q)、玫琳凯(MaryKay)、奔腾(Pentium)、欧元(Euro)、奔驰(Benz)、席梦思(Simmons)等,采用音意兼译法比单纯的谐音或意译能更好地传情达意。

  (四)半音半意译法。即把外来词的一部分取其音、另一部分取其义翻译成汉语,这样将原词一分为二,相得益彰。如网吧(internetbar)、剑桥(Cam—bridge)、呼啦圈(Hula—hoop)、唐宁街(Downing street)、南斯拉夫(Yugoslavia)等。

  (五)音译加表意语素法。为了使外来词更清楚地表达其含义,通常把外来词音译后加上表示类名的词素来说明其类别。如泰晤士河(Thames)、帝豪表(Deidro Deluxe)、太妃糖(Ta)、恰恰舞(cha—cha)、燕尾服(swallowtail)等。有些类似的英语外来词被人们所熟悉后,在使用的过程中常常省略了词尾的语素,如坦克(tank)、雪茄(cigar)等。

  (六)原文移植法。在新闻和科技语体中运用大量缩略语和简称,是现代英语的特点之一。汉语在吸收这些外来词时采取了最直接的原文移植法,以避免音译或意译繁琐的不足。如XO(extraold)特陈酒、IP(IntearctProtoco1)网际协议、VCD(VideoCompactDisk)、GDP(国民生产总值)、EQ(情商)、CT(Computeirzedtomography)意为“计算机x线体层照相术”、VOA(美国之音)、OA(办公自动化)、Yahoo(雅虎)等。近2O年来,许多新的科技术语纷纷进人汉语,作为新生事物,汉语中暂时无法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我们只有直接引入使用,如Fox—pro,Dos,Autoware,WindowsXP,Windows98等。原文移植法还包括近年来汉语里吸收的一些以汉英混写方式构成的外来词,如K金、BB机、BP机、PC机、SOS儿童村、AC米兰、ATM机、TXT文体、BASIC语言、AA制、T型台、IC卡、维生素A、V26减肥沙琪等。
  由以上举例可以看出,当代汉语吸收外来词的方式更多、更灵活,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并使其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满足了表达和交际的需要。

[1] [2] [3] 下一页

  二、汉语英语外来词所涉及的范围

  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国家最多的语言,它对各国语言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将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新科技文化内容以词汇的形式通过大众媒体、商品、书籍等渠道融人到各国民众的社会生活中。新时期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覆盖面极广,不再局限于以前的自然科学、政治制度等领域,而是已扩大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一)网络通讯外来词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在中国普及以来网络方面的外来词迅速增加,并向现实社会渗透,如聊天室(chatroom)、电子公告栏(BBS)、网络信息中心(NIC)、综合数字服务网(ISDN)、Pc机、POP协议、USB接口、登录(1_~gin)、猫(modem)、下线(Offline)、下载(down—load)、密码(password)、网虫(neWOITI!)、宽带(broadband)等等。年轻人是网络语言的主要使用者,在他们的推动下,网络外来词不断推新除旧,发展迅猛。3此外,当今电讯技术得到长足发展,电子产品层出不穷,这方面的外来词已走进我们大众的生活,如Cal机、移动电话(cellularphone或mobilephone)、波导(Bidr)、爱立信(Ericson)、摩托罗拉(Motorola)、诺基亚(Nokia)、CD、VCD、DVD(数字影音光碟)、VTR(磁带录像机)、VCR(盒式磁带录像机)、家庭影院(familyvideo)等。

  (二)商标外来词
  中国改革开放的深人加剧了中国市场格局的变化,价格、质量已不再是人们消费心理的全部,而是越来越多地注重品牌。于是,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一群特殊的外来词,即外来商业品牌名称词。商标外来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饮食方面,如保维尔(Bovril)、三明治(sandwich)、曲奇(cokie)、德芙(Dove)(巧克力)、益达(Extra)口香糖、和露雪(Walls)(冰淇淋)、芬达(Fanta)、乐口福(Lactov)乐百氏(Robust)、雀巢(Nescafe)、力多精(Lactogin)、百事可乐(PepsiCola)、七喜(7一UP)、奶昔(milkshake)、麦氏(咖啡)(Maxwel1)、百威啤酒(Budweiser)、蓝带(啤酒)(Blue—RibbonBeer)、扎啤(ajarofbeer)、鸡尾酒(cocktail)、白兰地(brandy)、威士忌(whisky);(2)日用品方面,如奥妙(OMO)、宝洁(P&G)、汰渍(Tides)、金纺(Comfort)等洗衣(粉)剂;佳洁士(Crest)、洁诺(Signa1)、高露洁(Colgate)等牙膏品牌;纳爱斯(Nice)、舒肤佳(Safeguard)、嘉莲娜(Carina)、力士(Lux)等香皂品牌;夏士莲(Hazeline)、柏丽丝(Bolisi)、飘柔(Rejoice)、潘婷(Pantene)、海飞丝(Heads&shoulders)mousse(摩丝)等洗发、护发产品;肤美灵(Skinice)玉兰油(oilofUlma)、梦思(香水)(Man S)、雅倩(Arche)、可伶可俐(Clena&Clera)、强生(JohnsonS)、露华浓(Revlon)、雅芳(Avon)、旁氏(PondS)雅诗兰黛(Est6eLauder)等化妆、护肤品;(3)服饰方面,如媚登峰(内衣)(Maidenform)、戴安芬(内衣)(Tirumph)、奥黛莉(内衣)(Audrey)、耐克(Nike)、锐步(Reeobk)、茵宝(Umbro)、雅戈尔(Youngor)、匹克(Peak)、金利来(goldlion)、宝狮龙(Bossini)等品牌服饰。(4)品类,如康泰克(Contac)、可立治(Coldrex)、克痛(Corta1)、息斯敏(Hismana1)利肝灵(Legalon)、伟哥(Viagra)等。(5)交通工具类,如奥迪(Audi)、奔驰(Benz)、皇冠(Crown)、宝马(BMW)、别克(Buick)、马自达(Mazda)及美国著名轮胎商标固特异(Goodyear)等。(6)建材家俱类,如马赛克(mosaic)、华帝(Vantage)、美标(洁具)(AmericanStandard)等。由此可见,所有这些商品名称外来词都已走进人们的消费观念里,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

  (三)科教外来词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国在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自然要引进代表新技术、新发现的外来词。尤其是近20年来,一大批新的科技术语纷至沓来,如硅谷(siliconvalley)、高科技园(hi—techpark),可视电话(videophone)、DNA(脱氧核糖核酸)、试管婴儿(test—tubebaby)、克隆(clone)、B超、CT机等外来词,反映了新的科学理论及工艺技术的突飞猛进。同时,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学子们的海外求学,使得MBA(工商理学硕士)、TOFEL(托福)、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IELTS(雅思或国际英语测试制度)、APTEL(英语能力考试)等外来词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四)社会生活方面的外来词
  中国在与西方各国的交流中,有关艺术、娱乐、文体等社会生活方面的外来词也在迅速增加,如影视圈中的好菜坞、大制作、肥皂剧(soapopera)、卡通片(cartoon)、MTV等;歌舞圈中的“猫王”音乐、迷幻摇滚乐(acidrock)、爵士摇滚乐(jazzrock)、乡村摇滚(rockabiUy)、霹雳舞(breakingdance)、桑巴舞(Samba)、辣妹组合(theSpiceGids)等;休闲娱乐方面的桑拿浴(Sauna)、迪斯尼乐园(Disneyland)、蹦迪、吧、秀、蹦极(bungee)等外来词;体育方面的NBA、PK(playerkiUer)一对一单挑、拉力赛(rally)、局点(gamepoint)、赛点(matchpoint)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五)社会组织机构、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外来词
  各国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社会组织结构、生活方式的差异导致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有关这方面的外来词也不断地涌入汉文化,如单亲家庭、丁克夫妇(dinks)、单身母亲(bachelormother)、嬉皮士(Hippies)、雅皮士(Yuppies)、垮掉的一代(Beatgeneration)等。由于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在继白领阶层(whitecollar)、蓝领阶层(bluecollar)之后,又出现了灰领阶层(graycollar)、粉领阶层(pinkcollar)、铁领阶层(ironcollar)。
  从以上举例可以看出,当代汉语中源自英语的外来词所涉及的内容已由专业领域向社会领域扩展,尤以日常生活中与人们衣食住行有关的最为活跃,商品名称和商标用语方面的外来词也占相当的比例,同时科技借词数量大。当然,汉语中源自英语的外来词绝不仅仅限于上述我们所提到的部分,还有许多外来词涉及到经济、军事、医学等领域。这些外来词不仅丰富了汉民族语言和文化生活,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对外交流合作的进程。

  三、汉语借词蕴含的民族文化心理

  汉语中源自英语的外来词在译介和使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折射出汉民族的语言文化心理。
  这些民族文化心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追新求异心理
  大量新概念、新产品连同表述它们的外来词涌入汉语,表明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在异文化移植的冲击下由封闭性、半封闭性转向开放性,从而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追新求异心理。在这种心理作用的支配下,人们对语言的使用总是不满足于旧的模式,而是追求语言表达的陌生化效应,即新词带来的新鲜感和吸引力。尤其是青年,他们善于追求新事物、接纳并积极使用带有异国风情的新潮词语,如泊车、小case、泡吧、蹦的、AA制、发烧友等。
  近年来,音译词的增多、外来词的语素化无不与人们追求新潮、标新立异的心理有关。如“秀”源自英语show,汉语吸收后,更多地把它用作词素,从而产生了时装秀、舞蹈秀、内衣秀、婚纱秀、数码秀、生活秀、做秀、仿秀、秀服、秀场、秀的等时尚词汇。而盲目地模仿、机械地套用外来词是追新求异心理的极致表现,许多商家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品牌上有意引进外来词,如西门子、沙宣、飞利浦、沃尔玛、吉列、波斯登等。这些商标词创意新颖,融合了汉民族的价值取向。同时,由于港澳台强势经济对国内流行潮流的影响,当前流行的许多外来词都源自港澳台,再在内地流传开来。正是由于人们追新求异的社会文化心理,越来越多的英语外来新词得以进入汉语词汇系统。

  (二)追求语言经济的心理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用简练的信息符号准确地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内容已成为信息时代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使得人们追求语言经济的文化心理表现得较为突出,有时甚至经济到了容忍其冲击汉字的程度。新时期许多外来词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汉语对一些事物、概念冗长的表达方式,显得更简洁、活泼。外来词对语言经济化心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大量字母外来词的直接借用,如cTGDP、APEC(亚太经合会)、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等。直接借用英语外来词或缩略语,可以跨越疆界,在传达信息中具有高度简捷的特点。如DNA一词,人们宁愿直接借用,而不愿使用将其意译成的专业术语译名“脱氧核糖核酸”。再如“T型人才”既指在横向上有广博的知识,又指在纵向上对某一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前者更经济,更便于记忆。

  (三)求关心理
  汉语在吸收外来词的过程中深刻地体现了人的美学追求,顽强地表现了人将语言符号变为审美对象的努力探索。外来词中所蕴含的美,不仅体现为表达得体、表述优美,而且还可以创造美的形象、美的意境,使人产生美的联想,给人以美的享受。汉语中许多源自英语的外来词符合汉民族的审美观念,既在译音上力求相近,又在意义上与原词相符,做到了“音到意随”。例如hacker一词,常指“闯入计算机系统进行窃密甚至破坏活动的人”,引入汉语后被译为“黑客”,意指不速之客,形象生动,与汉语不谋而合。在引进的许多女性用品类词汇时,为了突出其柔性美,大都带有“芳”、“玉”、“兰”、“婷”、“丝”、“莲”、“宝”等字眼,如雅芳(Avon)、潘婷(Pantene)、丹碧丝(Tampax)、玉兰油(OilofUlan)、美宝莲(Maybelline)、护舒宝(Whisper)等;大多数品类外来词带有“命”、“灵”、“宁”、“定”等字眼,如维他命、可安宁、胆特灵等,这些译名不仅利用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表达产品的优良品质,还体现出了汉民族追求吉祥、福佑、祈求富裕的审美观念。再如英文唇膏商标“KissMe”,在英美人看来是自然亲切,幽默诙谐,却不乏浪漫色彩,十分符合他们的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在借词过程中,若将其直译为“吻我”,则有悖于中国的传统习俗,而译文“奇士美”既谐音又意蕴丰富,使人产生美的联想,让人得到心理上的极大愉悦,体现出汉民族的求美心理。

  四、结语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必然产生语言文化的融合,外来新词以不同方式不断进入汉语。这些外来词能在汉语中保持稳固的地位,则要受汉民族文化心理的制约。我们可以从当代汉语吸收英语外来词的方式和领域去发掘沉积在汉民族心理结构中的深层内蕴。然而,对于这些外来词,我们应加深理解,正确把握其内涵,在使用过程中注意其语体和语用尺度,才能达到正常沟通、交际的目的。

http://www.zuowenw.com/jiaoxuelunwen/yylw/2010/07/16/1128394.html

 

□沈安怡
(复旦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 200433)

  摘要:汉语在与其他语言接触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外来词。由于上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历史因素,上海话中的外来词颇为丰富。本文从形式类型和语义类型的角度分析上海话中外来词的特点,并探讨其在历时发展中的沿革特征。
  关键词:外来词;形式类型;语义类型;沿革特征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10)01-0138-02

  一、上海话中外来词的类型
  1.形式类型
  外来词的形式类型可分为音译、音译加附注、半音译半意译、音译兼意译、直接从日文中吸收过来的外来词。
  (1)音译
  音译词指的是只记录外来词的语音,不关注意义的词。在语料中共有63例。其中音译自英语的58例:
  马赛克、卡布奇诺、曲奇、克力架、秀、吧、宕、舍宾、波西米亚、差头、派对、粉丝、派克、派、开司米、扑落、法兰盘、凡尔、赛璐珞、沙蟹、哈、拉斯卡、回丝、梢、水门汀、泡立水、愷士林、克罗米、腊克、引擎、梳打、切司、(番茄)沙司、(番茄)配司、土司、披耶挪、梵哑铃、萨克斯风、道勃儿、脱趣、奥斯开、史到婆、厄隑五、隑路、罗松(汤/帽)、派力司、沙发、席梦思、司的克、史答脱、水汀、司必灵、米达尺、派司、摩登、打、肮三、麦克风。
  源自日语的4例:马杀鸡、卡哇伊、欧巴桑、欧吉桑。
  英语和日语合译1例:卡拉ok。
  (2)音译加附注
  音译加附注指的是整个词音译之后,再加上一个语素表示义类。在语料中共3例:
  雅皮士:
雅皮源自英语yuppie,添加表示青年人。雅皮士指的是以追求享受为目的的高收入年轻阶层。
  老克拉:
克拉源自英语carat,是宝石的重量单位。喻指那些从国外归来见过世面的、有西方文化知识背景的老白领。添加
表示年长者。
  士林布:
士林自德语Indanthrene翻译而来。表示义类。士林布
指的是旧时一种机器织的、用阴丹士林蓝染的布。
  (3)半音译半意译
  半音译半意译指的是对外来词采用部分音译,部分意译的方法。在语料中共3例:
  摩托车:源自英语motorcycle,将motor音译为
摩托,将cycle意译为

  冰淇淋:源自英语ice-cream,将ice意译为
,将cream音译为淇淋

  当机:源自英语service down,意思是服务器关闭,后泛指电脑死机。将down音译为
,将service意义引申为

  (4)音译兼意译
  音译兼意译指的是对整词音译的情况下,采用能表达意义的词,达到音译双关的效果。在语料中共6例。其中源自英语5例:
  血拼:源自英语shopping,保留语音的前提下也表达了买东西大出血的意义。
  迷你:对英语minimum的简称mini的音译,同时在意义上表达了小、微型的意思。
  酷:源自英语cool,
本身也有残酷
的意思。
  蕾丝边:源自英语Lesbian,意思是女同性恋。译音的同时,用
蕾丝
表示了女性气质。
  法兰绒:指一种正反两面都有绒毛的毛织品。自英语flannel音译而来,而其中的
也表达了其所属的义类。
  源自日语1例:
  一级棒:源自日语
一番

  (5)直接从日文中吸收过来的外来词
  日文中有很多用汉字书写的新造或意译的词,汉语就按照汉字的形式把这些词借用过来,它们也应被视为外来词的一种类型。在语料中共10例:
  写真:照片。
  本案:所在地,常用于商品房标志地图上。
  放送:播放。
  便当:盒饭。
  特卖:廉价销售。
  野狐蛋:胡说八道、不负责任、无所事事的人。
  登场:出现,上场。
  味之素:味精。
  族:有共同特点的一团人,如上班族、丁克族。
  ……中:表示
正在……
,如营业中、清洗中。
  2.语义类型
  为了全面地描写外来词,除了分析形式类型外,还应从语义方面进行分析。现从词性和语义方面分析上海话中的外来词。
  (1)词性的统计
  名词共61例,如马赛克、卡布奇诺、曲奇、克力架、蕾丝边等。动词共14例,如舍宾、宕、梢、当机、血拼、放送、奥斯开、史到婆等。既可充当名词也可充当动词的词共3例,如秀、派司、马杀鸡。量词共1例,如打。
  上海话中的外来词集中在名词、动词、形容词中,其中又以名词尤多。外来词主要用来引进新概念,因此,虚词中鲜有外来词,介词、副词等不具有具象概念的词类中也很少有外来词。
  (2)语义的统计
  从摘取的85例上海话中的外来词来看,词的语义类型中主要集中在生活、工业、文体三个类型中,生活类的有39例,工业类的有21例,文体类的有14例,而像农业、宗教等对本土文化依赖性比较重的领域,对外接触和引进概念的机率并不多,这些领域中外来词普遍较少。
  二、上海话中外来词的沿革特征
  1.汰换率高
  《上海市区方言志》是1988年出版的关于上海地区方言词汇和语法的典范著作。在对《上海市区方言志》中标注的外来词进行统计后发现其中相当一部分外来词已经淡出语言的历史舞台。现对从《上海市区方言志》中摘录出的35个外来词进行分析:
  (1)仍在使用(14例)
  水门汀、引擎、摩托车、梳打(饼干)、切司、冰淇淋、(番茄)沙司、罗宋汤、沙发、席梦思、史答脱、派司、萨克斯风、摩登。
  (2)被其他同义译名取代(9例)
  愷士林:被
汽油
取代。
  (番茄)配司:被番茄(沙司)取代。
  味之素:被
味精
取代。
  土司:被
面包
取代。
  司的克:被
拐杖
取代。
  司必灵:被
取代。
  披耶挪:被
钢琴
取代。
  梵哑铃:被
小提琴
取代。
  米达尺:被
米尺
取代。
  (3)弃置不用(12例)
  泡立水(木器涂料)、克罗米(涂铬)、腊克(清漆)、罗宋帽(俄式的帽子)、派力司(一种纺织品)、水汀(暖气装置)、道勃儿(加一次比赛才决输赢)、脱趣(擦边球)、奥斯开(暂停、不算)、史到婆(暂停)、厄隑五(不算、再来一次)、隑路(开除、下去)。
  上海话中外来词汰换率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外来词的吸收和生成大都是为了应对新生事物或概念的产生,急需新造一个词来指称概念,通常先启用一个音译词,但由于汉语本身是表意语言,对意义的要求极高,所以在使用过程中重新对音译词进行改造,如果找到了更好的音译结合方式,先前纯粹表音的形式就会被替换掉;二是外来词多表示新生事物或概念,这些事物或概念多是工业、科技、休闲娱乐方面的新生产物,但并不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也不是人类社会的核心概念。随着科技的发展,曾经是最新的事物和概念会渐渐失去价值,当这部分事物和概念利用率降低甚至消失时,这部分外来词也会被弃置不用。所以总的来看,上海话中的外来词并不是语言中的核心或基础部分,而是流动性很强的一部分词汇。
  2.与普通话趋同
  《上海市区方言志》中标示出的外来词包括水门汀、番茄沙司、派力司、席梦思、司的克、史答脱、司必灵、奥斯开等都是带有强烈地方色彩的外来词,用上海方言进行音译,且只在上海方言区域内有限通用,上海方言和普通话存在着明确的分野。
  而新近出版的《上海话流行语2500条》中所标示出的外来词则很难区分出与普通话的分野。比如卡布奇诺、卡拉OK、卡哇伊、写真、曲奇等外来词,上海话和普通话只有语音形式上的不同,没有构词形式上的区别。上海话中的外来词的独特性正在慢慢丧失。
  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城市,接触新生事物的机会较其他区域多,客观上需要吸收外来词来指称新生事物和概念。而在全国范围内,新事物传播的速度远及不上现在,其他区域没有新造词汇的迫切需要,所以上海话中新造的外来词只在有限范围内通用,未能进入到普通话或其他方言系统中。现如今信息传播的地域性障碍已被科技彻底打破,普通话与上海方言系统对新造词语的需要在时间上具有同步性,这是使得普通话与上海方言在新造外来词上趋同的原因。
  3.产生类词缀
  比较80年代出版的《上海市区方言志》和近年出版的《上海话流行语2500条》、《解说上海话》可以发现外来词正在发生一项性质上的变化,即出现了
类词缀

  1979年 吕叔湘先生正式提出
类词缀的概念:有不少语素差不多可以算是前缀和后缀,然而还是差点儿,只可以称为类前缀和类后缀。……因为它们在语义上还没有完全虚化,有时候还以词根的面貌出现。
从类词缀的形成过程来看,它们是作为外来词中的一个表音成分或音义结合成分进入汉语的,最初甚至不具有语素义。这些外来词从表音成分发展成类词缀,对语言实质的影响正逐步增大。
  三、结论
  从上海话中的外来词看,外来词的形式类型较为丰富,但覆盖的词类和语义类型都较为有限。历时地来看,外来词被替换或淘汰的机率也较高,流动性强而稳定性不足。但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外来词中
类词缀
的出现,这至少说明外来词对汉语形式的影响比以往深入,至于能否影响到更深层的语言实质,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收稿日期]2009-08-30
[作者简介]沈安怡(1985-),上海人,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2007级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严 瑾http://www.lnskl.gov.cn/news_more.asp?bigclassid=93&smallclassname=63&articleid=854

 

外来词 也称爲 借词 或 外来语,一种语言从别的语言借来的辞汇。 汉语 的外来词的形式有音译、音译加表意、音译与意译结合、直接借用四种主要形式。

音译:直接按照原语言辞汇的发音转换成汉语辞汇。像汉语翻译规则规定对於传统上非汉字国家的地理名称、人名按照意译直接翻译:如斯里兰卡国(Sri Lanka) 美国 “ 纽约 ”( New York ) 原 苏联 领袖“ 史达林 ”( Сталин )、“沙发”( Sofa )。

音译加 表意 :如“新西兰”国( New Zealand ), 芭蕾舞 。

音译与 意译 结合:“马克思主义”(Marxism),“卡片”(card)

直接借用 :一是对传统上使用 汉字国家,借用的辞汇很多,如我们经常提到的“场合”、“积极”、“劳动”等等都是从日语借用过来的。二是比较常见的时髦说法,按照原语言语法规则直接借用外来词汇和文字,如张sir(张先生)、你好Happy,演艺界常说的辞汇NG等等形式。

外来词 也称爲 借词 或 外来语 ,一种 语言 从别的语言借来的辞汇。 汉语 的外来词的形式有音译、音译。

外来词
的出现并非现在所独有,汉代就已经出现,如“葡萄、石榴、苜蓿、
狮子、玻璃”等就是汉代从西域借入的,之后各个朝代陆续有所借
用。借词的特点,语言学家已经早已有了定论,

“场合”、“积极”、“劳动”等等都是从 日语 借用过来的

NBA (美国职业篮球赛缩写)
AC米兰队(意大利一支著名的足球队)
BASIC语言(英语“初学者通用符号指令码”的缩写)
BP机 (英语beeper的缩写,寻呼机)
CD ( 英语compact disc的缩写,激光唱片)
CT (英语“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摄影”的缩写)
VCD (英语video compact disc的缩写,激光视盘)
DNA (英语“脱氧核糖核酸”的缩写)
DOS (英语“磁盘操作系统”的缩写)
IQ (英语“智力商数”的缩写)EQ
OK (英语“好”)
卡拉OK(一种源于日本的电子图文伴唱娱乐方式)
TOEFL (英语“作为外语的英语测试”的缩略词)
XO (一种法国名酒)
W.C (英语“盥洗室”的缩略语)
A.B.C (英语“基础入门”之意)
UFO (英语“不明飞行物”的缩略语)
T 恤衫(短袖圆领男汗衫)
MTV (英语music television的缩略语,音乐电视)
AA制 (聚餐时平摊或各付各帐的方法)
AB制 (剧团排演某剧,主角常由两个人扮演的方法)
B超 (B型超声波的缩写)
CPU (英语“计算机中央处理器”的缩写)
ISO (英语“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缩写)
KTV (演艺或餐饮场所的卡拉OK包厢)
OA (英语“办公自动化”的缩写)
PH值 (法语“氢氧离子浓度指数”的缩写)
SOS (国际通用船、飞机呼救信号)
SOS儿童村(专门收养孤儿的慈善机构)
X射线 (即伦琴射线)
K金 (成色较低,主要用来做首饰的黄金)
0157 (出血性大肠肝菌病)
(以上为直用原文型)

克隆:英语CLONE的音译,无性系的意思。
耐克:英语NIKE的音译,美国名牌鞋。
镭射(又作莱塞):英语LASER的音译,激光。
厄尔尼诺:西班牙语ELNINO的音译,指在南美洲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海域发生的尺度为几千公里的东西赤道太平洋上水温的异常增暖现象。
马塞克:英语MOSIC的音译,镶嵌砖。
奔驰:英语BONZE的音译,一种名牌汽车。
雪碧:英语SPRING的音译,一种饮料。
迷你:英语MINI的音译,超短裙。
的士:英语TAXI的音译,出租汽车。
比基尼:英语BIKINI的音译,遮盖很少的游泳裤。
希尔顿:英语HILLTON的音译,美国烟名。
万宝路:英语MARLBORO的音译,美国烟名。
迪斯科:英语DISCO的音译,一种舞蹈。
拷贝:英语COPY的音译,复制。
桑拿浴:英语SAUNA的音译,利用蒸汽沐浴的方式。
尼康:英语NIKON的音译.日本的名牌相机名称。
富士:英语FUJI的音译,日本的著名的胶片。
杯葛:英语BOYEATT的音译,集体抵制之意。
布丁:英语PUDDING的音译,西餐中的一种甜点心。
可卡因:英语COCAINE的音译,一种毒品。
可口可乐:英语COCA-COLA的音译,一种饮料。
金利来:译自英语GOLDENLION,原意为金狮,一种品牌。
莱姆病:一种制死性传染病。
埃博拉热:一种传染病,源于非洲。
从以上例子中看出,新时期外来词有明显的特点,即直截沿用外语的多了。《现代汉语词典》(修定版)专门有一个附录“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收有38条词语。但其他方式也是存在的,现分析如下:
⑴ 直截引用原文字母形式,如:
OK NBA VCD MTV SOS UFO
ABC BP机
⑵ 音译法:直截用汉字来记录外语词读音。
马赛克:音译自英语MOSAIC
克隆:音译自英语CLONE
拷贝:音译英语COPY
其他的如:
佳能 富士 的士 尼康 杯葛 夏普 迷你 尼桑 雪碧 奔驰 迪斯科 可卡因 美能达 比基尼 希尔顿 桑塔纳
可口可乐 皮尔·卡丹
音译词也是新时期译词的主要方式。
⑶ 音译兼意译:用汉字记录外语词读音的同时也用汉字的意义表示其意义,如:
奔驰:译自英语BONZE;
爱滋病:译自英语AIDS;
可口可乐:译自英语Coca-Cola;
这种翻译方法,既能考虑到其读音,又能考虑到意义,一箭双雕,是翻中的最好方法,但这种方法比较难,故例证较少。
⑷ 音译加表意:音译的同时再加一个汉语的表意的语素,如:
莱姆病 爱滋病 T恤衫 迷你裙
⑸ 原文加音译加表意语素,如:
T恤衫
⑹ 半音译半原文。
卡拉OK
几个翻译的比较好的词是“爱滋病、金利来、卡拉OK”,需要重点指出。
“爱滋病”一词来源于美语,当最初出现时,北京中央电视台在新闻光播中译成“获得性免疫缺馅综合症”(1984.4.27晚),这个词不但长而且不好懂,但没法,它只能照字面译。后来,人们接受了香港的译法“爱滋病”。这个外来词译得音意兼顾,真可谓一举两得。仔细品味这个外来词,巧不可言。现在有些报刊又将“爱”改为“艾”,以“艾滋病”来代替“爱滋病”,其原因恐怕是有些人谈“爱”色变,怕这个词染上“黄色”,所以委曲香草(艾)来做替罪羊了。
“金利来”则又是近年来很时髦的一个品牌名,是金利来国际有限公司的命名.原来叫“金狮” (英语GOLDLION),但“金狮”在粤语中与“金输”谐音,港澳的许多消费者对此很忌讳。该公司老板曾宪梓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决定用意译与音译相结合的方法,将汉名定为“金利来”,迎合消费这求吉利的心理,很快被公众接受。
“卡拉OK”在国内已风靡城乡,可有谁真正品味过这个词的含义呢?在迄今为止的借词中,它是一个十分独特的词,半音译(卡拉),半原文(OK),这在以前是绝无仅有的。“卡拉OK” 是日语“がろォヶ”的音译,“がろ”意为“空”,“ォヶ”则是英语ORCHESTRA(管弦乐对)的日语音译缩略词,合起来是“空乐队”:只有音乐伴奏,而歌词空着等人演唱。这个词先被借到英语中,为KALAROKE,后又进入汉语。当这个词漂洋过海刚踏上中国大陆的时候,即刻招来了许多人的非议,生怕这个不中不洋的东西会给汉语词汇带来混乱,甚至官方也出来干预,试图以其它名称来代替。然而这个词还是以它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下来,时至今日,大家已经接受,很少有人再歧视它了。
汉语中有些“不雅”或带有某种“敏感性”的词,用外语原文
可以淡化它们这种“不雅”的色彩。如用“WC”代替“厕所”,
可以淡化人们熟悉的“厕所”的“不雅”的色彩;用“SEXY”而不
用“性感”,因为英语中“SEXY”是褒义词,隐含具有某种性别特有
的魅力之义,而在中国,“性感”一词含有“风骚、轻佻,具有挑逗
性”之意。
⑸ 受港台影响。
港台由于它特殊的身份和地理位置,与外界交往较多,因此出现
了大量的外语词,大陆又从港台直截搬用过来。如:“MTV、卡拉
OK”等就是这种情况。
大量原文外来词的出现有利抑或有弊,现在不敢妄下结论,但
不能不让人忧心的是,鱼龙混杂的情况在用语中经常出现,不能不

雷达 来自英语radar,无线电波探测装置

托福 译自英语TOEFL,是美国的一种外国学生英语水平考试

雪碧 音译自英语Sprite, 原意为妖怪、精灵。作为一种饮料

波音 音译自英语Boeing, 指美国波音飞机制造公司出产的飞机

霹雳舞 译自英语breakdance, 原意为破袭节奏之舞,是一种源起美国黑人社会的现代舞,以破坏音乐节奏,违反常规的舞蹈动作并即兴表演为特点

可口可乐 音译自英语cocacola,世界著名饮料

马拉松 音译自英语marathon,为42公里195米距离的赛跑

迷你裙 译自英语miniskirt,“迷你”为音译,裙为意译。原意为超短裙

的确良 由粤语谐音翻译自英语dacron,一种以醛化合物为原料的合成纤维。这种原料做的衬衫,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几乎人人都穿。纯白色,穿着很亮很挺,还特别薄

外来词 也称为 借词或外来语,一种语言从别的语言借来的辞汇。汉语的外来词的形式有音译、音译加表意、音译与意译结合、直接借用四种主要形式。
利眠宁 谐音译自拉丁文librillm,商品名,一种镇静催眠药,也可抗惊厥

敌杀死 音译自英语deeis,一种杀虫农药

维他命 音译自英语vitamin,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族化学物质

盖世太保 音译自德语Gestapo,纳粹德国秘密警察及其组织

蒙太奇 音译自法语montage,指镜头剪辑,电影独有的组合手法

披头士 音译自英语beetle,指甲壳虫乐队及其队员。原意为硬壳虫,因该乐队成员发型如硬壳虫,因而得名。以前看到国内的流行乐队乐手不分男女大都长发披肩,就以为“披头士”一词为意译,没想到竟是音译

嬉皮士 音译自英语hippy,指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不满现实的带颓废色彩的青年。嬉皮士,嬉皮笑脸之士。一群玩世不恭的青年跃然纸上

雅皮士 音译自英语yuppies。雅皮士与嬉皮士是两个时代两种不同的人,雅皮士是指现代美国都市中的年轻专业人员,他们收入多,花钱大方,生活时髦
音译:直接按照原语言辞汇的发音转换成汉语辞汇。像汉语翻译规则规定对於传统上非汉字国家的地理名称、人名按照意译直接翻译:如斯里兰卡国(Sri Lanka) 美国 “ 纽约 ”( New York ) 原 苏联 领袖“ 斯大林 ”( Сталин )、“沙发”( Sofa )。

音译加 表意 :如“新西兰”国( New Zealand ), 芭蕾舞 。

音译与 意译 结合:“马克思主义”(Marxism),“卡片”(card)

直接借用:一是对传统上使用汉字国家,借用的辞汇很多,如我们经常提到的“场合”、“积极”、“劳动”等等都是从日语借用过来的。二是比较常见的时髦说法,按照原语言语法规则直接借用外来词汇和文字,如张sir(张先生)、你好Happy,演艺界常说的辞汇NG等等形式。

外来词 也称为 借词 或 外来语 ,一种 语言 从别的语言借来的辞汇。 汉语 的外来词的形式有音译、音译


外来词翻译欣赏
    下面,我们选一些成功的翻译词,让大家一起品味其中的精妙之处。
    雷达 来自英语radar,无线电波探测装置。它号称“千里眼”。看到“雷”这个字,马上会让人想到天边的雷鸣和闪电,突出了一个快字。自然,雷达这种“千里眼”的作用也就让人印象更深了。
    托福 译自英语TOEFL,是美国的一种外国学生英语水平考试,中国人称为考“托福”。“托福”两字是中国人的一个日常口头语,含有吉利话的意味,考托福,靠托福,不管是托谁的福,学子们希望的就是顺利通过考试。
    雪碧 音译自英语Sprite, 原意为妖怪、精灵。作为一种饮料,把它译为“雪碧”可谓是煞费苦心。雪,有寒意;碧,清澈碧蓝。在大夏天,这样的饮料名,听着就想喝。这样的字又何止“一字千金”呢?
    波音 音译自英语Boeing, 指美国波音飞机制造公司出产的飞机。从英语原意上看不出与声音有关,而译成汉语,“波”、“音”是两种在空中传播的物理现象又暗合快捷之意。波音倒过来是音波,飞机中就有超音波这样的种类。这几层从“波音”两字的字面就能感觉到的含意,想必当时翻译者不会是歪打正着的。
    霹雳舞 译自英语breakdance, 原意为破袭节奏之舞,是一种源起美国黑人社会的现代舞,以破坏音乐节奏,违反常规的舞蹈动作并即兴表演为特点。1987年、1988年时也曾在中国都市流行一时。经过那个时代的人对此舞都会有印象。其舞姿动作确有霹雳之势。笔者一直以为“霹雳舞”一词为意译,没想到竟是音译。这正说明了“霹雳舞”一词翻译的成功。
       可口可乐 音译自英语cocacola,世界著名饮料。英语原意似乎并无深意。音译成汉语后的“可口可乐”却是如此的有意义。这到底是译者有水平,还是汉字汉语太过神奇了呢?
    马拉松 音译自英语marathon,为42公里195米距离的赛跑。马拉松,马拉松,意思就是:“即使是马拉着跑也该松软了。”何况是人呢?让人一看到“马拉松”这三个字,就马上感到该项目距离之长,运动强度之大。看来,我们不服祖宗造汉字的精妙是不行的。
    迷你裙 译自英语miniskirt,“迷你”为音译,裙为意译。原意为超短裙。翻译为“迷你裙”确实绝妙。既有生活情趣,更是含沙射影,穿超短裙干吗?那是为了“迷你”的。由于mini是英语微型的前缀,后来又出来一系列的“迷你”的东西,如“迷你相机”等。但哪一样也没有“迷你裙”妙。“迷你裙”是“迷你”家族中最先翻译过来的。
    的确良 由粤语谐音翻译自英语dacron,一种以醛化合物为原料的合成纤维。这种原料做的衬衫,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几乎人人都穿。纯白色,穿着很亮很挺,还特别薄。那时的中学生,有一件白色的的确良衬衫是一种幸福。的确良,的确良,虽然是大白话,但听起来的确凉快。虽然说是由于经济短缺所致,但这种布料如此热销,相信与“的确良”这三个字不无关系。
    利眠宁 谐音译自拉丁文librillm,商品名,一种镇静催眠药,也可抗惊厥。就冲这三个字,吃了药你能睡不着吗?
    敌杀死 音译自英语deeis,一种杀虫农药。原意似乎并无深意。翻译成汉语居然如此厉害——能把敌手杀死。
    维他命 音译自英语vitamin,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族化学物质。维他命,维护维持他的生命。一听就像是一种很要紧的救命药。比另一个名称维生素听起来更有紧迫感。
    盖世太保 音译自德语Gestapo,纳粹德国秘密警察及其组织。在一些历史演义和评书中,我们经常能听到中国古代某某奸臣或权臣有多少个太保,一般都是干儿子,不做好事的恶人居多。而盖世太保正是这样一类杀人不眨眼的魔王。盖世又有不可一世之意,用“盖世太保”称呼纳粹秘密警察,对于并不很了解德国二战那段历史的中国人来说,那是最形象和让人明白不过的了。
    蒙太奇 音译自法语montage,指镜头剪辑,电影独有的组合手法。蒙太奇三个汉字放在一起并无意义。但这三个字都会让人产生神秘之感,放在一起就更神秘了。其实许多中国人并不明白电影“蒙太奇”是什么,但对电影导演和演员却有某种崇拜感,也许与蒙太奇这三个字不无关系。

    披头士 音译自英语beetle,指甲壳虫乐队及其队员。原意为硬壳虫,因该乐队成员发型如硬壳虫,因而得名。以前看到国内的流行乐队乐手不分男女大都长发披肩,就以为“披头士”一词为意译,没想到竟是音译。那么,到底是汉语译“披头士”在前,乐手们依译词打扮自己,还是国内乐手先“披头”,译者被触动灵感然后译出“披头士”呢?不得而知。不过,倒是乐队成员披着长发,似乎动感的效果就出来了。
    嬉皮士 音译自英语hippy,指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不满现实的带颓废色彩的青年。嬉皮士,嬉皮笑脸之士。一群玩世不恭的青年跃然纸上。音译与意译的和谐能达到如此程度,直是令人拍案叫绝。
    雅皮士 音译自英语yuppies。雅皮士与嬉皮士是两个时代两种不同的人,雅皮士是指现代美国都市中的年轻专业人员,他们收入多,花钱大方,生活时髦。雅皮士一词翻译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一个“雅”字。这个“雅”字把现代都市白领一族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汉字的神奇之处,不然,古人怎会有画龙点睛之说呢?

 

外来词里面哪些是属于音译。哪些属于意译。哪些属于音译加意译。哪些属于音译或者意译后再加上一个类词?
举个例子解释下吧。汉语中的马克思,逻辑,这个属于音译。圆珠笔,这个属于从英语中的词汇意译过来的。可口可乐,这个也是从英语中的coca cola,音译加意译过来的,可口是音译,可乐是意译。番茄,这个是意译再加上一个类词缀形成的。番是意义,西红柿属于茄子科,茄属于类词。
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
态的接触,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语言的接触有不同类型,其中最常
见的是词的借用。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加强了与外界的接触,海外的新文化、新思
想、新科技、新产品如潮水般地涌如入中国大陆,随之,指称这些
新事物、新概念的新词语作为外来词大量进入如现代汉语。外来词
的出现并非现在所独有,汉代就已经出现,如“葡萄、石榴、苜蓿、
狮子、玻璃”等就是汉代从西域借入的,之后各个朝代陆续有所借
用。借词的特点,语言学家已经早已有了定论,比如常见的几种借
词的构成方法为:音译、音译兼意译、音译加意译、意译加汉语语
素、借行、直接使用原文。
改革开放以前,汉语对外语的借用比较慎重,直截使用原文的
较少;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这场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给中
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发展的进程加快了,因此,外来词
的涌入也有了新的特点,这就是直截使用外语原文的多了,与其他
方式有相匹敌的趋势。
下面是笔者搜集的,近年来在各种报刊杂志和社会用语中使用
频率较高的部分借词:
NBA (美国职业篮球赛缩写)
AC米兰队(意大利一支著名的足球队)
BASIC语言(英语“初学者通用符号指令码”的缩写)
BP机 (英语beeper的缩写,寻呼机)
CD ( 英语compact disc的缩写,激光唱片)
CT (英语“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摄影”的缩写)
VCD (英语video compact disc的缩写,激光视盘)
DNA (英语“脱氧核糖核酸”的缩写)
DOS (英语“磁盘操作系统”的缩写)
IQ (英语“智力商数”的缩写)
OK (英语“好”)
卡拉OK(一种源于日本的电子图文伴唱娱乐方式)
TOEFL (英语“作为外语的英语测试”的缩略词)
XO (一种法国名酒)
W.C (英语“盥洗室”的缩略语)
A.B.C (英语“基础入门”之意)
UFO (英语“不明飞行物”的缩略语)
T 恤衫(短袖圆领男汗衫)
MTV (英语music television的缩略语,音乐电视)
AA制 (聚餐时平摊或各付各帐的方法)
AB制 (剧团排演某剧,主角常由两个人扮演的方法)
B超 (B型超声波的缩写)
CPU (英语“计算机中央处理器”的缩写)
ISO (英语“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缩写)
KTV (演艺或餐饮场所的卡拉OK包厢)
OA (英语“办公自动化”的缩写)
PH值 (法语“氢氧离子浓度指数”的缩写)
SOS (国际通用船、飞机呼救信号)
SOS儿童村(专门收养孤儿的慈善机构)
X射线 (即伦琴射线)
K金 (成色较低,主要用来做首饰的黄金)
0157 (出血性大肠肝菌病)
(以上为直用原文型)

克隆:英语CLONE的音译,无性系的意思。
耐克:英语NIKE的音译,美国名牌鞋。
镭射(又作莱塞):英语LASER的音译,激光。
厄尔尼诺:西班牙语ELNINO的音译,指在南美洲秘鲁和厄瓜多
尔附近海域发生的尺度为几千公里的东西赤道太平洋上水温的异常
增暖现象。
马塞克:英语MOSIC的音译,镶嵌砖。
奔驰:英语BONZE的音译,一种名牌汽车。
雪碧:英语SPRING的音译,一种饮料。
迷你:英语MINI的音译,超短裙。
的士:英语TAXI的音译,出租汽车。
比基尼:英语BIKINI的音译,遮盖很少的游泳裤。
希尔顿:英语HILLTON的音译,美国烟名。
万宝路:英语MARLBORO的音译,美国烟名。
迪斯科:英语DISCO的音译,一种舞蹈。
拷贝:英语COPY的音译,复制。
桑拿浴:英语SAUNA的音译,利用蒸汽沐浴的方式。
尼康:英语NIKON的音译.日本的名牌相机名称。
富士:英语FUJI的音译,日本的著名的胶片。
杯葛:英语BOYEATT的音译,集体抵制之意。
布丁:英语PUDDING的音译,西餐中的一种甜点心。
可卡因:英语COCAINE的音译,一种毒品。
可口可乐:英语COCA-COLA的音译,一种饮料。
金利来:译自英语GOLDENLION,原意为金狮,一种品牌。
莱姆病:一种制死性传染病。
埃博拉热:一种传染病,源于非洲。
从以上例子中看出,新时期外来词有明显的特点,即直截沿用
外语的多了。《 现代汉语词典 》(修定版)专门有一个附录“西
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收有38条词语。但其他方式也是存在的,现
分析如下:
⑴ 直截引用原文字母形式,如:
OK NBA VCD MTV SOS UFO
ABC BP机
⑵ 音译法:直截用汉字来记录外语词读音。
马赛克:音译自英语MOSAIC
克隆:音译自英语CLONE
拷贝:音译英语COPY
其他的如:
佳能 富士 的士 尼康 杯葛 夏普 迷你 尼桑
雪碧 奔驰
迪斯科 可卡因 美能达 比基尼 希尔顿 桑塔纳
可口可乐 皮尔·卡丹
音译词也是新时期译词的主要方式。
⑶ 音译兼意译:用汉字记录外语词读音的同时也用汉字的意
义表示其意义,如:
奔驰:译自英语BONZE;
爱滋病:译自英语AIDS;
可口可乐:译自英语Coca-Cola;
这种翻译方法,既能考虑到其读音,又能考虑到意义,一箭双
雕,是翻中的最好方法,但这种方法比较难,故例证较少。
⑷ 音译加表意:音译的同时再加一个汉语的表意的语素,如:
莱姆病 爱滋病 T恤衫 迷你裙
⑸ 原文加音译加表意语素,如:
T恤衫
⑹ 半音译半原文。
卡拉OK
几个翻译的比较好的词是“爱滋病、金利来、卡拉OK”,需
要重点指出。
“爱滋病”一词来源于美语,当最初出现时,北京中央电视台
在新闻光播中译成“获得性免疫缺馅综合症”(1984.4.27晚),这
个词不但长而且不好懂,但没法,它只能照字面译。后来,人们接
受了香港的译法“爱滋病”。这个外来词译得音意兼顾,真可谓一
举两得。仔细品味这个外来词,巧不可言。现在有些报刊又将“爱”
改为“艾”,以“艾滋病”来代替“爱滋病”,其原因恐怕是有些
人谈“爱”色变,怕这个词染上“黄色”,所以委曲香草(艾)来
做替罪羊了。
“金利来”则又是近年来很时髦的一个品牌名,是金利来国际
有限公司的命名.原来叫“金狮” (英语GOLDLION),但“金狮”
在粤语中与“金输”谐音,港澳的许多消费者对此很忌讳。该公司
老板曾宪梓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决定用意译与音译相结合的方法,
将汉名定为“金利来”,迎合消费这求吉利的心理,很快被公众接受。
“卡拉OK”在国内已风靡城乡,可有谁真正品味过这个词的
含义呢?在迄今为止的借词中,它是一个十分独特的词,半音译
(卡拉),半原文(OK),这在以前是绝无仅有的。“卡拉OK”
是日语“がろォヶ”的音译,“がろ”意为“空”,“ォヶ”则是
英语ORCHESTRA(管弦乐对)的日语音译缩略词,合起来是“空乐队”:
只有音乐伴奏,而歌词空着等人演唱。这个词先被借到英语中,为
KALAROKE,后又进入汉语。当这个词漂洋过海刚踏上中国大陆的时
候,即刻招来了许多人的非议,生怕这个不中不洋的东西会给汉语
词汇带来混乱,甚至官方也出来干预,试图以其它名称来代替。然
而这个词还是以它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下来,时至今日,大家已经接
受,很少有人再歧视它了。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外来词各种行式并存,但直接使用原文的
多了,行城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恐怕出于以下原因:
⑴ 人们外语水平的提高。
新时期,由于与外界交流的需要,大凡上过学的,都接触过外
语。不管水平多高多低,对外语,特别是最流行的英语,并不陌生,
都能借住字典阅读一般性的文章。这是最直接的原因。
⑵ 出于简约的原则。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要求人们长话短说。外语中的大量缩略语
正好适应这种需要。如:“CT”就比“计算机X射线断层摄影”
要简洁的多。MTV、VCD、DVD、UFO、ISO、DOS
等都是这种情况。
⑶ 有些外来词难以音译或意译。
大量的科技述语借入汉语时,汉语不好翻译,往往找不到能互
相对应的词,因此就直截使用原文,像“卡拉OK”即是,再如“
CPU、DNA”等。
⑷ 出于修辞的需要。
汉语中有些“不雅”或带有某种“敏感性”的词,用外语原文
可以淡化它们这种“不雅”的色彩。如用“WC”代替“厕所”,
可以淡化人们熟悉的“厕所”的“不雅”的色彩;用“SEXY”而不
用“性感”,因为英语中“SEXY”是褒义词,隐含具有某种性别特有
的魅力之义,而在中国,“性感”一词含有“风骚、轻佻,具有挑逗
性”之意。
⑸ 受港台影响。
港台由于它特殊的身份和地理位置,与外界交往较多,因此出现
了大量的外语词,大陆又从港台直截搬用过来。如:“MTV、卡拉
OK”等就是这种情况。
大量原文外来词的出现有利抑或有弊,现在不敢妄下结论,但
不能不让人忧心的是,鱼龙混杂的情况在用语中经常出现,不能不
引起人们的注意,特别是语言学界合翻译界的重视。
国际上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英语(论坛)新增的外来语大部分来自中文,这也许是真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外文化互相渗透,汉语中的外来词语多,而且随着中国与国际接轨的不懈努力与日俱增。各国家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态的接触,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语言的接触有不同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词的借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之一的英语,就有80%是借用词或外来语。改革开放以后,与外界的接触增多了,海外的新文化、新思想、新科技、新产品如潮水般涌如入中国大陆,指称这些新事物、新概念的新词语作为外来词大量地进入现代汉语。外来词的产生并非现在所独有,其实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例如“葡萄、石榴、苜蓿、狮子、玻璃”等,就是汉代从西域借入的,后来各个朝代陆续有所借用。

  现代汉语的外来词主要包括直截引用的原文字母形式、直截用汉字记录的外语词汇读音(音译词是新时期译词的主要方式)、音译兼意译、音译加表意、原文加音译加表意语素和半音译半原文的词汇。

  一、拿来主义—— 直接用外文字母

  近年来,很多人把像OK这样的口头用语挂在嘴边,成为“好”的常用替代词。各种报刊杂志和社会用语中直接借用原文的现象趋势频繁,尤其是英语的缩略语,译成汉语冗长难懂,直接采取“拿来主义”,既简单又省心,补充到汉语词库里别具特色。

  当今现代汉语中增加了不少属于英语缩略语的借用词汇,这些外来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还挺高。例如:NBA (美国职业篮球赛缩写)、AC米兰队(意大利一支著名的足球队)、BASIC语言(英语“初学者通用符号指令码”的缩写)、BP机(beeper的缩写,寻呼机)、 CD (compact disc的缩写,激光唱片)、 CT (英语“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摄影”的缩写)、 VCD (video compact disc的缩写,激光视盘)、DNA (英语“脱氧核糖核酸”的缩写)、DOS (英语“磁盘操作系统”的缩写)、IQ (英语“智力商数”的缩写)、TOEFL (英语“作为外语的英语测试”的缩略词)、XO (一种法国名酒)、W.C (英语“盥洗室”的缩略语) ABC (英语基础入门之意)、UFO (英语“不明飞行物”的缩略语)、MTV (music television的缩略语,音乐电视)、CPU (英语“计算机中央处理器”的缩写)、 ISO (英语“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缩写)、 KTV (演艺或餐饮场所的卡拉OK包厢) OA (英语“办公自动化”的缩写)、 SOS (国际通用船、飞机呼救信号),等等。诸如 GDP ( 消费者物价指数 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消费者物价指数(onsumer Price Index) 之类的词已经被国人普遍接受了。

  二、拟声处理——直接音译词

  通常,英语词汇进入中文不是原装,大多数词汇要“去英语”化,符合中国的习惯模式才能被承认接纳,最后接受下来,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

  音译是最简便的处理方式,按照英语词的发音转换成汉字就得了,比如:英美人名,克林顿(Clinton)、布什(Bush)、奥巴马(Obama)、布莱尔(Blair)、布朗(Brown),不管是元音辅音,只要是一字一顿,名字就翻出来了。还有地名,如:“首尔”soul,纽约New York,伦敦London,加拿大Canada,等等。而且一旦确定,重要的政要译名不可随便改。

  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其他英语词汇的翻译,有的还很巧妙。比如:粉丝(fans)、派对 (party) 、啡(coffee)、沙发  (sofa)、巧克力  (chocolate)、摩托 (motor)、模特 (model)、休克 (shock)、“打(量词)(dozen)、幽默(humour)、雷达(radar)等。“幽默”这个词的翻译很有趣。上个世纪 20年代时曾有人译为“语妙”;也有人译为“油滑”或者“优骂”;还有人译为“谐穆”。文化大师林语堂则别出心裁,取《楚词章沙》中“孔静幽默”句中的“幽默”二字,非常符合逻辑。甚至“逻辑” 这个外来语也挺有来头。该词是当过民国教育总长章士钊老先生翻译拟定,他早年在《国风报》发表《论翻译名义》一文,第一次提出将西方“Logic”直接音译为“逻辑”,从此替代“名学”、“辩学”等译名。

  改革开放以前,汉语对外语的借用比较慎重,直截使用原文的较少;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这场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发展的进程加快了,因此,外来词的涌入也有了新的特点,这就是直截使用外语原文的多了,与其他方式有相匹敌的趋势。只从汉语字面上看,还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例如:厄尔尼诺:西班牙语ELNINO的音译,指在南美洲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海域发生的尺度为几千公里的东西赤道太平洋上水温的异常增暖现象。还有杯葛(英语BOYEATT),集体抵制之意。比基尼(BIKINI),遮盖很少的游泳裤。希尔顿(HILLTON),美国烟名。  布丁(PUDDING),西餐中的一种甜点心。尼康(NIKON).日本的名牌相机名称。可卡因(COCAINE),一种毒品。克隆(CLONE),无性系的意思。的士TAXI,出租汽车。  迪斯科DISCO,一种舞蹈。马塞克MOSIC,镶嵌砖,等等。 

  音译词利用汉语的语音仿拟来源语词的语音,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汉字记录该语音。有些音译词在汉语中存活下来,如“佛”、“的士”等;有些则被淘汰,如“德莫克拉西”、“赛因斯”分别由“民主”和“科学”所取代。

  三、词义转换—— 意译释义词

  汉语词库中意译的英文词数以万计,而且不少是以日语汉字为中介的出口转内销。如:革命 (revolution)、文化  (culture)、系统 (system)、社会 (society)、民主(democracy)、科学 (science)等等。

  有些英语词的早期音译相当幽默雷人,比如:laser 译为”雷射“、massage 译为“马杀鸡”、parliament 译为“巴力门”、telephone译为“德律风”、democracy 译为“德莫克拉西”、scince译为“赛因斯”等等,乍一听真不知道是什么”鸡门风“或”德先生“、“赛先生”。中国人不习惯“德律风”这类不伦不类的东西,所以最终还是选择了意译这种方式,“雷射”是“激光”,“马杀鸡”是“按摩”,“巴力门”是“议会”,而“德律风”就是“电话”。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英词汉译模式似乎显得有点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如今英语词翻译为中文有更与时俱进的便捷方式,除了还是方块字以外,却看不出是Made in China了。这种词实际上就是英式中文English -chinese , 与Chinglish相映成趣。

  比如,“路演”一词,最初听到这个词的时候,头脑中闪现出的是人们搬着马扎在马路边露天广场上放电影的情形。回到 road show 的现实中。参与“路演”的人比演艺明星们还好几十倍。类似的词有不少,比如:“法人” (legal person)、“猎头” (headhunting)、 “负增长”(negative growth)、“热钱”(hot money)、“官网”(official website)、“智库”(think tank)、“黑马”(dark horse),“周日”(weekday)等,都是这样的生词。不同的是,Chinglish在国外是有喜感的文化景观,而Englishchinese 在中国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不少年长者接触新外来词时常常一头雾水,这实际上或许也是一种代沟,其实“代沟”这个词本身也是来自英语的外来语,源于generation gap。

  三、义音并重—— 音意兼顾词

  用汉字记录外语词读音的同时也用汉字的意义表示其意义,词的音意合璧,这种译法,既能考虑到其读音,又能考虑到意义,一箭双雕,是翻译的最好方法,当下最流行的词“酷”cool“、”秀show"、"博客blog"等席卷年轻人的话语空间。万宝路MARLBORO,美国烟名。可口可乐COCA-COLA,一种饮料。金利来GOLDENLION,原意为金狮,一种品牌。奔驰BONZE、爱滋病AIDS等,在中国家喻户晓。

  这种翻译技巧比较难,需要综合考虑两种语言的特点和文化背景,仔细斟酌。如:将wonderful 译为“万德福”,很能迎合中国人的传统心理。爱滋病、金利来、卡拉OK、奔驰等词译得读音贴切,含义传神,在大众生活里广泛流行。

  “爱滋病”一词来源于美语,当最初出现时,北京中央电视台在新闻广播中直译为“获得性免疫缺馅综合症 ”  (1984.4.27 晚),这个词不但长,而且不好懂,也难记。但没办法,只能照字面译。后来,人们接受了香港的译法“爱滋病”。这个外来词译得音意兼顾,真可谓一举两得。仔细品味这个外来词,巧不可言。现在有些报刊又将“爱” 改为“艾”,以“艾滋病”来代替“爱滋病”,其原因恐怕是有些人谈“爱”色变,怕这个词染上“黄色”,所以委曲香草(艾)来做替罪羊了。 

  “金利来”是近年来很时髦的一个品牌名,是金利来国际有限公司的命名,原来叫“金狮” (英语GOLDLION),但 “金狮” 在粤语中与“金输”谐音,港澳的许多消费者对此很忌讳。该公司老板曾宪梓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决定用意译与音译相结合的方法,将汉名定为“金利来”,迎合消费这求吉利的心理,很快被公众接受。 

  奔驰:英语BONZE的音译,一种名牌汽车,看到这个词,便会联想到那高速公路上飞驰的滚滚车轮。

  四、弦外之音—— 音意渗透词

  音译外来词是借用汉字的读音来翻译词语。外来词有明显的特点,直截沿用音译的较多。由于每个汉字本身都有固定的含义,用几个汉字组合起来就可能产生某种联想义。例如:把德国纳粹的秘密警察Gestapo 翻译成“盖世太保”,能使人联想到“不可一世的保镖”。

  汉语同音字音近字多,选用哪个字在翻译时颇有讲究。汉字选得好,兼有意译的影子,有弦外之音的感觉,在言传中能让人意会到音译词的含义。例如:拷贝COPY,复制。耐克NIKE,美国名牌鞋。镭射(又作莱塞)LASER,激光。雪碧SPRING,一种饮料。香波:shampoo,洗发剂,洗发水。麦克风:microphone,扩音器。秀:show,演出、展览。酷:cool,冷静,沉着,帅气,很棒。吧:bar,小店,饮食店。伊妹儿:e-mail,电子邮件。黑客:hacker,精通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进行建设或破坏的人。德比:derby,同一城市或本区域的两支代表队之间的比赛。

  很多词还和汉字组合生成更多的新词,比如“秀”,就有“ 时装秀(时装表演)、做秀(故意卖弄,矫揉造作的表演)、脱口秀 talk show (口才展示) "等,饶有味道的表达方式,让人心领神会,无师自通。

  五、根植本土文化—— 音译语素表意词。

  这类词大多在音译的前后再加上一个汉字,表明其归属。例如:可口可乐Coca-Cola、啤酒 (beer)、灯泡 (bulb)、蹦极(bungee)、拉力赛 (rally)、汉堡包(hamburgur)等。

  嘉年华(Carnival)是音译与表意语素的结合。Carnival 早在欧洲是一个传统的节,其前身是欧美狂欢节,最早起源于古埃及,后来成为古罗马农神节的庆祝活动。这个美丽的名字源于《圣经》中的一个故事:有一个魔鬼把耶稣困在旷野里,40天没有给耶稣吃东西,耶稣虽然饥饿,却没有接受魔鬼的诱惑。后来,为了纪念耶稣在这40天中的荒野禁食,信徒们就把每年复活节前的40天时间作为自己斋戒及忏悔的日子,这40天中,人们不能食肉,娱乐,生活肃穆沉闷,所以在斋期开始前的一周或半周内,人们会专门举行宴会、舞会、游行,纵情欢乐,而嘉年华最初的含义就是“告别肉食”。如今,已没有多少人坚守大斋期之类的清规戒律了,但是传统的狂欢活动却保留下来,成为一个重要节日。香港人把狂欢节植入本地文化,并使之本地化。英语 Carnival 最初被译为“狂欢节”,Carnival 的发音,很难恰如其分地用汉语表达,所以使用了“狂欢节”这个概念,比较直观好理解。后来狂欢节传到香港,香港人将它改译为“嘉年华”。这个译名,是既懂外文又深谙中文的知识杰作,有兼顾音和义的双关之妙。它不能确切表达Carnival 的狂欢之义,却植根于民族文化,“嘉年华”无论听起来或看起来都显得优雅文气。在香港举行的 Carnival 文雅温和,与巴西式狂欢的Carnival 殊途异趣,大不相同,当然与Carnival 的热烈狂放气氛截然不符。

  六、 半土半洋—— 音意模式各半词。

  在迄今为止的外来词中,卡拉OK(一种源于日本的电子图文伴唱娱乐方式)是一个十分独特的词—— 半音译(卡拉)加上半原文(OK),这在之前是绝无仅有的。“卡拉OK” 是日语“がろォヶ”的音译,“がろ”意为“空”,“ォヶ”则是英语ORCHESTRA(管弦乐对)的日语音译缩略词,合起来是“空乐队”:只有音乐伴奏,而歌词空着等人演唱。这个词先被借到英语中,为 KAmLAROKE,后又进入汉语,成为卡拉OK。

  这种翻译模式是半音译半意译的混合词(hybrid words),其中有个字保留音译,剩下的便属意译。类似的词有:新西兰 New zealand, 新英格兰 New England,牛津 Oxford,剑桥 Cambrige 等地名或专有名词;还有马力   (horsepower)、“呼啦圈”(hula loop)、“打的”(take taxi)、小巴(mini bus),以及近来兴起的微博(mini-blog)、迷你裙(mini skirt)、桑拿浴(SAUNA,利用蒸汽沐浴的方式)。

  还有些外来词保留原来的字母。如:T 恤衫(T-shirt 短袖圆领汗衫)、 AA制(聚餐时平摊或各付各帐的方法)、AB制(剧团排演某剧,主角常由两个人扮演的方法) B超(B型超声波的缩写)、SOS儿童村(专门收养孤儿的慈善机构) 、X射线(即伦琴射线)、K金(成色较低、主要用来做首饰的黄金)、PH值(法语“氢氧离子浓度指数”的缩写),等等。

  当然,对于一些人来说,使用生译的外来新词就是一种时尚,这一切都很自然,听不懂的人就会out。 “卡拉OK”在国内已风靡城乡,可有谁真正品味过这个词的含义呢?当这个词漂洋过海刚踏上中国大陆的时候,即刻招来了许多人的非议,生怕这个不中不洋的东西会给汉语词汇带来混乱,甚至官方也出来干预,试图以其它名称来代替。然而这个词还是以它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下来,时至今日,大家已经接受,很少有人再歧视它了。
 
  新时期的外来词各种行式并存,形成这种语言表达百花齐放的局面事出有因:首先是社会外语水平的提高。新时期,由于与外界交流的需要,大凡上过学的,都接触过外语。不管水平多高多低,对外语,特别是最流行的英语,并不陌生,都能借住字典阅读一般性的文章。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基于简约的原则。现代生活节奏加快,要求人们长话短说。外语中的大量缩略语正好适应这种需要。如:“CT”就比“计算机X射线断层摄影” 要简洁的多 。 比如:MTV、 VCD、DVD、UFO、ISO、DOS 等,都是这种情况。有些外来词难以音译或意译,大量的科技述语借入汉语时,汉语不好翻译,往往找不到能互相对应的词,因此就直截使用原文,像“卡拉OK、CPU、DNA”等。有时候,出于修辞的需要,汉语中有些“不雅”或带有某种“敏感性”的词,用外语原文可以淡化它们这种“不雅”的色彩。如用“WC”代替“厕所 ” ,可以淡化人们熟悉的“厕所”的“不雅”的色彩;用“SEXY”而不用“性感”,因为英语中“SEXY”是褒义词,隐含具有某种性别特有的魅力之义,而在中国,“性感”一词含有“风骚、轻佻、具有挑逗性”之意。港台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和地理位置,与外界交往较多,因此出现了大量的外语词。大陆受港台的影响逐渐增多,又从港台直截搬用过来,丰富了汉语词库。如: “ MTV、 卡拉OK”等就是这种情况。

  随着中国与世界交流与合作的日趋频繁,日常词汇中类似“洋泾浜英语”的音译外来词越来越多,洋泾浜英语也进入了文学创作,使作品极富生活趣味,让人忍俊不禁。一位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把他那辆耗油的丰田(Toyota) 车戏称为“偷油它 ”,把信封(envelope) 译为“安慰老婆”。有人把日常用语 See you tomorrow (明天见) 戏称为“谁又偷猫肉”,无论如何也令人忍不住放声大笑。

  汹汹而来的外来语的确让我们不敢小视。据说,外来语正以每年1000个词汇的速度进入汉语词汇,这引起了部分语言学家的忧虑。其实在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今天,外来语也好,网络语言也好,大都是无法一味抵制的。大量外来词的出现在汉语中有利抑或有弊,应当在宽容的前提下,尽量维护母语的纯洁性。鱼龙混杂的情况经常遇到,不能不引起注意,特别是语言学界和翻译界,更应该重视研究。所以我愿意兴致勃勃地侃侃探讨一番,诸词类定名纯属是我个人的一己之见,显然不是为了写论文评职称之目的。

音译附加表意成分型的借词在汉语中早就有了,是汉语吸收外来词的一种重要类型。外来词进入汉语之后,外来词就已经是汉语的一分子,就要受到汉语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影响和制约不仅是语言方面的而且还有文化方面的,“音译附加表意成分”型外来词也同样如此。

音译附加表意成分;外来词;语素一、语素和“音译附加表意成分”型外来词吕叔湘先生在其《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认为“最小的语法单位是语素,语素可以定义为‘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中国语言文字学大辞典》认为“语素:又叫‘词素’。语言中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法单位。”音译附加表意成分型的借词在汉语中早就有了,是汉语吸收外来词的一种重要类型。杨锡彭先生在其《汉语外来词研究》中分析了音译附加表意成分型外来词的构词特点,杨先生认为音译附加表意成分型外来词,一类是音译成分+汉语成分:如卡(car)+车——卡车,啤(beer)+酒——啤酒,比萨(pizr衄)+饼——比萨饼,胡姬(orchid)+花——胡姬花,沙丁(sardine)+鱼——沙丁鱼,雪茄(cigar)+烟——雪茄烟,卡宾(carbine)+枪——卡宾枪等。在“音译+汉语成分”这一类型词中,有一些是把全音译形式减少音节数量后形成的简化形式再附加上汉语成分而形成的。如:美利坚——美+国:美国。英吉利——英+国:英国。俄罗斯——俄+国:俄国。第二中类型是汉语成分+音译成分。如酒+ PE(bar).

部分汉语音译外来词利用了汉语中一个音节对应一个汉字而且汉字同音字较多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同音字来表义;利用了形声字可拆分为声旁和形旁两个部分的结构特点,利用声旁表音的同时也使形旁巧妙地揭示部分意义,这体现了汉语音译外来词的表义性。这种表义性只是通过汉字的表义性提供了部分词义信息,甚至是歪曲的信息,这和词汇意义有很大的不同。

狭义外来词专指音译词,也包含有音译成分的语词(音意双关的借词、半音译半意译的借词、音译成分附加汉语表意成分构成的词语)”fl1。其中的音译词是最典型的外来词,顾名思义就是以音译的方式构成的,似乎应该只是从语音相似的角度来译介外语词的,和意义无关。但是在汉语的音译外来词中,我们却发现,有一部分其实也具有表义性。对于这一点,前人多有论述,~般是从音意双关这个角度来探讨的。但是,我们认为,仅从词语音义关系的角度来观察这一问题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本质,而且音意双关的借词只占具有表义性的汉语外来词的一小部分,对于以其他形式进行表义的外来词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汉语音译外来词的表义性是以表意汉字为基础的,汉字的特点决定了汉语音译外来词的表义特性。汉语音译外来词的表义性需要通过汉字的特性来认识,这才是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通过用字情况这一角度来考察,目的是观察汉语的音译外来词是如何表义的。研究汉语音译词用字情况的论文论著不多。

部分汉语音译外来词利用了汉语中一个音节对应一个汉字而且汉字同音字较多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同音字来表义;利用了形声字可拆分为声旁和形旁两个部分的结构特点,利用声旁表音的同时也使形旁巧妙地揭示部分意义,这体现了汉语音译外来词的表义性。这种表义性只是通过汉字的表义性提供了部分词义信息,甚至是歪曲的信息,这和词汇意义有很大的不同。

狭义外来词专指音译词,也包含有音译成分的语词(音意双关的借词、半音译半意译的借词、音译成分附加汉语表意成分构成的词语)”fl1。其中的音译词是最典型的外来词,顾名思义就是以音译的方式构成的,似乎应该只是从语音相似的角度来译介外语词的,和意义无关。但是在汉语的音译外来词中,我们却发现,有一部分其实也具有表义性。对于这一点,前人多有论述,~般是从音意双关这个角度来探讨的。但是,我们认为,仅从词语音义关系的角度来观察这一问题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本质,而且音意双关的借词只占具有表义性的汉语外来词的一小部分,对于以其他形式进行表义的外来词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汉语音译外来词的表义性是以表意汉字为基础的,汉字的特点决定了汉语音译外来词的表义特性。汉语音译外来词的表义性需要通过汉字的特性来认识,这才是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通过用字情况这一角度来考察,目的是观察汉语的音译外来词是如何表义的。研究汉语音译词用字情况的论文论著不多。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源自英语的大量外来词进入汉语,并促使大量新的汉语语素的产生和广泛应用,因此,从汉语自由语素和非自由语素等方面,特别是受英语外来词影响的语素方面进行必要的探讨,更好地了解汉语言的变化。

from English;Chinese;morpheme;influence0 引言 来表达。瞳’ 随着社会的开放与发展,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交往带来了语言的大量交流,并由此引起语言的深刻变化。伴随着科技、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飞速发展与交流的扩大,英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词。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版中标注的外来词共有362个,其中英源外来词就有230个,与全书收词65 000条相比,虽然只占到0.35%,但英源外来词对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仍然很大。…英语作为一种强势语言向现代汉语书面语迁移,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影响不仅体现在汉语里英语借词的大量增加,而且体现在汉语词法层面出现的语言变异现象,汉语吸收英语外来新词汇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翻译1 汉语语素及英语语素的概念汉语语素是有意义的语言单位,也就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有单音节语素,如天、地、人、跑、跳等。双音节语素主要是联绵字、外来词和专用名词,如琵琶、乒乓、澎湃、葫芦、铃铛、干部、涤纶、芭蕾等。多音节语素主要是拟声词、专用名词和音译外来词,如喜马拉雅、法兰克福、奥林匹克、白兰地、凡士林、噼里啪啦、淅淅沥沥等。

With the accelerating proc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more and more loanwords from English come into Chinese,thus generating many new Chinese morphemes and their wide application.This paper expatiates on Chinese free morphemes and non-free morphemes influenced by English loanwords in particular in order to know the changes of Chinese better.

一、语素和“音译附加表意成分”型外来词吕叔湘先生在其《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认为“最小的语法单位是语素,语素可以定义为‘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中国语言文字学大辞典》认为“语素:又叫‘词素’。语言中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法单位。”音译附加表意成分型的借词在汉语中早就有了,是汉语吸收外来词的一种重要类型。杨锡彭先生在其《汉语外来词研究》中分析了音译附加表意成分型外来词的构词特点,杨先生认为音译附加表意成分型外来词,一类是音译成分+汉语成分:如卡(car)+车——卡车,啤(beer)+酒——啤酒,比萨(pizza)+饼——比萨饼,胡姬(orchid)+花———胡姬花,沙丁(sardine)+鱼———沙丁鱼,雪茄(cigar)+烟———雪茄烟,卡宾(carbine)+枪———卡宾枪等。在“音译+汉语成分”这一类型词中,有一些是把全音译形式减少音节数量后形成的简化形式再附加上汉语成分而形成的。如:美利坚——美+国:美国。英吉利——英+国:英国。俄罗斯——俄+国:俄国。第二中类型是汉语成分+音译成分。如酒+吧(bar,)蛋+挞(tart)。杨先生还指出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Thoughts in Westminster&nb

$
0
0

 

                       Thoughts in Westminster Abbey

                       By Joseph Addison

     When I am in a serious humour, I very often walk by myself in Westminster Abbey, where the gloominess of the place, and the use to which it is applied, with the solemnity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condition of the people who lie in it, are apt to fill the mind with a kind of melancholy, or rather thoughtfulness, that is not disagreeable. I yesterday passed a whole afternoon in the churchyard, the cloisters, and the church, amusing myself with the tombstones and inscriptions that I met with in those several regions of the dead. Most of them recorded nothing else of the buried person, but that he was born upon one day, and died upon another: the whole history of his life being comprehended in those two circumstances, that are common to all mankind. I could not but look upon these registers of existence, whether of brass or marble, as a kind of satire upon the departed persons; who had left no other memorial of them, but that they were born and that they died. They put me in mind of several persons mentioned in the battles of heroic poems, who have sounding names given them, for no other reason but that they may be killed, and are celebrated for nothing but being knocked on the head. The life of these men is finely described in Holy Writ by “the path of an arrow,” which is immediately closed up and lost.

 

     Upon my going into the church, I entertained myself with the digging of a grave; and saw in every shovelful of it that was thrown up, the fragment of a bone or skull intermixt with a kind of fresh mouldering earth, that some time or other had a place in the composition of a human body. Upon this, I began to consider with myself what innumerable multitudes of people lay confused together under the pavement of that ancient cathedral; how men and women, friends and enemies, priests and soldiers, monks and prebendaries, were crumbled amongst one another, and blended together in the same common mass; how beauty, strength, and youth, with old age, weakness and deformity, lay undistinguished in the same promiscuous heap of matter.

 

     After having thus surveyed this great magazine of mortality, as it were, in the lump; I examined it more particularly by the accounts which I found on several of the monuments which are raised in every quarter of that ancient fabric. Some of them were covered with such extravagant epitaphs, that, if it were possible for the dead person to be acquainted with them, he would blush at the praises which his friends have bestowed upon him. There are others so excessively modest, that they deliver the character of the person departed in Greek or Hebrew, and by that means are not understood once in a twelve month. In the poetical quarter, I found there were poets who had no monuments, and monuments which had no poets. I observed indeed that the present war had filled the church with many of these uninhabited monuments, which had been erected to the memory of persons whose bodies were perhaps buried in the plains of Blenheim, or in the bosom of the ocean.

 

     I could not but be very much delighted with several modern epitaphs, which are written with great elegance of expression and justness of thought, and therefore do honour to the living as well as to the dead. As a foreigner is very apt to conceive an idea of the ignorance or politeness of a nation, from the turn of their public monuments and inscriptions, they should be submitted to the perusal of men of learning and genius, before they are put in execution. Sir Cloudesly Shovel’s monument has very often given me great offence: instead of the brave rough English Admiral, which was the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 of that plain gallant man, he is represented on his tomb by the figure of a beau, dressed in a long periwig, and reposing himself upon velvet cushions under a canopy of state. The inscription is answerable to the monument; for instead of celebrating the many remarkable actions he had performed in the service of his country, it acquaints us only with the manner of his death, in which it was impossible for him to reap any honour. The Dutch, whom we are apt to despise for want of genius, show an infinitely greater taste of antiquity and politeness in their buildings and works of this nature, than what we meet with in those of our own country. The monuments of their admirals, which have been erected at the public expense, represent them like themselves; and are adorned with rostral crowns and naval ornaments, with beautiful festoons of seaweed, shells, and coral.

 

     But to return to our subject. I have left the repository of our English kings for the contemplation of another day, when I shall find my mind disposed for so serious an amusement. I know that entertainments of this nature are apt to raise dark and dismal thoughts in timorous minds, and gloomy imaginations; but for my own part, though I am always serious, I do not know what it is to be melancholy; and can therefore take a view of nature in her deep and solemn scenes, with the same pleasure as in her most gay and delightful ones. By this means I can improve myself with those objects, which others consider with terror. When I look upon the tombs of the great, every emotion of envy dies in me; when I read the epitaphs of the beautiful, every inordinate desire goes out; when I meet with the grief of parents upon a tombstone, my heart melts with compassion; when I see the tomb of the parents themselves, I consider the vanity of grieving for those whom we must quickly follow; when I see kings lying by those who deposed them, when I consider rival wits placed side by side, or the holy men that divided the world with their contests and disputes, I reflect with sorrow and astonishment on the little competitions, factions and debates of mankind. When I read the several dates of the tombs, of some that died yesterday, and some six hundred years ago, I consider that great day when we shall all of us be contemporaries, and make our appearance together.

 

西敏寺内的遐想

约瑟夫·艾迪生

王义国 译

 

    心情不佳的时候,我是非常经常地独自走在西敏寺里,因为那里的地方之阴暗,以及对阴暗的应用,加上建筑之庄严,以及长眠于此的人们的状况,都易于让头脑充满一种忧郁,更确切地说是充满一种并非令人不快的沉思。昨天,我整个下午都是在教堂墓地、教堂的回廊以及礼拜堂里度过的,用我在死者的那几个地区碰到的墓碑和碑文打发时光。大多数碑文只记录了坟墓中的人生于何日,死于何日:他的人生的整个历史在那两种情况中得到理解,而那两种情况又为所有的人类所共有。我禁不住把对生存的这些注册,看作是对逝者的嘲讽,不管那是用黄铜还是大理石注册下来的,因为除了出生和死去之外,有关他们这些注册并没有留下任何难忘的东西。他们让我想起了在史诗的战斗中提到的几个人,他们拥有人民所给予他们的显赫的名字,这又只是因为他们可能会被杀死,而他们之所以受到歌颂,又只是因为他们的头遭到了打击。这些人的生命,在圣经中被“箭矢的道路”一语精彩地描述了出来,箭矢一飞过去,它在空气中形成的道路也就立即合拢起来,消失了。

    一走进教堂,我便饶有兴味地观看人们挖坟墓;我看到, 每挖出一铁锨,都有骨头或者头颅的碎片与一种新的腐土混杂在一起,而曾几何时,这碎片曾在人体的构成中占据着一个位置。此情此景令我自忖,在这座古老的大教堂的路面底下,不知混乱地埋葬着多少人啊!男人和女人、朋友和敌人、教士和士兵、修道士和受俸牧师,在彼此当中被压碎了,混合成了同一堆东西;而在同一堆混杂的物质里面,美丽、力量和青春,与老年、体弱和残疾并无区别。

    在这个古老建筑物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墓碑竖立,可以说这是一本巨大的死亡杂志,我先是全都大略地看了一下,然后我又根据在几座墓碑上所发现的描述,更加仔细地予以审视。有些墓碑上面覆盖着这样夸张的墓志铭,倘若死者有知,他就会因为朋友们给予他的溢美之词而脸红。还有一些墓志铭又过分地谦虚,因为它们是用希腊文或者希伯来文描述死者的性格,而这样一来,也就一年之内不会有一次被人们所读懂。在诗人角,我发现有些诗人没有墓碑,而有些墓碑的墓主又不是诗人。我确实注意到,当前的这场战争让这座教堂充满了许多这些无主的墓碑,这些墓碑被竖立起来,是为了纪念那些其尸体也许是被埋葬在布莱尼姆平原,或者被埋葬在大海里面的人们。

    我不能不为几篇现代墓志铭感到高兴,它们表达非常高雅,思想非常公正,因而也就既对死者表示了敬意,也对生者表示了敬意。由于外国人往往会根据公开的墓碑和碑文的特色来形成对一个国家是无知还是文雅的一个概念,因而在墓碑和碑文做成之前,应该提交给有学问和有天才的人来仔细推敲。克劳兹利·肖维尔爵士的墓碑经常令我非常反感:在他的墓碑上,他不是被展现为那位勇敢彪悍的英国海军上将,这是那位朴素而又勇武的人的特色,而是被展现为一个花花公子的形象,戴着长长的假发,在华丽的罩棚的下面,倚在天鹅绒的靠垫上歇息。碑文与墓碑相称;因为碑文不是赞颂他在祖国服务中所作出的许多引人注目的业绩,而只是使我们了解他的死亡方式,而在他的死亡方式当中他是不可能获得任何荣誉的。我们一向瞧不起荷兰人,认为他们缺少天才,然而在这种性质的建筑和作品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古色古香和文雅的趣味,比在我们自己的国家里的那些建筑和作品中所表现的,要多得多。他们的海军上将的墓碑是用公众的钱建起来的,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他们的英姿:头顶军帽,身披战袍,配挂着用水草、贝壳和珊瑚扎成的美丽垂饰。

    不过还是言归正传吧。英国历代国王的墓地,我打算留待日后再仔细予以考虑。我知道,这种性质的消遣往往会使那些头脑畏怯、想象阴郁的人民产生黑暗而又沮丧的念头;但就我本人而言,尽管我始终是严肃的,我却不知道忧郁为何物;因而我能够持有一种顺其自然的观点,以对待大自然的最快乐最令人高兴的场景的那种愉快心情,来对待大自然的深刻而又庄严肃穆的场景。这样一来,我也就能够用别的人带着恐惧来考虑的那些对象,来改进自己。当我看着这些伟人的坟墓的时候,每一种嫉妒的情感都在我的身上死去了,当我读着美人的墓志铭的时候,每一种超出合理限度的欲望都熄灭了;当我在墓碑上读到父母亲的伤悲的时候,我的心被同情所融化;当我看到父母本人的坟墓的时候,又觉得这种悲伤是虚幻的,因为我们都会步其后尘;我看到国王们与他们的废黜者们躺在一起,当我想到势不两立的才子们并列排在一起,或者那些用其竞争和争端而分裂了世界的圣人们,我就带着悲伤和惊讶反思人类的那些微不足道的竞争、倾轧和争论。我读到这些坟墓上的几个日期,有些人死于昨天,有些人死于六百年前,这时我想到,当我们所有的人都成为同时代的人,并在一起出现的时候,那将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日子啊。

(原文及译文选自杨自伍编《英国散文名篇欣赏》(英汉对照)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Thoughts in Westminster Abbey by Joseph&n ...

$
0
0

Thoughts in Westminster Abbey

                    --------- By Joseph Addison

威斯敏斯特寺遐思

                 --------- 约瑟夫爱迪生

 

When I am in a serious humour, I very often walk by myself in Westminster Abbey, where the gloominess of the place, and the use to which it is applied, with solemnity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condition of the people who lie in it, are apt to fill the mind with a kind of melancholy, or rather thoughtfulness, that is not disagreeable, I yesterday passed a whole afternoon in the churchyard, the cloisters, and the church, amusing myself with the tombstones and inscriptions that I met with in those several regions of the dead. Most of them recorded nothing else of the buried person, but that he was born upon one day, and died upon another: that are common to all mankind. I could not but look upon these registers of existence, whether of brass or marble, as a kind of  satire upon the departed persons, whether of brass or marble, as a kind of satire upon the departed persons; who had left no other memorial of them, but that they were born and that they died. They put me in mind of several persons mentioned in the battles of heroic poems, who have sounding names given them, for no other reason but that they may be killed, and are celebrated for nothing but being knocked on the head. The life of these men is finely described in Holy Writ by “the path of an arrow”, which is immediately closed up and lost.

 

当心情沉重的时候,我喜欢独自去威斯敏斯特寺走走。那里的建筑庄严肃穆,气势恢宏,长眠于此的人也令人敬佩。他们以忧郁或深沉的形式萦绕我心,尽管看起来并不是那样。昨天,我在寺院、回廊、教堂徜徉一整个下午,并在那埋藏死者的地方仔细注视着墓碑和碑文。他们当中除了记录着死者的生平之外,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这说明死对于每个人都一样。我禁不住的仰视这些或以黄铜、大理石而记录的墓碑,发现这是对死者的讽刺。对于那些没有华丽墓碑但同样活过在这个世界的人而言,同样是一种讽刺。他们使我想一些在史诗战斗中的一些人,那些名字听起来没有什么特别,只不过是死于平常争斗而闻名罢了。这些人的生平被圣经优雅的记录为“一只箭的历程”,来去匆匆。

 

Upon my going into the church, I entertained myself with the digging of a grave; and saw in every shovelful of it that was thrown up, the fragment of a bone or skull intermix with a kind of fresh mouldering earth, that some time or other had a place in the composition of a human body. Upon this, I began to consider with myself what innumerable multitudes of people lay confused together under the pavement of that ancient cathedral; how men and women, friends and enemies, priests and soldiers, monks and prebendaries, were crumbled amongst one another, and blended together in the same common mass; how beauty, strength, and youth, with old age, weakness and deformity, lay undistinguished in the same promiscuous heap of matter.

 

当走进教堂,我为挖掘墓地而心情愉悦;我注视着混杂着骨头和新鲜碎裂土块的泥土被一铲铲挖出,有时会挖到人体的某些部位。每当看到这些,我想究竟有多少人被随意的埋在这古老教堂的甬道下;多少男人和女人、朋友和敌人,牧师和士兵,僧侣和受俸者蜷缩在一起,并被杂乱的埋在这里。多少美丽与丑陋,勇敢与懦弱,年轻与衰老的人不加区分的埋在一起。

 

After having thus surveyed this great magazine of mortality, as it were, in the lump; I examined it more particularly by the accounts which I found on several of the monuments which are raised in every quarter of that ancient fabric. Some of them were covered with such extravagant epitaphs, that, if it were possible for the dead person to be acquainted with them, he would blush at the praises which his friends have bestowed upon him. There are others so excessively modest, that they deliver the character of the person departed in Greek or Hebrew, and by that means are not understood once in a twelve month. In the poetical quarter, I found there were poets who had no monuments, and monuments which had no poets. I observed indeed that the present war had filled the church with many of these uninhabited monuments, which had been erected to the memory of persons whose bodies were perhaps buried in the plains of Blenheim, or in the bosom of the ocean.

 

在调查这些死者的伟大生平之后,我更加仔细地观察一些镌刻着古文的墓碑。其中一些碑文过于夸张,倘若这些死者能够看到赞颂他们的话,定会为他朋友们赠与的颂言而感到羞愧。也有一些碑文过于谦恭,以至于他们传递着死于希腊和希伯来的人物形象,让人费解。在埋葬诗人的墓地,我发现一些诗人或有人无碑,或是有碑无人。我观察到当前战争下,许多无人的纪念碑占据了教堂,这些墓碑多是纪念那些可能死在布伦海姆或是大洋底部但找不到尸体的人。

 

I could not but be very much delighted with several modern epitaphs, which are written with great elegance of expression and justness of thought, and therefore do honour to the living as well as to the dead. As a foreigner is very apt to conceive an idea of the ignorance or politeness of a nation, from the turn of their public monuments and inscriptions, they should be submitted to the perusal of men of learning and genius, before they are put in execution. Sir Cloudesly Shovel’s monument has very often given me great offence: instead of the brave rough English Admiral, which was the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 of that plain gallant man, he is represented on his tomb by the figure of a beau, dressed in a long periwig, and reposing himself upon velvet cushions under a canopy of state. The inscription is answerable to the monument; for instead of celebrating the many remarkable actions he had performed in the service of his country, it acquaints us only with the manner of his death, in which it was impossible for him to reap any honour. The Dutch, whom we are apt to despise for want of genius, show an infinitely greater taste of antiquity and politeness in their buildings and works of this nature, than what we meet with in those of our own country. The monuments of their admirals, which have been erected at the public expense, represent them like themselves; and are adorned with rostral crowns and naval ornaments, with beautiful festoons of seaweed, shells, and coral.

 

我对几个表达优雅、思想公正的现代碑文感到非常欣慰,也由此尊敬与此碑文有关的活人与死者。作为一个外国人,很容易从公共纪念碑和碑文的变迁而对一个国家产生忽视或尊敬的情感。这些墓碑应当在那些博学之人或天才被处决之前竖立起来。Cloudesly Shove的纪念碑令我有种被冒犯的感觉。他没有作为骁勇善战的英国海军上将而铭刻在墓碑之上,而是以穿着光鲜亮丽的花花公子而埋葬于此。碑文是对纪念碑的忠实记录。它没有在为国效力的英勇事迹而得到纪念,反而以他死去的方式而竖立墓碑,这与他所获得的荣誉十分不符。那个我们所鄙视因缺乏智慧的荷兰人,在他们的建筑和作品上展露出对古典文明的无限旨趣,是不同于我们国内所遇到的那样。他们将海军上将的纪念碑树立在公共场所,并借此代表所有的荷兰人。他佩戴皇冠、身着海军制服,浑身装饰着海草、贝壳和珍珠的彩带而受人瞻仰。

 

 

But to return to our subject. I have left the repository of our English kings for the contemplation of another day, when I shall find my mind disposed for so serious an amusement. I know that entertainments of this nature are apt to raise dark and dismal thoughts in timorous minds, and gloomy imaginations; but for my own part, though I am always serious, I do not know what it is to be melancholy; and can therefore take a view of nature in her deep and solemn scenes, with the same pleasure as in her most gay and delightful ones. By this means I can improve myself with those objects, which others consider with terror. When I look upon the tombs of the great, every emotion of envy dies in me; when I read the epitaphs of the beautiful, every inordinate desire goes out; when I meet with the grief of parents upon a tombstone, my heart melts with compassion; when I see the tomb of the parents themselves, I consider the vanity of grieving for those whom we must quickly follow; when I see kings lying by those who deposed them, when I consider rival wits placed side by side, or the holy men that divided the world with their contests and disputes, I reflect with sorrow and astonishment on the little competitions, factions and debates of mankind. When I read the several dates of the tombs, of some that died yesterday, and some six hundred years ago, I consider that great day when we shall all of us be contemporaries, and make our appearance together.

 

言归正传。我发现我竟然把如此严肃的问题当作娱乐,把英国王室的墓地当作一天的遐思。我明白这种性质的娱乐倾向于把阴暗和恐慌的思想注入内心和想象之中。但就我个人而言,虽然我总是严肃的对待周围事物,我不知道什么会引起忧郁;并由此在深沉庄严的场景中欣赏自然,在最快乐的事物中获得同样的感受。通过这种方式,我能用那些在他人看来是那样恐怖的事物提升自我。当我瞻仰伟人的墓碑时,内心所有的妒忌都悄然蒸发。当我注视那些美人的碑文时,每种过分的欲望都莫名流逝。当我看到镌刻着父母哀悼子女的墓碑时,我的心融化在同情之中。当我看到父母的墓碑时,我想到那些即将步入后尘的痛苦是虚荣的。当我看到国王们的墓碑与推翻他们的人的墓碑并立时,当我想到崇高的智慧彼此相依的沉睡于此,或者那些用战争分割世界的圣人长眠在此,我对人类微不足道的竞争、摩擦和争论感到心痛和惊讶。当我读到几个墓碑的日期时,他们或死于昨日,或死于六百年前,我想到那伟大一天降临,那时我们所有人都将成为同一代人,不分你我。

 

赏析:源自网络。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成功陪大家游览——日本佛教真言宗祖庭青龙寺

$
0
0

   成功陪大家游览——日本佛教真言宗祖庭青龙寺

 

    青龙寺,坐落在西安市东南郊铁炉庙村北的高地上。这里在唐代叫乐游原又叫乐游苑,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地势高敞,视野开阔,登上它可望长安城。乐游原南临曲江池,西南遥对大雁塔,是唐长安城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寺院创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年),原名灵感寺。唐景云二年(711年)改名青龙寺。

    青龙寺在唐代是佛教密宗频有影响的寺院之一,也是日本佛教密宗的祖庭。当时,日本入唐求法的“学问僧”“请益僧”非常多,其中著名的八人(日本称之为“入唐八大家”)中,就有空海、圆行、圆仁、惠远、圆珍、宗睿六人在青龙寺学法。

    唐大历年间(766—799年),惠果和尚(746—805年)任青龙寺道场护持僧。他俗姓马,是京兆府昭应(今陕西临潼)人,学问高深,知识渊博,尤其精通“真言大教”,是公认的高僧,历经代宗、德宗、顺宗三位皇帝,为三朝国师,被尊为当时的“六哲”之一。空海于唐贞元二十年(804年)乘日本第17次遣唐使之船来中国。第二年6月,他慕名到了青龙寺,向惠果求教。空海勤奋好学,仅仅8个月时间,就学会了惠果传授给他的胎藏界、金刚界两部大法。惠果赐予空海“遍觉金刚”法号,又将师徒传承的信物—衣钵、法器、舍利等交给他,使空海取得了密宗第八代祖师的法位(惠果为第七代祖师)

    唐元和元年(806年),空海回到日本后,写下了《即身成佛义》《十住心论》等140多部著作,并根据中国佛教密宗的教义、经典,创立了日本佛教的真言宗,成为日本密宗的开山祖师。
    宋元祐元年(1086年),青龙寺被毁。

    1979年,考古部门在遗址上勘探出了青龙寺的山门、寺塔、殿堂等遗址,并出土了唐代鎏金铜佛像、莲瓣瓦当等文物。为此,确定了唐代青龙寺的具体位置。

消息传出,立即引起了日本佛教界、考古界的极大关注。空海家乡香川、香媛、德岛、高和四县于1982年5月联合在青龙寺遗址东侧建立了一座日本风格的“空海纪念碑”。碑高16.5米,共分5层,南面镌着“空海纪念碑”5个斗大金字。东、西两面是日文碑文,记述了空海的生平。北面是汉字碑文,阐述了建碑的经过和意义。纪念碑平台的四角,各有一座直径1米的白色圆球形石灯,象征着修筑纪念碑的日本四县。
    1984年9月8日,在空海逝世1150周年时,日本宗教团体又筹款在纪念碑西侧修建了一座“惠果、空海纪念堂”。整座殿堂呈正方形,高16.5米,面积830多平方米,舒展的飞檐向外伸出4.5米,回廊高筑,朱柱林立,宏伟壮观。

过去,青龙寺是东西两个院子,从1993年11月起,又修建了一个中院,把东西两院连接在一起,成为总面积达3.7万多平方米的“青龙寺庭园”。

    迈进仿唐式山门,中院的正中是一座高约15米的二层仿唐建筑——云峰阁。
    竹月轩、环秀台分别坐落在云峰阁的西北和东北隅。
    青龙泉、诗碑亭、青石板桥、南秀晚照、翠竹秋月等建筑和景点,分别掩映在繁茂的樱花、腊梅、青松、紫叶李、洒金柏等花木丛中。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我们需要中国式雅致生活

$
0
0

我们需要中国式雅致生活

史飞翔

2015年4月13日《齐鲁晚报》



 

时下有个词悄然兴起——“中国式雅致生活”。什么是“中国式雅致生活”?“中国式雅致生活”,是指中国人所特有的一种以智慧、闲适和觉醒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艺术的人生态度和活法。“中国式雅致生活”是对“乡土中国”的一种历史追忆,是对农耕时代田园牧歌生活的一种精神向往,是对抱朴守真心灵生活的一种崇尚回归。“中国式雅致生活”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孕育出的一种古典的生活方式。

“中国式雅致生活”在精神层面有这样几个特征:首先是简约。“中国式雅致生活”追求的是一种精致的生活态度,而非奢华的生活方式。那种一掷千金、醉生梦死的“土豪生活”,那种追求香车、豪宅、权利、美女的所谓“成功生活”都不在此列。“中国式雅致生活”更多的是隐含着一种精神和文化。其次是闲适。闲适是一种优雅,闲适是一种从容,闲适是一种境界,闲适是一种智慧。“中国式雅致生活”享受的是充实的生活,而不是平庸的日子;是平实无华的岁月,而不是灯红酒绿的时间;是安然平静的时光,而不是愤懑暴怒的态度。最后是智慧。“中国式雅致生活”是一种智慧的活法。拥有这种智慧的人,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自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独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亢,不俗不谄。能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何谓“中国式雅致生活”?“中国式雅致生活”是“闲爱孤云净爱僧”。“中国式雅致生活”是“洗墨鱼吞砚,烹茶鹤避烟”。“中国式雅致生活”是“笑看风轻云淡、闲听花静鸟喧”。“中国式雅致生活”是“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哪碍野云飞”。“中国式雅致生活”是“春有鲜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中国式雅致生活”是“琴拨幽静处,茶煮溪桥边,书约黄昏后,剑拔不平时”。“中国式雅致生活”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中国式雅致生活”是“高卧丘壑中,逃名尘世外”……

 “中国式雅致生活”是中国人特有的生活哲学。林语堂先生是一个天分颇高的人。他在研究了孔子、老子、庄子、陶渊明、苏东坡等人之后,形成了一套以“觉醒、幽默、闲适、享受”为要义的生活哲学。在一篇题为《中庸的哲学:子思》的文章林语堂写道:“我们大家都是天生一半道家主义者和一半儒家主义者。……中国思想上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也能够保存原有快乐的本性的人。……半玩世者是最优越的玩世者。生活的最高类型终究是《中庸》的作者,孔子的孙儿,子思所倡导的中庸生活。这种中庸的精神在动作和不动作之间找到了一种完全的均衡,其理想就是一个半有名半无名的人;在懒惰中用功,在用功中偷懒;穷不至穷到付不起屋租,而有钱也不至有钱到可以完全不工作,或可以随心所欲地帮助朋友;钢琴会弹,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可以弹给知己的朋友听听,而最大的用处却是做自己的消遣;古董倒也收藏一些,可是只够排满屋里的壁炉架;书也读读,可是不太用功;学识颇渊博,可是不成为专家;文章也写写,可是寄给《泰晤士报》的信件有一半退回,有一半发表了——总而言之,我相信这种中等阶级生活的理想,是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同样,周作人先生在《北京的茶食》中也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这就是——“中国式雅致生活”。

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如今我们已进入一个高度发达的工商社会。在一个人心普遍比较浮躁功利的时代,人们总是步履纷杂、行色匆匆。在一个人头攒动、惜时如金的社会,人们总是很忙——忙得心力交瘁,忙得长嘘短叹,忙得精神萎缩,忙得心灵苍白。这时我们多么希望自己能慢下来,过一种艺术的、诗意的“中国式雅致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我们需要——“中国式雅致生活”。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话说民国十八年年馑1】一场惨绝人寰的世纪大灾荒

$
0
0

    每个人的童年记忆,都有自己最为铭心刻骨的经典画面。在我的童年回忆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一个场面:爷爷坐在自家的大门口,看到我手里馒头的馍花落一脚底,语重心长的说:“娃呀,你们现在享福了。如果放到年馑里,你还能这样糟蹋粮食”。

    爷爷常常说起的“年馑”,意指民国十八年发生在陕西关中的大饥荒,又名“民国十八年年馑”。能从哪个饥荒里走出来的人,都是经历难以言喻的苦难。年馑里,陕西有超过200万人被饿死,而爷爷家里,也只剩下几个人。为了应付这次灾难,爷爷10多岁,就去参加了杨虎城的部队,参加后来的泾惠渠建设,逃过了一劫,才有了我们一家人。

    在爷爷的嘴里,年馑是如此的可怕,是如此的让人失去理智与道德。记得他曾经讲过一件事情:年馑期间,有一个人在集市上刚买了一块烧饼,正准备吃的时候被一个乞丐夺取了。这位被抢者十分生气,一个劲地追赶,乞丐则拼命的奔跑。当乞丐年看着被追上的时候,就立即停下了,将烧饼塞进牛粪里。被偷者看到这样的举动,只好骂咧咧的走了。而乞丐则从牛粪里取出烧饼,直接放进嘴里。可以说,这是我亲耳所听的故事。二十多年过去了,至今还是记忆犹深。

   

   

陕西人把一年中一料未收称为饥年,两料未收称为荒年,连续三料未收称为年馑。而民国十八年年馑是三年六料基本未有收成。有人说是百年一遇,也有人说是三百年一遇。

    实际上民国十八年年馑从民国十七年就开始了,据近代大量史志和报刊资料记载,民国17年(1928年)陕西始露旱情,夏季二麦歉收,秋未下种,冬麦亦无透雨下播。民国18年(1929年)全省旱象更加严重,春至秋滴雨未沾,井泉涸竭,泾、渭、汉、褒诸水断流,多年老树大半枯萎,春种愆期,夏季收成不过二成,秋季颗粒未登,饥荒大作,草根、树皮皆不可得,死者日众、殍满道旁、尸腐通衢、流离逃亡,难以数计。据当年95日陕西救灾委员会统计,在全省92个县中,发生旱灾的县达91个,除滨渭河各县略见青苗外,余均满目荒凉,尽成不毛之地。在91个灾县中,有特重灾县24个,重灾县27个,一般灾县15个,轻灾县25个。长安、武功、凤翔、扶风、乾县、岐山、眉县、兴平、咸阳、临潼、渭南、周至、蒲城、合阳、宝鸡、陇县、澄城、淳化、长武、褒城、礼泉等县为重灾区。全省940余万人口,饿死者达250万人,逃亡者约40万人,有20多万妇女被卖往河南、山西、北平、天津、山东等地。 

 

等地。

   

   据当时调查,渭北省西一带人口每县约损40%,乡间房屋约损60%,树木约损70%,农村凄惨不堪。国民政府冯钦哉、孙蔚如的部队入陕后,西路武功、扶风一带士兵回乡探亲,见不到父母、妻子,找不见家里房子,邻里不见者甚多,无不痛哭而归队。国民政府监察院长于右任自南京回陕探望,带回20万元现金救济灾民,目睹故里惨状,挥毫赋诗:“迟我遗黎有几何?天饕人虐两难过。河声岳色都非昔,老人关门涕泪多!”。

 

附:

当时各县向省府的报告(民国171月):

    陇县:现在树皮、槐于剥食无存,酸枣、草根搜掘殆尽。全县6区已实有灾民8万以上,逃亡的5000口以上。不时有饿死人的消息,请求省上立即救济。

    泾阳:因缺乏食物而上吊自杀身亡的有李坊堡的吴草娃,县东里的赵裁缝,瓦王村的王玉善,首张里的杨增全4人,此外,夏村里的岳文夫妇,因为饥饿难忍,先把自己不满3岁的小孩子活活勒死,然后夫妻双双服毒自杀。现在(民国171月),全县已饿死的有男45人,女20人。

    白水:草根树皮早已被剥食于净。每天大路上东来西往的尽是饥饿的灾民。到处都有饿死的人。县城北马家堡,有个叫陈老六的,因为饥饿痛苦实在难熬,有意在食料中放了毒药,把全家6口全部毒死。

    三原:灾民吃的多是棉花叶、茨荆之类,大程镇附近的灾民,把房顶上霉烂的梁椽拆下来,捣碎磨细掺入棉花叶、麸皮中,做成饼子充饥。不时有人因吃了这种饼而致死。

    西安: 115天下大雪后,北风凛冽,寒气刺骨。省城内已无多少食品可吃,灾民又冻又饿。据公安局连日来的报告:北大街老菜市以东,东大街古物商店,盐店街风火洞口,新城南门外,北柳巷口,浸礼会门口等处发现男女数十人的尸体。

注: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并与一定程度的修改,并特向原作者予以致敬。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民国十八年年馑

$
0
0
原文地址:民国十八年年馑作者:关中刀客

                        杜君立:民国十八年年馑

   
                                                                    陶唐_bright

民国十八年年馑是指民国17年(1928)至民国19年(1930)持续3年的北方八省大饥荒。这场大饥荒导致1300多万人死亡,而其中又以关中旱灾最为严重。因此一般关中人对民国十八年年馑最为耿耿于怀,这也是万人坑在现代关中人心中的出处。与1960年大饥荒相比,这才是一场不折不扣的自然灾害,而且其规模之大,灾难之惨烈在中国以及世界历史上都极其罕见。

  据民国19年底陕西省赈务委员会主席兼民政厅长邓长耀的灾情报告,全省有200多万人活活饿死,200多万人流离失所逃亡他乡,800多万人以树皮、草根、观音土苟延生命于奄奄一息。祸不单行,在旱灾发生的同时,又有风灾、雹灾、虫灾、瘟灾、水灾、火灾、兵匪之灾一同降临。使陕西全境92县悉数蒙难,八百里秦川赤野千里尸骨遍地,甚至人人相食惨绝人寰。

  天府关中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渭源的渭河冲出秦岭,从汧山陇山间进入一片平原。或者说,是渭河塑造了这片平原。亿万年来,裹挟的泥沙在步入黄河之前,在这里日积月累的囤积,最终形成东宽西窄的盆地型黄土冲积平原。

  这块新月沃地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等)之间。西起大散关,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长约300公里,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肖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渭河由西向东横贯渭河平原,干流及支流泾河、北洛河等均有灌溉之利,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如郑国渠、白渠、漕渠、成国渠、龙首渠都引自这些河流。再加上关中平原土地疏松肥沃,十分适宜耕作。《禹贡》把关中的黄壤土定为上上等,即是最适宜种植农产品的土地。经过周、秦、汉三朝的开发,以及秦、汉政府在关中大力兴修水利,使关中平原沃野千里,支援了关中都城的经济。西汉时,关中已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粟米的储备,牲畜的数量,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关中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人口只占全国的十分之三,但却拥有全国十分之六的财富,充分显示关中在古代中国的经济地位。

  关中不仅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金城千里指渭河平原四周为山原、河川所环抱,犹如一座规模庞大的天然城堡。关中南有秦岭,西有陇山,北面是黄土高原,再向北方和西北方,还有黄河天堑为屏障,东面也有黄河阻隔,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战国时期,苏秦向秦惠王陈说连横之计,就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并说,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这比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称谓早了半个多世纪。特别是从战国郑国渠修好以后,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四周又有山河之险,关中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从西周开始,历时千余年,先后有秦、西汉、隋、唐等10代王朝建都于关中。

  关中是中华文明的诞生地,这片沃土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在上古传说中,神农氏曾教民稼穑。神农就是炎帝,也就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焚林垦殖。《孟子?滕文公上》中记载了三皇五帝刀耕火种的历史: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从100万年前的蓝田人到10万年前的大荔人直到半坡文明,关中的黄土文明源远流长。距今6000年前,半坡人就以种植谷物为食,将丝麻织成衣料,营造房屋和墙垣,甚至养猪和制陶。在古老的《诗经》中,来自这片土地的风情数不胜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可以说,关中平原直到战国时期依然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向关中地区大量移民,导致关中森林面积迅速减少,垦荒和农耕使人口迅速增加,土地的负担也日益加重。从先秦开始,十年九旱的渭河和黄河流域利用水利之便,成为中国文明的摇篮。另一方面,周期性的干旱和洪涝也使农业这种高风险的经济模式常常遭遇残酷的打击和磨难。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先生说:中国人生活的根本问题,常常可以从空中一眼看出:受到侵蚀的棕黄色丘陵、浑浊江河泛滥的平原、百衲衣一般的绿色耕地,以及由简陋的茅屋、蛛网般的水渠和台阶般的梯田聚在一起的村落,这就是多少代人们弯腰驼背累死累活辛苦劳作的见证。那么多的人密密麻麻聚集在狭小的土地上。可以说,中国人为了维持生命,耗尽了有限的土地资源,还有人的所有智慧和忍耐力。

  就整体而言,两面临海的华南雨量充沛,但雨水又常常会把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矿物养料带走,因此只有珠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可以获得沉积物补充,相对比较适合精耕细作的水稻农业;反过来,远离海洋的华北地区(黄河流域)土壤非常肥沃,但平均降雨量只有500多毫米,而且每年之间变化很大,有时相差30%以上。因此在风调雨顺的正常年份,北方农民可以勉强维持温饱,一旦遭遇周期性的缺雨干旱,则形成无法摆脱的年馑。

  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土地都被用来生产口粮,而不像欧美一样用来放牧。相对而言,生产粮食比放牧需要更多的劳动投入,但单位土地的能量产出也更高。同样的土地,水稻产量是小麦的2倍以上,而水稻的劳动投入也更高。对人多地少的中国来说,土地资本是最紧缺的,而人和劳动的价值很低。人们必须依靠有限的土地尽可能生产出最大的粮食。相对洪涝严重的南方来说,华北地区则更是看天吃饭,华北自古十年九旱,这里的人们不得不世世代代接受旱灾和饥荒的诅咒。

  西府蒙难

  所谓十八年年馑,实际上从民国17年就已经拉开序幕。从民国171月各县向省府的报告中,惨不忍睹的文字就已经宣告了一场人家浩劫的来临。

    陇县:现在树皮、槐于剥食无存,酸枣、草根搜掘殆尽。全县6区已实有灾民8万以上,逃亡的5000口以上。不时有饿死人的消息,请求省上立即救济。

  泾阳:因缺乏食物而上吊自杀身亡的有李坊堡的吴草娃,县东里的赵裁缝,瓦王村的王玉善,首张里的杨增全4人,此外,夏村里的岳文夫妇,因为饥饿难忍,先把自己不满3岁的小孩子活活勒死,然后夫妻双双服毒自杀。现在(民国171月),全县已饿死的有男45人,女20人。

  三原:灾民吃的多是棉花叶、茨荆之类,大程镇附近的灾民,把房顶上霉烂的梁椽拆下来,捣碎磨细掺入棉花叶、麸皮中,做成饼子充饥。不时有人因吃了这种饼而致死。

  西安:115日天下大雪后,北风凛冽,寒气刺骨。省城内已无多少食品可吃,灾民又冻又饿。据公安局连日来的报告:北大街老菜市以东,东大街古物商店,盐店街风火洞口,新城南门外,北柳巷口,浸礼会门口等处发现男女数十人的尸体。

    白水:草根树皮早已被剥食于净。每天大路上东来西往的尽是饥饿的灾民。到处都有饿死的人。县城北马家堡,有个叫陈老六的,因为饥饿痛苦实在难熬,有意在食料中放了毒药,把全家6口全部毒死。

  关中西府地处八百里秦川最西部,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因为临近秦岭最高峰——海拔3500多米的太白雪山,这里大多数年份都降雨量充沛,堪比江南气候。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西府人提供了极其优越的生存条件。因此,像民国十八年年馑这样的特大旱灾极其少见,也因此给西府造成的灾难更为深重。很多经历过那场旷世奇灾的幸存者提起十八年馑万人坑来仍不寒而粟。

  民国十七年到十九年(1928—1930)的这场持续大旱灾波及整个华北,但受灾最重就是陕西,而陕西的重灾区则是人口密集的关中,其中又以西府的悲惨为灾中之重。往年风调雨顺的西府连续三年没有下一滴雨,碌碡三年没翻身,路上的尘土厚得能埋人,三年六料颗粒未收。

  从民国十七年开始,西府全境就夏秋无雨,冬季无雪,麦种子下地如同搁在楼顶,根本发不了芽,夏秋连料绝收。苦不堪言的农民期盼改过年去时来运转风调雨顺,哪料民国十八年又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旱灾,这场雪上加霜的大旱灾使很多家无隔宿之粮的贫苦人家顿时崩溃,一场席卷西府全境大饥荒铺天盖地而来,十八年馑从此成为西府人心中最可怕的字眼。

  据说当时,宝鸡县一带热风时起,自春至秋滴雨未降,大旱12个月,井泉枯竭,河道断流。宽阔的渭河平时可以通舟舸,而当年却在河道里行马车。甚至连根深叶茂的多年老树夜大半枯萎。依靠杯水车薪的井水灌溉,夏粮勉强收成了不到两成,而秋粮干脆就颗粒未收。往年绿野千里的渭河平原,如今整个赤地千里,满目苍凉,令人惨不忍睹!

  《宝鸡县志》记载:民国十七年宝鸡亢旱十二个月,禾苗尽死,夏秋无收,粮价腾飞,人曾相食。”“民国十八年,天大早,全年无雨,渭水涸竭,车马通行,禾苗枯死,颗粒无收,亩地换小麦一斗,草根树皮食之殆尽.灾民为了生存,拆房卖地,鬻妻卖子。换粮糊口.无奈中壮者外逃求生,弱者坐以待毙,乞讨者甚多,饿殍遍野.

  《岐山县志》记载了当时的惨状:无麦无禾,麦仍失种,山童赤地,菜根亦断,拆房卖薪(柴火)以糊口,然斗麦价七八元,房尽而粮仍绝。当时囤积有粮食的豪门富户乘机抬高粮价,斗麦从四无角钱猛增至二十元(银元)。草根树皮掘食已尽,十室九空。灾民涌入城市,白天乞讨于街头,晚间露宿檐台,不少人饥寒交迫,贫病交加,口吐黄水,断气声绝,陈尸道旁无人掩埋。

  民国政府只得在宝鸡市西门外挖了两个深坑,名曰万人坑,将尸体扔进坑内了事。在扶风县,贫苦农民饿死者日有所闻,扶风县城和绛帐镇平均每日死亡者不下百口。廊檐、街道死尸横陈,时值炎夏,不及分别掩埋,遂掘坑集中掩埋,亦有万人坑。扶风全县原有人口160415人,当年死亡52170人,外逃12337人。县东乡的南寨子、南郡村甚至已经绝了人烟。

  相比比较富庶的宝鸡、岐山、扶风,千阳、陇县和麟游县更是赤野千里,青草全无,苗尽枯槁,饥民盈野,草根树皮剥食殆尽,十室九空,饿殍载道。凤县饥民以树根、树皮为食,入山逃荒者络绎不绝,横尸遍野,凤县西门外同样也挖了万人坑,以收集饿死饥民。距离我家咫尺之遥的眉县马家庄原有31户人家,竟有28户因灾绝户。

  更为可怕和诡异的是,在这场持续巨旱的惨境中,扶风县在这年冬天竟然遭遇到了特大暴雪,这场暴雪并不是什么瑞雪,而是落井人遇到的从天而降的巨石,直接将苟延残喘的饥民置于绝境。民国十八年十一月初,连降大雪十余天,平地伸及人胫。腊月初又降大雪,气候极严寒,渭河、沣河全部封冻,冰厚近二尺。兽力于冰上行走畅通无阻;百年柿树、石榴树被冻死……正月十四、十五又两降两天大雪,雪片大似铜钱。北部山区道路阻塞,狭口雪深丈余无法行走……贫民有冻掉手指、足趾的……全县死人达六分之一。这年腊月,相邻的岐山县也遭受大风雪,饥民多冻死。

  据陕西省赈济会当年关于十八年馑的统计显示,凤翔、扶风、岐山、眉县四县受灾306678人,死亡186322人,出逃43440人。大灾之后,凤县人口减少了六万人。

  这场漫长的灾难并没有结束,民国十九年,西府地区继续干旱,不少县甚至持续干旱到民国二十一年。在此期间,各县又发生了春寒霜冻、暴风、冰雹、黑霜等,收成大减。这一年,旱灾还没有结束,蝗灾又起。民国十九年六月,蝗虫成群,遮天蔽日,令人生畏,所到之处禾苗被扫食殆尽,收成无望。

  这场千古奇旱最后在一场暴雨酿成的水灾中结束——当雨来临的时候,竟也是一场灾难。民国二十年夏,头年遭遇暴雪的扶风再次遭遇暴雨,渭河河水暴涨溢出堤坝,渭河两岸水深过丈,秋庄稼悉数被淹,窑洞因暴雨淋浇而崩塌,劫后余生的农民几乎在劫难逃,死亡极其惨重。稍晚时间,眉县连降暴雨,山洪爆发,冲毁庄田,平川一带尽成泽国,墙倒屋塌,人畜淹死者无数。宝鸡渭河南岸地区暴雨成灾,洪水溢出清姜河两岸,益门桥被冲毁;1931918日麟游西部突降暴雨,杜水河涨溢,庄稼被淹150亩;凤县秋雨连绵导致山洪爆发,嘉陵江水泛滥,冲毁农田225亩,冲毁房屋123家,死亡26……

  赈灾救济

  从民国17年至民国19年,不仅关中和华北,事实上全国各地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灾荒。各地为了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进行赈灾救济工作,从民间到政府纷纷成立了赈灾组织。陕西省于民国 17年成立了陕西省救灾委员会,并在各县成立了救灾分会。民国18年南京政府成立全国赈灾委员会,并公布民国十八年赈灾公债条例,规定自本月起按票面九八折发行赈灾公债1000万元,利率月息8厘,由财政部指定在关税增加收入项下拨给还本付息基金,10年内还清本息。

  由于陕西的灾情特别严重,引起了全国上下的重视,民国189月,全国赈灾委员会派出西北灾情视察团赴陕。视察团抵达西安后,陕西省赈务会(即原省救灾委员会)以及民政教育等政府官员陈述了灾情,期望得到国内外各界重视与支持,拯救陕西灾民,否则陕西将有灭绝人种之危险。

  次日视察团一行到西安附近的西北二乡、东菜园、含元殿、孙家湾、坑底寨、二府庄、大白杨、火烧壁、西十里铺等地视察。只见秋田枯萎,焦如火焚,玉米只有一尺来高,收获不足一成。地里的棉花也只有一扎高。农民家里吃的只有糠秕,有人甚至吃白土度日。

  视察团的车子行驶了不到5分钟,遇见路旁饿死者就达10多个。行走中,忽然觉得一股奇臭扑鼻而来,仔细向当地人一打听,才知那是万人坑里死尸腐烂后发出的恶臭。走到万人坑,大家看到了更凄惨的景象,偌大个土坑,塞满了尸体,四乡仍不停的往这里运死人,都来不及掩埋。目睹这番惨象,视察团向全国各大报馆拍电通报灾情。其中两封电报内容如下:

  121日电。上海日报公会,南京复旦社,天津《大公报》,北平《益世报》,前外茶儿胡同十四号马芷庠先生均鉴:关中友重各县,除渭滨滩地稍有收获外,余皆秋收毫无,麦多未种。行其野田地荒芜,蓬蒿没胫。草丛中不时发见破烂衣服与零乱骸骨,盖未经掩埋已被禽兽啄食净尽之路毙也!入其村但见室多泥门堵窗,无人居住,盖自人春以来,俄毙者先后相继,多至绝户。村人埋不胜埋,只泥堵其窗户,希图苟安于一时,以致近日各县疫病流行,死亡枕藉。传染既易,死者益多,尤以省西之眉县、乾县、礼泉、武功、扶风等县,渭北之大荔、蒲城、澄城、合阳、三原、泾阳等为最甚。现天仍亢旱,洼地麦苗且日已枯死,滨水之区亦尘深尺许、高原更可想见。且人秋以来、陕南兴、汉所属共五县,亦迭遭水、旱、蝗、雹、匪各灾,日加惨重。灾民除采自树皮草根水之浮萍外,并有掘食一种白土,俗名观音粉者。食用既久,往往腹中结成石块,膨胀以死,灾情如此、中外善士若不设法救济、全陕将不免有绝人之患。王淡如、蔡雄霆叩东。

  次年26日的电文:

  顷据调查员报告!吾陕各县秋获未收,冬麦未种。兼之战争复起,交通又梗,灾民际此,惨痛愈甚。尤惨者,妇女被人贩卖者计达10余万,沦为娼妓者亦为数不少。长此以往,陕西人种将濒临绝境。又西安一带,于冬日落雪,厚2寸,但野无青苗,与灾无补,反令饥民冻馁,以故死者日益增加。王淡如、蔡雄霆叩鱼。

  在省内外无数绅士学者的奔走呼吁下,全国不少政府机关、民间团体及个人纷纷捐款捐物支援陕西赈灾工作。至民国191月,共收到赈款1489500元,其中南京政府、全国赈灾委员会、冯玉祥将军、于右任、胡次珊、宋哲元诸先生及上海红十字会、北平世界字会等慈善团体都捐了大量的款项。此外,还收到了几乎是从全国各地零星募捐来的款项 37700多元。其中,有捐几百几千的,也有捐几十的。有个捐款人署名人民自卫团隐名氏的捐了1元钱。

  《同官(今铜川)县志》的合作救济志一章,记载有民国十七年,自夏至冬不雨。十八年,旱灾,大饥,斗粟七元余,人食树皮树根殆尽,死者无算。省赈会发赈二千元,面粉二百袋,华洋义赈会发洋一千元,省政府拨发种籽费三千元,地方捐赈六千三百六十八元

  民国18年这一年期间,陕西省赈务会代表奔走于南北诸省,一方面努力募捐,一方面从汉口和上海等地购买粮食。另外还获得赈灾公债200万元,实得133万元。这些钱物粮食等对于陕西八百万灾民来说虽是杯水车薪,但还是解决了一部分灾民的困难。

  同时,陕西赈务会在西安地区设立了妇孺收容所,收养流离失所的妇女和儿童。第一收容所在四川会馆,第二收容所在城隍庙,第三收容所在一家平民住所,第四收容所在红十字会,第五收容所在商县会馆,第六收容所在城南兴善寺。

  同时西安四周及各县都设置了施粥厂,由赈务会发给受赈者食粥票,填明地址姓名,并造册给粥厂存查。施粥时,检票员查验食粥票,核对底册,然后饥民持竹签排队进厂,男女分列,老弱在前,少壮在后,每人一勺。为防止饥民饱食过度撑死,每人最多只能吃两勺。食粥后竹签收回,食粥票发还本人。

  在办施粥厂和收容所的同时,省赈务会还积极进行了平粜、开渠、区田、凿井、筹赈等等事宜。

  民国十九年(1930),国民党元老、华北慈善会会长朱子桥来陕赈灾,在灾情最重的扶风县参拜法门寺,朱子桥在此起草了《重修法门寺真身宝塔义赈》,呼吁全国各界继续赈灾。

  霍乱之乱

  与西府相比,西安和东府的境况或许更糟。民国15年刘镇华围困西安300余日,饿死者过半。解围之后,西安人还没来得及恢复元气,一场大天灾便接踵而来,过去没有死于兵匪之患的人们,如今又在劫难逃地流离辗转死于沟壑之中。这场大饥荒使官商云集的省会西安城中,到处都是没有人管的饥民饿殍。一波一波的灾民逃难到城市,饥寒交迫的难民使西安陷于崩溃之中。

  宗鸣安先生在《西安旧事》(西安出版社,2009年)中,对西安的遭遇有许多详细的记述。书中叙述道,父母不忍孩子饥饿痛苦,有的一狠心就直接把孩子弄死,还有的人饿极了,竟然吃起人来。书中有许多记录当时惨状的珍贵照片:有一幅是一家几口人饿死在西安街头,有几个在人行道上的,被人们堆上一些土掩盖了一下,另一个在马路上,只穿着短裤,倒毙在街头,却无人来管。周围的人,有的在做自己的事情,行色匆匆,仿佛没有看到一样,还有的人,在家门口看着。还有一幅是宜君县灾民,一个母亲倒毙在那里,旁边至少有三个大概只有不足五岁的孩子,一个只有上衣,另外两个全身赤露,饿死在外面。母亲的旁边还有一个竹竿或木棍,或许是用来轰赶那些恶狗,或许是用来支撑已经完全无力的身躯。

  历经过大饥荒的老人们如此诉说饥饿而死的感觉:走着,走着,就跌倒了,人就死了,像是睡着了一样……如今再回首那一段不看回首的苦难岁月,不得不悲叹,在大自然的淫威之下,人类的命运是多么卑微可怜,又是多么凄惨多舛。

  在连续4年水深火热的人间浩劫之后,民国二十一年(1932)春夏之间,眉县、宝鸡、岐山、陇县、麟游接连遭受热风袭击,地里的庄稼在大风中成片枯死,甚至残破栖身的屋顶上的青瓦都被风刮得如同树叶般飞落。连着热风又是黑霜,刚挺身的麦子被黑霜一举打死;紧接着,又是冰雹突降,庄稼地里跟磙子碾过一样,狼籍凄凉惨不忍睹。凤县先是出现了二月春寒和霜冻,春苗都被杀死;紧接着7月在苇子坪、谷叉河一带突降冰雹,大如鸡卵,人畜被砸死打伤无数,秋作物悉数被毁。而在凤翔、陇县和千阳则发生了水灾。

  屋漏偏遭连阴雨灾难——并没有到此结束,灾难深重的西府被推入了深渊。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民国二十一年六月之后,西府地区爆发了真性霍乱,又称虎烈拉,人们也叫转筋霍乱泻。这种传染病的最大特点是传播快、发病快、死亡快。在瘟疫最严重时节,虢镇每天死于此病的多达四五十人,高家陵村31户病亡死绝。在疫情最为惨烈的虢镇,人们在南北两头挖了两个万人坑。刚开始,先死的人还用棺材成殓;等到越来越多的人感染死亡,棺材已经不够用了,只好用席子一卷;等到后来,很多人家全部死绝,最后死的人往往已经没有人去抬尸掩埋,暴尸于家中无人过问。一群一群的野狗走街串巷,入村进户啃食死尸……

  虢镇当时有段顺口溜:

  李四早上埋张三,

  中午李四升了天。

  刘二王五去送葬,

  月落双赴鬼门关。

  当时,陇县县城一天病死近百人,从东街到西街死于疫情者达1200多人。千阳县城死于霍乱的也不下千人,城南平江营与三义庙处都有葬埋病死者的万人坑。

  因为南北都是山,当时关中地区经常有狼群出没。在瘟疫袭击之下,很多村镇人烟零落,死亡的气息引来狼群袭击,一些没有病死饿死的老弱妇幼最后又遭遇到了狼群的屠杀和残害,这种耸人听闻的惨剧在当时几乎不绝于耳。一般而言,青壮年男子所消耗的基本热量最高,所以一旦遭遇饥荒断炊时,男人往往最容易最先饿死。清末民初的中国正是缠足陋习最为严重的时期,几乎每个女孩从五六岁开始就被人为折断脚趾骨,使其终身行动困难,沦为床前灶头的生育工具和做饭机器。家庭的主要男人一死,剩下的老人女人孩子往往没有任何求生能力,因此往往招致狼群入户袭击。

  凤翔因瘟疫病倒9000多人,其中6740多人丧生。凤县亦有千余人死亡。因为是烈性传染病,亲友们也不敢探望,即使死者也没有敢去掩埋。在这场席卷西府各县的超大疫情中,灾后刚刚恢复绿色生机的田园重新变得一片荒芜。渭河两岸横尸遍野,野狗成队,野狼成群,村村无鸡鸣,户户少炊烟,到处一片死寂破败的末日景象,令生者欲哭无泪。

  这场霍乱之灾过去之后,官方进行了统计,西府五县感染患病者共计20194人,死亡12861人。其中岐山病死130人,麟游县病死89人,凤翔县病死6740人,眉县病死1189人,陇县病死4713人。在近代瘟疫灾难中,这场被遗忘的霍乱所导致的死亡人数之多可谓触目惊心骇人听闻。在连续多年的自然灾害之后,无处不在霍乱所引发的社会恐惧几乎摧毁了这里的一切。

  痛定思痛

  关中与陕南山区、陕北高原并列陕西三大地理板块,而关中人口最为密集,也最为富庶。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自古就是中国黄土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国皇权文化和大一统国家体制的摇篮。关中作为周秦汉唐四大强盛王朝的立国之基,绝对是黄河流域的第一富庶之地。关中的农业历史最为悠久,几乎可以作为中国农业经济模式一个典型标本来看待。虽然华北地区号称十年九旱,旱灾几乎是家常便饭的自然灾害,但渭河流域的关中盆地相对黄河上游和下游来说,灾害的频度要小得多。或许正因为如此,持续数年的连续灾害最终酿成极其惨重的民国十八年年馑。如今,这场灾难已经过去整整80年,回首这段历史,许多导致这场旷世灾难的肇因越来越清晰地彰显出来。

  首先,粮食产量限制。在传统农业经济中,单位土地的粮食产量几乎没有太大变化,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晁错语),也就是说每亩产量为120斤。以关中的主要作物小麦来说,一般均产为百余斤。根据历史资料,民国18年全国平均小麦亩产为146斤;民国24年渭南县平均亩产88斤;民国28年华县平均亩产只有可怜的34.7斤。这尚且是没有遭灾的正常年份的丰收亩产。如此低的粮食产出不仅跟今天无法相比,就是跟古代也是相比也存在很大差距。秦汉时期高产样板田产量可达到近300斤,可见农耕早期土地肥力非常好。2004年关中夏粮丰收,创历史最高纪录。岐山县40余万亩小麦平均亩产为368.6公斤,即737斤。

  其次,农业技术落后。因为种子限制,2000多年来关中农业一直延续稀植习惯,每亩小麦下种10斤,苗数10万株,成穗20万株,理想产量200斤。如今抗倒伏种子可以做到密植,下种和产量都翻了一番以上。农药技术和化肥技术在民国时期几乎还是梦想,仅有的人畜粪尿远远不能解决土地肥力下降的困境。同时,被人类彻底驯化的植物其生存能力是极其脆弱的。有一点农业知识的人都知道,在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拔青的季节或者玉米抽穗的季节,不要说持续干旱几个月,就是干旱半个月,粮食减产都会非常严重。事实上在民国十八年大旱中,连种子发芽都成为一种梦想。

  第三,灌溉技术限制。在持续干旱的情况下,一般只能采取人工灌溉技术。关中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降水量不够充沛,季节性变率大,时空分布不均匀,水一直是制约关中农业的瓶颈。关中土厚而泉深,郑国渠帮助秦国从这里崛起,这块神皋沃区在汉唐之后盛极而衰。自唐末黄巢之乱,大灾大旱的噩梦不断,人相食不绝于书。自古关中都极其重视兴修水利。民国时期,关中原有的古代水利设施绝大多数已废毁,杨虎城和李仪祉新修的水利工程或未竣工,或难以发挥效益,关中绝大多数农田已经退化成靠天吃饭的旱田。以民国38年的东府为例,华县有耕地46.69万亩,可灌农田仅1.21万亩;渭南县142.59万亩耕地中只有1.37万亩水浇地,大县大荔耕地面积为182.09万亩,水地仅有4万亩。可见关中地区水田仅占全部耕地的1~2%。如此微不足道的水田比例,若遭遇大旱只能仰天长叹了。

  值得一提的是,水泵技术在当时尚未得到运用。由电力驱动的水泵要比人工汲水效率高得多,提取地下水以弥补降水量是现代普遍的抗旱手段。而在当时,由于渭河干涸泉水枯竭,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大多数水井干枯见底。在没有任何现代勘探技术和机械技术的条件下,挖掘深水井费时费力且危险,成功率也不高。即使挖掘成功,极低的水位只能使用辘轳摇水,汲水实属不易。干旱到极点时,人畜饮水都困难,更不用说以水浇地了。

  第四,政治腐败动荡。这场巨大灾难降临时,正是中国民国由北京的北洋政府向南京中央政府转换时期。连年的北伐内战引发了国内持续的政局动荡,刀兵四起,铸犁为剑。政府机构脆弱不堪,从国家到地方,官员如同走马灯一般极不稳定。灾难发生前的西安围城和全省性的剿匪行动早已经使国家和社会弹尽粮绝濒临崩溃。这场灾难发生时,朝不保夕的政府心有余而力不足,既无力提前警告,又无力灾后施救。民间不少富户豪强囤积居奇,不仅见死不救,反而大发国难财。老政府和新政府都缺乏有力的备灾备荒准备,无法进行有效的应对。相反,建立在农业经济上的税收政策使农民负担极其沉重,连年不断的破坏性的战争将损失和成本都由农民承担。在层层盘剥之下,大多数农民在丰年可勉强维持,一旦发生意外灾难,毫无回旋余地和自救能力。虽然新成立的南京政府在赈灾过程中扮演了光彩的角色,但面对遍及全国的巨大的灾难,几无家底的中央政府对关中年馑所能提供的救助依然不过杯水车薪,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在连续的旱涝蝗冰疫五毒俱全的巨灾之下,大多数人的悲惨命运已经注定在劫难逃。

  民国20519日,于右任先生在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总理纪念周的报告中批评道:自民国开国后,不论北洋军阀势力如何顽强,但南有粤而北有陕,革命之势力总时时与军阀奋斗。总理所倡导之义举,陕西亦无役不从。当时在南方则地方富庶,尚有华侨供给,在北方则无一可恃。粮也要穷百姓供给,草也要穷百姓供给,军中一物一事。无不要穷百姓的汗血钱,故地方已精疲力尽。

  第五,交通困难。民国十八年时,陇海铁路尚未修到西安,连年战争也使铁路运力极低。汽车和公路在当时尚属新鲜事物,公路建设刚刚起步,且是土路,也不存在全国性的公路网。汽车刚刚出现在洋人的租界,汽车作为运输工具在当时中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全部进口的汽车和汽油实在太昂贵太奢侈了。当时的运输工具主要靠船和马车,河道干涸使船无法行驶,马车运输因为本身消耗大,效率极低,而且兵荒马乱抓夫派差使民间运输几乎断绝。地方势力的武装割据也使交通阻隔。交通困难一则使难民无法逃离灾区获得救助,二则使赈灾救助无法及时送到灾民手中。据当时的记录,往关中运去一石米的路费竟然要花费10石米,如此高昂的交通成本也是造成灾荒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南京政府新立,励精图治,动用一切舆论,使关中饥荒引发全国关注。虽然各方人士捐募的粮款在外省待运,只可惜全国交通环境恶劣,局势动荡不定。为防止被地方军阀土匪劫掠,上海、徐州、蚌埠、丰台等地的赈粮只能小批小批地运往陕西,使灾荒最后扩大。

  第六,鸦片之害。鸦片最早作为奢侈品被英国走私进入中国,从而引发两次鸦片战争,最后导致清政府倒台。进入民国后,屡禁不止的鸦片已经成为大众消费品,中国也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鸦片生产国和出口国。清末时期,中国男子中瘾君子比例高达70%;民国时期,吸食鸦片的比例依然在总人口的10%以上。鸦片税成为政府的主要税源。鸦片经济的兴盛,一方面使无数农民因吸毒而致贫致病,另一方面占用大量耕地,挤占本来就低至温饱的粮食生产。党晴梵于民国201月在《陕灾月刊》上撰文指出:在关中西部的眉县,水田肥地皆种烟苗,农民大多吸食鸦片,致使粮食异常缺乏,而农民体力又弱,一遇旱灾,即束手待毙。村落为墟,田地荒芜……”饥荒发生时,瘾君子无疑成为最早一批受害者,而吸烟者一般为男人。一旦鸦片断绝,吸烟者顿时崩溃,行动不便的小脚女人和老人孩子随之陷入困境。另外一点,当时尚未进入商品时代和石化时代,用于制作衣物的棉花同样需要占用大量耕地,使粮食空间更加受到挤压。埃德加斯诺在当时在华北游历访问,他发现无论走到哪里,大片大片上好的土地上都种着鸦片……不应忘记,鸦片在当时还具有货币功能。

  第七,马尔萨斯陷阱。人口学鼻祖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而粮食呈代数基数增长,因此人口的增长要快于粮食的增长。当人口超过粮食所能供养的极限时,就会发生饥荒、战争和瘟疫,由此产生的大量死亡导致人口减少,使人口与粮食重新恢复均衡。在传统农业时代,人类发展屡屡进入马尔萨斯陷阱,在削减掉大量人口后,重新回到太平盛世。民国时期的中国刚开始工业化进程,但连年的战争使发展步履维艰,农业和传统手工业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主体,工业和商业所占比例极低。也就是说,90%的人口都是生产粮食的农业人口,粮食剩余本来就极其有限,而且都被新增加的人口所消耗。进入民国,中国人口增长开始加速,民国18年,中国人口已经达到破纪录的5亿,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上,这无疑是一个人口极限。就陕西而言,民国18年年馑之前人口总量达到1300多万——这是70年后全省人口又一次超过1300万。同治元年(公元1862)陕西人口第一次达到1394万,不久关中即爆发了残酷至极的种族大屠杀,到光绪五年(1879),人口锐减至772万。短短10余年间,全省人口损失高达622万,有一半左右人口死亡。民国18年年馑如同同治大屠杀的重演,只不过将人的屠杀换成了大自然的屠杀,活生生将人口减少了一半。

  一场巨大的灾难总是因为很多不祥的因素偶然地相遇在一起,我们很难说哪个因素不重要,或者哪个因素很重要。灾难的发生或者是一种偶然,但也意味着一种必然。灾难之所以发展得如此深重和残酷,是因为很多最糟糕的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顺着这个线索,我们还可以找到更多的原因,比如气象预报能力低或者医疗水平落后等等。《农民日记》的作者侯永禄曾经记录下他母亲的一段话:我一辈子养过10个娃,现在只有你一个在我跟前,就你二姐五姐在世,那7个都不在了。你三姐贞芳结婚不几年患痨病死了,你妹子京叶5岁害病,让你去街上抓药,药还没抓回来人就死了。还有以前早生的那4个娃,连名字都没起就死了。 

  如果我们将这场灾难同它前后和同时所发生在关中、中国和地球上的其它类似悲剧相比较,或许我们就会明白老子曾经说过的那些话的良苦用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是卑微的、脆弱的。

  多灾多难

  农业经济从来就是充满风险的,这种守株待兔、枯燥无味、极其辛苦的劳动模式使中国人成为世界上最能承受和忍受的民族。人本来就是自然之子,而农业几乎全依赖自然的赏赐。即使在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取得巨大发展的今天,自然变化仍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乃至农业波动的主要因素。比如今年春天发生在西南的旱灾震动了全国,即使用尽各种高科技的解数,面对老天爷,我们还是只有哀叹的份儿。

  从历史上看,位于季风区的中国一直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依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的统计,中国每6年有一次农业失败,每12年有一次大饥荒。在过去2200多年间,中国共计有1621次大水灾,1392次大旱灾,很多时候旱灾和水灾同时出现。以黄河为例,这条养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民国以前的2500年间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真是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一个以农业为主要谋生方式的民族是无论如何对付不了如此密集、暴烈的天灾的。即使风调雨顺的年景,收成也有限,能挣个温饱就已经不错,一旦遭遇凶年,转眼间就会衣食无着难以为生。随着自然灾害频繁地出现,人们时常遭受着饥饿和死亡的威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确实就是糊口经济,至少对大多数底层民众来说就是这样。

  奇异的现象是,天灾似乎总是与人祸结伴而行。近代中国可谓灾难深重,左手鸦片右手钢炮的洋人与国内的白莲教、太平天国、捻军、白彦虎等大规模的杀戮此起彼伏杀声四起。与一场场人祸相伴而行的是天灾:光绪2年华北连续三年大旱,黄河中下游地区有1300多万人死亡;光绪22年,一场台风和海啸扫荡了刚刚诞生的上海,10余万人遭遇没顶之灾。

  进入群雄争霸的民国时期以后,饥荒已经如影随形成了中国人的家常便饭。当时中国人口出生率极高,一对夫妻动辄生七八个孩子,但人口却不见增长,原因是婴儿死亡率奇高,生的多死的多,死的多又必须生的多。在如此恶性循环中,人命如蚁。据出生在中国的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估计,1949年以前,中国平均每年有300-700万人死于饥饿。如此估计,民国时代曾经饿死过2亿以上人口。

  民国18年年馑时,25岁的美国记者埃得加·斯诺来到内蒙古采访。在乌兰察布盟的土默特右旗,他目睹了一场令他瞠目结舌的饥荒惨况:这里没有兵燹,可以说是安宁平和,也可以说是——死寂。没有绿色,树木光秃秃,连树皮也被剥净了。路边横着骷髅似的死尸,没有肌肉,稍有一点肉的立即被吞噬掉了,骨头脆如蛋壳。所见尽是些已经不能称之为人的活尸首:挂在他身上快要死去的皮肉打着皱折,你可以一清二楚地看到他身上每一根骨头。他的眼光茫然无神,他把什么都卖了——房上的梁,身上的衣服,有时甚至卖了最后一块遮羞布。他在烈日下摇摇晃晃,睾丸软软地挂在那里象干瘪的橄榄核儿——这是最后一个严峻的嘲弄,提醒你他原来曾经是一个人。”“儿童们甚至更加可怜,他们的小骷髅弯曲变形,关节突出,骨瘦如柴,鼓鼓的肚皮由于塞满了树皮锯末象生了肿瘤一样。女人们躺在角落里等死,屁股上没有肉,瘦骨嶙峋,乳房干瘪下垂,象空麻袋一样。

  饥饿的人们无力走出纵横千里的饥饿圈,只好卖儿女卖婆姨卖自己。佳县黄河岸边渡口是卖人的市场,陕北人向山西人卖自己的亲骨肉。骨瘦如柴的男女老少黑压压一片,没有哭泣,没有离愁,只有刻骨剜心的饥饿,阴森的死亡之气把他们吓住了,都盼望快有人来把自己领走。卖不出去的人就地饿死在那里,最后连人贩子也饿死了。而后来者又黑压压地来到尸体边继续等死。很多饱受饥荒缺衣无食的少女,半裸着身子被装上运牲口的货车运往上海的妓院。这就是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零年华北西北大饥荒的一角。

  民国24年,四川发生大饥荒:成都盆地各县都是灾区,受灾人口大约3700余万。四川省赈委会主席尹仲锡将一张人吃人的照片亲自交给蒋介石……

  民国31年,水旱蝗汤(恩伯)四大灾害轮番袭击中原地区的110个县、1000万众的河南省,有300万人饿死,另有300万人西出潼关做流民,沿途饿死、病死、扒火车挤踩摔轧而死者无数。妇女售价累跌至平时的十分之一,壮丁售价只及过去的三分之一。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在洛阳不时看见血肉模糊的僵尸从过往列车上掉下来。在骑马从洛阳到郑州的路途中,绝大多数村庄都荒无人烟。即使那些有人的地方,白修德听到的也是弃婴临死前的哭声,看见的也只是野狗从沙堆里掏出尸体并撕咬着上面的肉。从灾民的口中,他才知道吃人已不鲜见,问题只在于是吃死人还是吃活人,不少灾民都声辩自己只吃死尸,没有吃过活人。一个父亲被控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杀掉吃了,这位父亲辩解说是在孩子死后才吃的。令他愤慨的是,军队和政府官员无视这次灾荒,仍然征收繁重的谷物税。1964年,白修德获得晚到的普利策新闻奖。当代河南作家刘震云曾经写了一篇《温故1942》的小说,其中有一个细节讲道:一个饥民用刀子割一个死人身上的肉吃,刀子下去,死人呻吟道:我还活着哩……

  仅仅《剑桥中华民国史》中所记载的大规模灾难就数不胜数:

  1920-1921年华北四省区大饥荒:死1000多万人,灾民3000万(一说5000万)。

  1925年川黔湘鄂赣五省大饥荒,死人数不详。

  1928-1930年北方八省大饥荒:死1300多万人。这是一次以旱为主,蝗、风、雪、雹、水、疫并发的巨灾,以陕西、甘肃为中心,遍及山西、绥远、河北、察哈尔、热河、河南八省,并波及鲁、苏、皖、鄂、湘、川、桂等省的一部或大部,灾情从1928年延续到1930年,造成的逃荒人流无法数计,倒毙在荒原上的饿殍大约1000万。陕西原有人口1300万,在三年大荒中,沦为饿殍、死于疫病的300多万人,流离失所者600多万,两者合计占全省人口的70%。难民估计达五千万左右。

  1931年饥荒:长江1931-1949年发生水灾11次,其中1931年、1937年两次水灾死人都超过14万人,1931年灾民1亿人,水灾后因饥饿、瘟疫而死亡的人数达300万人;

  1934年全国大旱灾,导致饥荒,饿死过600万人。

  1936-1937年川甘大饥荒:成都盆地各县外都是灾区,受灾大约3700余万人。1936年至1937年四川大灾中饿死的人数,没有精确统计的数字,只能从当时的报纸上略知一二:四川万源县人口骤减三分之一。甘肃死人数目亦不详。

  1941年广东大饥荒,死人数不详。

  1942年中原大饥荒:仅河南一省就饿死300万人。1942年,水旱蝗汤四大灾害轮番袭击中原地区的110个县,1000万众的河南省,有300万人饿死,另有300万人西出潼关做流民,沿途饿死、病死、扒火车挤踩摔(天冷手僵从车顶上摔下来)轧而死者无数。妇女售价累跌至平时的十分之一,壮丁售价只及过去的三分之一。

  1943年广东大饥荒,300万人冻饿而亡。

  1945年东北及湖南﹑河南﹑江西﹑山东﹑浙江﹑福建﹑山西﹑广东﹑安徽﹑广西等省灾民达一千九百万人。

  19461947南方大饥荒:两年间仅粤桂湘三省就饿死了1750万人。在湖南,19464-7月,饥荒遍及全省。饥民们始则挖草根、剥树皮为食,继以观音土充饥。截至8月,湖南饥荒祸及400万人,仅衡阳地区就饿死9万余人……

  暴力时代

  民国时期是一个典型的暴力时代,暴力引发的血酬定律成为那个多灾多难时代最明显的政治经济学。北洋政府时期类似春秋战国,大诸侯小诸侯还有袖珍诸侯,只要胆子大不要命,如果机缘巧合,在那个乱世中眨眼间就一将功成万骨枯。今天拜把子,明日下刀子。到处都是饥民和流民,只要有饭吃,就可以招兵买马。农民就是土匪,土匪就是军人,军人就是炮灰,大小军阀们在这片不幸的土地上杀得昏天暗地,争地盘夺权力。

  北京改叫北平后,南京政府与日本势力、共产党势力三足鼎立,类似三国时期。农民的处境仍然没有大的改观。三方都在发展自己的暴力力量,都需要大量的粮食和人口。中国民众就在这种暴力与灾害的交织和纠结中苟延残喘可怜求生。

  祸不单行,民国18年年馑无疑是一场灾难总爆发。在天灾的同时,人祸也在蔓延加剧。本来民国时期国家机器就已经濒临崩溃,导致流氓暴力乘机泛起兴风作浪。和全国情况相似,关中各地的土匪和各种武装力量蜂起云涌,鱼肉乡里残害民众。根据吴思先生在血酬定律中描述,许多土匪都是破产的贫苦农民,他们因饥饿而铤而走险,聚众去抢富户的粮食。还有很大部分是一些民兵和地方武装,比如东西二府的党拐子和麻老九,他们把持一个地区后,就画地为王,如同土皇帝,残酷压迫百姓,可以说不择手段,其暴力程度令人发指。

    凤翔:自党拐子(党玉昆)余孽窃踞该县后,奸淫掳掠,惨无人道,被匪害破产的有3000余户,毙命的1000余人,妇女被掳的300余人。被土匪处死的10余人,钉死在城门上的4人。

  扶风:该县自被陈疯子盘踞后,一个月内,被土匪伤害致死的百姓就有108人,经济损失60余万元。泥门闭户流亡他乡者到处都是。

   武功:该县被土匪抢掠烧杀几遍。兵烫之后,瘟疫流行。初染瘟时头痛发晕,时寒时热,浑身酸痛,慢慢地就全身出疹,胡言乱语,手足抽搐,有时腹痛发呕并泄黑水,不久就毙命而亡。全县10镇几乎成了病灾之国,死人一个压一个,腥臭薰天,人骼兽骨互相叠压无人掩埋。

  大荔:自麻老九(麻振武)盘踞后,早已敲骨吸髓,民不聊生。兼以战事频生,田园荒芜,农民全都失业。复又届此旱灾,城内成群的乞丐已由乞食而转为抢食。乡村里的灾民不等饿死,就已经开始寻死。

  《剑桥中华民国史》中这样记述:在1925年至1928 年间,暴力看来严重影响了大约15 个省。山东遭到特别沉重的打击,每年有几十万农民由于害怕丧命而逃往别的省份。一份日本人对这一时期军事活动和农民自卫组织的研究报告,描绘出一幅各阶层遭受恐怖和苦难的情景。

  不仅到处有纵火、偷窃、强奸,犹如野兽在肆虐,而且谋杀和绑架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干的。

  此外,征集的军粮被匪帮们抢走之后,各种军阀部队又强夺更多的粮食。就这样,同一个地方的农民遭到外来者接二连三抢劫。土匪和军阀的队伍逃走时鸡犬不留。人民流离失所,无以果腹,处境极为悲惨。他们离弃自己的家园;老人、青年和妇女都在向满洲和南方逃去。移民潮水般向外涌去;不管时光怎样流逝,同样的情况仍在继续。频仍的自然灾害袭击各个省份,其严重与频繁即使在古时的中国也是不平常的。1918 年大旱席卷了北方六个省,50 万人丧生,317 个县的庄稼严重受损。

  同年2月,陕西和甘肃发生大地震。1921年,六个省遭受大水侵袭。次年,台风袭击汕头;第三年,12个省份经受水旱两种灾害。到1924 年和1925 年,自然灾害的范围更大,冲击加重,因为大量劳力被投入战争,不能动员起来准备自救。云南在遭受严重地震后又遇洪水。另有六个省的庄稼遭受虫灾,洪水在黄河流域泛滥。这些灾害,加上暴力与战乱,造成一个多世纪以来最大的逃亡运动,几百万人从北方各省逃往满洲。

  国内的许多地方农田荒芜。灾难的受益者是军阀的军队,他们的队伍由于增加了很多年轻人和老年人而膨胀起来。这些军队里的乌合之众和歹徒,像成群的蝗虫一样麇集在一起,掠过乡村,破坏沿途的一切。这个国家的主要粮仓之一的湖南,实际上停止了向长江下游的城市运送粮食。

  所有这些发展造成了普遍的农村失业。粮食进口突然增加,以供养大口岸城市。尽管政府的就业统计是极不可靠的,但它提供了灾难的一些征兆。据报导,战争的负担主要仍落在农民身上。格雷厄姆·佩克1941年在陕西南部和河南北部进行了广泛的旅行,他报告说,军队到处征用农民的大车,甚至农民的家庭成员。不管作者走到哪里,他发现农民真正关注的一个紧急问题就是国民党征用大车。没有大车,秋收的庄稼不能运走;没有大车,冬季就不能为土地上肥;没有大车,农民就不能把粮食运到市场,也不能买回他们需要的东西。另一个沉重的负担就是周期性的征粮,全村要交大致固定的数量。几乎没有一个村能免除。虽然像郑州、洛阳阳这样的城市被日军占领了,但是那里的生活似乎不像农民那样艰难。佩克描绘了40 年代早期华中北部农村普遍的残酷景象。赋税和征用如此沉重,一般农民都知道,如果天气不如人意,或者如犁头折了,牛死掉,他就要陷入严重困境。大批体格健全的年轻人被征走了——有些村庄约占他们的3/4——只有老人、孩子和孕妇在地里正常劳动,大多数家庭才能够维持下去。

  在1949年和1950年,共产党的土改队来到北方农村,实地检查土改的进乡村从来没有过过好日子的证据。显然,农业中国为这30年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灾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蒋梦麟先生曾抗战时期担任中国红十字会长。他在《新潮》一书中写道:以我当时估计,在八年抗战期内,未入军队而死亡的壮丁,其数不下一千四百万人。当然,曲江壮丁从七百人死剩十七个人,只是一个特殊的例子,不可作为常例。当时我曾将估计的数字向军事高级长官们询问意见,他们异口同声的说:只会多不会少。’”

  军阀暴力一方面导致了饥荒的蔓延和恶化,反过来,饥荒也直接影响了各方暴力势力的此消彼长。民国时期中国根本无力解决吃饭问题,每年都大量的进口粮食,由此产生了巨大的贸易逆差,再加上占财政支出50~80%的巨大军费开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根本无力改善自身处境,在灾难面前也无力自救。中国之所以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冲击下如此不堪一击,正是混乱背后的中国实际已经陷入深深的社会和经济困境中而无力自拔。遍地枪杆子和军阀土匪的中国,如同饥荒来临时一片灿烂的罂粟田,这种暴力瘾在强盛的日本人面前不构成任何战斗力。

民国十八年年馑正将华北民众推入万劫不复境地之时,冯玉祥联手阎锡山反动了夺取中国最高权力的反蒋战争——中原大战。冯玉祥的西北军面对赤地千里的黄土噩梦避之唯恐不及,众将士无不担心回陕西会饿死,韩石二人因此投蒋,导致冯阎的总统梦破灭。


             http://new.21ccom.net/articles/lsjd/lsjj/article_2011040132763.html)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钟南山:最好的医生是自己,做好这9点就赚了健康!(转载)

$
0
0
                    转自:农夫所种略同


来源:生活百科宝典


现在大家都在讲幸福。什么是幸福?我认为健康就是幸福!有了健康并不等于有了一切,没有健康就等于没有了一切。健康就是一个空心的玻璃球,掉下去以后就碎了。而我们的工作就是一个皮球,掉下去以后还可以弹起来。健康是单行线,每一个人都要认真对待。


养生从30岁左右就该开始。健康第一是要活的长,第二是要活得好。活得长不长,活得质量高不高,很大程度取决于你自己对健康的看法,以及你自己生活的方式。现在的人年纪大了才会关注养生,其实已经为时已晚!


养生应该是30岁左右开始。很多生活习惯是青年时候养成的,比如说抽烟喝酒,所以应该从青年时候就要养成好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中年老年时再考虑。


1、在健康问题上,你自己比老天爷管用

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


现在的人相反了,早上马虎,中午对付,晚上大吃大喝,这就是百病之根。

早上这顿饭,等于吃补药,是最重要的一顿饭,一定要吃营养早餐。

主食必须要有蔬菜加水果,早餐营养不好,中午、晚上是补不回来的。


2、全世界最不好的习惯是抽烟

抽烟的人,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最后肺癌,这是死亡三部曲。


3、营养过剩一样中毒

营养过剩了一样中毒,每天一定要喝八杯水。因为水就是人的生命。


现在很多人不会喝水,渴了才喝。错了,一定有空就喝,不是渴了再喝。

八杯茶行吗?茶不行,饮料、咖啡、啤酒都不能代替水。要喝茶也喝淡茶,不能喝浓茶。


千万记住,水是人的生命。


4、人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是气死的

《黄帝内经》讲得很清楚:“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忧思伤脾,惊恐伤肾,百病皆生于气。”讲得很绝。人;一定不要当情绪的俘虏,一定要做情绪的主人;一定要去驾驭情绪,不要让情绪驾驭你。记住情绪是人们生气的指挥棒,至关重要。


5、走路是非常好的锻炼方式

什么东西都是个度,吃饭是个度,睡觉是个度,锻炼也是个度。


不锻炼不好,过度锻炼也会降低免疫功能。每天锻炼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锻炼内容可以采取最简单的办法,走半个小时,光走路就行了,这是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


但是走也是有讲究的,年轻人要快走,逐步快走,快到什么程度,一分钟要达到130步。心跳要达到一分钟120次,才能达到锻炼心脏的目的。达到130步、120次心跳,当然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要有个逐步适应过程,你这样坚持半年,你的心肺功能可以大大提高!


走路是要解放双手,可以做各种各样的动作,如锻炼脊椎的10点10分法、倒走法、等等。


一个人一定要从年轻开始,保持你的标准体重。一旦胖了以后,你想把它降下来谈何容易,实际上不是不容易,关键在哪儿?控制嘴、多动腿,人就是“死在嘴上,懒在腿上”。


6、喝醉一次酒,等于得一次急性肝炎

世界提出六种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一是吸烟,第二是酗酒。


7、家庭不和睦,人就会生病

有专家认为,人的疾病70%来自家庭,人们的癌症50%来自家庭,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也不要不吵架,不说话,半个月都不说话,那不得憋死啊。我还曾经看到过一个报导,说是离婚人士、丧偶人士寿命偏短,这个有科学依据。


孤独比贫穷更可怕,夫妻恩爱的长寿,夫妻健在的长寿,孤独的就容易出问题,容易短寿,这是普遍规律。


但怎么样让家庭和睦,这是一门学问。必须解决四个问题:


第一要尊敬老人;

第二要教育好子女;

第三要处理好婆媳关系;

第四,这条尤其重要,夫妻要恩爱,这是核心。


夫妻怎么恩爱?要做到八互原则。


互敬、互爱、互信、互帮、互慰、互勉、互让、互谅。人都有个性,都有毛病,要经常提醒自己:算了,让着她(他)吧,她(他)只要高兴就了。


8、每天健康生活,要做到七个方面

第一,一定要吃好3顿饭;

第二,一定要睡好8个小时觉;

第三,每天坚持运动半个小时;

第四,每天要笑,身心健康;

第五,很特殊的,每天一定要会大便。

第六,一定要家庭和睦

第七,不吸烟,不酗酒,每天健走。


健康要从每一天开始,每天健康,就一生健康。一定要记住我那几句话:能吃能喝不健康,会吃会喝才健康,胡吃胡喝要遭殃。“用肚子吃饭求温饱,用嘴巴吃饭讲享受,用脑子吃饭保健康。”


要做到:“皇帝的早餐,大臣的中餐,叫花子的晚餐”


9、请大家记住一个原则

吃植物性的东西,一定要占80%,动物性的东西只能占20%。我们现在相反了,所以很多病都来了,肥胖也来了,糖尿病也来了,痛风也来了。


很多人没有吃水果的习惯,大家记住,一天两到四种水果,三到五种蔬菜,综合抗癌,保护心脏,这是21世纪营养新战略。珍惜生命!从现在开始养成良好的习惯吧!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
0
0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一)先秦时期
    1. 第一部散文集《尚书》
    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散文,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 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还有以人名为标题的,如《盘庚》、《微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内容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这些都属于记言散文。也有叙事较多的,如《顾命》、《尧典》。其中的《禹贡》,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当为后人的著述。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尚书》的文字内容特点:《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文字古奥迂涩,所谓“周诰殷盘,诘屈聱牙”就是指这个特点。但也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朗畅。《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特别的方式罢了。记事比较的是间接的,记言比较的是直接的。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之先发展的。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见。两周金文也还多以记言为主。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进展。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作“辞”。卜辞我们称为“辞”,《尚书》的大部分其实也是“辞”。我们相信这些辞都是当时的“雅言”,就是当时的官话或普通话。但传到后世,这种官话或普通话却变成了诘屈聱牙的古语了。《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的相告的话。
   《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刘勰《文心雕龙》在论述“诏策”、“檄移”、“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文体时,也都溯源到《尚书》。《尚书》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如《盘庚》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语气坚定、果断,显示了盘庚的目光远大。
    2. 历史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为中国的历史文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历史家和古文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殷商时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以后,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万字,记载了春秋240年间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言论以及天道、鬼神、灾祥、占卜之事。这部书叙事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凑,战事描写尤为出色,语言精炼、富于形象。
    《国语》是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事,记言多于记事,所记大多为当时较有远见的开明贵族的话。
    《战国策》作者不可考,现在版本为西汉刘向辑成。它同《国语》一样,也是分国记事,记载了西、东周及秦、齐、楚、赵等诸国之事,记载内容是谋臣策士的种种活动及辞说。文章的特点是长于说事,善用比喻,人物形象塑造极为生动。

3. 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产生了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之交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学术流派纷纷著书立说,争论不休,形成百家争鸣

的局面。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思想家的著作,促进了说理散文的发展。这些思想家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记载他们言论的书流传到现在的有《论语》、《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
    《论语》和《孟子》是儒家诠释“仁”的著作。《论语》是记录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论的。孟轲长于辩论,因此书中语言明快,富于鼓动性。
    《墨子》代表墨翟“兼爱”的主张,语言朴素,说理明确,逻辑性很强,《兼爱》、《非攻》等篇极有代表性。
   《庄子》代表道家庄周“无为而治”的主张。庄子散文在诸子中独具魅力。这表现在作者具有奇幻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善用民间寓言,长于譬喻,使文章富于文学趣味。
《韩非子》代表法家“因时制宜”的主张。韩非散文结构严谨,锋芒锐利,说理深刻。 
   《荀子》代表荀况的学说,现有32篇,多长篇。荀子散文特点: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
   《吕氏春秋》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创作。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书中保留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佚事。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和诸子散文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文章富于形象性。
    先秦诸子的说理散文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

   (二)两汉
   两汉时代,散文进一步发展。
   1. 政论文
    汉初,政论散文有所发展。贾谊(公元前200——前168)是西汉初年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文章《过秦论》总结了秦代灭亡的原因,汲取了秦末农民起义的教训,发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他的散文善用比喻,语言富于形象性。
    除贾谊外,汉初还有不少散文家,他们的文章大多或论秦之得失,或针对时弊,提出自己的主张,其中以晁错和邹阳成就较高。晁错以主张募民备塞的《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两篇散文最为著名。 
    2. 史传文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王朝迫切需求总结古代文化,给予大一统的统治局面以哲学和历史的解释。
   (1)《史记》
    司马迁的《史记》代表了两汉散文最高成就。它的出现将先秦历史散文又大大向前发展了一步。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的贡献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开创了“纪传体”体例。纪,指本纪,即皇帝的传记;传,指列传,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传记。历史人物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现象是纷纭复杂的。司马迁在前人的基础上,在《史记》中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学方法。“本纪”按年代顺序记叙帝王的言行和政迹;“表”按年代谱列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书”记录了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世家”载述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业绩;“列传”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司马迁创造性地把这五种体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 
    ②《史记》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时期,记载了我国近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内容广博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在《史记》中,司马迁第一个为经济史作传:《平准书》、《货殖列传》;司马迁又第一个为少数民族立传:《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他还第一个为卑微者列传:《刺客列传》、《游侠列传》等。《史记》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从而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由于纪传体可以容纳广泛的内容,有一定的灵活性,又能反映出封建的等级关系,因而这种撰史方法,为历代史家所采用,影响十分深远。

③ 秉笔直书,是我国宝贵的史学传统,司马迁的《史记》对此有很好的发挥。秉笔直书,就是史学家必须忠于历史史实,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撰写历史。《史记》明确表示反对那种“誉者或过其失,毁者或损其真”的作法。项羽是司马迁心目中的英雄,因此,司马迁以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爱记述了项羽的伟业。但对于项羽的骄傲自大和企图以武力征服天下的致命弱点,司马迁也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于先秦的法家和秦代的暴政,从感情上司马迁是愤恨的,但他做到了不因憎而增其恶。相反,对法家的改革和秦代统一中国的历史作用,他都予以充分的肯定。正因为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才使《史记》以信史闻名于世。《史记》还贯穿一条重要线索,即重视人的历史作用。司马迁是反天命的。强调人是历史的中心。因此,他在写帝王将相的同时、注意为社会上的各种人立传,尤其是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放到与王侯功臣以及封建社会的圣人孔子同等的地位来写。所以在《史记》中,既有战国七雄的世家、萧丞相(萧何)、留侯(张良)的世家、孔子的世家,同时也有《陈涉世家》。司马迁也很重视物质生产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把经济状况同政治上的治乱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还强调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以史为镜、鉴往知来的思想。由于司马迁在历史编纂学上的伟大创造精神,他的进步的史学思想和严谨的治史方法,使《史记》成为我国史学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司马迁也赢得了“中国史学之父”的美名。 
    ④《史记》是一部形象生动的历史,它的文采历来为我国文学界所称颂,它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司马迁像一个出色的画家,以他那十分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又像一位善于捕捉瞬间的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雕像。在《史记》这座人物画廊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历史上那些有作为的王侯将相的英姿,也可以看到妙计藏身的士人食客、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为知己者死”的刺客、已诺必诚的游侠、富比王侯的商人大贾,以及医卜、俳优等各种人物的风采,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迪。司马迁创造性地把文、史熔铸于一炉,为我们写下了一部形象的历史。所以,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史著中,《史记》拥有的读者量是首屈一指的。
   (2)《汉书》
    在《史记》的影响下,东汉产生了不少历史散文著作,班固的《汉书》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①《汉书》具有浓厚的封建正宗思想。
     班固时,封建神学思想已发展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而班氏父子又是“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焉”的史学家,他们自然以维护封建神学思想为己任,将“圣人之道”作为自己著作的指导思想。这样,作者一面承袭《史记》的内容,一面又指责它的“是非颇谬于圣人”,因而篡改《史记》的观点,使《汉书》更加符合于封建正宗思想。《汉书》神化西汉皇权、拥汉为正统的思想,其目的是为论证东汉王朝的正统性和神化东汉皇权服务的。因此,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根据的“五德终始说”和王权神授的封建神学说教,便成为《汉书》的主导思想。为了宣扬“天人感应”、灾异祥瑞的封建神学思想,《汉书》首创《五行志》,专门记述五行灾异的神秘学说,还创立《睦西夏侯京翼李传》,专门记载五行家的事迹。
    ②《汉书》开创了断代为史的编纂体例。
     班固之所以断代为史,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他总结汉武帝到东汉初年,约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著作,加以创造性的发展,其目的是为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班固认为,《史记》的通史体例,将西汉一代“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既不利于宣扬“汉德”,又难以突出汉代的历史地位。这是《汉书》断代为史的根据。于是,《汉书》“包举一代”,断限起自西汉建立,终于新朝的灭亡,为了突出刘邦,就将《高帝纪》置于首篇。这种断代为史的体例,受到后来封建史家的赞誉,并成为历代“正史”编纂的依据。在编纂体例方面,《汉书》继承而又发展《史记》的编纂形式,使纪传体成为一种更加完备的编纂体例。例如,《史记》虽然立了《吕后本纪》,但却用惠帝纪年,《汉书》补立《惠帝纪》,解决《史记》在体例上的混乱;对于年月的记载也比《史记》详细和明确。再者,《汉书》新创立的四种志,对于西汉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的记载,比《史记》更加完备,从而提高了《汉书》的史料价值。对于传记的编排,《汉书》基本上按时间先后为序,体例上也比《史记》整齐划一。
    ③ 资料丰富,保存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献。
现存《汉书》约80万字,卷帙比《史记》繁富。它增载不少重要的诏令,主要集中在帝纪部分。在许多人物传记中,《汉书》又收入大量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奏疏、对策、著述和书信。在《汉书》的10志中,也有类似的重要历史文献的收载,如《食货志》收入晁错的《论贵粟疏》等。《汉书》还增补《史记》对于国内外各民族史的资料。例如,在《史记•匈奴列传》的基础上,《汉书》大量增补汉武帝以后的史实,较完整地记述了自远古至西汉末年匈奴民族的历史。《汉书》又合并《史记》的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诸传,在补充大量的史实基础上,以合传形式写成较为详细的《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同时,改《史记•大宛列传》为《西域传》,记述今新疆境内我国各民族历史,以及中亚和西南亚诸国史。
    3. 赋
    汉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文体“赋”。赋的名称始于战国赵人荀卿的《赋篇》,到后代形成了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和散文的双重性质。接近散文的称“文赋”,接近于骈文的称“骈赋”。
    汉赋以铺叙事物见长,继承了《楚辞》一些形式上特点,更多地采用散文手法,因其篇章宏大,后世称为“大赋”。大赋是对东汉以后抒情为主的“小赋”而言。大赋大都以问答为骨架,铺陈名物、排比词藻、好用古文奇字和双声叠韵词,铺陈多用整齐对称的韵语,叙述多用散文句。枚乘《七发》是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其他代表作如司马相如《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等。
    小赋是汉代后期继大赋后出现的新体赋,至六朝而盛行。多为抒情作品,篇幅较小,少用典故。至唐宋,进士考试科目中的律赋亦称小赋。这些赋短小精悍,不再是主客对话的形式,而是作者的直接描写。
   (三)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期文章多讲求声律,形成马并俪文体,《水经注》、《洛阳伽蓝记》不同凡响。
    魏晋南北朝的文坛出现了新的格局,并开拓出个性化与美文化的多元发展前景。在各种文体中,辞赋创作的时代特征最为突出,与汉赋的对比也最为鲜明。讲究对偶、声律和藻饰之美成为风气,文章的句式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其结果是骈文的出现和成熟。赋体受诗的影响,也趋于骈化,有些赋其实就是骈文。北朝文坛虽然整体上受骈化的影响,但仍有别具风格的散体名篇大放异彩,从而构成对唐代文坛发展的多重影响。
    辞赋在魏晋时期出现了新局面,其标志是抒情小赋的涌现,从而拓展了辞赋的表现领域与表现风格。沿着东汉以来情理赋发展的方向,魏晋之际的辞赋创作显示出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随着感情表现领域的扩大,作者的表现力也在个性化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与东汉班固、张衡等赋家兼善散体大赋与骚体辞赋不同,这一时期的作家往往集诗人与小赋作者于一身,这也标志着诗赋交相影响的深化。王粲的诗赋为“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龙•才略》),代表作《登楼赋》。由于主体意识和抒情因素的强化,魏晋时期涌现出一批体物写志的佳作,如曹植写《洛神赋》。
    辞赋生机的焕发,还表现在大赋的体式功能得到一定的调动。和魏晋以来,大赋仍有表现严正重大题材的习惯,不过与汉代不同的是,它已不限于国家政治生活之一端(如左思《三都赋》、潘岳《籍田赋》),更多更重要的是个人生活中的大事,如潘岳《西征赋》以及南北朝时期谢灵运《山居赋》、梁武帝《净业赋》、梁元帝《玄览赋》、颜之推《观我生赋》等。汉大赋多有以“乱”、“诗”、“歌”等形式系之文末的,但一般说来,这类文字的声情之美游离于主体结构之外,而魏晋以后的大赋则倾向于有意识地在主体结构中汲取诗意,不少中长篇作品的命题就取自诗骚或抒情小赋。被刘勰认为是“策勋于鸿规”的潘岳(《文心雕龙•诠赋》),在这方面颇具匠心,如其《秋兴赋》之于宋玉《九辩》,《闲居赋》之于张衡《归田赋》,《西征赋》之于班彪父女的《北征赋》、《东征赋》都是如此。后世庾信《哀江南赋》题目取自《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杜甫也常以赋题为诗,如其《秋兴》和《北征》,一为联章,一为长篇,这种拓展文体的方法,可以在此找到发源的因素。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赋家是庾信,代表作《哀江南赋》。
    (四)唐宋时期。
    中唐韩愈、柳宗元领导了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北宋时,欧阳修力倡古文,苏氏父子等人互相应和,古文日渐占领文坛。
    唐朝韩愈大力反对浮华的骈俪文,提倡作古文,一时从者甚众,后又得柳宗元大力支持,古文创作业绩大增,影响更大,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文学史上称其为古文运动。以韩柳为首的古文运动的胜利,树立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自由抒写的新文风,大大提高了散文的抒情、叙事、议论、讽刺的艺术功能。
    中唐以后,古文运动一度衰落,到了宋代,欧阳修再一次掀起了古文运动,此后的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等人都在古文革新运动的影响之下取得了各自的成就,后人将他们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北宋的历史文学家司马光编有一部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它除具有史学价值外,还非常具有文学价值。
    南宋散文家在北宋诸位大家影响下,产生了一部分上书言事的政论文,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政治态度,胡铨、陈亮、叶适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家。古文运动的成功,使散文更切合实用,南宋时大量出现的笔记杂文便是一个明证。洪迈的《容斋随笔》、王明清的《挥尘录》是笔记杂文中的佳作,此外,朱熹(1130—1200)的古文长于说理,造诣非浅。
   (五)元明清时期。
    本期散文基本上继承发展了唐宋古文运动的精神。明代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派,反对复古的唐宋派,主张性灵的公安派,出现了归有光等散文大家,清代影响最大的是桐城派。
    明初的宋濂(1310—1381)是“开国文臣之首”,他的一部分传记文很有现实意义,比较著名的作品有《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等。明中叶以后,针对程朱理学、八股文的束缚,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发起“复古运动”,倡导文必秦汉。他们在对扫荡八股文风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又走上了盲目摸拟古人的路子。后来的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复古运动,也再一次重复了他们的错误。
    归有光等“唐宋派”首先起来反对复古派,进而是万历年间的公安派也加入猛烈抨击拟古主义的队伍。
    公安派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时称“三袁”,袁宏道(1568—1610)最为著名。他们认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因此反对贵古贱今,模拟古人。袁宏道更出于作家的主观要求提出了“性灵说”。公安派的散文创作特点是:冲破传统古文的陈规旧律,自然流露个性,语言不事雕琢。
    与公安派存在的同时还有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他们也主张独抒性灵。
公安派与竟陵派革新的直接产物是晚明大量出现的小品散文,这是传统散文的一个发展,张岱(1597—?)是小品散文作者中比较有成就的一位。他的小品散文题材较广,山水名胜、风俗世情、戏曲技艺乃至古董玩具等等都可以入他的文。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
     明末清初,晚节不保的侯方域(1618—1654)的散文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代表作有《李姬传》、《马伶传》、《任源邃传》等。
     桐城派古文是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流派,主要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因此而得名。方苞(1668—1749)继承归有光的传统,提出“义法”主张,并使之成为桐城派古文的基本理论。桐城派古文作品选材用语只重阐明立意,而不期堆砌材料,因而文章一般简洁自然,但缺乏生气,代表作品有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与桐城派对立存在的是提倡“骈文”的复社作家,汪中(1744—1794)是其中成就最大者。 
    清初有不少成绩突出的散文家,如王猷定、魏禧。王猷定(1599—约1661)的传奇性散文以小说传奇体打破了传统古文写法,代表作有《李一足传》、《汤琵琶记》、《义虎记》等。魏禧(1624—1680)以人物传记最为突出,代表作是《大铁椎传》。
    (六)散文的主要特点
    1.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2.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 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些好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散文的鉴赏技法
    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形”与“神”的关系。散文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 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3. 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4. 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
    5. 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一篇好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富于哲理、诗情、画意。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地更加深刻。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大数据等于大忽悠吗?

$
0
0
        
这是刘德寰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在腾讯思享会上的一个演讲。

以下为演讲全文:

      “大数据”实际上现在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热的词汇。22年前我开了一门课叫“数据分析”,冷的不能再冷了。现在突然热了,甚至热得让人受不了。

       大数据实际上有三个主要的理解:大数据确实带来了大的机会;大数据本身非常像大忽悠;大数据也引来了大风险。我的演讲主题从这三个点上展开。

大数据带来大机会:各行各业突飞猛进地运用打大数据

        先说大数据。大数据到来之后,包括电子商务,零售企业,交通运输,信息产业,公共卫生,教育以及生产企业对零部件的监测,各个产业实际上都在突飞猛进地运用大数据。在这当中,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很多重要的案例,我简单介绍几个。

        在大数据领域做的最好的一个公司叫Target。它用抽样调查和大数据结合,构造了整个智能的广告推送系统,做得非常非常好,后面我会用一个案例来讲。

        有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非常大的公司叫TESCO,在中国叫乐购。它用的是一个抽样实验加分析,然后进行大数据推送。TESCO能够保证任何一个人只要在这里有了一个完整的消费之后,你出来的那一刹那看到的广告和你进来时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他会根据你的需求来推送完全不同的东西。但是大家也要注意,这当中的前提是实验。TESCO每天都在进行上百个实验。

        另外一个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服装品牌ZARA。ZARA玩的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方式。它用视频监测,不仅仅看你是否偷了衣服,更重要的是记录你的行为。每一个店长就是调查员,每天收集几千个数据,找寻消费者的需求,这也可以叫调查。历时很长的话就有数据量的影响。

        在整个信息产业当中,尤其电商中做得比较好的是亚马逊。它在大数据应用中最典型的传统的方式是行为痕迹的建模和文本挖掘的结合,构建它的数据系统。还有一个是沃尔玛。它花钱买了一个不到100人的做社交大数据分析的公司Kosmix,同时还建了一个仓储的大数据工具。这是几个非常典型的国外的例子。实际上国内也一样,我本人参与了几个。

       我们理解大数据的时候可能都知道一个概念叫“尿布与啤酒”。实际上这个案例在那个时代还没有大数据的情况下,用零售数据发现了某种规律,然后用传统的思想研究陪伴购物构建出来的。但是现在来应用这种方式,只要我们把这些信息补全之后,构造的连带关系的分析和购物篮的分析要远远超过“尿布与啤酒”。

        我们看下面的案例,假设一个人买了A牌的卫生纸,B牌的护手霜,他买C牌牛奶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4.84倍,买某种饼干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4.82倍。如果他买了某种牌子的盐,那他买某品牌香烟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4.44倍。这只是把它截断出来,实际上这个数据是一个非常长的购物篮技术。在这类分析中,实际上我们会发现它本身依赖的确实有大数据的源头,但是真正在分析当中也会面临其他问题。所以,我今天更重要的是要讲大数据与大忽悠。

         现在“云”很多,到底是浮云还是真正的计算云不好说。如果我们要分析的话,大数据引领的一个时代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在没有总结总体性规律的时候,我们直接对个体进行理解,这实际上跟我们常识性的学术研究的逻辑相违背。这种方法简单、实用、粗暴。实际验证的结果不一定有效。后面我拿谷歌的案例来看。

       现在有一本书很重要,叫《大数据时代》。书里有两个非常值得商榷的观点,一个是对抽样的极端蔑视,另一个是无原则地推崇相关。我会在后面把这两个点进行比较详细的展开。

大数据引来的大风险:到处都是假规律

       实际上大数据带来了几个非常重要的风险。

        第一是计算速度。现在速度快极了。Hadoop速度非常快,是调取、存储和归整数据的极好的工具。但是对挖掘数据来讲,这个工具并没有那么好。前一段时间,我们做了一个历时半年的900万用户的智能手机使用习惯的研究。在数据建模的时候我们发现,计算速度实际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们把16台顶级服务器连成一个超级计算机,在这个基础上把模型建好,运算全数据的过程花了整整21天。我相信航天这些的运算速度没有问题,但是学界的,商用的的东西中,计算速度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

       第二,海量数据非常危险。只要玩大数据的人会发现到处都是假规律。我拿一个小数据,比如五千个样本做一个非常简单的线性回归的时候发现有三个变量线性显著。但是没做任何变化,把这个变量复制倍,显著的比例可能五个了,到33万的时候可能所有变量之间的关系都显著了。问题是统计上都显著了,但所有这些结果都是错的。当数据运算量大到大约33万到70万之间时,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这个哲学问题是什么呢?——万物都是有联系的。这件事情非常可怕非常麻烦,到底什么是真的规律? 1970年有一个学者安德森说过“多带来不同”,那个时代提出这个观点非常好。但是现在“多”带来的真的是不同吗?带来的是迷茫,自我高潮和假规律。这点非常危险。

        斯坦福大学的Trevor Hastie说了一句著名的话,“在稻草里找一根针”。问题是很多稻草长得跟针是一样的,这是所有大数据研究面临的最大风险。数据太大之后带来的实际上是规律的丧失和失真,所以千万不要忽视了抽样。我们在900万用户的分析中,如果当时直接拿出900万的数据,用6个月的时间,进行移动互联网行为建模,估计到今天我这个模型也建不出来。我们用的事不断探测的过程办法,等于先在里面抽了40万,然后在40万中又抽了2000人做问卷调查,来理解这套数据的逻辑。用40万进行常识性建模,然后再在900万中进行建模,再优化它,形成最后的结果。不要忽视抽样,不要因为我们有了大数据就把传统的知识去掉。

        第三个风险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的数据是断裂而封闭的。比如腾讯说我有全数据,你是很全,但你到底有没有百度的?有没有京东的?阿里的?如果没有怎么谈得上全呢?最近出现了一个好的形象性的词汇——“数据孤岛”。我们在喊大数据的过程中形成一个个数据孤岛,在这些孤岛没有打破之前,我们基本上谈不上“全”这个词,更甭说这个数据内部的断裂结构。

        第四个风险是缺失。对所有的大数据来讲,分析一个小问题的时候,数据量都不大。几百万,一千万,这个数据量都是可控可选的。对于所有人来讲,要是进行一个全分析时都是缺损永远多于数据。在这种建构过程中,在数学统计学上有两个很重要的词,一个叫技术矩阵,一个叫程序矩阵。单独分析都问题不大,最怕的是这两个混合。微博、微信合在一起一定是容易的。但是微博和一个非常小的技术合在一起,就是一个信息一个技术,怎么分析它?这点难度是极大的。

        大数据时代真的是来了,它教育了一种观念。所以,我觉得《大数据时代》这本书非常好,我要求我的学生必须读,但是在批判的视角下读,因为里面有一些比较危险的结论。

        大数据本身很像大忽悠:精准营销如何变成了精准骚扰?

        第二个要讲忽悠的问题。我们实际上没看明白几个词,数据整理、展示、描述和挖掘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整理、描述、展示一个数据,用CRM、ERP很容易,它是简单问题。但是挖掘是一个复杂问题。如果我们整理数据会发现有一些所谓大数据模型是这样的:用一个模型代替重要的发展用户。但是问题是同样一种行为或者同一个人,我们的想法完全不一样,怎么可能用一个模型能够替代了呢?这个实际上你会发现它就是一个空中楼阁一样,因为只见数据不见人是非常危险的。

        数据展示形成一个非常重要的流派叫数据可视化,我对这些朋友心存敬意。因为国外的可视化技术到最后基本上是艺术。漂亮吗?很漂亮,但是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谁粉丝多谁转化率高。于建嵘老师比我粉丝多多了,他的转发量一定比我高,转发率呢?可视化的感受非常好,但它只属于展示,并没有分析内在的规律。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简单的抽样调查。我们建模分析的是2003年淘宝在全中国运行之后,对中国网络带来的影响。这个时候总共用一张图展现不了,得用16张图展示一个现象。我可能有点儿孤陋寡闻,但现在还没有见到其他研究使用这种比较深入的分析方式。

        真正数据挖掘在国外的经典案例当中,Target的案例最有典型意义。生活改变会导致购物行为的变化,然后会有一些大数据推送方式的变化。营销学、广告学、公共卫生学、心理学、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所有这些知识是混合性知识,大数据恰恰需要这种混合才可能做好。

        前两天我买了一个5升的洗衣液,家里人再多,我至少也得用一个月。同时你也要知道我买的时候我是别的什么都没看,直接到那儿下完单就走了,这说明我是品牌忠诚者。你应该做的不是在我一上网的时候就推送一大堆各种品牌的洗衣,你应该告诉我这个品牌洗衣液在什么时间打折,这才叫大数据分析。

       数据挖掘的商业本质要简单不能再简单,但是过程非常复杂。不是简单的CRM、ERP跑一圈儿就给你推送。那是从精准营销蜕变为精准骚扰。

       所以,数据挖掘不是黑箱,不是一个调动数据的方法,也不是整理数据的方法。它实际上需要在思想的基础上做。真正进行跟人相关的大数据挖掘的时候一定要关注人性。很多人说网购起来之后实体店不行了。如果实体店真的不行了,年轻女孩到哪儿挥洒青春?没劲儿了。逛街的核心在逛,不在于买。要了解人性再去建那种模型才会有意义。很多人说乔布斯不相信调查。乔布斯最基本的习惯,经常整天躲在苹果体验店前的灌木丛中看体验店里的人在干嘛。这是典型的观察法,是人类研究问题最早期的研究方法。所以,知觉、体验、灵机一动、体会、内省,所有这些看起来跟大数据无关的东西可能恰恰是大数据的核心,因为它是思想。

      谷歌在2008年的时候开发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叫流感趋势预测,最初它预测的结果比美国疾控中心的预测结果还准,轰动了全球。结果接下来你会发现它那个东西越来越乱,严重高估了流感的状态。为什么?就是因为刚才谈到的维克多·迈尔-舍恩伯格这一流派在谈大数据的时候重相关不重因果。无论真相关假相关,相关就中,正是假相关造就了谷歌的失败。假相关怎么来的?某一次流感发病的时间点,比如跟美国中学生篮球赛那个时间点是完全一致的。你说这俩概念能有关系吗?问题是只要搜索中学生的篮球赛,就构成了流感预测的一个主要的词之一。类似的东西太多了,为什么?因为在谷歌预测的时候,没有找疾控专家。这些东西才是进行大数据预测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虽然谷歌不断调整和完善算法,但它一旦把这个事情说出来之后,为了验证一下这件事儿,很多人开始使用这个产品。消费者的好奇心是惊人的,他们一玩儿就使这个数变的非常大。所以,从那以后一次也没有预测准美国的流感。人的行为在这里面的作用实际上是计算机考虑不到的。这里面就是过度拟合、虚假相关和人性这几个问题造就了谷歌的错误。

        这时你也会发现这些商业公司在做的时候,更多是跟商业逻辑相关的一个概念。它真的不是纯的研究,而且我们并不知道它整个计算的完整过程。所以,掌握大数据本身并不等于是拥有良好的数据。这是美国《科学》杂志在系统评估谷歌的时候说出来的一句话。

大数据只是一个工具,不能替代基础知识

        在实际的商业应用中,现在这个时代,要一揽子把大数据这个概念说透,我觉得神仙也做不到。在现实的应用中,大数据小应用是一个核心方式。前面我提到的五个国外的比较好的成功案例当中,没有一个不包含抽样,没有一个不包含小数据。也就是说大数据不能忽视各个专业的基础知识,比如历史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大数据本身不构成带来知识的积累,它只是带来一个数的变化。

        算法如果依赖了对这个独立领域的深度理解,再去跟IT、数学的技能连在一起,会做出一个比较好的大数据分析。只靠一个算法得到得那种知识非常快,但是从现来看,错误率也是极高的。算法本身还是依赖于人。所以,人工智能的中文翻译真是挺好的,没有人工,无法智能,所以叫“人工智能”,这是确确实实有道理的一个概念。

       从我个人理解来讲,大数据运算本身构造给大家一个有更多能力的新的算盘,你说算盘有用吗?确确实实有用,但是算盘代表了所有知识吗?不可能。它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各个领域都能够用的一个工具。商业本质当中,纯IT人员可能真的无法做好挖掘这个概念。能做好整理、展示、调取,但是挖掘很难,可能需要市场研究的、营销方面的专业人员。另外如果是历史就让历史学家同时介入,如果社会就让社会学家同时介入,这个时候可能能把东西做好。

        当然,大数据还有一个小主题就是风险。风险这一块儿很多人在谈,有治安的问题,有侵犯个人隐私的问题。现在尤其在车联网、物联网的发展过程中,甚至以后我们买的任何一个东西,我们的油烟机、冰箱、洗衣机、电视里面都有定位。因为那时一个定位装置可能就十块钱,非常便宜。你的位置,你在这个城市大概的覆盖的逻辑我都知道了,然后我能够传到网络上去。如果我们满屋子都是Wifi的时候,会不会造成公共健康问题?我不是这个领域的人,我真的不知道会不会有。未来如果真的建构出了那种智能性的机器人,说实话,我们在座的这些人合在一起绝对打不过一个机器人。谢谢大家。(本文来源:腾讯科技)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老西安(1)

$
0
0
原文地址:老西安(1)作者:关中刀客
                                                老西安(1)  
                                                                       贾平凹

  当我应承了为老西安写一本书后,老实讲,我是有些犯难了,我并不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虽然在这里生活了二十七年,对过去的事情却仍难以全面了解。以别人的经验写老城,如北京、上海、南京、天津、广州,要凭了一大堆业已发黄的照片,但有关旧时西安的照片少得可怜,费尽了心机在数个档案馆里翻腾,又往一些老古董收藏家家中搜寻,得到的尽是一些“ 西安事变”、“ 解放西安”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国人皆知,哪里又用得着我写呢? 
  老西安没照片?这让多少人感到疑惑不解,其实,老西安就是少有照片资料。没有照片的老西安正是老西安。西安曾经叫做长安,这是用不着解说的,也用不着多说中国有十三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尤其汉唐,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其城市的恢宏与繁华辉煌于全世界。可宋元之后,国都东迁北移,如人走茶凉,西安遂渐渐衰败。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荒废沦落到规模如现今陕西的一个普通县城的大小。在仅有唐城十分之一的那一圈明朝的城墙里,街是土道,铺为平屋,没了城门的空门洞外就是庄稼地、胡基壕、蒿丘和涝地,夜里有猫头鹰飞到钟楼上叫啸,肯定有人家死了老的少的,要在门首用白布草席搭了灵棚哭丧,而黎明出城去报丧的就常见到狼拖着扫帚长尾在田埂上游走。北京、上海已经有洋人的租界了,蹬着高跟鞋拎着小坤包的摩登女郎和穿了西服挂了怀表的先生们生活里大量充斥了洋货,言语里也时不时夹杂了“ 密司特”之类的英文,而西安街头的墙上,一大片卖大力丸、治花柳病、售虎头万金油的广告里偶尔有一张两张胡蝶的、阮玲玉的烫发影照,普遍地把火柴称做洋火,把肥皂叫成洋碱,充其量有了名为“ 大芳”的一间照相馆。去馆子里照相,这是多么时髦的事!民间里广泛有着照相会摄去人的魂魄的,照相一定要照全身,照半身有杀身之祸的流言。但照相馆里到底是怎么回事,十分之九点九的人只是经过了照相馆门口向里窥视,立即匆匆走过,同当今的下了岗的工人经过了西安凯悦五星级大酒店门口的感觉是一样的。一位南郊的九十岁的老人曾经对我说过他年轻时与人坐在城南门口的河壕上拉话儿,缘头是由“ 大芳”照相馆橱窗里蒋介石的巨照说开的,一个说:蒋委员长不知道一天吃的什么饭,肯定是顿顿捞一碗干面,油泼的辣子调得红红的。他说:我要当了蒋委员长,全村的粪都要是我的,谁也不能拾。这老人的哥哥后来在警察局里做事,得势了,也让他和老婆去照相馆照相,“ 我一进去,”老人说,“ 人家问全光还是侧光?我倒吓了一跳,照相还要脱光衣服?!我说,我就全光吧,老婆害羞,她光个上半身吧。” 
  正是因为整个老西安只有那么一两间小小的照相馆,进去照的只是官人、军阀和有钱的人,才导致了今日企图以老照片反映当时的民俗风情的想法落空,也是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首先感到了老的西安区别于老的北京、上海、广州的独特处。 
  但是,西安毕竟是西安,无论说老道新,若要写中国,西安是怎么也无法绕过去的。 
  如果让西安人说起西安,随便从街上叫住一个人吧,都会眉飞色舞地排阔:西安嘛,西安在汉唐做国都的时候,北方是北夷呀,南方是南蛮吧。现在把四川盆地称“ 天府之国”,其实“ 天府之国”最早说的是我们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西安是大地的圆点。西安是中国的中心。西安东有华岳,西是太白山,南靠秦岭,北临渭水,土地是中国最厚的黄土地,城墙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长安长安,长治久安,从古至今,它被水淹过吗?没有。被地震毁坏过吗?没有。日本鬼子那么凶,他打到西安城边就停止了!据说新中国成立时选国都地,差一点就又选中了西安呢。瞧瞧吧,哪一个外国总统到中国来不是去了北京上海就要来西安呢?到中国不来西安那等于是没真正来过中国呀!这样的显派,外地人或许觉得发笑,但可以说,这种类似于败落大户人家的心态却顽固地潜藏于西安人的意识里。我曾经亲身经历过这样一幕:有一次我在一家宾馆见着几个外国人,他们与一女服务生交谈,听不懂西安话,问怎么不说普通话呢?女服务生说:你知道大唐帝国吗?在唐代西安话就是普通话呀!这时候一只苍蝇正好飞落在外国一游客的帽子上,外国人惊叫这么好的宾馆怎么有苍蝇,女服务生一边赶苍蝇一边说:你没瞧这苍蝇是双眼皮吗,它是从唐朝一直飞过来的!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于右任书法作品欣赏

$
0
0


于右任(1878~1964)














































































                         

                                                                                                        于右任(1878~1964),原名伯循,字右任,号骚心,又号髯翁,晚号太平老人,陕西三原县人。他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民主革命活动,曾创办《神州日报》。历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次长、靖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审计院、监察院院长,兼任最高国防委员会委员。于右任不仅是一位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和书法家。他是南社早期的诗人,他的诗、词、曲均有很高的造诣。但最为世人所推崇的、成就最高的还是他的书法艺术。


      于右任早年书从赵孟钊耄蟾墓ケ北辛妫院笤诖嘶∩辖⒘ァ⒉莘ㄈ胄锌辣脔杈叮心瓯浞ǎüゲ菔椋我晕罕室猓猿梢患摇K1932年在上海发起成立了草书研究社,创办《草书月刊》。他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全面系统整理历代草书,从浩繁的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中,遴选出符合标准的字,集成了《标准草书》千字文。他的四个标准书写原则,一组神奇的符号,一本《标准草书》千字文,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新高峰。正如著名书画家刘延涛所说“发千余年不传之秘,为过去草书作一总结账,为将来文字、开一新道路,其影响当尤为广大悠久!”于右任的书法雄豪婉丽,冲淡清奇。其晚年的草书更进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字字奇险,绝无雷同。在他的笔下,将草书熔章草、今草、狂草于一炉,时而呈平稳拖长之形,时而作险绝之势,时而与主题紧相粘连,时而纵放宕出而回环呼应,雄浑奇伟、潇洒脱俗、简洁质朴,给人以仪态万千之感。他曾经说过:“有志者应以造福人类为己任,诗文书法,皆余事耳。然余事亦须卓然自立。学古人而不为古人所限。”于右任一生书写和研究不缀,他的草书艺术特点十分突出,被书界誉为“旷代草圣”。于右任书法作品精选:

 

  草书论圣人之道          佛心横披             草书陶渊明诗             霁月明星联
       湖海松柏联           觅诗高枕联          录史记十条屏之三           赠子超老弟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是我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和著名草书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中国近现代著名高校的创办人。

 


    于右任,原名伯循,别署骚心、髯翁、太平老人,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人。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1906年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1910年曾与宋教仁等办《民立报》 。


    1964年在台湾病故。曾创草书研究社,出版《草书月刊》,编者按撰《标准草书千字文》 。
    著有《右任文存》,《右任诗存》等。擅长书法,得力于《郑羲碑》、《石门铭》,精于笔法而以稚拙简漫出之 。


    善草书,从碑入草,尤于唐代怀素的小草千字文用功甚勤,造诣甚深。用心布白,于宽博潇洒中别具神韵 。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117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